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4 06:52: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养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结束了愉快的寒假生活,幼儿们又回到了熟悉的幼儿园中,我们班级总数为35名幼儿,通过三年半的时间,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有很大的进步,大部分幼儿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学期我们将在培养幼儿喜欢上幼儿园的基础上,加强纪律教育,做好幼小衔接的教育,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总目标
1.生活卫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的习惯,由良好的进餐习惯。
2.学习能力:能主动积极参加幼儿园的活动,能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老师教歌曲舞蹈能有表情的演唱并表达出来。
3.语言发展:能简单的掌握优美的词语,并在交往中正确运用。
4.行为习惯:能互相谦让同学,有集体荣誉感,能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书包。
三、教养工作目标与措施
(一)一日生活目标:常规方面
1.文明的进餐,前便后勤洗手。
2.能自己整理自己的仪表,注意保持仪表整洁。
3.会动手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了解身体主要器官及自身生长的需要。
德育方面:幼儿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行为重要形成的过程,而且对其一生将有深刻的影响。
教学方面: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加幼儿的知识量,丰富幼儿的认知。
特色课程:每日一句学习维语,并运用在生活中;围棋礼仪的学习,让幼儿在学习的氛围中快乐的学知识。
措施:在常规方面我们应看做重头戏,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情况三位老师统一要求,从每一件小事抓起,坚持教育原则,对每一个幼儿平等,一致。德育方面,每周每位老师会进行一次礼仪活动,培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感。教学方面杜绝小学化,杜绝只抓学习,所以我们要提倡快乐学习。
保育工作:1.做好班里的每日消毒,保证饭前用消毒水抹桌子,保证幼儿饭前将手洗干净,保证每天幼儿起床后对卧室的消毒。
2.搞好班里的卫生工作,要求活动室和卧室地板干净,物品摆放整齐。保持桌面活动室无杂物。
3.培养好幼儿的各种生活习惯,以免幼儿病从口入。
(二)环境创设主题墙创设目标:根据孩子的兴趣把资料布置在主题墙上,在活动中,我们也会把孩子的作品,如剪纸、绘画、折纸等布置在主题上,让幼儿交流、学习,这样不仅促进了幼儿间的感情,还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树立了幼儿的自信,促进幼儿的进步。
区域环境:让幼儿在科学、合理、有效的区角活动中大胆操作、大胆探索,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提到幼儿参与活动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幼儿与他人的合作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教育教学目标
健康领域:1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知识,学习保护自己。
2.喜欢参加体育活户外活动,多增加体育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语言领域:1.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2. 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能清楚的说出自己想说的事情.
3喜欢看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和说普通话。
4提供丰富的图画书籍,卡片,语言角区域活动,多说,多练。
社会领域:1能主动地参加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
2.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社会行为规则..
科学领域:1.探索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技能——观察、分类、测量、思考、实验、表达和交流信息,以及操作、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
2. 展儿童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一定的数学探索的活动,多设置一些环节在数学的区角活动中,让孩子在边操作边积累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
艺术领域:音乐 能够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可以在区角活动中播放孩子喜欢的音乐,让孩子可以感受音乐的美,多投放一些可以发声的物体,让孩子可以探索声音的奥秘。
美术 通过感知线条、形体、色彩等要素,初步感受周围的环境。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对美具有敏感性。积极参加艺术活动体验乐趣,用不同材料,大胆的表现创造。在区域活动中,给孩子丰富的材料,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喜欢绘画与操作,相互学习与借鉴。
教育措施:多为他人着想,鼓励幼儿多为同伴交流,尽可能求的他人的理解以满足自己的合理需求,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避免受到伤害。指导幼儿用比较连贯的语言,开展多种形式的听说游戏,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文字。引导幼儿学习文学作品,感受热心帮助他人的好品德、激发幼儿对进入小学的向往、引导幼儿理解劳动的意义、培养幼儿的时间意识、培养幼儿的合作及分享意识。
(四)创造性游戏目标:
幼儿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在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在游戏中幼儿充分体现了自主与同伴协作的乐趣. 新《纲要》提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而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创造性游戏措施:
本学期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足够的游戏活动场地,让孩子能够充分地融入到活动的场景中去,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地提高与进步。
(五)、户外活动目标及措施
幼儿园的游戏目标要具体要便于操作,包含的内容要全面,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培养幼儿关心集体、团结友爱、遵守纪律、勇敢、主动、积极上进的优良品质,激发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教师要了解玩具的特点,根据幼儿的运动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活动。活动中培养幼儿相互谦让,相互友爱,注重提出安全要求,增强幼儿的体质。
(六)、家长工作目标及措施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手机短信等方式,加强与家长间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反馈孩子在园的情况、存在的问题或取得的进步,了解家长的建议。对生病幼儿及时与家长电话联系,结合家长的意见给予幼儿治疗和照顾。
(七)、安全工作
认真做好晨间接待和检查工作,了解幼儿当天情绪和身体状况,杜绝幼儿带危险物品入园,加强向家长宣传晨检的重要性,每天认真检查幼儿出勤情况,做好出勤登记,对缺席(请假)的幼儿及时了解原因。做好户外场地的检查、活动场地、器械的安全,提醒幼儿检查穿着,消除不安全隐患,让幼儿轻松参与活动。定期做好消毒工作,注意环境卫生。
四、其它
1、班级管理:班级的管理需要老师运用自己的智慧,这包括很多方面,这就需要教师要有多种能力,要有凝聚力,要有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使班级工作不断完善改进,做好教育与保育的的各项工作。
2、民族团结工作:
(1)、 观看音乐舞蹈录像《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自己认识的民族,相互介绍自己对各个民族的认识。
(2)比赛:将民族娃娃送回家。分组将朝鲜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娃娃图片贴到中国地图上的相应居住地。
(3)听各民族的音乐,找出相应的少数民族儿童服饰。
(4)进一步欣赏不同民族的音乐,并创编舞蹈。
(5)老师带领孩子们去儿童村少数民族家庭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幼小衔接工作:
(1)通过体育锻炼、疾病预防增强幼儿体质,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迈入小学。
(2)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正确的读书、写字、握笔姿势,同时,让幼儿懂得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种感觉器官。
(3)注重安全教育,让幼儿懂得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有困难找警察,记住急救电话;知道不能玩水、火, 电。
(4)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及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幼儿安全意识和自理能力培养。
五、具体工作安排
三月:3月3新学期家长会
四月:我是小花农主题活动
4月21地球日,我们的家园
五月:5月11日保护蛋宝宝母亲节
5月22-5月26亲子运动会
[关键词]父亲参与;幼儿早期教养;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7/08-0083-03
[作者简介]孙彦(1983-),女,陕西宝鸡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教师、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家庭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提出,人们在研究幼儿教育问题时,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宽广的教育生态和影响幼儿成长的因素。心理学家格尔迪认为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斯宾塞说:“父亲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在孩子教育中,无论是性格培养还是情感教育,无论是智力训练还是道德、品质的培养,父亲都起着巨大的作用。”相关研究也表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或父亲很少参与孩子的教育,就会导致孩子在生理、心理上表现出不良状况,称之为“父爱缺乏综合症”。现实生活中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相对缺失以及幼儿成长中对父亲的迫切需要是引发本研究的动因。在这一背景下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问题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对宝鸡市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问题的关注与重视,期待所得研究结果能为幼儿家庭教养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宝鸡市的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三个城区共选取6所幼儿园作为研究样本,以3岁~6岁幼儿的父亲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为97.6%。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访谈法。问卷设计主要围绕父亲对参与幼儿教养的认识、父亲参与的频率、父亲参与的内容与方式三个方面。运用SPSSl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父亲对参与幼儿教养的认识
1.对自身在幼儿教育中角色的认识。
关于对自身角色的认识,问卷调查显示,有28.7%的父亲认为自己应“以赚钱为主,必要时也要管教孩子”;59.5%的父亲认为在“赚钱的同时要积极辅助孩子的母亲管教孩子”;还有10.7%的父亲认为“应全身心投入到孩子教养中,赚钱相对而言不重要”。在回答“父亲的主要职责是什么”时,大多数父亲认为“男人当然要赚钱养家”“负责家庭的经济收入以及孩子的教育”“赚钱养家,教育孩子缺一不可”。访谈中我们还发现,有小部分的父亲认为“孩子年龄小,谁管教都一样”“带孩子本来就是女人的事”等。
2.对自身参与幼儿教养作用的认识。
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父亲能够认识到自身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有93.8%的父亲认为自身参与幼儿早期教养很重要,只有6.2%的父亲认为不重要。访谈中被问及“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独特的影响”时,大多数认为父亲的作用在于“树立男子汉的形象,教给孩子男子汉的气魄和男人做事的风格”
“对孩子性格发展有影响,如坚强、勇敢、独立”等。
(二)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频率
调查显示,每天和幼儿一起玩耍、学习的时间在一小时以内的父亲占总数的20.1%,1小时~2小时的为33.6%,2小时~3小时的占24.6%,3小时~4小时和4小时以上的分别有10.0%和4.2%。由此可见,约有78%的父亲每天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在3小时以内,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时间总体偏少。值得注意的是,在7.6%选择“其他”这一项的父亲中,大多是长期不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包括在外地工作或是经常出差等。这说明,由于工作等原因,部分父亲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三)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内容
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日常互动、教育指导、关注监督、规则约束、情感表达、学业鼓励、间接支持、成长计划、自我提升。从表一中可以看出,虽然父亲在各维度的参与状况参差不齐,但大都处于3分以上,所以总体上来看,父亲的参与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其中,间接支持平均得分最高,表明此项参与程度最高,然后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业鼓励、规则约束、情感表达、教育指导、关注监督、成长计划、日常互动,而在自我提升方面参与程度最低。
根据对上述九个方面的统计和分析,本研究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内容总结如下。
1.非常重视为幼儿提供间接支持,并以经济支持为主。调查显示,91%父亲在间接支持方面,主要是“承担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的责任”,接着由高到低依次为“为孩子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和活动场所”“满足孩子基本的需要”“营造对孩子发展有利的环境和家庭关系”。
2.对幼儿的学业鼓励和规则约束较多。调查显示,有90.3%的父亲表示“经常”和“总是”“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其次才是“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才能”和“鼓励参加各种兴趣班活动”。在规则约束方面,“嘱咐孩子在幼儿园好好表现”的选择率最高,有86.5%的父亲选择这项;后面依次为“叮嘱孩子要听老师的话”“要求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管教孩子的不良行为”,选择最少的是“制定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
3.对幼儿的情感表达以表扬鼓励为主,且肢体语言多于口头语言。调查显示,在情感表达方面,选择最多的是“当孩子事情做的好或表现出好品质时,给予表扬或鼓励”,接着依次为“用抚摸、拥抱或亲吻等身体语言对孩子表达爱”“孩子心情不好时给予安慰”“当孩子做错事或不听话时给予批评或惩罚”“对孩子说爸爸爱你”等。
4.比较注重对幼儿社会知识的教育,但实际指导偏少。调查显示,父亲在教育指导方面,“教孩子文明礼貌行为”选择最多,接着依次为“教给孩子交通安全或健康卫生方面的常识”“教孩子如何与小朋友相处”“为孩子提供角色或榜样示范”,选择最少的是“指导孩子阅读或写作业”。
5.在关注监督方面主要以幼儿的安全为主,对其他方面关注较少。调查显示,在关注监督方面,各项选择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监督孩子的安全”“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家人沟通有关孩子的问题”“关注孩子看的书或电视节目”“关注孩子参与的各种活动”“关注孩子交朋友的情况”。还有16.3%和35.3%的父亲分别表示“从不”和“很少”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和表现。
6.与幼儿的日常互动以谈心、游戏居多,对幼儿的日常生活照看较少。调查显示,在日常互动方面,“与孩子谈心聊天”选择最多,接着依次为“节假日带孩子出去游玩”“与孩子一起玩游戏’’“带孩子看医生或打预防针”“陪孩子一起做他们想做的事”“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去幼儿园接送孩子”,选择最少是“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或亲子活动”。在该选项中,有高达17.3%的父亲表示“从没”与幼儿进行日常互动。
7.自我提升行为偏少,但自我提升意愿较为强烈。调查显示,父亲在自我提升方面,选择最多的是“与邻居或亲戚朋友交流育儿方面的知识或方法”,其次是“阅读关于指导孩子教育的相关书籍”,最后是“参加有关机构专门的育儿知识培训”。可见,现实中父亲在自我提升方面的行为比较欠缺。但调查同时显示,65.1%父亲表示愿意参加一些辅导班或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育儿知识和技能。
四、研究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研究中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参与幼儿早期教养的认识较为客观,愿意为幼儿教养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
传统文化所赋予男性的角色在当今社会仍然根深蒂固,研究表明,大多数父亲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角色以及参与幼儿教养的重要性,但是观念中仍是将赚钱养家放在第一位,这与整个社会的导向和要求有一定的关系。在调查中,有些父亲不仅履行着自己在家庭中男性的角色责任,同时也积极辅助母亲一起来教养孩子,但也有小部分父亲存在认识片面、角色观念传统陈旧等问题。另外,大多数父亲愿意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在当前我国城市家庭中男性和女性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社会角色分工,母亲仍然承担着大部分家务劳动以及抚养子女的责任,而父亲作为经济支柱,更多地承担着家庭的经济责任。
(二)比较重视幼儿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社会性知识的获得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父亲都普遍比较重视幼儿的学习状况,这与我国传统的父母教养观念相一致。但根据学龄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应要求他们掌握多少知识或技能,因此应更多的以鼓励学习为主,目的是从小培养幼儿的学习意识和意愿。在知识类型方面,父亲更关注幼儿社会性知识的获得,会尽可能多的为幼儿准备社会交往和适应方面的知识。但是,父亲也应该注重对幼儿行为习惯的教养,适时适度地提出一些规则要求幼儿遵守,制止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这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是有益的。
(三)在情感上对幼儿以支持和鼓励为主,能够与家人交流幼儿教养的问题
父亲不再是传统中严厉而权威的代表,在情感上给予幼儿更多的是支持和鼓励。原因在于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父母的教养方式也随之有了改变。但由于一些父亲本身不善于外露的情感表达,或是不好意思对幼儿说出表达爱意的言语,因此他们喜欢用身体语言、动作等方式表达对幼儿的情感。同时,我们发现父亲比较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并且能够与家人交流沟通有关幼儿的问题,但是相对而言,与幼儿教师的交流明显偏少,对幼儿在园的情况关注不够。
(四)与幼儿的日常互动不足,但提升自我教育素养的愿望强烈
调查发现,父亲与幼儿的日常互动在各个方面相对都比较欠缺。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可能在于父亲将大量时间投入在了工作中,所以造成没有机会或精力与孩子进行日常的互动交流。受传统的社会角色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照料管教幼儿是做母亲的职责。虽然多数缺乏对于幼儿教养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但都表示愿意参加一些辅导班或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育儿知识和技能,说明他们有着较强烈的自我提升的意愿。
[参考文献]
[1]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颜真,译.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67.
[2]父亲是孩子成长的特殊催化剂一对话《父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作者东子[N].中国教育报,2009-08-27.
[3]李文道,孙云晓,赵霞.父教缺失的研究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74.
【关键词】初中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生活场所,孩子的社会性发展首先从家庭开始。通过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抚养与教育,孩子逐渐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掌握了各种行为规则和社会规范。但在诸多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是最重要的一个。因此,本人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测查了我校初一、初二、初三616名学生,目的在于探讨初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的特点及其对子女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1研究对象
被试对象为吉木萨尔县第二中学学生共684名,收回有效试卷616份,有效率为90%,其中男生282名,女生325名,初一230名,初二318名,初三68名,平均年龄14±1。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由瑞典Perris编制,我国岳冬梅等人翻译修订。包括父亲养育方式六个因子:(FF1)情感温暖、理解,|(FF2)惩罚、严厉,(FF3)过分干涉,(FF4)偏爱被试, (FF5)拒绝、否认,(FF6)过度保护; 母亲养育方式5个因子:(MF1)情感温暖、理解, (MF2)过于干涉、保护,(MF3)拒绝、否认,(MF4)惩罚、严厉,(MF5)偏爱被试。
1.3施测程序 对被试进行量表施测,采用SPSS10.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1.4统计分析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父母养育方式的性别差异比较
我校初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在性别上只有M1(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1.
2.2父母养育方式与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从表1-2的结果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中:父亲采取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F2)与学生在心理健康诊断上的总的焦虑倾向、孤独、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的焦虑呈显著的正相关;父亲的拒绝、否认(F5)的教养方式与全量表的总焦虑、分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和冲动倾向焦虑呈显著的正相关;总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方面的焦虑与母亲采取情感温暖、理解(M1)的教养方式呈显著的负相关;母亲的过于干涉、过于保护(M2)的教养方式与学生的总的焦虑倾向、过敏倾向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母亲的拒绝、否认(MF3)的教养方式与总焦虑倾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呈显著的正相关;母亲的惩罚、严厉(M4)的教养方式与总焦虑倾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3讨论
初中学生的一般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自责、恐怖、冲动和对人焦虑较强,这说明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爱的需求和受到承认的欲望未能得到满足,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性,缺乏适当的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技巧,这在当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引起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同时本测评结果还显示出初中生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在身体症状焦虑过高,这与国内的一些学者的研究一致。在男女性别因素的比较过程中,女生学习方面表现出了更强的焦虑,她们比男生更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然而在学习方面过强的焦虑,又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家长对于学习焦虑较强的女生,应适当降低对她们的一些要求,设法改善其学习环境,促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上,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对男孩的消极教养方式更多,主要表现在父亲倾向于惩罚严厉,母亲倾向于过于干涉保护,父母亲的拒绝和否认等,这可能与对男孩寄予了更高的要求有关,这与国外的报告父母往往给予男孩更多的关注相似。
父母H对孩子采取消极的教养方式将会导致子女的焦虑增加,如父亲采取惩罚、严厉,父母亲的拒绝、否认,母亲的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会导致子女产生孤独、冲动、对人焦虑、圣体症状的焦虑等增强,这是由于一方面子女受到父亲的惩罚后,有的孩子不敢表达对父亲的愤怒,便把这种焦虑压抑下去,但一想到这种焦虑时又会感到痛苦,于是便以身体的疼痛来进行掩饰;有的则从父亲的惩罚中学会了攻击,从而表现出冲动倾向,影响其人际关系,使自己显得孤独。另一方面父母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还会使子女因得不到承认而缺乏信心,进而使自己退缩和封闭而表现出孤独,对人交往经验欠缺,对人对事表现出敏感、放心不下等;母亲表现出积极的教养方式,温、理解则会使上述的焦虑减轻。因此,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明显的。
4..建议
4.1注意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家长进行宣传、培训,一方面转变他们的教养态度,积极采取良好的养育方式,另一方面提高教养的技能,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和策略,多采用民主性、保护性的教养措施,减少过度的惩罚、斥责和拒绝,营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4.2在学校和社区建立儿童心理保健系统,有计划地对需要帮助的儿童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或团体心理训练,以帮助儿童孤独感的困扰,增加合群性与社会亲和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80后父母” 家庭教育 教养方式 教育管理
“80后”作为中国计划生育背景下的第一批独生子女,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并步入爸爸妈妈的行列,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80后父母”与老一辈父母在教养方式的理念和方法上,既有传承和延续好的传统,又有其独特的一套做法。这些特点决定了“80后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既有优势又有不足。
一、“80后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泰州市海陵区四所小学随机收取75份问卷,通过对结果比对分析和访谈结果的梳理,笔者发现“80后父母”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及家庭成员的情况对教养方式的影响最大。现具体分析如下:
1.文化程度对情感温暖、理解维度的影响。
“80后父母”的文化程度是对家庭教养情感温暖、理解维度影响最大的因素。“80后父母”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家长情感温暖维度均分为60.68、标准差为5.87;大专均分为56.5、标准差为8.82;中专及以下均分为55.79、标准差为7.9。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p=0.035,p
研究结果表明,在情感温暖维度,文化水平越高,对子女的感性关怀分数越高,但是分值同时居高的包括对子女的拒绝值;一部分的父母本身文化程度高,因此对于子女的感性关怀更多,通过父母与子女的沟通,达到互相尊重与理解;还有一部分父母文化程度比较低,所以一味地只是通过否认、惩罚及棍棒式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直接导致孩子出现忧郁、反抗等不健康的精神症状。
在家庭教育中,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和父母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直接反映了她的受教育程度,当然这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是影响之后效果又会直接表现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
当然,文化水平高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感性关怀更重视,同时会对孩子进行过多的干涉。在现实生活中,高文化程度家庭,为了使孩子按照父母的期望发展,父母会对孩子倾注全部的心血,孩子成长中的任何环节,包括报考什么学校、发展什么兴趣、将来学什么专业等许多应由孩子自己决定的事情,都给予过多的关心。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期望较高,关爱过多,保护较严,造成子女独立生活能力较弱,社会适应性不强;而文化程度较低家庭,经济条件不如前者,父母多忙于生计,和子女在一起的时间较少,对子女的管教、关注不够,子女有更多的空间,独立性、适应性较强。
2.收入水平对惩罚、严厉维度的影响。
“80后父母”的收入水平是对家庭教养惩罚、严厉维度影响最大的因素。“80后父母”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均分23.67;标准差4.509;2000元到4000元的均分18.96、标准差3.784;4000元到6000元的均分18.47、标准差3.319;6000元以上的均分18、标准差3.16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0.062,p
本次调查表明,月收入越低的父母,对子女的惩罚越多。家庭经济收入关系到“80后父母”的自尊和压力,因此收入不同的“80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考虑到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有一定的一致性,例如受教育程度越高,职业就越体面,收入就越高,所以可以说“80后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受其社会地位、不同行业职业的影响。收入较高的父母在总体上处于优势地位,对子女的教育相对更全面、自觉和科学,其精力和物质的投入也更大。收入越低的父母,从事的工作更艰苦,他们对子女的教育相对来说主要还处于一种自发的或自然的状态。
3.父母角色对过分干涉维度的影响。
“80后父母”的双亲不同角色是对家庭教养过分干涉维度影响最大的因素。“80后父母”过分干涉维度父亲均分20.67;标准差3.454;母亲均分23.17、标准差3.167。p=0.004,p
本次调查显示,“80后父母”在过分干涉维度有明显差异,母亲占主导作用,母亲干涉明显高于父亲。被访谈调查的10位家长中,8个家庭孩子的学习生活都主要由母亲来承担,母亲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远远多于父亲及其他人。一般情况下,孩子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受母亲的直接影响也最大。母亲的言行会成为子女模仿的对象,潜移默化中左右子女价值观的最初形成,因此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4.孩子个数对父母偏爱维度的影响。
家庭中孩子的个数是对家庭教养偏爱维度影响最大的因素。“80后父母”偏爱维度已经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均分12.68;标准差3.519;已经有2个孩子的父母均分8.5、标准差2.067。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p=0.001,p
本调查研究表明,有1个孩子的“80后父母”更偏爱孩子。家里只有1个孩子的“80后父母”比家里有2个孩子的“80后父母”更偏爱孩子。“80后父母”由于生活压力大,基本以工作事业为主,家里有2个孩子,孩子们之间会相互交流帮助,父母的爱也相应分担到2个孩子身上。家里有1个孩子的父母相对来说会更容易迁就孩子。孩子一生下就交给老人,平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交流,不论是孩子的日常生活还是学习,都以命令式的口吻教育,有些事情甚至是亲力亲为,这样就不知不觉中剥夺孩子很多自己动手学习的机会,甚至是犯错误的机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从错误中孩子可以积累经验,吸取教训,还能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但是很多父母由于小时候自己吃过不少苦,因此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再吃苦了,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尽量帮孩子做了,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式不是帮孩子,反而会害了孩子,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无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心理承受能力也会比其他孩子弱。
二、“80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分析
考虑到“80后父母”的受教育情况、成长环境与老一辈父母的巨大差别,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尽相同,直接决定了其在子女教育上的方式、方法、资源也呈现出不同老一辈的特点。
1.书籍、网络、父母经验,成为“80后父母”教育子女的资源及经验。
“80后父母”在成长为社会生力军的同时,也成为家庭的主要力量。他们有知识、开明、愿意和孩子做朋友,也敢于带领孩子尝试新事物。相比父辈只能靠自身经验积累、传教来带孩子,“80后父母”的成长期,正遇上国内互联网的起步发展,对网络的熟悉和依赖同步而来。连哪一种奶粉比较好都不用亲自尝试,直接上网就能搜到,这是他们拥有教养下一代的有利条件。
2.早教班对“80后父母”的影响。
“80后父母”或多或少都让孩子上早教班。父母对孩子早于正常育龄入培训班没有太多的制止。而且在投了反对票的父母中,有相当部分坦言,虽然不太认同过早教育,事实上还是送孩子接受了一些才艺培训。大多数“80后父母”觉得上早教班是趋势,如果不参加就和社会脱轨,不但孩子间差距变大,连大人间也没有共同语言。另一个更主要也是最无奈的原因是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如今“80后父母”在社会上已经担任了单位工作的主力军,白天工作的繁杂,晚上已经没有过多的时间教育孩子。所以,上早教班可以让孩子们比较系统地提前接受教育。
3.“80后父母”与祖父母两代人教育观存在矛盾。
一个令“80后”很纠结的教育问题是,科学教育和隔代抚养的矛盾。如今,“80后”成家立业,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承担起了社会责任,担当起为人父母的角色。所有“80后父母”都表示在教养子女时有自己的“科学系统的计划”。然而,在实际情况面前,80%的人在其后又选择了“因事业而将孩子交给父母抚养”。两者带来的结果是,“80后”表示,会在孩子的衣食住行、教育方式上,与长辈发生争执。曾经反感的父辈教育方式,大部分仍用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自己思考良久的科学、系统的教育计划,大部分得不到实施。还有部分“80后”表示照顾孩子常感到力不从心,需要长辈协助,这带来了两代人教育理念的摩擦。
4.“80后父母”更重视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和全面发展。
“80后父母”对待孩子教育非常慎重,多数经过反复、严谨地考虑,还是走保守路线。但是,与父辈明显不同的是,他们更重视孩子的个体差异性,认同孩子生而不同、会受环境影响、男孩女孩要区别养育。自己都知道要重视亲子关系,不管如何忙碌,每天都要抽时间陪伴孩子玩耍。“80后父母”还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情商的培养,不再只单单培养会学习的“书呆子”,从与人交际,生活自理等多方面培养孩子。
参考文献:
[1]郝玉章.已婚独生子女父母角色的实证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3):10-12.
[2]张琳.从独生子女到独生父母的角色适应研究.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大学,2008.
叶圣陶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幼儿道德情感认知的发展首先从道德认识开始,而后升华为道德情感,影响或指导幼儿日后的种种行为,进而指导我们更好地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认知。
通过对于幼儿道德情感认知发展的规律的研究,我们可以掌握一般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运用到幼儿培养当中,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父母不同教养方式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尊敬是爱和怕共存的一种特殊情感,只有爱不足以产生责任感,即无法形成幼儿道德的成长过程中的他律,而怕则容易使幼儿产生屈从或者为了自身利益的暂时性的屈从,只有尊敬这种爱和怕共存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实现幼儿成长中他律的作用。在他律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养态度会起到不同作用。鲍尔特温把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分为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不同类型,不同教养态度对于幼儿认知过程中他律的作用机制影响相差很大,溺爱型、放任型教养态度会极大削减他律产生的作用,因为这两种教养态度无法在幼儿心中形成强制性模范,同样会扭曲幼儿对于好或不好认知。如果在溺爱型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中,幼儿无法获得正确的反馈信息对自身的认知图示进行同化或者顺应,比如一直对幼儿的行为不进行纠正,那么幼儿会错误地认为本来不道德的事情是可以接受的,或者说是正确的,就会将错误的信息同化到自身的认知图式中,久而久之,会造成幼儿道德品质差的后果。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对于父母意见的反抗、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客体在幼儿认知图示中的作用产生很大偏差。
二、幼儿道德情感认知发展规律的应用
1.成人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是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参照系
在前道德阶段,幼儿没有所谓的道德与不道德的评判标准,幼儿与他人为参照系,在行为中、在交往中学习和掌握社会性道德评价的尺度,幼儿接触的所有客体,包括父母、亲友等,都应该在与幼儿接触时是非分明、爱憎分明,因为幼儿最初形成认知图式时模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没有道德评判标准的前提下,幼儿会模仿所有接触的信息,包括所有可能接触的客体的行为、语言等,这就会造成幼儿道德品质发展出现很多不确定因素。只有所有客体,尤其是长时间接触的客体,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给幼儿一个好的参照系,一个好的模仿对象,才能为幼儿的道德品质发展提供一个好的基础。
2.幼儿所有的行为都应该给出意义明确的反馈
幼儿对情感的捕捉是非常敏感的,他能从对方的表情、动作中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是“好”的,但是很多父母经常对孩子一些习惯性的不好的行为熟视无睹,那么就会导致幼儿对于自己的行为产生错误的认知图式,把很多不好的行为当做是被权威者默许的,是“好”的行为,同化到自己的认知图式中,逐渐形成一个不健康的认知图式,对以后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
3.积极合理利用好他律的作用
前面已经提到,在他律阶段,幼儿的认知图式的同化与顺应的动力来源于客体采用的教育方式、教养方式,所以父母或者教师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教育方式,及时、准确地纠正幼儿不好的行为,但是另一方面,幼儿除了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外,也常常会表露出一些消极的社会情感。对于幼儿一些看似不合理的行为,决不能简单地判断其是非而急于改变其行为。因为幼儿的语言、举止行为中流露或暗示出来的情感,常常有较为隐蔽复杂的原因。教师或者父母要认真了解、观察每个幼儿是否有安全感、信任感,是否是身体不舒服、或是焦虑,为什么会攻击别人,等等。对幼儿不适当的行为和反映出来的消极情绪应抱宽容、接受的态度(但接受不是赞同),以理解的立场允许其顺畅表达。指导幼儿表达、宣泄情感的过程,正是幼儿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情感的过程,同时是合理处置、控制自己情感,培育同情心与自制力的过程。
4.可以采取有目的的道德情感培养课程
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集中、系统的道德情感教育课程,根据幼儿道德情感经验的内容、类型及范围,制订出系统的教育计划,并按计划加以实施。通过父母或者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可以人为地为幼儿建立一个良好的道德情感认知图式,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强化,从而为幼儿的道德品质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通过对幼儿不良道德行为的分析,可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制订出一个纠正计划,从而利用权威者的他律作用对幼儿的认知图式进行积极顺应。
5.培养孩子的归属感、依恋感
归属感、依恋感,虽然并不就是道德情感,但因为这类情感的社会本质,使得它们可以发展成为同情、友谊、分享、合群、尊敬,以至集体感、爱国感、责任感等更高形态的道德情感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幼儿的情感教育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应致力于营造一个温暖、安全、信任、互助的良好环境,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关心、分享、互助。合作等情感经验,使他们向往羡慕、尊重好人好事,加深对满意、快乐、自豪于自身的道德行为表现及对道德过失、道德批评、道德评价、道德舆论的自愧,不安、甚至内疚的情感体验等。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9.
[2]J.皮亚杰.发生认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2.
人皆有潜在天才,这是现代遗传学(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来)主流的见解(参阅David Shenk,2011,《The Genius in All of Us: When Everything You’ve Been Told about Genetics, Talent, and IQ is Wrong》)。传统的“优生学”见解早已被放弃,但只在晚近二十年里,遗传学的事实才逐渐说服我们放弃“天赋-教养”(nature-nurture)两分法的见解。至今,劳动经济学家仍试图,例如借助“同卵双胞胎”数据,分离人力资本当中的“天赋”贡献和“教养”贡献。根据“天赋-教养”两分法的见解,决定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的,首先是遗传因素,聪明的孩子不必投入很多就可毕业。所以,家长在愚钝的孩子身上投资是不完全理性的行为。然后,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之上,后天教养可以有或多或少的贡献。所以,在计量天赋与教养各自对人力资本的贡献时,我们使用的基本公式是“人力资本=遗传因素+教养因素”。换句话说,基因在前,环境在后。这是典型的遗传学谬误。修正之后,基本公式是“人力资本=遗传因素x教养因素”。也就是说,二者之间是乘法关系,可以相互强化也可以相互抵消。这一现代见解,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基因与文化的共生演化”(the coevolution of gene and culture)学说联合起来,彻底重塑今天的教育理论。根据“基因-文化”共生演化学说,决定了人类行为的是双重遗传――基因的遗传和文化的遗传。例如,酗酒的母亲对子女未来的不端行为有统计显著的影响。类似地,家庭暴力对子女未来的暴力倾向有统计显著的影响。另一方面,孩子因遗传而表现出强烈的焦虑,也可影响母亲,导致双向的恶性循环,所谓“共生”演化。
受到上述两大学说的重塑性影响,在21世纪的教育视角下,人的智力和行为,与环境和文化互动,于是影响人的智力和行为,……。教育,是一个动力学过程。在细胞水平,这一动力学被描述为“基因-环境-蛋白体”三者之间的双向互动构成一个“动力三角形”,由此决定了细胞的性状(在宏观水平上则是有机体的智力和行为)。请注意,人体细胞大约每星期可完全更新一次。“基因-环境-蛋白体”的交互作用导致的改变如果持续十几天,就可能改变人的行为习惯,也就是说,一种新的行为,可以在十几天里,从不习惯到习惯。例如,人类的短期记忆,即在几秒至几十秒的时间里可以记住的互不相关事物的数量,平均而言,是“七”,所谓“神秘的七”。所以,我们有能力在几秒内重复刚刚听到的七位数电话号码。两位重要的智力研究家,在匹兹堡大学的一次实验表明,一名记忆力和智商以及其他指标都位于平均值的大学生,经过35天的“短期记忆”训练,他的短期记忆力,从神秘的七,迅速增加到不可思议的“八十”。我要问每一位家长,如果你的孩子在几秒至几十秒时间内可以记住八十位数的密码,你惊讶吗?不难想象,绝大多数家长将迅速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这就是上述实验的力量所在,它要向家长们表明,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可能是天才,只要经过一个月的训练。我们每一个人或许都试着背诵“圆周率”:3.1415926……,为什么大多数人毕生可以记住的圆周率是小数点后面的“神秘的七”?记住,大多数人只要一个月的训练,就可记住小数点后面“不可思议的八十”位数。
脑科学家研究天才儿童发表的一份实证报告表明,数字方面的天才儿童超常规地激活小脑的空间想象力和视觉想象力,他们表现出一种计算的激情,从而小脑和视觉脑区能够高速联接与运算有关的其他脑区。怎样确定儿童在数字方面有天才?出现在这一研究项目里的天才儿童(他不是中国人)可以在几秒时间里心算任何数字的五次根,达到惊人的精确度(例如小数点之后不可思议的几十位)。
训练的时候,脑细胞怎样改变?我在《行为经济学讲义》里提供了一些脑图和照片,显示出脑内细胞水平上的改变,大致而言,神经元之间的链接数目迅速减少但保存下来的链接显得非常粗壮(具有很高的鲁棒性或抗干扰性)。这些特征意味着,训练可以形成“直觉”――只根据微妙的信号改变而迅速链接原因与结果。
现在,请注意上面报告中说的“激情”,没有激情,脑区之间的链接速度就很平凡。激情来自兴趣和注意力,与教养密切相关。我批评“狼爸”和“虎妈”的教养,因为这样的父母很难使孩子对任何训练有激情。家长怎样诱导孩子学习,这是一种不很肮脏的家庭政治。
【关键词】 教育;个性;干预性研究;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G 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2-1109-03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主要环境。每一个孩子人格的形成、智能以及社会化的发展等均受到父母教育方式的直接影响。通过对子女的教养行为,父母把价值观念、态度体系、道德规范及行为方式传授给子女,并由此构成了儿童个性和社会性成长的具体内容和发展目标[1-3]。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家庭积极型的教育方式约占40%,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等类型约占60%,说明还有相当数量的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会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人格的形成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4-5]。笔者采用系统的家庭心理教育计划,以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亲子交流互动和心理健康维护等手段来改善父母的教育方式,促进亲子沟通和彼此理解,达到促进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目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温州市精神病医院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基地(设在该市某所小学内)的四~五年级学生及其父母为干预对象,以志愿的方式签订为期1 a的协议,要求参加率在80%以上,共计249名学生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125名)和对照组(124名)。干预组按照协议标准出勤率在80%以上的人员纳入最终分析,结果有119名学生完成。男生69名(58.0%),女生50名(42.0%);平均年龄(11.62±0.69)岁。对照组最终有122名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研究,其中男生71名(58.2%),女生51名(41.8%);平均年龄(11.61±0.59)岁。2组学生性别(χ2=0.001,P=0.973)、年龄(t=0.262,P=0.794)、父亲文化程度(χ2=0.038,P=0.981)和母亲文化程度(χ2=0.032,P=0.98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情况问卷 自编问卷,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父母教育程度等调查内容,父母教育程度分为大专(含大专)以上、高中和初中(包括初中)以下学历。
1.2.2 评价量表 (1)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包括父母教养方式的6个分量表(共58个条目),母亲的5个分量表(共57个条目),共计11个分量表[6]。(2)EPQ-儿童修订版[7]。2个量表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6-7]。
1.3 研究方法 课题组由1名副主任医师和4名专职心理咨询师组成。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副主任医师实施,其他4名咨询师负责分组活动。采用集体授课和封闭式分组心理辅导的形式进行。心理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9~12岁儿童发展心理,系统介绍心理特点,讲解儿童身体的发展、心理及智能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与成长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2)家庭如何塑造人(以萨提亚[8]《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为蓝本)重点讲解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的影响;(3)亲子沟通,介绍沟通理论和方法,重点讲解倾听和说话的能力与技巧;(4)压力和情绪管理;(5)配合案例介绍常见学习问题、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其对策。同时运用参与式培训方法,采用启导式讲授、小组讨论、实践作业、亲子互动游戏、角色扮演和情景体验等方式促进自我体验和彼此沟通。每次留30 min进行现场答疑和案例分析指导,对于少数有问题的家庭进行个别辅导。整个活动共计12次,每次2 h,每月开展2次,内容相同,供参加者选择参加其中1次即可,并对参加者进行考勤记录,未参加者由学校统一通知补课。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措施。将EMBU、EPQ-儿童修订版及一般情况问卷按班级统一发放,被试在课堂上填写,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前后分别评价1次。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0.0进行χ2和t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见,实施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EMBU和EPQ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对干预组进行为期1 a的干预后,父母双方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显著上升(P值均<0.01),父母过分干涉因子、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分保护得分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学生EPQ的E维度得分具有显著提升,N维度和P维度则显著下降(P值均<0.01)。见表2。
3 讨论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深远影响。如何改善父母的教育方式是预防少儿心理问题、促进健康成长的核心[9-14]。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父母教育方式有显著作用。在研究中,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干预计划中不但注重家长对儿童心理的理解,而且特别强调父母将这种理解应用在日常交往中,尤其是亲子互动能够分享彼此的感受、交换彼此内心需求和愿望。当把亲子关系摆在平等位置时,彼此的互动特别活跃,交流的信息量也明显增多,这样亲子关系融洽,达到了真正沟通的目的。在亲子沟通环节,被试常常能够领悟到彼此在传递、接受、理解信息时的巨大误差,随着“学习听话、说话、传话”活动的开展,他们能够找到彼此接受信息的“频道”和方式,从而达到有效沟通。因为亲子教育绝不是单方面的,实际上亲子之间的互动尤为重要,到目前为止,我国父母教育方式的研究以单一的父母养育方式为多[12,15],而忽略了互动过程以及相互影响机制,本研究是对这一不足的一种尝试。(2)特别重视父母对自身问题的探究,父母是教育的主体和家庭氛围的缔造者,父母的教育方式带有明显原生家庭的痕迹。他们自身的困惑和未满足的愿望往往无意识地转嫁到孩子的身上[8,12]。当父母在对自身成长经历探索时,会领悟到自己早年所经历的亲子分离体验、未能满足的欲望、与父母之间情感隔离和来自长辈的指责、抱怨等等对于当今的不良亲子关系和养育方式的关系。(3)干预计划的整体设置相当于一个团体小组,由5名心理治疗师与家庭成员构成。小组活动中成员之间以及成员和治疗师之间的互动过程增加了彼此间信息的传递,特别是被试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在小组中得到及时解决和分享,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整个教育方式的转变。教育方式与儿童性格发展的关系早已被证实。钱铭怡等[9]、刘秀芬等[10]研究发现,人格维度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分别与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定、过度干涉等呈现显著相关。戴丽等[11-12]的研究也证实了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与不良的养育方式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后学生EPQ的E维度提升和N,P维度的下降,说明亲子教育计划对于促进和改善学生性格具有积极作用。E分高的个体倾向于外向稳定及乐群性强,其学习成绩好;N维度和P维度则与情绪的稳定性、行为问题和精神病质密切相关[13],高分值的个体则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等心理障碍性格特点,其学习成绩差[11,14]。小学四、五年级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是由儿童期迈向青春期的重要转变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儿童来说,家庭仍是其个性和社会化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仍作为其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对他们起重要影响。
家庭心理干预对于改善父母教育方式和小学生人格均有一定作用,本研究只是对这一领域的初步探讨,其发挥作用的关键以及作用机制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95-103.
[2] 李明敏,潘晓莉.小学生个性特征与学习成绩关系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270.
[3] 方平,熊端琴,郭春彦.父母教养方式对了女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26(1):78-81.
[4] 荆春霞,王声,刘国宁,等.家庭关系及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疾病控制杂志,2005,9(2):72-73.
[5] 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98-304.
[6] 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61-167.
[7] 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学院,1988.
[8] 萨提亚,著.易春丽,叶冬梅,译.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9] 钱铭怡,夏国华. 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58.
[10]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父母养育方 式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208-209.
[11]戴丽,马风杰,陈景武.父母教育方式等因素对城市少儿行为问题的影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 (1):76-77.
[12]梁桂玲,刘颜,邓泗沐,等.父母教育方式和学生个性对小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3):315-316.
[13]黄悦勤,云淑海,石立红,等.中学生人格偏离与父母教养方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2):84-87.
[14]许冬.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9):631-632.
教育幼儿为其成长投入心力和精力是父母的神圣职责。亲子教育是一个家庭亲子关系的互动和亲情交流的运作,可以调整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和方法,从而达到家庭和谐的目的。近期,笔者对我班35名幼儿的问卷调查显示:我班有23%的幼儿请祖辈照看幼儿;68%的幼儿基本由爷爷奶奶接送,不少父母们与幼儿缺少正常沟通;过高的期望导致家长过多地干预幼儿的活动,抑制幼儿主动性;不少家长重视智力投资,忽视行为习惯培养和道德培养;年轻父母缺乏必要的教养知识和正确的教育方法,祖辈们又过分溺爱幼儿,忽视了幼儿需要养中有教,教养结合。为此,笔者对幼儿园中班的亲子教育进行了尝试。
一、多种渠道,做好亲子教育的宣传工作
在学期初成立班级委员会,让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发展提出诚恳的意见。班级重视活动中家长的建议,促进和谐互动亲子关系的建立。通过开展“家长进课堂”的亲子活动,家长更加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培养目标,从而对幼儿园的教育与管理的参与积极性更高。有利于实现家园共育,最终有利于幼儿的全方位发展。我们向家长介绍亲子活动的目的、意义,有针对性发放宣传资料,使更多的人了解亲子教育的重要性。
二、家园互动,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开展多种方式的家园互动,有助于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通过多维度的指导,家长由注重幼儿智力和技能的发展,转向关注幼儿身心、情感、态度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了解了良好亲子关系对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使家长在构建良好亲子互动关系中的角色定位进一步明确。为了不让爸爸们在幼儿的成长记忆里成为缺席者,我们努力通过亲子活动调动男性家长参与孩子教养工作的积极性,让爸爸走进教学活动。活动使教师认识到家长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使教育内容延伸到家庭,也使家长在家庭担负起教育的责任。
三、运用网络,架起与家庭沟通的桥梁
通过幼儿园网站,设置班级交流平台,把年级的、班级内开展的各项计划和活动都放在网上,交流主题经验,分享交流话题。让家长能利用空余的时间去浏览,关注幼儿园的活动。鼓励教师定期上传幼儿在园活动的情况、精彩活动的照片与家长共享。通过实践,我更坚信推行亲职教育能架构幼儿园与家庭沟通的桥梁,促进家长的认同感和合作心,从而达到家园一致的理想教育境界。幼儿园通过传递专业知识和实际教育方法和经验,帮助家长成为更称职的父母——不仅提供子女良好的生活教育环境,自己更要不断汲取新知识,适时适当地调整教养子女的态度与方法。家、园的沟通与配合发挥“1+1>2”的功效,让幼儿在爱的教育中茁壮成长,成为健康、和谐、快乐、积极的现代儿童。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机关第二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 G 443 R 395.6 G 478.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3-0287-02
【关键词】 职业;生活质量;对比研究;院校,保育
工作生活质量(简称QWL)是指组织中所有人员通过与组织目标相适应的公开交流渠道,有权影响决策,改善自己的工作,进而导致人们更多的参与感、更高的工作满意感和更少的精神压力的过程。
幼儿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关注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状况,了解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活质量存在的问题,探讨影响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的因素和提高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对提升幼儿教师的生命价值,促进幼儿园的教育和管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天津市10个规划区中各抽取2所幼儿园,幼儿园规模至少有6个班,共抽取20所幼儿园,其中公办12所,民办8所。再从每所幼儿园中抽取保育员、教养员各5名,共抽取幼儿教师200名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3份,其中保育教师95份(公办55份,民办40份),教养教师98份(公办60份,民办38份)。问卷有效率为96.5%。
1.2 方法 问卷借鉴“企业员工职业生活质量问卷[1]”,根据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活实际对有关项目进行修改,编制成“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该问卷的主要内容有个人信息、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度、工作情感、工作负荷、工作资源、工作自、工作回报、工作单调性、晋升和职业发展机会等几个方面。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性质幼儿园教师及教养员与保育员职业生活质量比较 见表1。
2.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比较 见表2。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总体状况较低,满意度不高。幼儿教师没有属于自己的办公环境和办公桌,写笔记、教案、论文等必须回家完成;工作时间过长,没有上班和下班之分,在日常工作以外还有一部分的“隐含工作时间”,经常在家备课、做教具,还需要接听家长电话和家访等;幼儿园没有固定教材,课程模式经常变化,使得教师应接不暇;教学任务以外还经常有排练、演出、心得、课题、论文、各种评比活动,成了教师的沉重负担,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个人生活和身心健康;幼儿园班额标准一般在20~30人,但实际上大部分幼儿园的班级人数都超标,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幼儿,安全问题时刻困扰着教师们,这种精神状况已影响到幼儿教师的个人日常生活。
结果还显示,保育员的地位和待遇较低,职业自卑感和不安全感较高。幼儿园保育教师和教养教师职业生活质量总体状况较低,对工作的满意度均较低,职业压力比较大。但教养教师的压力更多来自工作任务的繁重,保育教师的压力则更多来自内心的自卑和担心失去工作。在访谈中发现,保育员的职业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明显较高。
由于岗位分工的不同,保育教师主要负责幼儿的日常管理,保育教师在人们的眼中更多的是“保姆”而不是“教育者”。束从敏等[2]对芜湖市100名幼儿教师职业生活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3.3%的教师认为工作中的自己更像保姆。
教养教师精神压力大,职业成就感和满意度普遍较低,主要原因包括:(1)写作任务重。一般来说,一名幼儿教师必须完成教育计划、教案、观察记录、个案分析、教育笔记、教具和学具准备、听课笔记、观摩活动效果分析、安全活动记录、教学软件制作、课题研究、论文、学期总结、家园联系记录等写作内容。在对北京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中,63.8%的受试者认为工作占据了她们许多原本应该享有的闲暇时间;47.3%的受试者感到自己在家里的脾气开始变坏;常常为一点小事对孩子和家人发火的人达55.9%[3]。(2)科研压力大,幼儿教师普遍对科研有畏难情绪,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3)家长的态度和行为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成就感。随着幼儿教育引入市场机制,孩子交费入园后,家长对幼儿教育服务的期望值提高,要求也随之增多。尤其是对幼儿教师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细致,甚至只要孩子在幼儿园遇到一点“问题”,就要追究教师和幼儿园责任。由此,教师同家长之间的关系更多地成为了“服务”与“被服务”的简单关系。
因此,探讨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的因素及压力产生的根源,并对其进行分析,寻找缓解的方法已是刻不容缓。
4 参考文献
[1] 张勉.企业雇员离职意向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束从敏,姚国荣.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的研究:对安徽省芜湖市100名幼儿教师职业生活的调查与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4(7):56-58.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母;幼儿;创造力;培养
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多年,独生子女在大中城市已是很普遍,所以家长无不是倾注了自己的所有爱,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幼儿早期创造能力培训是倍加关注。现在,无论家长、还是幼儿园都比较关注幼儿创造力。这方面,除了幼儿园有义务外,最重要的就是家长了。那么作为幼儿的父母,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训幼儿的创新能力呢。本文通过案例,对此作一粗浅探讨。
案例:小强在幼儿园中是一个聪明,且爱动爱的孩子,每次课堂上游戏,搞一些小的游戏,他总是比较踊跃。但是,后天,老师在课堂上发现小强变了,变得沉默寡言,不爱动了,甚至平时桌子上放一个玩具,他想玩,也不是主动拿着玩了。
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后,跟小强聊天中,得知,小强的父母都是初中老师,平时对小强的教育比较投入。因为过于投入,结果是家庭教育变成了一味的“填鸭式”教育。比如,小强在家,自己拿一杯子喝水,他的妈妈,会立刻告诉他,小强要如何如何端茶杯,甚至有时候说不要自己拿,否则就摔坏了,等等。长期以来,小强被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同化”了。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幼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当的家庭教育会扼杀幼儿的创造力。那么,作为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如何培训幼儿的创造力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促进幼儿创造力基础发展
幼儿阶段的创造力属于广义的创造力,即日常生活中的,能产生对自身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观点或产品。幼儿阶段的创造力始于模仿,因此扩大幼儿的认知经验,丰富幼儿可模仿的对象,是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家长,尤其是父亲要注意利用日常生活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利用幼儿“有吸收性的心理”,激发幼儿求知的兴趣。尽量多带幼儿亲近大自然,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以增长孩子的见闻,扩大其认识范围,提高其认知能力,丰富其的认知经验,为创造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把握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研究显示,学龄前儿童创造力发展总体上具有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提高的趋势,但在具体表现上有其特殊的发展特征。家长应把握这些发展特点,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措施,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比如,幼儿创造力的流
畅性在5岁以后呈现下降趋势,家长掌握这一特点后,可针对这个情况设计一些激发幼儿发散思维的小游戏,如画一个简单的圆形,让幼儿将这个圆形补充成为其他的图画,并鼓励幼儿补充得越多越好。让幼儿利用汉字组词,组得的词语越多越好。诸如此类的小游戏都可以锻炼幼儿思维的发散性和流畅性。针对幼儿想象力发展较弱的情况,家长可以在家开展一些想象性的游戏,如进行角色扮演,和孩子一起玩过家家。或者进行故事创编,给一个故事的开头,让幼儿续编故事结尾,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能力。而针对幼儿独创性的培养,家长则可以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入手。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多给幼儿自主决定的机会,让幼儿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促进幼儿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
三、营造富于创造性的环境,鼓励幼儿进行创造
环境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沃土,有的研究者甚至将环境作为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创造性的产品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想要培养高创造力的幼儿,必须为他/她营造一个富于创造性的环境。这个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物质环境方面,家长应多准备一些可以激发幼儿探索欲和好奇心的玩具和材料。在给幼儿选择玩具时以挑选原材料、半成品等需要孩子动手操作,或者发挥想象力去创造的材料最佳。除了物质环境以外,家长还应该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的、活泼的心理环境,当幼儿有自己的想法时—即使在家长看来这些想法是“荒谬的”、“不合逻辑的”,家长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不用家长的权威以及简单的对错判定去压制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
四、转变传统观念,提高父亲参与教养水平
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父亲在家庭中仍然扮演着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很少参与子女的教养活动。另外,父亲的教养观念较为落后,未能认识到自身参与对幼儿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是影响其参与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在幼儿的早期教育中,父亲在早期教养中的参与程度比较低,总体介于“有时”和“经常”之间,仅略高于“有时”。但父亲由于其角色的特殊性在教养过程中表现出许多不同于母亲的特质,除了对幼儿创造力发展存在积极的影响外,对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以及健康等方面的发展都存在重要的影响,父亲的作用举足轻重,是不可替代的。另外,我们首先应该从思想上转变“父亲对孩子发展影响不大”的观念,加强普及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发展、父亲自身成长及家庭关系和谐稳定的重要性,促进父亲更多地参与到子女的早期教养中去。尤其要注意提高父亲参与较低的认知活动、小肌肉活动、语言活动和艺术创造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鼓励父亲更多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近年来,婴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从娃娃抓起”“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我们坚持以服务于家长的主导思想,以促进婴幼儿发展为本指导思想,根据家长的需求,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切实提高家长科学养育能力,开启潜能,使宝宝健康活泼的成长,使0-3岁散居婴幼儿受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同时也不忘提高我们老师的早教指导能力。
二、现状分析:
1、上学期参加的人数还是比较多的,这足以看出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了,从参加活动的孩子的月龄来看,小月龄的孩子人数也在逐步增加,因此本学期设计游戏时对月龄段的考虑应该再仔细些。
2、从每次陪同孩子前来参加活动的家庭成员来看,其中奶奶占多数,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早教指导员应该给不同的家庭成员提供不同的指导内容、指导方法。
3、由于我园的新教师占多数,因此在活动中的指导能力还不够,本学期有必要继续组织新教师学习《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使她们更好的了解这月龄段的孩子,以便能在活动中更好地进行指导。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1、继续做好亲子活动的宣传工作。利用发邀请涵、到相应街道贴通知等形式,提早让家长们知道我们的活动,并能安排时间带孩子来参加。
2、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听取家长的建议和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调整,提高早教工作的有效性,使早教工作更科学化、合理化,以适合家长的需要。
3、继续完善0-3岁的婴幼儿动态发展档案的建立。
4、继续丰富游戏内容与形式,对于小月龄的孩子我们更多创设机会让家长的互动游戏,而大月龄的孩子则以丰富的游戏形式使其进一步感受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5、继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学习婴幼儿知识,掌握与婴幼儿家长沟通的技巧,提高教养水平,提升工作的责任感,把工作做到细、做到位、做扎实。。
6、利用我园举办的一些大型活动,邀请0-3岁的孩子一起来参加,如:“夏雨幼儿园六一节活动”等活动,使他们更加熟悉幼儿园、更加喜欢幼儿园。
四、每月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夏雨幼儿园早教指导站的工作计划。
2、开展早教指导活动。
四月份:
1、开展早教指导活动。
2、组织教师学习《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
五月份:
1、邀请0-3岁的孩子参观我园的“艺术节活动”的展示作品。
2、向家长发放科学。
六月份:
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不能换个环境跟孩子交流呢?比如把孩子带出去散散步,单独相处一会儿,不就有时间、有空间,仔细地跟孩子说说妈妈的想法,教给他新的思考和行事的方式。这样也不用跟老人起任何冲突,每天半小时、一小时,润物细无声地让孩子接收到妈妈想传递给他的东西,同时建立起更好的亲子关系。为什么非得共处一室、又彼此冲突呢?
依赖祖辈,是父母内心尚未独立的表现
在这位妈妈描述的家庭环境中,我所看到的就是边界不清晰,所有人、所有事都混在一起。妈妈既无力独自承担起陪伴、教养孩子的责任(必须得依赖爷爷来照料孩子),也无力影响他的成长轨迹(连单独开辟出与孩子沟通的空间都做不到,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她需要、或可以这样做),最终只能把这种无力感投射到外部――觉得爷爷才是最大阻碍。
这令我想到,“隔代养育的弊端”与“父母皆祸害”的论调何其相像。持后面这种论调的大都是虽已经成年、却尚未完成个体独立的人。一方面,父母仍能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也依赖于以“怪罪父母”来逃避自己的责任。两者相辅相成。对此,很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它的荒谬之处。然而,对“隔代养育”,却仍是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祖辈如何溺爱孩子,如何限制孩子的活力,如何以其“落后”的育儿理念与年轻一代的父母发生着无休无止的冲突……
如果羡慕海外的祖辈是如何“明智”地不干预年轻一代父母的育儿之道,不将自己的育儿方法和理念“强加于人”,那也要同时接受:他们不会轻易对你养育子女这件事伸出援手。既然已经接受了祖辈的好意与任劳任怨,那还常常抱怨并与之冲突,该是多么糟糕的态度!
先让自己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这并不是说,你非得自己独立抚养孩子,拒绝祖辈的协助。事实上在探讨家庭成员的“边界”时我曾经打过比方:良好的边界感就像是一道运转正常的门,在需要时可以关闭,在想要时也能自然开启。眼下我们的社会环境中,妈妈能全职带孩子的比例并不算高,请保姆协助也会遇到各种问题,那么如果祖辈有时间和精力、也愿意协助抚养孩子,其实是个不错的安排。
但在做出这样安排时,你心里应当清楚:我是孩子的父母,是我、而非其他人要为养育孩子而负责。在这个大前提下,请祖辈来帮忙照顾孩子,是我做出的安排――并不是什么“迫不得已”,而是在当下所有可能性中,自己所选择的一种。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做出的安排,那么就需要花心思、花力气去让这个安排往有益的方向发展;既是请求、并接受了祖辈的协助,那么就需要给予恰当的回报。
很简单,如果把教养孩子视作一个项目,父母就是项目负责人,可以请祖辈(或其他人)帮忙,那么就需要协调各方力量,让劲儿往一处使;同时还要让参与的所有人各得其所。
真有弊端,也得用行动去调整
祖辈教养孩子,肯定有令父母觉得有问题的地方。有可能是两代人价值观、方法论的差异,彼此看不惯的地方肯定会有;也有可能祖辈的确有些不恰当的观念和做法,比如过度保护啊、喜欢用吓唬的方法教育孩子啊,等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些不那么好的影响。
面对这些问题,努力设法与祖辈沟通,努力去实现自己的育儿目标,这是父母必须要做的!比如很多家庭都遇到的,当祖辈太过溺爱,如何对孩子建立“规矩”的问题,父母大可以召开“家庭会议”,让所有人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注意:让对方充分地表达是对对方最基本的尊重),最终在协商、协调中达成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家庭规则”。
再或是,即便对方有些问题的确改不了,但自己仍然要设法令项目按照预定轨迹、方向去推进。就好比那位来向我咨询的妈妈,完全可以通过开辟一块与孩子单独相处的时间和空间,去建立与孩子的亲密关系。
心怀感激,要记得自己是有选择的
事实上很多祖辈来协助照顾孩子,都是放弃或部分放弃了自己的生活。比如我妈妈,每次当我出差时请她来帮忙照顾孩子,她都是要放下自己的早锻炼、与朋友们的日常交往、将旅行计划安排到其他时间……然后来到我所在的城市。我一次次地打断她的生活节奏,而她对此毫无怨言,反而总是跟我说:“有什么需要,随时打电话给我,我的事情都是可以另作安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