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16: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营企业的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邵东民营企业;管理;制度
1、邵东民营经济概述
邵东通过实施“兴工强县”和“质量立县”战略后,民营企业在实现区域经济工业化、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已成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邵东,民营企业是对外贸易出口创汇的主力军。区域内外向型企业不断增加,五金、铝制品、打火机等行业繁荣兴旺。小五金加工业年总产值超过10亿元,年出口创汇3500万美元;邵东生产的铸塑打火机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畅销亚、欧、美等区域。
邵东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提供广大社会劳动人员充分就业的主要平台,占全县劳动人口的70%以上,在促进本地区社会和谐、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压力方面功不可没。
然而,近几年来邵东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了来自国内外市场的严峻挑战:邵东产品成为劣质的代名词,民营企业遭遇了市场的冷落,区域经济先后被长沙、浏阳、宁乡等县市超越。邵东民营企业的未来前景着实让人担忧。
2、近年来,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障碍与困境分析
近几年,受制于邵东地区软硬投资环境的约束,一些有实力的规模企业先后迁移到长沙地区发展。由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加上民企老板的职业素质与才能不高、思想观念保守等问题;另外,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原来的管理模式与企业运作方式的缺陷也日渐显露出来,成为制约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主要表现在:
2.1融资难是邵东民营企业最为头痛的经营难题
邵东民营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一直是困扰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难题。其症结主要有:
2.1.1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歧视现象依然严重。出于经济责任的考虑,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手续繁杂,抵押条件苛刻;从盈利角度来考虑,银行一般会尽量限制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据不完全统计,中小民营企业所得到的贷款,尚不足银行年贷款总量的2%。
2.1.2 区域内相应的担保制度还不完善。担保公司数量少,且受制于经济环境和业务体制,提供的担保服务也是杯水车薪。
2.1.3 民营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盈利不稳定;另外,经营管理相对落后,使企业缺乏信用基础,这也加大了企业融资的难度。
虽然,邵东政府先后出台了一些具体的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这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多数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关系融资”,随着产业升级,这种状况与融资需求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2.2传统的家族经营方式,使得多数民营企业缺乏长远战略规划
民营企业的发展,直接依赖于创业者的能力。而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限于自身职业素质与管理水平,很难走出传统的企业治理模式。
2.2.1“草根”出身的民营企业,“先天不足”现象严重。多数邵东民营企业处于产业低端,常被后来者迎头赶上,陷入激烈的市场混战之中。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仅有2-5年就是明证。
2.2.2多数民营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低,仿制现象严重,导致市场竞争惨烈。另外,在低层次的价格战中,面对不断上涨的物料成本,多数企业想到的不是转型升级,不是产品创新,而是强力苦撑,最终难免沦落于消亡的惨剧。
2.2.3“生存至上”,使得民营企业的“惟利是图”: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这种耐不住“寂寞”的逐利行为,使企业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更不要说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
2.3 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尚待建立,限制了企业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邵东民营企业的发展充满坎坷与艰辛的过程,但时间一般都还比较短,粗放的管理模式、一锤定音的主导方式,在创业初期使企业很好的抓住了市场的机遇。但是,当企业相对稳定以后,这种制度的缺陷就暴露无疑,主要有:
2.3.1在民营企业,力量就是权威, “一言堂”现象严重
老板的智慧、果敢在创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致使公司的管理运作以老板为中心,多数员工都被动的成了老板命令的执行者;有时号命朝令夕改,使员工任务难辨、无所适从。
2.3.2传统思维根深蒂固,宗亲观念强
在民营企业里,传统的亲情观念甚浓。企业“子承父业”现象普遍,一些重要的职位,也是由元老和亲友们占据着,导致有能耐的企业人才相继离职而去。
2.4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创新与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的邵东民营企业,在人才队伍的建设、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加强,但是企业人才使用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主导的“人治”管理方式致使民企人才流动率高达将近50%,这已成为民企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4.1人才培养上,多数民企都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财力去培训新员工,更不要说为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了。员工更多的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其忠诚度与企业凝聚力可想而知。
2.4.2人才管理上,老板习惯于创业时的激情,不愿放权,对企业的规划与管理往往一锤定音;事必躬亲的管理方式,使专业人才多是束手缚脚的,体会不到职业的成就感。
2.4.3人才使用上,在多数民营企业中,专业人员经常被动的扮演救火员角色。这样,不仅不利于他们施展自己的专业才华,也不利于锻炼和提升其业务能力。再者,民营企业中看重的是亲友团,对于“外来者”总是不太放心,使他们常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
2.5 各级政府的服务举措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邵东政府在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和提高机关办公效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经济调控上的偏紧政策,传递给民营企业巨大的压力,政府在相应的服务上却并没有取得多大的实质进展。
2.5.1在经济层面上,政府在某些方面对民营企业管得太细,而在引导产业的发展、规划等重大问题上为民营企业做得不多。
2.5.2各部门事关利益方面的考核、评比多,而在民营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治理方面,各部门说得多,做得少,综合协调性差,踢皮球现象严重。
2.5.3在政府经济决策中,关于民营企业――特别是为数众多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创新等问题,经常性被粗略的带过。
2.5.4区域内的一些基础物流设施有待于政府投资建设、完善。相对粗放的市场格局,混乱的物流企业竞争,使得邵东整体物流服务质量水平偏低。不论是在知名的邵东工业品市场,还是现在经济势头红火的中南五金批发城、廉桥药材市场,第三方物流企业屈指可数。
3、邵东民营企业的改革出路与发展方向研究
民营企业是邵东经济的主要支柱,解决其生存、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对于促进邵东县域经济健康、和谐发展意义重大。在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改善民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管理机制等方面矛盾已经刻不容缓。
3.1 强化诚信建设,切实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
民营经济作为邵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要获得更长足的发展,就一定突破其融资难的问题。
3.1.1加强民营企业信用建设,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诚信经营,为企业打造出良好的无形品牌;充分利用政府、银行的监管,适时对企业进行信用考核、评级,促进企业的规范运作、良性发展。
3.1.2不断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担保制度。政府首当其冲,应大力支持成立担保组织,支持设立以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机构,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规范有效的担保。
3.1.3加快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金融机构。应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积极探索建立邵东民间金融市场;积极转变银行的服务观念,增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意识,不断创新服务品种。
3.2 制定品牌战略,积极实施企业长远发展规划
企业的发展战略,事关民营企业的未来。只有科学、合理的进行企业战略规划,才能保证民营企业健康、良性的持续发展。
3.2.1实施产业升级,走以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邵东多数民营企业还处于产业低端,竞争大,只有靠科技、靠创新才能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领域。
3.2.2 积极实践品牌战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品是实现企业财富增长的主要载体。高品质、受欢迎的产品,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民营企业,借助品牌战略,可以改变原有的市场形象,以有影响力的合格产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2.3 做好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企业进行战略规划,明确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团结员工,着眼长远,努力奋斗,积极创造民营企业独特的品牌和产品。
3.3 经济发展要求,有步骤的推进民营企业向现代化企业管理方向转变
民营企业的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但在现代市场环境中,应该逐步改变原来的“人治”模式。
3.3.1 加快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改变“一言堂”现象
民营企业能取得目前的成功,是与老板的果敢决策分不开的。但在企业走过艰难的创业期后,一个渐渐稳定的工作环境,就需要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来替代老板朝令夕改的号令,以保持公司正常经营运作的一贯性,使员工明确权责。
3.3.2 构建职业经理人制度,逐步摆脱“上阵父子兵”的传统
“子承父业”,是民企的基本特征。在国人传统的亲情模式下,民企的平均寿命仅有3-5年。因此,很有必要转换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立足于企业发展,逐步实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施“能者上,庸者下”的现代管理方式。
3.3.3 发展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决策与执行的有效分离
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公司机构各司其责,各尽其能,避免一哄而上。管理层应更多的关注企业战略发展,合理进行管理决策;而相关的业务活动则应交给执行团队去完成,充分发挥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也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员工。
3.4 加强民营企业现代管理人才的培养
历尽坎坷的民营企业,在靠科技、靠创新谋求发展的道路上,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人才就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在当今时代,没有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撑,企业就会寸步难行。为此,民营企业应该迅速补上这块短板:
3.4.1 着眼长远,重视企业人才的培养
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变化,需要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有更多的投入与规划,打造出一支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创新团队。只有加强员工的培训与管理,才能使其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只有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保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4.2 清除陈规陋习,放手人才的使用,务求人尽其才
企业是老板的,也应该是所有员工的。只有真正解开这样的心结,才能彻底打破原来“任人唯亲”的陈规陋习。大力引进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合理使用并发挥其专业优势和才能,集思广益,就必然能使民企发展迈上一个更好的平台。
3.4.3 营造和谐氛围,真心诚意留住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应该着重于解决民营企业的人才高流动率:第一,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提供安全的工作平台,使他们在心里对企业有一份归属感;第二,逐步改善企业人才的薪酬水平,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提供相应的职业技术培训;第三,拆除心理上的隔阂和障碍,注重发挥员工们的聪明才智,团结其为企业目标而共同奋斗,以事业留人。
3.5积极转变管理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各级政府肩负着服务当地经济,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对待作为邵东市场经济主体的民营企业,应该多加重视,着力扶持。
3.5.1 鉴于邵东地理位置与市场情况,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充分考虑周边市场环境,也应考虑更好的融入湖南整体经济的发展。
3.5.2政府应抓大放小,认真调查研究,协助行业协会、企业做好相关的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促进区域内产业的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3.5.3政府机构行政办事应公正、公平、公开,一视同仁的对待民企、国企和外企,进一步挖掘并发挥民企在民众就业、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5.4顺应十一届人大关于机构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实践政府职能的转变,尤其是政府服务职能的建设与发展。
3.5.5加快邵东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培育并重点发展几个专业物流市场,以点带面,促进物流企业的快速成长,为民营企业的经济腾飞插上翅膀,为民营企业做好后勤保障服务。
3.6 扶持并规范行业协会的发展,促进民营企业之间的交流
作为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第三部门”, 邵东行业协会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得到了不断地发展。行业协会肩负着推动本行业发展,维护行业秩序等使命,而现实中,它多是隶属于政府的一个机构,其地位、职责与使命还远不相符。
根据未来市场与企业的需要,政府应大力支持各企业协会的发展、壮大,并不断强化它在本行业中的指导、管理的作用,使其成为本区域民营企业和谐发展的协调机构,以及邵东产业规划、市场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推动者。
作为广大民营企业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行业协会,应积极响应行业内企业的发展要求,更多的为企业成员服好务,充当起组织、协调的平等中立者角色,加强与发达地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其真正的成为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与纽带,促进邵东地区企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3.7 建立和完善公共信息平台,促进有效市场信息资讯的充分利用
在现代信息社会,资源、信息的网络化定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电子商务已经被认可为未来商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在这一方面,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与企业应该联起手来,共同打造一个统一、协调的邵东公共信息平台,这不仅可以为民营企业的未来发展打开大门,也可以进一步促使邵东经济的开放。
邵东从事外贸出口的民营企业为数不少,相关民营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宽广的平台,将自己企业的产品、服务与形象很好的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快速的发展、壮大,也可以很好的解决目前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邵东县2008/2007/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sdtj.省略/index.htm,2009-8-25
[2]民营企业生存启示录. 省略/subjects.asp?subjectid=172,2008-3-21
[3]罗瑛.草根邵东面临转型之痛.sdtj.省略/tj123/jjgj/20050830-01.htm,2005-6-19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059-02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国有企业已无法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企业的经济成分由单一的国有化,走向多种成分共同繁荣。随着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资本与人力都在逐步向民营经济转移,与此同时,限制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融资问题也日益凸显。无论是为了公平效率的原则,还是其肩负GDP增长的重任,社会各界都应改变对民营企业的偏见,尤其是在直接金融领域,更应着力改革,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金融支持现状
(一)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民营企业,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从控制权的角度看,含小部分国有资产和(或)外商投资资产、但其不具经营权和控制权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均可称之为“民营企业”。由此可见,民营企业的范围是十分巨大的,截至2015年2月,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达7079.1万户,同比增长15.48%。其中,企业1871.49万户,同比增长21.04%。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现已满两年,“宽进严管”的改革使小微型企业受益最为明显,而小微型企业中97.13%为民营企业,其在改革后一年内增加1890.70万个就业岗位,解决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税收方面,改革一年来新登记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13万亿人民币。其中,民营企业对税收总体的贡献率不断增长,而国企贡献成下降趋势。
由此可见,民营企业无论在数量、质量还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上都是不容忽视的,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发展的经济主体。
(二)直接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现状
在直接融资方面,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尽管近十年来社会各种融资方式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从图表中可看出,我国社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的净增长量较低。截至2014年底共有2613家企业上市,65%的市值为国有成分。不过,为支持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我国也做了一系列的努力,2004年深交所设置中小板,截至2014年底中小板股票总市值已占深市市值的41%;创业板以及上交所正在筹备的战略新兴板等都是旨在协助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的举措。
总之,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大体态势是向好的,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国家及政府各部门也都逐渐在对民营企业提高重视程度。但是根深蒂固的官僚主义与传统思想使得民营企业仍得不到与其贡献相匹配的融资地位,在直接融资方式上居于被动的从属地位。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更有力的支持,需要更公平的外部生存环境。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自身缺陷
民营企业的自身特征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好的方面,民营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经营方式灵活,内部管理与协调成本都比较小;区域性强,能够更好地贴近基层,切实满足地方市场的需求。不好的方面,民营企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造成企业进一步发展扩大的困境,自身发展潜力有限。
首先,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公司治理虚化问题。民营企业的管理较落后,财务不规范,难以给予投资人标准的信息。同样,企业的信誉也难以得到有力的保障,创业者创业失败卷款携逃现象时有发生:2009年浙江国泰集团被法院查封,法人代表毛伟国携上亿资金逃往国外;2014年,浙江百舸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俞优静因经营失败,携款潜逃到非洲。
其次,民营企业自身实力问题。一些民营企业的管理者普遍金融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漠,市场经济观念不足,自身不懂得利用有效资源和金融创新产品,导致融资机会的错失与浪费。而拥有金融知识的管理者,有的希望通过运作来逃避债务。据人民银行统计,现在想改制的企业90%以上企图利用改制逃避银行债务。因此,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很难超过AA-级,很难有效发行企业债券。
(二)直接金融体系缺陷
直接融资体系主要分为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从当前形势来看,股票市场步伐更为提前,新三板、创业板、新兴战略版等各种形式的股权融资框架层出不穷。相比之下,债券市场的形势更加不利。据调查,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融资以直接融资为主,美国在20世纪后期债券市场开始迅猛发展,到2001年企业债券融资数量就超过了银行贷款和股权融资16倍。而我国的债券市场规模仍较小,更重要的是民营企业很少有能力发行企业债券。
股票市场虽不断创新,但居于主导地位的沪市和深市主板对民营企业进入仍带有苛刻条件,且小微型企业的股权融资渠道仍旧阻碍重重。
债券市场主要分为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债券发行量较少,不足全部债券的50%。从发行条件看,《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了企业债券发行的基本条件,虽然国家已经开放民营企业发行债券,但完全符合规定的民营企业凤毛麟角。据资料考证,截至2013年9月,只有35家民营企业成功发行了企业债券。
综上,直接融资体系的缺陷,即对民营企业的忽视与歧视,也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
(三)金融创新不足
我国金融人才还有所欠缺,缺乏能力开发真正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创新。目前,国内产品与制度的创新大多是学习发达国家已有的东西,极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比如2016年开年实行的熔断制度,因为不符合中国股市实情,实行四天就惨淡收场。解决企业融资需要符合实际,深思熟虑的金融创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经济发展的总方针是去杠杆化,落实到中国经济就是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这种去杠杆化在经济回暖的形势下是必要的,但是一定程度上也会打压金融产品的创新,使金融机构循规蹈矩,力求稳妥。
三、直接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证券市场
直接融资是我国目前亟需大力发展的企业融资方式。它是民营企业最直接、效率最高的获得资金的方法。
股票市场上,各级市场都应有所改进。首先,一级发行市场作为实体经济和金融的连接场所,对企业实现融资有着直接的作用。证监会应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准入条件,给予中小企业公平的发展机会的同时,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发展,让民营企业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支持;继续推行优先股政策,随着2015年12月优先股制度在新三板铺开,意味着优先股在逐渐走进民营企业。其次,二级市场上,政府和监管机构一方面要对金融中介机构进行严格监管,打击幕后操作与老鼠仓行为,维持市场秩序;另一方面应对广大股民作出指导,将投机思想引向投资思想,树立正确投资观。
债券市场上,支持民营企业融资主要在于企业债券的建设。应该逐步放宽企业债的发行数量与种类,让投资者的选择更多,让企业更好地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比如,可以让企业债券的偿还利率与期限和企业发展规律相联系,还可以让债权与股权相挂钩(可转换公司债),更可以通过扩大流动性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信用债的健康发展建立于完善的信用评级系统的基础之上,建设信用评级机制的物质基础是信用评级企业的成长与权威。同时也要思考信用评级的标准,我国目前的信用评级更加侧重于定性测量,过度依赖于评级者的判断,能够更好地预测与评估难以计量因素的同时也造成了结果的不科学性,并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和决策失误。应采用双评级机制,让行业评级与监管评级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另外,也要加强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与其他部门的信息共享,完善的信用评级机制需要着力构建一个各部门联合惩戒机制。
同样,资产证券化也是企业融资的一种创新,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既可以分散风险,又解决了不同抵押贷款需求状况不平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非流动性资产能够在证券市场自由流动,有力地解决了剩余资产的匹配问题。
(二)企业自身建设
民营企业自身应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政策与市场信息为我所用。在招揽人才方面,不仅要关注行业人才与管理人才,也要适当储备金融人才,紧跟市场变化,第一时间获取信息抢占先机。同时也应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不偷税漏税逃避债务,规范财务管理,配合机构审查,从根本上摘掉民营企业信用差的帽子,缩小与国企的软实力差距。这需要全体民营企业的努力。
加强自身建设,跟上新一波产业转移的潮流,因地制宜以需定产,重视创新创业,努力在区域间形成合作实现规模经济,在硬实力上真正地赶超国有经济,那么趋利性的社会资本自然就会流入资本回报率高的企业手中,根本上改变融资难的问题。
(三)互联网金融
时下互联网金融正是火热之时,与证券市场不同,互联网金融走出了一条“接地气”的道路。P2P网贷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用更细的渔网收集社会闲散资金,以极低的成本实现了民营企业融资。这无疑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可行之路。另外,互联网金融的其他形式,如众筹模式等,也达到了让投资者与企业项目更契合的目的,给予有创意有技术的小微型企业又一条生存道路。民营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更加灵活地实现企业资本的积累,与电脑背后的投资者实现共赢。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017-02
1 甘肃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依托本省优势,借助政府支持,甘肃民营企业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1)民营企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成为甘肃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2005年甘肃省共有民营企业3.8万户,注册资金达478.13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万的民营企业有270家。2005年,民营经济实现GDP698亿元,占甘肃省GDP的36.1%。全年上缴税收19.2亿元,占甘肃省各项税收收入的20.8%。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5年,甘肃民营企业年均以17.4%的速度增加并已成为甘肃省的就业主渠道,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由1988年的32万人,增加到389万人,增幅远远超过了同期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增长水平。
(2)民营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企业规模和档次迅速提高。
目前民营企业从业领域由早期的建筑、农产品加工等主要行业,逐步延伸到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现代农业、新型材料、水处理技术等领域。2004年甘肃有5家企业进入了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行列,两家民营企业以直接上市的方式,进入证券市场。
(3)园区开发势头强劲,工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工业园区在甘肃特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从2000年始,甘肃已相继建立了临洮、天水、酒泉、张掖、榆中、白银、临夏、金川、嘉峪关等10个工业园区,初步培育起一批重要特色优势产业。
(4)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
甘肃民营企业国际化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对外贸易区域已扩展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立陶宛、乌克兰、瑞典、芬兰、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2005年甘肃省民营企业进出口额为2.62亿美元,占甘肃省进出口额的10%,其中占出口总额的20%。民营企业是甘肃特色产品走出国门的重要的推动者。
2 甘肃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甘肃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发达省份相比,仍然非常落后。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已占到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而甘肃还不足40%。应该看到,甘肃民营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后劲不足的现实。
(1)大部分企业创办时间较短且类型单一、规模较小,寿命不长。
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中大约60%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而甘肃民营企业的寿命平均不到2年。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甘肃民营经济规模小,竞争力弱。甘肃省大部分民营企业创办时间都比较晚,多为2000年以后创建,现户均注册资金仅为110 万元,户均雇佣工人数13人,人均资本金仅有8.46万元。由此可见,民营资本的资本盘子小,运作主要以家族式作坊式为主,适应市场的能力弱,寿命通常都很短。
(2)产品档次较低,缺乏创新能力。
甘肃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于资本积累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小规模企业居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对科技创新并没有自觉的意识和普遍的认同;加之资金和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从1999年至2003年,在西部十二省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排名中,甘肃除2001年排名有所上升外,其余年份均位居第九位。
(3)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特色产业缺乏名牌产品作支撑。
从甘肃民营企业行业分布看,2004年营业收入总额超过1000万元的234家企业中,有178户企业分布在第二产业,其中建筑企业55家,超过两成。分布在第三产业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仍处于空白。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为主要特征的民营工业无论从利润、科技含量、规模、信息化基础还是国际环境来看,甘肃民营企业及其品牌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都微乎其微。民营企业缺乏在某一专门产业领域深挖细凿、做精做透的基本能力,更不具备做“百年老店”的耐心和雄心。因此,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在品牌树立上多花资金和精力,宁愿占据小块市场,只图眼前盈利。
(4)经济外向度偏低,融资渠道不畅。
甘肃地处西北,自然环境恶劣,是经济欠发达省份,民营经济引进外资的渠道不够畅通。融资难问题仍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再加上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准入标准提高后,很多企业贷款更难。但同时甘肃省有900亿元的存贷差躺在银行,不能有效启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缺乏直接融资的能力;二是民营企业尤其是流通行业多为租赁经营,因而无产抵押用于贷款;三是民营企业担保机构少,担保品种单一,寻保困难;四是企业资信等级偏低,缺乏良好的资金信誉,银行贷款难度大。以上种种限制了甘肃民营企业,使他们在科技创新,市场开发和自我宣传方面都缺乏必要的资金来源。
(5)行业协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偏弱。
行业协会,作为服务于企业与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连接政府、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承接政府职能转变的载体。截止目前,甘肃省登记在册的行业协会约953家,其中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发展水平低,作用十分有限。在会员结构方面,很多行业协会的会员主要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经济成份的会员单位所占的比例小。一些行业协会对自身的职能定位认识不清,为会员提供服务意识不高,协会自律、协调、服务及行业管理职能发挥不够,使协会缺乏亲和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政府层面上,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对于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的资助和扶持不够。各种审批环节,审批手续复杂以及政府在科技规划中不能考虑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政策制定时对民营企业不能一视同仁等问题的存在,也极大的挫伤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3 甘肃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发挥在政策上的支持引导作用
民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发生根本转变。但仍需进一步抓紧清理有关政策,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改立项、用地用电、银行信贷、发行股票债券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主动为民营企业搞好服务,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宏观指导。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改善金融服务,探索建立以政府财力为引导,以专业担保机构为主体,以商业银行网络为基础的信用担保体系。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运作市场化的要求,积极培育中介服务市场,形成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
3.2 加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提高企业用人水平
(1)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工商联和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适当的培训提高民营企业决策者的水平。要大力创造条件,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外贸、法律等知识讲座或培训班,组织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要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爱才、用才意识,实现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靠完善的制度约束人,有效的机制激励人,丰富的文化凝聚人,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民营经济竞争力。企业家应当关注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决策,对明显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决策应尽量避免,对可行的决策应积极联系专家进行缜密的论证,可选择一些优秀企业家进行重点培训,并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使之成为著名的民营企业家,成为民营企业学习的典范。
(2)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有效使用。民营企业需要转变理念,在对待人才方面要采取更开明的态度,采取物质的和精神的手段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并将各类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企业应注重人才的微观培养。除了组织员工参加各种专题学术讲座、技术交流、政策法规培训、出国考察和直接派往国外大学进行深造外,还可举办青年干部沙龙、集团核心组会或总裁办公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和场所。此外,企业还要营造全员的创新环境,采取不同手段激励广大员工的创新激情,在注重传统的物质和精神鼓励的前提下,要积极探索采用创新收益分成这一新的激励措施。
3.3 甘肃民营企业应该确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战略发展方向
兰州的科技实力雄厚,有包括兰州大学在内的高等院校13所,有包括中科院兰州分院在内的全民所有制科研部门8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8家,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13家。已建成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28个。目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25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甘肃民营企业应充分依托这些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加强横向合作。进行“校企联合、资源共享”,共建研发中心。加强产品研发管理,推进企业现有产业技术进步。要尽快地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品牌化、高附加值、强竞争力的产业模式转变。
3.4 注意把握产品出口方向,开拓新市场
从过去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主动积极的与国际市场接轨。民营企业还应尽快融入世界通行的“游戏规则”,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全球意识和市场抗风险能力。民营企业要“走出去”到境外上市和投资办厂,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在具体措施上,民营企业应着重在扩大出口范围、更新出口品种,优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这三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3.5 积极采取措施化解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困境
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需要标本兼治,主要出路和措施在于提升市场经济体制下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实力、转换银行经营机制、优化投资环境等。
(1)加大商业银行支持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信贷规模,建立以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信贷格局。银行可考虑专门对中小企业信贷设定一定比例的风险损失率,以赢利补亏。还可考虑在现有基础上合理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审批权限,建立专门的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信用评分系统,较好地解决金融机构与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企业实行较好的监控。
(2)是积极开拓新的信贷业务品种,筛选出好的项目,增加信贷投入。在政策、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加快业务创新,发展中间业务。发展融资租赁。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首先是应加快诚信政府的建设步伐。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减轻金融部门融资压力。可以考虑成立中小企业管理局,制定一系列宏观调控机制和政策,引导资本向中小企业流动。
参考文献
[1]罗殿军,冀田. 产业群共生环境下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 (4).
[2]贾生华,疏礼兵,邬爱其.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分析[J].管理学报,2006(1).
[3]吴文洁,郭芳. 基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视角健全和完善行业协会[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4]李春瑜.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与多元化战略[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1).
苏北最具活动、最具潜力、最能扶持得起来,在未来也可能是苏北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力量的就是民营经济。近些年来,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苏北社会各界振兴苏北经济的共识,苏北各市政府为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制定了许多的优惠政策与保护措施,为苏北民营企业的发展塑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由于苏北民营企业自身的原因,在民营企业的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了苏北民营企业的发展。
苏北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民营企业一样,苏北的民营企业大体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从个体户起家,逐渐积累发展起来,或直接由家庭成员投资兴办的家族或企业;二是朋友、同事参股合办的合伙企业;三是中小国有或集体企业通过买断转型的企业,这些企业共同的特点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合而为一,归一个人或少数几个投资者所有。尽管这些民营企业有着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灵活、社会负担轻等许多优势,但在发展中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1、企业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经济效益大多不高
苏北民营企业的投资者中尽管也有些人曾从事过企业的管理,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但大多缺乏系统性和战略眼光,管理水平较低,管理能力较弱,管理模式大多采用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外人(脑)很难介入管理,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因认为企业是自己的,怎么决策是自己的事,加之决策水平低,决策时往往比较随意,缺乏科学性,甚至一些很大的项目,也不去作深入的调研,进行可行性分析,不太注重对市场的预测,很少进行投资风险的分析,企业内部管理薄弱,基础管理不到位,产品质量不能令人满意,成本较高,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人为缩小。有的企业管理不够科学、规范、整个企业如一盘散沙,人心聚不到一起。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与完善,企业偷逃税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个企业几本帐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企业的诚信度较低,时有失信和欺诈行为,有的企业投资者也愿意聘任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企业,但由于苏北企业家资源的匮乏及企业家市场发育的不完善,企业很难物色到合适的职业经理人选,因而也就不乏一些滥竽充数者在打点和管理企业。正因如此,多数民营企业处于维持阶段,经济效益不高。
2、企业用人机制不灵活,员工积极性受到挫伤
客观地讲,苏北的很多民营企业还是比较重视人力资源的,但由于民营企业投资者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的观念,使得企业很难觅到真正的人才,许多民营企业都面临着人才危机与信任危机。有些民营企业投资者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只要舍得花钱,什么样的人才都能雇到,而很少从思想上,从心底里真正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关心人才。人本主义思想,人性化管理在很多民营企业都还谈不上,他们更多地是将员工看作“经济人”,对员工多半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由于员工的劳动强度较大,企业的处罚制度严,员工个人发展空间小,加之员工有着很浓的受雇佣思想,人格得不到尊重,薪酬水平较低,因此员工非正常流动比较普遍,且员工在工作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对工作得过且过,难以做到精益求精。劳动热情不高,劳动效率低下。与此同时,苏北民营企业的员工大多来自于当地农村,自身的素质不高,加之企业的培训跟不上,有的甚至舍不得花钱培训,致使企业产品废次品率高,产品质量差,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了企业的效益,也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3、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品牌意识比较差
苏北的民营企业大多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多数企业规模偏小,难以形成气候。品牌意识较差,不注重特色产品与拳头产品的打造。多数企业创办至今仍无自己的拳头产品,在全国甚至江苏叫得响的品牌很少,企业产品开发力度小,往往是看到别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赚钱,便扎堆往里挤,因产品品种、结构趋同,致使恶性竞争。各企业所涉足的产业,相互间关联度很小,互补性较差,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因而对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也就不可能很大,多数企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传统产业为主,从事着原材料、农副产品的初级加工,产品的精加工程度底,附加值小,多数企业走的仍然是粗放式经营的路子,整个地区涉足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很小,企业很难走到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的良性循环的道路上,因此也就无法产生一批龙头企业去带动整个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
4、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由于苏北的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就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企业因此也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多数企业无力开发新产品、无钱购置新设备,也有的企业原本就不想过多地投入。企业技术装备的落后,技术改造的滞后,研发力量的薄弱,科技人才的匮乏,致使企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5、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无竞争优势
苏北民营企业发展中最大瓶颈和制约正是企业经营者缺乏企业家精神,决策水平低,领导素质差,员工素质低,企业的知识(技术)水平不高。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其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苏北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为企业发展培养领军人物
纵观中外企业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成功企业的背后,都有一位杰出的企业家。苏北民营企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缺乏一批富于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企业家。因此,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为苏北的民营企业寻找一批高瞻远瞩的企业家。他们应熟知本行业的产业政策,掌握行业的经营方式,清楚行业的竞争状况,对行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能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的长远发展战略。
2、切实加强企业管理,努力提高企业素质
结合企业实际,夯实管理基础。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以规范企业包括产品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售后服务等企业行为;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使投资者敢于对“外来者”委以重任,也能使“外来者”切实对投资者负责;管理者要不断学习,掌握决策方法,提高决策水平,实行科学决策。尤其是重大项目,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与分析,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加强诚信建设,减少甚至杜绝企业的失信和欺诈言行;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全面提升企业素质。
3、提高企业科技水平,优化企业产品结构
有条件的企业,应加大技术开发的力度,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培育品牌产品、建立品牌优势,并以此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一般企业应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善技术准备,并与当地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消化、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某些特色或优势;各企业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研究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找准自己的位置,加强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做大做长产业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多个产业集群,提高民营经济对苏北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4、实行人本管理,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世界上一切科技进步,一切物质财富的创造,一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切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都离不开人。因此,应当充分重视人,爱护人、关心人、理解人、依靠人,把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都纳入“以人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拥有人才、善用人才,企业的管理水平才能提高。人力资本是特殊的资本,是企业赖以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苏北的民营企业应重视对人的管理,尤其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要规划人才工程,规划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制度框架,坚持自我培养为主,外部外进为辅的人才战略,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安心在淮工作的人才,不断提升人力资本的整体水平。要加强职工培训,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员工素质,进一步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企业的发展才有后劲,企业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
5、改善企业治理结构,提高决策科学性
苏北民营企业在产权上带有强烈的“三缘”(血缘、亲缘、地缘)性质,这是阻碍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和管理机制的重要因素。尽管现实生活中,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表面上是有限责任公司,而实际上是业主制企业,是一股独大,个人说了算,其他小股东很少有发言权,企业核心层没有睿智的外来人,决策必然武断,很难形成科学的决策。因此,必须改善治理结构。要科学合理地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各个利益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完善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引进外部独立董事,充分发挥外部独立董事的专家咨询作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营企业的所有者要敢于聘请“外来者”管理企业,向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过渡。
6、培育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提供源动力
关键词:民营企业 企业发展研究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是在我国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我国民企主要自上世纪80年代始快速发展起来,涉及多个行业,蒙牛、华为、阿里巴巴等,均为民企,他们在扩大城乡就业、实现利税、增加工业产值、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为代表的企业,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是,我国已经注册的民企有900万家,大部分企业还在探索,把握不好发展的方向,甚至失去了活力。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
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规范保护,主要形成形式一是从个体户起家,逐渐积累发展起来,或直接由家庭成员投资兴办的家族式企业;二是朋友、同事参股合资开办的合伙企业;三是国营或集体企业通过买断转型的企业等。其共同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归一个或少数投资者所有,企业股份不断分散化、社会化。所以,他们有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灵活、社会负担轻等优势, 同时由于历史、文化、社会、法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及企业管理体制和公司机制不成熟等局限性,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融资难问题普遍
由于资本存量低、资信不高,筹资困难。许多企业无奈之下甚至采取“高利贷”融资,不但增加了经营成本,而且运营中稍有疏忽,资金链就容易断裂,后果严重。
(二)管理水平低下
民企的形式决定了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由于没有有效的管理团队和管理体制,企业家本人会力不从心,效果也往往不尽人意。
(三)留不住“人才”
虽然民企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常常面临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只要“高薪”就可以的传统思想使得企业更重视对员工物质上的满足,而没有从精神、人格尊严、企业文化方面增加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之缺乏公开透明的任人制度,有效的激励机制,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
(四)发展缺乏后劲
民企大多为传统产业,产品为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又跟不上,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再加上员工素质不高,无法适应先进的生产技术,竞争力弱,慢慢被市场淘汰。
(五)决策盲目
由于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又没有完善的投资分析论证机制、人才,决策依赖经验主义,一旦决策失误,往往难以为继。
二、发展民营企业的对策
加大宣传,让人们尤其是当地政府认可民营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在多方面予以支持。国家已明确指出,会“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所以,政策的落实至关重要,对于民营经济,地方政府管理体制要由管制向监控转变,要“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
民营企业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经营体制灵活。当经济波动时,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能跟上时代步伐,很快转向,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所以在结构调整的问题上,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是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政府应把握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对民企给予制度、技术、信息、金融上的支持。
健全法律制度,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一切经济活动都需要法制来保障和规范。尽快设立专门的法律法规,使企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法保障。
民营企业更要从自身找原因,优化内部环境,加强竞争力。首先,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影响。转变思想,建立长远发展规划,确定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逐步进行所有制改造,实行股份制,有条件的聘请专业人士指导,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责任明确,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其次,提高素质,提高员工素质,提高管理者素质,吸收高素质专业人才,建立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构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加管理者与员工的交流沟通,形成相互理解的氛围,奖励有建设性的提议提案,上下同心,增加企业的凝聚力,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团队力量。
再次,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转变。多了解国际、国内市场形势,根据自身情况准确定位,大力发展科技含量相对高的产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依靠高等院校、科研院等,吸收消化先进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解放思想,树立国际化经营与竞争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当然,一定要认真分析,不必盲目求大、求快,求发展!
加强风险意识,设立经营决策分析机构。重大产业调整必须进行分析论证,充分进行市场调查、环境分析,由管理层集体研究决定。
【关键词】 会计文化; 文化重构; 可持续发展; 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就业扩大的重要基础,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其价值取向一味的“逐利性”和内部管理严重的“人治化”所带来的弊端。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已选择和未来发展的领域中,不断走向成熟,获得新的生命和成长。但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创业的成功并不能保证企业能够实现持续的发展和持续的成功。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民营企业的价值取向和内部管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相悖的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了。“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成为影响企业重大决策的唯一要素,社会责任、国家利益更多地被忽略甚至被践踏,造成整个社会对民营企业的发展道路颇有微词,民营企业在公众中往往成为“巧取豪夺”者的代名词。“家族化”传宗接代式的内部管理理念形成了“人治化”的管理框架,经营管理中的监督系统运行“被缺位”、“被失效”的现象屡见不鲜,民营企业的诚信度普遍不高。因此,重构民营企业会计文化,将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会计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制度依存于企业而存在的共同价值观念的组合,作为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企业文化建设是统一和融合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促进员工自身价值体现和企业发展目标实现有机结合的过程。会计活动是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文化植根于企业文化沃土之中,企业会计文化的建设同样要将会计人员的观念、行为统一融合到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会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构建应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相协调。企业会计文化包括三个层次:会计物质文化包括会计物质生活材料、会计工作、生活环境、会计工作条件等方面;会计制度文化包括会计法规、会计制度、会计职业道德标准、会计机构组织方式、会计教育制度等要素;会计精神文化是指会计及其管理人员的文化心理、文化素养等方面,它是会计文化的中心。企业会计文化是一种软约束力量,主要依靠约定俗成的力量来制约会计行为人的实践行为,它具有法律法规所无法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为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规范功能和教育功能。
二、民营企业会计文化重构的理念更新
从现实看,民企企业文化及其会计文化具有鲜明的唯意志色彩和浓厚的功利性,而这正是阻碍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文化因素,基于此,重构民营企业会计文化需要遵循以下先进理念:
(一)以人为本理念
企业会计文化的作用对象是企业会计人员,会计人员是民营企业中的“文化人”,是具有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理想人格及荣辱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进取心的个体,因此,仅仅将会计人员当成简单的生产要素的传统理念是最先应该摈弃的。民营企业会计人员的价值取向、知识水平、工作能力、道德准则等,是影响企业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社会公众对民营企业行为评判的重要判据。民营企业会计文化的重构首先要体现对会计人员真善美情感的敬畏和对其能动性、创造力的尊重。
(二)诚信宗旨理念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民营企业的诚信在备受诟病中迫切需要修复并获取民众的认可,因而诚信宗旨便成为重构民营企业会计文化应坚持的核心理念。近几年国外的安然事件、施乐公司事件,国内的银广夏、蓝田等事件,足以说明会计工作面临一场严重的“诚信危机”,如何营造诚实守信的文化氛围,铲除会计舞弊行为的文化土壤,化“危机”为“转机”,杜绝会计信息失真,成为重构民营企业会计文化的首要任务。要着力消除会计工作对内是“保机密”、对外是“找关系”等错误思想和行为,重塑民营企业整体形象。
(三)企业形象至上理念
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是民营企业长盛不衰延续其生命周期的必由之路。诚然,民营企业也越来越注重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等外部形象的塑造,但是,在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自省、自律方面,在文化建设的自觉性方面,在建立信仰支撑体系的内动力方面,都还有不小的差距。为此,民营企业会计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企业整体社会形象塑造为出发点,要立志于确立并维护好高标准的企业道德,形成对会计人员和全体员工有效的软约束力。
三、民营企业会计文化重构策略
民营企业会计文化的重构,是促进企业文化创新和企业精神凝练的重要策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会计文化的重构对企业整体的发展和自身信誉、利益的提高都有着很大益处,民营企业管理层应积极筹划企业会计文化的构建工作。民营企业会计文化重构重点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凝练高尚的企业价值观
民营企业要在认真探析研究各种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凝练体现企业特色、为全体成员接受的价值观念,企业价值观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企业的社会使命、责任、追其与社会的和谐一致。生产工厂可以从产品出发树立“向社会提供最优产品”的价值标准,商场则可以根据本身经营特点提倡“顾客至上,一切为顾客服务”的价值标准,使之成为企业的最高经营目标。要坚持“重义轻利”的价值准则,树立正确“义利观”,自觉意识到在讲“义”时承认“利”的必要,在求“利”时接受“义”的约束。只有树立了高尚的价值观,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才形成了正确的理念导向,会计文化的重构逻辑起点才纳入了科学化的轨道,因为,会计文化的构建是企业文化建设范畴之内的一个方面。
(二)完善物质文化载体
和谐会计文化需要有效的物质文化载体,完善物质文化载体是民营企业推进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会计物质文化建设取决于会计人员的素质,物质文化建设要以会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道德素质的提升为目标。一是要提高会计员工的工作满意感、薪酬福利待遇,从物质层面上调动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鼓励会计人员创新去适应新会计准则灵活性要求;二是要建立学习型企业建设规划,要求会计人员既要学习财务知识也要学习业务知识,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常态。要全面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拓宽会计人员的知识面,加强会计人员交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要增强会计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应丰富会计人员的业余生活,组织各项活动或比赛,提高业务技能,增强会计人员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信息有效沟通和关系协调,减少内耗;四是要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诚信作为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品质,是会计人员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坚持以诚信自律为主线的职业道德建设,才能构筑会计诚信长城。加大对会计人员工作范围、诚信度进行跟踪并进行量化考评,加大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信息的舞弊成本。
(三)健全会计工作管理与监控制度
会计制度能够约束、驱动和规范会计工作,是维护企业会计工作有序的重要保证,具有刚性的预设性。会计文化最终会体现在会计规范、准则和制度之中,健全会计工作管理与监控制度是规范民营企业经营活动的必要手段。为此,一是要从日常会计核算实务出发,根据业务拓展、流程改造、会计制度衔接以及特殊的财政、税收政策变化,制定可操作性的内部会计制度,使宏观上的会计制度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和规则,实现企业会计业务流程的有章可循。同时,要有效调动会计人员参与管理及决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旗帜鲜明地支持和褒奖会计人员的管理行为,使之与企业之间建立起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关系,促使会计人员从被动的“要”、“要我管”向主动的“我要干”、“我要管”转变;二是要建立主动型的经济活动管理体系。实施全员、全过程、全覆盖的内部业务控制体系,哪个岗位出现了失误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发挥引导、控制、监督、考核的职能;三是要增强会计人员的自律性,通过会计人员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调节来实现对会计行为的规范,通过正式制度的他律和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相结合形成稳固的会计行为规范体系,防止正式制度刚性约束不足而出现的会计行业败德、失信行为;四是要将全体员工纳入会计文化建设的主体。随着企业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以及公司治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财务管理的职能已全面渗透到各个部门,如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就让企业各个部门、全体员工都参与其中。因此,应从全局的高度出发,从有效发挥会计文化激励、引导、规范等职能出发,与企业文化建设通盘考虑、统筹兼顾。
(四)培育先进的会计精神
制度不能完全提升行动标准,民营企业会计制度驱动力在运行过程中也会变得有限和不可持续,培育先进的会计精神才是企业会计文化的最高追求。会计精神是全体会计人员共同拥有和普遍掌握的团体精神,民营企业要将“协作、奉献、创新”的会计精神内化为会计人员的自觉追求和行为标杆。民营企业在用完善的规章制度约束规范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同时,要重视“人”的资源开发和价值实现,对会计人员充满尊重、信任、关爱和理解,重视会计人员后备队伍建设。发挥会计精神潜移默化的传播功能,以“人无信而不立”、“仁义为先”等古圣言旨为核心构筑共同会计价值观,时时处处地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作用,使会计人员据此内化为自我的道德人格和职业意志。
【参考文献】
[1] 雷又生,等.会计信息失真的道德分析[J].会计研究,2004(2).
[2] 杨晶.企业会计文化现状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4).
[3] 张雪峰,等.会计文化对会计人员职业化的作用探析[J].经济师,2011(5).
[4] 谢宏宇,等.试论会计文化的构建——基于会计亚文化价值取向[J].会计之友,2009(4).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民营企业;转型发展
一、当前民营经济存在的不足之处
对于我国经济而言,民营经济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民营企业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地位显著提升。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国家先后出台了不少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民营企业加入到国家的建设之中。不过,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数量众多,但是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工业企业占比较少,主要为从事服务行业的企业。除此以外,尽管有部分民营企业从事工业制造行业,但是科技含量并不高,对于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大部分是粗加工企业。
(二)民营经济的发展要素有待提升
具体表现为:1、融资难度大。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规模并不大,企业的固定资产较少,申请银行信贷的难度较大。除此以外,民营企业大多数从事传统行业,位于产业链的中下游,附加值不高,因此银行评估时认为企业发展潜力不高,借贷给民营企业的意愿较低。2、高素质的人才匮乏。民营企业大多数为家族氏企业,管理方式不太正规,加上企业规模较小,所以难以招纳到高素质的人才。
(三)民营企业的品牌意识较弱
大部分的民营企业缺乏长远的眼光,尚未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所以在日常的管理中并未过多的去打造企业的品牌,现如今真正有固定品牌的少之又少。民营企业通常是以低价来抢占市场,长期下去对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阻碍。
二、经济新常态下民营企业的转型策略
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新常态是在发展中进行适当的减速,淘汰一些不符合市场要求的企业。许多民营企业如果不尽快转型升级,则很快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如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实现民营企业的顺利转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策略:
(一)创新企业的管理观念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市场也在永恒的变化,保持以往的管理观念必定会被市场所淘汰。以往的民营企业大多数为家族企业,要想适应经济常态下的新特点以及新趋势,企业管理必须要时刻更新管理观念,打破家族管理的制约,建立全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新形势下要对市场有新的认知,抛弃以往以低价抢占市场的方式。结构调整必定会使许多企业被淘汰,面对现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让企业结构能够符合市场的要求。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民营企业迫切需要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必须尽快引入高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工作能力,以及对资本的运作能力。不过,民营企业很难招聘到这类人才,招聘到的人才流动率较大。这类情况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才认为民营企业的前途不乐观。因此,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民营企业需要提供吸引人才的工资待遇,并给予这类人才分红、期权等激励。除此以外,对于企业内部的员工,要给予他们足够的人文关怀,关注员工的心理变化,当员工对企业有不满时,要及时化解他们的不良情绪,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从而增加对企业的认同感。
(三)大力发扬创新精神
民营企业需要大力的发扬创新精神,对技术、风险、制度等进行创新。技术创新需要加大研发的力度来实现,对现有的技术不断的创新,增加生产的智能化程度,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优化现有的产业链。风险创新是指,现如今企业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张,企业的所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因此企业必须具备足够的风险意识,成立专门的风控部门,严格抓好企业的信誉,保证产品的质量,对风险做好预测和预防工作,避免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制度创新是在以往的管理制度上进行优化和调整,结合企业的发展策略以及市场的趋势,来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现代化管理制度。
(四)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
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并非闭门造车,而是需充分的考虑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动向,增加投入到一些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产品与行业当中,以便维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制定企业的战略时,要深刻的去研究市场,了解清楚自己的优劣势。战略并非有企业老板一人决定,而是让有老板带头的管理层集思广益,理性化的制定出来。就现在情况而言,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是结构调整的脚步在不断加快,在调整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加大对于管理结构的优化力度,加快战略升级的步伐。
(五)加大品牌建设的实施力度
打造一个企业品牌,需要企业的管理层与员工都具备相应的品牌意识。要让企业的全体员工都明白,开创品牌是民营企业占领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的生产中,要重视产品的质量,把以质取胜的战略贯彻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除此以外,需要专注于打造企业自身的品牌,加大对于企业品牌的宣传力度,突出品牌的重点,避免品牌资源被分散,主打一个主商标以及一类名牌产品,从而提升商标的知名度。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民营企业对我国的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之下,民营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那必须尽快进行转型升级。民营企业应该向何种方向转型,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是现在所有企业家以及学者所面临的难题。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必须要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优化企业的内部结构以及经营方式,实现企业的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 张春华.《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09》 欧盟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充满信心[J].WTO经济导刊.2009(08).
[2] 何勤,孟泉,李倩.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劳动关系风险预测研究――基于245家企业调查数据[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11).
关键词:企业战略;财务战略管理;民营企业;现状;对策
引言
企业的现代化财务战略管理是对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它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分支,起着保障企业资金合理分配的作用,对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财务战略管理问题主要涉及对组织各种资源利用的问题,它是保障民营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和国外相比,我国的民营企业发展起步较晚,我国对民营企业的财务战略研究时间较短,从近几年才开始,并且多集中于理论阶段的研究,缺少实践性的探索,所以进行财务战略管理在民营企业发展中应用方面的探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财务战略管理概论
(一)财务战略管理
财务战略管理就是企业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或加强自身的竞争力,使用财务战略管理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对组织财务战略的选择与决策、规划与实施、总结与评价等活动进行长期性、总体性、创新性的谋划过程。它是企业管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属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内容,又属于企业财务管理行为,所以进行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时要遵循战略管理和财务活动的双重规律。财务战略管理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在保持企业战略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可随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做动态的调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财务战略管理具有全局性的特点,它是企业的管理者面对风云诡谲的理财环境,对企业的所有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作出整体规划的行为,它的范围非常广泛;财务战略管理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财务管理者要树立战略意识,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制定出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长期目标。
(二)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企业战略是企业众多战略内容的总称,它代表了企业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和设想,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包含人力资源、市场调研、技术、财务等多项内容。财务战略只是企业战略中的一部分,与企业战略为从属关系,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这已经是社会各界的共识。一方面,在制定企业战略时需要紧密围绕企业的财务战略目标。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战略分支的财务管理也要受到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规范和指导。企业战略对财务战略有着重要影响,如果一个企业的战略规划表现出短期性、片面性、应急性、不稳定等特点时,就非常容易导致财务战略的规划无法保持动态性的情况,甚至还会出现与市场严重脱离的情况。由此看出,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是哲学上的一种辩证关系,它们要随时保持一种匹配和平衡的关系,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企业就会陷入危机之中,发展也会停滞。
二、我国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一)股东结构
我国民营企业起步时间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许多企业在成立之初,可能由于资金等问题,大都采取家族模式,股权主要集中在家庭内部的少数几个成员中,呈现出集中化的特点。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数量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缺少对利润分配进行合理化分析,当企业产生利润时,有些企业将利润所得全部留在企业,这样会导致企业缺少对组织成员的激励机制,使其积极性下降。还有些企业将利润全部分给股东,忽略了当前或未来在某些可投资项目上的资金需求。这些不合理的股东结构使利润的分配完全不顾效益的优劣,盲目进行“保底分红”“保息分红”等措施,破坏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股权方面,民营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就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管理者会根据需要注册新公司、增加公司的数量,而且大多数的企业都采取用自然人当股东的方法,这些人可能是老板本人、老板娘、老板的亲戚朋友等,却很少使用法人企业当股东。这样会导致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每个公司只能产生单独的力量,很难形成一股合力。
(二)组织架构
在组织的结构系统中,想要实现科学的财务战略管理,就必须建立专业的组织机构,合理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能够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的民营企业发展还不够成熟,多数企业的组织架构并不合理,导致对企业的各类资源造成了大量的浪费,严重破坏了企业的整体利益。在财务战略管理的实际过程中,民营企业各项管理负责人经常在管理过程中受到更高层次领导者的约束,工作自由度较低,使得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运行过程效率偏低。例如在企业内部,由于财务负责人的相关利益大都被企业高层所掌控,导致相关人员在进行日常分析工作时心理上有所顾忌,对企业财务战略中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造成损伤,致使做出错误决策的概率大大提升。如果企业高层所推崇的发展策略与企业发展规律相违背,那么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为求自保,并不会纠正企业高层错误的做法,最终导致企业的发展偏离正确的轨道。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证组织架构的合理性、科学性,要以财务战略管理为中心对战略实施的过程进行有效监管,确保业务流程的一体化,使企业内部形成高效的运行系统。
(三)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保障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效率的一系列制度。民营企业内控制度的缺失,导致管理者对财务工作的控制力差同时缺乏有效监管。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财务内控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金的合理利用。它首先与企业管理层对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视程度有关,其次也受到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高低的影响,最后还受到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合理性的影响。许多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具备良好的管理学知识,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意识较为匮乏,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片面重视市场销售,使财务内控制度流于形式。而且许多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较少,财务部门的负责人既是财务管理人员,又是具体的财务工作人员,导致财务管理工作者大都将精力放在处理日常财务事务中,忽视了对财务战略进行管理。还有些企业,为了简化管理流程,提高运行效率,将账务管理等经济事务外包给其他公司,或者只是临时招聘兼职的财务人员,对培养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人才不够重视。这些都导致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无法顺利展开。我国许多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较小,经营活动所涉及的时空范围较为狭窄,资金流转的数量少,流转也比较简单,会计业务比较单一。许多企业为了达到避税、偷税、转移资产等目的,出现了许多违法乱纪现象。比如伪造数据、多列支出少列收入、设置账外账、签阴阳合同、伪造会计报表等行为,以此来应付银行、工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查对。
(四)决策模式
决策活动是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决策者能否进行科学决策决定了组织目标最终能否实现。我国民营企业大都缺乏科学有效的市场调研机构和决策程序,许多企业的管理家族色彩浓厚,实行的是领导负责制。在进行决策之前往往难以展开充分的市场调研,掌握的有关信息非常有限,尤其是在进行投资活动时,对投资的方向把握不准,盲目性较大,有时仅凭直觉和运气进行投资决策,又或者受到市场的影响进行盲目跟风投资,造成决策成功率较低的后果。在中小民营企业中,“两权”高度集中,并且缺乏合理的约束机制,许多企业的管理受内部人员控制严重,导致决策过程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缺少内控和监管机制,当企业资金出现问题时,往往很难或不追究其后果。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造成领导“专权”现象普遍发生,加上领导对项目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难以做到充分调研,对项目也难以作出可行性的分析,进而导致决策失败和投资失败。
(五)风险管控
民营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在一些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有的风险甚至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管控机制。企业要加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意识,并投入足够多的财力与人力资源,当存在潜在的风险时能够及时进行纠错。对于许多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盲目扩张,最终导致投资失败的问题,风险评估部门应该在投资决策实施之前对扩张经营的市场环境进行全面的评估,避免决策者因头脑一热作出决定,最终为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要增加财务管理的透明程度,降低管理过程中可能承受的信贷资金风险。
三、财务战略管理对于企业发展意义的案例分析
(一)时代电气
时代电气公司是我国一家技术领先的车载电气系统供应商,在行业内有着40多年的发展时间,拥有多种车载电气系统产品的核心技术。但近年来,公司的资产运营效率普遍不高,存货周转率、资金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同行业企业比偏低,同时公司财务对资产缺乏有效的监督,财务部门对公司战略决策的支持明显不够。针对这些问题,公司高层在整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考虑到公司正处于发展周期中的成长期,对公司财务战略进行了部分的优化。首先,建立了专业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形成了符合公司价值形态的运营管理系统。其次,采取了一系列提高资产运营效率的措施,以此来保障企业财务结构的优化和财务管理的安全性。再次,建立了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财务成本和经营成本。最后,建立了完整的公司资金管理体系,实现多渠道融资,保证资金来源的合理性和充足性。进行股权结构的优化重组,努力实现股东的价值,在各个方面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合理的组织架构是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条件,企业围绕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对组织架构进行了多项调整。为减少不必要的内部交易成本,明确公司产业分工,注销了客车电气事业部门。同时扩大了公司规模,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快多元化发展。
(二)中建安装公司
中建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民营企业,公司业务范围广,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实力,公司的施工能力包括城市公共设施、建材、电梯安装、机械制造、汽车等多种业务,公司大部分的员工都在从事生产、质量、安全等一线工作,拥有着大量现场工作经验和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但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公司非生产员工数量增多,企业在承担这部分人员社会责任的负担也越来越大。公司实行的是分公司负责制下的项目负责制,但现阶段已不再适应发展的需求。公司在对发展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之后做出了财务战略管理方面的调整。为了实现企业资金流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管理者对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同时对收支的核算工作进行了统一管理。为了降低在运营中的风险,企业实行了收支双线的管理模式。在财务治理方面,公司对财务权利的分配做了更加明确的划分,在对公司下达的指标进行考核与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预算管理,统一实行财务和会计相关制度,确保公司会计信息的一致性。设置公司内部的审计组织,加强审计监督管理。这些措施有效改善了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使企业走出了困境。
四、财务战略管理在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应用思路
(一)构建完整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民营企业想要获得长期有序的发展局面,必须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体系。只有拥有一个高效稳定的财务管理体系才能够使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民营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企业的职能负责人要积极辅助财务管理者交接本企业的发展现状,在符合当下经济发展潮流的前提下制定出一套完整系统的财务战略管理体系。
(二)引进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实现科学的财务战略管理离不开财务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财务管理活动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包括财务、审计、金融、资本运营等。民营企业要建立有吸引力的激励政策和薪酬制度,加大对高级财会人员的引入力度,重视人才的管理。将财务人员的培训教育、技能的学习与提高作为企业常抓不懈的工作。
(三)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决策体系
进行分析决策是财务管理的初始性活动,也是保证财务管理有效性的关键环节。第一,企业要制定出企业财务战略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要以实现企业价值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第二,企业要设置每一阶段得分目标,具体包括筹资阶段目标、投资阶段目标、运营阶段目标等。第三,企业要拟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针对环境特点和自身条件,对各种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择优选用。
结语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企业总体规模较小、数量多且分布较乱,使得它们在获取社会资源时困难重重,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政府已经出台了大量相关的法律法规,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积极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的各种经济主体在进行资本运作的同时,为民营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平台和条件。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民营企业应该积极转变思路,抓住企业外部经济环境的有利机会,优化财务战略管理,提高自身的融资、投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宗小霞.浅谈企业发展战略下的财务战略规划[J].财会学习,2019(33):19—20.
[2]孙宝连,阎秀霞.企业全面绿色管理体系构建与战略优势分析[J].战略与改革,2010(1):41–44.
[3]石友蓉,黄寿昌.财务战略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4]彭娟.战略财务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郭海芳.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0(1):49–51.
[6]宋红娟.财务管理融入企业战略管理的策略设计[J].纳税,2018,12(26):49–50.
[7]王文琳.中小型民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10):167–168.
[8]万小泉,张育,邱源.浅析财务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华谊兄弟为例[J].当代经济,2015(20):32–35.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及特征
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始传播,并迅速在全世界得到响应。企业社会责任的整体内涵是指企业为满足社会福利、稳定和发展而必须关心的多方面的责任。具体包括:1.企业对所有者的责任,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利润和发展。2.企业对顾客的责任,表现为企业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3.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表现为按期偿还债务。4.企业对职工的责任,企业应给职工提供丰厚的工资、良好的工作条件,深造和晋升的机会。5.企业对政府及社区的责任,依法缴纳税、费,提供人人均等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6.企业对社会环境的责任,保护和治理环境使社会成为居民更好的生活场所。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包含的内容分析,可以确定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包括两个层次的特征:一是法律和制度要求的强制的社会责任。如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这一类的企业社会责任往往是由相关的政府机构通过相应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制度的制定来强制推行的。二是道德和价值观念要求的自发的社会责任,如更高的环境保护标准、更高的质量标准、慈善事业等。这一类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建立在企业文化中对人、自然、社会和谐的认可上,体现了企业家自身的人文素质与价值理念。前者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企业长期盈利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需要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已经超越了以往企业只对股东负责的范畴,强调对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客户、政府等在内的更多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
二、我国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民营经济已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飞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越来越强的经济实力,目前,全国民营企业有360多万家,就业人数超过1.3亿,对全国GDP的贡献率达到65%,税收贡献率也超过50%。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一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严重缺失,使我国目前出现了诚信缺失、市场秩序混乱、侵犯劳工者权益、环境污染、“民工荒”等问题,影响了我国经济进一步的快速、稳定发展。因此,民营企业在肩负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的同时,应该承担更加广泛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关系着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与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互依存。
三、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思路
民营企业家如何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首先应通过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来取得经济效益,为股东负责,这是企业最大的成果和基本责任,但同时民营企业还要承担对消费者、员工、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因此,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应该从质量、员工、环境和公益四个方面着手:
1.诚信经营,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民营企业应树立“诚则信,信则兴”的经营理念,严格遵守信誉,合法经营,以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立足点和支撑点,以自主创新为途径,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远离假冒伪劣,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市场和广大消费者,企业才能很好地把握住自己的生命,承担起起码的社会责任。
2.重视企业安全责任建设,构建企业和谐的劳动关系。(1)从基础因素看,民营企业是最缺乏安全把握的。无论从设施设备、管理水平、员工素质,还是从劳保待遇、医疗救助条件几个方面看,民营企业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基础比较薄弱;从发展趋势看,随着公有制经济在一些领域逐步退出,民营企业已开始全面进入国民经济各个相关行业,这样民营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全局中的位置将越来越重要。因此要加强民营企业的安全监管,促使企业重视企业安全责任建设,不断改善劳动者的生产环境和生存条件,切实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2)在世界制造中心转向中国的过程中,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竞争是世界范围的,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有一支素质过硬、技能高超和富有活力的员工队伍,因此民营企业要正确认识员工在企业中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尊重员工,切实维护和发展员工的合法权益。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薪资福利体系、员工培训提升体系构建企业和谐的劳动关系,增强企业员工凝聚力和企业向心力,提高民营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3.重视民营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意识。在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比经济增长更重要,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要资源消耗不断降低。因为资源是我们和子孙后代共享的,环境是我们和子孙后代共用的。相对来说我国民营企业是资源消耗较大、最容易对环境产生污染的部门。所以民营企业应该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尽快转变企业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的外延粗放型增长方式,在不断加大技改力度,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同时,开始着手开展废物再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企业,以保护我们有限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树立正确的事业观,积极投资满足就业需求。民营企业家在经过长期艰苦的创业积累了大批的财富的同时,应该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事业观,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通过积极的投资和扩大再生产,扩大企业规模、更多的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方面等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来满足社会就业的需要,让更多的国人有机会分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一定程度上缩小我国存在的贫富差距,分担和减轻社会面临的严峻就业压力。
5.关注公益慈善事业,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民营企业是生活在群体、社会当中,社会的和谐也是民营企业稳定持续增长的条件。在道德层面,我们民营企业要有“淡薄名利,多行善举”的举动,多关注和参加公益慈善事业,担负起为社会公众谋利益、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可以将企业捐赠融入企业战略,并将捐赠计划、运作机制、激励措施等诸多内容规范化、制度化。学着在企业内部构建一套良性的捐赠方案,一套兼顾企业经济收益与社会效应的营销体系,以可持续的眼光去实践参与捐赠。民营企业通过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关注和参与,可以帮助贫困的人群来和谐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实现各阶层的交融和理解,这样不仅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也对整个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积极的效应。
[关键词] 虚拟经营 泉州民营企业 核心竞争力
民营经济是泉州经济最大的特色、最大的支柱和最大的活力源泉,成为泉州经济的主导力量。在新形势下泉州民营企业应抓住时机,积极探索虚拟经营的模式,通过虚拟经营扩大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经营效率,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虚拟经营及其特征
虚拟经营是指一个企业或多个企业以资源为核心,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为实行特定的企业战略目标,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组建一种网络式的联盟,为在竞争中取得最大的优势而采取的一种经营方式。也就是说企业突破有形的组织界限,只保留最关键的功能(如生产、营销、设计、财务等),而将其他功能虚拟外延,整合外部资源,在竞争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一种企业经营新模式。
其实质是借用外力,如通过购买、兼并、联合、委托、外包等形式对企业外部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创造出超常的竞争优势。虚拟经营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企业合作性、技术动态性、组织扁平化。
二、泉州民营企业选择虚拟经营的现实性
1.泉州民营企业选择虚拟经营的必要性
(1)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泉州民营企业实施虚拟经营
资源的有限性与市场需求的无限性是泉州民营中小企业始终面临的主要矛盾,而技术创新、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瞬息万变的市场使大部分民营企业仅靠其内部资源已力不从心,日益渴望在一种共享的生态环境下来获得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虚拟经营正是有效制造了各种资源可以共享的生态环境,并完成其优化配置的一种全新模式。通过虚拟经营企业可获得信息资源、智力资源、服务资源、市场资源等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
(2)竞争的激烈要求泉州民营企业实施虚拟经营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民营经济的竞争对手是改制后竞争力大大增强的国有企业、国内其他省市也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以及国际跨国公司,特别是与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跨国公司的竞争将会非常残酷。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必须遵循WTO的游戏规则。这给泉州民营企业转变经营理念、创新思维,强化管理、加强人才培养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泉州民营企业有必要采用虚拟经营策略来借力造势,增强其竞争力。
(3)用户需求的个性化要求泉州民营企业实施虚拟经营
泉州民营经济凭着创业起步早、市场化程度高、机制灵活、反应灵敏的优势不断发展壮大。但如今经济运行的环境已经发生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根本变化,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已是需求约束型的经济环境。同时,消费者选择产品也已从实用型趋向完美型,产品的高质量、高标准、高品质成为消费者追求的目标,亦成为生产者角逐的焦点。泉州市民营经济所面临的市场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如何面对变化了的市场,将是泉州民营经济能否再创辉煌的关键。在新形势下,泉州民营企业必须有根据顾客的特别要求定制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即所谓的“一对一”的定制化服务。这迫切需要中小企业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发挥整体优势。
(4)对独立性的要求要求泉州民营企业实施虚拟经营
一般而言,民营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即是管理者,这个企业凝聚着业主心血和浓厚的感情,泉州民营企业也不例外。作为自己事业的象征,业主都不会轻易把企业卖掉或被外人控股,业主们执著于企业作为一个独立整体的追求。他们愿意接受大企业的帮助,但大部分中小企业很难接受被其它大企业并购的命运。与资本运营策略要改变中小企业的所有权和独立法人地位相比,虚拟经营无疑更有利于中小企业对外部资源的放心大胆地利用。
2.泉州民营企业选择虚拟经营的可行性
(1)基于品牌经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初步形成为虚拟经营创造了前提。随着泉州民营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重视提升经营理念与管理水平,围绕实施品牌战略,极大地提高了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增强了产业整体竞争力。旅游鞋、晴雨伞、西裤、糖果、果冻及派类食品等6类26个品牌的中国名牌产品中,泉州市产品占有13个品牌,表明鞋业、伞业、服装业、食品业已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形成名牌优势。利用品牌优势,泉州市民营经济已有一些企业初步推行虚拟经营模式,如“安踏”、“德尔惠”、“特步”等运动鞋品牌正加快发展成为综合体育用品品牌。
(2)产业集群和专业化分工的形成为虚拟经营奠定了基础
在规模企业、品牌企业及骨干“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传统优势产业链上下游加速延伸,相关行业配套需求日益增加,促使一批配套完善、协作紧密、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快速形成和崛起。目前泉州市产业集群深度的产业分工和完善的协作体系,为龙头企业通过实施贴牌生产、委托加工、特许加盟、品牌一体化的经营策略做大做强提供了条件,同时造就了众多中小企业独特的专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3)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民营企业实施虚拟经营提供了操作平台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小企业的虚拟经营战略成功实施成为可能。泉州市政府相关部门历来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工作,在各县(市、区)中,针对纺织鞋服业、建筑建材业、机械制造业、食品饮料业、工艺制品业等五大传统制造业选择了100家试点企业,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且采取了“从企业上网入手、以政府上网带动、以电子商务推动、以营造氛围强化、以突出应用深化”的做法,引导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泉州民营企业虚拟经营的路径选择
1.更新观念
共享各种资源、共享市场和顾客,共享开发,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最佳的选择,企业必须克服传统的竞争观念,转向树立一种务实的“双赢”合作观念,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势互补。
2.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迈克尔・波特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以往,企业战略重心主要放在基本活动上,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在自己的辅助活动上对二个、三个职能领域建立核心竞争优势。搞好虚拟企业的关键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功能上,而将附加值低的功能虚拟化;同时为了保持优势,必须注意品质、成本及周期等其它能力的平衡。
3.提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
目前泉州民营企业信息化的现状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较高,但认识上仍然存在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但服务基础较为薄弱、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匮乏、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针对泉州这一现状,泉州民营企业首先应该从观念上得以更新,虚拟经营的企业应该明白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其二,加强基础建设,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同时要重视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引进信息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选择合作伙伴,使用合适技术,明确目标,做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从而不断提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
4.培养高素质员工,整合人力资源
管理方式的落后一直是泉州民营中小企业的痼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人才,缺乏高素质的管理者和高素质的技术员工。而搞“虚拟经营”一定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操作。面对变化,员工对新事物的接受和新技术的掌握能力,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应让每个操作者都能对与其工作相关的问题作出迅速、正确的反应,企业要激励他们,形成士气,集结力量,以企业目标为自己目标,需要对员工进行各类必需的培训。
5.简化组织机构
泉州传统民营企业采取的是一种严格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按照“上下级”的关系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而虚拟企业经营的管理方式强调的是横向管理,从而打破了传统企业金字塔式的纵向管理模式,使得企业内部各个组成团体拥有了很大的相对自由度和独立性,它们之间既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自由拆分。因此企业要实行虚拟经营就要改变宝塔式的管理组织结构,向扁平型结构过渡,消除繁琐的不必要的中间组织,以扩大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管理结构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九元张羡:虚拟经营[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吴金锋杨超:虚拟化经营:中小企业发展的趋势[J].财经科学,2002
关键词:明清时期;徽商;晋商;治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092.6;F270.7
从经济史的角度看,我们能从中国历史上的商帮治理中学到很多东西。
明清时期涌现了很多商帮,有“十大商帮”之称,其中最突出的是晋商和徽商。晋商和徽商的商业范围覆盖全国,甚至波及国外,在商业上取得一样的成功。但他们的商帮治理模式却有很大的区别,徽商是以血缘为基础,依靠的是族法、家规约束商帮成员的行为,而晋商更强调是以地缘为基础,整体上放弃了血缘关系,更多是选择同乡来做经理和伙计,更重要的是,晋商利用的是正式的号规约束,也就是使用所谓的股权和奖金,激励商帮的成员。
另外,两者所处的区域文化也有显著的差异。在徽州,商人一方面经商赚很多钱,另一方面也非常重功名、重科举,另外他们又有举族外迁的习俗。而晋商则相反,更多的是“学而优则商”,同时又安土重迁,不鼓励携家眷外迁。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都是重视血缘和地缘关系,但为什么兴起于大约于同一时期的这两个商帮却形成了如此不同的商帮治理模式?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不同的商业治理模式会取得同样的商业成功?结合今天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
一、徽商、晋商商帮治理模式比较
如果看这两个商帮兴盛的时间、经营的产品、经营的范围和集散地,它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徽商更多的是在长江中下游、京杭大运河,包括闽南一线,晋商更多是在北边,但也跨越两湖流域。当然晋商有著名的票号,徽商没有票号,只有更加当地化的钱庄。
徽商主要依靠以血缘网络为主的宗族势力,所谓人力资源的来源,商人(即今天的老板),以及普通员工,基本上来自于宗族子弟。他们的激励方式主要是靠薪金,实行工资制。奖金的地位并不是非常突出。更重要的是身份和地位的晋升,员工得到了商人的赏识就可能得到职位的提拔。甚至商人愿意出一笔钱给员工一个商铺经营,让员工成为一个独立的商人。此外,庄仆如果在商帮里面表现突出的话,他们的社会地位会从奴仆提升到跟其他人一样的平等地位,甚至有的人通过他积累的钱财赎身获得平等的地位。
宗族治理体现在什么方面呢?徽商中不管是在家乡还是外地经商,都保持着聚族而居的习俗,他们的族长通常是商帮的头目,这样商帮就可以动用族法家规来进行管理。如果哪个商人侵犯了商帮的利益,就会被开除出家族。这种开除族藉对商人来说,是最大的处罚。另外也可利用宗族里面的社会地位,为那些对宗族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进行精神奖励,表彰商人或者员工,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这部分奖励不需要太多金钱,只是利用已经存在的宗族资源,做一本万利的买卖。
晋商的商帮治理,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东伙制;身股的创造;股权激励;号规管理。
晋商的员工来源不是祖宗子弟,而是同乡,即使作为企业的财东也没有把亲友安排进企业里的权利。商号里有两类股,一类是银股,企业的出资人拥有银股,可以选择大掌柜和分红;另一类是身股,主要购成者是未出资者,包括经理或者员工,他们依靠对商号的贡献,获得一定份额的股份。身股是没有决策权的,只能分享红利,而且身股不仅是大掌柜和高层经理可以持有的,部分的员工也可以因为他对企业的贡献拿到身股。
晋商跟徽商最大的区别在于,晋商有非常严格的号规约束,比如员工不能向商号借债、不能赌博;财东不能没事到商号里闲坐、串门等等。晋商的号规约束在某些方面比现代企业还要详细和严格。
在晋商的整个激励体系中,作为一种激励手段,抵押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身股的分红,并不是一次性支付清给员工,而是有一部分会被扣下来,延期支付,作为抵押。如果员工有不良行为和表现的话,抵押会被没收。另外,不管是经理还是伙计员工,都需要有殷实的亲友作为担保,如果员工有违规行为,保人是需要承担责任的。晋商还有一个严格的规定,不允许携带家眷到外地经商。家眷在当地,是一个很重要的抵押,这对员工的越轨表现有很有效的约束作用。由此看来,晋商激励体系的设计是十分精巧的。
二、徽商、晋商形成不同治理模式的原因
为什么这两个商帮会形成如此不同的治理模式?这和两地的区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这两个地域有着重要的区域文化的区别。一个在历史界广为人知的事实是,宗族文化的兴盛主要是在南方,在北方宗族关系很早就慢慢衰弱了。
由于在徽州存在发达的宗法制度,徽商可以利用宗族里现有的文化资源,包括社会地位、包括族法家规,奖励和惩罚员工。加上商帮的头目,同时又是宗族的头目,宗法关系就可以成为一种治理的主要资源。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徽商在激励的时候不靠股权、不靠奖金,也不靠明确的号规来约束,因为徽商能靠宗法关系中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体系来激励或者约束这些员工,这就相当于他们非常巧妙的借用了这里的资源而节省了他们的现金激励。
为什么徽商没有多少显性的合约,因为他们不需要。徽商清楚在什么特定场景下应该有怎样的行为,徽商把宗族里面对企业有用的资源发挥到了极致。而晋商没有这部分资源,只能用地缘资源,就是人们俗称的老乡,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非常严密和精致的制度,用股权、奖金激励员工。正是因为晋商不存在严格的族法家规,所以不得不设计这样严格的规章制度。这也是他们排斥亲族关系的原因。因为企业中的亲族关系会影响他们严格执行这样的规章制度,这恰好反映了晋商怎么利用地缘关系帮其形成非常强大的激励体系。
这也解释了徽商虽然积累了巨额资本,也有遍布全国的商路网络,但为什么没有经营票号,而晋商却可以经营票号,就是因为徽商需要宗族关系支持他们的发展,而票号的特点是必须在全国各地设立不同的分支机构,把家眷全部带出去,分布不同地方,这是很困难的。但晋商的治理模式相对来说,具有浓厚的非人格化特征,所以才能把票号系统在全国铺建起来。
从晋商和徽商的研究当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在一个统一的国家文化之下,两个地域都借用了自己特定的区域文化和资源,形成了非常有效的治理机制。而且治理手段之间都内在一致,相互配合,这表明,不存在唯一有效最佳的治理模式,所有的模式都得靠商人所存在的经营环境及周边的社会文化、社会资源,靠这几方面的整合或者耦合决定其是否能形成有效的经营模式。不能说徽商利用了宗法关系,是封建的做法,就一定非常落后。中国有很多家族企业,利用的恰恰是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甚至家族观念,对企业进行了有效的管理。经济学的主流对家族企业一般持负面的观点,但家族企业跟当地的文化做了非常好的结合。
三、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发展出路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越来越强烈。慈善捐赠作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方式,民营企业在慈善捐赠方面表现突出,并日益成为企业捐赠的主力。本文试图通过对21世纪以来,我国民营企业慈善捐赠在各种重大灾难面前的突出表现的梳理,归纳其捐赠特点,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特点
一、引言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内在活力的企业群体,民营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慈善捐赠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民营企业的慈善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逐渐成为企业慈善捐赠的主力。然而,在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如下问题:企业捐赠通常针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具有较强的临时性、随意性;慈善捐赠不规范、机制不健全;个别企业家捐赠活跃、总体上滞后等问题与不足。为了中国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试图通过对21世纪以来民营企业慈善捐赠在各种重大灾难面前的突出表现的梳理,归纳其特点,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中国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的现状
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逐渐成为慈善捐赠的主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民营企业的独立主体地位意识越来越强烈,有参与社会管理与社会创新的迫切意愿,它们想用自身的行动回报社会,希望通过捐赠行为,肯定民营企业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其次,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扶持与引导。最后,慈善责任是民营企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形式。21世纪以来,民营企业慈善捐赠在各种重大灾难面前表现活跃,并自2008年开始,民营企业不仅从企业捐赠的数量还是捐赠水平上均超过国企,成为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民营企业在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等突发性事件中频现民营企业的活跃身影,他们积极参与慈善救助,在公众面前树立起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而根据中国慈善排行榜的资料显示,自2008年开始,我国民营企业捐赠数量开始超越国企,捐赠金额也有增长的趋势。
图1
数据来源:中华慈善捐助信息中心
2007-2009年上榜民营企业数如图1所示:2007年上榜民营企业86家,占全部上榜企业数量的38.7%;2008年有201家民营企业上榜,占全部上榜企业数量的61.9%;2009年上榜的民营企业的数量比2008年增加了一倍,达到412家,占全部上榜企业数量的45.9%;其中,2008年上榜民营企业捐赠总额为20.8307亿元,占到上榜企业捐赠总额的37.9%,已经超越国有企业。从捐赠的民营企业数和捐赠额来看,民营企业日益成为慈善捐赠的主要力量。
表1 捐赠过亿元企业名单
序号 企业名称 所有权性质
1 大连万达 民营企业
2 神华集团 国有企业
3 中国石油 国有企业
4 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民营企业
5 加多宝集团 外资企业
6 中国海油 国有企业
7 步长(制药)集团 民营企业
8 恒安集团 民营企业
9 苏州新太阳置业有限公司 民营企业
10 台湾东方高尔夫国际集团 港澳台资企业
数据来源:中华慈善排行榜2010年1月—7月榜单
2010年我国慈善捐赠总额中,亿元大额捐赠成常态。根据《公益时报》公布的2010年1-7月捐赠过亿元企业名单显示,民营企业占据了其中的5席,仍高于国有企业的3席,以及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见表1)。随着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通过慈善捐赠参与社会活动,响应公众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需求,慈善意识逐渐增强。由于国有企业属于公共企业,大额捐赠并没有受到赞赏,相反捐赠行为本身却存在一定的争议,而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其产权明晰,利益主体明确,拥有自主权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优势。所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间的捐赠差距,将逐渐拉大。总体来讲,2010年,民营企业在慈善捐赠方面依旧处于领先地位。
此外,根据2012年6月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的《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核心数据显示,2011年各类企业的捐赠达到485.75亿元,占我国社会捐赠总量的57.5%。其中,国企捐赠115.63亿元,占企业捐赠总量23.8%;民企281.2亿元,占57.9%,是国企2倍多。由此说明,企业捐赠仍为我国公益慈善领域的主要力量,其中民营企业贡献最大。
三、中国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的特点
当前,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慈善捐赠活动,通过慈善捐赠的方式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公众面前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然而,民营企业慈善捐赠多是在较有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中,企业没有长远的慈善规划,慈善捐赠具有较大随意性;慈善捐赠不规范,机制不健全;个别民营企业表现活跃等问题的出现,这与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一)慈善捐赠主体有较强的自然人特点
1.捐赠行为与企业家的个人价值观密切相关
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影响因素之一是捐赠主体的特征,企业家的个人价值观与企业慈善捐赠有着密切的关系。Campbell,Guhs,&Gruca(1999)检验了决策制定者的个人态度与企业慈善捐赠的关系,研究发现,富有同情心的高层决策者更愿意捐赠。
慈善救助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积德”、“慈悲”思想,都蕴含着救人济世、福利民众的道德理念。民营企业家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往往局限于回报乡土,造福四邻的狭小社会。而民营企业家对慈善捐赠的选择又影响着整个企业的慈善捐赠方向。以江苏省民营企业为例,毕素华(2011)对江苏省民营企业慈善行为进行实证调查,发现民营企业的个人特质成为了促成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54.7%的人认为慈善意识是民营企业在新时期应当具备的素质,55.1%的人认为履行道德义务有利于塑造企业形象、提升企业文化,39.7%的人认为同情心、恻隐心等人性是民营企业持久不变的道德形态①。所以说,民营企业家的价值观、慈善意识对其慈善捐赠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
2.和企业经营状况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