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7:00: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工艺的传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传统工艺;高职院校;工作路径
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劳动人民创造了门类众多、各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指出,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1]。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标志之一。近年来,传统工艺振兴逐渐成为业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并被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2017年3月,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一、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的紧迫性
(一)身口相传的传承方式比较脆弱
香奈儿首席鞋匠称:“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2]。传统工艺的流传方式古老而传统,口传心授是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师傅向徒弟传授,长辈向后辈言传身教。大多数的传统工艺都是靠民间艺人的记忆手把手世代相传,没有文字的描述,缺少固定的媒介,而且传统工艺传承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种传承方式相当脆弱,一来时间久远,有些技艺变形甚至面目全非,二来如果传承不及时,就可能出现“人去艺绝”的尴尬境地,导致有些传统技艺濒临失传的危险边缘。
(二)传统工艺传承“后继乏人”
一是愿意学习传统工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手工技艺的掌握需要进行长期的手工练习,无法短期内速成,充满了艰辛。现代文明带来了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带来了人心浮躁。当代的年轻人生活条件更加优越,择业也越来越带功利性,他们不甘寂寞,不甘清贫,更吃不了苦,学习传统技艺的主观愿望和要求越来越低,能潜心学习传统工艺的越来越少了[3]。二是传统工艺从业人员自身的局限性。至今,仍然较少有开设与传统工艺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传统工艺依然延续传统的师徒传艺模式,大多数传统工艺从业人员未接受正规的文化教育和系统的艺术基础理论辅导,必然导致其发展潜力受限。从业者的专业素质不高,创新、创意能力后劲不足,直接影响到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行业产业做大、做强、做特更无从谈起,传统工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三)受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
现代工业文明带来先进的生产力,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机械化的流水线,使得工艺品可以“规模化”、“集成化”地批量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纯手工的传统工艺品较为精细化,但更费工、费时,在市场竞争中价格上无法体现价值,明显处于劣势,手工艺人的生存面临危机。穷则思变,生存的危机决定了传统工艺在新时代必须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二、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可行性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指出: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1]。传统工艺振兴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既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也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在高职院校举办相关传统工艺专业,将传统工艺融入校园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培养传统工艺传承人才,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优势
1.人才培养优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部分高职开设了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并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各具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不断克服传统师带徒和传统高职课堂教学的弊端,为传统工艺在高职校园的传承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2.教学及科研优势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他们科班出身,理论功底扎实,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掌握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很多高职院校都聘请生产一线匠人、工艺大师担任实训教师,成立大师工作室,教学中以实践为主,突出生产工艺,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优良的师资是传统工艺传承的中坚力量。而且高校容易集聚政行企校多方的力量,资源丰富,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提供了智力保障[4]。3.文化传播优势互联网时代,信息即时性强、互动性强、覆盖面广。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力军,高校也重视新媒体平台建设。利用高校较为完善的新媒体系统进行传统工艺知识报道,介绍传统工艺的内容和形式,挖掘其中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师生开展网上讨论、交流,可以有效覆盖全体师生并提高师生对传统工艺的认知度,吸引更多师生自觉参与到传统工艺的研究保护中,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
(二)高职院校传承传统工艺的契合点
1.有利于形成特色高职校园文化传统工艺一般都经过上百年的历史传承,它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优秀物质财富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传统工艺包含的文化元素、工艺理念、技法技艺及设计观念,凝聚了历代以来工匠的实践经验,物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支撑和动力来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可以引导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主流文化,为校园主体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传统工艺的产生与地理背景和历史发展密切联系,不同的地方产生不同的工艺风格。传统工艺具有地域特色,它承载了区域的传统文化,反映了区域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区域性人群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可以说,传统工艺是地方文化的精华。高校建在地方,在校园文化中大力弘扬地方文化,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同时以当地的人文底蕴培育大学文化特色,势必催出生极富个性特征的文化校园。在高职办学,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将地方传统工艺纳入学校办学体系,也是高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更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丝绸、陶瓷、漆器上的鲜艳色彩、美工图案,雕塑摆件、民族服饰中的高超技艺、精美设计,既实用又美观,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流露出古代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意境,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具有积极向上的审美教育意义。审美素养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传统工艺的审美功能,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高职校园文化的品味,形成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2.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传统工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创造力,是中国技术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口授心传,将匠艺传承,也将专注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传递[5]。高职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办学目标是要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高职校园中传承传统工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有利于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有利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传统工艺既具观赏性、艺术性,又具收藏性、实用性,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很多地方政府都深入挖掘当地的传统工艺文化,并作为当地一项重要产业大力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要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高职院校紧贴地方产业发展,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在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不仅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还可以为当地产业培养一大批“上手快、留得住、用得上”的现代手工艺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举办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职工等培训技能,让他们有一技之长,促进就业,增加收入。
三、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路径分析
(一)要以文化传承为定位,形成校园文化品牌
传统工艺极具人文底蕴,以独特的风格给人以美的感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入校园文化首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通过文化传承,可以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也可以形成保护、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积极性、自觉性。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积极创设活动载体,找准结合点,力求工作成效。通过开展传统工艺宣传、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组建学生社团,邀请非遗传承人指导开展活动,形成课内外互动的良好局面;开展主题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体验传统工艺;举办传统工艺作品展,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效等。
(二)要以“校行企”合作为基础,形成工作合力
近年来,各地政府都更加重视传统工艺的发展,传统工艺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一大批传统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以及工艺美术产业龙头企业。传统工艺在高职院校的传承与创新,仅靠高职自身的力量还远远不够,需要得到行业、企业及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等的优势资源、技术力量等多方面的支持。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大与行业、企业合作力度,整合大师、非遗传承人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人力资源,形成工作合力。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现代学徒制,院校通过聘请知名行业大师、非遗传承人担任客座教授,或直接进入教学一线充实教师队伍,立足课堂面对面向学生传授技艺;不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科任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学术交流。同时,发挥院校科研的优势,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传统工艺科学研究。
(三)要以技艺传承为导向,培养新生代工艺大师
传统工艺融入高职院校最终目的是实现技艺传承,通过高校培养人才,使得传统工艺后继有人,并将传统工艺进一步创新发展,发扬光大。可以结合专业教学,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组建专业团队开发教材,收集整理传统工艺优质资源资料,采用网络、新媒体等先进技术,通过文字介绍、实物图片、视频展示等形式,建成一流的传统工艺教学资源库。要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深入研讨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围绕匠心素养、技艺传承、创新创业等多层次开发特色化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要大力探索现代学徒制,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创意,着力培养新生代工艺美术大师。
(四)要以服务产业为宗旨,振兴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的传承要依托于整个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带动传统工艺的创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最终是要服务产业发展。将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校园文化,以此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进一步服务产业发展。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并承办大型的文化艺术展,搭建技艺交流平台。通过及时关注、各种传统工艺品博览会、传统工艺大展、大赛等信息,不定期开展岗位能手竞赛等,组织指导学生作品创作,推荐优秀作品参展、参评,提升学生工艺素养、技艺水平。同时要以创新创业为指导,建设校内创业产业园,提供创业导师、创业基金、创业场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学生以传统工艺产品作为创业方向。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N].中国文化报,2017-03-27(1).
[2]李晓岑,朱霞.传统工艺与中国品牌[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3(2):98-103.
[3]陈昕.非遗进校园的实现途径与实证研究[J].美术大观,2016(12):172-173.
一、技术更新与传统工艺的保护存在矛盾
传统工艺美术承载着民族文化,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艺上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在材料的选择和制作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处置方法,这些技巧和方法本身承载着重要的传统文化的信息。另一方面是美学上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工艺美术也融合了各个时代的美学特征,逐渐发展到今天,承载了历史的艺术积淀。现代技术的出现,给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与保护带来的更多的可能,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传统工艺已经形成的整套程序,面临着更加快捷、高效,但更工业化的生产与加工方式的冲击。美学上,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和新时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使传统工艺美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融入了更多“非传统”的因素。另外,每一个传承者都处在现代传播媒介的影响之下,不可能不受到影响。我们看到为数不少的真正的真正的传统工艺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失传,真正的精品却没有出现。怎样真正从现代技术和文化中更好地发展传统工艺,而不是完全的放弃传统工艺看似“吃力不讨好”的固有加工程序,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于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改进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培养更多既能传承文化精髓,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传统工艺美术人才。文化素质一直是是传统工艺传承者的一块短板。探索一条将传统工艺美术的人才培养与美术高校对接,形成融合现代教育与传统工艺优势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许多高职类院校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大师工作室群”,目前已经建立了湘绣、竹艺、陶瓷、根艺四个大师工作室,聘请了刘爱云、刘宗凡等国家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主持工作室。学院将传统工艺类专业如工艺品、陶瓷等专业的部分主干专业课程融入大师工作室的运转。大师工作室成为一个集专业教学、社会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平台。推行“现代师徒制”,有机融合高校的现代教育资源和工艺美术大师的高超技艺,培养既具备较高的现代文化素养,有能较为深入的掌握传统工艺的“现代型”工艺美术传承者,使传统工艺美术后继有人。这些新时代的传承者,从大师那里学习到了传统工艺美术的精髓,又具备现代的眼光和意识,将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融合起来,目前来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所培养的毕业生已有一届,毕业生质量较高。
(二)从制度、技术、传播等各种层面和各种途径,为工艺美术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一方面原有的制度和政策必须进一步加强落实。比如1997年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需要更多地地方政府认真进行落实和贯彻;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在这方面,日本的“双轨制”,值得借鉴:一方面从政府的角度高度重视传统工艺美术和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也努力发展现代技术,“双轨”并行,各行其道。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进行传统工艺美术的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比如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就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三维数字化技术在医疗、机械、农业等各个方面都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上已经得到了初步的使用。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可以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传统工艺美术的全部工艺流程,使传统工艺的传承不再完全依赖人。同时,三维数字化海量的信息量、高速的传播速度和灵活的传播方式,可以更加高效的实现传统工艺的传承。三维数字化技术可以提前模拟加工的效果,为工艺的修订和改进提供了更加低成本、高速度的参考。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开发模拟软件,可以开发实践资源库,使学习者在没有专业师傅的情况下,进行一部分的练习和实践,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了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三维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应用在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播上,以动画、多媒体等现代青年人更加喜欢的形式进行传播,有利于年轻人愉快的接受。三维数字化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它很方便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也拓展了它的传播途径,提高了传播效率。三维数字化技术还能非常高效的对传统工艺美术实现信息保存,即是有少部分工艺流程和作品失传,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重现,并实现恢复。
(三)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继承与改进、创新并重,形成新时代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新思路。在认真继承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工艺、美学优点的基础上,打破固有思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尝试。认真的学习和继承传统工艺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传统工艺美术创造了足以自豪的精美作品和高超技艺,深入学习、研究这些工艺和作品,是现代工艺美术继续发展的基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需要探索一条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市场经济相融合的新路径。以真正精美的工艺和更高的美学内涵创造更高的价值,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创造品牌也是工艺美术传承、传播、创新的重要途径。在商业领域,国家有针对“中华老字号”的保护性政策,在工艺美术领域我们也可以创造自己的“中华老字号”,树立品牌价值,真正做出精品,形成竞争优势,不仅在国内发展,更要走出国门,成为创造经济价值,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品牌战略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结论时代的发展给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在认真继承和保护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为实现传统工艺美术的不断发展,从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平台、传承方式等各个方面探索新的路径。实现传统工艺美术的良好传承和不断创新,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的统一,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做出贡献,使我们共同的责任所在。
作者:侯可新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中国传统工艺既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又包含卓越的技艺和十分丰富的品种类别,在世界上亦是享有盛誉的宝贵文化遗产。不论是新石器时期的陶制器皿、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还是宋元时期的瓷器,都是世界闻名的传统工艺制品。这些传统工艺制品无一不关系当时人们的生活起居领域,蕴含了我国人民丰富的智慧结晶。现代设计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极具有装饰味道,审美观较强;另一种具有大工业性质,批量化生产,极具实用性。现如今,我国的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有一定的发展机遇,但是又面临着新的挑战。现在得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我国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的优势特色和缺陷不足。
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之间的联系也十分密切。现代设计可以说是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们对物质资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传统工艺与批量化生产的现代设计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不失为种良好的方法。
漆髹饰工艺,作为已经拥有七千多年历史的华夏文明宝库中璀璨的颗明珠,它所呈现出来的美感,不仅仅是它的材质、技术,更是文化、艺术等诸多元素所结合的综合产物。漆髹饰工艺文化属于古代,是种传统文化工艺,这门辉煌的传统漆髹饰工艺已经与我们现代的生活渐行渐远,我们只有让这门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更多的物质载体,使其回归生活,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发展传统文化,才算是真正做到对漆髹饰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漆髹饰工艺在文化创意产业时代的作为和价值。
漆髹饰工艺的传承和发展的载体,首先想到的便是皮具,因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实用性皮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致力于创新,不能固守陈旧。漆髹饰工艺在现代皮具中的运用,便是传统与现代强烈的一次碰撞,这次碰撞,不仅仅是工艺载体的碰撞,更是一次思维的碰撞,相信只有纯粹简洁的工艺才能不留余地的打动消费者。将传统的漆髹饰工艺与现代皮具结合,适时的打破了现代生活中过于商业性的皮革皮具工艺,并且可以适当的缓冲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另外,利用漆髹饰工艺可以依稀唤起人们对于上古中华文明的想象,增加物质材料的精神文化享受。
漆艺与现代皮具相结合的意义不仅是漆艺在现代皮具中所体现的,现代皮具工艺也恰如时机的缓和了传统的漆髹饰工艺中的干涩和未成熟的部分,使传统的漆髹饰工艺在保留自身的成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更多的现代艺术,可以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与喜爱。
在进行此次研究时,我发现我国的传统漆器的生产制作大多数仍然遵循传统,在技法上仍然拘泥于过去,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较少。而我们邻国日本的漆艺技术是来源于我国,但是现代的日本漆器,表现技法丰富多彩,内容与形式也有众多创新,他们的漆艺既能反映时代的简洁,明朗等特点,又能适时表现出细腻的民族特色。其中日本的漆髹饰手工艺人将漆作品与皮箱结合的方式所制作的作品,给我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灵感。
皮具由于本身的特性,使得它可以自由的和其他材质相结合,也给传统的漆艺在现代皮具中的运用创造了一次美丽的邂逅。皮具制作中的漆髹饰工艺体现在皮具主体部分的手柄,配件部分的装饰小物。漆髹饰工艺手柄,是以木胎手柄为底胎,再进行生漆刷制和色漆制作肌理,推光揩清等众多步骤,制作出的漆髹饰工艺手柄与现代皮具恰到好处的结合在了起;漆髹饰工艺制作的装饰物,或挂,或缝,亦或是用铆钉钉在皮具上,都与主体部分的漆髹饰工艺的手柄相互照应,不论是从整体还是局部上看,都充满了趣味性和观赏性。
以我而言,独特的创作风格并不只是具体的制作内容,更应该包括作者把自身的特点和爱好结合社会生活中的些观念和理想表现在这次设计作品中,另外也应包括对创作材料的运用和传统工艺的表现手法等。风格可以使皮革制品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从皮革工艺和漆髹饰工艺的发展来看,但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与社会风尚潮流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审美爱好的倾向息息相关,另外还要符合时展的需求。时代赋予了我们包容传统,包容过去的技能,我们何不在生活的点滴之处,将他发挥极致呢?我们在跟随当今时代新鲜的理念的同时,也要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并将其结合,共同开拓创新,走向个全新的高度。
通过文献调查了解到皮革和漆艺的属性和特点,从传统与现代碰撞,结合的角度探讨传统漆艺是如何在现代皮具中的运用。此次研究是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研究个良好的开端,之后仍会会继续研究尝试新的应用,像传统刺绣与现代皮具的结合、传统竹编与现代皮具的结合,等等…但是不论以哪种方式结构的结合,都能既体现传统工艺的魅力,又能给传统工艺以科学新颖的方式来弥补传统工艺的缺点,使整个设计作品更加完美。
传统工艺应继承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大国,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下来的国家,在我国古代辉煌的文化历史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传统工艺。
但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大量的传统工艺已经失传,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正在一件件流失,面对这种变化我认为要传承传统工艺,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在许多传统工艺中,春联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春联又称“春贴”“门对”起源于桃符,具有悠长的历史传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联用毛笔书写,讲究押韵,但现在的人们会用毛笔的已经很少了。颇具书法成就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面临这种危机,人们更应该来保护它,发扬它,不要让它一切在历史的长河中。我认为未来的职业不仅仅是面向金钱,拜金主义是爱不得的,应在商业性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因在未来的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惠山泥人在中国享有声誉,他形态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形态简练而响声中外。这种工艺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由于保护不力老艺人们日渐凋零,传统的手工作坊渐渐被模具加工场所代替,以致惠山泥人出现了滑架的情况。而且,最具代表性的戏文泥人补贴堪忧。传统工艺,是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思想结晶,面对西方主义思想对我国思想的冲击,我们青少年受到的伤害尤其大,这些腐朽文化和思想如同继一八四零年的鸦片后的又一次对我国输入“鸦片”。面对这种危机,我们更应该发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工艺,用它作为释利的武器付抚致在的“鸦片”。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工艺享誉世界,中国古建筑为木制,多为隼卯结构,但这种工艺已然已经失传。我们在现在的旅游景点上看到的多数为假的模型。除此之外还有糖人,花丝镶嵌,锔瓷等。大多数面临危机,究其原因,还是在奢华人身上出了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学的是自由主义,说的是外语,钻研的是数理化,传统工业已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不知道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悲哀。中国人本身不知道自己的技艺有多么珍贵,现在的社会有麦当劳,肯德基,但有谁见过北京炸酱面,西安的羊肉泡馍走向世界?
不论是从传统工艺的珍贵性,还是从在当今世界传统公益的需要性来说,我们都应该传承传统工艺。
民族传统元素不仅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精华,民族元素在我国现代服装设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中式面料、中式剪裁、民族色彩、民族图案(龙图腾、飞天图腾、凤凰图腾、麒麟图腾等传统吉祥图案等等)的运用。在2011年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上,NE?TIGER服装品牌为全世界带来了一阵高级定制的中国风,本系列在民族元素的运用上,大胆张扬,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图2)。在本系列的设计上,整体的服装风格是以我国旗袍的样式为主,在细节设计中,又大胆地进行创新设计,例如,旗袍的下摆运用多层的鱼尾裙设计元素,做出惊艳的效果;服装的面料采用天鹅绒进行镂空设计;在西式的礼服款式上,加入敦煌飞天图案等。
我国现代服装设计对民族元素的运用,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象征,这正是我国现代服装设计的魅力所在,这使我国的现代服装设计可以走向国际,彰显中华民族服装设计的独特魅力。现代服装设计的艺术魅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它不仅形成独具一格的个性,还形成一种对文化积淀的美。
现代服装设计工艺与传统工艺的结合
现代服装设计不仅采用新的设计工艺,如印花、激光切割工艺等,同时也大量的运用民间传统工艺,例如,刺绣工艺、云锦工艺等。我国的云锦工艺是服装工艺艺术一枝独秀,云锦的诞生于苏州,它是苏州缂丝衍生出来的附属品。云锦工艺用老式的提花木机织造,这种工艺至今无法用机器替代,必须由提花工和织造工两人配合完成,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5-6厘米,其主要特点是逐花异色,从云锦的不同角度观察,绣品上花卉的色彩是变化多样。在古代,云锦仅仅被用于皇家服饰,用料考究、不惜工本、精益求精。云锦这一历史文化悠久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社会以及文化时尚紧密结合,赋予了现代服装设计新的活力和应用价值。
民间服饰工艺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丰富了现代服装设计的形式,传统工艺制造出来的服饰一针一线都体现传统工艺的高超技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工艺逐渐走向衰败,高科技大批量的机械生产工艺取代了一部分传统服装手工工艺,但传统工艺无法全部用机器所替代,机器只能模仿手工工艺的制作方式,从实现结果来看,手工工艺的生动性机器生产是无法替代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挽救了这些传统服装手工工艺,推动了我国民间手工工艺的发展。例如,现代服装设计对民间传统工艺的运用,使得我国现代服装设计的设计形式有别于其他国家的设计制造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加入刺绣工艺、扎染工艺,为现代服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例如,传统的刺绣工艺无法达到大规模生产的目的,现代的机绣工艺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刺绣生产。因此,现代服装设计在对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的运用上,即起到推广的作用,又为现代服装设计本身增添了色彩。现代服装设计跟传统服装设计计有很大的区别,传统服装设计在设计技术和形式上比较单调,而现代服装设计不仅融合了现代设计技术,也适当地继承了传统手工工艺,并把传统手工工艺做细做精。同时,从很多现代服装设计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传统手工工艺的身影,传统手工工艺的运用使服装设计更具有韵味、更有文化、更有价值,把服装刻画的更加生动。
现代服装设计的色彩魅力
色彩体现了现代服装设计的艺术魅力。现代服装设计用色大胆,各种色彩的搭配处理十分完美。现代服装设计注重色彩的搭配方式,搭配方式主要有五大类,分别是:相邻色搭配、互补色搭配、对比色搭配、同色系搭配、无色系搭配。这些色彩搭配原则都是在创新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过对服装色彩的研究说明,色彩是服装给人的第一直观感受,色彩搭配合理能为服装设计的效果加分,色彩搭配不当可以直接毁了整个服装设计。在现代服装设计对色彩的发展上,出现了专门的色彩研究机构,他们每年或者每个季度流行色动向,流行色对于引导服装行业进行服装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现代服装设计丰富多彩,且搭配合理的服饰特点,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色彩可以展现一个人的性格,每个人对色彩的选择不尽相同,色彩从某种程度上同一了一类人或者一类情感,服装的色彩不但可以表现人的特点和个性,还可以折射一个人的心情。例如,穿着大红色服装的人,我们就会联想到他(她)将要参加谁的婚礼;比如参加丧礼时,人们会选择黑色或者白色服饰来表示哀悼之情;穿着色彩艳丽的人,我们认为她(他)性格活泼;穿着色彩灰暗单调的人,我们认为她(他)性格内向。总之,我国现代服装设计具有较高的艺术魅力,这不仅体现了现代服装设计的精华,在现代设计手段上结合了中西方现代流行的工艺手段、流行色彩和生产模式,同时,在设计工艺和设计元素上传承了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之特色,使我国现代服装设计屹立于世界服装文化中,成为最为闪亮的一枝独秀。
作者:李琳琳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氏葫芦画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155-01
濮阳市清丰县高堡乡李氏葫芦烙画工艺为家传技艺,自第一代开始,至今已经有120余年的传承历史。该工艺材料直接采用天然葫芦,经过选取题材、描画起稿、多层次烙画、后期装饰等手工程序,完成工艺产品的制作。
该传统工艺于2009年、2012年,分别被列入清丰县级、濮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堡乡李氏葫芦烙画工艺品制作精巧,雅俗共赏、古朴典雅,加之葫芦本身固有的丰富寓意和独特烙画的艺术风格,该工艺品充分与现代宾馆、家居等装饰、装修有机配套,给人一种反璞归真的感觉,同时富有较高的收藏价值。由于人们对天然绿色、传统工艺的不断认识,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该葫芦烙画工艺品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需求空间日渐广阔。该传统技艺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中原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更是清丰民间传统文化的实物名片。
一、烙画工艺简介
烙画又名烫画,古称“火针刺绣”、“火笔画”、“烫画”等,是我国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解放前的历代艺人是用铁、铜、银扦加工的“笔”在油灯、炭火上加热(温度大约在摄氏二百度左右)后,在竹木、葫芦、丝绢、宣纸等材料上作画,利用碳化原理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法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烙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出土的文物显示早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烙有竹、梅的筷子。据史料记载烙画起源于西汉,盛于东汉被作为贡品进入宫廷,并成为了达官显贵起居的装饰品和互赠的礼品,流传至河南、河北、山东和安徽及南方一些省和地区后,又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濮阳烙画艺术历史悠久,名家辈出。濮阳烙画艺人,经过不断地研究改进其工艺,久而久之,捉摸出了一整套成熟的烙画工艺,木板、宣纸、山水、花鸟、人物等无不精绝,其烙画作品也逐渐成为贵族之间的馈赠佳品。烙画艺术不断在中原各地传播,并被一代一代的艺人发扬光大。
二、李氏葫芦烙画工艺介绍
1、高堡乡李氏葫芦烙画第一代传承人――李善奎,青年时期就喜欢烙画技艺,回乡后,开始在葫芦上烙画,技艺日渐成熟,并一代一代传承至今。李氏葫芦烙画第四代传承人――李化龙在家传技艺基础上,搏众家之长,并潜心研究国画精品,以深厚的素描功底,打破以往烙画常规,追求绘画功效,以黑、白、黄单色种,即纯烙手段,结合现代温控技术不断探索烙画新境界。
该工艺材料直接采用天然葫芦,手工烙画。前期原材料的储备是在传统的农业劳作――春种秋收过程中完成,后期产品制作是在细致的描画、烙画、装饰等手工制作中完成。
2、根据葫芦的外形尺寸大小,高堡乡李氏葫芦烙画作品主要分为挂饰品和摆饰品两大类。制作挂饰品的葫芦高度在5―25厘米左右,烙画内容以传统的吉庆寓意题材、图案为主,如“福在眼前”、“事事如意”、“招财进宝”、“富贵”、“福禄寿喜”等,配以中国结、流苏、瓷珠等作为装饰;制作摆饰品的葫芦高度在5―55厘米之间,大小不一,烙画内容取材于传统的国画山水、花鸟笔意,配以题诗、铃印。此外,根据烙画内容的多少和工艺的繁简,又分为“通景烙画”和“半景烙画”。“通景烙画”葫芦上的景物前后连贯、呼应,烙画景物基本能够环绕葫芦一周,其烙画景物构图形式类似于传统国画手卷作品;“半景烙画”葫芦上的景物前往往以主景入画,其构图形式类似于传统国画立轴、斗方作品。高度在5―10厘米左右的葫芦,由于受到创作空间的狭小限制,烙画往往以微烙工艺为主,烙画的文字可以小到两个小米粒的高度,烙画景物勾画了了,细致见微。
3、烙画工具――烙画笔分为直流型和交流型两类。笔头的温度使用调压器控制,根据烙画线条、块面的要求,烙画笔头的形制需要靠手工磨制加工。
三、高堡乡李氏葫芦烙画的价值
欣赏价值:挂饰品精巧雅致,雅俗共赏;摆饰品古朴庄重,富丽典雅。
实用价值:该工艺固有的丰富寓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工艺品充分与现代宾馆、家居等装饰、装修有机配套,给人一种反璞归真的感觉,同时富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经济价值:由于人们对天然绿色、传统工艺的不断认识,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该葫芦烙画工艺品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需求空间日渐广阔,经济价值日渐凸现。是一项可以带动农民兄弟增收致富的好项目。
四、其他相关产品、项目的开发
随着人们对绿色天然、传统工艺的不断认识,该葫芦烙画工艺品也在根据市场的需求,尝试开发出葫芦茶叶罐、葫芦茶叶漏篦,以及紧跟乡村农家乐旅游的浪潮,“百亩葫芦观光游园”项目有待开发、扶持。
五、发展优势及面临的困境
(一)发展优势
北京、天津、山东、山西等省市有着传统葫芦文化,而京津的葫芦文化氛围最为浓厚。全国的葫芦工艺品主要销售于这些地区以及全国各大旅游区。106国道、大广高速贯穿我市,在通向葫芦主销地物流便利方面,我们占据着有利的交通优势。
此外,濮阳市四季分明的气候,历年自然灾害较少;地处黄河故道,偏属沙性土壤,通透肥沃,非常适宜葫芦生长。
该葫芦烙画工艺品技艺种类层次多,适宜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户加工,易于学习和掌握。
(二)面临困境
由于旅游文化制品的工业化批量生产,成本低廉,机器制作的各类化工材质的工艺品充斥了市场,使传统手工制作在材料选择、制作成本层面不占优势,销售渠道被极大地挤占,失去大量市场空间,日益危机到该传统技艺的生存与发展。
六、保护与持续发展计划
为了切实有效抢救、保护高堡乡李氏葫芦烙画传统工技艺,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以下保护计划:
1、向清丰县、高堡乡政府相关管理机构及时汇报高堡乡李氏葫芦烙画工艺的生存现状,争取资助、帮扶。
2、及时收集该传统工艺的各类资料,整理归档,逐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3、培养新一代烙画传承人,打破传统的“家传思想”,主动向社会开放技艺,结合当地学校开展“葫芦烙画进校园活动”,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4、召开专题会议,探讨葫芦烙画发展的新突破,焕发传统工艺的生机。
一 中国古建筑彩绘的历史
中国的古建筑彩绘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追溯与于《论语·公冶长》,其中有说"山节藻悦"其中山为山型纹,节为斗,藻为卷草纹,悦为柱。说明当时建筑上的柱子和斗拱构件上已经出现了山型纹和卷草纹一类的纹饰。还有就是在《礼记》中有提到"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驼"。说明当时建筑的柱子上已经涂有颜色,并且有了等级的差别。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建筑上进行彩绘了。
二 中国古建筑彩绘纹饰呈现的艺术性
中国的建筑彩绘具有自己明显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手段。有的像舞台美术,追求总体的大的效果,同时又吸收了一部分其他艺术品种的手段,但这也是仅仅的基于借用,并不是照搬照画,而是拮取精华,而且在纹饰上也有吸收青铜器纹饰,铜镜纹饰,丝绸纹饰,瓷器纹饰,漆器纹饰,衣着纹饰,并且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造就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传统纹饰的繁荣发展。中国建筑彩绘呈现是具有特殊性的,是中国本民族固有的一种绘制手段。建筑彩绘源于中国,但不只限于中国。中国邻近的国家也有建筑装饰,与中国的建筑彩绘有着亲密的渊源关系。
三 中国古建筑彩画的种类
中国古建筑彩绘的发展和辉煌从"雕梁画栋"这句成语中就能可以充分表现出来,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建筑彩绘是中国古建筑上的一种重要装饰。中国建筑彩画大致可以分为和玺彩绘、旋子彩绘和苏式彩画等几类。和玺彩画是一种相对比较简单的建筑彩画形式,大部分采用沥粉贴金的方法来制作。它包括凤和玺、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龙凤杨心西番莲灵芝找头和玺五种绘制方法,其中龙和玺是和玺类的一等品。紫禁城中的主要宫殿,京城皇家庙坛等,均以和玺彩绘作为装饰。旋子彩绘是由于其图案纹样多用旋花而得名。明代的官式彩画大多以旋子彩画为主,图案日趋完美、常用于殿式彩画,既素雅又华丽。旋子彩画又分若干等级,应用范围很广,主要用于一般官衙、庙宇、城楼、牌楼,主殿堂门等建筑。苏式彩画形式起源于苏州,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两种流派,北京的称为北方苏式彩画,以山水、人物和花鸟界面为主;在苏州的称为南方苏式彩绘,以锦纹为主。
四 如何传承和发展古建筑彩绘
古建筑彩绘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年,在历史的变革中存在与发展着,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传统艺术。但在继承和发展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艺匠们的工艺水平有所下降,其次对传统图案纹饰内涵的理解逐渐的忽视,而仅从装饰感出发,忽略了彩绘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再次,古建筑彩绘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也应该根据现今社会审美发展的趋势,进行创新,只有使传统的东西,保存其内涵,符合其时代,开发其市场价值,使其自身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传统工艺才会继承下去,如果一直追求一成不变,一直依靠国家的支持,那么新事物一定会代替老的事物,这也是的发展观,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并不是遗弃,没有什么东西创造出来就一成不变,不变的东西就等于自我毁灭,但作为一种传统感情依托的装饰品和装饰纹样的东西似乎本身就具有一种价值,就是一种生产力,他逐渐演变成一种人们对感情沉淀的依托,这也是我们学习传统工艺的理由,但是传统工艺的发展也不能纯粹的就是用"拿来主义"的艺术。对技术和纹饰应该走的是一条多样发展的道路,要想对传统工艺的发展单纯的靠对艺匠的经济扶持,依靠艺术院校的专业的开设,和国家对于传统工艺的宣传是只治其表,不治其本的。当今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又走向了欧洲工艺美术运动背景的形式下。如果按着这样的形式发展下去是否还会从新遭遇一场现代主义运动了。如今,对大多传统工艺的保护者来说似乎陷入此山,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处境。真正结局传统工艺传承的危机在于其市场。只有市场才能够拯救传统工艺。
五 下面我要从如何促进中国古建筑彩绘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来说
1.是对传统的一种继承的角度来说,也就是利于对悠久传统文化感情的再塑造的角度来说,古建筑彩绘就是一个"古"字,蕴含的就是泱泱大国的文化底蕴,彰显的是悠久历史长河的滔滔情怀。逐渐成为阐释中华精神的不朽灵魂。这是人们对于古建筑彩绘甚至所有的传统工艺的生命力之所在。对于古建筑彩绘的发展也就是对于此功能的在塑造。我曾今看过安阳的城隍庙附近,他们实行了一种新的经营形式,把传统的没有生命力的巫傩文化和当地的一些没有市场竞争力的民俗产业与传统工艺集聚在一起,弱弱联合,形成一个传统文化的汇合点。便吸引了大量游客,变成了一种具有民俗特色的一个商业中心,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当地很多人便乐于去做传统工艺,当地的传统工艺便自发得到了传承和发展。而其在此的建筑形式都运用了古建筑彩绘的形式用来塑造古代历史氛围,渲染购买环境。因此古建筑彩绘在此,也有了市场,需要大批的彩绘人员,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彩绘事业,并成为他们谋生的一种手段。这种工艺便传承开来。
2.是对统统工艺的精神实质的一种继承与发展,也就是对古建筑彩绘的一种创新与发展来说,现在的建筑形式与古代有巨大的改变,社会背景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以古建筑彩绘如果墨守陈规,不思变法,则发展的途径便窄的让人怜惜了。古代的建筑结构构造束缚了图案的延伸性,古代等级制遏制色彩的丰富性,古代封闭的观念封存了图案的创新性,社会变了,就让一切解放吧。我们应该去让建筑彩绘的精神去依附在有市场的东西上,从而促进其发展。如打破其构图局限性的现代墙绘。如融合了符合现在审美色彩的彩绘图案。如把建筑彩绘形式延伸到包装设计和家具设计的创意性。(只有取其古建筑彩绘的精神实质,其具有历史变迁却姿容不失,其具有巫傩之气却典雅方存的传统纹饰,其古建筑彩绘才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这两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塑造传统工艺的汇合点的集群效应,使得传统工艺有了展示的空间和市场需求,大批的建筑需要彩绘,这给予了艺匠们更多的锻炼机会,艺匠们的技艺水平便得到了保证。对古建筑彩绘其创新的发展,为其研究提供了理由,为古建筑彩绘的纹饰起到了宣传的作用,人们便开始研究这些纹饰,并重视这些纹饰内涵的研究,古建筑彩绘的底蕴便保的住。并把建筑彩绘的精神实质依附在有市场的东西上,彩绘得到了创新和应用。对于古建筑彩绘当今所存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 孙大章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彩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2] 朱小平.中国建筑与装饰艺术「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3] 杨春风,郭汉图.中国现代建筑彩画[MI.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
[4] 郑军编著.中国装饰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 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6] 孙大章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彩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年
[关键词] 摄影 印相工艺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6.036
如今摄影在全民中的普及,形形的图片大量涌现在人们眼前,图片中出现了许多雷同、照抄等现象,失去了作品的独一性。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得人们的需求转向个性化的精神需求和高层次的自我表现。摄影师在创作时都渴望寻找一种与众不同的创作和表现手法,摄影传统印相工艺强调的是影像制作的方法和过程,它以独特多样的表现形式逐渐在摄影界悄然升温。
一、国内摄影传统印相工艺现状
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艺术家们通过实验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创造,呈现出许多各具特色的摄影图片印相工艺,形成蓝晒法、铁银印相法、铂/钯转印工艺、齐亚工艺、湿法火棉胶和玻璃板工艺、蛋白印相法树胶重铬酸盐转印法等13种非银盐印相工艺 [1]。
目前,国内摄影传统印相工艺研究领域的摄影师寥寥无几,研究此类的专家和学者实属凤毛麟角,相关传统印相工艺发明的资料记载,以及可作参考的传统印相工艺作品的原作更是少之甚少。如果想要了解传统摄影中的印相工艺,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验方能窥得一斑。近几年一些摄影家尝试将传统工艺运用到作品创作中。著名摄影师刘铮于2010年1月9日发起并组织了“中国当代湿版之家”,他倡导的更多是传统工艺的当代性,这一古老技艺的复兴可能为当代艺术创作打开了一条新的道路[2]。2011年9月平遥国际摄影节,湖北美术学院展示了他们在《印刷工艺》课程上运用蓝晒法和专色工艺制作不同形式的作品;摄影师孙诺、张益平、罗斌分别展示了他们的湿版摄影作品《复印时间》、《窗》、《药物》系列;其中孙诺的作品《复印时间》获得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特别资助奖。传统印相工艺结合现代技术,在工业数字技术时代坚持摄影的原始精神,一方面是对历史表示敬意,一方面也是对人类最本质的创造性态度的肯定[3]。
二、摄影传统印相工艺认知度调研
(1)调研实施
此次问卷调查主要是围绕关于传统印相工艺的认知度展开的,在课题组6位同学的协助下,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期间,先后两次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在摄影节中,通过纸质和电子问卷的方式发放“关于传统印相工艺的认知度调查”有效问卷357份。发放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香港、台湾等19个省、市、自治区。调研面向摄影界人士、高校教师学生等,其中包括摄影著名视觉文化评论家鲍昆、中国摄影杂志社长赵新迎等,著名摄影师孙诺、乔小兵等,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姚璐、天津美术学院教师刘高峰、湖北美术学院教师张朴、台湾艺术大学图传系教师蔡文祥等。
(2)调研数据分析
抽样人群中,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1-25岁,占抽样人群的45.1%,26-30岁为7.8%,31-40岁为11.8%,41-50岁为15.7%。其中有64.7%的人群了解或接触过印相工艺,通过摄影展览了解的占39.2%,通过学校课程了解的占29.4%、书籍杂志了解的占23.5%、网络了解的占17.6%。对传统印相工艺的种类了解较多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蓝晒法占52.94%、湿法火棉胶工艺和玻璃版工艺占39.22%、蛋白印相法31.37%,了解的人群中有31.4%的人没有尝试去制作过传统工艺。
a、关于对传统印相工艺看法的调查分析
关于对于传统工艺的看法:认为可以提升作品价值(均值为3.02)排名第一,认为比数码照片更有趣味性(均值为2.88)排名第二、认为更具有艺术性(均值为2.88)排名第三,其余是如果大家都做,我会尝试、表现形式新颖、未来的发展趋势。
分析:从排序中可以看出传统工艺具有潜在的艺术价值,它表现形式独特多样,逐渐被更多的人关注并运用到作品中,因此传统印相工艺在近些年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并不认为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b、关于影响传统印相工艺制作的因素分析
通过调研统计得到影响抽样人群制作传统印相工艺因素中费用较高(均值为2.94)位居首位,排名第二的是设备不齐全,资料少(均值为2.78),工艺繁琐(均值为2.76)排名第三,其余是费用较大、耗时过长、可变因素多,不易控制、制作过程会带来污染,我不尝试。
分析:不同印相工艺所需的药品和材料不同,例如湿法火棉胶工艺,需要纯净火棉胶、乙醚、溴化镉、酒精、碘化铵、硝酸银等药品,其中硝酸银100g价值600元,且市场上很难购买到纯净火棉胶。最终完成的湿版作品需要经过制作负片-拍摄-显影-漂洗-定影-干燥-上漆等一系列复杂的程序。目前国内只有一本克里斯多佛・詹姆斯的《美国摄影图片制作工艺专业教程》可供人们在制作工艺上进行参考。费用高、药品较难购买、工艺繁琐、资料少让一些人对传统印相工艺望而却步。
c、将传统印相工艺运用到不同作品中的意向分析
有41.18%选择将传统工艺运用到观念摄影作品中,35.29%的人会运用到人像摄影作品中,33.33%的人会运用于风光静物摄影作品中,21.57%的人会运用到纪实摄影作品中。
分析:观念摄影是从艺术中抽离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创作手段与形式,而传统工艺的表现形式的特点是较强的艺术性和独一无二,因此将影像与传统印相工艺两者的共性合理结合可以更好的烘托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通过以上调研,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国内摄影界对传统印相工艺的关注度逐渐增高;摄影展览现场是直观了解传统印相工艺较好的途径;费用高和设备不齐全是制约传统工艺发展的重要物质因素;高校的传统工艺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掌握传统图片制作工艺的精髓,促进了传统摄影印相的继承和发展。
三、摄影传统印相工艺在影像创作中的应用价值
摄影传统印相工艺在短暂的发展历程中,有非常明晰和严谨的制作方法和标准。一些富有创意与开拓精神的摄影家们自己动手研究和涂布做成适合自己创作要求的作品,采用不同的印相方法形成了不同的具有各自独一视觉表现力的画面,因此如果将影像与传统印相工艺合理结合可以创作出更多富有个性独特的作品,使观念的表达更为自由,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作品。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唤醒人们对传统印相工艺的认识与传承。在日新月异、眼花缭乱的技术发展中,对传统印相工艺的传承与认识,保持摄影术的渊源性,就像提倡保持物种和文化多样性一样重要。
其次传统印相工艺是个性精神的回归,影像的创意来源于对生活的关注与反思,应敏锐的把握现代人类社会的一些问题,然后提炼出作品的主题思想,通过艺术的思维及表现形式抽象成影像的视觉元素,最后结合传统印相工艺将作品呈现出来将得到唯一的视觉影像。
结语
传统印相工艺涉及了影像最本质的东西,透着朴实的手工艺性和唯一性,保留了摄影艺术原有的文化精髓与特质。重视和了解传统印相工艺,不仅是为了增加创作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对传统印相工艺地认识与传承。采用现代的摄影方式,通过回到传统材料媒介之中,去建立一种表现方式。不同的工艺带给观者在摄影视觉上改变并使作品由于更多手工参而更质朴,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归。
参考文献
【1】王慧.一种古典摄影技艺的拾取――铂金印相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05
【2】段凌宇.当古典遇到观念――中国当代湿版摄影[J] .像素,2010年第4期
【3】(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克里斯多佛・詹姆斯.美国摄影图片制作工艺专业教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06
【5】滕学祥主编;崔建成等编著. 印前设计[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09
作者简介
(1)武汉理工大学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兴趣
在本次调研中,大多数留学生都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有兴趣。41.7%的留学生喜欢装饰摆设类的手工艺品,37.5%的留学生喜欢小型配件工艺品,有8.3%的留学生喜欢家居日用品,另有8.3%的留学生喜欢服饰类工艺品,4.2%的留学生则表示喜欢其他类的手工艺品。在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时候,有58.8%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在于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35.3%的留学生对于手工艺品的历史文化感兴趣,5.9%的留学生关注手工艺品的其他信息,在调查范围的留学生都不关心传统手工艺品的吉祥寓意和意味。而在购买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时,吉祥含义和特殊寓意被55.6%的留学生视为重要因素,16.7%的留学生注重手工艺品的实用性和功能,11.1%的留学生在乎传统手工艺品的时尚感,工艺品的材质也影响5.6%的留学生抉择,5.6%的留学生会更喜欢大师的作品,5.6%的留学生更注重工艺品的价格和性价比。外国留学生大多对传统手工艺有着一定的兴趣,他们的兴趣集中在于装饰摆设性的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历史文化和特殊寓意上,在合适的材质和功用下,留学生会考虑购买中国传统手工艺品。
(2)武汉理工大学留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渠道
武汉市是中原文化聚集的交汇处,武汉市存在着剪纸,刺绣,糖塑等多种传统的手工艺形式。湖北省美术馆,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博物馆,武汉市美术馆等机构举办的展览为武汉市民提供了学习认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平台。此次调研中,45%的留学生希望通过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体验来获得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知识,30%的留学生偏好文化旅游的方式来接近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15%的留学生选择去看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展览,只有10%的留学生会去听中国传统工艺的讲座。留学生更偏好通过可交互式的体验方式和多方面多角度的感官刺激去学习认识中国民间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对于在武汉的留学生而言,学习工作之余能够接触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的机会极少,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渠道更趋简单单一,又加之各个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语言障碍因素,致使留学生并不能系统地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
2针对留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分析
学校以及留学生、传统工艺者、政府方面以及媒体传播
(1)关于学校以及留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问题研究。
1)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差异性造成的问题
被调查的留学生,大多数对某些传统有一定了解,如:剪纸、刺绣,但是更多的传统工艺不被留学生所熟知。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差异性所造成的,其中包括语言障碍、文化障碍等。留学生在中国的交流学习中大部分汉语水平有限,他们通常只在留学生圈中活动。这种由语言障碍导致的文化障碍使留学生难以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主义导致的文化差异性和民族意识形态的不同也导致留学生无法了解传统工艺背后的意义。
2)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计划
学校在培养外国留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增加留学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的学习,可通过展览、参观工作室等方式组织留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2)给传统工艺从业者的建议。
1)宣传途径方式需完善
在调研前期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从业者探访过程中,许多的传统工艺者以家庭作坊制为主,在展示作品采用的宣传方式较传统保守老旧。在此我们推荐立体式、多角度、长久性、多媒体的宣传方式。例如,亲身体验,更加系统详细的讲解传统工艺的独技艺、悠久传统等旨在让参观者身处其中的体验感;在体验者初次体验后,通过兴趣班的开设或者课堂讲座为有意愿继续了解或学习其制作的留学生提供长期的专业指导和培训;结合多媒体进行宣传,在原有传统媒介传播的基础上,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宣传,提高传统手工艺的曝光度。
2)实现传统工艺产品
与市场相结合。从留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推断外国人的兴趣点所在,根据他们的需求,适当调整工艺品品类,从而打开和拓宽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国际市场,把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推向国际舞台,向世人展示中华文化的艺术精髓。
3)加强英语学习,完善工艺品介绍信息
调研前期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从业者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从业者都为方言使用者,不具备与外国留学生交流的语言基础,而其工艺品的介绍并未有外文标识,这也是外国留学生很难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一大障碍。中国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应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完善外文标识,才能更有效地宣传自己的工艺品。
(3)政府方面以及媒体传播。
1)加强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关
注和宏观调控。建议政府构建完善的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服务体系,加强有关方面的宏观调控,并有目的性的针对外国留学生开展传统工艺活动,提供可交互式的体验方式和多方面多角度的感官刺激,加强活动的立体性和生动性,实现宣传的高效性和深刻性。
2)形成传统文化集聚地,实现集中式宣传
政府调控传统文化的集聚,形成传统文化功能分区,打造城市文化旅游聚居区和文化名片。便利外国留学生和其他游客系统性地游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3调查研究的意义
(1)对于留学生而言
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力量,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给他们提供一些能够近距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同时还有助于解决留学生在文化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对于学校而言
校园就是我们学习、生活必不可少重要场所,学校对于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来说影响巨大。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我们深入了解留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可为我校留学生创新培养计划提供案例分析和翔实的研究数据,推进留学生学科创新建设。
(3)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对于传统技术来说,专门学习传统技术的人员寥寥无几,而且社会上没有专门培养这些人才的机构。老一辈的师傅虽然手艺高超,但没有传承之人。青年一代的匠人,能够潜心钻研学习的人员少之又少,多为干一时算一时。[13]有研究者认为,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年青人对传统工艺技术的兴趣越来越淡薄。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跟随长辈、师傅学习传统工艺技能。[14]这些都加剧了传统技术后继乏人的局面。对于现代技术来说,技能人才流失日益严重,这同样导致了关键技术的传承后继乏人。有学者认为,技能人才流失存在四个方面原因。一是观念上的误区。在不少的技术岗位上,重学历轻技能的现LILUNJINGWEI理论经纬职教论坛/2014.7象还比较普遍。二是机制上的缺乏。部分企业还没有建立起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三是分配上的失衡。与从事科技和管理的人员相比,技术工人在工资福利、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待遇相差甚远。四是技术等级制度不健全。技术工人完成从初级工到技师的晋升,往往需要经历二三十年的时间,这使得不少技术工人感到可望不可及。[15]有学者认为,造成高技能人才流失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目前企业实施的薪酬制度缺乏科学合理性。因此,为技术工人提供科学合理的薪酬,是留住技能人才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16]
二、传承方法陈旧
有研究者指出,传统工艺代表了传统的技术方式,而传统技术基本上是以手工为主。在很少的情况下,采用相对简单的机器做辅助,而这些辅助机器大多也都是由手工制作成的。所以,传统工艺基本上等同于手工劳动的创作。[17]正是由于传统工艺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传承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徒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和体会技术要领;但是这样的传承方法效率低下,培养人数非常有限。家庭作坊是其传承的主要场所,长期下去势必会限制学徒自由与想象的发挥,从而导致他们产生疲倦感和懈怠感。有研究者指出,由于一些传统技术传承的方法单调枯燥、陈旧落后、没有新意,导致了对年轻一代不能形成强烈的吸引力,难以引起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18]但是,虽然受到现代技术的强烈影响和冲击,传统技术所沿袭的传承方法也很难实现改变,这从形式上影响了传统技术的传承。
三、职业技术传承的保障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使职业技术更好地传承下去,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索了传统技术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与保障措施。
(一)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有研究者指出,我国传统工艺大多为民间艺人所掌握,而民间艺人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且考虑到多种因素,他们都不愿意轻易将技艺外露,这为传统技术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困难。为此,应自上而下地设立专门组织和研究机构,为研究人员和民间艺人搭建交流的平台,对传统的工艺技术进行全面的整理,这是传统工艺技术传承的基础和前提。[19]目前国内已经成立了部分这样的研究机构,例如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成立了“贵州少数民族技术文化研究中心”,中心的宗旨是保护、研究、传承贵州各种优秀的少数民族技术,发展目标是建成省级少数民族技术文化研究基地。[20]
(二)保护掌握传统工艺技术的匠人
有学者指出,在传统工艺技术中,很大一部分必须通过不断实践才能掌握要领,这个特点决定了传统工艺技术只能以“师传徒继”为主要的传承方式。师徒传承主要依靠口头传授的方式,决定了匠人在整个传统工艺技术传承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匠师是活的教科书,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因此要做好中国传统工艺技术的保护和传承,就必须重点保护好这些技能娴熟的匠人。[21]
(三)利用现代技术实现传承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技术的发展为职业技术传承开辟了新的道路。有学者研究了利用现代技术条件,来实现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主要包括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在产品制作过程中适度采用机床技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采取流水线的分工作业流程等等。[22]有学者重点研究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传承,一是利用人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好奇和推崇,推动其主动学习技术要领;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的技术传承。[2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工艺技术的全过程进行视频录制,然后利用动画对技术过程进行逐步分解,从而详细展示技术要领。这种传承方式可以打破传统的物理时空限制,使更多的人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技术的精髓。
(四)完善法律保障和资金投入体系
促进职业技术传承的健康持续发展,还必须完善相应的保障体系,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资金投入保障体系。有研究者指出,国家相关部门要根据不同职业技术的不同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使传统技术保护有法可依,依法制止破坏传统技术的行为。[24]有观点认为,应该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多方位的资金来源。首先,做好职业技术传承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该将职业技术传承纳入年度财政预算,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的形式,加大对传统技术保护和传承的支持力度。此外,应该拓宽融资渠道,争取社会的资金支持,如设立“传统技术保护基金”等,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来保障和支持职业技术的传承。[25]
四、职业技术传承的展望
总之,随着技能人才短缺状况的日益突出和绝技绝活失传问题的日益加剧,对职业技术传承问题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已经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近年来,学者们就职业技术传承的方式、困境、保障等问题进行了若干开创性的研究与探讨,这都为我们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综合分析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还需要在高度、深度和广度方面进一步加强。
(一)高度:提高研究定位
对于传统工艺来说,由于大多数的绝技绝活往往具有“不传外姓人”、“传男不传女”的传统,随着老一代能工巧匠的逐渐消亡,不少绝技绝活正在逐步失传,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趋减少。对于现代技术来说,充分发挥能工巧匠在带徒传技、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批量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利于提高技术工人的生产效率和综合素质。因此,对于职业技术传承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特定技能的传承,需要站在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高度,对职业技术传承做出总体规划和制度设计。这就要求今后的相关研究,不断提高研究的定位,更多的关注“职业技术传承的制度设计”、“建立职业技术传承的体制机制”等宏观政策制度问题的研究,为国家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在此也呼吁有关部门,在课题评审和立项过程中,对职业技术传承相关研究课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二)深度:加强理论研究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强有力的武器。只有在不断完善的理论指导和支撑下,职业技术传承的实践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职业技术传承作为新时期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和重要研究领域,其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数成果属于基于现实问题的“问题—对策”型研究,针对某一特定技术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零星出现的理论研究,其逻辑推理和论证也缺乏说服力,缺少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的深入剖析。今后要加大基础理论的研究力度,对于职业技术传承的内涵特征、职业技术传承的机理、职业技术传承的要素、职业技术传承的模式等基本理论问题,应该进一步加大理论层面的探究。
(三)广度:拓展研究领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项目;传承;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名词伴随着2001年中国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入人们的眼帘。十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公众参与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与积极性不断增强。但是,随着“项目申报热”的逐渐降温,如何对非遗项目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本文将以本地区便于推向市场的项目(文中统称为传统工艺项目)为例,就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试做分析。
昌吉回族自治州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的重要行政区之一,地域性强、民族特色鲜明。昌吉州传统工艺项目有借助政府扶持,形成规模的;有依托旅游资源,打开市场销路的。然而,统览我州全部传统工艺项目,多数还处于小作坊生产、后继乏人的境地。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经济水平的发展,绝大多数的传统工艺,都面临着断代,甚至消亡的危险。在当今社会普遍城市化、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地继承保护这些传统文化,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使传统工艺走入现代生活,让这些传统工艺在这个新的时代以一种更加健康的姿态活下去,便成为目前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一、加大投入力度,提供资金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文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经费的不足将直接影响非遗项目的存续状况,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及早加以重视。一是保障项目保护经费的足额发放。可借鉴国家及自治区的做法,提高单一项目保护经费额度,将全部项目均等化发放改为试项目濒危情况、价值大小逐年轮换发放;二是传承人补助经费须不间断发放。传承人是非遗项目活态传承的唯一载体,传承人补助经费是各级政府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资助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的专项资金。三是发放宣传展示活动经费。可借助文化遗产日、各类传统节日为契机,举办非遗知识宣传展示、非遗项目实物展、手工艺制作大赛等活动,让群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项目的魅力;四是划拨一定的组织管理、研究经费。目前我州五县两市,加上州非遗保护中心,均采取“一个中心、两块牌子”的形式挂靠在文化馆。文化馆工作人员在作着群文工作的同时兼职做非遗保护和研究,而线索搜集、项目申报、著书立说等非遗保护工作中所用资金不得不占用大量的群文事业经费,捉襟见肘。因此对各级非遗中心划拨一定的管理、研究经费将更好地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兴建展示传习场所
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保护和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品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示范意义和指导意义。一是建立非遗展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已有几年时间了,但是多数群众对“什么是非遗”、“我们身边的非遗项目有哪些”还不甚了了。因此各地建立非遗展馆,并实现全面开放,让群众走进“非遗”势在必行;二是建立传习所。除了保护、传习非遗项目外,传习所同时承载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打造特色的文化产品的功能,尤为传统工艺类项目的有效传承方式。
三、做好传承人培训,促使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
目前,我州传统工艺制品,除了少数精品之外,多数缺乏设计,样式偏老旧,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加之这些从业者文化素质偏低阻碍了传承人的自我提升,也限制了传统工艺品种的长足发展。因此组织各类培训,帮助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可以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提高传统工艺的设计、制作及衍生品开发水平,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促进传统工艺振兴。
四、扩大社会宣传,构筑新型营销平台
在商业日益繁荣的今天,“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媒体机构要加大对本地区非遗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覆盖面,不仅要让群众了解非遗知识,更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群众积极购买、收藏非遗产品的意识;二是,可与旅游业相结合,拓宽市场渠道。不仅可以让外地游客感受本地区独有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而且还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双赢;三是,为了增加非遗产品销量,还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积极开展“互联网+传统工艺”的新方式,加强市场营销;四是,充分发挥数字报纸、手机短信、移动电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加大群众对非遗产品的知晓面。
五、注重传统文化在未成年人群中的普及
“少年强则国强”,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遗留的财富,传承至今得益于老一辈艺人的辛勤付出,但是生生不息的传承离不开少年儿童。为了增强未成年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将中华传统文化纳入校本课程,让未成年人感受其价值和魅力,为青少年培养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历史情怀;二是在校本课程中以手工课的形式,教授手工艺制作的基本技巧,让未成年人产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从学生群体中寻觅潜在的传承人;三是定期举办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答活动,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加深对“非遗”知识的了解;四是举办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传承教育成果交流展演展示活动,增强未成年人对“非遗”传承的自豪感;五是在条件成熟后可命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传承实践基地”,最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创作、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源泉和文化宝库,我们必须珍惜现有成果,以非遗保护、利用和传承为基础,以市场为主要载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有效的保护,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构建和谐社会与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由于历史以及手工传承的局限性,使湖北的民间织绣如汉绣、黄梅挑花等正面临萎缩、蜕化、消亡或者是滥用的困境。只有挖掘湖北民间织绣工艺的内涵与技术,使之在实用性、审美性、产业化等三方面都得到改善,包装成为商品融入到当下的市场经济中进行产业化运作,才能发展为一个良性循环,有效继承和发展这类民间工艺。
关键词:
湖北民间织绣工艺;产业化;继承与发展
一、湖北民间织绣工艺的现状
湖北的民间织绣从春秋始,明清时到达高峰,刺绣有汉绣、恩施苗绣;染织有天门蓝印花布、红安大布、黄梅挑花、恩施土家族西兰卡普,另外还有阳新布贴等,其中黄梅挑花、汉绣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由于历史的渊源,使得湖北的织绣工艺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丰富的手工技术;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历史以及手工传承的局限性使得这些民间织绣工艺难以取得发展,并且正面临萎缩、蜕化、消亡或者是滥用的困境。由于市场的极度萎缩、没有良好的经济支撑,传统工艺只能依靠有限的政策扶植才能勉强生存——只有建立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挖掘湖北民间织绣工艺的内涵与技术,发展为现代文创产品,使之满足现代的审美与实用性,包装成为商品融入到当下的市场经济中进行产业化运作,才能发展为一个良性循环,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重视及继承这类民间工艺,才能真正实现它们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二、传统民间工艺的抢救性产业化措施
从20世纪50年代起,湖北省就开始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调查,对民间美术等各类文艺品种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和抢救。1997年,湖北省完成10部文艺集成志书10卷共计1000万字以上,大量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得以保留。截至2006年,省内已有132个群艺馆、文化馆和1169个乡镇文化机构,有博物馆96座,还有一批从事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的大学、研究机构。除了对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及资料收集整合工作外,国内外都有不少机构在对民间工艺的产业转化进行着尝试和努力,并在社会上形成较大影响。其中由成琳博士创办的“转转会”是国内这方面做得较好的典型。2015年9月,北京国际设计贸易交易会上,转转会策划并举办了名为“手作之美”的展览,力求推广民间艺术项目。转转会集合了国内外著名的手艺人及艺术家,联合打造“中国手作设计贸易集散地”,不仅引入国际设计以及当代的消费体验,还举办了展览、沙龙、讲座,设置“地方再发现、传统再设计、民艺怀旧馆、手作之美梦工厂、新常态生活美学体验馆、国际匠人区、手作之美市集”七大主题展,私人定制厨具、家具、陶瓷、织染绣等各类高品位手作日用品。在推动农村经济和农村的产业转化方面影响最广的,要属1979年由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先生所倡导的“一村一品”运动。“一村一品”运动是日本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模式。所谓“一村一品”,就是一个村的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设家乡,发展农村经济的活动。“一村一品”运动中,每个市町村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或拳头产品,打入国内和国际市场。它不仅使该地区的经济得以发展,更是全面展示了地方的精神风貌。
三、湖北民间织绣的可挖掘与转化的产品特性
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看,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连同生活空间都在发生改变,但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习,却可能使乡土文化传统在新的文化生态坏境中经过涵化、调适而获得重生。新的生活方式,崇尚自由个性化的现代审美观念,使传统工艺和民间美术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和特殊的受众群体。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化,返朴归真将会成为城市中产阶级追求的一种趋势。而从民间艺术发展起来的新型产品,作为一种手工制作并浸润着作者思想情感的人性化特色产品,无论其是家居装饰、生活用品、还是服饰,甚至是相关的生态型产业,都将成为工业化时代的稀缺资源和新型消费对象。在文创产品的转化及研发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更改传统织绣产品的使用方向,满足现代生活的实用需求。其次,可以将民间织绣中浓烈而明艳的色彩,改成更适应现代审美的、更有层次感的、带高级灰的复合色调。第三,可以在保留传统图案及精典织绣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印染及电脑绣花等技术,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同时,使加大产量、简化产品制作流程成为可能。只有在实用性、审美性、产业化等三方面都得到改善的基础上,将湖北民间织绣工艺发展为现代文创产品才成为可能,才能对汉绣、黄梅挑花等传统工艺实行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昕.湖北造型文化遗产审美论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2]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