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

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

时间:2023-08-24 17:17: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审计风险;评价方法;审计质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与完善,审计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人们对审计抱着越来越大的期望,导致审计的责任与风险也不断增大。在新形势之下,实现审计风险的定量分析与防范已经成为了研究的重点课题。当前,学术界并没有专门的理论框架为审计风险提供评价方法,导致审计风险在确定的过程中带有非常严重的习惯性。

一、审计风险及其影响因素

(一)审计风险概念

审计风险指的是由于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并不适当而带来的风险。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指财务报表并没有实现公允揭示,而财务人员却认为已经实现了公允揭示;另一方面是指财务报表总体上已经实现了公允揭示,而财务人员却认为并未实现公允揭示。

在审计活动中,审计人员对审计客体实施审计,在审计的过程中实现相关证据的收集,从而对审计客体的财务报表及经济活动等进行客观、公正的判断与评价,并且提出相关的审计意见。审计人员所提出的意见是建立在自身的职业审查与专业判断的基础之上的,可能会出现偏离或违背客观事实的情况,换句话讲审计结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审计结论存在的这种不确定性将会导致审计结果的利用方遭受严重的损失,而审计人员也必须对相应的后果进行承担,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

(二)审计风险的影响要素

审计风险中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分别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检查风险。审计风险的三个要素同时也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三个环节,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独立的关系,其发生的顺序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检查风险。审计风险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并不能够完全消除,其中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审计人员之间并不存在联系。审计人员只能够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而不能够对其进行控制,但是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最终造成的后果却可以通过审计程序来对其进行弥补。检查风险与审计人员密切相关,通过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评估,实现检查风险的有效降低。

二、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客观原因

审计所处的法律环境是审计风险形成的最为直接的原因。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审计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承担相应的权利与责任,如果审计人员出现工作失误,则必须承担法律责任风险。审计对象的复杂性与审计内容的广泛性是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更加复杂,这也就增大了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审计的难度与风险不断增大。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提高也是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之一,人们开始重视会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希望通过审计工作实现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提高,从而实现决策风险的降低,导致审计风险增大。

(二)主观原因

首先,审计人员的经验与能力。随着审计对象的不断发展与审计内的更加广泛,社会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可是经验和能力总是有限的,不可避免地会在审计过程中发表错误审计意见,形成审计风险。其次,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与职业谨慎态度。如果审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缺乏责任心,将导致审计工作缺乏完整性,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最后,审计方法存在的不足。审计人员所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着缺陷也是审计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审计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一)期望审计风险模型评价方法

期望审计风险模型评价方法的过程为:首先,实现期望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依据评价体系实现评价指标层次结构的支持,如图1所示。其次,实现判断矩阵的构造。在该阶段中,主要的目的是实现期望审计风险层次结构模型判断矩阵的获得,通过评判小组对被审计单位打分。再次,层次单排序。层次单排序指的是依据判断矩阵对上一层次的某要素与与之联系的要素的重要性全值进行计算。由于判断矩阵本身含有相当误差,而层次排序在本质上只是表达某种定性概念,没有必要追求高的计算精确度。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期望审计风险进行综合评分。具体的步骤包括:第一,实现对象集、因素集与评语集的确定;第二,实现因素集权重分配的确定;第三,实现综合评价矩形R的建立;第四,通过复合运算实现综合评价结果的得出;第五,为评价等级定分值,依据风险的特点可知,如果等级越高风险越低,其所占分值就越低。

(二)总体审计风险评价方法

1.固有风险评价方法

首先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固有风险评价体系实现权重的确定,之后通过模糊评价法为固有风险计算综合分值。固有风险评价方法的过程为:首先,实现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如图2所示。其次,实现判断矩阵的构造,依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由专家进行评判。再次,利用层次排序法对固有风险影响因素的权重进行分析,同时进行一致性的检验。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固有风险值。

2.总体审计风险评价方法

在实现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检查风险的数值计算之后,通过审计风险模型:

总体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在实现了总体审计风险的计算之后,如果总体审计风险值≤期望审计风险值,审计工作可以停止;如果总体审计风险值>期望审计风险,则审计工作需要继续,同时应该实现抽样力度的增加,直到满足总体审计风险值≤期望审计风险值。

总结:

本文依据审计风险评价方法的现状及研究,实现了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审计风险模型相结合的评价审计风险值的方法,同时依据该方法提出审计工作终止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汪立元,顾晓敏,赵冬冬,梁实. 基于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 上海经济研究,2011,08(76):99-105.

[2] 韩晓晨,李枝霖,蒋浩,叶世宏.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研究――基于LAD会计师事务所[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53):593-598.

[3] 王会金. 基于动态模糊评价的审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 会计研究,2011,09(58):89-95.

第2篇

关键词: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审计风险;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保障审计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对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风险进行控制。如何防范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是当前集团公司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类型分析

内部审计作为集团公司内部的一个独立的监督部门,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风险,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其具体内容如下:

1.固有风险。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固有风险由业务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不同的经济业务其固有风险的大小亦不相同,固有风险具有发生重要错误或弊端的可能性,不是企业内部可以控制的,也是难以定量的,如涉及实物财产的业务、不确定性高的业务所具有的风险相对要大一些。固有风险在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中,集团公司内部业务本身十分复杂,容易出错,很难控制。

2.控制风险。控制风险是指因失控而发生的风险。控制风险可以通过内部控制进行预防、及时发现和纠正。在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中,控制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控制风险与企业内部的控制直接相关。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带来的风险。审计部在每年的内部审计报告中都会向董事会报告对公司内部控制状况的评价意见,针对风险较大的环节提出纠正建议。另一方面,内部人员的舞弊行为,也会造成控制风险的发生。受审计的人员的舞弊行为一般是十分隐蔽的, 难以被发现。

3.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完全避免的,在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中,检查风险是审计人员唯一可以控制的风险。检查风险的高低是审计人员所能调节和控制的。审计风险主要是由于审计主体自身的原因造成的,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没有执行审计标准,或是审计人员的经验不足、方法不当、资源所限等引起的风险。检查风险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是抽样风险(误受风险、误拒风险)。也就是审计发出了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审计报告。二是非抽样风险。抽样风险以外的风险都是非抽样风险。

二、控制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的策略

控制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的策略,可以从积极转变内部审计职能、尝试推行增值内部审计、充分整合各类审计资源和适时引入外部审计机制四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积极转变内部审计职能。随着传统内部审计向现代内部审计的转变,控制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的策略,积极转变内部审计职能是关键。内部审计部门有着监督与服务的双重职能, 服务导向型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变化是相匹配的。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在服务导向型审计活动中,审计活动的理念、职能、方式、手段与内容都会发生深刻转变,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积极转变内部审计职能,例如审计手段由手工操作向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转变,可以促进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工作体系。

2.尝试推行增值内部审计。尝试推行增值内部审计,也是控制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所谓增值型内部审计,是从实现增值需要满足的条件出发,以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和增加组织价值为目的内部审计。集团公司增值型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新型内部审计方式,利用内部审计的特殊地位、资源与方法不断实现增值,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3.充分整合各类审计资源。为有效控制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充分整合各类审计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风险。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在充分整合各类审计资源方面,应从现有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入手,结合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情况,将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模式、内部审计资源组织方式以及内部审计自身的特点与规律等加以充分整合,发挥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

4.适时引入外部审计机制。合理的风险控制系统可充分保证内部控制作用。适时引入外部审计机制,对控制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来看,集团公司要想建立起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适时引入外部审计机制势在必行。就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控制而言,可从外部审计机制的引进入手,适时引入外部审计机制,通过外部审计的专业化、规范化来健全和完善自身的内部审计体系,从而达到防范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的目的。

总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为进一步提高控制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应积极转变内部审计职能、尝试推行增值内部审计、充分整合各类审计资源,适时引入外部审计机制,不断探索控制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风险,促进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清华.基于公司治理的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路径探讨[J].当代经济管理,2009(03).

[2]王泽北.浅谈中央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与控制[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9(04).

第3篇

【关键词】审计风险模型 重大错报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

一、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

(一)割裂了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审计风险要素就像一个层次分明的网,财务报表的总体错报风险通过内部控制和审计活动层层过滤,被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下。但在实务中,审计人员很容易人为割裂两者的内在联系,而只依赖对控制风险所作的粗放型评估来直接、大致确定检查风险水平,再据此规划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这就导致了实务中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相互脱节,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人员易于忽视固有风险评估

由于在假设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的条件下而去单独评估认定的固有风险有显见的难度,再加上直接假定认定的固有风险为高水平被公认为稳健的做法,这样极容易导致不少事务所及审计人员不重视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多采用将固有风险定为最高水平即100%的做法。

(三)对管理层舞弊甄别失败

由于实务中对固有风险的评估流于形式,审计的起点便从了解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控制风险开始。如果审计人员不把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就很容易受到蒙蔽和欺骗,不能发现由于内部控制失效所导致的会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和舞弊行为。

(四)缺乏对财务报表的整体审计风险进行把握和控制

原风险模型侧重于指导认定层次的审计测试工作,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和应对重视不够,进而必然会影响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检查效果。虽然该风险模型要求在评估固有风险时应当从会计报表层次和账户余额层次两个方而加以考虑,但在评估控制风险时却并不涉及报表层次,只能要求审计人员对各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的相关认定所涉及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估。这种不注重从宏观层而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而仅从较低层而上评估风险。如果不深入考虑会计报表背后的东西,就不能对会计报表项目余额得出一个合理的期望。

二、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

(一)新审计风险模型的介绍

新审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由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用模型表示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的存在可能是因为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行业状况、外界环境以及经营风险的影响,也可能是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无法有效地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错报。影响审计风险的另一个因素是检查风险,检查风险是审计人员自身可以控制的风险,它的高低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环境,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依据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水平确定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便把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全面了解审计风险模型对审计人员安排审计工作计划非常重要,审计人员可以依据审计风险模型确定被审计单位各个业务循环应收集的审计证据的数量。

(二)新审计风险模型的优越性

1.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改进审计理念

新审计风险模型体现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向重大错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转变。这个转变明确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起点和导向。该模型还校正了传统审计模式下以评估客户经营风险为中心的审计思想,强调注册会计师应从多方面了解客户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新审计风险准则及模型明确规定,了解客户及其环境,包括了解客户的目标、战略以及可能导致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相关经营风险,而不是了解和评估全部的经营风险。

2.以风险评估为审计起点,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新的审计风险模型要求的审计起点为风险评估程序,其次才是针对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即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在这一模型下,审计人员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并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实施更为严格的风险评估程序,而不能忽略固有风险的评估,直接将风险定为高水平。这就改善了旧审计风险模型在固有风险评估方面的缺陷,对于甄别管理者舞弊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3.审计程序的设计有的放矢,提高了审计效率

新审计风险模型保证了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审计程序有的放矢。新审计模型,首先要求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除内部环境外还包括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企业的性质,以及目标、战略和相关经营风险等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分别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于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应根据评估结果设定总体应对措施。对于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应以此为依据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两方面的审计措施结合,最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4.从宏观来看:顺应国际趋势,适应国内环境

纵观整个审计准则,新审计风险模型所代表的全新的审计理念,在一般原则与责任的审计准则以及其他具体相关的审计准则中都有体现,都强调对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内外环境的了解和评价。很显然,准则框架体系全面渗透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要求注册会计师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观念贯穿于审计全过程。

三、我国运用新审计风险模型存在的困难

(一)风险评估所需数据的限制

评估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要求对企业的业务、市场状况、管理层,甚至企业所处行业整体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状况等因素都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大多没有经济方面、法律方面等多元化的背景,数据积累严重不足。这是我们目前实施新审计风险模型的最大障碍。

(二)会计师事务所运用这一模型进行审计的动力不足

一方面,新的审计风险模型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前对企业各个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并且还需要有更多审计经验的合伙人及高级审计人员的参与,人员成本会比较高。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存在审计关系的失衡及审计责任的缺位,市场上仍然缺乏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我国对审计人员的民事责任制度仍不够健全,审计人员被起诉的风险仍然较低。因此,在我国当前的执业环境下,绝大部分事务所没有动力投入巨大的成本来开展新的审计模式。

(三)审计人员的知识和经验储备不足

新审计风险模型的运用要求审计人员改变审计思路,熟悉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与监管环境,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经营目标、战略和相关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等知识,这需要审计人员扩大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并具备很强的专业判断能力。但目前,我国审计人员总体而言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丰富的执业经验,职业判断能力还不是很强,而且长期以来,我国审计人员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过于集中在会计审计方面,可能无法满足风险评估时对知识的多元化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春华.浅析新准则下的审计风险模型.财经界(下半月刊)[J].2006,9.

[2]崔慧静.审计风险模型改进分析.财会通讯(学术版)[J].2007,4.

第4篇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39.4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注册会计师(以下简称CPA)审计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未发现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者发现了但是没有在意而出具了不恰当审计报告的可能性。导致CPA发生审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错综复杂的审计内容、素质低下的审计人员、不完善的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相关不规范的法律规范、不科学的审计技术和不完善的治理结构等。随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CPA所面临的审计风险也加大,因此如何防范CPA的审计风险成为相关专家学者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防范CPA审计风险的对策建议,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优化CPA审计工作的各项社会环境

(一)合理划分被审计单位与CPA的责任

被审计单位对提供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各种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负责,表现为它的会计责任,而CPA对自己所提出的审计报告意见负责,主要表现为它的法律责任,不能把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和CPA的法律责任相互混淆。CPA在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合同时,必须要写明被审计单位对提供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并要求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提交一份书面证明文件,作为以后责任认定的证明材料。这样可以有效防范CPA的审计风险,有些审计风险即使CPA采用标准严格的审计手段和程序也无法防范,主要是因为被审计单位往往采用极其高明的手段来掩饰虚假会计信息。另外,CPA协会、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应该不断完善CPA的权利和义务相关的法规,加强对CPA权益的保护。

(二)有效提高会计信息及其相关资料的可靠性

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和可靠,会计资料是否完整真实,直接影响到CPA的审计工作环境,审计工作环境要得到改善就必须使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和相关资料真实可靠,这样才能有效提高CPA的审计报告质量,从而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新《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信息的主要责任人,严禁单位负责人诱导、指使和命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弄虚作假,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各种行为。一旦查处,将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且五年内不得再次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这些规定为CPA审计的社会环境的改善创造良好基础,另外,还应当在加强企业内部的相关职责监督机制的同时,不断加强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共同作用,为CPA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尽可能地保证CPA的超能独立

要使CPA审计工作真是可靠完整,就必须要求CPA在审计时保持独立,这种独立越超能越好,使其不受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领导的影响、不受所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不受其他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完全有效地按照审计准则和要求去审计。其中一点就要求会计师事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慢慢减少其对被审计单位的依赖和控制。另一方面要求公司逐渐改革治理结构,逐步建立监督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使CPA的聘请严格按照公司股东大会的决议,不受管理者和领导者的控制和制约。最后,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减少对审计工作的干预,让CPA公正客观地进行审计工作,不断降低CPA的审计风险。

三、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管理

(一)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全面质量控制

1.较强审计业务委托书签订之前的准备工作。CPA在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委托书之前,必须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因素进行合理的评估和测量。这些风险因素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领导层面和被审计单位整体两部分。然后结合CPA自身的审计业务能力和水平,合理判断适合适应做这项审计业务,如果能力有限,就要学会拒绝,只有准确有把握能做好这项审计的前提下,才能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委托书,不管是什么业务的审计,都必须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2.合理安排审计人员的分工和各项职责任务。做好一项审计工作,发表合理真实的审计报告不仅要CPA具有较强的审计业务知识和能力,而且还应当合理安排其他相关审计人员的工作和他们的职责任务。在审计前,应该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加以研究和评价,合理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对CPA审计工作的监管,对其他审计人员要求也要严格。

3.监督和指导CPA审计业务的整个过程。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业务后,应当及时对审计的整个程序和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必须由管理层对项目组进行统一的信息沟通、业务督导和质量控制。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项目的监督和指导的方式很多,主要有经费预算、网络技术、内部组织架构等。

(二)全面引入审计风险管理模式

对CPA审计风险管理模式的选择和引入主要表现在:对事前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对事前审计风险进行控制和对事后审计风险进行评价三个方面。一是对事前审计风险进行评估。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审计业务前,必须对被审计单位正在面临的风险或者潜在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详细地分析和判断,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及效果。在此基础上制定与被审计单位相适应的审计计划和审计策略。二是对事中审计风险进行控制。合理选择能够减少审计风险的方法和审计技术,制定有效审计程序去转移、规避和减低审计风险。三是对事后审计风险进行评价。在整体审计结束后审计报告出具前,应该对审计风险及其所做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检查和评估,对有问题的审计工作应该及时修正。

(三)科学合理选择被审计单位

科学合理地选择好被审计单位是CPA审计风险的直接影响因素,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增强初次申请股票上市公司审计的风险意识。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企业能让股票上市说明企业的经营情况良好,股票市场稳定。但是有些企业为了股票上市不折手段,编制虚假的财务会计报表,这样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就一定要严格把关,科学谨慎地选择和什么样的客户达成审计协议书。二是初次接受委托时,应查明被审计单位是初次进行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还是变更了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委托。并查明详细原因。三是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领导层的可信赖程度。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审计业务时,应对审计单位领导层进行深入的了解,如领导层的经营方式、经营思想、如何对待和控制经营风险等等。

四、提高注册会计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恪守独立、客观、公正原则

1.坚持独立原则。CPA在开始执行审计工作到出具审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的整个审计业务中,必须保证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都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机构。除此外还必须在外界人士面前呈现形式上的独立,只有这样才会得到社会公众的信任。

2.坚持客观原则。要求CPA在执行整个审计业务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意愿,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更不能为被审计单位或其他机构的意见所左右;必须对相关事项进行全面的调查、判断和意见的发表;必须不以个人的好恶或成见、偏见行事,做到审计结论有理有据。

3.坚持公正原则。CPA应当具备正直、诚实的品质,公平正直、不偏不倚地对待有关利益各方,不以损害一方利益为条件而使另一方面受益,即不能偏袒任何一方。

(二)不断提高审计业务的专业胜任能力

1.CPA应该全面掌握会计、审计、法律和经济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应该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高水平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客观公正地做出专业判断、依法审计。

2.CPA应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积累和创新,并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作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CPA应该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要经常翻阅和细读与审计业务相关的书籍和专业杂志,提高同审计工作相适应的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文化水平,从而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

(三)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和加强审计业务的职业关注

1.CPA接受委托执行业务,应保持认真与谨慎的态度,并且负有恪尽专业职守的性格和能力。

2.应保持应有的专业怀疑态度。用职业怀疑态度去设计审计程序。通常情况下对应收账款的函证,回函是确认应收账款真实存在最有效、可靠的审计证据。如果客户对被审计单位的询证函视为例行公事,盖章应付了事,应收账款的函证就达不到其目的。

3.增强审计风险的职业意识。CPA应从自身出发,增强执业风险意识,加强执业过程中的全面质量控制,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的要求执行业务,出具报告,降低审计风险。

[参 考 文 献]

[1]任富强.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系统化管理[J].会计之友,2013(1)

[2]肖文静.浅析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成因及其规避[J].中国集体经济,2012(7)

[3]李博.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成因和防范[J].辽宁经济,2012(4)

[4]周彤.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8)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审计风险,成因,控制

 

审计风险是随着审计应运而生的,有审计就有审计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为此,审计人员应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强审计风险意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审计风险含义及其成因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做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由经济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和审计手段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具体来说,审计风险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由于审计主体的因素所产生的审计风险,主要是由于审计人员自身的原因所形成的一种审计风险

首先,审计人员个人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审计经验有高有低,

驾驭审计方法的能力有强有弱,加之当前审计力量的不足,审计任务的繁重,致使审计难以达到社会全部期望,有时甚至被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之中。具体表现在: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的差别会造成同类审计业务结论不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品质的高低决定审计行为的偏差,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取证不充分财务管理论文,其结论也就不一定合理;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程序脱节、主观臆断、凭经验办事,就增加了审计的失误率;审计方法选择不当,也将影响审计结论是否正确等。

其次,审计人员胜任能力跟不上各单位业务活动发展的需求。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经营单位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各种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经营结构组织的多元化,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被广泛运用,使得被审计对象经营活动和财务报表编报和披露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审计人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知识结构。这些发展,大大提高了审计人员审计的难度,而对传统滞后的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审计人员如果不能及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包括知识结构和行业经验,将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从而无法胜任审计工作,审计风险随之产生。

(二) 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因素所形成的审计风险

1、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审计风险。主要包

括两种情况:第一,根据有关管理规定,单位应建立而未建立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所形成的审计风险杂志网。如:钱账物应设置3个岗位,而单位只设置了2个岗位,但单位现金业务又相当频繁。因此,在货币资金管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第二,因被审计单位尚未严格执行内控制度所带来的一种审计风险。单位虽然根据有关规定建立了许多内控制度,但是存在部分内控制度执行不力,一些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2、被审计单位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客观存在的一些不确定

性,例如:会计行为和经济错弊,会计人员本身或单位负责人从主观愿望上要求会计人员违规违纪;因被审计单位无意识存在所带来的一种审计风险,

3、被审计单位提供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一些被审计单位对收入、成本支出的会计资料提供得较为完整,执行财经纪律的情况也比较好。而实际上,这些单位的一些其他的收入、下属单位上缴的管理费等并没有纳入财务账,而是入了私设的“小金库”,而这些会计资料通常是不会向审计人员提供的。会计资料的不全面,留下了审计风险的隐患。一些部门、单位为掩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在会计资料上大做文章,记假账、报假账的事时有发生,其中个别支出原始凭证的填制存在明显的不真实性问题,例如使用普通收支凭证而无正式的发票、无填制单位或填制人签章,审查起来无从下手,严重影响到审计成果的真伪,这无形中也给审计部门带来了审计风险。 (三)社会环境影响产生的审计风险。 从审计发展来看,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亦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当审计产生之初,单位最关心的是诚实性,也就是说早期审计是检查单位的正直性,而不是检查他们会计账簿的质量。然而当社会步入19世纪下半叶财务管理论文,审计人员的职责是审查单位的经济运行以及会计报表管理者编制的正确性,而不仅仅是检查算术上的正确性,对资产负债表质量的重视,表明审计人员的影响开始扩大。到本世纪初期,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证券市场的涌现,广大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关心,使人们更加关注已审的财务报表,而且对此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政府、投资者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而且潜在投资者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人们对单位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也日益重视,依赖审计意见的人越来越多。现代审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建立和维护资本市场的完整性方面扮演着一个最重要的角色,社会各界都在关心审计、关注审计、依赖审计,从另一个层面上讲,这种依赖性也给审计部门带来较大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审计风险的存在并不可惧,关键是如何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范围。笔者通过学习审计理论,结合平时审计实践,认为防范审计风险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包括:

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会计职业界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木的同时,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并在执行审计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控制风险。 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在从事审计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在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方面应达到的职业标准。审计人员一定要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审计质量,一般不会发生过失,至少不会发生重大审计风险损失。 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我们处在经济变革时代,我们的业务知识,审计工作、审计范围都受到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每一个审计人员除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财务管理论文,还要更多地学习专业知识,包括学习审计基本准则,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工作。首先要在审计程序上合法规避审计风险。其次要学习好专业知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多元化经济成分日益增加,国家宏观调控的法律、法规、规章不断出台,我们要随时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杂志网。

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敢于改进方法,创新手段。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系统会计处理的特点及审计目的等合理配置审计力量,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和技术,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在取证时,审计人员绝不能满足于被审计单位自行提供的资料,要获取强有力的外部证据,多角度地取证、印证。在选用适当的审计方法的基础上,还应该敢于改进方法,创新手段。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审计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和应用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是提高审计质量,圆满完成审计工作任务的重要举措。

(二)审计单位应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建立科学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这包括采取措施督促全体专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确保审计人员达到并保持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审计业务,为此,审计单位应严格人事管理,并不断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增加审计人员执行各种类型审计业务的经验,提高其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建立分级督导制度,并要求各级督导人员对各层次的审计工作给予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必要时应当聘请相关的专家进行协助;对全面质量控制政策和相应程序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适时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质量控制方针,建立、健全各项质量控制程序,保证审计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把审计风险水平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三)做好内部控制调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应当先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进行符合性测试,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高低做出评估财务管理论文,看其内控是否严密,并找出弱项,以作为实质性测试时的重点。 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可以由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自我评价,主要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只能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做出初步评价,要真正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必须通过符合性测试。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符合性测试后,根据其评价以及对内部控制松弛部分和汇总的弱项,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应当实施详尽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以便将检查风险以及总体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审计风险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提高风险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审计风险,这样审计工作才有可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备注:增刊)

主要引用文献: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5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北京海淀区阜成路甲28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115-137页

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北京市东城区四十条24号青蓝大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1年,121-142页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审计风险,成因,控制

审计风险是随着审计应运而生的,有审计就有审计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为此,审计人员应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强审计风险意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审计风险含义及其成因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做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由经济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和审计手段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具体来说,审计风险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由于审计主体的因素所产生的审计风险,主要是由于审计人员自身的原因所形成的一种审计风险

首先,审计人员个人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审计经验有高有低,

驾驭审计方法的能力有强有弱,加之当前审计力量的不足,审计任务的繁重,致使审计难以达到社会全部期望,有时甚至被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之中。具体表现在: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的差别会造成同类审计业务结论不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品质的高低决定审计行为的偏差,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取证不充分财务管理论文,其结论也就不一定合理;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程序脱节、主观臆断、凭经验办事,就增加了审计的失误率;审计方法选择不当,也将影响审计结论是否正确等。

其次,审计人员胜任能力跟不上各单位业务活动发展的需求。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经营单位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各种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经营结构组织的多元化,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被广泛运用,使得被审计对象经营活动和财务报表编报和披露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审计人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知识结构。这些发展,大大提高了审计人员审计的难度,而对传统滞后的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审计人员如果不能及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包括知识结构和行业经验,将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从而无法胜任审计工作,审计风险随之产生。

(二) 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因素所形成的审计风险

1、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审计风险。主要包

括两种情况:第一,根据有关管理规定,单位应建立而未建立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所形成的审计风险杂志网。如:钱账物应设置3个岗位,而单位只设置了2个岗位,但单位现金业务又相当频繁。因此,在货币资金管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第二,因被审计单位尚未严格执行内控制度所带来的一种审计风险。单位虽然根据有关规定建立了许多内控制度,但是存在部分内控制度执行不力,一些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2、被审计单位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客观存在的一些不确定

性,例如:会计行为和经济错弊,会计人员本身或单位负责人从主观愿望上要求会计人员违规违纪;因被审计单位无意识存在所带来的一种审计风险,

3、被审计单位提供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一些被审计单位对收入、成本支出的会计资料提供得较为完整,执行财经纪律的情况也比较好。而实际上,这些单位的一些其他的收入、下属单位上缴的管理费等并没有纳入财务账,而是入了私设的“小金库”,而这些会计资料通常是不会向审计人员提供的。会计资料的不全面,留下了审计风险的隐患。一些部门、单位为掩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在会计资料上大做文章,记假账、报假账的事时有发生,其中个别支出原始凭证的填制存在明显的不真实性问题,例如使用普通收支凭证而无正式的发票、无填制单位或填制人签章,审查起来无从下手,严重影响到审计成果的真伪,这无形中也给审计部门带来了审计风险。 (三)社会环境影响产生的审计风险。 从审计发展来看,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亦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当审计产生之初,单位最关心的是诚实性,也就是说早期审计是检查单位的正直性,而不是检查他们会计账簿的质量。然而当社会步入19世纪下半叶财务管理论文,审计人员的职责是审查单位的经济运行以及会计报表管理者编制的正确性,而不仅仅是检查算术上的正确性,对资产负债表质量的重视,表明审计人员的影响开始扩大。到本世纪初期,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证券市场的涌现,广大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关心,使人们更加关注已审的财务报表,而且对此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政府、投资者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而且潜在投资者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人们对单位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也日益重视,依赖审计意见的人越来越多。现代审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建立和维护资本市场的完整性方面扮演着一个最重要的角色,社会各界都在关心审计、关注审计、依赖审计,从另一个层面上讲,这种依赖性也给审计部门带来较大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审计风险的存在并不可惧,关键是如何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范围。笔者通过学习审计理论,结合平时审计实践,认为防范审计风险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包括:

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会计职业界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木的同时,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并在执行审计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控制风险。 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在从事审计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在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方面应达到的职业标准。审计人员一定要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审计质量,一般不会发生过失,至少不会发生重大审计风险损失。 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我们处在经济变革时代,我们的业务知识,审计工作、审计范围都受到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每一个审计人员除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财务管理论文,还要更多地学习专业知识,包括学习审计基本准则,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工作。首先要在审计程序上合法规避审计风险。其次要学习好专业知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多元化经济成分日益增加,国家宏观调控的法律、法规、规章不断出台,我们要随时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杂志网。

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敢于改进方法,创新手段。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系统会计处理的特点及审计目的等合理配置审计力量,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和技术,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在取证时,审计人员绝不能满足于被审计单位自行提供的资料,要获取强有力的外部证据,多角度地取证、印证。在选用适当的审计方法的基础上,还应该敢于改进方法,创新手段。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审计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和应用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是提高审计质量,圆满完成审计工作任务的重要举措。

(二)审计单位应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建立科学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这包括采取措施督促全体专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确保审计人员达到并保持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审计业务,为此,审计单位应严格人事管理,并不断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增加审计人员执行各种类型审计业务的经验,提高其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建立分级督导制度,并要求各级督导人员对各层次的审计工作给予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必要时应当聘请相关的专家进行协助;对全面质量控制政策和相应程序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适时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质量控制方针,建立、健全各项质量控制程序,保证审计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把审计风险水平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三)做好内部控制调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应当先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进行符合性测试,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高低做出评估财务管理论文,看其内控是否严密,并找出弱项,以作为实质性测试时的重点。 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可以由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自我评价,主要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只能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做出初步评价,要真正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必须通过符合性测试。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符合性测试后,根据其评价以及对内部控制松弛部分和汇总的弱项,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应当实施详尽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以便将检查风险以及总体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审计风险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提高风险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审计风险,这样审计工作才有可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备注:增刊)

主要引用文献:

第7篇

在供电企业中,内部审计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对于供电企业的内部监督和管理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内部审计过程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正确认识到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问题,做好规避措施,本文将就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进行相关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完善

不管是在任何行业,现代审计工作中,风险是审计不可避免的内容。我国审计工作开始较晚,很多方面都不够成熟,在企业管理制度、体制改革等方面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审计人员的公允审计意见对于整个企业的经济发展都有影响,所以在供电企业中也是如此,供电企业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用电和供电企业的效益问题,这就需要在供电企业审计工作中,充分加强审计管理工作,对审计风险有效的规避,推动企业的有序发展。

1供电企业内部审计的特点

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对供电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审计部门的运行模式越来越规范化与系统化,最终追求供电企业内部审计能够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与最优化。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积极主动延伸自身的业务范围、实现自身管理理念的创新、转变工作思维方式、加强质量控制以及积极的调整工作模式等,其在供电企业的内部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给供电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目前,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业务范围纵贯电力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审计制度越来越规范化,审计人员的审计程序越来越科学,同时,在审计的过程中积极地去发现现有体系中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并积极主动向上级反映实况,进而为供电企业的整改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使得供电企业高层的决策更加科学,进一步优化了供电企业内部的运作体系,实现供电企业的良性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

2.1审计风险的特点

2.1.1客观性。我们必须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性,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审计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审计风险我们只能充分的认识和控制,尽可能的降低风险的几率和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完全消除则是不科学的。

2.1.2普遍性。审计风险问题贯穿于整个审计项目和审计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审计结论与审计预期出现偏差从而造成审计风险,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2.1.3潜在性。审计风险的发生是以审计责任的存在为前提,假设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没有任何约束,也不须对审计结论与客观事实的背离负任何责任,那么,就不会出现审计风险。审计责任决定了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潜在性。

2.1.4可控性。要知道,虽然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但是这并不代表审计人员只能束手无策,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工作人员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职业能力,采取合理的职业方法和程序,从而尽可能的降低和减少风险。

2.2降低风险的措施

2.2.1意识上。首先必须从领导层开始对审计风险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提高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积极的查找企业中可能存在的管理和经营漏洞,组织审计风险的培训工作,提高全员风险意识,把审计工作重视起来,纳入到整个企业管理工作中去,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协调部门与审计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企业对风险应对的能力。

2.2.2制度的完善。制度是一个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在供电企业审计工作风险管理工作中,必须建立健全审计信息接收和决策机制,对审计工作设立相关制度作为规范,做到有据可依,科学奖惩,对于设计业务流程也要进行一个科学的规定,从审计方案的编制到审计过程的进行和审计报告的完善等方面综合着手,对内部审计的范围不断的扩大,例如在整个供电企业中,必须将供电计量的抄表、收费、电费核算、回收、稽查等环节统一起来,避免片面性和审计工作的单一性,并且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合同等内容加强管理,尽可能的降低风险问题,对于经营活动也要进行全面监督,不断的根据相关企业的特点进行审计工作的特殊化、个性化和创新化,对于审计方法和审计工具都要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加强审计工作的研究,结合相关科技内容,实现企业审计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例如以电费管理工作为例,对于电费资金的管理要从整个流程来控制风险,首先是抄电表的准确性,整个步骤直接关系着计量的准确,对于线损的计算和内部控制的规范都直接关系了审计风险问题,第二是对管理工作进行详细的审计和评价,科学的评价对于风险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是要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程序对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第四是扩大审计证据内涵,通过全面的审计工作来达到,最后是通过以上各点来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制定措施。

2.2.3人员上。人作为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业务水平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有序发展,这就需要在供电企业的发展中不断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建设工作,为供电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支持,在企业发展中,审计人员不能仅仅掌握审计风险相关知识,并且也要对相关国家政策、相关财务知识,企业运行现状以及部分电力知识熟悉和掌握,从而适应电力企业的行业特点和要求,为企业的发展管理奠定基础,做好员工的考核和选拔工作,通过考核和选拔的方式提高员工积极性,对优秀的审计人员予以提拔重用。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加强培训、以审代培、鼓励自学等多种方式提高在岗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依法依规审计观念,减少违法风险。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供电企业的发展中,审计部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并且审计风险问题也是一个尤为关键的内容,这就需要在审计工作中充分发挥供电企业的行业特点,根据审计工作的风险特点进行把控,推动供电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毓.国有企业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2]刘亚力.JZ供电公司内部审计风险及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09.

[3]张爱琴.浅谈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6,03:55-56.

第8篇

关键词:关联方交易;影响因素;审计风险识别

一、关联方交易的审计风险及其识别

1.关联方交易的审计风险。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中指出“关联方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进行资源、劳务或义务转移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关联方交易行为表现两种不同性质,一种是正常的交易行为,一种是舞弊的交易行为。其后者是指存在违反法规,与关联方进行非法资产转移或利益输送的行为。我国《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指出,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中应明确风险是否涉及重大的关联方交易。若关联方交易存在舞弊行为,其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将导致重大的审计风险。所以,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对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给予特别考虑。2.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的识别。注册会计师在识别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时应从产生非公允关联方交易的关键因素入手。当上市公司存在价格非公允的关联方交易,没有价格的关联方交易,或未披露的关联方交易时,对注册会计师来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审计风险,这就需要注册会计师询问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和治理层,明确其关联方交易定价方式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了解其内部控制的存在性及有效性。此外,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审查上市公司重要会议记录和其他重要的往来文件,核对是否存在未记载的关联方交易。然而,关联方交易的多样性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难度,尤其在依据影响因素识别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关联方交易和判断关联方交易是否公允等方面。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对不同类型的关联方交易都有详细的了解。

二、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及相关假设的提出

1.识别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实际上影响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的因素很多,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舞弊动机、关联方交易主体地位不平等、关联方交易定价政策缺乏规范性及关联方交易内部控制不到位等都将影响审计风险。其中,普遍被利用的影响因素是关联方交易定价政策,根据以前学者研究可知,定价政策是影响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的关键因素,且定价的随意性伴随着关联方交易类型而出现。当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进行销售和购买商品或提供和接受劳务交易时,通过过高或过低的定价方式实现利润转移;当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进行资金拆借交易时,通过不收取资金占用费或少收的方式满足一方的利益需求。不同的交易类型具有不同的定价方式,但大多数上市公司对联方交易的定价不予披露,注册会计师在获取关联方交易定价信息和审计证据时存在较大困难,甚至忽略没有价格的关联方交易,加大了审计风险。2.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的相关假设。根据上文分析,识别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的关键因素为关联方交易定价的随意性,由于定价政策伴随关联方交易的发生而出现,所以,本文根据上市公司中频繁发生的关联方交易类型提出两个假设,实证研究关联方交易与审计风险的相关性。假设1: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与关联方进行商品或劳务交易的程度呈正向相关关系。假设2: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与关联方资金拆借交易的程度呈正向相关关系。

三、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

1.模型的选取与变量的设计。1.1模型的选取。Logistic回归模型是对二分类因变量(既Y=1或Y=0)进行回归分析时应用最普遍的多元量化分析方法。本文中将上市公司分为导致审计风险的上市公司和未导致审计风险的上市公司,符合该模型的适用条件。此外,Logistic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判别功能,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具有适用性。因此,本文选取Logistic回归模型以较准确地识别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1.2变量的设计。将审计风险(Y)作为因变量,当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时,Y=0,表明被审单位因关联方交易事项受到法律惩罚时,注册会计师承担连带责任的风险小。当上市公司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时,Y=1,表明被审单位因关联方交易行为受到惩罚时,注册会计师承担连带责任的风险高。根据上市公司存在的关联方交易类型,选取以下4个变量作为自变量:X1:上市公司向关联方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金额/年末资产总额;X2:上市公司从关联方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的金额/年末资产总额;X3:上市公司向关联方拆出资金的金额/年末资产总额;X4:上市公司从关联方拆入资金的金额/年末资产总额。其中,X1、X2反映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进行商品或劳务交易的程度与审计风险的相关性;X3、X4反映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进行资金拆借交易的程度与审计风险的相关性。为防止实证结果出现偏差或错误,需将其他影响因素进行控制。考虑到关联方交易会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因此,选择四个财务指标作为模型中的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反映公司的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越高,表明公司的财务风险较高,为了降低资产负债率,粉饰财务报表,公司的管理层人员会选择与关联方进行不合理的交易,此时的审计风险较大。总资产周转率:反映公司的营运能力。当上市公司存在存货大量囤积的现象时,会通过向关联方销售商品以提高资产的利用程度,从整体上提高公司的营运能力。销售毛利率: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补偿期间费用后的盈利水平越高。当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进行非正常交易时,双方制定的非公允的交易价格就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销售毛利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反映公司的发展能力。该指标值大于0且越高,表明公司的市场前景越好。投资者在选择投资目标时会关注公司的发展能力。因此,上市公司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会与关联方进行大量的非公允销售交易,以增加自身的营业收入。2.样本数据的选取。本文选取2014年至2016年披露关联方交易的深沪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且将数据样本依据审计意见类型分为两类:一类是导致审计风险的上市公司样本,即研究样本。另一类是未导致审计风险的上市公司样本,即控制样本。研究样本选取标准:(1)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2)非金融业和保险业的上市公司;(3)剔除未对关联方交易披露的上市公司;(4)选择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5)排除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基于研究样本的选取标准,控制样本选取标准:(1)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2)选取与研究样本属于同行业的上市公司;(3)选取与研究样本企业规模相近的上市公司;(4)如果选取的研究样本是处于ST、*ST阶段的上市公司,则选取的控制样本也应是处于ST、*ST阶段的上市公司;(5)选取已对关联方交易进行披露的上市公司。最终,共选取了236个样本。3.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分析。3.1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现采用Logistic拟建立以下回归模型,并结合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在模型中的参数Ln[Pr(Y=1)/Pr(Y=0)]表示审计风险发生概率比的对数,C是常数项,参数βi是解释变量的系数,参数θ为误差项。3.2回归结果的分析。根据实证研究设计,利用SPSS17.0软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1至表2所示:表1中,-2对数似然值时用来测量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的,该数值越小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越好,但从下表中可看出-2对数似然值已达到262.797,表示该模型的拟合度不好,另外,Cox&SnellR方和NagelkerkeR方也是用来解释模型的拟合优度,其数值越大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越好,然而,Cox&SnellR方=0.239,NagelkerkeR方=0.318,也说明该模型对数据的模拟效果欠佳。表2为模型中各个变量的统计量,即方程中变量检验情况表。从显著性水平(Sig.)来看,X2、X6、X7、X8四个变量的系数均在5%水平下不显著,为通过检验,需要剔除掉这些变量:X2、X6、X7、X8。剔除四个变量后,对剩下的四个变量重新进行回归,回归的部分结果如表3至表6所示:Hosmer和Lemeshow检验是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查看估计概率和观察概率的接近程度。卡方值越小,Sig.值越大,说明模型好。从表4中,可以看出卡方值为8.938,Sig.值为0.348,大于0.05,观测数据与预测数据没有显著差异,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好。表6是模型的统计量,从表中可知,X1和X5的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X3和X4的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所以,四个变量均进入回归模型。在识别模型中,自变量X1与Ln[Pr(Y=1)/Pr(Y=0)]呈正相关,即与Y呈正相关,这个指标对识别审计风险具有显著影响,上市公司向关联方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程度越高,发生审计风险的概率越大,假设1得证。自变量X3、X4均与Ln[Pr(Y=1)/Pr(Y=0)]呈负相关,即与Y呈负相关,这两个指标对识别审计风险具有显著作用,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进行资金拆借的程度越高,发生审计风险的概率越小,这与假设2相反。控制变量X5与Ln[Pr(Y=1)/Pr(Y=0)]呈负相关,即与Y呈负相关,这个指标对识别审计风险具有显著影响,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发生审计风险的概率越小。

四、结语

通过实证研究结论可知,频繁发生关联方交易与审计风险存在紧密的相关性,且关键的影响因素对识别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产生一定的作用,为准确识别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提供了新的分析方向和判断方法。由于关联方之间进行商品的销售和购买,或劳务的提供与接受交易时,上市公司更有可能借此类交易的定价方式进行利润操作,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务中应重点关注此类交易。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确切地判断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制定并实施周密的审计程序以获取更多关于关联方交易的审计证据,从而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纪丹阳.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财金融视点,2016,(1)104-106.

第9篇

关键词:审计风险 形成原因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162-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审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审计这一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而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由此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加强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并找出相应防范措施,是当前审计理论和审计工作实践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1.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的局限性。由于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加上近年来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审计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在审计过程中,很多方面需要由审计人员作出专业判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判断能力。然而经验和能力总是有限的,由于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和能力不足,致使审计难以达到社会全部期望,这就无可避免地会在审计过程中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产生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没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进行合理的专业判断。然而由于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审计中没有保持应该持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势必导致不必要的差错或者应当执行的必要的审计程序没有得到执行,进而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的工作失误。如果审计人员能够保证在审计过程中采取恰当的程序和方法,那么风险就会大大降低。然而审计人员的经验有高有低,驾驭审计方法的能力有强有弱,审计人员的差错和失误有时很难避免,它们可能来自于对审计事项的错误判断,也可能来自于对审计程序的错误理解等,这些都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4.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现代审计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基础之上的抽样审计,所遵循的是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而这两者本身就是允许一定审计风险存在的。其一,它有些过分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测试,虽然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可以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一些错弊,但因为内部控制系统本身固有的一些局限性,使其无法避免所有的错弊。例如审计单位发生未预料的经营状况,或者出现了比较特殊的业务,原有的控制措施无法适用;工作程序上本应相互牵制制约的工作人员串通作弊;管理人员或责任心差致使控制系统失效等。所有这些都会使控制系统失灵,产生控制风险。其二,在抽样审计中,审计人员常常为了用有限的成本达到较高预期的效益,放弃了相当一部分的样本资料,这就更加大了给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以上情况均会造成审计结果出现误差。

二、形成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

1.审计责任的客观存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审计意见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人们的经济决策对审计意见和结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如果审计意见有所不适当,与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有所不符,则对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影响将会很大,使得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及审计内容的广泛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过程越来越复杂,与此相应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日益复杂,财务报表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此外,审计范围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审计范围扩大到今天,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审计,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审计的对象越复杂,审计的内容越广泛,审计的难度就越大,审计风险也就越大。

3.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经营背景。经济环境、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技术发展趋势、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管理人员的品质和素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被审单位内外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可以从审计费用充分表现出来,西方审计职业界确定审计费用时,都考虑了审计风险,特别是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呈现出扩大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在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有效地防范和规避风险。

1.建立健全审计法律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审计也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任务。为此,必须有健全有效的法律制度和审计准则,才有利于合理地界定审计人员的责任。应继续制定和不断完善审计法律规范。通过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强化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审计操作、避免审计中的随意性、约束审计行为、规避审计风险,切实做到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由于人们对审计期望的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审计部门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的完成审计任务,同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重视审计风险,冲破传统审计思路的束缚。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控制审计风险。

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应对审计风险的实际能力。审计是一种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职业,且是一种综合性、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其工作不但需要一套系统的职业标准指导、规范和约束,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责任心。各级审计机关均应建立责任过错追究制,坚持谁违法违纪违规谁负责承担其责任,包括一定的连带责任。其目的就是要增强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责任心,努力把审计风险降至希望值之内。不论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还是社会审计组织,都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他们严格遵守审计法、审计准则和审计规范,坚持实事求是、廉洁奉公、客观公正,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成为一支具有一定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文化水平的审计干部队伍,从而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

4.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这是有效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保障。各级审计机关和相关审计主体都要在独立、客观、公正、廉洁、严谨、保密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倡导敬业精神,公正执法,不徇私情,同时还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以期为遵循专业标准提供合理的保证。这包括合理运用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以保证所有的审计工作均遵照独立审计准则执行和合理运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确保审计项目工作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等。

5.搞好审计风险预测,引入对客户的评价制度,慎重选择审计对象。首先,应树立只与正直客户打交道的原则。客户如果没有正直的品格,则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大,固有风险就比较高。即使扩大审计测试的规模,审计人员也难以使总体审计风险的水平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程度内,出现法律纠纷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此审计人员在接受委托之前应当采取措施,如与前任审计人员联系,评价客户管理高层的品格,一旦发现委托单位缺乏正直品格就应尽量拒绝接受。

6.采用风险导向审计,降低审计风险。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所谓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从审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的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在抽样审计过程中,决策者是否具备设计和使用抽样方案的能力,离不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而在审计时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要由审计人员正确的判断加以解决。但审计人员对抽样结果很难进行质量和数量上的评价,很难达到一定的精确程度。风险导向审计是将审计风险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它主要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不仅对客户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近年来,风险导向审计在世界其他国家已广泛使用,其原因就在于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并把它控制在最低水平,从而减轻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降低审计风险。

7.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八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把握这种反向关系可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在接受审计任务时,一方面要考虑审计工作量及成本的大小,另一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及影响的高低,合理地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以期达到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8.在对审计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中加强审计风险管理,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主体在基本的规范要求下,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审计作为两权分离的产物,是所有权对经营权的一种监督,审计方法是由审计目的和对象决定。在审计方法环节中,审计效率与审计风险的矛盾十分突出,但面对现在复杂而大量的审计工作,客观上是对审计效率的一种挑战。从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两方面来看,对审计效率有共同的要求,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审计风险,准确地说是审计检查风险就更加明显地凸显出来了,审计实践的矛盾在运动中达到平衡,既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又可以避免或降低审计风险。

总之,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最关键的是增强审计机关领导和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及时建立相关机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要能正视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应对风险,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新华.论财务造假与审计风险的对应性.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2.王春.试论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5)

3.庄启龙.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发展研究,2005(11)

4.禹阿平.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

5.邹建军.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现代商业,2009(5)

6.陈思维,王会金,斐文英.审计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10篇

关键词:审计风险 责任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E2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审计与审计风险是属于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审计就会有审计风险,两者是相互相承的。审计监督制度是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结果,经济越发展,经济活动越复杂,审计要承担的责任就越大,审计难度就越大,审计风险也越大。

1.审计风险涵义及其主要特征

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在其审计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的事项。审计人员只能通过审计对象提供的数据资料,而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告本身存在错误信息,但受审计方案、审计成本、审计经验、业务复杂的程度、内部控制制度等多种原因的影响,而审计人员未能从财务报告中发现错误,造成审计的评价和意见不合、甚至有不正确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包括内在风险、控制风险等。

一是“内在风险”。内在风险是指会计报表上的数据从业务事项的生成、 总结、计算到编制报表。如在业务数据处理过程中,因会计人员的业务生疏或其舞弊行为都有可能造成误报、漏报等。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

二是“控制风险”。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未能有效地在允许范围内控制编报中的差错。不但使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能有效地阻止差错的发生,而且能检测到错误的存在,以便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例如,审计人员在审计计划中会因被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不起作用,认为内部控制风险存在,而不再考虑审计对象内部控制系统对报表出现差错的预防与检测的功能。

三是“审计检测风险”。审计检测风险是指财务报告中存在严重不实,审计之后审计人员没有发现其中的错误或者隐瞒不报,对财务报告的合法性、真实性和一贯性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审计检测风险不仅决定了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主观性的判断,而且对审计取证的数据与质量的确定性。

2.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2.1审计活动处于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当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审计活动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相应地,会受到当地的法律法规的制约。在法律赋予审计部门一定的权利的同时,也会让它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市场经济越益发达,国家和社会对审计活动的要求也会越高,而审计的对象也从受托的财务责任拓展到管理责任和经营责任,审计的范围也从会计的记录扩展到经营的活动,审计的职能从经济监督变成以监督为依据的经济鉴定和经济评价。

2.2信息载体的变化带来的风险。

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无纸交易。被审计的信息也由以纸张为信息的载体转转变为以磁盘或磁带等磁性介质为信息的载体。由于看不见记录在磁性介质上的信息,所以必须应用于计算机才能可见,也用易懂的文字形式显示或打印出来,同时也对磁性介质上的信息修改而没有发现任何痕迹。因使用磁性介质如签字、盖章等使信息,进行证据化的操作也难以实现,这使审计带来了新的风险。

2.3审计机构自身不当形成的风险

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高低决定了审计行为的有所偏差,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或审计人员的能力差别,也会造成同类审计业务结论的不同。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如果取证不够充分,其审计结论也不合理,或审计操作不规范,会导致审计程序脱节,审计人员会因为主观臆断,而凭借经验办事,那么会增加审计的失误,如果选择审计的方法不当,也将影响审计结论的正确性等这些不确定的因素。

3.对审计风险采取防范的措施

要使审计风险得到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则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内部和外部。即不但从外部为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审计公司也要,根据自己所在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要在审计准备中,或在审计实施和报告阶段采取各种风险管理措施和控制对策,以减少审计的风险,从而避免风险的损失。

3.1控制会计经营风险,规范会计行为。

从我国加入世贸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及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会计信息的规范可靠与否是决定审计成败的关键。而控制经营风险也将要成为我国入世后中国企业会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我们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支持控制经营风险的信息系统。

3.2通过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

正确认识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应当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并且可以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和损失。所以,审计人员应当冲破传统审计思路的束缚,从思想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并在操作审计业务的过程中,积极寻求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控制审计风险。

3.3加大惩戒力度

在完善我国法律、法规的同时,也需要加强会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应淡化行政责任,使其有限度地引入刑事措施。民事赔偿责任不仅可以让“违规”的会计师明确了在经济上的赔偿责任,也通过其赔偿可以让受害人的损失得到补偿,从而有效地迫使“违规”者归还非法所得,还可以使广大受害者通过法律请求赔偿,积极地同“违规”行为作斗争,这不仅能使受到损失的投资者得到应有的补偿,又能使“违规”的会计师造成经济压力,从而抑制其“违规”。要建立审计工作有效的监督体系,审计机关要在注重自身的审计声誉的同时,用行动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和责任控制体系,以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4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审计的实践程度来看,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在于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要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应先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防范审计风险,不仅决定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还对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起决定作用。因而,应从以下三个环节抓好,以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3.4.1培养审计风险的责任感

要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是提高审计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要充分认识到审计风险、减少审计风险的损失及其管理与控制,不仅是审计人员应当学习的理论,也是在实际工作中关系着审计的工作质量。审计人员应当树立风险意识,在工作中要可以随时地预测客观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要正确地征求当事人的意见,虚心听取知情人的讲述,要从实践中探求事物的本质。

3.4.2提高自我素质,更注重知识的更新

审计人员要强化基本的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政策的理论水平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依照法规准则,扣紧审计的环节,进行合理取证,有效检查。不会因为审计工作和审计的步骤不适当而影响审计的质量,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存在。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审计人员除了需要加强自我学习和磨炼外,也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教育。审计机关不仅要加强业务培训,还要建立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可以从各方面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审计干部各方面业务水平,从而进一步降低审计风险。

3.4.3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更注重依法审计

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是可以防范与规避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在首先要保持工作的独立性,要客观、正直,恪守审计职业道德,坚持谨慎性的原则,要实事求是,不受他人意志影响,不受私利诱惑,能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

4.结束语

独立审计自诞生以来,审计的环境一直在不断发生变化,审计的方法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到风险导向审计,都是审计人员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国际、国内最近出台的审计风险准则为标志的现代风险转向审计模式的逐步完善,将对会计师更好的评估,避免重大错误风险、改进审计的程序、提高审计的质量、降低审计的风险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光志.审计法律的制度论[J].重庆大学学报,2003(5).

[2]段 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偏好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大.2006 年

第11篇

近年来,随着经济向着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发展以及我国在加入WTO后,使得我国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成为审计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企业规模的扩大化、经济主体多元化,导致经营风险的不断增加。因此,预防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

内部审计;审计风险;风险防范;控制方法

1.引言

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在企业运营中体现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内部审计能够满足企业决策层对于风险控制的要求。在外部审计环境风云突变的情况加上内部环境错综复杂使得内部审计面临巨大的风险,另外内部审计部门设置不规范,人员素质不高也让风险问题雪上加霜。内部审计风险主要有客观存在性、广泛性、持久性、隐蔽性及可控性五大特征。所以对内部审计进行风险管理是极其必要的。

2.内部审计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2.1审计风险的含义。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国内外理论界尚无准确的定义。本文界定审计风险的概念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的错报或者漏报,而审计人员或注册会计师再审计后,发表了不恰当或者不合适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2.2内部审计风险存在的特点:(1)内部审计风险的客观性。(2)内部审计风险的潜在性。(3)内部审计风险的复杂性。(4)内部审计风险的隐蔽性。(5)内部审计风险的普遍性。(6)内部审计风险的必然性。

3.内部审计风险形成原因

由于单位内部管理和所处的外部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导致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主要原因:

3.1外部审计环境影响。内部审计所处的外部审计环境不佳。具体表现为:首先,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其次,审计对象的复杂性。最后,审计范围的广泛化。

3.2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不健全。不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会计核算不规范,从而发生财务错弊的可能性变大。在此基础上所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就存在问题,而且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所有的经济事项进行全面审查,更容易出现审计上的疏忽和审计遗漏,审计结论较易出现偏差,造成审计风险。

3.3内审机构建设不合理。目前我国许多组织几乎都无内部审计机构,有的虽然建立了内审机构,但是脱离了董事会的直接领导,所以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地位相平行,它的独立性、权威性很难得到应有的保证,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进而引发审计风险。

3.4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为了确保内部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必须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它是内部审计工作最基本的要求、是灵魂,如果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和在业务上的自主性、权威性,就难以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

3.5审计人员选用方法不当。当前的内部审计的方法仍然是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的,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审计风险控制考虑因素较少,同时还依赖于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而企业内控制度自身的缺陷性,无疑增加了审计风险。另外,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抽样技术时,判断抽样极易遗漏重要事项,极易形成审计风险.应建立以制度基础审计方法为核心,兼容抽样审计法与详细审计法的审计方法体系。

3.6审计人员素质的影响。决定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是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总体素质普遍偏低,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相符合,影响到内审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另外,现代内部审计是一项涉及面很广泛的专业活动,内审人员一定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4.内部审计风险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虽然伴随着诸多原因,但是最终导致内部审计风险造成不良后果的根本还是在于企业自身,企业自身没有完善的风控体系,在面对内部审计风险时存在了以下的问题:

4.1缺乏风险交流。企业由于自身利益等多方面因素,除非是出于对企业盈利考虑,一般情况是不会与其他同行业企业进行业务交流,所以就更谈不上企业管理者为了更好的理解风险及相关决策而就风险及其相关因素相互交流信息,这样就使得企业一旦面临内部审计风险,往往就处于手足无措的境地。

4.2缺少风险预警机制。有些企业管理者对实行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过于自信,疏忽企业管理,认为内部审计风险与自己的企业毫不相干。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对可能到来的内部审计风险估计不足,没有防患于未然。内部审计风险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

4.3对风险的判断失误。企业建立了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但还是出现了重大的内部审计风险。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企业管理者对风险的判断失误。企业管理者在接到风险预警后,会和内部审计机构沟通,商量降低风险的办法,这时就有可能对风险的程度估计不足,判断失误,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降低风险,内部审计风险就此产生。

4.4对风险管理的认知度不够。风险管理包含以下内容:(1)风险管理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有识别、衡量、控制等环节;(2)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控制和减少损失,提高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利益。

5.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的是形成适应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机制,力求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5.1优化外部审计环境。外部审计环境对于内部审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没有标准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国家应尽快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统一内部审计执业规范,同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执法部门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保证相关法律法规的全面实施。另外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先进管理手段,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5.2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质量控制制度应从全面质量管理和单个项目质量管理两个方面建立,同时还必须建立完整的规范程序。首先,内审机构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其次,要建立一套审计质量指标体系,以加强对内审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

5.3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在解决企业管理层的影响后还需避免企业其他部门和审计人员自身的影响,建立独立和合理的内部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实行回避制度或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建立有外部董事参与的审计委员会,可进一步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相对于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5.4改进内部审计技术方法。选择科学的审计方法是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减小审计风险的重要基础。

5.5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首先,企业应将内部审计部门从以往的监事会中独立出来,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企业的股东大会对内部审计直接指导管理,避免监事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干扰。其次,在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基础上,配备相关工作人员,实行双重报告制度。

5.6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对内审人员的要求,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加强对内审人员的评定,优化内审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配齐配强内审人员,形成综合性人才组成的有机整体;三是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对内审人员进行考核,不断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5.7增强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内审人员一定要把审计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完成的整个过程。另外,要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构建一套及时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这是防范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核心。

参考文献:

[1]陈辉.内部审计中如何规避审计风险[J].中国总会计师,2012(02)

[2]张艳.刍议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控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2(03)

第12篇

【关键词】 重大错报风险; 战略风险; 审计应对

自20世纪末以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专门成立了审计风险分委员会,着手研究和修订审计风险模型,并于2003年10 月了ISA200准则,将审计风险模型修订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要实施审计程序,从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账户余额层次两方面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据以确定和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把检查风险降至可以接受的低水平。

随后,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6 年4月颁布了新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正式接受了这一审计风险模型。作为新的审计风险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错报风险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应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希望对我国独立审计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识别重要战略风险

(一)初步了解企业重要战略风险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 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强调: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足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列举了注册会计师应从哪些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其中,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目标及相关的经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注册会计师在取得一个新客户的背景资料并评估相关的风险因素后,需要决定是否接受委托。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这一客户,那么就需要签订业务约定书并组织审计程序。在审计开始后的第一阶段,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

由于企业的战略经营风险和流程经营风险大部分会产生财务后果,从而影响到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只有通过考察识别客户的战略风险,才能够有效地实施其它的审计程序,从而恰当有效地得出审计结论。注册会计师主要是通过分析外部环境中威胁企业成功执行战略的潜在风险因素来识别战略风险的,主要的分析工具有:企业层面的经营模式分析、PEST分析、波特五力分析、资源基础模型、SWOT分析等。

注册会计师需要在综合分析中初步识别出客户所面临的重要战略风险,客户如果想获得成功并达到目标,必须有效地管理这些风险。管理层对风险管理得越有效,注册会计师在业务中期望发现的问题就越少。为了更有效地了解战略风险的性质,形成在战略分析阶段对重要战略风险的结论,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客户管理当局如何进行战略管理以及战略管理的效果如何。

(二)合理评估企业重要战略风险

注册会计师在利用宏观环境的PEST 分析和行业环境的波特五力分析等分析工具初步识别企业的重要战略风险后,需要关注企业采取了哪些方法避免或减少这些风险的威胁,结果又是如何?企业的管理层有很多方法来降低外部风险的威胁,从而使外部风险不会对企业造成重大影响。

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询问、观察和检查等方法取得对企业所采取行动的了解。具体而言,企业针对战略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可以从各种会议纪要或决议、内部操作手册、企业对外公告、人事调整、组织机构调整、管理层所使用的定期报告等渠道获得。在了解企业对战略风险采取的控制措施后,注册会计师要评估这种反应(措施)是不是最佳的反应方式,是否得到执行,执行的效果如何。

对企业采取的战略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估后,注册会计师就可以进一步对战略风险进行判断。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有效的战略风险控制,将战略风险的严重程度下调,但这种下调必须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控制是有效的。对战略风险控制的分析与测试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判断初步识别的战略风险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注册会计师最终需要形成对重要战略风险的结论及其对审计的影响。

二、确定关键流程风险

(一)关键经营流程的识别

1.通过重要战略风险识别出关键经营流程

在战略分析的最后阶段,注册会计师需要汇总已经识别出的战略风险,对战略风险是否重要作出最终判断。如果这一战略风险比较重要,而且对会计报表的影响也比较重要,那么这一战略风险所指向的经营流程是哪一个,这个经营流程就是关键经营流程,也就是流程风险中必须重点分析的对象。注册会计师一般是通过编制战略风险汇总表的形式完成的。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所收集的证据都必须记录于工作底稿,作为审计证据。战略风险汇总表也是审计工作底稿的一部分,它是联系战略分析与流程分析的纽带。

2.通过重要交易类别识别出关键经营流程

在战略分析的最后阶段,注册会计师应该根据对企业经营的了解确定对企业经营业务的重要交易类别的认识,并汇总每一重要交易类别对相关会计报表认定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对会计报表整体是否重要。如果这一影响对会计报表整体重要,那么准备在哪一个经营流程对之进行具体的分析,这一经营流程就是重要交易类别所指向的关键经营流程。

注册会计师通过识别出的重要战略风险和重要交易类别以及它们对会计报表的影响,从而推导出关键经营流程,以便在流程分析中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二)流程层次经营风险的确定

流程层次的经营风险可能来源于战略风险,也可能从流程内部产生,很多战略风险可能在流程中表现为特定的风险。比如,外部环境中的技术风险将对关键流程中的技术产生直接的影响。流程内部产生的风险只与特定的流程相关,但它们也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在流程分析阶段,注册会计师对于战略风险对流程的影响只需要根据对战略风险和流程运营的了解将其转化成流程经营风险即可。因此,在流程分析阶段,最需要关注的是产生于经营环节的特定风险。

三、合理评估企业重大错报风险

(一)企业环境中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过程是一个由数学模型计算、审计人员经验判断、主观估计相结合的过程。审计人员在分析、评估风险时应先从审计环境入手,全面分析、评估审计环境中引起重大错报风险的因素后,再深入到报表层次,最后重点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人员在接受委托时应全面了解企业的环境控制业务承接过程中的审计风险,包括初步了解行业背景、国家对企业的特殊政策、组织结构、经营方式、企业近期业务发展状况、企业目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将要进行的重大决策、高层管理人员的意图、对审计人员的期望及要求等,然后作出详细调查分析表。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初步评估审计风险,利用风险矩阵等方法决定是否接受委托。

(二)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1.资产负债表

通过测算年末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比例、固定资产比例、净资产比例、资产负债表各项目占总资产的比例、资产负债表各项目增长率等,进行分析性复核。将上述指标与同行业平均指标、企业近三年的同类指标相比较,掌握其变动趋势,分析变动原因。一般来说,若企业各项指标高于或低于平均指标20%以上,而且没有合理解释则重大错报风险较高;若偏离幅度在10%至20%之间,重大错报风险可评估为中级;若偏离幅度在10%以下则风险可评估为低级。(将20%作为临界点的原因:根据审计经验和人们普遍对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

2.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通过测算毛利率,各项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近三年同类指标变动率,进行分析性复核。将上述指标与同行业平均指标相比较,掌握其变动趋势,分析变动原因。一般来说,若企业各项指标高于或低于平均指标20%以上,而且没有合理解释,则重大错报风险较高;若偏离幅度在10%至20%之间,重大错报风险可评估为中级;若偏离幅度在10%以下则风险可评估为低级。

3.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中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应结合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进行。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的重大错报一般会在现金流量表上反映出来,审计人员可根据对上述两个报表的风险评估大致估计现金流量表的风险水平。

四、制定具体审计程序

(一)一般审计程序

注册会计师评估的财务报表整体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以及所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对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整体审计策略具有重大影响。注册会计师根据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制订总体应对策略,在总体应对策略的指导下制订和实施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整体策略对多个认定的审计策略都有直接影响。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整体审计策略包括实质性策略和综合性策略。实质性策略是指注册会计师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实质性程序为主;综合性策略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同时采用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

与认定层次相比,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整体层次运用风险模型时只是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更侧重于从整体上采取应对措施和考虑对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整体审计策略的重大影响。由于财务报表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会影响多个认定,只有将风险模型运用于这两个层次,使二者很好地配合,才可能最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对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和对总体应对措施及其对整体审计策略重大影响的考虑的失当,将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和检查产生广泛的决定性的不利后果。因此,不能轻视新风险模型在财务报表整体层次的运用问题。

(二)进一步审计程序

基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应当以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的相关评估结果为基础,同时考虑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

进一步审计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与披露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所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注册会计师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既包括审计程序的目的(控制测试或实质性程序)、类型(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或分析程序),也包括进一步审计的时间(指审计对象的发生时点或期间)和范围(指实施某项审计程序的数量及样本)。如果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认为预期控制运行是有效的,就必须执行控制测试以支持该评估结果。另外,注册会计师还应当以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为基础,考虑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再据此计划和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

注册会计师决定信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时,需要执行控制测试,其目的是测试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和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方面的有效性,并据此再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当注册会计师认为风险评估程序所识别的风险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风险,或是仅通过实质性程序不能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注册会计师就应当针对此类风险设计实施控制测试。同时,新准则又强调注册会计师应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即使评估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较低,说明预期内部控制较好,也必须执行控制测试,以支持该评估结果。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都要进行控制测试。

无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都要对各类重大交易、账户余额及列表与披露实施实质性测试。注册会计师通过实质性测试检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降低检查风险至可接受水平。按照基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为基础,并考虑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来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再据此计划和实施实质性程序。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呈反向关系。检查风险取决于实质性测试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设计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有效执行,将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 谢志华,崔学刚.风险导向审计:机理与运用[J].会计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