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

时间:2022-06-14 20:42: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职业教育

第1篇

关于民办职业教育的举办,在我国职教法中已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家鼓励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说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社会需要基础上已经有了法律上的保障,所存在的问题在于缺乏理论上的研究与实践基础的验证。关于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也存在着诸如能否营利、对民办职业学校管理薄弱诸类问题,在此我们不作太多的议论,仅就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

一、民办职业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在探讨此问题前,首先应明确民办教育的概念及应用领域。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办学主体是否具有政府权能为标准而将学校划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指由政府直接举办的学校,私立学校指由非政府机构举办的学校,包括不具有政府权能的社会力量。在此我们也认为,民办学校即私立学校,所有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都可称民办教育。按照国际习惯一般将民办教育称为私立教育较为合适,在中国则以民办教育较符合国情与教育发展形势。故在一般描述国外民办教育时冠之以私立教育,而在研究中国情况时则以民办教育统称之。

国际私立教育发展与成熟的历史研究表明,教育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公共性,二者是保证私立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教育的民主化将普及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广泛的民办教育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建立,则促进和保证了私立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及合法性;而教育的自主性和公共性,则为私立教育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基础。这些属性,保证了私立教育在欧美等国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与公立教育相比日益显示出其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如美国私立教育已逐渐从昔日的宗教教育为主发展为与公立教育同等教育目的与内容、在教学及管理上独具一格的学校。日本私立教育的产生及内容更多地受西方教育民主思想的影响,通过法制化手段保证及促进了私立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从贵族阶层的特权普及入一般民众社会,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但是无论何种原因,可以说,私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政治背景基础上,社会的需求最终促成了它的存在与发展,补充公立或国办教育之不足,提供公民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与权利,其性质与任务也是紧紧围绕社会需求而定的。所不同在于,如果说以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私立教育以进行知识传授及普及教育,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教育需求为主,而现代社会的私立教育则更多地倾向于满足个体需要,追求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内容与要求。这也反映出现代社会对教育系统的价值与内容的重新认识与定位。可以说,私立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是随着不同的社会发展与需求而进行变革,以保证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

二、私立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与规模

从世界教育发展历史来看,公、私立并举的教育体制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它是人类社会传递文化遗产的一种工具,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发展时期发挥的作用不同而已,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中各级各类学校都是由国立、公立、私立三类学校构成。从教育类型来看,各类教育中都存有私立学校,但相对而言,属于普通教育内容的私立教育比私立职业教育易得到发展,因此,世界各国教育体制中属普通和高等教育之私立教育较为发达;从各类学校发挥的作用来看,传播宗教知识内容一直作为私立普通教育机构的主要教育教学内容,这也就限制了以传授技能与技术为主的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现实要求,如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限制。何种类型与层次的私立职业教育发展最为合适,或那一层次的教育最适合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认真学习发达国家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发现在大多数国家的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由国家承担,而中学后或培训性质的职业教育则大多数为私立的职业教育,如美国,由于其教育体制中完全的或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职业中学相对较少,因此所有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均是在公立中学实施,这类公立中学设有一定数量的职业课程。而属高中后非学术性、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学校则大多为私立性质,据统计在美国这类学校目前已达7071所,其中私立6514所,占有92.8%;同时由于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的中学毕业生都将在毕业后继续接受教育,因此在美国除为继续进行学位课程的公立性的社区学院外,大量的是属于私立性质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据统计这二类机构的比例为1比6,也就是说在美国属于中学后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大多数为私立的。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据有关统计资料,到1992年底,在日本属于高中后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中最为发达的是私立高等专科学校和专门学校,共有2494所,占总数的86.7%,另有私立短期大学499所,占84.4%。总结美日二发达国家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经验,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私立职业教育或培训在非学历教育和中等层次之上发展较为合理并能获得较大的价值;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或在属于职业技术培训内容方面更易获得发展。美日二国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私立高中后职业教育与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承担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

三、民办职业教育与企业办职业培训的关系

关于此问题,主要的模糊认识在于①企业教育是否也是民办教育,特别是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后,企业的办学行为与办学主体与企业的所有制间的关系问题;②如果企业办学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范畴,但现实的反映表明它又不等同于纯粹意义上的民办职业教育,其与民办职业教育的不同点在何处;③如果企业教育随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作相应的改革,企业作为民办教育如何发展;④我国企业教育与国外企业教育的不同,也就是企业教育不能成为企业内的独立存在体,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前提下,其民办意义体现在何处。

对此类问题,本人认为,①企业职业教育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这是由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公开,管理科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正在逐步成为市场主体和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变化,决定了其所从事的职业教育的性质,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合资企业所进行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当然属于民办职业教育或私立职业教育,必须明确的是,企业教育尤其是企业开展的培训,是以企业发展为本,企业教育的目的在于提供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人才,以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需要。企业教育成为企业发展行为,企业教育与企业生产与经营纳入同步发展轨道,这样企业教育行为也属于企业的一种经营行为。但是企业办学由于企业性质的复杂性,使得办学主体及性质也呈现出多种特性。在企业教育类型上,从国外情况来看,有企业与企业联办,企业与社会联办,企业委托其他企业、行业、社会办等,企业给予经费资助或提供教学实习场所。

②企业职业培训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而且随着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企业开展的职业教育将成为今后民办职业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理由在于国家对于民办教育的鼓励与支持政策和企业职业培训发展为民办职业教育的社会必然性。1997年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其中明确指出社会力量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这样企业所承担的教育形式在法律上已成为社会力量办学的组成部分。另从我国国情来看,能够承担一定的社会教育任务及职业培训的机构,大多数是一些企业或由行业组织的培训机构,可以说,企业办学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但企业的改革冲击最大的也是企业办学这一领域,如何在企业所有制形式转变过程中,使企业的办学适应企业转变需要并及时作相应的改革,是企业教育继续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目前企业教育向民办教育体制转变,并与其它培训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四、民办职业教育与政府的资助

目前,世界上大多国家的私立学校大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接受政府资助,政府在经费上的资助,使私立学校具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也是维持和发展私立学校的必要条件,同时政府通过对私立学校的资助,有效地实现对私立学校发展的控制,保证私立学校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并发挥作用。可以说,政府的扶持政策与财政资助,是私立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私立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国外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资助包括低息贷款、税收优惠、政府资助,在日本最为著名的为1970年的《私学振兴财团法》和1975年的《私立学校振兴援助法》,自此,政府对私立学校的经常费用补助金,最高达学校经常费用的50%。另有一种形式是通过对民办学校学习者进行资助的方式来实现的,例如美国联邦政府主要以学生贷款、奖学金、专项补贴等方式进行资助,这种资助保证了有才华、但受经济困扰的学生能够接受平等的、较好的教育机会与权利,学校则通过稳定生源、质量提高而间接受益。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国家对私立教育的资助,是私立教育获得与公立教育发展的同等条件,承担相同的任务,且政府有足够的财力与物力来扶持私立教育发展,并通过资金资助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如果在不具备这种条件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发挥在私立教育中的管理职责,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五、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与形式

第2篇

3.高职院校内部会计控制探析 张福春,Zhang Fuchun

4.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评判机制研究 史文生,Shi Wensheng

5.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研究 艾炎军,邹叶茂,蔡国辉

6.校企深度融合下的高职工学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术 易飚,胡清

7.数据库实践课程考核标准及评价体系建设 程丽丽

8.地方煤炭类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赵金录,郭晓娥

9.高职软件服务外包"课程包"的开发与研究 杨正校,Yang Zhengxiao

10.区域性综合类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改革探微 杨季夫,Yang Jifu

11.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研究 夏红,Xia Hong

12.高职医药营销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吴海侠,Wu Haixia

13.基于生物医药产业要求的高职课程体系之构建 史雅静,韩雪松,王宇,李雪梅

14.高职化学教学培养策略型学习者之实践探索 别同玉,许加生

15.高职仿真技能在化工企业生产中的实践 宿高明,张桃先,洪亮

16.高职高专《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李华玮,李巧枝

17.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研究 周天沛,Zhou Tianpei

18.论高职院校统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李叶红,Li Yehong

19.中西部地区性高校计算机专业"订单式"教育模式研究 郭晨,彭硕,王博

20.中职幼师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研究 聂丽兰,Nie Lilan

21.中职数学职业模块教学中实施协作教学的探讨 刘立峰,Liu Lifeng

22.关于职校学生责任心教育的几点思考 卢焱红,Lu Yanhong

23.PDCA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李常茂,龚昕

24.关于提升职业学校校长科学决策能力的思考 王健娟

25.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专业教师教学能力评价要素探究 朱双华,陈慧芝

26.浅谈高职项目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苏萍,龚松杰

27.教师创造性教学研究 艾文珍

28."好老师"与"好老板":"双师型"教师的新角色论 郭星明

29.关于教师实践机制建立的意义与可行性及建议 李应祥

30.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专业特长分析 黄均平,杨川

31.高职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刘志刚,Liu Zhigang

32.谈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赵文静,沈亚强

33.高职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楼永俊,Lou Yongjun

34.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析 胡丽,王爱华

35.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软能力"之我见 范迪新

36.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分析 麻益军

37.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链路项目课程教学实践 高小红,孟亮

38.计算机网络专业项目教学法案例设计研究与实践 罗伟强,Luo Weiqiang

39.论面向专业为主线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 刘莹

40.高职护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初探 刘兰芳,赵国琴

41.《热学》课双语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葛大勇,倪晓昌,赵庆勋

42."动态能力集"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裴勇,李畅

43.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制糖专业课教学 褚彪龙

44.《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张雯娟

45.分组互动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李仕敏

46.《房屋建筑学》教学方法小议 房艳峰

47.如何在《经济法》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徐秀珍

48.简论高职《园林观赏植物》课教学改革 张新平

49.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心理契约漫议 万颖

50.职校生数学学习障碍成因分析与对策 邱亚明,崔永红

51.中职语文口语有效教学之策略研究 李枝荣

52.中职校汽车维修专业语文课程设置的调查与思考 陈榕

53.程序教学法在篮球选项教学中的运用 任敏华,Ren Minhua

54.职高数学课激趣方法初探 鲁军兵

55.如何讲好散文《黄鹂》 孙春娟

56.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 梁晓蒸

57."小班化"模式在数控车床实训中的应用 许晓峰,Xu Xiaofeng

58.中职数控铣床实训课程改革之探讨 郭广新

59.基于创业教育的高职食品烘焙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王和才,李海林,蔡建,刘石麟,张成林

60.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分类化"建设初探 钟振宇,秦虹,张喜娥

61.论生产实习应突出指导教师的示范作用 刘智敏

62.高职《马铃薯栽培》实训中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 彭永贤

63.浅谈职业学校如何提高顶岗实习质量 康东波

64.高职计算机专业生产性实训模式分析 罗幼平

65.谈数学教学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 刘永强,Liu Yongqiang

66.高职院校开辟"第二课堂"新论 谢彪

67.关于公共标志英文翻译的调查与英语教学研究 谭少玉,Tan Shaoyu

68."订单式"汽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张伯俊,金永兴

69.C语言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中的地位论证及问题改进 张亮,Zhang Liang

70.略谈职高语文教学中环保意识渗透 李群娣

71.论高职院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之必要性 秦丽莉

7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张净,杨亚群

73.高职商务英语热点问题探讨 冯克江

74.企业文化对"订单班"之班级文化构建的影响 郭李飞

75.试析职业教育发展与职业分类 程俊辉

76.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业评价改革初探 唐玲妮

77.基于开放式园区的高职生产性实训研究 马强,付艳茹

78.关于中职生手机管理的三维途径 刘钦涛

79.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王英

80.《电工基础》课教学的"做中教与做中学" 孙成林

81.应用电子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周霞中,Zhou Xiazhong

82.关于行动引导教学法中引导方式之探析 郝翠兰,Hao Cuilan

83.基于"七步法"的物流市场调查课程教学设计 胡丽霞,李宇红

84.PowerPoint软件实战教学经验谈 何凤梅

85.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启迪与思考及其实践 张小帆

86.关于学生对《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学习主动性之培养 翟津

87.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改革思路与经验 方玉龙,杨清志

88.关于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案例教学之实践 贝惠玲

89.CF卡在数控教学中的应用 孙健华

90.多媒体课件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郭亚宏

91.对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认识与思考 孟利前,肖海峻

2.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证分析 徐晓燕,何应森

3.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王雯,Wang Wen

4.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初探 吴琼

5.以"五新"举措破解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难题 万中范

6.高职应渗透行业文化教育 李传刚

7.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其超越 牛桂振,Niu Guizhen

8.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高小红,孟亮

9.浅谈高职会计专业教材的质量问题 方忠良,Fang Zhongliang

10.关于高职特色校园文化之构建 王治生,刘晓利

11.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研究 张莉红

12.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对策略 王涛济,Wang Taoji

13.从数控技能竞赛看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罗胜阳,Luo Shengyang

14.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国贸专业的适应性探讨 许刚慧,Xu Ganghui

15."院校方案+专业方案":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 郭群,Guo Qun

16.焦虑情绪对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影响探析 杨建荷,Yang Jianhe

17.创新高职教学模式建设数学教学平台 左秀山,Zuo Xiushan

18.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项目化课程建设实践 张慧波,董艳杰,陈亚东

19.实施"三个延伸"促进职校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梁默

20.中职学校商务外语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金华商业学校为例 朱政

21.构建"生命课堂"提高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 张岩

22.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教学模式探索 李玉华

23.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质量管理体系之构建 沈忠红,Shen Zhonghong

24.高职院级教育类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研究 罗汝珍

25.谈技工院校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管理 杨志影

26.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评估改革研究 王铁铭

27.中职"双师型"教师典型培养路径分析 袁子剑,Yuan Zijian

28.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 陈齐苗,张海涛

29.高职辅导员工作的三个"三重奏" 查正权

30.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施雨,Shi Yu

31.谈高职毕业生择业前的心理准备 刘志刚,Liu Zhigang

32."蚁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邓迪,Deng Di

33.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态度与就业取向关联度调查研究——以绍兴县职教中心2009届毕业生为例 章亮,傅俐俐

34.国际化机遇下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赵文静,沈亚强

35.以默会理论指导《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的教学法选择 余青

36.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构建 郭婺,周洪江

37.高职《实用经济学》课程教改实施的调查研究 郭立伟

38.中职导游专业《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以长江中下游旅游区为例 秦书莉

39.参与式教学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侯小伟

40.基于工作过程的《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改革实践 汤俊

41.基于任务引领的物流课程教学实效性探索 余瑞龙

42.关于《焊工工艺学》教材的几处补充建议 黄功富

43.六步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在《二维动画设计》课程中的综合应用 文军

44.职业学校PLC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研究 李伟娜

45.基于生产过程导向的"扦插育苗"教学设计 张继东

46.试析《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的整合教学 王茜

47.论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医用传感器》课程中的应用 董海新

48.《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探讨 乔丽平

49.五年制高职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刘晓艳

50.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中情感策略的运用 许小红

51.高职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现状调查 杨成青,Yang Chengqing

52.简论英语课堂教育教学之功能 乔国红

53.谈职高数学概念教学难点的突破 鲁军兵

54.从项目教学法谈高职基础英语教学的突破 唐曌曦

55.高职高专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赵国喜,成继红

56.基于任务的大学生英语元认知策略的培养 徐华

57.机电类高职英语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韩西娜

58.高级化学检验工实操课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新模式 李政,Li Zheng

59.高职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协作式实训模式探索 严志嘉,Yan Zhijia

60.探索适合企业要求的中职数控铣床实训模式 熊福意

61.PLC校本实训教材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姜绍辉

62."PLC+变频器+电气控制"在总装课程中的开发应用 杨筝,朱海英

63.高职《药物制剂技术》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孔庆新

64.《植物化学保护》实验创新教学体系探讨 孔凡彬,李卫海

65.浅谈高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特色实训教学 李晓冬

66.测量实训室: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探索 包民先

67.高职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毛华东,Mao Huadong

68.市场经济与德育人文关怀 林少峰,Lin Shaofeng

69.浅析公安院校学生潜在职业能力训练之路径 吴娴兰

70.如何做高职学生的"心灵捕手" 李琳琳,Li Linlin

71.借鉴印度成功经验培养软件开发人才 肖敏

72.道德内化机制对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启示 成波

73.制约高职保安专业学生就业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唐晓嵩,Tang Xiaosong

74.行业协会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分析 许彤,王金红

75.信息势能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王雪飞

76.大学生网络成瘾分析及高校德育策略 田明秀

77.关于社会考试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邓向林

78.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教学模式的实践 朱玉玲

79.网上考试方式在数控技能鉴定中的应用 何平

80.在医学生职业指导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探索 汪小云,钟初森

81.重塑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RICH课程范式探析 赵小波,倪锦君

82.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保障顶岗实习教学质量 王虎,王春梅,赵敏娟

83.加强重点(品牌)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于昊,李灿峰

84.对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王丽萍

85.讨论式教学法初探 张明涛,韩斐

86.巧用AutoCAD软件作为制图教学的辅助工具 宋晓英

87.浅析机械制图教学中三维实体造型技术的应用 刘莹

88.澳大利亚终身教育体系述评:内涵与特色 徐中意,Xu Zhongyi

89.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变革与反思 柯茜茜,Ke Qianqian

2.江苏省技能人才需求预测 汤伟伟,况敏

3.论儒家文化熏陶与大学德育内涵 盛杨,韦庆昱

4.实施免费中职教育的政策导向及未来发展走向 陈远远,周谊

5.加强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预防机制建设的研究 陈瑶,Chen Yao

6.职业能力导向的《建筑设计CAD》双证模式改革研究 黎颖

7.基于开放式园区的高职生产性实训研究 马强,付艳茹

8.试论高校辅导员职业标准体系的构成 梁慧超,刘亚,戚焕,高松岩,梁金平

9.关于知识观视野下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 刘学,罗晓东

10.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分析与建议 解丽娟

11.我国社区教育发展探析 张光辉,Zhang Guanghui

12.高职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陈其明,Chen Qiming

13.工作导向的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设计探讨 李清秀,胡长效,宋凯,王质明

14.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初探 蒋焱,Jiang Yan

15.基于"任务引领"的高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 张静之,刘建华,张佩芳

16.谈高职食品专业标准化人才的培养 包永华,冯文婕

17.高职示范院校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刘永亮,Liu Yongliang

18.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跳槽"现象的调研与思考 毛可洪,Mao Kehong

19.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 程钢,Cheng Gang

20.高职网络精品课程资源运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 石娜,石梅香

21.运用"五问法"写好高职专业课说课稿 陈琼

22.中职汽修专业"菜单式"教学改革初探 刘子荣,Liu Zirong

23.中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德育工作探索 吴晓纯

24.中职同学友情教育探析 曾俊香

25.金融危机对我国中职教育发展影响之分析 胡文龙,Hu Wenlong

26.特长生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的双课时方法研究 潘红艳,Pan Hongyan

27.完善教学管理体制促进创业教育实施 徐冬冬

28.动态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教育实习评价模式探索 陈昌奇

29.作品评价在中职多媒体制作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 姜萍,Jiang Ping

第3篇

[论文关键词]黄炎培 职业教育思想 当今职业教育 启示 

 

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运动的先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提出的许多职业教育的思想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仍有借鉴意义。现摘录一二与读者共享。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1.职业的含义和意义 

黄炎培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作用——“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2.职业教育的长期性 

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言“职业指导乃长时期继续进行之事业,非短时期之商榷。职业指导之实施时期,自职业陶冶时期,职业准备时期,专业训练时期,就业后补习时期,至确能自立经营,无需辅导时期,绝非短时间两人晤谈之匆促商量所能塞责。” 黄炎培提出要建立一个包括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训练——职业补习和再补习在内的职业教育系统,使职业教育贯彻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其中,小学重在职业陶冶,为职业教育的打基础阶段,初中阶段应进行职业指导,高中设职业分科,或专门职业学校进行系统地职业训练,就业后还要接受职业补习教育。 

3.关于职业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黄炎培认为从广义而言,“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职业教育在教育制度上应有一贯的、正统的和整个的地位。那种以普通教育为正统教育,以职业教育为偏系的教育的陈旧观念应根本打破。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启示 

 

按照现实国家的教育体制,一般公民是在接受普通国民教育后,或接受高等教育或接受职业教育才进入社会成为一名职业者的。最近的一项专项问卷调查,以中学生,职教生和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结果令人深思。 

1.明确职业的意义,确立正确的职业观 

黄先生认为,职业本身不仅要求供需经济,而且要求才性相近,才能使事得人,使人得事,“使百业效能赖以增进”,使人“获得职业的乐趣”。教育具有发展人类生活知能与培养服务精神的双重功能。“职业观是人们对职业的根本性的认识和态度,他包括人们对专业职业根本性的认识,个人选择职业的标准等。这里“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应理解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是物质精神“双丰收”。 

在问卷中当被问及从事一门职业的意义时,81%选的是谋生的手段,选个人价值的体现占7%,选其他的占12%。虽然在商品经济发展,人的观念很多被物化的今天,对职业的看法不可能不受影响,但如果只看到职业谋生的意义,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就很难理解职业带来的精神乐趣。 

当被问及进行职业决策时,在主要考虑的因素选项中,选经济收入的占79.8%,选升职机会的占7.2%,选事业发展的占6.0%,选工作地区单位名气的占7.0%。这其中,经济收入、晋升机会、单位名气的占到了94%,对名利的追逐可见一斑。 

从敬业乐业意识方面,当被问及从事现职业的感觉时,选压力比较大但不快乐的占68%,选很快乐没有什么压力的占9%,选有压力但很快乐的占15%,选其他的占8%。不难想象只有压力而没有快乐的从业者会有“乐业”的想法,既然此间长期得不到乐趣,又还没过多感受生活的压力,跳槽变成为常见的一件事。 

在这次调查中,当被问及毕业后更换单位的情况,一年内更换一次的占45%,更换过两次的占20%,更换三次占10%,没有更换过单位的占25%。而在就职者中当被问及是否有跳槽想法时,持肯定说法和可能说法的占到了76%。职业流动周期的缩短虽然在一方面说明劳资双方自由选择度增加了,但会增加资方的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的求职成本,这对已经严峻的就业形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关于职业教育的起止期的问题 

黄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连续施加影响的过程。比照当今情况分析,笔者认为,这其中职业准备时期,专业训练时期最重要。但现实是职业教育开始的时间迟滞于学生的需求。初中阶段结束后,有一部分学生进入职教或直接就业,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实有必要,但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很少顾及学生这方面的需求。进入高中阶段后,通过高考上一个重点大学,几乎是每一个学生的理想,至于上什么专业,往往缺乏科学的职业测试,等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或高等学校再接受职业指导方面的教育有一种“亡羊补牢”的感觉。调查中学生当被问及选择专业的信息来源时,选班主任或朋友介绍的占65%,选家长决定的占25%,选其他的占10%,而当被问及班主任或朋友介绍的依据时选专业测试的占不足5%。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现专业时,选“热门”专业的占48%,选个人爱好的占23%,选其他的29%,这更说明了问题。 

3.关于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职业教育之重要性今日为更多的人士为之大声疾呼,如何使中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重温黄炎培先生的教诲意义不可低估。他认为“办理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职业教育的原则,他强调“离社会无教育”,主张施行何种教育,必先考察何种社会。他认为社会化的办学方针应贯彻于职业教育的各个层面,包括如下。 

(1)办学宗旨的社会化——以教育为方法,而以职业为目的; 

(2)培养目标的社会化——造就适合社会职业生活的各行业人才; 

(3)办学过程的社会化——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招生人数、培养规格直至职业道德标准的制订,无不建立在周密的社会调查基础上; 

第4篇

[论文关键词] 发达国家 东盟 中国 广西 职业教育 合作 网

一、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是指青少年一面在私营企业受职业训练,一面在公立的职业学校里兼职并受义务教育。职业学校与该培训企业是该制度的双元,二者密切配合,分工协作。二者既各是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有自己独立的机构设置,又是不可分割的职业教育组成部分。教育对象也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企业受训练的学徒,同时还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双元制的双重性也体现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国家既对学徒训练负有责任,又要尊重私人经济自治的原则。企业不仅关注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且承担法律规定所应负起对职业教育的责任。

二、加拿大的CBE教学模式

CBE教学模式可概括为“ 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所必须的全部能力”。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4点:(1)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即教学基础、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策略和测评标准等均以职业能力为主, 以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科目学习模块的组合, 以知识学科作为学习科目, 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学制确定的学时、安排教学计划。(2)实施教学以个人能力为基础, 教学目标师生明确, 学习内容以模块式的学习包为主, 学习时间灵活掌握, 强调个性化教学。(3)强调学生自学, 强调学生多次自我测评, 教师仅仅是管理者、帮助者、示范者、指导者, 以能力作为测评学生的标准, 测评结果及时反馈。(4)学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等灵活多样, 但管理严格科学。总之, CBE教学模式其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 课程内容为模块式结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有机结合, 重视个别化学习、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 学”而非注重“ 教”, 测评客观、反馈及时。

三、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可以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他们所采用的“教学工厂”模式是在德国“双元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并不是我们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实习工厂,所谓的教学工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把教学和工厂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办,给学生一个工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生产和实际的项目设计,学到实际的知识和技能。从这种教学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所做的项目是企业当前最需要开发的实际项目,学生在“教学工厂”里所生产的产品是企业正在生产和销售的产品。

四、马来西亚的校企合作

马来西亚教育部提出并实施“职教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做法,目的在于促进职教机构与工商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为此马来西亚教育部制定了明确具体的措施:(1)使用范围。课后时间及节假日,教学设施对外开放,供工商企业和公共机构进行培训使用,但明确规定不允许私营的培训机构及以营利为目的的中间机构使用。(2)收费。收取使用单位相应的使用费(设备损耗折旧费、维修费及水电等费用),教育部规定了统一的收费标准,全国适用。 五、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现状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推动下,中国-东盟的教育合作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层面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广西与东盟的职业教育合作在教学科研层面更是异军突起。自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得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培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广西与东盟职业教育合作的发展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合作的模式还不够成熟,需要不断改进。

(一)开设院校及语种

目前开设有东盟语种的广西职业院校主要有: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华侨学校等十几所,以高职院校为主。开设的东盟语种主要有:越南语、泰国语、柬埔寨语、马来语、缅甸语等。

(二)合作模式

广西职业院校与东盟国教育合作的模式一般有:(1) 对广西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国内专科+国外本科”的培养模式,即派学生到语言对象国,系统学习语言对象国的语言和文化经济,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东盟语种专业学生在国内学习2年或者2.5年,接着到语言对象国学习半年或者1年,完成学业后,如学生有需求,仍然可以在语言对象国深造,继续升本甚至硕士研究生。(2)东盟国合作院校派短期留学生到广西的职业院校实习。广西的职业院校办学特色是结合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培养具有必备职业知识和较强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比较吸引东盟合作院校的留学生。

六、广西加强与东盟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学习引进国外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可以在与东盟院校合作的同时加入“双元制”的教育模式。具体可以是让学生在国内学习,在国外的企业学习,这样既可以完成语言的学习,又可以完成实训课程。

(二)响应教育部发出的号召,结合马来西亚的“职教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做法,把“低碳经济”融入到高等教育中。具体是全力推进南宁—东盟高教职教园区的开发建设,打造一个功能布局合理,交通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院校紧密结合、资源共享、互相弥补、互动教学,节约型、生态型、和谐型的高教职教聚集区。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南宁的城市开放开发步伐不断加快。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和合作不断增强,对各类人才尤其是市场急需的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三)扩大与东盟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在巩固和扩大与原有国外院校合作的同时,增加与东盟的合作对象。比如扩展到职业院校与东盟国家在科教文化、专业教师互派、应用型人才培养、夏令营、旅游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继续扩大外国留学生的招生规模,提高外国留学生培养质量,使广西高等教育在东盟国家逐步赢得信任和地位。

第5篇

今社会职业教育对人们的吸引力不大,但是大多数人都在从事着职业工作,其中只有少部分人会主动接受职业教育,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矛盾。面对这种矛盾,应当积极实现职业教育向乐业教育的转变。通过转变,提高职业教育自身的吸引力,使更多的人接受职业教育,从而缓解这一社会矛盾。

从黄炎培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中可以认识到“有业”和“乐业”的重要性。“有业”即有一正当职业,可以通过自身工作获得更好的生活。“乐业”的概念则更加丰富,即热爱自己的职业,愿意深化对职业的认知,了解其价值,并积极主动地进行工作。当大多数人都已经实现“有业”之时,向“乐业”的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乐业教育,学习者可以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并将外在感知变成自身的价值标准,内化为价值观,以此来指导行为。当认定自身工作有价值之时,就已经实现了从“有业”向“乐业”迈进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如果职业教育可以让越来越多的准备从业者认识到自身未来工作的价值,就实现了从“职业教育”向“乐业教育”的转变。在承认自身工作价值的基础上,职业工作者便会将这种思想上的转变体现于“情感”之中,即学习者愿意注意某特定的价值认同,并会采用积极的态度来学习相关知识。这种“认知内化于价值、体现于情感”的教育目标实现方式,可让学习者通过对“价值”的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内化,并采取更加积极的“情感”来进行活动。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之所以不大,是因为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也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职业教育”转变为“乐业教育”不仅可以让职业工作者更为全面地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同时也会让其在情感上实现转变,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去工作、生活。这对社会上从事职业工作的人来说,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对自身工作有着正确的认知可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向乐业教育的转变已成为当务之急。而乐业教育不仅可以使有业者乐业,也可将原本陷于泥潭之中的职业教育解放出来,提升其吸引力。这便可以从根源上缓解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大,而社会上大多数人都从事着职业工作的这一矛盾。因此,职业教育应是乐业教育,乐业教育应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

第6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政策价值冲突执行效力共同体效度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连续召开全国性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不少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和决定。但是,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政策相比,职业教育政策存在着文本繁荣与实践领域消沉并存的现象。即使在国家强调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职业教育所存在的不少问题依然难以解决,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源在于职业教育政策的效度不高,而影响职业教育政策效度不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政策制定中决策主体的价值冲突

1.教育政策制定的实质。教育政策的制定实际上就是代表政府行使权力的教育决策主体的价值选择。一项教育政策的出台必然面临如公平与效率、长远收益和眼前利益等诸多矛盾,因此,政策问题其实就是价值问题。政策的制定过程其实就是决策主体价值寻求、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价值创造、价值分配的过程,是价值矛盾斗争和抉择的过程。教育决策主体的价值是一个复杂的价值体系,由表及里地反映在主体的元价值、隐价值和显价值之中。元价值是主体的最深层、最高层的价值,反映出一种理想和愿望,体现出公正、公平、合法、有效、以人为本等高于一切的标准;隐价值是主体个人真实而具体的价值表现形式,是决策主体在思考、决策和行动中所秉持的、“习而不察”的价值观,对教育政策具有决定性影响;显价值是教育政策表现出的外在的、人人皆知的价值观。教育政策的制定就是决策主体的元价值、隐价值和显价值彼此冲突和斗争的过程,经过三种价值观的妥协和权衡,决策主体的价值最终以整合后的价值形式表现㈩来。

2.职业教育决策主体的三重价值冲突。就职业教育而言,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政府所信奉的价值观,体现着元价值追求。但政府的隐价值是要在短期内达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政绩的最大化和现有资金效率的最大化。然而,一方面,职业教育是一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成本、周期长的教育类型,并且其教育对象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会兼顾社会强势集团的支持从而有效地彰显政绩;另一方面,在当今偏离教育目的的观念指导下,教育成败的评价标准往往是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升学率,并且基本上已经成为影响公众对政府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职业教育显然与决策主体的隐价值背道而驰。然而,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又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有效参与,因此,在决策主体的显价值上,政府必然表现出非常重视的态度,连续召开会议,出台大量的法律法规,政策文本繁荣,但在经费投入、基地建设、证书制度、就业政策等涉及更为深层和复杂的问题时,容易出现推诿责任、规避矛盾的现象,其元价值在隐价值的冲击下出现扭曲,造成职业教育政策的虚假繁荣,出现了职业教育决策主体“为了公平和人本发展职业教育;追求效率和效益忽视职业教育;回避矛盾和责任淡化职业教育的现象”,反映出职业教育决策主体三重价值的冲突。

二、影响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因素

1.政策本身的效力问题。政策效力不高必然导致政策执行不力。影响职业教育政策效力不高的原因有以下二个方面:(1)职业教育政策缺少科学性。教育政策的效力来自于教育自身的科学性与权威性。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缺失不仅影响着人们正确的职业教育观的形成,而且导致职业教育政策由于缺少科学性而效力不高,带来了政策缺失与执行乏力同时并存的现象。就职业教育法而言,其基本属于“宣言性”立法,法律条文多为原则性的规范,缺少法律应有的强制性效力,无论是从实体上还是程序上都缺少可操作性,因此一直停留在文件里和字面上。比如职业教育法虽然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规定了政府、社会、企业、学校以及个人的义务和权利,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方法途径,制定了职业学校的设置标准和进入条件,但均没有相配套的执行性法规,出现了大量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2)由于职业教育自身问题而造成的政策矛盾。如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有关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本意是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拉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健全职业教育体系,但却实行了“一主三不”即“以学生缴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毕业生不包分配,不再使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不再统一印制毕业证书内芯”。在政策制定层面就出现了严重的动机与效果的背离,虽然兼顾市场机制而推进了体制改革,但却在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显性目的的政策中,隐蔽性地设置了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虽然明确职业教育的对象多数是底层社会群体的子女,经济承受能力相对较低,但却让他们在教育“市场化”的道路上先行。(3)职业教育政策的行政力量效力不高。教育政策的效力除了内求于教育政策自身的品质和科学性之外,还外求于体制性的行政力量。但由于职业教育政策大多是在未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情况下制定的,因此,其行政的力量不仅效力不高,而且往往还会引起人们的反感而产生消极的情绪,容易敷衍了事,从而影响政策执行的效力。

2.政策执行主体的价值观错位问题。政策执行主体的价值错位必然造成政策的失真。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博土生,为了研究教育政策执行问题专门到一个县级教委蹲点研究,参加教委所有的会议,到基层学校调查政策执行的效果。经过三个月的蹲点,博士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县级教委的工作职能就是在中央的政策与地方的现实之间进行“有机”调和,使教育实践既不完全背离中央的政策精神,又不脱离地方的教育发展实际。乍一看似乎十分科学合理,但实际结果就是通过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科学执行”,使国家的教育政策出现了失真和扭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就是素质教育政策在地方执行中出现失真和扭曲的最典型、最生动的例子。政策执行主体价值观的错位往往造成政策的表面化、仪式化、程序化,使教育政策成为简单的文本拟订与颁布,使教育政策的执行变为简单的应付和摆设。文本拟订以仪式化的呈现遮蔽了教育政策的实践本性,既造成了教育政策资源的浪费,也阻断了教育政策与鲜活的教育现实对话的渠道,丧失了许多从实践中获得修正的机会和理由。实质上,政策执行的过程便是持续与实践进行对话、相互发现与批判并最终达到彼此适应的过程。在过程中化解冲突与不适,达到默契与融通,从而不断地在实践情境的磨砺中提高教育政策的品质,增强教育政策对现实的理解深度和干预力度,从而使教育政策在生动的执行中变得有效。遗憾的是,职业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扭曲,教育政策的自我反思能力变得困乏,这进一步影响了职业教育政策的信度和效力。

3.政策执行者的素质问题。政策执行者的态度、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着政策执行的效果。尽管职业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从事着艰难的职业教育事业,但毕竟由于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没有达到与其功能相匹配的水平,所以在职业教育政策执行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消极情绪和被动情绪。消极情绪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政策的执行者与政策的价值或利益取向的不一致,从而使政策不能得到执行者的认同;被动情绪的产生则主要是由于执行者知识结构欠缺、阅历浅薄或视界窄小而造成的政策理解上的困难,限制了执行者对政策内涵的理解程度和贯彻水平,或者是由于素质所限难以寻找出有效的途径、工具、方法或资源来执行政策,表现出政策执行的“力不从心”,同样也会带来政策执行的低效。

4.政策执行的监督问题。监督的缺席和不力也使政策执行失去了约束力量。国家虽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教育行政检查体系和学校督导体制,但在具体实施中,职业教育仍缺乏有效的监控机构。虽然我国从2004年开始了第一次职业教育督导工作,但与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相比显得较为乏力,而且由于职业教育督导是一个新生事物,督导本身的科学性、创新性和专业化程度还不高,使职业教育督导仍然缺乏合理行使权力的条件。

三、职业教育共同体关系的疏离

1.职业教育共同体关系的疏离。职业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本质上是集团活动的产物,是一个必须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共同体才能完成的事业。职业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自身的概念系统形成共同的概念范式,更重要的是要在文化上形成一种深刻的认同、体验和交流,从而在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等方面形成一种坚不可摧的学术共同体。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层,二是决策层,三是实践层。第一,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来看,理论工作者由于队伍、经费、理论基础等原因难以开展本土化的职业教育实践研究,不得不大量地引进外来的概念系统或者进行模式移植,造成了我国职业教育学科自主性的缺失,从而在职业教育发展实践中出现“话语权”的旁落;第二,决策层决策的依据主要是外在的社会需要,其对职业教育自身的规律或难以把握,或“视而不见”,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本位”倾向,对职业教育理论的依赖度低,存在着“自以为是”的倾向,造成了职业教育政策的“科学性”“连续性”以及与其他教育的和谐度不够;第三,实践层一方面表现出一种无所适从的盲目,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一种抄袭普通教育模式的“自觉”行动,使得人们对职业教育“没有理论”、“不是科学”的认识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论证,形成了职业教育认识和实践的恶性循环。共同体之间的这种“各自为政”和关系的疏离,造成了职业教育特色的丧失、地位的失落以及话语权的旁落。

2.职业教育的理性发展必须依靠自身文化体系和思维方式的形成。文化的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而职业教育文化体系的形成必须以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为核心,技术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形成相应的“技术文化”是我国职业教育得以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保证。思维方式的革新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也必须通过思维的创新来实现。思维方式不仅包括思想、理想、信念,而且还包括方法体系——产生激情和活力的动力系统。面对职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只要我们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上引入新的思维,形成职业教育的思想体系、理想信念体系,并形成让共同体认可和接受的范式,职业教育的自主性必然能够得到提升,职业教育的发展才会实现理性和繁荣。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学知识品性探[R].全国博十生论坛教育学分论坛简报第一期,2004—5—10.

[2]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第7篇

审视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研究,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研究者们在学术领域“规范性”和“实证性”的感召下,努力地开展着职业教育实践研究和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但遗憾的是,部分类似工作总结的实践研究模糊了研究的现实指向性,部分看似严谨的伪实证研究削弱了研究的理论解释力,这些研究并没有从整体上增加职业教育研究的实践性和科学性。职业教育实践研究和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确实非常重要,经由前者我们能够相对准确地把握职业教育的实际问题,思索变革现实的方法和策略。凭借后者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职业教育内外部因素的联系,探寻职业教育发展的某种确定性规律。但这些研究并不能覆盖职业教育研究的全部,因为它们能够提供的只是对职业教育“人”和“事”的“结构—功能”式的解释,却无法承担起对职业教育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应该如何认识、具有何种意义等问题进行“本体—价值”性诠释的任务。对职业教育的“人学”诠释、认识论分析、价值澄明必须也只能由职业教育哲学研究来完成。 

究竟什么是职业教育哲学研究?这也是见仁见智的问题。笔者尝试对其做如下定义,职业教育哲学研究是指运用哲学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来思考和研究职业教育中的一些根基性、规范性、价值性的本源性问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呈现职业教育存在的本真状态,从而为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实践研究奠定前提性基础。具体而言,职业教育哲学研究至少要关注以下三类问题: 

第一,职业教育本体问题。“本体”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具有“基础或根据”之义。以往学者们对职业教育的本质主义研究,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但由于其将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局限于教育者针对受教育者所实施的技术技能的培养活动,导致原本作为一种生成性存在的职业教育被阐释为一种实体性的存在,遮蔽了职业教育存在的本真状态。职业教育并非是某种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意义不断生成的过程,它根植于人的技术生存与自我生成的教育允诺之中。职业教育相比普通教育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更显著地与人的技术生存联系在一起。未来研究应关注技术作为一种存在方式对理解职业教育本体的重要意义。 

第二,职业教育的认识论基础问题。本质上讲,职业教育教育目的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等环节都以特定的技术认识論作为理论基础。但以往很多研究只是从普通教育的科学认识论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比如,对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研究仍然延续着对科学知识的分析方法,依照科学知识的确定性、普遍性、可言传性标准来分析和规约技术实践知识或工作过程知识。如何从技术认识论的角度来分析职业教育基本问题是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 

第三,职业教育价值问题。职业教育价值问题关涉到职业教育存在的意义以及存在的合法性问题。以往研究比较多关注职业教育的外在价值,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等价值内容。但对职业教育内在价值,包括实践价值、交往价值、伦理价值、美学价值等内容关注不足。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是其本体价值的根本体现。职业教育不同于职业训练的根本一点就在于其关注人的本体需求,它遵循教育“使人成为人”的内在规定性。职业教育塑造的绝不是只懂操作的“工具人”,而是要培养完满的职业人。因此,未来职业教育价值研究一方面要推进外在价值研究,另一方面要在挖掘其内在价值方面下功夫。 

总之,职业教育研究若想真正指引和推进职业教育现实发展,一方面要切实增强研究的实践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应该尝试跳出“规范——实证”(或者实践——科学)的二分研究范式,拓展职业教育研究的哲学维度。因此,职业教育研究者任重道远。 

第8篇

瑞士的职业教育

瑞士的职业教育体系由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部分构成。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分为二年、三年或四年。学生毕业后分别获得联邦政府颁发的“联邦职业教育证明”、“联邦中等职业培训证书”和“联邦职业高中会考证书”。在课程设置上,学生每周有一到两天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三到四天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当学徒。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指应用科学大学,是瑞士政府于1996年将散落于各地的40多所高等专业院校合并而成。全联邦共有9所,其中公立7所,私立2所。凡在四年制职业高中毕业并获得“联邦职业高中会考证书”的学生可直接被应用科学大学录取。

瑞士职业技术教育呈现“四高”特点:一是接受职业教育学生比例高,瑞士约三分之二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二是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三是掌握技能的职校毕业生收入高;四是社会对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认同度高。

职业教育对瑞士的贡献

提高附加产值,促进经济发展。瑞士资源贫乏、国土狭小,在艰难的历史阵痛中,瑞士人认识到,在一无原料二无能源的情况下,只有靠高素质的能工巧匠创造产品的高附加值,才能使国家具有国际竞争力。

保证青年就业,增加社会稳定。由于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加之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技能熟练,很快能够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因而瑞士社会就业率极高,失业率长期保持在2%-4%之间,是瑞士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创新创业教育,奠定竞争实力。瑞士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在各项排行榜中长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而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创新竞争力中在如下几个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职业教育是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二是职业教育培训内容中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三是应用科学大学注重应用型研发,在提升社会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展职业教育的瑞士经验

国家扶持,立法保障。瑞士各界很早就对“高素质劳动力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达成共识。1848年,瑞士联邦宪法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地位,明确联邦政府和公有企业有资助职业教育的责任。1930年,联邦政府正式颁布《联邦职业教育法》。该法对职业学校的建立、教学大纲、教师资质、考试组织、资格证书颁发和职业教育研究等作出了系统性规定。2004年又根据形势发展修订了该法。各级政府在财政方面也对职业教育进行“政策性倾斜”。

“三位一体”,地方主导。瑞士《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由联邦政府、各州和行业协会“三位一体”共同管理,由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资助。其中联邦政府负责职业教育的全面规划、资金监控和教学质量评估等。各州负责职业教育方案的具体实施和监督,统筹“校企合作”,学徒岗位信息,制定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等。行业协会负责基础职业培训,提供实习场所等,并对职业教学大纲和考试标准提出建议。“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明确了职业教育领域的分工和职能划分,州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更加凸显,有助于各州“以我为主,因地制宜”地确立职业教育的优先发展方向。

校企合作,注重实践。在瑞士,与职业学校合作是企业求之不得的事情。学生实习不仅是免费的,还可以从企业得到一定补贴。对企业而言,接收实习生可以得到税收减免和技术熟练而又廉价的劳动力。校企合作令学校、企业、学生共同获益,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

制度完善,兼容开放。瑞士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衔接顺畅,兼容性强。学生可从自身条件出发,灵活选择升学道路和发展方向。例如,“联邦职业高中会考证书”获得者可直接升入应用科学大学,如果通过大学能力测试,亦可进入普通大学深造。而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经过一定的实习亦可进入应用科学大学学习。

观念先进,注重实效。在瑞士国民的人才观中,经过严格的实践培训,具有一技之长,能够满足工作岗位需求的人就是人才,并不是只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才是人才。而高学历的“屈尊低就”是一种教育资源浪费。

第9篇

一、目前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模式单一保守不论我们接受不接受,专业化的旅游服务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趋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教育模式的创新,能够打造标准化、专业化的旅游人才的教学模式是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探索的目标。我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目前更关注外延式发展,理论教育占了课程设置的大部分,对于职业教育来讲,实践机会是培养学生专业化素质的重要保障,而实践机会少,会造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弱,无法积累大量的行业经验。各高等职业院校各自独立施教,独立发展,缺乏相互交流沟通及联合办学的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最新行业动态无法通过院校、师资间的相互交流快速传播,这种教学体制制约了教育的发展。高等旅游职教必须具备长远的视野,走出独立教学的模式,打破院校间的壁垒,以专业为纽带,以旅游行业为桥梁,联合学校、企业、行业等机构进行教育改革,大力发展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等。2.师资力量薄弱在我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大部分师资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旅游高等教育专业培训,对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处于边摸索边学习边施教阶段,教学经验及教学专业性相对比较缺乏,与国外同行业的交流机会较少,甚至与国内同行的交流机会都很少,因此整体师资力量薄弱。与国外同行相比,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我国高等旅游专业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教育、实战经验少、教学国际化水平低等问题,导致教师对行业动态不敏感,无法及时掌握国际旅游新形式,信息量少,无法将国内国际行业新标准、新动态等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师资所具备的专业实践经验以及教学专业化的重要性,要积累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一是要积极鼓励和要求专业课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到优秀旅游单位、知名旅游企业进行实践体验,掌握第一手实践材料;二是将实践经验总结纳入对教师的工作考核范围,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科学评估,激励教师自我完善;三是创造条件,输送优秀教师出国学习交流,学习国外同行业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管理理念,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成归国后,院校组织向相关专业教师传授教学新思想,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开展校企合作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从调整办学思路、改革教育模式开始,全面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促进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继江苏第一个成立省级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后,其他部分省份也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筹备成立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开展校企合作的新职业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由学校牵头,在企业、政府等多方支持下,为旅游专业师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场所,并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操指导,使我国的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更符合市场需求,有利于提高旅游服务行业的竞争力。由高职院校牵头,联合其他高等职业院校、具有知名度的旅游服务企业等,形成以促进行业发展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纽带、以相互合作为原则的非营利性旅游职业教育集团,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发展,使我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真正实现校企合作教学模式。2.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培养人才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市场定位应该以满足人才需求为核心,紧跟市场用人需求变化,加强高职特色教育,增强旅游行业企业在教学中的参与度,通过推行有鲜明特色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来追踪人才市场需求,从而调节平衡旅游人才市场供求关系。旅游行业协会、企业等在发展旅游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通过国际社会实践验证的,国外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一直坚持以行业协会为龙头,企业参与的旅游职业教育模式,例如美国、瑞士、澳大利亚等。美国没有设置类似旅游局的专门负责旅游管理的部门,而是设置白宫旅游政策委员会负责国家旅游政策的制定,而其他职能的履行则交由行业协会、企业及教育研究机构。而瑞士旅游教育主要由饭店协会创立,由多家饭店培训机构组成,为瑞士旅游和饭店行业培养输送优秀人才。由此可见,行业协会、企业及其相关组织更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其在发展旅游教育和培养旅游人才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3.加速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水平还相对比较低,虽然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旨在培养优秀的旅游业人才,但我们所缺乏的是旅游业的国际性人才。与旅游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我们所缺乏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经验、而是缺乏具有国际交流和合作等全面素质和能力的人才。因此,培养高技能国际化的旅游人才、加速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是我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一方面,国内高等旅游职业教育院校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输送优秀教师到国内外开展学习交流,到处于同行业发展前沿的国家取经,吸取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学理念,有条件也可以尝试与国外优秀的教育机构联合办学,互访学习,以加速旅游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可以在名牌旅游企业内引进优秀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旅游专业教师培养,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整体水平,提高教育质量,高等旅游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也要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前提,多设置一些符合国际旅游业标准的课程,尤其是关于国际旅游行业的政策法规、行业动态、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掌握国际行业发展形势。

三、结束语

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不仅是我国政府发展旅游业的宏伟目标,也是我国所有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共同理想。从对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思索开始,发现问题,总结对策,努力提高我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水平,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符合旅游业发展目标的专业化、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旅游行业国际化的发展需要。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国际同行业发展接轨,将我国发展成为高层次高水平的旅游大国,是我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宏伟目标,也是从业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作者:李琦 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第10篇

究其原因,是听障生在校时没能学得一技之长。他们在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没能真正学得一种职业技能,作为日后谋生的手段。这造成他们难以就业,或虽然就业但对职业角色不认同,无法在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地。

要改变这种现状,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听障生在校系统接受职业教育。有些学校也认识到这个问题,调整办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为目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甚至是一专多能,使他们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我们学校也很重视学生的职业教育,我负责编织课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发展职业教育应更加规范化、系统化。

首先,职业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应包含到早期教育的内容里。有专家认为,早期的职业教育会在听觉障碍者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其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施早期教育,利用听障儿童身体各方面可塑性强的特点,发挥身体的潜能,补偿身心缺陷。实践证明,受过早期教育的听障儿童,其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要高于未受到早期教育的听障儿童。可以推知,对听障儿童进行早期教育,会有利于其以后的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现实情况表明,听障生的就业率高低不仅与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有关,更与他们对职业的认识,对职业角色的认同即正确的职业习惯和态度有关。对听障生的早期职业教育,可为他们提供职业性向教育,使其从小初步了解一些社会职业常识,培养其兴趣爱好,诱发他们的特殊潜能,引导其树立最初的职业意识和定位,为其以后的初级和高级的职业教育打下思想基础。

其次,职业教育应以听障生为本。

职业教育应以听障生为本,职业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原则的制定、职业课程的设置等,应充分考虑听障生个体的个性差异和特长,以促进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又能较快地提高其职业技能。个别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听障生具有群体特性,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有共同点,但个体差异也较大,职业教育要因人而异。

在实际职业教育中,职业培养的个性化有各种实现途径。对于幼儿来说,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游戏,让听障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不同的职业角色。让其在游戏中就认识到每种职业的性质,比如:医生是干什么的?售货员是干什么的?这样才能使听障儿从小就对自己喜欢的职业感兴趣,并引起其对今后职业的关注。对年龄稍大的听障生,可安排一些简单的编织、缝纫、养殖、木工、园艺、结艺、陶艺等。让听障生掌握好一门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技能,在此基础上,可让其适当地再学习一两门其他专业技术,这样有主有辅、一专多能,更有利于听障生适应择业的需要。

第三,完善职业教育服务体系。

随着职业教育的开展,职业教育服务体系也应完善。

听障生在校接受职业准备训练、职业个体与社会咨询、职业指导、职业康复等,不仅有利于听障生就业前顺利完成职业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训,而且有助于其就业后的职业适应。在校进行职业训练,特别是进行就业教育模式训练,能够使听障生受到系统的劳动技能训练,培养其就业前良好的择业心态。在就业过程中,听障生如果遇到职业不适应,还应对听障生进行心理调节。

最后,听障生职业教育是终生教育。

职业教育终身化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从幼儿到成年获得全部生涯的谋生技能,并形成生活方式。在就业后的职业发展中,听障者如果遇到困惑随时可以接受学校职业教育的帮助,参与职业培训及日常生活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指导与准备等方面的培养。个体职业发展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长期的发展过程。职业教育理念应从一次性传授知识技能向终身教育过渡。

第11篇

那么,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市场、如何适应“灰领”时代的需求呢?就此问题,本刊记者与浙江省海宁市技工学校校长洪惠明进行了一次对话。

职业教育怎样与市场接轨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国的职业教育由前几年的不太被重视到这几年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其中还直接影响到了职业教育的模式,洪校长您认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应当是什么样的?

洪惠明(以下简称洪):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中国社会越来越融入整个社会的市场中,也就是经济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需要教育为整个社会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职业教育归纳起来主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学习能力、职业能力、财务能力,每一方面都环环衔接。目前国内大部分职业学校的教育对前两者都比较重视,因为“灰领”是指既能动脑又能动手而且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熟练掌握高技能的人才。这类人才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集中在新型制造业,如汽车、电子等行业的汽车维修师、高级电焊工等;一部分在新兴服务行业,如网络管理师、形象设计师、动漫制作人员等;而学生财务能力的培养目前在职业教育领域刚刚被提及,有待于进一步摸索。

记:现在很多学校都提出学生培养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那么我国的职业教育与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有哪些不同和差距呢?

洪: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与西方国家,比如与德国的职业教育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这个差距包括学校的设备、师资等方面,但最核心的是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差距。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脱胎于普通教育,所以它现在总体上还是一个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而这个本位教育比较强调理论知识,轻视技能,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而西方国家有一整套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课程及专业设计的出发点不是学科,而是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所以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非常适合于市场的需要。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模式,不断地完善我们的体制、模式,不断结合国情和实际进行创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子,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要。

记:没有鲜明的职教特色很难满足市场需要。要满足市场的需要,就必须培养能“销”出去的人才。在这方面,很多职业学校都进行了探索,比如校企联合办学、定单式培养等,这给学校和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洪:现在,职业学校面临着市场选择,这种选择的直接结果就是按需培养,学校首先要争取到企业的定单,按照“产品”的“品种”“规格”要求调整生产能力、生产工艺和生产人员。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

我们知道,教育是一种服务,教育服务就是一种“课程”。在我们传统的职业学校教育中,教师只负责教,课程是上面的专家给你编写好的,你就管教。但是在未来市场经济日益竞争的情况下,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越来越需要个性化的服务,那么这种制式化的教材就远远满足不了个性化的需要了,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如果企业的核心创新能力是技术,那么学校的核心创新能力就是课程开发,只有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地开发课程,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学校才会有生命力。

职业院校的学生也不可以缺少理论深度

记:职业教育在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是不是也要防止另一种偏颇:轻视理论教学?

洪:职业教育是个统称,它既包括技术教育也包括技术培训,既包括职业教育也包括职业培训。不能说现在的职业教育轻视了理论教学,而是说职业教育有它的特殊性和特定培养目标,因此更重视培养社会需要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较强的人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就是我们目前所说的强调通用技能的培养,或者叫核心技能的培养。在很多职业教育中,确实将一些非技能的能力培养抽出或淡化了,比如交际能力,主要强调核心技能的培养。第二个途径就是职业教育层次的高低,如果前些年职业教育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可能过几年职业教育的层次主要是高中后的教育,这里面就有一部分是职业教育,或者是接受短期的培训获得一个证书。总而言之,一个人的知识更新不能寄托于某一个时段的教育,而是通过整个社会不断地给他(她)提供的教育机会来满足不断的需要。

记:目前职业教育发展速度比较快,同时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度地增加,您觉得职业教育应如何适应社会对“灰领”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的实际状况?洪:(笑)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实用方面。因为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最直接的地方,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人才必须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第二,够用方面。因本世纪头20 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人才要对市场发展具有足够用的一面;第三,持续发展方面。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看,用人单位往往不是注重技术,而是注重学生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及是否具有再学习的能力,如果只会一项技术,而不会学习,就会“死”读书,那么这样的人企业也不会欢迎,所以职业学校的学生必须具有在岗竞争的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及不断进修的能力。

第12篇

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你讲授,我接受,这样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没有创新性,没有给受教育者独立思考的空间,而职业教育更是如此,它更注重于实践知识的获得,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努力实施和完善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形式,使教育理念、内容、模式和方法都发生巨大的改变,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满足各个层次不同人士对学习的渴求,真正的实现跨时空的资源共享,满足我们爱学者和终身学习者的需求。希望通过参加中等职校网站、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从中总结汲取一些远程职业教育普及经验,为实际开展远程职业教育工作做好铺垫的工作。在实践方面,我们对中等职业学校中实践能力比较强的专业课进行试点研究,局布范围内地进行调查考核,适用于适合网络教学的教学方法,并在比较中总结不足之处,不断分析、总析和积累经验,然后提高我们的网络教学素质,并在高等职业院校试开展选修课网络课堂试验,让学生自由的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同时也参与了学生与老师的网络调研,统计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找出一种适合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好的教学方法。

2发展前景和潜力

2.1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势在必行

职业教育在近些年来是我国力推的一项创大工程,我国需要高技能的信息化职业人才,而在职业教育中,我们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打破原始的教学理念,推动职业教育向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利用职业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巨大优势,最大的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网络共享,通过网络来普及职业教育,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手段来指导教育,发展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仿真模拟的虚拟课堂,能够最大程度不同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远程职业教育能够以网络这个大平台来打破学历学位的边界,跨越地域和边界的融合各种教育,将优秀的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给祖国各地的好学者,不仅可以推动全民教育、终身学习,还能为社会输送大批量的技能型人才。

2.2发展远程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电子信息社会的到来,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就业市场形式不断变幻,为我国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发展远程职业教育更是势在必行。现在社会正需要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我们通过全日制的教育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能够满足社会诸多职业岗位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发展远程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普及到各个阶层,使没有能力通过学校来获得职业技能的学者都能得到这样一个学习的好机会,在远程教学中不需要有严格的学历要求,它只是我们传播知识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我们可以通过网络途径来实现发展职业教育。我们利用计算机来辅助我们进行远程教育教学,以网页形式主,实现知识的可视化分享,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最高效地实现知识的获得与传播。

2.3具有发展潜力和良机

远程职业教育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能满足不同时空、不同人群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给受教育者以同等的待遇,不分年龄、不分专业、不同级别地博览网络资源,提高职业教育效率,高效地完成职业教育目标。职业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也面临着发展良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职业教育信息化方面要普遍提高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条件装备水平,加快实施“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要重点推进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与培训,并加快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3远程职业教育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