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17: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型景观设计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办公区室外景观有不同于其他景观的使用特点,如何在有限面积中有效利用空间提供交流活动及休憩空间、提升办公效率是小型办公区景观设计的重点。以山西省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例,探讨小型办公区外部景观设计中如何有效分析员工需求,实现功能性景观,塑造缓解员工压力的生态文化景观。
关键词:
小型办公区;景观设计;交流空间
传统概念里,办公区向来是以建筑为主体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关注更多倾向于建筑以及与其相关的室外配套上,这是当代城市空间环境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良好的办公环境有助于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同时可促进人际交往,提升员工凝聚力,促进企业与个人的良性发展,也可以激发员工产生幸福感及归属感,实现工作与生活协调发展,满足人的精神和物质双重工作需求。美国的绿色生态建筑机构曾调查证实,在绿色生态环境中办公,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10%以上[1-3]。办公区外部景观环境的设计不能脱离办公场所的性质及地理位置,办公区按其性质可分为行政办公区、科研办公区、商务办公区等。因社会集约化的发展,商务办公区一般多为大型建筑组合群,而本研究所探讨的小型办公空间多属于科研办公区及少数行政办公区。这个类别中的工作人员压力较大,且交流活动较多,因此,有效增加交流空间、增进交流活动、缓解工作人员疲劳及压力,提供足够的休憩娱乐场所,使员工放松身心是园区景观设计的关键。
1小型办公区外部景观设计原则
小型办公区外部景观属于景观的一个小类别,在之前的景观设计中更多地研究居住小区及大型办公商务区等的景观设计,而对于小型办公区景观的研究较少。为此,笔者通过对现有案例的研究及实践设计经验的总结,提出小型办公区外部景观的设计原则。1.1功能性原则在景观设计中,满足功能性是设计的基本要求。小型办公区外部景观所需要满足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类。
1.1.1形象展示功能
办公场所根据其不同的类型需对外展示不同的形象,行政办公区一般以表现亲和力,秩序性为主,而科研办公区则侧重于特色科研形象展示。
1.1.2员工休憩功能
为缓解员工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办公区景观设置需要有合理的休憩活动,诸如散步、小坐等户外活动空间。
1.1.3开放交流功能
行政以及科研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建立,各种思想及学术活动的交流必不可少,既可以提高工作进程,又能从中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可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重要场所。
1.1.4交通功能合理
包括车流、人流以及物流的通达性以及人车分流的秩序性。办公区内人流系统发达,能够将各功能区有机串联。能够保证员工在各功能区通行顺畅是交通功能首要达到的目的,同时在设计过程中需注意人车分流,可以使得园区内的各类空间尤其是交往休憩空间免受车行干扰,这是塑造较高品质办公环境的基础与前提[4-5]。
1.1.5景观的观赏功能
水景、旱景、雕塑小品及植物景观的合理性。休息时间可以舒适地徜徉于各具特色的花园,可休憩,可观赏,可交流,使工作带来的紧张情绪得以缓解。
1.2人性化原则
人是办公区外部景观空间的主体,景观设计应体现人文关怀,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办公区使用的人群来划分,通过分析各类使用者的行为心理特点,来创造不同的需求空间是景观设计人性化原则的根本,人性化设计注重使用者在生理、心理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需求,关注公司员工及来访者等不同人群的身心感受,尽可能地在必备功能场所之外建立合理的休憩、交流、步行休闲、文化娱乐系统[6]。另外,人的行为动作与距离相关,包括空间比例与建筑主体尺寸的比例关系,人体尺寸与空间比例关系,以及人与人的交往心理需求距离,尺度舒适是人性化原则的表现方式,尺度舒适包括空间尺度、人机尺度及心理尺度[7]。
1.3生态原则
办公环境属于人居环境的一种,健全的生态结构适宜于员工的生存,保持环境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是景观设计的根本要求。在设计当中应当满足生态平衡的要求,体现和谐性及整体性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构建员工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保持安全及多样性原则,采用乡土植物与建筑材料,营造良好的办公环境生态系统[8-9]。
1.4文化性原则
景观作为与人紧密联系的产物,是人与自然的联系纽带,当设计师设计景观时,本质是在为人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是提供一种文化表现,因此,景观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景观设计中的文化性不单指对过往文化符号的简单应用,更重要的是考虑景观风貌的完整性、时代性,还要考量对生活方式的影响[10]。景观设计中的文化不是简单文化符号的堆砌,也不是一味追求传统文化。而是在继承中发展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通过设计提供一个可感可触可进入的新生活方式。仅仅满足功能性的景观,其生命力会随着时间的变迁,以及人们对于功能需求的变化而衰退,只有赋予文化意义的景观才能够提供给人们感知的多样性、活动的多样性和意义的多样性。文化是个性的,与办公场所的类别、性质及所处的地域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在设计当中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它在景观设计中起到了一种引导作用。
2小型办公区景观设计元素构成设计
现以山西省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景观设计为例,研究小型办公区景观设计元素的构成。山西省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占地9300m2,原有冷库一座,占地480m2,位于场地西南角,新建一栋3层的研发中心楼(含一层地下室),占地340m2,位于场地东北角,除此之外,建筑还包括门房及管理室,占地32m2,入口在场地南侧中心,属于典型的小型办公区域。
2.1入口空间
入口空间是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过渡空间,要求有良好的交通集散性、景观的标识性和良好的可达性,能容纳丰富的群体与个体行为[11]。小型办公区域里包括2种入口空间。
2.1.1主入口空间处理———良好的景观标识性
主入口是对外的形象展示及连接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过渡,因此,良好的景观标识性是它的设计重点,内外的交通连接也是其满足的基本功能。该主入口处设置管理室及伸缩门,因大量的科研产品流通,以及较多的参观来访,不同于普通的居住小区,虽然该中心工作人员仅有10余名,主入口设置却达12m宽,以便对外保持良好的开放形象。
2.1.2建筑入口空间处理
办公建筑入口作为办公外部环境与建筑内部的联系空间,要与整体环境之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入口空间内外联系的紧密关系反映了整体环境空间与各个局部之间的紧密关系。无论是从功能上,还是从形式上,都应该与整体空间环境相统一[12-13]。考虑建筑的特殊性,建筑的入口首先应该为识别建筑的类型和性质提供最强烈的视觉信号,就是通过各种方法给办公人员一个心理的归属,即通过标志性设计,使使用者第一感觉就是办公建筑较一般商业建筑及民居建筑的严肃感。因办公区建筑使用人员较多,一般采用开放式设计,保留有入口小广场,使入口界面的形态、色彩、质感在整个建筑中形成一个视觉中心,因此,出入口的设置一般位于广场的中心,并通过醒目的符号、标志及细部装饰来强化建筑入口的中心感,使建筑与环境有一定的隔离,并能融入到城市轮廓线和外环境尺度当中。办公建筑一般不少于2个出入口,山西省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办公建筑有3个出入口,因其主入口位于整体建筑的西侧,为突出其中心性及考虑建筑及外环境的尺度,将入口广场以门为中心,利用种植隔离出一个18m×12m的入口广场;次入口位于主路东侧,因此,建种植池以隔离,突出主入口的中心地位,另外,以两侧的种植池加以强调次入口小环境的中心位置。
2.2人性化空间营造
人性化空间是指能满足人在物质与精神等方面需求的生活空间,通常以人的行为及心理因素的影响为依据进行场所的创造,使人对场所产生兴趣,从而对场所空间进行利用,其前提是充分了解对作为行为主体个人的需求。人在空间中的活动包括个体活动及群体交往活动,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也随之产生认知、情感、意志、文化等思想过程[14],因此,人性化的空间营造包括私密休憩区与开放交流区。空间设计与使用者密切相关。开敞及活泼的空间多为群体交流服务,私密、静谧的空间多为个人或少数人的交流服务。另外,为缓解办公人员工作压力,在办公区人性化空间营造中还应注意康复花园设计手法的应用,康复花园设计手法在办公区景观的应用上一般有散步减压、温馨减压、艺术减压、园艺减压。山西省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办公区是开放的科研办公区,会有较多的内部员工及外来人员,且葡萄酒的研发和品鉴更适合较轻松雅致的开放交往空间环境,并且与研发中心楼有适宜的尺度;私密休憩空间的布置远离交通主路,环境清幽;因办公人员较少,预留未来建设空间,在园区西北区利用康复花园设计手法建散步区,强调空间的安静与私密性。另外,人性化空间设计除了与人的行为有关以外,还要充分考虑人的视觉心理要求,在相应的空间停留处采用构筑物、植物对环境进行围合,并在适当的视觉位置布置彩叶树或者景观小品构成视觉焦点景观,满足精神需求。
2.3屋顶花园及平台
屋顶花园在现代办公区景观的设计上愈来愈重要,随着建筑设计的发展,建筑的上部脱离地面的控制尺度而伸出的形态,愈加频繁地进入人们的视线。从屋顶花园或平台上鸟瞰,屋顶花园与平台除本身景观特色之外,已成为室外景观的另一看点,丰富俯仰景观[15]。山西省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技术中心为坡屋顶设计,二层有室外平台,从二层可俯视入口广场南的草坪景观区及红酒品鉴区等景观。
2.4交通流线设计
小型办公区道路虽然交通量较小,但是货行、车行、人行功能均要求齐全,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还应考虑安全问题,在不能分离车行人行的前提下,应尽量做到人车分流,对于停车场位置的选择须较为慎重。为达到人车分流的目的,将工程中心的停车场建在入口东侧,具有隐蔽性,并种植葡萄藤架给予车辆蔽阴,在正常工作时段杜绝园区内部车辆行驶,同时要考虑酿酒入料、其他货品运输及消防通道,在建筑周边设有环路。在游步小道设计时要考虑舒适性及趣味性,宽度选择在0.6~1.0m,道路坡度最大不超过3%。
2.5植物景观设计
小型办公区景观在植物设计当中不仅要考虑其维持生态、美化环境的作用,还应针对不同空间,利用植物渲染气氛。
2.5.1地域化植物的应用
地域化植物的含义不仅是指该地域的地理气候因素,还指地域文化方面的因素。因该区属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范畴,一方面可采用现有果树资源,如杏树、桃树、银杏等树种,另一方面可利用隐喻的手法,选择紫藤表达葡萄繁盛的景象,却又能有效避免葡萄的种植及管理上的繁琐。
2.5.2行道树植物应用行道树一般根据道路线形,使用乔木高处遮阴,低处用灌丛及绿篱分隔空间;园路植物配置时还应该根据“佳则收之,俗则屏之”的原则,引导游人的视线。研发中心楼位于场地东侧,因此,在主路东侧行道树布置上乔下草,留出恰当的透景线;西侧利用外侧行道树,内侧种植灌木隔绝视线,从而使人进入办公园区之始便将视线引导至园区东侧[16]。
2.5.3色叶植物的应用
植物的丰富色彩能吸引人注意力,影响观者情绪。为增加办公区活力,宜选用红色叶植物,如红叶碧桃和紫叶矮樱;为缓解疲劳与消极情绪,选用紫色及黄色叶植物,如紫叶李、银杏及元宝枫。红色叶植物红叶碧桃和紫叶矮樱因植株较小,且表达热烈、激扬的情绪,因此,三两群植于建筑入口正对的绿地场地中心,构成视觉焦点,提升工作积极性及兴奋度。紫叶李的紫色神秘、脱俗,能消除紧张情绪,且植株大小适中,孤植于建筑东侧休憩场地中央,构成视觉焦点。而黄色叶的银杏及元宝枫形态美观、庄重,且植株较大,植于红酒品鉴区近旁,除植物成景之外还可适度遮阴。
2.5.4植物的形态应用
植物的形态是指植物的外部轮廓表现,不同姿态的植物在人们欣赏时能引起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植物的形态在考虑人的视觉和心理需求时,也可以称为“植物的表情”[17-18]。将具有水平方向性的植物龙爪槐置于工程中心建筑入口广场处,分隔建筑入口广场及红酒品鉴区,将水平方向性植物平静、平和、舒展的表情呈现在办公区中心处,一方面带给员工平和的环境,另一方面用它的平静围合与入口不同的交往空间,同时水平展开类植物可以延伸空间的宽广感,扩大小空间。垂直方向类的圆柱形或圆锥形植物具有显著的垂直向上性,可很好地隔离空间,选择质感较为粗糙且密集的圆柏列植在园区东南角,将园区与外部很好地隔离、将内部空间有效围合,增加园区的安静感。
3小结
场所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人的心情甚至个性。小型办公区室外环境应从员工行为、心理对环境的要求,从构成环境的各要素共同分析选择,从而设计适宜的景观。只有趋向员工心理需求的设计、亲和温暖的生态艺术空间,才能有助于员工释放心理压力,缓解疲劳,放松身心,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李晓庆 闫冬佳 罗小麟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 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晓彬.办公区外部景观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2]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刘迎泽.人际心理学[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
[4]高玲.办公空间景观设计研究[J].华章,2013(7):357-358.
[5]李朝阳.现代办公空间设计的理性思考[J].装饰,2003(8):86-87.
[6]邓天兰.试论办公空间环境设计的人性化设计[J].规划与设计,2013(5):44-45.
[7]西蒙兹J.O.景观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8]汤振兴,叶云.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设计[J].北方园艺,2007(9):148-150.
[9]李伟强.园林植物空间营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10]李静.浅谈景观设计中的文化性[J].中国园艺文摘,2010(7):115-116.
[11]陶晓辉.浅谈对住宅建筑入口的空间设计建议[J].中国住宅设施,2013(2):54-56.
[12]王炜.建筑入口的环境设计[J].中外建筑,2004(2):62-64.
[13]李靖厦.浅析现代建筑入口的设计思想[J].广州科技,2007(11):13-14.
[14]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J].新建筑,2001(5):1-3.
[15]申可夫.商务办公园区植物景观设计探析[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16]魏薇,刘克旺.植物景观设计中的空间构成与应用初探[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2):50-53.
1.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1)过于强调软件操作
高职教育需培育高学术,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固然要重视技能,但技能不单单是软件的操作,因为软件只是一种工具而已。设计能力、施工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技能,是不同于单纯理论的实际操作。就目前高职景观规划课程来看,大多偏重于CAD,PS,SU等软件的实际操作,忽略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态意识及社会意识。学生们往往软件操作能力很强,但是设计的实际项目缺乏分析,不够合理。
(2)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不够系统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交叉性很强,涉及内容广泛,需要植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城市规划等相关学科辅助。首先,就课程体系而言,学生除了基本的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及CAD,PS,SU等基础软件课程之外,还应了解RS,GIS等信息技术及参数化设计软件课程,景观技术课程,植物搭配课程,景观生态课程等。其次,就课程内容而言,涵盖范围较小,内容不够系统。目前的课程内容除了讲解基本原理之外,主要包含公园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道路广场景观规划和园林植物4个知识模块,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除此之外,还应包含哪些内容?这些都是值得探究和改进的。比如,将知识模块设置为广场规划设计,带状空间场所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面状景观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等内容的话,学生掌握起来会更直接,更系统。
2.发展方向
(1)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的教学内容基本分为公园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道路广场景观规划和园林植物4个知识模块。而目前景观规划设计岗位多分布在建筑设计公司,园林设计公司,以及小型的设计工作室,涉及到的实际项目主要是以以上4个模块为主,分方案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植物景观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具体岗位。因此新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除了讲解以上4个模块的基本原理及相应案例外,还应掌握景观项目方案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植物景观设计等专业技能,能完成各阶段全套图纸设计与文本制作并熟悉相关设计规范。具体体现为①景观设计原理部分,学生应掌握4大模块的设计原理;对气候影响,地形改造,土地利用,植物配置,水资源的了解与掌握。②设计前期工作阶段,学生应了解任务书;会实地测量;能够对实地资料与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作出综合分析与评价。③方案设计阶段,学生应会分析并绘制总体平面图及各类分析图,透视效果图等。④扩初设计阶段,学生应会使用CAD表达相关图纸:总平图,道路设计、植物配置、景观节点的平、立(剖)面图等。
(2)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经过基础理论,专业理论,顶岗实习,最后到职场的过程,每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必须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虽然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更加重视实践,但基础课程是提高职业技能的奠基石,是学生的职业道德及行业规范的重要体现。其次,专业理论应实行项目化教学。教师必须是有实际项目操作的经验和能力,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来,在做项目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意创新的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再次,顶岗实习环节是强化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顶岗实习要鼓励学生走出去,到国外,到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实习锻炼,了解新锐的设计理念及先进的设计技术,开阔设计视野。
(3)积极推进师资建设
培养高技能学生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专业,推进师资建设包含两方面含义:首先,在校教师需走出去,一是到企业中,接受锻炼,了解最现实的行业需求;二是参加相关培训,接触新观点,新理念。比如,自去年起,景观行业兴起了一股“海绵城市”的建设,“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被应用到很多景观设计中。可是什么叫“海绵城市”?它是如何应用到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该用到什么样的环境中?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流程及技术是什么?对于教师来讲,如果没在企业中接触实际项目或参加相关专题培训,很难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带给学生。其次,尽可能聘请企业员工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企业员工来自生产,实践一线,熟悉各种类型的景观规划设计的设计规范及设计方法,他们会用实际工作的角度给学生讲解现实而直观的实际案例。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目前教学方式主要有讲授法、案例讨论法、参观考察、点评作业等方法。这几种教学方法在应用时要协调统一,灵活运用。比如,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可能对单一的讲授法不敢兴趣,因此可以将案例讨论法作为知识传达的重要方式,对某个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讨论,会比讲授法的效果更好。除此之外,应以教师工作室为教学平台,形成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学生跟着老师做项目,讨论方案,学习软件的灵活运用等;与此同时,老师也可以将某些设计理念及原理告知学生,并让其学会使用。
结语
关键词:现代居住区;水景;设计类型;施工技术
收稿日期:20160106
作者简介:黄子隽(1978―),女,主要从事园林与景观设计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06905
1引言
水,因其浓郁的自然气息、文化内涵以及人类与生俱来亲水的天性,受到人们的关注。将水这一自然要素人工地引入城市居住环境中,成为景观设计师们美化环境、活跃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年来一些优秀的人居环境景观设计中往往都少不了水这一要素的参与。水景便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成为居住环境中的重要景观。而各种各样的水景也成为景观设计师的主要没计手段,居住环境中便随处可见或大或小的水景景观。如何使我们居住环境中的水景设计符合“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一个相当紧迫的课题。而大多数居住区水景在销售展示期间开放使用后,往往都因为维护、使用、清洗等的成本较大,而最终成为干涸的摆设,那么如何在设计之初就能结合将来的使用而分类设计,并有多种景观效果组合使用,亦或即便在不开启电源的情况下也能有较好的景观效果便成为了设计时务必考虑的重点之一。
2水景案例一
2.1设计内容说明
此类水景是中心水钵为主体的特色喷泉(图1),包含①中心涌泉、②池边溢水及③跳泉之组合设计。所有水景设计的尺寸及材料等,根据不同的使用空间而有所差异。此类水景多用于小广场的中心,成为整个空间的焦点景观。根据不同的时间及氛围要求,可开启多种效果或单一效果,即使在开启水效时,此水景仍旧可作为小品类硬质景观。
2.2景观效果说明
(1)中心喷泉:中心喷泉可单独使用。涌泉高控制在300mm范围(可调适)。也可以结合跳泉,形成更为热烈的效果。
(2)跳泉:跳泉或玻光喷泉应根据需求由专业厂家调整,并结合音乐及灯光效果,进行小型水舞演示。跳泉出水断面要求达到20 mm。跳泉或玻光喷泉,如图2,案例可咨询专业厂商提供。
(3)镜面水景:当喷泉停止运转时,上部水钵仍继续补水,但要做到水面静止无波的效果。水钵满水后,经锯齿状收边,形成条状水濂,出水厚度要求5~8mm,并保证出水均匀,如图3。
2.3水景工程要求
(1)应根据设计所要求水景效果,由专业厂家系统深化设计,确保可同时启动多种水景效果,或单一水景效果。
(2)全面水景启动时,溢水仍应保证稳定状态。水位控制、稳压等相关设备应由专业水景设计单位深化。
2.4石作要求
(1)跌水钵特殊加工:要求溢水口均匀一致、打磨平整、抛光,保证水流效果。并可加入灯光照明。专业厂家深化时应咨询专业照明设计。
(2)下水池压顶加工要求:依施工图设计,专业厂家深化时应咨询专业水景设计单位,优先考虑跳泉喷头及相关水电设备之布置,避免设备尺寸过大,造成安装困难的情形。
2.5照明要求
(1)照明效果对本水景总体表现至为关键,水景深化单位应咨询专业照明设计,将水电安装优先纳入考虑。
(2)跳泉应考虑结合灯光设计,照亮吐水线,同时考虑变换灯光色彩。可采用灯光与喷头结合的设备。
[JP3](3)上水池底部应安装光纤,于镜面效果时,水底的星星点点的光纤,仿如星空中落入镜面水池的繁星,同时可变换色彩,如图4,亦可参观杭州四季酒店大堂水景。[JP]
3水景案例二
3.1设计内容说明
此类水景是以表现流水层层跌落为主的设计(图5),包含①水钵中心涌泉、②水钵跌水、③台阶跌水之组合。所有水景设计之尺寸及材料等,根据不同的使用空间而有所差异。此类水景多用于休闲空间的一侧,以烘托整个场地的氛围,使其活泼、灵动。[FL)]
3.2景观效果说明
(1)水钵中心涌泉:涌泉可作定时控制,当涌泉停止运转时,水钵仍有补水措施。涌泉高控制在150~200mm范围(可调适)。
(2)水钵跌水:当水钵蓄满水后,水由跌水口稳定落下,形成布匹状的明亮水幕,不得有破碎情形发生,水头厚度约8~10mm,如图6。
(3)跌水台阶:由上层水池的水顺沿着跌水石阶潺潺落下,应形成一落水均匀的跌水面,并有明亮的水花,台阶水流厚度要求3~5mm,如图7。
3.2水景工程要求
(1)水钵跌水时,应要求水钵内的水量稳定、水位等控制由专业水景设计单位深化。
(2)由于本水景的为曲线形状的设计,在上层水池的跌水区亦为上窄下宽的情形,为保证跌水时水量均匀,不产生只在跌水区中间段有水,两端无水的情形,考虑阶梯水平略向两端倾斜,同时要求上层水池内水量稳定、在跌水口应有稳定水压等控制,详细由专业水景设计单位深化。
3.3石作要求
(1)本水景所有与水接触面的石材均为光面中国黑,其余则为黄色系花岗岩(如黄锈)。所有的石材尺寸及材料,均根据场地尺度而具体设计。
(2)水钵设计:水钵外部可采用同云纹浅浮雕,依据整个小区的LOGO或设计纹样,形成设计母题。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对于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来说,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虽然得到了一些较为凸显的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问题。比方说,很多的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显得较为单一,或者生硬,没有生气。相对于其他的景物来说,显得过于独立。这样使得游人在欣赏的过程中,不免多了一些遗憾,失去了一些美感。因此,我们的设计人员需要对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进行一定的深化和加强,将这些问题良好的克服,从而使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达到一个较为高端的层次,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发展中,达到一个更好的境界。本文就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进行一定的思考。
一、概念探讨
一般来说,硬质景观是相对种植绿化这类软质景观而确定的名称,泛指用质地较硬的人工材料或主要依靠人工材料创造出来的景观效果。硬质景观在园林绿地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人们活动的步行道、广场、休息观景的空间中,创造性的设计能赋予空间一定的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多园林在设计完毕之后,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原因就在于概念上比较模糊,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理论。使得在实际的设计工作时,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这对日后的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的原则
硬质景观的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 与园林绿地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等。也包括园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在进行硬质景观设计时,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空间组织立意原则
硬质景观的设计必须呼应园林绿地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也要同绿化等软质景观相协调。不同绿地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硬质景观配置效果,当然,城市设计和园林设计的一般规律诸如对景、轴线、节点、路径、视觉走廊、空间的开合等都是通用的。空间组织立意原则是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有些设计师为了获得一定的突破,寻求创新,没有良好的遵守空间组织立意原则,导致在后来的设计中,路子越走越偏,甚至没有办法施工。这样的典型案例,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存在较多,我们支持对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进行一定的突破和创新,但固有的原则不能随意打破,否则只会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
2、体现地方特征原则
对于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来说,地方的特征原则是一定要良好体现的。有些设计师认为,需要缩小南北之间的差异,互相取长补短。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在实施的时候,也要量力而行,不能将对方的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完全搬到本土来进行实施,这样就完全违背了地方性特征的原则,会对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如青岛‘碧水蓝天白墙红瓦”体现了滨海城市的特色;海口‘椰风海韵”则是一派南国风情;重庆,错落有致应是山地城市的特点;如到苏州‘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的韵致了。同时硬质景观还应充分利用园林要地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园林景观空间。由此可见,良好的遵循地方特征性原则,才能更好的设计园林绿地硬质景观,从而获得更大的突破。
三、硬质景观的构成
1、花架
花架在园林中是最接近自然的,而且也是中国园林特有的一种园林建筑,是室内向室外空间过渡的一种形式。在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方面,花架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很多的设计师都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花架的设计中,原因在于花架能够让人有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虽然身在喧嚣的城市当中,但是由于园林当中多了一些花架,而且由于设计的比较和谐与统一,因此少了一些刻意,多了一些自然的元素。这样就对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我国现阶段的花架设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即使在一些普通的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中,也有很好的花架设计。通过一定的调查,人们对花架的满意度很高,相信在将来的设计中,一定会有更好的成绩。
2、亭
亭是特指一种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物,是供行人停留休息之所。在园林中它是最为常见的建筑,无论是在古典园林或是现代园林中,各式各样的亭子都随处可见。亭对于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来说,是一种必备的设计,如果缺少这种设计将会使得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黯然失色,或者让参观园林的人感觉少了点什么。在古代的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中,亭的设计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标谁,如果没有良好的对亭进行设计,从某一个方面来说,这个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是失败的作品。在现阶段的设计中,亭的设计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众多的艺术设计大师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在亭的设计上面,不仅仅是希望为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增添一些亮色,同时还是一种突破。
3、廊
园林中的廊是亭的延伸,是联系风景点建筑的纽带,随山就势,曲折迁回,透遒蜿蜒。对于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来说,廊相对特殊一些,它的设计需要结合所有的景观设计。主要原因在于,廊能够将所有的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连接在一起,而且不会显得生硬和不协调,反而会显得非常的蜿蜒流长。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廊都非常被设计师们重视。有些设计师是依据廊而进行园林
绿地硬质景观设计,从而达到了一个较为良好的效果;有些设计师是将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先设计好,之后让廊将其连接好,就像穿针引线一样,一气呵成,非常有气势。让人在欣赏的时候,不禁感叹设计师的巧妙。
4、雕塑
园林中的雕塑小品以观赏、装饰性为主,在现代园林建设中广泛应用,占有重要地位。雕塑小品的题材不拘一格,形体可大可小,刻画的形象可具体、可自然、可抽象,表达的主题可严肃、可浪漫,根据园林造景的性质、环境和条件而定。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中的雕塑对人们来说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在游玩欣赏的时候,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较多的雕塑存在,无论大小。只有人们想不到的,没有设计师做不到的。很多时候,往往只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一些雕塑,却已经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在过去,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对雕塑的要求非常严格,比方说石狮子,需要根据官员的级别确定雕塑的大小和样式。但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与革新,一般情况下,现阶段的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进行设计的,同时需要符合其他的景物,不能单独的进行设计,否则会影响整体的布局。
5、园林道路
园林中的道路, 即为园路。它是构成园林基本组成要素之一, 包括道路、广场、游憩场地等一切硬质铺装。园路除了具有交通、导游、组织空间、划分景区等功能以外, 还有造景作用, 提供活动场和休息场所, 组织排水等作用。因此,在进行园林绿地道路设计时,有必要对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宽窄和结构、铺装材质、形式等从实用功能和美观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6、园林围栏
围栏是园林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功能, 它是园林组景中大量出现的一种重要小品构件和装饰小品, 在园林中的作用主要有: 具有维护功能, 是划分园林空间的要素之一; 具有点缀装饰园林环境, 用于园林景观的需要; 具有组织疏导人流、划分活动范围的作用; 具有改善城市园林绿地景观效果, 从视觉上扩大绿化空间、美化市容的作用。
结束语
本文对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对于现阶段的发展而言,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各个人群,都对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设计人员需要从新的角度出发,进行较为大胆的创新思考,这样才能在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领域获得更大的突破。对于现阶段的一些问题而言,只要良好的遵循固有的一些原则,相信能够获得一定的解决,在将来的发展中,相信能够对园林绿地硬质景观设计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志民.小区硬质景观设计与施工中的几个问题fJ7.工程建设与设计,.003, (11).
关键词:景观设计建筑艺术
l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前景
景观设计一词近年来大为流行,似乎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上档次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标签。景观设计大到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教授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采》的主题报告中认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著名建筑评论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弗兰普顿(KenenthFrampton)教授在另一场主题报告《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中也认为:总体应用地景策略,能够有效地改善整个城市化地区的社会的文化及生态特征。上述两个报告提到的地景,笔者认为即景观设计。可以看出,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应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文化及生态环境将是必然的趋势。
纵观现阶段的景观设计,感觉设计市场相当混乱,大有鱼目混珠之作。同时,社会对该行业的认识心态不一,开发商更多地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光,而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往往使优秀的作品习惯性流产;景观设计师普遍具有的浮躁心理也使得精品难觅。上述种种现状让笔者深感景观设计正走人误区。
2景观设计的误区
误区一行业缺乏规范
行业的不规范集中反映在名称、教育及市场管理方面。
(1)名称
在这个领域,以前惯称“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LandscapeArchitecture),后来又时髦叫“环境景观设计”,也有人叫“环境设计”或“景观设计”……最近按吴良镛教授的提法又叫“地景”,究竟哪种称法更确切更合理,使之既要符合国情又要与国际接轨并便于职业称呼,恐怕建设部的有关部门得来管管此事。笔者倾向于“景观设计”的称法,那么职称便可定为“景观设计师”或简称“景观师”。名称的统一非常重要,名正而言顺,可以说是行业规范的前提。这样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景观设计师将以独立而重要的角色与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密切合作,真正实现吴良镛教授“三位一体”的构想。
(2)教育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如同上述混乱名称一样混乱不堪。目前从事这一职业的大多毕业于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重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小品、造型)等(目前城建和理工院校已不设风景园林专业,此专业仍存在于林业院校——编者),从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专业应该有明确完善的教学大纲,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并制定一系列的从业规范,最终实行与建筑、城市规划一样的执业注册制度,彻底实现行业的规范化管理。
(3)市场管理
景观产品具有其特殊性,与建筑相比,少了很多安全(如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并有较大的可改造性,不良后果的责任也较小,这些特点导致了各方面的干预增多。同时,建设主管部门对景观设计和施工的资质管理把关不严(如无图签、未盖章的图纸可用于施工)。个体施工队伍常常以免费设计以及灵活的经营方式占有市场,特别是中小型项目。而大中型项目的方案招投标也多不规范,评委的专业素养令人怀疑。在这种较为混乱的市场形势下,景观作品的质量又何以保证?
误区二设计盲目追求“档次”
“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问题出在对“档次”的理解上,“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考究,它意味着大量财力的投入。决策者往往在项目的开始便定了高调,而不管该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如此巨大的财力投入能否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二是该场所是否真正具备“档次”的环境条件?记得几年前一个内河两侧绿地的规划会议上,某领导指示要建成“法国的塞纳河”,两侧平均不到lOm宽的绿带以及积污严重的河道,如何体现塞纳河风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情决定我们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需要上档次和创作精品的景观毕竟不多,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
误区三景观设计对人的需要及对人性的关注不够
在这一点上景观设计师本人要负很大的责任。一个设计任务下来,我们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个建筑作品我们强调它的功能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而对景观设计人们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却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当然是相当满足了,于是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决策者、建设者和设计者,不用说,在这种氛围中都深深地陶醉了。这个美丽的误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自欺性。
在这里,笔者要提醒大家:
(1)设计之前,我们应考虑一下自己对未来的景观将给人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有多深的了解?
(2)在同量的资金投入下,我们完全有可能变“温饱型”的功能为“小康型”甚至“富裕型”,而并不以牺牲景观美为代价。
(3)说到这个误区,我想起某市的某段分车带上看到的铁丝网景观,这类军事上的构筑手法被沿用到现代城市景观来,深深刺痛了广大市民的心。笔者很理解管理部门的良苦用心,屡禁不止地践踏草地,迫使他们出此下策。但我反对这类做法,被践踏的草地只能在分车带上留下一道道泥痕,而铁丝网无疑在众多民众的心里留下痛楚的记忆。至此,城市景观对人性的关怀可以说被剥夺殆尽。
目前,大多数居住区环境设计简直无视人的需求,开发商是“罪魁祸首”,景观设计师成了“帮凶”。为了满足30%的绿地率要求,道路、停车场的用地被压到最低的指标,抠出来的用地扩充为绿地,要么用来满足绿地率的指标,要么被开发商作为“高绿地率”来炫耀自己的实力以期达到其商业目的。而所谓的绿地往往被理解为苗圃而简单地插上树,周边再用高绿篱围一围进而达到防护的目的,至于下一步的养管那更不知道是谁的事情了。档次高一点的小区,看起来绿地是大了,植物配置和环境设计好像是有模有样了,但试问:到哪里去找一块儿童嬉戏玩耍的场地?老年人被迫与一对情侣坐在一排,是退缩回到笼子似的家中还是硬着头皮当一回“灯泡”的角色?
误区四模仿之风盛行
我们中的不少人重“榜样”不重创新。创新常常被当作异类加以排斥。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习惯被当作容器拼命地接受知识的灌输,看似满腹经纶却毫无创意。景观设计虽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专业,但它最终将以空间景观的视觉形式展现给人们,是人可以享受其中的艺术产品。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
创新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与众不同的形式”。每一个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等因素决定了该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设计之前深刻地理解场所精神并综合协调各种因素进行创作,这就是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它的形式上,或具震憾力或富趣味性、或肃穆或活泼、或浪漫或休闲、或激动人心或平淡无奇,却不雷同。
眼下的行情大不一样,景观设计越来越趋于雷同。模仿之风盛行不衰,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面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冷静地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
(1)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决策人或业主往往把某地自认为好的作品作为范本,不以模仿为耻,宁愿相信现成的也不愿接受新的方案构想。在他们看来,蓝图上的线条是虚无缥缈的,而曾经见过的景观却是真真切切的。业主的顽固已至如此,景观设计师唯有充当描图员,花尽量少的时间以取得效益。
反过来,设计单位为了追求方案通过率,千方百计地了解业主的意图,迎合他们先入为主的思路,以求得方案一次通过。设计单位也没有鼓励创新的奖赏机制,而只把奖金留给方案中标者,后者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对长远的创作不利。
模仿之风所以畅行,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面对比比皆是的雷同的景观作品,大众的反应是如此的麻木。我们的舆论只关心建设前后的效果对比,而对真正成功的作品缺乏评判能力。
(2)怕失败的心理新的尝试也可能是不成功的,但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个别或少数的案例而失去信心进而退缩。完美主义者往往害怕失败而踌躇不前,不敢创新,最终沦为模仿能手。实际上,即便是大师也难免有失败的地方,莱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室内空间功能上的设计并不成功,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莱特的代表作之一,而且在建筑史上占一席之地。
(3)建设用时的限制大型的景观工程通常是政府的行为,如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滨河绿带等,是属于美化市容、获取民心的工程,关系到最高决策者的政绩。这些工程往往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都被限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其结果必然导致设计上敷衍了事,实施中粗制滥造。还有一种奇怪的规律常常是这样:先紧后松再紧,一开始大造舆论,风云突来,等方案出来了却不管不问一拖再拖,突然间又风云重来,最后是草草收兵。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残酷打击了景观设计师的创作积极性。
(4)高付出低报酬景观设计是一种高尚而又卑微的职业,说它高尚是因为它是公益的,是为大众服务的事业;说卑微,是指它的低收人。目前收费标准是按工程造价的3%—5%。而真正能收到的恐怕只有1%—3%。大家知道,一般项目的景观工程只是作为建筑的配套工程,造价都被控制在较低水准。工程往往需要土建、绿化、水电等多种专业的配合,大家的收入低得可怜可想而知了,如果把工程做得认真细致,景观设计师的劳动付出却是巨大的,小体量的景观建筑、别具一格的小品设计、精心的绿化配置以及场地装饰的方方面面,其工作量实在不比大型建筑少。在这种处境下,景观设计师模仿他人之作以取得急功近利的效益便不足为奇了。
(5)信息时代带来设计趋同的必然信息时代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各类景观设计精品选接踵出版,景观设计师不出家门即可获取国内外相关信息和发展动态。对成功作品的学习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难免使各地的景观趋于雷同,产生“特色危机”,这同时也是建筑界所面临的问题。
要避免“特色危机”,景观设计师必须保持清醒的意识,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并融入设计。简言之,设计要有自己的思想,才有灵魂,才具备个性。
误区五效果图是迷魂汤,是“医治”拙劣设计的“灵丹妙药”
时下有个怪现象,方案汇报时,尤其是面对有拍板权的决策人土,墙上挂的全是立体效果图,再加上电脑投影屏幕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帧帧优美的电脑动画配上美妙的轻音乐,难怪我们的领导(或业主)被深深地打动了。可怜那些拿不出漂亮效果图的同行,对着“天书”般的平面图大谈他的精妙构想,听得尊贵的领导(或业主)直打呵欠。可当人们苦苦期待着图面上梦幻般的效果能在现实中实现,猛然发现现场上已是另一般景象,失望和受骗之感才油然而生。靠违反常规的设计程序赢得设计任务后,优秀的效果图师傅们便手足无措了,效果图上夸张了的美丽根本就无法植根于现实的土地,慌乱之中只好靠现场的调整和突来的灵感来实现公众的理想——整套拙劣的设计总算是暴露无遗了。
这种惨痛的教训似乎并没有让我们决策人清醒。效果图仿佛是迷魂汤,让英明人士甘心上当,看来,在一段时期内,上述这类“悲剧”还将继续上演。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园林景观;设计风格;设计意境
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的生态环境、陶冶人们的情操,它也是对一个城市文明和文化的象征。园林景观设计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和时展的步伐,同时还体现出了人们对理想空间的一种渴望心理,都希望可以生活在令人身心放松的美好环境中。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促使着现代化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不断提高,城市园林建设中对城市绿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可以很好地改善城市环境,还可以优化城市功能。
一、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风格与意境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重视,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园林景观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个城市人们的居住水平的高低。城市园林规划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种植树木、花草、摆雕塑、设置桌椅,还需要通过合理的种植密度、空间布局划分来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从而体现生态功能性。以科学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达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以此促进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营造良好而又舒适的人文生态城市奠定基础。那么就需要将城市园林建设的生态观赏性与功能性充分结合,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才能打造出居住舒适性城市,保证休闲运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投资环境的健康建设。
二、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风格分析
1.围绕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园林景观风格设计。城市规划建设是对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进行规划和设计,它必须围绕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在当前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往往会过于管着景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外来植物的引入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所以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要求设计人员不仅要注重景观设计所带来的美观性和实用性,还要注重景观设计中所选用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尽量选用本土植物,不仅可以起到保护本土生态环境的作用,还可以大量的节省开支。同时,通过大力引用本土植物,充分利用原有树木和苗木,以大苗为主,进行适当密植,选择既具有观赏价值,又有较强抗逆性,便于管理的树种,保证园林植物由是以的还说呢国泰环境和植物配置,必须要适应植物生长的生态习性,保证高度适应和适应近期、远期景观的要求。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还起到了保护当地生态平衡的作用。大力应用本土植物还可以在一定出程度上为打造城市特有的景观或是植物景观奠定基础,促进城市总格文化氛围的建设。比如长沙市滨江公园水景区,就是以垂柳为骨架,辅以花桃种植,形成桃红柳绿的水岸风情,水面种植荷花、睡莲等,使得本土植物可以得到长久的发展,推动城市绿化和经济文化的共同建设发展。
2.围绕园林文化进行园林风格设计。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园林规划中经常会出现多种表现方式来突出园林主要发展方向。一般在城市园林建设中主要有两种建设方式,一种是对原有场地进行改建,另一种就是选择新的场地进行建设。无论是哪一种建设方式都必须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展,在城市原有园林场地的规划建设中,因为原有的基础建筑风格已经决定了园林设计整体风格,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原有建筑风格为基础进行景观的规划和设计。设计人员要做好实地考察,对园林原有建筑风格进行分析,了解原有建筑物的历史,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怎样添加新的元素,以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最后再来开展合理的园林景观规划建设工作;而对于新建园林景观规划建设要根据园林主题,对场地地形、城市所在地气候条件以及本土植物的生长特点等进行评估后,再来确定景观设计的主题思路,从而开展城市园林的景观规划建设工作。
3.开展互动性的园林风格设计。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建设应该以互动性的景观为基础,从而开展景观的规划设计,通过互动性的景观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生活环境。在现代化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很多的景观规划和设计都是单纯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只是为了满足欣赏需要,而忽视了人们与景观的互动性,比如在很多园林景观规划中,就有很多假山、雕塑等单一的景观。但是,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更多的是要将观赏和娱乐结合起来,通过景观设计以互动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比如可以设计秋千、围棋台等让人们在进行观景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娱乐活动,让城市园林拥有良好的氛围。所以在注重景观观赏价值的时候,要提高后才能是园林景观的休闲娱乐性,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性。
4.园林风格设计与立体绿化的结合。我国虽然地大物博,都是人口繁多,尤其是在城市中的土地资源十分紧张,所以在进行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节省用地的原则。可以在城市园林建设中以中小型园林建设为主,利用立体绿化园林景观提高城市园林绿化面积。在进行立体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特性,打造出持续性的绿化立体景观。在园林景观中的小路上进行泥地散铺石,在路的两百米范围内打造郊外野生环境的自然景观,通过泥地与石头缝隙来增加园林绿化草的种植面积。通过大面积的立体绿化景观还可以吸附灰尘净化城市空气,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三、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意境分析
1.园林景观植物与园林意境。园林植物本身就结合了自然美和人工美,而植物美是通过植物本身优美的姿态、丰富的树形、绚丽的色彩以及芳香的气味为园林营造出来的美,让大家产生不同的审美感觉,使园林意境更为丰富。所以,首先要充分认识植物本身的美,才能发挥应有植物美的特性,为人们创造美好的园林意境。
2.园林植物的生态特点与园林意境。运用植物不同的生态学提点,让人们产生不同的感悟和想象,从而丰富园林的意境。我们都知道,古人常用松柏象征坚贞。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以梅象征坚强不屈。梅的枝干苍劲挺秀,宁折不弯,被人们用来象征刚强不屈的意志;以菊象征不畏风霜。在深秋时节开放,它花期长,千姿百态,深为人们喜受;以牡丹象征富贵。它以其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端妍富丽的特色,素称“花中之王”;以兰花象征高尚。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根据景观效果的需要,选择以生态学特性的植物进行搭配,可以充分体现园林景观的意境。
3.园林植物的独立景观与园林意境。通过采用孤植、丛植以及群植等方式,构建园林植物的独立景观,将园林植物的个体美和群体美展现出来,同时赋予园林植物丰富的内涵,让人感受回味无穷的园林意境。第一,孤植体现植物的个体美,选择个体美的园林植物景行孤植,创造园林意境,比如园林中庇荫和构图艺术相结合的孤植树。孤植树应选择具有枝条开展、姿态优美、轮廓鲜明、生长旺盛、成荫效果好、寿命长等特点的树种,如银杏、槐树、榕树、香樟等。第二,丛、群植既展现植物群体美,又体现植物个体美,选择适宜的丛植更可以丰富园林意境美。例如油松在幼龄时全株团簇似球,壮龄时亭亭如华盖,老年时则枝干盘虬而有飞舞之姿。将植物通过孤植群植等不同设计手法组合在一起,则能体现植物的群体美。乔木层位于植物群落的最上层,增加群落的层次感,并且色彩丰富、景色宜人。植物群落的地表用草坪、低矮的花灌木或地被植物覆盖,避免了黄土,使地表绿荫覆地,鲜花盛开,观赏效果明显提高。不同的植物群落能够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乔木、灌木、草本均衡搭配形成的群落层次分明,比例协调,错落有致。
4.其他景观与园林意境的结合。第一,与建筑物等的结合,园林植物丰富了建筑色彩,赋予了建筑物时间感和空间感,通过协调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凸显出建筑主体意境;第二,与水体的结合,通过园林植物与谁提的结合,既丰富了水景,还为水景增添了生动的内容,比如在笔者的故乡洪湖,主要是盛产荷花的,在园林景观中通过荷花的种植,可以体现“接天连日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还凸显除了夏日的景象;第三,与山体的结合,不但可以起到保护山体的作用,还可以为山体装点华丽的衣裳,使园林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第四,与园路的结合,利用丰富的园林植物材料,构成具有特色的园路景观,创造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意境。
四、小结
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对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要充分根据现有的环境,结合利用植物本身的特性,从而通过植物特性以及个性美和群体美的结合,为人们打造生态和谐的居住环境,以及体现园林景观的意境美。所以当下对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既要能够满足现代人们对环境的需求,也要充分体现园林的艺术精华所在,打造现代化园林意境,从而营造符合人们追求的现代园林。
作者:王佳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宁.青岛新天地景观长廊色彩设计分析[J].北方园艺,2016,(1):68-71.
1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概念界定
节约型园林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资金投入、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园林模式,它以因地制宜为基本准则,为城市居民提供最高效的生态保障系统[3]。节约型园林的建设必须体现出可持续、高效率、低资源成本等方面的特征,可以通过节地、节土、节水、节能、节材、节力等几方面的途径来实现。节约型园林景观是以生态环保、高效低耗、因地制宜为设计理念,景观塑造呈现出资源和能源投入最少化,产生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园林景观类型。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园林景观,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具有显露自然、自我循环、高效率、低成本等特征[4],既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又满足相应的绿地功能和文化内涵等要求。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的营建应以争取城市绿地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勤俭节约、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减少人力消耗,创造出最适宜的综合效益高的园林景观。
2合肥市公园节约型植物景观调查研究
2.1调查方法为了对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的外延内涵
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笔者选择合肥市具有代表性的逍遥津公园、杏花公园、生态公园的植物景观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体验、分析和现场拍照。通过调查认为公园的植物群落最符合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的特点,因此筛选部分群落结构稳定、层次丰富、功能性强、观赏性好、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体现自然风貌、养护管理成本低等符合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特点的典型植物群落进行研究,探讨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2.2调查结果分析
2.2.1群落1该群落位于逍遥津公园西大门入口北侧草坪。公园的入口区作为城市空间与公园内部空间的过渡,从景观美学的角度看,其是整个公园景观空间序列的起点。该群落上层乔木以悬铃木为主,乔木冠幅宽大,郁闭度高,形成宽广的林下空间;灌木层由香樟、棕榈构成;以撒金东瀛珊瑚、耐阴植物八角金盘做地被,植物间的株型、叶色和质感对比强,通过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搭配展示出美的韵味,乔木与灌木混交,景观丰富。该群落在空间的起承转合中起着联系内外的作用,既分隔空间,又便利交通,不妨碍游人集散,对入口和大门的几何线条起到一定软化作用,且增加了景深、扩大视野、延伸了空间,是典型的因地制宜型群落。
2.2.2群落2该群落位于逍遥津公园活动区草坪附近,西侧为公园主路,草坪区的游人量大,活动性强,是开放型绿地周边的群落。大乔木水杉做背景构成群落上层,中层由乌桕、桂花和夹竹桃构成,下层配置粉花绣线菊、火棘和珊瑚树。竖线条树种水杉可丰富群落的轮廓线,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亦可与周围方正的建筑物轮廓相协调;冠幅宽大﹑叶形优美的乌桕和香花树种桂花,形成生动的景观;粉花绣线菊和火棘为整体群落提供了良好的春夏观花景观;夹竹桃和珊瑚树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并对有害气体具一定的吸收能力,发挥了生态环保的功能。该群落建成时间较长,群落结构较复合,物种间关系和谐,景观效果良好。几个垂直相连的群落之间形成空间围合,林下构成一片草坪区域,为游园的人们提供丰富的视觉景观和一个驻足休憩的绿色空间,因此该群落是典型的满足功能型群落。
2.2.3群落3该群落位于逍遥津鳄鱼馆正门附近,与次园路旁的小型树阵广场相连,围合出半开敞的绿化空间,构成小型的人流集散场所。乔木层由国槐、广玉兰构成,枝叶繁茂,灌木层由红叶李、石榴、女贞构成,下层地被选用海桐和撒金东瀛珊瑚,石榴春天红花满树,既可观花亦可观果,红叶李叶色优美,广玉兰常年浓绿动人,又伴有桂花、栀子等香花树种,符合游人的观赏需求。由于群落位于小型树阵广场的旁边,考虑到这种半开敞空间人流量和游客视野的通透性,群落的植物配置采用常绿、落叶树种搭配,彩叶和单色植物相结合,形成丰富的绿地景观,层次错落有致,不妨碍游人视线。群落规模比较大,结构较稳定,具有一定防风、防尘、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气体的功能,与周围建筑环境协调一致,为游人提供一个观景、交流的空间,充分满足了绿地功能的要求,也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2.2.4群落4该群落位于杏花公园游乐场东边水系岸旁,北侧临木质园桥,植物配置考虑细致,重视层次结构,具有较明显的季相变化,常绿落叶树种搭配合理,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从道路上看,大乔木白玉兰、垂柳、香樟和广玉兰作背景,凤尾兰作中间层,枸骨冬青球与道路衔接,乔灌木有序过渡。从对面水岸方向看,水边的凤尾兰和披散下垂至水边的云南黄馨作为前景,香樟、垂柳和广玉兰作为背景,丰富了景观层次。常绿、落叶树种的合理搭配让景观效果在四季皆生生不息。凤尾兰和白玉兰的白花与绿色大背景对比强烈,香樟、垂柳深浅不一的绿色都增加了整个群落的季相变化。种类结构的丰富和单位面积内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群落的稳定,也减轻了后期管理压力。作为重要的水边景观,该群落兼顾了道路和水面两面的观赏需求,利用乡土植物合理配置,充分发挥了群落的景观效益,是典型的因地制宜群落。
2.2.5群落5该群落位于生态公园汴河路入口水系的侧岸,该景区主景为大面积的水域,岸边模拟自然群落栽植,植物与水流生机灵动,营造出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原生态自然式驳岸。栽植在水中的香蒲不仅点缀了水面景色,还能有效净化水体,而且将水面和岸上的植物很好地衔接起来,相互映衬,美化了河岸环境,丰富水体空间景观。群落的上层为大乔木杨树,中层有银杏、海棠、香樟,灌木层则有圆柏、剑尾兰。驳岸种植了多层次的乔木、色叶树种和一些低层植物,不仅让岸边的坡地绿树成荫,创造水岸立面景色,而且获得生动的倒影景观。坡地的另一侧是市区内行车道,人流量大,高大的乔木不仅分隔了空间,而且隔离噪音,改善小气候,为景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结合坡地围合出半开敞的空间景观,是典型的因地制宜型的群落。
2.2.6群落6该群落位于生态公园汴河路入口广场与东侧入界处,面向景区内水面主景,背靠居住区的主干道,群落乔灌草种类繁多,景观错落有致,布局合理。从临近水边的广场上看去,整个群落以侧柏、云南黄馨和路面相衔接,间隔种植石楠和含笑,丰富了景观层次;配合银杏、鸡爪槭、枫树、乌桕、石榴,常绿和落叶树种的搭配种植让群落四季有景。银杏优美的叶形和石榴春末泛红的果实也为群落增色几分;背景树木为高大的乔木香樟、栾树,运用高低、枝叶姿态、色彩的对比手法,营造艺术氛围和内涵。同时单位面积内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群落的稳定。该群落将本地乡土树种如石榴、侧柏、银杏、栾树、香樟树、乌桕引入园中,保存和利用了现有的种质资源,激发人们对地方文化的关注,体现了文化原则,成为节约型绿地文化型群落的典型案例。
3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原则
3.1因地制宜原则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群落1、群落3、群落4、群落5结合了场所的区位环境和地形的特点营造出优美的因地制宜型植物景观。因此,节约型植物景观设计应以因地制宜为理念,以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植被特点为依据,坚持适地适树,合理配置,根据具体的场地及周边环境,营造出符合区位环境的植物群落,创造出良好的园林景观。
3.2满足功能原则
通过分析得出,群落2在植物配置中考虑细致,结合群落所处的地理区位,利用群落的组合,不仅给游人提供了美丽的视觉景观,也满足了作为公园特定区位的功能。可见,节约型植物景观设计不仅应该充分展现出植物的美感,还应满足相应的场所绿地功能。这需要我们进行植物配置时,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和造景功能,并对整个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营造出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观,提升观赏价值,发挥绿地功能。
3.3体现文化原则
从群落6的分析中得出,节约型植物景观设计是要积极调用当地现有的资源,合理利用乡土树种搭配模拟自然群落,这样不仅发挥景观、生态等功能,同时更能体现出地域特色,有助于人们了解当地文化。
4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手法
4.1空间景观的营造
根据不同场所的环境和气氛,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手法以及植物的选择与搭配等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也有所不同,在有限的场地上合理设置景观空间,使得植物景观在统一中有变化,体现自然景观的丰富性,满足不同活动人群对场所的需要。
4.1.1开敞式空间景观多用疏朗开阔的节水耐旱型草坪,零星点缀以乔、灌木,或与低矮的花丛、地被植物相结合配置,色调以绿色为主,也可以绿色衬以鲜艳的花色为主[5]。整个空间应视线通透,氛围豁达,满足人们集会、观赏等需求。在园林景观营建过程中,应该切合场地实际功能需要,合理设置开敞空间,避免大草坪利用率较低引起的浪费,特别是人不能进入的“观赏草坪”。
4.1.2封闭式空间采用高大的乡土树种、围合的灌木、攀援的植被与建筑物相结合的配置方法,以单一的绿色基调为主,从而烘托出宁静、雅致的私密氛围,为人们提供一个适于交流的活动空间。
4.1.3半开敞式空间半封闭半开敞式景观空间,可采用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植物配置方式来体现和表达,同时可借助地形、山石、小品等园林要素共同围合出半开敞的景观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活动交流、相对开放而又互不干扰的空间。
4.2植物群落树种的选择
进行节约型植物材料选择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和生态效益。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在园林中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4.2.1优先选用乡土植物营造节约型园林绿化景观,要优先使用乡土植物,从当地的植物材料中选择具有观赏价值、适应性强的品种。乡土阔叶树种不仅具有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明显等先天性的独特自然优势,在吸附尘土、涵养水源、制造氧气、净化城市空气等方面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6]。
4.2.2合理应用节水耐旱型植物合理选用本地耐旱型植物,适当引用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节水型的新优植物材料,丰富园林绿地的生态景观,并且节约水资源,有些植物仅依靠降雨就能生存良好,从而减少灌溉、施肥等养护成本。
4.2.3探索利用野生植被野生植被往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需过多养护,耐踩踏,养护成本低,依靠雨水就能生存,节约水资源,是符合生态节约要求的自然植物材料。可以在城市的各种绿地形式中适当应用野生植被以形成特别的景观,如城市中的滨水绿地、道路绿地、林下空间等。
关键词:住宅,景观,发展趋势
0引言
住宅景观也大致经历了“小区绿化――景观――情境社区”三个发展阶段[1],从开始时的解决基本的居住功能,小区中除了沥青道路,剩下的就是简单的绿化;到后来,住宅间的尺度更趋宽敞,亭台廊架、水系喷泉一应俱全,植物配置注重立面层次和季相变化,景观空间划分区域合理。人们一直在追求优质的住宅,更在追寻内心的“理想家园”的归宿感。这是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一个楼盘的成功与否,尤其注重高品质景观的要求。
下面仅从住宅景观的角度,结合近期设计案例――无锡绿地世纪城景观设计,浅谈自己对住宅景观发展趋势的理解。
1当前住宅景观的特点
1.1人性化的空间布局
在住宅景观中进一步强调人性化的意识,考虑人们在使用过程中的心理与生理需求,毕竟人是有情感的实体。场地布置更加符合人的行为尺度,包括硬质场地空间大小、座椅的高矮宽窄、道路等级设置等。在小区的空间布局上也会考虑场地的服务半径、使用人群等。景观不再一味的追求平面及立面的图案美,而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参与和使用的感受。
1.2精细化的硬质铺地
硬质场地上的小品构筑物的布置,对体量、色彩、质感的要求严苛。铺装场地的石材对缝、错缝处理、留缝大小控制及石材的大小搭配、质感对比要求等都越来越精细。建成后的景观效果也更加令人赏心悦目,艺术性更强。
1.3良好生态效益的绿化空间
近几年房地产行业的波动行情持续不断,开发商为了实现项目的顺利运转,都会强调软景设计的重要性。设计公司增加了植物专业人员的投入,施工单位也会设置专门的植物采购及种植人员,严格把控现场效果。住户也喜欢停留在绿色环抱的景观空间中,感受春夏秋冬的季相变化和花开花落的感官体验。
1.4社区活动的日趋丰富
为方便居民生活起居之外的要求,新建的住宅中都会设置供居民健身游泳、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
2 “理想家园”住宅的含义及探索
传统意义的家的概念只是在室内,很少延伸到居住区内的景观范畴。每家每户都会精心营造属于自己的家,打造怡人、温馨的居家生活氛围,而对室外场地只是短暂的停留,没有真正理解社区大家的概念。
在本项目的前期开展阶段,与业主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设计主题时,了解到业主内部也在研究理想家园这个理念,与我们一拍即合,确定了本项目的主题为“绿地让生活更美好”的居住理念,让住户一边亲切自然,一边亲切繁华,体验新都市居住风尚,让住户找到家的归宿感和幸福体验。
团队从提升景观的“幸福感“入手,站在住户的切身使用角度,充分考虑住户的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使用时间,提升景观中的每个细部设计,打造每一处幸福场景,让住户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图1总平面图
2.1行进中的幸福感
团队在设计之初,充分的进行交通流线和节点分析,着力打造主入口区及入口轴线区域、健康慢跑系统及回家园路及入户节点部分,突出科技智能和便捷的特点。
在主入口区域,重点打造入口精致、尊贵的社区感觉。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实现人车分流、保证浓密绿化的簇拥;人行入口处,特意设置风雨廊,供等候区的入户居民停留与使用;设置智能刷卡系统,通过指纹、卡片及对讲系统,有效控制进入小区的人员,把好社区的安全大门第一关;在主入口轴线区域,通过种植大规格的乔木种植形成气势感,而在人行道边上设置精品花钵,营造近人尺度的景观;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更加深刻,慢跑系统可以成为社区内的“健身房”,在本项目内东西轴向环路设置650m长、1.5m宽的彩色塑胶跑步道,在建筑东侧区域设置250m的小型跑步道。
在每个单元入户的门前区域,重点打造精品绿化,植物实现高中低层次复合配置,并通过特色大树的点缀,形成可识别性。特别针对老年人及残疾人群,设置无障碍通道及宽敞的入户平台,营造贴心化的景观。从住户停车到入户这段路程,特意打造成“回家园路”,通过浓密绿化结合微地形处理营造良好的绿化空间,还精心考虑到夜晚感应照明系统,让住户体验家的温馨的感觉。
2.2康乐聚会中的幸福感
团队在设计过程中,经过反复的分析其他项目的成功手法,确定在东西和南北两个中轴区域开辟活动场地,让不同年龄人群的散步、聊天、嬉戏,宠物们聚集嬉戏,都能在这些场地中得到满足。这就像一个大的会客厅一样,大家可以更好的交流沟通,促进邻里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南北轴线景观带的尽端特意设计中央会客厅,重点考虑到室外应用中的使用安全、遮风挡雨、照明及网络供应等要求。在中央会客厅中,实现功能复合的考虑,设置景亭、万物墙、舒适座椅、洗手池等必要的功能空间外,还考虑到年轻人群对互联网的需求,设置户外高速无线网络及电源安全插座。
在东西轴线的东西两个尽端分别设计小型会客厅,主要是满足三五人群的随心而坐、林荫闲聊,通过植物空间的围合、座椅的设置,打造惬意、放松的聊天氛围。
2.3老少乐的幸福感
对社区中人群进行梳理,不难发现,对社区环境使用频率最高的莫过于老年人和儿童群体,他们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需要阳光的沐浴和场地的使用。而一般性的小区只会设置几组游戏器械,没有对儿童群体进行更细致的划分,没有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安排相应的游戏场地。本项目选择了一个对小区住户干扰最小的区域即小区的东北角,设计了针对全龄段儿童的活动场地,1~2岁的婴幼儿阶段,安排知趣墙;对3~6岁的儿童,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游戏如草坪滑梯、健康跑道、钻山洞、冒险山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考虑到儿童玩耍时父母的陪护看管要求,专门设置了童车停放区、室外母婴室、长条座椅及洗手池。
在老年人的活动区域,设置健身器械、健康步道、林荫跳舞广场、下棋乐园、萌宠天地等空间,满足大家的不同活动需要。在这些区域中,必要的无障碍步道、扶手栏杆、小动物便便收集点都要结合场地精心布置。
2.4智能创意生活的幸福感
在社区中智能高效的设施或者系统的引入,定会为住户的生活增添光彩。在本项目意设置了无障碍通行系统、垃圾智能收集系统、夜间感应照明系统、标示系统、爱车管理系统、室外饮水系统和宠物管理系统。这七大系统共同为住户提供高效、智能的服务。
例如在垃圾智能收集系统中,不仅考虑了垃圾分类回收的问题,而且垃圾桶设置的位置也做了景观化的处理,就近设置清洁系统,保证物业维护的方便性。爱车管理系统中,设置专门的停车位系统、充电桩及自助洗车服务。
2.5绿色氧吧带来的幸福感
在本项目的种植设计中通过植物品种的合理设计,实现了“家生绿中,人嬉林下”的美好愿景。并且植物选择注重常绿、落叶的搭配,叶色叶形的对比和高中低层次的运用,达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的季相变化特点。植物设计上注意乔木和建筑的关系,住宅南北面的植物区别化对待,努力打造看着舒心、住着放心的绿化空间氛围。
重点的植物设置标示标牌,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了解植物的名称、习性等内容。开辟一个区域作为植物认领区域,由业主自愿选择认领,充分体验养护的乐趣。
在重点部位设置金秋果园,种植金桔、胡柚、香泡、石榴、枇杷、杨梅等观果植物,打造果实累累的田园果园。
2.6本项目秉承了绿地一贯的宗旨,同时在我们景观的设计语言注入下打造出一个理想的家园,达到可感知舒适、可体验智能、可参与永续、可承受生态的景观效果。
图2住宅场景模拟
3未来住宅景观的趋势的探讨
景观环境设计越来越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艺术性、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景观环境的塑造不只为了“赏心悦目”,而是更加注重“舒适自然”,尽可能地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和现代、智能、环保、节能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景观、人与环境、景观与环境的有机融合。
3.1更趋于人性化的设计
进入21世纪,社会越发达,人类越进步,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与交往变得更加简单和稀少,人与社会、与环境也变得更加分离。但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更渴望回归自然,怀念里弄、胡同、家居和小庄园式的那种富有人情味的社区生活[2]。
小区、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的人的生理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内涵。居住区内的人车分流、室外风雨廊的设计、无障碍通道的运用、高速无线网路的覆盖、手机充电设施的接入、室外饮水系统的考虑及夜间感应照明装置的运用都是对人性化设计最直接的阐述。
3.2功能复合场地的运用
使每个住户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是设计的首要目的。首先在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人们都能够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共享居住区的环境资源;其次,加强院落空间的领域性,利用各种环境要素丰富空间的层次,为人们提供相认、交流的场所;从而创造安静温馨、优美、祥和安全的居家环境。可以在每栋单元入户的前面设置小型会客厅,而在小区的中心位置,设置满足整个社区居民的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活动需要的中央会客厅。
3.3远程服务及科技智能
现代、智能、环保、节能的生活环境的营造,自然缺失不了设施的智能化和科技化。科技、智能的设施,才是最终营造人文景观环境的点睛之笔。如小区内智能防盗、防火、安防、巡更、背景音乐与消防报警等系统的综合应用,大大增强了人的安全感和便捷性;地热热泵、太阳能等系统的应用,不仅增加了节能更体现了环保;建筑设备智能监控、物业管理中的三表远抄、小区局域网等系统提升了人居小区的现代化和智能化,由此营造出的人文环境更是现代人居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例如在社区会所的健身场地中,健身器械与发电照明装置相结合,健身的同时又可以把产生的电量储存起来,抵扣每月的用电量,这样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能源问题。
3.4景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对人类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和追求,还要注重现代生态的观念。如为小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等条件,对居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的物种尊重与关怀,实现居住区生活的环保自然适应和地域生物的多样性。
在社区屋顶或者垂直绿墙上设置“社区园艺试验田”,为社区居民提供园艺、亲子的场地,让生活回归自然。而垃圾智能回收系统的应用可以更好的实现能源回收利用,已经先进的碳利用指标,住户可以把每月的垃圾这算成碳利用指标,社区就可以把相应的碳利用指标折算成电量返还给住户。
在住区环境中还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间”,可以有效地调节住区的生态环境。而自然空间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维持大气成份稳定、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改善住区气候、净化空气、吸尘滞尘、消减噪音等方面[2]。
而居住区内的雨洪管理,也可以在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城市管道压力和实现雨水的自然循环等方面发挥作用。住宅中的雨洪管理主要体现在地面透水材料的使用、屋面及地表雨水的回收利用、植物复层种植等方面。这方面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解决。
4结论
未来住宅景观设计中不仅满足空间布局合理、硬质铺地精细、绿化层次突出等表面化的场景需求,而是努力挖掘项目深层的内涵。在居住区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环境景观的设计也愈受重视,其设计原则、理念、手法等,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研究。作为未来住宅设计理念,以人为本,智能、环保、生态的可持续住宅定会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探索
探索对于儿童期至关重要,校园景观中的动植物、高处、柔软元素、模仿游戏、合围等都提供了儿童探索的机会。针对儿童探索的安全、激励和发展都是校园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原则。校园景观应该提供知觉体验、提供控制感、提供不同层级的挑战、提供选择和提供幻想的游戏材料,从而使儿童能够探索他们周边的世界。
(2)水
也许对于儿童而言,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在校园景观中探索水。水是校园景观中儿童最渴望的景观元素,但是考虑到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成本因素,在校园景观中却很难提供给儿童。
(3)柔软元素
儿童通过把玩泥土、树枝和树叶等校园景观中柔软元素,可以发展构造和创新能力。对于儿童,理解这些物质形式,使他们懂得湿土比干土更容易塑形,水流将冲毁由树枝和沙子构筑的大坝。这些对于儿童了解和发展空间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4)高处
虽然高处给予儿童脱离地面的感觉,提供了独特和兴奋的俯视视角。但其安全问题仍受到关注。实际上有许多安全的方法能够提供儿童高处探索的机会,如设计良好的树屋和活动塔楼等。精心的垂直空间设计,辅以儿童的安全教育,能最小化风险。
(5)活动
儿童身体发展是景观空间关注的重点。为保证儿童期的健康发展,儿童心智和情感需要必须得到满足,儿童可以积极活动的安全场所同样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儿童对于身体活动的空间类型需求是不同的。一些儿童喜欢群体活动,而有些儿童更喜欢独自游戏。此外,儿童自身能力水平也决定了他们所喜欢的身体活动。儿童应能够自我控制参与程度,从而保证在不受威胁的氛围中的身体发展。就如身体活动应该给儿童带来乐趣和舒适一样,相应空间也应该多样化,从而满足儿童不同需求和能力水平。
(6)模仿
创新性的活动在儿童期非常重要。儿童期的创新能力是最强的,若没有进行培养就会失去最好的时机。通过健康活动环境的鼓励和激发,儿童将会发挥想象力,改善自身心智和潜能。儿童通过思考丰富他们的游戏细节,利用简单的材料进行娱乐。模仿空间也是易于提供给儿童的。自然环境是鼓励创新的最好场所,儿童能够在他们的活动中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元素,如树枝、叶子、橡树果和石头可以代表下午茶中的餐盘和食物。只要给予儿童合适的材料,他们将会发挥无穷的想象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而且这种可能是无限的。
(7)合围
儿童需要让他们感觉安全,可以进行思考和独立活动的场所,以避开来自成人的直接监控。这实际上是儿童对于自由感的基本需求。安全环境中良好的合围空间应该能够避免成人侵入儿童所追求的私人空间,并且保证儿童安全。
(8)植物
当为儿童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要小心考虑植物选择。植物不仅要吸引儿童,而且要在他们活动环境中保证安全。两个主要的危险因素必须考虑:一是植物是否有毒性或是其某些部位有毒,二是植物是否有致害部分,如有刺、倒钩或是锋利的叶片。许多常见的植物或是其部分对于儿童可能有害或是致命,银莲花、怀芋、毛地黄、绣球花、马缨丹、喜林芋等,如果进食都是有毒的,孤挺花和黄水仙的球茎,苹果和女贞树的叶子,苹果和紫藤的种子,东青和女贞的果仁都是有毒的。校园景观中植物配置要能够提供特殊的吸引力,激发儿童的兴趣,通过它们明亮的颜色、不同寻常的形态、果实、花朵或是其他部分可以创新地运用于儿童活动、项目和艺术创作中。
(9)动物
植物是儿童户外空间最基础和靓丽的组成元素。同时,植物另一重功能是吸引动物进入到儿童空间。对于动物的观察是儿童期最美好的时光,有益于儿童对于自然的探索和动物的认识。将动物引入到校园景观并不是复杂的事情,甚至在都市环境中鸟类和蝴蝶都很容易进入儿童空间。在校园景观中必须提供一些食物、饮水、遮蔽和场所以便于动物的繁衍。提供食物最好利用自然资源(当地绿色植物),树、灌木和其他植物能够产出果实、坚果、浆果和种子,这些对于动物都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而叶子、嫩芽、花朵、花蜜和花粉也同样重要。通过自然食物链提供动物食物,儿童能学习到关于生态环境中动物最好的培育食源。
二、基于儿童需求的日本校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1.日本福冈市立壱岐南小学景观设计
壱岐南小学坐落于福冈市的边缘,学校教学楼合围空地原为水泥地面,按机动车停车场使用。景观设计师根据儿童绘制的图画、搭建的模型,和他们所表达的想法,提取出校园景观中的需求元素(如下表),并最终为儿童规划设计了一个美丽的学校花园。自2003年建成以来,该校园景观已经成为了儿童和老师进行各种游戏和户外学习活动的场所。其中池塘及水渠由专业景观公司修建,满足了儿童亲水性的交互需求。2006年,根据儿童新的需要,除了校园景观中原有的沙土堆,景观设计师又设计了儿童能够攀爬的景观设施,并加入到校园景观中去。这些景观设施考虑到儿童活动的安全问题,根据儿童身形尺寸进行设计,提供了儿童从高处观察环境的独特视角。同时,校园景观中引入了42类陆生昆虫,10类水生昆虫以及11种鸟类。现在该校园景观已经成为了区域生态网络中一个小型生态群落节点。
2.日本富士幼儿园景观设计
蒙特梭利的教育原则和建筑景观的方法在日本富士幼儿园中得到了很好的结合。通过基本感知进行学习是建筑景观设计师和校园师生共同追求的主要设计方法之一。除了是日本最大的幼儿园外,日本富士幼儿园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学习环境,有利于增进儿童个体发展和所有儿童的自我展现。从整体看,富士幼儿园实际上是一个呈椭圆形“屋顶房子”。作为在高密度的都市区中开辟出的空间,椭圆形“屋顶房子”通过明的边界型式标识出自身领域。这对于儿童在椭圆圈形内部空间的活动显得更加安全和进出自如。同时,整个幼儿园内被设计成一个没有墙壁的建筑景观,教室空间、玩耍场所和辅助设施等都融合其中,为儿童提供了能够进行探索和满足他们需求的校园景观。因为幼儿园内空间边界的模糊性,户内空间和户外空间很难定义。而这也带给了幼儿园老师,特别是儿童在空间上巨大的灵活性。由于教室空间没有墙壁分隔,椭圆形“屋顶房子”中各个教室空间都是相互可视的,这也鼓励了开放式教学方法的开展,上课时各班儿童们混合而坐的场景并不少见。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倡导儿童通过探索进行学习,通过给儿童创造一个柔性的学习性结构空间便于他们自我发展。
富士幼儿园的建筑景观考虑了儿童学习体验的真正自由,提供了一个通过活动进行体验的平台。而这一平台除了供儿童自由活动外,还用于非正式的学习和集会。“屋顶房子”包围着的三棵大榉树,实际上也成为了幼儿园整体学习景观中的一部分。榉树树枝如同建筑突出的小刺一般随意地生长,榉树干支的作用之一便是提供自然遮蔽,而建筑则围绕着大榉树,形成建筑与树的交错契合,消除了室内与室外、建筑与景观、空间与环境的隔阂。该校园景观在提供儿童多样活动空间的同时,也考虑配置了安全措施,以确保对各个空间甚至并不危险的空间进行补强。如大榉树的形态非常合适儿童进行攀爬活动,其周边张结了绳网,并且随着树木的生长与建筑交融的关系变化,绳网的张结方法也持续变化下去。
3.日本东十条保育园景观设计
日本国土面积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0.3%不到,但人口却占了全球人口的3%。日本虽然位列世界富国之列,但东京的居民面对的是全世界最狭小的居住空间与最少的绿地。东京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55m2,在全市总面积中东京的公园绿地仅占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东京是如此一个拥挤、紧张的地方。东京的建筑看似布局散乱,但通过良好的城市规划,使得整个大东京区都能被轨道交通有序串联起来。日本的东十条保育园位于东京都北区,由于受狭窄用地的限制,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就是将整栋建筑打造成多功能的儿童游乐园,从而弥补没有庭院景观的缺失。采用的钢筋混泥土结构的五层建筑,在靠近铁路一侧修建了户外楼梯和走廊,将各层空间联系起来,并直达屋顶花园。从3层延续到5层屋顶的露台在楼梯侧面设置了滑梯、沙坑和攀爬墙壁,构成了一个供儿童外部游戏的多功能活动空间。高差较大的户外楼梯,在成人眼里都觉得危险,但却带给儿童独特的空间刺激,当然围栏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安全要求,并且照顾到儿童手扶的需要。在临街墙面设置高低错落有致的窗户,在满足建筑通风的需要的基础上,也使儿童有机会通过不同的视线角度远眺城市风景。同时窗户的高低组合也让整个建筑外立面显得更富有生机趣味,形成了室内和室外两个不同角度的风景线。
4.日本釜石市立小川幼儿园景观设计
日本本州岛东北岸岩手县釜石市,在2011年的地震及海啸中遭受重创。由于日本釜石市立小川幼儿园处在距离釜石港5km的内陆,并没有受到破坏,但是幼儿园中部分儿童的家庭住宅受到了影响。小川幼儿园庭院以松软的沙土覆盖,园内各种儿童游戏设施布置其中。松软的沙土既避免了儿童在庭院活动中受伤,同时也提供了儿童利用柔软的沙土玩耍、塑形、模拟各种场景的机会。儿童通常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展示他们的经历和表达感受,灾后小川幼儿园的儿童常常会利用庭院中的沙池模拟海啸。虽然这种儿童自发的游戏活动场景令大人感到震惊和心情复杂,但是心理专家认为应该鼓励儿童经常进行类似的游戏活动,这有助于儿童从情感创伤中得到恢复。
三、结语
当前,离理想差距较大的儿童活动空间,越来越低龄化的过重升学压力(小升初、幼升小),再加上中国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影响着城市多数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发展。校园景观有成为学习环境的潜力,但是良好的校园景观应该是拥有较好的设计质量和设施,能够促使儿童在环境中探索、观察、交互、个体联系、增进关系和拥有感。然而,当我们检视学校那些针对儿童而设计和修建的场所时,除了格式化的攀爬设施和操场外,校园景观却很少能够提供儿童探索和体验的机会。
“垂直绿化”作为利用城市立体空间,快速增加城市绿色植被,提高城市景观风貌的有效手段之一,逐渐为公众认知、接受。“垂直绿化”技术也从过去单纯通过攀附、固定、贴植、垂吊等方式覆盖建筑物立面或构筑物表面的立面绿化,发展到现在结合构筑物结构,运用多种新型技术的多元立体绿化技术。
本文研究的内容为垂直绿化设施的景观营造,即将景观设施与垂直绿化的多种形式相结合,通过概念设计、实践,打造一系列具有艺术性、生态性、人性化的垂直绿化景观设施,以此营造城市生态景观空间。
垂直绿化设施的概念
根据上海市1998年10月颁布的《垂直绿化技术规程》(DBJ08-75-98)的定义,垂直绿化是利用植物材料沿建筑物立面或其他构筑物表面攀扶、固定、贴植、垂吊形成垂直面的绿化。该定义是传统意义的垂直绿化,但经过了最近十几年的发展,无论是垂直绿化的施工技术,还是公众对垂直绿化的理解,甚至是社会对其的需求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例如,2010年福建省颁布的《城市垂直绿化技术规范》(DBJ/T13-124-2010)中就指出除墙面绿化之外,阳台、窗台绿化,花架、棚架绿化,栏杆、桥柱、灯柱等绿化形式都可涵盖在垂直绿化范围之内。因此,现代意义的垂直绿化已经从墙面绿化发展为更多元的空间立体绿化,这也是本文所针对的关注点。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及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生态景观空间的营建成为公众实现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愿望的一种平台,景观设施作为近人尺度的景观空间营造的组成部分,若能将生态功能、审美需求及近人尺度等加以综合考虑,必然能成为未来景观营造发展的方向之一。
由此可见,垂直绿化与景观设施的相互融合,必然成为景观营造发展的一个趋势,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将越来越多的出现(图1、图2)。
垂直绿化设施的发展现状
作为营造城市景观的一种重要方式,垂直绿化发展迄今不过十几年时间。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大型城市中,垂直绿化的建造方兴未艾,特别是在德国、法国等屋顶绿化建造起步较早的国家,垂直绿化建造已经形成一套先进的理念和完善的技术。近年来,法国的垂直绿化,特别是墙体绿化设计的艺术性征服了全球众多向往绿色的公众的注意力,其代表人物帕特里特·布兰克博士运用“植物天然彩绘”的方法,在世界各地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亚洲各国中,日本、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都在垂直绿化推广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现代垂直绿化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在2010年上海市世博会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世博会很多场馆建筑都采纳了“垂直绿化”的理念。其中,世博主题馆的一面5000平方米的植物绿墙起到明显的示范作用。
但除此之外,目前国内垂直绿化的形式在城市空间中更多的是与建筑墙面相结合,在垂直的二维空间中打造绿色平面。垂直绿化技术与景观设施相结合的尝试并不多见,这种集景观设计、产品设计及技术支持为一体的的更加概念型的作品似乎尚在起步阶段。尽管如此,公众对于前述这种不仅能满足生态、休憩功能要求,又能体现艺术内涵和以人为本思想的景观设施兴趣与日俱增,这将大大推动垂直绿化设施的景观营造实践活动。
垂直绿化设施与景观营造的关系
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通过研究不同尺度城市空间中人的户外活动情况,提出人的使用适宜与否是衡量城市空间设计优劣的重要标准。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将城市“大空间”划分为或还原为近人“小空间”,提出让城市空间更加富有人情味的理念。笔者也认为,城市空间景观营造应当更多地将关注放在公众的感受角度。从尺度上看,景观营造的空间是以人作为考量尺度的基本单位;从感官上看,景观营造应当是满足人对阳光、空气、自然亲近的需求;从活动上看,景观营造应当是一个供人交流、休憩的平台。
综上,城市景观营造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公众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多元化艺人空间。人的本性与城市生态问题的结合,无疑使得城市景观营造的目的性愈加明确。
垂直绿化设施作为一种将植物与景观设施融为一体的生态设施,在设计上应当从景观整体出发,充分考虑艺术性、生态性、人性化等要素融合,它的存在不仅仅改善了公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也应当提醒公众珍惜自然生态的可贵。
如此一来,垂直绿化设施的作用就与城市景观空间营造的目的相互契合,垂直绿化设施将是城市景观营造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下是笔者通过垂直绿化设施的概念设计实践。
垂直绿化设施的景观营造实践
1. 垂直绿化设施教学基地
设计理念:基地位于一个艺术类、应用型为主导的高等本科院校教学楼二楼平台,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学校设置景观设计专业方向,教学计划中安排生态景观教学,对教学体验实践提出要求。因此,学校计划将基地设计成一个景观课程的教学体验点,同时可作为师生的休憩场所。故而,场所设计时就将空间的景观营造与教学设施相互结合,构建一个集景观展示、教学体验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景观空间(图3)。
设计方法:首先,设计理念上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使学生在亲力亲为的过程中理解、构建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地点。在心理层面上通过体验实现“行动与思考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以此营造良好的体验式景观设计教学模式。其次,设计手法上利用多种垂直绿化形式,将垂直绿化的结构,原理,适用植物,雨水收集,特殊铺装等知识结合其中,采用可自由组合的模块化垂直绿化装置,营造出可变的休息交流空间,并在需要时变换为展览使用(图4至图6)。最后,通过学生的全程参与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该设计方法将成为垂直绿化设施在景观空间营造中的一个实际探索(图3至图6)。
该案例结合实际要求,实施性强,突破了书本化教学的传统模式,做到实物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垂直绿化设施本身也将提供了良好的景观效果,并产生一定的生态效益,具有较强的实施性。
2. 生态“鸟亭”
设计理念: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人类与自然渐行渐远,人类与许多生物界的朋友(如鸟类)的关系也日益疏离。基于实现人与鸟和谐生活的美好愿望,设计师意欲打造一个集鸟类栖息、人类休憩、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垂直绿化设施,在该垂直绿化设施中,公众能看得到景观、学得到知识、并潜移默化中学习如何保护生态,珍爱资源。
设计方法:首先,通过景观设施的形态与垂直绿化的布置,仿生鸟巢与鸟类栖息的环境,还原鸟类的原本家园,以此增加友善度(图7);其次,生态功能上,通过设计雨水收集、储蓄等方式,做到雨水的合理再利用(图8);然后设施上设置鸟类观测及生态知识科普的设施,供来此休憩的公众提供一个了解自然,学习自然,尊重自然的平台(图9);最后,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宣传窗口。
该案例将垂直绿化设施作为一个小型生态系统来考虑,在这个可视化的运转生态系统中,公众与自然愈发亲近,表达了设计本身的社会责任。
3. 模块化设计
景观设施形式往往随着景观空间属性的不同,在形式和功能上具有不同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因此,批量化设计往往不符合垂直绿化设施追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而模块化设计辅之于灵活多样的组合方式、快速拆卸和搭建的特点应成为了垂直绿化设施设计的发展方向之一。垂直绿化设施往往融合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特别是强调观赏性的主题花镜,只有当垂直绿化设施与周边花卉植物有机融合,才能在达到体现自然野趣的同时凸显“意蕴美”(图10)。
该案例是将设施模块化,每个单元构架均成为一个单元体,通过不同数量和大小组合打造不同效果。每个构架如同一个网状结构,可以自由弯曲成形,并组成一组景观观赏结构,将其固定后种植上爬型藤类植物,周边配以不同的花卉草木,打造出飘逸空灵的感觉。这样的设计可以在不同的室外绿地空间摆设(图11)。
结 语
垂直绿化与景观设施的互相结合,可以向公众展示生态、美学、社会等多种功能,使得其成为近人尺度景观营造发展的方向之一。通过上述垂直绿化设施教学基地、生态“鸟亭”和模块化设计三个案例的实践,我们看到垂直绿化设施在美化景观的同时,能够成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未来,垂直绿化设施不仅仅是景观营造的重要方式,更是一种必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关键词:工业景观;改造;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工业遗产是历史留给城市的宝贵财富,如红点设计博物馆、杜伊斯堡内港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岐江公园等。工业遗产成为城市的新形象映射到全世界人们的脑海中。
我们有幸参与了柳州工业博物馆项目的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及驻场。此类改造项目的参与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启发和思考。以下结合该项目总结在工业遗址景观改造项目中的获得的体会。
项目概况、背景
为了更全面、更环保、更真实的展示柳州工业城市的特点,我们多次实地考察,大量的收集相关资料、案例并结合甲方的需求,整理出较完整的项目概况、背景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前期的规划与方案设计,保证了后期设计的顺利进行。
该项目位于柳州第三棉纺织厂和苎麻厂的旧址。西南面为窑埠古镇,商业较为发达。北面为文昌桥引桥及柳州市政府,是柳州新城区重点规划地段。地块东西向最长430米,南北向最长397米,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9.58公顷。东面地块有一条待规划路,使该项目四面环路。
基于这些,在景观设计上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如何重现柳州工业历史,如何展示悠久的工业文化成为我们设计考虑的出发点。
设计理念
对原有建筑和柳州工业历史的解读后,我们认识到,红色是柳州工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印迹深刻的颜色,火红的钢铁,火红的天,象征著柳州人激情澎湃,敢为人先的工业精神。设计以红色作为主线,串联起一个个熟悉的场景,勾起那段火红的年代的回忆。
2.1空间环境的继承
大空间厂房、锯齿形的天窗、吊车梁等。具有工业特征的厂区空间是老一辈人对工厂生活的直观印象,是记忆的载体,也是现代都市人陌生的空间体验。
建筑外墙的红砖墙、铸铁排水管、锈蚀的钢质门窗等等。依然透露著历史的痕迹。将原有建筑拆除的红砖,锈蚀钢板等重新组合用在博物馆的景观节点中,既节省了工程造价,也突出了设计的主题。
所以我们保留了原有的厂区空间形态,利用了原有的建筑材料,使其为博物馆景区的景观设计提供一种深刻的环境体验。
2.2生态系统的延续
保留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对重要的树木进行保护或者移植、对原有的绿化进行修整,并进行保护。新建的绿化场地以撒草种作为设计方式,尽量保持野草自由生长的一种模式,呼应了设计的理念。
2.3景观空间的发展
将原有厂区空间与特定的空间性质结合,形成特有的空间环境,如与商业结合,形成工业主题商业空间,与展览空间结合形成工业主题展览空间等新的城市空间概念。
2.4城市公园的创新
对原有厂区规划按博物馆要求进行整合,结合场地内环境与周边的环境进行重新合理布局,设置各个出入口;组织好内外的人流车流的同时提出开放式博物馆景区的概念,开敞式的博物馆景区已经超出了普通封闭式博物馆的局限,接近城市公园,也成为具有工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既是教育基地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
2.5注重环保、可持续性
设计上升到从资源利用到资源尊重的态度转变。场地回收材料的再利用、尊重和展现场地的历史层次、可持续性设计理念被运用到设计中,展现了设计的环保理念。如铺装采用红砖、预制混泥土板、木板、砾石、工业产品,大都来源于旧厂房拆除和旧设备的废弃物,展现环保持续的理念。
设计内容
为实现我们提出的设计理念,使场地成为一个积极的交通与交流空间,成为室内展馆空间的有利补充。根据我们的博物馆景区的景观设计重点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设计。
3.1对出入口广场部分进行重点改造
原三棉厂入口位于厂区的南侧,地理位置不醒目、交通不便利。在通过整体考虑后,我们保留原有的入口的同时,在东、北、西侧各增加了一个出人口,并针对主要的两个入口广场进行了设计。
东入口作为博物馆的主要出入口,大门的设计不仅仅要能够合理组织博物馆周边人流入园、集散等交通关系,还要满足易识别、突出工业特色主题的特点。入口处设计了42米高的红色LOGO塔,解决了北侧高架桥遮挡的问题,使博物馆更易识别。从功能上,也满足了门卫用房的需求。进入大门,就能看到一辆“迎面驶来的火车头”雕塑,给人动态的错视。后方,是用旧红砖和锈钢板组合而成的LOGO景墙,使东入口广场空间层次丰富,并更巧妙的引导人流。
北入口广场主要满足周边的人流出入。利用铺地的竖向纹理引导参观者进入一号展厅,
选用旧红砖与彩色压膜混泥土的材质交替铺设的设计手法,保证了地面的透水性,更具环保可持续性。在铺装的纹理的基础上,增加了以“循迹”为主题的地面灯带。寓意踏着历史的足迹追忆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成为进入展厅前的完美序篇。
3.2强调设计特色空间
在景观设计中,我们重点营造了几个特色空间形态:室外展场空间,商业街空间,后勤休闲空间。
3.2.1工业室外展场――力图营造一个快乐交流、体验互动的公共空间。室外展场的设计重点是展品与布置。展品主要为柳州工业最具代表性的器械,位于整个展区的西北侧。由于工业器械的体较强,最适合布置在北侧。利用树木作为背景,与工业器械相互映衬,空间协调统一。其中最大型的器械雕塑定位在东、南两面道路的延长交点上,成为室外展场的视觉中心点,使展品的布置自由但不显凌乱。为了体现环保再利用的设计主题,局部增设了通过对旧工业废弃物艺术加工的工业雕塑和锈钢板组建的景墙节点。满足了室外展示、游人的休闲活动及人流疏散等空间功能需求,又以新的方式加入了工业元素。
3.2.2工业主题商业街――位于场区的西面。主要是提供服务区的人流疏散,并烘托商业街的氛围。沿街多组序列变化的条状树池、绿地,以及座椅等小品营造出富于变化、以小见大的空间且满足人们驻足停留。还增设了旧红砖错拼跌水景墙,以简洁的方式将工业元素融入到商业之中,形成富有特色商业形态。
3.2.3后勤休闲区――位于馆区正中心,如同整个馆区的内庭院。中心水体串连各个展区,达到滨水空间与建筑、绿化的碰撞融合。采用对景、借景、移步换景等园林设计手法,增加了景观的层次与体验性。木栈道结合异边的无边际水池给游人和后期人员提供休息、放松的区域。
3.3统筹处理绿化系统
3.3.1保留原始树种
位于场区中办公楼东西山墙上的爬藤植物算是原有绿化亮点之一,赋予建筑生命力,且在功能上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旧厂区榕树类数量较多,树龄较长。根据新的规划情况对其进行保留或移植。所以场区东南、东边及东北基本保留原始的植物,减少了对原有树木的伤害。
3.3.2新增移植树种
体现以植物造景为主体,因地制宜、植物多样性、“以绿为主”的原则。维护、改造自然植物群落的同时,建立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案例中选用了树体挺拔、树冠开阔、具有观赏性的香樟、桂花孤植。搭配鸡冠刺桐、秋风、针葵等中、小型乔木,增添了景观的层次感。再点缀了杜鹃、非洲茉莉、小叶龙船花等这些具有美丽花朵、叶色鲜艳的灌木,增加景观造型的丰富性。地被植物则采用了播种野花野草的方式。
3.4构筑富于工业特色的景观小品及标识系统
我们对厂区内的原有构筑物进行评估,根据其位置,代表性,现状等具体情况采用拆除、保护、翻新改造等手法进行整合加工。使其为整个景观环境的营造增添乐趣和内涵。其次是如何设计富有特色的景观配套设施。收集工业零件,经二次加工设计成景观小品,座椅、灯饰、垃圾桶等室外功能配套设施,突出工业元素。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5-00096-03
1
前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出现了普遍趋同的现象,设计的本土化和民族化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国内的许多设计师纷纷把目光投向我国传统园林,并且希望通过对传统造园手法的学习和实践,发掘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特色。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方盒子的建筑严重地压缩了城市中人们的绿地空间,但是对于生态与自然的向往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游园景观成了满足大众与自然亲近的实现途径。江南传统私家园林大多位于市井街巷,空间有限,但却营造出了无限深远的空间意境,同时中国传统造园提倡“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设计理念,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与当下流行的生态设计的观念不谋而合,这些都对现代游园景观设计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2 关于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传统园林是可思可用、可居可游、可观可赏的综合体,它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的传统造园手法对世界园林,特别是东亚、东南亚以及欧洲地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钱伯斯一七七二年出版的《东方艺术泛论》中也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是无以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在西方现代设计中亦不乏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子,如美国设计师托弗尔-德莱尼以苏州园林为蓝本,在旧金山设计了一个名为文人花园的私家庭院。“记得贝聿铭先生也曾提出过要从设计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问题,也许在他看来以往的研究方法至少与设计的结合还不够紧密。”虽然贝老提出这句话已经很多年了,现在研究中国传统园林的学者很多,发表的文章也很多,但是在实践层面却很少有杰出的作品,所以对于中国传统园林还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尤其是在方法论层面以及现代表达方式层面。
3 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
景观设计的空间,“都是人们凭借着一定的物质材料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但一经围隔之后,这种空间就改变了性质——由原来的自然空间而变为人造空间。”。景观设计无疑是空间的艺术,对空间的不同处理手法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空间感受。人们常用“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等词汇未形容中国传统园林,实际上就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的文学描述,对空间的处理是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的核心,叠山理水、花木配置等大多是为处理空间服务的。而所谓空间的处理手法就是对空间的布局、空间的形式、空间的序列、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联系等进行组织的操作方法与过程。
3.1整体空间布局
由于受东方民族以家族血缘为单位的内向型的民族性格影响,中国传统园林特别是小型私家园林的整体空间布局上就表现为一种内向围合的布局形式。这种布局形式的建筑物主要沿园的周边布置,所有建筑物背面朝外正面朝内,从而使内部形成一个较大的中心庭院,在江南的私家园林往往把水池作为庭院的中心,在北方的皇家园林如北京颐和园中的谐趣园也选用了这种布局形式。这种布局形式有助于增强内部庭院的向心力和内聚感,是中国传统园林和西方园林整体空间布局形式的最主要区别之一。
3.2空间序列动线
空间序列动线是参观者观赏游览的路径,是关系到园林整体平面布局和园林中各个空间相互联系的全局性问题。基于中国传统园林多为内向囤合的布局,整体空间序列动线常被安排成闭合的回路,另外,空间序列往往借曲廊衔接,观者可以按照空间序列的安排自然而然地游历完整个园林,感受开始、过渡、、结尾各段的氛围变化。古人讲“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在中国传统园林中,路径常被安排得蜿蜒曲折,以形成曲径通幽之感,同时在立面序列路径的处理上,尽量增加层级的变化,拉大高程,以丰富整体的空间层次。
3.3空间的对比
在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中,“以空间对比的手法运用得最普遍、形式最多样,也最富有成效。”所谓空间的对比就是利用人视野的收束和突然开阔的状态,改变人对空间的感受和心理状态,在空间的形式上多为小空间和大空间或线型空间和面状空间的组合。江南私家园林常能借欲扬先抑的手法给人空间无限放大的感觉,如通过留园入口处异常曲折狭长的过渡空间与尽头开阔的主要空间进行对比,无形中扩大了人对主要空间的感受,就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言:“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通过空间的对比可以自然地形成空间的主次关系,使主要空间更为突出。
3.4空间的渗透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指导思想,其中“巧于因借”说的就是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中国传统园林尤其是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虽然地处市井,占地狭小,但却常能给人深邃悠远的感觉,不能不说与空间的渗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空间的渗透多为对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通过隔中有透,透中有隔的手法,在原本景色的基础上增加了前景,使原前景成为中景或远景,从而让人感觉距离更加深远,造成了一种不可穷尽的幻觉,进而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效果和神秘感,使整个园林浑然一体,激发起观者游览的兴趣。
4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在现代游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厦门园博会竹园”和“深圳翠竹文化广场”为例
4.1厦门园博会竹园设计分析
厦门园博会竹园是由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和林菁副教授于2007年设计完成的,它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诠释,它的形式语言与传统园林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的视觉转换和给人的气氛感受与后者是相近的,它反映了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园林深层次的思考以及对现代美学的追求。
本设计占地面积不大,与传统的江南私家园林相仿,在整体空间的布局上,通过白色的粉墙和青色的石墙构成内向围合的空间,在入口处利用墙体的阻隔,将整体划分成前庭和主庭两个部分,主庭院以空灵的水面作为中心,倒映着青石白墙,竹光云影。(图1)在空间序列动线的布局上,本设计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园林曲径通幽的特点,整体形成了闭合的回路,支路都尽曲折之能事,并且通过高程的变化丰富了整体的空间序列,这种忽高忽低、忽明忽暗、忽曲忽直的视觉转换给观者带来各种戏剧性的体验。(图2)同时通过白粉墙和青石墙上的漏空形成的对景、框景和借景的效果,将竹园之外的景色引入竹园之内,并且使竹园之内的景色节点相互因借,丰富了园内景观的空间层次,从而使观者每到一处都有景可看,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至此,从空间和结构上看,竹园完成了对中国传统园林设计语言的现代转换。加之,它对于传统江南园林色彩关系的借鉴,砖石材料的保留以及竹子符号的应用,使整个竹园的设计具有了明显中国传统园林的韵味,徜徉其中,观者能够自然地感受到中国园林的精神,诗意也随之产生。
4.2深圳翠竹文化广场设计分析
深圳翠竹文化广场是由URBANUS都市实践于2008年设计完成的,能够带给人宁静致远空间体验的现代中国园林。序列性的空间体验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本设计将这一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在平面的处理上,本设计强化了序列动线的曲折性,尤其是沿景园一侧布置的游廊‘将整个景园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廊是一种专供连接建筑的要素”,“计成在《园冶》一书中高度地肯定了它的作用,曾说廊可以‘蹑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断续蜿蜒。’从而成为园林建筑中‘不可少斯一断境界’。”廊作为狭长的带状空间,它的曲折即意味着流线和功能的曲折,本设计中的廊运用现代的形式表现传统园林中廊的功能意味,它引导了人流,一眼望不到头的设计,延伸了空间的深度,增加了“游”的乐趣。(图3)廊壁上的漏空自然地形成了框景的作用,使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同时狭长曲折黑暗的廊道与周边开阔明亮的庭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廊到尽头豁然开朗,从而使庭院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图4)在立面的处理上,本设计保留了原有基地的高差,因势利导,安排路径,从而丰富了空间序列的层级变化。加之它对于竹子符号和砖木材料的应用,很好地传达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感受和意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