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17: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双控体系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电气化;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L37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气在人们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铁电气化公司工程项目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日益被关注,铁路企业纷纷实施精细化管理,以此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形象。国内多数专家学者也纷纷对工程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进行了研究。
1.投标管理
建立广泛的信息网络,各区域负责人是区域经营的第一责任人,要充分调动专职经营人员和信息管理员的作用,及时到业主方和设计单位了解项目工程情况,摸清项目动态、投资落实、标段划分、招标条件、图纸进度、资格要求、投标家数及竞争对手信息等详细情况,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区域内项目信息。定期将项目追踪情况信息编制项目追踪报告及《项目业主基本情况调查表》上报给经营开发部,再由经营开发部上报至集团公司市场开发中心。
2.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保障
后台管理是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和提升项目管理能力的重要保障。以集团公司工程项目集约化管理职能的定位、产品清单和责任矩阵的界定,对工程项目关键资源要素过程控制实行分级后台管理,规范工程项目管理行为。
根据集团公司工程项目集约化、标准化、精细化、全员全过程全覆盖管理的原则,后台管理内容包括以“12大集中”等关键要素集约化管理为重点,以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标准化为支撑,以过程控制精细化、信息化为载体,要素部门统筹联动、兼顾关键资源管控的管理过程。
根据股份公司工程项目集约化、标准化、精细化、全员全过程全覆盖管理的原则,后台管理内容包括以“12大集中”等关键要素集约化管理为重点,以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标准化为支撑,以过程控制精细化、信息化为载体,要素部门统筹联动、兼顾关键资源管控的管理过程。
3.成本管理
3.1 成本管理的依据
成本管理是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是实现工程项目收益目标的关键环节。根据集团公司印发的《中铁电化局集团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精细化管理实施操作指南(试行)》,结合电气化公司实际,制定了《电气化公司成本精细化管理办法(试行)》,对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精细化管理与控制实施操作分6章分别进行了规定。
3.2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是指为实现项目成本目标,电气化公司、项目部根据“两级管理,三重考核”管理模式,按照可控性原则、预控性原则、全方位控制原则和责任成本管理6要素的组成构建的,第一管理责任人和项目管理目标、管理标准明确,工作责任和工作标准清晰,权责利统一,覆盖合同约定的项目全内容、全费用的全员全过程管理体系。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包括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内控标准体系、目标管理体系、过程控制体系和绩效考评体系等。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建立的相关要求和规定见《电气化公司成本精细化管理办法(试行)》第二章《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
3.3工程项目成本管控要素及管控原则
成本控制包括成本预控、成本目标分析测算及确定、管理目标责任书签订、责任成本预算编制及分解、成本过程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运行分析、成本考核评价等管理环节。
3.4工程项目成本管控原则
3.4.1利润为核心全面考核的原则。
按成本考核办法进行项目成本测算,制定项目利润目标,签订成本管理目标责任书,工程项目成本考核覆盖率100%。
3.4.2全员参与、全过程动态管控的原则。
逐级确定成本责任目标并签订成本管理目标责任书;按照“谁控制谁负责、谁负责谁承担”的原则,建立“人人有成本责任、处处有责任目标、定期有核算分析、过程有监督检查、结果有考核评价”的责任成本管控体系,使项目成本考核管理全过程始终可控。
3.5分级管理,按专业核算的原则。
项目部为项目成本的管控中心,项目经理为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第一责任人。责任成本分解至项目部各部门、各专业;各专业责任成本分解至各作业队。
3.6多缴多奖,超缴重奖的原则。
完成考核利润指标,根据项目规模大小及上交利润完成率确定奖励,超缴部分加大奖励力度。
3.7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
包括电气化公司及项目部责任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项目部责任成本管理产品清单和责任矩阵、成本责任中心和成本核算单元划分及成本责任中心责任成本费用构成、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流程等主要内容。相关要求和规定见《电气化公司成本精细化管理办法(试行)》第三章《组织机构建立与职责》。
3.8工程项目成本预控管理
工程项目成本预控管理包括项目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配置预控、工费单价预控,机械资源配置预控、机械租赁单价预控、机械消耗预控,物资采购单价预控、物资消耗预控、管理费预控(其他直接费、间接费)等9个方面,通过对工程项目成本量价双控的预控标准的建立,使之成为既是项目成本管控的执行标准,同时也是公司对项目进行成本核算的依据。预控标准及核算具体见《电气化公司成本精细化管理办法(试行)》第五章《预控标准及核算办法》。
4.技术管理
4.1 技术管理体系
(1)项目部建立以项目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按照工程项目的特点设置工程部进行项目技术管理工作。
(2)项目开工前,项目总工程师依照公司施工技术管理要求对本项目部的技术人员按专业和技能进行详细分工,明确技术管理部门和技术管理岗位职责。
(3)项目部遵照集团公司《施工管理办法》电管【2013】348号和公司《施工技术管理办法》【2014】3号,严格执行但不限于技术资料管理制度、测量复核制度、试验检测管理制度、施组方案管理制度、设计文件审核制度、开工报告制度、作业指导书编制制度、技术交底制度、施工技术工作检查制度、竣工文件管理制度、施工总结编制制度、技术交接制度等基本技术管理制度。
(4)项目部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除应符合本办法规定外,尚需结合建设单位规定和要求。
5.质量管理
5.1质量策划
(1)根据公司质量目标和项目管理目标责任要求及顾客需要,项目施工前,确定项目质量目标,项目工程部负责编制质量计划、创优规划等质量管理文件,并贯彻执行。
(2)项目工程部应对项目全过程工程质量、关键工序等进行统一策划,编制质量策划书,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编制依据、工程概况、总体策划、保证体系、质量保证、质量监控、质量通病、质量验收、改进、施工试验及仪器设备管理、成品保护等,并严格执行。详见《项目部质量策划书》和《项目部质量管理办法》。
5.2 三检及工程首件制
(1)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的重点是施工工序,各单位务必加强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
(2)工序施工前,应对作业层进行书面交底或培训,工程技术人员和质量检查人员,严格按照质量检查制度实施质量检查,并严格执行“三检制”;在工程开工之初,工程技术部要按照“创优规划”,编制“工程首件、首段管理制度”,并在首件、首段施工中积累经验、编写适合本工程的工艺工法和相关的企业内控技术标准,全线推广,全线达标。
5.3 工程旁站
项目施工前,项目工程部应根据验标和法规要求,对关键工序、特殊工序进行界定,在编制作业指导书的同时,编制旁站计划。旁站计划包括旁站施工项目、人员分工、旁站记录等;旁站资料需在旁站结束后24小时内交项目安质部,项目安质部每月汇总旁站资料电子文档上报公司安全质量部,公司按项目进行刻盘存档。
5.4领导带班
项目施工前,应明确领导带班工序及带班计划,带班计划包括带班内容、人员分工、带班记录、交接班记录等,领导带班作业时需与作业人员同时进出施工现场。详见《干部盯岗计划》及《干部盯岗制度》。
总结:精细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现代科学管理理念,最早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电气化公司工程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有利于电气化公司的发展,提高电气化公司工程质量和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唐伟伦. 长湘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3.
[2]乐勋. 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
作者:张汉斌 黄燕 蔡卫红 何杰能 谭少杰 单位:广州市天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自我防护意识不足一些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进行有生物危害的试验时不按规定穿隔离衣,不戴手套、口罩和头套,试验完毕后不洗手消毒。有些人甚至在实验室内吃东西、存放个人用品,这些行为常常对其造成危害。
不正确的实验室操作安全的实验室操作是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保证。一些检验员在处理标本,进行致病微生物分离、培养、鉴定过程中,仅凭经验而不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工作,用嘴直接吸含致病菌的液体,不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高致病性细菌分离鉴定,试验后对接种环不进行彻底消毒。这些不安全的操作均使检验员暴露在潜在生物危险之中。
实验室菌(毒)株管理措施不足一些疾控机构实验室无完善的菌(毒)株管理制度,菌(毒)株购买、入库、传代、使用、存储均没有相关的记录,菌(毒)株保存柜无温度记录与安全锁,这些危险因素导致实验室菌(毒)株有流失而造成重大危害的风险。
感染性废弃物消毒处理不严格一些实验室对产生的高危废弃物不进行高压灭菌就直接处理,感染性废弃物不按规定进行标识,实验室污水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就排出,装感染性废弃物垃圾袋无生物安全警示标志,实验室无废弃物转运交接记录和有毒有害废弃物消毒记录,所有这些都使疾控机构实验室内致病生物因子存在扩散的风险。
加强组织管理,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要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起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是指为实施生物安全及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职责、过程和资源。建立体系,就必须在疾控机构实验室对生物安全管理实行法人责任制和项目责任制,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疾控机构主要领导应担任委员会最高管理者,并担任第一责任人,负责审查和制定生物安全手册等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对本实验室工作涉及的各种致病微生物进行风险评估。相关实验室应制定具体的实验室准入制定、人员生物安全培训制度、特殊工作区域管理制度、菌(毒)株保存管理制度、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等。
健全并严格落实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查堵安全隐患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是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前提。要切实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关键是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定期与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和抽查活动是有效促进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疾控机构实验室应建立监督检查和自查机制,通过组织相关部门、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实验室内亦应建立自查和日常巡查制度,通过自查和巡查找出管理漏洞,发现安全隐患。检查工作应注重实效,严格按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要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大胆纠正工作人员错误操作行为,避免和杜绝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改善硬件设施,减少交叉污染疾控机构实验室应按规定配置用房面积,并对布局按国家建筑要求进行合理安排。实验室要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工作区与生活区须明显区分。微生物实验室应按具备BSL-2实验室相关要求配备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等设备,实验室内应有自动感应洗手池、洗眼器、紧急冲淋器等安全防护设施。因为良好的硬件设施是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保障。
强化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和管理,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实验室应安排一定时间集中学习《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定期对学习内容进行考核,通过学习培训强化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有助于提高其个人防护意识和安全操作技术水平。
强化菌(毒)株保存管理制度购买的标准菌(毒)株、质控考核菌(毒)株、实验室分离的致病性菌(毒)株,都应进行登记,详细记录购买、分离日期和编号。菌(毒)株的入库、出库、使用、存储均应有相应记录;菌(毒)株应在-70℃专用低温冰箱保存,并以双人双锁进行严格管理;标准菌(毒)株应注意定期传代、分装及记录,地方菌(毒)株和质控菌(毒)株应按规定时间进行消毒处理。使用菌(毒)株工作时,如发生严重污染环境或实验室人员感染事故,应立即按应急预案处理并及时向上级主管负责人报告,每日下班前后应关好水、电、门窗;菌(毒)株销毁时应放置生物指示剂,做好灭菌消毒监测以确认灭菌效果,并做好记录[6]。
严格做好感染性废弃物的消毒处理实验室污水应无害化处理后排放;使用后玻璃片应用次氯酸钠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高压灭菌;分离培养致病菌(毒)用的各种液体、固体培养基、细菌鉴定板、一次性接种工具等感染性废弃物,均应放入专用容器中,经高压灭菌后装入有生物安全标志的黄色袋中,移交专人集中运输和处理,做好消毒交接记录,废弃物转运、交接记录要保存三年[7]。感染性废弃物运送人员应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并有相应记录材料。疾控机构实验室检验内容广泛,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多,管理上涉及的科室多,内容复杂[8],往往产生很多生物安全隐患。要做好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就应该从实验室工作人员、管理制度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管理。核心是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和落实好各项生物安全管理制度,通过搞好硬件设施,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和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强化落实菌(毒)株管理制度,结合严格做好感染性废弃物消毒处理等各项具体措施,才能有效防止实验室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技师学院;零距离就业;实训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研究
一、背景
《基于技师学院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的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课题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管理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是涉及学生就业的技师学院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技师学院是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历史沿革看,由于受办学理念落后、生源质量下滑、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技师学院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与企业岗位配套的课程体系,就业指导活动处于起步阶段。共性突出问题是课程与就业关联不够紧密,课改还没有让学生真正学起来了,学生普遍的“厌学”和教师普遍的“厌教”依然是技师学院的主流现象,就业情况过多的停留在简单的劳务输出派遣上。急需调整传统的实训教学理念,构建新的实训课程体系,强化实训课程体系载体建设,实现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我院的零距离就业是指按照分层次实训体系所构建的实训课程,涵盖了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满足企业用人标准的多样需求,实现了毕业生毕业即就业,就业及合格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二、新实训课程体系理念构建
通过近几年的市场调研和系统性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结合多年来从事职业教育的经历、当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能力、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和突出技能教育等因素,我们在新实训课程体系构建上提出分层次实训教学理念。其观点是研究学生技能形成的认知过程,细化实训教学各个阶段的实训侧重目标,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的实习侧重目标选择不同的实训设备(手段)来实现总体目标,达到在保证学员培养规格的前提下,在投入有限资金情况下能给学员提供更多的实训工位,降低实习耗材,保证学生实训质量。例如数控加工专业分五个层次实训。“五级实训体系”即“认知性实训-虚拟性实训-教学性实训-生产性实训(校内)-顶岗生产实训(企业)”(见表1)。表1阐述了各个实训层次与对应的实训目标的关系。每一个实训层次,均有一个实训目标与之对应,完成这一层次的培训目标。
三、新课程体系的形成过程
根据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研发报告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岗位群提供岗位对接报告的要求,构成实训课程体系任务群(即实训任务体系),如数控加工专业“五级实训体系“模块分解图(见图1)。
四、新实训课程体系的载体建设
新实训课程体系的载体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训教材开发和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课题组在四个载体建设中遵循如下规则:
(一)人才培养方案载体建设
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上,是基于工作过程构成的培养模式、目标、职业范围、职业能力、学习领域、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构建数控加工、机床切削加工和焊接加工等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标准载体建设
课程标准是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套的课程文件。设计依据:职业工作领域和工作过程分析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任务、教学分析和课程方案设计的结果。课程标准是课程资源开发(教材编写、一体化教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等)的主要依据,也是课程实施与评估的基本依据。同时给出课程标准制定原则和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根据上述要求我们开发了三个专业36门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的课程标准。
(三)实训教材开发载体建设
我们在开发实训教材过程中时,注重体现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和各个实训层次的要求,着眼于自身实训资源和一体化教师教学教学水平,突出任务引领型教材特征的编写工作。三个专业共开发36部本实训教材,其中已由高教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和劳动出版社出版教材4部;由高教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和机械出版社拟出版教材5部;其他为校本教材。
(四)实训课程体系管理制度载体建设
根据新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完善了教学管理文件、课程标准,实训计划的执行情况管理、实训基地及一体化教室管理、导师制实训管理、教研室管理、学生成绩考核管理、教师教风管理和学生学风及考风管理等八项制度建设。
五、构建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有效的实训质量评价的前提是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构建时应包含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效果。
我们从教学结果的检查,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控制入手,设置实训教学管理、实训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效果等3个一级指标,并下设22个二级指标的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制定指标内涵及打分标准,评价方法及评分依据等。其中实训教学管理二级指标包括教学文件、课程标准和实训计划的执行情况、实习基地及一体化教室管理、导师制实训管理、教研室管理、学生成绩和考核管理、教师教风、学生学风及考风等8项;实训教学建设与改革二级指标包括师资素质及培养、实训教材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一体化教室建设、论文及课题、教学改革实践与创新、应用现代虚拟技术和多媒体教学等7项;教学效果二级指标包括学生动手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独立完成综合实训任务能力、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能力、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和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毕业生就业单位评价、一次性就业率等7项。
六、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研
为检验实习实训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性,我们按照22个指标体系的要求,在数控加工专业在校学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近一个学期的真题真做,认真自评,普遍认为指标体系设计合理,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实训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可以促进技师学院面向市场按需办学,实现零距离就业。同时对数控加工、机床切削加工和焊接加工等专业,2009—2011年间毕业的510名学生及其所在的95家企业,采用现场调研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进行跟踪调研。通过企业和毕业生两个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效果反映良好。
七、新实训课程体系实效性
通过对新的实训课程体系试运行,在以下几个方面实际效果显著:
(一)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加强。形成互动、积极、活泼、生动的学习气氛,学生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同时对所学技能的操作步骤、学习方法、技能要点掌握的很清楚,学习效果好。
(二)指导教师主导作用得到强化。“双师型”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起到至关重要主导作用。通过此课题的研究,锻炼了师资队伍。
(三)通过构建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行之有效的监控力度成为实训教学卓有成效的有力保障。使教师授课目标明确,教学文件更加规范,评价标准更能促进各种积极因素的发挥,各项工作能做到有的放矢。
(四)通过毕业生反馈跟踪调查,新的实训课程体系,使学生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就业率指标明显有所提升。
(五)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与应用,我们认为可以完全推广到其他职业院校应用,以此缩短探索技能提高的盲从期,能够很好的加快职业院校同类专业的发展与建设,此外,还可根据自身实际,加以补充完善。
八、自我评价
(一)相对新实训课程体系而言
1、新实训课程体系科学性
(1)体现在行业对职业特定岗位技能标准的要求和行业部委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2)体现在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
(3)体现在技工院校专业性质、学科特点和特色。
2、新实训课程体系先进性
(1)渗透新的教学理论和新的实训理念。在办学模式上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理念,在教学理念上体现一体化教学思想。
(2)渗透新的内容。内容更新反映特定岗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等新情况。
(3)渗透新的教学手段、方法。在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同时,充分利用岗位工种的专业化软件、设备进行虚拟、数字化和一体化教学。
3、新实训课程体系应用性
应用性强体现在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可考评性。新的课程体系提高实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从业能力,从而实现技师学院毕业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
4、新实训课程体系推广性
在我省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开展推广性研究,出台《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分层次实训体系构建方案》,该实训课程体系逐步在实训教学中运行。
(二)课题主要成果
1、编写三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编写三个专业课程标准36个
3、编写实训教材36部
4、编写三个专业实训管理制度1部和开发实训课程评价指标体系1套
5、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研论文24篇
(三)不足
1、实训课程体系的实践力度不大,需多层面反馈教学效果,完善实训课程体系。动态调整课程结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毕业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
2、一体化教材建设能力还需进一步强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教材。
3、需进一步完善四个载体建设工作和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跟踪调研工作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孙俊逸.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创新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0).
关键词:船闸公路桥;安全质量;专项方案
Abstract: The the Chaohu double-track ship lock and cross-gate road bridge construction process, security risks, the more common quality defects. The difficulty for the construction, developed a special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program.
Key words: Lock road bridge; safety and quality; special programs
中图分类号: TU2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巢湖复线船闸为新建一座复线船闸,位于巢湖闸水利枢纽的右侧,与老船闸基本上呈平行状布置,中心线相距约80m。复线船闸按照Ⅲ级船闸标准建设,兼顾Ⅱ级水深,闸室设计有效尺度为230×23×4.5m(长×宽×门槛水深),年通过能力6000万吨。巢湖复线船闸采用单级船闸。上下闸首为整体式结构,钢筋砼筏式底板,空箱式边墙,钢质三角弧形门,两侧设短廊道集中输水。闸室为分离式结构,采用扶壁式闸室墙和撑梁间隔支撑、格埂分格的透水护底。上下游导航墙为钢筋砼扶壁式结构。跨闸公路桥主跨为下承式系杆拱结构。
一、质量管理情况
1、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为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宗旨,争创交通运输部“水运交通优质工程奖”目标,项目部建立并健全了项目部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2、建立和健全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根据《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公路工程施工质量评定标准》及《安徽省公路水运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指南》等标准、文件,并结合本工程的施工特点,制定和执行工程相关的质量管理制度。
①“首件两会”制度:首件施工前,由项目总工程师对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进行施工技术交底,做到横向到边竖向到底;首件施工完成后及时对施工质量、安全和工艺进行总结,并在下步工作中完善。
②工程资料管理制度: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认真收集、整理工程相关的资料(技术资料、报验资料、会议材料、影像资料等),并按照资料的类型分类归档。
③针对工程施工的重点、难点项目,按照相关的标准、规范等技术资料,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邀请专家进行评审。如:闸首底板大体积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闸室墙大模板专项施工方案等。
3、建立试验检测满足施工要求的工地试验室,严格按照“四个对应”的原则进行试验检测,从原材料检测、工艺试验、实体质量检测等多个方面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
二、安全文明管理情况
1、安全生产方针
严格按照国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标准和规定执行,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广泛开展安全标准化工地建设,执行交通部及本工程有关文件规定,狠抓落实,确保施工安全。杜绝重大责任事故和职工因工重伤或死亡事故。
2、安全保证体系
根据《安徽省公路水运重点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指南》等相关标准规范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项目安全管理、设备质量、人员素质达标,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项目部实行三级安全管理,项目经理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标段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各级第一管理者亲自抓安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各作业层成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构,配齐专职安全员,负责制订安全工作计划,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安全教育和岗位培训及安全生产竞赛活动,增强全员安全意识。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召开安全会议,总结安全生产情况,分析安全形势,研究和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3、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1)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安全制度有效落实。全面实行“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和生产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牵头负责,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安全生产责任链。
(2)严格监督,完善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排施工计划的同时,明确安全目标、预防措施及安全控制重点,落实到具体人员。项目经理部根据工程情况,定期组织安全大检查,每月进行检查评比,实行奖罚。对重点项目、重要工序和关键部位推行安全岗位责任制,实行全过程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消除隐患,使整个施工过程完全处于受控状态。
(3)安全教育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对参加员工实行三级教育并填写三级教育卡,编制施工人员花名册,及时掌握进出场人员动态;开工前进行系统安全教育,开工后抓好“三工”教育和定期培训。建立“一校、一会、一志”制度,邀请安全专家或特殊工种培训学校老师来一线工人业余学校进行授课,通过一线工人业余学校活动开展,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防范意识;坚持分班组每日召开“班前会”,项目管理部分领导和专职安全员分别参加“班前会”进行安全生产注意事项教育;专职安全员每日巡查安全生产状况,并对重点环节作业进行全过程监管,记好安全生产日志,根据当天安全生产状况,思考第二天安全生产防范事项,并在班前会上提醒当班工人注意防范。
(4)突出安全预防措施,狠抓事前控制。实行“三阶段”安全风险分析与防控制度,即预案、预控、预警,认真做好“单元预警法”的实施工作,按照项目工程工艺流程,项目部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讨论分析生产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根据危险源辨识、评价确识、对生产过程进行预控、把生产事故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5)科学施工,完善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施工方案、作业方法科学合理,每个分项工程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严格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严格按安全技术规则施工,防止各种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行为的发生。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同时,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尤其是重点项目和关键部位工程再确定施工。
(6)落实安全例会制度和安全检查制度,项目部每月定期进行一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对现场管理、设备、措施、装置、违章行为进行全面检查。定期安全检查由项目经理、项目总工或分管副总经理组织,安全部、工程部、质量部和办公室等有关人员参加。项目部有关职能部门人员经常深入施工工地现场,对施工现场各种防护设施及装置、机电设备的运行、“三宝、四口、五临边”防护、劳保用品的使用、消防保卫、成品保护以及有无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行为等进行检查、督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关键词:数控技术;课程群;整合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246-03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是山东省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山东省名校工程首批立项建设单位。数控技术专业作为院级特色专业,紧跟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围绕社会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化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经过大量的调研和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进行研讨,确定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具备过硬的机床操作守岗能力,懂工艺、会编程、善维护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专业调研、行业专家研讨会、专家论证会确定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有效对接岗位是面向聊城地区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工艺施工员。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包括:《零件的造型与测绘》、《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零件的数控铣削加工》、《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编制》和《零件的计算机辅助制造》。不同课程之间的整合优化体现在课程平台建设、结构重组及内容整合优化等方面。
一、课程平台建设
(一)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在制造类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指导下,与聊城市政府主导部门、行业、企业联合,成立了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使校企合作成为培养有责任感、能做事、会做事、做成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平台。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深化与山东鑫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迅力特种汽车有限公司、中通客车等地方企业的合作,校企共同开展实训基地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制订、师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专业评估和人才培养与就业等工作。明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权利、义务以及工作程序,每年组织召开两次专业建设指导研讨会,研讨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审议专业发展规划,提出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建议等,实现校企共同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解决人才共育共管、成果共享等问题,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完善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1.制度建设。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依据理事会章程,制定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相关制度,对校企合作进行系统设计。在学院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先进制造实训中心管理制度》、《企业研修锻炼管理制度》和《兼职教师聘用制度》等有利于校企协同的管理制度,使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学,构筑有利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
2.校企合作运行载体――“双基地”模式。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实施了“双基地”的校企合作模式,即企业做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师资培训基地;学校做企业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技术工艺创新基地;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使校内教师承担企业角色,企业人员肩负培养任务。
(三)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山东鑫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探索和实践“双基地融合、双实境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打造一个“教学工厂(教学区+生产区)+师生工作室+顶岗实习基地”工学结合的运作平台,引入企业真实的产品和生产过程,学生通过不断完成工作项目来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岗位适应与迁移能力,形成一个职业人所具备的职业能力。真正实现了三个“零距离”对接,即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
二、结构重组、内容整合与优化
结构重组、内容整合与优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有: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内容的优化;教学团队的优化;实践条件的优化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一)课程体系优化――构建了“重能力、强素质、细方向”的课程体系
围绕“双基地融合、双实境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确立动态的课程发展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从而保持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动态一致性。由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和课程研究专家组建团队,系统分析面向中小企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与职业活动”,解剖典型工艺和典型产品加工过程,确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构建“重能力、强素质、细方向”课程体系;参照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开发相应的专业教学标准。依据就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构建课程体系,设置公共平台课和专业平台课两个平台课程,以及专业方向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和集中实践教学模块三个模块课程。“重能力、强素质、细方向”课程体系的内涵如下。
1.重能力――构建“三链路”专业平台课课程体系。围绕工艺施工员三大核心能力进行分学期、递进式的能力培养,每个学期对三种能力进行延伸和拓展,按照从学徒到准员工的成长规律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适应岗位的需求。这样就形成了以三条链路为骨架组织的专业课课程体系,即零件加工与装配链路、工艺编制链路、数控维修链路。
2.强素质――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增设专业教育课程,由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和专业教师轮流执教。通过对现代制造业和数控技术职业的系统介绍,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典型技术岗位进行工作观摩,请优秀校友和企业家作报告、讲座等各类职业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入学伊始就了解毕业后的职业岗位,了解职业课程的对应岗位,认识将来从事工作岗位的职业技术特征与技能知识要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职业观,制定个人奋斗目标,激发、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传统入学专业教育向岗位职业教育转化。增设《职业健康安全与规范》模块,将模块内容分散在零件的普通机加工、零件的数控加工、顶岗实习等各实践环节进行教学,毕业前以面试的形式测试,对考试合格的学生给予相应学分。素质教育贯穿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促进职业素质的提高,最终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完成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开发的同时,重点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心理调适、创新思维、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及解决问题等能力。在先进制造实训中心中创办师生工作室,以师生工作室为载体,以工艺创新设计、产品创新设计为研究方向,构建出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训练,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各种科技创新活动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锻炼社交能力、培养团队与合作意识的目的。
3.细方向――精准与有效对接工艺施工员岗位要求。避免原来培养目标大而全的误区,采用精准和有效对接工艺施工员的模式。围绕工艺施工员的岗位要求构建课程体系。
(二)课程内容的优化――项目化教学
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工艺施工员职业岗位所需要求来选取,职业能力阶次递进。课程的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的产品为载体,对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重构。
按“做中学、所学即为所需”的原则跨科目归整各项目相关学习内容,通过开放拓展的引导问题进行新知识结构融会贯通性的导向。教师的工作是“化整为零”――将传统教材归纳后的知识内容结合载体解构到各个项目中实施教学;学生的学习是“零存整取”――将各个项目中学习到的零散知识归纳后提升到系统化认知的高度。
(三)教学团队的优化――建设了一支“上课堂,进厂房”师资队伍
根据专业及课程建设的需要,由企业专家、教学管理专家、专业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依托团队做好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技能培训、挂职锻炼、职教能力培训等形式,促使团队成员在理论、技能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在师资配置上,每门课程的主讲教师都有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形成职称、年龄、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在教学上,可把企业应用的新技术更新到教学内容中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每门课程工学结合教学团队的合作教学不是各司其职的简单组合形式,是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学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培训、技术革新、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互兼,将企业教师纳入专业师资建设团队范畴;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培训教材、学习包等,进一步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四)实践条件的整合优化――对接生产现场、对接关键技术、对接典型工艺
为实现实践条件体系化建设,在原有实训室基础上整合、新建先进制造实训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实训中心有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普通车床、铣床、钻床、刨床、钳工工作台等大中型实训设备60余台套,配套设施200多种,可实施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车工、铣工、钳工、维修电工、制图员等实训项目和技能鉴定。通过先进制造实训中心的建设,逐步实现实践条件的体系化建设。构建校内教学工厂各分区与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各部门的双实境对应,教学工厂中教学区与生产区的双实境对应。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能力本位、做学教一体化
改革原则:教学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一致;教学行动以学生为主体,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方法要采用项目任务等多种方法。
1.课堂教学以能力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形成学教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整体设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能力训练项目精心设计,实践、知识、理论一体化,课程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学生是课程及其评价的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中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渗透。在专业核心课教学中全面推行项目化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工作过程和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工作岗位的某一生产任务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
2.实施特长生制度,每个班级抽取学习基础好、有特殊兴趣的学生组建特长生小组,由富有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和科研特长的老师带领,在师生工作室对他们进行个性化培养,学生作为老师的科研助手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准备科技竞赛,共同开发技术服务项目。特长生是班级的学习骨干,带动更多的学生改善学风。
3.应用信息化手段和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教案、课件、动画、视频等资料,使教学内容生动、丰富、具有立体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4.建设课程群网络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还开辟了丰富的第二课堂,成立了创业协会、科技协会等学生社团,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业余活动。每学期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与学生一起举办技术竞赛活动,以赛促学。同时,使学生了解到成为一名企业技术人员应有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态度。
三、整合优化后的效果
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实现了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教师队伍、实践条件的重组与优化,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课程群课程的整合优化,是一种新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方法,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与遗漏,课程体系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更加注重所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解决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的问题;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对工作不再迷茫与畏惧,对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更加有信心。
1.符合教学认知规律,学生技能培养得到提升。遵循了教学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依托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对教学内容进一步的整合,按照不同工作任务的技能需求以及由简单到复杂的能力递进规律,科学设计了基于零件加工过程的课程体系。经过解构和重构之后的课程群课程,总学时下降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课程群课程以典型零件的加工为主线,符合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对所爱好专业的信心。课程群课程教学增强了职业能力培养,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的零件加工技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体现了1+1+1+1+1>5的课程综合优化效果。
2.学生职业能力得到提高。整合优化后的课程群课程注重知行合一、学思结合,使得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强,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很多毕业生快速成长,经过几年的磨炼,逐步成长为班组长、车间主任或技术骨干。
3.利用专业知识开展社会服务。数控技术教学团队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和技术服务,增强了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兴凯.鞠永胜.基于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群构建[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大型火电建设项目投资管理原则
(1)投资管理工作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清洁、高效、低碳、节能、环保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性和强制性越来越强,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对能源产业节能降耗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电力行业排放指标的标准越来越严格。
(2)投资管理工作必须符合业主的发展方向。大型火电项目一般都由国企承担。按照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要坚持做强做优主业,严把投资方向关,严控在效益差的区域投资,严控非核心业务的投资。电源产业是发电集团的核心业务,应不断提升主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投资必须符合企业投资能力。资金链风险可能从两个方面造成,一个是企业内部,另一个是国家货币政策。一旦国家货币政策紧缩,银行压缩信贷规模,企业的资金就无法流转,建设项目就要停止,生产经营就不能保障,企业经营发展就难以为继。
2、大型火电项目投资管理的主要内容
(1)投资战略和规划。包括发展战略和投资规划的编制、滚动调整及其实施评价。
(2)投资项目管理。包括项目机会研究、立项研究、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组织实施、竣工验收、后评价以及监督考核等投资周期的全过程管理。
(3)投资计划和统计。包括年度投资计划的编制和调整,季度投资计划的编制,投资计划执行以及投资分析。
二、大型火电建设项目投资管理的几个主要阶段及目标任务
1、项目投资决策阶段
该阶段对工程造价和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有决定性影响。有关资料表明,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25%~35%;而到了施工阶段,影响的可能性只有10%。前期工作中,项目法人要深入细致地搞好调查研究,抓住影响项目造价的主要外部因素;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比较多个厂址建设方案,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建设方案;投资估算要全面准确,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设计阶段
项目一经决定,设计就成了工程建设和控制造价的关键。一般情况下,设计费只占建设工程全部费用的2%左右,但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却高达70%以上。初步设计决定工程建设的规模、产品方案、结构形式和建筑标准及使用功能,形成设计概算,确定投资的最高限额。项目管理者通过方案比较、技术经济分析,评估选用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方案。
3、招投标阶段
该阶段是工程投资管理的重点环节,包括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重要设备材料采购等。通过招投标,将形成若干重要文件和重要资料,如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投标书以及施工合同等,是影响投资管理控制的直接因素。施工招标是招投标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竞争机制,可缩短工期、降低施工造价、提高建筑产品质量,充分发挥施工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优势,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更好地实现项目安全、质量、进度等综合管理目标。
4、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是建设项目资金投入的关键阶段,是项目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的主要阶段。该阶段对工程投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程质量管理。若施工质量未得到有效控制,轻则返工返修,重则无法正常投产或报废,因此,要将质量管控置于所有目标的前列。二是工程进度管理。项目工期延误越长,形成的费用支出就越多,因此,改善项目进度管理是控制工程投资的重要措施。三是工程变更管理。工程变更对项目进度及投资造价会产生直接影响。频繁变更会打乱正常的施工程序,造成诸多的返工和浪费,形成人工与设备材料的损失,是项目投资管理中需严加控制的负面因素,要严格控制工程变更。
5、竣工结算阶段
竣工结算是指在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完工并经验合格后,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依据承发包合同条款的约定或通用计价规则的规定,据实计算施工中的实际工作量(含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并编制形成经济文件,以确认该项工程最终实际投资的经济行为和管理过程。竣工结算的原则和方式以合同约定为准,项目法人可聘请专业造价咨询公司协助完成此项工作。竣工结算阶段最重要的内容是确定工作量、调整人工和材料价差、处理合同纠纷,这三方面工作对合理确定工程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后评价阶段
工程完工后,建设单位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与控制工程投资有关的工作,就是项目后评价。通过对工程建设从立项到竣工的全部环节的分析,总结在工程投资控制和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找出引起各阶段工程投资失控的原因,制定和修改管理措施,进一步改进项目法人的管理水平并形成制度化的良好规范,促进项目投资控制工作形成闭环、螺旋上升。
三、大型火电建设项目投资管控模式和程序
1、大型火电项目投资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大型发电集团投资管理模式大多是三级管理,即实行集团总部、省级实体二级公司、发电厂(项目公司)三级单位的管理模式。投资实行集中管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集中管控指集团公司通过战略、规划、计划以及投资项目审批(备案)、后评价对所有投资项目进行管控和统筹;分类管理指不同类别的投资项目执行不同的管理规定;分级负责是指集团公司本部负责战略管理、资源配置和投资决策,二级单位负责投资的组织实施和经营管理。集团公司董事会、董事长办公会是集团公司投资决策机构,对集团公司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投资项目进行决策。集团公司设立的计划与投资管理委员会(简称计投委会)是集团公司常设的投资议事机构,对投资决策机构负责。计投委会通常设在计划部门。集团公司所属二级单位(分、子公司)是投资实施和管理的责任主体,主要履行职责有:依据公司治理情况,相应建立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等投资决策制度;编制、上报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实施经批准后的战略规划;编制、上报企业年度投资计划建议,执行集团公司下达的投资计划;及时、准确完成例行或临时性投资统计数据、信息的上报与公布;开展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
2、大型火电项目投资管理和计划管控程序
大型发电集团公司投资项目实行立项、审批、开工、竣工验收和后评价五个环节的过程管理。投资实行分级负责。集团公司负责战略管理、资源配置和投资决策,二级单位负责投资的组织实施和经营管理,三级单位负责组织工程开工和建设。二级单位根据集团公司立项批复,组织编制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项目核准(备案)所需的环评、稳评、能评、水资源、土地、接入等专项研究报告。投资决策请示经投资决策机构批准,二级单位根据批复意见,开展组建项目公司等工作。项目公司组织工程开工、建设。二级单位提出年度投资计划建议上报集团公司,由集团公司会同有关业务部门审核二级单位年度投资计划,根据集团公司年度投资能力和实际需要经综合平衡后研究提出集团公司年度投资计划建议,年度投资计划建议经集团公司批准后由计划部门下达集团公司年度投资计划和季度投资计划。根据项目现场进度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集团公司经营情况,年度内对投资计划进行局部调整。每年底,二级单位组织三级单位开展项目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和投资完成情况分析,审核后向集团公司报送分析报告和投资项目统计年报。
四、完善大型火电建设项目投资管理的措施及实例分析
1、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计划类管理制度是根本
结合项目公司实际情况,健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形成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用制度规范权力运作,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机制。目前汉川公司已形成了“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基建管理制度”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其中,计划类管理制度共九项,分别是:招标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程付款管理制度、工程竣工结算管理制度、工程技经管理制度、零星工程管理制度、综合计划管理制度、统计管理制度、工程造价分析及控制管理制度。汉川公司严格执行招标管理制度,严格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首家推行单位,标书编制得到国电集团肯定并在内部推广;严格执行合同管理制度,每份合同均严格履行谈判、审核会签程序,并按照合同管理制度执行价款支付、设计变更、现场签证和另行委托手续。同时,依据《火力发电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做好项目划分、费用归口管理。依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原则,审核建安工程施工产值。做好合同台账、价款支付台账、建安工程产值报表等基础数据统计工作。
2、充分发挥基建工程管理软件、办公自动化、财务信息系统的作用
在项目公司、各施工单位和设计院全面推行基建MIS和P3工程项目管理。根据里程碑计划,编制完成了二级网络进度计划;三、四级进度计划(标段控制计划和施工作业计划);分标段把整个项目施工作业进行层层分解;加载各类资源;建立反映项目实际安排的逻辑网络;标明关键路径;并以施工进度计划为主线,关联满足施工进度要求的所有条件(施工图交付、设备到货、和其它标段接口等)。实现了对工程安全、质量、造价、工期“四控制”的动态管理。基建MIS和办公自动化相结合,合理设置审批环节,精简工作流程。强化执行,明确责任,加快公文和各类审批单等文件的流转速度,促进基建工作高效推进。财务信息系统实现了计划口与财务口之间项目划分和费用归口的统一。
3、加强与各部门、各专业分工协作
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编制,文字材料和数据的收集、录入、统计、核对,涉及到的部门较多,专业较多。前期项目进展情况需联系综合部;里程碑计划、各级进度计划、工程形象进度需联系工程部和关注工程现场;主辅设备到货、甲供乙供材料、备品备件入库等情况需联系物资部门;资金支付需要走财务信息系统,资金到位、建贷利息和部分其它类费用需联系财务部;工程产值的确定需要工程部、监理、造价咨询几个专业审核,结算时还要通过工程审计单位审定。团结协作和密切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依据工程管理制度,与领导、部门以及相关人员团结共事,才能减少工作中的“内耗”,实现管理体系整体功能的优化。
4、持续开展设计优化
建设期内,加强同设计院的沟通,在确保设计图纸按计划交付的前提下,督促设计院做好设计优化工作,加大施工图纸会审力度,力争将设计问题解决在图纸交付承包商之前,严格控制并尽量减少设计变更的发生。经过优化设计,汉川某厂5#机组概算投资比初步设计节约5.27亿元,降低年运行费用约3460万元。
5、推行造价控制管理模式
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确定单价、施工图控制工程数量的造价管理模式。施工过程中与造价咨询公司同步核对工程量,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工程量的变化。施工过程中清单漏项和工程量调整部分在合同中都有相关条款严格界定,必须按制度执行。虽然开工以来,物价及人工工资发生了较大涨幅,但由于各项工作做得较细,各主标段的预计结算造价均可控制在造价目标及合同价内;没有发生重大工程造价的变更或设计修改。汉川某厂2×1000MW工程批准概算静态投资705127万元,动态总投资735715万元,上级部门下达的造价控制目标动态投资为669888万元。目前估算各标段结算情况,工程造价约为659203万元,比批准概算减少76512万元,降低10.39%;比造价目标减少10685万元,降低1.59%。第一台机组工程批准概算动态总投资427912万元,目前估算各标段结算情况,工程造价约为392341万元,比批准概算减少35571万元,比造价目标减少10685万元。
6、科学编制投资计划
投资计划的编制按照概算表二深度(有合同的则按合同价)从紧从严编制,有保有压、突出重点标段。原则上保证重点标段施工进度的资金要求。同时在合同条款中约定合理的起扣点及扣回比例,及时全额扣回预付款,减少资金占用。
7、努力降低财务费用
通过合理调配资金、减少资金的滞帐时间;通过与多个银行谈判、多方竞争,使用长短贷结合及减少提前付款等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利息支出,最大限度地实施承兑汇票,进一步消减建贷利息支出。
五、结语
关键词:高职;专业内涵建设;策略维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2-0078-03
策略维度一:专业设置与开发原则
专业设置与开发原则,是指学校在专业设置与开发中所依据的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制订的或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标准。我们在设置与开发专业时,坚持科学性、适应性、效益性、发展性、技术性和复合性原则,充分考虑国家政策文件要求、区域经济需求、学校办学层次高低、学校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状况,坚持“专业开发瞄准产业、专业建设紧贴产业、专业拓展跟踪产业、专业服务适应产业”,以学生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高起点规划专业建设。
策略维度二:专业调研与岗位分析
从专业调研入手,画好两张图表。即围绕“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产业)、重点企业”进行专业调研,形成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吻合度图表;积极开展专业岗位职业分析与学校教学分析的对比研究,形成课程与岗位贴合度图表。然后,基于“核心教学、项目训练式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顶层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基础类课程综合化、技术类课程理实一体化、技能训练类课程项目化”课程开发。
对于技术类和技能训练类课程,需要首先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重构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理实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其次围绕工作情景、岗位要素,开发相应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强化“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型导向的行动特质,按照完整工作程序的视野,思考、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最后通过在变化的、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获取不变的、思维过程完整性的训练,实现实体性技术、规范性技术通过过程性技术的物化。
策略维度三: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资源库建设
高技能人才成长遵循“学徒工普通技工高技能人才”发展三步曲。我们应该根据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组织合适的课程,完成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如在入门学习阶段,安排专门知识和基础技能训练;专项学习阶段安排专业基础理论、专项技能训练;综合学习阶段进行综合技术及技能训练。把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阶段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过程相关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行双证融通,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进而,围绕课程体系,选择理实一体、项目载体、工学结合型课程,进行精品化建设,即在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性设计上,遵循“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实验条件、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管理制度”原则进行课程建设。按照“以点带面,连成一片”思路推动精品课程群建设,逐步形成丰富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为学生基于e-learning、Blog、BBS、QQ群等在线互动学习打下扎实的资源基础。教学资源库主要是为教学提供丰富的、多元化的教学素材,并以各种媒体形式,以多种展示方式组织、存储、管理,便于使用者查询、下载、应用等,包括文本类、图形类、音频类、视频类、动画类等五大类,具体涉及课程标准、教材、实验实训指导书、项目讲义、教案、习题集、试卷库、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操作剪辑视频、网站(网页)、考工工件(图纸、工量具清单、评分表、工艺卡片、加工程序)、加工产品、创新制作等。
策略维度四:基于教学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对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化成长引导,使骨干师资队伍沿校、市、省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系列,市、省、国家级技术能手、数控教练系列,以及课程教学团队、数控加工技能教学团队和创新设计教学团队系列路线发展。
第二,依托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实行教师和工厂师傅“双向兼职”、“双岗双责”管理。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定期互换岗位,在课堂和车间的“两栖”状态中,打造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进而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形成自己的“双师”素质结构。
第三,引进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做兼职教师,聘请国内的行业专家做特聘专家。兼职教师重在实践教学,特聘专家重在全面指导。专职教师、兼职教师、校外特聘专家的不同作用使师资结构得到质的优化。
第四,通过开展境外培训、承办学术会议、举办学术讲座,从行业动态、发展趋势、专业理论等方面为教师的“软件储存”升级换代。
第五,与重点大学知名学者、教授成立联合科研团队,实现“与著名高校联合,借梯攀升;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导师负责”。通过这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形成一个以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带头人领衔,以“双师”素质教师为骨干的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
策略维度五: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从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入手,“引企入校、领校进企”,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为使专业特色发展、品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及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笔者觉得目前状况下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如何打破这个困局呢?具体思路为: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心,进行硬件和软件建设。校内基地生产化,实现“引企入校”;校外基地教学化,实现“领校进企”。专业教学团队“两栖”化,实现专兼职教师一体化管理。核心课程精品化,实现工学结合型课程,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校内基地生产化,是指参照工厂、车间实际模型进行结构布局和设备选型,通过引进企业资金或设备,基于校企合作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并积极承担生产任务或参与对外技术服务,不断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强实训效果,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车间、虚拟工艺、仿真软件,融合“学、产、研、培、训(技能竞赛训练)”功能,使基地与车间、车间与课堂真正实现一体化。[1]
校外基地教学化,是指根据专业规模和学生实习实训需要,不断扩大校外实训基地规模,重点建设具有教学场所、讨论场所、产品模型、生产流程、实训设备、能批量安排学生实训,并承担部分教学任务的“示范性校外实训基地”。在教学组织上将学生分成项目团队参与生产,同时将部分课程带到基地,由兼职教师组织实施,开展教学,充分体现学中干、干中学,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策略维度六:制度与文化环境建设
从制度与文化环境入手,精细化管理,孕育专业建设的温床。其一,基于校、系二级教学管理制度,高水平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工程。其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学生顺利步入职业生涯的基础,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是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突破瓶颈上升的动力基础。学校在深挖内涵,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工作的同时,通过学生社团、科技节社会实践(服务)活动等平台突显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并将其纳入到教学质量工程总体建设中,使之成为第一课堂育人的有益补充,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运用知识和技能,提高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其三,注重对数控技术专业技术发展历史、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专业环境布置。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营造企业生产气氛,如设立“企业文化长廊”。在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增加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相关标语,使师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实习场所渗透5S管理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质量意识。其四,邀请知名校友、成功企业经理人来校传经送宝,与学生们分享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经验,向学生们介绍最前沿的行业科技信息和发展态势,开阔视野,强化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逐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策略维度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入手,过程控制、闭环调节,严格把关人才培养质量。构建、运行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环节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从而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以及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具体思路如下。
其一,在“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科学管理,过程控制”指导思想下,建立以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为主线、以系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管理为纽带的校、系、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使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成为学校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其二,本着“实事求是、科学准确、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建立学校教学质量状况数据采集和制度,教学质量监控着重把握教学工作状态、控制过程、反馈结果、整改提高。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中,遵循决策、执行、监督互动性原则,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闭环控制体系,为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重要保证。
其三,认真落实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学大纲)、教材质量、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实习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基层组织工作、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工作、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对教学质量影响较大教学环节的各项工作,监控整个教学过程,切实保障教学质量。
其四,建立与完善一系列工作制度。如执行“四巡”制度(即巡园、巡班、巡课、巡岗),建立中层以上干部听课制度和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实施教考分离和考情分析制度。开展每学期一次的教学“五认真”(即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和认真检测)综合质量检查、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无记名测评和教学质量奖的评比工作,加强学风、教风与考风建设,形成教师爱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7-0036-03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全国多地积极开展中高职衔接的探索,形成各自的特色,为在国内全面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体来看,中高职教育衔接发展至今,还没有进入到课程体系设置和能力培养目标衔接的层面上,衔接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生源选拔方式和学制上,而在不同的选拔方式和学制运行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衔接培养已经被大多数中高职学校所认同,尤其是中职学校,将其看作是学校办学水平与实力的具体展现,吉林省内具备试点资质的中职学校、技工学校、职教中心,争相与高职学校合作,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以2016年为例,具备试点资质的19所中职单位与13家高职院校合作,在24个专业实施“2+3”中高职教育衔接,共招生2000多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在多个专业实施了“2+3”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从招生方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实验基地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为机电大类专业实施“2+3”中高职教育衔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6年,学校数控技术专业与榆树职教中心、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长春职业技术学校相关专业合作开展“2+3”模式,招生110人。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高职关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科学合理的衔接
职业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两种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教育形式,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主要工作在生产、服务一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则是企业生产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吉林省内中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定位在数控设备的操作与编程两个方面,对于所要达到的具体培养目标并没有明确区分。同时,相互合作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缺乏有效衔接,导致学生在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方面缺乏递进关系,缺乏差异性的同时又失去连续性,制约了中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不够紧密
中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依然以传统的学科模式为主。中高职学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造成有一些课程开设重复,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和学习时间,也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中职学校轻文化重技能的现象,反映出中高职学校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存在思想和原则上的差异,会导致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深、更广的理论学习。在实践技能方面,高职和中职理应在教学目标上有一定的层次和差异,但是有些高职院校技能训练的起点较低,有些知识点、技能点和中职阶段相重复,人才培养目标达不到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中高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缺乏统一合理的规划
在推行国家《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后,各中职学校在得到国家、省市相应主管部门的资金支持下积极建设与课程相配备的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数控专业为例,需配备的实训室有机加工实训室、数控实训室、钳工实训室、公差实训室、工艺实训室、机械基础实训室等。而由于经费来源不一,难以在实训基地建设上与中职实训基地协调衔接。中高职院校在实训设备与教学资源的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组织协调,往往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不能完全满足中高职教学衔接的需要。
(四)传统的“3+2”中高职教学衔接缺乏互补性
中高职衔接全部实行分段培养、分校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相对独立,相互之间沟通和交流远远不够,这就导致中高职教育的相互脱节,变成简单的分段学习,人才培养缺乏一致性和互补性。其中,“3+2”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式则是前3年在中职学习,后2年在高职学习,课程体系的设置是连续性的,这就会使相当一部分课程本应该在高职院校学习,高职院校却把这部分课程划分给中职学校,而在中职学校又缺乏相应的师资和资源,使得大多数教学环节得不到科学的实施,导致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衔接需求。
三、数控技术专业“2+3”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一)“2+3”模式选择意义
针对“3+2”中高职衔接模式存在中高职教育相对独立,中职和高职培养阶段教学内容的重复,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达到企业要求等问题,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原有的“3+2”人才培养模式改为“2+3”人才培养模式,即中职培养阶段为2年,以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为主;高职培养阶段为3年,以专业理论教育和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主。
如学校数控技术专业对接的中职学校负责专业前2年教学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学校负责后3年的教学任务,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核心操作技能的训练。通过“2+3”学制的培养,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拓展知识,强化专业核心技能训练,能够具备良好的专业拓展能力与职业迁移能力,更符合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也给部分具有上进心、学习能力较强的中职学生提供了再次学习、学历提升的机会。
(二)中高职与企业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企业调研,获知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就业面向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农业机械制造、普通机械制造及医疗器械制造四大类岗位群,从事普通机床操作工、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机床调整工、数控工艺员、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质检员、数控机床高级编程员等工作。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机械制造类企业,培养能够从事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加工工艺规程制定、数控加工调整、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考取数控车工(中级以上)、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以上)、数控铣工(中级以上)以及数控工艺员证书之一方可毕业。 (三)系统规划教学环节的逻辑关系,增强中高职衔接的可操作性
在专业课程设计方面,为保证多校联合办学的统一性,由中高职衔接职业院校、相关行业企业指导委员会共同编制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标准,共同制定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保证课程内容对接企业工作内容,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岗位能力标准,教学过程对接企业工作过程,考核标准对接企业评价标准。在课程教学中采用分层次、信息化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标准与考核评价体系的统一有助于学生中职课程修完后的转段考核和高职阶段课程的有效衔接。以高职院校为主导把握总体教学环节,保证了中高职衔接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四)建立完善的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制度
“2+3”中高职衔接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要依赖教学过程的有序组织与实施,由于这种衔接模式是多校联合办学,给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只有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成效。
教学管理从三个方面进行:专业与课程设置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师管理。以学校和分院及专业发展规划为主线,制定数控技术专业“2+3”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计划。实践教学是中高职教育的教学重点和特色,实践教学包含校内实践课程教学和专业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校内实践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相应的实践项目学习,同时加强对校外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顺利过渡。通过教师课堂教学评比、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提高教师的课程内容把握准确度,使教学管理深入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四、推进“2+3”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建议
(一)完善中高职的招生制度
要保证中高职教育衔接顺利实施,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普通高考的考试办法,实现学习内容与录取制度的有效衔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来设计考试题目,突出专业课和实践课的比重,让学生考出真实的水平;另一方面,在招生政策上给予高职院校更大的自主权,将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同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职业技能竞赛等成绩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中高职衔接的招生制度。
(二)中高职在专业设置方面进行优化对接
中高职衔接取决于专业的对接。高职的专业设置是中职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规范化的高职专业教育可以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要不断优化中高职专业结构布局,根据不同的行业对实践技能人才的要求来设置专业课程,使中学校和高职院校专业实现无缝对接,所以高职院校要对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数控专业而言,相同或相近的专业都可以对接,如中职的机械加工专业可以与高职的数控技术专业对接,中职的模具类专业对接高职的数控技术专业。
(三)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3”中高职衔接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有生产一线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又要有理论和实践的转化能力,这对教师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提出了很高要求。当前中职教师学历水平不高,知识结构老化,需要通过进修等方式来提高。高职的教师近年来虽然学历层次较高,本科研究生学历占据大多数,但是“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很多教师没有经过企业和工厂等生产一线实践的锻炼,不了解新技能和新技术,因此,高职教师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注重教科研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 考 文 献
[1]王宝刚,鞠加彬,孔凡坤.中高职衔接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职教通讯,2013(33):8-9.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
近年来,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都开设数控专业,中职校是培养数控加工一线操作、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数控技术也叫计算机数控技术(Computerized Numerical Control 简称:CNC),它是采用计算机实现数字程序控制的技术。数控技术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但是,中等职业学校在对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还缺乏办学经验,特别是数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方面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如何进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是中职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现状分析
1.课程体系设置和教材内容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数控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近几年虽年年有所改进,但教材内容仍落后于生产技能,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尚存在差距。例如,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课程的教学形式还较传统,由于部分学校因实训条件所限,仍以理论讲授为主,从而教学效果较差。在实践技能培训方面,只是把数控实训重点放在数控机床简单操作上,围绕各级各类专业技能考证进行实训,而对数控加工工艺、产品设计、数控软件编程等专业技术能力训练不够。现有数控技术教材内容,形态单一,实践性差,缺少企业参与,从而远远脱离企业生产实际情况。
2.数控实训设备数量和型号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随着社会对数控人才需求增长的拉动,学校建立了开放式数控实训中心,但是设备数量和型号与劳动技能鉴定中心考证还没有完全接轨。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与企业尽可能保持一致,以达到实训效果,学校在实训硬件选型逐步趋向全部采用适合生产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而且实训中心往往以加工设备配备进口数控系统为主,由于每台数控设备非常昂贵,学校购置的设备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整班制教学安排,从而学生的独立动手实际操作机会减少,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实训技能效果也相对较差。
3.数控专业师资数量紧缺且难以达到双师型要求
数控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主要包括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学科)且飞速发展的专业,许多方面还在不断完善中,现担任数控专业课的教师大多是从机械方面相关专业经过短期培训转行过来的,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专业师资严重不足。比如说教师A讲授数控铣床基础知识与编程,教师B讲授数控铣床操作,教师间协调配合可能无法衔接,两者共同切入点很难具体掌握,实训技能质量就会打折扣。这就需要“双师型”教师才能担当此任,胜任“双师型”教师应具备多方面能力:如数控编程教学能力,实操教学能力,仿真加工教学能力,校本教材开发能力等。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也成为数控专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严重制约着现代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1.明确人才培养模式
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建立完善运行保障机制,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完善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实践型、应用型”技术人才,使学在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又具备动手能力。我校数控专业主要定位于“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产教结合模式:自2009年,学校与上海轩诺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建立校企战略合作,形成了“产教结合”模式。在学校数控公共实训中心建立了“上海轩诺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把企业的产品融入教学过程,做到“四个结合”,分别为车间与教室结合、学生与学徒结合、教师与师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工学结合模式:自2010年,学校与上海日野发动机有限公司签约,形成了我校“工学结合”的模式。学生一周在校专业学习,一周在企业岗位实习,工学交替进行。
2.完善课程体系改革
以课程建设为引领,以实训中心建设为基础,建设校内“教学工厂”,改革实训教学模式,落实生产性实训,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为重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如:《数控编程与加工》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学习数控编程、仿真加工、机床操作,掌握“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操作技能,掌握数控编程基础知识和仿真加工操作。从而让学生更能适应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满足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强化数控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进一步提高数控机床的利用率,提高数控班学生数控中级考证通过率。在《现代制造技术》等专业拓展性课程教学中,实施“任务引领、做学一体”。根据学习任务不同分成“现代测量”模块,“电加工”模块,“加工中心”模块等。任务从设计、实施到完成必须要能够有一个完整的成品出来,作为任务的成果。形成以技能训练为主体的做学一体教学模块。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便于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通过教学内容上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教学过程由教室向生产延伸等,可以培养出一批能熟练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能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数控操作人才。
3.加强数控实训中心建设
根据数控专业教学要求以及校企合作开展需求,数控实训中心以生产型的小型数控机床为主,主要可以选择数控铣床、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机床。在实训中心建设中,应优先满足教学与培训要求,合理配置数控加工实训设备,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向确定主要设备类型,数控系统应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市场主流数控系统。我校数控专业是上海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首批立项建设单位。数控开放实训中心投入建设资金2500多万,实训室建设按照《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实验室、实训室装备标准》进行建设,设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加工中心、数控编程与仿真加工、数控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数控电加工、三坐标测量等实训室。能满足数控初级、中级、高级工实训和技能考核需要,同时又具备向数控技师培训拓展的基本条件。适应多层次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既满足专业教学、技能培训需求,又兼顾校企合作把企业产品加工引入专业技能教学的要求,学校通过数控技术应用开放实训中心建设,增强了办学能力,提升了专业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
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而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保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教学质量的基础。要突破“双师型”教师短缺的“瓶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解决:(1)从制度上政策上向双师倾斜:学校要制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和激励措施,对取得“双师型”资格教师给予补贴,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从而对“双师型”教师起到促进和激励作用。(2)选送专业教师参加院校专业培训:制定教师培训方案,鼓励专业教师参加高校专业进修和技能培训,从而提高专业素养。(3)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教师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考证,取得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证书,专技职称上评上讲师以后就可成为“双师型”教师。(4)企业挂职顶岗锻炼:学校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以积累行业工作经验,弥补专业实践能力的不足。一方面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形成新的职教理念,另一方面了解现代制造企业的运作模式,以及生产一线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我校有计划将专业教师分批送出去学习和培训,近三年已有多位专业教师赴德国学习数控技术和职业教育。目前我校数控专业教师共9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人,数控技师5人,80%符合“双师型”教师要求。另外学校也聘请具有该专业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实训指导教师,经过多年的努力,数控专业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技术水平高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学团队。
三.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三点建议
1.把企业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引入学校
在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生产管理机制。如“5S”管理制度(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5S”实训现场管理制度就是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职业品质。把“5S”实训现场管理的理念融入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2.把企业适合教学的加工产品引入技能教学
通过对企业产品的筛选,将适合学校机床加工、符合学生专业技能培训要求的产品引入学校进行生产。通过实践证明,只要加强教学与生产的组织管理,把实训教学与加工产品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切实可行,工学结合办学模式降低了实训原材料消耗,缩短学生实训与生产的距离,提高专业实训教学质量,形成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
3.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实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为学生提供包括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训练的实践环境。既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又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1)校外实训基地是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场所和功能缺陷的有效补充。由于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接受的是一种直接在生产和实际工作的现场培训,所以十分有利于他们掌握岗位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了解岗位的社会属性。(2)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工作适应期。学生通过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可以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熟悉相关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生产工艺,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总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按照规范的职业标准开展项目实训,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他们的工作适应期。
四.结束语
如何以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数控技能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培养能够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理论知识过硬“实践型、应用型”技术人才,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及办学经验。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中职教育的办学方法,并不断完善。作为中职校教师,我们必须致力于中职教育的专业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数控技术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永军 《数控专业的教学改革》机械职业教育,2005(11)
[2]陈永芳 《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3]唐远苏 《由企业看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管理新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4]段晓明 国际教师专业标准改革的新趋势[J]教师发展研究,2011(2)
【关键词】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建议
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等有关要求,按照层层签订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在一定时期内达到的程度、效果进行评估的相关活动,目的是进一步促进安全生产工作。
1永坪炼油厂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的作用与成效
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形成安全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格局。签订的主要形式是将上级公司与永坪炼油厂的安全目标责任书条款进行细化分解,并把一年内计划完成的重点工作加以量化,筛分至不同的业务部门;签订的范围是厂长与各副厂级领导,各分管领导与所分管单位(全厂23个职能科室、11个车间中的分管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各科室与科员、车间与班组、班组与个人签订目标责任书,突出了责任落实和任务分解。针对岗位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目标任务,越分解越具体、越量化,突出科学性、可操作性。同时制定了详细的考核细则,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直接与各单位年终综合考核成绩挂钩,作为一种书面承诺与管理手段,起到了如下作用:全员安全意识显著提升,“我要安全”的氛围更加浓厚。通过考核,各级人员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明显提高,对HSE管理体系及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自我要求也更加严格,“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格局基本形成。现代化、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安全基础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积极开展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开展安全标准化达标活动,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应急救援等安全管理工作得到加强,现场管理、资料管理逐步规范化、标准化,“两张皮”情况逐年减少,多次荣获省、市级年度“安全生产先进企业”荣誉称号。科学的考核机制已经形成,使各项工作有效落实。每年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作为主要内容,分值达45%,这45分主要体现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运行方面,凸显了安全管理重点在基层、关键在生产一线的理念。同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考核评分标准进行检查。
2考核过程存在的问题
缺乏实施安全生产目标考核的前提。基础管理工作较为薄弱,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全面,组织机构设置不能适应公司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需要,岗位设置不合理。个别车间、班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逐级分解不细致、不符合实际、针对性不强。目标管理考核准备不充分。缺少必要的宣传解释,员工对安全生产目标不了解;培训工作不到位,没有严格按照安全标准化管理程序,没有开展针对绩效考核管理制度、流程的培训,没有开展使绩效考核者清楚绩效考核的操作过程等内容的培训。考核管理未形成合力。安全生产工作核心是齐抓共管,重点是要突出“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等原则。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往往存在安全管理只是安全主管部门的事情等误区,未形成安全管理合力,只有领导重视、实行专业性安全管控、全员参与才能做好,安全绩效才能提高。
3加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几点对策建议
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从健全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立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提升安全生产治理能力、严格查处安全生产事故和建立安全生产综合督查、专项检查和暗访暗查机制及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创新管理建立等要素入手,健全过程和结果并重的安全生产工作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注重考核的有效性,健全考核评价指标,完善考核评分规则,采取年度考核与月度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考核工作的全面性。制定详细的检查考核工作方案。为使检查考核工作更加精细化、规范化,筹划准备阶段必须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首先,应成立以公司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检查考核领导小组,必要时可外聘专业咨询机构专家、抽调内部基层单位专家参与。其次,应结合签订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有关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办法》以及国家、本单位关于安全生产有关文件、要求等,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方案,在依法治安的前提下,在安全文化建设的渲染下,全员的安全意识将会极大的调动,行动力和领导力将会受到更大的鼓舞。因此,一份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案更有利于考核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考核导向性。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等原则,贯穿考核各环节;强化结果运用,建立考核结果向组织部门报送制度;科学设置加分项,将安全生产工作重点、难点作为鼓励项,进一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健全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切实做到安全生产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和应急救援到位。加强对检查考核工作质量管控。为确保检查工作质量,应专题召开考核组全体成员的培训与讨论会,让考核参与者熟悉考核内容、方法、标准等,必要时就检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尽可能地统一标准、统一尺度奠定基础。应根据考核人员专业特长,将检查内容分为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等专业,对查出的不符合项要进行小组讨论并签字确认,确保考核检查工作质量可靠。及时进行考核效果评估。考核评估是对整个考核体系效果的评价和验证,同时也是查找和修正考核运行机制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考核效果的评估,可以更好地衡量考核质量、评估基层单位对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促进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工作,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4结束语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48-02
为进一步提高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巩固办学成果,提升办学层次,实现科学、特色、品牌、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重庆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重庆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创新办学模式,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转变传统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形成了服务至上、管理并重的共识;以“学历+能力,做人更重要”为办学理念,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健全校企合作工作体制机制
积极推进“政校企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形成长效运行机制。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落实行业企业支持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和目标考核,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完善企业兼职教师聘用和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保障约束机制,优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环境;以合作项目为载体,以共同利益为切入点,完善校企共管、人才共育、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长效合作机制,重点推进教学管理平台、利益共享管理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定型校企合作基地、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平台等建设,实现校企共同发展。
(一)健全校企合作办学考核评价工作体系
形成执行有力、管理有效、奖惩有度的管理机制。明确管理责任,强化“校、系、专业”三级校企合作办学组织的职责,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深化考核机制,加强对成员单位和专项工作的跟踪、考核、评价和反馈,引导政府出台激励政策,健全激励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奖励基金,对工作目标完成较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并在产学合作项目上给予重点支持。
(二)校企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按照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与岗位能力标准对接的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专业教育活动体系,开展课程开发;共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共同考核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三)多元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建立校企双向兼职制度,有计划地聘请企业领军人物和技术权威担任专业带头人和实践教师,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承担教学任务;聘请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生教育、管理,承担学生的技能训练、实习、实训指导工作,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共同建设双师结构优化的专业教学团队,承担人才培养任务。
学院通过选派技术顾问、挂职锻炼等形式,定期组织优秀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实质性地到企业兼职,履行相应的岗位职责。及时为企业员工和管理干部开展技术培训、知识更新和素质提升服务,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改造与提升问题。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在企业技术骨干的指导下,到生产一线开展顶岗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四)科学设计引领型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定期调研制度,及时跟踪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基于能力培养、基于素质提高和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融合国际通用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标准,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全面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改革
(一)优化教学模式
以教学团队为依托,对专业教学逐步实行项目化管理,择优选聘相应的教学团队承担教学任务,大力推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改革教学组织模式。依据生产一线的任务,推行满足工学结合需要的动态学期教学制度,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实现“学做同步、工学一体”。通过“工”、“学”交替,使“工”时的体验在“学”时得以升华,“学”时的认知在“工”时得到实践,专业知识、技能与企业文化、工作任务、岗位能力和职业能力高度融合。延伸教学场所,突破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推行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将教学场地延伸至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相关行业和企业,让更多的课程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生产一线讲授,让更多的教学单元由行业专家、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承担。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探索由企业参与的以能力为重点,以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为核心指标的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作品考核等多种工学结合的考核方法,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二)完善适应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以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建设为重点,完善管监结合的全面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平台数据采集与运用系统,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三)实施“专业实体化”建设,带动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依托校企合作专门委员会,协调学院与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团队建设、基地建设、技术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紧密合作。以重点建设专业为突破口,整合优质教学资源,重点实施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信息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设,把专业做精做强。在人才培养、技术研究、生产经营、社会服务等方面凸显优势和特色,形成专业实体运行管理机制和校企一体专业发展新机制,实现教学、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生产研发、社会服务、管理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其他专业树立标杆,在示范院校同类专业中起到引领作用;在质量工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发挥带动作用,不断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三、建构实习实训基地考核和评价机制及师资队伍建设及管理制度
(一)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内涵建设
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校企共同制定符合学生职业和岗位能力发展的实习实训项目,制定核心职业技能训练标准,做到实训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相符,与企业技术发展同步,与社会培训需求接轨。完善实习实训基地使用管理制度,规范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学生实习实训行为,建立实训项目效果考核评价制度,开展“示范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工程”评选,引入社会督导评价,由行业企业专家、教学管理部门及专业教师,按行业或职业标准对项目教学及学生训练效果进行联合考核。
(二)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
加强兼职教师库建设,通过校企深入合作,采取分批轮训、项目合作,互聘等措施完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会聚一批技能名师、技术能手、能工巧匠为我所用,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学院健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行目标管理,实现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精细化。各部门管理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具体,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强。学院将教师考核结果作为学年度工资晋升、绩效奖评比的主要依据。看成果,比贡献,用业绩说话,激励和约束机制基本形成。
四、结论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通过近年来的摸索,不断完善职责明确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按照“以事业聚英才,以管理求质量,用文化凝人心,用责任创业绩”的管理理念,强化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等制度,充分发挥系(院、部)办学的、积极性及企业参考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加强院级宏观调控,强化目标管理,注重过程监管,严格终级考核,“工学结合”教学效果显著,深受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刘秀艳.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管理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2]张良.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
[3]林小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1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题中之意,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贵州具备哪些优势和机遇?
王 扬: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水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化配置,对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改善民众生活环境和提升公众水文化意识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地带,山川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地区特征显著,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是贵州的先天优势;其次,贵州是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省份,工业化、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不突出,生态环境基础相对较好;再者,对于后发赶超中的贵州而言,国家在开展相关工作有适当的政策倾斜,有利于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贵州还具有相对丰富的试点经验。面对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及水利部推进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贵州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并申报相关试点,这些都是贵州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难得机遇。
:“十二五”是贵州水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期,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贵州取得了哪些重大进展和突破?
王 扬:为全面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快推进以水生态文明为核心内容的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贵州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纳入2014年省人大颁布实施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以立法形式要求在全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
“十二五”以来,贵州水资源节约保护有关工作全面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有效提升,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其中,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得到落实,2015年贵州省总用水量97.49亿立方米,比计划用水量117.35亿立方米少19.86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当年价)71.8立方米,比2010年下降61.7%,比2015年目标(35%)多下降26.7个百分点。2015年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51,完成“十二五”期末0.446的目标任务。贵州列入《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的水功能区110个,2015年考核的水功能区为75个,水质达标率为82.7%,比“十二五”期末77%的目标任务提高了5.7个百分点。在2014年度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情况考核中,贵州名列第7。
此外,贵州还先后成功申报了黔西南州、贵阳市和黔南州两批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确定了12个省级试点。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在防洪减灾、水生态水环境保护与修复、水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批成效突出、特点鲜明的项目,如黔西南州“引马入兴”工程,百花湖、红枫湖等水源地水环境治理和保护,黔南州民族水文化品牌创建等,取得了良好效果。
顶层设计 完善水资源管理
:作为水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三条红线”为贵州确立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三条红线”控制,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全省水利系统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创新之处?
王 扬: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要求,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我们把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目前编制完成了《贵州省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总体工作方案》和“三条红线”实施方案,明确水资源管理队伍建设、业务管理、能力建设等主要任务。按照“分级负责、尊重历史、严控增量、留有余量”的原则,完成了2015、2020、2030阶段性管理目标由省到市(州)的分解确定工作,同时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三条红线”指标体系,为今后贵州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二,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确定息烽县、红花岗区等10个县(市、区)为全省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创建重点县,并推进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省级节水型企业和省级节水型学校等节水载体的创建工作。同时,推动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贵州山区现代水利创建,目前已完成息烽县红岩试点区、思南县塘头试点区等17个山区现代水利示范区创建工作,促进了农业节水。
第三,积极开展水资源保护工作。通过加强水资源状况监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严格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和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等相关措施,做好水资源保护。
:2014年,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治水思路,围绕这一思路,贵州在推进水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上有哪些成效?
王 扬:针对提出的新治水思路,贵州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控制方面,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在水务一体化改革方面等各方面均开展了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以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为例,截至2015年6月底,全省成立县级以上水务局97个,其中市(州)级水务局9个,县级水务局88个,占全省地、县级行政区总数的100%,实现了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立健全水资源的取水许可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解决作为公共资源的水资源的过度使用问题,实现自然资源的最佳配置和使用等方面,贵州也完善了有关顶层设计,局部水资源紧缺区域更是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对水利的要求。
深化改革 培育水文化意识
:当前贵州水资源管理存在哪些短板,如何破解?
王 扬: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贵州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历史欠账、实行时间较短等原因,各项工作的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项目前期工作与最严格管理要求还有差距,另外,基础水资源管理队伍也还不适应新的管理要求,水务体制改革还需向纵深推进。可以说,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
当前,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已进入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破解贵州水资源管理存在短板,一方面要加大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从每年的各级水资源费中安排经费开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以保障工作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训基层水资源管理人员,有效提升管理人员水平,并从管理体制、工作职能、资金渠道、人员配备等多个方面继续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保障职能划转后能够更加有效实行。
:水生态文明强调“人水和谐”,培育公众水文化意识也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请谈谈“十三五”贵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