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艺术文化的意义

传统艺术文化的意义

时间:2023-08-24 17:17: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艺术文化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艺术文化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 CG技术;文化特性;功能;意义

一、CG技术的特点

数字化的视觉造型手段通常被称为CG技术,它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比特化。传播,复制与交互极其便捷。二是异于传统物理材质的制像过程。三是技术本身发展极其迅猛,超出了现有文化的适应范围。

和传统艺术作品的惟一性相比,数码作品批量生产的因素直接影响到对CG作品心理感受和价值认可的降低。同时,CG技术被引入艺术造型领域后,由于其脱离传统造型方式以及数字化的思维方式,在某些方面损害了由手工制作带来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呈现了自身特有的面貌。而CG技术产生之初,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其功能可以用来做什么,而少有考虑其即将产生的独有的意义指向是什么。随着CG技术的迅猛发展,它已经超出了原有艺术观念所能涵盖的范围。近些年中大量涌现出的互动媒体装置。其意义指向并不能被我们归入任何既往的文化模式。

在模拟传统方面,CG技术开发人员作出很多技术方面的努力,试图使数字化制作接近传统制作方式。如PAINTER软件对自然笔触的模仿、Zbrush软件对雕刻工具的模仿、以及WACOM的系列压感板、数字雕刻仪器等,都在技术层面试图拉近CG与传统艺术的距离。而同时,随着非线性数学的发展,一部分科学家和艺术家找到了更多的共通性;他们试图从观念上弥合相互之间的鸿沟。位于数字化前沿的艺术家敏感的从中发现了一些新的表现形式与意义指向,比如demo[demonstration]&Intro[introduction]竞赛作品、分形艺术(FRANTERAR)的探索性作品,艺术家与设计家试图融合科学与艺术界限,以对时间纬度和空间纬度的重新构建来诠释纯粹的CG艺术情趣。

尽管有以上的种种努力,CG技术的非物质化特点依然使得CG艺术呈现流俗文化的特征,这一方面来源于其先天的商业性特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CG技术的发展速度超出了人类文化的跟进速度,因而呈现出一种有功能、无意义的状态。但借助对传统艺术的模拟,它将逐渐获得新的隐喻和指代的能力。从而具备文化的特点。

二、CG技术文化内涵的产生

当在PHOTOSHOP中一个滤镜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当MAYA中一个表达式产生奇异的动作时。艺术家如何面对它?操作失误还是一次艺术灵感的契机?无论结果如何。这种现象的出现通常还是会被纳入既往的艺术创作模式中。艺术家对待它的态度,和面对一种特殊的肌理效果没什么分别。之所以会这样,还是因为CG诸多功能的意义指向是空白的。而当我们试图给它赋予视觉文化意义时,难免会将它纳入既有的能指与所指模式中,而单纯模拟传统艺术形式,使它自身仿佛具有一种流俗文化的特征,类似一种魔术或杂耍。

那么,当一个传统观念的艺术家借助CG技术完成其作品后。他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精神指向,会因为CG的介入而产生些微的影响吗?如果有,这种影响的意义何在?

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人类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其自身功能的放大和延伸。这种放大通常都是局部性的。这样必然会引起原有社会机体的整体比例失调。从而引发感知模式与比率的重新调整来适应变化。显然,在CG技术的运用中,这种不自觉的调整也是必然会发生的。

“技术变革不只是改变生活习惯,而且要改变思维模式和评估模式。”[1]同样,CG技术改变的不仅仅是造型方式,也影响和改变着传统艺术思维的模式。而这种改变实质上是CG功能逐渐获得意义的过程。

当前,CG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服务于大众文化生活,而随着数字虚拟娱乐方式的兴起,强加给CG功能的传统能指与所指意义正在被误读或产生歧义,这种现象对传统艺术在进行着解构,也是CG技术形成自己特有文化内涵的契机。

但正如后现代艺术一样,新的意义要被解读。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可读性,而借助即成的传统语汇的能指与所指关系,是一个必然过程;CG功能只有暂时穿上传统艺术模式的外衣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生出自己的意义来。目前,一些前沿的探索也在借助对传统意义的重新组合,来避免无意义的功能。比如,威尼斯双年展中的融合了行为、装置、CG为一体的媒体艺术作品,其中CG部分大量的应用了高科技成果,但还是在行为、装置等传统艺术的辅助下来阐释其意义。

另一方面,一些科学家或艺术家,根据非线性数学原理设计的一些分形图象软件所产生的图象和影象,从形式到内容都张显着纯粹的数字化意趣。虽然我们并不能解读其中的文化意义,但依然会被其中所呈现的一种数理之美所震撼,技术对审美方向变化的推动力,似乎超出了人文所具有的能力,而过多的人文意义指向也似乎会损害类似事物的发展速度。

CG功能的日新月异,造成了CG功能文化意义空置,与其对应的意义总是滞后产生。技术带动意念的趋向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显著得多,但作为文化总是需要传播的,而传播就需要能解读的共性意义。比特化数字时代的共性意义已经多意化,歧意化。

麦克卢汉在他著名的《理解媒介》中说:人类的文化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消弥技术带来的不适应。既有文化总是试图将新情况纳入自己的体系加以消化。以此稳定人的知觉系统。而技术的进步却在不断破坏这一体系。当今,人所共见的是:数字媒介对现有文化的撕扯,揉搓,切割,整合程度之暴烈,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在艺术方面,线形结构体系的传统形式正遭受后现代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再也难以包容新技术新媒介,使现象和意义一一对应。由此,一种新的功能与文化意义间的关系正在呼之欲出。

CG作为数字文明的一种代表,对未来文化的表征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被我们称之为数字鸿沟的东西,其实正是它的价值所在,因为它表明了CG所创造的图形影象隐含了不能为传统文化体系所涵盖的内容,建立新的意义指向关系,适应急剧变化的信息时代文化需求已经是大势所趋。

第2篇

中国传统艺术符号不仅为现当代艺术创造提供了设计参照,同时其自身也含有一定的符号意义。在现代的艺术设计中融入传统的艺术符号具有重要的文化推广意义,而传统艺术符号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现当代艺术的创新和设计理念。

二、传统艺术符号在现当代艺术中运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彰显现当代艺术的民族性

由于现代西方艺术的融入,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威胁,深刻认识传统艺术和民族艺术的重要性对于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些年我国艺术领域的不断发展,对传统艺术的研究和重新认识也不断加深,营造一种传统艺术符号创造的新氛围,在其气场、意境、语汇上不断挖掘其时代价值,对于凸显现当代艺术的民族性,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实现现当代艺术的创新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缺少创新理念的来源是很难实现艺术的创新效果的。传统艺术中语汇、元素、符号等为现当代艺术提供了新的设计手段,并在实际运用中逐渐形成个性化的艺术设计,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进行有选择的艺术符号搭配,能为现当代艺术的创新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有利于达到保护传统艺术的目的

在现当代艺术中,运用传统符号艺术还利于实现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传统艺术具有重要地位,忽视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将会对艺术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因此,要加大传统艺术符号在现当代艺术中的运用,将其与现代艺术创作理念有效结合,推陈出新,进一步推进传统艺术的保护和发扬。

三、传统艺术符号在现当代艺术中实际应用

(一)现当代水墨艺术中传统艺术符号的运用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艺术创作逐渐受到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水墨画创作也出现分化趋势,一方面部分保留、全保留水墨装置、抽象水墨等水墨材料,另一方面选用新的技术和工具,不再使用传统毛笔以及相关的笔法。这两种分化趋势被称为实验水墨和现代水墨。实验水墨以其自身独特的视觉张力、审美观、文化价值取向逐渐被现当代艺术创作所参照,提供了大量有意义的水墨文本,不但发扬了传统艺术文化,还能够提高我国现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发展中的竞争力。例如陈心懋将写着古代文章和泛黄的古书笺粘贴在麻布上,形成一种人为肌理与历史遗迹的反差的木板印刷品,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促进了传统艺术的传播。

(二)现当代油画艺术中传统艺术符号的运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油画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倾向个人主义,缺少精神性艺术理念。与此同时,现当代艺术中出现了大批以中国传统艺术符号为艺术创作源泉的作品,对油画文化特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例如顾黎明创作的《木板年画系列》,体现了对传统艺术符号的工艺与操作、动态与静态、时间与空间的体悟和完美结合,符合时代艺术发展的趋势,实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符号与现当代艺术有效结合的目的。

四、结论

第3篇

关键词:设计艺术; 发展  

 

设计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它的创造性,类似于艺术的活动;它的理性,类似于条理性科学的活动。人们常说: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同哲学、宗教等一样是一种文化意义的载体,它负载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意义。人们通常说艺术的社会意义、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审美意义,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上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观已运用到了各个领域,象能源、生态、技术、资源等。作为设计艺术,私以为,也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承性 

作为文化中的艺术既有继承性又有开拓性,纵观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化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设计艺术亦然。一个成功的艺术必须有"根",这个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要充分考虑民族性。如把传统的中国图文与建筑相结合,不光具备传统的文化的情结,又具备现代设计的特点。 

文化需要一个命脉将其进行贯穿这就是文化的脉络既文脉,如果将文脉断开,这种文化就再也不会顺应下去,设计作为文化,也应注意文脉。在现代设计中很多东西是以牺牲传统文化作为代价,这些只会是一时的焰火,观赏完后就什么都没有了。现代设计是一个多文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在自有的传统文化上加附外来先进的设计,取之其精华,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二、创新性 

设计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创新性,超前性,在继承的同时,不要忘了创新,这是设计的本质要求,超越是艺术家和艺术设计师具备的一种艺术创作素质。只有创新才有发展,艺术才能持久。 

 

三、宜人性 

艺术设计与其他意识形态一样,都是反映客观世界,是自然与艺术的综合体,即反映自然界的现象及其规律同时也反映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整体,社会的生活是以人为中心运转的,社会的活动也是以人为主体展开的,因此人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和主体,离开了人,就无所谓设计艺术。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就是按照美的规律,用形体美塑造出具有审美属性的形象与典型,整体地综合地形象地反映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表现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设计应为人服务,这是基石。需求是设计的原动力,包括生理和心理需求,任何一种设计必须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类的需求,离开人类,设计将无任何意义。 

 

四、时尚性 

"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形式特征正好是这种历史变迁的里程碑,其表现出来的造型风格就是里程碑的碑文"。艺术设计有鲜明的时代性,它总是表现出特定的时代、特定社会的情感,不同类别的艺术设计都会以不同的表达形式反映出一定时代和一定环境的审美理想。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的社会,科技就是时尚,现代设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与科技的不可分离,设计艺术就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将其达到实用而完美的效果。 

设计师要把握人们的审美趋势,并不断吸取其他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自己,因而科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设计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给艺术带来了更多的表现手法。 

 

五、经济性 

艺术设计与经济是一个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反作用物质文明,经济能决定艺术设计,艺术设计能反作用于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产物-艺术设计也是一种生产力。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这个时代,工业产品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无一不是与经济紧密联系,良好的设计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是设计的一种价值体现,从而可以让设计者更好地去设计,没有创造效益的就会被市场所淘汰,还谈什么可持续发展。所以,没有经济的支持,艺术设计举步维艰,只有艺术设计创造了经济价值,才可能得以继续发展。

设计师不仅仅是为经济利益为完成工作任务,应该认识到自己是社会文化的缔造者,也是社会文化的传播者,为了人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对社会上设计文化的思潮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社会审美舆论作正确的导向。 

 

参考文献 

[1] [美]马文·哈里斯, 著. 李培茱, 高地, 译.《文化人类学》. 

第4篇

[摘要]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在西方人与生俱来的极端主义思维方式的引导下,经过近一百年的连续不断的推陈出新,终于陷入山穷水尽的绝境,至于人们惊呼:“艺术死了!”然而,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双重包围的中国当代艺术,其在形式语言和文化意义上的不断突围和实验摸索中,却在不知觉间兼具了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急先锋。

[关键词]现代艺术 先锋艺术 文化突围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在西方人与生俱来的极端主义思维方式的引导下,经过近一百年的连续不断的推陈出新,终于陷入山穷水尽的绝境,至于人们惊呼:“艺术死了!”现代主义艺术不仅在美学上构成了与传统的对立,在内在精神上体现出人的灵魂与肉体、人与自然的分离,而且在艺术的接受上也产生了与大众的隔膜。正如有人指出的,现代艺术将大众分成懂它的和不懂它的两部分人,而懂它的人总是少数。然而,置身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双重包围的中国当代艺术,其在形式语言和文化意义上的不断突围和实验摸索中,在不知觉间兼具了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急先锋。此时,以实验探索艺术语言和对当下现实做积极批判的中国现代艺术在对现实的表述和批判时表现出了应有的锐度和积极性。艺术家不仅用人性化的艺术语言表达着对大自然的亲近,对社会生活的关心,而且竭力想要消除艺术与大众的距离。他们全心全意地想与社会合作,千方百计地迎合大众审美趣味。

中国当代艺术就此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文化语境,即中国的这个交织着现时与以往传统、东方和西方交织错位的文化语境。如果单纯从艺术的当下性来说,中国现时代的艺术家几乎无不处于时代的错位之中,但如果从艺术家中国性的生存处境来看,原先的错位则是正常和必然的,因为唯有从这种“错位”才从一个更深的层次提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特本质和意义,那些错位的艺术家们所进行的艺术创作以及形式的追求,无不是特定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和民族特质所能成就的最大极限之所在。应该看到,并不是这一批批当代艺术家甘愿精神迷失和徘徊途中,而是我们的文脉传统和时代境况并没有从源流洞开永恒之泉,而每一个艺术家的艺术实验探索也并没有从一开始就能抵达到艺术和社会的实质性问题。所以,现时代的中国当代艺术不是在徘徊或迷失,而是艺术家们在与繁杂交错的文化和商业环境地碰撞中,在不懈地实验和探索着!

这样一来,中国当代艺术便在另一个背景下获得了新的意义,从80年代的狂飙突进到今日的波普艺术,从写实主义到形式抽象,从表现主义到观念艺术再到行为艺术,从群体活动到个体行为,从初期现代艺术的全盘西化模仿到犯规传统的文化寻根,从反映文化和社会创痛到后来的嬉皮和玩世主义…,可以说,中国现代艺术的每一个足迹都在中国式标识中具有了探索和实验的价值,它们展示了中国现代艺术在一个当下中国这个特定的语境下所能穷尽的一切可能可为。必须指出,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几乎是从空白开始,中国艺术家缺少西方艺术家那种对西方现代艺术传统的那种熟唸,因此,对于中国的现代艺术家来说,创造和批判地继承吸收是同等重要的,并且几乎是同时在发生的!基于此,中国当代艺术的每一次实验和探索都显得格外意义珍贵!

由此来看,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锋性恰恰是由于它这种独特的处境使然,他展示出的任何一个汉语世界所缺乏的当代因素都可以被视为革命性的先锋因素,特别是这种因素对中国旧有文化模式和生活法则构成批判性时,这种先锋性地位便更加巩固,不过,随着中国当代文化对诸如此类的先锋艺术汲取融合,他便需要一种更新的观念和形式来不断突破自己,以应对所处文化环境对它先锋性地位地消融。如此,新的艺术先锋便又应运而生,这样一种需求、创生(往往发胎于移植)和融纳的过程,便构成了当代中国的先锋艺术景观。中国近代现代艺术的严重缺位和对新艺术形式及观念的迫切需求,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在短短十余年间,便走过了西方现代艺术之路近百年的历程,这样的全方位多维度的文化覆盖不能不说是当代中国现代艺术的最大意义,它在每个方位和维度上都达到了当代中国文化需要与吸收所能达到的最高限度,促生了一批批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与作品,并从整个文化语境、观念系统和艺术图式方面对业已成就的传统艺术发起了挑战,从而使中西文化、古今文化在当代才真正开始了实质性碰撞、冲突交接和相互融合,这可谓中国当代艺术的又一大重要意义。此外,也应该看到,在形式和数量上庞大而又广阔的中国现代艺术在突进之时,也在积极探索关注着艺术形式语言之外的社会及艺术的精神等本质性问题,逐渐往深度挖掘。

中国的现代艺术正在继续,混合这中国传统文化血脉和西方先锋艺术观念的本土先锋性艺术活动仍在轮番登场,混乱而又充满活力,不断冲突和拓展着艺术的各种边界,同时也在不断否定和完善着自身。不过,当横向的拓展实验游弋到它的尽头之时,更具心灵震撼力和深度的现代艺术语言开始更多地涌现出来,中国现代艺术也更加贴近人的精神需求,与现实社会相互鉴照,愈发展现出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贺万里.永远的前卫—中国现代艺术的反思与批判.郑州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

[3]吕彭.中国当代艺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转贴于

第5篇

【关键词】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文化传承;色彩;雕饰

1前言

在我国古代传统建筑里,非常重视装饰艺术。尤其是在民族文化和建筑艺术的发展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在建筑装饰中有着丰富的表现。在建筑装饰艺术上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工艺水平和材料质感等特点上,同时吸收了我国古代的绘画艺术和雕刻艺术以及各种书法、纹样和一些图案等特点,使得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完美和协调。

2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纹样艺术文化传承分析

我国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纹样艺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其具有较为广泛的题材,同时在形式上多种多样,比较有丰富的内涵,在其他艺术形式上无法替代。我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纹样在传承方面,具有较多的现实意义。因此,要重新认识并注重纹样艺术的传承。在传统建筑中的梁柱以及各种柱基础上,加上门窗和檐口等地方,都会进行雕刻一些人物和山水,尤其是雕刻的一些花草和各种动物、传说故事等等,这些纹样的雕刻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在建筑中的单调感,使得建筑物具有丰富的表现意味。建筑纹样在雕刻艺术上的表现和模仿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同时具有丰富的力量,例如利用蝙蝠和磬石,是为了谐音寓意福庆的意义,用花瓶和鹌鹑来表现和象征平安的象征。利用石子和玉如意来表现事事如意的象征意味。这些动物在寓意上利用汉字的谐音来组成吉祥话。这是古人趋吉避凶的生动表现。而我们现代人对于美好的祝愿和幸福的向往不亚于古人,从对传统折射出的纹样寓意也能应用于现代纹样设计。例如,在纹样设计中的几何纹以及冰裂纹和各种纹样,都是明显继承古代文化设计的,这些纹样在现代建筑中直接应用在纹样装饰设计上。例如,某地博物馆在建筑上就采取了一些吉祥纹样,使得建筑设计在整体上显示出和传统文化的浸。

3建筑装饰中的色彩艺术文化传承分析

在我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色彩方面,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这些设计在朝代的更替中不断的发展和成熟,最终形成了多样化的色彩装饰艺术。对于不同建筑要运用不同的色彩。色彩运用方面,我国历来强调的是建筑应与环境和谐的统一在一起,例如对于刁娇柳的建筑,这种建筑就是典型的色彩建筑装饰,不仅和环境融为一体,而且还具有美学意味。需要说明的是色彩的运用表现出较严厉的等级观念,红色的运用属于较高礼仪的运用,对于庶民的房舍是不允许用彩色装饰以及斗拱等建立的。而皇室宫殿可以应用色彩艳丽的红色粉刷墙壁,用黄色的琉璃作为屋顶瓦片。体现出的皇家的威严和气势,用这些纯度较高的色彩,正是有利于表现出这些象征意义。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可以体现出色彩文化的传承的有北京饭店,其室内的设计应用中,选了很多红、绿和黄等传统的色彩,在表现手法方面,体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意味,表现出民族的文化传承特点。尤其是上海世博会时,中国馆的建筑就运用了红色作为主体颜色,世人称之为中国红。这种色彩的运用,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等方面体现出现代化的诠释,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手法,经过大胆的设计,传达出古代优秀的中国建筑艺术文化。而民间的徽派建筑,则体现出淡雅风格,尤其是利用黑白色彩,表现了山水墨画的独特意境之美。这些色彩的运用,在现代建筑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北京的香山饭店,就是利用这种色彩元素装饰的文化艺术风格,这种建筑装饰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在现代化的表现方式方式上,使得传统和现代融为一体,表现出文化上的传承。在钢结构设计中应用开放式,同时在选择材料时,用到许多玻璃材质,再用白色的墙壁设为主色调,使得建筑风格和建筑色彩具有浓厚的民族风味,体现了我国民间高度的色彩艺术特点。

4建筑雕刻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

建筑雕刻装饰艺术在我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占有一定的重要的发展地位,尤其是建筑中的一些功能定位和审美要求上,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即木雕和石雕、砖雕等。这些雕刻中的木雕一般是利用木材与其他相关材料雕刻的,主要应用到建筑的柱子以及梁柱和各种檩条、枋和椽子等物件上,在这些建筑部位运用各种图案进行丰富的布置和刻画,展现出良好的建筑雕刻艺术。使其表现出古朴和秀丽,庄严和富贵的美学风格,同时也表现了建筑艺术的良好感染力以及表现力。在运用石雕方面,传统建筑艺术用石雕表现了我国建筑的丰富艺术,用这种不容易消失的方式,记录古代人们的雕刻艺术。由于石头具有坚硬的外表,同时对风雨和霜雪的侵蚀比较强耐。因此,这种石雕方式来进行建筑雕刻艺术,是非常流行的。例如,在很多台阶以及柱础等建筑中的石雕非常之多,且雕刻具有较高的价值和美学意义。这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另外,在砖雕方面,主要是模仿石雕而派生而来的。这种雕刻艺术比石雕更加节省材料和省去很多工作,对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有较多的利益。而这种砖雕一般在寺庙以及墓室和各种其他住宅上的墙面,这种雕刻的艺术主要体现在对一些人物的刻画以及各种山水、花鸟、走兽等的刻画上。例如,雕刻一些麒麟送子、龙凤呈祥、佛教图像等,都寄托了美好的寓意。目前,很多大型建筑物,都不同程度的运用了这些传统的雕刻技术,一些大型公园和各种起居室,有的就运用了这些木雕、石雕和砖雕艺术来表现和装饰。尤其是在油漆栏杆以及屏风、各种雕花板和壁饰等方面都运用到了这些装饰。这些传统的雕刻装饰艺术以及传统的纹样和色彩装饰艺术,都体现了我国淋漓尽致的传统文化,是对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文化继承。在目前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利用传统艺术,使得建筑风格表现出优秀的文化继承和发展,针对装饰材料的发挥以及传统艺术的结合,在现代化发展中,将古代和现代相结合,在传统建筑装饰的基础上不断地运用各种技术手法,充分表现无比丰富的艺术风格,将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带进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5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化的今天仍旧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推陈出新方面,在文化传承方面,以及在继承和创造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意义和作用。建筑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更要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在建筑艺术的传承文化方面,应该虚心向古人学习,利用传统文化魅力,不断地开创出新的技术和观念,将传统艺术文化继承下来,对装饰色彩和纹样、雕刻等的艺术元素进行充分的融合,使现代建筑和古代建筑糅合到一起,使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现代获得巨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吴陪秀.试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民俗文化特征[J].艺术百家,2006(5):208-209.

第6篇

一、符号为环境艺术设计增添新元素

符号的内涵意义是在符号的外延意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内涵意义随着一些主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符号的内涵意义具有更开放、更包容、更深刻的特点,同时也更加复杂。如,宫殿的柱子这一符号,在东西方的符号史上都是表示“作为建筑的组成部分起到支撑的作用”,但是其内涵意义却包含了不同的文化与审美信息。艺术设计中的符号同样具有内涵意义。设计师在进行艺术设计时,将符号整合加工进而通过符号系统传递信息、表达理念。符号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为设计增添了新元素,也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空间。

二、艺术设计借助符号进行理念表达

18世纪以来,艺术设计更加注重以简洁的形式表达更多的附加意义。早前的艺术设计因为脱离语言符号,而无法将设计与无声符号进行融合,还有的设计中甚至出现了传统与当代对立的情形。近代以来,符号在艺术设计中被广泛应用,有效避免了这种现象。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以符号为切入点,将文化理念与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相融合,传达人类对待环境的文化。符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是一种载体,作为载体的符号是具有实用价值的。设计中对文化的处理实际就是对符号的处理。艺术设计中的符号主要具备三大实用功能,分别是设计中符号的外形对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意指功能、设计作品整体对于文化价值的表现功能以及设计作品本身在使用中的驱动功能。从设计作品与符号的功能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设计作品中的形式与其实用功能间的匹配关系。艺术设计中的符号还具有美学功能。设计符号的美学功能常隐含在设计的技术及功能中。相应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所包含的美学功能是借助设计的技术与材料表现出来的。环境艺术设计不同于纯艺术设计,它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而是通过符号进行有目的的价值与理念的宣传。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符号只有被人理解并消化,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此外,符号的选用充分体现了设计师的艺术功底。符号的表现物有很多,但是符号的使用与创造要准确而恰如其分,要与其他造型因素统一并构成整体。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整体,符号化方法只是营造艺术氛围、表现设计思想的一种手段,它有规律可循,但不能生搬硬套。

三、符号在环境艺术中的文化展现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对符号的分析并非针对符号形式本身,而是更加注重符号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内涵。符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表现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将具有既定含义的图形或实物作为设计符号元素。如,十字架在宗教中已有了既定含义,但是在日本设计师安藤忠雄笔下成了光影迷离的建筑构成元素,这种元素在教堂中的应用可以让信徒产生接近上帝的感觉。二是直接运用符号,设计品本身包含约定俗成的符号。如俄罗斯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其葱头状的穹顶辅以跳跃的火焰图案,可以被看做是对传统符号的直接应用。三是设计作品用含蓄的方式进行符号表现。如作为澳大利亚象征的悉尼歌剧院,其主要采用空间环境设计,借助空间移位塑造空间感;再如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含蓄美,认为含蓄的意味才具有感染力。此外,符号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一目了然的认知形式、大众熟悉的普遍形式、各具特色的约束形式、标新立异的独特形式。

四、结语

鉴于艺术设计与符号的关系,设计师在设计时需要考虑符号间的内在逻辑以及符号整合应用对理念表达的功效。设计师要突破传统,不断为符号注入新内涵,将环境艺术设计在符号层面上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本文作者:钱丽竹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第7篇

传统符号元素的运用方式大体被分为直接运用与间接运用两种,对传统符号元素的直接运用可以理解为在装饰艺术设计中人们直接感受到的符号元素,由于中国传统符号元素在装饰艺术设计中表达着传统的文化主题及情感结构,记录着一种时代的生活经历,所以人们会因装饰艺术设计中所体现的符号元素不同而体会不同。对传统符号元素的间接运用也是现代设计的主流体现,人们通常会因为日常的装饰艺术设计太过雷同而分不清楚空间氛围,甚至没有足够的兴趣去了解装饰设计的初衷。其实在空间塑造上对符号的选用与创造,能够充分体现出设计师的艺术功底与素养,如果设计师能够将中国传统符号元素有选择性的剖析、变形、重组、整合,那么带来的装饰艺术设计必然是全新的、醒目的、震撼的。对于中国元素的解读可以理解为以具象符号来呈现的中国文化,例如京剧、旗袍、齐白石水墨画、太极、祥云、梁思成的建筑设计等;另外一种解读是以抽象符号元素的文化气韵呈现出来的,即将中国传统的色彩搭配原理、形式、价值观、质感、文化理念等方面进行融合,以获得设计及生活美感。在当代空间装饰中,设计师往往简单地采用一个民族传统纹样或是放置一个剪纸艺术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这些只是对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表面和肤浅理解。中国传统符号本身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应当善于从传统中吸取美的元素,单纯地照抄照搬只会让中国传统文化沦为装饰艺术设计的“背景”和“幌子”。在现代设计中,只有对中国元素符号进行严谨、周密的考察,并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神韵和独特意境表现出来。

第一,具有象征意义的传统符号元素在装饰艺术设计中的应用。龙纹、凤纹、祥云、太极等具有象征意义的传统符号元素在不同年代曾承载着特定的意义,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虽然传统符号元素在当代的装饰艺术设计中已然不是从前的模样,但这些传统符号元素不曾被我们忘记,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历史的文化精华体现于此。具有象征意义的传统符号元素怎样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走进我们的生活、融入当代的装饰设计领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般的,现代化的宾馆、酒店、餐厅、织物、重大的庆典环境、展示橱窗和建筑外立面等空间的装饰设计,应注重文化元素的体现而不应只在意符号本身,例如在中国品牌的橱窗展示上,可以将纹样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元素加以简化变形以水印的形式浮现在玻璃橱窗上,从而以一种含蓄的表现手法让人们既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又能充分展现出传统符号元素的独特魅力。设计师还可以考虑在设计中加上韵律感和力度美的线条,让其组成的艺术语言可以吸引消费者并给人以美的感受,使我们眼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既典雅别致、古朴庄重,又耐人寻味。第二,图腾符号元素在装饰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图腾原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慰籍。图腾在装饰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经历了以下阶段:臆想阶段、崇拜阶段和审美阶段,其中的审美阶段可以看成是人们将自己的全部情感都献给了图腾艺术,并赋予图腾艺术以灵魂;而图腾也蕴涵了浑浊、朦胧并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在当代装饰艺术设计中,传统图腾元素与现代装饰设计艺术的有效融合非常重要,例如在设计中遵循艺术审美原则,合理地运用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因素,尤其是将现代设计因素中的点、弧形、S形图案进行整合,可以创造出新颖的装饰图案,以此成就中华民族生命力较强的传统形式美与现代美的结合。第三,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传统符号在装饰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图腾是人们将情感与思想寄予其中的一种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原始时代的图腾常常用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绘制图案并被人格化。当代的装饰艺术设计中图腾的应用不占少数,特别是在室外环境设计中用图腾柱子来表现一种思想情感与文化的方式是较多的,但是随着图腾慢慢褪去神性,它已成为一种具有某种象征性的标志符号,所以再在设计中表现情感与思想已不合适。但是我们可以将其演化为当代的一种装饰图案与文化,并融入只有中国才特有的道家儒家思想,由设计师来进行现代的图腾设计,并按照不同的空间环境类型及使用意图来配合图腾纹样,同样可以达到丰富空间环境、合理表达人类情感与思想的目的。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传统符号寓意深刻,因为任何一种符号的构成都至少需要三种要素:对象关联物、解释关联物、媒介关联物,只有满足这三项需求才可能是一个完整的代表人们思想与情感的传承。例如一块石头本身是不具任何意义的,人们可以将其与生活习惯、时代特征、建筑特征相联系赋予特定的意义,当石头被打磨成斧子作为工具来使用时,石头本身就代表了一定的意义,如果这种意义被大多数人们理解并传播开来,石头本身也就具有了特定的符号,它可以改变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可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可以传递其特有的信息,并被人们理解和掌握,它的情感与思想就具备了。如果一个石头被打磨以后装饰在人们的生活中,可以配戴、可以摆设、可以流通,那么其符号意义将被附上精神层面的烙印,其思想及情感的延伸也将更加深远。

在装饰艺术设计中,人们通常会看到圆形、方形和三角形的形状符号运用,形式较为单一。但是如果人们看到的是一些奇异的形状或者是不熟知的元素,就会在记忆里努力思考和搜索这些元素的由来及出现的可能性。这时人们就会发现:其实在装饰艺术设计中将中国传统符号元素进行重组和出新会带来极大的惊喜和精彩的空间环境。例如在生活中几乎被淡化了的京剧脸谱以一种透明的若隐若现的形式出现在展示空间的墙面上或者推拉门中,其形态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境;皮影戏中的人物成为装饰艺术设计的灵感来源,经过“变身”以一种新时代的面貌出现又会是怎样的令人心动;云南少数民族所特有的语言文字———东巴古文变成现代装饰的一部分会是多么令人惊异的感动;中国古老文化的图腾不再只是出现在柱子及房檐上,而是更多地融入室内家具及用品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多么丰富多彩……当然这些只是微小的例子,也是对未来中国传统符号元素在装饰艺术设计领域中应用的美好期望。但至少说明在装饰艺术设计中将中国传统符号重组和出新是必要的,在设计中更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延伸发展,在空间造型与装饰上也应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在装饰艺术设计中重组和出新可体现在各个方面,下面举例阐述其在实际领域中的应用。第一,传统符号元素重组和出新在装饰艺术包装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在现代装饰艺术包装中,传统符号元素体现更多的是图形设计,运用的符号元素包括底纹、图案、中心形象、装饰感、边饰和角饰等,这些传统符号元素不仅能够带来明确的视觉识别信息,也能体现较强的装饰感和艺术性。例如民间吉祥图案具有原始、纯朴、浑厚和色彩艳丽等特点,但是直接运用其符号元素会使人感觉过于简单、设计性不强,而将传统的民族符号进行现代形式美感的打散重构,既可以体现设计的亲和力,也能够提升装饰艺术设计包装领域的文化内涵,使得传统符号元素的精髓以崭新的形式体现在现代设计之中。第二,传统符号元素重组和出新在装饰艺术字体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中国的书法堪称世界一绝,体现着人类的文化与情感。在装饰艺术中字体本身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不同的设计师可以通过符号元素的变形体现设计的形式美感。当然汉字还包括图画、语义图案和物象符号,在装饰艺术设计的版面上,象形文字、印章、活版印刷和书法技能等能体现中国特有的东方美感,通过对符号元素的重组与出新可以将中华民族的古朴、优美、典雅体现得淋漓尽致。第三,装饰艺术设计中色彩符号元素重组和出新的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而中国人崇尚红色是世界其他国家所不能及的,除了红色,中国人也比较偏爱黄色、橙色等暖色调,因为其代表了传统观念中的喜庆、祥和,特别是黄色曾被誉为权利、辉煌、智慧、高贵、财富等含义,现代的装饰艺术只是单纯地利用这些颜色是不够的,在设计中可以巧妙地加入现代构成元素,例如设计师蒙德李安著名的几何图形色块中精美绝伦的搭配展现了丰富的视觉构成元素,这样既结合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又可以传达出千变万化的结构形态;既保护了传统符号元素,又可以对其更好地传承。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符号元素是传统文化中精华的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设计师在设计中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而是要借鉴和弘扬传统使其更好地服务现在和未来。相信在经历过多项装饰艺术设计后很多设计师都会陷入一种“符号轮回”的怪圈,即很多符号都是重复利用,并没有取其精华,推陈出新,设计师困扰于继承和创新的矛盾之中。其实当代人们的意识呈现出多元化,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追求也期待能有个性的表现,当然这与设计本身并不冲突,而是有着较好的推进作用。当装饰艺术设计面对时代的发展必须创新的时候,设计师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充分发掘符号的潜能,将当代的热门话题———人文、科技、环保等主题融入符号设计中,以此传达出设计师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美的追求。设计师们一直在追寻传统符号元素在设计中的巧妙运用与表达,这离不开媒介关联物和对象关联物的融合,例如人们传递情感的时候会首先想到钻石,因为钻石在人们心目中代表着恒久、稳定、充满希望、幸福感等含义。而设计师们通过这些含义巧妙地运用关联、解释等方式来诠释符号本身,可以使其识别性强、容易记忆,达到快速传递符号信息的目的。事实上,通过符号元素的传播,人们无需多加判断及储存就可以直接唤醒熟知的记忆符号,并增加对装饰艺术的好感及兴趣,从而使符号元素信息认知性更强、时效性更佳。而符号元素可以用艺术品来体现,也可以是装饰物,还可以是生活中接触到的任何事物,只要设计师能够让设计活灵活现,让人们的生活能够用符号来传达感性与理性的思考,将传统符号元素融进现代设计理念、现代新型材料及现代表现手法,就会使装饰艺术设计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作者:张平平工作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第8篇

由汉字书写而成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思维及其精神特征,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之一。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象征,深刻地反映着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文化结构和精神追求。一定时代的艺术是该时代文化精神的美的再现,同时也必受该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独特而富有东方神韵的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育出的艺术奇葩,她天姿烂漫,绚丽多彩,具有无穷而神奇的魅力。儒学就是这片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对书法的影响,在古人书论和随感中几乎俯拾皆是。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审美方面,儒家注重书法的政治、道德作用和意义。如唐代张怀璀的《文论》认为书法是“纲纪人伦,显明政体”的道德政治工具。明代项穆《书法雅言・书统》也说:“人正则书正。”儒家书论直接把书法与教化联系在一起,强调“礼”的秩序性,“乐”的和谐性,尚正直刚健;强调书体的法度、规范和程式,尤其突出楷体书法的体势、行款要规整而森严,富有庙堂之气;在书法作品的章法格式上也体现儒家传统伦理风尚,例如正文、落款讲究一定的规矩,体现着中国宗法文化的尊卑主从等级秩序观念,当然这种格式标准和题款讲究用敬谦语,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谦慎礼让的文化传统。中国书法的儒家批评标准首先是“善”,其次才是“美”;重“书品”更重“人品”。作书先作人,古人已成定论。《礼记》倡导“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被历代书论所奉持。如徐浩《论书》说:“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则殷鉴不远,何学为书?”“书如其人”很普遍地成为书法批评的习惯。如苏轼感慨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书唐氏六家书后》)字以德贵者如颜真卿,欧阳修在《集古录》中对他予以高度评价:“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人,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赞美颜真卿人品与艺品交相辉映、尽善尽美的人格魅力。相反,字以德贱者莫如宋四大奸相之一的蔡京,本应是“宋四家”苏、黄、米、蔡之一,却因人品低贱而被蔡襄所代。书以人而贵,书以德而显。故近人黄宾虹说:“游艺之事,必志道据德依仁”;李泽厚也说:“中国古代美学……,显示较高的道德精神的意义时,才具有美的价值”。这些都是对书画艺术在儒家思想领域比较深刻的体会和总结。

其次,儒家视“中和”为艺术美学的主导思想,也是其书法理论与实践的主要宗旨。儒学尚中和,也成为书艺批评的一贯标准。孙过庭《书谱》最推崇的就是中和之美,崇尚“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书法境界。王羲之书法之所以被奉为典范,也正在于“不激不厉”的中和之美。明代书论家项穆《书法雅言》可以说是“中和”论的集大成者,十七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围绕“中和”立论,例如“规矩从心,中和为的”、“会于中和,是为美善”等等。

再次,《周易》尤其是《易传》的哲学思想对书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形响。以“象”表“意”是中国书法最独特的美学思维,而这一思维的哲学渊源正是中国古老的哲学《周易》。《周易・系辞上》有“立象以尽意”之论。“立象以尽意”作为哲学上认识论命题,被美学思想转借后,意象不分,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浑然一体,组成了生命的有机整体,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超然美的境界。从而使中国这种独特的“高度的纯粹,净化了的线的精灵”(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的书法艺术的线条,被赋予了表达人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情感乃至精神境界的独特功用,并成为最有民族特色的思维与审美载体之一。还有,儒家崇尚阳刚之美等生命意义的美学思想也受《易》的启示和影响。如《易・乾卦・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对“乾”的赞美,展示了一个动态的阳刚的壮美境界。表现在书法上。例如人们以“颜筋柳骨”来形容颜柳的书法,正是对他们所展现的阳刚之美的赞美。儒家对阳刚之美的祁尚、赞美,尽管有排斥阴柔美的偏颇之处,但这种风格的书法艺术品。能给人以力量和鼓舞,催人向上,唤起人对生命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以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生命是艺术永恒的主题,中国古代儒家尤其重视艺术关于生命的意义。《易传》曰“天地之大德日生”。儒家认为“仁”的本质是“天地生生之德”,是普遍的生命宇宙关怀。理学家提出天地以生物为心的思想,万物的生命体现了天地之心,而人能“参赞化育”、“为天地立心”。这种积极向上的有为精神激励着人们乐观地和“天”即充满生命活力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去体会生命带来的幸福和意义。书法家不是在单纯地写字,而是在表现生命的意义,而欣赏者也是在感受着生命的美妙。古人已离我们远去了,但他们的生命还活在那郁郁勃勃、生机盎然的笔情墨韵之中。如果说我们欣赏一幅画,往往被吸引的是外在的山水、花鸟或人物,而书法作品则纯粹是主体内在的生命精神的展现,它能达到如禅家所言的直指人心的震撼效果。

如上所述,尽管儒家提出诸如中和之论、尽善尽美、阳刚之美以及生命意义等一系列有积极意义的美学思想。但儒学重道轻艺、以艺卫道的美学立场,决定了它自身不可避免的对属于“小道末技”的书法艺术的偏见与消极影响。儒家在文艺观上重视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教化意义,从社会政治、道德的需要来要求艺术。很少从艺术的本体出发论述艺术的本质和自身规律,这显然不利于书法艺术独立而自由地发展。中和论在书法艺术上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原则标准。儒家书论往往把“中和”之美与“中庸之为德”的伦理标准绾结在一起,其负面价值就更为明显;他们还悬起以“晋”、“王”(王羲之)为绝对美的标准,不让书家有任何逾越。结果造就出一大批津津乐道于状如算子、了无生气的“院体”、“馆阁体”之类的庸俗字匠,扼杀了书法艺术的生命力。正如张岱年所说:“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大可能大步前进了。”(《文化与哲学》)这话是中肯的。当然,我们对儒学对书法的消极影响的批判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今天也不乏一些甘耐寂寞、虔心钻研传统文化经典,以学养艺、以德养艺的书法大家。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出来的艺术奇葩。没有传统文化营养,这朵奇葩将会枯萎甚至死掉。那些不钻研中国传统文化,想舶来某些西方的现代美学思想来嫁花接木以实现书法艺术的飞跃,正如想用摇滚音乐来嫁接中国的京剧一样,肯定是徒劳的。而且,对于欣赏主体,这里还有由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几千年熏陶所积淀下来的艺术欣赏心理倾向的问题。

第9篇

作者:黄仲山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图文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命题,而与之相对应的又是两支谱系的关系,可以延伸为语言—图像、词汇—图像、诗—画、文学—图画、语言艺术—视觉艺术、影视—剧本等两两相对概念的对照和关联,均属于不同历史阶段与不同领域内探讨的话题,只是表述方式或涉及的层次不同而已,其基本的关系特征则是相通的。从历史的语境看,图文关系始终存在一种竞争,由最初的图像记事到文字发明以后的文本时代,文字被赋予一层光晕,甚至认为文字具有某种神性,与传统经典文本相联系,而图像则受到压抑,西方基督教世界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反对绘画和造像,其目的就是要维持以《圣经》文字为基础创造出来的对上帝和彼岸世界的模糊想象。在中国,儒家把“立德、立功、立言”称为“三不朽”,著书立说成为循圣人足迹的不朽之事,而绘画、造像等则被认为是工匠所为,这一观念在文人画兴起以后才有所改观。而在当下视觉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强烈之时,图像借助现代传媒的技术性优势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文字由于缺乏图像的直观性,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处于劣势,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图像对文字的僭越,文字逐渐沦为图像和影像的注脚。从图文关系研究的历史轨迹看,人们更多地倾向于一种非此即彼的批评策略,或是图像压制文字,或是文字主导图像,而且,人们所关注的图和文都是“审美的”和“艺术的”,是在传统美学的形式和内容、媒介和对象等理论的框架内进行阐释。

美学重构背景下图文关系研究视野的拓展

如果站在美学重构这一语境中看图文关系,我们或许能够从新的角度得出一些不同的结论。美国学者约瑟夫•马戈利斯引述别人的话说:“反对给那些在西方我们趋向于视为视觉艺术的艺术以特权,并提醒我们注意那些非常不同的艺术实践和传统,它们包括非西方的‘视觉’艺术、‘流行’艺术,以及在今天最重要的科学、技术和传播‘信息’的‘非艺术’图像———它们提供了大部分视觉图像。”[3](P.182)这段话重点指出,我们在研究艺术实践和传统时,应当关注“非艺术”、“非西方”两个维度,其实这也是对西方美学传统的消解和对新视角的尝试与呼吁。在传统美学话语中,图像和文字分别代表着视觉艺术和语言艺术两种类型,传统美学所考察的一般是作为审美艺术的那一部分图像和文字形态,其代表是绘画、雕塑与文学作品,而这是难以反映图像和文字关系全貌的,大量被传统美学排斥在外的所谓“非艺术”的图像和文字则被选择性地忽视了。在西方,对文字与图像关系的传统考察是循着古希腊模仿说的源头而来的,最早的考察形态是诗和画。亚里士多德说:“诗人既然和画家与其他造型艺术家一样,是一个模仿者……”[4](P.92)在此,亚里士多德用模仿这一共同点把诗画联系起来,在《诗学》中,更多的是把绘画与诗对谈来阐释诗学,似乎并没有强调两者之间的优劣和区别。18世纪,莱辛在《拉奥孔》中系统论述了诗与画的关系,驳斥了诗画一体的观点,强调了以诗为代表的时间艺术和以绘画、雕塑为代表的空间艺术之间的界限。文论由诗学发展而来,对图文关系的考察逐渐转向造型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对照,由于传统美学坚持美的艺术的划分,对图像和文字的考察一般会在某种设定的框架内进行,所选择的样本与美、与艺术相关联,局限于某种思维的套路,进行陈陈相因的阐释,而很少能够提供一种深入到当下社会文化发展进程内部的新的洞见。沃尔夫冈•韦尔施借用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的划界思路,把审美对象按家族谱系进行勾连,而不是以切分的方式进行界定,这样,就大大扩展了新美学关注的范围。按这一理路,广告文字和海报图片、新闻影像和文字通讯、商业PPT图片和策划文案等都可以纳入图文关系的考察范围,在新美学的框架下进行对照与整合。德国学者布雷德坎普甚至将图像研究扩展到邮票、地毯样品、传单等物件。对此,李烨鑫分析指出:“图像的内涵和外延已经空前扩大,涵盖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依靠视觉进行感知的形象。”[5]在可以期待的新美学视域中,这些原本被排斥的图与文成为被观照的对象,可以更完整地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美学重构对多元语境的强调还包括把视野转向相对于西方传统美学理论和艺术形态来说是异质的话语和艺术。从拉丁文到英文、法文等,西方各民族的文字一般是表音文字,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非西方民族使用的则是表意文字,这样,西方传统美学对图文关系的归纳与判断就具有某种程度的片面性,不能涵盖人类文化的全貌。在中国,汉字沿用了几千年的象形表意体系,而汉字最初的形态就是一种简化的表意图像,尽管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其形态变得逐渐抽象,但还是能够追寻其中的图像印迹,比如休息的“休”可以看成一个人靠在一棵树旁,极具画面感。在表意文字体系中,图像与文字具有天然的协调关系,汉字的独特性发展出了书法艺术,在构图、线条、气韵上显示出与绘画相似的审美特征,因此,中国古代有“书画同源”之说。高建平指出:“这种‘书画同源’说,显示出绘画向文字的‘双重攀附’。”[6]高建平认为,绘画和文字一样具有伦理和认识功能,也论证了绘画从技法上接受了书法的笔法。可以说,中国的书与画在美学意义是一种“双向攀附”,书法与绘画在形式上有相通之处,书法借绘画技法来寻求更强的画面感,在书法品评中,常用的“势”、“气”、“韵”等范畴和笔法的枯腴浓淡、节奏的疾徐、构图的舒蹙这些批评话语通用于书画理论,很难分清是源于书法还是绘画。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书画不仅同源,而且共生、同理,文人画更是书法与绘画的完美结合。中国的文字与图像的特殊关系也被当代观念艺术所借用,美国哲学家柯提斯•卡特认为中国的观念艺术家把汉字应用于图像制作,“对于不熟悉中国语言的西方人而言,那种直接的撞击也是超出边界的……作为一种图像,它纯粹的纪念碑性和美超越了语言障碍”[7](P.39)。对于西方美学理论来说,图像与文字的关系在艺术中的展示是新奇的,随着中西美学交流的日渐深入和美学多元化进程的推进,图像与文字的关系也会得到进一步的理解。

当下审美文化语境中图文关系的新变

当下,由于传媒和影像技术的发展,视觉文化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位置,文本的主导地位被削弱了,图像、影像在审美文化生活的地位日渐提升,以致有学者把当前的时代称做“读图时代”、“图像时代”,这一演变深刻地改变了图像与文字的关系,许多学者注意到了图文关系的这种变化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探求新语境下图文关系的新特征。在此基础上,美学重构思潮又为图文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语境。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原来针对视觉文化和传媒时代图文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寻求一种新的视角,即在新美学的框架下进行思考,对于图文关系或许会得出一些新的见解。首先,在前现代和现代,图文关系研究的样本对象之间界限分明,或是诗与画,或是语言与图像,莱辛以《荷马史诗》对照拉奥孔的雕塑,中国古代的诗与画虽然在文人画中结合在一起,但具有较为明显的主次之分,也不难把两者分开进行比较对照。针对所谓“读图时代”的新特征,学者们更倾向于图文关系是一种既对立又共生的关系,充分考虑到图文在当下的存在形态,然而,这仍然是把图像和文字看成是自足的艺术形态,能够相互影响并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关系,但事实上,当代很多图文的存在形态已交织在一起,其界限已经模糊莫辨,比如很多网页上的内容,其文本和图像早已融合在一起,加之超链接等技术的运用,图片和文字不仅在二维平面上交合,而且形成了层次上的交错,鼠标停在某个词语上,相应的图像或影像就会出现,这是网络带给我们的关于图文的新体验。此外,在许多平面设计和影像制作上,文字被视为图像的构成因素,影像也借助语言和字幕增加其表达的清晰度和深度。这样,在现代的光影传媒技术下,我们对图文关系的理解将随着文化生活的实践而不断更新。其次,不少传统美学学者认为,文字适合表达更深的意义,图像因其直观性而缺少深意,即使是象征图像也欠缺文字那样的思想深度。这其实是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一以贯之的思路。对此,20世纪前期,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就提出过批判。约翰•杜威指出:“那种认为由于绘画与交响乐的意义不能被翻译成词语,或者诗不能被翻译成散文,因而思想为后者所垄断的观点,只是一种迷信。”[8](P.89)约翰•杜威认为,把价值和意义的全部都由语词来表现是错误的,某些图像、音乐等表现的意义与语词所表现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通约的,它们组成了人类的意义和价值总体,因此图像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图像的隐喻可以唤起人们对深层意义的认识,美国学者诺埃尔•卡罗尔提出了视觉隐喻的概念,认为图像也在隐喻的生成法则中占有一席之地。诺埃尔•卡罗尔指出:“隐喻是概念和范畴上的,而不仅仅是言辞上的,在此范围内,没有理由设想视觉隐喻必然不存在。”[9](P.577)也就是说,图像与文字言辞一样具有隐喻功能,而且,“和语言一样,图像也具有多义的属性(ambiguitypertains)”[10]。那种认为图像仅仅具有直观性和意义单一性而不具有表达深度的观点是一种印象式的武断批评,没有从学理上进行深入推敲。在视觉文化盛行的时代,有学者指出“图像时代”是去深度的时代,对图像媒介大加挞伐,即所谓的“图像原罪说”。其实,如果深入分析就会发现,问题不在于图像本身作为媒介是不是具有表达意义和价值的能力,而是现在图像的制作过程流于工厂化、消费化,粗制滥造的图像给人的印象稍纵即逝,这才是问题的根本,而不是由图像作为媒介的特征本身所造成的。法国解构主义大师罗兰•巴特指出:“以前,文本到图像的意义是递减的,今天,文本到图像的意义却是递增的。”[11](P.25)也就是说,文本和图像所包含的意义并不是由其自身作为媒介决定的,而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实际上,不仅是图像,就是文字也在文化消费大潮中遭遇意义和价值的困境,大量肤浅、低俗的文字充斥着文化消费市场,这是社会文化的整体遭遇,如果只是以图像作为抨击当今社会平面化、去深度化的标靶,则是片面的,也是不负责任的。除此之外,在消费文化的大潮中,文化艺术作为商品,其消费功能被无限扩大,小说写作不再以文字为终点,不少小说实际上成了前剧本,期待通过改编成影视剧来获得其存在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图像和文字都丧失了独立的艺术品格,实际上都被消费文化所控制,根据需要进行生产,变换存在的形态,实现其商业价值,我们需要对这一现象加以关注和适度的警惕。正如高建平所言:“视觉与听觉,图像与语言,是我们生活所借助的符号,人被这些符号所包围,但归根结缔,人仍然会成为这些符号的主人。”[6]美学重构不是消解美学本身,而是保留其应有的姿态,追求美学对社会审美文化的阐释价值,只有这样,美学才不会沉沦为社会文化前行中的踏脚布。美学不应该只是反思的,也应该是实践的,应该保持一种正确的导向,一方面使美学理论跟上社会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应该放弃美学对当下文化现象介入的态度。因此,图文的杂糅形成种种可预料或不可预料的形态变化是可以理解的,但无论是图像还是文字,都不应无节制地滥用来传递庸俗、低俗的内容,这需要美学以一种介入的态度对其进行引导,或许这才是美学重构的意义所在。

第10篇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且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财富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财富本身,更重要的是这些财富所蕴含的意义、用途以及先辈们的智慧和心思,它同样也是艺术设计创造者丰富的素材以及灵感的来源。在当代的艺术创造中融入民族元素,首先让作品具备独特的个性,融入独特的民族元素,创造独一无二的民族色彩;其次,由于我国传统元素的构成成分非常多,图案、书法、美术、剪纸等,这些元素所涵盖的人文内涵极其丰富,将其运用在艺术创造中,让艺术创造具备“中国性”,展示我国独有的文化魅力,就算创造被模仿,也不会被超越。

二、在艺术创造中融入民族文化的优势所在

(一)丰富了艺术设计的内涵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民族文化的内涵也极其丰富,可以被应用在艺术创造中的素材很多,丰富了创造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二)给设计者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诸多设计领域都融入了中国元素,比如复古的衣服、鞋子、包包等,这些商品受到女性的热捧。在此基础上,创造者的灵感不断地被开发,而后又出现了复古的饰品,像耳环、戒指、项链之类的。基于民族文化之上,创造者可以更好地还原民族特色,也可以与时尚相结合,这些都是在设计者丰富灵感源泉后的产物。因此,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资源,是带给作者的创造灵感最广泛的基础。

三、怎样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当代艺术设计中

(一)学习传统的用色手法颜色是视觉识别的第一要素,是形成第一印象的主体因素。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多的色彩是极富代表性的,不再是简单客观的自然颜色。比如赤,就是太阳的颜色;黄,就是日光的颜色;白,就是冰的颜色。在创造的时候如若了解了这些颜色的寓意,在进行创造的时候便能更好地把握色彩的运用,处理好色彩和创造的关系,使之协调。

(二)借鉴传统的书画文化我国的书法类型很多,楷书,行书,草书等等,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线条美。将其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可以是衣服更加的立体感;再例如在玻璃器具上丰富书法的表现,将笔墨所讲究的是意、气、神融入于创作中,使设计对象更加具有意义、气质和神韵及传统的文化特点。

(三)学习传统的图形纹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图形纹样一般都具有特别的含义。例如麒麟寓意为“富贵人家的孩子”;枫叶、鹌鹑寓意为“安居乐业”;鲢鱼寓意为“年年有余”,特定的图像具有特定的意义,将这些图像应用在设计中,也许会起到让人惊叹的效果,最好的例子便是在戛纳电影节上范冰冰所穿的“仙鹤裙”,以红色为主打,裙身布满仙鹤,在记者的对比捕捉中,她成为了全场最瞩目的女明星。总之,将这些寓意丰富的图案和当代的设计糅合在一起,会出现更多意想不到的设计效果。

四、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 :标志设计 传统文化 图形艺术

一、标志与标志设计

标志,从存在形式上来说,是一种具有意义的视觉标记符号。其来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部落族群的图腾崇拜,如女娲氏族以蛇为图腾,夏禹的祖先以黄熊为图腾。这种以本族群图腾符号崇拜区别于他族群的群体心理认同方式,体现了标志形成初始的目的,意义内核是聚集族内共同的性格取向,构筑集体向心力。

在当代,标志已经成为具有广泛视觉意义的大众传播符号,特别是信息社会和读图时代的到来,更为标志在社会语境中的视觉地位作了进一步的确定。它以精练的图形表达一定的涵义,并借助人们共有的符号认知系统,识别、判断和传达有效信息。其承担的视觉价值和社会意义在当下的社会活动中是明显可见的。因此,标志设计在视觉功能实现和信息传达中日益凸显出其重要的地位。

标志设计是一项视觉范畴的艺术活动,同其他事物一样,它也有着自身独立的特征和原则。首先,标志的最终目的是识别,因此,识别性是标志设计贯穿始终的理念原则。这种功能要求,决定了标志设计必须以人们普遍的认知和共同约定为平台,它包括时空关系的超越、民族心理的把握、地域差异的综合,这是标志设计的思想定位,也是对设计者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其次,物皆有时,标志设计所体现出的形式和特点,都应具有时代的审美特征。人类社会的演进、文化特征的流变、艺术审美思潮的发展,以及雅俗观念的交替都制约了标志设计的形式取向。形式美的法则,固然是艺术设计的关键所在,造型简练、创意独到、定位准确、突出视觉冲击力等,是标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设计原则,但当代的审美,人们已不能满足于功能性的基本需求,精神价值需求的提升,在标志设计中不可回避地对设计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

“越是民族的,则越是世界的”。民族性,传统性,在标志设计中成为了一种提高设计能量,增加精神附加值的设计手段。传统文化是在人类历史过程中积淀和积累的结晶,是人类的精神依托和情感归宿。因此,在标志设计中,将传统文化特质作为设计的视觉元素,是从内在精神体验中,对受众视觉心理的把握;是从人性的角度,对视觉大众的亲和;是标志设计中行之有效的应用手段。

二、传统文化的价值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包含了民族心理素质、风俗习惯乃至人们的思维、行为、生活方式等等,是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激荡、吸收、融合,共同的熔铸。人类文化史留下了无数符号性的视觉元素为当代视觉传达引以为用,然而,设计并非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和延续,而是对文化内核的理解和消化并加以发挥和引申。传统图形符号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的,传统思想总是把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借用某一具体的形象,并通过对形象的主观加工,来表达一种情绪、思想和观念。因此,传统的人物、植物、动物、图腾符号标记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图像元素,无不呈现出深远的民族内在思想,体现出先民寄予的情感愿望。如古代传说中的玄鸟又称作凤凰,喻为吉祥、幸福;太平中国结图形象征喜庆、团圆;圆形方空钱寓意富足、安泰;太极图中的阴阳回转、青铜器纹饰的抽象多义、印章表现形式的虚实轻重构成关系等等都是民族文化的传统视觉意义和思想价值体现。

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标志设计中的意义在于有效地进行价值转换,并形成适合于当代审美取向的观念体系。并以此召唤深植于人们内心的民族意识和情感需求。

在现代标志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图形,以现代构成原理对具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图形元素进行解构后重新组合,无疑将会以鲜明的民族风格更直观地起到传播信息、沟通文化的作用。如中国历史博物馆标志,是以商代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为外形,构成英文字母“H”(History的缩写),体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价值:承秉历史,构筑未来。而中国联通的标志则运用传统的中国结为设计原点,中国结是幸福安康的象征,体现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愿望,与联通的名称同出一辙。透过传统造型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在新技术与新观念的冲击下不断地更新拓展,其结果必然是精神内涵与民族历史相沟通,形成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标志设计特色,使民族文化的灵魂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得以延伸与承传。

三、将传统文化融合于当代标志设计

将我国传统文化应用到标志设计中,是设计出具有主张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现代标志的关键。当然这种应用并不是对传统的一些图形进行复制,而是应该去充分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和改造传统图形。传统图形是根植于中国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中的,它们与现代图形的造型方式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中国传统图形主要注重的是实形或称为正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在组构时大多遵循追求对称、均齐的造型,如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中国最原始、最基本的吉祥图形等等。

不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的事物都一样心存向往。人们文化意识和形态哲学观念的体现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吉祥幸福的向往,所以传统图形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样也适宜沿用在现代标志的设计之中。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标志是以“凤、太阳、火”图腾元素抽象组合构成的,标志是针对楚人的先民以凤为图腾,凤又是祝融楚人的先祖的化身,因祝融部落依附于夏,夏人崇奉炎帝,“炎帝者,太阳也。”日中有火。祝融部落崇火尊凤的原始农业文化,是楚人最为典故的神话传说。标志创意设计对此神话传说加以重构,从而体现湖北省炎黄文化的特征。所以,将约定俗成并已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成共识的传统图形的“意”沿用到标志所属公司的固有的内涵之中,从而延展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精神理念,使其更具有文化性与社会性,这也是标志设计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第12篇

关键词:现代艺术设计;青花元素;分析;研究

中国的青花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元素之一。青花瓷作为青花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以其釉色青白相间、格调雅致、晶莹透亮而受到世人的青睐,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瑰宝,绽放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光芒。将青花元素引入到现代艺术设计当中并开展艺术研究和艺术探索,将传统的青花元素有机地融入现代生活,是现代意识理念的引领下对于传统青花元素范围的一种拓展。

一、青花元素的现代内涵

传统青花瓷的风格十分独特,以其完美的器形与高贵的色彩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艺术和文化情感。青花瓷以其独特的工艺性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风格和技法做了一个很好的传承,实现了画面的色彩浓淡、深浅、层次的多变性,这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具有相同的艺术效果。青花瓷的颜色在于使用的青花色料,青花色料可以在瓷器之上描绘出层次的差异,这在青花瓷自身透明青白釉的衬托之下形成了青花瓷青蓝色具有的清幽明快与秀美妩媚。

青花瓷以其优美的造型、丰富的纹饰与清新的色彩展现出了其非常高的艺术成就。现代艺术设计与其中某些方面的艺术特征及其相似,可以说是毫无违和感。因此,青花元素自然而然的拥有一定的现代内涵。

二、青花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表现

现代艺术设计其本质是对于现代视觉传达的设计,作为信息传达的一种方式,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文化审美意识发生的变化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传达一定要以视觉符号传播出要表达的内容,艺术设计者还一定要按照形式美所具有的规律以及法则对认知过程进行简化和概括。青花元素作为一种视觉符号,是以思维沟通与信息交流的。从认知论来看,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都是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的,并且在其认识世界的过程当中不断对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的那些视觉符号进行探索。

青花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符号用图形的形式表达了社会生活当中的情感,在青花元素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用不断的传承和创新得到了完善与发展并由此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一种特殊的代表。在中国风格的视觉符号当中,青花元素不仅反映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与审美情趣,同时也显示出了当今时代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一种不断的追求与向往。

三、青花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运用

青花元素来源于青花瓷,对青花元素在装饰纹样、色彩、符号等各方面的表现和意义进行分析,并在传统的设计元素原有的基础之上依据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思维方面的需求对传统的青花元素进行一种创新性的设计,从而做到将青花元素引进到现代艺术设计当中,这有利于青花元素设计理论的丰富和传y青花元素现代设计品质的提升。青花元素作为一种视觉符号,代表着每个历史时期特定的民族文化内容,这一点从文字、色彩、图形等相关因素都可以看得出。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过程当中,现代文化性和民族性都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过程当中,用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青花纹样有机结合从而进行再创造,就可以让青花呈现出一种现代全新的艺术设计上的感觉。青花的色彩仅有蓝白二色,单一的色彩使其特性尽显故此成为历史经典,蓝白色彩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使人感觉到沉静冷清,增添出宁静、清澈的情调。通过采用青花的色彩与细腻纹样,借助其婉约、温润的独有气质,并加以创新,就可以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的融合。青花艺术所具有的审美情趣不单单表现在实用和审美的统一,其装饰纹样、布局和造型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一种很好的体现。现代艺术设计传承了传统青花技法的同时,在表现手法、工艺、材料等方面都要寻求突破和创新,将中华传统青花元素有机地融入到现代设计当中并使其成为具有一定现代风格的崭新的青花元素。

四、结束语

青花元素源于古代青花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代表与象征。中国青花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且青化元素拥有现代艺术设计所需要的大量素材,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善于对现代设计的理念加以运用,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元素有机地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并不断进行创新。青花元素在我们的现代艺术设计当中的创新运用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一种有机融合,也是现代艺术设计进行创新发展的新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永红,万鹏.古韵新姿:青花艺术与服装设计的嫁接[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04):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