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司外汇风险分析

公司外汇风险分析

时间:2023-08-24 17:17: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司外汇风险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司外汇风险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国际项目融资 外汇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

一、引言

随着跨国项目投资的广泛开展,国际项目融资方式已逐渐成为广大学者的研究热点。基于国际项目投资的规模大、回收期长、风险大等特点,如果采用常规的融资方式,将无法满足项目本身对资金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国际项目融资方式应运而生。国际项目融资从其本质上来说是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筹措其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一项理财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主体的理财目标。本文所界定的国际项目融资是指以境内建设项目的名义在境外筹措外汇资金,并仅以项目自身预期收入和资产对外承担债务偿还责任的融资方式。在现阶段,跨国投资逐渐成为国际企业资本快速增值的一种趋势,根据资金的流动性及稀缺性的属性,资金从较充裕或经济发达国家向资金需求旺盛的项目投资所在国或发展中国家流动已经成为资源跨国流动的一种显著特征。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的项目投资主体依靠本国贷款机构雄厚的资金支持、规范的证券市场及完善的信用担保机制倾向于从本国渠道获得所需资金,而发展中国家的项目主体由于不具备上述条件,更加青睐于从境外获得项目所需资金。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理财环境下,那些发展中国家的项目融资方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尤其是在筹资中由于汇率的波动所带来的外汇风险。本文以外汇风险的界定为切入点,力图从货币保值的角度对外汇风险提出一些规避措施。

二、外汇风险的界定及分类

对于外汇风险(Foreign Exchange Exposure)的概念,理论界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泛指一个金融行业、企业组织、经济实体、国家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贸易、金融、外汇储备的管理与营运等活动中,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债权、权益)与负债(债务、义务)因未预料的外汇汇率的变动而引起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的可能性”。本文所讨论的外汇风险专指国际项目融资过程中所面临的汇率风险。

(一)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operating exposure)是一种潜在的、预期经营收益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不可预料的汇率波动引起。经营风险普遍存在于项目融资及项目运营过程中,是外汇风险防范中难度最大的。

(二)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transaction exposure)是在以约定外币计价的交易中,由于外币和本币之间以及外币与外币之间汇率的波动,使国际企业蒙受交易损失的可能性。交易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以外币即期或延期付款交易方式的商品、劳务的跨境交易;以外币结算的国际信贷活动;尚未履行的远期外汇金融资产交易。交易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交易结算风险。交易结算风险是指以外币计价进行贸易及非贸易交易所需承担的外汇风险,是国际项目融资中经常要面对的风险。

(三)转换风险

转换风险(Translation exposure),也称会计风险(accounting exposure),国际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由于时间的关系汇率发生了意外的变化导致国际企业的合并会计报表发生账面上的损益。虽然转换风险与交易风险不同,它仅仅是一种账面上的损益,但它却会影响到项目主体向外界公布财务报表的数值,可能会招致股价和投资利润率的下跌,从而给项目主体带来融资方面的障碍。

三、国际项目融资中外汇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浮动汇率制

在现今的国际金融体系下,浮动汇率制占据主导地位,汇率波动幅度加大,汇率变化频繁,而且关键的国际货币之间的变化浮动具有明显的扩大趋势。在项目公司进行运营的各个阶段,都要面对外汇的收付,所以,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频繁波动是造成项目公司承受外汇风险的一大诱因。

(二)时间跨度大

国际项目融资一般是为解决那些大型的、基础性的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而服务的,从最初的融资决策分析到最终的用项目运营收益偿还贷款需要经历相当长的经营周期。汇率在这样大的时间跨度中,随机波动性加剧了项目公司的外汇风险。

笔者认为国际项目融资具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项目公司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投资项目而成立的相关的经济实体,是筹资方同时也是债务人。其次,用来偿还债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特定项目投产运营后所得的收入。如果项目运营状况不佳,出资方只能从项目本身的资产中收回贷款,而不涉及项目以外的任何资产。所以,项目融资是一种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贷款。发展中国家的项目公司其建设期中的借款主要是美元、欧元等国际关键货币,而收益则主要为本国货币,这就给项目公司在偿还贷款和支付相关费用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外汇风险。

四、衍生金融工具对外汇风险的防范措施分析

衍生金融工具(Derivatives),也称金融衍生品,是在原始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或货币等)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兴金融工具,从性质上讲与原始金融工具一样都是交易媒介,金融衍生品本身是高风险与高收益的组合,又是规避外汇风险的重要工具。因此,科学利用金融衍生品是规避国际项目融资外汇风险的重要手段。在国际项目融资中常用的金融衍生品主要有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与期权等。下面就几种重要的外汇业务方法通过举例进行阐释。

(一)利用远期外汇交易

远期外汇交易实质为一种契约交易,是外汇交易双方以明确约定的日期及事先约定好的汇率买入或卖出一定数目的外汇,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

例1:日本某国际融资项目获得美国某商业银行三个月期、10万美元的贷款,项目运营期收益为日元。假设即期汇率为USD 1=JPY 137.4,三个月后的即期汇率为USD 1=JPY 137.5。日方如果进行即期交割,只要卖出1 374万日元换取10万美元偿还债务即可,但三个月后,由于美元升值,日方需要付出1 375万日元来偿还债务。显然,由于美元升值,日方需多支付1万日元。如何利用远期外汇交易规避三个月后美元升值的外汇风险呢?日方项目公司在与美方签订贷款协议的同时,可与本国外汇银行签订买进3个月期、金额为10万美元的远期外汇合约,并在合约中约定3个月后的远期汇率为USD 1=JPY 137.3,到时,日方只需支付1 373万日元换取10万美元偿还债务即可。可见,远期外汇交易并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要固定成本。以上分析是以外汇升值为假设前提的,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即外汇汇率下降),项目公司可以进行反向操作达到固定成本的目的。

(二)利用外汇期货合同

外汇期货合同(foreign exchange futures)是金融期货中最早出现的品种,它是外汇交易双方约定在将来的某一特定时间,根据现在商定的汇率,进行的标准化合约的交易,特点是以汇率为标的物,一般是通过套期保值的方式来规避外汇风险。

例2:美国某项目公司从澳大利亚获得一笔150万澳元的贷款,协议规定80天后要偿还贷款,而项目公司账上只有美元头寸。为了防止澳元升值使贷款成本增加,该项目公司可在贷款取得日买入15张、3个月期的澳元期货合约,价格为USD 1=AUS 1.4999,但是澳元现汇汇率为USD 1=AUS 1.5000。假定80天后澳元升值,该公司以USD 1=AUS 1.3988的价格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澳元期货平仓,同时以USD 1=AUS 1.4000的价格在现汇市场上买入欧元现汇用于支付。上述交易过程及该公司的损益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见,该项目公司由于做了期货套期保值,从而弥补了现汇市场上的损失。也就是说,该公司通过期货套期保值,使150万澳元贷款的美元价值相对稳定,降低了澳元对美元汇率变动的风险。买进套期或多头套期适用于将来有外汇支出或拥有外汇债务的情况,假设本例如果澳元不是升值而是贬值,可以采用卖出套期或空头套期的方法规避外汇贬值的风险。

(三)利用外汇期权合同

外汇期权从属性上是期权的一种,外汇期权的标的物是外汇,买卖的仍然是一种选择权,这种选择权是合约购买方在向出售方支付一定权利金后获得的。购买方可以在将来约定日期,按照规定汇率买进或者卖出一定数量外汇资产。

例3:某项目公司买进3个月期的英镑看涨合约,合约金额为25 000英镑,协定价格为1 GBP=1.8 USD,期权费为1 000美元。以下可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当即期外汇市场价格≤1 GBP=1.8 USD时,放弃期权,直接到外汇市场上购买英镑,其损失是期权费1 000美元;当1 GBP=1.8 USD

五、结论

在外汇风险管理中,项目公司需要根据自身业务性质和财务状况及有关外汇汇率预测信息,综合考虑应采取的风险管理方案。一般来说,项目公司对不同的融资方案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时,首要的工作就是要由专业人员对外汇汇率的未来变化趋势进行尽可能正确的预测,根据项目公司的自身实际选择合理的避险工具和产品,包括优化融资流程、改变融资项目合同结构,调整融资时间、完善融资分配机制等项目合同性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协议或合同的方式直接锁定汇率风险,固定融资成本,并可针对个别项目公司度身定做个性化的避险方案。S

参考文献:

1.岳锋利.BOT项目的风险分析与防范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2004,(11).

2.李灿灿.PPP融资模式风险分析[J].科学与管理,2010,(2).

3.朱建华.论BOT项目的风险与风险分担[J].经济与法,2010,(01).

4.崔学刚.国际财务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袁建英,支晓强.国际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第2篇

关键词:“走出去”;衍生金融工具;外汇风险管理

一、外汇风险种类及防范措施

(一)外汇风险的种类

“外汇风险是指一个经济实体或个人,在参与对外经济、投资、金融及贸易等活动的一定时期内,因未预料的外汇汇率的变动,导致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债权)或负债(债务)价值的增加或减少的可能性。”①外汇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汇率风险,后者指除了汇率风险之外,还包括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国别风险等”。我们通常讨论的外汇风险指狭义的汇率风险,汇率风险可能贯穿在企业的经营活动、经营结果和预期经营收益过程中。汇率风险常见的分类为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

1.交易风险

在企业约定以外币计价成交的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结算时的汇率与交易时的汇率不一致而产生的汇率风险称为交易风险。交易风险一般以一个会计期间内汇兑损益的数量来衡量,体现了具体现金流量的变化。由于交易风险的度量是基于过去发生的但在未来结算的经济活动,所以其具有追溯性和前瞻性。

2.会计风险

财务报表将以外币计量的经营结果进行折算所产生的汇率风险称为会计风险。有国际业务经营的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和合并报表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折算方法将外币折算为记账本位币所产生的汇率损益即为会计风险。会计风险仅仅体现为财务账面的损益,不涉及真实现金流动。

3.经济风险

公司使用记账本位币购买或者销售产品和服务,汇率风险也可能已经包含于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之中,这就是商品价格包含的经济风险。经济风险通常与企业的竞争力息息相关,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竞争力越强,对未来汇率变化的预期越准确,则可能产生的经济风险越低。经济风险是企业面临的最重要的一种汇率风险,其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生产规模、资本结构、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整个市场的结构及汇率变动的频率与幅度等众多因素,比较难预测。

(二)外汇风险的防范措施

外汇风险的管理就是通过对外汇风险的识别、计量并选择有效的措施,力求锁定成本,有计划地处理外汇风险,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得到经济保障。或者是说涉外经济主体对外汇市场可能出现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以避免汇率变动可能造成的损失。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业务经营过程中,通常需要收付大量外币,或持有外币的债权债务,无法避免外汇风险的产生。外汇风险最终的结果可能导致公司以外币计价的债权债务上涨或者下降,也即导致企业获利或者遭受损失。在中国,有效的规避可能产生的外汇风险损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经营性防范措施,另一种是外部衍生金融工具防范措施。

1.经营性防范措施

经营性避险主要通过规范和完善企业的经营行为,从长期战略的角度来指引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经营性避险主要运用于经济风险的管理中。中国企业常用的经营性避险方式有以下几种:

首先,企业通过规范管理来应对外汇风险。例如制定适合企业国际业务发展的整体战略及财务资金管理办法、提高生产效率等。

其次,企业选择有利的合同货币。例如出口型制造企业在合同谈判时,出口产品应选择预期汇率上升的货币计价,原材料的进口应选择预期汇率下降的货币计价。企业需要选择灵活有效的手段与对方进行协商,达到协调双方利润,有效规避外汇风险的目的。

再者,企业加快结汇,回避汇率风险。无论企业所处的行业及规模的大小,企业通常都可采用减少持有外汇头寸的方式来规避风险。企业实质上是将外汇风险转移给了央行,形成或影响了国家的外汇储备。

此外,针对需要保留一定外汇或者收汇期较长的企业,通过预测外汇市场的走势,提前或者延后收付外汇。当预期计划货币处于升值状态时,出口企业可以推迟交易、允许对方公司迟放款等方式获得汇率升值带来的收益;在预期计划货币处于贬值状态时,则采用反向操作。

2.外部衍生金融工具防范措施

上述方法都是企业从内部管理角度,从具体管理和经营手段上管理外汇风险,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借助外部方法管理外汇风险。外汇风险管理的外部方法,就是运用多种衍生金融产品来套期保值,对冲企业的汇率风险,达到衍生金融工具的收益或者损失与被套期项目的收益或损失相互抵消的目的,从而锁定企业的外汇风险。企业可用于外汇风险管理的衍生金融工具,主要有货币远期、货币期货、货币期权、货币互换与外汇掉期等几种。

三、一般企业“走出去”外汇风险管理方法

(一)项目中标前的外汇风险管理

企业在境外项目投标阶段,应认真收集项目所在国的政治形势、外交状况、经济发展、国际收支、外汇政策和社会环境等基本情况,充分研究项目所在国的外汇市场环境。在签订项目合同时,重点关注项目资金来源、结算币种、外汇支付比例等有关资金结算方面的详细情况,合理估计项目实施所需各币种的比例,为了规避外汇风险,尽量要求业主以自由外汇进行支付。

(二)项目建设期的外汇风险管理

在境外项目建设阶段,企业应将外汇风险分析纳入到公司预算管理体系中,提高预算的前瞻性,保证项目资金流的可靠及高效。对于资金预算中的资金缺口,及时考虑现金流入和支出在币种方面的匹配性,尽可能减少外汇敞口,降低外汇风险。此外,应指定专人负责定期跟踪外汇交易市场走势,合理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规避外汇汇率风险。

(三)项目执行后期的外汇风险管理

在境外项目执行后期阶段,应严格按照合同处理好项目后续事宜,保持与项目业主、地方政府和合作伙伴等各方面的良好合作关系,保证按期收回项目结算款和质保金。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选择和常用工具介绍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选择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有一定风险性,为了规避衍生金融工具的潜在风险,应坚持以避险而非盈利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选择基础。在选择衍生金融工具时,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选择流动性强和简单可控的衍生金融工具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银行可提供的衍生金融工具种类越来越丰富,但与之相伴,越复杂的套期保值产品,需要管理和监管难度越大。为此,企业应尽量选择流动性强和简单可控的衍生金融工具开展避险业务,如远期结售汇、远期套汇和利率掉期等。

2.严格控制套期保值品交易规模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有杠杆、复杂和投机等方面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衍生金融工具不仅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也不可避免地具有高风险性,因此,应以外汇资金计划为基础,确定衍生金融工具的持仓规模,持仓时间一般不超过1年,到期后如期进行交割,尽量避免发生展期或未交割的交易。

3.审慎选择交易银行

一般企业应选择外汇业务实力较强的大型跨国银行和我国国有银行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根据不同银行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实际情况,灵活、统筹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工作,严把风险关,保障套期保值业务的安全性。

(二)几种常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介绍

1.外汇远期结售汇工具

远期结售汇是确定汇价在前而实际外汇收支发生在后的结售汇业务。客户与银行协商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人民币兑外汇币种、金额、汇率以及交割期限。在交割日当天,客户可按照远期结售汇合同所确定的币种、金额、汇率向银行办理结汇或售汇。

远期结售汇是我国企业“走出去”运用得最早最多的衍生金融工具,大部分企业通过该业务的操作都规避了一部分外汇贬值风险。

2.外汇远期套汇工具

外汇远期套汇工具是指利用不同的外汇市场,不同的货币种类,不同的交割时间以及一些货币汇率和和利率上的差异,进行从低价一方买进,高价一方卖出,从中赚取利润的外汇买卖。

实际业务中,外汇远期套汇工具运用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外汇远期套汇需要同时锁定三种货币(项目所在国当地币、自由外汇和人民币)的换汇价格,一般我国企业境外业务主要集中于非洲等不发达国家,受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项目资金计划的准确程度不高,而且当地币的币值较不稳定,难以准确判断公司的外汇风险敞口。

3.利率掉期工具

利率掉期,就是两个主体之间签订一份协议,约定一方与另一方在规定时期内的一系列时点上按照事先敲定的规则交换一笔借款,本金相同,只不过一方提供浮动利率,另一方提供的则是固定利率。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与前两种衍生金融工具相比,利率掉期的操作难度较大,需要专业人才对外汇风险敞口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分析,若操作不当,带来的损失非常严重。

五、结论与建议

虽然衍生金融工具是“走出去”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用以规避外汇风险的有效手段,但当前还未能得到有效运用;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企业担心操作不当导致被问责,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对衍生金融工具管控能力不够。

再好的创意和决策都需要有高效执行能力的执行者去执行,中国企业应该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的重视,认真思考,让其成为协助企业“走出去”的有效工具。因此,严守套期保值原则,完善内控机制,构建风险防范体系和应急预案,储备专业的外汇风险管理人才,加强培训和锻炼,是“走出去”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有效管理外汇风险的保障和前提。

注释:

第3篇

一、外汇风险的理论分析

(一)外汇风险的定义

外汇风险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外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和汇率变化,以及交易者到期违约和外国政府实行外汇管制,给外汇交易者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或经济收益,包括一切以外币计价的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信用风险、结算风险、国家风险、交易员作弊风险、流动性风险,不能履约风险、资金筹措风险、外汇政策变动风险和汇率风险等。狭义的外汇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活动中,以外币调价的收付款项、资产与负债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或获得收益。狭义的外汇风险又称汇率风险,是指在不同货币的相互兑换或折算中,因汇率在特定时间内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动,致使有关金融体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二)外汇风险的分类

外汇风险主要有两种:从会计角度来看,外汇风险主要指汇率变动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这类风险基于账面价值,主要反映汇率波动带来的实际损失和会计处理中出现的账面损失;从财务和经济学者的角度来看,外汇风险主要是指汇率变动引起的企业现金流的变化,进而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它基于市场价值,反映汇率给企业现在的现金流带来的实际损失和估计影响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可能带来的预期损失。企业的外汇风险主要有3 种类型: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交易风险是指由于未预期的汇率波动而引发的应收资产和应付债务价值发生变化的风险;会计风险也叫折算风险,指由于汇率变化而引起资产负债表中某些外汇项目金额变动的风险;经济风险是由于意料之外的汇率波动而引起的企业未来收益变化的一种潜在风险。我国名副其实的大型跨国企业还很少,大多数公司所面临的外汇风险主要聚集在经济风险,主要表现为进出口贸易和服务的汇率风险、跨国采购原材料的风险和国际金融结构性贷款的风险等。

(三)外汇风险的相关理论

外汇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主要有M—M理论。该定理假设在一个无税、无交易费用、信息完全的完美市场条件下,认为外汇风险管理可以减少税负,税率的累进(凸起)程度越大,外汇套期减少的税负也越多;外汇管理也可以减少破产的可能,对冲风险可以通过减少企业价值的波动性,因而可以降低企业遭遇财务困境的概率;管理外汇风险,还是债务人减少管理者成本有效手段。由于M—M定理是建立在完全市场假设基础上的,即无税、无交易费用、信息完全,因而,以后的研究都是从实际中M—M定理不能成立的条件出发,研究进行外汇风险管理的理由。早期的研究主要以企业的财务角度为出发点,针对汇率变化对相关企业现金流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相关结论为:公司现金流对汇率波动的敏感性,取决于是否为跨国公司,竞争中使用的主要货币,企业的进出口多少,输入品与输出品的市场竞争程度等。

二、人民币汇率新机制下的企业外汇风险

人民币汇率改革新机制形成后,我国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变得越来越大。

第一,汇改前,我国一直施行的是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此项机制造成我国绝大部分公司的涉外业务是以美元进行结算和计价,此类企业基本不面临外汇风险,只有那些以非美元货币计价的企业,才面临汇率变动产生的风险。自从新汇率制度实施以来,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美元,从事对外经济活动的我国企业,都面临汇率变动带来的巨大风险。

第二,汇改后,人民币对外汇率的波动频率逐渐加快,波动幅度不断扩大,企业的外汇风险也相应地上升。

第三,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因素也在逐渐复杂化,人民币对外汇率未来趋势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外汇风险也在加大。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很多,如利率差异、国际收支状况、宏观调控政策等。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更加紧密,全球经济、贸易、金融及政治形势的变化,与人民币汇率变化的相关性,也在逐渐变得紧密。近些年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速度加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经济受次贷危机以及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伴随人民币汇率的逐步放开,汇率浮动空间正在加大,人民币有巨大的升值预期,而且升值步伐也在逐渐加快。相应的对外企业所面临的外汇风险也在逐渐加大。

三、形成外汇风险的原因

(一)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制约

1、来自国家对外汇市场参与者的限制。我国外汇市场,主要由几家国有银行掌控,从而形成排他性和垄断性。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仍然欠发达,可以提供给企业的避险途径比较少,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2、由于我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市场上外汇的供求关系得不到真实的反映,使得资源配置的效率无法达到最大化。

3、金融服务配套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金融工具单一、金融市场不发达、远期市场有效供求不足等。

(二)我国企业对外汇风险的总体认识不高

2005 年以前,我国一直实施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外币汇率相对较为稳定。加之我国绝大部分企业都是以美元进行结算,企业也就不需考虑汇率波动的问题,这就造成我国企业对汇率稳定形成了心理依赖。在汇率改革以后,人民币汇率快速升值,但企业对外汇风险认知不足,管理层以及财务工作人员缺乏专业外汇知识,无法对未来汇率走势做出一个合理的判断,许多潜在外汇风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不足都可能对企业未来的生产和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企业缺乏大量专业的外汇方面人才

大部分财务人员缺乏相应的国际金融知识,不具备进行外汇汇率预测、分析国际金融市场形势以及利用金融工具规避风险的能力。因此,即便企业的高层意识到防范利率风险的重要性,但由于专门人才缺乏,使外汇风险的有效管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四)我国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有效防范和规避外汇风险的能力有限

由于我国企业对国际金融衍生工具认知上的不足,一方面,一些企业只把金融衍生工具作为一个专门的炒汇工具,而不是利用其作为规避风险的手段;另一方面,相关媒体对金融衍生品的危险性过分夸大,大部分企业不敢利用其进行风险防范。在我国汇率改革之后,在外汇风险管理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企业使用多种方式防止外汇风险发生。包括:增加内销比重、使用外汇理财产品、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改变贸易结算方式、贸易融资、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改用非美元货币结算等。

第二,贸易融资是我国企业目前使用最为有效的防范外汇风险的方法。通过贸易融资,企业可以提前收付资金,从而规避外汇风险。同时,对于出口企业而言,提前收取货款,可以解决资金周转的问题。另外,贸易融资低于同期人民币贷款的成本。

第三,运用衍生金融工具,防范外汇风险的企业正在逐步增加。在使用的国际衍生金融工具中,远期结售汇交易较为多见。另外,一部分企业开始尝试运用外汇掉期业务,还有的企业使用境外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NDF) 来规避外汇风险。

第四,一部分有国际话语权的企业,通过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来规避汇率的波动风险。这说明我国企业在出口议价能力方面有所增强,能够通过提高产品出口价格,来应对汇率波动风险。

四、我国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相应对策

在国际金融形势动荡的情况下,外汇汇率波动日益加剧。在同一时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在稳步推进,并逐步走向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汇率波动的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正在加深,管理难度也在加大。基于以上原因,如何规避汇率风险、保障企业的经营成果,已成为企业面临和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企业自身的汇率风险预警机制

加强企业自身的外汇风险管理,关键在于控制人民币相对于合同外币的汇率变化及两者的波动幅度。不管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或是下降,企业都可能面临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建立汇率风险预警机制,预测汇率变动的方向,并随时采取有效的管理办法,对可能面临风险的项目和资产进行调整,使企业发生外汇风险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建立汇率风险预警机制,第一步要明确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指标的选择范围应该为本国和企业进出口国的一些宏观、微观的经济指标,例如两国的利率水平、通货膨胀率、国家本身的国际收支状况、国家运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类型、国家的政治稳定程度、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运用的干预手段等。第二步要利用预警指标的变动,预测相关汇率趋势。在预测的过程中,可以建立预测模型,也可以通过风险树法或者德尔菲法等进行预测。第三步即通过对汇率趋势的预测,结合企业外汇负债头寸和尚未结算的外汇资产,来确定企业是否存在外汇风险。最后一步就是通过风险分析的结果,运用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工具。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外汇风险情况,随时调整管理措施,不断提高自身汇率风险管理水平。

第4篇

1.海外代表处所在的地区财务会计法律规定与国内存在差异,国内公司的财会制度不能直接适用于海外代表处。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走出国门的企业数量在逐年增加,加上其他国家也在积极开拓外国市场,海外市场的竞争逐年加剧。财务会计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原有的财务制度使其适应当地的规定,就会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风险,对企业的业务开展带来阻碍,影响开拓海外市场的进程。很多中国企业把国内的财务会计管理经验搬到海外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结果往往是失败的。

2.海外代表处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在短时间内无法掌握当地的税收管理制度,从而给代表处的财务会计管理带来风险。

税收管理是财务会计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国家之间的税收制度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比如我国的税收凭证是发票,而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发票仅仅是财务管理的记录而已。海外代表处的财务会计管理适用所在国的税收管理制度,使得海外代表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税收政策、征税数额计算方法和征税方法都比较复杂,很难在短时间得以掌握。一个地方的税收体系不仅仅包括所在国的税法,还包括当地的商法、经济法和相关的行业法规。可以说,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学习是无法理解的。在过去,许多企业在“走出去”前做好了充足准备仍然要准备这方面的学费,因为税收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可预料的风险。海外代表处的财务管理人员大部分来自国内,之前对当地的税收管理制度没有了解,这给海外代表处的税收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3.汇率波动会为海外代表处的财会管理带来外汇风险。

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世界金融市场一直处于一种敏感、不稳定的状态。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汇率的变化。汇率变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影响到海外投资的经营利润,给财务管理决策带来风险。另外,所在国的外汇管制政策也会给海外代表处的财会管理带来风险。目前世界上约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严格外汇管制,另外还有20-30个国家和地区实施部分外汇管制。在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企业资金的回流难度较大,经营利润难以汇回。除了汇回的资金,剩下的外汇就要依靠海外代表处自行消化。如何使得这些资金发挥最大的效果,做到保值、增值成为了海外代表处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走出去”战略下海外代表处财务会计管理策略

1.企业在“走出去”之前一定要对代表处所在地的情况进行了解。

首先,企业要收集所在国的财务会计相关法律,了解当地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税收制度。其次,要收集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了解当地政府是否存在招商限制政策。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实施,中国企业在国外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高。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对中国企业投资进行了限制。所以,企业在“走出去”之前必须收集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情况。最后,企业在“走出去”前要收集当地银行的情况。企业的经营离不开银行,收集当地银行的优惠信息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的成本,提高财务管理的效果。

2.海外代表处要建立起全新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不能照搬国内的管理经验。

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必须要熟悉所在国家的财务管理制度,避免因法律问题发生财务管理风险。因此,要加强对海外代表处的财务人员管理,通过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确保财务人员的个人能力可以符合海外工程项目部门的要求。海外代表处可以通过聘请当地的财务会计管理人才来解决一开始的管理难题。聘请当地的财务管理人才,是企业发展国际化的一个趋势。

3.海外代表处的财务管理要尽量降低外汇变动带来的风险。

面对外汇变动,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结算币种来减少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降低外汇风险。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长远的发展目光,通过汇率分析对不同币种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判断,从而选择最有利的币种。除了币种选择外,还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或衍生产品来降低外汇变动带来的风险。另外,为了减少项目所在地的外汇管制政策的影响,结算货币尽量避免使用当地的货币。

三、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外贸企业;汇率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8)02-0074-04

国际贸易业务中,商品和劳务的价格通常用外汇或国际货币来计价,大约70%的国家采用美元,所以外贸企业在业务中不可避免地要收付大量的外汇或拥有以美元表示的债权和债务,而当前由于新一轮加息潮及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因素,引起频繁且剧烈的汇率变动,使外贸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持有或运用外汇时,蒙受着因汇率变动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正逐渐加大。因此,如何通过规避汇率变动风险来保障外贸企业的正常经营成果,已成为外贸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汇率风险分析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浮动的幅度逐渐加大,特别是加大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至千分之五之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新机制意味着汇率频繁波动带来的汇率风险将是外贸企业必须面临的现实。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关于决定汇率变动根本原因的理论。汇率的确定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水平的比较。长期而言,汇率的变动是由各国的货币购买力所决定的,在国际项目比较前,各进行比较的国家提供按本国货币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并按支出分类选各类代表性的多个用于比较的商品和劳务,要求这些商品和劳务在各比较的国家都质量相同并同时存在,权重也符合各国的消费模式。该理论把物价水平和汇率紧密相联,当物价剧烈波动、通货膨胀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由于通货膨胀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各国货币的购买力,因此要将通货膨胀因素引入汇率决定的基础中。它已被世界银行等国际货币机构广泛运用于测算各国经济实力并进行国际间比较。然而,实际汇率的确定,不仅取决于本国的货币制度、汇率制度和外汇储备状况以及国际收支情况,而且还受到产业结构、产量、工资水平、税赋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等实际经济变量的影响,特别是现实中我国的经济结构、进出口结构、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再者人民币还不能完全自由兑换,这些因素均加大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

再从外贸企业的业务实践中看,一般要涉及两种货币,即本币与外币,从国外进口或对外投资时,需要支付外汇,需要用本币向银行购买外汇,向国外出口或引进外资时,要接受外汇并通过银行结汇换成本币,用以核算企业的经济效益。根据国际贸易业务实践经验,跟单信用证结算方式下,从出口商发货到垫款议付,约需3~4天时间,在我国特有的收妥结汇方式下,从出口商发货到收妥结汇,一般10天至半月,即使在即期交易中,也有两天的时间间隔,而在这段时间里汇率时刻发生变化,造成风险损失。因此,本币、外币和时间3个要素共同构成汇率风险,三者缺一不可。假如,我国企业同海外公司开展进出口业务,如果只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由于不涉及货币兑换问题。也就不可能出现汇率风险。又如某企业因进出口业务需要,在同一天收入一笔外汇,并支出币种相同、金额相等、期限相同的另一笔外汇,不存在时间间隔,因而也就没有汇率风险。

由此可见,汇率波动是汇率风险的首要原因,只有在汇率出现波动时,敞口的外汇头寸即“受险部分”、“敞口”或“风险头寸”才会形成汇率风险。在外汇交易中风险头寸表现为外汇持有额中“超买”或“超卖”部分,在企业经营中则表现为其外币资产与外币负债不相匹配的部分,包含外币资产大于或小于外币负债,或外币资产与外币负债在金额上相等,但期限上不一致,均构成风险头寸。

二、汇率风险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根据萨缪尔森一巴拉萨效应,在经济增长率越高的国家,工资实际增长率也越高,将导致实际汇率上升加快,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及采用灵活的汇率制度,将给外贸企业经营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可控性降低,预见性难度增大,进出口企业将随时面临汇率风险。

1 汇率变化引发汇兑损失 在进出口贸易中,从合同订立到信用证的开立,到审证、改证。再到卖方装船发货,直到受益人向银行议付货款,期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如果汇率变动,直接产生汇兑损失。外汇汇率上涨,如果进口货物,支付既定的外汇需更多的本币,进口商受损。外汇汇率下跌,如果出口货物,收入既定的外汇结汇后获得更少的本币,出口商受损。另外,由于资本项下外汇管理仍实行较严格的核准制度,并根据项目进度而定,不允许提前结汇,对外商投资企业未结汇资金也会产生外汇资本金的汇兑损失。

2 增加外贸企业进出口量的不确定性 鉴于对汇率的升降难以把握,外贸企业对签单成交的盈亏性把握不大,这对进出口业务将产生严重影响。对出口行业来说。如果企业主要从国内采购原材料,产品主要出口国际市场,如服装、纺织、家电等行业,汇率上升,坚挺的本币使本币不变的外销价骤升,如果国际市场上此商品价格需求弹性较大,出口商的外销量就会锐减,直接缩减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再加上行业在国际上具有的定价能力较差,企业受升值的不利影响较大。对进口行业来说,如航空业,其燃用油依靠进口,若汇率下跌,疲软的本币使外币不变的内销价骤升,增加其进口成本,如果国内市场此类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进口商的内销量就会减少,相应会导致企业盈利的减少。

3 融资规模和融资成本受到影响 随着美元质押存单价值的下降,美元质押率将会降低,意味着进出口企业融资规模会受到影响,融资成本也将升高。

三、汇率风险的防范措施

1 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 外汇风险的大小与外币币种有着密切的联系,交易中收付货币币种的不同,所承受的外汇风险会有所不同。计价的货币及其金额将直接成为风险的弥补对象,因此进出口商品用何种货币计价是弥补外汇风险的关键。企业在签订合同时,资金的收付以“收硬付软”为基本原则,即争取出口合同以硬货币计值,进口合同以软货币计值。对外借款选择将来还本付息时趋软的货币,对外投资选择将来收取本息时趋硬的货币,一般来说,外贸企业在出口商品、劳务或对资产业务计价时,要争取使用汇价趋于上浮的货币,在进口商品或对外负债业务计价时,争取用汇价趋于下浮的货币。

2 运用合理的贸易手段 在贸易过程中。如何运用贸易的手段来弥补风险是一个重要途径,而且弥补风险的成本低。

(1)适当调整商品的价格。外贸企业自营出口业务在向外商报价过程中应适当调整价格,要考虑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尽可能弥补预期收汇时可能出现的损失。在出口业务中,改变按固定换汇成本结算的方式,协议按固定费率收取费,从而规避汇率风险。

(2)提前或延期结汇。进出口企业在进出口合同生效后,企业应当密切跟踪预期应收、应付货币

对本币的汇率变化,通过对外汇汇价变动趋势的预测,改变外汇资金的收付日期,防范外汇风险。在出口业务中。当计价货币汇率呈上升趋势时,企业应在合同规定的履约期限内延迟出运货物,或向外方提供信用,以延长出口汇票期限,若汇率呈下跌趋势时,应争取提前结汇,比如以预收货款的方式在货物装运前就收汇。而在进口业务中,应反向操作。此外,出口收汇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结算方式,即要求能够及时安全的收汇,因为及时收汇则汇率变动的时间因素风险会大大缩小。一般而言,即期L/C最符合安全及时收汇的原则,远期L/C、D/P、D/A安全性依次减弱。

3 利用灵活的金融衍生工具、保险服务

(1)贸易融资。贸易融资可以较方便地解决企业资金周转问题,通过出口押汇等短期贸易融资方式,获得外币贷款并立即结汇,既满足了出口发货与收汇期间的现金流需要,同时,企业也可以提前锁定收汇金额,又规避了汇率风险。在贸易融资方式构成中,进出口押汇使用比重较高(约为80%),原因主要是出口押汇期限较短(一般在一年以内),可以较好地缓解外贸企业的流动资金短缺问题。另外,还可使用福费廷等期限较长的贸易融资方式。

(2)贴现。在延期付款的出口业务中,出口商可考虑将承兑的远期汇票向银行贴现,这种方法除了可提前取得货款加速出口商资金周转外,还可消除外汇风险。一是出口企业将票据向进口企业所在国的银行贴现,再将收到的外币票款在即期外汇市场上兑换成本国货币后汇回国内;二是将票据向我国银行贴现,直接收到本币资金,转移外汇风险的费用包括在银行收取的贴息里面。但是,一旦承兑人到期不能支付票据,出口企业要承担被追索的风险。

(3)利用保险制度。一些国家专门设有一种为经营外贸服务的保险机构以及外汇保险制度,其提供的保险服务就是汇率波动保险。外贸企业按照保险规定投保,若因汇价变动造成了损失,则可根据保险合同向保险公司索赔,保险公司将按保险合同的规定赔付。如中国信保的“中小企业综合保险”产品。“中小企业综合保险”产品是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专门为年出口额在2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型企业设计的,特别适合那些刚刚步入国际市场、业务规模较小的外贸企业。

(4)远期结售汇。一般由银行与客户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外币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在到期日外汇收支发生时,按照远期结售汇合约约定的币种、金额、汇率办理结汇或售汇。

第6篇

关键词:国际工程承包;汇率风险;管理与防范

一、汇率风险的定义

国际工程承包中的汇率风险是指外汇汇率变化对承包商的赢利能力、净现金流量、资产负债状况及其在市场中的地位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给承包商带来不利的后果。因此正确估计和合理防范汇率风险,可以增强承包商在国际市场上的竟争能力,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小的风险,获取较大的收益。

由于国际工程承包一般是以外币计价签定的合同额,而且合同期较长,一般情况在较长时期执行外币合同,在执行合同中会出现汇率变化的风险,这种风险的隐蔽性在于投标人会想当然的判断为:合同中列入了调价公式,就等于业主承担了市场价格上涨产生的费用。这种表面上看似合理的条款,转移了投标人的注意力,可能造成决策失误,导致在进行价格调整时,合同价格的调增额远小于自己实际支出的费用,甚至出现价格调减的结果。这种隐性风险转移的方式是业主方在招标文件中,列入基准价格指数、调价项、价格调整权重系数以及汇率的选择表,同时业主还提供建议范围和建议值,让承包商自主选择,并列入投标书中。同样是利用将决策权交予承包商行使的方式,将价格上涨的部分风险很隐蔽地转移给了承包商。

二、外汇风险的表现

从时间上看,对外工程承包企业(承包商)的外汇风险贯穿于项目的始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标价风险:承包商的工作始于投标,投标能否得中的关键在于标价,而标价又以各种承包商所作的工程预算造价为基础,它们都与汇率的变化密切相关,一旦美元或当地币有涨跌,就会使这些成本发生增减,进而会直接动摇原标价的合理性,甚至会对中标或赢利发生根本影响。

2.施工风险:它是承包商外汇风险的主要方面。从投标到施工再到竣工需要一段时间,其间汇率的变动、东道国的通货膨胀等都会使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导致成本增加,而材料费占工程造价的比重较大,其价格上扬会使承包商损失惨重。例如,许多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都需要从第三国进口材料、设备,花费的多是硬通货币,而业主支付的工程款却是当地币(多是软货币),这样当地币的贬值势必使承包商受损。

3.结算风险:当一项工程完工验收合格后,业主就会按合同结算支付工程款,此时汇率发生了变动,也会给承包商带来外汇损益,这一点与进出口业务中的汇率风险如出一辙。

4.当地币的持币风险:在工程款结算之后,承包商往往持有一定量的当地币,如果东道国是换汇限制国家,这些当地币不能或不能及时换成硬通货,而一旦当地币贬值,就会使承包商蒙受损失。

三、汇率风险的防范

汇率风险是国际工程承包中不可忽视的风险之一,承包商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有目的、有准备地防范和避免这一风险。

承包商的转帐风险是由于“净暴露资产”因汇率变化而发生的价值变化,其常用防范措施为资产负债抵补保值,它要求承包商设法寻求货币平衡,尽量避免当地币剩余,即保持当地币的资产总量与工程所需当地币投入量相等,这样,不论汇率如何变化,当地币资产与负债的价值变化两相抵消,转帐风险消失。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在非自由外汇国家承包工程,必须保证外汇平衡有余,这就需要重点跟踪外国基金或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项目,如果工程支付含当地软货币,一定要将当地币的比例限制在工程能消化的范围之内。

交易风险的防范主要有几种手段:

1、契约技术:就是通过在远期外汇市场、货币市场、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上签订抵补保值合约来避免交易风险的发生。

远期外汇市场抵补保值涉及到一个远期外汇(或期货)买卖合同和一笔资金去完成这一合同,当一笔外币应收款或应付款发生时,交易风险也就随之产生了。如:承包商要从第三国进口一批设备,价值500万美元,半年后付款,如果半年后美元对当地币的汇率上升,则承包商势必要加大进口成本,遭受汇率上升的损失。如果承包商手头有多余的美金,或恰好在付款之日有一笔美元收入,数额大于或等于500万美元,就不会有交易风险了。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承包商手中没有多余的美金,也不会有和应付款在日期和数额上都一致的应收款,这意味着承包商必然要承担汇率波动的风险获但可以从远期外汇市场上进行抵补保值,以消除外汇交易的风险。具体做法是:在承包商签订设备进口合同时,签订一个购买500万美元、限期为半年的远期外汇合同,这样,在未来的半年内,任何汇率风险都没有影响了,因为远期外汇买卖汇率已定,不会再变动,半年后承包商利用买进的远期外汇支付进口款项,从而避免了材料采购中的汇率风险。

当然对汇势的预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随机性很大,所以为稳妥起见,还应适当采取技术防范措施,以便防患于未然。采用货币保值方法:在第三世界国家,业主在实际签约时通常要求按一定比例支付当地货币。在这种情况下,应当要求在合同中附列保值条款,即在签约时说明,项目收入以某一硬货币或“一篮子”货币(特别提款权或欧洲货币单位)计算,但是用一定比例的软通货(当地币)支付,同时,载明当时两币的官方汇率。在执行合同中,若因业主支付的货币汇率下降,则合同中金额要按比例进行调整,根据支付日的官方汇率重新计算工程款或另外算出一笔汇率损失数,补偿给承包商。

此外,也可采用加价或压价保值法,即在投标报价及签订合同时,若以软货币计价,则将可能带来的汇价损失或采取防范汇险所需的费用计入工程成本中,加高标价;若以硬货币计价结算时,则给予一定的优惠折扣。

和上述远期外汇市场抵补保值一样,货币市场的抵补保值也同时涉及到一个合同和一笔资金去完成,这个合同是一个借款合同而不是远期外汇买卖合同,其做法与远期外汇市场相似,所不同的是货币市场上抵补保值的成本取决于不同的的利息率,而远期外汇市场上抵补保值的成本受远期汇率决定。如:承包商通过工程承包带动物资出口,出口设备为1000万美元,根据合同,业主收货后三个月内以日元付款,这意味着承包商在未来三个月内承受着汇率风险,为了消除这一风险,承包商可以在远期外汇市场上进行抵补保值,也可以在货币市场上进行抵补保值。如果打算在货币市场上进行抵补保值,承包商可以在国际市场先借入美元,用借来的美元购买这批设备,待业主付款后再偿还借款。

期权市场上的抵补保值,仍以上例为说明,承包商在签订买进或卖出期权合同的同时,不是签订远期外汇合同或借款合同,而是签订一个购买、卖出期权的合同。通过这一方法,可以使承包商在日元升值时获取收益,而在日元贬值时只受到有限的损失。三个月后,承包商收到一笔日元外汇,这笔钱是否大于1000万美元,取决于当日的即期汇率,只要当时的即期汇率高于期权价格,即日元升值,承包商就可以将日元换成美元,多出部分存入银行,如果日元贬值,承包商就可以执行期权合约,以期权价格卖出日元,无论汇率如何变化,因这一交易的风险已经固定,承包商遭受的损失也有限。

2、防范风险的经营策略:主要是指采用提前支付或延期支付的方法部分抵消已经存在的外汇风险。所谓提前结汇就是在规定的付款时间之前结清债务,如果承包商持有当地币,同时又有以美元计价的债务,他就应该在当地币之前,尽可能地提前用手中的当地币还清债务。延期结汇就是在付款时间已到的情况下,尽量拖延付款时间。如果承包商手中持有美元,同时负有以当地币计价的债务,就应尽量拖延结算时间,希望尽可能减少支付美元的数量。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有丰富经验,能够判断出货币的走势。

3:索赔:索赔也是防范汇率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有些国家,如阿尔及利亚,允许承包商利用价格现实化对业主进行索赔,我国某公司在阿尔及利亚承包的两个农田灌溉项目,就通过价格现实化索回上千万美元,大大地减少了因阿尔及利亚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风险,建立了靠低价中标,靠索赔获利的工程管理模式。

四、几点说明

以_上列举了多种防范汇率风险的方法,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个方法选择的问题:

第一,需要指出的是,各种方法的使用范围不尽相同。有些适用于自由兑汇的东道国,有些主要适用于本币是软货币的东道国,而有些业务东道国并不开办(如汇率保险,保付等),所以承包商在具体操作时,应充分了解东道国的情况,并结合具体项目的特点,做可行的、恰当的选择。

第二,国际工程承包作为一种涉外经济活动,其间涉及到外汇风险的情况很多。一些场合承包商是债权人(有应收工程款等),一些场合是债务人(有应付材料款等);有时结算货币是硬币,有时是软币。不同情况下,采取的方法是不同的,应注意区别对待。并且在方法选择时应注意将技术防范措施的使用和汇率的预测结合起来。承包商对汇率走势不能做出把握判断时,可求助于有关咨询公司或对东道国较熟悉的专家。

第三,以上防范方法,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单独使用或结合使用,不过各方法的费用(价格)不尽相同,如期权交易、汇率保险等的价格较高。承包商在运用时,应事前进行成本核算,将防范措施的费用与预测可能遭受的外汇损失进行综合比较,尽量做到用最经济的方法去避免潜在的风险。例如,对于应收工程款,如果工期较短或结算期较近,而且有把握预测到业主支付的结算币在该期内较平稳或有升势时,就可以免用技术防范措施,这样不但可免去一些费用,而且还可能在汇率波动中获利;而对于工期或付款延期较长的项目,如果汇率走势扑朔不定,可能波幅较大时,则应采用具选择性但价格较高的方法,如期权交易。

第四,上述防范方法中,有的方法的实现不是单方面的意愿所能决定的。如涉及到货币选择和提前或延迟结汇时,就存在一个签约双方协商一致的问题。通常,如果双方对于汇率走势的预测结果不同向,则很易达成协议;如果同向,双方都会去争取于己有利的条款,则需要相互妥协。一般地,应将汇率风险与其它问题综合起来考虑,作利益平衡。如果在这方面得利,则应在其它方面让步;如果在这方面让步,这应在其它方面争取;或者,双方找一个分摊风险的折衷方案。

五、结语

除对汇率风险的上述管理方法外,承包商还需要在每个项目结束时对整个工程项目中的汇率风险管理进行系统的备案整理和评价。企业通过加深对汇率风险管理的认识,增加决策经验和提升判断力,以提高对汇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这样可减少未来项目的现金流波动,降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从而控制相关费用,提升企业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任正晓.外汇理论与风险防范.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2]鲍晓玲.境外承包风险分析与答理.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5期.

[3]陈青.承包商海外项日现金流量的时效管理.陕西建筑.2001年第1期.

第7篇

关键词:短期外债;货币错配;汇率风险

中图分类号:F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3-0057-04

一、我国短期外债快速增长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连续保持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持续较快增长,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外债尤其是短期外债增长过快。其主要原因:(1)进出口规模扩大,贸易信贷中进口延期付款和出口预收款随之增加;(2)近年来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业务经营渐趋活跃,境外融资相应增加,且以短期信贷为主;(3)外商来华投资的快速增长客观上增加了外商投资企业的借债需求,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使得外商投资企业贷款更趋向于借用外债,同时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在借债及结汇方面享有比中资企业更多的政策优惠,外商投资企业以股东贷款方式为主的对外短期借款增长迅速;(4)受到本外币正利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境内机构纷纷增加外币负债,减少人民币贷款。由于短期外债占比已远超警戒线,国家外汇管理局将中资银行2007年短期外债指标调减为2006年度核定指标的30%,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外资银行调减为2006年度核定指标的60%。

二、我国外债规模的总体风险分析

如果一个国家外债规模过大或者结构不合理,则存在外债偿还时支付不足等潜在风险。按照国际经验,衡量外债规模通常有三大指标:一是外债偿债率,即年度外债本息偿还额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之比(按不同国家,参考线约为20%.30%);二是负债率,即外债余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按不同国家,参考线约为20%~30%);三是债务率,即外债余额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之比(按不同国家,参考线约为100%~165%)。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三大外债警戒指标均低于国际标准安全线。中国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之比为19.07%,这一比例也同样在国际标准安全线之内。这表明,我国总体上外债风险较小,但短期外债余额占外债余额的比例明显超过国际警戒线25%的标准。

三、我国短期外债的潜在风险分析

(一)总量风险

短期外债余额占外债余额的比例逐步增加,说明短期外债风险不容忽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泰国、马来西亚、韩国都曾有一个短期资本大量流入的过程,因此短期外债规模作为债务危机的警戒信号之一,受到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密切关注。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在危机之前银行部门的外汇风险敞口都有显著的上升,银行金融机构外币负债的增长也很快。在分析短期外币债务敞口和1997~1998年危机的关联时,斯蒂格里茨大胆断言:“光从这个变量就可以预计1997年的危机,必然是很严重的”。负债美元化和本币大幅贬值相互作用,会大大降低私人部门的净值和资信,进而导致支出和产出下降,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以发生危机的韩国为例,韩国的外债中2/3属于短期外债。对大部分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国内金融体系不发达,往往依赖国际资本为国内投资融资,因此借款人需要的是本币,但只能够借入外币,这就带来了“货币错配”,从而使借款人增加了偿还外币时的外汇风险。但是,由于东亚各经济体普遍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政府承诺维持汇率稳定,又带来了“道德风险”,借外债的企业和银行都不关心汇率风险,于是出现了过度借债的现象,并积累了大量未做对冲的外债。由于东亚各经济体更多地依靠短期借债为长期投资项目融资,这便带来了第二种错配即“期限错配”,从而使得东亚经济更容易出现“流动性危机”。

“流动性危机”和“资不抵债危机”是两个值得区分的概念。如一家银行可能因为经营不善而资不抵债,即从技术上讲已经破产了,但是,只要暂时没有发生储户挤兑,这家银行仍然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另一家银行经营状况良好,但是所有的储户同时来提钱,这家银行也会因为缺少流动性而关门倒闭。在东亚金融危机之前,短期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东亚,金融危机之后,这些资本又大量流出,这使得许多经营状况本来良好的企业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纷纷破产。尽管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国和东亚经济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在国内金融体系不发达,易于出现“双重错配”这一点上是相似的。这就是为什么新兴市场一旦爆发货币危机,很容易进一步转化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原因。

和发生危机的国家相比,我国短期外债风险基本可控,原因是我国的外汇储备比较充足,并呈逐年递增态势。和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国际标准安全比率1:1相比,我国这一比率始终在国际标准安全线内,因而有足够的清偿能力支付外债,不会对我国金融秩序造成危机。但是,我国短期外债的风险虽然可控,其中的隐患也不容忽视。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比重的“超标”是个警戒信号。外债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债务危机,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包袱和极大危害。20世纪80年代拉美的债务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都为此提供了佐证。因此,对于短期外债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引发的风险必须予以密切关注。我国不断增加的外债是在预期本币升值的情况下的一种结果,虽然有巨额的外汇储备作为支撑,但也不能作单边判断,因为一旦资金流向发生逆转,再多的外汇储备也不能抵挡国际游资的冲击,最终将是汇率危机和货币危机。没有做外汇风险对冲的银行和私人企业必将遭受巨大的外债偿还负担,如果借入外债的私人没有相应的外币资产和外币收入,则风险是不可估量的。

(二)结构风险――从负债主体的角度分析

外债风险主要是汇率变动的风险,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种“原罪”。在本国储蓄供应不足,且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不得不到海外去筹资,或通过本国的银行到国际市场筹资。因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基本筹不到以本国货币计值的债务,所以企业和银行只能借入外币资金。

负债主体不同,其偿还外债的能力就不同,因而风险程度就会不同。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07年9月末我国外债数据显示,登记外债余额为2260.05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约为1197亿美元,国务院部委借入的债务余额为346.12亿美元,占15.31%;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731.75亿美元,占32.38%.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676.16亿美元,占29.92%;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455.76亿美元,占20.17%;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为47.37亿美元,占2.09%;其他机构债务余额为2.89亿美元,占0.13%。可见,贸易信贷、

外资金融机构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短期外债占短期外债总量的比例较大。贸易信贷的增长是短期外债占比增长的主要原因,由于贸易项下融资是以实物进口为背景,其需求的增加不会构成额外的支付;外商投资企业和外资金融机构的负债增加由其自行承担,对整个宏观经济来说汇率变动的风险不大。

同时从历年的外债负债主体的变化来看,国务院部委作为负债主体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那些主要由政府借入外币债务的国家,汇率变动所引起的风险较大,因为政府的税收收入大都是本币,而外债是以外币计值的,需要用外国货币来清偿。如果本币贬值,政府不能清偿外债,一般就会发行更多本国货币,从而造成通货膨胀,使偿债负担更重且形成恶性循环。而中国政府借入的外债逐步减少,从这个角度讲,短期外债的风险主要是由私人部门承担的,即外商投资企业和外资金融机构的负债增加由其自行承担。理论上私人部门对汇率的变动更加敏感,但在目前的结售汇制度和相对固定的汇率情况下,他们对汇率的变动并不十分敏感,表现为其持有的外币资产和外币负债的净头寸并没有做相应的对冲,一旦发生汇率风险,银行、企业等私人部门势必造成损失。

负债主体的外币资产和外币收入情况也会影响到外债风险的大小。如果外币债务的借入者主要是那些不能获得外币收入的非贸易品生产者,本币贬值的风险较大,假定两个国家的外债比率相同,一国外币债务的借入者主要是出口商,而另一国主要是房地产开发商,显然其风险不同。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借入短期外债来进行长期的房地产投资暗含着巨大的风险。目前我国增加的短期外债会不会积累外汇风险,一要看借债企业、借债机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否产生足够的现金流偿还外债,二要看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

(三)结构风险――从资产负债角度分析

1、加总的资产负债

虽然受人民币预期升值的影响,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我国的外币资金有所增加,出现借外币进入股市和楼市的情况,但从全国范围来说,外币资产大于外币负债。当外币资产远小于外币负债时,其风险表现为本币的贬值;当外币资产大于外币负债时,货币错配的风险则表现为本币升值,从而导致以外币计值的外币净资产缩水。

中国外汇储备有很大一部分是美元资产,美元相对于西方主要货币是在贬值,而且从长期趋势来看,可能还会继续贬值。未来无论是美元贬值还是美国发生通胀,外汇资产都有缩水的可能。这种情况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东亚大多数国家相同。危机前,东亚的债务国为了发展本国经济,普遍借入了大量美元负债,而美元负债的积累将使一国资产负债表的贷方风险增加。因此,本币的贬值将加重负债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债务负担。危机后经常项目已经转为盈余,并且因而成了资本输出国。在资本输出不能用本币来承载的条件下,东亚国家又陷入了“高储蓄两难”的困境。由于其国际资产的绝大部分只能用美元定值,东亚各国资产负债表中的借方风险将随美元资产的积累而增加。因此,本币的升值将减少一国的资产价值,从而同样会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巨大冲击,进而加剧一国宏观经济的不稳定。

2、银行的资产负债

加总的风险并不能说明每一个有外债的银行和企业的风险,而一个大银行的风险很可能会波及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所以,有必要分别分析企业和银行的外币资产与负债。在金融企业中,资产负债表结构决定了汇率对收入/支出流影响的大小。如果资本结构是“倒置”的,本币贬值会导致借款成本的上升。如果资本结构是相互关联的,本币贬值则会使借款成本下降。同样,如果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结构完全相同,那么汇率变动对其收入/支出流的影响就完全相同。当然,如果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不同,即使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完全相同,汇率变化仍可以对其未来的收/支流量产生影响,实际和潜在的外债偿付超过了其在短期内可获得的外汇数量,借款者即银行就会面临流动性风险。对中国而言,由于上市银行的外币资产和外币负债在银行业总资产中的比重较小,升值导致的银行外币资产的缩水,对银行业的实际影响有限。

人民币升值预期将促使人民币贷款趋于减少,存款趋于增加,而外币贷款趋于增加,存款趋于减少,从而使银行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发生调整。金融机构的外汇存贷比(即外汇贷款/外汇存款),在2005年9月底高达95%,大大超过了监管部门要求的不超过85%的规定。银行持有的外汇资本,如外汇贷款,会因人民币升值而缩水,而外汇存贷比的上升会增大这种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中资金融机构一方面减持境外资产,另一方面增加了境外同业拆借等短期融资。不过,由于我国银行的主要业务都限于国内,因而银行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调整只是微调。所以,对短期外债的负债主体银行来说,外币债务小于外币资产。这种情况和在东南亚危机中出现问题的银行不同,那些银行负担了大量的外币短期债务,在本币贬值的情况下,导致了银行无力偿还债务而破产。在中国却是另一番景象,即可能因为本币升值而导致银行外币资产的损失。

3、企业的资产负债

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07年9月末我国外债数据中,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676.16亿美元,占29.92%;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为47.37亿美元,占2.09%。可见,在分析企业的外债负担时主要考虑外商投资企业,如果外商投资企业有相应的外币资产,则汇率变动的风险(即本币贬值,难以偿还外债的风险)较小。因为有一定的外币资产,所以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债风险不大,再考虑到外商投资企业中有外汇收入的企业占一定的比例,从流量的角度来看,难以偿付外债的风险较小。

银行的外汇存款减少,外汇贷款增加,从企业方面来看就是外币负债的增加,银行的贷款必然是企业的负债,如果借款的企业没有相应的外币资产或外币收入,例如外汇贷款的借入者是国内的房地产企业,则汇率变动的风险显现。若本币贬值,则企业遭遇损失,银行也会间接遭受这种由于企业资产和负债的不匹配而造成的损失。而中国面临的实际情况是,人民币预期升值,这样拥有外币资产的企业将承受较大的损失。而拥有外币负债的企业,如航空公司、钢铁企业、外贸进口企业等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获益。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汇率双边变动的风险,即升值和贬值的可能性并存。一旦发生人民币贬值,外币负债大于资产的企业要遭受损失。所以,企业应该针对其外币资产和外币负债的净头寸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作相应的风险对冲,一是需要企业有一定的汇率风险意识,二是要求金融市场上有丰富的可供选择的避险工具。

四、我国短期外债增长引发的宏观经济风险

一是加深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统计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我国“双顺差”的金额越来越大,尤其是资本项目的顺差所占比重上升。其中,短期外债的增加直接扩大了国际收支的顺差,加剧了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状况。同时国际收支顺差的增加及外汇储备的增加,更加剧了市场的“羊群效应”及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压力,推动了国内信贷膨胀。外汇占款的增加引致中国货币供应量增加,不但会促使某些商品价格上涨,而且对信贷增长过快、投资过热有所影响。由于基础货币的超常增长,导致货币规模急剧增长,远远超过同期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幅度之和,易造成国内信贷膨胀、通货膨胀压力。

二是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方面,顺差给中国的货币政策带来很大压力,外贸顺差持续增长使外汇储备不断累积,由此产生的外汇占款成为货币供应的主要来源之一,央行不得不采取冲销政策回收市场上过多的货币,这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目前国内信贷膨胀和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中央银行提高利率、紧缩信贷,但利率提高会进一步促使投机资本涌入我国,从而导致外汇占款继续增加,在货币乘数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将继续加大基础货币投放、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提高利率的紧缩性效果最终会因国际资本的涌入而抵消,从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第8篇

【关键词】国际 贸易 企业 规避 汇率 风险

一、我国贸易企业人民币汇率风险分析

自2003年初起日本在七国会议明确提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张后,以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机构以各种形式要求人民币升值。其理由是,由于人民币币值低估,使得中国的出口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充斥于世界市场的中国产品对许多国家的工业造成了冲击。一方面,它们认为这是中国输出通货紧缩的表现,中国输出通货紧缩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另一方面,人民币币值低估,使中国贸易收支持续表现为顺差,因此人民币应该升值,从而通过升值来改善一些国家的贸易收支状况。下面的表现仅仅揭示了已经发生的风险程度,而将来要面临的汇率风险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一)在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后,人民币就走上了逐步升值的道路,且升值幅度呈递增态势,我国企业对外贸易的汇率风险因此逐渐积累和放大。

(二)从2007年末到2008年2月底,人民币两个月升值幅度就达到2.1%。对于那些习惯了在国际市场上靠薄利多销维持生存的国内企业而言,这种汇率变动的风险已经对其敲响了警钟。

(三)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单边升值相比,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呈现出双向波动的走势。在2005年初至2007年末这段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率为0.07,而对欧元汇率的波动率为0.15,可见国内企业对欧洲贸易的汇率风险程度更高。另外,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的方向并不固定,汇率风险更难确认。

二、措施

(一)妥善选择交易中的计价货币和积极利用衍生金融工具。

1.在对外出易中,尽可能采用本币作为计价货币;在必须使用外币交易的条件下,要选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如欧元 英镑等;在自由兑换货币中,应避软就 硬,选择硬货币随着我国货币与单一美元脱钩,实行与一篮子货币挂钩的浮动汇率制度,选择非美元货币计价,这本身就是规避汇率风险的一种办法 价格谈判能力较强的企业,可以通过与贸易伙伴的协商方式,选择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由此锁定成本 但有些出口商品由于国际竞争激烈,企业不可能在贸易谈判中取得主导地位,从优选择记价货币 如双方对计价货币不能达成一致,则可考虑双方提出的计价货币在货物总值中各占一半,使得利益风险双方共担。

2.在发达国家,外贸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市场的金融工具进行保值操作是规避国际贸易中汇率风险最常用的方法。汇率保值操作主要有外汇远期、外汇期货以及外汇期权。这些现代衍生金融工具在西方企业的外贸风险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而我国企业对此还相当陌生。外贸企业应当积极主动学习掌握外汇避险工具。在汇率波动幅度逐渐扩大的情况下,培养外汇专业人才,不断积累自己的外汇风险管理能力,以便在汇率发生波动时采取适当措施保全自己的利润。

(二)从长远来看,逐步由管理浮动汇率制转向单独浮动汇率制。

1.可逐步扩大汇率的可浮动空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使央行有更大的汇率预警空间,有利于实现内部平衡目标.有利于积极地发挥市场的价格信号作用,逐渐达到均衡汇率水平,也有利于对 外贸 易竞争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鉴于浮动汇率面临的技术难题及入世后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应首先将目前较为 “固定”的汇率制改为真正的浮动汇率制,即将汇率浮动设定上限和下限.并逐步增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汇率的走势将主要由市场来决定,使人民币汇率将可以真正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央行的操作也会更加灵活,可动用各种公开市场业务工具来干预外汇市场,而不是简单地宣布升值或贬值。

2.自律突出在控制与调节。市场价格规律预示我国人民币单边升值不可持续,我国自律的重点在于市场规律的认定和选择,而不是简单对应国际舆论。这需要我们用自我控制和调节得到验证与掌控。自律的结果是化解自我的风险压力,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金融作为。而从自律角度反思,我国人民币汇率带来的压力不是在释放和化解,相反矛盾和压力在逐渐上升,我们需要考虑和改变我们的对策和策略,主动掌握我们自己需要的价格与价值。

3.加强汇率波动理论的研究,加强对汇率的检测,建立完善的汇率预警机制,定期预警信息,加强对企业的引导。

第9篇

国际电子银行业务游戏规则的权威制定机构棗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电子银行小组(ebg)于2000年10月了《银行监管人面临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的白皮书。本文试图以此为参照物,探讨、分析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及其控制问题,以期对我国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有所启发。

一、风险分析

ebg将电子银行的基本风险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电子银行发展带来的新风险,另一类是电子银行本身具有的传统性银行风险。

1、战略和经营风险

战略和经营风险是指经营决策错误、决策执行不当或对行业变化束手无策,对银行的收益或资本形成现实和长远的影响。战略风险是银行开展电子银行业务时面临的最重大的风险之一。战略风险在属性上更加普遍和宽泛。银行董事会和执行管理层所采取的战略决策都会对其他风险种类产生影响。如果银行战略的规划和执行出现无效或不当,飞速的技术变革,激烈的同业竞争和该战略的性质都会暴露出银行的巨大风险。类似的,如果管理层采取一种过于谨慎的技术跟踪战略也将使银行在一个饱和的市场或迅速巩固的市场中没有丝毫的立足之地。

2、运作风险

运作风险是一种系统技术风险。由于电子银行对技术的高度依赖性,使运作风险成为最重大的风险之一。运作风险来源于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技术框架的合理性。如果电子银行系统不能将多种业务系统进行适当的整合,那么银行将由于交易处理发生的错误而暴露出重大的运作风险问题。二是系统安全性。开放的电子递送渠道使银行暴露在新的安全风险之下,形成了新的安全风险问题。三是数据完整性。数据完整性是系统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银行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控制程序,数据在传递和接受过程中就可能发生遗失或转换变形,造成数据不完整。四是系统的有效性。如果银行没有制定一个有效的运行持续性和事故应急计划,系统的超负荷运行和损耗就可能影响银行准确、可靠、一贯地提供适当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引起潜在的重大声誉风险。五是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如果银行不具备充分到位的内部控制措施,并且这些控制措施不能得到独立审计的话,那么银行就不能有效防范来自内外部的欺诈行为。六是业务外包。很多银行机构过于依赖少数几个外包商,这种对少数外包商的集中依赖性可能会产生系统性影响。其次,很多技术外包商缺乏银行环境中所要求的控制知识。再次,业务外包也可以引起与风险敞口相关的附加隐私权保护问题。

3、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负面的公众观点对银行收益和资本所产生的现实和长远的影响。阻碍电子银行递送渠道有效性的任何负面发展都可能影响银行的声誉。提供一个能够支持电子银行业的可依赖的网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因特网银行业务运作不善;如果银行不能在一个一致的基础上提供可靠、准确而及时的电子银行服务;如果银行不能及时回复客户通过e桵ail的查询,不能提供适当的信息披露或是侵犯了客户的隐私权,银行的声誉都可能招致负面影响。银行网址上的重大安全缺陷会削弱客户或市场对银行提供适当的管理因特网交易能力的信心。

4、法律风险

电子银行业务产生的法律风险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风险问题。目前,各国政府对电子银行和网上交易的法律法规多不清晰,有很多含糊之处,并且缺乏专门规范电子银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各国现行的法律和规制框架又存在许多冲突。通过因特网与客户发展关系的一国银行可能并不熟悉另一些国家特定的银行法律和客户保护法律,由此增加了法律风险。

未经授权使用或滥用在因特网上收集到的数据是另一种潜在的法律风险来源。未得到授权的个人能够对银行和外包商拥有的客户“数据仓库”进行攻击或渗透。譬如,黑客或其他人可能渗透到银行或外包商的数据库里去,或者建立他们自己的数据库,使用客户信息进行欺诈犯罪活动。得到授权的人员也可能蓄意地滥用数据,这些都会给银行带来法律风险。

5、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未能按照与银行所签合同条款或约定行事,而对银行收益或资本造成的风险。银行机构的信用风险可以受到电子银行业务的多方面影响。因特网递送渠道的使用可以使银行特别是小银行迅速扩展,而这会导致资产质量的提高,增加了内部控制风险。因特网的使用也扩展了银行的地域范围,超越了传统的经营地区,这也增加了对当地市场动态和风险了解的难度,必须核实区域外借款人的担保并完善担保留置权。另外,因特网也使得银行难于鉴别一个潜在客户的身份和可信度。而客户的身份和可信度是合理的信用决策的必要组成部分。

6、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在其所作承诺到期时,不承担难以接受的损失就无法履行这些承诺,从而对银行收益或资本造成的风险。在因特网上,信息和谎言的流动速度之快可以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产生影响。

7、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金融市场需求变动而带来的风险。近来网上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发展对银行市场风险产生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从市场观点看,一方面网上证券交易量的增加会导致动荡性增加,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流动性的增加。从单个银行的观点看,如果银行开展或扩大由网上银行所带来的存款经纪、贷款销售或证券化业务,他们就可能增加市场风险。

8、外汇风险

当一笔贷款或贷款组合以外汇计价或以借入外汇作为资金来源,外汇风险就会产生。如果银行接受了外国客户的存款或开立了外币账户,银行就会面临外汇风险。因特网使银行有扩展业务地域范围的机会,开展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外汇风险程度就会比开展传统业务带来的风险程度大得多。

二、风险控制

尽管与电子银行相关的上述基本风险种类并不是新的,但这些风险产生的特定方式以及影响程度对于银行管理层和监管人来说却是全新的。与传统银行风险相比,电子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将更加巨大。针对上述电子银行风险,可考虑采取以下控制策略:

1、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因为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银行做出正确战略的平台。银行要取得因特网战略和经营的成功,必须要有一个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龙其是需要一个健康的董事会。董事会如同银行的大脑,大脑不健康,网上战略和经营无从谈起。而这一点恰恰是我国尤其是国有银行所缺乏的。银行应当具备一种严密的分析程序来识别、衡量、监督和控制电子银行风险。对电子银行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包含“规划实施衡量”等基本环节。在这些环节上,需要银行组织中的不同角色去完成。首先,风险规划由银行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应当对会给银行风险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有关电子银行技术项目进行研究、批准和监督,并确定有关技术和产品是否同银行战略目标相一致,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是否能够维持该行的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其次,技术实施由经理层负责。这就要求经理层具备相关的技能以有效评估电子银行技术和产品为银行选择合适的组合,并确保选定的技术安装正确。再次,衡量和监控风险由监督系统负责。监督系统应该具备相关技能以有效识别、衡量、监督和控制涉及电子银行的风险。董事会应当收到关于所用技术、所定风险及如何管理这些风险的定期报告。作为设计程序的一个部分,电子银行系统中包含有效的质量保证和审计程序。由审计人员对电子银行技术和产品进行独立评估有助于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完成自己的责任。

2、设计和执行与电子银行风险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系统

电子银行改变了传统银行的内部控制、岗位分工和明晰的审计轨迹,使银行在经营和审计方面都极为缺乏专门的技术和技能。银行机构必须具有充分到位的控制措施,由独立的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系统作定期的测试和评估。电子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目标应包含:技术规划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数据的可用性;数据的完整性;对数据保密和对隐私的保护措施;管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电子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要素包括三方面:一是内部会计控制,用来保障以资金记录的资产及其可靠性。二是运营控制,用来保障业务目标的实现。三是管理控制,用来保障运营效率的执行政策与程序。这三个要素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一是预防性控制;二是侦测控制;三是纠正控制。

3、保障电子银行系统安全的措施

ebg的调查表明,多数银行都把安全风险看作是与电子银行相关的一个主要风险。安全性始终是电子银行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要使电子银行安全运作,还得使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因技术带来的问题。保障电子银行系统安全可采取

防火墙、编码技术、授权证明人等技术措施。

4、注重电子银行系统的有效性和持续可用性

除了确保一个安全的开展电子银行业务的内部网络之外,制定有效的容量规划也是确保电子银行产品和服务持续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为了有效地进行竞争,避免由于系统损耗引起的潜在的重大声誉风险,开展电子银行服务的银行必须准确、可靠、一贯地提供适当配套的产品和服务。这些因素表明,制定一个有效的运营持续性、防御及事故反应计划是极其重要的。而且,委托外部开发系统的趋势也使银行有必要确保外部服务提供商的类似计划必须到位,并定期检测其有效性。

5、保持对技术外包进行评估和监控的能力

银行要定期对其技术支持来源进行重新评估,以确定已有的方案是否继续适合其业务发展,是否有足够的弹性来满足预期的将来需要。

6、声誉和法律风险控制方面

为防止出现可能导致银行声誉受损的负面情况,银行机构应当发展和监督电子银行业务的运行标准。保护银行声誉的其他重要手段还有定期审查和测试经营持续性、抵御和事故反映计划以及沟通战略。

第10篇

古往今来,已有很多中国学者对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进行了定义,但都不尽合理。徐永涛认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应该是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使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负偏离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或者说,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一种价值风险,是各种并购在价值上的综合反映,是贯穿企业并购全过程的不确定性因素对预期价值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影响”。他的定义与其他一些学者从融资或投资单方面来定义相比,更加的全面与符合实际。

(一)引起财务风险的根本因素

企业跨国并购不是一瞬间完成的事,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目标企业的选择到并购完成再到并购后的试运营,需要一长段时间。在这个期间,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谁都不能预料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而各个决策的制定,又要依据各种信息,信息的真实、完整等也会影响决策的有效性,这些都会给并购带来很多财务风险,总体而言,并购中的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过程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

1、过程的不确定性

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会受到诸如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汇率波动和经营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产生一些小小的变动,都有可能引起并购的预期与结果发生偏离,并导致收购活动的失败,最终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上述不确定性因素之所以能导致企业并购预期与结果发生偏离,主要是因为收益决定的诱惑效应和成本决定的约束效应机制的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方面,决策者受不确定性因素的价值增值特点的诱惑,而强化控制负偏离、追求正偏离的目标和价值。另一方面,决策者又会受到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带来损失的成本约束。当诱惑效应大于约束效应时,并购预期与结果发生正偏离;反之,则会发生负偏离,造成财务风险。

2、信息的不对称性

并购方在并购活动开始前,要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有关被并购方的有用信息,来制定合理、有效的决策推动并购的顺利进行。然而,并购方从来就是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它们很难深入了解除表报以外的其他有用信息。即使是公开的表报,也不能保证百分百的真实、合法。此外,企业也不能预知并购成功后新企业的发展状况。这些信息的不对称,都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特征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与一般风险相比,具有自己特殊的属性,它是一种客观风险、投机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它的这种属性决定了它除了一般风险都有的特征外(不确定性、概率可预测性、结果二重性等),还具有以下与众不同的特点:1.价值性。并购的财务风险是一种价值风险,它最终是通过金钱、价格和资金等量化的价值指标来反映的。2.系统性。影响并购的财务风险因素是来自并购过程的各个方面的,是系统因素综合导致的价值偏离,是各种并购风险在价值量上的反映。3.动态性。并购财务风险的系统性决定了其动态性,因为各影响因素来自于并购的各个阶段和环节,随着并购的进行而发生着变化,伴随着并购过程的始终。

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面临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动机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数量急剧增多,新一轮的并购浪潮愈演愈烈,“并呈现出巨额并购、强强并购和战略并购等与以往跨国并购不同的特征。”然而在这种并购浪潮之下,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成功实现它们的目标。据统计,在中国有超过50%的企业都在并购活动中溃败,但是为什么在这么多的前车之鉴下,还会有如此多的企业前仆后继,乐此不疲呢。事实上,企业选择跨国并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1、寻求新市场和增加市场力量

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许多企业将目标投向了国外市场,通过并购的方式,开拓新的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对市场的控制能力。若企业采取的是横向并购,可通过竞争对手的减少,来增加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若企业采取的是纵向并购,则可凭借对大量重要原材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力地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提高企业所在领域的进入壁垒,实现垄断利润,增加长期获利机会。此外,一旦控制了当地的一家公司,企业就可以利用当地公司拥有的供应商和顾客群,降低市场开发成本。这种动机对于跨国公司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企业要在他国求得发展,首先就要熟悉该国的市场状况,因地制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在短期内取得规模效应

企业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取得规模经济效应,可以通过传统的自己逐步积累,增加投资的方式来实现,但显然该方法速度太慢,跟不上这个快速发展的经济时代。因此,跨国并购的出现为它们开辟了一条新的捷径。企业通过并购,获得目标企业的资产,以此来调整和补充自身的资产,形成规模经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专业化水平。企业规模的扩大,还可以加强外界对企业的信任度,从而提高其融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增加投资机会。

3、降低企业风险

一些国家设定的关税壁垒和汇率的浮动都会增加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经营风险大大增加。此时,通过并购海外公司则可以帮助中国企业绕过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减少发展风险,有时还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此外,通过并购,也可以增加企业产品品种,使企业得到多元化发展,同样可以降低风险。

4、追求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两个企业并购后,其实际价值得以增加,产出比原先两个企业产出之和还要大的结果,即1+1>2的效果。企业通过并购,实现了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目的。“各国企业都有自己的生产特点和经营特色,而跨国并购还可以充分利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优势,实现企业最佳组合,通过管理组员的整合,互补性资源和技能的配合,使各国企业间专业化与协作更加有效,跨国并购使企业能够在国际范围内充分利用经验曲线效应,实现经验共享互补”。2005年,联想成功收购了IBM全球PC业务。仅4个月时间,新联想就扭亏为盈,在并购后的一年后,联想集团更是迎来了PC业务的大胜利:2006-2007年,联想集团的营业额达到了146亿美元,成功取得了让外界羡慕的协同效应。除了上述的几个主要并购动机之外,还包括了:追求国际化、实施自救、实现融资变现和直接获利等多种目的。

(二)我国企业近年来跨国并购的特点

1、交易额逐渐扩大。随着我国跨国并购的快速发展,并购规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跨国并购的增长势头越来越快。

2、行业、区域分布广泛化。早期的中国跨国并购主要集中于机电、石油等产业,投资区域也就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非洲等一些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到了2001年后,中国企业逐渐将目标投向了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发达地区,并购产业全面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并购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3、民营企业快速发展。虽然目前我国的跨国并购,仍以国有企业为主,如中信集团、中石化、中海油等,但近些年民营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国内市场的有限性,也让他们纷纷选择跨国并购来提升自身价值。从当前及其未来的形式看,我国的跨国并购将继续如火如荼的进行,政府也将制定一系列政策来支持跨国并购的发展。这都有助于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分类

1、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如法律、政府、文化等问题,其中最重要也是双方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根据已知信息来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我国跨国并购的目标价值评估风险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合理的评估方法。在现实的企业并购中,评估方法主要有市场价值法、账面价值法和现金流量折现法来估算企业的价值。由于市场条件的限制和信息不对称,我国企业往往弃市场价值法而选后两者。账面价值法只反映企业的历史成本,不能反映未来收益能力;现金流量折现法虽克服了账面价值法的缺点,但是计算过程受技术和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出现,企业发展出现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都有可能高估目标企业的价值,给并购方造成损失。二是评估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尚缺乏专业的海外评估机构,很多并购活动或者依靠国外资深机构,或者完全自行完成。国外机构虽技术精湛,但费用高昂,增加了并购成本;自行完成可以降低费用,但增加了评估风险。

2、谈判风险。在确定了评估价值后,并购方还要请专业的谈判专家与被并购方进行进一步的谈判,尽可能的降低并购价格。但是,我国的跨国并购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在专业谈判人才的培养上还不够完善,缺乏合理、有效的培养方案和制度,这一缺陷同样增加了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拥有一支专业化谈判团队可以帮助提高并购的成功率,万向曾进行过一项1000万美元的并购,后经过谈判专家半年的努力,使收购价降到了600万美元。

3、融资风险。目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国内银行等,像西方发达国家的股票、债券等方式很少在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中运用,单一的融资方式给企业造成很大的资金压力。而现代并购的特点是大规模、巨额型的并购,几乎没有一家并购企业能够完全利用自己的自有资金来完成并购活动。此外,采用贷款、债券、股票多种方式的结合虽可以大大降低风险,但它们本身的优缺点也会影响跨国并购成败:贷款虽速度快,但是资金有限,高贷款利率还会增加企业以后的还款压力;发行股票可以募集到大量资金,但是发行过程繁琐,发行费用高;发行债券筹资成本低,便于调整资本结构,但是限制条件较多,筹资数量有限。因此,融资风险即是指收购方是否能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保证并购顺利进行。

4、支付风险。企业在确定了并购价格后,选择何种支付方式对并购的成功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不同的支付方式对并购双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目前,我国企业在并购活动中表现为对现金支付的强烈“喜好”,在上汽收购双龙、京东方收购TFT-LCD等众多实例中都采用了单一的现金支付方式。现金支付可以防止并购方股东控制权被稀释,使并购活动快速完成。但现金支付受并购方现金流量和融资能力的束缚,大量现金用于并购活动,会减少企业的投资机会,形成巨大的机会成本,而被并购方股东也不能继续享受并购后企业的发展机会和盈利能力。当然,随着资本市场的日渐成熟与企业规模体制的不断提高,也有少数企业开始采取股票、债券等相结合的支付方式,但总体来看还有待发展。

5、反收购风险。当目标企业不欢迎并购方的收购活动时,就会通过各种方法来阻挡并购进程:如提高并购成本,提供虚假信息,组织反收购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并购的失败。“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美国就利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进行防御,成功地实现了反收购”。

6、外汇风险。跨国并购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由于不同国家间的汇兑率在不同时期可能不同,影响并购价格的有效性。与国内并购风险相比,这是跨国并购所特有的风险。尽管我国政府一直努力保持人民币不升值,但在全球大市场下,还是免不了遭受一定的影响。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选用恰当的估价方法,合理评估目标企业价值

目标企业的价值大小一直是并购双方最关心的一个问题,高估或低估都将影响并购活动的成功。因此,企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和人力资源,挖掘潜在资源,对目标企业的价值做出一个合理的评估。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资产加和法、市场估价法、现金流量折现法、经济增加值(EVA)法、期权估价法等。由于不同的估价方法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并购方应根据并购动机及并购后的战略规划来确定评估方法,选出最佳估算价值。

(二)拓宽融资渠道,采用多种融资方式

企业在确定了目标企业的价值后,要在遵循资本成本和风险最小化原则下,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市场的潜在投资机会,努力拓宽融资渠道,采用多种融资方式,尽量避免各方式带来的风险。首先要清算自由资金,确定自己的偿债能力。过多的使用自由资金,会减少股利支付,引起股东的不满。其次要确定企业的资本结构,合理安排负债与股权比例,获得杠杆收益的同时降低控股权转移风险。

(三)谨慎选择支付方式,降低支付风险

单一的现金支付或股权支付虽各有一定的优势,但它们所伴随的风险也不能忽视。目前,混合支付方式正以它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并购企业的青睐。一方面,它可以减轻并购方现金支付的压力,降低机会成本,防止控股权的转移;另一方面,还可以延迟被并购方缴纳资本利得税,达到一种双赢的局面。

(四)合理选择支付时间,降低外汇风险

由于评估目标企业价值与支付期不在同一个时间,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中,很难确保两个时期的汇率不发生变化。因此,企业可以通过提前支付或推迟支付来避免外汇风险。当人民币升值时,可以争取退后支付和交易;反之,当人民币贬值时,则提前支付和交易。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采取套期保值的方法来降低外汇风险。该方法一般可以分为合约性套期保值和自然性套期保值两种。前者是指公司使用金融合同,将外汇交易风险转移给别人,从而避免外汇风险。后者是指通过安排同等数量的同种外汇资金在同一时间里流进、流出企业,以避免外汇风险。

(五)制定有效的战略规划,增强目标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

杠杆收购的特点决定了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是并购后目标企业产生的现金流量。因此,企业在选择目标企业时,首先要调查清楚该目标企业的产品是否有稳定的市场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其次,要拒绝选择带有大量负债的企业,以避免并购后背上更大的偿债压力。最后,企业自身也应该预留一定的资金,以预防偿债高峰的现金需要。企业在选择并购目标后,要制定出长远的发展战略,保证目标企业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继续经营下去。

(六)加快成立专业跨国并购管理机构,重视人才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私募股权;财务风险;内容;管控;措施;研究

一、私募股权投资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一)私募股权投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私募股权投资的重要前期准备工作就是要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但是部分国有企业资产流失严重,估值较低,导致投资收益较差,投资者难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的;民营企业由于财务制度不透明,财务监督机制缺失,导致企业价值估值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没有充分使用贴现现金流方法的优势,没有对财务指标估值方法和期权期货估值方法进行比较。部分企业没有认识到企业市场股票价值的重要性,没有根据公司股票的净现值或参考市场交易价格综合定价,导致企业的实际市场价值难以得到准确的计量,使得投资者难以辨别优秀企业,投资风险增大。

(二)来自投资者的风险

投资者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投资法人内部的专业人员素质越高,资金网络越完善,投资者在使用私募股权投资方式进行投资时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反之,就会给私募股权投资带来阻碍,降低投资收益,加大私募股权投资中的非系统性风险。投资者可能会给私募股权投资企业的带来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部分企业内部缺乏完整合理的信息支持体系,没有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投资者的资信状况和财务实力进行记录和分析,没有对投资者的资金状况、专业能力、可靠性和诚信程度等进行调查,也没有及时建立投资者实名档案,对投资者的信用状况不了解,给私募股权投资活动带来风险,合约资金无法按时按量到账,呆账坏账问题时常出现。

(三)来自企业运营工作中的风险

私募股权投资是一种复杂的投资方式,需要花费投资者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投资者需要寻找融资企业,并和融资企业进行多方谈判,及时着手准备法律协议,再根据双方的协议来安排资金入账工作,这一过程通常会耗费投资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交易成本较高,需要支付大量的管理费用。同时,投资者还需要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了解,并要及时跟进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而权衡项目融资的盈利性、经济性、灵活性和降低风险的好处。在投资项目运营过程中,企业要及时更新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由于技术故障引起的风险。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成熟技术还是创新技术,无论是那种技术都要注重风险防控,对项目技术、设备可靠性、生产效率和质量、产品设计和生产标准等因素进行风险评价,识别控制技术风险。

(四)外部环境中的风险

根据公司金融相关理论知识可知,企业开展投资活动会面临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对待不同的风险,企业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外部环境对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带来系统性风险,企业内部风险即非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投资者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控或者管理,如果是系统性风险,则只能依靠国家从宏观层面入手,完善金融市场制度,规范金融市场行为等措施来降低,企业投资者往往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消除系统性风险。外部风险通常有政治风险、利率风险和外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和环境保护风险等等,外汇风险又可以分为不可转移风险或者汇率波动风险。环境保护风险是企业在开展私募股权投资时,部分国家借口资源保护要求企业承担环保成本,进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损失风险。

二、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做好风险评估工作

私募股权投资企业要开展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首先就要对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评估是建立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根据项目风险的特点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预测风险的大小和破坏程度。企业要对风险进行评估,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风险等级来制定风险防控的对策和方案。企业要了解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要明确风险事件发生涉及的范围和危害程度,可以采用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性分析方法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估。企业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首先就要熟悉风险评估的内容,并要根据财务工作业务性质来选取风险评估指标。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定直接影响到风险评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选取不同的评估指标将会得出不同的风险系数,因此企业要合理选取风险评估指标,可以运用财务信息建立计量回归模型,采用OLS分析方法来分析各项指标对风险的影响作用,以便的得出有效的规范性分析,为私募股权投资企业风险管控工作提供依据。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估时要重视风险评估方法的选取,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主观评分法、决策树法、层次分析法等,企业要结合自身的风险管理情况来合理选择。

(二)明确财务风险管理原则和重点

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开展财务风险管控工作,就要明确财务风险管理原则。财务风险管理原则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具有约束和导向作用,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要符合企业总目标要求。企业战略目标是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风险管理活动也要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企业要在不同的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进行权衡,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选取最佳的筹资方式,企业要注重优化自身的资本结构,慎重使用财务杠杆,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系数。其次,企业要明确财务风险管理控制的重点,要根据重点防控内容来选取金融工具,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企业的财务风险往往取决于投资的期限、流动性、投资项目的收益、企业资金周转能力和偿债能力等因素,企业在开展风险防控工作时要对不同经营环节中工作重点进行分析,因为企业在不同的环节和阶段有着不同的工作重点。

(三)细分财务风险管理权责,重视合同

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开展财务风险管控工作,要细分财务风险管理权责,要以风险识别作为风险机制设计的依据,根据风险识别得出的规范性分析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设计出风险分担结构。企业要重视风险管理工作的分配,可以根据不同的风险管理工作内容将权利和责任进行配比,将项目当事人作为风险分担的主要负责人。其次,企业私募股权风险处理的核心环节之一就是项目风险和项目当事人之间以合同方式形成的额对应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构建风险约束机制,保证投资结构的稳健性。企业可以积极构建风险约束机制,将合同作为风险处理的首要手段和主要形式之一,将风险管理工作具体化,保证合同效力运用的最大化,并以合同的方式明确规定当事人承担多大程度的风险,使私募股权投资企业财务风险得以规避。

(四)对私募股权投资风险进行全程管理,完善内控机制

在不同的阶段,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开展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手段是不一样的。在风险防控的前期阶段,私募股权投资企业要认真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要了解相关的经济法律和优惠政策,对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进行调研,设定不同的指标对投资环境进行等级评估,以便为企业做出最优的投资决策提供标准。在私募股权投资企业营运阶段,企业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建立市场跟踪机制,及时了解市场发展动向,对风险实行静态和动态的联合管理,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加速企业发展,在市场竞争中成为强者。企业要可以运用合同和保险等方式对风险进行管控,与其他私募股权投资一起分享财务信息,并对风险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并要确保资金的及时供应,创新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方式。企业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可以上报管理层审核,也可以将风险外部化,实现风险转移。同时,企业要完善内控机制,做好内控工作,财务内控机制直接影响到企业风险系数的大小,内控工作质量高,企业的财务风险就会降低,因此企业要重视内控工作的作用,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监督控制。

参考文献:

[1]王怡靓.民营企业引入私募股权基金的效应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1).

[2]东明、陈浪南:私募股权基金的分阶段投资策略研究[J].经济经纬,2009(3).

[3]汪波,马海静,李小敏.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现状与风险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

第12篇

关键词:国外工程成本 风险管理 有效利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走出国门,加入到巨大的国际建筑市场竞争。国际工程承包是一个涉及所在国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风险来源更为多样化,风险控制也更为复杂和困难。目前,我国建筑企业涉足较多的主要是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市场,面临的政治、经济风险尤其突出。为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保证合理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做好工程项目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无疑是重要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国外成本管理的特殊性质

国外工程由于受到项目所在国多种未知因素的影响,成本构成明显不同于国内项目,成本测算也更为困难。首先,汇率风险的成本是必须考虑在内的。其次,在运输成本方面,国外工程很多材料需要通过国内采购运至施工现场,加上材料物资集港报关的影响,使得运输成本是国内运输费用的3-4倍左右,这就使得项目成本会因此增加将近15%~25%左右。另外,所在国的税收、劳务管理等都需要根据国外的情况进行临时的核定计算。

二、实例项目和影响因素

埃及西布海拉移民工程是由国内的一家建筑企业承包的,埃及政府农业部门负责投资建设的项目,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世界银行的贷款。这个项目是一种农村项目综合性的建筑设施,为原来的移民和未来的移民提供生活住所等基础设施。其中项目的内容包括方圆50平方公里内的四个村庄的建设和改造。总合同价格为810.2万美元。1985年的时候开始投标报价,1986年的时候签订合同。项目的中方公司管理人员于1986年的6月份全部到达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和成本测算,发现这个项目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非常大的成本风险,因为预算的结果远远超过了投标的价格。按照当地开工时间和物价的水平,按照每年上涨20%左右,实际完成整个项目需要的成本为1068.55万美元。

(一)合同偏差分析

从上述的数据我们计算得到,预算成本高出招标成本的33%左右。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道路问题,承办方需要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设备才能施工,仅道路施工设备的预算就已经达到了147.45万美元,相比较总偏差额263.30万美元,占到了总成本偏差的56%。而且供电的偏差值是最大的,达到了112%,其中合同价为109.59万美元,但是实际预测的价格为232.68万美元。

(二)风险影响

从上述材料我们知道,成本的偏差控制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工程实施的方案和物价水平的上涨。这些风险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工程成本的不断上升。当然,在整个工程项目实施的时候,依然存在很多看不见的隐患因素,在提升着工程的总成本。比如说埃及政府的政府税率和汇率的波动等。

三、风险管理的应用

虽然说工程项目的不确定因素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但是工程项目的风险事件是人为可以控制的。当专业人员完成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评估之后,就可以对于评估中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相应的控制和遏制,这样的成本控制可以很好的降低风险影响的损失。上述材料中出现的风险因素主要是在成本预测的时候发现的,所以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物价水平的上涨和施工方案的选择。风险控制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有风险回避法、风险预防法、风险转移法、风险降低法和风险应急法等。

(一)风险回避法

风险回避是控制风险最彻底的措施,是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将所有风险因素完全消除,从而彻底排除某一特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样回避法包括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先期回避的方式,第二种是中途放弃的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是因为如果继续承担就会造成非常大的成本损失考虑的。通过风险的回避法的应用,可以从本质问题上直接消除风险出现的因素和可能性,进一步很好的避免潜在经济损失。这种方法是处置风险最简单方便的方法,并且也是最彻底的。

(二)风险预防法

风险预防法是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消除风险因素,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减轻潜在损失的风险应对方法。在国外工程承包中,建筑单位面临较大的风险主要是外汇风险、材料价格上涨风险,国外特殊的不可预知风险。该工程主要材料需从国内进口,为较好的规避材料价格风险及其他不可预知风险,该项目的承包单位通过合同条款约定:主要材料价格以86年签订合同当月为基期,每月计量时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价格指数为依据,相应调整材料价差,对于承包商无法控制的签证、当地报关等费用,由建设方据实计量等,通过合同条款的约定,从而较好的避免了相关风险,将成本风险降至最低。随着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外汇风险已成为众多涉外工程、贸易单位面临的又一重要风险,如能通过合同条款锁定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将较好的预防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风险。

(三)风险利用法

通常情况来讲,货币的贬值也是一项风险因素,但是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可以利用货币贬值降低风险。在1985年的时候,1美元可以兑换1.25038埃镑,工程开始的时候1美元可以兑换1.85023埃镑,到工程结束的时候达到了1美元兑换3.33015埃镑。在短短三年的施工期间,埃镑一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的贬值。因为工程建设需要很多的设备和材料,都可以在当地购买,在工程施工的时候,承包商采用存入美元、借贷埃镑的形式获取资金的周转。与此同时,因为分包商都是利用埃镑的,所以承包商很好的避免了汇率带来的风险因素,甚至通过支付币种的选择,取得了一定的外汇收益。

(四)工程保险法

所谓的工程保险就是通过购买相对应的工程保险,将其参与到工程建设时期所面临的各种工程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方面,一旦出现一些工程事故,遭受的经济损失就会由保险公司负责理赔,也是很好的降低风险的方法。一般工程保险的类别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以建筑项目本身为保险的一切险,第二种是以从事高危工作人身安全为保险的意外险,第三种是以安装工程为保险的安装一切险。

(五)风险转移法

风险转移无法减少风险危害的程度,这个方法只是通过和别人合作的方式将风险的相关因素转移给另一方进行承担。一般的转移方式都是通过保险业务完成的。该项目的管理人员根据市场考察情况,决定采用分包的形式进行工程的建设。这样一来,作为承包商的中方企业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这个项目工程的管理者。在那个时期,大多数的中国在外企业都是利用国内人员对工程进行建设,出现这样的分包形式还非常少见,如果不是具备一定的风险回避相关理论知识,合理运用风险管理的概念,是不可能做出这种选择的。当然,分包之后又会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就是对于分包商的有效管理和制约。其中包括了质量的管理、工期的管理和分包商出现问题的索赔管理。相对来说,这些风险因素都是我们可以预料和规避的,通过管理的手段就可以很好的克服。这种风险转移的方法,使得原来有可能产生很大亏损的项目都很巧妙的避免了亏损,甚至将原来的亏损变成了现在的收益,这个项目获得索赔数额达到了77.64万美元。

(六)利用风险管理取得的成本效果

这个项目从1986年的12月份开始施工,竣工时间为1993年3月份,一共花费将近6年的时间。除了完成了原合同的内容以外,还完成了在1991临时增设的450万美元的额外合同,加上临时增加的项目,总收入额为1471.16万美元。因为这个项目在设计施工的时候采用了上述材料提到的几种风险管理的方法,使得预计的工程亏损值从268.8万美元转变成了盈利25万美元。所以,在成本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控制成本是非常高效和必要的,可以提供多种控制措施将承包商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结束语

工程项目在实现的时候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不一样的风险,如果想要保证项目能够按期实现目标,然后使其参与者可以如愿得到设想中的经济回报,风险管理在整个项目的建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风险管理所涉及的工程项目包括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每个方面。在工程成本管理中有效的利用风险管理,根据现实情况采取一定的成本控制的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的工程项目的预期的经济收益值。

参考文献:

[1]马金玲.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工程成本核算与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1

[2]陈志军.浅谈国外工程的成本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