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17: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管理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药物临床试验方案的主要内容
临床试验方案主要涉及:①试验目的;②试验药物:名称、化学性质,临床前毒理、药理、药效学研究、前期临床研究进展、给药途径、药物的标签和包装、药品的管理程序;③研究者:职责、随访时间点;④受试者:入选与排除标准、筛选步骤、治疗处理方法、保证依从性的措施、退出的标准和程序;⑤统计学设计:样本量、随机、设盲、对照、统计分析方法;⑥疗效评价指标:实验室检查项目、评定参数、观察时间、记录与分析;⑦出现不良反应的应急措施、破盲规定、揭盲方法;⑧临床试验室的质量控制;⑨伦理学要求;⑩病例报告表等。
2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是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严重性的结合,其具有两大要素,即危害的发生概率以及危害的后果。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以及处理的过程,以期用最小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小到最低程度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美国FDA于20世纪90年代将风险管理方法引入到医药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监管等环节。随着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成熟应用,药物临床试验领域专家、药政管理部门纷纷探讨如何将风险管理方法引入到药物临床试验中,以提高临床试验的成功率。
3临床试验方案的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开展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目的是通过感知、判断、识别出能够引起风险的因素,并进行归类。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是“风险清单法”,即将识别出来的风险一一列举出来。本文通过对文献的解读梳理,归纳出临床试验方案中常见的风险因素。
3.1临床前研究资料不足的风险
Ⅰ期临床试验药物缺少人体试验的相关数据,方案中设定药物适应症、给药途径、剂量范围、监测不良反应指标等,均要充分参考临床前毒理、药理、药效学等的研究。然而,目前的临床前研究存在许多问题,如动物与人的种属差异:动物身上获得的药物毒理、药物动力学(ADME)参数不能有效运用到人身上,动物身上难以体现一些人体常见不良反应(恶心、神经过敏、头痛等)。动物试验统计方面的专业性不足(样本量少、随机与设盲不科学等)。临床前资料不足或资料错误会影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的结果。
3.2入选与排除标准的制订的风险
入选标准一般要根据药物适应症、实验室检查指标、临床试验目的等而设置,若设置的入选标准概念模糊,会造成研究者对入选标准理解的不统一,招募到不符合要求的受试者,增大了试验的“噪声”。如某治疗肺癌的抗肿瘤药物2期临床试验,方案规定入选标准为“二线标准治疗失败或复发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但未明确指出“二线标准治疗”是哪种化疗方案,导致一些研究者以培美曲塞(或多西他赛)+顺铂为标准治疗,而一些研究者因为患者医保报销困难,将其他药物作为标准化疗,引起患者入选偏倚。排除标准一般要排除妊娠或哺乳妇女、患病程度太轻或太重、患有严重原发性疾病、过敏体质或试验用药过敏、依从性差、3个月内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等的患者。若排除标准制定过于严格,而实际情况中符合条件的患者数目较少,会使试验进度受到延误。如治疗中、重度呼吸系统感染的某抗菌药物的3期临床试验,方案中将入选标准设置为“细菌阳性率达80%”,而实际情况中许多三甲医院患者痰液细菌检出率小于40%,大量受试者被排除在外。
3.3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的风险
3.3.1评价指标的风险
临床上可供选择的评价指标分为终点指标(endpoint)和替代指标(surro-gatepoint)。终点指标是疾病发展的结局(临床结局),如死亡、残疾、功能丧失等。将终点指标作为评价指标,是证明临床试验有效性的最佳选择。对于慢性疾病临床结局的出现,需较长的临床干预、或结果被其他因素干扰、病人依从性降低等,研究者倾向将替代指标作为评价指标。替代指标是临床干预后可发生改变、可代替重要临床结局的指标,如实验室测量指标的上升或下降、临床症状变化等。目前许多临床试验存在误用替代指标现象,导致临床试验失败,或初步试验结果有效、但难以经受时间考验,试验结果最终被。例如,血压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存在紧密关系,以及早期一项研究试验,证明小剂量利尿剂降压的同时可以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人们即推测血压降低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减少存在必然性。越来越多资料表明,Ca2+拮抗剂和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两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虽能降低患者血压但未有效减少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甚至Ca2+拮抗剂会提高高血压患者心肌梗塞发病的概率。
3.3.2不良反应的风险
临床安全性评价主要内容是不良反应的出现,观察患者服药后生命体征(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变化,并对患者进行常规、特殊检查(根据药物作用特性安排),以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安全性的主要评价指标。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因果关系的判定、严重不良事件的上报程序与处理措施,在临床试验中十分重要,处理不当会给受试者带来风险。
3.3.3剂量选择的风险
Ⅰ期临床试验主要从安全性角度出发,探索药物的初始剂量和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ToleranceDose,MTD)。Ⅱ期探索药物的有效剂量,在Ⅰ期的MTD基础上,研究药物剂量-效应关系和最小有效剂量。对于创新药物,剂量选择过高,可能会使患者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剂量选择过低,存在试验指标不能支撑药物有效性的风险。如治疗男性阳痿的复方蛇床子制剂Ⅱ期临床试验,患者服药剂量为3粒/次,服药后20例患者中的11例出现头晕、心悸、胸闷、口舌发麻等不良反应,当药物剂量减为2粒/次时,不良反应可相应减轻或消失。
3.4统计设计的风险
3.4.1样本量估计的风险
试验方案设置样本量过小,会使试验结果重复性和数据代表性差,造成试验结论是假阳性或假阴性风险。一旦出现受试者脱落,小样本量会比大样本量更快达到受试者20%脱落试验结果,即为无效的临界点。样本量越大,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性就越易于发现,试验结果就越接近于真实值,但会使投入增多,一些不影响安全性评价的信息也会被放大,使大量患者长时间接受临床试验而违背社会伦理。
3.4.2随机与设盲的风险
临床试验的假设与因果关系是基于随机化基础,随机不正确,会造成偏倚,出现系统误差。如方案设计随机过于简单,会导致受试者性别、年龄、体重等非处理因素和基线状态不一致;多中心临床试验分层区组随机,若设计的“分层因素”不明确,会造成随机化失败的风险。缺少设盲的随机试验,会使评价的药物疗效被夸大30%~50%。设计盲法时未明确指出:对谁设盲、如何设盲、破盲的条件、破盲的程序等,会造成在试验实施中随时出现破盲的风险。
3.4.3统计学方法的风险
方案中统计学方法是对试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选择统计学方法有误,会使试验数据分析无效,药物疗效无法得到证明。
3.5研究者和受试者的依从性的风险
研究者和受试者是参加临床试验的主要人群,其依从性影响着试验结果的好坏。药物临床试验专业性强,细节要求高,若选取日常工作繁忙或同时兼顾多个临床试验的研究者,其精力有限,可能会出现病例报告表(CaseReportForm,CRF)填写不规范、数据记录差错,对受试者缺乏关心、观察不到受试者的异常反应和异常结果,遗漏了一些具有临床意义的信息,使后期试验数据质量低,不能真实反应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的风险。方案在设置受试者筛选步骤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嗜好、健康理念等,以上因素影响着受试者在日后试验中的配合程度。若方案中规定每日服药次数过多、定期去医院检查周期频繁、侵入性检查次数过多、药物疗程过长、患者要较大程度改变个人嗜好和生活习惯来配合治疗试验等,会造成患者在试验中脱落或失访风险。当退出或失访病例大于原有病例数目20%时,将会造成试验结果无效。
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采用概率论或模糊数学的方法来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对项目目标(临床试验结果、试验进度、受试者的生命安全等)的影响程度。
5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对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的过程,以便降低风险或把风险维持在规定范围内;常见的风险控制措施为:风险减轻、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接受等。
5.1风险减轻
风险减轻是指采取减少风险因素的措施,目的是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
5.1.1加强临床前研究
临床前研究资料不足或错误,会给新药临床试验带来风险。控制此类风险,一方面要提高临床前研究技术人员对《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oodLaboratoryPracticeofDrug,GLP)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严格执行GLP的规定,规范试验操作;另一方面,检索国内外文献,查找同类药物、有效成分相同的药物临床前毒理学、药动学、药效学试验内容,将信息汇总分析,补充非临床试验。
5.1.2寻求多方帮助,增加临床试验方案的科学依据
对于新药临床试验方案中受试人的入选、排除标准的制定、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统计设计,要充分参考现有疾病诊断标准、同类药物临床试验指南、文献资料汇总来设计方案。同时在方案设计之初,邀请临床试验专家、申办企业、试验医院研究者等各方介入,对试验方案进行反复研讨和确认,增加试验方案的科学依据。
5.1.3提高研究者依从性
发达国家提倡在临床试验中为医生配备临床研究协调员(ClinicalRe-searchCoordinator,CRC),协助医生完成临床试验中非医学判断性的事务性工作,如:CRF表的填写,受试者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整理与收集等。鉴于CRC的工作性质,对其临床专业基础和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建议由医院内部培养护士担任CRC,专门负责临床试验工作,不参与医院其他护理工作。
5.1.4提高受试者的依从性
在不影响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前提下,方案设置中尽量减少给受试者带来不适的步骤,如减少回访次数、避免过多的侵入性检查等;为防止受试者忘记回访,可以由CRC提前与其电话联系,通知受试者及时复诊。
5.2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在风险发生前,将导致损失的风险因素消除,排除风险发生所带来的可能损失。在受试者招募时,建议研究者与受试者进行沟通,评估其依从性;对于外地、日常工作忙或对临床试验参与积极性低的受试者,定期回访会有一定难度的受试者,为防止此类受试者试验过程中脱落,建议尽量排除。此外,对于缺乏临床前研究资料的新药,建议权衡药物的风险和收益,风险>收益的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使受试者的生命健康受到危害,给申办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应暂时停止开展此类临床试验,使风险的发生概率降为零。
5.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企业为避免承担风险损失,有意识地将自己不能或不愿承担风险移给第三方,一般是通过合同或购买保险来实现。为减少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所带来的损失,建议为受试者购买保险,让保险公司来承担该风险后果;一些制药公司并不擅长专业性较高的临床试验,冒然涉足该领域,不仅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才,收到的效果可能并不理想。对于此种情况,建议企业与医药研发外包服务机构(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CRO)签署合同,将药物临床试验部分外包出去,让经验丰富的CRO公司承担风险。
5.险接受
风险概率低或损失较小、药物的收益>风险的药物,企业愿意并有能力承担风险。但采用风险接受的基础,是具有一套周密的风险应对计划,当风险发生时快速实施预案,及时应对,并建立风险管控制度,同时强化参加人员的风险意识。
6结语
华 丹1
(1.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广西南宁 530031;1.广西电网公司南宁供电局 广西南宁 530031)
【摘要】通过对我国电力企业在营销管理方面现状的分析,主
要的介绍了国有电力企业在营销服务上所共有的制约和风险,并提
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与解决方案。
【关键词】电力企业;营销;制约;解决措施
国内目前在电力体制方面的改革正不断加快,电力市场正在发
生极大的转变,这对电力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这些挑
战与电力企业自身在管理上的各种问题,电力企业如何才能做好电
力营销工作,如何才能化解危机,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
需要我国电力企业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简述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
随着国内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与发展,消除垄断经营、下调电费
价格与提高相关服务质量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电力企业正在面临
着前所未有的残酷竞争。电力营销服务身为电力企业众多业务中的
核心部分,它的质量好坏将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时
也会成为影响企业在市场竞争力方面的决定性因素。电力企业在经
营管理体制、经营管理手段与经营服务质量上的表现将会成为决定
企业获得何等效益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够为社会
创造出大量的财富。国内电力企业中普遍都存在着市场观念落后、
营销机制不健全、服务水平低以及营销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
题的存在将会导致电力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在市
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开展对电力企业在营销管理方面的研究就显得
十分重要了,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共性问题,并研究与实施相应的
解决方案,是具有现实和理论双重意义的。
二、国内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现况
(一)电力企业在市场观念上的落后
综合的来看世界各国开展的电力体制改革与监理电力市场的模
式,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电力企业改革的局势就是要打破垄断,形
成良好的竞争模式。因为我国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电力行业
都是一种垄断模式,所以在营销管理方面至今还对传统的旧模式有
所沿袭,人们对于计划经济下的体制模式也更加习惯,电力市场成
了卖方市场,这也正是电力企业安于现状,没有竞争意识的原因所
在。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电力产品的销售渠道不畅通、服务质量
低、营销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也就相继出现,严重的影响了电力企业
在销售上的发展,导致我国在电力企业竞争力方面无法与西方发达
国家相比。随着我国深入开展的市场经济改革与开放,市场上已经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电力企业却并没有随着市场发生的变
化而改变传统营销观念,电力企业只有适应了这种转变,并建立起
属于自己的市场,才能保证在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
(二)电力企业的营销服务水平低
在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中,其服务水平低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
题。业扩报装与客户服务不够主动,仍旧处于一种等待客户上门的
状态,没有认真的去观察、注重区域内在能源消费方面的发展趋势,
同时也没有用心的引导客户使用高效而环保的电气设施。在客户服
务于业扩报装的工作中,不具备对电力产品进行推销的观念,在客
户进行用电申请的办理过程中,办事效率不高、服务不到位且常出
现故障处理不及时,停电频繁,检修过后不能及时恢复电力供应等
问题,这些都是国内电力企业营销服务水平低的表现,同时这些问
题也严重制约电力销售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形象造成了
不良影响。
(三)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优化不及时
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只有牢牢的掌握住市场信息及市场
发展趋势,才能快速的对市场做出反应。现在的用电业务流程基本
都是在沿袭传统的用电营销体制,其程序十分复杂,根本无法适应
当前的电力营销建设的信息化要求,再加上在基础管理方面做的不
到位,现有客户的部分档案与资料不齐全,只此阻碍了业务的正常
开展。而另一方面,电力企业对基层单位的培训力度不够,员工很
难通过专业的营销培训获得相关技能,所以在基层员工中,很少有
人了解专业的营销理念。由此可以看出,落后的营销体制与缺位的
基层人员培训将对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造成直接的影响。
(四)电力企业的营销机制不健全
电力企业的营销体制不健全,相关机构应进行改组。电力营销
应该是电力企业业务的核心,电力营销的工作质量关系着其自身的
发展与生存,同时也决定着企业在电力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并最终
对企业效益造成影响,但是很多供电企业在电力营销方面都没有建
立起相关的职能部门。我国的供电管理与运行体制并不健全,在电
力的管理与营销上,不但缺少相关的理论支持,同时还不具备市场
竞争经验,在人才上储备上更是不足;同时其内部在竞争和自我约
束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机制,员工的积极性无法得到良好的发挥。
三、营销管理上的解决方案
(一)对电力企业营销观念进行转变
随着我国在电力投资方面的规模不断增大,电力的生产逐渐从
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并在局部地区出现了“电荒”。这些都在
告诉我们树立新观念的重要性,而所谓的新观念就是指优质服务观
念、市场观念以及价值规律观念。这种观念上的改变将会使电力企
业员工的工作意识、态度与方式也随之改变。电力营销的过程是具
有系统性的,为了确保营销过程不会出现错误,所有电力企业的员
工都应该参与其中。
(二)强化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
客户的评价是能够影响电力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因素,而客户
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来决定的。所以电
力企业应该规范相关工作流程,强化各环节的时限管理,推行更加
便捷的“一站式”用电服务,并向客户提供多渠道的优质。
同时还要加强对营销团队的建设,提高相关业务人员的技能水平,
打造出一支一流的营销管理团队。最后就是要对用电市场展开深入
调查,并准确的对电力供应需求做出预测,并且要积极促进电费存
储、银行代收、网上支付等电费缴纳方式,以此来实现便捷缴费业
务的目标。
(三)坚强管理电力企业营销
电力企业要提高对自身管理的要求,对相关机构设置进行改革,
建立起全员式的营销机制,并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进行市场营销的统
筹与规划工作,这样对评估市场需求与指定营销策略来说是十分有
利的。同时还要建立起完善的以“责任制”为中心的营销制度,建
立起一套健全的责任体系,加强对内部资金的管理,加强对各单位
的财务管理,进而实现人和物的统一调配与管理。最后还要对业务
模式与流程进行统一,以实现营销管理的服务便捷化、信息共享化、
资源最优化等,坚实服务基础。
(四)培养高素质营销团队
将实用作为标准,推广新的技术理念,对高级营销管理人才进
行引进,是强化营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充分的利用计算机与通
信技术,建立电力营销平台,使电力营销与管理更加系统化,做到
管理集中化、决策合理化、考核制度化以及服务便捷化,坚持以技
术为指导核心,推动电力系统营销与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四、总结
电力企业在进行营销工作时所面对的四个问题,都是会对电力
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造成直接影响的,能否合理的采取相应的措施
来化解这些问题,将会关系到电力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
会影响到电力体制改革的进行。只有电力企业不断的更新自身观念,
提高服务意识,加强管理环节的优化,健全营销机制,才能在当前
激烈的电力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叶润霞. 浅谈电力系统营销管理[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26)
[2] 郑文华. 实施多种经营策略,扩大电力市场占有率[J].
电力技术经济,2009(21)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加强风险管理,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6月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的出台,开创了国有企业风险管理(ERM)改革创新里程的新起点,标志着我国企业正向管理的更高阶段――全面风险管理迈进。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对风险的认识不够准确
《指引》明确指出:“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应注重防范和控制风险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和危害,也应把机会风险视为企业的特殊资源,通过对其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换言之,既要恰当防范和控制纯粹风险,又要理性认识和管理机会风险。目前,企业将财务风险更多的视为纯粹的负面的东西,较为关注防范风险带来的负面效应,对损失和盈利可能性并存的机会风险缺乏必要的认识,忽略风险中蕴藏的机会。
2、财务风险管理多为事后控制,缺乏主动性
企业现有风险管理多为事后控制,对风险缺乏系统地、定期地评估,缺少积极的、主动的风险管理意识及机制,对财务风险缺乏必要的识别、评估与应对,不利于从根本上防范重大风险以及其所带来的损失。
3、重视具体风险的管理,缺乏风险管理整体策略
目前,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具体风险管理中,缺乏系统、整体地考虑企业风险组合与风险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风险管理的资源分配不均,影响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另外,企业还没有一套严谨、规范、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现有的管理体系中风险管理功能与协调功能较为欠缺。
4、风险管理职责不清晰
企业现有的风险管理职能、职责散落在各个部门和岗位之中,缺乏明确且针对不同层面的风险管理的职能描述和职责要求,考核和激励机制中尚未明确提出风险管理的内容,导致缺乏保障风险管理顺利运行的职能架构。
5、尚未形成企业风险信息标准和传送渠道,风险管理缺乏充分的信息支持
企业内部缺乏对于风险信息的统一认识与管理,风险信息的传递尚未有效的协调和统一,对于具体风险,缺乏量化和信息化的数据支持,影响决策的效率和效果。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执行之前,这些数据并没有被统一集中地处理,而是散落在各个业务流程或业务单元中。
6、缺少风险管理专业人才、风险管理技术应用相对滞后
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涉及的管理领域宽泛,专业性较强,这类人才相对稀缺。同时,风险管理技术应用相对滞后,定性分析运用较多,定量分析较为薄弱。
7、财务风险应对环节的不足
(1)应对措施的采用较为消极,基本以回避或接受为主,积极应对风险的意识或能力稍显不足,强调纯粹风险的规避,缺乏对机会风险的合理管理;(2)对剩余风险缺乏应有的认知,剩余风险水平与主体的风险承受度的协调性稍显不足;(3)风险应对以单一措施为主,缺乏风险组合的观念意识。可喜的是,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对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与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的适合、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把握得准确、到位。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局限既体现于财务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等管理环节的不足,同样也体现其风险管理机制的欠缺。企业虽然设立了一些制度与措施运用于财务风险管理实践,但这些制度与措施基本上原则性较强,操作性欠缺,对财务风险管理更多体现为指导性,与《指引》的要求尚有距离,可能会导致不能有效、合理地识别、评估及应对财务风险。
二、关于财务风险管理环节的改进建议
1、风险识别环节
(1)严格风险识别过程,建立风险辨识、风险溯源以及风险排序机制。在财务风险管理中,应在财务风险辨识的基础上,探寻财务风险的根源以辨析相关风险的可控性,结合对企业影响的重要性和在长、短期内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风险排序。(2)依据前已界定的财务风险分类框架,建立财务风险调查制度。(3)加强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知识培训,有效识别纯粹风险,理性对待机会风险。培训可由内部专家和外部专家参与,内部专家较为熟悉行业特性,外部专家可依托高校或科研单位。
2、风险评估环节
财务风险评估能帮助企业梳理风险,进而有针对性地去管理目标,为具体的管理行为找到重点和方向;它是制定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的基础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整个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在企业风险评估状况的基础上:(1)将风险评估扩展到企业已建立的财务风险框架的全部区域,克服目前财务风险管理范围较为狭窄的局限。(2)在有效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准确衡量与测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风险评估应定性方法或定量方法相结合,适度引入定量方法。在运用定性术语评估并描述风险的基础上,结合运用数量方法测度财务风险水平。(3)完善企业风险信息标准和传送渠道,引进具有数量方法运用能力的专业人才,以对财务风险管理形成充分的信息与技术支持。
3、风险应对环节
(1)区别财务风险类型,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当前应对措施的采用较为消极,基本以回避或接受为主,积极应对风险的意识或能力稍显不足。企业应区别财务风险类型,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其主旨为:有效规避纯粹风险,积极、合理管理机会风险。(2)重视在管理当局的风险应对之后所残余的风险(即剩余风险),谨慎把握剩余风险水平与主体的风险承受度相协调。(3)注重风险应对措施与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的适合及其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
三、关于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改进建议
1、建立严格的财务风险管理程序
在全面风险管理中,国际上通行的程序一般包括如下步骤:(1)建立综合信息框架;(2)风险评估;(3)制定风险管理策略;(4)构造风险管理解决方案;(5)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6)监控改进风险管理的过程;(7)贯穿于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沟通。同理,在其子系统“财务风险管理”的程序中,也可合理地仿效上述步骤来构建。
目前企业尚无严格的财务风险管理流程,在财务风险管理环节中均存在一些不足与局限,这是目前亟待完善之处。上述步骤的程序执行不是一个从上到下的直线式的过程,应是互相联系的循环过程。这种循环式的执行程序表现了财务风险管理的连续性特征,使得财务风险管理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2、制定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根据《指引》的精神,制定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确定其风险承受度及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标准,然后选择适合的风险管理工具,做到提前防范风险,使风险管理目标更为明确。
在相关机制得以有效建立后,企业还应当定期总结和分析已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并结合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其中,应重点检查依据风险偏好或风险承受度所确定的风险控制预警线的实施结果是否有效,并提出定性的或定量的有效性标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的调整机制的建立,可使企业经常性地对在此基础上确定的风险承受度、风险预警机制等进行动态的审视,以促使其不断完善和调整。
3、构造严谨的财务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企业需加强以下工作:(1)如果一个风险与其它风险没有太多联系,应单独制定方案,形成针对这个风险的解决方案。(2)针对一类风险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由于几个风险的特点、管理流程和工具相似,应制定统一的解决方案。(3)针对若干个相关的风险的管理解决方案,应综合分析相关风险的平衡点,宜对其进行风险组合管理。(4)企业在面对不同的风险时,应该充分考虑风险的内在属性以及风险的归属管理部门,应用不同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制定有效的(必要时制定跨部门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以实现标本兼治的目标。企业应当按照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的职责分工,认真组织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5)企业应当根据风险管理策略,把财务风险按优先程度排序处理,针对每一类风险或每一项重大风险制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6)企业应当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重要业务流程为重点,对风险管理初始信息、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关键控制活动及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采用压力测试、返回测试、穿行测试、亏损事件管理及风险控制自我评估等方法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根据变化的情况和存在的缺陷及时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进行持续的改进。(7)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每年至少一次对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能否按照有关规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及其工作效果进行监督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4、设置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按照《指引》精神,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承担风险评估、汇总风险信息、落实风险管理责任、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维护更新风险信息库等职责。公司通过设立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组成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可以把风险落实到部门,把责任落实到人,保障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实施。
5、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系统
内控系统是整个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存在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之属可控制的大部分财务风险而言,内控系统是必要的、高效的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对于存在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之属可控制的大部分财务风险,应通过流程梳理与改造可以解决,财务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应落实到内部控制上,正确地设定了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并选择了相应的控制手段,实现对人的行为的控制,最终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系统。同时,内控有其自然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目标的局限、应用范围的局限、方法的局限等;可通过培育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得以一定程度的弥补。
6、架构迅捷、协同的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为风险管理的全过程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测试、传递、报告、披露等各项功能。在公司ERP运用的基础上,应实现风险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汇总、报告和反馈,以能让管理者做到时时掌握面临的财务风险状况,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BOT 项目涉及的主要财务风险
BOT 项目在运营期间主要涉及的财务风险有经营风险、资产管理风险和融资风险等。
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指在项目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供、产、销各个环节的不确定性因素所导致的项目资金运动的迟滞,进而产生利润的不确定。根据BOT合资项目的相关协定,该类风险主要表现为(原辅料)采购风险和生产风险。资产管理风险包括货币资产、固定资产及存货资产管理风险,该类风险也是合资水厂项目运营期间的常规风险。融资风险,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等变化,企业融资行为所带来的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包括利率风险、再融资风险、杠杆效应、 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等。合资水厂项目涉及的主要是利率及汇率风险,即由于金融政策的波动而导致的融资成本变动的风险。
此外, 由于 BOT 合资水厂项目是在特定环境及合作主体下产生的,根据项目特点,涉及的财务风险还包括产品定价风险、利润风险、成本管控风险、预算风险、投保风险等。其中,产品定价 风险主要指由于 BOT 项目单位成本或成本组成变动引起的产品定价协议的变更及社会监督所带来的收入的不确定性。利润风险主要指合资双方收益分成约定变更带来的利润的不确定等。成本管控 风险指产品的成本费用未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及成本费用的无效支付等。预算风险指虚假预算及 失控预算等。投保风险则指资产保险范围的不足及保险条约的不充分等。
针对每项风险制定对应的管理方案并有效实施,能够预防及快速处理潜在和已发现的财务问题,保证项目良好运行。常见的风险管理方案是根据风险因素建立管理卡片,定期评估风险因素的状态及管理方案的有效性,持续跟进并更新。但由于国内公司固有的管理习惯,风险管理卡片的模 式化跟实际工作往往存在较大脱节,工作效率不高。构建风险因素与内控指标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模式,进一步量化及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财务风险管理的新尝试则可能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
风险管控三步走
案例企业项目的财务风险管理方案,体现在风险管控操作流程中,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风险因素的筛选及排序筛选对项目运营期间影响较大的财务风险因素,并按重要性 排序。可从风险因素的影响力及发生的可能性划分重要等级。(见图)
按照上述原则筛选、排序后,项目运行期间主要涉及的财务风险因素如下:
A 级:成本管控、预算、资产管理、利率等;B 级:产品定价、利润等;C 级:经营等;D 级: 财产保险等;E 级⋯⋯
风险因素的描述及量化将抽象的风险因素尽可能与实际工作相关联,并根据风险因素确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用具体措施及执行(预定)完成时间量化该方案。
以案例企业对上述财务风险因素量化管理方案为例(如表所示),阐释项目风险管控的基本构 架。
风险因素的后续管理
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制定后,还要结合内部考核进行后续跟进管理及风险状态的再评估。根据管理方案的执行效果(考评结果),动态更新风险状态,及时发现、替换新出现的风险,不断完善管理/行动方案,实现风险管控的良性循环。
本案例中,纳入了内控系统的财务风险管理方案,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更加具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对 BOT 水厂项目运行期间潜在的财务问题有了一定的事前防范意识和措施,为避免或减少财务风险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保障。在此框架下,项目运营期间的其他风险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及内部 工艺流程、配套设施、设备维护、安保等方面也可采用相同模式进行管控,以实现运营期间整体风 险管理的统一性与协调性。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风险识别具体措施
目前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人们对房屋的需求在日益增加的同时也日趋复杂化,这些发展与变化也给建筑工程带来了更多的风险。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正常使用,为了提高项目工程的经济效益,探究建筑工程造价的风险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成了建筑行业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无论是在技术水平还是在意识与具体执行上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在建筑工程投标阶段,工程造价人员对项目工程的不熟悉,给工程造价带来风险。或是项目实施过程中责任划分不明确,或是管理人员对现场施工的监督与控制不到位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与损失,都会增大工程的风险。本文接下来首先对建筑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的含义进行介绍。
1建筑工程造价之风险管理的含义及其意义
1.1建筑工程造价之风险管理的含义
所谓建筑工程造价是指一项建筑工程的开支,工程的建造价格。而工程造价风险则指的是在整个项目过程中,从开始立项,到招标投标,再到最后开工实施的全部过程中,所遇到的内部或外部的不可预测的问题。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则是工程的每个阶段每个项目的管理,包括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的可能性与危害程度,制订防范措施与处理方案。风险管理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管理,需要对每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提前预防,并寻求解决办法。目前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研究与西方国家相比,略显落后,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然而针对我国现在的建筑工程的复杂性与大规模性,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2建筑工程造价之风险管理的意义
首先,由于建筑工程中的每个环节与每个实施阶段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风险,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够预防与减少意外发生时所带来的损失。风险管理可以通过预测风险的方式用较低的资金投入来预防意外的发生从而保障项目工程的安全性,也变相的增加了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其次,建筑工程项目可以通过风险分析来提高项目中各种计划与方案的可信度,并通过制订预防对策的方式,在项目实施中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施科学化管理。最后,建筑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还能有效的放置投资膨胀的问题。总之,建筑工程造价中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保证项目的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有限资金与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工程投资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建筑工程造价之风险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
影响建筑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人为因素、技术因素和不可抗力因素。人为因素指得是整个工程造价主要是由人参与实施、管理与控制的,每个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的参差不齐会对工程造价产生最直接最大的影响。技术因素指的是对于任何行业技术都是非常重要,建筑工程造价中技术人员的鱼龙混杂,某些缺乏经验与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会对整个工程造价造成重大影响。不可抗力因素指的是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或是战争、火灾等突发性事件都有可能对工程造价造成不可预测的影响。
3建筑工程造价之风险管理的关键问题
3.1建筑工程各阶段造价风险的识别
3.1.1决策阶段
选定具体的建设工程项目,是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基础。决策人员需要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在得到招标文件时仔细的阅读与理解其内容,了解项目工程的规模大小,合算项目的成本高低,考虑该项目中可能遇到的技术、经济来源等各种困难,对其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决策人员的正确选择是保证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
3.1.2投标阶段
投标阶段,建筑工程的负责人应该对项目进行调查和研究,并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合理报价,如果报价太高就会降低中标的机会,但如果报价太低,即使中标也无法收获经济效益。在签订合同之后,应该对合同进行仔细审查,避免不必要的合同纠纷所导致的经济损失。
3.1.3施工阶段
在招标与投标结束后的下一个阶段则是施工阶段。为了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首先应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进行保证,其次还应对施工的材料进行检测,对施工的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与检修,最后还应严格遵守相关合同,避免索赔情况出现。
3.1.4结算阶段
结算阶段的风险对于工程造价来讲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工程在施工完成后质量不达标,就无法交付业主使用,这就需要对质量不达标或者要求不合格的地方进行重新施工。重新施工造成的经济费用是导致工程造价增加的原因。因此,结算阶段的工作也应给与重视。
3.2建筑工程造价之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3.2.1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构
实施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则是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构。勘察、设计方案、施工等每个环节都应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与划分清楚的职权负责人,只有完善的组织机构才能保障工程项目有规范的行为准则及流畅的实施过程,同时也能确保工程中需要传达的信息及时准确的流通。
3.2.2制订有效的风险管理计划
在建筑工程造价中,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并制订出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即风险未发生时的预防计划、风险不可避免的发生后的缓解计划及应急计划,从而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在风险出现时及时准确的通知相关人员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从而缓解风险发生后所造成的后果。
3.2.3制订风险管理的控制方案
制订风险管理的控制方案可以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后对该事件进行有效控制,减少风险发生的负面影响。首先,风险管理的控制方案应与风险事件相呼应,不同的风险事件要有相应的不同的控制方案。其次,控制方案还应与风险事件的发展变化同步,随着风险事件的发展,及时的收集相关信息,不断修订具体的控制方案内容。最后,要保证不断修订的风险管理的控制方案要得到及时的有效的实施。
3.2.4制订风险响应方案
制订风险响应方案是指针对项目风险采取相应的响应对策。规避风险、减轻风险、自留风险、转移风险是几种常用的风险响应对策,有时在不同的情况下还能将几种组合在一起。比如在建筑工程造价中可以对难以控制或难以承受的风险向保险公司投保,从而有效的转移了风险,控制了项目的工程造价,保证了项目的经济效益。风险响应是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措施。
3.2.5建立工程造价的宏观调控机制
建立工程造价的宏观调控机制,是减少由环境因素变动而产生的风险的有力措施。建筑工程项目可以通过政府的关于相关行业预测信息,分析和预测由于宏观环境的变动引起的工程造价风险,比如通货膨胀导致的投资膨胀等,从而及时的采取预防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造价中任何一个阶段都有可能出现各种可预测及不可预测的风险。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可以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也是项目工程能够正常使用的保障,还是项目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对决策阶段、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结算阶段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建立风险管理机构、制订有效的风险管理计划与风险控制方案、及风险响应方案等是建筑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丁小英,王小莉.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风险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3(20).
[2]沈涛.建筑施工企业造价风险管理研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9).
[3]张润花.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3).
关键词:法律 风险管理 过程
一、何谓企业法律风险管理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风险进行排查、评估、监控,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应对方案,从而管理风险的活动总称。
总体来讲,风险管理历经了两大阶段:
一是传统的风险管理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风险管理的侧重点主要在于关注纯粹风险,其目标着重于损失的最小化,这个阶段被称之为传统风险管理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现代风险管理阶段。进入21世纪发展起来的,人们通过实践发现,过分强调风险将丧失若干的机会,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人们更加清晰的认识了风险,即除了可能造成损失的纯粹风险以外,风险还存在着另一种概率分布的形态,即机会风险。也就是说,有些风险只有一种可能的结果,那就是造成损失;还有一类风险其损失和收益的可能性是并存的,对待这一类的风险如果一味的强调规避、防范的话,将使企业丧失发展的基础。随着人们对机会风险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绩效最大化管理、收益平衡管理等现代风险管理理念逐步树立并不断发展。
随着对法律作用的不断认识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法律的指引、评价、预测作用更加突出。这些作用在法律风险的管理方面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法律风险的管理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由过去只管理纯粹法律风险上升到纯粹与机会风险共同管理阶段。
二、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基本步骤及要点
在纯粹法律风险管理阶段,对法律风险的管理主要依赖于经验法或教训法,即依靠管理人员的个人经验或者自身/其他企业的教训进行管理。这种风险管理方法的最大弊端在于:其管理效果完全受制于管理人员的自身经验和道德水平。在这种法律风险管理中最突出的表现在于:
1.对法律风险的认识受专业、经验的制约;
2.导致法律风险管理与其他风险管理脱节;
3.发现法律风险存在的时候或许已经距离损失不远;
4.滞后的管理效果导致法律风险的管理功能日益淡化;
5.后果通常体现为法律强制作用的实施。
事实上,企业的法律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两大方面:
1.法律自身。包括不恰当的法律、法律间的冲突、司法腐败等,也就是立法或者执法层面的法律风险。这一方面的法律风险无一例外的均属于系统性风险,也就是单一企业无法通过自身力量改变的风险。
2.经营管理活动自身。这一方面的风险主要体现为合规风险,即遵守法律的风险。遵守法律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违法行为的禁止;二是合法行为的实施。不管禁止还是实施,都围绕着行为进行。因此对待此类风险的管理主要立足点是行为本身,即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种行为。要把握住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风险,就需要深入理解并分析、评价各种行为,需要将法律风险的管理融入到这些行为之中,对其中涉及违法的行为应采取禁止措施;对其中涉及合法的行为应引导、鼓励实施。
基于上述对法律风险的认识,对其进行管理过程中主要实施如下步骤:
(一)法律风险的识别
风险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风险在哪里,以及面对风险如何应对。风险识别是所有风险管理的最基础性工作,法律风险管理当然也不例外。通过法律风险的识别发现风险是法律风险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制定风险管理措施以及监控风险的核心点。
在以经验或教训为出发点的法律风险管理模式下,无论是企业内部法务人员,还是外部的律师机构,当面对资产庞大、业务复杂、员工众多的企业时,想要排查出潜在的法律风险无异于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如何有效的识别风险呢?就是沿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流程走下去,一步一步,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去发现风险。简单来说,对待法律自身的风险,需要企业法律顾问不断的充实法律专业知识以及律师服务机构不同专业的密切配合,通过个人专业+团队专业共同去发现;对待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自身的风险,需要企业法律顾问广泛了解国家产业政策、企业行业状况的基础上深入企业全面熟悉经营管理流程和环节,在此基础上细致的进行排查,从而发现潜在的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识别的工作方法通常包括:
1.问卷调查;2.访谈或座谈;3.集体讨论;4.专家咨询;5.情景分析;6.行业标杆比较;7.其他方法。
(二)法律风险的评估
法律风险评估是对个别或总体法律风险的发生概率及其影响程度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给出评价的活动。目前,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做的比较好,评估工具也比较成熟。但在法律风险评估方面,通常只关注于定性评估,很少使用定量评估,由此大大降低了法律风险评估对企业决策的参考价值。事实上,企业除了关注法律风险的定性评估结果之外,同样希望获得定量评估方面的参考信息。
法律风险的定性评估是评价某一行为的法律性质及其合法性与非法性。法律风险的定量评估是评价某一行为发生的概率以及该行为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同样强调的是,这种影响不应该理解为负面的,还应包括正面的。例如,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行为具有合法性,申报一旦获批对企业的影响表现为:1.税收上的减免。 2.财政上的支持。 3.融资上的支持。
法律风险定量评估的方法可以采用统计推论法、影响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等。
进行法律风险评估应事先设定统一的度量标准。度量标准可以使用数据标示,也可以使用描述性的词语,如严重、一般、较轻等。通过度量标准可以将经评估的风险进行归类,从而除了直观、快速的查询风险之外,也可以为风险管理策略及措施的制定提供帮助。
法律风险评估的成果体现为评估报告。
(三)法律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
通过法律风险排查发现法律风险之后,运用相关工具对各个风险点进行评估,接下来就进入法律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
在传统法律风险管理阶段,管理方案主要侧重于防范和控制的角度。这一出发点对于纯粹法律风险的管理是有效的,也是对路的。但是对于机会风险而言,则并不恰当。对机会风险一味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将导致企业丧失交易机会,进而无法获得收益。造成损失是企业不愿看到的,同样,丧失收益也违背了企业的根本目的。
法律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应特别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管理方案应当紧密围绕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在法律与经济的关系上,应当清晰的认识到:是法律服务于经济,而不是简单的经济服从于法律。
2.管理方案应当对不同性质的风险区别对待。对待纯粹风险,应该强化防范与控制,以降低、减少损失影响为目标;但对机会风险则不应该简单的说不,而更应该在说不的同时提出可行、能够帮助企业实现预期目标的方案。
3.管理方案应当依据企业的风险偏好制定。不同企业企业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即使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间也可能会有不同的风险偏好。不顾及企业风险偏好而制定的风险管理方案不能说不是最好的,但至少不是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
4.管理方案不应当理解为简单的建章立制,而更应该倾向于机制的建设。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好的机制保障,也难以实施,无法满足制度的规定。
(四)法律风险的监控与管理改进
如前所述,企业的法律风险主要来源于法律自身和经营管理活动自身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发展的。此外,法律风险管理方案执行情况及效果等都需要进行相关的监控。通常情况下,监控工作需要由一个组织来完成,而不是单一的法务部,其原因很简单,众多的风险潜藏在经营管理活动的环节之中。
为了提高法律风险监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辅助实现。
开展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既是法治烟草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行业发展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形势日益复杂的要求,作为法律风险管理的有效载体,法律风险管理体系能够以主动管理和预防管理的方式加强法律风险控制,不断提升北京烟草管理水平和信誉,实现效益最大化,更好的促进北京烟草平稳健康发展。
二、法律风险管理流程
法律风险管理流程包括法律风险识别、法律风险评价和法律风险应对三个流程。
(一)法律风险识别
开展法律风险识别前要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即对法律风险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并予以确定。法律风险环境信息分为外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和内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构建法律风险识别框架是开展法律风险识别的一项关键性的工作。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法律风险识别框架,主要根据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识别:企业主要的经营管理活动、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法律风险源、法律风险发生后承担的责任、不同的法律领域等方面。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角度或不同角度的组合,开展法律风险识别框架构建工作。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大多根据企业主要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设置,一般采用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与不同的法律领域(如合同、招投标、劳动用工等)相结合进行法律风险识别。按照相应的法律风险识别框架,可以采用表格、座谈等方法来进行法律风险识别,确定分类、编码、命名规则,并列明风险描述、涉及的法律法规及法律后果、应对措施等信息,最终形成法律风险清单。
(二)法律风险评估
法律风险评估是指在对法律风险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后,按照法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等因素对法律风险进行不同维度的排序,根据管理需要对法律风险进行分级。法律风险分析要采用构建法律风险评价模型、相关领域专家建议和企业经验来综合评定,要注意与企业内外部相关人员的沟通,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同时要注意克服各类意见的局限性。法律风险可能性分析一般包括外部监管执行力度、内控制度的完善与执行、相关人员法律素质、利益相关者的情况、相关工作的频次等内容。
(三)法律风险应对
法律风险应对是指企业依据法律风险的具体性质和企业对法律风险的承担能力对法律风险实施控制的行为。法律风险应对包括选择应对策略、制定实施应对方案、监督和检查三个环节。法律风险应对策略包括规避、控制、转移风险、接受风险等。企业的选择一般为规避、控制风险,或者选择不同策略的组合。制定实施法律风险应对方案。制定应对方案前一般应该对应对现状进行评估,找出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为制定法律风险应对方案提供指导。法律风险应对方案一般应包括确定应对措施、实施法律风险应对措施的机构、人员安排、时间安排、资源需求和配置方案、报告和监督检查的要求、责任奖惩等内容。应对措施是法律风险应对方案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种类型:资源配置类、制度流程类、标准指引类、技术手段类、信息类、活动类、培训类等类型。应对措施可以采取单一类型,也可以采取组合形式。对重大风险的应对一般采用组合形式,且采用的类型数量会比较多,以便能起到更好的应对效果。对制定完成的法律风险应对方案责任部门和人员应按照方案认真执行。监督和检查。企业要及时发现内外部法律风险环境的变化,及时监督和检查法律风险管理的运行状况,做好风险管理绩效评估工作,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持续改进,形成闭环管理。
三、建设北京烟草法律风险管理体系
(一)目标和原则
北京烟草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全面评估法律风险,理顺工作流程,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法律风险控制能力,建成一套科学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形成科学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良好局面,实现北京烟草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北京烟草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原则:要坚持服务中心原则,与行业行政执法和生产经营管理各项活动、各个环节有机融合,妥善解决行业发展中面临的法律问题;要坚持全员参与原则,明确职责与责任,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员工参与法律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长效机制;要坚持重点管理原则,重点管理行政执法和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大法律风险,制定重大法律风险应急预案;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法律风险管理要结合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北京烟草整体管理水平相适应,注重实际效果,稳步推进;坚持持续改进原则,根据行业内外部法律环境的动态变化,不断完善法律风险管理,实现法律风险的全过程管理。
(二)加强组织领导
要健全完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规划实施,形成各级领导层层抓、法规部门牵头管、各部门和全体员工齐参与的格局和氛围;要明确工作职责,充分发挥法规部门的牵头作用,负责沟通协调和指导推进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主体作用,认真落实员工岗位法律风险管理责任,在日常业务中全面落实法律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要建立奖惩考核制度,明确责任追究;要充分发挥外聘人员在法律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法律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提升队伍建设水平。
(三)完善法律风险管理制度
要不断健全完善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实现风险管理职责和程序的制度化、体系化。要不断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借鉴法律风险评估的结果,不断修改完善有法律风险的管理制度;强化法律风险控制流程,在事前、事中、事后等环节设置管理措施,使各岗位人员明确其相关的法律风险点和控制措施,实现法律风险管理的流程化;对存在法律风险控制盲点的业务或环节要及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填补管理空白。
(四)理顺风险管理工作流程
要不断健全完善法律风险管理流程,认真做好法律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等具体工作。要不断健全完善沟通和报告流程,在各个层级保持有效的内外部信息沟通,提高沟通的效果和管理效率。要不断健全完善重大法律风险应急管理流程,制定重大法律风险应急预案,明确法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法律风险预警信息,明确应急处理的机构、流程、应急资源等内容,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要不断健全完善法律风险管理评审流程,建立定期综合报告和重大事项特殊报告规定,及时开展法律风险管理评估,不断提升管理体系运行水平。
(五)建设法律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全面法律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法律风险管理应当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优秀的法律风险管理文化,能够促进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逐步推进,保障法律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建立优秀的法律风险管理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领导层对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态度和管理理念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采用多种方式对职工开展风险管理意识、理念、技能和具体流程的培训,树立全员责任的理念,使法律风险管理的意识能够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要培养行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专门人才,不断提升法规部门和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各项活动提供法律支持;要加强一般的普法宣传和专业的法律知识培训,将法律风险管理工作与各项业务活动有机融合,力争使全体员工做到积极学法、谨慎守法、熟练用法。
(六)开发法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0.引言
我国己经加入WTO,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市场竞争必将越来越激烈。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重要的途径。建设工程风险管理是决定工程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建设市场运行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目前,大部分企业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风险管理建筑安全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然而,由于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发展水平所限,目前我国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的特点
建筑工程与其它行业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流动性大,一项工程在一个工地施工完成后,往往立即迁至另一个工地;二是临时性强,工地的建筑物、设备和设施、机具、材料、人员等都有很强的临时性;三是变动性大,不同工程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设计特点、平面布置都不一样;每项工程的施工准备、开工至竣工,施工阶段的作业内容、作业条件、作业人员变动很大;四是交叉作业多,一项工程往往由多家施工单位、多专业、多工种交叉施工;五是人员组成复杂,既有企业自身的,又有分包单位,人员又有户籍、岗位、工种与文化程度的不同。在建筑工程中运用风险管理,应针对这些特点,以增强其实效性。
2.安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法律、法规、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颁布实施了诸多有关建筑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初步构成了建筑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的法规体系,对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减少伤亡事故起到了积极作用。论文修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暴露出不少问题,如各方主体的安全责任需要进一步细化、安全生产的投入也需要法律法规予以保证、缺少工程保险的实施细则不适应实行工程风险管理。目前建筑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更注重突击性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对日常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措施重视不够。监管体系不够完善,资金不落实,监管力度不够,手段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2风险管理安全意识薄弱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建筑企业经营者和施工项目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其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有一些风险管理的措施,但仅局限于在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中编制的一些在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的保证措施,缺乏系统性和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没有正式的项目风险管理方案,对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论文修改。
如投资方为了早日发挥项目的效益,违背客观规律,单一追求施工进度,迫使施工单位大量增加人力物力投入,简化施工程序,压缩合同工期,对施工场所所需安全措施费用不予认可,拒绝支付安全生产所需经费,导致施工单位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施工单位过分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安全防护措施得不到落实;个别单位甚至认为安全管理是一种“纯消耗”,投资安全管理会降低收入,从而取消了安全管理机构和专职安全员,致使安全生产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施工过程中有章不循、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普遍存在。
2.3缺乏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
建筑业从业人员中80%以上是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建筑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偏少,技术人员仅占5.%3,管理人员仅占4.%,特别是专职安全员数量少,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自身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能力较低,在风险识别、控制、措施制定等方面很难是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修改。
2.4施工方案不合理缺乏针对性、安全防护设备有待于提高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项目有序施工和规范管理的基本依据施工组织设计,也是防范安全质量事故风险的首道防线。有的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专业施工方案无针对性,缺乏必要的计划书或蓝图,施工现场组织或管理结构混乱,技术性操作缺乏应有的安全保障。典型的弊病如脚手架搭设方案无针对性,高层架体无设计计划书,结点设置无详细图纸,悬挑架未按设计要求搭设等,由此引发的安全事故触目惊心。安全防护设施一方面未按规定设置或设置不齐全,另一方面设施简陋,起不到安全防护的作用。个人的安全防护装备落后,质量低劣,防滑鞋、安全防护服装等配备严重不足。
2.5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企业内部风险机制不健全,大多数建筑企业普遍没有系统化、制度化、程序化的风险管理体系,没有主动进行风险管理的意识,组织结构中没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履行风险管理职责。主要依靠个人的经验进行判断决策,一些决策由于缺乏相关数据带有盲目性。使化解、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增加了组织结构的运行风险。
3.安全风险管理对策和建议
3.1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由于市场经济的框架体系在我国建立时间不长,许多制度还在探索阶段,特别是有些现行的法律法规不适应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缺少工程保险的实施细则。当前, 最关键的是要针对建设领域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尽快建立参照国际惯例并符合中国实际的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制度。要研究合理的工程时录、工程保险收费标准及费用计入办法。
3.2提高风险管理安全意识
业主、承包商、监理单位和政府职能部门都必须有全员风险管理意识,把风险管理意识贯彻到参与项目的各类人员中;树立风险管理的全过程意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因素,而风险就是在项目实施中形成的;要树立风险管理的法律意识,依法履约,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解决违约的问题。
3.3提高安全风险管理人才的素质,加大管理人员安全教育
风险管理不仅要投入资金,而且需要一批有丰富的风险管理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企业可以通过多方面提高安全风险管理人才的素质如:通过与高校合作、对企业内部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从高校或社会招聘相关人才、利用中介机构力量等。
在施工现场有许多的技术工人、管理人员,甚至监理人员都相当缺乏施工安全知识,不懂安全规范、标准、规章制度、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个建筑工地,如果管理人员都不懂得安全知识,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对违章操作、违章指挥熟视无睹,又如何去行使管理的职权呢?所以必须对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的安全教育,包括对全体人员进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纪律的教育和对专业的管理人员、技术工人进行本专业、本工种的安全技术规范和措施的教育。
3.4严格施工方案预控和规范劳动防护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项目有序施工和规范管理的基本依据,也是防范安全质量事故风险的首道防线。应重点把好三个方面的关口:一是前期现场调查论证关、二是认真落实技术领先的基本原则、三是严格执行审批优化后的施工方案。要制定现场执行和过程优化管理方案,确保每一个工点、每一个环节都能严格按方案实施预控,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能留下方案预控记录,从而规范施工现场的管理控制。
对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应当设立专人来管理,及时的向施工人员发放性能符合要求的、清洁有效的防护用品,并对使用过的防护用品细心保养。对洞口、临边作业所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应规定由专人负责搭设与检查,以保证安全可靠。
3.5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与机制
建立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与机制切实提高风险管理技术要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首先必须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制度,明确职责,逐步形成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与机制。由于风险具有掩蔽性和不确定性,企业必须提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并加强风险信息收集工作,掌握不同项目的风险规律。目前, 绝大多数承包商对房地产项目的风险比较重视,但对政府投资项目的风险重视不够, 有些所谓的“形象”特事特办,不按市场规则运行,有的根本不进行可行性研究或不可行也上马,企业只要介入就会遇到极大的风险。所以承包商要对参与的项目列出潜伏的风险清单,进行分类并衡量对比,确定风险的相对重要性;应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对风险进行分析、预测、评估, 采取相应的对策, 尽可能减少风险损失。
结束语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是一种复杂、多变的高风险作业、施工现场属于事故多发的作业现场,风险管理已经在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中越来越得到重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使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不尽人意。我们要充分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全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逐步提高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及决策水平,并取的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龙卫洋,龙卫国.工程保险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彭卫华.工程保险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南京:河海大学,2003.
1.1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涵义
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的定义为由于项目所处环境和本身条件的不确定和10kV配电工程项目建设方及10kV配电工程项目其他利益相关者因某些不易控制的影响因素,使得10kV配电工程项目的最终结果与当事者的期望产生偏差,进而使得电力企业受到损失。10kV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是指10kV配电工程项目建设的相关各方对配电工程项目的决策、设计、施工过程等阶段进行风险分析、识别、评估、处理等管理工作,目的是将配电项目的风险降到最低,为电力企业赢得更大的利润。电力企业需要明确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定义,掌握与风险管理有关的措施和方法,控制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让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达到预期目标。
1.2进行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原则
工程项目中的事故与风险因素是可以通过风险管理工作避免的,在10kV配电工程项目的实际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掌握配电项目风险管理的原则。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计划是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事项,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处理是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有效事项。工作人员需要时刻谨记“重视事前管理、假设最坏情境、实事求是”的管理原则,对10kV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在配电项目工程的风险管理中,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对项目的风险进行真实合理的预测与处理,否则会造成风险管理工作的失败,为电力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
2.1制定风险计划
进行10kV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需要制定详细的风险计划,计划内容需要将方方面面的风险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在风险计划中需要对10kV配电工程项目组织进行定义,还需要确定风险管理的方式与具体实施方案,在计划中需要选择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与风险判断的依据,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风险管理人员收集相关信息,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制定项目计划。定制风险计划时需要仔细分析项目图表、风险管理策略、业主的风险反馈、计划进度及工作分解结构等因素,以此保证风险计划的准确性及可行性。
2.2进行风险识别与分析
风险识别是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需要确定影响项目进度的风险因素,为后续的风险管理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工作人员还需要将阻碍10kV配电工程的风险因素做好详细的记录,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风险分析则是对风险因素进行进行量化,并且形成风险清单,帮助工作人员找到最佳的计划方案及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进行风险分析时,首先需要分析项目建设情况,确定最主要的风险范围,同时细化风险项目,找到合理的风险控制方案,有效地降低风险损失。其次需要采用科学的方式判断风险,提高风险判断的准确率。10kV配电工程的风险识别与分析过程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的绝对重视。
2.3进行风险应对与监控
配电项目的工作人员首先需要预测风险事件的后果,然后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排序,确定需要优先处理和重点处理的风险事件。确定风险事件后还需要确定正确的应对措施,将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的损失降到最低,最好能避免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的发生。对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进行监控可以发现新的风险因素,并及时找到控制措施,修改与完善风险管理计划,减少突发事件的出现。
3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3.1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
对10kV配电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需要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才能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效率。首先,风险管理人员需要认真了解配电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详细的风险分析与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明确风险带来的影响。其次,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需要根据具体的风险情况运用合理的风险控制方法,有效地降低风险因素带来的伤害。进行风险应对时,最主要的是确定风险的种类与风险的等级,如果判断不当很有可能会加大事故的发生概率,为电力企业带去负担。最后,10kV配电工程项目需要加强对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设备的管理,及时对突发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弥补突发事件带来的风险损失。
3.2进行有效地监控
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无处不在,对风险项目进行有效地监控对降低项目风险有很大的帮助。风险项目的种类繁多,而且极易发生变化,衍生出新的风险因素,10kV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人员需要采取动态的监控方式,对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监控。例如,天气是影响配电工程项目进度的重要风险因素,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观察天气的变化情况,制定有效地风险控制计划。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是大家最关注的话题,因此在配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还需要运用先进的安全检测技术排除施工中可能带来风险的安全隐患。工作人员进行有效地监控工作需要加大监测力度,剔除一切不合乎安全的风险因素。另外进行监控工作时还需要考虑方案的经济性,确定最优方案,为电力企业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4结论
工程项目总是受到诸多风险因素的影响,10kV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可以规避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的影响,将风险损失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管理人员需要正确识别、分析、评估风险因素带来的影响,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使其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电力行业中处于不败地位。
作者:王龙滨 单位: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哈尔滨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改华,王静,贺亚军等.浅谈10kV配电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5(24):7,11.
关键词:坝体工程;溃坝;事故发生率;风险管理;优化措施
1 关于溃坝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1)近些年来,我国的水库溃坝事件层出不穷,这充分暴露了我国大坝建设的质量问题。在大坝的建设及运作时期,是发生溃坝的高峰期。在一系列的坝体溃坝事件中,发现发现中小坝的溃坝状况非常常见。一般来说,大型水坝的设计程序比较复杂,其工作标准比较高,施工质量控制也比较严,正是由于运行管理的严谨性,坝体溃坝现象才比较少出现。为了满足现阶段水坝工作的要求,实现坝体除险加固环节及安全管理环节的开展是必要的,从而避免其出现一系列的溃决状况。
(2)堆石坝及土石坝比较容易出现溃坝状况。这些坝型的整体施工规模比较小,其工程整体造价水平低,施工比较快捷。我国的诸多中小坝都是当地材料坝,这种类型的水坝容易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实际上,这种施工不太复杂的水坝工作,对于泄洪能力的要求更高,如果不能解决好泄洪问题,就可能导致坝体的急速溃决状况。
在国外的发达国家中,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比较复杂,但是其整体建设体系比较健全,具备比较成熟的建设技术,无论是施工质量管理技术还是风险管理技术都具备比较成熟的技术,通过对定期安全评价及环境评价工作的开展,可以满足大坝质量管理的工作要求.比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大坝风险管理制度,实现了大坝整体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目前来说,我国大坝工程的风险管理体系是不健全的,有些人员不能针对大坝建设的不确定因素进行有效的认识,也就难以做好细节性的风险管理工作,从而出现一系列的质量管理问题。我国的水利工程结构技术标准体系也是不健全的,针对病险水坝的除险加固体系并不健全,这就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大坝风险状况,不利于实际大坝质量问题的解决。
通过对水利工程维修环节及管理环节的开展,可以降低水利工程的风险性。我国的水利工程风险管理体系依旧不成熟,我国水库工程数量庞大,分布于我国的各个区域,水坝风险管理建设需要进行加强,我国的水坝工作环境,也不利于进行坝体的有效性的风险管理。我国的堤防线路比较长,很多堤防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质量上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在大坝风险管理过程中,跨流域调水的规划建设工作比较复杂,我国的水利工程的安全管理依旧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实现坝体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进行工程风险定级,安全评估监督等工作的开展。在实践工作环境中,我国恰恰欠缺有效的安全监测体系,缺乏完善性的维修计划,难以满足我国现阶段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2 大型水利工程风险管理整体方案的优化
(1)为了满足我国水利工程风险管理工作的要求,必须要进行风险管理方案的优化。做好风险识别工作,进行风险来源的确定,做好风险分类的确定工作,进行主次要风险的识别。针对风险状况做好风险评估及分析工作,进行风险发生频率、大小等的分析,做好相关的风险决策及其管理环节。
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根据风险类型及大小,进行综合性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实现管理风险的控制。综合性的管理工程主要包括工程改建、维修、风险管理等,在这里面非工程措施扮演着重要的地位,其提供的风险预报系统、工程保险制度、风险管理方法都能为实际工程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工作环境。
这需要实现水利工程风险管理方案的优化,做好泄洪设施、库岸、河岸护坡等的监理、检测工作,保证这些建筑物的良好施工及运行,做好建筑物结构的观测及安全评估工作。目前来说,我国的很多事故风险都是中小风险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进行严格性管理制度的制定,积极做好定期的检查及维修工作,进行绝大数工程风险的减少,做好防御重大工程事故的应急预案工作。
从工程风险的分布状况来说,工程的施工期及其运作期,是其事故的主要产生期。产生这些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是水坝缺乏有效的泄洪能力,坝体的整体施工质量欠缺,存在诸多的工程建设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做好工程风险管理实践工作。
(2)在实践过程中,设备问题是导致风险管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很多的设备存在老化、故障等问题,这需要进行定期维修计划的制定,做好常见故障的预防工作,从而为工程实践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为了满足现阶段水坝风险管理工作的要求,需要做好水利工程的保险体系的优化工作,为工作人员进行意外损害保险的购买,也要为工程施工、运作进行保险的购买,从而提升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及整体质量,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实现工程整体施工体系的健全,满足现阶段水利工程工作的要求。
从工程特点上来说,水利工程具备复杂性的特点,它的整体施工规模比较大,影响其稳定运作的因素诸多,比如气候变化因素、人类活动因素、运行管理因素,为了满足现阶段工作的开展,必须要进行质量及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优化,针对其容易出现的灾难性事故进行解决及预防,满足水利工程的安全运作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国家需要进行水利工程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进行安全监测系统的健全及更新,落实好相关的安全评估及风险排查工作,做好水利工程的定期性维护及加固工作,实现工程风险问题的有效控制,进行系统性风险评估方案的制定,针对薄弱工程展开风险控制,保证工程系统风险得到有效性的控制。
3 结束语
为了满足现阶段水坝工作的要求,进行坝体风险管理方案的更新是必要的,进行新型风险管理理念的应用,保证相关管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曹楚生,张丛林.水坝设计和风险分析[J].水力发电,2012,38(1):1-3.
[2]李雷.大坝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摘要本文以企业财务风险为研究对象,针对如何应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文章主要从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系统、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以及建立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对策。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一、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系统
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为了能较好地实现风险管理目标,企业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对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具体的规划,以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风险管理组织就是指通过确定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关系,使企业各个部门成员协调工作,从而保证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责。企业应建立健全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
企业应设立专职部门或确定相关职能部门履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该部门对总经理或其委托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主要履行以下职责: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报告;研究提出跨职能部门的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研究提出跨职能部门的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报告;研究提出风险管理策略和跨职能部门的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并负责该方案的组织实施和对该风险的日常监控;负责对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评估,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的改进方案;负责组织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负责组织协调全面风险管理日常工作;负责指导、监督有关职能部门、各业务单位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二、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意义
企业出现财务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但其财务危机与财务失败都有一个逐步累积、逐步显现、不断恶化的动态过程。因此,财务危机与财务失败是可以预防的。这就是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初衷之所在。财务预警被有关经济学家称为“触按经济脉络的手指”。财务预警则是指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相关的会计资料为依据,利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及多种统计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进行分析预测,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在危机发生之前向企业经营者发出警告,督促企业管理当局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对潜在的风险进行监控的一个系统,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
2.财务风险预警Z分数模型
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选择上,可以在分析、借鉴国外学者对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Z分数模型作为基本分析模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的许多著名学者就已经对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模型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美国的爱德华・奥尔曼教授(Edward Altman)建立的Z分数模型。该模型是爱德华・奥尔曼在经过大量的实证考察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于1968年提出来的。Z分数模型是采用多元线性函数的模式,运用五种财务比率,进行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即Z的数值),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的一种模型,初步实现了经济学家关于财务预警的梦想。
三、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1.健全企业财务决策机制
企业财务决策包括筹资决策、投资决策、经营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等,财务风险是财务决策的结果。企业的决策者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进行科学的决策,尽可能将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因而在财务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借助于定量计算方法并运用科学的财务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如对固定资产投资应采用科学方法计算各种投资方案的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净现值及内含报酬率等指标,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在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投资方案。
2.改进企业财务预算控制机制
企业要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必须搞好财务预算控制。财务预算控制是为了实现企业既定的经营发展目标,通过编制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等预算,并以企业内部控制保证决策所确定的最优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执行。一般企业均应编制全面预算,进行预算控制,其内容可包括经营预算、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现金流量预算等。
企业财务预算控制是一项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管理工作,除事前编制预算外,事中主要通过将期中预算与经营业绩进行对比并据以实施例外控制管理,事后则通过年度预算与经营业绩对比并据此奖优罚劣。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强化企业监督控制作用。
3.强化企业财务操作运作过程控制
强化企业财务操作运作过程控制:一是加强业务管理,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做到债务有人认,债权有人接,库存有人管,加强客户档案管理;严格控制结算方式,设定放账额度;规范业务操作。重视客户资信运用信用保险,减少贸易风险。二是建立核算跟踪体系,改革业务考核办法。核算到人,建立资金跟踪监控体系,以收付实现制考核业务员的经营业绩。三是强化责任制,健全逾期账款催收制度和奖惩办法。
4.强化企业的财务监督机制
财务监督机制主要由财务检查与内部审计两个方面构成。财务检查主要由财务部门对所属单位进行的财务检查。检查的重点是国家财经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公司重大经营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等。对于检查出的财务问题,要求纠正并限期反馈纠正情况,涉及个人责任追究问题,按规定程序进行处理。
审计监督是内部监督的第二道关。审计部门可将不同部门的业务、所属企业的遵纪守法情况进行风险评估,然后确定审计单元清单,安排循环审计。审计工作的重点是评审某一项目或单位对财经法规和企业内部各项制度、决议、决定的执行情况,并提出改进的要求,以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四、建立企业财务信息系统
企业面临信息失真、信息滞后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在内部建立大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将各系统的资金流转和预算执行情况都集中在计算机网络上,使其能够随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实时监控其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高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的内部信息报告制度,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生产流程及价值增值的关键点制订信息报告模式,规范信息的质量,并明确各级责任主体对信息的真实、及时应负担的责任。
财务风险预警是基于一定的财务指标比率进行的,财务指标比率的基础是会计信息,所以,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财务预警机制的成败。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网络,是正确识别和分析风险的前提条件,也是风险管理成功的基石。企业只有在及时、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基础上,才能够对企业财务状况作出恰当的评价。建立财务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使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有了交合之处,保证完备的追溯线索,使企业的财务预警能对财务征兆作出调查分析,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能否掌握充分的信息,抓住机遇是企业驾驭市场的关键,也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因此,企业还应该收集行业有关部门数据,将企业置于整个市场去考虑,与同行业中的国内外其他企业相比较,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本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变化。企业应明确有关财务风险信息的传递路线,使信息传递畅通,反馈及时。开辟多方面的信息渠道,提高信息的加上程度,为进行风险预测和衡量提供数量多、质量高的财务信息,把企业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以获取尽可能大的收益,实现企业预期的目标。
企业应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测试、传递、报告、披露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能够进行对各种风险的计量和定量分析、定量测试;能够实时反映风险矩阵和排序频谱、重大风险和重要业务流程的监控状态;能够对超过风险预警上限的重大风险实施信息报警;能够满足风险管理内部信息报告制度和企业对外信息披露管理制度的要求。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实现信息在各职能部门、业务单位之间的集成与共享,既能满足单项业务风险管理的要求,也能满足企业整体和跨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综合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秋萍.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10.03.13.
[2]许谨良.风险管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关键词:建筑工程;风险管理;措施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s a relatively easy Qunsiqunshang the high-risk industry. The risk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achieve a goo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ve to do an indispensable work, construction companies must be prepared to risk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problems raised some improvements.
Keywords: construction;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建筑施工是一个比较容易群死群伤的高风险的行业。风险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要想达到良好的持续发展必须做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在建筑施工企业开展风险控制与风险评估、开展风险识别工作,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控制、消除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危害健康的危险源,使全体职工树立安全生产理念,实现降低建筑施工工程中的安全风险的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1 建筑工程施工风险管理概述
建筑施工项目具有复杂、庞大的特点,建筑施工项目正朝向环保化、综合化、智能化、信息化、科技化、机械化等现代化方向发展,施工单位从参加招投标与签约、施工准备、施工阶段,到竣工交付使用,都会遇到各种类型的风险,如政策性的风险、可预料的风险以及其他类型的风险等。
风险也就是将来可能发生,但是不在计划内或不期望发生的事件。风险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就是损失和不确定性。风险产生的原因一般包括人们的非正常行为、外界的干扰、事件的偶然性,为消除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与风险的代价,二者权衡的结果,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差距而造成。有学者研究发现,建筑施工企业存在的主要风险是人才风险、管理风险、制度风险、资金风险、标准风险、技术风险、安全风险。
一些建筑工程项目都需要进行风险分析,也就是一种特殊的规划方式。对于任何一个建筑施工项目可以有较高的期望值,但是也应当做好最坏的准备。因此,面对风险管理低下和险恶的风险环境,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对企业的所有员工进行风险知识培训,强化风险意识。
2 建筑施工风险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责任不明确,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建筑施工企业的一些管理人员对建筑施工安全的相关文件、规范、法规、法律等了解较少,也没有把一些信息进行及时传达,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建筑施工的安全重要性,从而导致建筑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建筑施工企业建立的一些制度流于形式,没有认真贯彻、落实,从而很容易导致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
我国的一些建筑施工项目管理者和企业经营者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风险意识不强,也没有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制定了一些风险管理措施,但是也只是一些建筑工程安全、进度、质量等方面的保证措施,缺乏明确和系统的风险管理目标,只是分布于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等文件。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缺乏专业风险管理,忽视施工技术管理,仅仅是注重业务量。
2.2 风险管理机制还需要完善
我国很多建筑施工单位对风险管理没有进行明确的定位,在项目部的组织结构设置上没有考虑风险管理部门职能,缺乏专职人员从事风险管理工作。建筑施工企业风险机制还有待健全,造成抵御、化解风险的能力较差,增加了企业的运行风险。
2.3 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
我国已经颁布很多建筑安全的法律、法规,已经初步构建了劳动保护、建筑安全生产的法规体系,对减少安全事故、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缺少建筑施工安全保险实施细则、安全责任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监督管理措施和日常的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手段落后,监管力度不够,资金不落实,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4 安全防护设备有待于提高,施工方案不合理缺乏针对性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是防范安全质量事故风险的首道防线,也是工程项目有序施工和规范管理的基本依据。一些建筑施工项目,技术性操作缺乏应有的安全保障,管理结构混乱,施工现场组织混乱,缺乏必要的蓝图和计划书,专业施工方案缺乏针对性,施工组织方案设计不合理。一些典型的弊端例如悬挑架未按设计要求搭设,结点设置无详细图纸,高层架体无设计计划书,脚手架搭设方案无针对性,由此引发的安全事故触目惊心。安全防护设施一方面设施简陋,没有真正起到防护作用,另一方面设置不齐全或没有按照规定设置。个人的安全防护服装、防滑鞋等设备质量低劣和严重不足。
3 加强建筑施工风险管理应当采取的一些对策
3.1 建立和健全建筑施工风险管理制度
近年来,我国已相继颁布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法规、法律,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了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提高了建筑企业施工水平。但随着我国建筑施工行业不断的发展,各种施工安全事故也不断发生,相关的法规、法律及制度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目前主要是针对建筑施工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应当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工程担保制度和工程保险制度。要研究合理的工程保险收费标准、工程费用计入办法。
3.2 做好内部合同管理
在合同签订以前应当掌握和熟悉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分析合同文本、认真研究条款,通过合同谈判的方式避免存在损害自身利益条款存在,对条款进行拾遗补缺。风险责任是无法避免的,可以归类为时效风险、市场价格风险、工程变更风险等。例如业主利用起草合同的便利条件和有利的竞争地位,把一部分风险转嫁给承包人。切忌盲目接受业主的某种免责条款,对可以免除责任的条款应研究透彻,要善于在合同中转移风险和限制风险。签订施工承包合同时采用施工合同批准权、审查权、洽谈权三权相互制约,相对独立的方法,尽量避免合同中的漏洞。对于分包商、劳务层签订合同时应尽量仔细,注意将双方的利、权、责交代清楚,尽可能地约束各自的行为,有必要时将违约金、罚款写入合同。对于遇到的质量劣、量不足的情况,向对方索赔,扣压货款。对于设备、材料供应商签订合同时应当注意纠纷处理、违约罚款、交货日期付款方式、包装、价格、数量的协定。
3.3 选择风险管理工具,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对冲就是承担多个风险或引入多个风险因素,采取各种手段,使风险的影响相互抵消,使风险能够相互对冲;风险控制就是控制风险事件发生的条件、环境、动因等,来达到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减轻风险事件发生造成的损失;风险补偿就是对风险造成的损失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补偿;风险转换也就是通过战略调整等手段将风险程度降低;风险转移也就是通过签订合同把风险转移到第三方,不再直接承受风险;风险规避也就是退出、停止或回避蕴含较大风险的环境或行为,从而避免成为风险的承受者;风险承担也就是为了换取收益机会,对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接受,承担风险后果。
3.4 规范劳动保护,严格施工方案预控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防范安全质量事故风险的首道防线,也是规范管理和工程项目有序施工的基本依据,要把好三个方面的关口:一是前期现场调查论证关。二是认真落实技术领先的基本原则。三是严格执行审批优化后的施工方案。要制定过程优化管理和现场执行方案,确保每一个细节、每道工序都能留下方案预控记录,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点都能严格按方案实施预控,从而规范施工现场的管理控制。
对临边、洞口作业应规定由专人负责检查与搭设,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以保证安全可靠。对使用过的防护用品细心保养,及时的向施工人员发放清洁有效的、性能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对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应当设立专人来管理。
参考文献:
[1]杨永录.浅析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