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17: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生物科学的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生物科学与社会;教学;时间;研究
结合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国在生物科学的学习和教育方面做出了相应的改进和完善,通过生物科学与社会的教学向学生展示生物科技在社会中产生的作用,并使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的运用的现状和前景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及身边的科学技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一、研究方案
选择两个在水平上相当的两个班级做对照实验,一个作为实验班,一个作为对照班,实验班与对照班均使用统一的生物科学与社会教材并同为一名授课教师,区别在于实验班使用STS教学法组织教学,而对照班使用传统教学法教学,其他方面严格控制以提高实验的可信度,并尽量避免无关因素对于实验的影响。
二、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前测,对两个班级的同学进行生物学检测及生物学兴趣态度问卷调查,检测试题需署名以确认两个班级同学的生物水平与试验后做对照,态度兴趣无需署名,仅用于了解学生对于生物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情况。(2)实验班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对实验班学生合理编组,以5到7个人最佳,男女比例相当,然后教师通过对生物科学史及生物科学进展的阐述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然后结合课堂问题及小组交流和组间交流,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实现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小组高效学习。整个过程需严格要求纪律,以具备融洽的学习氛围。(3)实验班采用STS教学方法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实验班结合小组学习模式及安排相应的调查研究计划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并形成调查资料进行交流并得出结构,而对照班则是传统教学方法,教师采用教与课堂提问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和分析,最终由教师进行课程总结。(4)检测实验效果,通过实验教师设定的生物科学与社会教学目标检测对两个班学生进行后测,比较两个班学生对科学概念、过程技能、知识应用以及创造性领域方面的差异和不同。然后进行对应的兴趣和态度问卷调查,从对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学习喜恶、生物科学的了解等方面对两个班同学进行调查。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结合取得的数据及答案分析我们能够发现以下结果:(1)生物科学与社会课程的STS教育能够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2)生物科学与社会课程的STS教育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STS的教育方法能够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方法并通过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能够使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性方面发生显著变化,即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同时也有效的培养起学生生物科学的素养和品质。
四、结论
通过实验的设定和实施能够正面生物科学与社会的课程是可行且有效的,在生物科学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应用STS教学法能够将素质教育真正的发挥出来,并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在生物科学方面的素质和思想,与此同时也能够全面的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五、建议
虽然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和结果,但是通过反思我们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生物学教学中的STS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对课程的内容深度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把控,另外对于BTS教育的切入点需要结合社会热点和社会生存及生活健康的密切程度,并且对STS教育的效果需要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但因为有的方面很难合适评价所以细节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自身在BST教育教学中的指导方法,同时针对STS教育中的教育活动也需要学校及社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防范安全问题的出现。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科学与社会课程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应用的现状及发展,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使我们发现生物科学与社会课程的进行能够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带动学生对生物科学进行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形成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同时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必须改正传统的教育观念,能够深入的研究并吸取国内外优质的教学经验,另外要求生物教师具备适应能力及解决各项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将教学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有机的进行结合,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能力,从而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
参考文献:
[1]刘恩山,赵占良.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推进生物教学改革――高中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特点及其理念[J]. 课程.教材.教法. 2000(08)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应当根据学生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和延伸,在实践中使学生能够感知和体悟生命,进而敬畏和珍惜自然。由此可见,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单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要求对学生观察、实践、探究能力的提高,进而使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还要尽可能教给学生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研究生物学的能力,把发现真理的“钥匙”交给学生,特别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的形成。使他们在面对新的情景和现象时,有勇气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敢于探索,勇于开拓成为开创型人才。
本文作者以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中使用的指标体系为参照,结合高中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设计惠贞书院高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调查问卷,从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的渠道、学生对生物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中学生的基本生物学核心素养、中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评价和态度等方面展开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82,回收有效问卷480份。调查对象包括高一、高二选考、高二学考、高三选考四类学生。
一、惠贞书院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现状分析
(一)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渠道单一、时间较少
高中学生获取生物信息渠道的前三位依次为网络(65.2%)、课本及课堂教学(50.9%)、电视(37.8%),其中,不同调查对象的选择差别较大,高一和高二学考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占首位,分别为66%和63.6%,高二选考和高三选考学生则主要从课本及课堂教学中获取。调查显示,除正规学校教育外,大众传播媒体是学生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从这个特点来看,学生还缺乏核心素养培养意识,只是一种无意的获取。
调查学生经常阅读的文章内容后发现,主要有流行小说(46.0%)、时事热点(43.6%)、科普读物(36.7%)。高二选考和高三选考学生更喜欢科普读物和时事热点,高二学考学生更喜欢时事热点和流行小说,显示出学科特点及学生的不同爱好与所选学科的关系极为密切。通过对不同学科学生的访谈表明,有50%以上的学生虽然喜欢课外科普读物,可由于课业负担重、科普读物少等原因很少阅读,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学生科学态度的不足。
根据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的时段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段的学生每天接触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时间约为1小时。在对了解生物科技知识最多阶段的调查中显示,有93.0%的学生认为在高中阶段了解生物科技知识最多,这与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和对生物知识吸取的重视程度以及高中生物的知识量有关。但调查显示:12.7%的高二学考学生选择初中阶段是其了解生物科技知识最多的时期,说明“科学”对于非生物选考学生来说仅仅是知识含义,也说明我们对青少年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教育的匮乏。
根据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渠道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网络、课本与课堂教学,学习阶段主要在高中阶段,更喜欢阅读小说,对科技读物涉猎较少,接触媒体的时间平均在1小时左右,高中是生物核心素养获得的主要阶段。但学生科学态度不足,缺少了解生物科技知识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二)学生对生物科技信息感兴趣,但基础较差
针对学生对生物科技信息兴趣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分别占24.7%和62.9%,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占74.2%,这是令人鼓舞的数据,是提高高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先决条件。但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学考和选考学生对生物的兴趣程度差异明显,选考生中也有少部分学生表示不愿参加生物活动,这与学生所学学科及对科学的认知态度有关。
在学生对基本生物科学术语和科学观点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对5个生物科学术语均选择“了解”和科学观点能答对5道及以上的学生作为“了解基本生物科学知识的学生”。调查结果表明:了解基本生物科学术语的学生为12.3%,了解基本生物科学观点的学生为55.1%,在教材和媒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正确率较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教育、课堂学习在获取、积累知识中仍起着重要作用。
(三)学生具备一定探究能力、对生物科技持正面态度
本问卷从客观精神、探索精神、质疑精神、公平竞争与合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惠贞书院的高中学生对人、对事基本能够秉承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当与他人有不同意见时,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善于和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科学实践活动。
针对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看法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科学技术持正面和积极的看法,能认识到科学对当今世界及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对科学技术充满希望。但是学生对于重要生物问题的关心程度不高,高一和高二学考学生不太关心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占50.9%和12.7%,说明缺乏忧患意识的学生仍然存在。
(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总体状况
学生若能同时达到对科学常识和概念的基本了解、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有关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了解,就可以认为其具备了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水平。
本次调查显示:惠贞书院高中学生具备生物核心素养的比例仅为7.5%。高一学生有10人具备生物学核心素养,比例为5.8%,高二学考和选考学生分别有4人和12人,占比分别为5.5%和12.7%。整体来说,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水平较低,对生物科学术语和知识的掌握明显不够,尤其是高一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相当匮乏,且不具备完整科学观点的学生比例高达55.0%,能够掌握生物方法的也仅为35.5%。高一和高二学考学生对生物与社会的关系的了解差距不大,但与高二选考学生存在较大差距,这可能与学生在高中阶段参与课堂学习、选修课教学、多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关系密切。
一、追踪生物科学的历史轨迹
生物学史教育可展示生物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但如果引入不恰当,会影响其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引入生物学史时要适时穿插,充分发挥生物学史的教学功能。
1.作为课前导入的背景材料。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可以先介绍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这样就为新知识的引入作了背景材料的铺垫。
2.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资料。例如,在讲完细胞膜的结构后,补充介绍由尼科尔森和辛格于1972年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并对模型的优缺点进行简单的分析评价,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3.作为扩展性的阅读资料。生物教材中很多生物学史的内容均属扩展性的阅读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它们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分别介绍了五位科学家所做的工作。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在1771年发现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更新空气;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在1864年通过实验证明绿叶在光合作用中有淀粉的合成;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在1880年用实验证明氧是叶绿体释放的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在20世纪30年代进一步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而不是二氧化碳。这一介绍至少带给学生这样的信息:我们今天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是经过几代科学家、历经300余年的艰苦探索才逐步建立的。在教材中写进科学家的姓名和事迹,是对科学家的一种尊重和褒扬,我们应珍惜前人科学研究的成果。
4.作为章末总结的系统资料。教师在某章小结的时候花上几分钟给学生介绍该章的学科简史,既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也对完善学生的生物知识结构十分有益。
二、模拟生物学家的探究情境
在利用生物学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了解生物学家科学研究的大致过程,学生难以真正理解科学的本质。模拟生物学家的探究情境,再现生物学家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中学生的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强,抑制过程弱,他们富有热情,情感体验易受外因影响,尤其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情绪易受感染。教师若将生物学史内容中蕴含的积极情感通过声情并茂的讲授,又将音乐图画的情感渲染纳入创设的情境之中,更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
生物科学发展史本身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教师应注意,课堂教学时不能将过多的时间花在讲述科学家的故事上,沉浸于故事情境中,以免影响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我个人认为生物科学素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健康知识与意识。(2)对生命现象本质的理解。(3)环保知识与意识。(4)对生物前沿科学及生物技术的了解。(5)科学探究能力。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立足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图示、图例、图表、实例等丰富的教学资源。(2)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实施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3)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4)联系实际,联系生活。
在新课标必修各个模块中都有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分子与细胞模块涉及到的有“必需氨基酸”“囊性纤维病”“细胞的癌变”;遗传与进化模块涉及到的有“人类的遗传病”;稳态与环境模块涉及到的有“人体的稳态”“人体的免疫功能”。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一定要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如对于“必需氨基酸”的学习,就要联系到人体的营养,联系到日常的膳食种类,联系到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标准,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于“细胞的癌变”“人体的稳态”“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知识的学习,要结合癌症、糖尿病、艾滋病等有关疾病的发病机理,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患病概率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我们的重要性。对于“人类的遗传病”有关知识的学习,要结合优生优育这些与人们关系紧密的话题,培养学生的优生观念。
让学生对生命现象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对生命现象本质的探究历程,比如对生物体组成元素的探索、细胞学说的建立历程、生物膜成分与结构的认识历程、酶本质的认识历程、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等,通过让学生重温生命现象的探究历程,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本质是物质的,是需要能量驱动的,是运动的,是联系的,是不断向前进化的。今天的环保问题是摆在人类面前的最重要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如果不具备基本的环保知识与意识,他的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他无论干什么工作都不能做到尽善尽美,都会是有缺陷的。我们应该通过让学生调查身边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事件,让学生了解环境恶化对我们的生活质量的影响,甚至对我们生存的威胁。把学生培养成具备环保知识与意识的合格的现代化的人才。在未来的生活中,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影响将越来越大,由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态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组成的生物工程将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活上的便利。基因工程药品的出现使昂贵的药品变成了普通人能消费得起的药品,克隆技术的发展将最终解决器官移植供体不足及免疫排斥的问题,生态工程将是解决我们面临的环境难题的一剂良药。通过让学生了解这些前沿的生物科学与技术,可以给学生打开一扇门,一条通向立志为生物科学发展作出贡献的大门。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生物新课标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也是最难的目标之一。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是:(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6)表达交流;(7)进一步探究。在新课标教材中有许多探究课题,比如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探究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好这些探究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问题是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但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探究的价值,一定要规范,要包括自变量与因变量。作出的假设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要与提出的问题紧密对应。设计实验是关键的一步,设计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到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无关因素可能来自实验材料,来自实验器具,来自实验试剂,来自实验程序,来自实验条件等。所以一定要重视实验材料的选择,要注意实验器具的干净,要保证实验试剂的有效,要使实验程序科学,使实验条件可控。除此以外,还要注意运用对照对比等原则来平衡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及表达交流有多种方式,可以用文字形式表达,也可用图表形式表达。学生应该熟练掌握这些表达方式,因为探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交流。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预料不到的结果,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如有必要还可进一步探究。
新课标下的教育目标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我们转变教育理念,为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新型人才而努力吧!
(林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关键词:初中生物;问题;策略
G633.91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为带头学科的世纪,生物科学在一些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将会对社会、经济及其他学科领域产生重大的作用和影响”。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而生物学基础教育是生物科学和技术得以实现的前提,因此,生物学基础教育对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初中生物学科没有得到足够应有的重视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众多学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对于不参加中招考试的生物课重视不够,每周仅安排两课时课堂教学时间,其它时间不允许占用。辅助教学的教具、挂图、模型等更是不愿投资.实验仪器要么不愿买,要么上级配发了也是束之高阁。素质教育成了口号,致使初中生物基础教育陷入尴尬境地。
2.教师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
目前的中招考试中有专门的理化生实验考试,三门考试共仅占15分。平时的教学中,由于学校普遍存在实验室设备简陋,缺乏实验材料,准备实验嫌麻烦等因素,很多实验无法进行。只在实验考试前,突击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实验学习。再加上实验考试要求相对不严格,就更加纵容学校工作的功利性,靠实验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成了一句空话。
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由于生物没列入中考科目,上上下下都将其视为“副科”而打入“冷宫”。这样就造成了教师教学热情不高,极少生动讲解,不愿对课堂效果进行研究,固守陈旧的教学方法,甚至上课时不愿携带挂图、模型、生物标本等直观教具。教师的消极情绪又反过来刺激学生的厌学情绪,致使学生对生物课不重视,上课做别的学科的作业或复习中考科目。教师和学生的“负面”情绪相互影响,使原本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失去了魅力而枯燥无味。
二、 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要走出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困境,使初中生物教学赶上时代的步伐,也为高中生物教学打下基础,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做好初中生物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1. 教师应当彻底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端正教学指导思想,从以“应试教学”为主的办学思路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文化知识的全面发展,切实从各个环节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应提高对生物学基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克服“短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观念,把生物课放在应有的位置,采取积极措施改变教学现状,以尽快扭转目前生物基础教育被动局面。
2.通过考试制度的改革实现生物学科的改革
提高国民的生物学素质,培养生物高科技人才,就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考试就是指挥棒”。不考,就不会引起重视。如果把生物学科纳入中考,并与理、化等学科并驾齐驱,学校、家长、老师、学生都会对生物重视起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广大生物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全身心投入到生物教学中,还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增加对生物教学设施投资,改善办学条件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并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自然学科。首先,要增加实验设施,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开足开齐实验,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普遍接受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为课堂教学提供内容配套的直观教具。其次,开辟生物园地,通过科技活动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根据学生的志趣和爱好,组织课外科技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专题研究,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4.改进初中生物教材,切实普及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求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县以下的基础教育贯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特别是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目前,农村有相当部分初中毕业生要加入广大农民以科技为支柱脱贫致富的行列,他们就业前的素质如何至关重要。生物学教学的改革要适应这一需要,教学大纲和教材要进行改革,在抓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对农村初中生物课程适当增加种植、养殖、医药卫生等教学内容和实用技术,相应增加课时比例。
5.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切实保障教学质量
专业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因此,教师除了加强对生物知识系统学习和研究生物教材以外,还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多媒体技术等知识的系统学习,积极参加学科培训,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生物教学中结合中学生特点,改变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结合讲授课、讨论课和实验课,不断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教材按大纲要求改编成电子教科书,生动、形象、有趣地向学生展现生物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下,初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当前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不断改革和创新,实现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的高效发展。本文立足于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胡友群.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及其改进设想.九江师专学报,2004,23(5).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生物科学素养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民科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公民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探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和解决的教育使命。
(一)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二)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1.分析教材特点,落实科学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科学探索能力。生物新课程将陈述性知识、科学探究活动和小栏目作为教材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在传统教材“实验”栏目的基础上增添了丰富的探究活动,并将其融合为“科学探究活动”。笔者发现,科学探究活动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数目明显增加。以中学阶段新课程教材中生态学内容为例,人教版有34个科学探究活动,苏教版有51个,中图版有32个,河北少儿版有82个,浙江科技版有37个。二是活动的类型呈现多样化。例如,人教版有“实验”、“探究”、“调查”、“模型制作”、“课外实践”、“思考与讨论”、“技能训练”等;河北少儿版有“探究竟”、“大家谈”、“亲自做”、“想一想”、“试试看”、“阅读与分析”;苏教版有“讨论”、“课外探究”、“积极思维”、“边做边学”、“继续探究”、“课题探究”;中图版有“探究活动”、“课外实践”等。三是不同类型的活动有不同能力目标的侧重点。例如,“实验”侧重培养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探究”强调学生自行制订探究方案,学生自主探究空间大,“资料搜集和分析”侧重培养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模型建构”注重学生动手动脑建构模型,培养训练建构模型的方法和能力。
认识教材特点,组织好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促进发展;有助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形成及认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重视生物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需要培养具备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科学素养的组成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本质和STS。科学史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的途径之一。生物科学史记载了生物科学的产生、发展及规律,能够切实的反映生物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的情感与精神,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关系。
新课程增加了科学史内容,将科学史教育列入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当中。如“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生长素发现过程”、“探求光合作用原理的实验”,对“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明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过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都是学生理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当认同和理解科学史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奥秘的艰辛历程,理解科学发展的本质,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及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领悟到科学的发展需要人们不断的拼搏和前赴后继的努力,进而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重视渗透STS教育,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STS指的是科学、技术、社会(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关系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人类发展中的应用。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加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在教材内容中渗透了STS教育,将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的各种素材、栏目及活动进行STS教育,不仅使学生得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对于自身乃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知识的传授同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教材中学到的知识是能够在生活中运用的,一方面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使他们意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例如,通过对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学习,结合现实生活中生物与环境的各种鲜活实例,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人体营养物质代谢的学习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疾病实例,使学生了解科学膳食以及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克隆技术、器官移植等高科技生物技术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萌发对科学研究的热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在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能促进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初中生物课程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创新的基础,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关注度和热情,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且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对生命的热爱,因此做好生物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中学生物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全新时代。人们在享受科技革命带来的成果的同时,食品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也日益凸显,而生物科学知识的渗透及有效运用是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中学生物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情,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科学和人文素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人是具有生物属性的,对生物学的了解能满足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学生能根据已掌握的生物认知知识正确认识自己,并及时发现问题以纠正,从而促进自身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中学生物教育教学方法的完善与思考
1.问题情境法。创设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生物思维,思维能力的高低能反映学生知识水平的掌握度与创新能力的高低。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学生学会认识,善于发现知识而不是理论灌输教育,要引导学生总结生物知识的规律,敦促学生学会从生物的现象看本质,分析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理论与具体实物结合,动手操作才能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何激活学生思维,诱导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的引导是关键。例如,在学习染色体的知识前,先让学生认真地思考:“为什么同一个父母生出来的我会是女孩,而哥哥是男孩?”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预习及研究发现规律,从而得出结果。这样,学习氛围很轻松,经学生自己推敲出来的知识理解程度也更深刻。
2.现代教学法。当今,多媒体技术运用得到很大程度的普及,它补充了传统规模教育的不足,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声图并茂,使教学内容更加多姿多彩,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多媒体课堂教学能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积极性。动感画面能生动地展现其生物体形成整个过程,摆脱了传统教育的枯燥与僵硬。例如在教授细胞的形成与分裂过程时,可以把细胞分裂图通过显微镜下的视屏展现,栩栩如生的过程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记忆也更深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多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努力营造轻松而愉快的课堂氛围,鼓舞学生踊跃发言,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课堂师生互动环节,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巩固知识、开阔视野,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育目标。
3.综合分析法。严谨的逻辑思维综合分析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总结能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教学方法。中学生物教学综合分析方法的实现对生物教师有较高要求,不仅需要有较高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还需要教师掌握基本教学仪器的使用方法,从设计严谨的实验程序到分析科学性的实验结果,最后进行试验的验证与结论,需要生物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业务素养。通过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分步骤地对不同生物形态的生理现象进行系统而层次的解剖,分析个体系统的特征,再对整体进行归纳与概括,既保证学生对各生物系统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的理解,又提高学生缜密而严谨的分析能力。
4.案例教学法。备课,备好课是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课前应认真分析并总结重、难点,注重知识的迁移,深度挖掘教学内容的精髓。案例教学法是以真实事件为基础精心编写的案例,因此该案例是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案例的真实性指的是将抽象的内容贴近现实实际生活内容,让学生感知、认知、接受。只有让学生从方法中体验学习方式对案例进行探究和运用,才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热情与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分析概括与总结能力的提高,达到创新的教学目的。此外,教师还需根据学生的不同分层认知能力与接受知识的程度,在案例课件中提出由简到难各类全面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5.课外活动培养法。教学方式多样化的今天,课内教学已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延伸课内到课外活动学习是当代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内容。尤其在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组建课外生物活动小组是很有必要的。知识的吸收离不开动手能力的参与,离不开社会的实践。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例如根据生物学科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栽培、动植物养殖、细胞培养小组工作;充分利用校园和家庭,开辟实验基地,鼓励学生动手设计、操作实验。不仅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而且可激发学生兴趣,更细化钻研。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育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与热情,教师需要制订一个长久稳定的计划,既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采取灵活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又要求学生积极主动配合学习,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问题教学、综合教学、案例教学与活动教学等只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方式之一,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行高效学习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此外,为学生提供自我实现与自我动手操作能力的条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生物教学的主动性,使中学生物学习寓于快乐氛围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祖国培养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小辉.基于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J].教法研究.
关键词 幼师 生物 科学素养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不仅要求对知识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深度,而且要有一定的广度。幼师学生的知识素养是学生今后适应从事幼儿科学教育、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生物科学知识。包含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的基础知识,与人类现代生活与生产密切相关的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以及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基础性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知识,还有生物学术语、生物学方法论,生物科学史以及与生物知识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等。
一、幼师学生应具备的生物科学方法与能力素养
根据现行《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大纲》中生物课程的目的要求以及科学素养的内涵,笔者认为,在幼师生物教学中培养以下几种能力对幼师的发展尤为重要:
1.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观念不断涌现,幼师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会有所学知识不够用的感觉。所以,幼师生物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技能,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前学生预习环节,提出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序言中创设自学的问题情景,调动学生自学的主动性;教学中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指导自学,让学生知道怎样阅读、写读书笔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
2.观察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许多科学家都是非常重视观察法的,达尔文曾这样说:“只是在察觉那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现行幼师生物教材在内容和编排上也保证了培养和发展观察能力的需要,安排了大量的“观察和思考”以及相关插图,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教材编写的思想,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3.提问能力。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传统的接受式生物教学从根本上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难以提出有探究性的问题。
4.应用能力。作为一位幼儿科学教师必须具备运用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解答幼儿对生命现象提出的各种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初步设计自然角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引导学生寻求合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能力、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
5.实践能力。幼儿科学教育十分强调幼儿的动手操作、实验探究学习,这对幼儿教师的实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是验证和获取生物学知识、技能,发展科学思维力的重要手段,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幼师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
1.更新幼儿教师生物教学的观念。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就在于及时转变教育思想。实现教育思想的转轨必须切实做到:从以生物知识为中心转变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质培养;由重理论轻实践转向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生物教学真正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服务;由“模型化”教学目标转向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目标与任务;由传统的单一的“社会指向价值观”或“功利性价值观”转向以“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价值相统一”双重教学价值观,这种新的教学价值观的确立,意味着在承认教育的社会价值的同时,亦承认教育在满足个人丰富的精神需要和完善个人独立个性方面所具有的巨大内在塑造力,承认贯彻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从基础知识出发,奠定学生良好的生物结构基础。要使学生牢固掌握生物知识、灵活运用生物知识,必须让学生掌握由这些基础知识构成的基本结构。因为基本结构反映基础知识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广泛迁移性和适用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应结合生物学史的内容,展示基础知识发生和形成的历史背景,使学生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多侧面、多角度地理解学习基础知识的意义,并把基础知识放在基本结构的网络中进行教学,尽可能地挖掘相关知识的内涵以及与其他内容的联系。
3.对学生整体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关联。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研究自然界的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等各门学科,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交叉纵横、相互沟通。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打破因分科教学而造成的思想上的禁锢,能用系统的观念去看待、分析和研究世界;有利于学生学习时对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4.鼓励学生自觉进行生物科学素养研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深,记忆牢,科学研究能力也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和谐地发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都很有帮助。
5.加强对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和研究。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生物史是生物科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生物科学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作用:(1)生物科学史教育是生物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的桥梁;(2)生物科学史教育可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3)生物史教育可暴露科学家探索过程的科学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4)生物史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价值观的良好素材;(5)生物科学史教育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6.开放生物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试验。课堂实验课有既定课时,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为完成实验任务思想较紧张,这无疑会影响实验的效果,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形成。开放生物实验室,课外实验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放松思想,做起实验有条不紊,深思熟虑,充分想象,实验成功率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目的。
7.结合幼儿园教学实际,开展生物教学技能活动。幼师生掌握一定的生物技能,不仅是上好幼师生物课的需要,也是今后从事幼儿科学教学的需要,但是许多生物技能只靠课堂培养不成,必须借助课外活动方能练就。例如,幼儿园自然角要求学生能制作植物叶标本和昆虫标本,对此,在幼师生物学教学中,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首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清采集制作的方法和步骤,然后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到野外实践,使学生从中掌握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另外,制作生物教具和绘制生物图是幼儿园科学教学的基本功,所以,也应把它列为幼师生物课外技能训练的内容。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提高;方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之一。作为高中生物学科教师,我们应通过同种渠道,实施多种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把“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提出。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1.获得科学知识;2.注重探究过程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和能力;3.培养探究、合作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从科学的本质出发,倡导探究性学习符合科学本身的特点。倡导探究性学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开展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使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学生的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物学科中许多知识非常适合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获得,同时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尽管探究性学习组织难,不易驾驭,但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效果显著。
二、及时宣传生物科学新成果
教师要注意平时搜集一些生物科学的新成果,适时地与课堂教学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使教材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相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志向。现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观点特别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生物学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尽量选用最新的资料,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最新变化的资料,缩小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时间差”,用新鲜的信息刺激学生,从而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时代感,使其树立生命科学意识。
三、重视开展生物学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没有观察和实验,生物学就不可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加强实验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如《分子与细胞》就新增了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索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等实验。加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体验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
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改进实验教学策略,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验证性实验,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对其进行假设和猜想,提高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透彻地了解每一个实验,并从中学到一些规律性的科学方法。探究性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钻研精神,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可适当地以现有实验为基础,改进实验方案,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亲自设计与分析实验,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四、进行生物科学史教育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新增了许多科学史上相关研究的事例和方法,这是新教材编写令人瞩目的亮点之一。注重科学史的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生物学史是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生物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做出的科学总结,是生物科学家思维的结晶。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自觉、顽强、勤奋、实事求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物科学史是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其中很多事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良好素材。生物学史例能够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意发展三方面教育融合起来,很好地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生物科学史的教学要力求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一次次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生物学史例的教育作用,除了利用科学史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利用生物学家的生平和事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例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等史例是介绍有关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在这部分生物科学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急于得出结论,要通过对一些经典实验和逻辑分析的再现,使学生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理解生物学概念、原理的来龙去脉。通过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对学生科学态度、方法和思维品质的养成。教材这样编写的目的是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使生物传统结论式教学变为过程式教学,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目标。
五、多渗透STS教育思想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中国的通识教育其实在古代就已经出现,《易经》《中庸》中均有提起,概括的说古时的通识教育即为博学多识,也就是说博览群书,学习各家的思想文化,然后进行思考、总结。古时的通识教育大多属于文学、政治方面,但现代因为专业较多,科学性也较强,所以很大程度上每个专业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悉心钻研。在教育教学上来讲,很多不同专业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方式,过于依赖他人的成功案例,虽然学生的类型可能大体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但教育不是工业中的流水生产线,而通识教育对于师范学院来讲,则是为了培养拥有自己风格和个人魅力的教育工作者。通识教育的基础,是“博学”,但这里的博学的基础为自由,也可以解释为,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来选择其它多样化的学科教学,以此丰富自己的学识,虽然看上去对学生自身的专业教育没有任何的帮助,两者之间关系并不密切,其实不然。从以前到现代,很多学生不喜欢上学的原因就是老师教课枯燥,而通识教育则是为了让师范学院所培养的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可以拥有自己的意识,无论是研究专业知识或是教育学生等,都是以自己的想法为基础,研究的方向也是根据自己独特的意愿,并不是随波逐流。并且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培养民主、平等、科学、真理等思想文化,令大学生的德心智三方共同成长。
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分析
(一)课程的有效融合
生物科学专业大致可分为: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等,可以说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专业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可根据生物科学专业每年的课程内容,来制定相应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相互的影响力。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虽然很多,但大多数的专业内容都是相伴存在,即: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同生存。而随着近年来无论是国家或是人民群众都越来越关注自己生活的生态环境,所以生物科学专业的同时教育课程的内容,可定位人、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包括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与动物、植物等生物之间的影响,社会发展对生物的影响等。通识教育的特点之一为多样性、自由性,所以可以加入动植物与各地区人民、民族之间的关系课程。如:当地人民与该地区动植物的之间历史发展的文化相关课程,因为从古至今有很多靠山、靠海生存的村庄、城镇,人们的生活自然与该地区的动植物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利用通识教育把自然、人、生物科学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生态自然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令学生对自己和其它地域人民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这种课程,可以师范学院的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更加具备教育教学的多样化能力。
(二)提高教师团队综合素质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是直接与学生接触,教授学生知识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并且老师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析,已制定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通识教育的老师拥较强的综合素质。而为了提高老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就要改变教学理念,转变以往的以教材、课本为中心的应教育观念,以及改变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的思考、思想”为教学的中心。第二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而根据活动的参与人员可分为全校性质和专业科系性质。生物科学专业的老师们可以进行法律相关知识的研讨会,及时更新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而全校性质的教学研讨会,老师们则可以交流彼此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共同讨论更加有效的通识教育教学方式。
三、结语
通识教育,不是简单的把中文、社会学、思想政治等文科学识加入其中,其教育的基础仍为专业学科,而通识教育则是通过两者之间的共性来令通识和专业相互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令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进步,并且在思想上以实现独立、成熟、客观的成长为目的。
作者:黄圆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农学学院
【关键词】生物科学;人文教育;融合;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以个体的人格完善为最高目标,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社会和人和谐相处。其实仅从生物学本身研究对象的终极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点而言,生物学具有较重的人文色彩,随着人们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这一人文色彩愈来愈得到彰显。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淡谈在生物科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有益尝试。
1 充分挖掘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1.1 唯物主义教育。生物学科是一门描述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蕴含着唯物主义的内涵。课堂上通过对有关生命现象进行剖析,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本质,增强学生对自身的客观认识,对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一个知识体系教育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人生观和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
1.2 社会责任感教育。现代生物科学不断为人类创造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在尽情领略生物科技带给人们的健康与舒适的同时,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理性地提醒学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人类正面临着如环境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等严重的威胁。但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生命科学本身造成的,它们的解决必须要提升我们的人文精神,依靠科学的方法,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让学生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
1.3 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生物科学发展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揭示了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规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袁隆平两系杂交水稻法等,这些典型史实和典型人物,处处体现出人的价值,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追求。由此激励同学学习科学家们执着的科学探索精神,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2 创设实践情景,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2.1 根据当代科学发展情景,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DNA重组技术迅速兴起,带来一系列农业的、医药的产品进入市场。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若利用不当,将给人类未来投下隐忧。因此在学习《人体解剖与生理后》向学生介绍了“克隆技术”与“克隆人”,并请学生讨论克隆人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难题。在科技发展使我们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今天,我们呼唤人文精神,我们追求科学与人文的渗透和融合。
2.2 利用实验课程,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实验中的各种数据,都要有严格的来源,都要做到实事求是,绝对不能弄虚作假,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科学的态度。
2.3 利用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在实践课程中,利用学生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学会如何发现自然之美,如何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养成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生物科学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强调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生物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关注人性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注重对精神和价值的追求,培养人文精神,实现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真正体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华.加强生物研究,搞好生态建设[N].贵州政协报,2000
关键词:HPS教学模式;高中生物;课堂实践
HPS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将HPS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与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是契合的,可以帮助学生从多维度理解生物知识,并促使学生对生物学科本质产生认识和了解。基于此,在今后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不断地强化对HPS教育模式的研究运用十分必要。
一、历史探究—哲学模式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历史探究—哲学”PHS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基础概念,还可以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思维,促使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下面笔者将对此种PHS教学模式的应用做出详细介绍。第一,演示现象并提出问题。在应用“历史探究—哲学”HPS教学模式时,教师应在课堂开始之初,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为学生演示某一自然现象或讲述与该课题有关的科学故事,这些演示现象都是科学家已经做过的研究,以此作为课堂导入,并借此提出探究问题。这样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探究当中。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节课程为例,植物的向光性是本节课程的重要知识内容,而在“历史探究—哲学”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初,向学生展示一张向阳生长的植物的图片,并向学生提问:“该植物的生长方向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特点?”“人类与动物都需要摄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命,那绿色植物又是通过摄取什么物质来维持生命的?”在演示现象、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引出观念。在应用“历史探究—哲学”PHS教学模式中,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就是引出观念。所引出的观念几乎都是科学家过往提出的观点,但有些观点会随着社会的前进发展而发生改变,在PHS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些观念。如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问题提问等方式,为学生创造自由表达的环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身不同的观点,从而在教师与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当中引出科学观念。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知识的发展规律,并且可以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辨别判断的能力,可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第三,总结与评价。这是“历史探究—哲学”PHS教学模式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要立足于本节课程知识,帮助学生总结课程中所学习到的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与方法,同时将理论知识与科学故事相结合,让学生自主经历体验整个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在理解课程知识的同时,体会生物科学家的经验与智慧,使学生能够将这些科学观点在生活当中创新运用。
二、自然观察—哲学模式
传统的HPS教学理念认为,无论是科学史、科学哲学还是科学社会学,其共同研究的对象都是科学,而不是自然。这一观念遭受到了学术界的质疑。2006年剑桥大学的哈索克·张教授就拓宽了对HPS的研究,将HPS的研究对象从科学转向自然,而这就衍生出了“自然观察—哲学模式”,并成为对传统HPS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在“自然观察—哲学模式”中,教学主要是由五个环节组成,即问题重现→产生疑问→还原现象→得出结论→总结评价,具体如图2所示:第一,问题重现。在应用“自然观察—哲学模式”的HPS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初,借助多媒体或者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向学生展现真实的科学故事或自然现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得到培养。如在教学《光合作用》这节课程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表演一颗种子破土而生,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以此引起学生对这一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第二,产生疑问。在生物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知识与规律都经过科学家无数次的思考和实验,并排除多种设想可能,建立出科学模型,最终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在整个生物科学发展史中,这些不断的徘徊、探索与疑惑,就是科学研究的主题,并且是科学真理产生的关键。在阅读科学记录内容时,学生总是会产生一些疑惑,如“为什么科学家会定义这个概念”“他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总是会将教科书中的科学生物知识原理作为铁律,让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而HPS教学模式则鼓励学生将自身的疑问大胆地提出,以此让学生的批判思维与科学家的思维进行碰撞,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真理的探索,并且可以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检验科学真理,增强生物知识学习的信心。第三,还原现象。在“自然观察—哲学模式”的HPS教学模式中,所有的科学问题都可以还原为最初的自然现象,要从最初的自然现象产生疑问,并思考问题的本质。如在《光合作用》这节课程中,学生从自然现象出发,就会自然地产生“植物生长需要的能量和物质来自什么地方”这样的思考,教师就可以借助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思考,锻炼学生的自然观察能力和抽象判断能力。第四,得出结论。结论是在教学内容归纳概况基础上的提高与深化,在“自然观察—哲学模式”的HPS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对研究问题进行推论分析,并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身的观点,以此让学生体验生物知识的科学价值,形成知识点。第五,总结与评价。在“自然观察—哲学模式”的HPS教学模式中,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总结与评价。教师要立足于课程教学知识,带领学生从科学故事和自然现象当中去对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从宏观的层面去审视现有的思维过程和操作步骤,通过评价科学家的科研精神和协作精神,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生物科学研究的认识,并在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对生物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结语
生物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HPS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为非人文化的生物理性学科提供了人文因素,可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让学生接受科学精神教育,实现人文与理性的共同发展。本文介绍了两种常见的HPS教学模式,希望能够启迪教师对于该模式的应用和认识。
参考文献
[1]何城蝶.HPS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