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7 05:00: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级册语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22分)
1.下列黑体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神女峰伫立在长江南岸,她整天鸟瞰(gàn)着江中川流不息的船只,感受着当今社会的繁荣与富强。
B.他(福楼拜)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yīng),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
C.历史上人们常以籍(jí)贯作为文学艺术流派的统称,如赫赫有名的公安派、扬州八怪和桐城散文派。
D.男女歌手们共同表演起了当地的情歌酬(chóu)和,把舞会的气氛推向了。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哂笑不绝 无情鞭挞 病入膏肓 苦心孤诣
B.无端挑衅 缄默不语 罄竹难书 相形见绌
C.鸢飞戾天 佁然不动 张皇失措 破釜沉舟
D.污言秽语 藏污纳垢 灸手可热 铤而走险
3.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不求甚解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B.张老师没有偏见,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够一视同仁。
C.文摘是报纸定期对其他报刊的真知灼见、珍闻趣事的摘录。
D.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4.修改病句。(6分)
(1)适当处理好各方在经济刺激方面的分歧成为此次伦敦峰会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命的诞生、孕育和成长是一种令人无比激动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月5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这次活动的口号是“弘扬雷锋精神、参与支援行动、服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写句子。(2分)
书是益友,当你痛苦时,书给你抚慰;当你困惑时,书给你解惑; , ;
, 。
6.综合性学习。(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孟佩杰,一个照顾养母12年的孝女,一个“带着母亲上大学”的中国90后。在被评为“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后,她的事迹在中华大地上迅速传扬开来:孟佩杰有着不幸的童年。5岁时,生父因车祸去世,生母无奈将她送人领养,不久生母因病去世;5岁的孟佩杰由刘芳英照顾,三年后养母刘芳英因病瘫痪,不久后,养父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此后杳无音讯。从此,孟佩杰日复一日照料养母刘芳英,任劳任怨,不离不弃。2009年,孟佩杰被距离家乡百公里外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因不放心养母,孟佩杰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继续悉心照料着养母。
(1)请你仿照网民“与同”对孟佩杰的留言,写一句你此时最想对她说的话。(3分)
与同:年少的你,是黑夜里母亲床前的那盏灯,是寒风中母亲心头的那份暖……
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决定号召全体同学向孝女孟佩杰学习,请你为此写一幅标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们班准备举办“向孟佩杰学习”的主题班会活动,作为班长的你决定选择哪些活动来开展?(至少写3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8分)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第7~10题。(12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7.解释下面黑体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佁然不动:
(2)猛浪若奔: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有句歌词是“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想必人人都会唱这首歌,今天,我想再次把这首歌送给她——我的老妈。
我的妈妈是一个严肃且严厉的人。尽管她这样、甚至有时候打我,我有时候还是好了伤疤忘了痛,继续不听话。但是有时候,老妈也会对我很温柔,在我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她会第一时间给予我鼓励。
一天夜晚,冷风嗖嗖,周围除了我的脚步声没有其他的声音。不知不觉的我加快了脚步,背着书包快速往家走。
“喵呜——喵呜——”这时,一声凄惨的猫叫划破了这夜的寂静。听同学说晚上听到猫叫又不好的兆头,我的心一阵阵收缩。一不小心踩到一个东西,我吓了一大跳,一看是块石头。
不一会儿,到了那个为我亮灯的家门前,心里不再害怕,安全和温暖层层包围了我的心田,使我的恐惧早已全部抛到九霄云外。
到了门口,我轻轻推开门,“回来了,厨房里头有饭,刚热的,去吃吧。”我点了点头,把书包放到书房里头,进了厨房,我问:“妈,这么晚了,还不睡觉啊?”妈说:“怕你害怕,等着你。”我听了心里有一股暖流缓缓浸没在我身体,眼睛顿时有些湿润。每晚,都是那盏灯,那盏亮白的灯是我总背着满满一包幸福,轻松愉快地回家。
一个个带日而归的孩子,那灯光已经成为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一杯温茶,在冰冷的夜风中,唇干口燥的我迫不及待地喝下去,全身暖暖的,唇齿间飘出那份清香,那种感觉,我一辈子不会忘记。
不知不觉,又唱起那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献给母亲的歌作文(2):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人有感恩之心。”
——题记
亲爱的妈妈:
您好!
暖暖的风渐渐送走了春天,迎来了夏天,同时,也迎来了五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节日——母亲节——您的节日。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人有感恩之心。”因为我是一个人,所以我不能不感恩你。
因为您是生我的人,把我带到世间。
因为您是养我的人,让我茁壮成长。
因为您是育我的人,使我人格健全。
因为您是赞我的人,给我自信希望。
因为您是盼我的人,盼我能健康的身体。稳健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有成的学业和盼我回家的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您在我感冒着喂我吃药,是您在我睡觉时为我盖被……是您,都是您,一切的一切都是您!我也愿在你累了的时候为你捶背,在您空闲的时候陪您聊天,在你寒冷的时候为你递上一杯热茶,添上一层厚衣……
母亲节即将来临,在这一天,我愿献上一枝康乃馨。当然,我知道,最好的礼物是发自内心的敬重。理解和爱,所以,我将会在这一天多陪陪你聊天,在今后的日子里也将如此伴你度过美好一生。
关键词:单元阅读;作文教学;提高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作文离不开阅读,作文得益于阅读,因为阅读为作文提供了“怎样写”的范例,作文运用了阅读中词句、技法的积累和有关素材整合的知识。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作文技巧和素材的积累也相当丰富。但如何把写作的技巧与所积累的生活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表达出自己的(下转第142页)(上接第141页)真情实感,是目前八年级的学生还不能熟练掌握的问题。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单元所选编的教材都是名家名篇,利用好这一教学素材,选择适当的文段或文本要点,通过专题预设本单元的阅读与作文教学的重点,就这一单元文本的特点进行精读,教学重心落实到文本的多种表达方式、文章严谨的结构特点、中心句的巧妙安排、修辞手法的准确运用等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文本主旨的认知,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选材、写作方法的理解程度,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更可借以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片段仿写练习、全篇结构的搭建与语言的美感训练,真正使单元中的阅读素材为学生所用,从而很好地实现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提高。
一、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并模仿文本中的表达方式行文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以深沉的语言讲述藤野先生给予他生活上的关怀和学业上教诲的经历。在怀念藤野先生的片段中,作者写道:“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了感激敬仰之情。“……小而言之,……大而言之,……”一句则用议论的方式对藤野先生作了高度的评价,这一片段的阅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鲁迅对藤野先生怀有的浓厚情怀。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领悟语言的表达效果和句式特点,进行写作的专项教学,往往能使学生在作文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一个作文训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模仿《藤野先生》中议论和抒情的语言,表达最触动自己内心的某一个人的情感。因为有了鲁迅这一文本的示范,学生往往能够以规范的语言来表达所萌生的心愿。比如,一位学生说到:“我时时还会记起他,在我所见到的很普通的一个守夜的保安人员中,他是最使我关注的,给我感动的一个……”另一位学生则谈起她曾经的同桌,说:“不知道为什么,在我所遇到的许多同桌当中,她是最使我所欣赏,常常能给我启发的一个……”
在阅读之后进行当堂口头作文训练,不仅让学生的真情实感容易触发,还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模式,此次阅读与作文教学高度契合,达到了教学预设的目的。
二、在阅读中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与文章严谨的结构搭建手法,强化学生对作文脉络的梳理能力
在《我的母亲》里,饱含深情地讲述了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母亲的深挚的爱子之情和善良宽容、刚气执著的性格品质,在作者自然、质朴的行文结构、内容组织中显得丰满和真挚。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此文本阅读时,重点抓住文本中多次出现的中心句进行品析,学生会发现文本中的中心句支撑起了“母亲”多面的形象:“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一句总起全篇,全文紧绕着这一个中心展开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主体部分写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写母亲在痛苦的生活处境中“当家”的艰难,写母亲“气量大,性子好”,仁慈,温和,但又不缺乏“刚气”。文本结尾“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一句,既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又与开头相呼应。在阅读中让学生把这些中心句挑出来罗列在一起,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丰满真实,行文的严谨让人钦佩。
有了这番阅读感悟,学生对写人的作文很快得到启发,以中心句的形式草拟作文提纲时,往往思路清晰,作文脉络梳理得当,人物形象因为有了多角度的刻画而显得丰实许多,作文的结构也因为有了中心句的设置而显得更加严密。教师在此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写老旧的命题作文《我的同桌》,学生的反应不再像以往那样不屑或显出痛苦神情,反而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急切态度,在习作实践中学生真实地写出身边同学的性格、品质。此次的阅读与作文教学真正地实现了让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真情实感”的目标。
三、品读语言生动、情感浓郁的经典文本,在阅读中激活学生写作的灵感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文章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不但使人物形象鲜明,特征突出,而且能够让读者激起无尽的联想。作者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突显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描刻其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以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反衬他灵魂的高贵;作者不悭于反复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来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的杰出才能,写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
学生在品读文本中精彩的句子,体味文字背后的深邃意义的过程中,往往奇异于作者茨威格大胆的想象,更惊叹于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神奇妙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产生了强烈的崇敬之情和赞叹之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绿色基因的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明白现代转基因的概念。2把握文章思路。
2.过程与方法:体验讨论克隆等基因产品带来的科技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高科技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文章的思路。2本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现代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枝条嫁接和杂交技术的异同。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转基因生产的猪、兔、羊等图片来导入,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对转基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什么是转基因?
提示:科学家为了改变某些动植物产品的品质或为提高其产量,把一种生物的基因转到另一种生物上去,叫作转基因。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绿色基因革命”即现代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将从某些生物体内分离出来的基因注入另一些植物体内,从而使这些植物产生一些有利于自身的生长或提高其品质的特性。
2.你知道现代利用关于基因的科技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
3.整理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从因大量施用化肥和生长素使西红柿的质量下降的现象谈起,然后引出利用植物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出的新品种西红柿,通过作比较突出了实施这一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其实……不同物种间操作”)是介绍“绿色基因革命”(即转基因技术)的本质特征。同以往的植物杂交和嫁接技术相比,转基因技术的优势有很多。
第三部分(“自然的生物……再也不会是烂糊糊的样子了”)是说明现代转基因技术已经或可能给农作物的生产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一部分紧紧围绕上文中“现代的转基因技术可以在不同物种间操作”的特点来说明。
最后一段介绍了现代转基因技术将带给我们的美好前景,切合了“绿色基因革命”这一主题。
二、精读课文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现代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枝条嫁接和杂交技术有什么区别?
提示:这三者的共同点,即“在结果上都实现了良好性能的重新组合”。
其不同点是:“在手段和组合水平上有很大差别”。除了各自的特点之外,嫁接和杂交须在近缘物种间进行,而转基因技术除了其“多数是转移单个基因,是肉眼看不见的”特点之外,更主要的是可以在不同物种间操作。
2.利用现代转基因技术生产的农作物有什么特点?
提示:产量高,具有较高的抗病性能等,例如:转基因大豆、西红柿等。
3.本文在介绍现代转基因技术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提示:举例子,如从鸡胚胎中提取的基因和昆虫的免疫系统,使马铃薯具有抗腐烂的特性;打算将比目鱼的抗冻基因注入草莓,使草莓也产生抗冻剂,从而避免霜冻的侵害。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把比较深奥的知识介绍得通俗易懂。
作比较,如同以往的植物杂交和嫁接技术相比。
三、交流活动
结合资料讨论1997年出生的“多利”以及转基因食品的优缺点。
四、课堂小结
现代转基因技术是高科技的产物,这篇说明文具有知识性、专业性强的特点。为了能更好地普及这方面的知识,作者在写作上密切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样不仅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而且可以使读者从实际体验或一些常识中了解现代转基因技术的本质及其可行性。
看了八年级上册语文绿色基因的革命教案的人还看:
1.八年级下册语文背影教案
2.鼎尖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
3.八年级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4.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一、开门见山,迅速入题
这种写法就是在文章的第一节开篇点题,或者点明题目,或涉及中心,或点明写作对象,可以使文章单刀直入,不拖泥带水;简洁明快,不旁逸斜出。
例如,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春》,开头是这样写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便是点明了题目。现代散文家陆蠡的《囚绿记》是这样开头的:“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则点明了写作的对象。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这样开头的,如:魏巍的《我的老师》,朱自清的《绿》,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沈从文的《端午日》,等等。
二、写景状物,烘托气氛
开篇写景状物着笔,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渲染气氛以烘托人物,便于展开故事情节的叙写等。这样的开头很多,黄飞的《甜甜的泥土》属其中之一。课文开头:“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描写了自然环境,以天气的寒冷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这样开头的课文还有高尔基的《海燕》,鲁迅的《孔乙己》,马信德的《蓝蓝的威尼斯》,等等。
三、总领全文,提示要点
在文章开头,用第一节或其中的一两句话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开启文章的方法能很好地帮助读者把握文章的关键内容,能使作者紧紧围绕关键内容展开具体写作。
例如,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中梁衡的《夏》就是这样开头的:“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作家开篇就用一句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话揭示了夏天的总特点――“紧张”、“热烈”、“急促”,提挈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提示读者本文就是围绕夏天这三个特点展开的,便于让读者抓住文章的要点,提高阅读效率。教材中这样开头的篇目还很多。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之林”中清代作家林嗣环的《口技》,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生体验”中明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与环境”中叶圣陶的《苏州园林》,等等。
四、抒情议论,奠定基调
在文章的开头,用一句或几句恰当的话对所写的对象或事情抒发自己的感情,或表明自己的思想观点,就属于奠定文章情感基调的开头方法。用这种方法开头,可以很好地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和行文方式,以之感染读者,点明文章的主旨,开启文章下文内容的叙写。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挚爱情亲”中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的开头就具备这个特点。“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就是他的背影。”文章开篇便点明了作者与父亲不相见的时间,以及“我”记忆最深的是他的背影,用“最不能忘记”表明自己对父亲的强烈感情和无限思念,为文章定下了浓烈的感情基调。这样开头的文章在教材中有很多,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咏物抒怀”中茅盾的《白杨礼赞》,八年级第三单元“挚爱亲情”中邹韬奋的《我的母亲》,等等。只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研读,用心揣摩,其就一定会有所领悟,在写作时注意尝试运用,终将在尝试中形成熟练运用的能力。
五、设置悬念,引起下文
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问题,或设置相关的悬念,用这样的方式写文章的开头,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使之读了这样开头,就急于探索问题、解开悬念,恨不能一口气读完全文。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咏物抒怀”中,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其开头这样写道:“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看了这样的开头,读者立即会产生种种疑问:我为什么停住脚步?停住脚步之前,我在干什么?停住脚步后,我又干什么了?开头就起到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像这样开头的文章还有不少,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事理说明”中的《叫三声夸克》,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生体验”中刘心武的《错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中萧乾的《枣核》,等等,引导学生研读这些文章的开头,学习尝试这样的开头写作,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作文品味。
六、引用诗文,凸显中心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在教育较落后的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得到了语文教师的接受和认同,并且语文综合性学习也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了。但是,由于学校受经济薄弱、教学资源短缺等条件的限制,以及农村学生相对城镇学生知识面窄一些,生活阅历欠丰富,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较单一。因此出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着热热闹闹走过场的现象,不能达到或者说未必充分达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和要求,甚至于某些主题无法开展。如果教师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地方教学资源,不仅是综合性学习过程不完整的表面问题,而是整个语文课程标准难以完满实现的头等大事。笔者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进行了一点实践探索,现整理出来与同仁们商榷。
一、依据课本主题,丰富主题内容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的取材十分广泛,学习主题随处可觅。语文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仅是给教师和学生的提示,有些主题本身就是学生的生活,是地方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主题,我们应该按课本的安排组织学生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丰富主题活动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这就是我》,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开展的第一个主题,教材的编排意图在于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开展主题活动,我除了按教材的安排完成了自我介绍,求职表演等外,对主题进行了适当延伸:一是建立相册,让学生自己在每一位同学的页面下写上一段话,评出这位同学的特点,这一活动将学生的目光扩展到全体同学,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二是组织跨级对话,组织与八年级、九年级同学联谊会,促进了校内同学间的沟通;三是建立家庭和谐档案,要求学生每月为家庭成员提一项建议或解决一件家庭事务并记载下来。这样延伸,丰富了主题内容,扩大了活动空间,易于创造成果,达到了表达、交流的目的。同样应遵行的课本主题还有七年级上册《我爱我家》,七年级下册:《成长的烦恼》,八年级下册:《献给母亲的歌》等。
二、合并课本主题,扩大主题空间
有些课本主题比较单一,有的两个主题在操作上有重复之处,加上农村初中学生受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同时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不大可能频繁地让学生离家(校)活动,因此,有必要将课本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并为一个主题开展,这样会省时、有效。如八年级下册有《背起行囊走四方》和《到民间采风去》两次综合性学习,它们具有上述特征,于是我将这两个主题合并为《我爱家乡山和水》一个主题,将全班同学按居住村子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调查当地农作物种植种类,家畜家禽的饲养情况;另一组调查当地的矿藏分布和森林资源;第三组负责统计辖区内的河流及其受污染的程度。以上过程大致安排2―3周时间,然后各小组成员总结调查所得,再由组长执笔写出专题报告,最后举办一个《我爱家乡》主题成果展,这个展会,既有同学个人的独自成果,又有同学们集体智慧结晶,达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目的。
三、改变课本主题,催生主题资源
由于农村条件如前文所述,因此,课本中提到的有些综合性学习活动无法开展,如七年级上册的《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七年级下册的《戏曲大舞台》《马的世界》;八年级下册的《世界何时铸剑为梨》等,在无书、无网的农村初中是难以实现的,如果由老师代替又不能实现教材编写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只有改变课本主题,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如将《戏曲大舞台》改为《你歌没有我歌多》,让同学们到各村寨去收集山歌、民歌,并举行山歌、民歌演唱会,体会原汁原味的民众风采;将《探索月球的奥秘》改换成《山里的传说》,让学生收集本地的神话故事、地名由来,品味出家乡的每一处地方都具有浓郁的神奇;将《追寻人类起源》改为《家族的变迁》,去追寻家族中的交叉历史,如异姓通婚史,异族通婚史,异族继承史(异族过继儿子继承财产)等,从而让学生理解,我们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血管里都流动着对方的血液,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再如,将《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改为《家乡人物史略》,给家乡历史上的名人立传,由于它们来自老百姓亲口述说,学生更能从中发现历史人物的闪光点,激发起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
四、倾吐课本文化,实现语文大同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任何知识如果脱离倾吐的场所,它将会失去其生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为语文的实践、运用搭建了一个倾吐的平台。我们在完成课本主题任务的同时,将学生的语文课本演绎为百姓的生活所需的精神食粮,不仅积淀了语文素养,为大同语文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这里主要讲两条,一是送课本文化下乡,在每年的“五・四”我校都要举办文艺表演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评书、故事,在舞台上演出,台下的老百姓入神地倾听,达到了情感的倾诉,理解的升华的效果,缩短了学生与农民的距离。其二是服务“三农”,除发动学生为农民办专栏宣传科学种田外,每逢春节,老师带领学生为农民写对联,画年画。老百姓平时家中的红白喜事,他们也到学校请师生写对子,这一方面发掘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资源,拓展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学生找到了语文知识倾吐的场所,转化了语文的书面素养,丰富了学生的人文品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91-02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笔者粗略统计发现,在初中阶段,人教版语文教材共有古诗词曲90余篇,古文40余篇,占据了教材内容的三分之一。这些古诗文有着深刻隽永的内涵、言简意丰的语言、丰富饱满的情感、灵巧多样的写作手法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必须改变以往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有意识地以“积累、感悟和运用”和“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为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策略。
一、变“死记硬背”为吟咏诵读
有的教师认为,在教学古诗文时,只要学生会读、会背课文,记住译文就行了,这样的教学容易造成学生的个性理解和独特体验无法融入教学过程,教学被简单地处理成了对古诗文的背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对精美的语言文字的诵读和品味,忽略对丰富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以及对灵活多样的写作手法的运用,削弱了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对诵读古诗文就会产生厌倦情绪,造成教学的低效。
我国著名学者梁实秋先生说:“古诗文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学生反复吟咏古诗文不但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能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以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爱莲说》为例,笔者改变了以往让学生独自背诵课文的做法,采取吟诵法进行教学,师生共同在幽雅的乐曲中声情并茂地吟诵,引导学生想象莲花的形象:莲之生长及高贵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之体态香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莲之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学生从莲之形象体会到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通过转变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很快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标,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变“一味灌输”为学法指导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依赖教参的现象较为严重,开展教学活动过程简单机械,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经据典,翻译到位,学生在课堂中奋笔疾书,在课本的空白处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解,但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这种一味注重灌输的“说文解字”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做灌装文言文知识的容器,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造成了古诗文教学水平低下。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古诗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养成阅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①指导学生学会读注解。古诗文言简意丰,即使是有一定文学功底的人在阅读时也需要借助注释。初中生只要认真阅读课文中给出的注释,就能解决古诗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这样在阅读古诗文时才能达到“了解内容”这个学习目标。②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除了看注释,在遇到疑难问题时,还应动手查阅工具书。使用工具书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技能,因此,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还要勤查工具书,如掌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说文解字》的使用方法。③指导学生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学习古诗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大胆地质疑,在质疑、思考和探究中深入解读文本,从而理解文本的内涵。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最后一段“寻找桃花源”时,笔者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是刘子骥去找桃花源?他为什么“欣然规往”?他寻找桃花源最后“未果”,“后遂无问津者”,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对此,笔者让全班学生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文中的最后一段是虚写,说刘子骥“欣然规往”,带给好奇的读者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理解“桃花源”这个地方是作者虚构的,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理想。通过对课文的质疑和探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深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变“重言轻文”为文言并重
有的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习惯于把对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作为教学目标,试图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过关,而忽视了古诗文的“文”与“言”的关系,走入了重言轻文的教学误区。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将初中古诗文的教从对“字词”的教学转变为对“文”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掌握作者采用的写作手法,对作品给出合理恰当地评价,让学生在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的同时,提高读写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教育。比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五柳先生传》时,学生在疏通课文、理解文意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即读了“ ”(原文),我看到了一个 的五柳先生。有的学生说:“读了‘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看到了一个不为功名利禄动心、守志不阿的五柳先生。”有的学生说:“读了‘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看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有的学生说:“读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看到了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文言词句的含义,还在品味赏析文本的基础上,透过字词的表面含义体会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品质,从深层次上挖掘了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将“文”与“言”割裂开来,而要将二者联系起来,避免出现重言轻文或重文轻言的现象,而要做到文言并重。
四、变“架空分析”为主动参与
有的教师在教学时重言轻文,只注重学生对字词的解释,忽视了学生对古诗文的整体感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体会、对文章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这种架空分析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古诗文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的方法是,变教师的架空分析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①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师的架空分析变成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②营造轻松、民主、快乐的学习氛围。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课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对照文中的注释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做到尽量少讲,只对学习重点、课文难点加以点拨和指导;课后,教师从学生作业的反馈信息中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存在的盲点、弱点,并给予释疑。③鼓励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学习被动的情况,原因在于学生习惯于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缺乏学习自信。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条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以教学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唐雎不辱使命》为例,由于课文生字词比较少,笔者采取了让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如4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可以向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如问题可以是关于字、词、句的,也可以是关于文章内容的,还可以是关于文章的写作方法的。各小组之间互相合作,学生全员参与,各抒己见,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围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五、变“题海大战”为活动体验
为了巩固古诗文的学习效果,有的教师往往采用题海战术的方式,通过让学生反复做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学生对此较为反感,若能适当地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课文,将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文的把握。比如,记忆古诗文时,可以利用“画”“唱”“对”“演”等活动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记忆古诗文。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使至塞上》时,文中的句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大漠美丽的风光,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根据诗的意境,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再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学唱歌曲来记忆课文。又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孙权劝》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体验的方式来理解和记忆课文。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研讨会、古诗鉴赏会等活动,让学生受到“实战”锻炼,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六、从“课内学习”走向课外积累
要真正学好古诗文,学习教材中的几十首古诗文还远远不够,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古诗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维。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童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沈复的《浮生六记》;学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孙权劝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伤仲永》进行对比阅读,同时推荐有关“勤学”故事的文章给学生阅读,如《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韦编三绝》等。在扩大学生阅读面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湖心亭看雪》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本课与已经学过柳宗元的《江雪》进行对比阅读,体会文章在描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学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口技》时,可以与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进行整合,了解我国戏曲的基本常识、主要特点和艺术风格等。这种将课内知识与课外阅读材料相整合的做法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拓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阅读潜力。
一、充满哲理思辨:阅读技能培养新设计
在阅读认知过程中,要进行文字辨认、词义理解、句子加工、篇章分析等各种技能活动。阅读技能的培养途径、方法和手段,需要用哲学的眼光来审视,才能改变阅读教学中常常把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训练误认为技能培养的状况。洪编教材,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缺少整体阅读思想的指导、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痼疾,采用“单元合成,整体训练”的编写体系,在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构建了阅读技能的培养体系。
1.在语文技能协调发展中优化阅读技能的培养
洪编教材改变过去诸多教材以单一内容为主线的编选体系,洪宗礼把它概括为“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一本书”是说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结构的教学体系。“一串珠”表示教材每个单元像珠子一样,都是听说读写思的“集成块”。“一条线”是说单元相互连贯,教材是听说读写思训练的多股交织的“集合体”。在整套教材、单册课本、教学单元乃至单篇课文中,都能将读、写、说、综合实践以及有关知识巧妙地融为一体,用阅读来带动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等活动,同时又以写促读、以说促读,优化阅读技能的培养。
2.在教材结构元素中突出阅读技能的培养
洪编教材结构包含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和作业系统等四个系统。其范文系统多用主题合成单元,如“之歌”、“至爱亲情”、“金色年华”、“民俗风情”等,有助于学生对同类题材作品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对朗读、诵读和速读等阅读技能的培养不无益处。知识系统融入单元前的导读、课文后的探究练习、专题学习及附录当中,知识的积累引导阅读、促进阅读,促进阅读技能的训练。助读系统,课文的注脚、富有启发性的读中评注、九年级上下两册中十一个单元的“学会读书”系列所介绍的读书技法和策略,对阅读技能培养有着直接的帮助。作业系统,整套教材每篇课文的作业,都有阅读技能训练的因素,很多阅读技能训练还明确了训练方法和要求。
3.在教学关系的辩证处理中促进阅读技能的培养
洪编教材试图对语文教学作全方位、多侧面的研究,对语文教学中的诸多矛盾关系作辩证分析。例如:教材阅读技能的培养,在单元编排中都有分与合的问题。从分的角度看,单元内的讲读、扶读、自读,构成了一个从“教”到“不用教”的上升螺旋。从合的角度看,每个单元螺旋都是一个多种阅读技能的“集成块”。再如:从度与量的把握来看阅读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必须适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和思维状况,不能脱离学生实际需要和可能。教育学家凯洛夫提出量力性原则,赞可夫提出高难度的原则。单元内精读、略读、诵读三类课文的选择难度递减,既注意量力,又注意难度,能够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使学生通过阅读技能的提升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促进阅读技能的培养。
二、观照阅读方略:阅读技能培养新范例
阅读技能是阅读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可分为普通阅读技能和专业阅读技能。普通阅读技能适用于各种阅读材料,它包括基本的阅读技能精读和评读、常用的阅读技能略读和浏览、高效的阅读技能默读和速读、突破性的阅读技能问读和查读等等。培养普通阅读技能通常采取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猜测阅读、比较阅读、对话阅读、整体阅读等策略。洪编教材中普通阅读技能培养有着清晰的思路,共设计了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能训练35个点,解决了阅读训练序列问题。
1.教材的知识系统提示阅读技能的养成方法
洪编教材在七、八年级作业练习中分散介绍阅读要求、强化阅读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集中安排十一个单元,突出阅读学知识介绍和阅读技能训练,成为“学会阅读”系列单元,作为九年级学习的重要内容。九年级下册五个单元“学会阅读”系列较详细地介绍了普通阅读技能培养方法。从信息获取方式角度看,有默读、略读、精读、速读等方法;从信息反馈策略角度看,有质疑阅读、感悟阅读等方法,既有显示思维流向的“发问”,又有反映语言再现能力的“复述”;从信息处理形式角度看,有圈点、批注、提要、撰写心得等多种方法;从信息储存途径角度看,有熟读成诵和摘记卡片等形式。
2.教材的范文系统引导阅读技能的培养路径
范文系统循环编选教读、扶读、自读课文,精选和编配一定数量的扶读课文,作为阅读学习过程中由教读到自读的中介,助以读中提示,为教读的“举一”过渡到自读的“反三”架设桥梁,这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洪编教材“单元合成”在扶读课文编排上注意选文的特殊要求,其内容比教读课文略浅,但又比自读课文稍深;语言表达形式上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有明显的类似处。扶读课文的读中提示多采用评点式和鉴赏式,把课文的重点内容、语言知识、篇章结构等分析过程都展示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地借助扶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根据读中提示“寻文觅路”,从接受教师的启发逐步过渡到独立的自主阅读。
3.从阅读的质和量上保证阅读技能的目标达成
洪编教材除介绍“走进图书馆”、“网上阅读交流”、语文实践活动等课外阅读学习方式外,还重点安排了“名著推荐与阅读”。名著荐读将整本书的阅读引入课堂,打破历来课堂上读单篇文章的惯例,扩大了语文学习资源,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洪宗礼主编的《语文读本》倡导“高级阅读”,即阅读文本所反映的水平要高于阅读者的水平,因为学生阅读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水平如果同他们现实的生存状况基本接近,从某种意义上看,只是一种“同级阅读”。从阅读技能训练角度看,则近乎机械的重复训练。《语文读本》内容,有的与课文内容相联系,有的与课文某些写作方法有共同点,有的选用课文作者的其他文章,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联系起来,用课外阅读加深和补充课内的阅读。
三、呈现人文色彩:阅读技能培养新蓝本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阅读不仅要具备普通阅读技能,还要有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能够体验文本情感的专业阅读技能,如朗读与诵读、悟读与赏读、用读与写读等等。语文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有适用于专业阅读技能的培养策略,如感知积累以培养语感的阅读策略、唤情融情以体验情感的阅读策略、引发审美以欣赏意境的阅读策略等等。洪编教材课文的助读提示、作业的阅读要求、单元后的诵读欣赏、专题中的阅读训练、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以及“学会阅读”系列,既注意技能训练材料的人文性,又重视阅读技能培养的可操作性,为学生语文阅读技能培养指引了一条富有人文色彩的绿色通道。
1.用教材助读系统指导语文阅读技能的培养
洪编教材每个单元前都有助读内容,多数课文还有读中提示,为阅读技能的培养提供了明确到位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会读书”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要“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吟哦讽诵,就是要放声读,读得正确、流畅,读出文章味道,培养良好的语感。再如七年级下册课文《月迹》、八年级上册课文《苏州园林》、九年级下册课文《出师表》等,都加注了读中提示,便于学生阅读过程中进行信息反馈。教材还专门设计一个单元――九年级上册自由读写单元,让学生仿照“读中提示”范例,自己编写“读中提示”,训练对读物进行圈点批注的阅读技能。
2.用教材作业系统明确语文阅读技能的训练要求
洪编教材的作业练习形成了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习的综合训练序列。练习中对阅读技能的要求很清楚,便于学生明确训练目标。初中六册语文课本共有35个单元,每个单元后面都编配了诵读欣赏内容,有33个单元的课文后面安排了练习;课文156篇,其中有146课安排了练习。在146课的练习中,共有练习题569题,其中除去阅读思考、理解课文内容的题目外,有阅读技能要求的题目共有122道,这当中要求朗读的有29题,要求诵读的有17题,要求背诵的有45题,要求速读的有2题。这些题目中,几乎涉及了各种阅读技能的练习。其中积累性背诵的段篇已超过50,如果加上每个单元后的诵读欣赏内容,背诵篇目不低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朗读、诵读等训练有助于学生感语、品味、鉴赏能力的培养,在积淀语感过程中体验人文情怀。
3.用语文专题和实践活动培养语文阅读技能
洪编教材中编排语文专题共10个、语文实践活动12次、综合学习与探究11次。专题学最后一个是初中语文学习情况调查,其他都是用阅读来拓宽学生知识面,养成获取信息的阅读技能内容。专题学习分阅读参考、思索质疑、讨论研究三个栏目,如七年级上册的专题《狼》。这一专题设计好就好在把读、写、听、说、思糅合在一起,把“读”放在第一位。了解认识“狼”靠文章选读;比较分析“狼”要拓展阅读;评点欣赏“狼”的形象则离不开搜索阅读。有关“狼”信息的获取过程实际上就是阅读技能训练和阅读策略运用的过程。这里不但要阅读教材,还要查阅相关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浏览网络信息;不但有精读、默读、略读、速读、疑读、查读的练习,还有悟读、赏读、用读、写读等等的练习。这是语文阅读技能的综合应用。
七年级、八年级的语文实践安排,近一半活动与阅读技能是直接相关的。如“走进图书馆”、“网上读写与交流”离不开阅读技能的应用,而“赛诗会”等活动则是语文阅读技能展示和提升的大好机会。九年级的综合学习与探究强调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如主动搜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整理资料,占有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所以说,综合学习与探究是阅读技能形成、应用和提升的重要演练场。
四、关注文体特征:阅读技能培养新尝试
文体是文字作品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样式。正确解读文本的方法需要注意文体特征的规定性,需要随文体的不同来选择阅读方法、调整阅读策略。洪编教材有关文体常识分散于读中提示、课后作文练习以及综合学习与探究中,应用文示例等内容安排在附录里,这与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不同。“语文版”国标本按文体组织单元,进行各类文体的阅读技巧训练。从整套洪编教材看,文体意识主要是通过以写促读、读中评注来培养的,教材对文体阅读技能培养作了有益尝试。
1.洪编教材不同文体课文的编配及分布
从单元编排体例上看,七、八年级大多用主题来统帅课文合成单元,九年级则以阅读技法为主合成单元,单元内的文体意识不很明显。但从整套教材的阅读技能培养看,文体意识还是有所体现的,同类文体的阅读技能相对集中地训练,写实作品在前三个学期侧重记叙文、说明文,后三个学期侧重议论文;文学作品选文占66%,七、八年级侧重散文、诗歌,九年级加强了小说、增加了戏剧。
2.用诵读欣赏和课文评注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
“诵读欣赏”是洪编教材单元合成中的固定部分。全套教材35个单元,有35次诵读欣赏,有利于诵读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这种阅读技能持之以恒的训练。诵读欣赏的内容有97段(首),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独白、对联、警语等等,其中古诗词有38首。这些不同文学体裁作品的诵读,有助于学生在诵读中感知不同文体的差异。
课文评注,可以引领学生进行注读。整套教材的示范注读,每册两课,共有12课,对经典散文、短篇小说和诗歌标注读中提示。这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还示范说明不同文体阅读技巧,从而帮助培养阅读技能。如对朱自清《春》、《绿》、《背景》的评注,对写景散文、写人散文的叙写顺序、层次和表达意图、表达方法、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都作了提示。再如对鲁迅作品《孔乙己》和《故乡》的评注,扣住小说的特点,抓住细节对人物的肖像刻画、心理描写、动作和语言的叙述进行了分析,对小说中情节的深刻含义以及环境描写所预示的变化也作了提示。教材对贺敬之和徐志摩的现代诗歌的评注,也紧扣文体特征,对诗歌《回延安》和《再别康桥》当中词语的锤炼、诗句的节奏、情感的表达、想象的再现、意象的概括、修辞的手法等等都作了赏析。
3.用以写促读的方法增强语文阅读中的文体意识
洪编教材中没有把文体知识单独排列出来,而是融入单元合成的“写作”或综合学习与探究,七、八年级教材中的“写作”把记叙文、说明文等文体的写作注意点分在多个单元中以系列的形式介绍出来。九年级下册课本第一个综合学习与探究谈及戏剧剧本的写作,比较全面地探究剧本写作的注意点。写作技能的训练,也是文体阅读技能的训练。
阅读技能培养目标应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洪编教材对阅读技能的评价思想体现在九年级下册中的专题“我心中的语文”里。编者提示学生按照七至九年级语文学习的目标要求,对语文基本技能进行分项评价,作自我检测评估,共列出22条分三个等级来衡量,其中涉及到阅读评价的有10条。这10条大致是从课外阅读总量、阅读情感态度、阅读兴趣习惯、阅读技能养成四个方面评价阅读,这个评价标准有利于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阅读技能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马笑霞.阅读教学心理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 徐宗文,任范洪.洪宗礼初中语文教材研究荟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3] 方韬.从结构思想看“单元合成”型语文教材的理论基础.江苏教育研究,1990(1).
【关键词】仁爱版初中英语教科书 插图 分析与应用
0.引言
教科书中的插图,能够帮助学生直观的了解图片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科书中的插图想要良好的发挥出作用,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与教师的感受。一本图文并茂、插图与文字良好结合的教科书不仅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仁爱版初中英语教科书插图的分析
笔者通过对仁爱版初中英语教科书的插图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七年级上册插图总数488幅,96页。七年级下册495幅,96页。八年级上册564幅,96页。八年级下册563幅,96页。九年级上册406幅,96页,九年级下册213幅,48页。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仁爱版初中英语教科书其中的插图十分丰富。通过对学生认识规律的考虑与学生理解能力、思维水平的提升,插图数量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减少。特别是到了9年级学生进入到复习阶段,插图数量的减少符合该阶段学习的要求。
从插图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发现,七年级上册照片17幅,卡通漫画类392幅,卡通简笔27幅,图表52幅。七年级下册照片15幅,卡通漫画类399幅,卡通简笔24幅,图表57幅。八年级上册照片18幅,卡通漫画类472幅,卡通简笔15幅,图表59幅。八年级下册照片20幅,卡通漫画类469幅,卡通简笔11幅,图表63幅。九年级上册照片78幅,卡通漫画类267幅,卡通简笔9幅,图表52幅。九年级上册照片58幅,卡通漫画类129幅,卡通简笔2幅,图表24幅。从上组数据可以发现照片数量与年级成正比关系,而图表与卡通类则随着年级的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不同的图片形式对学生有不同的教学意义,特别是照片由于复合学生直观理念的增长因素照片比例出现增长。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仍然存在问题。
2.仁爱版初中英语教科书插图应用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教科书中的图片存在比较浓厚的兴趣,但是其对图片的认知仅仅是停留在表面,无法做到对图片与教学内容的联合思考,无法理解插图对教学的帮助点在哪里。
(2)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知识的限制只能了解插图的大致意思,无法深入理解其信息,无法理解插图在这里插入的本质。
(3)学生对插图的理解不够深,就会影响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1]。教师对插图的理解即使通过讲解也不能代替学生自身对图片的理解,长期在这种思想惰性的影响下学生不愿意对插图进行深入思考,影响了插图在教科书中的应用。
3.仁爱版初中英语教科书插图应用研究
3.1以图引出教学意义
探究插图的作用,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从这一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插图的特点进行教学。
例如,以仁爱版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Our Local Area》为例,教师利用插图进行教学。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根据课文中的这幅插图进行思考,这个扎着两个小辫子的同学是在什么环境下做着什么?整幅图传递出来什么信息呢?生:这个同学拿着书本在学习,从人物的表情上可以发现这个同学学习的十分快乐,在这位同学的身后是一个书柜,书柜里全是书。师:这个同学回答的特别好,说明这位同学有认真思考。同学们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同学拿着书本的表情是微笑、愉快的?现在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教师利用学生初步建立的的情感体检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步骤进入到学习中。
3.2以图诠释做人道理
英语教科书中很大一部分的插图表达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德育教育效率的目的[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联合插图将做人的道理穿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教会其做人的道理。
例如,某教师在进行仁爱版八年级上册2单元的教学时,首先让同学们熟悉这段内容,让学生利用英语朗读一遍之后,又利用中文翻译一遍。这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师:我们设身处地的思考一下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班级中有同学也住院了,你们会怎么做呢?另外观察第二幅插图,病床上的同学是一种什么表情?这个表情说明了什么?生:如果我们班级中也有同学住院了我们肯定会去医院看望他。生:插图2中可以看出躺在床上的同学因为其他同学来医院看望他忘记了病痛,显得十分高兴。在同学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补充了插图中隐含的知识后又补充了在日常生活中看望病人应该多安慰人。
3.3以图陶冶学生情操
插图不仅仅要传播出一定的教学意义,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4]。教师可以利用教科书中的插图在引导学生挖掘其内涵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有效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例如,某教师在进行《Who is your favourite character in literature》的教学时,并没有先进行教学内容的教学,而是以插图作为切入点,首先对这几幅插图的一些知识点阐述出来,让学生有一个大致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后教师再转回到教学课文的学习,学生在之前分为的感染下积极、专注的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有效套也了学生情操。
4.结语
总而言之,插图在英语教科书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另外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能够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利用插图联合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用较为灵活的方式,结合插图的特点进行教学,充分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定,李臣之.教科书插图二次开发制约因素与实施途径――以新课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11(01):132.
[2]钱福兵.谈谈如何有效使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插图[J].中学英语园地(教学指导), 2012,13(09):209.
【关键词】语文 口语训练 课前三分钟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存在着很多会听、会写,但就是不会说的学生,或许成绩会很好,但不会,也不敢合理而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遇到需要在大家面前发言,就感到手足无措,四肢僵硬,这样的学生已经不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所以,我尝试每堂课花“三分钟”来专门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 “三分钟”,实际上是指利用每节语文课开始的前三至五分钟,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走上讲台大胆表达,以此来提高学生口语能力、锻炼胆量。
一、“三分钟”的理论依据
传统教育中,“说”的能力训练长期缺失。“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语出《论语・里仁》,表现出了孔子“讷言”的主张,这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内敛相吻合,着重于行动,鄙于多言,着重于深思,鄙于张扬。认为“多言,必会如世间之浮华般,虚幻不实。讷言,则会如久磨之宝剑般,锋锐难抵。”实际上,类似的言论还有很多,例如《朱子家训》中的“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鬼谷子・本经符》中的“言多必有数短之处。”长期以来,这样的思想也对语文课堂形成了极大的影响,教学中总是以教师为主,一讲到底,学生永远只能是被动地接受。造就了大量只知埋头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而现代社会,更需要新时代的人才既敏于行,也敏于言。
另外,在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所以,听说读写中的“说”的能力培养,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是很有必要的。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同时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实际上是打破传统课堂老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这样做,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有利于课堂教学深入地开展。
二、“三分钟”的实施策略
1、形式多样,循序渐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所以,活动要能够坚持,兴趣很重要,而人们往往容易对不断重复的行为,所以活动形式应该要丰富多彩,太简单的活动会让学生觉得不屑一顾民,太难的活动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做好,所以,活动的设置应该多考虑初中的各个阶段特点,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让学生从中找到成就感,从而保持对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例如,我在实际操作中是这样安排的:
七年级的时候以讲成语故事为主。刚进初中的学生,往往充满了对新学校新同学的陌生感,同时,表达的欲望较强而分析归纳的能力较弱。讲故事一方面比较简单,易操作,另一方面绘声绘色的故事讲述也能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迅速融入到新的集体之中。我往往要求他们在上课之前先将成语及其意思板书在黑板上,以便于其他同学背诵积累。
到了八年级,学生早已完成了初中生的角色适应,变得更成熟,却也因为青春期的到来而显得更叛逆。所以,在这一年里,我就结合国学教育,让学生来讲经典。八年级上册就选择《论语》,八年级下册选择的是《道德经》,学生提前一个星期准备,每个学生准备其中的一则,可以查阅资料,但是要自己完成观点的提炼,准备好发言稿,要求尽量能利用周末完成简单的PPT制作。之所以选择这两本经典,是希望学生能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清静无为”的思想熏陶下,成为谦恭有礼、胸怀宽阔的人,在八年级这个关键的一年里,树立起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也增加他们的国学积累,人文积淀,提高分析、综合,最后准确、大方地表达的能力。
九年级的学生心志已基本成熟,开始要面临升学的压力,而且通过前面两年的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已经大大地提高。为了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我安排的是演讲的形式。九年级上册是事先确实好主题的演讲,主题由各小组商讨、提出,然后收集起来进行筛选,确定出一些学生感兴趣,又适合进行公开演讲的主题,仍然提前一个星期,由学生自己通过抽签的形式选出主题,准备好规范的演讲稿。九年级下册则主要是即兴的演讲,事先确定出一些在考场上也会经常出现的主题,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如何面对成功与失败”、 “自信、自强”、“换个角度看问题”等,或者是一些时事热点,让学生在上课前抽取主题,迅速拟出提纲进行演讲,要求观点清晰,论述有理有据。
2、提前准备,确保效果
巴班斯基曾说过:“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要达到“学的最优化”,每一个阶段的活动,都应该提前准备。讲成语故事和讲经典,以及定题演讲,都提前一个星期开始准备,要求有规范的发言稿,避免无准备的临时上场。最后阶段的即兴演讲也应该至少有五分钟以上的准备时间,让学生能够理清思路。只有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的克服紧张,发言效果也才能得到保证,不管是讲的同学,还是听的同学也才能从中有所收获。
3、指导激励,长期坚持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上台后如鱼得水,侃侃而谈;有的就结结巴巴,局促不安,可能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从来没有进行过类似的训练。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多从上台后的仪态、用语的规范方面对他们进行上台前的指导,让他们有方法可循,同时对于一些过于紧张的同学也要多进行鼓励,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发言结束后,对于学生要进行以表扬为主,同时指出明显缺点的点评,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有更多的收获,这一环节最初应由老师来做,等学生熟悉过后就可以让学生来进行点评。
当然,除了指导与鼓励,营造适当的竞争机制也很重要。所以,在学生发言结束后,可以快速的通过举手的方式,来判断同学们对发言效果的认同度,然后根据票数的多少给他们加分。有了竞争,学生会更有动力。
总之,语文能力的提高,在于厚积薄发,绝非一日之寒,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当然也不例外,所以,课前三分钟的训练,一定要在规范的基础上坚持进行,只有坚持,才能确保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多文本阅读 语文教学
首先,多文本阅读教学的目的何在?多文本阅读的益处是什么?阅读教学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普通的语文课阅读教学一直都在进行,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在跟进。无论是单文本阅读,还是多文本阅读,阅读有几个鲜明的作用:提高修养,获取知识,传承文化。那么我们为什么更热衷于多文本阅读教学这种形式呢?因为多文本阅读不同于单文本阅读的地方是:课堂容量大了,更多的时间可以放在学生的阅读上,老师的讲则必须是精讲,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是同时阅读几篇文章,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这种阅读形式更贴近“阅读”的本真意义,或者说更贴近“阅读”的本色;同时对于老师而言,相比于单文本的深挖掘,多文本阅读也给了老师更多的自由,在教学设计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文教学上则更多地体现了老师的个性与特色,语文课进而也异彩纷呈,百花齐放。
其次,多文本阅读教学如何提升有效性?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有怎样的关键意义?
目前出现的问题是如何提升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很多老师花费不少精力来进行校本教材的研究,寻找了很多课外的相关文章,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学的设计。但是,这种做法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我们的教材在编纂时,已经是按照相同的主题进行了单元的编排,同一单元的文章为什么不能作为多文本阅读的素材呢?再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的《短文两篇》,在同一课之内的两篇文章《陋室铭》和《爱莲说》已经能够很好的让学生体会“托物言志”这种表现手法,又为什么要寻找那么多课外的生僻古文来学习这个知识点呢?这种做法是否有一些舍近求远呢?所以,我认为,如何提升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教师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
在进行多文本教学设计之初,教师必须明确的就是“我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多文本阅读课,我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从课内衍伸到课外,只是同一主题的深化,老师要做的基本就是筛选相关的素材,推荐给学生,稍作点拨总结即可。阅读的本质是什么,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读者的精神洗涤的过程,是读者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任何一位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做的。而教师的意义更多的应该体现在给学生方法和启迪,“教是为了不教”,如果学生毕业多年,他依然手不释卷,依然热爱阅读,专注于阅读,能从阅读中找到乐趣,甚至能从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成功的。从这个层面,我认为多文本阅读教学的设计可以有两个基本的思路。
再次,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的思路?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思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我认为多文本阅读教学的设计可以有两个基本的思路――“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所谓“同中求异”即在主题与写法相同或相近的文本中发现不同之处。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鲁迅的《藤野先生》和的《我的母亲》以及的《我的童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可以就这个主题进行深入挖掘,开展多文本阅读。但是如果进行“同中求异”的思考,就可以从写人叙事的方法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学的设计。例如三篇文章都有一个共性即通过典型的事件突出人物的性格,这是“同”,那么在写人叙事的过程中是否还有个性化的“异”呢?通过这种方式的深入思考,还可以发现《藤野先生》在塑造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是,运用了“正衬”和“反衬”这种表现手法,仙台人民是“正衬”,日本学生是“反衬”,而在《我的母亲》这一课,母亲的形象塑造过程中大嫂和二嫂也起到了“反衬”的作用,但文中没有”正衬”。在《我的童年》中,衬托这种笔法就不明显。这种“同中求异”的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有更为深入的探索和发现。
所谓“异中求同”即在主题与写法不相同或不相近的文本中发现相同之处。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鲁迅的《雪》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以及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三个文本,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放在一起进行阅读的时候,是否可以发现其中隐约存在的共性呢?我认为,它们有共性,即三个文本背后都有一个勇敢不屈的斗士形象,都有一片拳拳爱国心。这种“异中求同”的思S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综上所述,多文本阅读教学是今后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而教师的教学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两个思路进行多文本阅读的设计,将非常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参考文献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树立规则意识
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情感的熏陶,又进行规则方面的引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把规则自觉地形成一种习惯,知道用规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课文《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的灾难》时,要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学习《期行》(七年级上册)时,教育学生懂得明礼诚信;学习《背影》《永久的悔》教育学生尊老爱幼等,这些都是极好的教育题材。
二、在综合实践中模拟,形成规则意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为学生创设规则意识提供了氛围。教学中,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品德教育、规则意识教育、法制教育。 比如,八年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环境小课题研究》,结合当前进行的环境综合治理,让学生走出去,亲身体验环境保护。当然,从安全教育的角度,就要遵守一些规则,这些规则,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让学生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规则中自己教育自己,达成一致性。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什么叫规则,体验规则的重要,比如,外出活动期间的行车安全规则等。同时,在实际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在公共场所如何保持文明举止等。
三、在写作活动中关注,规范规则意识
写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遵守规则的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反思、讨论。在初中语文写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善于用规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背影》《永久的悔》后,安排的写作是《珍藏的记忆》,教师可以帮助学习收集团结友善、尊老爱幼的资料,引导学生说真话,说真心话。再如,现在多数老师都有让学生写日记、周记的习惯,那么让学生在写作时可以通过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法治在线》《大家看法》等栏目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体会,这些节目的选题贴近百姓生活,普及法律常识,而且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可以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提高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因为违纪与违法之间不是不可逾越的。通过学习写日记,学生积累了写作材料,还可以反省自己,检查自己,从而接受教育。
总之,在社会生活中,规则意识是现代和谐文明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公民遵守规则、规范行为、建立公平公正有序和谐社会环境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