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阅读课程

小学阅读课程

时间:2023-08-24 17:17: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阅读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阅读课程

第1篇

一、图画书阅读课程应该以文本为基础

相对于传统的文学作品,图画书有独特的体裁特征,通常由“图像”和“语言”两个符号系统共同呈现,是“图画”和“文字”结合而成的“复合”文本;图画书作品体现现代社会的思想与文化,具有教育学、美学、文学的内涵,反映作者和绘者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艺术个性,图画书艺术的新颖、独特、广阔、丰富与深刻,决定了图画书的阅读、图画书图画和文字的解读、理解、判断和评价,需要建立在所欣赏图画书作品的文本特质基础上。三年级的一个班实验了图画书作品《黎明》的班级阅读指导。《黎明》描绘的是山中湖边的黎明以及黎明到来的过程,凭借水彩画及水墨晕染的技法,作者刻画了空旷中隐现的山影树影,水面逐渐升腾的雾气,近岸的水草和岸边的小船,盘旋空中的蝙蝠与伫足树枝上的小鸟,呈现出黎明渐近时分,光影明暗中各种物象影影绰绰的轮廓与朦朦胧胧的美感,极具化境写意的神韵和艺术感染力。诗画一体是《黎明》鲜明的艺术特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从设计上就注意把握了这一特点,首先以一小段古琴曲让学生安静下来,然后自己舒缓轻声地一页页读出文字,学生很快调动自己的感官,沉浸到作品的情境中,虽然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没有夸张趣致的人物,他们仍然饶有兴致地仔细观察、体会、想象,当“欸乃一声山水绿”的画卷打开,全班都情不自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配合这一文本,教师介绍了《黎明》的创作背景,指出作者的创意灵感源自中国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渔翁》,并将诗歌全文呈现出来,指出作品清新隽永的诗歌品格与韵致,以及表现出的中国诗画明净空灵、疏朗开阔的意境与风范。因为是中年级的学生,教师没有对此加以更多的阐发,而是留出10分钟的时间,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开始重复阅读、小声讨论,让课程自然结束。教师总结这一课程时特别提到事先查阅文献的重要性,认为把握作品特点可以让阅读指导密切结合文本内容,突出特点,讲出特色,应该通过了解图画书作品的创作时代、作家背景,参照导读、书评在内专业评论与评价,确定作品阅读的重点、难点及兴趣点,进而设计出有针对性有特色的阅读教学指导方案,并预留调整与策应的空间。

二、图画书的阅读课程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其实,由于图画书多以图为主,形象而直观,儿童读者有兴趣也能够完成自主阅读,而图画书艺术又有其特殊性,在图文共同又分别讲述故事的前提下,读者本来就需要在阅读中连接图文内容,整合和构建故事系统,许多作品要表现的内容包含在图画画面细节中,或隐含在包括扉页、环衬、封面封底在内的装帧设计里,需要读者主动感知与关注,获取、加工其中的视觉信息,体味和领略其中的奥秘与趣味。儿童具有读图的天赋,他们能够调动 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很快进入图画书的艺术空间,我们的图画书阅读课应配合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成为阅读主体,策动他们进行自主发现与探究的阅读。二年级的一堂图画书欣赏课选择了《娃娃》。《娃娃》是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本土原创的图画书作品,曹文轩认为图画书与文学文本一样,传达思想情感与美,不应认定其必须以图画为主,减少文字量或弱化故事,所以这个作品具有长篇的文字,图文配合方式也较为传统。针对这一文本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教师采用自己读出文字学生一边聆听一边阅读图画的基本方式,有意放缓翻页的节奏,不时通过停顿或静默让学生自由讨论。从整体阅读过程看,绝大多数同学都自然进入了作品图文的阅读,他们对图画书整体与局部,包括色彩与构图、媒材与装帧设计都有仔细的关注,从现场的学生反应可以看出,《娃娃》深沉意蕴与真挚情感打动了他们。事实证明低年级的学生班级,在教师的有效策动下,能够自主开展并完成文字量大、有长度和深度的阅读。阅读讨论是组织学生开展自主阅读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设计问答环节时要谨慎而节制,避免一问到底、发问不止,要对应作品的阅读要点或阅读难点进行必要而有效的发问,略去平行的无关紧要的细节性追问,一方面不干扰学生阅读的连贯过程,另一方面也留下一些他们自主发现的空间。学生的主动提问更有价值,合并学生自己的个性化回答,会生成自由而充分的讨论,是图画书阅读指导课最必要也最有意义的部分。《娃娃》阅读课堂就以学生提问为主,看到封面他们就提出了“娃娃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叫娃娃的问题”,教师没有回应,而是悬念推进阅读,不久学生在过程中自己解决了这一问题。整堂课教师很少提问,只在作品最重要的戏剧到来之前,问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该不该将第108个娃娃送给那个小姑娘”,学生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愿望回答后,教师没有评价,而是翻过书页,念出作品的文字。在学生的感动和震撼中将阅读课堂教学也推向。显然这样的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活动,能卓有成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让所有参与者获得阅读成就感及自信心,养成阅读兴趣和习惯。学生课后非常出色的图画或文字形式阅读回应证明了这一点。

三、图画书课程应以阅读为核心

不同于学前教育游戏为主体的阶段,小学的图画书阅读课程不应过多地将重心放在活动设计上,主题过于发散、形式过于多样的活动会挤占本来属于阅读的时间空间。活动的开展要结合文本,结合学生年龄、心智水平及学习发展阶段,一定要评估活动的实际效能,避免迎合学生趣味、流于形式的活动,影响或削弱阅读课程阅读的质量。一年级的《风喜欢和我玩》阅读课程针对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的状况,指导时更多地考虑了结合儿童生活经验和情境体验,教师准备了风车、风筝、风扇等小道具,但出示和演示时都注意了适可而止,避免分散学生对作品对阅读的注意力。课堂以阅读作品图文为主,学生讨论时如表达自己的生活经验过于随意散漫,老师会及时引导他们回到作品的阅读中,用适当的提问指引学生欣赏作品图画中的内容,调动他们的想象力理解文本的精彩与精华之处。因为题材表现的需要,作品以黄褐色与白色为两种基本色调,映衬出风的形象,苹果树上的苹果也是白色的,不同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提出了“苹果为什么画成白色的问题”,学生踊跃,有学生回答“书中没有红色,只有两种颜色”“因为画家喜欢这个颜色”,更有学生回应“因为风住在苹果上”,观课者掌声一片,课堂的出色效果由此可见。学生比较喜欢以戏剧表演或绘画的方式回应阅读文本,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的活动配合学生兴趣,发展他们的多元智能,但是也要以保证作品的阅读为前提,推动全面、深入、个性化的阅读为目标。教师以“我喜欢和风一起玩”为题布置学生课后绘画,从收到的学生画作看,他们结合了自己的生活,也很好地呼应了他们各自感兴趣的作品场景,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有所表现有所发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图画书是优质的课程资源,但我们在以图画书为文本的阅读课程中,一定要明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明确图画书的阅读是文学和艺术、教育和审美的综合的阅读,区别语文课文的教学,也不同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在课堂的班级阅读中,应以阅读为基本的活动,并保持图画书阅读的文学艺术特色,让学生阅读图画书的过程、形态、基调与氛围尽可能反映和体现所读作品特有的品质与风格,让学生成为阅读主体,引导他们进行自主、自由、表达、交流、对话的阅读。当学校的阅读课始终处于轻松而愉悦的状态,学生们的语言、思维、审美、情感、道德等都会在阅读过程中自然得到很好的培育和发展。

作者:陈晖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2篇

>> 幼儿国学经典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国学经典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研究 浅谈国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完美体现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的尝试 小学经典名著阅读教学之探究 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 让国学经典融入语文教学 浅谈经典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育与国学传统初探 与国学道德经典同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学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国学经典引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经典教育 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国学经典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国学经典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郑素珍")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国学经典承载了古代圣贤的思想与智慧,蕴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近年来,我国的小学刮起了阵阵国学经典阅读的风潮。本研究在调查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小学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开发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国学经典 小学语文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87-02

何谓“国学”?对于国学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但目前学界比较认同的一个说法是: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①所谓“国学经典”也就是说国学中最精华的、具有典范性的著作。国学经典承载了古代圣贤的思想与智慧,蕴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阅读国学经典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的国学经典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从小学就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阅读,不仅可以让小学生认同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还可以使小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人文知识,提高个人的修养,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其次阅读国学经典可以使小学生从小修身养德,立身做人。培养“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国学经典在教育层面上体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修身做人上。如孔子的仁爱思想、老子的敬畏自然、孟子的“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等圣贤的思想一直流传至今,它们不仅仅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也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掀起了一阵阵“国学热”,诸多学校针对阅读国学经典开设了校本课程、创立国学经典阅读角等等。然而纵观“国学热”的背后,我们却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国学经典阅读的数量增加了,可是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本质上得到提高了吗?小学生在阅读能力、阅读方法、阅读文本的选择上都存在着一些局限,学校应思考如何在本质上提高小学生的国学素养和语文素养。而作为教育者到底应该如何有效地帮助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本研究认为应将国学经典同小学教学有机地融合,从选择国学经典中合适的阅读内容、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改进国学经典阅读的阅读方式、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办法这四个方面去努力。

一 选择国学经典中合适的阅读内容

2015年3月,本研究对小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小学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小学生不清楚何为国学经典,在阅读书目的选择方式上有63%的小学生表示“根据封面选择”。近三分之一的家长表示只是根据网上的推荐来给孩子挑选阅读书目。在针对老师的问卷中有一道开放式问题――“在开展国学经典阅读的教学中有碰到何种困难”,有很多老师提到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如何选择和筛选合适的阅读书目很令他们苦恼。因此要想使小学生充分地、深入地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必须从选择合适小学生阅读的经典篇目开始。

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首先要考虑到小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阅读能力以及语言学习水平,在繁多的国学经典中,最精华最具有价值的却不一定是最适合小学生读的。因此在篇目的选择上应该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编订,由浅及深、循序渐进。本研究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国学经典阅读篇目,并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低段一二年级的学生以阅读经典蒙书为主,例如《三字经》和《弟子规》等,它们兼具朗朗上口,易于诵读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配以富有童趣的解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段学生可以选择《论语》《千字文》和《孟子》。高年级段可选择《大学》《中庸》,引导他们将经典同实际相结合,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与道理。

二 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

调查研究发现,针对“学校是否有具体的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方法或方案”这个问题,大部分教师的回答是否定的。对于课程的基本目标、基本理念、教学

模式等,大部分教师都表示不清楚。“我也不清楚如何系统地教授学生阅读国学经典,自己在国学上面的素养也十分有限,所以课上也只是安排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对于国学课程的展开是迷茫的,因此要使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真正地发挥作用,在解决教学内容的同时必须制定一套可行的、有效的实施方案,而第一步就是明确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低段年级学习内容是蒙学经典,低年级段学生的文字理解、阅读能力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学目标应该以诵读和识字为主,文化感悟、文义理解可作为其他教学目标。中段的小学生学习内容为《论语》《千字文》和《孟子》,处于这个年级段的小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字基础和阅读能力,在文义的理解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国学经典阅读的教学目标应在诵读、识字的基础上增设知识积累、理解文义和感悟文化。识字在这个阶段不再需要教师亲自教学,而由学生自行完成。文义理解应该是教学重点,但也不要求逐字逐句的深入剖析,而是重在理解文章大意。感悟国学经典中的文化应由学生在诵读和理解文义的基础上自主进行,而非教师刻意的行为。高年级段的学生通过积累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结构,识字和诵读已经不需要再加强调。在此基础上国学经典的教学应该注重文义理解和文化感悟,教学中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深入挖掘文章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三 改进国学经典阅读的阅读方式

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时方法都比较呆板和形式。“我认为他们阅读国学经典之后会背诵就算完成目标了,至于其他的目标我认为无法去衡量。”是的,国学经典的学习离不开背诵,但是过于强调“背诵”反而会使阅读变得呆板、枯燥,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经典的阅读要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把《三字经》编成有旋律的儿歌,还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来讲授经典内容,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演绎国学中的一些经典故事等。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国学经典,教师更不应该只强调学生的背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在学生阅读的时候加以点拨和引导,让学生透过文字捕捉到国学经典作品中的情感魅力。

四 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办法

调查发现有许多学校在实施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时候,并没有一套系统的实施办法。“学校没有硬性规定什么时候开设课程,课业紧张的时候几乎不会想到要去监督小学生进行阅读,主要还是看他们的兴趣和自觉性。”没有系统的实施办法会使得课程开展效率低下。首先课程必须定时,苏悦在其研究中曾提到“逐日咀嚼法”,学生最好能每天都阅读国学经典,在潜移默化中对其背后的意义、文化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因此,学校必须安排每周一节阅读课程,结合语文课和晨读进行名句诵读赏析等活动。总之,每天保证有大约半小时时间来学习国学经典。每周一节的固定课,可以用来复习或者举行经典阅读活动。其次,必须要规定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本研究在小学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现实情况制定了每日任务卡、每周任务清单以及学期反馈表(由家长填写)。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国学经典阅读课程实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教师要想使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真正发挥其陶冶情操、提升文学修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作用,首先教师本人必须具有较高的国学专业知识素养,这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同学生的相互交流,了解学生在国学经典阅读中的需求及困难,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对话。除此之外,国学经典中本就包含许多道德要求以及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教师的为人师表能成为学生国学学习的“助推器”。因此学校必须定时举行针对教师的培训会,提高教师自身的国学素养,探讨国学经典阅读课程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会上也可以请专业人员指导教师开展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等。

五 结束语

第3篇

目前,新一轮的全国性教学改革正处在如火如荼的关键阶段,而在中小学课堂中沿用了数十年的教学大纲也悄悄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教育部新出台的指导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要求被称为“课程标准”。根据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设置,从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程度(以前一般称为课文讲授要求),以及学生学习的深度广度要求的角度进行了一些修改。如果把教师课堂教学参与程度和学习的广度深度要求上的区别作为分类标准,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可以分为两大类,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

所谓讲读课文,顾名思义,就是需要教师精心讲解,学生读熟吃透的课文。这类课文通常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细致地引导和讲解,确保学生准确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并学习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对于相关字词、句及段落,还要背诵重点语句、段落,甚至是整篇课文,或能够仿写课文中的典型句式,或运用词语造句……不一而足。

阅读课文则不需要教师讲太多,而是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解决相关知识,对于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小学语文教材目前的阅读课文包括两种类型,即课内阅读课文和课外阅读课文。课内阅读课文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活动中进行阅读的课文。课内阅读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调控。学生利用专门的用于进行阅读的课堂教学时间,在教师的点拨和帮助下,通过阅读课文,领会课文表达的思想,并掌握文章结构、修辞方法等基础知识,再根据教材提供的课内提示获得诸如细节描写、词句运用的基本技能。课外阅读课文自然就是在课堂活动之外进行阅读的课文。而在课外进行的各种活动,教师基本上就鞭长莫及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几乎完全独立地进行课文的阅读理解、分析归纳等学习活动。简而言之,我们亦可以这样理解:课内阅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教师的身影,而课外阅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则基本看不到教师的参与,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基础的要求也更高。

以上简单地分析了讲读课文与阅读课文(课内阅读课文和课外阅读课文)在教师参与程度和学习的广度深度要求上的区别。对于广大语文教师来说,讲读课文类型的学习要求和教学方法没有什么可说的,各种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案例,包括相关的教学视频都很容易获得,只要在语文教学一线工作几年,就会对此类课文的教学方法有所了解,所以一般来说讲读课文的教学中基本上不会存在太大的教学误区。大家一定注意到本文的题目中,重要性相对略低的阅读课文被放到了讲读课文的前面,这是有原因的。通常来说在日常教学中容易存在教学误区的正是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课内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事实上,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往往会把阅读课文和讲读课文混为一谈,担心学生自己无法胜任阅读课文的学习,总是以为他们会把事情搞砸,于是越俎代庖,也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试图把阅读课文和讲读课文区分开,并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却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放任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学习,缺乏应有的引导和点拨,也没有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曲解了语文教材中设置课内阅读课文的初衷。

既然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的划分依据是教学时教师参与程度和学习的广度深度要求上的区别,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时,就应该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严格区分阅读课文,特别是课内阅读课文与讲读课文的教学方法,在课内阅读课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既注重加强教师自身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又不能越俎代庖,进行细致的讲解,而是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最终走出课内阅读课文教学的两大误区,从而使教材设置的内容起到应有的作用。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得到相应的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省彰武县兴隆山九年制学校)

第4篇

关键词:阅读课堂;教学时间;教学方法;阅读指导

尽管现在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进一步提升受到了极大的制约。鉴于此,本文对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希望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要想保证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高效性,教师必须要认真备课,

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对教案进行精心的设计,从而能够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精讲以及巧问,努力地对问与讲的时间进行压缩,这样才能够将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说、读以及写的练习。因此,教师必须要合理地分配学生的实践时间,师生双向交流的时间,教师传授知识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够使40分钟的课堂效率得以提升,从而更好地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二、对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选择

要想保证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高效性,教师必须要对正确以及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运用,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体裁以及不同类型的课文进行讲解。比如在对课文进行阅读的时候就需要保证以学生自学为主,只有这样能够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对练习互评、合作讨论、模仿练习以及自读笔记等各种方法进行灵活的运用,从而能够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地激发出来,并且能够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

三、加强阅读指导

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选择科学的阅读对象,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知识现状以及年龄等特点为根据帮助学生选择好的书籍作为阅读素材;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正确的指导,在具体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自身积累的基础之上联系上下文对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进行体会;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边读边写的习惯进行培养,这样就能够将阅读材料中的好词好句随时摘抄下来,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要想构建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教师首先要充分地认识到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对课堂时间进行充分的利用,真正着眼于课程目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予以认真的贯彻,对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行有效的培养。总之,作为一个漫长的过程,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从而最终将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寻找出来,全面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英语;英语阅读教学;教学策略;教学有效性

小学英语阅读是在学生一定英语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英文的阅读与翻译的整体学习工作,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往往需要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以及教师教学策略的优化,而整个阅读过程中单词的有效认知与信息的准确获取又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所以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英语教师除了对学生英语基础进行有效的分析外,还应当对教学的方法与策略进行深入的探究,进而不断的优化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以保障从教学方面来强化英语阅读教学的效果,最终促进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的显著提升。

一、借助教材课文内容,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强化学生课文阅读的基本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基本不具备英语学习的基础,因此在一开始的英语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教材是学生英语知识认知与应用的最佳载体,而教材中的课文又是学生英语阅读的最佳材料。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应当积极的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以课程基本教学工作结合学生英语阅读教学,进而在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强化学生课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以为学生英语阅读技能的提升提供最佳的保障。

例如在《My schoolbag》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基本单词以及语句教学完成后就要注重对于课文的整体分析。课程的课文往往以对话的形式来展现出来,学生阅读的目的在于流利的阅读与有效的信息获取,因此教师在课程授课的同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词汇学习来进行课文的通畅朗读,例如Oh, it's nice. What's in your schoolbag?里面的what’s的发音等等,然后在学生流利朗读后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词汇储备来进行文章对话的翻译以及译文语句的润色。在这种课程教学与英语阅读教学同步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基础知识的积累还能够同步的进行课文阅读的锻炼,进而小学生零基础学习英语的困难被有效的克服,基本的阅读教学可以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顺利的开展起来。

二、根据课文教材内容,为学生选择合适的绘本教材促进学生英语图文阅读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不能仅仅依靠教材的内容来进行,由于教材课文形式的单一化以及阅读量的缺乏,学生要想获得阅读技能的提升,就要尝试更多英语资料的搜集。而此时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这一困难又再次的影响了小学英语阅读课的开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选择绘本教材,以图、文和主题三者的结合让学生借助生动的知识展现形式进行英语材料的阅读,进而克服自身基础薄弱的缺陷,尝试英语阅读的拓展训练。

例如绘本教材《Rain》,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就可以为学生选择这类绘本来作为阅读课的教学载体,并且再以电子书与多媒体教学工具的结合,为学生直接展示教学的内容,进而让教师与学生能够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绘图的赏析与英语知识的阅读的同步训练。在绘本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教材的插图展示让学生对英文的说明进行阅读,例如Where is the rain on?Rain on the green grass. /Rain on the black road.等等,使得学生能够先根据绘图的内容对英语表达的主题进行理解,然后在凭借自己的知识所学和教师的指导来体味英语的实际表达方式,进而使得学生能够有效的进行英语小故事的阅读,并根据自己的阅读获得准确的信息。通过绘本教学的开展,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得到了基本的保障。

三、根据教学的进度适度开展小学生阅读活动课,强化学生阅读技巧的实践锻炼

小学阶段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可以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而同样英语阅读课教学的长期开展,也可以为学生独立进行英语阅读提供最佳的基础准备。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锻炼,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并适当的根据教学的安排开展一些英语阅读的小活动,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提供一个阅读训练的最佳平台。通过英语阅读比赛或者小活动的开展,学生会自主的进行阅读的训练,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的阅读技能。而最终的活动开展又可以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结果进行检查,以从阅读材料、阅读发音、翻译等方向找到改进的内容,完善自己的阅读教学工作。

四、尝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笔记的记录,以帮助学生同步的拓展自己的英语积累

小学阶段的学生很早就会对语文阅读进行阅读笔记的记录,但是很多学生却忽视的了英语阅读笔记的制作。虽然小学英语阅读还处于初级或者非常基础的阶段,但相关读物中的单词以及不同于课文的英文表述可以有效的扩充学生在某一层次上的英语知识储备,进而为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在阅读课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尝试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的记录工作,以短语记录、单词记录或者小故事摘抄等形式来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而不断的拓展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

小学英语阅读课的开展可以在学生基础知识储备提升的前提下不断的强化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对阅读课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并不断找寻教学策略优化的有效方法,进而以教材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基本的英语阅读学习、以绘本教学方法来强化学生英语阅读的教学,再以阅读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最佳的阅读实践锻炼平台,最终凭借阅读笔记的创作来拓展英语阅读教学的效果,以保障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知识储备的提升与阅读技能的强化能够同步的进行。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18-01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想象力、创造力和好奇心最强的阶段,而语文阅读课是发展孩子天性的地方,通过对书本人物的理解,学生不仅可以总结学习人生最初阶段的关乎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而且可以开发智力和想象力,而现行的传统教学方式下,局限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小学老师综合素质等因素,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课效果差强人意,通常学生的阅读课要么被老师占课,或者学校根本没有开设语文阅读课,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真正的贯彻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程创新,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全面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最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水平。

1 教学过程注意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学不同于教育,成功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过程,也应当是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意志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崇敬,语文文化极具丰富度,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及,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的生活态度。每个人都有权力享受生活,而珍爱生命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基础,珍爱生命才能做到热爱生活才能爱护他人,小学生还缺乏对生命的直观认识,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全身心的投入,带领学生阅读这类文字,同时自己的灵魂也在文字中得到洗礼,而学生自身也会受益终生。其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让学生从小领悟到人类存在于自然之中,在欣赏自然的同时,对人类自身有了深刻清醒的认识,在文字中间感受自然的馈赠与温情,获得美的享受到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

2 老师要积极主动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阅读课也是偏重于老师对文学作品的人物情节进行剖析,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度提升,但是缺乏了自身的理解,禁锢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教学创新使得语文阅读课堂更加开放,老师的干预减小,学生的主动权增加,但是并不意味着老师对学生应该放任不管,而是应当加大对学生的引导,比如阅读的方向或者阅读的话题,可以确定一个阅读的话题,让学生集中选择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获取信息进而进行读后感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发展自己想象力的自由空间,于无形中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另外,语文阅读课堂是最富生命力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对作品进行再创造,让学生自由的挖掘埋藏在文字中的信息,探究文章,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具有开放的意识,在重视阅读话题的同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敢于质疑,敢于有不同于老师的不同文学观点,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3 善于运用外部环境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

首先,教师在选定阅读话题之后,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直观具体的展现文学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对其理解文字也会提供更多的帮助,比如有人物传记或者任何描写人物外形的作品时,可以展示几张有关人物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文字进行鉴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了解,也让学生学习作者的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期达到阅读课的最佳效果;其次,老师要“授人以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比如区分朗读和默读,在阅读过程中详略得当,学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从文字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最后,老师要将课内和课外的素材联系起来,有新思路新方法,在立足课内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课堂之余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积累阅读素材,学会评析并学会举一反三,对课本文章进行鉴赏。

4 结语

阅读教学关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沉淀,在小学生写作能力方面有着指导推动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通过学生的广泛阅读,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问题的思索,为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和交际能力夯实基础。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更新教学观念,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过程和手段。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小学阅读课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课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建华,李克东.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1997(1):46-54.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赏式;教学模式;研究

古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教师在教学时使用读赏式教学模式,是为了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同时可以对文章内容所包含的情感和知识进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学习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精髓和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道德修养,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

文学。

小学语文的读赏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习阅读知识、培养学习兴趣为目的,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读赏式教学应当如何开展

1.教师应当改变教学方式

读赏式教学方法能否顺利有效开展,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认同这种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联系语文课程的相关内容,重视读赏式教学的特点和其教育重点,从自身开始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进,同阅读赏析相结合,并且将学习联系到生活实际当中,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

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进行情感式的教学,使语文课不再枯燥,同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学生自身的是非观念,使语文课不仅是学习文字的工具,而且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文学素养、价值观念的一种教育。

2.挑选有意义的读物

因为现在市场上的阅读书籍良莠不齐,所以,教师在为学生挑选阅读教材时,需要选择适合学生身份、年龄、内容的读物,并适当对阅读内容进行修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因此,阅读教材的内容要求符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故事情感是学生接受的范围,同时文章的难度要适中,如果文章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太深奥,学生不仅难以理解文章的内容,还会产生对阅读的厌烦心理。

3.重视阅读,合理安排阅读课程

现在很多小学对阅读课程不够重视,阅读任务经常被安排在寒暑假期之中,这样安排教师无法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因此,很难真正起到学习和教育的目的。鉴于以上问题,教师应当重视阅读课程的安排,安排学生的必读时间、自由读时间以及半自由读时间,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不理解的段落时,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将阅读课真正地完善到位。

要合理安排学生的阅读时间,挑选最佳的阅读时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和阅读质量。

4.提高阅读的成效

阅读课上,教师要随时监督学生的阅读,使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效果发挥至最大,避免学生在阅读时做其他活动的现象

发生。

关于读赏式教学模式,需要建立相关的阅读评价和反馈体

系,做到真正了解学生的阅读趋势,及时指导学生阅读和学习,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可以同学生进行互动,对阅读的文章进行探讨,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进度和理解程度,通过教学回馈的内容来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读赏式教学模式。

二、关于小学读赏式教学模式的总结

第8篇

[关键词]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能力的提高;结束语

现行的语文课教学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型”的教学,一种是“思维训练型”的教学。

前者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完整的知识系统,一般按照“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习”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让学生理解语文工具的知识,而忽视培养他们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

后者教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则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而比较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只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一、阅读教学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2、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法指导。

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二、促进教师阅读教学能力的提高

一般来说,在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着很多研究。但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不够。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新的英语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师和学生都充分认识到了学生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并积极加强研究和实践。 在设计导入内容时,需注意的问题 。

第一,阅读课的导入部分不宜占用过长的上课时间。毕竟导入环节只是阅读前的热身活动,是为阅读文章做准备,占用时间过长,会导致学生难以把握教学重点,降低阅读课效率。

第二,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二者是可以有机结合的。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想一些可能会出现在文章中的词汇,这个活动既可以解决词汇问题,也能激发学生已有的、关于文章内容的背景知识。

第三,在设计导入部分的背景知识时,要认识到其原则是使学生们意识到他们并非对文章内容一无所知。每个人对他所读的文章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了解,如果他们不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需要帮助他们建立相关的背景知识,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信息来理解文章的内容。

总之, 阅读兴趣的培养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让学生为今后的学习打好了基础,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必将事半功倍。然而,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各种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读书的兴趣也必然在读书的实践中形成。经常阅读课外书的学生,知识面往往宽一些,理解能力强一些。反之,那些常年不读课外书的学生,知识面窄一些,理解能力弱一些。只要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就会使你忘掉疲劳,驱散懒散,使你奋发。从而把读书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喜欢他,而不是厌烦他。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拓展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99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阅读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阅读对培养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极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还会让他们积累大量的词语、句子等知识,因此阅读教学在小学生的语文课中显得十分重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再是传统的对学生灌输的教学方式,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加阅读练习的过程,教师鼓励学生拓展阅读范围,不局限于课内文章,还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读一些有意义的文章,从而能受到文章的启发,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和充实感。

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文章也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使他们学会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思考问题的角度。目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严重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完善拓展阅读教学方式,提高阅读课堂效率,真正实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就是在学习语文教材文章的基础上再拓展一些阅读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文章的学习,这不满足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拓展阅读教学,引入一些课外的内容到课堂中,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阅读内容,才能在写作文时使用恰当的写作手法,同时流露出真情实感。可见拓展阅读对小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具体的作用如下。

(一)丰富小学生的语言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小学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文章才能积累一定的好词好句。小学阶段是学生积累词句的黄金时期,这段时期学生记忆力十分高,对很多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拓展他们的阅读范围,可以让他们学到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这对他们语言积累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让学生摆脱课本教材的束缚,通过一些课外阅读课、去图书馆看书等活动,提升小学生的阅读量,在每次课外阅读课后,教师要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会写下来,鼓励学生将自己学到的新词新句用到自己的日记或作文中。拓展阅读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学技术,可以读一些科技方面的最新文章,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好习惯,通过阅读一些贴近生活的科技小发明的文章,让他们对小发明的原理有清楚的认识,这对提高他们动脑思考甚至动手操作的能力有重要的帮助。

(二)提升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小学生的写作困难时家长和教师都很苦恼的一个问题,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是很丰富,另一方面小学生很多词语不知道怎么正确使用,造成这两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小学生的阅读量不够,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学生的思路就会堵塞,不能发挥想象的空间,找不到好的素材去写作。通过拓展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他们在接触更多素材的时候对自己写作思路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拓展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好归纳总结的能力,这对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拓展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阅读范围

小学语文教材的价值和教育意义不言而喻,教材多选用小学生易于接受且贴近生活的文章,可以提升小学生学习的热情,这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重要的帮助,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让小学生彻底领会课本教材的内容,还要积累教材中的好词好句。如果仅仅阅读教材中的文章是不够的,不能满足提升学生额度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章,在学习新课后,可以让学生去阅读一些课文背景介绍的文章,或者是写作手法和内容相似的文章,让他们学会阅读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积累词句,并思考后面的问题选项,这样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印象,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

(二)结合实际生活拓展阅读教学

我们都知道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也是许多语文知识的来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就包含很多语文知识,我们说的话在语文中就是一个个的语句,这些语句都是通过语文学习和阅读积累得到的,可见,阅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学语文拓展教学也要在内容上贴近我们的生活。教师对教材大纲进行深入研读,整理好教学资料,在教案中加入一些生活元素,例如与生活相关的科学、自然等知识,这样做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了他们的阅读体会,激发他们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和阅读文章的热情,同时培养他们善于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如果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中让学生去阅读一些文章,势必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学生心里会产生:到底是上课呢?还是阅读课呢?这样的疑问,因此要专门举办一些阅读课堂,并且要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鼓励学生从家里带上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还可以举办阅读比赛,让同学们把自己近来读的书籍内容写下来,最后评比出阅读之星,这样可以调动起来学生阅读的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拓展阅读教学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084-03

一、追求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阅读教学

新课标第一次为语文学科课程性质下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样的表述,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教学必须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目标指向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指出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要认清“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师可以根据课标及学生实际,基于教材,用好教材。“综合性”三个字告诉我们,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筛选、补充、整合。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具有丰富教学意义的主题,围绕主题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完成教材教学,而是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培养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的能力。新课标附录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也增加了关于汉字、拼音、阅读、写作、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学内容指向性比原来更明显了些,那么如何组织教学,才能摆脱对语法修辞、概念、定义的死记硬背,一样成为教师学习新课标后要解决的新问题。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课承担了较多的教学任务,包括传授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阅读不同文体的文本资料,掌握不同文体的表达方法,形成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等。但是目前国内各个版本教材都是一本语文教科书,涵盖了阅读、口语、习作(写话)、综合实践活动等教学内容。可以说,课标指出的“语文课程要完成汉字、拼音、阅读、写作、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大部分教学任务仍然要靠阅读课来完成。

因而,“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教学策略的使用上,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必须改变阅读教学重理解、分析、体验、积累的现状,还语文课堂于学生,变阅读教学内容为学生表达训练的资料,变阅读课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场所,沟通读写联系,加强表达训练,让阅读课呈现新风貌。

二、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策略

1、以表达促阅读,加强规范语言的同化

语言同化是指一种语言排挤或代替其他语言,从而使被排挤、被代替的语言消亡的现象。在同化中取得胜利的语言称为同化语言,在同化中被排挤或被代替的语言称为被同化语言。语言同化是在语言深入接触中出现的语言融合的一种表现。

学校教育是学习和普及通用语言的基地。教育的普及进一步强化了语言的同化作用。通过学校教育大力推行通用语言的规范标准,进一步加快通用语言的规范。学校教育不仅加强通用语言、强势语言的普及进程,而且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应用通用语言、强势语言的规范化水平。

在阅读课上,既有标准语言排挤或代替其他方言的现象,更能通过基于阅读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更多地使用新学的语言文字;借助优秀范例,规范通用语言,暨在学习新字、词、句后,通过表达训练,内化为自己的表达能力的提高。简而言之,语文课上的同化现象就是使学生在已有的语言现象中插入新的语言材料。

老师在教学《一个村庄的故事》时,给出文中“小村庄、森林、河水、天空”等词,让学生读一读。接着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如:(美丽的)小村庄 (郁郁葱葱的)森林 (清澈见底的)河水 (湛蓝深远的)天空 (清新甜润的)空气

完成填空后,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脑海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体会添加了这样词语后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对比读词,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形容词的使用,脑海中对小村庄、森林、河水、天空、空气的想象更具体了。

接着老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小村庄吗?为什么?”

多数学生能根据课文描绘的小村庄进行回答,回答的内容与形式可以与课文相同,也可以不同。这样的练习,学生的表达内容来自阅读教材,不必重新选择,可以把注意力花在如何表达。这样的练习,集中进行形容词的认识与使用,再由学生自己进行重新构建,把这些内容用上,还要说得话语连贯,有智慧的挑战,孩子很有兴趣,而且好生、差生都会说,体现出来的差异就是用的词多点少点。这种话语构建,对学生今后的语言文字独立运用有明显地帮助。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雨点儿》有三句对话,原文如下:

半空中,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

小雨点儿回答:“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

大雨点儿说:“我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诗意教学;课堂分析

一、当前我国小学阅读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我国小学阅读教学指出了努力的方向,标准中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小学生的课内外的阅读量,不断提高它们的阅读兴趣,要进一步达到“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目标,不断通过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来提高我国小学生的整体的语文素养,为其在今后进一步学习我国悠久的语文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应当看到,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小学阅读中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距离上述目标依然有着遥远的距离,其中在小学阅读教学课堂这一块存在的问题最多对学生的阅读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是最大的,总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教学观念落后,阅读课堂教学难以很好地吸引学生。当前不少小学阅读教师依然缺少高水平的教学技能,教学水平不高,阅读教学方式死板老套,阅读内容陈旧,导致学生的阅读热情不高,不少小学阅读课堂阅读内容陈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被吸引,学生在课堂中的阅读积极性不高,就更谈不上课后再去主动阅读了,不少教师在阅读课堂中只是一味的搞所谓的“一言堂”,学生的阅读主体性被严重忽视,在课堂上对阅读提不起兴趣。

1.2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不高,在阅读课堂是这样,课前课后更是如此。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学校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一个学生有着良好的学习兴趣的时候,就会把学习看成是对自我内心的巨大满足,而不会将学习看做一种可怕的负担。当前不少阅读课堂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这是由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不高也是正常的。

1.3缺少足够的图书资料等硬件设施,使得学生缺少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当前不少学校的藏书量依然不够,图书资料陈旧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这在我国不少农村小学中尤为严重,学生想看书却借不到书,客观上造成学生阅读量小,阅读积极性不高。

二、进一步创造条件,打造小学阅读诗意课堂

针对当前我国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积极地良好的阅读课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加强学生的整体的阅读水平。

2.1教学相长,不断改进阅读课堂的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吸引。进一步利用各种积极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实施启发式的阅读教学,积极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有效给学生的阅读形成悬念,从而有效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好奇心和热情,例如教师可以在上阅读课之前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一个问题去主动阅读,自己去寻找答案,采用这种问题式的阅读教学法有利于充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

2.2教师应该不断创新阅读内容,有效吸引学生阅读的注意力,充分发挥能动性,为学生选取那些他们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的有关的阅读内容,注意增加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的新颖性,而不能一味地使用那些陈旧的阅读内容,形成一种“老面孔”,最终反而分散了学生阅读的注意力和兴趣。例如在阅读课中阅读关于圣诞节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给同学们来介绍一些西方关于圣诞节的风俗习惯、西方人是如何来庆祝这一节日的之类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在班上组织开展一个类似的圣诞party,同学之间互相交换礼物等等,通过这样让学生亲自实践,获得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就可以使其带着良好的注意力等进入阅读中,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热情。

2.3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应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阅读中感受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提问,指导学生大胆猜想,不断活跃阅读课堂氛围,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M行大胆的提问,即使问错了或者所提问题十分可笑也不能对其进行挖苦或者讽刺,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增加其阅读兴趣,进一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掌握。

2.4进一步利用各种有效策略来增进课堂情境,增加阅读课堂氛围。“情”由“境”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创设一种和阅读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阅读中身临其境,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师期望对学生的阅读产生巨大的影响,正确看待学生,把他们看成是积极主动的个人,不断传递对学生阅读的积极期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指导,积极发展他们的阅读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前课后进行阅读,给他们推荐好的阅读材料,引导他们进一步开拓阅读面,活跃思维和想象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应该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适合他们年龄特征和不同兴趣的措施,有效促进他们的阅读水平的提高。

2.5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的积极地“读”中来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尽量减少讲课的时间,把课堂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读中来感受阅读中来感受语言文字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在朗朗的读书中感受书中主人公给他们带来的美感。

第12篇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策略;家校联动;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103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使得“读整本的书”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强调语文课程“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再次吹响了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读书的号角。10年间,我们的阅读教学也从研究立足教材的单篇文章阅读到单元整合的多篇文章阅读,再到整本书阅读,不断地将“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改实验深化延伸。

一、培训骨干教师,推动整本书阅读工作有序开展

(一)选派“种子”教师外出学习

我校自2010年先后选派教师到龙口、烟台、济南等地参观学习达20多人次,让大家了解了读写实验的进程,提高了教师对整书阅读的认识。

我们对外出学习的教师提出了过三关的要求:(1)外出人选要经过推荐选拔,必须有强烈的学习欲望;(2)学习结束要提交过程资料,如学习笔记、图片、听课记录或电子材料;(3)外出教师回校后要向全体教师做学习汇报或展示课,交流材料将计入个人成长档案。

(二)校本研修,提升教师整书阅读的指导能力

由于学校规模较小,因此是按学科划分教研组的。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需提前做好规划,确定教研主题,在主持人(即骨干教师)的带领下,首先通过网络研修加强理论培训,明确整书阅读的意义,从“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三个方面与教师达成共识。尤其是“怎么读”方面,我们着重从阅读习惯养成、批注式阅读引领、前人阅读成果展示诸方面进行培训。二是通过学课标、通教材,理清整书阅读的任务。由学科领导带领大家分阶段、分内容,明白课程标准要求的整书阅读的底线,确定教材整书阅读的内容与重难点。三是通过阅读指导课、课堂磨课,提升种子教师阅读指导的水平。学校通过立标、研标确定有代表意义的阅读指导课,让教师在磨课中一边研写、一边实践,逐步提升了自己的阅读指导能力。四是通过确立研究专题,探索学生的阅读需求、编写校本教材,使阅读指导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提升了种子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

(三)以活动代培训,提高教师参与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积极性

首先,学校创设条件让教师把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真实体验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阅读欲望。

其次,学校根据教师的需求,不断丰富教师阅览室的书籍种类,让教师的阅读成为常态,要求教师每天读书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学期读书笔记不低于2万字,书写读书体会不少于3篇。

学校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给种子教师搭建展示平台,以促进教师的互动交流,带动全校整书阅读活动的开展。

二、多视角引领,促进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开展

(一)指导时间灵活多样

我们将课外阅读指导纳入语文课程教学体系,要求每个月至少让学生读一本课外书,一个学期至少上好三节整本书阅读指导课,做到学期有计划、指导有教案;争取一个单元让学生读一本课外书,每两周上一节整本书阅读指导课。教师以整本书阅读指导为主,穿插群文阅读、经典诵读等阅读指导,力求小学五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00万字。

(二)指导书目因需制宜

我们除了要充分利用好整本书阅读的推荐书目,还要倡导各年级积极开发基于整本书阅读的校本课程。

1.依据教材课文设计读书单。一个单元重点选择一本课外书,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

2.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设计读书单。低年级重点指导学生阅读国内外优秀的图画书和童话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想象能力,如《一粒种子的旅行》《没头脑和不高兴》等;中年级开始指导学生阅读浅显的儿童小说书,渗透侦探、历史类的读物,如《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成语故事》等;高年级开始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渗透科技、传记类的读物,如《科学家的一百个故事》《西游记》等,这样的阶梯式阅读,更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优化氛围,家校联动

在校内我们把“整本书阅读”指导与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在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家长对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学校通过家长会、家庭访问、家庭教育讲座、定期邀请家长走进校园等形式,让农村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阅读活动,让家长切身感受亲子阅读的好处,直观地学习指导孩子读书的基本方法,积极配合教师督促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四)阅读评价兴趣优先

没有评价,就没有动力;没有评价,指导就容易落实不到位。在整本书阅读评价中,我们努力倡导重兴趣、重过程、重激励的评价思想,大力倡导档案评价、活动评价、星级评价等评价方式,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主题研讨,学科渗透,探索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

(一)不同学段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同学段学生因其认知水平、阅读心理、阅读经验的不同,对同一本书的阅读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我们提出建立整本书阅读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生长过程的大阅读观,探索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不同的“整本书阅读”指导重点。

(二)不同课型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阅读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以及师生教学关系等方面的思考,我们总结出14种课型。这14种课型又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单一型,以习得一种阅读方法为目标;第二类是综合型,即综合运用习得的方法,在教师指导下有效提升能力;第三类是迁移拓展型。

(三)不同体裁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

从文章体裁维度,我们总结出了10种课型:古诗文阅读课、童话阅读课、寓言阅读课、故事阅读课、散文阅读课、现代诗歌阅读课、小说阅读课、应用文阅读课、经典语句阅读课、图片作品阅读课。我们根据整本书的体裁特点,通过学科渗透开展了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

参考文献:

[1] 刘国正.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