时间:2023-08-23 16:59: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cpa审计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培养目标滚动式人才培养方案会计职业资格教学推动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44-03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离不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人才培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了加强行业人才建设,建立一支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战略,以及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执业队伍,适应注册会计师职业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于2005年6月了《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又于2006年2月起草了《关于2006年度贯彻落实行业人才培养“三十条”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简称总体方案)。为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培养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三十条”和“总体方案”都对财经院校在培养行业高质量的后备人才队伍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今年开设了注册会计师专业,笔者深感责任重大。现将我校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形式初探如下:
一、总体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基础知识,通晓会计学、审计学基本理论和实务,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从事会计、审计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外向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到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审计、会计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
二、专业特色与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系统学习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接受会计学理论和实务教育,练就了较强的综合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会计与审计问题的能力。本专业培养方案将本科学历教育与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按通才教育模式让学生接受完全的本科学历教育,另一方面,按照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要求,强化注册会计师统考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有多次机会参加全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
会计专业是以培养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高素质外向型、应用型、创新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立足地方,适应市场需要为目标,在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基础上,以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跨国文化交流,能阅读本专业英文书刊,借助工具书能翻译本专业的书籍和资料。
2.具备从事会计业务的能力,以及组织和管理大、中型单位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熟悉常用的财务及管理软件。
3.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竞争精神和效率、效益意识;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国际会计和审计惯例,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继续学习的能力。
5.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从事现代会计工作所必需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审计等基本知识。
三、实现形式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设想我院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办学特色概况为:“一个独立滚动人才培养方案”、“两个大纲”、“两种考试”、“两个结合”。
1.一个独立滚动的人才培养方案
(1)独立性
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不同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框架方面。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注册会计师人才,以全国注册会计师统考科目为主要专业课程,采用相应的cpa教材,CPA课程参加全国统考。
(2)滚动性
滚动式教学计划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并不是多年不变的,而是根据CPA考试内容的变化情况,随时对以后各学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修订和补充。如2009年CPA考试增设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就要及时对2008年的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和补充。
2.“两个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和CPA课程考试大纲
CPA课程的教学要按全国CPA统考课程考试大纲组织,其教学大纲要紧扣全国CPA统考课程考试大纲编写,充分体现每个知识点的考核要求。教学大纲包括的基本内容如下:①课程结构框架;②教学目标;③课程的主要章节;④课程内容具有的广度和深度;⑤课程的主要重点和难点分布;⑥主要的教学环节(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⑦课时分配建议(含实践课时)。
考试大纲包括的基本内容如下:①基本要求;②知识要求;③参考法规;④修改说明;⑤特别说明。
如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科目将在100分之外增加10分英语附加题,试题为专业主观题,分值计入本科目总分,成绩合格分数线仍为60分。
3.“两种考试”――学分考试和CPA统一考试
对于CPA课程,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学生既要参加学院组织的考试,取得学分,获取毕业证书;又要参加全国CPA统一考试,为将来成为注册会计师奠定基础。
为此,我们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规划各门课程的考试制度。传统会计考试大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不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考试试题也多是只有一个答案,不利于考察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既不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考试命题应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考试内容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
表1会计资格证书报名与考试时间
4.“两个结合”――学历教学与资格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将学历教学与会计职业资格教学相结合,构建复合型理论教学体系。
目前国内的会计职业资格分为三类,即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和注册会计师资格(CPA)。与此同时,为给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创造条件,近年来各地相继出台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等方面的制度;2004年国家又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助理会计师统一考试;2005年国家又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取得进行改革,会计专业毕业生由毕业后两年内直接申领调整为通过加试部分科目取得。
目前,根据国内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政策规定和学生的自身条件,能够在校参加的三种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时间见表1。
根据上表的考试时间安排,笔者设计了将会计职业资格教育融入到学历教育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计划,见表2。
(2)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滚动式”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能将所学的知识综合地使用,解决实际问题,在认真领会邓志阳教授《改造传统教学“基因”,创建综观教学体系》精神的基础上,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推进式”的教学模式。通过三个层次来实施,即学习知识层次、知识的运用层次和知识的升华层次。这三个层次的内容和教学过程具有其内在的联系和逐步推进的性质。具体的做法是:
1)学习知识层次――传授知识
知识的学习层次,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学习专业知识。将知识的学习与知识的教学相交融,其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和巩固会计专业各个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增加双语课程,充分体现我校“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从两方面着手:①英语版,双语授。初定课程有:管理学、国际会计、市场营销学;②中文版,双语授。初定课程有: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
二是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成为会计教学的重中之重。从目前整个社会来看,由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而引起的违纪违法等社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如果我们轻视了德育培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会计教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2)知识的运用层次――实践教学
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那就是会计人员必须按照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操作。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加深对制度和准则的理解。教学就体现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三种方式:
一是建立自己的模拟实验室。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核算方法。从目前实施的模拟实践来看,可以说每个院校都有模拟实验室和整套的模拟实习资料。但这些资料都是根据实际资料加工而成的,其特点是真实完整。但从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来看,一是企业的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企业间的相互参股、渗股、企业间的并购行为时有发生;二是经济活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会计资料失真、会计信息造假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在会计模拟实习资料中,应对一些业务进行必要的虚构,也就是在基本资料中加入少量的有问题原始凭证,如假发票等;其次是增加一些临时性的资料,如接受了审计,发现了问题,并要进行调帐,或是企业要进行改制或合并,出现了资产减值或增值情况;由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等等。让企业的非常规业务在模拟实验中有所体现。这样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问题,以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并能及时、正确地进行有关业务的处理。达到解决目前模拟实验只重视核算、轻审核监督的问题;最后是在手工模拟的基础上,开展计算机模拟。会计电算化是会计模拟实习教学发展的方向,实习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进行仿真,使学生从计算机上体验会计工作的乐趣,体会到会计电算化下会计人员分工协作的必然性和严肃性。
二是建立学校自己的财务咨询公司。从今年开始我校会有一些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资格的教师和具有实践经验的老教师。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建立自己的财务咨询公司,开展各种业务咨询服务。一方面可以拓展教师的知识面,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其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生也能身临其境,体会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三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会计、审计、税务师事务所进行实践学习。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能在复杂的组织环境中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及适当运用判断。通过实践学习要求做到:①能够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识别、获取、组织及理解;②能够进行调查、研究、逻辑思考与分析、推理及质疑;③能够识别和解决无既定模式的问题(特别是在陌生环境中)。
3)知识升华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许多注册会计师要在不具备可靠的、完备的信息资料的前提下,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如果只会查阅有关原则、理论和事实的有关记录,而不能做出判断,就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判断和如何行动的能力。在提升思维能力方面,更积极的教学法是案例教学和仿真教学,将实践教学融入课堂课程教学中,创建“实例――理论――实训(实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将实践教学融入课堂课程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循序渐进地组织:①老师讲解理论讲解例题学生实训;②老师讲解理论学生实训老师总结;③学生自学理论学生实训老师总结讲解;④学生讲解理论学生实训老师总结讲解;⑤学生讲解理论学生实训学生讨论讲解老师总结补充。
通过仿真教学、案例教学,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极强的针对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一)考试方向的变化 一是更加符合国际通行惯例。很多国家的注册会计师考试都区分了不同阶段进行,改革后的考试制度更加符合国际惯例,与国际上大多数同类证书的考试模式接轨,在不远的将来,CPA证书将成为国际通行证书的曙光,也进而全面提升了CPA证书的含金量。二是更加注重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测验。在这次改革中,注册会计师考试两个阶段对注册会计师执业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运用专业知识有效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进行了全面测试。这样的测试有利于考生通过考试后在执业时准确判断执业风险所在,减少因缺乏必要的执业常识和素养产生的问题,更好地保护从业人员。三是更加利于复习备考。新的考试设置,看似延长了考试周期,增加了考试科目,其实更关键的是考试科目的内容将发生变化。新的考试制度并非简单地在原有五科的基础上增加两科,而是按胜任能力要求和考试规律要求对现行考试内容进行分拆、补充和整合,使两个阶段各科目的考查目的更加清晰,知识理解层次更加单一,复习备考更有针对性,无形中更有利于考生参加考试。这样的考试方式,更符合考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
(二)考试科目的变化 一是考试两阶段的设置。在现行考试制度5个科目的基础上,进行分拆、补充和整合,对考试科目作以下调整:第一阶段,即专业阶段,设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等6科;第二阶段,即综合阶段,设综合1科。根据中注协的解释,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就是对现行考试制度的财务成本管理科目的分拆,并补充了现代市场环境下风险管理方面和内部控制方面的内容,调整和补充考试内容。在近年来考试内容调整完善的基础上,充实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第一阶段的单科合格成绩5年有效,对在连续5年内取得第一阶段6个科目合格成绩的考生,发放专业阶段合格证;第二阶段考试科目应在取得专业阶段合格证后5年内完成。对取得第二阶段考试合格成绩的考生,发放全科合格证。二是考试科目的增加。第二阶段的综合科目是对现行考试制度主要科目有关实务内容的归并、补充和整合。相应的,新考试制度下的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要比现行考试制度下同名科目的综合应用要求相应减少。第二个阶段注重考生综合应用技能的考核。由此可知,第一阶段增加的内容并不是全新的,所以广大考生也不需要为此惊慌失措,根据以往的经验,考试改革的初期阶段,考试难度不会很大,所以考生只需要对自己原来的备考计划略作调整即可。第二阶段是综合能力考查,这也说明第一阶段的专业考试将更加理论化,对于备考而言该点也是非常有利的。
(三)考试内容的变化 新制度的实施对原各科目的考试内容会产生影响,其中对《财务成本管理》和《审计》的影响最大,其他科目次之,通过对制度的分析可知:
《会计》:新制度对本科目的内容和体系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目前推测难度可能略有降低。从2008年的考题来看,考试的客观题形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改为大题套小题形式,与注册税务师考题中的计算、综合题类似。从某种程度上讲,似乎难度增加,但考核点和内容变化不大,主要还是广大考生不适应。2009年《会计》的考试形式、出题思路是否还会延续这个改变,现在还不得而知。
《审计》:在注册会计师考试5科中,属于难度较大的,往年的通过率中它经常是5科中最低的。考试改革后,审计会更加容易通过,原因如下:一是考试难度降低,根据改革文件的说明,原考试科目的难度均会有所降低。二是内部控制的知识有了全面的讲解。往年考生中面对审计中内部控制的内容一筹莫展,因为该项内容在审计教材中并没有过多的说明,且也找不到合适、恰当的教材学习,但考试改革后新增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中,会对内部控制的知识进行全面地讲解,这样考生学习起来就会更加轻松。三是综合性、实务性内容放在综合科目中考核。根据改革文件,会将五科中的综合性和实务性的内容,划分到综合科目考试中。往年考试中,考生对于实务性质的题目处理能力总是不强,此次改革后,《审计》科目考试会更加专业化,主要是对专业知识的考核,从而难度降低了。四是针对2005年通过审计的考生要注意,如果选择了2009年按照新制度考试的,则2005年的成绩有效期到2013年;如果是2006年通过审计的考生,选择2010年按照新制度考试的,2006年成绩有效期到2013年。对于先通过审计的考生而言,无疑属于一次非常好的机会。五是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虽然并不是每个取得全科合格证书的人均会执业,但该项考试的目的是获得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资格,审计就是注册会计师的主要业务,对于这个科目学习的好坏,关系到将来执业能力的高低,所以是尤其重要的。目前的审计理论是风险导向审计,许多的考生在学习时,对于这个理论的运用掌握得并不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相关的内容在教材中并没有具体地讲解,仅仅讲解的是思考的思路,根据改革文件中的内容,新增的松《战略与风险管理》中,会包括关于公司风险管理的内容,可以说为考生的《审计》学习,又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和学习内容,也为将来的执业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专业能力提高的资源。
《税法》:由于2008年国家了一系列新的税收文件,将导致注会《税法》教材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其中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变化较大,但因为考试制度改革带来的直接影响不是很大,目前推测极有可能主要体现在税法知识将与会计知识更加紧密结合的综合阶段测试。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解决税会分离、税会差异的问题,帮助考生在复习《会计》和《税法》科目时更好地达到融会贯通。
《经济法》:从单一科目经济法来说,这次改革对其影响不是很大,注会考试中经济法本身是5门课程中比较简单的一门,近年来随着新法律、法规的出台速度加快,该门课程基本上每年都有大的调整,预计2009年也会延续这样的教材编写思路,紧跟时代,对教材中的一些旧内容进行修改。虽然经济法教材这几年都在逐步地增厚,内容也逐渐增多,但是2009年考试的难度很可能会因为改革第一年而相应降低,考生只要在学习中做到在全面复习的基础有所侧重,学会抓住主线来进行学习,这样来应对2009年的注会经济法考试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财务成本管理》:新制度将该科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财务成本管理”,一部分是“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这两门课程总体的框架也是在现有考试制度的五门中,新制度下的财务成本管理应是对现有的知识予以细化,有利于考生的理解,不会再增加更多的新知识点。《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是一门新课程,但就知识而言,其在旧制度下大多均有体现,预计是现行制度下的《财务成本管理》中的风险分析(第四章),价值评估(第五、十、十一),战略管理(十七章),再加上审计中的内控部分组成。考试中,也并不像大
家想象的那么难,因为按照以往的经验,新内容考察主要是以教材为主,所以最近三年,该门课程考察的难度应该不会太高,甚至有可能出现考题和教材例题相仿的情形。
综合测试: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在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中运用专业知识,保持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有效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英语水平测试:根据中注协的介绍,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与注册会计师英语水平测试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考试。是否参加英语水平测试,由本人自愿,不参加英语水平测试,不影响取得全科合格证,也不影响其注册。所以考生如果有意提升自己的专业英语,可以在通过注会所有考试时再考虑,这样更有利于专一地进行备考,也不会耽搁任何一项考试。
二、注册会计师考试报考技巧
(一)考试新旧制度的选择 一是考试制度的衔接。新的考试制度实施后,现行考试制度下考生有效期内的单科合格成绩将自动转换为新制度下同名科目的合格成绩。其中,现行考试制度下《财务成本管理》科目的合格成绩,转换为新的考试制度下《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2个科目的合格成绩,以转换方式取得的单科合格成绩有效期限统一至2013年。在2009年,如果考生按照原考试制度报考,其2006至2009年度的合格成绩可以在2010年考试中转换,成绩有效期限统一到2013年;如果考生按照新考试制度报考,其2005至2008年度的合格成绩可以在2009年考试中转换,成绩有效期限统一到2013年,使现行考试制度下的单科合格成绩有效期有所延长,最多达4年。二是新旧制度选择的要点。2009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但这种选择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例如,考生在2005年通过了多科考试,如果在2009年按照原制度考试,则存在2009年考试没有通过全部科目,造成2005年考试成绩作废的风险;如果是2006年之后才通过的考试科目,则可以先给自己一次机会,在2009年按照原制度考试,这样即使没有全部通过5科,其成绩仍然可以保留到2013年有效。对于改革前通过科目较少的考生,选择新的考试制度报考会比较合适,毕竟新的考试制度开始执行,在题目难度上不会特别高,同时考生也可以先开始适应这种考试制度,为以后年度的备考积累经验。三是报考举例。有考生2005年通过经济法,2006年通过税法,如果今年按现行制度报考只通过财管并顺利通过,那么可以抵新制度下的财管与风险管理这二科,但又可能要损失2005年的经济法合格课程了。有考生2005年考过了会计,之后未再考,2009年想继续考,由于通过会计以后几年未考,可能对这个考试已经有些陌生了,建议今年按新制度报名,这样,2005年过的会计课程可以延到2013年均有效。有的考生只剩二科,如果2005年没有单科合格成绩,或者只有1科合格成绩,那么建议按旧制度去冲一冲;如果2005年有多科合格成绩,那请谨慎考虑,因为选择了旧制度,如果2009年没有将剩余课程全部通过,2005年的成绩就作废了,损失还是比较大的。
(二)考试科目的选择考生在报考科目选择上要根据自己对各课程的掌握程度和以前考试的情况,以及时间和精力安排上慎重考虑。整体计划安排:新考试制度下一共六门课程,建议以每年三门的速度报考,这样两三年的时间大体可以通过专业阶段考试,两三年的时间也是考虑到知识的更新问题,因为要应对综合阶段考试,所以考试周期最好不要拉的太长,所以建议考生认真规划自己的考试计划,每年三门基本上符合大多数人的能力和要求。科目联系分析:会计和审计是联系最为紧密的科目,审计中有关内部控制的内容和风险管理中的部分联系紧密,税法中也会涉及到会计的部分内容,那么以后考试的时候审计和会计的联系可能会加强,会计中涉税会计处理也是考察的重点和难点。财管和风险管理科目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因为风险管理主要是从财管中分离出去的,两门课程建议一起报考比较好。风险管理能够帮助审计的学习,因为审计中有很多内部控制的内容,但教材中介绍的都比较浅显,风险管理这个新科目解决了审计学习的难点和切实需要,两门也比较适合一起报考。建议考生在2009年财管和风险管理一起报考,但也要根据以前考试通过的情况来确定。今年是政策变动第一年,财管内容少了,风险管理还不健全,所以考试难度不会很大。另外,风险管理中也有内部控制的内容,这对学习审计的考生也是很有帮助的,所以风险管理和审计是不错的组合。新考生报考建议报考风险管理,配合财管或者审计;对老考生来说,财管科目需要重点把握,因为旧制度下通过了可以抵顶新制度下两门成绩;由于新制度的影响,审计难度有降低的趋势,但也不容乐观,需要重点学习。考虑到今年是新制度改革,改革基本精神是要降低难度,因此审计和财管需重点把握。经济法仍然是比较独立的科目,与其他科目关系不大,也是最简单的一门,如果时间允许可将经济法作为搭配考试比较好。
三、注册会计师考试学习时间安排与方法掌握
(一)注会学习的时间安排 考生大概需要五、六个月的时间来准备当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一是基础学习阶段。学习以点为基础,弄懂、弄透每一个知识点,对于需要记忆的内容,需要通过反复看书的方式加深印象。在基础学习阶段,不能忽视了对基本内容的记忆。从记忆的规律看,众多人类学科学家的研究证明,多次重复是高效记忆、牢固记忆的唯一方法,对记忆能力差的考生就更要强调重复记忆。同时,在记忆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采用“背书”的方式,还需要有总结、有联系的记忆,这样才能强化记忆。对于那些不需要记忆,理解为主的内容,则需要采取“地毯式”搜索学习,切不可以为哪个知识点不重要,根本不学或者留待以后学习。二是提高学习阶段。在基础学习阶段的基础上,梳理要点,建立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知识体系。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多做练习、反复演练。做题的时候,先不要去查阅答案,待到全部题目做完了,再与答案对比,挑选出那些解答错误的题目,针对其所涉及知识点,再反复学习,直到彻底弄透为止。三是冲刺学习阶段。最后的战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调整心态、巩固记忆、充实信息、提高应试技巧。知识上通过前两个阶段扎实的复习,最后阶段一方面可用快速浏览读书法巩固。多做一些综合性的练习;另一方面需要适当做一些高质量的模拟试题。四是时间安排。注会复习的关键是要根据自身时间、精力、学习的状况,制定好学习规划,做好时间安排。复习时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按照进度进行,考生应在五、六月份正式开始学习,如果以前基础不太好的话,时间还要提前。特别是《审计》科目,由于教材的编写基本上是借鉴了西方教材的内容,直译内容占了较大比重,理论与实务结合不太紧密,加上没有实践经验,所以是最难学的一科。《审计》至少要看三遍,其他科目也是一样。首先决速将教材通读一遍,这阶段最好不要中断学习,一气呵成,不要急于做练习,否则会降低学习效
率,没有成就感,且会挫伤对教材学习的积极性;第二遍开始精读,参加培训班或做练习,复习时要了解各章的基本内容和知识框架,细心领会老师的讲解,要做到对教材体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最后是第三遍是对重点难点内容仔细研究和掌握,要抠细节、抓难点,将时间花在重点内容上,对自身薄弱环节进行强化,每周至少通看一次教材(不用花太多时间,抽出半天时间即可)。做一些综合性强、水平较高的题目,特别是高质量的模拟题、历年考题;临考前一周,主要看看教材和历年考题。考前一天,将教材基本内容过一遍。实际上,到考前为止,教材不止看了三遍,这里所说的三遍是指以上学习的三个阶段或层次。
(二)注会学习方法的掌握 首先,了解新的法规、会计准则的变化及与注册会计师有关的热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复习。复习时应了解法规的变化,会计中的热点问题、上市公司审计案暴露出的问题、近年国家出台的有关会计处理方面的新规定等,这些问题往往会在考题里出现,近年的考题中就多次出现过根据上市公司的案例改编的考题。其次,多看多做以前的考题。如果认为以前考过的内容就不会考了,那就大错特错。一方面,考题重复的机会是比较大的;另一方面,通过做以前的试题,可以了解其命题的风格,知其答题思路,明确考试的重点,理解出题和解题思路,能够从容答题,对获取好的成绩很有帮助。最后,合理利用辅导书,参加培训班。笔者认为要考试,听辅导课和做练习都是必须的。一本好的辅导资料,犹如一个专家亲授,能使复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市面有些资料近乎粗制滥造,把考试领人歧途,所以考生必须专心挑选高质量的辅导书。注会考试教材有难度,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到辅导班听课。听课之后,考生的理解就会不同了。一本好的辅导书会很清楚地重新阐述知识并配有恰当的练习,同样听老师讲课比自己看书效率要高,自己看书不仅自己理解慢,而且可能理解不到,听老师讲课可以迅速找准重点,为解开难点节约时间。如果购买网校课程,不懂的问题还有老师解答,而且学习和提问不受时间限制。不过要选对网校,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老师才是关键。
《审计》,内容很抽象,很多人没有接触过审计实务,所以理解尤其重要。在所有课程中,审计教材翻译成份较重,文字表述有时让人琢磨不透,所以学审计一般要参加辅导班,否则很难通过。如果听课,一定要注意在听课前对教材的预习,这样听课前在脑子中形成一个框架和模块,会更加利于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在预习阶段不用做大量的题目,这样会比较打击学习的积极性。“审计不是背出来的”,这是笔者在《审计》辅导课堂上常对学生所说的一句话。学审计,应抓住审计脉络,以风险审计为主线是非常重要的,其与审计实务有紧密联系,包括认定、目标、计划、程序、证据、意见等。每一部分都需要理解清楚,做到思路清晰,再加以适当记忆,但有些报告内容虽然较长,也必须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财务成本管理》,财务成本管理的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也是计算量比较大的科目,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公式的运用,所以可以将其作为数学来进行学习。关于如何更熟练地做题,只能是做很多题目,让自己很熟练,对各个公式的运用都要熟悉,最后做题的灵感就会出来。《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新增科目,但根据目前来看,风险管理的计算可能会延续财管的特点,而且有关企业风险的内容计算量可能是比较大的;风险管理还加入了企业内部控制等的内容,使得该学科兼具财管和审计的双重特点,所以安排的顺序也不能太靠后,须留出时间让自己回味和理解。
《经济法》,这门课程记忆很重要,这个特点决定了考前两三个月学习效果是最好的。因为注会难度比较大,两三个月的学习时间大体上是要保证的。在注会《经济法》的考试中,不能单纯靠记忆,对于考生的要求会更加高一些,要求在熟练掌握经济法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地运用和分析,需要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分析的方法才能解决,否则考点会把握不全。所以在学习中。考生要特别注意该点的调整。
2007年是我国上市公司开始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第一年,也是我国注册会计师开始全面执行新执业准则的头一年。因此,《审计》教材变化很大,体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内容要求。加上审计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审计》教材的内容既抽象又具体,没有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经历的人要想深刻地理解有关知识,顺利通过该科考试,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然而,《审计》也并不像很多考生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深不可测。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考生能够把握本科目的命题规律和特点,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和应试技巧,讲求学习的战略战术,巧学活用,同时树立敢于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努力克服畏难情绪,就完全可以化难为易,顺利通过考试。也就是说,考生要顺利通过《审计》科目的考试,需要信心、实力加勇气。
一、近年《审计》科目的命题规律和特点
(一)命题规律和特点分析
1.全面考核,突出重点,理论结合实务。这是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以来,审计科目一贯遵循的命题原则。全面考核,即试题一般要覆盖教材所有章节的内容;突出重点,即试题着重考核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审计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务操作性,因而考试的命题经常是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结合在一起,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融会贯通能力、实际运用能力、职业分析和判断能力。例如,将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同审计目标的确定、审计测试程序的运用以及审计证据的获取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将相关财务会计知识和审计一般原理运用到会计报表审计的实务中,并结合审计重要性原则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等。考生应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并注意知识结构的系统化及整体把握。
2.注重实战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从2003年开始,《审计》科目的命题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侧重实务操作”的特点,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更加贴近审计实务操作,将实务中可能遇到的某些具体审计问题集中于一个特定的情景中,考查考生能否站在注册会计师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进而恰当地处理和解决这些实务问题;另一方面加大了对相关会计知识运用的考核力度,密切了审计与会计的关系,体现了会计知识是开展会计报表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的指导思想。命题方式的变化,说明试题内容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在不断提高,死记硬背的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注重于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测试。考生应及时应对这种变化,注意从知识测试型向能力测试型转化,总结规律,理解记忆,努力培养自己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现准则变化的新思想、新内容和知识更新的要求。《审计》考试教材充分体现了审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试题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对审计准则理解和运用的考核。因此考生必须认真领会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内涵实质,特别是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2007年《审计》教材内容变动很大,这些内容往往成为考试中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方面。因而,考生要注意了解当年教材的变化情况以及《会计》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知识。
4.强调对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在每年的客观题中都会设置一些涉及基本概念问题的“圈套”或“陷阱”,如果考生基本概念不清或把握不准、理解不透,就很容易上当出错。
(二)题型题量分析
在题型方面,《审计》科目自1997年取消填空题型以来,一直保持着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综合题五类题型。前三类属于客观题,主要考核考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后两类属于主观题,主要考核考生对本课程重点、难点的理解掌握以及对基本知识点的综合分析、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和职业判断的能力。在题量和分值分布方面,虽然每年的具体情况都略有不同,但试题总量基本控制在40个小题左右,其中主观题的题量基本保持在5-6道,所占总分值却高达60分以上;客观题的题量虽然由2004年和2005年的32道增加到2006年的37道,但判断题和多选题的单位分值却由原来的每小题1.5分降低到每小题1分,所占分值并没有太大的提升。近三年的题量和分值分布情况如下页表1所示。
客观题与主观题所占分值比重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对考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的要求。考生必须在掌握好审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同时,注重审计实务,将理论灵活运用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二、今年教材内容的基本结构
2007年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生重大变革的一年。伴随着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正式实施,2007年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材也充分体现了新执业准则的精神和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不仅整体上由原来的十六章扩展到现在的二十二章,而且几乎对每一章的内容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补充、删减。这些根据新执业准则增加和修改的内容都应引起考生的关注和重视,并作为2007年考试的重点加以对待。
从整体结构上来说,近年审计教材的内容大体可划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属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础知识,由第一章至第五章构成。主要介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一些基本概念、业务范围、职业道德、执业准则体系及法律责任等。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易懂,也不具有太强的实务操作性,命题的综合性和难度一般不太大,所占分值也不高,主要是为理解以后各章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属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由第六章至第十二章构成。这部分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审计的基本程序、方法和执行审计业务过程的主要工作,集中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审计实务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因而是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往往会与后面的实务部分结合起来,出一些灵活性和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所占分值较高。考生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与实务的融会贯通能力,能够在理解审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将理论较好地运用于实践,做到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相结合。
第三部分:属于财务报表审计的实务技能,由第十三章至第十九章构成。主要按照企业各项业务循环分别阐述了财务报表审计的具体方法和程序,以及评价审计结果、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整个过程和具体要求。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是当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最主要的业务内容之一,也是企业与事务所发生业务关联的主要领域。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以及会计知识的结合与融会贯通,也是本课程的重点考核内容和分值较高的重点区域所在。
第四部分:属于除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以外的其他鉴证业务,由第二十章和第二十一章构成。这部分内容着重介绍了特殊目的审计业务、验资等特殊审计领域以及审阅业务和其他鉴证业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是可能出简答题或综合题的区域。
第五部分:属于相关服务业务,由第二十二章构成。这部分内容着重介绍了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和代编财务信息业务的基本原理。对这部分内容,考生应主要关注出客观题的可能。
三、今年考试中应注意理解和掌握的关键知识点
在今年的应试准备中,考生应以考试大纲确定的考试范围为依据,在对考试指定教材的内容进行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注意按照熟练掌握、重点理解和一般了解等不同要求分层次地对待各章相关内容。具体来说,对各章学习要求的层次划分可参照表2所示:
根据上述划分,考生在学习中应注意正确理解和掌握下列关键知识点和重点、难点问题: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
考生首先应重点理解独立性的含义、影响独立性的有关因素以及维护独立性的措施;其次应结合《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指导意见》的各项具体要求,正确分析和判断哪些行为不违反职业道德而可以为之,哪些行为则违反职业道德而不能为之。
(二)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国际趋同的需要,我国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体系”改进为“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以适应注册会计师业务多元化的需要。如下页图1。
1.鉴证业务准则由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统领。按照鉴证业务提供的保证程度和鉴证对象的不同,分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其中,审计准则是整个执业准则体系的核心。
2.审计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的审计业务。在提供审计服务时,注册会计师对所审计信息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并以积极的方式提出结论。
3.审阅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的审阅业务。在提供审阅服务时,注册会计师对所审阅信息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有限保证,并以消极的方式提出结论。
4.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其他鉴证业务。根据鉴证业务的性质和业务约定的要求,提供有限保证或合理保证。
5.相关服务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代编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提供管理咨询等其它服务。在提供相关服务时,注册会计师不提供任何程度的保证。
6.质量控制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各类业务时应当遵循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提出的制度要求。主要包括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收与保持、人力资源、业务执行、业务工作底稿和监控等七项要素。
(三)审计风险准则的相关内容
审计风险准则针对的是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问题,为注册会计师防范和控制风险提供技术支持。审计风险准则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新要求,通过修订审计风险模型,拓展审计证据的内涵,强调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审计风险准则体系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报风险》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组成。
1.《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确立了新的审计模型,即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其中,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2.《审计证据》拓展了审计证据的内涵(见图2);要求详细运用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作为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以及设计与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基础;将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区分为总体程序和具体程序。总体程序包括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具体程序包括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
3.《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要求从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等六个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4.《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要求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便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见图3)。
从图3可见,审计风险准则运用的思路,就是以新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为基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四)审计目标的确定
审计目标包括财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以及与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相关的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从逻辑关系上来说,审计目标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定密切相关,因为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即对管理层的认定进行再认定。
所谓认定,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做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各组成要素均做出了认定,包括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以及与列报相关的认定三大类。考生应在理解、认定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掌握各类认定的内容、性质和特点。
审计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审计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我国财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1.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2.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即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表示意见。具体审计目标是审计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其确立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认定和审计的总目标。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认定相对应,具体审计目标也分为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以及与列报相关的审计目标三大类。只有明确了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才能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通过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管理层认定做出结论,并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最终实现审计的目标。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审计证据的两大重要特性,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运用职业判断,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做出评价。
(五)审计重要性及其运用
1.重要性的含义。所谓重要性,是指鉴证对象信息中存在错报的严重程度,它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预期使用者依据鉴证对象信息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由于注册会计师并不能绝对保证将财务报表中所有的错报都被发现和揭示出来,因而必须确定一个可以接受的报表错报水平的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之下的错报将不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也不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反之,则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并影响到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专业判断,它不能离开被审单位的特定环境。
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也就是说,重要性水平越高,意味着可以接受的报表中含有错报的金额越大,则对审计证据数量的需求越小;而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着可接受的报表中含有错报的金额越小,则对审计证据数量的需求就越大。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也存在反向变动关系。也就是说,重要性水平越高,意味着可以接受的报表中含有错报的金额越大,注册会计师通过审计还没将超过重要性水平之上的重大错报检查出来,从而签发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反之,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着可接受的报表中含有错报的金额越小,注册会计师未能将超过重要性水平之上的重大错报检查出来,从而签发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相对较高。
2.重要性的具体运用。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主要是基于对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的考虑。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分别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的重大错报。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通常为选择一个恰当的基准去乘以适当的百分比。
在评价错报的影响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尚未更正的错报(包括审计中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和推断误差)加以汇总,并将汇总数与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以评价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是否重大及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如果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不重大,注册会计师可以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超过了重要性水平,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要求管理层调整财务报表,以降低审计风险;如果已识别但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或要求管理层调整财务报表,以降低审计风险。若管理层拒绝调整财务报表,并且扩大审计程序范围的结果不能使注册会计师认为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不重大,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六)审计抽样
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这使注册会计师能够获取和评价与被选取项目的某些特征有关的审计证据,以形成或帮助形成对从中抽取样本的总体的结论。运用审计抽样法,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进行审计抽样过程中,审计风险具体表现为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两大类,其中,抽样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如表3所示:
审计抽样的主要工作环节包括:1.进行样本设计,包括总体设计、分层设计和样本规模设计,充分考虑影响样本规模的五个因素;2.选取样本,其基本方法有随机数表法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法、系统选样法和随意选样法;3.对样本实施审计程序;4.对样本结果进行评价,包括分析样本误差,推断总体误差和形成审计结论。应重点掌握对控制测试中的样本结果和细节测试中的样本结果进行评价的具体要求和内容。
在控制测试中,抽样技术的具体运用主要有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和发现抽样三种方法。在实质性程序中,抽样技术的具体运用主要有均值估计抽样、差额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等传统变量抽样方法和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即PPS抽样)。考生应注意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具体应用。
(七)财务报表审计的相关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前面各章基本原理的具体应用,更多体现的是实务操作能力和对相关审计、会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多作总结、归纳,并把握以下几点:
1.结合运用前面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关财务会计知识,做到理论与实务的融合。
2.注意会计知识的更新,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企业会计准则内容的最新变化。
3.在了解各业务循环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的基础上,理解各循环内部控制的特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有关规定、控制测试及实质性程序的内容和方法,比较其异同,掌握其规律性。
4.掌握重点报表项目及重要测试程序,包括为验证管理当局的重要认定而实施的重要程序和具有鲜明审计技术色彩的实质性程序。例如:对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应收账款等往来项目的函证程序,对存货的监盘程序,对现金、有价证券、固定资产等的实物检查程序,对所有权的验证程序,对货币资金、往来款项、存货、长短期投资、主营业务收入和期间费用等项目的截止测试程序以及对有关报表项目的计价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等。
(八)完成审计工作时的特殊关注
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除了对各个业务循环包括的常规性项目实施审计测试外,还应特别关注对期初余额、或有事项、期后事项和持续经营等特殊内容的审计。
1.对于期初余额,应注意理解期初余额的含义,期初余额审计的目标和程序,掌握期初余额审计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2.对于期后事项,应理解其概念,熟练掌握对建议调整和建议披露这两类期后事项的区分,以及注册会计师对三个不同时段期后事项的不同审计责任问题。在往年的考试中,期后事项经常作为简答和综合题型的重点考核内容,对此,考生应予以关注和重视。
3.对于或有事项,应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了解或有事项审计的目标和审计的方法程序。
4.对于持续经营问题,应注意区分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不同责任,理解在计划审计工作与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和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三个不同的工作阶段中,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考虑。见图4 。
5.在完成审计工作阶段,还应获取管理当局声明书和律师声明书,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和试算平衡表,对财务报表总体合理性实施分析程序,评价审计结果,与治理层沟通和完成质量控制复核等。
(九)审计意见的确定及审计报告的出具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注册会计师工作质量和执业水准的综合反映。而审计意见是否恰当又直接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集中反映出审计的风险。
1.熟练掌握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内容和形成意见、出具报告的具体要求,具备恰当提出处理建议、正确做出调整会计分录、编制各种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等实务操作和运用能力。
2.准确把握各种审计意见的出具。审计报告中表达的审计意见类型有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四种。正确把握发表各种审计意见应具备的条件,分清四种意见类型的界限,是出具正确的审计报告,降低审计风险的关键。在这里,重要性水平是判断应出具何种审计意见类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发生某种不能提出无保留意见的情况时,注册会计师必须评价这一情况对财务报表整体的影响,以决定其重要性。如果某项错报虽然重要,但对财务报表总体没有重要影响,则可以发表保留意见。如果某项错报金额非常重要又广泛影响财务报表总体上的公允性,则应发表否定意见。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使注册会计师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至无法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就应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在判定某项错报是否非常重要时,还必须考虑这项错报对会计报表各个部分的影响程度,即牵扯性。一项错误越有牵扯性,则发表更严厉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大。
3.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的出具。除了四种基本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外,当存在下列情形时,可以在审计报告意见段的后面增加强调事项段:(1)存在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2)存在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确定事项(持续经营问题除外);(3)存在其他审计准则规定需要增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强调事项段并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目的只是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对某些重大事项予以关注。
4.理解注册会计师对比较数据的审计责任和报告责任以及对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重大不一致、对事实的重大错报和审计报告日后获取的其他信息的审计责任。
(十)特殊审计领域
1.特殊目的审计业务。了解特殊目的审计业务的含义和发表意见的要求,理解四种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在出具审计报告时的特殊考虑以及不同特点。
2.验资业务。验资也是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定及常规业务之一。考生应注意理解掌握验资的基本概念、审验范围、审验程序以及验资报告的基本要素和各类验资报告的编制方法。
(十一)审阅业务和其他鉴证业务
1.财务报表审阅业务。应了解财务报表审阅业务的目标、审阅范围和保证程度;理解审阅程序以及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和结论类型;掌握各种意见类型审阅报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