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17: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民营企业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民营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表现出了公有经济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城乡就业人员,减轻了社会的压力。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它与市场经济天然相容,互为发展条件,其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通过市场去实现。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不能将非公有制经济排斥在外。
一、民营企业现实发展状况
私营企业的兴起,促进了我国市场的发育和扩张,加快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构建;同时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换,促进了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 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私营企业的发展,加快和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私营企业缴纳的工商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国有企业长期亏损、被迫进行战略调整,集体企业后劲不足、经济贡献率持续下降之际,私营企业异军突起、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私营企业的兴起,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私营企业的资本一半以上投入了第三产业,其第三产业营业收入占全部企业第三产业营业收入总额的1/8,为活跃城乡市场,加强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丰富居民生活内容,做出了贡献。
3.私营企业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就业,优化了劳动力资源配置。在城市下岗失业工人增多、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的情况下,私营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支持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成为社会稳定的一个积极因素。同时,私营企业的发展,客观上造就了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推动着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其灵活机动的经营机制,为国有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民营企业在整个资本市场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主体地位和现实意义,但是其也存在许多的问题,这值得我们去关注并进一步研究。首先,在产品质量方面,不仅产品的抽样合格率较低,而且经营者质量意识模糊,品牌扩张能力缺乏。特别是小型个体私营企业质量管理普遍薄弱,部分企业质量管理滑坡的现象严重,这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
其次,在管理模式方面,我国目前的民营企业大致有如下几种形式:一种是从个体户起家,逐渐积累发展起来,或直接由家族成员投资兴办的家族式企业;一种是朋友、同事参股合资开办的合伙式企业;还有通过组建、承包、买断乡镇或国有企业转型过来的“红帽子”企业等。其共同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归一个或一些主要投资者所有。其中,家族式企业更为普遍。但不论是家族式,还是合伙式,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即企业由一位强有力的人物作为统帅,实行高度集权化的管理。
再次,在人才方面,民营企业观念落后,任人唯亲,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本、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传统竞争手段的重要性正在减弱,人才成为竞争的制高点。但是民营企业家尽管口头上说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际上他们认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是凭着自己和家族单方面的努力,而不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员工共同奋斗的结果,这必然影响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一个人、一个家族的能力毕竟有限,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仅仅依靠自己、依靠家族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容易导致民营企业暴起暴跌的命运。
三、利于民营企业良性发展的有效攻略
针对以上民营企业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希望可以提升我国民营企业的素质,增强它们的竞争力。
首先,在产品质量问题上,民营企业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切实加强对质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彻底改变对产品质量的不良认识。只有从观念上根本改变对产品质量的认识,重视产品的质量才可以彻底改变民营企业的质量问题。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民营企业只有积极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不断加强民营企业的认证工作,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质量控制管理方法,才能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
其次,在管理模式上要减少家长式管理模式的负面影响,建立现代新型的管理模式。
再次,在人才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民营企业只有摆脱其家庭情结的文化因素在企业中的影响,重新树立一种具有稳定性、吸附性和包容性的企业文化,尊重人才,平等待人,加强沟通,增进交流,这样才能在企业内部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工作环境,广招人才、留住人才。针对民营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
1.在民营企业内部建立职工入股制度。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要鼓励他们以资金或自身的人力资本入股,通过适当分配股份使人才与企业利益共享,把人才自身的利益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这对人才既是一种激励,又是一种约束,有利于人才的稳定和潜力的发挥。还可以引入股权激励,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
2.合理确定人才的薪酬结构,不能把他们和一般人员等同对待,要使人才的收入与他们的实际贡献相符,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人才努力工作。企业可以以工资为杠杆,引导人才积极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对做出突出贡献的要加大奖励力度。对犯重大错误的员工要严惩,而不管职位高低等。只有奖罚并举,提高人才的责任意识,才能促使人才释放最大能量。同时要注意要把利益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
诚然,民营企业的团建工作正在逐步走向规范,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团建氛围不浓,思想认识不到位。目前,对民营企业建团,有些基层领导和团组织没有在思想上予以重视,企业领导更是不放在心上。对企业建团则认为可有可无,甚至担心建团以后,团组织搞活动会既花钱,又影响其正常生产经营,给企业带来麻烦而持反对态度。
民营企业团组织地位、作用不明显。一是民营企业团组织的工作与新形势的要求不相适应,工作方法、内容、手段等仍沿用旧的模式。其组织的活动大多为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没能围绕企业中心工作,从促进企业发展的高度出发,存在只花钱,不出力现象。二是团干部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还不强。因团干部大都是兼职的,团工作时间难以保证,加之从事团工作只有付出,没有报酬,导致某些团干部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不强。同时,由于民营企业团工作面临的许多困难,有畏难情绪、信心不足,造成工作被动,难有作为,导致地位下降。
民营企业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吸引力不强。一是由于民营企业中大多数团员青年是打工者的身份,只想做好本职工作,多做事、多挣钱,怕参加团组织活动会影响本职工作,影响其经济收入,故对团组织活动不热心,参与性不强。二是由于民营企业中团员青年的流动性很大,跳槽、换岗频繁,工作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而团组织对其工作稳定与否作用不大,造成团员青年对团组织依赖度不强。三是随着社会观念的不断变化,青年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趋多元化,对团组织的认同程度各不相同。平时缺少理论学习,对团组织的政治地位认识不够。同时,由于团组织工作方法、活动形式较单一,未能对青年产生较大的吸引力。
民营企业团建力度不够,团员青年不断流失。一是有些民营企业团组织存在等、靠、要思想,一味强调非公有制企业团建的客观困难,只想等企业和上级团组织出政策、定方案,没有从主观上去重视,团建工作不积极、不主动。二是团员青年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特别是在流动团员管理上缺乏有效的办法。没有很好的办法来做好民营企业中团员组织关系的正常接转,使这些团员不断流失,造成有些民营企业无法正常建团,或已建成的团组织名存实亡。
民营企业中要提高团建工作力度,必须树立三种观念,加快四个转变。
民营企业不同于公有制企业。企业中,或多或少的存在家族化管理,在管理文化、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生活方式与传统国有集体企业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针对此我们必须首先树立三种观念。
一要树立规范发展的观念。要加强团内基本制度建设。要坚持必要的团内“”和其他团内生活的考核制度。建立较为规范的团内教育制度,确保每年集中一定的时间组织团员参加学习培训。通过建立健全团员管理、民主评议、考核、团干激励、报告、民主生活会等制度来规范团内管理,确保团的活动质量和工作水平,找准适应私营企业特点并得到老板认可的有效载体,确保团组织在私营企业中发挥作用,逐步提高私营企业团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要树立注重效果的观念。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它的唯一生存发展目标。因此企业内部所有组织和成员都应紧紧围绕生产经营的总任务,以追求最佳绩效,私营企业的团组织也不例外。因此团建工作必须融入“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效益论成败”的大潮流。在对人和事的评判上,要努力营造以发展论是非、以成败论英雄的求真务实的氛围,在团的各项活动中也要以成效为评判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私营企业的团建工作主动适应私营的企业文化氛围而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要树立不断创新求变的观念。当前,人类已经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命脉,知识经济时代就是创新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更为加速,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基本特征。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的私营企业的团建工作,只有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才能迅速增强活力与生机。所以当前共青团要结合创新工程开展积极有效的工作。除了进行技术、管理、服务、营销四个方面的创新外,还要注重思想观念的创新和工作创新。二者缺一不可,且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操作过程中,还应注意把握以下几条: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团干部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要从团员青年中来,又要到广大团员青年中去,注重汲取团员青年的智慧。提高自身素质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同时加强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并处理好创新与经验的关系。目前非公企业团建工作并无现成经验可取。若依老经验办事,非但不能奏效,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实践使我们感受到:私营企业团建工作的突破口在创新,在于用创新的思维去处理企业中的矛盾,去接纳效果评判的标准。
三种观念的树立,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理论和思想指导问题,而在具体的实践中还要同时加快四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工作重心必须由“务虚型”向“务实型”转变。团的工作必须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和致力于为广大团员青年办实事上。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的放矢,且不可四面出击。如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比武可适当多些,而一些服务于青年团员的寓教于乐活动要追求效果好、影响大、数量不要太大;
二是工作绩效要由“纯投入型”向“投入产出型”转变,在活动中出成绩、出效益。非公企业团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要与部门的技术指标相挂钩。“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绩效”永远是企业追求的主题,围绕这主题开展活动,面可大可小,但是着力点一定要少而精,在这样的基础上实行团的其他多种活动捆绑式和搭载式容易被企业管理者所接受。
(一)认识不到位,作用不明显。
一些民营企业老板过分看重利润,把精力都放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上,忽视了企业文化的作用。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从长远来看,势必造成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淡漠,企业的人文环境日渐恶化,员工的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最终将阻碍企业的发展。由于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大多处在创业和发展阶段,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尚有一定距离,因此,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对企业的兴衰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内容单一,流于形式。
从客观来看,大多数私营企业文化建设只能说是初见端倪,并未得到企业文化之精髓。如有的企业以为,把企业精神写成条文挂在墙上就是在建设企业文化,有的以为企业文化的根本就是搞好企业的文体活动,等等。这对企业文化建设来说只能算是一种肤浅的理解,而且极容易演变成一种形式化的东西。
(三)自发形成,缺乏引导。
由于党和政府对如何在私营企业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对私营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明确具体的指导,以至于私营企业文化建设基本上处于自发形成、自我发展的状态中。这对引导私营企业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显然是不利的。
(四)员工参与不够,认同感不强。
从目前企业文化建设人员参与情况看,大多是部门行为。一般而言是由办公室或行政部门负责策划、制定、组织和实施,一般员工只是被动接受和遵循,因而很难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广泛的认同感。
二、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推动企业文化的个性化发展。
企业从上到下都要达成共识,认清文化建设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所起的重要性,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进行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特别是企业领导者必须认识到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不只是在产品上和外在形象上,而更多是在企业的文化特色上,深层次文化能够反映一个企业本质特点,所以民营企业在建设自己企业文化时,结合企业的生产特点、技术水平、管理状况和职工素质特点,创造出具有一定特色、富有个性的企业文化。
(二)改进家族式的制度文化,进行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部分,首先打破传统的封闭产权制度,建立员工持股制度,形成利益机制,让员工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与企业共进退;其次是改变传统的过度集中的决策制度,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降低决策风险;再次是打破传统的家族人治制度,实行人事聘任制度和专业化制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崭新企业文化。
(三)创建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培育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照搬套用其他企业文化,要考虑自身经济社会环境、经营目标、企业组织模式等基础上借鉴国内或国外的成功经验,创立出具有特色的民营企业文化,指导企业健康发展。民营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员工精诚团结、协调一致的团队精神,使企业成为一个协调、融洽、和谐的群体。同时,要给个人以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条件机会。这样,个体意识就能融汇成群体意识,从而形成团队精神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使各项管理得以顺利实施。
(四)企业文化建设注重培育创新精神。
企业在发展、壮大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相应地企业文化也应进行变革,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否则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知识经济时代就是创新经济的时代,文化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参与市场角逐就必须不断地实现创新工程,建设企业创新文化。具体而言,培育民营企业的创新文化,应从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四个方面进行。
(五)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42-02
近年来,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在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如不重视,势必会影响我省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我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发现我省民营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我省民营企业的发展需求,对促进我省民营企业良性、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民营企业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3.6%,到1990年的15.6%,2005年突破50%,2012年上升到61%,被誉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河南省广大民营企业坚持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繁荣市场、扩大就业、促进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1、民营企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据河南省工商联同时公布的《2013?河南民营企业1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全省民营经济单位数达到了278万家,占全省市场主体总数的99.7%,全省的民营经济规模也持续扩大,达到了2.04万亿元,占到了全省生产总值的68.5%,完成进出货值1062.45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80.8%。
2、民营企业经营领域和层次逐步拓宽,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河南民营企业发展初期主要从事商业、饮食业、修理业、服务业、建筑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现在经营领域已拓宽至各个行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且逐步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向科技型、外向型等高层次发展,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
3、重点产业呈现集群发展态势,出现特色经济区域
在民营企业在数量上迅速增长的同时,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也更趋合理,现代公司制成为其发展的主流。同时各地政府也结合当地的发展特点,涌现出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经济实体。如如许昌的发制品产业、长葛的金刚石和电器产业、长垣的防腐和卫生材料以及起重产业。
4、民营企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再就业的主渠道
随着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不断下降。民营经济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创业成本低、对务工者技能要求相对较低、成为劳动力就业再就业的主渠道。
5、民营企业成为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强大动力
从河南现实情况分析,民营企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民营经济中的二、三产业不断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为小城镇建设直接提供了产业支撑,增强了小城镇的经济积聚作用,加大了小城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有效避免了农民过度向大城市涌入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二、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1、企业规模小、寿命短
虽然我省出现一些像宇通这样规模大、发展好的民营企业,但据对我省部分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当前我省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创建时间较短,起步晚,初始积累不足,企业规模较小,发展缓慢,形不成规模经营,企业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民营投资项目多,但大项目少,民营投资投向比较单一,仍主要集中在投资量较小、技术含量较低、竞争较激烈的一些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业、食品加工业、房地产业等,而很少涉及电子、通信等高新科技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投资领域。
2、民营企业综合实力不强,整体竞争力较弱
全省民营企业投资规模整体偏小,集团化程度低,整体水平不高,缺乏规模效益。民营企业多以小型企业为主,大中型企业比重较小;企业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短期化行为严重,向传统产业和资源开发型产业投资多、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少;向流通领域投资多、向生产领域投资少;内向型企业多、外向型企业少。企业科技投入不足,据河南省工商联对我省部分民营企业所做的调查报告显示,80.75%的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3%(35.21%的企业没有研发费用支出)技术供应短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未完全建立,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较弱。科技型企业所占比重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进入深度不均衡
目前,河南省的民营企业投资主要集中于一般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在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金融、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领域,国有经济投资比重高达75%~90%,民营经济的进入深度明显不足。
4、民营企业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产业层次方面,河南私营企业中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较高,而高科技高技术产业比重相对较低。与发达省市相比,从私营企业在各省市的行业分布偏好和行业比重情况看,河南私营企业行业偏好排名靠前的是房地产、农林牧渔、批发零售业,相比之下,北京、上海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排在首位,广东的交通运输业排在首位。
地区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的结构趋同。据《河南省市场主体发展分析报告》显示,从河南重点行业的发展情况看,先进制造业主要聚集在郑州、新乡和洛阳,三市私营企业数量占到全省的43.9%;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兴战略产业主要聚集在郑州,私营企业数量占到全省的46.3%;有色金属产业主要聚集在郑州、洛阳,两市私营企业数量占到全省的47%;纺织产业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包括周口、许昌、商丘、新乡、焦作、开封在内的产业体系,七市私营企业数量占到全省的62.2%;农业主要集聚在许昌和黄淮四市,五市私营企业数量、资本占到全省的45.1%。
5、品牌知名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我省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小,历史短,很多企业仅仅局限于某个区或某个市,而且由于经营管理者目光的短视,其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大部分都存在这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加上经济实力有限,不能做太多的广告宣传,在其企业(产品)知名度很低,这样其产品(服务)就很难打进别的区域,市场竞争力很低。
三、促进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
1、企业自身应转变观念,实行科学管理
首先要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包括实现投资决策及决策程序合理化,推动和监督企业内部各个运作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推动内部控制机制的制度化、合理化,逐步推进企业治理结构的转变。其次要改进管理方式和手段,健全各项制度,规范管理。在管理方式和手段的改进过程中,根据企业的特点,按照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原则稳步改进。
2、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
首先,通过产权创新,建立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激励制度。产权创新指的是通过确定创新者与创新成果的所有权关系来推动创新活动。具体地做到:建立明确的产权制度;形成有效率的企业产权结构,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确定排他性产权,保证创新者对成果一定的独占权。其次,通过政府激励,打造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保障。政府激励指的是政府借助各种措施、政策、法律、法规、条例等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保证。
3、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民营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具体包括:首先,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解决民营企业的贷款困难问题。其次,要加大企业的投融体制改革,完善融资环境。其次,在财税政策上,国家要在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赋税的基础上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优惠力度,减轻民营企业的负担。再者,建立健全民营企业的综合管理与服务体系。如资产评估、咨询服务、投资中介、技术市场等等。
参考文献:
[1] 宋朝丽,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及战略选择——以河南省民营企业为例,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年第3期
[2] 周新红,河南省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情 况分析,中国市场,2014年第4期
作者简介:孙晶晶(1981-),女,河南灵宝人,讲师,研究方向:民营企业。
关键词:中0私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1-0062-02
在我国,私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_雇佣劳动(雇工人以上)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在我国,绝大多数中小私营企业具有盈利能力较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小、家族式管理等特点,这些特点都间接致使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由此为出发点,对其进行探讨。
一、我国中小私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淡薄
中小私营企业管理者常常把盈利作为本企业的唯一目的,所有的工作重心、事物管理、资源调配均全力服务于这一目的,把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普通的人事事务管理,不懂得人力资源管理深刻的内涵。而人力资源的基本观点是: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的潜质。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与员工的交流,重视公司文化和凝聚力,培养员工对公司的责任和认同感。而绝大多数中小私营企业管理者都未能树立这种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在人事管理上,强调使用而轻培育,将人视为成本算人头账,而不算人力资本账,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
(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不少中小私营企业创始人,由于其生活的时代与环境的影响,往往没有很高的学历。再加上大多数企业的家族化管理模式,其管理人员多是家族成员或企业的创业元老,而他们当中大部分的学历偏低。这些中高层管理人员绝大多数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一般来说在民营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的管理者缺乏基本的企业管理知识,不大懂得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企业,在管理方式上,大部分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即便是在一些非家族式的高科技民营企业中,管理人员虽然具有极高的学历与知识水平,但是,大部分管理人员都是单纯学技术出身的,知识结构太单一,缺乏必要的相关管理知识。这些都导致了我国中小私营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的问题。
(三)缺乏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
企业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个优秀企业在日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一个企业激励机制是否能够运行良好,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效率的高低,也间接影响着企业的未来。
在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与管理程序的制定,忽视了建立和健全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多地把人看成是一种活的资源来加以开发、利用,把激发人的热情、增强人的能力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通过有效而正确的激励技巧,激发出每个人内在的活力,使其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把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目前许多民营企业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并以较高的工资收入或其他物质激励方式吸引人才,但在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单一地以增加报酬激励员工的工作激情,忽视非物质的激励方式,忽视良好的企业组织环境的培育,使得企业缺乏凝聚力,员工缺乏归属感。
以上是笔者对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问题的简单归纳。
二、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
作为中小私营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有意识的强化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简单的人员调配,二者并不能等同。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组织单位(如一个国家或的地区、一个企业)对人力资源所进行的开发、配置、组织、监督、调节和保护等管理活动的总称。为了使经济更好地运行和发展,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必要的管理,这是由人的社会性,特别是生产社会化的特点决定的。而在一个企业内的人力资源管理又可称为人力资源的微观管理,它是在一个企业的范围内,为了合理地组织和使用劳动力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企业对各类从业人员的招募、录用、培训、使用、周转、升迁、辞退、奖励、惩罚和调动等。在内涵上,人力资源管理与我们传统的人事管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并且在管理的效果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中小民营企业者应该认识到,对本企业实行一整套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代替传统的人员使用方式,非但不能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会由于减少了企业的内耗、增加了本企业职工的劳动效率,从而会为企业创造更加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对企业内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适时必要的培训
在一个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大脑、是决策者,高层管理人员作出什么样的决定直接会关系到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前途的好坏、企业在短时间的兴衰成败,甚至是企业今后的生死存亡。而中层管理者,则是企业高层管理者意志的实践者和基层人员工作的监督者,这个身份决定了他的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该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所以对企业中高层管理进行适时的培训、以增强他们在企业中的相应管理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应该认识到,对本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从短期看的确增加了企业额外的运营成本,但是,从长期效果来看,这将大大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实现企业盈利方式的最大化。
但我们在这里还应注意的问题是,有些中小私营企业本身也认识到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培训,结果却是受训者对培训内容兴趣不大、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对促进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培训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国内许多民营企业的培训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有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培训目标并没有与岗位相联系。培训并没有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的提高相联系。培训并未与员工个人发展相联系。只图完成任务,办了多少期班、培训了多少人,至于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所应该做哪些培训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缺乏培训要求的调查,并且缺乏培训体系的规划,培训手段落后,培训形式单调,培训方法不适应成人学习特点,培训者专业化素质不高,培训资料和教材缺乏,培训政策不到位等等都给培训工作带来了挑战。所以培训的方式与效果也是值得民营企业管理者应该予以思考的问题。
(三)在中小私营企业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激励机制上,用物质刺激代替精神关怀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极大的激发员工的潜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刨造出更多的财富。激励是一项科学含量很高的复杂工作,家族企业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运用有效的激励方法,提高员工的土气和忠诚感。
但在家族企业中,企业与员工之间基本上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企业主对激励的理解十分简单,认为激励就是“奖励加惩罚”,把员工看成是为自己挣钱的“机器”,不仅缺乏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手段也过于简单,主要就是物质激励形式,干得好就加薪,做不好则扣钱。从理论上分析,当员工的货币收入达到一定数额后,再增加单位货币收入的边际激励效果将呈递减趋势,金钱的激励功能弱化,激励强度下降,物质激励并不总能起到预期的作用。按照行为科学理论,企业员工不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他们是复杂社会系统的成员,不仅追求物质利益,更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企业在物质激励方面,也要进行激励手段的创新,可以通过工资、奖金、红利、利润分享、员工持股、股票期权等多种方式:特别是在精神激励方面,把企业目标与员工利益结合起来,使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使工作本身变得更富有挑战性和开拓性,给员工创造实现人生侨值的机会,创造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注重感情投入与人文关怀,在提高员工的自我发展意识中从整体推动企业的发展。
以上就是笔者对中小私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的相关思考,有不足之处,还望与相关学者商讨。
参考资料:
[1]赵曙明,成思危.人力资源管理[H].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孙健敏.人力资源管理[H].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001年,全国县域经济的GDP总和约为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2%。其中县域民营经济更是逐渐取代原有的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国有及集体经济,占据主要的部分。2001年,全国县域民营经济的GDP总和为2.8万亿元,占全国GDP的33%,占到县域经济总量的56%(全国县域经济网)。
一、目前我国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民营经济是指产权明确到自然人。民间经营的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和城乡居民控股的股份制经济。而县域民营经济又将民营经济的范围限定在县域范围内。从改革开放开始到2001年,民营经济(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近几年在县域范围内,原有的国企及集体经济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逐渐退出或经过改制转为股份制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县域民营经济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一)目前我国的县域民营经济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产业趋同特征明显
我国县域民营经济主要分布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简单的加工产业,如建筑装潢和房地产业、冶金机械及加工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运输业、餐饮业。这些行业进入壁垒低,制造技术及工艺简单,因此初期有利于民营经济的进入和资本的积累,随着国内的市场由卖方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民营经济在传统行业的原始竞争优势开始面临来自其他方面的挑战。
(二)县域民营经济中,企业和个体户经营规模较小
近10年来中国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金由9.3万元增加到68.1万元,增加了6倍多,但是与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相比,增速较慢,资金规模依然相差很大。而个体户的注册资金平均只有1.4万元。在就业人数上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在1999年底分别达到4760.3和2253.3万人。民营经济的就业中2燉3是个体户,1燉3是私营企业,可见个体户仍是目前县域民营经济的主体形态。近几年,个体工商户的增长速度已经放慢,私营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三)目前县域民营经济主要还是以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为主
由于特定的发展环境,因此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县域民营经济表现出很强的家族控制特色,“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最普遍的老板身份,大部分企业是投资者与经营者一体化。某地区抽查(吕从坤:《欠发达地区私营企业存在问题与对策》,2001年7月10日)50家私营企业,企业厂长(经理)、营销副厂长(经理)、主管会计等主要管理人员是家庭夫妻关系的占调查总数的62%;是父子、母子、兄弟、姐妹等直系血缘关系的占调查总数的16%;是叔侄、表亲、姨亲等家庭非直系血缘关系的企业占调查企业总数的10%;而没有亲戚关系的只有6家,占调查总数的12%。
(四)1998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县域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呈现出新的特点
1.各地的县域民营经济均以本地资源为基础,依托本地特色发展。
2.县域民营经济随着原始积累的初步完成,其发展模式和途径也出现新的变化,随之出现企业吸收就业能力弱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等现象。近10年来中国的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本金由9.3万元增加到68.1万元,增加了6倍多,但是每个企业的从业人数从18.1人减少到13.4人,减少了1燉4多。“九五”以来,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放慢,增速大幅下降,年均增长11.2%,平均增幅比“八五”时期降低31.7个百分点。分年看,增幅从1995年的22.8%回落至1997年的8.6%,1999年回落至6.8%,其中私营经济则由1996年以前的25%以上的增长速度回落到9.2%以下。(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今年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及2000年趋势简析”)。
3.目前县域民营经济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的发展特征。发达地区县域民营经济在资本积累完成后,已步入产业升级和扩大产品外销比例的阶段,虽然中西部地区也正在着力培养后发优势,但是民营企业的规模和经营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地区差异依然明显。
4.当前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行业内竞争加剧,中小企业的稳定性降低。民营企业由于过分集中于传统的产业,例如在加工制造业和运输业领域中,进入门槛较低,因此出现了过度竞争的现象,新生和倒闭数量都很多。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企业规模扩大,从分散走向集中。逐渐对传统产品的生产进行改造,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二、县域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欠佳
1.县域民营经济的法制环境不健全,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保护存在问题
尽管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再得到肯定,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民营经济的认识存在误区和,使民营企业在与集体和国有企业竞争中处于不公平地位。由于目前国家没有较完备的保护民营投资权益的法律、法规,各地区只有依靠地方性规章予以保障,缺乏统一而明确的法律界定,因而对县域民营经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纠纷的处理和裁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民营企业的利益受损现象屡见不鲜。
2.管理执法部门作风急需改善
有的执法部门(包括上级部门)为了某种利益将“执法”变成“执罚”,以各种名目收费。有的则对民营企业吃、拿、卡、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民营企业审批程序仍很繁琐。通过调查发现,私营工业企业,从考察、立项、审批、筹建、运营到产品投放市场,关卡达20余个,涉及对民营经济收费(税)的单位38个,收费(税)项目40多项,正常办理需要3个月,如果不顺利,则时间更长。
3.硬性环境亟待改善
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跟不上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由于经济增长较快,各地方普遍出现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象,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增长的瓶颈,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因此对于硬件设施的投入需加大力度,改善基础设施环境,也可以采取措施引导民营投资积极参与,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发展缺乏国家有关部门足够的信贷支持
尽管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要求,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其效果不如人意。
一是融资渠道单一。我国县级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赖民间借贷资金、职工保险金、社会集资等有限形式筹集发展资金,只有少数民营企业能够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县级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县域民营企业很难通过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二是贷款困难。在县域范围内,民营企业难以真正享受“国民待遇”,县域民营企业在贷款过程中条件相当苛刻,与国有企业相比较,在贷款资质方面具有明显的劣势。有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的资金仅占其发展资金的15%,这与其对国民经济发展高达60%的贡献率很不相称,我国县域民营企业也是如此。担保难、抵押难是县域民营企业贷款难的主要表现。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所有制歧视现象在县域范围内仍很严重,由于县域民营经济是非国有经济,所有制歧视导致县域民营企业在银行贷款过程中困难重重。
2.县域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也是影响其顺利获取贷款的原因之一。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发展潜力有限甚至没有发展潜力,因而无法获得银行青睐,不在优先融资的行列,同时由于某些民营企业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导致县域民营企业资信度偏低。一些地方民营企业还存在恶意逃债的现象,影响了同类企业的信誉,导致银企关系紧张。
3.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也是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原因。一是大中型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制苛刻,在对县域民营企业贷款过程中还要附加许多额外条件,同时对能够获得贷款的民营企业额度限制比较普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的规模;二是缺乏针对民营企业的中小型银行。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通常建立专门针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的政策性银行,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现行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信用社)自身发展不完善,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对县域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力不从心。
(三)以家族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随着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机制问题逐步凸现
在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初期,家族式企业能够充分调动既有的人力资源,降低机会成本,理顺利益关系,降低内部沟通成本,降低监督、费用,有利于有效地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随着家族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家族管理机制的问题凸现出来。
1.家族式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存在裙带之风,绩效评价不公平,压抑了家族外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引进。民企虽然可以利用亲朋好友的可信度来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但是随着“关系”资源的枯竭,再增加这种资源成本就会很高。
2.县域家族式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决策随意化,对企业的发展难有长远规划。在碰到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民营企业往往要么凭借自己的经验,要么跟别人学,缺乏符合市场和自身条件的长远规划,还处在小农经济“庄稼人不要问,人家种啥咱种啥”的初级阶段。全国工商联在国内21个城市做过一次抽样调查,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决策中竟然以新闻报道、道听途说作为自己的决策依据。
3.在一些县域家族式民营企业中,由于公司治理结构薄弱,导致公司财务状况复杂,账目混乱,企业信用状况堪忧。
(四)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短期行为严重
私营、个体经济在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一些私营、个体企业不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来获得经济效益,而是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侵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有的经营思想不端正,违法经营,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有的偷税、漏税、逃税,逃避国家税收。
(五)产业升级困难较大
当前民营企业中的一些佼佼者已发展到较高水平,但大多数仍处于小规模粗放发展阶段。表现为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技术水平低、质量差、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经营中存在无序和违规问题、管理水平和经营者素质较低、市场竞争意识滞后等。“大生产小销售”、“坐店经营”这些陈旧观念仍在县域民营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企业仍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工业产品加工领域,目前有过度竞争的倾向,倒闭和新建的频率加快。受筹资能力、经营者素质、技术开发能力等限制,产业升级进展缓慢。
(六)县域民营经济中的劳资状况较差
私企中工人的利益往往被业主忽视。工人,特别是农民工常常超时工作,工资却不能按时发放,住宿、医疗、工作条件都很差,没有保险和养老金,经常引起劳资纠纷,劳资双方缺乏沟通的渠道。(七)民营企业主的素质急需提高
在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文化的占0.75%,高中文化的占31%,其余的均为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文化素质低下使他们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同时,民营企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私企很难得到技术精良的工人,因为国企能提供较为有保障的岗位和社会保障,包括住房、户口和医疗等,而私企相应的激励措施有限。
三、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改善民营经济生存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1.要促进县域范围民营经济的发展,首先从大的体制环境方面,对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地位问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深化认识,转变观念,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要加强对县域民营经济的理论研究,目前在民营经济运行规律、发展趋势、成功经验和失败启示、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无法对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2.在县域范围内,加大监督和整治力度,从根本上消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理顺各职能部门的关系,规范部门行为,明确一个对民营经济实行统一管理的权威部门,坚决杜绝只收费不服务和相互扯皮现象的发生;严厉整治“四权”,即对民营经济有审批权、收费权、检查权、执法权的单位和执法人员,采取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并定期组织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部门负责人、私营业主代表参加的单独或联合执法检查监督活动,强化对执罚执收部门的法律和民主监督,禁止对民营企业各类税外收费项目,提高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水平。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化政府社会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上及时向民营经济提供行业和地域分布方面的指导信息,防止其盲目发展而导致的分散、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等问题。同时要注意培养行业的龙头企业,提高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为中小企业升级创造条件。由于民营经济有一定的行为短期化的特点,特别对环境保护注意不够,因此政府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强管理,制定必要的标准,给以必要支持,提高民营企业生产的环保水平。
(二)积极发展民营经济的融资体系
在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资金匮乏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的瓶颈,需要加大落实金融改革力度,完善民营资本借贷机制。
1.积极创造条件,及早筹建和完善政府管理下的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对符合申贷条件的民营企业实行担保,以降低银行(信用社)的贷款风险;对于确有发展前途的民营企业给予财政贴息;采取具体措施推进民间贷款担保基金的建立和扩展。
2.建立专门以县域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县级合作银行及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放贷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需要积极发展面向县域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的专门银行。可以考虑在原有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中小企业信贷部的基础上成立专门银行,促进对县域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3.通过适当方式放宽民营企业贷款抵押条件。可以在评定企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允许其以土地、有形资产等作抵押,降低申贷“门槛”。
4.为确保信贷投向对民营经济的有效支持,可以将各级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成效与其经营业绩和经济利益挂钩,实行综合考评,同时可以考虑制订相关政策给基层银行信用社扩大授信额度并简化贷款手续。
(三)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家族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保留家族制,又淡化和提高家族制1.首先要明晰产权,按照公司法来组建企业,家族式企业主要负责人之间要有明确的合约,分清各人的权利和义务及发生纠纷时承担相应的职责。
2.在家族式企业中引入职业经理人。通过职业经理人可以规范企业运作,避免企业在经营决策中的盲目和随意性。目前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发育滞后,应尽快完善与之相应的聘用契约以及解决纠纷的法规依据,形成相应的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
3.在家族式企业当中,应建立规范的制度来克服家族式企业的弊端。这种制度可以包括三个方面:治理制度、组织构架和企业文化。治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保证所有权不会旁落,另外又可以激励经理人为企业工作。组织构架从企业流程出发,到绩效考核为止,能够有效地评估企业人员的贡献。而企业文化是“看不见的手”,从深层次上体现了一个企业的企业伦理。
(四)政府应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解决民营经济发展措施不落实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领导。县、乡两级在原来的基础上,应重新确定发展民营经济的专门班子,充实领导和工作力量,对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其次要严格考核。定期督察各地、各部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情况,对发展快的予以表彰,对效果差的进行批评,直至做出处分。考核结果要纳入干部提拔使用标准。
(五)发展中介组织
通过中介组织,包括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所、咨询公司等为民营经济提供各种服务,帮助民营企业改进它们的制度,规范民营经济的发展。通过这类中介机构对企业的服务,可以提高企业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六)协助中小民营企业建立自治组织
目前,我国的行业组织还带有很强的行政管理的性质,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应建立属于民营企业自己的民间性、自治性的组织。一方面有利于民营企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通过行业组合形成集体力量,开发共用性技术,提高资信和开拓市场;另一方面还可以以自治组织为依托,加强业界的行业自律。在这方面,温州的民间商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它是当地民营企业家自己的组织,可以保护企业家自身利益,同时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执行纪律。
(七)县域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品牌建设促进落后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通向市场的门票、市场竞争制胜的重要法宝。针对目前县域民营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可以通过几家企业共创一个名牌的方式,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引导企业由过去的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
(八)解决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
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提高其预测市场趋势,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学习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做到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对于落后地区的民营企业家,可以通过到发达地区如温州、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经验,进一步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增强求高、求强、求大的胆识和气魄,引导他们步入现代企业家的门槛。在民营企业留住人才方面,除了支持企业提高人才待遇外,可考虑通过适当的政府行为,对有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提高其社会地位。
关键词:小规模企业;财务管理;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私营企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包括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而财务管理是企业整个管理体系的核心,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即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可见,只有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协调运作管理体系的各个方面,才能有效地强化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发展。从全国来说,民营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特点各异,再加上受宏观经济环境化和体制影响,民营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遇到了一定的阻力,例如:政策的“歧视”使民营企业和大型企业不能公平竞争,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的干预,使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短期化,再主要的就是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受业主的影响过大等一些主观因素的存在,导致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被忽视。影响私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其中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规范提高私营企业财务管理,有助于促进其健康发展。
所以,其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多种多样,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主要有:
1 小规模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特征
小规模私营企业投资规模小、自有资金有限、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员工素质不高、市场竞争力有限。这类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有以下特征:
(1)财务管理地位不高。小规模非科技型私营企业,其决策模式主要为经验决策。私营企业在经营决策方面有着高效率的优势,但决策程序较粗糙,决策所需信息中,在相当程度上仍使用以供销人员为主体的偶遇式市场信息收集方式,信息的收集处理利用并无规范的规则,财务人员几乎不会参与收集分析信息,决策信息准确度较差,决策的可靠度低。企业财务管理未受到重视、财务管理在业主以外的管理中影响不大、地位不高。
(2)未配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或人员。大部分小企业未配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或人员,财务人员当作“记账”员,主要负责对外提供财务与纳税报表。有些会计平时不到企业中去,月底或月初企业经营者把资料交给他们,他们根据取得的资料做账。由于取得的资料不完整,往往造成存货、资金、往来、费用等不真实,记账户数多了后,账务处理简单化,将企业的经营业务不是逐笔登记记账凭证,而是采取汇总登记(不管有多少发票),也不按照要求设置二级明细科目。
(3)财务管理职能作用不大。小规模私营企业在发展初期,人与人的关系基于血缘关系和地缘联系,对团体以外的人不信任。在财务这一敏感部门,“忠诚度”成为用人的重要标准,无血缘、乡缘关系的财务管理群体很难与家族势力平衡。所以,在小规模、低层次的私营企业,真正的财务专业人才很难留住,财务人员大多未经正规的专业培训,缺乏财务管理的能力,难以为管理高层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
(4)企业法人财务观念淡薄。财务观念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观念的更新会带来管理水平的提高。而目前为数不少的小规模私营企业经营者,在经营中主要靠“拍脑袋”、“搏一搏”,财务管理对他们来说,是个不可理解的概念。他们认为财务就是记账或算账。自己办的企业,只要平时记流水账,到年底结算有无盈利即可,没有必要设立会计总账、分类账、明细账,没有必要按照《会计制度》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因此,许多原始资料不提供给财务,把会计只当作纳税申报的工具,没有真正发挥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作用。
(5)企业资产管理混乱。一是现金管理混乱。多头开户银行,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大量用现金交易,企业业务人员随意支取现金长期不结算,有的企业现金收入不入账、正常的费用支出也不入账等。企业现金管理不规范,给企业财务管理埋下隐患。二是应收账款失控。这主要发生在产品(商品)供大于需的私营企业,由于供货企业间的互相竞争激烈,为了避免自己的产品被淘汰出局,采取垫资发货办法,造成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三是存货管理混乱。没有建立完整、准确的材料(商品)、产品仓库明细账。材料(商品)采购因资金紧张赊欠款项,对方没有开具发票或为了压价不要求对方开票,造成入账无原始凭证,有的以白条入账,有的干脆不入账,造成企业存货一摊糊涂账。四是固定资产管理混乱。有的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时,没有及时登记入账;有的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没有取得发票而无法入账;有的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由于原始记录不清,无法按现有《会计制度》要求采取分类折旧;有的企业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没有按规定清理,造成账实不符。
2 对加强管理的建议
2.1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财会知识培训。有关部门应针对目前私营企业在财会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经营者开展业务培训,提高经营者的法制观念。特别要加强对《公司法》、《合同法》、《税法》和《财务》、《会计制度》、金融法规等财经法律、法规的学习辅导,提高经营者对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充分理解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要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去审视企业的经营管理,摒弃“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要做到规范经营、守法经营,这样才能办好企业、办大企业。
2.2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财政部门作为企业财务人员的主管部门,要通过调查研究,找出私营企业财务人员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出培训的方式和内容,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也可采取企业会计互审互查方法,使他们在检查中增长知识,以达到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之目的。同时对私营企业中财务管理混乱的企业,应加强执法力度,对不按照《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或采取不法手段偷税的,应按照《会计法》、《税法》的相关规定对企业法人予以经济处罚、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对相关的会计责任人员予以吊销会计证等行政处罚,触犯法律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2.3加强外部监管力度。从目前私营企业的现状来看,靠企业自身约束来规范会计工作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借助于外部监管,帮助私营企业实现会计规范化。我国的会计监督是由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其中前两种属于外部监督。国家监督是由财政、税务、银行、工商、证券监管等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社会监督则以会计中介机构为主体,由其接受他人委托,对有关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审计、验资等工作。如其在执业过程中,发现私营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应及时上报财政、税务等主管部门,对私营企业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应予以严肃处理。
2.4转变观念,切实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应该明确,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要层层落实,共同为企业资金的管理做出贡献。
2.4.1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
一是财务部门应当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财务分析。财务部门必须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参与新投资项目、资产重组项目的风险、成本与收益等论证考核评价工作,从财务管理角度提出改善投资管理,采取合并、转让、终止、撤销、清理出售等建议,供企业领导决策参考。二是民营企业应注意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民营企业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从而分散投资风险。三是民营企业应建立合理科学的财务控制制度。例如,凡投资性支出和非经常性大额货币资金支出须由业主(或董事长)或其授权指定的专人签字审批;其余日常货币资金支出由分管财务副总或其授权指定的专人签字审批。帐、款、物应设专人分管。财务人员要参与制订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把好资金支付审查关。四是强化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工作。企业对于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应实行严格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创新,要从事后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工程项目预(决)算审计、专项审计等领域发展。
摘要: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时期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退民进”国策不断深入,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民间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就民营企业投资的增长情况及民营企业投资行为对经济的影响进行探讨,以寻求民营企业更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民营企业 投资 经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在拉动经济增长、吸纳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优化资源配置和投资结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民营经济近几年的增长情况
1.民营企业数量逆势继续增长。截至2008年底,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到657.42万户,较2007年底增加54.37万户,增长9.0%;个体工商户达到2917.3万户,较2007年底增加175.8万户,增长6.4%(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2002~2008年,个体工商户不仅户数在持续增加,而且增长率连续6年呈明显上升态势;而私营企业虽然户数也在持续增长,但增长率却从2003年起连续5年出现下降。
2.民营企业资金规模持续大幅增加。截至2008年底,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达到11.74万亿元,较2007年底增加2.35万亿元,增长25%。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达到9006亿元,较2007年底增加1655.2亿元,增长22.52%(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尽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恶化蔓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但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增长率却还略高于经济形势最好时期的2006年和2007年。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增长率更是较2007年增加了8.92个百分点。
3.民营企业投资规模依然快速增长。截至2008年底,全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23万亿元,同比增加3.5万亿元,增长25.46%。其中国有经济完成4.64万亿元,同比增加0.77万亿元,增长20%;外资企业完成1.41万亿元,同比增加739亿元,增长5.53%;而民营企业则完成11.18万亿元,同比增加2.65万亿元,增长31.07%,较国有经济和外资企业增幅分别高出11.07个和25.54个百分点(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由于民营企业投资增幅始终快于国有经济投资增幅,而外资企业投资增幅总体变动不大,所以民营企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而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则逐年下降。
二、民营企业投资行为对经济的影响。
1.民营经济迅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情况之下,民营企业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尤为突出。2008年,我国民营经济占全国GDP比重为65%。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全国GDP比重为49.7%;外商和港澳台经济占全国GDP比重约为15%。2008年,我国民营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3.93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总额比重的49.3%,在全国40个传统工业行业中,民营经济已在27个行业中经济比重超过50%,在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行业已占70%以上。
2.民营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吸纳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08年底,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7904万人,较2007年底增加650.9万人,增长9%。个体工商户从业人数达到5776.4万人,较2007年底增加280.2万人,增长5.1%。除2000年因统计口径变化原因导致在个体私营领域从业人员减少外,1989~2008年,在个体私营领域实现就业的人员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
3.民营经济的迅速增长,丰富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截至2008年底,民营经济完成税收总额5873.68亿元,同比增长23.1%,高于全国6.1个百分点,在全部税收中的比重达到10.2%,较2007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个体经济完成税收总额1988.68亿元,同比增长34%,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在全部税收中的比重达到3.4%,较2007年提高0.4个百分点。
4.民营经济的迅速增长,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和投资结构,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我国民营经济在竞争性领域投资日益活跃,改变了国有企业原有的垄断格局,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民营企业同市场经济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民营企业的存在,迫使国有企业低效部门提高自身的配置效率,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更优的配置。民营企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吸纳了大量社会闲散资金,补充了经济建设资金,促进了投资结构的优化,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三.促进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几点建议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障碍,如,在民间资本行业准入问题上存在着“玻璃门”“弹簧门”“铁门”的“三门”现象;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民营企业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信息市场过于狭窄等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就如何优化民营企业投资行为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扩展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目前,我国的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一般竞争领域,在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业、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业却一直严重缺席;电力、石化、电信、民航等领域,基本上还是国有资本的天下。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电信、能源、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将会使民营资本迎来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更多的领域,会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形成竞争的压力。不排除部分国有企业会利用自身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调高准入门槛,变相设置“玻璃门”“弹簧门”,这些都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2.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措施,必须充分调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面的力量,有针对性地从民营企业制度创新、金融创新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着力,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大信贷资金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二是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三是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降低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四是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强化民营企业信用管理;五是民营企业要转变经营管理观念,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提高信用等级;六是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
3. 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依法保障民营企业投资者权益。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次国民待遇”(相对于外资所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和国企所享受的“国民待遇”而言),以及投资权益受到损害,投资合同履行困难等现象,严重打击民营企业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要建立健全法规,给民营企业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不断增长。
4.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供为民营企业投资服务的良好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构筑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助提供中介服务,为企业提供人员培训、管理和经营指导服务等。同时,还应鼓励发展以服务为宗旨的民营企业投资咨询机构,组织中介机构在投资决策、技术开发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必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忠礼.积极启动民间投资,发展壮大民营经济[J].河南经济,2007,(10):22-23.
[2]杨松令.中小企业投资决策特点分析[J].财会月刊, 2008,(11):37-38.
[3]唐曙光.中小民企如何做好市场调查[J].大众投资指南, 2006,(4):43.
[4]李垣明.中小民企三望而行(环境篇)[J].大众投资指南,2005,(11):4-5.
[5]王元京.哪些投资将向民营资本开放[J].大众投资指南,2006,(5):4-6.
[6]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
[7]厉以宁,厉以宁论民营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一)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国家的发展重心一直放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上,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是国家的发展重心。显而易见,国有企业由于容易与银行进行沟通和国有背景而在贷款方面占有优势,容易取得大量贷款,有能力进行新项目的投资和既有项目的扩大再生产。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在产业基础和熟练员工上具有很好的条件;同时,在融资以及新产品、新项目的投入与启动上具有优势,因此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一定的先天优势。但是,由于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活力和激励机制不到位,项目资金利用效率较低,还有很大潜力有待于发掘,在外部环境发生突变时往往应变缓慢,从而更容易冲击新项目的运行。一旦出现问题,往往陷入财务困境,难以回转。其缺陷与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第一,成本高、资金效率低,这是财务管理能力低的直接表现。企业对财务行为的监督弱化,致使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具体表现就是投资的决策和管理漏洞大。部分企业盲目铺摊子、上项目,一味注重投入,忽视投资决策和管理,以至投入不能有相应的产出,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严重的还可能危及企业的生存。
第二,资金管理问题多。费用较高,非生产性上开支、挥霍性花费较多,这是国企突出的问题,这在中央开展反腐之前尤为严重。同时,成本管理也不到位。许多企业对生产经营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劳动无考核、物耗无定额、设备无人管、成本不核算、考核无奖惩。这主要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贯彻的主观性问题。
(二)民营企业。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民营经济因其非凡的活力而获得迅速发展,许多优秀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民营企业在日常经营以及扩大化的发展上,往往注重谨慎性,注重投入资金的运行效率,尽可能地提高资金周转率。民营企业扩张定位更为精确,更为关注现金流,财务指标更为健康,资产负债表更好看。民营企业虽然难以获得国家资源的有力支持,但民营企业以其经营活力而获得了充沛的发展动力,企业周转快、机制灵活、效率高,而且由于待遇优厚,往往容易吸引高素质人才加盟,这在竞争性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民营企业的财务问题也不可小觑,主要有:
第一,财务目标短期化情况较为突出。私营企业更为关注利润的实现,在做具体项目时,有时会出现财务目标短期化的情况,挣一笔钱就走,私营企业所有者直接拥有企业,他们的直接动机就是增加利润,再使利润转化为资本,利润代表了企业所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企业创造的财富越多,越能满足企业主的需求。逐利的天然本性使其有时具有短期化突出的问题。
第二,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差异较大。在私营企业,财务负责人往往有一定水平,业务素质较高,而一般岗位的财务人员则无论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经验都相对较差。这主要是由于私人企业主出于节省人力资本开支的目的,对一般岗位,招聘的人员往往门槛较低,支付较低工资,以节省开支。
第三,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成本管理严重弱化。大部分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于管理知识相对匮乏,仅有简单的会计常识,在成本的控制方面缺乏经验和措施,不能根据企业实际状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成本费用核算不实,控制不严,控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三)共性问题
1、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不够。经过多年的现代企业建设,在此方面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对于财务只重视会计核算,把财务工作简单地认为成账务不出错即可,财务分析被动、机械,无法实现财务分析准确有效提供信息的综合管理作用。
2、缺乏现代的财务管理理念。许多民营企业经营者未树立起有关财务分析的科学观念,只追求短期目标,不能系统、长远地分析自己企业的财务状况。
3、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力度薄弱。内容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会计控制的薄弱、监管不力,会导致一系列问题,诸如资金闲置或不足,超过规定限额的现金支出未按规定处理,账面与实际不符,应收账款周转缓慢、资金回收困难、资金呆滞,等等。
4、有些企业容易发生税务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资金往来的增加,无论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产生了进行纳税筹划、合理避税的想法,但在实际执行中,一旦由于技术水平或理解政策有误,就会造成税务问题。
5、财务人员问题。我国国有企业的一些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只是单纯机械地将分析结果与一些数字标准进行比较,而忽视了实质。同时,对业务不甚了解,方法掌握不好,且缺乏财务分析报告写作功底,导致出具的分析报告不够严谨。而私营企业中,财务人员的问题则表现为财务水平高低脱节情况,人员结构不合理。
由此看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财务分析上存在的问题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两类企业都出现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财务的重要性认识不清的现象,对于企业财务的发展起到了负面作用。不同之处在于,民营企业会计工作相对薄弱,内部控制相对来说不完善,企业负责人的主观性影响企业更严重。
二、对策与方案
针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不同的财务特点,对二者进行分析以进行贷款、投资等时,就要从原则与方法上加以区分和把握。
(一)原则
第一,预测原则。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进行分析就是为了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预测本身不是一个孤立地分析、测算和估计的过程,它是建立在企业环境分析、会计分析和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预测的准确程度不仅取决于使用的预测技术,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分析人员对企业环境和业务性质的理解及把握程度。第二,环境原则。我们知道,企业的经济业务决定企业的会计系统和会计信息,而企业的经济业务又由众多的环境因素所决定,因此清楚认识企业各种环境因素的现状及对企业的影响,对准确预测企业的会计信息起着关键的作用。企业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宏观经济状况、企业所处行业及与企业有相关利益的各个方面,如顾客、供应商和竞争对手等。内部环境是指企业的战略方针、经营运作框架及产品特征等,它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方向和战略目标,并提出了实现目标的方针与计划,解决了企业向何处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相对于外部环境而言,内部环境使企业掌握的主动性更大一些,也应是进行财务分析的重点。
(二)区别对待
首先,对于国有企业,最大问题在于所有者缺位问题,企业可能出于控制目的盲目扩张,因此首先要分析国有企业财务的稳健性。要充分估计到风险和损失,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者保持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稳健性原则的本质是资本保持及以此为核心考察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国际惯例的稳健性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改革过程中曾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的争议。企业应用稳健性原则可以防止资产过高估价,收益确定时过分乐观估计而造成决策失误,因此有利于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
其次,对私营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针对其特点,在以下几方面要加以注意:第一,横向对比。寻找相同或相类似的企业,对需要资金的项目进行横向比较,研究企业的财务结构是否合理,各种安排是否合乎规律健全;第二,纵向对比。针对企业,以过去的财务报表与当前的财务报表比较,观察公司的过去与现状孰优孰劣,有无疑点;第三,与标准对比。将企业与正常情况下的形态和状况进行对比,以知道公司营运正常与否;第四,报表内对比。在财务报表中,将有关项目进行比对来进行分析,例如将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对比,资本总额与负债总额对比。用不同项目所列的数字对比,研究该公司的财务结构是否稳健,各种安排是否合理。
(三)具体方法
第一,了解企业的财务理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危机的洗礼,企业已成为市场的主体,生存、发展和活力已成为当今企业的总目标,市场经济要求企业生产经营者、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尽快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在分析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时,除了分析财务报表,还可以通过谈话等了解企业的财务理念,看其是否具有自我约束理念、资金成本和时间价格理念、负债经营和财务风险理念、偿债理念,以发现企业的财务实质状况以及发展动向。
第二,考察财务制度。财务制度是企业财务运行的根本。企业财务健康最经济的方法就是加强企业财务制度建设。财务管理具有三大基本功能:资金管理功能、成本控制功能、监督控制功能。健全的财务制度对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在良好的管理监督体系的保障下,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都会有保障,从而有利于贷款、债权以及投资收回。
第三,关注资金管理。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首先,资金成本要合理,考察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的结构,以了解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是否合理。其次,要考察资金使用合理,看资金使用中是否有控制,一方面看财务部门与生产、流通部门的调拨;另一方面调阅现金流出情况。再次,关注应收账款的数额、期限、结构情况。
第四,给企业提供必要的帮助。有些企业虽然有一定问题,但不是主观性的,还有的是发展中的,此时可以给企业提供必要的帮助,既有利于企业发展,又有利于银行、股东等利益的保证。例如,帮助企业树立对财务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对财务的重视程度;建议或要求企业对财务人员严格把关、定期培训,以提高业务水平。
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经过初期的资本积累、小规模办实业的阶段,现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2001年全国的gdp中占到了33%。但是它的进一步扩张面临着发展环境欠佳、信贷支持不足、管理机制落后、经营行为短期化等一系列挑战。本文通过对县域民营经济目前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就今后如何促进县域民营经济总量的扩张和竞争力的提升、进一步强化其在城乡经济融合方面的作用,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欠佳
1.法制环境不健全,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保护存在问题
尽管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再得到肯定,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民营经济的认识存在误区和禁区,使民营企业在与集体和国有企业竞争中处于不公平地位。由于目前国家没有较完备的保护民营投资权益的法律、法规,各地区只有依靠地方性规章予以保障,缺乏统一而明确的法律界定,因而对县域民营经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纠纷的处理和裁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民营企业的利益受损现象屡见不鲜。
2.管理执法部门作风急需改善
有的执法部门(包括上级部门)为了某种利益将“执法”变成“执罚”,以各种名目收费。有的则对民营企业吃、拿、卡、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民营企业审批程序仍很繁琐。通过调查发现,私营工业企业,从考察、立项、审批、筹建、运营到产品投放市场,关卡达20余个,涉及对民营经济收费(税)的单位38个,收费(税)项目40多项,正常办理需要3个月,如果不顺利,则时间更长。
3.硬性环境亟待改善
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跟不上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由于经济增长较快,各地方普遍出现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象,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增长的瓶颈,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因此对于硬件设施的投入需加大力度,改善基础设施环境,也可以采取措施引导民营投资积极参与,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信贷支持
尽管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要求,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其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是融资渠道单一。我国县级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赖民间借贷资金、职工保险金、社会集资等有限形式等集发展资金,只有少数民营企业能够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县级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县域民营企业很难通过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二是贷款困难。在县域范围内,民营企业难以真正享受“国民待遇”,县域民营企业在贷款过程中条件相当苛刻,与国有企业相比较,在贷款资质方面具有明显的劣势。有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的资金仅占其发展资金的15%,这与其对国民经济发展高达60%的贡献率很不相称,我国县域民营企业也是如此。担保难、抵押难是县域民营企业贷款难的主要表现。
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所有制歧视现象在县域范围内仍很严重,由于县域民营经济是非国有经济,所有制歧视导致县域民营企业在银行贷款过程中困难重重。
2.县域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也是影响其顺利获取贷款的原因之一。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发展潜力有限甚至没有发展潜力,因而无法获得银行青睐,不在优先融资的行列,同时由于某些民营企业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导致县域民营企业资信度偏低。一些地方民营企业还存在恶意逃债的现象,影响了同类企业的信誉,导致银企关系紧张。
3.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也是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原因。一是大中型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制苛刻,在对县域民营企业贷款过程中还要附加许多额外条件,同时对能够获得贷款的民营企业额度限制比较普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的规模;二是缺乏针对民营企业的中小型银行。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通常建立专门针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的政策性银行,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现行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信用社)自身发展不完善,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对县域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力不从心。
(三)以家族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随着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机制问题逐步凸现
在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初期,家族式企业能够充分调动既有的人力资源,降低机会成本,理顺利益关系,降低内部沟通成本,降低监督、费用,有利于有效地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随着家族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家族管理机制的问题凸现出来。
1.家族式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存在裙带之风,绩效评价不公平,压抑了家族外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引进。民企虽然可以利用亲朋好友的可信度来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但是随着“关系”资源的枯竭,再增加这种资源成本就会很高。
2.县域家族式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决策随意化,对企业的发展难有长远规划。在碰到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民营企业往往要么凭借自己的经验,要么跟别人学,缺乏符合市场和自身条件的长远规划,还处在小农经济“庄稼人不要问,人家种啥咱种啥”的初级阶段。全国工商联在国内21个城市做过一次抽样调查,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决策中竟然以新闻报道、道听途说作为自己的决策依据。
3.在一些县域家族式民营企业中,由于公司治理结构薄弱,导致公司财务状况复杂,账目混乱,企业信用状况堪忧。
(四)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短期行为严重
私营、个体经济在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一些私营、个体企业不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来获得经济效益,而是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侵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有的经营思想不端正,违法经营,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有的偷税、漏税、逃税,逃避国家税收。
(五)产业升级困难较大
当前民营企业中的一些佼佼者已发展到较高水平,但大多数仍处于小规模粗放发展阶段。表现为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技术水平低、质量差、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经营中存在无序和违规问题、管理水平和经营者素质较低、市场竞争意识滞后等。“大生产小销售”、“坐店经营”这些陈旧观念仍在县域民营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企业仍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工业产品加工领域,目前有过度竞争的倾向,倒闭和新建的频率加快。受筹资能力、经营者素质、技术开发能力等限制,产业升级进展缓慢。
(六)县域民营经济中的劳资状况较差
私企中工人的利益往往被业主忽视。工人,特别是农民工常常超时工作,工资却不能按时发放,住宿、医疗、工作条件都很差,没有保险和养老金,经常引起劳资纠纷,劳资双方缺乏沟通的渠道。
(七)民营企业主的素质急需提高
在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文化的占0.75%,高中文化的占31%,其余的均为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文化素质低下使他们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同时,民营企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私企很难得到技术精良的工人,因为国企能提供较为有保障的岗位和社会保障,包括住房、户口和医疗等,而私企相应的激励措施有限。
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政策建议
(一)改善民营经济生存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1.要促进县域范围民营经济的发展,首先从大的体制环境方面,对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地位问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性障碍,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深化认识,转变观念,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要加强对县域民营经济的理论研究,目前在民营经济运行规律、发展趋势、成功经验和失败启示、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无法对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2.在县域范围内,加大监督和整治力度,从根本上消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理顺各职能部门的关系,规范部门行为,明确一个对民营经济实行统一管理的权威部门,坚决杜绝只收费不服务和相互扯皮现象的发生;严厉整治“四权”,即对民营经济有审批权、收费权、检查权、执法权的单位和执法人员,采取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并定期组织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部门负责人、私营业主代表参加的单独或联合执法检查监督活动,强化对执罚执收部门的法律和民主监督,禁止对民营企业各类税外收费项目,提高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水平。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化政府社会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上及时向民营经济提供行业和地域分布方面的指导信息,防止其盲目发展而导致的分散、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等问题。同时要注意培养行业的龙头企业,提高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为中小企业升级创造条件。由于民营经济有一定的行为短期化的特点,特别对环境保护注意不够,因此政府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强管理,制定必要的标准,给以必要支持,提高民营企业生产的环保水平。
(二)积极发展民营经济的融资体系
在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资金匮乏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的瓶颈,需要加大落实金融改革力度,完善民营资本借贷机制。
1.积极创造条件,及早筹建和完善政府管理下的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对符合申贷条件的民营企业实行担保,以降低银行(信用社)的贷款风险;对于确有发展前途的民营企业给予财政贴息;采取具体措施推进民间贷款担保基金的建立和扩展。
2.建立专门以县域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县级合作银行及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放贷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需要积极发展面向县域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的专门银行。可以考虑在原有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中小企业信贷部的基础上成立专门银行,促进对县域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3.通过适当方式放宽民营企业贷款抵押条件。可以在评定企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允许其以土地、有形资产等作抵押,降低申贷“门槛”。
4.为确保信贷投向对民营经济的有效支持,可以将各级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成效与其经营业绩和经济利益挂钩,实行综合考评,同时可以考虑制订相关政策给基层银行信用社扩大授信额度并简化贷款手续。
(三)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家族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保留家族制,又淡化和提高家族制
1.首先要明晰产权,按照公司法来组建企业,家族式企业主要负责人之间要有明确的合约,分清各人的权利和义务及发生纠纷时承担相应的职责。
2.在家族式企业中引入职业经理人。通过职业经理人可以规范企业运作,避免企业在经营决策中的盲目和随意性。目前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发育滞后,应尽快完善与之相应的聘用契约以及解决纠纷的法规依据,形成相应的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
3.在家族式企业当中,应建立规范的制度来克服家族式企业的弊端。这种制度可以包括三个方面:治理制度、组织构架和企业文化。治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保证所有权不会旁落,另外又可以激励经理人为企业工作。组织构架从企业流程出发,到绩效考核为止,能够有效地评估企业人员的贡献。而企业文化是“看不见的手”,从深层次上体现了一个企业的企业伦理。
(四)政府应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解决民营经济发展措施不落实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领导。县、乡两级在原来的基础上,应重新确定发展民营经济的专门班子,充实领导和工作力量,对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其次要严格考核。定期督察各地、各部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情况,对发展快的予以表彰,对效果差的进行批评,直至做出处分。考核结果要纳入干部提拔使用标准。
(五)发展中介组织
通过中介组织,包括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所、咨询公司等为民营经济提供各种服务,帮助民营企业改进它们的制度,规范民营经济的发展。通过这类中介机构对企业的服务,可以提高企业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六)协助中小民营企业建立自治组织
目前,我国的行业组织还带有很强的行政管理的性质,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应建立属于民营企业自己的民间性、自治性的组织。一方面有利于民营企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通过行业组合形成集体力量,开发共用性技术,提高资信和开拓市场;另一方面还可以以自治组织为依托,加强业界的行业自律。在这方面,温州的民间商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它是当地民营企业家自己的组织,可以保护企业家自身利益,同时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执行纪律。
(七)县域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品牌建设促进落后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通向市场的门票、市场竞争制胜的重要法宝。针对目前县域民营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可以通过几家企业共创一个名牌的方式,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引导企业由过去的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
(八)解决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家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
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提高其预测市场趋势,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学习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做到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对于落后地区的民营企业家,可以通过到发达地区如温州、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经验,进一步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增强求高、求强、求大的胆识和气魄,引导他们步入现代企业家的门槛。在民营企业留住人才方面,除了支持企业提高人才待遇外,可考虑通过适当的政府行为,对有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提高其社会地位。
(九)县域民营经济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呈上升趋势,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低下问题也急需规范
一方面应加强监督和管理,加强法制宣传,规范其经营、管理行为;另一方面应积极引导,促使其向合法、规范化方向发展。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从开始的资本积累,经过小规模办实业阶段,逐渐过渡到规模经营阶段,开始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其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也出现新的变化。
2001年,全国县域经济的gdp总和约为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2%。其中县域民营经济更是逐渐取代原有的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国有及集体经济,占据主要的部分。2001年,全国县域民营经济的gdp总和为2.8万亿元,占全国gdp的33%,占到县域经济总量的56%。
民营经济是指产权明确到自然人。民间经营的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和城乡居民控股的股份制经济。而县域民营经济又将民营经济的范围限定在县域范围内。从改革开放开始到2001年,民营经济(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近几年在县域范围内,原有的国企及集体经济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逐渐退出或经过改制转为股份制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县域民营经济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一)县域民营经济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产业趋同特征明显
我国县域民营经济主要分布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简单的加工产业,如建筑装潢和房地产业、冶金机械及加工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运输业、餐饮业。这些行业进入壁垒低,制造技术及工艺简单,因此初期有利于民营经济的进入和资本的积累,随着国内的市场由卖方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民营经济在传统行业的原始竞争优势开始面临来自其他方面的挑战。
(二)县域民营经济中,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经营规模较小
近10年来中国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金由9.3万元增加到68.1万元,增加了6倍多,但是与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相比,增速较慢,资金规模依然相差很大。而个体户的注册资金平均只有1.4万元。1999年底民营经济的就业中2/3是个体户,1/3是私营企业,个体户是当时县域民营经济的主体形态。近几年,个体工商户的增长速度已经放慢,私营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三)县域民营经济主要以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为主
由于特定的发展环境,因此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县域民营经济表现出很强的家族控制特色,“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最普遍的老板身份,大部分企业投资者与经营者一体化。某地区抽查50家私营企业,企业厂长(经理)、营销副厂长(经理)、主管会计等主要管理人员是家庭夫妻关系的占调查总数的62%;是父子、母子、兄弟、姐妹等直系血缘关系的占调查总数的16%;是叔侄、表亲、姨亲等家庭非直系血缘关系的企业占调查企业总数的10%;而没有亲戚关系的只有6家,占调查总数的12%。
(四)1998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县域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呈现出新的特点
1.各地的县域民营经济均以本地资源为基础,依托本地特色发展。
2.县域民营经济随着原始积累的初步完成,其发展模式和途径也出现新的变化,随之出现企业吸收就业能力弱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等现象。
关键词:私营企业;人力资本;效率;制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3-0069-06
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中重要支撑的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二者之间的力量对比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国民经济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国退民进”,私营企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中国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主体,成为中国经济市场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截止到20世纪末,私营企业所创造的GDP在中国GDP总值中所占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吸纳的劳动力约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30%①。很明显,对正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来说,私营企业的发展对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创造就业机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在政府的助推下,资源、航空和钢铁等国企垄断领域出现了所谓的“国进民退”现象,在其他领域,私营企业的发展也遇到了重重困难。
在私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效率表现不尽相同,对此,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比较普遍的研究结论是:私营(民营)企业的全要素或某些单要素的生产效率高于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但是,本文选用1998-2009年的相关数据,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和私营工业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却发现样本期内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由明显高于国有企业逐渐变化为低于国有企业,并最终远远落后于国有企业,二者对比发生了显著逆转,在人力资本效率方面为“国进民退”提供了一个佐证。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府层面的,也有企业层面的,人力资本要素是企业的关键生产要素之一,它的有效利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率的重要渠道。因此,只有有效解决私营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提高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才能保证私营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相关文献综述
对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研究的成果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对企业人力资本效率的专项研究。黄乾认为,人力资本效率问题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安排问题,人力资本产权制度通过激励、促进人力资本市场发育来提升资本效率②。刘宝庵也认为解决人力资本效率问题也必须依靠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安排来解决③。向显湖认为企业的效率取决于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并从财务方面分析了人力资本效率的含义、影响因素和衡量方法等,同时讨论了人力资本效率与物质资本效率之间的关系④。罗福凯认为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浪费是目前我国的最大浪费,如何提高人力资本的效率是财务理论急需回答的问题⑤。
二是将人力资本效率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效率放在一起研究。林青松采用1981-1990年的数据,依次对乡镇企业、城市集体企业、国有企业这三种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的TFP(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样本期间城市集体企业的TFP最高(7.89%),其次是乡镇企业(2.37%),最低的是国有企业(1.52%)⑥。Zheng等依据1986―1990年的微观数据,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于城市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⑦。姚洋采用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微观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技术效率分析,发现民营企业的生产率最高⑧。刘小玄利用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微观数据研究也得出与姚洋相同的结论⑨。Zhang利用部分企业微观数据研究发现中国民营企业的生产率介于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但是其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增长均不显著⑩。姚先国、盛乐对同属于公有制的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1989―199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这两种类型的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经济效率差异的结论,他们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界定的差别{11}。许斌运用2001年世界银行对1500家中国企业的调查数据,首次对中国450家民营企业的生产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民营企业的TFP增长率与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均高于国有企业{12}。
以上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进行了考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为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然而,由于受制于数据特别是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覆盖面的企业微观数据的不足,目前对我国私营企业生产要素效率的研究尚有欠缺。本文以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和私营工业企业为代表,对1998―2009年间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变化进行考察,并尝试着对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能丰富我国私营企业的理论研究。
二、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人力资本效率变化分析
1. 人力资本效率的含义
人力资本是通过对教育、健康、培训、劳动力迁移和实践等投资形成的、以人为载体,并能为其使用者生产价值和为其所有者带来收益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基于要素资本理论假说,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经过市场交易而形成的要素资本之一。同土地、技术等要素资本一样,人力资本是在市场交易规则的约束下,按照市场交易的流程,经过市场的各个交易环节,最终将社会上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本{13}。对企业来说,人力资本就是以一定的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为表现形式的非物质资本,它的货币体现是企业员工工资。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效率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企业的各种投入与获得的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在产出既定的前提下,效率与投入成反比,在投入一定的前提下,效率与产出成正比,即效率=产出/投入,因此,人力资本效率就是人力资本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若将人力资本产出用HCO表示,人力资本投入用HCI表示,人力资本效率用HCE表示,则有HCE=HCO/HCI。对于企业来说,其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就是企业用于对员工实施各种激励的投入与员工工资的总和。但是在作实证分析时,由于企业对员工实施激励的投入数据常常不易获得,而且这部分投入与员工工资相比一般较小,因此,在实际分析中往往用企业职工工资额来代表该企业的人力资本总投资。对企业来说,人力资本产出是无法与其他要素的产出分割开来度量的,因此,在作实证分析时,往往采用企业的总产出来表示人力资本投入。本文正是采用这一做法,用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员工工资总额分别来表示相应企业的人力资本产出与投入,从而得到两类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
2. 数据来源与人力资本效率变化比较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1998―2010)》,以及相关文献和统计报告,用来分析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考虑到国有工业企业和私营工业企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采用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和私营工业企业作为两类企业的代表进行实证分析,人力资本效率用企业的人均生产总值来衡量。为了对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进行全面剖析,同时也对两类企业的利润率、单位资本产出率进行了考察,考察结果见表1所示。
表1的结果显示,考察期内,总体上来说,国有企业的单位资本产出率与利润率均低于私营企业。但是,这两类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却发生了有趣的变化。由表1的数值可以计算出1998年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只有私营企业的大约二分之一(0.0896/0.1296),但是,到了2009年,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却只有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效率的大约二分之一(0.8135/0.5446),经历了一次相反的变化。为了对这种变化有更加直接的观察,我们根据表1所显示数据绘制出如图1所示的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变化曲线。由曲线很容易地可以观察到,整个考察期内,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都成平稳上升趋势,但是,国有企业的上升幅度却大于私营企业。2001年以前,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一直落后于私营企业,但是,从2002年开始,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却被国有企业反超。同时,由表1的数值还可以计算出12年间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年均增长率为3.45%,而国有企业的这一指标却达到了6.03%,后者几乎是前者的两倍。
图1 国营企业与私营企业人力资本效率变化曲线
三、实证分析
1. 模型与数据选择
为了对现有的体制框架内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的差异有一个总体上的判断,同时考察一下两类企业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产出的贡献率的大小。我们以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对两类所有制企业的相关变量进行回归。假定生产过程中只有物质资本(MC)和人力资本(HC)两种投入,则原始模型为
Y=F(MC,HC,)=A(MCαHCβ) (1)
其中,Y表示企业的产出,MC表示企业的物质资本投资,HC表示人力资本投资,A为技术水平,α为物质资本投入产出弹性、β为人力资本投入产出弹性。对方程(1)两边同时取对数得回归方程:
LnY=lnA+αlnMC+βlnHC+ε (2)
其中,ε为干扰项,lnA为常数项。考虑数据的代表性,并兼顾其可得性,本文选用“工业总产值”作为回归方程(2)中的产出变量Y,物质资本变量MC采用“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来度量,人力资本变量HC采用“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来度量。回归数据Y分别取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和私营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MC分别取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和私营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HC分别取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和私营工业企业的就业人数,所有数据为1998-2009年的年度数据。
2. 回归检验
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首先,对时间序列数据Y、MC和HC进行数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常用的检验方法有Dickey―Fuller检验(简称DF检验)和Agument Dickey-Fuller(简称ADF检验),DF检验适用于变量时间序列为一阶自回归的情形,对于高阶自回归的变量时间序列应该用ADF检验。本文使用ADF方法对时间序列变量进行检验,滞后项按照AIC准则和SC准则选择,结果显示,以上时间序列同为二阶平稳。接着,对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常用的检验方法是Granger检验。经过检验发现,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物质资本(MC)和人力资本(HC)的变化均能引起其工业总产值(Y)的变化。
在对Y、MC、HC等相关数据与变量进行ADF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调整和测算后,代入方程(2):LnY=lnA+αlnMC+βlnHC +ε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2。
表2 回归结果一览表
从上表可以观察到,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R2值分别为0.977和0.998,二者调整后的R2值分别为0.968和0.997,国有企业的F值为130.92,私营企业的F值为123.26。从这些指标来看,均具有较强的显著性,也就是说回归结果可信度较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私营企业的各种要素的生产率表现长期以来都优于国有企业{14}。从上面的表1我们可以看出,样本期间,私营企业的利润率在2009年为0.3222,同期国有企业的利润率仅为0.1023,私营企业超出国有企业两倍多。2009年私营企业的单位资本产出率为1.7773,同期国有企业的单位资本产出率为0.6795,前者是后者的近三倍。但是,在人力资本效率方面,却出现了“有趣”的变化,在1998-2001年间,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一直高于国有企业,但是从2002年开始,国有企业开始反超私营企业,并将私营企业远远甩在后面。2009年,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本产出率为0.5446,国有企业为0.8135,前者只有后者的近二分之一。表2的回归结果也显示,国有企业人力资本对产出的贡献率(0.228)大于私营企业人力资本对产出的贡献率(0.216)。而姚先国、盛乐(2002)利用1989-1999年间的相关数据回归的这一系数,国有企业为0.122,乡镇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隐性的“红帽子”企业,也就是本质上的私营企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量“脱帽”转制成私营企业)为0.125,说明进入21世纪后两类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的对比发生了逆转。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效率对比发生的这种变化,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但是,也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的私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市场环境变化的原因,更多的是社会、政府和企业自身的原因。
四、私营企业人力资本效率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从上面的表1和图1可以看出,在样本期内,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增长较快,1998年仅为0.0896,到了2009年则增加到0.8131,12年间增长了接近9倍。与国有企业相比,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增长却较为缓慢,在12年间只增长了不到4倍(从0.1296增加到0.5446)。在此期间,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由最初的低于私营企业,提升到很快超过私营企业,最终远远高于私营企业,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政府与相关部门的制度设计不合理,提高了私营企业的用人成本
与国有企业相比,私营企业具有产权明晰、决策灵活等优点,能更好地在市场经济中运行,因此,私营企业的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成败。但是,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目前私营企业在行业准入上还面临着不公正待遇,在一些垄断部门和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如邮政、通信、广电、电力和金融等,民营经济的进入遇到大量的“玻璃门”现象,看得见、进不去,一进就碰壁{15}。比较突出的是以资本实力、技术水平和从业资历等各种理由抬高行业准入门槛,使得民营企业实际上进不去。另外,在融资、税收和土地等要素的使用方面,私营企业仍然面临着诸多歧视。这些都会间接地增加私营企业的用人成本,降低企业人力资本使用的效率。
2. 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对私营企业人力资本效率的影响
我国私营资本的运营,长期以来一直是在国有资本与外来资本的夹缝中进行的,特别是在与国有资本这个强势资本集群的抗争下进行的。政府一方面是经济政策和规则的制定者,另一方面也是国有资本的拥有者,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将价值取向偏向于国有企业,因此,私营资本很难平等地与国有资本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和享受资源。同时,在制度的设计上也存在着类似问题。余治国在《中国民营企业批判》一书中指出:“当某一类资本,一方面拥有制度的设计权,另一方面它又是利益圈中的博取者,制度的正当性和公信力便面临质疑,而制度的可执行性也大打折扣。”{16} 这样下去就慢慢造就了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这种垄断不但体现在行业的准入上,也体现在对土地、资金等稀缺资源的使用上。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势必会对私营企业人力资本效率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有企业垄断地位的形成,使其占有更多、更好的诸如土地、资金等稀缺资源成为可能,这样留给私营企业的资源就相对较少,私营企业要想获取较多资源,就必须提高获取成本。而私营企业生产的终极目标就是攫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因此,为了弥补这方面的损失,势必会尽量压缩人力成本,也就是降低员工工资,而较低的工资只能提供较低的激励,这难免会影响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尚处于经济转型期,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变,因此,国有企业对生产资源的优先占有将为其带来较大的产值和较高的利润,较高的产值势必会溢出到人力资本上,提高人力资本效率。这极有可能是近年来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较快上升,而私营企业人力资本效率相对提高缓慢的原因之一。
3. 社会就业观念与环境对私营企业人力资本效率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公众的就业观念有所改变,私营企业的用人环境总体上来说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这种改善还远远不能满足私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私营企业的用人环境仍不宽松。首先,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较深,再加上我国社会公共保障机制仍然不够健全,社会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持有重国(公)有单位、轻私企的就业观念。《中华工商时报》曾经对广州、北京、上海三地居民的就业态度做过调查,参与调查的人员中有大约50%的人对进入私营企业持犹豫态度,他们的顾虑主要包括:“收入不稳定”(占20.9%)、“福利没有保障”(占26.2%)、“担心企业家长制”(占13.8%),除此之外还有“看不准企业的前途”、“观念及面子问题”等。很明显,对个人收入、企业福利和用人制度的担忧成为决定人们是否愿意进入私营企业工作的重要因素。其次,信用制度的缺失为私营企业的发展留下了隐患。中国的制度信任机制还非常不完善,建立在传统伦理道德基础上的道义信用规则由于建国后一段时期内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急剧的社会动荡遭到了极大程度的破坏。这种情况在私营企业管理中表现为企业主不敢放手选用家族以外的人,这样就有可能将一批有能力的人拒之门外,限制了企业人力资本的扩张,从而对企业人力资本效率的提升产生了负面影响。再者,工人超时或超强度工作的现象在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内普遍存在,并且对加班加点的工人,企业主往往只是象征性地发点加班费,甚至不发加班工资,无偿侵占工人的劳动成果。据调查,私营企业员工的劳动强度普遍大于国有企业,持续下去,员工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难以承受,一遇到合适的机会,便会选择离开,这势必会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最后,私营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也影响了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率。与其他资本要素不同,人力资本的载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取决于所有者的努力程度,因此,若要使人力资本所有者尽可能地发挥出其价值,企业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而现实中,由于长期以来大量廉价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使我国大部分私营企业忽视了激励机制的健全。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是指中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供给量也大,因此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中国的所有行业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总成本较低,这也是长时间以来中国赖以和其他国家竞争并保持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逐渐消失,私营企业越来越难以留住人才,使企业的人才瓶颈凸显,企业人力资本的效率难免会受到影响。
4. 私营企业人力资本效率受其家族式治理模式的影响
家族式治理模式具有企业成员联系紧密、监督和运作成本低、企业决策灵活迅速等优点,在私营企业的初创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私营企业的不断扩张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管理过程日益复杂,对企业所有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所有者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依靠自身及家族内部的力量已经无法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样一来,家族式的企业管理模式就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在家族企业中,比较通行的用人原则是“任人唯亲”,这种做法主要带来两个弊端:一个是一味的“近亲繁殖”会使私营企业在人才的选择上越来越窄,可用的人逐渐减少;另一个是家族企业过分依赖通过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信任,便会有意或无意地对家族以外的员工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将一些可能优秀的人才拒于企业之外,企业很难培育对非家族成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方面缺乏留住人才的环境,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排斥家族以外的能人,因此,私营企业如果不加以改善用人机制,其人才匮乏将有可能成为一个顽症,从而制约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阻碍私营企业人力资本效率的提高。
总之,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进与退、生与死都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垄断和歧视,竞争是不是公平的。在未来的发展中,私营经济的发展好坏依然决定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因此,必须为其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公平、良好的社会与制度环境,这需要社会、政府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
注释:
① 王争、史晋川:《中国私营企业的生产率表现和投资效率》,《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② 黄乾:《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本效率与产权制度因素》,《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第6期。
③ 刘宝庵:《谈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下的人力资本效率》,《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第3期。
④ 向显湖、李永焱:《论人力资本效率》,《财会月刊》2005年第27期。
⑤ 罗福凯:《公司要素资本中的人力资本效率:对国有公司人力资本效率的一种解释》,《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第2期。
⑥ 林青松:《改革以来中国工业部门的效率变化及其因素分析》,《经济研究》1995年第10期。
⑦ J. Zheng,X. Liu,and A. Bigsten,Ownership Structure and Determinants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An Applic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Chinese Enterprises(1986-1990),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8(3),pp.465-484.
⑧ 姚洋:《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
⑨ 刘小玄:《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1995年全国工业企业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2第年2期。
⑩ A. Zhang and Y. Zhang,Impact of Ownership and Competition on the Productivity of Chinese Enterprise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1(2),pp.327-346.
{11} 姚先国、盛乐:《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经济效率差异的人力资本产权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
{12} 许斌:《外贸、外资和中国民营企业的生产率》,载:林双林、王振中、尹尊声主编《民营经济与中国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13} 余官胜:《贸易开放、人力资本与环境污染――理论及实证检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14} 杨新铭、胡家勇:《“十一五”期间民营经济发展成就、面临问题与解决途径》,《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6期。
{15} 厉以宁:《风物长宜放眼量――“非公经济36条”落实情况区域调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1-252页。
[关键词]经济政策;民营企业:借贷危机
当国际、国内共同回顾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走过的10年路程,以及所取得骄人成就而欢欣鼓舞的时候,人们怎么能够忘记:“中国将对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在中国的外国企业和个人给予相同的待遇。”这是中国加入WTO时关于经济政策方面对于国民待遇的承诺。“中国企业”,民营企业当然包含其中,理所当然地要享受国民待遇。但是,实际情况却非如此。在过去的十年里,民营企业始终是在国企与外企的夹缝中顽强的生存、非常艰难地成长。10年里,凡遇到调整、紧缩政策和办法出台时,一有点什么风吹草动,首当其冲的注定是民营企业;凡遇到宽松、扩大、扶持政策和办法实行时,又必然是国有企业的天堂,往往没有民营企业的份儿,至于那些国有垄断行业国企,更是优惠政策独享,国家优质资源独占,享受着超国民待遇!例如,自从2002年开始,中国汽车和房地产业飞速发展,导致经济过热,引起2004年政府开始调控,把正在步人重化工领域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民营企业统统汇聚到了加工制造业,从而,直接导致了后来民营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遭到巨大的损伤。2006年国资委出台了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电信、能源等7大行业将由国有经济控制。2008年,由美国发端的金融危机迅速扩至全球,中国为使增长投放4万亿元人民币,房地产、汽车、铁路等大型国企分享了这个大蛋糕,导致中国经济面临“硬着路”风险,为此,国家及时作出调整,紧缩银根,压缩信贷。民企因此竟因资金问题纷纷停业、倒闭,老板“跑路”,遭到空前巨大重创。实践中,国家注意到了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诸多政策瓶颈,于2005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经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民间资本可“非禁即入”。令人遗憾的是,随后的5年,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迟迟未能出台,政策虽好,但不能得到贯彻落实。2010年,国务院再次颁布鼓励民间资本的被称之谓“新非公36条”政策,又一年多过去了,相关实施细则仍在研究中,并且,一些已经出台的办法,比如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机构等,也同样没有很好地落实执行。
刚刚过去的2011年,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来说,可谓艰难重重,从年初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到民间借贷危机的恶化,“跑路”的民营企业老板不断出现。民营经济形势比2008年还严重。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严肃指出:当前民营经济面临的形势比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戏谑时更为复杂严峻。
对于中国民营经济而言,只要你政府给点阳光,它们就会异常灿烂;只要给予应有的国民待遇和一些必要的引导、鼓励、扶持政策,并且,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文字中,得到贯彻落实,中国民营经济一定会十分抢眼。虽然人世10年中,民营经济未能充分享受国民待遇的阳光雨露,它们仍然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无以取代的独特作用。全国工商联《2011-2012年中国民营经济分析报告》中表示,我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已经超过900万家,注册资金总额近25万亿元;个体工商户超过3600万户,注册资金总额近1.5万亿元。内资民营经济2011年1-10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14.2万亿元,占全国的58.9%;1-11月出口总额超过5700亿美元,同比增长33.3%。占全国的1/3。截至2011年9月。全国私营企业提供新增就业岗位800多万个,全国近70%的私营企业从事第三产业。民营企业为国民经济提供了50%-60%的税收,60%~70%的GDP,解决了85%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和90%以上的农村转移就业。同时,民营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生存,都具有十分强烈的创新和创造意识,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群众基础。稳增长的重要保障,促使低端就业领域的中下层居民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真正成为内需消费的主导力量。而在稳定外需规模方面,因其极大灵活性,船小好调头。能够敏感地捕捉外需出现的新变动,做出快速供给反应也不需要太多的准备时间,这为改善外需过快下滑的局面、短期内保持外部需要有很大的互补性。毫不夸大地说,民企乱,则必会激起社会不稳定因素,社会的和谐稳定遭到重大冲击。・而对于国家实施的惠民生、扩内需、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决策产生不可估量的严重影响,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对此,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政府已未雨绸缪,“十二五”规划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未来保持可持续增长的保障。重要的是地方政府一定要和中央政府统一思想认识,步调一致,同心协力,真正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