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17: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公司的营销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最近,“中国市场信用论坛--消费信贷高级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研讨会主办单位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首航财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首创网络有限公司力邀多位中美消费信贷领域的知名专家,作了多场精彩的专题演讲。中国市场学会领导、负责制定国家消费信贷政策的领导、人民银行主管司局的领导、多家商业银行行长及信贷部主管等领导应邀也出席了本次高规格研讨会,听取会议报告并参与讨论。
研讨会上专家们重点在消费、信贷风险评估、征信系统的具体实施和商业银行内部风险评估的实际操作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我国金融业如何建立起完善的信用体系、发展消费信贷以应对WTO的挑战提出了切实的解决方案。
作为贯彻开拓重点行业的战略决策,首创网络公司致力于全方位客户服务,专门成立了金融事业部,与首航财务公司通力合作,以一群在美国金融界最大的消费信贷公司磨砺十多年、最近回国效力的资深博士为核心,选择控制信贷风险、提高信贷价值为突破口,为中国银行业提供完整的消费信贷策略咨询服务,帮助中国金融界发展具有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消费信贷管理体系。
现代信贷是一个融合了高科技、高策略的复杂金融工程。一方面必须占领高新技术前沿,另一方面,实际操作经验又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研讨会上,国内金融业界卓有成就的资深消费信贷专家陈志国、林钧跃、王征宇及特邀美国金融专家Gordon Kopping、Mark Teague、Steven Li、Alvin Yu等就中国消费信贷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通过对国外先进信贷风险评估信息系统的有选择的借鉴,针对中国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提出信贷风险评估系统的概念、方法以及实施方案。另外,专家们还就征信系统的数据综合处理、风险评估技术模型的开发、应用、维护与质量考核进行了技术层次的探讨,为国内商业银行在消费信贷业务提出了控制风险,优化价值的消费信贷综合策略。
与会者普遍反映,这次消费信贷研讨会水平非常高,从信用卡公司的全程实施、商业银行的数据处理与营销策略到汽车消费信贷的系统与操作,都给予了具有相当深度的剖析与讲解。专家们的演讲使听众既得到了宏观的图像,又获得了可操作的建议,两场技术培训也使业内人士受益匪浅。
文・本刊记者
郭玉方
关键词:连锁商业企业;资金集中;难点;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我国连锁商业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中既有国内外同行的挤压,又有互联网商业的冲击,因此,我们必须做出必要的改革。部分连锁商业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开始采用资金集中管控的模式,通过盘活企业内部的闲散资金,来实现降低资金成本,加快资金使用效率及预防财务风险的目的。但就目前我国的现状而言,连锁商业企业在资金集中管控方面仍会面临一些难点,如企业资金集中管控实施过程困难、企业在资金风险管控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总部和分公司不在同一地区等。下面我们详细的分析一下连锁商业企业在实现资金集中管控时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连锁商业企业在实现资金集中管理时存在的问题
连锁商业企业在进行资金集中管理时总会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各分公司在思想方面对资金集中管理的认识不够、重视度不够,无法实现行为与思想的统一。首先,每个分公司的结余的资金数额不同,且差距很大,导致无法采用简单的“一刀切”模式。其次,资金较多的分公司在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情况下,会预留多余的闲置资金,从而导致企业无法及时的将所有的闲置资金归集上收。最终,企业因无法及时管控、处理这些问题,就必然影响了资金的充分利用。第二,在进行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选用适合本企业情况的模式,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证资金集中管控的顺利落实,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下面我们就连锁商业企业在实现资金集中管理时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成因进行探讨。
(一)缺乏系统的、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
我国连锁商业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完善。首先,企业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缺乏对等的权利责任体系、没有协调统一的管理与机构、总部控制力不够以及员工缺乏一定的集体荣誉感等。其次,部分连锁商业企业分布范围不集中,具有相对独立的运行模式,从而导致企业内的账户与资金分散,资金运作风险大。这两方面体现出企业在治理结构方面和管理体制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会影响企业对资金集中管控的实施,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
(二)企业缺乏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
连锁商业企业在进行资金集中管控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在集中管理资金之前,要对分公司的销售、资金收入和支出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查、了解。其次,通过编制资金预算确保对资金的准确把握,合理安排成员单位的备用金额度,保证资金合理使用,严格执行资金预算。最后,如果企业总部和分公司设在同一地区,企业还需要集中管理存款、贷款、票据及客户等,做到合理配置,从而实现企业资金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三)企业缺乏完整的资金管理体系
连锁商业企业在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提前设立一些机构,专门负责资金集中管理方案的推行。如在财务部中设立资金部门,单独设立资金结算中心或设立专业的财务公司等,通过这些机构的设立,系统地负责企业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另外,在企业资金集中管理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企业都会遇到以下问题,如资金管理手段不当,预算不合理、融资方式等存在弊端,财务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风险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
(四)企业需要选择合适的资金集中管控模式
企业在进行资金集中管理的过程中,影响因素多,遇到的问题也多,在资金管理方面也会遇到一定的风险。企业资金集中管控的基本模式是设立资金结算中心统一管理资金,并采用收支两条线模式。通过对分公司资金收入的归集,形成企业内部的“资金池”,各分公司应另外上报资金支出预算,如果总部和分公司设在同一地区的,可以由结算中心统一对外支付;如果总部和分公司处于不同地区的,当预算通过审批后再由资金结算中心下拨资金到分公司账户,才可支付。该模式对管理要求高,资金的集中能力强。部分企业在实施初期,无法实行收支两条线,只能对各分公司账户设定一个额度上限,对于超过上限的闲置资金进行归集,该方式效率低,资金集中能力差,同时核定账户的额度也是难点。只有企业集团达到一定规模,符合国家规定,还可以成立财务公司,相当于企业集团的内部银行,除了调度资金、进行成员单位的结算之外,还可以实现内部借贷功能,对外融资等。
二、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思想的统一
连锁商业企业内部需要树立只有将资金进行集中管理,才可以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思想。首先,企业内部需要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选择适合企业情况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并加强落实。其次,企业需要加强对资金集中管控思想的宣传力度,并制定详细的监督、考核制度,将各个分公司的闲置资金进行统一归集,加大闲置资金集中管理的程度。最后,企业需要对子账户进行统一管理,保证资金归集的及时性、分公司资金达到上限归集到集团的自动性等。通过资金的统一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资金的集中优势,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与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信息化资金管理
随着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不断推行,大部分连锁商业企业都开始实行资金的集中管理,但就目前而言,在资金管理方面大多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行完善。比如,在管理体系方面,企业需要建立系统化、信息化、制度化的资金管理体系,保证资金集中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企业应积极与银行开展合作,在网上银行、现金管理平台或银企直联等模式中选择适合的数据接入方式,利用银行的平台和数据,保证对分公司的资金收入、支出、余额、流向的及时掌握,随时了解企业相关资金的具体信息,从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企业的内部资金。同时,还可以通过对银行数据分析,实时监控分公司具体的资金状况,实现企业内部资金的动态化管理。最后,企业可以建立新的资金管理模式,通过银行提供的平台促进公司业务网络的进一步拓展,形成“资金池”,通过资金的集中提高企业的投资收益,降低融资成本,并保证资金运作的透明化。
(三)不断完善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相关人员配备
连锁商业企业对于资金的结算和统计是不间断的,并且对进行资金集中管理的相关人员,企业需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考核,确保选拔的工作人员了解相关信息的保密制度,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另外,在选拔过程中,要注意综合素质的考核,并且要加强员工对资金管理制度、流程、风险管理等知识的培训,保证资金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性。
(四)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建立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内控制度、风险防范管理机制的建立是促进资金集中管理的必要保证。连锁商业企业需要建立统一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通过规范的财务审批、核算过程,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有效,便于及时准确地预测资金的流向。另外,企业内部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融资制度、担保制度、现金及票据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执行力,以保证资金集中管控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连锁商业企业在资金集中管控的落实过程中存在许多难点需要我们不断克服,但企业只要通过对资金集中管理制度的完善,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有效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就可以充分发挥资金集中管控在连锁商业企业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徐蓉. 山东恒科建材销售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2.
[2]柯金盈.浅谈集团如何进行财务公司模式的资金集中管理方案设计[J].财经界,2013(2):136-138.
[3]贾利娜. 制造企业产品质量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浅析[J]. 经营管理者, 2013(7):80-80.
关键词:服务营销形象营销绿色营销整体营销关系营销
下面介绍的市场营销方法,主要是近几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国际知名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成功的经验。这些营销方法,有的属于传统市场营销理念,有的属于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但都是当前我国企业在经营中能够采用的比较有效的方法。只要企业根据自己生产、管理和经营的实际情况,针对目标市场和目标顾客的特点,有选择地恰当运用,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服务营销
服务营销也叫有形商品的无形营销。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生产手段极其先进,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已经到来的现代社会,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或近似产品,其设计、制造、质量、科技含量等不相上下,产品有形部分的属性如品质、功能、特性等方面的差异较小。消费者购买时对商品的判断与选择,主要不再只依据商品的有形属性,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品的无形属性的一面,即企业如何提供商品,如何服务顾客。服务竞争把企业之间低层次的有形竞争引向更高层次的无形竞争的领域。现代市场竞争就是高科技含量的优质产品+优质服务的竞争。对我国企业来说,服务营销的意义越来越重要。服务相对于商品、资金、经营设施等硬件要素来讲,可塑性、可控性更强,企业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质量保证体系,改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的方式和质量,努力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准。更重要的是,各个企业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因企、因时制宜,采取不同的形式、方法和手段,以便更好地服务于顾客。
二、形象营销
企业形象就是经营理念(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三者的综合统一,也是企业关系者及所有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整体感觉、印象和认知。随着商品的日益丰富,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竞争的白热化,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的选择余地很大,认牌选购明显增强,企业形象在消费者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企业要获得综合利润的最大化,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和长远观念,在企业关系者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象营销就是把企业通常的商品营销组合与经营理念、行为识别、视觉识别有机组合起来。其特点在于,对内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功能,使企业内部的整体行为、价值观念和目标取向更加一致,充分发__挥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外具有识别促销功能,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使消费者和社会公众易于辩认。形象营销多应用于服务行业,如零售、餐饮、美容美发、医疗保健等。
三、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就是将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观念融于企业的营销管理中,要求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把消费者需求、企业利益和环境保护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它要求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到销售、使用的全部营销过程都要充分考虑环境与生态利益,做到安全、卫生、无公害。绿色营销兴起于80年代中期。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非再生性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消费者保护自身健康,维护生态平衡及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使绿色消费运动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据估计,到2000年,全世界绿色消费的经济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绿色消费运动的迅速发展,潜在市场规模的巨大,直接导致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将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列为优先考虑的问题,这样,绿色营销便应运而生。绿色营销要求企业在产品开发、价格制订、产品分销、产品促销等方面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要求,尽可能开发出“绿色含量”高的产品来。绿色营销的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开展一系列工作:收集绿色信息;拟定绿色计划;进行绿色定位;制定绿色价格;建立绿色渠道;开展绿色促销;塑造绿色形象;加强绿色管理等。可以肯定的是,在21世纪,绿色产品是一种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极具开发潜力的产品。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消费者购买商品时首先考虑的是该商品在使用过程中和用完后,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损害,能否回收再利用。在有的发达国家,不具有环保特点的产品已经禁止进入市场。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已经禁止出售和使用不能自然降解的塑料袋和一次性泡沫饭盒;含磷洗衣粉由于会对河流和城市地下水造成污染,可能在近期被禁止生产和销售。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随着越来越多的绿色工程、绿色商店、绿色商品、绿色消费的出现,绿色营销将成为营销发展的主要潮流之一。
四、整体营销
整体营销观是美国西北大学菲利普•科特勒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应包括构成其内部、外部环境的所有重要行为者,即包括供应商、分销商、最终顾客、职员、财务公司、政府、同盟者、竞争者、新闻传媒和一般大众,核心思想是“合作”。整体营销把市场营销与公关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传统的针对最终消费者的营销扩展到了针对环境因素中所有重要行为者的营销。整体营销依赖于企业各部门及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因此也称“全员营销”。整体营销由9个具体的子营销活动构成:(1)供应商营销。在供应商的选择上,企业要制定严格的详细的具体标准,包括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商品质量、财务状况、时间观念。(2)分销商营销。它包括正面营销——与分销商开展直接的交流合作,给分销商在经营方法、营业设施、资金、人员培训、招贴广告等方面大力支持;负面营销——绕开分销商个人的主观喜好,用强烈的广告宣传攻势,在最终顾客中建立并完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使该品牌商品成为顾客购物时的首选。(3)最终顾客营销。它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针对目标顾客的销售,二是主动引导顾客。(4)企业职员营销。一方面通过对全体职员(包括科研人员、生产工人、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等)的专门营销培训,树立他们的市场观念和顾客观念;另一方面,强化与全体职员的沟通,理解并满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需求。(5)同盟者营销。现代企业在经营中要与原辅材料和零部件商、经销商、广告商、运输商、工商部门、税务部门、外贸部门、银行、法院以及水、电、煤气等众多企业或政府职能部门打交道,企业必须建立并维持与他们的良好的合作关系,生产经营才能健康顺利进行。(6)财务公司营销。对上市公司而言,一般要聘请独立的会计事务所对公司的财务进行审计,并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审计报告。(7)大众营销。(8)政府营销。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各种法律、法规、制度、条例等,往往对企业的生产或经营产生很大影响。(9)媒体营销。媒体就是报纸、电视台、广播、杂志等新闻媒介部门。
五、关系营销
关系营销是以管理企业的市场关系为出发点的。它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发展良好的顾客关系,使顾客保持对某个企业或某一品牌商品的高度忠诚。关系营销观念认为,建立和谐有利的商业关系,需要企业与顾客及其他利益相关人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强调不仅要争取顾客和创造市场,更重要的是维护和巩固已有的关系。关系营销适合于商业、餐饮、旅游、宾馆、娱乐等第三产业,它的主要内容是对顾客进行科学的细分与管理,方法比较灵活多样。如,可以建立消费者数据库,使企业能够准确掌握消费者的有关信息,使商品能够准确定位,同时,使企业的促销工作更具针对性,从而提高营销效率。企业还可以通过建立顾客俱乐部、顾客信用卡、会员卡制度、对重要顾客设立专门的关系经理等等方法,对顾客进行主动管理。
此外,现代营销还有定制营销、多国营销、立体营销、直接营销、借势营销等多种形式,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介绍。
参考文献:
[1]钟育赣.市场营销方法的新发展.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6
当“王菲的歌不可不听,南方基金不可不买”的宣传语播出后,南方基金总经理高良玉会意地笑了。8月28日,南方基金主办王菲北京“菲比寻常”演唱会,活动以“南方基金之夜”命名,现场气氛出人意料地狂热,六万座位竟无虚席。这是中国基金公司第一次主办大型流行歌星演唱会,此次创新更为中国基金营销史抹上了一笔重彩。但这场盛大的活动除让业内叹为观止外,更掀起基金界的一场大讨论:形象严肃的基金公司该不该赞助流行歌曲演唱会?在中国,仅有三年历史的开放式基金,应该采用何种营销策略?探索中的基金营销之路,究竟该走向何方?
营销难让基金公司顿足
国内规范的证券投资基金诞生于1998年。在2000年以前,基金管理公司主要忙于老基金改制和发行新基金扩张规模。由于封闭式基金的发行对象通常是股民,且一直受到超额认购,各家基金公司根本无需考虑如何展开营销。
形势在2001年9月发生变化。当月,华安创新和南方稳健两只开放式基金发行,中国的开放式基金自此从零起步,基金业也从以往神秘的幕后转而直接面向公众。超常规的发展,使得短短三年间,开放式基金取代封闭式基金成为中国基金市场的主体。截至2004年8月底,开放式基金达94只,资产总额达2174.46亿元人民币。
但基金营销手段并未随着这种超常规发展呈现超常变化,一旦股市不妙,基金营销就会遭受重挫。怎么办?基金营销越来越成为基金管理公司、代销银行和证券公司乃至基金投资者的心头之重。谁会买基金,买多少,买什么基金?
这也正是基金业为何掀起大讨论的原因。最近三年来,基金发行的重点往往放在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等财大气粗的机构投资者身上,这造成至今基金的散户投资者――普通老百姓,对基金依然非常陌生,基金投资的观念并未真正深入大众。在老百姓眼中严肃且高端的基金,是否该赞助流行歌星的演唱会?
在高良玉看来,这种讨论近乎悲哀。“基金绝不高雅,它从本质上是很俗的东西。基金做投资应非常严肃,但在营销方面必须具有亲和力。”他举例说,美国在上世纪20~30年代时,为宣传基金这种先进的理财方式,基金销售人员开着大篷车到全国各地去宣传。南方基金正是在探讨通过这样一些大型的大众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基金。
基金销售的“猫儿腻”
由于基金公司没有隶属于自己的销售网点,他们多委托商业银行在全国各地的营业网点或证券公司的证券营业部销售基金产品。但问题随之而来。
根据中国证监会有关规定,“不得采取抽奖、回扣、送保险、现金或基金单位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基金认购、申购费用打折”。但投资者在银行营业网点里所看到的基金宣传材料及银行工作人员的介绍中,可以发现基金公司和银行网点几乎无一例外“触雷”。
最简单的例子是一些基金公司开展送保险及购买一定金额以上的客户免手续费等促销活动。再有,多数基金宣传材料中几乎都打出“预期收益率”的揽客信号,这些预期收益率较银行储蓄利率高出许多。至于预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今后是否相符,谁也难以保障。促销手段违规在证券公司同样存在。2004年开始,证券公司积极“抢滩”基金代销蛋糕,不少证券公司在代销中更有“创举”。如银河证券在促销银河银泰基金时,推出买5000元基金送食用油等活动。这些问题引起基金业的忧虑,他们担忧不正当竞争及银行、证券公司的做法或许会成全基金发行规模不断上台阶,但也可能会引发基金行业再陷信用危机。
针对这些问题,2004年7月1日实施的《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基金销售的宣传活动禁止“夸大或片面宣传,违规使用安全、保证、承诺、保险、避险、有保障、高收益、无风险等可能使投资人认为无风险的词语”等。
“三驾马车”的罪与罚
目前,开放式基金的销售体系已渐趋成熟,并形成银行、券商代销、基金公司直销的销售体系,他们各有组织体系、管理办法、客户经理和营销网络。
其中,银行以遍布全国众多的营业网点优势在基金销售中占绝大比例。但这种销售体系仍处于粗放式经营状态,许多地方还有待完善。如银行的销售队伍并非真正的基金专家,在基金营销中无法有效针对投资者实际情况进行推销。再如,证券公司从股民中发展基金投资者的潜力有限,基金公司自身直销人手缺乏。
基金渠道营销中还面临过分依赖销售机构的问题。尽管银行代销在基金总销售额中占绝对比例,但银行的扶持有限,有的基金也并不需要遍布全国的分销机构,如针对特定地区人群的基金品种可能靠基金公司自身就足够。过分依赖银行导致基金营销渠道总体成本较高,且营销效率相对而言并不明显。
此外,在现阶段基金公司的促销活动中,以广告居多,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的营销4P组合促销策略,往往被忽略。而广告对投资者只能起到推广和介绍的作用,这种被动促销方式的作用非常有限,故有必要综合运用各种促销方式和手段,使投资者在多元化的信息包围中,更好地识别和了解基金产品和服务。
有关专家指出,在中国当前的条件下,基金公司应将人员促销和非人员推销进行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的投资者类型开展不同的促销活动。如针对机构投资者、中高收入阶层等大客户,基金公司可建立具备专业素质的直销队伍,进行一对一的人员促销,以达到最佳的营销效果;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应重点运用非人员推销手段进行促销,在搞好广告促销的基础上,综合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等手段,争取与投资者进行全方位、广泛、持续的交流沟通。
爆发于营销创新
基金营销目前面临的另一主要难题是,由于产品设计雷同、营销方法雷同,投资者很难从中选择。但上述问题换个角度分析,却能窥出另一番天地,这也意味着基金营销的创新余地很大。
[论文摘要]本文解释了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工具的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与创新点,分析了我国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前景,在探讨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与创新点。
物流银行业务的全称是物流银行质押贷款业务,简称物流银行,是指银行以市场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强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商品质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公司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
(一)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1.物流银行业务的业务特征。物流银行业务是一般动产质押业务的升华,与一般的动产质押业务的业务特征相比,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标准化是指物流产品的质量和包装标准都以国家标准和协议约定的标准由物流公司验收;规范化则指所有动产质押品都按统一、规范的质押程序由第三方物流公司看管,确保质押的有效性;信息化的特点主要指所有的质押品看管,都借助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有关业务管理人员都可通过互联网,检查质押品的情况;由于借助物流公司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确保了该行在全国各地开展异地业务,并能保证资金快速汇划和物流及时运送,因此,此业务具有远程化的特征;而广泛性是指该业务服务客户可是大、中、小型各类企业,既可以是制造业,也可以是流通业,总之只要这些企业具有符合条件的物流产品,银行都可以提供此项服务。2.物流银行业务的信用特征。物流银行业务能为需要资金的企业提供数倍于原有交易规模的信用额度,这种业务模式具有信用放大效应。如果按照一般的物流银行业务中的保证金比率为三分之一计算,对于一般的流通企业来说,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使其销售额扩大了近50%,商品周转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整个销售网络全面采用物流银行业务,对于生产商来说,将使其整体销售额扩大50%左右。3.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难测量性和难控制性的特点。这主要是由质押商品的授信条件本身所决定的。
(二)物流银行业务的创新点与银行风险。物流银行业务可为企业提供部分产品装卸、储存、运输、销售流通费用,而这些流通费用约占商品价格50%,同时还会减少约占整个生产过程90%的物流时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该业务打破了的传统思维方式,为商业银行获取更大的市场和利润回报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创新地引用物流(动产)质押来解决部分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因为物流银行业务服务的对象比较特别。物流银行业务的服务对象为缺少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却拥有较多流动资产的企业,这类企业往往难以满足现行银行融资中的担保条件。物流银行业务相对于传统思维方式下的抵押贷款的不同之处也正是这项业务本身的创新点,对于银行来说,这种创新可以大大的降低银行资产的非市场风险。目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大都存在着过分依赖大客户、贷款授信额度过于集中的问题,从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来看,这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无疑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市场和信用风险。以某上市银行为例,其最大的l0家客户贷款比率接近50%,年均比率高达61-8%,大大超出了中央银行指引标准。银行借助于物流企业的规范性和整体实力,开展“物流银行业务”业务,就能调整资产结构降低授信风险,确保贷款资金安全,而且银行还突破区域限制与外地的生产商发生联系,拓展了银行的业务范围,在此基础之上开拓和发展一批优质的新客户群体,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资产的收益性。
二、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前景。
(一)中小企业发展为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带来的机遇。物流银行服务的对象中多数为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商贸企业,这些企业大都缺乏土地、厂房、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来抵押,因此难以满足贷款担保条件而常常遭遇融资困境,但他们拥有较多的诸如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或经销商品等流动性资产,而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以此类资产为抵押为企业提高信用,甚至还可以把处于运输过程中的流动物资作质押,比如厂方发给经销商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整个都可以被质押。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对GDP和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已分别达到63%和74%,然而在全部信贷资产中,中小企业的比率尚不到30%,也就是说,国有部门利用了70%以上的银行信贷,而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却不到30%。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空间也为物流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使得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前景广阔。拥有目前全球最富有经济活力的物流区域和最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物流市场潜力和发展都非常看好。我国当前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0%)高出1倍。世界500强中的400多家企业在华进行了投资,这其中90%左右的外资企业都选择了物流外包,占中国市场全部物流外包企业总数的70%。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对物流外包的认知和需求,都促使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不断呈现增长趋势。当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为600亿元人民币左右,预计今后几年年均增长率将达25%,良好的市场发展使得我国的物流银行业务前景广阔。
三、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作为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新突破,2004年6月物流银行业务被广东发展银行最早正式推出,这项业务在推出之时得到了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全力支持,广东发展银行在全国10个城市进行了试点推广,其阶段性成果表明物流银行业务成为了受许多企业欢迎的一种有效的理财工具,在开展此项业务最初的半年间广东发展银行已向20多家企业提供了该项服务,业务总金额过40亿元。2005年广发银行通过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等物流公司,已与一汽贸易总公司、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有限责任公司、嘉里粮油商务拓展(深圳)有限公司和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进行全面物流银行业务合作,支持了200多家经销商和10000名终端用户,并带来存款近20亿元。
在北方地区,自2004年山东省的烟台海通物流的一笔1500万元的仓单质押融资开始后,山东省的许多物流公司(中储青岛公司、中外运青岛公司、博远、环鲁、烟台海通、临沂立晨等公司)主动联系银行和客户,在银行的支持下物流银行业务得以展开,其中临沂立晨公司已为山东新光纺织、百华鞋业、华祥塑料、力健粮油、卡特重工、鲁南纸业等生产企业提供了物流金融服务,2005年融资额为1682万多美元,2006年上半年依靠“物流银行”业务的功能为生产企业融资2000万美元。
从全国来看,目前已经有多家银行开展了物流银行业务,走在该项业务最前沿的银行有:广发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近期他们为客户提供的动产质押融资的服务越来越多。总体上来说,我国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非理性定价、操作不够规范、业务品种相对较少、服务意识淡薄,尤其是国有大银行对此项业务的重视不够。
四、我国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导各类主体加入物流银行业务市场。各类金融机构应该在物流银行业务市场发展的战略分析上,根据自己面临的市场机会和威胁来比较分析自身发展该项业务的优劣势,不能盲目的开展和发展此项业务。从可提供物流银行业务的金融主体来看,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金融机构在物流银行业务上可采用积极的市场扩张战略。目前物流银行业务已经在国内货币市场开创了良好的局面,但提供此业务的主要金融机构为商业银行,而物流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以及信托公司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此项业务的竞争中来,作为分食者的各类金融主体的增加将会使物流银行业务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二)物流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目前我国的仓单质押处于起步阶段,单项融资额过低导致银行、物流企业的操作成本升高,影响了银行和物流企业开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这也就是目前市场竞争不激烈的原因所在。但是,随着苏州地区制造业和物流的发展,仓单质押的利润率肯定会提高,随着融资额的扩大,将会产生规模效应,效益将会逐步增加。从另一个层面去理解,对于这项业务的贷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当前整个市场的信用体系仍然不健全,造成了抵押、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的融资方式难以利用,所以质押监管对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在此情况下中小企业将愿意为仓单质押付出较高的成本,因此,目前采用积极扩张的营销策略有利于在该业务的起步阶段去撇取市场高利润和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银行业务,要以生产商、经销商和物流商的需要为中心构建市场平台,如何搭建自己的市场平台,则是银行必须在经营理念上重视的问题,银行还必须与物流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山东省临沂立晨公司依靠“物流银行”业务融资2000万美元的出现就是在于银行做好了客户市场的拓展工作,和邻近地的物流企业保持了较好的合作关系。此外,银行必须设立科学的业务审批制度,广发行南京分行授信管理部强调“物流银行业务是一项新业务,为有效规避风险,银行对企业的审批相对严格”。但是这种审批制度的要求也不能过高,更不能对中小客户带有歧视性,审批要求和制度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在具体的业务审批中应该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反对一刀切的作风。
(三)拓展的物流银行业务的服务种类。限于我国的市场环境和法规政策,目前银行可以开展的业务品种主要有: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动产质押授信、保兑仓等,因此,银行打破传统思想,吸收海外经验,根据生产商、经销商和物流商的需要不断的开拓新的产品,围绕物流、资金流和物权的转移实现服务创新。在较强风险控制的同时,在尽可能的和谐金融生态环境下提供给企业量身定做的产品,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在创新中打出我行的品牌效应。
(四)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控制。①.对物流银行业务开展的风险控制主要集中在对融资企业和担保物流企业的风险识别上。我国目前的多数商业银行仍然未能建立起全面、完善的中小企业信息库,还没有制定出有效、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企业融资准入标准,还不完全具备市场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能力,因此“物流银行业务”业务在执行时还有注意警惕道德风险的出现。在进行项目筛选时应该注意以下一些方面:一是“物流银行业务”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型商贸流通企业;二是商贸企业所经营的产品必须是市场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产品,如煤炭、油、钢材、手机等;三是所选择的物流公司必须实力雄厚、管理规范、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另外,如果中小型制造企业申请该项业务,则还要求它的产品销售比较稳定,业务发展迅速,而且拥有比较成熟的分销网络。只有符合上述条件,银行才有可能为其开展“物流银行业务”服务。比如在广东佛山的家电、布匹、原材料、钢材和塑料等市场上有一大批竞争力强、产品销售顺畅、价格比较稳定的生产企业和商贸企业,这些企业的特性都是“物流银行业务”选择的方向。据了解,目前广发行佛山分行已经和保力得物流有限公司、志高空调、一家纺织企业、一家陶瓷企业和一些贸易、进出口公司等生产企业和物流公司开展了“物流银行业务”业务合作,这些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都比较畅销、价格比较稳定。同时,广发行在审贷时,一般选取行业市场占有率位于前3位,而且产品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生产商合作,同时也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实力、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目的是为控制好信贷风险。②.注意对物流公司和企业抵押资产的风险控制。虽然在物流银行业务过程中往往有了物流企业在中间做担保后,生产企业直接从银行手中获得信用,但购进的原材料必须存放在由银行指定的物流公司仓库里,这样才能真正控制抵押资产的灭失风险。此外,我国目前管理规范、实力雄厚的物流公司还非常缺乏,多数物流企业的配运网络还不完善,信息管理系统还比较落后,难以满足物流银行业务中银行对抵押资产的实时监管、快速反应的严格要求,因此,银行在注意加强对抵押资产实控性的同时,还有注意对物流企业进行风险识别:其一是物流银行业务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型商贸流通企业;其二是商贸企业做经营的产品必须是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的产品,如煤炭、油、钢材、手机等;其三是所选择的物流公司必须是实力比较雄厚、管理规范的物流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峰,物流银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金融创新,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6期
2.任文超,从“物资银行”到“物流银行”,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年9期
关键词:资本市场;商业银行;资本市场业务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4-0054-06
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金融体系正在发生结构性变革,银行、证券、保险呈现渐趋融合之势。在这种趋势下,发达国家如英、美、德等国普遍采取了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商业银行开始全面参与资本市场业务,并且表现非凡,资本市场业务已经成为西方商业银行业绩的重要来源。
长期以来银行体系一直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当前的银行业实行的仍是分业经营模式。随着近十多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在资本市场投融资工具多样化、便利化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及其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受到挑战;从另一方面看,资本市场发展也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地位的挑战
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了金融资源和金融功能的再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角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金融功能主义者Zvi Bodie和Robert C. Merton(2000)认为,随着金融体系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传统商业银行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势微,资本市场将承担大部分金融功能,他们甚至断言,传统商业银行在不久的将来会消亡。
这一观点或许有点过于激进,但从实践上看,在资本市场非常发达的美国,商业银行的地位无可置疑地在下降。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商业银行虽然在所有金融机构中依然占据首位,但其相对份额却是逐步下降的。从图1可以看出,在美国金融机构的资产中,商业银行的占有份额由1970年的38.5%下降到2007年的25.8%,与此相对的则是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份额的大幅增加,达到几乎与商业银行同等的份额。商业银行对金融体系的支配地位,逐渐被迅速发展的资本市场所动摇。在新兴资本市场的中国,虽然目前商业银行仍然控制了金融体系中约65%的金融资产,①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银行的这种主导地位也正发生着变化。
(二)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
1. 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冲击。在一定的时点上,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给总量是既定的,如果流入资本市场的资金增加,就意味着流入银行体系的资金减少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投资品种、工具的增多,人们投资理财观念的增强,储蓄已不是人们结余资金的唯一选择。人们开始把大量的资金投向资本市场上的股票、基金、债券、期货等具有较高收益的金融产品,这样银行体系中储蓄作为比较稳定的和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首先,资本市场中股票、债券的大量发行和交易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商业银行存款的分流。截至2007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总市值已达32万亿元,较上年增长257.9%,是当年GDP的1.3倍,而在2006年底其占GDP比重才49.6%,2005年更是不足18%。②2006年企业债和国债的发行额分别为3 938.3亿元和8 883.3亿元,成交额则达18 279.3亿元,债券市场已形成了较大规模。③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居民和机构投资者手持的现金和其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将大量流向资本市场,给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造成较大冲击。从图2可以发现,中国金融机构储蓄存款增量与股票成交增量总体存在一个反向变化关系,当股票成交量增幅较大时,当月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增量就较少;反之,则较多。
其次,资本市场上证券投资基金的迅猛发展进一步削弱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基础。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共设立了346只证券投资基金,基金资产规模从2006年的8 564亿元急剧扩张到2007年的32 762亿元。④基金发展速度之惊人,银行体系中的存款被大量搬到基金账户之下而流向资本市场。由于基金的申购与赎回主要是通过托管银行进行,因而基金交易对商业银行的活期储蓄存款影响较小,但对定期储蓄存款的影响则要明显得多。从图3可以看出,基金交易增加额与居民的定期储蓄存款增量也存在一个反向变化关系,当基金交易增量增大时,居民定期储蓄存款增量就减少。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使定期存款活期化、长期存款短期化,资金结构的不稳定性增大。
最后,资本市场中保险业的发展也分流出一部分银行存款。我国保险业的资产规模在1999年才1 817亿元,2007年底已迅速增长到26 722亿元,8年间增长了13.4倍,其中保险基金有相当大部分是来源于银行的储蓄存款。⑤并且,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政策限制的逐渐放松,保险公司的投资开始呈现多元化,其在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行为日趋活跃,保险公司开始将其大部分资金投资于股票、基金、债券等具有较高收益的金融产品,从而导致保险公司资产中银行存款的份额日益下降。从图4可以看出,2003年以前银行存款一直占据保险公司总资产份额的50%左右,而从2004年开始保险资金大量流向资本市场,2007年底投资(股票、基金、国债)在保险公司总资产份额中的比重快速上升到75.6%,银行存款的比重则下降到了24.4%。保险业的发展及其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宽给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 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冲击。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和商业票据等方式融资,也可以借助风险投资和民间资本进行其他形式的直接融资,而不再局限于银行的信贷资金。具体而言,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和商业票据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而这些企业本来是商业银行青睐的贷款对象。股票和债券的发行减少了银行中长期信贷的需求,商业票据的发行则挤出商业银行部分的短期贷款。创业板和风险投资资本的发展使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该渠道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分流了商业银行的优质中小客户资源,进一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
在社会资金需求总量一定的前提下,以直接融资为特征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以间接融资为特征的商业银行贷款的增长。1996年中国直接融资额只有610.44亿元,到2006年增加到了6 402亿元,10年间约增长了10倍。其在总融资额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步上升,尤其是近几年资本市场不断得到规范发展以来,其比重由2003年的4.1%上升到2006年的17.3%。以此相对应,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贷款(间接融资)所占比重则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见表1)。在这种情况下,“金融脱媒”的现象日渐明显,以传统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商业银行正面临利润空间被压缩的挑战。
(三)资本市场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深化给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造成了冲击,但另一方面它也给商业银行的转型和发展带来了机遇。一个富有效率的、具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资本市场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大的业务空间、更多的获利机会、更好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以及更广阔的资本来源。
1. 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多元化。资本市场的深化发展为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多元化带来了机遇,在广阔的资本市场领域,商业银行可以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财务公司等企业开展广泛和深入的合作。根据发达资本市场国家商业银行的经验,以资本市场为平台展开的商业银行业务主要有以下几类:(1)资本市场结算及业务。主要包括为证券市场提供清算与结算服务、券商经纪业务与零售业务、股票账户开户业务以及基金托管、基金零售、基金代销业务。(2)为券商和上市公司提供融资服务。包括为券商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业务、为上市公司提供过桥贷款、证券抵押贷款等资金融通业务。(3)为促进企业转制,带动商业银行资产优化而开展的新型咨询顾问业务。主要包括企业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兼并收购、企业资本运作策划等。(4)自营资本市场业务。包括债券、股票的承销、买卖、转让及基金的发售、管理、买卖与转让等。(5)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是银团贷款、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企业及项目财务与投资、发展战略顾问、企业年金托管、保理业务、个人投资者理财与投资顾问等。这种多元化的业务发展将有利于拓宽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渠道、分散经营风险、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银行竞争力。
2. 商业银行上市。股票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进行股权融资提供了良好平台。银行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并在市场上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通过上市,商业银行还可实现体制转轨、健全和完善治理机制、规范运作及增加透明度,这些都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竞争力。而且,商业银行上市使其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优质股票,而且稳定了资本市场,丰富了资本市场的内涵和外延。截至目前,中国已有14家商业银行在沪深股市上市,其中5家成功在海外上市,12家上市的商业银行为两市权重的前50只股票,银行板块对熨平市场的非理性波动、稳定股市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发达国家的大型商业银行通常都是上市公司,银行上市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商业银行上市将是中国银行体制改革的一大趋势。
二、中美商业银行资本市场业务现状比较
(一)美国银行业资本市场业务发展现状
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末的经营危机后,美国商业银行从90年代开始实行全面的改革,1991年《现代金融服务法案》的颁布为商业银行全面进入资本市场业务铺平了道路。美国商业银行由此开始进行了战略调整,通过机构的改革和经营业务的调整,商业银行加大资本市场业务的发展力度,从而开创出新的盈利空间,使经营绩效得到显著改善。从表2可以看出,全美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比重从1988年的29.8%快速上升到2005年的49.9%,已占总收入的半壁江山。其中一些较大的银行,如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等的非利息收入比重甚至高达70%。资本市场业务已经成为美国商业银行业绩的重要来源。
以摩根大通银行为例(见图5),2003年其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70.8%,其中投资银行业务收费占13.8%,交易费收入占19%,手续费和佣金类占36.9%,证券收入占3.3%,整个非利息收入来源的90%以上都与资本市场业务有关。可见,作为美国一流银行的摩根大通,其利息收入只占其总收入的不到1/3,而来自资本市场业务的非利息收入则已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中国银行业资本市场业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也给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提供了契机,商业银行开始涉足资本市场业务领域,其收入结构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利息收入,开始呈现多元化的趋向。本文选取了中国较具代表性的8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见表3),我们发现,中国主要上市商业银行的平均非利息收入占比已从2004年的8.3%逐渐上升到2007年的13.0%,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但与美国银行业相比,中国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所占份额仍是相当低的,即使是2007年非利息收入占比最高的华夏银行也才20.9%,还不及美国银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
以非利息收入水平较高的中国银行为例(见表4),2007年其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总收入的15.0%,比前几年有了较大提高;其他非利息收入也提高到了10.2%;交易净收入和证券投资净收益则是负值,这主要是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所致。从这可以看出,与美国一流银行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市场业务仍存在很大差距,商业银行的资本市场业务仍需进一步拓展,并且也非常有必要加强在资本市场业务方面的风险防范和管理。
由于目前中国金融业实行的仍是分业经营,商业银行在开展资本市场业务方面仍受到不少限制,但混业经营将是一个必然趋势和目标。另一方面,欧美的商业银行已经深入涉足资本市场业务领域,并取得相当的成功。未来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国外银行的全面进入将使中国的银行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应提前为此做好准备,根据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及金融创新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和修订,积极推进商业银行资本市场业务的深化发展。
三、结论及对策
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兴起,这给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带来了挑战;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信贷业务造成了很大冲击,使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空间受到挤压。但资本市场的深化发展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银行可以以资本市场为平台开展多元化的业务经营,拓宽利润来源渠道;此外,商业银行还可通过上市完善自身的治理机制,扩大资本来源和社会影响力。中国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涉足资本市场业务领域的经营,但业务规模和绩效还很低,与美国银行业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商业银行应及时抓住机遇努力拓展资本市场业务,具体策略主要包括:
(一)继续推进金融业务创新,提高银行经营效率
资本市场为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之外提供了广阔的业务创新平台,在涉及到资本市场领域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方面仍需进一步推进。
首先是负债业务创新。商业银行应从传统的被动负债转向部分主动负债,以银行自身的资产和信用为依托,在资本市场上发行金融债券、大额可转让存单等。此举一方面可以为银行筹集资金、充实银行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另一方面,它还可锁定银行的负债期限,减少流动性风险敞口。
其次是资产业务创新。商业银行可以进一步发展新的贷款品种,主要包括银团贷款、消费信贷、为证券公司提供质押贷款、收购兼并贷款和承销业务贷款、为非券商提供股权质押贷款或其他金融资产质押/抵押贷款、对拟并购上市的企业提供过桥贷款等。同时,商业银行还可在资本市场上进行适当的证券投资,主要包括持有适量的国债、企业债券及金融衍生品,提高银行的资产收益率。此外,商业银行还可推进资产的证券化,将较长期限的信贷资产如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等,通过“打包”对其进行证券化处理后在债券市场上进行销售,赋予资产以流动性,降低银行整体资产的久期,优化存量资产结构。
再次是中间业务创新。一是要继续扩展目前已有的一些基础性中间业务,包括发行国债和投资基金、基金托管、保险业务、票据结算、银行卡业务等。二是要积极拓展投资银行类业务,包括理财咨询服务、企业并购、企业资产债务重组、资产管理业务、保理业务等。商业银行应在目前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大力发展和创新中间业务,它将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未来的重要利润来源。
(二)积极进行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资本市场的发展要求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迅速、便捷的服务,这就需要强大的技术力量的支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金融产品、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金融制度等方面的革命,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商业银行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各项业务的效率,还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服务拓展业务范围。因此,商业银行应积极把握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推进银行服务网络与证券、基金、保险等其他金融服务网络的对接,促进相关业务的拓展。
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商业银行面临同业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同类业务的激烈竞争,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进行制度创新,提高其金融服务水平。主要措施有:一是借助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建立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整合客户信息资源,在内部实现客户信息资源共享,以为客户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二是设立金融超市,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所掌握的客户信息,挖掘上市公司的潜在融资需求,根据每个公司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营销策略,为上市公司提供差异化、高效安全便捷的组合式金融服务。
(三)加强人才培养,增强银行竞争力
商业银行开展资本市场业务,需要一批既精通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又通晓资本市场运作并具有金融业务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且,未来银行之间的竞争将很大程度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因此,商业银行应充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利用,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优秀的专业人才提供良好发展平台。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提升银行的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资本市场业务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2007年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总资产额计算所得。
②数据来源:中国财经信息网。
③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7》。
④数据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⑤数据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参考文献:
[1]Jarunee Wonglimpiyarat. 2007,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of venture capital: A challenge for commercial bank [J].Technovation, Vol.27, 721-731.
[2]Zvi Bodie and Robert C.Merton. Finance[M]. Prentice-Hall, Inc.2000.
[3]王树同.资本市场结构调整与商业银行经营转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3):20-22.
[4]王延科.金融“脱媒”环境下的商业银行经营策略[J].新金融,2006,(S1):46-52.
[5]杨有振.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体制的演进及取向[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8).
[6]于晓娟.借助资本市场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策略探讨[J].金融论坛,2004,(3):57-61.
[7]张红梅.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影响与对策[J].财经论丛,2007,(7):47-53.
[8]杨飞虎.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J].学术论坛,2006,(8):118-122.
[9]桂荷发.现代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透视[J].当代财经,2002,(10):32-36.
[10]王鸿.中国银行市场化改革效果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6).
[11]胡斌.商业银行证券投资业务的国际比较[J].中国货币市场,2007,(11):48-52.
[12]文炳勋.我国金融改革的演进与基本经验[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2).
[13]薛楠,华武.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与业务创新研究[J].金融会计,2005,(7):7-11.
The Influence of Capital Market's Development on Commercial Bank and Countermeasures
Luo Zigu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