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典古诗文

经典古诗文

时间:2022-09-08 02:37: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典古诗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典古诗文

第1篇

近几年,大家对古诗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在我们的课本中,每一册中都收录有一定数量的古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自1998年推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后,全国各地轰轰烈烈掀起了诵读古诗文的热潮。而且,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首次附上古诗文推荐篇目。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古诗文背诵量的积累是基础。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不但要能背诵古诗文,还要逐字逐句地背诵释义,这样一来,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认为,在诵读活动中,有必要遵循“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则。让学生多背熟背,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义就行;但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就是所谓的“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原则。

学习、鉴赏诗文,我国古代早有一种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吟诵”,与今天所称的“朗读”、“朗诵”、“熟读”、“背诵”很相似,这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清代学者陆世仪认为:“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现代心理研究也表明,小学生正处于机械识记占优势的黄金时期,过多的讲解势必会降低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效益和质量。现在老辈学人还能记得几十年前吟诵过许多遍的文学精品,对作人作文都大有裨益,便是证明。记得巴金在《读我的散文》中也这样说 过:“从 小读过不少散文,当时背的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心、口、眼、耳综合运用学习、思考过程。思考比较多了,想象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中华古诗文艺术力量充沛,描写细致,语言精炼,抒情写物生动活泼,吟诵熟透以后,高尚情操,美妙表现,不知不觉就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能量,随时由自己运用,不必临渴掘井,搜索枯肠,郑板桥就有这样的体验:“倘能背诵如流,则下笔思潮汹涌,不患枯涩矣”。记得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一次书面发言中曾回顾了自己从小学一年级起背诵古诗的经历,他说:“即使当时有些诗句不全懂,但并不影响背诵。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之后,越发体会到许多名句的意义,每过十年,在理解上就会有一个新的境界。”

背诵古诗文有那么大的好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巧妙利用时间。学校7:30早读,我一般7:20就到,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块早读。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师一起早读。这样无形之中早读就多出了十来分钟。利用语文早或午读的黄金时间学生积累了不少。 再就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钟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从不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二、有目标,有计划。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方法。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烦了。然后是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背;像《商山早行》那样难读又难懂的诗,我就和学生一块背。在看了电影《疯狂英语》后,我又将李阳的“三最法”融入到背古诗中来,更激发了学生的背诗兴趣。

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大量的背诵、积累,不必加重学生负担,非要学生弄懂不可。另外在背的过程中我建立了学生档案,将学生每天背诵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对那些记忆能力较差,背诵起来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抽空单独进行辅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诗兴趣,我还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专刊手抄报、配乐诗朗诵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日渐高涨。在圆满完成小学阶段必背80首古诗词的任务后,这学期我又开始给学生补充初中必背古诗文,每天一首,抄在黑板上,让学生积累在采蜜本上并背过,如今全班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在学校组织的几次古诗诵读竞赛和抽赛中,我班均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下面学生背诵的方法我也统计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1)熟读成诵法,有的同学把它叫做狂读法,也就是李阳的三最法。多读,大声读,读着读着就背过了。这是背诵古诗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2)理解背诵法。先理解诗的大意,然后顺着意思背。(3)想象画面法。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对这三种方法,学生还进行了比较,说第一种方法背得快,但不如后两种方法记得牢。另外还有“加动作法”、“听录音法”、“边写边记法”等。这些经验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

第2篇

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学生普通话的口语表达能力,接受传统洗礼,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文化底蕴,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配合我校“读书节”活动的开展,学校特举办此次古诗文朗诵比赛。

一、活动主题:诵读中华经典,弘扬民族文化

二、活动目标:

1、弘扬我国民族文化,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审美情趣。

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校园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诚实守信等良好品格,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激发学生读书热情,使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参赛对象: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每班参加人数不少于十人。

四、比赛时间:2013年5月24日下午12:30

五、比赛地点:学校三楼多媒体教室

六、比赛要求及形式:

1、所选古诗文内容脱稿朗诵,三至六年级限时2-3分钟。一、二年级可以适当缩短。

2、所选内容(经典古文、诗、词)长短不限,古今不限,必须健康积极向上,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

3、参赛形式以朗诵为主,鼓励形式创新,各班级可在朗诵的形式上有所创新,音乐、舞蹈、道具、服装等均为综合评分内容。

(但要注意,艺术表现形式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道具、配乐等自备。)

4、朗诵要求语音清晰准确、抑扬顿挫、情感丰富、表情达意、仪表得体大方具有感染力。

5、各班级在2013年5月23日上午前上报作品题目,用于主持人预报节目及解说。

6、比赛顺序先高年级,后低年级;

七、评奖办法:

1、评分采用十分制:

⑴、作品主题鲜明突出,内容积极向上(1分)

⑵、精神饱满,姿态得体大方。(1分)

⑶、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诗歌的内涵。(2分)

⑷、朗诵熟练,声音洪亮。(1分)

⑸、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能很好把握诗歌节奏。(2分)

⑹、能正确把握诗歌内容,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2分)

⑺、朗诵形式富有创意,配以适当乐曲或以其他富有创意形式朗诵。(1分)

2、奖项设置:

各年级设团体奖一名,发奖状。

八、评委:学校领导

九、活动分工:

第3篇

摘 要: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开展经典诗文诵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既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历史责任,又是以学强身、修身养性的有效载体。语文教学要承载传承历史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优良品格、提高学生综合修养的重任,就必然回归到积淀丰厚、精深博大的经典文化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认识中华丰博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重视加强品德修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要求。这既是教育战略指向,又是教学战术指导;既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又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超越。作者结合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实践,对此提出见解。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经典古诗文 诵读教学 实践过程

语文学科既具人文性又有工具性特点,“不仅文以载道,而且在教学中‘披文以入境’,可以产生震撼人心的教育力量”。自先秦诸子到唐宋诗词,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历代散文,这些经久不衰的古典诗词文赋是几千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所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和心灵。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以培才育德为己任的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利用并有效把握小学生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大的特点,通过“读诗文韵律、感诗文意蕴、悟诗文情境”等形式,积极有效地开展“传学强其身、育德正其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铺路。开展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远影响。

一、开展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积极意义

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性需要。“没有传承,就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实和未来”。历经数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诗文,既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凝聚和体现;既是民族文化积淀而成的教科书,又是民族素养的长效滋养剂。炎黄子孙应把传承历史文化视为天职和己任。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性需要。“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成败,懂兴衰更替,以更好地开创和发展未来”。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中坚力量。通过古诗文诵读,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学生身心中流淌,这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三是现代学生“以学强身、启迪心智、陶情明理”的现实性需要。随着网络快餐文化的直面呈现,现代教育中传统经典文化元素越发减少,加之西方文化的不断侵袭,许多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与现代文化相比较,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不只是“传承”的问题,它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修养和识记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优势功能;在启智益能、陶情明理和修身养性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简要实践

1.潜移默化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唯情趣论”且缺乏责任自控意识的小学生而言,教师应当寻求寓教于乐的古诗文诵读教学方法,从中收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活动效果。一是通过张贴古代文人画像,把《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及唐诗宋词等经典诗文名句显现出来,丰富校园文化环境,努力做到“让每一块墙壁都在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能育人”,从而让小学生常见生趣、日久生情。二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认知情况,积极开展以学习兴趣小组为主要平台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并利用传统节日、纪念、庆祝等契机,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比赛、演讲和文艺表演等活动,为小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自我的空间,从中取得“以赛激趣促读”的效应。三是落实课时,在最低标准上保证诵读时间。如每天安排15~20分钟的时间,或每周安排一课时,用于小学生诵读经典或教师指导诵读;红领巾广播站定时播放诗词歌赋和诗词音乐,努力营造“书香满园关不住,一缕墨韵顺风来”的氛围,让小学生经常沐浴在经典文化长河之中。

2.鱼渔相授引导。“一卷在手,朗朗上口”。传统经典古诗文语言精练、意蕴可感,具有节奏美、韵律美的特点,符合小学生乐读好思的特点。教师应本着“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并行发展的原则,引导学生进行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逐步赢得厚积薄发之效。如以教材中的经典古诗文教学为载体,教会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和运用方法。再如小学语文教材基本是按照主题编排的,分别渗透着“爱心、惜时、诚信、勤奋”或者其他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布置学生查询并开展补充诵读活动: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时,学生被文中“春光无限”感染,教师可让学生广泛搜集并诵读相应的古典诗词。再者,引导学生巧背(表演背、据时背、据意背、据情境背和综合背)诗词,以逐步实现厚积薄发的目标。如“据时背”:在某教学时段,从《早春》、《春江花月夜》、《大林寺桃花》到《夏日》、《小池》,从《秋思》、《山行》到《冬景》、《江雪》,让学生遵循“春夏秋冬”的顺序一路踏歌而行,既可激活学趣,又能事半功倍。

3.陶情明理深化。小学经典古诗文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反复吟诵的音韵律动中,既可有效培养并强化小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感悟力和思维想象力,又能让经典古诗文知识在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反刍、持续发酵,从而在潜移默化和厚积薄发中为他们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性元素,充分发挥开启智慧、增益其能、陶冶性情、明白事理和塑造优美人格等方面的综合性效应。这才是诵读教学的长远战略目标,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涵之所在。比如:“谁言春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孩子们懂得了孝敬父母和学会感恩的意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导孩子要培养“先国后家、舍私为公”的胸怀气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告诫学生人不要一味地追寻物质主义,否则会陷入丧志的结果……一言以蔽之,常与经典为伍,多与经典同行,既可赢得“熟读唐诗”的学习效益,又能从聪慧睿智的古贤先哲身上和芬芳怡人的古诗文中获得教诲与熏陶。

总之,历经筛选并流传至今的经典古诗文,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知识宝库,又是思想艺术宝库,我们应无比珍视并充分利用。

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诵读古诗文;兴趣;培养方法。

引导和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是义务教育中不可缺少一部分,也是义务教育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可以培养中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中小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对中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兴趣的培养,增强我国传统经典文化对小学生的熏陶,对保护我国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经典文化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现代社会,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外来文化的入侵越来越明显,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也越来越大。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层力量,教育和培养中小学生对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就显得尤为迫切。本论文将重点探讨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一、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兴趣的意义

在现阶段,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有着很重要的显示意义。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够培养中小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对以后的人生发展都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1. 古诗文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日常交际中最实用的交际工具。古诗文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新课标总要求中规定:小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可见经典古诗文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学教育的成败。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讲,可以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中优美的诗词文赋无疑是这条璀璨星河中无数闪耀的明星。从古诗文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来看,古诗文往往用最浓缩的语言,它形象生动、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记录真挚的感情、美好的景色或难忘的事件。培养中小学生品位古诗文的过程,就是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对古诗文逐字逐句的品位,对古人写诗文场景的回忆和感受,学生的审美能力便会慢慢的得到提升,古诗文语言精练,用字精准,引人深思。

3. 诵读古诗文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经验和相关数据表明,一个人成年之后,脑海中记忆的古诗文大多数是小学、中学所诵记的。因而,通过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必然使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感染,为丰富一生的文化积淀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兴趣的途径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在很多地区,中小学生的教育不尽人意,对古诗文的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一部分老师抱着“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观点,只是让学生单纯的背诵古诗文,而不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意义;有些老师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因而,培养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要结合多方面的力量,综合学校教育、家庭的教育、社会教育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中小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1.改进策略,重视教学方法.

我们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古诗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的方法同样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古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不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对课堂和所学对象产生一种排斥感。

(1)和学生做朋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基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师应该尝试着和自己的学生做朋友,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在教书的过程中,就能更好地消除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障碍,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2)给学生讲故事,创造身临其境的氛围.许多经典的古诗文,在其创作的过程中、流传的过程中,都有许多经典的故事。喜欢听故事也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把古诗文作品流传过程中包涵的一些有趣的故事、传奇,把握时机,予以穿插,以故事的形式让给学生听。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体会作者情感,也可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生活中得到调节,享受轻松、愉快。

(3)让学生比记忆,激发互相竞争的局面。

2.改变观念,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为此,在培养古诗文兴趣方面,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些能激发孩子兴趣的读物,到达增加知识,提高素质的目的。

三、创新思维,重视智能教育

第5篇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古诗文教学;研究

教育均衡发展强调,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使学生得到均衡发展。如何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实施实践活动,挖掘教育资源,让这门新课程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呢?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涵着大量的人文内涵,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文,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诗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与之心灵相融,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更为浓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在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在诵读古诗文中开拓人文素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诵读中获得成功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著的标志,是一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于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又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的确,在小学中诗声琅琅已蔚然成风,古诗已被小学生所接受并吟诵。诵读古诗文,能有效地开发小学生智力潜能,培养他们记忆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诵读活动中进行母语学习,同时还能让他们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质,加强文学修养,陶冶高雅情操,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中国的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利用古诗文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学校教育工作注入新的血液,增强新的教育活力,丰富新的教育内容。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载体的活动”。利用诵读古诗文中开拓人文素养,突出“综合”和“实践”的特点,为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创造了独特的条件。

二、利用现有教材打造人文经典课堂,让学生在广博的经典中获得成功

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警言美句、掌故熟语,都来自古诗文的历史传承,小学生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历史故事、名人逸事、传闻美谈等都有古诗文可据,因此,我们就把这些儿童熟知的出自古诗文的语言材料作为选文对象,让学生在广博的经典世界中与高尚交流,与智慧碰撞,为学生之理解和吸收奠定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为这些古诗文的语言简练,语言富有生命力,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

开展中华古诗文诵读,可以促进学生的记忆力。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但三岁到十三岁的孩子记忆力相当高,作为老师,在教学中不求甚解,但求会背,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倾醉于此,感悟诗文形式和意韵的美,找到诗文的独特感觉,让孩子更全面地吸收原汁原味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让古典诗文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奠基和生根。

三、创设诵读环境感受人文素养文化,让学生在文化书香的氛围中获得成功

利用学校的文化墙、教学楼走廊、教室内处处贴上了古人的名言警句,创设诵读古典诗文的诵读环境,给学生诵读欣赏古典诗文提供了一本生动的“活教材”。

例如,贴上“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等古人的名言警句,这样让古典与生活时时同在,让学生的感官沐浴在浓浓的古诗文天地中,使之自觉按圣贤的要求约束自己,身体力行去实践。校园的这一大特色景观,蕴含了“千淘万沥出深山,吹尽风沙始到今”的励志哲理,展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精辟读书方法,也体现了“吾日三省吾身”、“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立人之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使学生体验到“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的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体验到要尊重劳动……人间正道皆藏其中。不仅营造了文化书香学习的氛围,又创设诵读古诗文的诵读环境,同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素养活动,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获得成功

诵读古诗文能促进学生个性、知识和技能和谐发展,凸现“打造文化书香校园”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中华古典诗文诵读,开展并实施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古典诗文诵读活动中来。使校园里掀起了诗配画、经典古诗词诵读的热潮。更重要的是读美文,学做人,吟诵《三字经》、唐诗宋词等,传承五千年灿烂文化与传统美德,通过大胆创新,运用舞蹈类(民族舞、现代舞)、相声、小品类、歌曲类(独唱、多重唱)、如配音诗朗诵、歌舞、表演唱、背诵接力、器乐的表演类等艺术表现手法,在每年的六一节的文艺汇报演出的舞台上,小学生们意气奋发,朝气蓬勃,展示了本班的魅力和风采。经过这几年来的积累,古韵盈满园已经成了一道特有的亮丽风景。

策马芳郊看李白,桃红绿草遍天涯;闲步茂林闻燕青,雀灰黄鹂全树满。不断创新活动,让学生阅读经典成为习惯。在经典诵读特色建设中,我们结合每年经典诗文诵读的“止于至善”宗旨,使5月的“诵读节”精彩纷呈,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亮点。让学生们大显身手的“诗意教室”评比,手抄报设计比赛,“我读经典”征文比赛,“经典小状元”评比等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同形式的活动凸显了“诗画合璧、图文并茂,诗声朗朗”。既锻炼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又可以巩固诵读的成果;既使学生获得了更多享受成功的机会,又在“诵读节目展示”等一次次活动中积累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美德;既使学生大大提高了诵读热情,又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浓郁的诵读氛围。

第6篇

关键词:诵读;小学;古诗课堂;教学效率

古诗文的特点是具有和谐的声韵,具有经典的特征,发挥诵读的作用,能够实现对古诗文主旨的准确掌握,对于古诗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重视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对古诗文诵读价值的分析

经典古诗词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这些传统文化概念中正面的人文价值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重视诵读的计划性与有序性

对于诵读而言,需要合理的计划。尤其是在新课标的要求中,古诗文通常是经典性突出,将朗读作为主要因素,使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其中的用意,情感上共鸣。同时学生能够学会欣赏,积累经验,懂得欣赏,避免一知半解,分析文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独立见解。在新课标的影响下,要对阅读的速度进行量化,尤其是将朗读、精读等方式进行融合。对于诵读,要对篇目进行明确,结合具体要求,选择合理的阅读方式,相互交流,使得学生能够对古诗词的核心思想进行了解和理解。在诵读的协助下,学生能够实现对文言文的准确掌握,促进其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在进行诵读的时候,需要重视字音的准确性、断句的合理性,注重节奏感和语气的使用。

三、在合理的断句中实现对古诗词的理解

对于古诗词的诵读而言,要有效避免破句现象,尤其是面对长句子,停顿至关重要,需要考虑语义和语境,避免主观性。在进行诵读的时候,要保持语速的合理性,语调恰当,保证语速不疾不徐,保证抑扬顿挫。在合理与有效的朗读中,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感情上实现与作者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被增强,对于更多古诗词的学习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课堂效率必然被提升。对于古诗词可课堂效率的提升,诵读作用不容忽视,需要反复进行诵读,细细品味,逐渐消化,实现对其的理解,在诵读的支持下,实现理解和记忆。

四、借助耳濡目染的方式实现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在小学阶段,耳濡目染的教学方式十分重要,学生模仿能力较强,重要借助对教学的模仿,而后进行重复,变换诵读的方式。总之,借助反复诵读,营造良好的诵读环境,使得学生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环境下,受到诵读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就学会了模仿,能够对古诗词脱口而出,教学效果突出。在诵读的时候,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分为,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形成阅读的习惯,因此,需要顺势利导,使得学生能够带着轻松的心情进行诵读。

五、注重对学生诵读的合理引导

对于诵读的引导,稍大一点的孩子,具备基本的分析能力。需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对其诵读方式进行引导,发挥指导性的作用。这些孩子已经能够正确认识到诵读对于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诵读行为更加自觉。要重视对学生诵读行为的鼓励,保证其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和热情,最终达到记忆和理解的目的。

六、教师要重视宣讲诵读对古诗文学习的价值

在古诗词学习的初期,需要将诵读的意义和价值向学生阐述,注重全面发展,尤其是对于语文素养的提升,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树立学生向善的品质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要求孩子们人人积极参与。要邀请家长参与其中,使得其能够了解古诗文的内在情感,学生诵读的过程中,一定对自己的文化积累和语文功底有极大好处的。在与家长进行交流的时候,将诵读的文章进行推荐,使得家长能够积极参与和配合,让孩子不仅在学校里能诵读,在家里也能跟着大人一起读,让学生感到诵读经典著作是重要而且非常有意义的一项活动。对于古诗词的诵读,能够实现学生记忆能力的增强,尤其是记忆的广度和深度。而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注意力的持久息相关。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力处于最佳时期,借助这一财富,能够更多地记忆经典作品,反复诵读,实现对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提升。如果在记忆力的发展时期进行训练,记忆力的水平会得到提升,理解能力也就随之增强。

七、结语

综上所述,经典古诗词是当前古代智慧以及圣贤思想的总结,是我国的民族先进文化的瑰宝,其中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学价值。将古诗文诵读与古诗文教学进行有效结合,能够有效实现语文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有利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童蕾. 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探究[D].苏州大学,2011.

第7篇

一、把古诗文阅读积累与生活密切联系

我曾在某篇文章中读过一段话:“语文教育应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它的一头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另一头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个人文化乃至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和生活的不可分割性。教师善于利用这种关系,不但能帮助学生学好、学活语文,而且在经典的吟诵陶冶中,能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六年前,我接了一个一年级新班,从进校第一周开始我就尝试将古诗文阅读积累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试图让每个学生随时能接触到古诗文,感受到古诗文的影响,希望通过六年的学习,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古诗文,并使古诗文博大精深的内涵影响、成就学生的理想人生。我选择了《弟子规》作为开始。《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我把《弟子规》和《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结合起来讲解,由于学生都知道《弟子规》是流传久远的经典,对其中的道理很信服,且三字一句,两句一韵朗朗上口,便于诵记,所以学生在第一个学期就能将《弟子规》熟读成诵,平日但凡哪个学生有违规的地方,教师、父母引用《弟子规》中相关语句,学生立马心领神会,改正不当行为。也正是由于这样,学生对这部古文的积累运用达到了十分熟练的程度。

二、让古诗文阅读积累与课内学习相辅相成

1.以教材为点,系统积累。苏教版教材中使用了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在学习这些诗词的同时,我会根据其内容、作者或朝代等做有关系统的拓展学习,便于学生积累。例如:在备课苏教版12册第九课《词两首》之一――《如梦令》时,我决定这堂课摆脱细碎的讲解,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让学生以自学为主,大量积累。我要借助《如梦令》,带领学生徜徉词的王国,熟悉词的特征,走进一代词宗李清照的精神世界,系统品读其代表作品,感受其文化魅力。

上课伊始,首先,我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自学理解了《如梦令》的词义。其次,我抓住词眼“醉”引导学生把握了词的主旨,随后,在多种形式的吟诵中,学生很快熟读成诵。再次,我引入作者的另一首《如梦令》,同样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学,了解词意,大声吟诵。接着,让学生比较两首词的形式、内容、感情,让学生自己发现同一词牌名的词可以表达不同情感、不同内容。同一词牌的词的形式是一样的:一样的字数和句数,一样的平仄和节奏。从而对词这种文学形式有了较为清晰的印象。随后,我告诉学生这两首《如梦令》均为作者早期作品,由于作者早年生活幸福快乐,所以作品的基调也是轻松愉悦的。但细细比较,两首词的内容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如此,学生很容易就搞懂词牌不过是一种格式,词人须依词牌格式填词,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则各不相同。最后,我又投影出示李清照后期作品《武陵春》,让学生再次采用自学的形式了解词意后,通过朗读比较这三首词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对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我趁热打铁,又介绍了李清照的《声声慢》供学生赏析。短短一节课,学生品读了四首经典宋词,70%的学生记住了其中的三首。从教学效果来看,以教材为基点,系统性拓展积累,既方便学生的记忆,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2.比照学习,另一种积累形式。进入中高年级,教材中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或节选于古典名著,或是根据古文翻译改写的故事。在学习这样文章的过程中,我习惯把原文拿出来让学生比照阅读,并背诵精彩片段。比如:学习《三打白骨精》时,我要求学生读《西游记》原著相关章节,并摘抄其中自己喜欢的段落。课堂之上,学生情绪激动,不少学生直言原著精彩,相比之下,改写的课文不堪卒读。如此批判令让我对学生刮目相看,我不由想进一步了解,于是要求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争先恐后地说道:“原文对白骨精所变的村姑、老妪、老翁的外貌神态的描写具体生动形象,才让唐僧一再上当,误会悟空,这些描写有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但课文则粗略地一写,无法起到同样的作用。读了原文,真的不想再读课文。”……听到这样精彩的评价,我知道,预设的教案作废了。当机立断,我索性把这堂课改为原著片段赏析。比照阅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中华经典文学名著的巨大魅力,他们爱上古诗文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可见,合理使用教材,精讲精练,努力腾出时间来,把与课文相关的、经典的、有价值的东西呈现出来供学生品评赏析、吟诵积累。如此,学生所得必然丰富。

三、让古诗文积累成为学生的兴趣所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古诗文有了兴趣,那么积累背诵也会成为其乐趣所在。但由于古诗文时空跨度大、意蕴深沉、语言又精炼含蓄,这些都给小学生读懂诗文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处理不当,反而让学生反感。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心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例如: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如果让学生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文能学以致用,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积累的积极性。每学期开学,我会要求学生从古诗文中选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选一句话赠送给自己的好朋友或同桌。由大家共选一些名句,让书法爱好者写成条幅张贴在教室墙壁上作为环境布置。过年了,让学生为商场、书店、饭店、家庭等场所,选择合适的对联。当然,在平时写作文,更是鼓励学生引用合适的古诗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的成就感。同时,这样的运用过程促使学生发现自身储备的不足,更急于学到需要的古诗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效果会更好。

又如,开展各种活动、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古诗文积累过程中开展各种活动,既愉悦身心,也使古诗文积累的过程变得富有趣味性,赢得学生的喜爱。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古诗文

要想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古诗文的水平,还是要从初一开始,将古诗文学习一点一滴地渗入日常教学中来。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以下就是对此的分析和结论。

一、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1.经典诵读

初中语文教材中每册中都会有一个或者两个单元是古诗文的内容。通过诵读名篇名句、经典篇章,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增强语感,针对不同的诗篇、不同的情境,学生还可以在古诗文中感悟中华古典诗文的文化魅力和语言美感,还可以从中解读历史,学习历史典故,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文化素质。

2.背景解析

学习古诗文,对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创作背景的了解十分重要,这也是我们改变古诗文教学方式的一个探索方向。

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所处的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真实含义。在古诗文学习中,如果不能理解欧阳修心怀天下苍生的抱负,就不会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如果不了解唐代宫市给人民百姓带来的疾苦,就不能理解《卖炭翁》中“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真实情形。因此,背景解析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巩固记忆。

二、采用多种形式,渗透古诗文教学

1.古文改编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古诗文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进而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古文改编就是其中之一。学生只有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才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想来进行改编。所以能够将所学的古诗文以自己的方式解读出来、改编出来,说明学生对原文已经领悟。

2.课外拓展

初中是由浅入深学习古文的基础,以课本教学为主的学习下,还可以增加课外拓展的部分。指导学生多学习一些名篇,名家经典之作,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古诗文将有一个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第9篇

1 教读经典诗文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对经典诗文产生畏难情绪很多是因为不会读,读不懂。因而教给学生诵读方法是培养诵读经典诗文兴趣的根本。

1.1 读准字音

多数经典诗文年代久远,与当代小学生的生活差距很大,再加上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字的读音和意思小学生比较生疏,容易读错,影响了诵读的流畅性,无疑增加了学生诵读的难度。要降低诵读的难度,激起他们对经典诗文的兴趣,必须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如学生对《弟子规》中, “挞无怨”的“挞”、“断机杼”的“杼” 等字的读音比较生疏,多次读错,影响了诵读的流畅性。尽管“素读”法倡导“放声读,能成诵;重记忆,轻讲解。”但是碰到这种情况,我会着重指点,教学生查字典读准字音,有时还通过小故事理解词义,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诗文,只有这样才能敲击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兴趣之门。

1.2 画面感知

一首好的诗就是一幅绝佳的画,正如常言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根据古诗的这一特点,我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悟诗的意境,描绘其景象。如在教郑板桥的《竹石》一诗时,在学生理解了诗意后,让他们大胆地发挥想象,每人画出一幅“青竹图”,青翠的岩竹跃然纸上,此时无声胜有声,坚韧顽强的岩竹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我还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在辅助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抽象而又隐含的诗意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再现当时的历史画面,带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情境中去感悟,让学生在情景交融的环境里欣赏诗歌,感悟、体会诗歌所蕴涵的人文美。

1.3 身教感染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学生对古诗文感兴趣,那么首先教师要丰厚自己的诗文底蕴,提高对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认识,教师自己要多读古诗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能为之”,教师倘若能随口背诵许多古诗文,就能感染学生,学生就自然而然对古诗文感兴趣了。

1.4 古文今读

1.4.1 在舞蹈表演中品味诗情。在哲学家,美学家的眼中,舞蹈艺术已经升化为一种生活,甚至生命的艺术。在文学家眼里,诗其实就是生命,是人的生命中那个最美、最真的化身。在经典诗文的诵读中,何不把两者合二为一呢?我做过这样的尝试:《静夜思》《春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诗篇已经进入音乐课本。我先让音乐老师教会学生唱,再请艺术老师教学生舞蹈。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感受到了《静夜思》中,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春晓》中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进而感受到了词人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

1.4.2 在旋律中诵读激发兴趣。这种诵读方法的灵感来自我班学生的古诗改词:《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买来杀虫剂,蚊子死多少。”我听起来觉得很有意思,决定让学生给他们喜欢的歌曲填古诗词。根据诗歌表达的不同情感选择不同的旋律。如《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用的旋律是《春天在哪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采用的旋律是《小白菜》……由于所有的给旋律改词用是都是学生平时熟悉的、喜欢的、会唱的歌曲,所以孩子们在诵读吟唱古诗的时候兴趣盎然。

1.4.3 在诵读中配上动作感受诗文意境。

把每首古诗文都编成舞蹈搬上舞台表演难度很大,但如果把舞台搬到教室,搬到课堂,在诵读中配上舞蹈动作,孩子们读古诗更有兴趣,对古诗的理解更深,背诵起来更容易。如教学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受的“好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野径”“江船”“红湿”“花重”等意境,在诵读时配上自己认为合适的动作。尽管孩子们的动作不尽相同,但他们情绪高涨,在比划中读,在读中比划,把诗人春一般的喜悦心情表现出来了。

2 营造诵读经典环境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书香的熏陶。只有通过阅读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室是学生学习的摇篮。创设一个充满书香的阅读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我努力让班级成为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乐园。

2.1 建设书香班级

建设书香气班级,我先是创建班级图书角。让班级充满书香,首要条件是要拥有足够的图书,为此,我让学生保证人手一册图书,把自己已经看过的图书捐出来,先是自己带头,捐了十多本图书,不到一周的时间,我班的图书角摆满了四层图书。同时,我们还在书柜上贴上了“我读书,我快乐”的小标语,让小小的书柜鲜活起来了。其次是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贴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如“读书破万卷,下笔有神”、“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腹有诗书气自华”、“让读书成为终身的必需,让读书成为永远的习惯” 等经典诗句,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感染。三是在教室后边的“学习园地”栏里,展示学生的作文,绘画等优秀作品。四是教给学生“插针读书”的方法――早午晚诵读。每日用早餐课前十分钟时间读诗词解诗词;下午上课前抽十分钟吟诵,晚上在家抽十分钟巩固诵读。通过加强了书香班级的建设后,我发现课余时间,班里不再那么吵闹了,更多的是看到同学们流连图书角旁。

2.2 开展实践活动

第10篇

[关键词] 古诗文 诵读 兴趣 意境 感悟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三千多年前夫子就教导他的学生:“不学诗,无以言。”《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特级教师天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古诗文是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我班从一年级开始,就开展了“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至今五年,效果显著。我是如何带动孩子们“入经典之门,闻古韵之香”的呢?下面谈谈我的点滴探法,供同行商榷。

一、好之,乐之――激起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一遍地读来入调,一遍一遍地体会亲切……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这样,学生在诵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从而感受到诵读古诗文的乐趣,喜欢上诵读,并以诵读为乐。然而,如果仅仅单一的用朝诵暮背的办法,读那庄重典雅、抽象凝练的语言,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不利于孩子兴趣的培养。更有甚者会让孩子在心里上对古诗文产生一种厌倦与排斥。为了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在诵读诗歌之前,教师就应采用有效的方法,让孩子爱上古诗。如:要孩子们去诵读苏轼的诗,并对苏轼的诗感兴趣的话,可先用小故事引入: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这样的导入,学生对作者机智、幽默的印象颇深,也就会饶有趣味地去研读起苏轼的作品,当然也喜欢去诵读他的作品了。

二、读之,悟之――领悟古诗文的意境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真正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这就要求小学生在学习、欣赏古诗的过程中,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自己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去品味、感悟,才能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艺术境界,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和真挚情感。如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先以图像渲染离情别绪的特定气氛:烟雨蒙蒙中,垂柳在微风中摇曳。在这凄冷的氛围中,配上一曲《阳光三叠》浓郁的音乐,让学生从中慢慢品读,想象诗人的心境,走进诗人的意境。

三、引之,放之――促进古诗文的个性化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小学阶段的古诗文大多是名家名篇,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想象、人生哲理。这些内容正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意志品质、想象力培养的绝佳资源。为了使学生在诵读积累的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多的熏陶和感染,在教学中抓住古诗文中的关键词句和艺术空白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借助自身的积累,发挥独特的想象,诗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变抽象为具体,从而感受古诗文的情趣和哲理。

四、温之,伸之――增加古诗文的积累

古诗文教学还讲究积少成多,为了巩固所学的古诗文,我坚持在每天早读时与学生一起进行十分钟的诵读;每节语文课前与生问候语就是呤诵一首古诗。不用知道诗文意思,常年积累,自然会感知诗文节奏、意境与韵味,文学鉴赏水平与阅读能力自然也会提高。现在我们班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背完了小学阶段必背的古诗文,进入了《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及初中古诗文等经典诵读。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如能适当引进与课文有关的课外阅读材料,使精读与博览相结合,既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诗。在诵读宋杨万里的《舟过安仁》时,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孩童奇思妙想的情景中,适时复习了他的《宿新市徐公店》,补充了阅读材料《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学生立刻明白了杨万里的童心不泯,怪不得写出了如此绝妙的诗。如此课内与课外,精读与博览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无不让孩子感受到古诗文的经典。同时还可把相关古诗文内容进行组合:如诗词中比较多的写“山水”、写“送别”、写“春色”等。就以“春”这个话题来说:可以把王安石的《元日》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另有叶绍翁的、崔护的、杜牧的、陆游的、晏殊的……这样组合在一起,各写春色,异曲同工,在欣赏一幅幅优美绚丽春天美景的同时,可使人心旷神怡,身心愉悦,在吟诵中受其感染加深记忆。人们所处地位不同,看问题出发点不一样,对客观事物认识就会有一定片面性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想学问深,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常学才能常新。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老师的精心引导下,五年来学生那声情并茂地诵读时时将大家带回历史畅游,从而达到了联想和情感的共识,领会了古诗文经典诵读的绝伦之处。

参考文献:

[1]黄益娟.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谈[J].新课程(小学版),2007.

第11篇

关键词:中华经典;诵读;意义;有效途径

在牧区,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对孩子读书、阅读习惯的培养。大多数孩子就读于牧区寄宿制学校,家庭教育功能一定程度的弱化甚至缺失也影响了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在牧区寄宿制学校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对于学生道德品质及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必要性

1.培养小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经典诗文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而优秀的传统道德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主要指以儒家伦理文化为基础,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精华。针对当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孝敬父母的意识淡薄这一社会现象,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传统道德的力量。

在诵读中,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指导学生诵读,还指导学生效仿古人高尚的品质,从诵读经典中找到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使学生的脑海中刻下发愤读书、孝敬父母以及行为准则的印迹,对培养学生品德,激发学生勤学上进,起到很大作用。

2.形成多种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同时,大量的背诵和阅读可以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基础,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课内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主要方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是语言学习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同时,朗读作为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在经典诵读的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课内带领学生进行古诗文诵读时,可以按以下做法具体操作:

1.反复诵读,自我感知

在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分强调学生对古诗文的含义理解。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理解能力有限,对古诗文中的深刻含义和意境的理解难免有不到位的情况。作为教师,应把握“不求甚解”的原则,不能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在带领学生诵读的过程中,要求他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从而锻炼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2.适度讲解,交流体会

学生在反复诵读,初步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可将自己诵读的感悟与学生分享,在此过程中还可对高年级学生讲解诗文的写作手法、诗文特点、谋篇技巧。通过教师的适度讲解,学生原本对诗文的理解也会逐渐由模糊变清晰,由零乱变条理,由感性变理性,语文学习才能融会贯通。

3.入情入境,合理想象

经典诗文年代久远,学生由于心理发展水平的局限,要求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利用音乐、背景、动画等手段,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让学生进入古诗的画卷中,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才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与理解。

三、课外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主要途径

1.排演中华经典诵读小节目

学校可以定期举行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诵读经典古诗,传承中华文明”等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比赛活动。丰富的活动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诵读内容鲜活呈现在学生面前,既展现了学生表演、舞蹈、音乐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更达到了“活动育人”的目的。

2.举行“经典诗文背诵大擂台”活动

班级可采用周赛、月赛等形式,利用阅读课、课外活动等时间,推选出班级内的背诵冠军。学校可在期中、期末组织两次大型“经典诗文背诵大擂台”活动。这些竞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背诵经典诗文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投入到经典诵读活

动中。

3.开展“中华经典”手抄报比赛活动

教师可组织学生绘制古诗配画手抄报。学生把诵读过的古诗文,加上丰富合理的想象画面,精心设计,绘制成图文并茂、别具一格的古诗配画手抄报。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培养文字组织及美术设计等综合能力。

4.开展“我与中华经典”为主题的读后感交流活动

学校可借助主题班会、少先大队活动、团支部活动、道德讲堂等平台,开展主题系列活动,要求学生把诵读经典的体会写出来,交流心得,畅谈收获。

第12篇

一、传承历史――特色活动,精彩纷呈

让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

1. 科学安排诵读内容。在开展“读、说、写、画、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随机渗透诗文教学,让年级组老师共同协商选定每周诵读内容,制定诵读计划,借助文本让学生积累诗文。比如:课文中学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老师就可以向学生推荐李白的诗,以及相关描写祖国山河的诗等等。

2. 精心阅读教材。为了便于老师系统地安排诗文诵读内容,在张达安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为每个学生订阅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各年级课题组的成员对文本进行甄别,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生活积淀、审美情趣的差异,选择适合不同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作品推荐给孩子们。把《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论语》等穿插到各年级。这样既遵循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阅读理解,又使得学生在自己诵读和老师帮助下逐步养成积极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想象力和较高的欣赏能力。

3. 全力保证诵读效果。对于要求孩子们必背的篇目,我们能做到严格把关,确保诵读效果。走近班级,每个班级的图书角《图书管理制度》、借阅登记等表格,各年级教师以经典古诗文为蓝本,做好诵读内容推荐工作,选定诵读内容由教研组长报教导处备案。这样,经过学生自背、班级检查、学校抽查的方法,确保背诵质量。

4. 积极开展多项活动。把诵读中华古诗文作为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内容。三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古诗文“诵读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比活动。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赛诗会、经典诵读展示会”等主题活动,犹如一缕缕春风,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在美文中,学生体味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品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必将受用终身。

为了深化和巩固中华经典诗文的研究成果,形成全校诵读诗文新的热潮,学校还制定了多项措施促进诵读活动的开展。

成立古诗文诵读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研讨会或座谈会,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总结诵读活动好的做法,并在全校进行推广。

班级建立古诗文背诵个人档案。每生一诵读本,用于记录学生已背过的古诗文题目内容、熟练程度等。

学校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对各班级的诗文诵读活动情况予以督促、评估,并列入年终考核。

二、实践研究――目标明确,措施到位

在古诗文诵读活动开展的进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使活动实施者清醒认识到只有明确正确的活动方向,采取合理的措施,才不会使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我们在诗文诵读研究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1. 活动目标要明确

轻形式重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不求数量只求质量。质量第一,数量第二。正确处理背诵与理解的关系,不能只单纯追求背诵数量,更不能把背古诗文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古诗文的质量。不讲速度讲效果。速度和效果并非相辅相成。搞古诗文诵读,宁可慢一些,但求好一些。在组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目标明确,就能保证活动的过程不流于形式,能沉下心来研究诵读艺术,研究记忆方法,研究诗文鉴赏,以适于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的方法方式把诗文诵读活动推向深入。

2. 活动措施要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