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疗技术授权管理制度

医疗技术授权管理制度

时间:2023-08-24 17:17: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疗技术授权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疗技术授权管理制度

第1篇

关键词:医院等级;评审;精细化管理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通知,从2013年开始,天津市启动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工作。通过参加本周期的三级医院评审,医院领导和全体员工认真学习《医院评审暂行办法》和《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对照标准,进行自审自查,结合条款要求,制定和完善了医院的各个岗位职责、工作制度、操作流程、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等。紧紧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简化门急诊就诊流程,建立了检查监督考核机制。并运用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原理,持续改进医院管理各项工作。医院在加快硬件建设的同时,突出内涵建设,狠抓人才培养,加强专科建设,提高竞争能力,最后顺利通过评审,获得三级甲等医院荣誉称号。

1 医院等级评审

医院等级评审是国家卫生行政部门针对医疗机构,根据其任务、规模、功能进行评审定级的一种制度,首先由医院根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评审标准,开展自我评价,持续改进医院工作,然后接受卫生行政部门对其规划级别的功能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以确定医院等级的过程。本周期采用新的评审办法和标准,对医院进行书面评价、医疗信息统计评价、现场评价和社会评价四个维度的综合评审[1]。评审标准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详实的技术和管理标准,为医院运行提供了可供参考和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对医院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评审评价工作,促进了医院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2 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指采用标准化、流程化、信息化的手段,对各个单元进行精确的组织、管理,从而确保各个单元能持续、稳定、高效的运行[2]。精细化管理不仅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还是一种高效地管理手段,将精细理念应用在医院管理中,能全面提高医院的自身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提高医疗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改善医患关系。实施精细化管理,就是对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做到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事事有检查、时时有计划、事事有总结,杜绝管理上的漏洞,消除管理上的盲点,提高管理效能。精细化管理不仅是医院适应国家医药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是医院发展的必然选择。

3 医院评审推动精细化管理

3.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实施制度化管理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因此,医院按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要求,对全院各个部门包括行政机关、医疗、医技、护理、后勤总务等全面梳理,建立并细化了一套完善、科学、合理、可行的管理制度,共修订了20多册规章制度以及相关配套文件,如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尤其是医务人员授权管理规定、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不良事件分类与管理制度、高风险有创操作授权流程)、设备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急危重症管理制度、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手术麻醉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制定了医疗、后勤保障、信息系统管理主要应急预案等等。进一步细化了职能科室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格局。运用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原理,通过学习、培训、计划、执行、监管、反馈,反复查找问题,制定整改措施,持续改进工作,逐步形成了切合可行、更为优化的管理体系。

3.2细化和提升网络中心的职能 加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提升医院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对医疗资源进行精细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医院信息系统能够连续、系统、准确地采集、存储、传递、处理相关的信息,为医院管理、临床医疗和服务提供包括决策支持在内的技术支撑。为推动医院信息化发展,医院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专职机构负责信息管理,先后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把数据库、信息库在各个部门之间建立起来,实现医疗信息资源的共享,如检验、放射、CT、核磁、病理等检查报告均可通过计算机联网进行实时查询。规范了电子病历的格式,建立科室间的网络标准接口,实现局域网上科间会诊。

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除了能改进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浪费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医疗质量和管理效能。医院信息化不但应用于医疗过程,还是医院管理的重要辅助工具。利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能准确收集、整理医院管理数据和医疗质量控制资料,及时自动生成各项相关的统计报表。比如通过院内OA自助办公系统,在医院与科室、科室与科室之间,能够及时传输各种管理信息,上报不良事件,统计医疗质量与安全数据监测指标,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病案信息管理系统,能够随时查阅全院患者的医疗信息和统计数据,完成病案首页信息向市卫生计生委信息中心的及时上传。

3.3优化工作和诊疗流程 医院要想实施精细化管理,就需要实现业务流程的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4]。因此,在评审前夕,医院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了梳理,针对运作复杂、效率低下、患者抱怨等问题,将不必要的流程删减,实现医院工作和患者诊疗流程的优化。比如门诊启用叫号系统、预约挂号系统、分楼层挂号缴费、自动分药系统、门诊化验单自取系统等,方便了患者就诊,减少其看病挂号、检查、取药排队时间,患者得到实惠,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满意度。

3.4提供人性化服务 医院精细化服务的核心是人性化服务[5]。因此,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服务项目、服务规范,经过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使这些规范在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中得以体现,让患者享受到优质、高效、文明的服务举措,尤其在患者治疗时间、就医流程、诊查费用、住院环境、医患沟通等每一个环节上体现精细化、规范化管理,让患者感受到医务人员是在实实在在地为他服务,帮助他解决疾病和心灵上的痛苦。对患者的个性化服务,就是要建立起舒适便民的医疗服务风格,处处彰显出服务的周到和便捷。门诊大厅、急诊通道、住院处等患者集中的地方,设有导诊台,导诊员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导诊服务、用药咨询、陪护检查等。人性化服务的实施,提高了医院在社会上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4 总结

实行精细化管理,不仅是医院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打造品牌医院,实现医院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条件。经过本周期医院评审评价,医院学习评审标准,严格执行评审标准,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优化业务流程,明确精细化管理目标,采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推进精细化管理,树立以患者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有效地提高医院的发展后劲,促进医院健康、稳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印发《医院评审暂行办法》的通知(卫医管发[2011]75号).

[2]刘均,金胜琼,范碧芳.推行医院精细化管理的浅识[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5):21-22.

[3]疏斌,赵文.信息技术在医院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2015,32(5):56-58.

第2篇

关键词:财务电子信息化 内部控制 医院

财务部颁布的《内部财务控制规范》指出, 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财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作因素,确保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实施。卫生部制定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也提出了财务电子信息系统如果涉及到资金管理、物资管理、收入、成本费用等内容,其功能、业务流程、操作授权、数据结构和数据校验等方面必须符合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要求。目前,我国医院积极进行并完善财务电子信息化系统,财务数据处理的准确性、系统性及速度都有了跨越性的提高,但是,也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提出了挑战。

一、我国医院财务电子信息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我国医院财务电子信息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医院虽然积极顺应时代的要求,顺应电子信息化的发展潮流积极出台了《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要求。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涉及到医院经济活动发生业务的环节及流程当中,关于权利和职能的划分、财务电子信息化的开发控制、安全控制和操作控制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漏洞,不够完善。

(二)我国医院继续引进复合型技术人才,进行财务电子信息化技术革新

目前,我国医院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财务和信息技术复合型的工作人员,缺乏对于财务电子信息化的功能控制及安全控制的管理与革新,导致在数据输入,修改及输出等方面存在漏洞,从而存在安全隐患。

(三)我国医院财务电子信息化内部控制意识普遍薄弱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财务工作人员对于医院财务电子信息化内部控制的意识普遍薄弱,对内部控制也存在很多误解,再加上医院治理机构及组织机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致使我国医院内部控制普遍薄弱。

二、我国医院财务信息化系统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设想

财务信息化系统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从管理制度,人员控制及技术革新等几方面入手:

(一)我国医院应该积极营造一个完善的内部财务控制环境。具体来讲,就是要尽快根据我国现代医院制度及新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实现职能明晰、权责清楚、管理科学、从人员职能划分上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使医院工作人员能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全体财务管理者所实施的监控。

(二)我国医院应积极学习新技术并引进技术型人才以及技术与财务知识复合型人才,加强财务信息化安全系统的研制开发。财务信息化系统的研制开发,涉及诸多知识领域,并且还需要考虑其系统本身是否遵循我国医院现行的财务法规和财经制度的有关规定。做好各种环节各个应用软件的兼容性、连贯性及统一性,保证医院各部门各业务环节之间能够有效衔接,自动核对、校验从而使医院财务电子信息操作系统成为完善统一的平台。

(三)制定财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各部门的基本行为标准与责任。计算机能否输出正确的财务信息,不仅取决于处理程序的正确与否,关键取决于计算机录入的数据是否正确。为此,医院必须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科学地设定医院各个环节的内部财务控制的要点,明确各个控制主体和责任人,规范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

(四)建立和完善医院财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这一管理制度要贯穿医院经济活动的各个主要环节及主要操作流程:

1、实施医院财务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并且确定医院财务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及其考核办法。

2、制定并实施财务安全保密制度。制定财务管理及操作软件系统的口令密码的使用和管理办法;根据当前情况制定机房、保卫、数据资料安全等方面应遵循的制度。

3、机器操作管理制度:规定应遵守的机器操作过程和应注意事项。

4、数据管理制度。规定输入、输出、存储、查询、使用数据应遵守的制度。

5、财务档案管理制度。重新规定财务档案的范围、保管办法以及领用手续。

6、系统维护管理制度。规定系统维护的申请、审批和应完成的任务。

(五)加强财务信息化系统的组织控制。要建立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使系统中的工作人员正确、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必须贯彻五分离原则: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相分离;业务经办职务与审核监督职务相分离;业务经办职务与财务记录职务相分离;财产保管职务与财务记录职务相分离;业务经办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离。

(六)加强医院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内部审计。电算化内部审计是内部财务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是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电算化内部审计,可以发现各种控制手段的弊端,找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在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应有内审人员参与,定期检查和测试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工作情况,参与制定和监督执行相关管理制度。

三、结论

医院财务电子信息化内部控制的加强与完善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医院采取安全控制的必要步骤。医院财务电子信息化内部控制必须针对全局实现全面控制,其中对于重要环节、关键权限进行重点加强与控制。财务电子信息化的内部控制主要是基于人机相互协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中人员控制是根本,是财务电子信息化安全控制的重点;技术控制是手段,是实现财务电子信息安全监控的必要支持。

参考文献:

[1]冯敬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现财版.2008.10

[2]胡文军.医院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浅析.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7)

第3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中小企业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市场适应能力,成为经济社会中的一支重要而具有活力的力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加税收、推动技术革新、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承担社会责任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也充分暴露出来了,阻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基于此,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些可行性对策,希望能为广大中小企业管理者和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与借鉴。

1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成效主要取决于财务人员的知识、技能与努力程度。因此,中小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要理解人、尊重人, 规范人的行为,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要以灵活的人才聘任制度招募人才,执行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在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强化对人的激励与约束,充分调动每一个财务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必须要持证上岗,没有从业资格证书的财务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工作考核,直至达到要求后发证上岗。加强财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组织参加相关培训,多与同行沟通交流工作经验。首先,要做好财会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论学习,树立适应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新理念,提高服务水平,创新管理机制,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其次,要抓好财务管理人员政策法规教育,组织财会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特别要学习《会计法》《会计准则》,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贯彻执行有关财务政策和管理制度,自觉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再次,要抓好财务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组织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使其能够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会计监督变成事中控制,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可靠,为财务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2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中小企业要立足企业实际,强化财务管理制度。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1)确立并落实财务管理制度。设立符合企业实际且完善的财务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奖惩制度、定期培训与考核制度,使得财务岗位职责明确、奖罚分明,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加强财务监督检查,实行授权批准和职务分离制,在各个财务活动中要根据业务的重要性,设立授权批准范围、层次与程序,明确授权批准人的责任,规定企业所有人员未经授权不得行使相应的权利和不得执行相应的业务。在内部管理制度中要明确规定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的权利与责任,做到分级负责、职责分明、相互制约,互相监督。(2)加强财产内部管控。强化资金的管理,有效安排资金的来源,合理使用和分配资金,确定资金比例构成。加强存货与库存管理,以科学的方法确定存货资金结构,及时清理库存产品,避免不合理的资金占用。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建立事前调查赊销客户的信用状况,事中定期核对应收账款机制,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避免呆账与死账的发生。强化应付账款管理,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利用率。(3)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与权威,明确规定内部审计职责、权限及行为规范,将内部审计纳入规范与制度化的轨道,保持其客观与公正。

3强化财务风险管理,努力降低财务管理风险

财务风险存在于中小企业的整个营运过程,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是中小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只有树立起财务风险观念,建立和完善风险防御机制,通过科学的策略和方法来及时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及财务人员必须要提高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识,对有可能给企业带来风险的财务行为提高警觉性,密切注意并强化管理,以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4营造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企业要营造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首先要打造良好企业文化。不同企业文化对成员行为、思想、观念有不同的影响和约束。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控财务制度,努力使这些观念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认识,从而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要有良好经营哲学及风格。因为任何管理制度都是管理者群体意志体现,其中必然因管理者的不同其经营哲学及风格也不同。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对公司经营管理有决定性作用。同时,要设立科学合理的权责分派体系。科学合理的权责分派体系是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另外,企业经营者作为企业管理活动执行者,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金钎.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9).

第4篇

医院的物资大多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所需消耗或销售的物资,一般是由药品、卫生材料和其他类型医药器材组成,它们构成医院的整体流动资产。存货管理工作,是关系到医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当存货偏多,会占用医院的大量流动资金,财政上的压力会给医院资金流通、应急资金储备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当存货偏少,医院无法为病患提供有效的治疗和便捷的服务,会直接影响病患的治疗和恢复。

二、当前形势下公立医院存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制度相对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注重医疗技术的发展,对于非主流的存货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等方面,其受关注程度和改善力度严重不够,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存货入库验收制度缺失,导致采购的医用物资未能达到临床应用要求的质量标准,影响医院诊疗正常工作;存货出入库核算方法未能与财务制度相匹配,核算口径不一致,增加财务报告生成的工作量;没有针对卫生行业对医用物资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存货管理制度,泛泛的存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对实际工作指导和约束意义不大;月末盘点制度不完善,对账不及时,工作不到位,往往存在账账不符或账实不符情况,致财务报表失真,凸显存货管理工作存在漏洞,公立医院存货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二)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调查发现,公立医院的存货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仓管员是由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从医护岗位直接转入仓管员工作岗位,普遍存在仓管员未持证上岗、上岗前没有接受专业存货管理课程培训等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卫生行业医用物资存货有别于其他一般存货,很多毕业于财务或相关专业的仓库员,虽然具备一般存货管理知识,而缺乏对医用物资性能用途和储存要求等重要因素认识,未经岗前培训即上岗,仍然难以胜任医院的存货管理工作。同时,职能部门对存货管理人员监管不力,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不高,甚至出现监守自盗的情形,让医院蒙受损失。

(三)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很多医院存货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存货统计和管理模式均以手工或半手工为主,信息化程度不高,与医院现代化管理趋势不协调,与信息时代脱节。从存货申领到发出登记,仍然以传统人手填写单据、以人手相传的授权审批形式,存货日常统计核算,出入库频繁,仓库管理只能提供简单基础数据,不能准确计算采购计划量,往往会出现医用存货过剩或不足的情况,不能出具深层次分析研究报告供管理层决策参考。这种落后的存货管理模式,跟不上医疗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对相关管理软件配套支持的要求,存货等后勤管理模式亟待转变。

(四)购置成本偏高,监管措施不力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药品和医用物资市场空前繁荣,生产厂商要获得市场和销售业绩就挖空心思想办法,这无疑会推高医用物资的成本,直接影响的便是医院存货购置的成本。医用药品和物资从厂家到医院经过的中间环节太多,造就了医院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医院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医院的药品、医用物资等的采购中出现“回扣”现象;当前的招标采购模式,也存在各种弊端,导致医疗用品购置成本偏高。

三、公立医院存货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公立医院存货管理制度

提高公立医院的存货管理水平,让存货管理工作要有条不紊地进行,就要完善相关制度进行规范管理。一是建立健全存货核心管理制度:入库验收制度、出入库核算制度、库存管理制度、月末盘点对账制度等。二是工作责任具体到个人,确保工作制度落到实处。三是建立实时监控制度,设置相应的管理人员,实时监察,确定整个环节公正、透明。四是建立健全动态数据更新制度,保证随时调取、随时抽查并且随时补救。同时,按照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中对医院存货管理要求,医院存货管理属于医院流动资产部分,建立医院完善的存货管理制度,合理确定储备定额,定期进行盘点,年终查账保证账实相符,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二)提高管理人员存货管理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医院存货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存货管理水平高低,因此在仓管人员选拔时要经过岗位知识考核,上岗前进行卫生行业与仓管专业相结合的系统知识培训,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重点培养:其一,存货的正确归类、合理存放和如何高效运转;其二,如何加强存货核算,优化存货结构,务必使每个人都有清晰的思路;其三,制作库存报表和库存流分析,为采购决策提供正确的导向;其四,树立服务意识,谨记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为临床诊疗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同时设定仓管员岗位在职专业继教制度,确保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持续提高。

(三)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对存货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控制

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充分利用ERP系统,存货管理从申领到审批、从数据统计到专业分析报告的出具全部实现无纸化办公,为管理层决策提供细致、专业的参考依据;高值耗材运用条形码管理模式,建立一个条形码与高值耗材对应的数据库,对高值耗材进行流转全过程追踪、让其使用和库存状态处于可视控制管理之中,确保物资安全可靠;跟踪和控制医疗材料的使用和损耗情况,利用信息系统自动核对医用物资收费情况,对漏收费和异常情况及时发出警告,保证其合理使用和合理收费;医用存货临近过期提示,即在过期之前提示管理人员,合理安排其在保质期内得到充分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损耗和过期物品的积压;通过系统数据准确计算安全在库量,保证临床需求,又不会积压,合理控制存货量。

(四)严格监督医疗材料购置,降低存货采购成本

建立存货管理监督小组,定期检查,加强医疗材料的采购管理,首先要控制采购的数量,根据医院存货的实际情况采购适合的数量,避免存货偏多或偏少。其次要控制采购资金,采购医药用品的开支要严格计算,审批手续完备后才能支出资金。其次,成立医用存货物资采购管理小组,对采购价格进行“货比三家”,积极采用控制措施,合理降低存货采购成本;再次,要严格参照准入标准,保证医用物资来源合法、正规,把关存货入库验收环节,保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同时,定期开展医用存货物资的跟踪审计,采购活动实行全过程监督控制,达到降低医用存货采购成本的目的。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问题;策略

医院的财务管理是医院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考核等工作的总称。而在医院的整个经济工作中,财务管理是一个核心环节。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医院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医院财务管理制度是规范医院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和基础。长期以来,医院财务部门只偏重于日常的经济业务,而经济管理意识就淡漠了。医院的财务制度比较落伍,有的已经不适用了。而大部分的制度是为了应付检查,按照医院的管理文件简单制定的,没有通过上级部门检测,没有盖章,没有制定制度的日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而制定或者是经过相关人员多次更改。这些问题,都是医院管理制度不完善的表现。

1.2财务人员素质偏低

从近几年的医院财务管理现状来看,医院财务人员大多数都不是专业人士,缺乏财务知识,整体的业务素质偏低。一方面,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在工作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在思想上缺乏责任心,在心理、技能、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不能达到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因此工作质量不高,效率上不来,使得医院长期存在人少事多的问题。而且财务干部编制不够,高级和中级职称编制太少,人才的补充来源不足。另一方面,财务人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能适时做出相对的补充和调整,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也给财务管理带来了影响。

1.3预算编制不合理

所谓医院财务预算管理,就是在医院岗位职能、发展计划与工作任务等内容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年度财务收支总计划,从而为医院各项活动的统一安排提供依据,是预算工作的基础内容。但是大部分医院预算都仅限于形式,在计划和管理方面都趋于简单化,没有对其进行合理控制。医院不重视财务预算,预算的编制仅由领队和财务部门依据上年的数据推算而成,缺乏事前论证和事后评价,无法对预算内容进行应有的管理与控制,使得财务预算的主观性比较强。

1.4固定资产管理不善

医院在采购医疗设备尤其是大型医疗设备时,应先进行周密的市场调研,从而确定医院是否需要采购这些医疗设备。但是现如今大多数医院在申请采购固定资产时,都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制定合理的计划指导其采购工作。同时,有些设备多年不用,已经报废,但是记账手续没有完善。不然就是医疗设备已经找不到,没有上交到财务进行残值处理。还有的设备已经转移到其他单位使用,但是没有转移手续。另外,房屋拆除,但是账面上还没反应出来。这些问题都会造成资产管理的混乱,影响医疗质量和效益,加重患者负担。

2.医院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2.1更新与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

首先,规范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目前国家针对医院实行“全额管理,差额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医院各项收支均纳入预算内管理。要加强医院预算管理,就要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管理,让管理人员认识到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及时的更新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其次,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从而使得相关财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其规定的业务流程,并且根据预算控制目标来顺利完成任务。

2.2提高医院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只有提高医院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发挥出财务管理在医院经济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医院应该定期组织培训,让财务人员拓宽自身的财务知识体系,掌握相关财务知识,熟知医院业务,并且了解医院管理方法。同时,提高自身素质。而且要鼓励财务人员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学术交流等,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准,有利于医院的财务工作更加完善。

2.3加强和完善医院的财务预算管理

加强对医院财务预算的管理,对医院经济运行起到强大的约束力。而医院财务人员观念的更新,有利于预测出影响医院收支的各种因素。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医院的资源,实现收支平衡。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要遵守几个原则,即收入与支出统一管理原则、统筹兼顾原则、讲究效益原则以及积极稳妥原则。同时,要充分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资金状况,对不合理的支出要进行调整。在编制收入预算时,应该基于上一年度预算计划的相关执行情况来对本年度的收入与支出增减趋势、医院投资其他项目时所需的现金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预测,实现综合的预算平衡。需要注意的是,在编制预算收入时,不能将上一年度非正常收入作为参考依据。在编制支出预算时,要重点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员费用、基本公用费用以及医院发展费用,必须对支出进行合理安排。编制现金流量预算时,按照现金流入量来安排现金流出量。预算内的经费应该经过上级的审批,而审批权限的控制形式主要是根据金额大小来分级授权。

2.4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

在固定资产的购置方面,应严格按照预算计划来管理。医院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在不脱离重点的基础上,根据全年预算计划来对固定资产采购计划进行合理制定。在采购之前,相关人员应先全面调查当地医疗市场,对需要购买的医疗设备进行经济性、技术性、实用性等方面的预算,判断其实际使用价值。医院还要对固定资产的采购、报废、转移等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以客观地反映出固定资产的价值。另外,医院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盘点清查,避免出现账面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现象,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合理措施来对其进行处理与解决。

3.结束语

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在医院财务管理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医院要树立财务管理的观念。只有加大医院内部管理力度,完善医院管理体制,并且督促员工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才能实现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同时,提高医院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医院财务管理的新观念,以便适应瞬息万变、竞争日渐激烈的社会主义医疗市场。(作者单位: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 毛桂红.医院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3).

第6篇

关键词:县级医院;高值耗材;管理制度

高值医用耗材主要是相对低值耗材而言,是指被应用到专科治疗的材料,如心脏介入、外周血管介入、人工关节、其他脏器介入替代等医用材料[1]。医用的高值耗材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拓宽,医用效果相对明显,高值耗材在应用时,若不做好管理工作,会大大影响其应用效果,甚至还会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为保证其应用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真正做到为病人解决病痛,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以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协效应,强化对高值耗材的高效管理,制定高值耗材管理制度,以实现对高值耗材的严格规范是必然的。

一、高值医用耗材管理制度的主要依据

制定高值医用耗材管理制度的主要依据:1.由于高值医用耗材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使得相关部门对此方面也予以高度关注,2011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管司、药品评价中心联合颁布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试行)》。2.《“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国发〔2012〕11号)明确要求“积极推进高值医用耗材和医疗器械集中采购”。据此要求,2012年12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关于印发《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规范明确指出县级以上政府、国有企业等举办的有资质的非营利性医院采购高值医用耗材,必须全部参加集中采购[2]。

二、高值医用耗材管理的重要性

高值医用耗材是在外科手术的条件下,把相关的医疗设备与器械全部或局部的放入到人体内,并在手术完成后在人体内存留一定的时间,通常是一个月以上,部分植入插入人体内的医用耗材甚至相伴病人终身。高值耗材的使用是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及医疗技术的进步的重要体现,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在逐渐提升,应用效果更为理想,医学设施与临床技术的不断创新,为现代的医学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高值医用耗材的使用,是对临床手术操作技术的挑战,其为临床技术操作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与风险,若想提高高值耗材使用的规范性与安全性,必须加强对高值耗材的质量规范,保证其应用的安全性,加强对其应用的安全、高效、及时、合理的管理,借助高值耗材管理制度进行规范与约束,是提高医疗水平的重要途径。此外,由于县级医院相关人员的医疗水平不高,其在高值耗材使用操作过程中存在着操作不规范、不专业的状况,其风险系数更高[3],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高,强化对高值耗材的管理迫在眉睫。

三、高值医用耗材管理制度的必要内容

1.采购环节采购部分是高值医用耗材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采购的医疗耗材的质量、规格等决定着其使用价值与效果,进而影响着使用的安全性。为了保证采购的质量与成本,县级医院在进行采购时,应以政府集中采购、集中招标的方式,既可保证耗材采购的质量,还能实现对采购成本的有效控制,是现阶段医院选择率最高的一种采购方面。医院高值耗材采购工作的开展,应根据县级医院的临床需求来进行采购,要求相关的科室填写《新品种高值耗材购置申请单》[4],并及时表明该产品的临床作用、用途、价值,同时要列出购买该产品的优势所在。申请书填写完毕后,必须要经过专科的主任同意并签字后再提交到医务科与医疗设备科室,对采购的相关申请进行评估与审核。采购获得批准后,应开展后期的一系列采购活动,采购前必须对供应商的三证进行检查,对设备生产厂家的授权书、医疗设备注册证书等资料进行审核后才可确定供应方,禁止出现一丝差错。然后,采购人员需要与供应商开展采购谈判工作,就设备的价格、质量、订单量、优惠、配送等进行逐一的落实,是提高高值耗材采购质量的重要前提[5]。2.验收入库环节为了保证高值耗材的质量,必须建立严格的验收与入库管理制度,其是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医院实行零库存制度,再加之高值耗材使用的独特性,医院在高值耗材验收管理方面必须实行完善的验收制度,相关企业必须对高值耗材的相关资质、质量等出示相关的文件和资料,根据医疗器械供应科室的要求提供相应的配合服务。在入库登记与验收中,物资供应商必须填写《县级医院高值耗材进购验收登记册》[6],登记者必须写明高值耗材的名称、型号、数量、登记时间和供应商的公司名、联系电话等,保证字迹工整,清晰。对于高值耗材的采购结束后,就要验收入库,入库要按照登记册进行登记,入库完毕后,第一,必须做好高值耗材的库管工作,根据耗材的相关要求给予相应规范性的管理,保证高值耗材的整齐存放。第二,应对高值耗材的质量进行反复的巡视与检查,及时对过期、失效、发霉的耗材进行处理,并与其它耗材分开,及时做好耗材报废情况的及时登记。第三,在高值耗材中,有不少耗材都需要特殊养护,对此类物品用及时做好分类归放,做好相关保养,库管人员在下班前必须对高值耗材的数量进行清点、做好安全自查。3.临床领料、使用环节高值耗材的购入,主要是满足各个科室的需求,应其要求采集相应的耗材设备,为保证高值耗材管理的规范性,应严格规范耗材领用与使用制度,提高高值耗材使用的高效性。其一,做好科室领用登记与记录工作。若相关的科室领取高值耗材设备,必须将临床科室的名称、领用时间、领用人、用途等进行及时的登记。同时,相关的科室人员必须对高值耗材的设备使用记录进行登记,将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病床号、手术时间、手术医师、植入的高值耗材类型、名称、数量、规格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其二,若出现急诊情况,可先用于急诊工作,急诊完成后必须对相关的登记资料进行填写,包含植入耗材类型、病人姓名、手术详情等。其三,由于高值耗材技术相对高端,且耗材在使用过程中若出现质量问题,而导致植入工作陷入风险,进而产生一系列的不良事件,应就耗材所产生的不良情况上报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点。4.收费与核销环节通常条件下,县级医院所服务的对象都是县级地区、乡镇区域,县级区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由于高值耗材一般都是自费项目且使用价格都相对较高,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都不得报销,这些费用会为当地人们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面对收费问题,县级医院既要保证高值耗材费用不少收漏收,同时也要最大限度的维护医院和患者的利益。这就必须借助现代科学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应用,医院利用现代信息系统对高值耗材从采购入库、到科室领出、再到病人使用、最后结算收费等各个流通环节进行跟踪。信息系统提供高值耗材收费后即刻核销功能,确保高值耗材用到病人身上,做到结算收费与领料信息的核销,有助于解决医院高值耗材使用跟踪困难问题,也助于财务的监督审核,以保证高值耗材应用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四、高值医用耗材使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值耗材的使用是现代医学领域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见证,其象征着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在不断提升。随着县级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在高值耗材上的支出在不断增大,使得耗材数量在不断增多,能为县级医院医疗技术的发挥提供重要的工具与纽带,克服了诸多的疑难杂症,医疗技术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同时也为县级医院提供了足够的经济效益。高值耗材的使用,满足了县级区域人们对医疗的需求,帮助患者摆脱病魔的缠绕,提高患者的幸福感与满意度,收获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也极大的提升了县级医院的知名度。高值医用耗材是现代医学领域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其可为临床医疗提供最为先进的技术支撑,实现医疗技术的先进性。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个层面的了解,意识到高值医用耗材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为了实现其更大的医疗价值,必须加强高值耗材管理制度的构建,以保证耗材应用的安全性与高效性。

五、结论

综上所述,高值耗材已经成为现代医院发展与建设的必要元素,其可为医疗事业的开展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为了保证高值医用耗材应用的规范性,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予以约束,分别从采购、验收入库管理、领料与使用、收费与核销等方面予以规范,以提高高值耗材管理的规范性与植入的安全性,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胡彩红,邹华,赖萍.条码管理系统在手术室医用高值耗材管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4,21:83-84.

[2]陈蓓,尹远芳,俞海燕,等.基于风险管理平台高值医用耗材内部管理研究与应用[J].中国医院,2014,10:4-5.

[3]张淼,王学军.医院高值医用耗材的系统化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3,06:72-75.

[4]梁燕妮,曹铁军.基于军卫医院信息物资管理系统的高值耗材管理方法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4,4(4):144-145.

[5]茹国英.医疗制度改革中高值医用耗材价格管理的探索[J].财经界(学术版),2014,19(19):72.

第7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 内部控制 途径

2012年我国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了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医疗保险范围的扩大,医保基金规模的扩张,对基金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管好用好医保基金也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重点关注的问题。而近年来各地医保基金管理工作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要求基金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杜绝各种舞弊案件和事故的发生。

一、医疗保险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

医疗保险机构内部控制制度,是在其内部分工产生的,建立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具备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加以规范化、系统化、正规化而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机制。它是目前国内医疗保险机构有效管理制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

按实施方法不同,医疗保险构内部控制制度可分为两种,一为预防性控制制度,一为察觉性控制制度。预防性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为了防止发生错弊行为而进行的控制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防患于未然,减少减轻出现错弊行为的可能。如会计与出纳岗位分离,就属于预防性控制制度。察觉性控制制度是为了使错弊出现后能够迅速查明与证实而进行的相关控制活动,其目的是一旦发生错弊,能够尽快发现与纠正。

按实施范围不同,医疗保险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目前可分为管理控制制度和会计控制制度。管理控制制度是根据医疗保险机构的有关工作目标,为合理有效地开展工作而设置的各种管理程序与相应工作方法,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会计控制制度是指在机构内部建立健全会计组织,为确保财产的安全和会计记录的完整、准确而设置的各种会计管理程序和方法,目的主要在于保护财产,确保会计资料可靠无误。

二、医疗保险机构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1)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制定有关措施和办法,规范业务工作流程,合理有效设置工作岗位,明确相应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可以促使医疗保险机构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医疗保险政策及相关规定,遵守财经法纪。

(2)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堵塞漏洞,防范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防止或减少医疗保险基金的流失,控制基金管理风险,保证财产安全完整。

(3)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更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和其它信息真实可靠,为制定合理有效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政策和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也为医疗保险基金预算、决算和业绩评价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

(4)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促使各职能部门岗位权责分明,建立有效的协作和制约关系,提高医保经办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医疗保险机构加强内部控制的途径

(一)完善授权审批机制

授权审批是指医保经办机构在办理各项业务时,必须经过有关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授权审批体系,对相关授权人员、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作出非常明确的有关规定,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凡是涉及经办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决策,必须应当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工作原则,由经办具体业务的部门提出相关建议,单位领导和相关部门集体决策以便执行。

(二)强化分工制约机制

经办机构在实际工作中要遵循“便民、快捷、高效”的原则,按照业务需求设置相应内部机构,科学设定有关工作岗位和相关人员,明确基本组织机构和各岗位工作要求、操作程序、考核办法及具体要求。同时要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使不相容岗位和相关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从而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三)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职工队伍是单位的核心力量,一支好的队伍不仅能提供最好的服务,也是建设内控环境、执行内控制度的一支主力队伍。要加强职工素质的建设,包括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两方面。一是要切实加强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要采取多种方式对职工进行业务培训,提升职工专业技能和整体工作素质。二是开展考核评比、工作竞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奖励先进,鼓励后进。三是优化人力资源劳动配置。选配合适的职工到适当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其长处,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四是实行关键岗位职工的轮岗制度。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工作人员能够积累很多资源,不仅容易受人情关系的束缚,更有可能滋生的苗头。实行轮岗制度,则可以防微杜渐,不但可以预防腐败,还可以使工作人员能亲身体验其它岗位的工作,全面掌握各部门的运作知识和能力,避免出现一人离职就会影响整个业务链条运转的情况,同时又为新的工作岗位带来新的想法,促进工作方法的创新,提升医保经办的效率。

(四)规范业务规程控制

按照医疗保险的相关政策法规,不断规范参保登记、缴费核定、基金分配、待遇审核、基金管理、稽核监督等业务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办理业务时严格审核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并按照规定时限完成业务处理。各项业务环节既独立操作,又相互衔接,实行业务初审及复核制度。

(五)严格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对内提供医保基金管理和决策的信息,对外提供用于监督和评价的信息。建立严格的会计系统控制,就要求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专业会计从业人员,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工作分工,使之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按照基本规定取得和填制原始凭证,依据审核无误、真实、合法、有效、完整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按照不同的险种分别建账,分账核算,各险种之间、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之间不得相互挤占;按照《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进行账务处理,并编制报送财务会计报告;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和财政专户管理的相关规定,专款专用,基金及时上缴财政专户;定期与银行核对收入户、支出户及财政专户存款,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遵守会计电算化的制度规定,保证数据安全完整。

(六)落实内部审计机制

内部审计制度是在医保经办机构内部建立并独立于财务部门的审计部门,一般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定期或不定期对本单位的有关医保基金收支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内控相关制度的健全程度,以及有关会计记录的正确性、真实性进行相应评价。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医保经办机构内部的一个内部监督部门,其主要目的是在单位内部监督各项有关规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通过检查有关基金收支和相关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基金管理活动中内控制度落实的有效性,以便及时反馈实际情况和不足之处,可促进领导及时改进有关工作。内部审计工作能否起到应有的相关作用,一方面在于审计部门的基本设立和专业审计人才的落实配备,另一方面更在于单位领导的相关重视程度。

(七)促进信息系统建设

依据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规范业务系统和数据库的建设,制定明确的操作流程和具体管理制度,积极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的不利影响。利用信息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集成和共享的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有关访问与变更、相关数据输入与输出、有关数据储存与保管、以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以便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四、内部控制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应落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

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在于有效的执行,从而起到实实在在的控制风险事件发生的效果。如果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内控制度只是落在纸面上,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并没有真正付诸实施,最终必然无法确保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高效运行,无法维护广大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内部控制不应降低工作效率,影响参保人利益

严密的内控制度有利于防范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但过于繁琐的制度要求无疑会增加许多不必要的手续,无形中影响了工作效率。所以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内控制度要抓住关键环节的控制,在确保控制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最大限度的保障参保人的利益。

(三)内控制度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使得医保基金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新变化,产生许多新问题,一成不变的内控制度在不断变化的现实情况面前必然无法适应医保基金管理工作的新要求。这就要求医保经办机构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对内控制度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内控制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既能控制新的风险的发生,对于一些过时的控制措施又能适时的予以简化,从而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广大参保人员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第8篇

护理风险识别就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地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原因的过程,是护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的第一步。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许多可能被患者的情况,比如,刚刚擦拭的地板可能造成病人摔倒、匆忙的交班可能造成治疗错误、贴错标签的处方将造成用药错误等等。研究数据显示:美国1994年中每10000名护士中有5名被。1996年的报告指出:急诊科和产科护士的被投诉率有所增加[6]。这些数据提示:管理者要加强护理风险管理,要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系统归类,这种分类是在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原因和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如美国卫生保健机构授权联合会(JointCommissiononAccreditationofHealthcareOrganizations,JCAHO)、流动卫生保健授权委员会(theAccreditationAssociationforAmbulatoryHealthCare,AAAHC)、美国流动外科手术设施委员会(the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AccreditationofAmbulatorySurgicalFacilities,AAAASF)对医院和流动外科手术中心提供护理环境、行为和质量的国家标准[7]。JCAHO将药物治疗错误分为4个领域:开处方、抄写、供应和管理[2]。

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识别,可以防患于未然,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通过不断地培训,让护士了解自己在工作中面临的风险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面临的新风险,时常在风险出现前警钟长鸣,降低风险的发生。同时,也便于管理者制定详细、周密的风险管理制度,实施系统、全面的管理控制。例如美国的护理专业组织美国护士协会(theAmericanNursesAssociation,ANA)及其下属的53个州成员组织制定了一系列风险管理制度和规定,并根据护理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1997年的前4个月,就有超过200页的风险管理规定影响了护士及其专业行为。风险管理制度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护理职业标准、护理治疗程序、药物治疗、新业务、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无执照护理人员及护理学生的临床实践等。ANA组织的各种正规和非正规风险教育培训计划为护理人员提供帮助[6]。

作为医院护理管理者应在制定或参考已有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对全院的护理风险进行全面监测,可以通过医院系统工作流程图,参照已有的护理风险分类资料,确定高风险发生环节,利用调查手段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最后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和质量监控系统收集风险评估信息,作为改进或制定风险管理制度的依据。此外,这方面的材料也可以作为护士教育的素材。

2护理管理中的护理风险衡量与评价

护理风险评价是在明确可能出现的风险后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性进行的估计。对护理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包括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确定危险等级,为采取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从护士的角度来说,如美国护士在遭到保险范围内的时,保险公司为其支付律师费、证人费、专家费、差旅费、医疗检验费等费用(每起事件$2500),再加上期间由于参加庭审、仲裁、旁听的职业损失费(职业偿还损失每天$500~7500不等)[6]。如果一名被的护士没有参加职业保险,在遭受并认定其有罪时,经济损失很大。从医院的角度来说,如有研究者测算:一个面积4000m2、100人左右的镇中心卫生院,如果赔偿金额超过50万元,其经济运转链将十分脆弱[3]。尤其2002年出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医疗事故由补偿性质转变为赔偿性质,赔偿项目增至11个,赔偿金额由原补偿限额3000~5000元增加到数10万元的新规定,使医院管理者更加注重风险管理。通过护理风险衡量与评价,使护理管理者关注发生于各个环节的护理风险,尤其是发生概率高、损失程度重的护理风险更要在管理监控过程中严格防范,从而降低医院的经济赔偿损失。

护理风险定量分析,这种繁杂的工作最好由计算机软件来完成。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护理风险评价的专业软件,但是美国卫生保健金融管理部门开发的一些相关软件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如结果和评估信息套件(OutcomeandAssess-mentInformationSet,OASIS),提供针对成年患者家庭护理的全面评估计划;还有护理质量管理完善系统(QualityImprovementSystemforManagedCare,QISMC)、健康护理质量完善计划(HealthCareQualityImprovementProgram,HCQIP)。此外,JCA-HO开发的软件ORYX用来对授权过程中的测量数据进行整合,这有助于卫生保健机构检查自己的护理程序并进行改善[8]。

3护理管理中的护理风险处理

护理风险处理是护理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风险处理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基础上采取的应对风险事件的措施。主要包括风险预防和风险处置两方面的内容。

3.1风险预防

风险预防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基础上,对风险事件出现前采取的防范措施。具体包括:

3.1.1定期进行护理风险教育

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都非常重视护理风险教育,除了正规教育途径,还提供护理风险教育网上资源供护理人员参考。我国香港地区也将风险教育纳入培训计划,各医院都设立教育或培训机构,由高级护士长或高级经理负责护士培训工作[9]。我国大陆地区各学术组织也举办有关风险管理的继续教育学习班供护理人员学习。此外,我院也定期聘请特聘律师为医护人员提供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配套法律法规、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的预防等讲座。我院护理部定期将质量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高发或危险程度高的护理风险环节和事件进行通报,并定期组织护理风险理论培训,为护理人员提供护理风险的理论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情况、护士如何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等讲座。这些讲座是根据护理风险报告和对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的调查结果由临床科制定计划,由教学科聘请教师或高层护理管理人员组织教学来完成的。此外,我们还准备将护理风险教育的一点经验和教学情况制作成网页,在护理部的网页上,与护理同行一起共享。

3.1.2加强护理风险监控

加强护理风险监控和管理,可以使临床护理人员时刻提高警惕,降低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目前,国内医院根据医院的大小、服务范围、服务对象制定了各自的临床督导和审核制度,如实行三级质量控制,还采取了三定三不定的方法等[4]。我院护理部主要是实行三级质量控制、每季度在全院通报质量检查情况、聘请资深护士长担任临床督导工作,对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和风险监控。我们还将以往这些信息输入计算机,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不断完善质量控制和风险监控系统。

除了临床督导和审核制度,我院还实行了“以病人为中心”制度、设立了院长信箱、实行护士执业保险制度等举措。这些制度的颁布,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士自觉规范自己的临床行为,从医院管理、护理管理、病人各环节加强护理风险的监控,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和经济赔偿额度。

3.2风险处置

风险处置包括风险滞留和风险转移两种方式。风险滞留是指将风险损失的承担责任保留在机构内部,是医疗机构传统应对医疗风险的办法。随着医疗赔偿金额的增加,单纯靠风险滞留会给医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风险转移是将风险责任转移给其他机构,是最常见的风险处理方式。如购买医疗风险保险,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等国都开展了医疗风险保险业务。一般都由医疗机构或医师协会向保险公司购买医疗风险保险,一旦发生风险,经法庭判决经济赔偿后,由保险公司出面负责赔偿[1]。1999年我国已有数家保险公司开设了医疗责任保险[10]。厦门174医院已经报道了从2001年起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全院医生、护士购买了医疗责任保险。这种“执业保险”的引入,增强了护士的工作责任心[11]。

3.3风险处理中的法律事项准备与应付

护理风险事件一旦发生,往往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为了减少医院经济赔偿损失,护理管理者应从以下两方面作好准备:

3.3.1熟悉国家医疗法律法规的变化

作为护理管理者应熟悉国家医疗法律法规的变化,一方面便于在护理管理各环节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可以在思想上先行,从管理层次上督促护士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使护士对容易造成护理风险的工作环节提高警惕,同时也可以法律法规作为保护自己的武器。

3.3.2加强护理记录的管理

护理记录是发生护理纠纷时重要的法律文件。一旦发生护理纠纷诉讼,护理记录将被封存,不能修改。研究数据显示,护理记录中存在许多缺陷,包括关键内容记录不全或无记载、记录不规范、涂改[12]。由此可见,为了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和经济赔偿额度,加强护理记录管理非常重要。在护理文书管理方面国内外均有大量的研究报道。我院的经验是进行护理文书书写格式、内容、要求的培训;实行护理部、病案室、科室三级管理,专门聘请一位老护士长在病案室进行护理文书督察,对共性和重要个性问题进行汇总和分析,并作为培训素材;护理部制定5种护理表格的标准样板供临床参考,并要求不合格的病历不出科;达标科室的护士长在全院护士长会上介绍经验。

4护理管理中的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第9篇

文件编号

XXXX-QP7.5.1-2015

版本号

B/0

文件名称

销售服务提供过程

控制程序

4

1目的

对销售及服务实现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以确保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2范围

适用于对产品销售服务实现过程的确认及交付和交付后的活动的管理。

3权责

3.1销售部门依据上一年度的销售情况以及公司下达的销售任务制定“年度销售计划”并依照计划执行。

3.2销售部门负责承接产品订单及客户端交货前及交付的相关沟通及确认物流及发运等过程;

3.3售后部门负责产品的交付后的售后服务活动;

3.4

质量部负责产品出厂前的相关质量及包装防护等验证;

3.5仓储部门负责备货及帐务记录;

4

程序要求

4.1公司对提供销售及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进行策划,确保整个实现过程在受控条件下进行。

4.1.1销售部门通过与顾客进行技术交流,获取顾客需求,根据顾客需求起草销售合同。执行《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编制明确表述产品特性的控制要求、设备技术要求等,当产品有特殊要求时,要准确收集顾客信息并与顾客进行最终确认。确认无误后将信息提交采购部进行采购。执行《采购过程控制程序》;并负责监督对进货验证、贮存、运输、交付等过程服务。

4.1.2销售部门根据产品质量控制要求,制定产品采购计划并实施采购;

4.1.3销售部门应对购货者的资格进行审查,具体按《购货者资格审查管理制度》执行。

4.1.4人力资源部负责员工培训及上岗资格审定,确保服务提供过程中各环节的人员素质能胜任其岗位工作要求,执行《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4.1.5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对销售服务提供各环节的监视和测量活动均进行控制,只有验证所有规定活动均已完成,才能实施产品交付服务。产品交付后,由商务部负责收集顾客的使用及反馈信息,执行《顾客反馈控制程序》。

4.1.6销售人员在进行销售活动时应持有加盖公司印章的企业资质证明复印件和授权书,已兹证明。

4.2过程确认

4.2.1本公司产品销售服务实现流程图:

订货信息

招标信息

销售合同

获得标书

评审

签署合同

合同实施

产品交付

售后服务

信息收集

4.2.2 特殊过程

本公司销售产品和售后服务实现过程的特性决定,本公司是以产品销售服务为主,因此应对销售服务过程进行确认,应以证实过程的能力,确认可通过试验、模拟或顾客参与评审的方法确认,销售部门应对该过程进行以下活动:

a)制定相应的方法和程序,并按规定实施;

b)确定特殊过程所用设备和(或设施)的能力及维护保养要求;

c)确保作业过程的人员具有相应的能力与资格;

d)保留对必要设施、人员或对特殊过程鉴定的记录;

e)过程的再确认: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如产品技术要求变化、作业流程变化等),应 对上述过程进行再确认,确保对影响过程能力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根据需要对相应的文件和技术资料进行更改时,执行《文件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

4.3产品销售服务实现过程的控制:

4.3.1销售部门按产品信息或顾客要求(可为合同、订单、或市场信息),编制产品和服务实现过程的进度计划。按进度计划安排及通知相关部门进行产品采购和销售及售后服务实施、交付及售后服务等。整个实现过程中,销售部门分别按进度计划进行监督检查和协调。

4.3.2销售服务过程控制:

销售服务提供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控制:

4.3.2.1业务人员管理控制:公司业务人员的聘用严格按《岗位说明书》上的任职 条件进行人员的招聘工作。业务人员每月进行业绩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有无客户投诉、服务态度、时限及工作效率、工作业绩等。

4.3.2.2销售过程的控制:销售部门在招投标过程初期,申报总经理。总经理安排人员对每项招投标过程进展得全过程进行跟踪检查。直至签订合同。由销售部门对该过程进行监控。其内容包括:是否进行合同评审;合同更改过程是否按程序文件的要求进行;质量部监控有无顾客投诉;顾客投诉的处理是否达成顾客满意;销售服务活动控制严格按《销售和售后服务管理制度》等作业指导和规范文件执行。

4.4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

4.4.1销售部应当建立《销售记录》以便对销售服务过程进行有效追溯,根据《医疗器械经营管理规范要求》销售记录应当至少包括:

a)

医疗器械的名称、规格(型号)、注册证号或者备案凭证编号、数量、单价、金额;

b)

医疗器械的生产批号或者序列号、有效期、销售日期;

c)

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许可证号(或者备案凭证编号);

d)

采购企业名称和企业经营许可证号、企业联系人、电话、地址;

4.4.2公司对产品经营的全过程进行标识管理,便于识别不同产品及产品的不同状态。根据需要,公司原则上引用产品生产厂家对产品的标识方法,同时按产品编号对产品的有关信息(如:产品供方、客户名、生产及交付时间、产品执行标准等)进行产品登记存档,以保证产品可追溯。当产品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时,销售部门对其进行追溯。

4.4.3产品标识

a)产品标识:识别产品特定特性的标志。如产品标签,反映产品的名称、规 格、数量等内容,表达了该产品的特定特性。

b)产品状态标识是指产品在销售过程中所显示的状态,如包装状态,运输过程状态,如委托物流公司直接托运顾客现场,应向物流公司提出销售产品状态标识;

c)所经营的医疗器械必须具备中文标识,中文标识的内容应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6号)《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的要求。

4.4.4可追溯性

a)在有追溯要求时,对产品标识进行追溯,进货产品可采用原标识。

b)当合同、法律、法规和公司自身需要(如因质量问题引起投诉的风险时)对可追溯性有要求时,公司产品的追溯路径为:

出库单

发货单

销售单据/合同

供方

4.5顾客财产的控制

本公司应爱护顾客财产。各部门应识别、验证、保护和维护供其使用或构成产品一部份的顾客财产,顾客财产进入公司后,销售部门要进行登记、标识使所有使用或移动的区域按规定防护要求实施。当顾客财产发生丢失、损坏或发现不实用的情况时,应报告顾客,并保持记录。(顾客财产包括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

4.6交付控制

销售部门负责产品对客户的交付,每次交付进行记录,填写相关产品交付记录;合同要求时,公司对产品的保护延续到交付的目的地。

4.6.1销售部门交付产品进行验证。其验证办法分为两种:

a)

配合顾客在现场进行产品质量验证;

b)供方提供设备的材质报告和形式检验测试报告。

4.6.2除非顾客批准,否则在所有规定活动未完成之前,不得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

因顾客批准而交付的特例,必须做到:

a)放行和交付服务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b)放行同样要满足顾客的要求,产品追溯程序清楚,一旦出现不合格,可以立即追回。

4.2上述过程各阶段出现的不合格品执行《不合格控制程序》。

4.3所有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记录必须由销售部门人员签字并保存。

4.4 售后部对服务过程的监视和测量进行记录、保存,定期交行政部进行管理和控制,销售记录按《医疗器械销售记录制度》执行。

4.5产品交付后的活动

售后部负责产品的售后服务,交付后的活动执行《销售和售后服务管理制度》。

5相关文件

5.1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

Ryzur-Qp-7.2-2016

5.2

《售后服务控制程序》

Ryzur-QP7.5.4-2016

5.3

《不合格控制程序》

Ryzur-Qp-8.3-2016

5.4

《采购控制程序》

Ryzur-Qp-7.4-2016

5.5

《文件控制程序》

Ryzur-Qp-4.2.3-2016

5.5

《购货者资格审查管理制度》

Ryzur-WI-SD02-2016

5.6

《销售和售后服务管理制度》

Ryzur-WI-SD01-2016

6相关记录

6.1

第10篇

关键词:福建省;医保基金;财务管理;模式

医保基金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包括资金的收支管理、资金预算、基金筹集等工作。如果医保基金财务管理失误就会导致资金的挪用、挤占,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基金财务管理失败会导致基金过度结余或者匮乏。福建省近年来不断加大医保制度改革,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闽政〔2007〕29号)、《福建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2008)》等。在城镇医保基金管理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结合福建省医保基金财务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创新福建省医保基金管理模式进行探究。

一、福建省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策体系须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福建省不断的加强医保基金制度改革和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财务决算和核算体系、医保基金支出管理政策体系,基本实现资金的筹集、支出和管理的政策体系。但是在资金的使用、监管及资金投资等方面政策法规欠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财务电算化管理程度须进一步加强

目前福建省关于医保基金管理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经常出现财务与社会保障部门、金融部门和医疗系统的信息不对称,数据延迟、核算准确率不高,手工记账、手工核算方式仍然普遍存在,尤其在农村或者偏远城镇,医保基金管理中心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缺乏风险意识和财务管理创新理念。医保基金信息库和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电算化建设直接影响社会医保基金的规范有效运行,所以福建省财务电算化管理加强迫在眉睫。

(三)医保基金增值率低,收支不平衡现象普遍存在

当前福建省各市、县医保基金主要用于购买国债和银行存款,医保基金增值主要靠国债和银行利息增值,且由于医保基金独立核算,为纳入地方财政补助范围,各地方财政未对医保基金进行补助。另外有些单位在医保基金缴纳时受单位经济效益和办事效率等因素影响,并不能及时缴纳医保基金,区域医保基金到账难,所以多数地区存在着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状态,部分地区过度结余造成资源浪费,而有些地区基金不足。

(四)医保基金筹集成本高,违规行为仍然存在

福建省近年来医保基金筹集的手段逐渐多元化,基金的财务管理涉及到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金融机构和医疗机构,程序复杂,资金的管理难度大。在基金筹集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高。且仍有部分地区仍有资金截留、挪用和骗取基金的违规行为,使得医保基金的财务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五)医保基金相关部门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医保基金的相关部门指的是财政、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定点的医疗机构、零售网点等业务部门,尤其是定点医疗机构、零售网点等部门存在着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情况;另外,在医保基金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方面缺乏明确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缺乏相关的监督机制。

二、福建省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探究

福建省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存在着政策体系不健全、电算化程度低等一系列的问题,福建省医保基金财务管理迫切需要建立起收支管理科学、规范并且合理的财务管理模式。从征收、支出和监督使用各个环节相互关联和影响,征收方面加大力度和征收方式,支出方面健全政策体系和制度,在监督方面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医保基金支出流程(如图1所示)。

通过规范医保基金的征缴、支出和监督机制,杜绝医保基金的违规支出等行为,保障福建省医保基金的良性运营。在征缴方面规范征缴行为,实行多元化征缴方式;在支出方面采用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结余奖励和超支自负等办法,并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法律规定,杜绝违规行为;在健全监督机制方面必须规范医保基金的操作流程、加强内部控制、健全政策、制度体系,强化领导机制。

创新福建省医保基金财务管理模式是提高医保基金管理水平,确保福建省医保基金良性运营、保障参保人员切身利益的重要手段。创新福建医保基金管理模式应结合福建省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会计电算化建设,提高基金财务管理自动化水平

福建省现有的医保基金财务管理电算化水平不高,部分地区基金财务管理人员计算机水平有限,另外使用的系统性能需要进一步提升。创新基金管理模式首先要提高从业人员系统操作水平,通过专业培训专业技术知识,提升计算机系统操作水平,其次要引进更加合理的系统,能够有效的将前台业务和财务软件系统有效结合,实现数据的及时共享,避免数据延迟和统计差异,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准确、及时。

(二)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做好内部控制的首要前提,也是对基金管理的先决条件,福建省各级医保基金管理部门应该严格依照《会计法》、《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福建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政策文件为指导,建立起医保基金管理部门、经办部门的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财务的核算决算、授权模式、审批模式、轮岗模式等,在医保基金财务管理的核心岗位方面实现轮岗模式等,同时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从源头上控制违规行为的产生,规范内部财务管理,促使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和防止腐败现象发生。

(三)优化监督机制,科学预警、监测基金运行

优化监督机制能够确保医保基金运行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监测,从正面防止违规操作的产生,对违规倾向的基金管理能够预警,对存在违规行为的管理要进行追究法律责任。优化监督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医保基金管理的政策制度体系,规范医保基金的操作流程,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其次要建立科学的监测指标、分析方法,对医保基金的状态和走势能够准确判断,如对医保基金的结余率和累计结余率进行分析,出现较大偏差时立即查清原因;再次要加强基金监管的领导机制,实行领导负责制,严格把关审批和授权,确保监督机制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四)建立各相关部门协调机制,规范医保基金财务管理

医保基金管理涉及到财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医疗机构等多个相关部门,基金的管理难度较大。因此创新福建省医保基金管理模式必须建立协调机制,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基金管理科学、规范。首先,医保机构必须加强与财政部门协调机制建设,有效协调财务部门专户与与经办部门财务专户数据核对,出现差异应找出原因并追究责任,对未能及时入账的基金进行调节或者进行单独规类,确保两方数据协调一致;再次,定点医疗机构和医药销售网点与经办机构要协调一致,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和销售机构的财务人员培训,做好基金财务管理工作;再次,需要对下属市、县(区)医保基金经办机构财务管理要严格把关,发挥财务业务指导、监督、培训等作用,加强上下数据的协调统一。

(五)加强基金财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医保基金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基金管理是否科学、合理的关键,福建省应加强全省医保基金财务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通过专业技术知识教育、计算机操作技术教育、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促使他们自觉维护法律法规,养成奉公守法、诚实守信的工作作风,敢于抵制医保基金的违法、违纪行为。

三、结论

福建省医保基金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社会保障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直接关系福建省居民的切身利益,做好医保基金财务管理工作,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的后勤保障。本文通过分析福建省医保基金存在的问题和对医保基金管理模式进行构想,并针对创新福建省医保基金管理模式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从提高医保基金电算化管理水平、加强财务部门内部管理、优化基金监督机制和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究,对福建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站http://.

[2]张万民,医疗保险基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7(03).

[3]毕杰,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模式浅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0(01).

[4]徐静,浅谈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0(03).

第11篇

【关键词】 输血病历;输血安全;合理用血;科学用血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103-02

临床输血病历的管理是临床用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套适应医院基本情况和发展需要的输血病历核查体系,做到程序化、标准化,既保证输血安全,防范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又能推动临床科学合理用血,节约血液资源,缓解供血矛盾。我院自2009年开始创建省级重点专科―输血专科,在此过程中,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制定了临床用血核查记录表,并进行运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用血核查记录表制定依据

1.1.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条》,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湖北省医疗机构病历书写规范》(2008版)等。

1.1.2 依据ISO9001:2008建立云梦县人民医院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该体系文件包含《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输血管理制度》等。

1.2 知情同意书内容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诊断、输血(血液制品)指征、拟输血成分(血液制品名称)、输血(血液制品)前有关检查结果、输血(血液制品)风险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医师签名、患者或其人签名、与患者关系、时间具体到分钟。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内容填写规范、完整,无缺项。

1.2.1 住院患者首页记录中,在既往史中是否有输血史(包括输血过敏史记录)、孕产史、与输血申请单记录一致。

1.2.2 输血相关检测项目 输血相关检测项目包括:血常规、凝血四项、血型、输血全套、肝功、交叉配血。输血前检查报告记录(签字拒查除外)。

1.2.3 输血病程记录 科室住院志有关于输血史和孕产使的描述。有输血史应说明输血次数、血型、最后一次输血时间、品种、有无输血反应等。

1.2.4 临床输血申请单

1.2.4.1 严格执行医院输血申请管理制度,输血申请和审核分级管理。

1.2.4.2 术前大量备血(超过8u少白细胞红细胞或红细胞+血浆超过1600ml)必须履行报批手续,紧急大量输血(24小时内超过1600ml)者必须在48小时内履行报批手续。

1.2.5 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1.2.5.1 输血不良反应汇报单内容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诊断、输血品种、剂量、血型、血袋编号、输血开始时间(应在输血知情同意书中患者或其近亲属签名时间之后)、输血结束时间、记录人签名、填单人签名、接收人签名、时间具体到分钟。

1.2.5.2 我院体系文件规定,不管有无输血不良反应都必须填回报单,与空血袋一起交回输血科;并填写交接记录。

1.2.6 输血查房总体评价

1.2.6.1 查房者就不符合上述规定的事实进行记录,必要时就有疑问的事实询问用血科室的医护人员,并做记录。

1.2.6.2 输血病历核查完毕,查房者签名。

1.2.7 审核者意见 用血科室负责人可以对查房者记录进行核实,对有异议的地方可以阐明自己的看法,然后签名。对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填入专业人员与临床医生交流记录表,见表1。

1.3 方法

1.3.1 输血病历查房人员依据体系文件的规定,由管理者代表(分管院长)授权,其所造成的一切法律后果由法人单位承担。

1.3.2 经授权的输血科医师或专业人员负责全院所有输血病历的核查。一般一次输血申请对应一张用血核查记录表。

1.3.3 每月汇总临床用血核查记录表和其他输血相关月报表并进行分析汇总反馈给医务科,医务科负责人向分管院长汇报,分管院长视情况而定,要求职能部门对临床输血相关医、护、技人员进行输血法规和技能知识培训、考核,并记学分。

1.3.4 对归档病历按季度由医务科抽查,以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的名义进行季度通报,并依据临床用血评价和考核制度进行奖惩。

1.3.5 每半年召开一次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由院长主持,院长任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分管院长(管理者代表)、医务科长、输血科主任为临床用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临床各用血科室主任、护理部主任、院感办主任为临床用血委员会委员,对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进行讨论,修正临床用血核查记录表和科学用血监督考核表。

1.4 资料来源 2013年1-6月住核查住院患者输血病历为286例,合格病历:257例占比89.9%;记录缺陷病历29例,占比10.1%

2 结 果

输血病历存在的缺陷有如下情况:

2.1 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填写不规范2例。

2.2 申请单 申请医师和审核医师有执业医师资质,但不符合输血申请资质或相应审核资质10例。

2.3 输血过量或不足4例。

2.4 输血前、后输血相关检查不符合规范4例。

2.5 输血疗效评估单填写不及时5例。

2.6 病程记录缺输血原因分析(不完整)2例。

2.7 未如数交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1例。

2.8 输血卡记录不规范1例。

3 讨 论

3.1 临床输血病历是临床医护技对患者进行临床输血治疗过程的原始记录,整个过程是围绕输血申请单这一医嘱的执行展开,是医疗事故或纠纷认定的法律依据,运用临床用血核查记录表对输血病历核查的目的就是要促进输血过程程序合法,用血符合技术规范的标准,在医疗事故举证责任倒置中处于有利位置。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财务电子信息;失控原因;预防措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利用计算机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因它能给操作者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尤其在财务领域这种状况就更为严重。医院财务电子信息作为会计电算化的一个分支,究竟采取怎样的控制措施,才能杜绝这些行为的发生呢?

一、财务电子信息失控现象及原因

财务电子信息化是指医疗机构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和发展先进的财务信息化设施,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目前,医疗机构财务信息化内容主要包括药品、门急诊挂号、门急诊划价收费、住院病人入出转、住院收费、物资、设备、财务会计和经济核算管理等财务电子信息系统模块。

(一)门急诊收费失控

门诊收费人员没有将全部的门诊收入上交,而是只交纳了其中的一部分。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呢?主要原因有:1.医院所使用的收费系统软件设计不完善。医院的收费人员每日下班前要结账交款,而交款的依据是收费日结表,此表要收费人员每日工作结束后,按规定的步骤——生成、结账、打印来完成,不允许报表生成后到结账前再有费用发生,如果有费用发生的话,这部分费用就无法反应到日结表中,而是在每日的明细表中才有反应,但明细表又不作为交款的依据。2.审核制度不完善。上述情况的发生,如果医院出纳人员在收取门诊收费人员交款时,不只以日结表为依据,而是将电脑里的明细表与日结表同时进行核对,就不会有门诊收费人员的贪污行为发生了。

(二)住院退费失控

住院处工作人员随意减、退住院病人费用,与住院病人勾结从中渔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1.授权制度不完善。住院处一般工作人员不应有此权利。如果有,也应该通过层层授权来完成。比如财务负责人授权于住院处负责人,住院处负责人再授权于住院处工作人员,这样犯错误的机率就很小。2.审计人员工作不到位。不能按每月抽查病人退费明细,与病例进行核对,查看退费的真实性。

(三)药房药品管理失控

住院病人使用药品随意更换,住院病人明细表中所列药品,已不是病人住院时真正使用的药品,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参加各种医疗保险的病人身上。通过药品更换,将医保病人不可报销的药品(一般是丙类药品)更换成可报销的药品(一般是甲类药品),套取国家医保资金,使社会医保基金入不敷出,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参与者一般是药房财务人员、病区医务人员、患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1.信息系统软件设计不完善。2.不相容职务没有相互分离,进药、发药、退药、药品盘亏盘盈由同一人完成,没有互相牵制分工。

(四)财务报表数据失控

财务报表要真实的反映一个医院整体经济运行情况,但经过调整后的财务报表其真实性已不存在,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通过这样的报表得到的数据已带有很多的人为因素。其原因:1.财务软件设计有缺陷,生成报表的模版可随意改动。2.外部审计人员审计水平、审计方法有限,对此类错误行为无法发现,就很难查处。

二、财务电子信息失控的预防措施

(一)门急诊收费失控预防

针对门急诊收费系统失控的现象,主要措施:1.完善收费系统软件。购买软件前要进行认真的调研、进行小范围的试验,从源头上尽量做到完善。2.提供至少两种不同的方式统计数据。通过HIS系统收费,不同于手工收费,直观性较差。怎样才能确保收费人员将全部收入已上交医院了呢?并不是选择了自认为比较完善的收费软件就保了险,还不能忽视制度管理。有些问题是软件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还没有发现的,而最先发现问题却是从事此项工作的收费人员。因此采取从不同的数据来源取得数据,生成可以互相印证的几张报表,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二)住院退费失控预防

主要方法应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和授权批准控制。这是确保财务电子信息化内部控制有效实施之一。应用专门的授权模块,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从而加强制约和监督。

(三)药房药品管理失控预防

造成药房药品管理失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病人通过换药可以达到既使用了医保目录以外的药品(通常是进口药品、价格高昂的药品、保健药品),又不影响自己的报销比例;对于病区通过换药可以留住病人,病人多住一些时间病区就可以多获得一些收入,以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但吃亏的是医院和国家。对于这种情况的控制应采取:1.加强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不要为了个人和小集体的利益而损害医院的形象和国家的利益。2.完善授权管理制度,涉及退药的请示必须由病区主任和药房主任双重审批。3.加大内审力度,选派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审计人员从事此项工作,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四)财务报表数据失控预防

医疗单位要想保证财务电子信息真实、准确、安全、完整,每一项控制措施都不是孤立的。每所医院财务电子信息运行既有共性又各不相同,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工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使医疗机构的财务信息良性运行。

财务报表数据模版改动的问题关键也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和授权控制。财务软件使用初始就涉及到授权和分工的问题,财务科长可以作为电算主管,对财务软件有使用修改模板权。但在分工时必须遵守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原则,制作凭单和账目的人就不应有修改模版的权利,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