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概括

高中语文概括

时间:2023-08-24 17:17: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概括,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概括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研究现状;实施意义;实施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271-02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高中语文活动课这一课堂形态日益受到语文教师们的关注,所以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探索也成果颇丰,这些成果以论文、课题报告等形式呈现。研究者将这些论文进行整理,并加以概括,发现这些论文大多是一线教师对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活动课的各种形态进行教学模式突破,将课堂活动流程以及学生在活动的收获及成果展示出来,再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感受进行经验性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各个地方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努力进行着语文活动课的探索,他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寻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策略,总结了自己的探索经验,并提出新的问题和解决建议等。同时,限于理论素养、学术视野等,这些探索者较少去阐释高中语文活动课实施的理论依据,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形态没有系统性的归纳与呈现,在这方面的校本课程建设也没有比较成熟的开设策略。以下便从本体概念、实施意义、实施建议或原则等三个方面来分析高中语文活动课的研究现状。

一、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概念界定

高中语文活动课是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拓展语文教学空间,充分开发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活动主题与形式来自主地完成学习活动,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指导、管理并评价的教学形态。

学者们关于这一概念的界定大同小异。袁锦川在《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设计的研究》一文中提出:“高中语文活动课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专题性和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从中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活动课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与实践性,能够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谢辉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中指出:“语文活动课程是指语文教学活动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参加的,以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内在需求和认知规律为基础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基础为目的的,以课堂为中心,课内外互动互补的,有序有效的主体实践活动。”这一概括又说明了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开设活动课的意义之深刻,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强调了活动课要以课堂为中心,注重课内与课外的互补与互动,这就对组织活动课的教师在专业层面与技术层面提出了要求,即不仅要善于利用课外的教学资源,而且要将其自然而高效地融入到课内教学之中。

谢辉在文中还创造性地将其主体实践活动分为外显形式与内隐形式两种,外显形式“主要是听、说、读、写、思、做等言语实践,即智力活动;其内隐形式,主要是情感、意志、品行等身心体验和人格雕塑,即非智力活动”。高中语文活动课正是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推进高中语文教学形式的全面开展与教学目标实现。

二、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意义

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具体实施能够活跃语文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语言文本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从而推进语文课的课堂形态的进化,实现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学者们都指出,高中语文活动课正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它可以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语文素养和探究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谢辉也明确肯定高中语文活动课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指出,“语文活动课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得到运用”。同时语文活动课程打破了常规的教室限制,可以将教学空间拓展到大自然和社会之中,那么“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中,学生走进大自然及深入社会,加深对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体验,也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升其精神生活,改进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

另外,史慧芳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初探》中也在指出在组织活动课过程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之后,总结了高中语文活动课开展的深远意义,文中陈述:“活动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由于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强,进行活动课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实践性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可见高中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未来语文课发展的重要教学形式,能够促进语文教学的现代化。黄卫华便在《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方法浅谈》中强调:“开展语文开放式的活动课教学,是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问题;对策

一、前言

新课程改革促使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经济信息发展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效率,也就是在投入较少精力以及时间条件下获得更加理想教学效果。所谓高效课堂,实际上就是高效果以及高效率课堂,利用更少精力、时间投入来获得更多语文知识以及教学效果。在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体地位,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缺乏创新

传统教育理念以及传统教育方式影响促使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加关注重点段落以及中心思想等阅读内容讲解,教学呈现出程式化以及流程化,并没有关注学生个性特点以及阅读兴趣,再加上传统应试理念影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加侧重答题技巧教学,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观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过于枯燥、过于乏味,不利于培养学生知识理解能力,影响学习效率。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高

从一般角度分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大多是以三个课时为一个阶段,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却未必能够真正掌握阅读内容实际含义。在高中语文阅读测试过程中,在一个课时中,学生不仅需要阅读完毕,还需要解答一些与文章相关问题,这就使得阅读教学与考试类似。由于时间限制以及学生能力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使得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三、高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对策

1、创新教学理念,构建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构建高效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以及传统教育方式,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原则,充分调动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此外,高中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应试能力以及阅读能力,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高中语文《荷塘月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课堂,利用配乐朗诵、情景赏析等多样化教学方式来构建高效课堂,创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理念,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2、结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构建创新性教学模式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以人文本”人本主义原则,构建自主化、合作性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鼓励学生阅读文章、感悟文章,构建合作研讨学习模式,但是由于形式化过于严重促使学生无法掌握文章内涵,实际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在高中语文阅读研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有效的引导以及适度参与,实现思考、研讨多维度、多样性,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例如,在高中语文《祝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小组学习方式来开展阅读教学,为了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的阅读文章,教师可以循序渐进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鼓励学生利用小组研讨方式来掌握阅读技巧以及文章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利用层次性阅读教学,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为了能够构建高效课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明确阅读对象,促使学生理解教学目标,构建层次性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能力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整体认识文章结构,有效提取文本信息,促使学生能够有效概括以及问题文章内容、文章表达形式,提升阅读文本鉴赏能力以及评价能力。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阅读环节与解读环节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文章内容来设计教学思路,结合学生个性特点以及差异性来设计多层次教学方案,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来构建梯度性教学方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专注力以及思考能力,从整体角度来满足不同学生实际需求,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例如,在高中语文《鸿门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差异性,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来提出针对性教学目标,诸如,后进生设置鸿门宴场景,优等生则是可以深入掌握文言文内容,提升学生学习信心,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四、结语

构建高效课堂直接的影响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以及阅读教学效率,能够有效满足新课程改革教学需求。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特点,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创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以及创新精神,提升学生高中语文阅读学习积极性,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高中语文辨析与修改病句教学的现状

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对于辨析与修改病句教学的忽视,导致了语文辨析与修改病句的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少之又少,所花费的课时就更少的可怜。有的老师在讲语法时,直接拿着练习习题上的例子讲解,一带而过,只是停留在表层,并不深人,不告诉学生这个错误在哪,为什么错的,只是习惯性的读答案,让学生课后去自己学习,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云里雾里,模糊不清的就过了辨析与修改病句学习的课时;有的老师更是奇葩,在考试之前,给学生恶补一把语文辨析与修改病句的学习,挑取考试常考的几种类型,有针对性的学习修改病句,对于学生培养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非常不利,只是为了应付应试教育而迫不得已的学习。

二、高中语文辨析与修改病句教学的内容

1.辨析病句

病句的辨析是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综合考察,它涵盖了语法,逻辑、修辞等几个方面的知识,要点多,细节复杂。学生又麻痹大意很不容易发现病句的存在,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包括:语序不当、塔配不当、成分残缺或累赘、表达意思不明、不符合逻辑、结构混乱等。例如:“根瘤菌具有从空气中吸取固定氮,并将其作为养料提供给作物”这个句子读上去明显不顺,感觉别别扭扭的,仔细分析,它属于成分残缺病句里的一部分,属于缺少宾语,在“固定氮”后面加上能力或功能,这个句子就完美了;

2.修改病句

能把句子的错误找出来,它的下一步就是对它修改了,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不要觉得只要把病句找出来就可以了,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书面文字加以修订,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缜密,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要强。

三、高中语文辨析与修改病句的教学方法

1.总结相关语法的规律进行教学

理论是指导实践正确的基础,高中语文的辨析与修改病句也是一样,也需要理论作为指导。老师要对高中语文中适合学生语法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概括,方便学生学习。老师在提高自身语文修养的前提下,总结出的语法规律一定要浅显易懂,并系统性地传授给学生,以利于学生提高语文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

2.语感质疑法--朗读教学

语感质疑法是通过我们日常积累的经验,找出毛病并改正。一般情况下,大声朗读可以培养我们的语感,并让我们能够发现隐藏在深处的病句,例如:“这明月高悬、繁星满天的星空真美啊。”这个句子乍看上去不会发现毛病出在哪里,但根据我们的常识就可以发现了,因为月朗星稀,怎么可能在“明月高悬”的天空中,又出现“繁星满天”的景象,要是我们不重复地读,还真难发现这个句子的病理所在。在平时的作文课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反复朗读自己的作文,并体会其中的用词、用语是否恰当,提倡学生之间进行作文交换修改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避免下次出现类似的错误。

3.提取句子中心思想针对长句病句教学

对于字数过多,语句过于繁杂的句子,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提取句子主谓宾的游戏,看谁提取的又快又准,先看句子的主谓宾是否正确,在对修饰主谓宾的定状补进行排査,先整体,后局部,很容易就能找出病因所在了。例如:“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茅草房子,那崎岖的山道,那熟悉的乡音,那大别山里人所特有的幽默爽朗的笑声”从这个长句子里,我们提取出主谓宾--我看到了乡亲、茅草房子、山道、乡音、笑声,一提取我们就发现了病理所在,乡音”和“笑声”怎么能看到呢,要么去掉“乡音”和“笑声”换成别的可以看到的事物,要么就加上听到这个词,使句子比较完整。

4.逻辑分析教学法

有的病句病理藏得很深,光靠语法是找不到的,这是就得教会学生换位思考,运用逻辑分析句子的病理在哪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高层建筑火灾的预防十分重要,因此,建筑物的设计要从内部的通道、设施和外部的交通等诸方面因素考虑”在这个句子里,在反复通读几遍之后,还是发现不了句子的问题所在,因此,要推断词语的运用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的要求,前后的顺序、其中的关系是否合理,当学生从这些角度,全方位的推敲之后就不难发现问题所在了,“设施”和“通道”在词义上有重叠和涵盖的成分,只要去掉“通道”就可以了。

第4篇

从传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来看,知识传授依然是核心,教学所走的还是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模式,这种教学忽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更多是通过教师讲而让学生去识记文章的背景、特点、主题等。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打破了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过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导-读-议-练”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阅读,发挥小组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交流,针对学生差异而展开针对性练习,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对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也有积极意义。

一、导: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课前引导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所做的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是以考试而服务的。落实到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所采用的模式也就多是“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无论是文章的写作背景、写作特点、人物形象、结构和主题都是通过教师讲授而告知学生,学生则是作为接受知识的客体而被动地采用记忆、背诵、练习的方式完成阅读,因学生没有深入到文本中进行阅读,体验不够丰富,感悟不够深刻,在解答问题时语言也就僵化而没有个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向学生明确阅读目标,指明所学完成的阅读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树立阅读方向。一般而言,在阅读前,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文本的基本内容等是需要学生提前了解。同时,教师也应向学生明确具体的阅读目标。以《江南的冬景》为例,郁达夫中期是其低潮期,作品多有忧郁风格,但该文则是作者生活较为顺利时偶得的作品,对江南之景多喜爱之情,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主题。而这就需要教师再课前布置学生去了解郁达夫的创作历程,在此基础上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一般特点,明确通过文本阅读要能体会体会《江南的冬景》清新舒缓的语言特色及其所营造的意境美,能结合具体句段而分析其语言风格,感受自然美。课前导读环节是帮助学生明确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该阶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具体的去提前预习。

二、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初步构建

通过课前准备,学生对作品有了初步的感知,这为理解文本的内涵奠定了基础。而要学生能真正走进作品,教学中还需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对作品形成自主构建。在高中语文阅读实践中,初读环节以学生个体为主完成,在该阶段,教师要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自主阅读任务,在课堂中也要预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再次阅读作品。同时,要让学生在初步阅读中学会去理清作品的结构,能初步概括作品的基本内容。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初读中了解作品,教学中教师可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也可用具体的任务来指导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可先引导学生在初读中尝试概括作品的内容。依然以《江南春景》为例,在初读中用“曝背谈天图”、“冬郊植被图”、“微雨寒村图”等来对文本内容进行概括。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先由学生自主概括,然后教师再帮助学生精简、整理。又如《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初读中引导学生找出人物、归纳情节、地点、场景,引导学生围绕开端(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发展(“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和结局(“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而对情节进行梳理。在引导学生概括时,可用问题作为引导,如《江南春景》中对江南春景特点的概括问题引导如“文章中有几组对比,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初读环节是学生自主感知文本的过程,在该过程中更多要让学生去读,把文章读通、读顺,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交流中更好地把收获和疑问提出来。

三、议:小组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议实质为讨论,即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以问题来引导小组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活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这个环节是最为核心的环节,也是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丰富学生阅读体验的重要手段。在以往的高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教材而向学生讲授,学生只是用听来完成“阅读”,学生没有深入到阅读过程中,效果自然不好。提倡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在读中去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体验。

在讨论交流环节,首先要注重发挥好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以问题来启发引导小组学生展开交流活动。如在《听听那冷雨》的教学中以问题“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雨的?”来引导学生找到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并勾画出相应的词句,如听觉,第6节中写到“清脆可听如瀑布比碎玉,凄凉凄清凄楚凄迷”、第7节的“黑键灰键“拂弄、奏”,学生找出后交流。追问“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哪些时代的雨?作者喜爱的是哪里的雨?”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概括出“地域感”、“历史感”、“现实感”,突出作者喜爱的是“古大陆瓦上的雨”。其次,在用问题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注重和学生形成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学生在交流中因受自身知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不一定全面,此时教师就应对学生进行指导。如《祝福》中对鲁四老爷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虽然学生能在交流中找到他一见祥林嫂就“皱眉”的态度,语言上“可恶”“不干不净”“谬种”,但要学生概括其不明品节、无品缺德却还较难,故而在引导学生交流后教师就需进行归纳总结。

阅读并不是单纯地从文本中获取考试知识的过程,而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方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解放出发,以学生为阅读主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自主构建,这样才能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有效。

第5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师生互动;路径

一、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学生不但需要和同学交流学习体验,还要和教师共同沟通、共同学习,协助教师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据研究表明,在语文课堂上,很多学生没有和教师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及时解决自己听不懂的问题,导致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困难的事。另一方面,学生没有和教师交流互动,会导致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不能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师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和学习语文,使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敢于质疑,主动和教师交流,便于教师开展教学过程,提高高中语文教学

质量。

二、当前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

1.教师互动意识不足,课堂师生互动气氛不活跃

教师作为语文课堂的引导者,如果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没有互动意识,使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就会使学生“填鸭式”地学习语文。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互动意识,带动学生积极思考语文知识,和教师交流学习,提高教学质量。部分高中生反映,语文课堂的气氛很乏味,没有兴趣学习,教师只是照着课本读,很少和学生互动。

2.教材重视不够

教师没有对课本进行深入的研究,导致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分清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无法理解课堂的知识结构。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书写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概括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教师使用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吸引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3.互动主体性欠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应该围绕学生来展开教学内容。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指导作用,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积极起到主导作用。教师应该增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促使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另外,学校应该做好语文教育工作,适当减少教师的压力,将语文应用到课余活动中,开展与语文相关的课余活动,如读书日、知识竞赛、黑板报设计等,让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意识。

三、促进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路径

1.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

课堂上,教师采用卓越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如,在讲解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可适当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习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的使用。教师应该经常和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学习,观察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促进师生互动。另外,教师可以建立互动的动力机制,使用有奖竞答或者语言鼓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促进师生互动井然有序地进行。

2.营造互动的良性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幽默的语言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营造互动的良性氛围。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完成语文教学中的任务,促使学生互相交流、思考和讨论。以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孔乙己》,让学生了解孔乙己的生活背景,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模拟情境和营造互动的良性氛围,让学生乐于学习。

3.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如阅读杂志、书籍、报纸、小说、纪录片等,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如,在讲解《鸿门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观看《鸿门宴》的视频,了解故事的情节,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该文章时,学生能够快速地概括课文内容和分析人物性格。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使得学生尊敬教师并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课外活动时,教师可以策划一些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语文知识,更加喜欢语文教师,逐渐喜欢语文课堂。

师生互动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进行思想交流,使学生可以更加信任教师,对学好语文更有信心。尽管现在的语文教育中出现了很多不足,但是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营造互动的良性氛围、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等方法,促进师生在课堂上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配合教师课堂

教学。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高中语文 能力培养

一、增强学生的能力。

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一般能力,而且可以发展语文方面的特殊能力,如语文积累能力、语感能力、个性化阅读能力、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及鉴赏能力、个性与创新表达的能力等等;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创造出一些文学作品等;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会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极大地发展学生的优势能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般根据自己的特长、潜能、兴趣、爱好等选取深入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式方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是扬长教育的精神。

二、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求知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得到满足,因此,这一学习活动本身就会成为学生追求的目的,这其实就是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在动机。

三、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树立语文学习的研究态度。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学习中就会永远充满着好奇、怀疑的因素,永远洋溢着探究、揭秘的热情,永远享受着创造、成功的喜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精神、激发探究的潜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为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因为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

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它通常是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十分强调学生重视感受、重视鉴赏、重视思考、重视领悟,在这一学习活动之中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情意活动,在学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汇报以至争论辩驳的氛围中,学生的就会逐渐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品质。

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这一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能够不断发展注意的高级形式——有意注意。学生一般对自己参与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义、目标、具体任务有着比较清醒地认识,这极有利于维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良好的有意注意是适应当今社会,提高学习、工作、生活效率的必备条件。

六、提高学生的知觉水平。

在语文这门学科中,知觉主要表现为感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悟为前提。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根据选题的需要主动阅读大量的文本,其整体感悟的能力会不断增强。

七、丰富学生的心象。

心象是当对象不在眼前时,我们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心象是一类很重要的知识表征,它能够使我们在对象未出现的情况下去表征和加工这些对象。在学生构思想像作文或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到头脑中出现的颜色、形状、大小、方位等视觉特征的形象——视觉心象;他们还常常会用到经过头脑对记忆心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新心象——想像。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则是让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和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能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有创意的表达。显然,这样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经常运用视觉心象、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不断丰富学生的心象储备,从而为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八、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语文学习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因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比如个性化阅读以及自由、有个性、有创意表达中离不开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研究问题、形成成果时离不开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交流汇报、讨论辩驳时离不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的心智操作。

九、锻炼学生言语能力。

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情景教学 策略

语文是一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学科,它继承和发展了千百年的文化,同时也与时俱进地显现风情和情思。语文教学是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只是在应对高考,抹杀了语文该有的特点,抹杀了学生的天性,背离了语文这科的本意。所以,高中语文课堂实施情境教学是有必要的,这是教学实践的进步。

1.情境教学法的内涵与特点

情境教学即是在教学时,根据教育与心理学的规律,还有学生年龄的不同,认知特点不同,建立师生之间的感情氛围,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让教学在情感积极与环境优化的条件下开展,学生的情感参加认识,激发学生的情境思维,从而学得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发展智力。情境教学是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学生非智力的因素,愉快教学。

情境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直观形象,由景象、场合、境地构成,形象是具体可感知的,感知的时间和形象的新颖与鲜明密切联系。二是情知对称,语文教学注重情意和认知的统一,心理学与教育学融合,知识与情感并重,课堂教学有情感性,情知并进。三是智能暗示,情境的创设要激发学生的潜力,把各种暗示因素组织到一起促进教学开展,提升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情境教学可以引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知与创造能力。丰富学生自身的感受,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陶冶性情。营造环境中体验个性,学生在语言、思维与心理、情感上产生共鸣,创造具有活力生机的学习氛围。

2.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策略

2.1引入情境,联系生活

在引入情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乐趣。在课堂上,教师用语言图画刺激学生的感官,创设问题,引起学生好奇心,绘出画面,产生美感,让学生爱美爱学习;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探究思考;联系生活,亲切自然,学生关注生活而学。例如弗罗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在授课时,学生联系生活里和父母的点点滴滴,把作者写出的父母和自己的父母比,体会父母之伟大。在讲授王羲之《兰亭集序》时,给学生提供图片,利用意象来描绘概括画面,选取一些视频动画,整合图画,学生感受意境,培养了想象与概括能力,丰富了自身情感,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2.2借助情境,扮演角色

学生带强烈的感情阅读文章,体会人物的感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学生可以分角色地读蔺相如赴秦国出使的部分,有秦王的阴险狡诈蔺相如的机敏聪明等等,这可以让学生自然融入课本中。

例如《雷雨》讲授时,依据剧本可以组织排出舞台剧,学生表演时能深刻认识人物性格,相对于枯燥的课本文字,这更利于教学效果。徐志摩《再别康桥》可通过情景剧来创造意境,学生进入、扮演角色,不再是课本上的。而是班上的同学,学生会产生亲切感,加深印象。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根据语言进行想象,在创造性与灵动性的语言情境中亲吻语言。教学时,把情境作为载体,情感作为动力,审美作为方法,感受其中的美并激感,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共同发展。学生要融入作者的生活环境,体会和感受作者的心情。

2.3创造情境,展现个性

教师要创设一些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有趣味、情味与个性,让情境和学生的心理、语言与情感思想结合,在现实中与主体作用和谐中生动发展,让课堂充满活力。讲授《荷塘月色》时,利用图片、音乐与影视营造出意境,学生在欣赏荷塘与月色的同时,知道修辞手法,用心体会作者的哀愁与情感。利用实物来演示,像写荔枝之类的课文,可以准备好新鲜荔枝,近距离的观察可让学生印象更深刻,文字更形象,激发学习兴趣,并易于理解。郁达夫《故都的秋》教学中可以悬挂一个秋天的树叶,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身临其境,感受那浓浓的秋意,一种感受秋季收获和唯美的感情。借用图画来使情境再现,把课文的意境具体形象,可以找到与课文有关的图画,也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来画出作者表达的情境,充分地感受形象,用心的进入情境。

同时,播放音乐来渲染情境,音乐是人心灵的调动工具,可以渲染气氛,创造情境。在戴望舒的的授课中,用音乐导入,可以采取《婚礼进行曲》,学生想象婚礼的情景,新郎和新娘的承诺,吸引学生注意力,领导着学生进入情境,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3.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要把激发学生兴趣作为突破点,高中语文情境设置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开放、探索和趣味的特点,让课堂有色彩活力。把培养探究作为核心,高中语文不能是知识灌输,而要考虑学生创新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课文中有大量专业术语,会枯燥难懂,这需要用一些纪录片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一些文化。情境教学要把开展活动作为途径,用一些录音、朗诵或者即兴表演来表现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让学生真正融入其中,在欢快的氛围中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高中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凸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考虑课程要求,突出语文的特点。二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规律。学生要求一些话语权,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渡,不再是简单地记忆,教师要更多的采用语言。三是根据文本的特征针对性地选择类型,发挥其辅助的作用,不是每篇文章都要用一种方法。四是注重形象的积累。历史与现实的局限,学生的知识和课本的不同,缺少了相似的特点,创设情境会有困难,所以形象积累极其重要。

4.总结

总之,情境教学是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有广泛应用,并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不断地发展。高中语文的情境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一种愉快方式的教学。教师要熟悉和了解这种教学模式,针对而恰当的应用每一种创设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提高智力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宝娜.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J].成功(教育),2012,10(10):81-82.

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精神;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351-01

一、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

虽然素质教育已倡导多年,但高中语文的教学观念还是比较落后,依然停留在应试阶段,教师的教学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分数,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缺乏耐心。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也在形式上起了变化,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展开学讲教学,希望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但教学方法和程序上还是没有明显的改善。老师们还是热衷于提高学生的分数,寄希望学生在短期内提升成绩,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缺不屑一顾。新课改要求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现实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破坏了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兴趣,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校园文化创新能力不足

大多数的中学特别是农村的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升学率上,没有合适的校园文化用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素质,学校也没有营造文化氛围意识,导致很多的展板、宣传栏内容老旧,起不到文化育人的作用。另外,在中学校园很少开设人文素质文化讲座,没有专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育。我国的传统教育体制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所以导致整个文化建设体系不健全。

3、考评方式不合理

现在教育部门正在搞“学讲工程”,学讲工程就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的,但是很多老师和家长对这一教学改革并不理解,认为只有孩子考上大学人生才有保障,让学生顺利的考上大学才是高中教学的首要目标,这种错误的认识忽视了人文素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另外,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也不科学,评价标准主要以班级的成绩高低论英雄,这对开展素质教育的语文老师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打击了语文老师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和教育部门在这个方面还要科学设置教师的评价方法,让真正能够开始人文素质教育的语文老师得到相应的认可。

4、课程安排不科学

很多高中语文老师把课堂时间用在修辞、语言、语法等教学上,学生的语文学习局限于琐碎的语文知识之中,把语文教学当作是空中楼阁难接地气,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查显示,多数的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只能勉强接受,这些都不利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真正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讲琐碎的语文知识,还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把人文素质渗透进去,要把高中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增加语文学习的生命力,才能促进高中生人文素质的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建议

1、更新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主动克服刻板、功利性的应试教育,要把教育部门要求的学讲精神落实到实处,在抓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和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属性,要深刻挖掘高中语文的学科内涵,积极融入人文教育,加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意志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目前很多中学教师在形式上已经有所改变,但在教学内容上还要下功夫,要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重视美育,开拓学生思维,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2、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也是一种教学力量,是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加大校园的管理力度,把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驱逐出校园的大门。其次,学校要重视橱窗、宣传栏的育人功能,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再次,积极开展各种文化讲座,培养学生爱校爱国意识,提高学校在学生中的地位,让学生有一种荣誉感、自豪感。

3、改革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具有片面性,只能促进知识的传递,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而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要从上层和学校的层面着手,因为老师不愿意也承担不起改革失败的责任。第一,教育部门要试点改革,需要给改革地区的有利政策,比如可以通过高校单独招生,打消家长和学校对生学率的顾虑。第二,采取长期评价与短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的评价一面方要看学生的成绩,但更重要的评价方式要从长远来看,注重教师人文教育的长远作用。

4、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与理科教学并不相同,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语文教学与社会就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旦语文教学离开了实际生活,就成为无本之木,丧失了活力,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生命力,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就自然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了。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传递知识的同时,还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把知识融入到社会热点之中,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可爱之处,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小结

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性格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特别重要,这一时期对打实学生的人文精神基础特别重要。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学首先要配合教育部门的改革,把学讲计划落实到实处,从长远利益出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另外,高中语文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还课堂教学一个丰富多彩的面目,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对教学内容身临其境,去思考、去辨析、去感悟,去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误区;对策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59-01

新课标实施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教师也有了更为自由的发挥空间。但由于某些高中语文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理解肤浅甚至错误,在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放任自流;过于倚重现代教育技术,或只重视形式而漠视内容,使得高中语文教学由一个误区陷入了另一个误区。

1.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常见误区

1.1教学主体误区――形式重于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并不等于教师的指导和引领缺位,当发现一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者体会不够深入时,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不到位,相当比例的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将原来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思想彻底摒弃,最大化地追求学生自主化课堂氛围的创设,并过于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由原来的所谓"一言堂"变成了"万言堂",而教师这种片面强调个性、忽视及时引导的做法,虽然表面上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但是由于没有正确地引导和评价,对于学生各种层出不穷的见解,教师往往用"很好"、"正确"等比较概括的词语进行总结,一节课下来,几乎全是学生在说,教师只是在不停地说"好""很好""不错"等夸赞之词,而全然不顾其见解与体验是否科学、合乎情理。

1.2教学模式误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失当。

1.2.1多媒体技术使用不当,课件设计质量不高。主要存在两类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就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而言,由于缺少专业的计算机软件应用知识,再加上部分教师的创新学习需求不高,动力不足,因此部分教师在课件制作中缺乏科学性和艺术性,例如将讲稿变成电子教案,课堂教学照着电子教案念,这样的多媒体应用毫无现代和先进可言;二是就年轻高中语文教师而言,他们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水平很高,而为了凸显现代技术的功能与魅力,部分教师将教学课件制作得过于花哨,课件内容重点、难点不突出,缺乏条理性,华而不实,一味追求动画与声音效果。这两类突出问题都淡化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造成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1.2.2多媒体教学被泛用滥用,多媒体教学互动性不足。多媒体课件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其明显优点,因此成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必备载体和模式。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无视教学内容,教学必用多媒体,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视听代替朗读,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受限。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然而在实践中,虽然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日益广泛,但是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仅仅是将板书变成了多媒体浏览,教学媒介改变而教学理念未变,现行多媒体教学互动性明显不足。高中语文教学的随机性很大,师生们在分析、探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每个课件的程序都是预先设计好的,导致教学按部就班,学生思维受到极大的限制。

2.重新构建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对策与途径

2.1改革教学观念,构建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必然之路,是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共同话题。改革的首要任务便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中的语文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就思想观念来讲,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局限。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就语文论语文的封闭主义。这种观念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局限于"小语文教育"天地,唯我独尊,视野狭窄。(2)"目标在于取得功名"的"利禄主义"。这种观念将语文教学的目标局限于高考,升学成了高中语文教育的唯一目的,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围绕着应试作文章,与其他学科一起自觉不自觉地强化了高中教育目的的单一性。(3)脱离实际、照本宣科的形式主义。教学方法单调,缺少变化;教学过程固定,模式统一;教学内容僵死,缺乏时代活水;课堂气氛沉闷,缺乏青春活力;脱离学生实际,忽视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足,参与意识差。(4)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机械主义。由知识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渡过程,自有其规律和方法,但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对此常常有机械的理解和机械的运作,要么是经院式的繁琐考证和注释的广泛罗列,要么是诗人式的拍卖激情以感动观众,要么是自动流水线式的重复训练和题海战术等等。这种种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是机械地理解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复杂性。观念的偏差、陈旧和落后是导致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要使高中语文教改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就必须研究和构建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育思想。

2.2拓展性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能力是具备了的,思维能力较之以往也有很大的提高了,分辨是非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他们渴望探索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他们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他们用尽一切办法,而成为一个好学生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他们有极强的社会交往的欲望,他们渴望与他人沟通交流,在这种渴望的驱动下,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能够让学生这些渴望都得以实现,展开拓展性的学习是很好的方法,这可以让学生的眼界开阔,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怎样进行拓展性的教学呢?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拓展性的学习也必须要与课本知识有一定的关联性,不可是教师随意地选择,一定要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性,可以从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拓展性学习的最好方式就是小组合作,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一个课题,让学生根据这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但是对教师来说并不是只要把课题布置下去就可以了的,教师也要对自己所布置的课堂有深入地研究,在学生研究遇到瓶颈的时候,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如果发现学生的观点有原则性的错误时要及时纠正,不要让学生做无用功。另外对课题的选择也有很高的要求,课题一定要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能力,不要让学生研究那么晦涩难懂的课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不可让学生望而却步,失去研究的兴致,好课题可以迎合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空前高涨。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感觉自己的学习过程是被重视的,是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41-01

1.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不足的分析思考

1.1 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部分学生总是认为语文能力是通过长久的学习积累起来的,语文是自己使用的母语,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在使用,无论怎么学习,提升幅度都不大,只需要在考试以前进行简单的复习就可以了。因此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将多数时间用在了其他科目的学习上。其实语文的魅力是无限的,只要长时间坚持,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1.2 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虽然素质教育一再被强调,然而要将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完全变成素质教育却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高中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而学校则面临着升学率这一巨大的竞争压力,这就导致学生学习语文时的重点成了钻研解题技巧,部分学生甚至将各类型的参考资料作为教材,殊不知语文教材中那些经教育界行家里手精挑细选的文章,岂是那几本简单的参考资料就可以取代的?这种完全抛弃精华的学习模式根本不能真正帮助高中生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1.3 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倘若课本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那么语文教师则是语文课堂的主导。教师的责任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学习水平、教学习惯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将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必须要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倘若教师自身的水平不高,就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常常会选择照搬一些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然而并未考虑到学生自身的个性、差异性,这样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2.针对以上问题的改革措施

2.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会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培养与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注意加入激趣这个部分,利用这个部分充分开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的魅力。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直奔主题、引用名言警句、运用成语、背古诗、讲故事、看图画、猜谜语以及听音乐等方式,让每一堂语文课都充满吸引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想象力、活力与激情。通过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标,最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一般来说,教学观念的转变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然要实行素质教育,必须要掌握课程改革的实质,并且要积极的转变旧有的教学理念,创建新的教育观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转变教学理念应该确立课程意识,这对于新课改条件下高中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确立课程意识,也就是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性的课程理念来实践教学活动,以及运用新课程规定的课程标准、课程纲要、课程机构以及课程目标等来引导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采取这种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才会适应新的教学体系,给教师和学生全新的视角。另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而且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对于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目标是改变教师原有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标准是教师应该依照学生的各自特征,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应该积极的提倡启发式以及讨论式的教学方式。高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按照新课标的规定,切实的改变教学方式,贯彻落实新课标中探究、自主以及合作的新型学习和教学方式,真正的使高中语文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完全自主。

2.3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语文课堂中让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属于一个从已知领域逐渐向未知领域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去发现问题,从而指引学生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潜在联系。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远比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更为重要,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去探索产生积极联想、解决问题、认知新事物的教学和思考方式。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写随笔与读后感的习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产生自己的思维与感受,感受到文章的审美情趣。

2.4 对教师素养的全新认识和提高。古人有"诗经易得,人师难求"之感慨,可见教师素养的重要性。教师素养简单可以概括为:精神素养、 能力素养 、知识素养。(1)精神素养:首先一堂生动的课给人的感觉是充满激情的,只有教师自己有了激情才会感染打动学生。(2)能力素养:教师要学会处理教材,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同时板书、语言表达能力等基本功也要过硬。(3)知识素养:"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教师更应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育 人格教育 教育策略

一、高中语文教育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人格教育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推进人格教育是时代的要求。高中语文在教学中所占比例很大,语文教育重点锻炼人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四种能力的锻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手段,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这就表明人格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忽略了人的情感教育,因此现在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人格教育,通过人格教育让高中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高中生的自信心,这对学生的今后的成长十分有好处。世界各国都很重视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需要。高中生处在身心快速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推行人格教育,给高中生正确的教育和积极的引导能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很大帮助,在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利用语文学科塑造人格优势,是语文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高中生成长的迫切需要。

二、高中语文教育人格教育的误区

1.以道德教育代替人格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对课本的讲解中过于偏向于道德教育,对课本中很多人格教育的部分不重视,甚至以道德教育替代人格教育。在我国高中教育中道德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一元化、理想化、片面强调政治性,但是缺乏层次分明的理解,忽略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文学作品的具体内涵被忽略,片面强调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高中语文教学忽略了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大肆宣扬道德观,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单一,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十分不利。

2.以健康教育代替人格教育

高中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受到学校的重视,很多学校逐步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方便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操作性、实践性更强,因此高中的人格教育往往让位于心理健康教育,很多高中语文教师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侃侃而谈,对人格教育却一知半解,错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人格教育,忽略人格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明确一个概念,心理成熟不代表一个学生人格健全,重视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会使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不能保证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人格的缺失是心理教育无法解决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不能代替人格教育。

3.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混淆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具有很明显的区别,人文教育是通过人文知识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注重的是学生人文底蕴的厚度,而人格教育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教育范围上,人格教育的范畴更加宽广,人格教育立足于人的生活和发展,而人文教育以人文知识的传授为重点。高中语文教育中很多教师对人文教育重视程度更高,忽略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对文学体裁的内容进行讲解时,偏向于讲解语言和修辞手法,不注重讲解文中表达的情感,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人格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严重缺乏。

三、高中语文教育人格教育的策略

1.利用高中语文能力培养过程加强人格教育

语文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的目标,对语文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新课标将其概括为: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往能力等。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推进人格教育就要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加强语文学习中的人格教育。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就是学生逐渐掌握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加大对人格教育的培养力度,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进行讲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针对作品中的人文思想进行讲解,让学生参与到讨论当中,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全学生的人格。写作能力和口语交往能力是锻炼学生独立进行语言组织的一种能力,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作文写作的题目可以进行改变,作文题目的选定要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起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认真讲解题目,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与人交往中谈吐自然,拥有人格魅力。

2.利用语文教师人格魅力进行人格教育

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知识外,还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师对学生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教师的人格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教师才能够教育出好的学生。高中语文教师的心理品质影响高中生人格的形成,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有健康的性格,谦逊温和的教学态度,这些美好的品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用真实的情感打动学生,引发学生共鸣,教师的真情流露是进行人格教育的最佳方式。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促使他们形成健全人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很容易就会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应该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建立对教师的信任感,这就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样才能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也能近距离接触教师,体会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还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自我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会影响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自身也要努力达到更高要求,努力完善语文知识结构的同时培养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起到指导作用。

3.挖掘高中语文课本中蕴含的人格教育

高中的语文课本是很多专家学者认真挑选出来的适合高中生学习的文学作品,蕴含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是对高中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最好素材。语文课本中不仅展现了丰富的人文地貌,还有很多具有人格魅力的经典形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书中人物形象的品质。高中语文课本中优秀人物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令人钦佩的人格,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教师应发掘课本中富有人格教育意义的材料,再现文章中的风土人情,让学生探索作者的内心世界,发掘生活中的美,领略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增强学生学习效仿的欲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全人格。

四、结语

本文讨论了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并根据高中语文教育人格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的具体策略,以期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人格教育的规律性,让人格教育更好地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杨友生.语文教师践行人格教育的途径[J].文学教育(下),2011(03).

[2]王尚文.两个答案一点建议[J].语文建设,2009(Z1).

[3]冯潇.浅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语文学刊,2011(04).

第12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课堂实效性;学习能力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名称,更代表了一种文化,语文带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的传递,也有心灵的洗涤。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策略,让学生了解语文学习的重点和本质,在教学中要采用积极主动和学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授课,提高高中语文课堂实效性。

一、高中语文课堂的实效性概述

新课改对高中语文的实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引下,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高中语文课堂实效性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对上课的内容进行认真研读,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知识的积累;二是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三是教师要把语文课堂设计成多彩课堂,让学生自主参与其中,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进而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二、高中语文课堂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师生沟通少

教师授课趋于功利化,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关心学生的实际情况。上课时教学目标不明确,使学生抓不住重点,容易走神。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提不起兴趣,在旧的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呆板、僵化,学生对这样的课堂没有兴趣,非常反感。而教师却为完成教学任务在不停地讲课,但学生的吸收成效却不尽如人意。

(二)学生的自主意识薄弱,能力较弱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传授什么就学什么,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学生的行为意识里也没有产生自主的学习意识,认为教师讲的就是要学的,不会再去寻找学习的机会以开拓自己的眼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三)缺乏对教材试卷的研究,问题分析少

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如果对教材的内容没有深入的研究,就不能从教材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来传授给学生。有些教师可能教学时间较长,认为自己对教材知识已经到了信手拈来的地步,所以不重视对教材的研究和知识的更新,让学生在这个科目的学习中与其他学生拉开差距,对试卷的分析也不彻底,学生在错的题目上仍然不清不楚,逐渐对语文失去了学习兴趣。

三、提高高中语文课堂实效性的方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师生交流

教师在授课前应该明确教学的目标,及时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开展学习兴趣互助小组,增强对语文科目的学习乐趣。教师应该避免功利化授课,把语文当成一门文化艺术,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得到熏陶。同时,教师在讲课时应该把握重点,分清主次,让学生把握好学习的方向。为了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师生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便成为一个枯燥的课堂,教师讲课,学生一言不发,这样的课堂是不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要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授课环境以及活跃高效的听课环境。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要学会学习,自觉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总结经验,学习新的知识,巩固旧的知识,更加深入地对知识进行认识和巩固。要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就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对试卷做深入分析

教材的编写和顺序,都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安排的,教师要进行认真细致的研读,把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着重介绍给学生,把教材中需要了解的内容概括介绍,让大家在课下的学习中能够加深印象。对于试卷的分析和讲解也不能马虎,分析试卷中的错误主要集中在什么知识点上,还要对这个知识点进行重新讲解,确认学生将其掌握。学生的错误在哪里就要把哪个点讲解细致,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实效性是每个教师的希望,也是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提出的要求。要把每个学生都放在语文教学的大环境下,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对语文教学进行研究实践,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达到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唐恒青.对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想法[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4(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