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市场风险分析及规避方案

市场风险分析及规避方案

时间:2023-08-24 17:17: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市场风险分析及规避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市场风险分析及规避方案

第1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风险预测;投资风险;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4-0019-03

一、企业市场风险的因素分析

导致市场风险、影响市场风险的主要因素纷繁复杂,企业对市场风险进行分析,不可能回避下面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消费者的需求变动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是一种选择行为,而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又直接受到其消费偏好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商品的价格以及不同商品的比价、商品的质量及不同商品之间的比较质量、广告宣传、流行趋势等。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使消费者对某企业的商品需求发生变化,因而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市场风险。如果企业希望通过开发新产品来占领新市场,则还将面临如何启动潜在市场需求的问题,企业将蒙受更大的市场风险,如果不能有效地将潜在市场需求转变为现实的市场需求,便会导致企业新产品开发活动的失败。除了实力雄厚的企业,一般企业要达到引导和控制市场需求的目的,具有很大的困难,消费者需求以及由消费者需求引发的市场风险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控性。

(二)竞争对手的行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市场竞争的程度日益加剧。企业不仅面临原有竞争对手的竞争压力,而且面临潜在竞争对手的威胁。目前市场竞争表现出一种趋势,由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并存。单纯的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相比,企业的价格竞争可以在市场中充分表现出来,易为其他企业察觉,而非价格竞争与价格竞争相比则较为隐蔽,如企业改进质量、开发新产品、降低成本则不易被其他企业察觉,使企业防不胜防。此外,当一家企业采取价格竞争手段参与市场竞争时,其他企业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价格反应来回击,而当一家企业采取非价格竞争手段时,其他企业若要有针对性地采取非价格竞争手段,则需要较长时间的孕育、准备和积累,其时效性较差,容易处于被动状态。因此,非价格竞争相对于价格竞争,对企业更具有风险性。

(三)政策、法规的变动

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动也是造成企业风险的主要因素。如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来鼓励某些产业的发展,如通过优惠信贷、减免税、出口补贴、消费信贷等政策措施来扶植某些行业,而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政府的产业战略重点的转移,原来属于鼓励发展的行业可能会取消优惠而使这些行业的厂家遭遇风险。其次,政府采取措施限制某些行业(如高污染的行业、资源消耗过大的行业、不利于国家利益的行业)的发展,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再次,政府的反垄断、反价格歧视、反不正当竞争法规,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虽然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合理手段,但是给某些企业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此外,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如关税的降低,将给国内企业带来价格竞争的风险。国家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需采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当经济发展过猛、需求过旺时,政府将提高税收、提高利率、减少补贴来抑制总需求,从而对企业的投资和销售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不确定与不对称的信息

信息在企业管理中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与其他资源一样能够产生价值。信息的积累与传递可以通过作用于生产经营过程而使其他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以实现和扩大其他生产要素的价值。同时,充分准确的信息能够有利于企业减少市场风险。但是,信息的不足、不对称及信息的不准确将会导致企业的决策失误、市场中的失败。

二、企业市场风险的控制与规避策略

企业对市场风险的控制与规避,就是采取措施对市场风险进行预先控制并采取各种有效的风险防范

策略。

(一)风险回避

市场风险有些是属于可回避的,有些是无法回避的(如宏观经济处于不景气状态等给企业带来的系统风险)。对于可回避的风险,企业应采取风险回避的策略。当然,企业不可一味地回避市场风险,否则,会丧失许多机会。企业应在必要的时候以必要的办法回避不必要的风险。如当某一产品供给过剩,而本企业又同时生产销售多种产品时,可将过剩产品适当撤退。当众多企业集中于某些细分市场展开竞争时,本企业可在其他细分市场或市场空白处进行开拓。当企业有多种产品开发方案,而其中某些新产品的预期市场风险很大且企业无力克服或无力承受时,可舍弃或终止市场风险大的项目的研究开发与生产。

(二)风险分散

风险分散主要是通过投资组合来实现的,即结合企业的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要求,选择几种不同的投资项目或产品方向,从整体上加以调整优化,进行组合式投资,这样,即使在某个项目上遭到失败,但只要在其他项目上取得成功,企业仍可以获取较高的投资报酬,同时也可以弥补失败项目的市场损失,风险分散的具体实现方式主要有:

1.企业从事多种产业领域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可以分散行业性的市场风险。

2.在同一行业内从事多种产品的生产经营

活动。

3.同一种产品面向多个细分市场。但是,风险分散是有一定条件的,如:要求企业实力比较雄厚,具有从事多元化经营的能力。如果企业从事多种产品的生产,则应当从众多产品中选择和扶植几个重点产品,形成特色。

(三)风险分摊

风险分摊是指通过增加同一市场风险的承担主体数量,从而使风险得到分摊,每一风险承担者所承担的风险较单一主体有所减少。例如多个企业进行协作或联合,联合开发新产品、联合促销、主机厂与零部件厂之间的协作、技工贸一体化、产学研合作等等。多个主体进行横向联合时,还往往可以形成资源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市场成功率,使市场风险得到进一步降低。当然,通过横向联合实现风险分摊,需要联合的各方需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在风险分摊的同时必须实现利益的分享,并且风险分摊和利益分享应当是对称的。

(四)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预先对一些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使其不发生,或减少其发生的概率,或者减少其一旦发生后给企业带来的损害。采用风险控制的方法,应注意那些风险因素应当具有一定的可

控性。

(五)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通过改变风险承担的主体来防范市场风险。风险转移包括:

1.风险的财务转移,即风险发生的地点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风险发生后所产生损失的财务承担主体发生了变化。例如企业进行新产品质量责任保险,一旦风险发生,则风险的直接相关主体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企业为直接相关主体,但对消费者风险损失的赔偿主体发生了变化,在投保前风险损失的赔偿主体是企业,而在投保后风险损失便转由保险公司来负责赔偿。

2.风险的实质性转移,即风险的直接相关主体和风险损失的赔偿主体均发生了变化。例如一家新建的企业生产一种新产品,由于没有销售渠道,同时缺乏维修能力,因而该企业与另一企业签定协议,由后者承包产品的销售以及相关的售后服务工作,因此,一旦出现产品故障,则维修工作及其相关费用均由承包企业来承担,即风险的直接相关主体和损失承担主体由新建企业向承包企业进行了转移。

三、企业的投资风险分析

投资的含义十分广泛,在此我们主要讨论项目投资风险。企业财富的积累是依靠不断地进行各种投资活动来实现的,但由于资金有限,而同时往往又面临较多的项目,共项目预计收益的情况又各不相同,所以必须在对各项目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投资项目和投资规模,保证投资的效益。一般地,对每个投资项目的选择都有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一是投资利润率的大小,二是伴随而来的投资风险。因此,对于各种投资活动不仅要从收益方面选择,还必须对于影响各种投资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处理。投资风险,是指投资过程中或投资完成后投资者发生经济损失和不能收回投资和相应预期收益的可能。投资之所以有风险,是因为投资行为本身决定了投入资金和收回资金之间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内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使应回收的资金在数量上与预期收益有一定的背离,也有可能完全收不回投入的资金。投资风险是由投资回收的不确定性所导致,时间越长,投资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大,投资风险也就越大。

进行投资风险分析、选择投资项目必须进行综合分析,其中包括风险收益分析和风险效用分析等。投资的风险效益分析,可以通过风险收益等价曲线来量化。所谓等价,就是说风险与预期收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风险大的项目预期收益高,风险小的项目预期收益低。在投资者看来,不同的风险项目对应着相应的预期收益率。不同的投资者对于等价的认识不同,面对相同的风险,敢于冒险的投资者要求的预期收益要比保守型投资者要求的预期收益低得多。

风险收益曲线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些关系。我们一般用概率作为对风险的估计,代表风险的大小,收益用预期收益率表示,通过对不同的投资者对于风险的态度给出风险收益曲线。在这条曲线上任一点所对应的风险与预期收益,投资者认为是等价的。如风险度为0.3,取得预期收益率为15%,当风险度为0.4,取得的预期收益率为20%,投资者会感到同样的满足。投资的风险效益等价曲线分析在投资决策分析中是非常有用的,为投资者进行风险分析提供了一种量化的工具,投资者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容易作出冒风险是否值得的决策。

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对于方案选择一般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相同收益率的方案,选择风险较小的

方案。

第二,风险相同的方案,选择收益率大的方案。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实际中,企业投资决策除了考虑投资方案的收益外,还有决策者对于风险的态度及其对后果的偏好程度,即可以进行效用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杨乃定,姜继娇,蔡建峰.基于项目的企业集成风险管理模式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2).

第2篇

【关键词】技术经济;风险规避;决策阶段

1 电力工程技术经济特点概述

为了对决策阶段的技术经济进行分析,本文给出了如下6个电力工程技术经济特点:

①在决策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技术经济文件,都是行业性标准化文件,有着自身的定额。

②电力工程有着技术专业性和工程条件的复杂性,正是这些工程复杂度,决定了各个工程的报价预算有自身特点,造成了参考性较低的特点。

③在最终方案评选过程中,通常以输变电工程整体为单位,进行综合经济评价比较。

④由于工程本体费用所占的比例逐年减少,造成外界因素对工程造价影响越来越严重。

⑤项目投资回收期长。

⑥通常参照历史类似规模工程相应的指标设立。研究指出,电力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经济技术分析,还要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产业的相关政策,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专业设计规程,在现行国家标准、电力行业标准的范畴内进行。

2 电力工程决策阶段及技术经济分析原理

2.1 电力工程投资决策分析

通常行业的投资决策,是由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对可行性研究进行审计两个部分组成,前者的目的是进行方案的设计优化,后者的目的是根据审计结果提出决策。一般工程类投资决策过程,如图1所示。由图1中一般工程类投资决策流程可知,在电力工程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①需要确定影响电力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②对电力工程决策阶段的投资进行估算。③针对电力工程项目决策阶段进行经济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基本要求和财务评价,在基本要求中,用到的技术经济方法有动态分析、定量分析、全过程分析、宏观效益分析、价值分析和预测分析;在财务评价中,可能用

到的技术经济方法有盈利能力分析、外汇效果分析和偿债能力分析等。④对所研究的电力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和国民经济进行评价。⑤对电力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的风险管理提出预案。

2.2 技术经济分析原理

在电力工程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中,需要运用技术经济的方法进行分析,其估算项目从筹建施工到建成投产所需要全部建设的资金总额。工程项目的投资估算内容,主要有固定资产估算和铺底流动资金估算,而固定资金又由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两个环节构成,其中,静态部分包括设备和工具的购置费、基本预备费和工程建筑的其他费用;动态部分包括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涨价预备费和贷款利息。铺底流动资金的计算如下:流动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式(1)中,流动资产等于应收账款、存货、现金和预付账款的总和,流动资金本年增加额等于本年流动资金与上年流动资金的差值,各项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等于周转额与周转次数的比值。固定资产的动态部分相对静态部分是一个较小的量,因此,在电力工程决策阶段的固定资产估算中,主要针对静态部分进行估算,通常采用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和生产能力指数法:

(2)

其中,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主要用于新建项目或装置的估算,而生产能力指数法适用于只了解工艺流程及规模时未知详细的工程设计资料,通常承包商采用生产能力指数法,进行固定资产静态部分的估算。对于流动资金的投资估算方法,主要有分项详细估算法和扩大指标估算法,其中,分项详细估算法在式(1)已经做了解释,扩大指标估算法如下:年流动资金额=年费用基数×各类流动资金率(3)财务评价的基本步骤:①进行财务基础资料预测,编辑财务评价的辅助报表。②编辑和评估财务评价的基本报表。③计算财务评价的各项指标,分析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3 电力工程可研决策阶段投资风险分析及基本策略

3.1 投资风险分析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的改革,电力行业对政府的依赖性逐渐减弱,市场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对投资人来说,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因此,需要投资人对电力工程项目的投资更加理性,在考虑效益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到风险亏损,而在风险亏损的分析中,离不开技术经济理论的支持,运用该理论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亏损,为其所代表的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提升做出贡献。为了对电力工程可研决策提供合理的风险规避措施,首先,需要了解风险因素,本节针对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进行分析,以期为规避措施的提出奠定基础。①内部风险:该类风险主要包括工程建设、产品购买者的信用、运行维护和合作伙伴的信用等,若想避免这些风险,投资人可自行搞好工程建设与运行维护,选择信用好的合作伙伴并注重开发信用好的购买客户,因此,该类风险是可控制与转移的风险大类别。②外部风险:该类风险包括的内容主要是汇率变动、产品销售、融资成本、财务结构燃料供应、法律变更和环境保护等,由于这些风险是项目外部的类别,即市场风险,在实际的决策分析中,某些市场风险是可以通过商务合同转移的,也有一些风险是难以规避的。因此,为了在全新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需要对风险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规避风险,以期为电力工程项目的获利做出积极响应。

3.2 基本策略

由于在电力工程可研决策阶段的技术分析中,存在如表1的五类常见错误,需要对其进行基本策略的约束,为电力工程提供更为规范和准确的依据。误,为做好电力工程可研决策,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策略:①严格招投标程序,确保选出优秀的承包商。②从观念上提高对技术经济分析的重视程度。③建立电力工程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平台。

4 结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出技术经济在电力工程的可研决策阶段,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通过量化的方式,为工程决策的风险规避提供积极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陈阿丹.电力工程在可研决策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19):120-121.

[2]王婷,华志武.基于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电力工程项目造价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7):80-81.

[3]印玺.电力工程造价控制方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8):183-184.

[4]刘刚,王学申.电力技术及电力系统规划探究―――以智能电网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1,(9):60,69.

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投标风险;特征;规避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工程投标作为工程承包的重要方式,涉及工程设计、监理、施工、勘察以及工程设备和材料的供应,关系着市场竞争自身实力发展以及企业效益。因此,在实际工程中,我们必须根据投标阶段风险内容和特征,在投机风险和纯风险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区间概率以及区间数的性质,明确风险要素,根据对比择优,将对应结果和方案、成本费用、进度以及投标报价总风险费用确定,从根本规避投标风险。

建筑工程项目投标风险的内容(站在承包商的角度分析的)

1、施工技术风险

设计方案确定之后就需要考虑施工方案,并且施工是工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客观地说,考虑到施工方案本身存在的独有缺点和局限性,任何施工方案都不能保证不出任何差错。可以说,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型的方案,由于施工方案不合适导致的变更和索赔经常出现。特别是工程过程中由于采用新的施工方法和技术就会使风险加大。因此,适合的方案一定要因地制宜,考虑实际情况。目前业主比较重视工程造价,在此基础上,也对施工方案进行不断地分析论证,以保证工程质量。

2、市场风险

对于一个招投标项目而言,可能对施工工程产生影响的因素众多,例如工程所在国的经济实力、经济条件及潜力等。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内容涉及面越来越宽广,竞争方式也日渐趋于多样化。必须高度重视来自市场方面的风险。对于承包商而言,在投标阶段所面对的市场风险主要有:业主的经济实力及支付能力;承包商能不能按时回收贷款;所在地区物价上涨水平;分包风险;外汇的风险;自身的信誉、施工经验、装备水平等方面条件。承包商要想识别这些风险就必须对各竞争对手的真实情况做全面的了解。

3、政治风险

地区政治条件的变化往往会导致其经济环境的变化,承包商必须对这方面风险有一定的预见性,否则将会对其的投资效益带来巨大影响。政治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影响。政治风险具有无偏向性、全局性,因此它一旦发生,各个工程项目都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伤害,而且几乎不会得到补偿。所以,应当放弃参与投标政治风险较大的工程项目,对在工程项目可保的范围内应尽量进行投保,同时在签订的合同时,条款中应尽量加入对投标人有利的条款。

4、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主要是指对项目实施不利的各种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自然风险的最主要特征体现在:其形成不可控、其形成具有周期性、其引起的事故后果具有共沾性。自然风险事故一旦发生,必将影响广泛。

5、合同风险

工程合同不仅仅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基础。由于合同包含的信息量内容非常大,所以项目管理者有必要仔细研究,进行必要的风险分析,并以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待和调整合同,逐项对条款进行仔细的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风险,尽量避免项目中的各种风险及其带来的各种损失。

二、建筑工程项目投标风险的特征

1、多样性

工程项目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它集合了经济、管理、组织、技术。而且它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在投标阶段,这些方面的风险所造成的影响必须要考虑到。经济风险、合同风险、自然风险、法律风险等,这由此也就造成了多样性的投标风险。

2、客观性和普遍性

风险时时存在,处处存在,风险不能从根本上完全消除风险,只能较少风险的发生、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或是分散转移风险。投标阶段的风险作为风险的一种,同样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不能消除风险而只能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损失控制到最小。

3、规律性

工程项目的环境变化、项目的实施有规律性可循,可预测性强,故风险的发生和影响也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可以进行预测。因此承包商必须加强风险意识,以此规律全面管理风险。

4、相关性

项目投标风险往往复合存在,各种风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通过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特定环境,各种可能的途径进行组合,形成特殊的复合风险。

5、全局性

投标风险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对全局性的影响。对于投标风险的管理的预估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败。

建筑工程项目投标风险规避措施

1、风险回避

风险因素的存在是项目风险的必要条件,风险回避对策就是通过回避项目风险因素,回避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或不确定性。这是风险处理的一种常用方法。风险回避对策具有以下特点:

1.1回避也许是不可能的,项目风险定义的越广,回避就越不可能。

1.2回避失去了从中获益的可能性。

1.3回避一种项目风险,有可能产生新的项目风险。风险回避对策经常作为一种规定出现,如禁止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等。因此,为了实施风险回避对策,风险管理人员在确定产生项目风险的所有活动后,有可能制定一些禁止性的规章制度。

2、风险损失控制

损失控制方法是通过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或通过降低所发生损失的严重性来处理项目风险。与风险回避相同,损失控制是以处理项目风险本身为对象而不论工程承包风险评价与对策研究是设立某种基金来对付。但回避偏重于一种消极的放弃和中止。损失控制措施可根据其目的分为:

2.1损失预防手段、安全计划等。

2.2损失减少手段。又分为损失最小化方案、灾难计划和损失挽救方案、应急计划。损失预防手段旨在减少或消除损失发生的可能,损失减少手段则试图降低损失的潜在严重性。损失控制方案可以是损失预防手段和损失减少手段的组合。安全计划、灾难计划和应急计划是风险控制计划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3、风险自留措施。

3.1非计划性风险自留

当风险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项目风险的存在,或者没有处理项目风险的准备,风险自留就是非计划的和被动的。事实上,对于一个大型复杂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人员不可能识别出所有的项目风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计划风险自留是一种常用的风险处理策略。但风险管理人员应尽量减少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评价过程的失误,并及时实施决策,以避免被迫承担重大项目风险。

3.2计划性风险自留

计划性风险自留是指风险管理人员经过合理的分析和评价,并有意识的不断转移有关的潜在损失。风险自留对策应与风险控制对策结合使用,实行风险自留对策时,应尽可能的保证重大项目风险已经进行工程保险或实施风险控制计划。因此,风险自留对策的选择主要考虑它与工程保险对策的比较。

4、风险分散

分散风险主要是采用联合承包或多家分包的方式来分散造价风险。部分工程规模大、风险大、造价高的工程,利用多家联合承包或来多家分包来将风险分散,又各分包商共同应对造价风险,同时各分包商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优质高效的共同完成项目。

5、风险转移

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保险,是指通过专门机构———保险公司以收取保险费的方式监理保险基金,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参加者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时,即用保险金给以补偿的一种制度。优点是参加者付出一定的销量保险费,换得遭受大量损失时得到补偿的保障,从而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尽管这种对于风险后果的补偿只能弥补整个工程项目损失的一部分,但在特定情况下却能保证承包商不致破产而获得生机。

结束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施工企业的投标报价风险决策对企业投标成败,以及中标施工过程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工程项目投标中,必须根据相关因素和条件,做好各种风险的规避。从而提高工程投标报价效益和企业利润。

参考文献

[1]陈艺雄.建筑工程招投标的风险分析与管理[J].才智,2011,(20):20.

第4篇

水利工程投标是水利施工企业承揽工程的重要途径。然而,水利工程投标阶段的风险较多,如何规避,以合适的报价中标,是施工企业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水利工程投标阶段可能出现的主要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投标报价;风险分析;风险管理

一、永利工程的施工概述

由于水利工程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复杂,施工技术难度大,不确定因素多,给水利工程施工承包企业带来了许多风险,而中标价格的高低及中标率的高低是施工企业是否盈利、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施工企业在投标阶段要根据本企业自身情况,针对投标工程项目的特点,全面考虑各种有利或不利因素,以合理的价格中标,保持企业壮大发展,应避免中标后工程不能顺利实施或低价格中标致使企业亏损的风险。

二、水利工程投标阶段的风险分析

(一)投标决策风险。

投标决策是指施工企业针对某个水利工程项目招标时是否参与投标的决定。在工程项目不多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发展,一般都会积极参与竞标的。有的项目资金来源没有保证,业主支付能力差,这样的项目一旦中标,在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因为资金拖延不能及时到位,工程不能正常进行,造成多次停工。有的项目审批手续不齐全,企业中标开工,由于种种原因,继续审批或调整规模甚至流产,造成长期停工或项目彻底停工。因此,企业投标前,应考察项目资金来源、审批手续是否齐全以及业主的实力、信誉,不理想的,应回避风险,不参与投标。同时,企业在投标决策前应考虑合同条款的不合理程度,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若认为承担的风险太大,应回避,不参与投标。

(二)招标合同风险。

招标合同风险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招标工程图纸不理想、工程量清单不准以及对承包人不利的招标条款。为减少工程量清单不准造成的风险,施工企业在编写标书时,应仔细阅读招标文件,研究招标图纸,复核工程量,找出问题、错误、缺项,及时与业主沟通澄清,以达到和业主预算及其他投标人一致,减少偏差,降低投标风险。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常常因为图纸不完善有错误而变更,或业主有新的想法而更改图纸,这些都会导致工程量变动,打乱施工企业既定施工计划、人员安排,有时会造成窝工、停工,加大了施工费用。有的业主为了降低风险,会在招标合同条款中规定,工程后期增加的费用由投标方掌握的总承包风险费来解决,这实际上就是把工程后期增加费用的风险转嫁给投标方,使投标企业承担更大的风险。因此,应重点找出明显的、隐含的对承包企业不利的招标条款,经常与业主联系沟通,在招标文件规定时间内给业主发疑问函,以便得到满意的答复,尽量降低投标风险。而对合同双方责权利关系模糊的招标合同条款,可以加以利用的,也可以不澄清,以便中标后获取更大的利润,降低投标风险。

(三)投标报价失误风险。

投标报价失误主要是因为对招标文件、招标图纸研究不透,施工组织方案设计不理想,计算不正确有重复或缺项等,致使投标报价过高或过低,成为废标。更为甚者,招标方对工程招标制度理解有偏差,忽略了其它因素,片面地认为工程招标的目的是为了压低价格,减少投资,让低于成本的投标报价中标,导致承包企业出现巨大亏损。为了避免此种风险,编写标书时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应全面研究招标文件的各项条款。要抓住条款实质性要求,避免投标报价偏离过高或过低而成废标,同时防止偏低价中标致使企业亏损的风险。

2.要注重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的编写。它是业主招标时审查的重要内容,也是投标工程量大小的计算依据,它的技术性、合理性对投标报价及竞标评标影响很大。好的施工技术方案应抓住施工重点,利用先进技术,合理组织人员、机械、材料,在规定的施工工期范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工程施工,降低施工成本,减少资金占用量。为了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技术方案,一是应重视施工现场考察,考察工程地理位置、场地大小、水文气象、材料供应、交通运输等情况;二是对于造价比重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应进行成本分析,多方案比较,根据本企业人员、机械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优施工技术方案,降低工程造价,提高低价的合理性,增加中标率。

3.加强工程预算。应由有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计算检查后,再安排专人对计算成果、单价构成、有无重复漏项及各类报表内容格式进行复核检查,以免出现差错影响竞标或中标后致使企业亏损。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在水利工程施工期间,设备及材料采购价格的上涨、人员工资的提高、辅助材料及机械设备租赁费用的增加,使工程施工成本显著加大,承包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带来的风险。市场风险是投标报价必须考虑的重要风险因素。水利工程项目中的材料成本占工程直接成本的比重较大,材料风险是最为重要的市场风险,材料价格一旦波动,将对工程施工成本造成巨大影响,因此,材料风险是投标报价必须充分考虑的风险因素。在投标报价中,投保人可以根据各种风险的大小、发生的可能性考虑一笔不可预见的风险准备金。比如市场涨价风险,未来价格走势怎么确定,这就要求企业建立日常价格体系,积累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价格。同时还应考察工程所在地区的人工行情价、材料市场价、机械台班租赁价,分析近年来价格走势,确定价格变化比率,计算风险准备金,以减少价格上涨造成的损失。

(五)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不可控制,一旦发生,范围很广,比如水灾、地震、泥石流、强台风、蝗灾、瘟疫等,给承包企业造成意外的经济损失。

(六)社会风险。

水利工程中的社会风险是指工程所在地民风不良,村民阻扰工程施工,偷盗施工材料,强买强卖,给承包企业带来额外的经济损失。

三、水利工程投标阶段的风险管理

对资金来源没有保证等具有很大风险的项目应不参与投标,防止中标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避免投标决策风险,比如将一部分分项工程分包给专业施工队伍,再比如投保工程险、施工设备险、人身意外伤害险等。

(一)风险回避。

对资金来源没有保证等具有很大风险的项目应不参与投标,防止中标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避免投标决策风险。

(二)风险降低。

所谓风险降低一方面是指在投标准备阶段,对招标合同中不利于承包人的条款,包括工程量清单不准,及时与业主沟通澄清,以达到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指在标书编写阶段,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做到施工技术方案合理,工程预算无缺项少算现象,计算结果正确无误,做到消除风险,防止损失的目的。

(三)风险调控。

风险调控就是投标企业根据本单位现状适当抬高或降低投标报价,以达到在投标阶段对风险的调控。比如企业工程项目少,可降低利润,低价中标,以维持企业正常运转;如企业技术优势明显,竞争力强,可以打败竞争对手,可采取高价竞标,将技术优势转换为价格优势。

四、结语

水利工程投标阶段风险较多,因此,企业必须树立风险规避意识,预防为主,强化管理,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将风险一一化解,以科学的投标报价竞标,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富军,谢美霞,孙元文.浅谈水利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J].山东水利,2011,3

[2]李卫平,许奇.工程投标与弃标决策探讨[J].建筑,2007,3

第5篇

关键词:制约因素 规模方案 比选 规模评估 合理准确

项目建设规模也称项目生产规模,是指项目设定的正常生产运营年份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或者使用效益。建设规模的确定,就是要合理选择拟建项目的生产规模,解决“生产多少”的问题。每一个建设项目都存在着一个合理规模的选择问题。生产规模过小,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单位产品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低下;生产规模过大,超过了项目产品市场的需求量,则会导致开工不足、产品积压或降价销售,致使项目经济效益也会低下。因此,项目规模的合理选择关系着项目的成败,决定着工程造价合理与否。

合理经济规模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项目投入产生比处于较优状态,资源和资金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并可获得较优经济效益的规模。因此,在确定项目规模时,不仅要考虑项目内部各因素之间的数量匹配,能力协调,还要使所有生产力因素共同形成的经济实体(如项目)在规模上大小适应。这样可以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须注意,规模扩大所产生效益不是无限的,它受到技术进步、管理水平、项目经济技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超过一定限度,规模效益将不再出现,甚至可能出现单位成本递增和收益递减的现象。

1 项目规模合理化的制约因素

1.1 市场因素 市场因素是项目规模确定中需考虑的首要因素。

①项目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是确定项目生产规模的前提。通过市场分析与预测,确定市场需求量、了解竞争对手情况,最终确定项目建成时的最佳生产规模,使所建项目在未来能够保持合理的盈利水平和持续发展的能力。②原材料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对项目规模的选择起着程度不同的制约作用。如项目规模过大可能导致材料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造成项目所需投资资金的筹集困难和资金成本上升等,将制约项目的规模。③市场价格分析是制定营销策略和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市场价格预测应考虑影响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回归法和比价法进行预测。④市场风险分析也是确定建设规模的重要依据。在可行性研究中,市场风险分析是在产品供需和价格走势常规分析达到一定深度要求的情况下,对未来某些重大不确定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项目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的分析。有的可定性描述,估计风险程度;有的需要定量计算风险发生概率,分析对项目的影响程度,并提出风险规避措施。

市场风险主要包括技术进步加快,新产品和新替代产品的出现,导致部分用户转向购买新产品和新替代产品,减少了对项目产品的需求,影响项目产品的预期效益;新竞争对手加入,市场趋于饱和,导致项目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少;市场竞争加剧,出现产出品市场买方垄断,项目产出品的价格急剧下降;或者出现投入品市场卖方垄断,项目所需的投入品价格大幅上涨。这种激烈价格竞争,导致项目产品的预期效益减少;国内外政经济条件出现图发性变化,引起项目产品销售锐减,或者项目主要投入品供应中断。

上述情况的出现,均影响项目的预期效益,制约项目规模合理化的制定。在项目分析与评价中,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项目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并分析风险程度,按风险因素对投资项目影响程度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划分,风险等级分为一般风险、较大风险、严重风险和灾害风险,然后通过专家估计法对市场风险予以定量。

1.2 技术因素 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及技术装备是项目规模效益赖以存在的基础,而相应的管理技术水平则是实现规模效益的保证。若与经济规模生产相适应的先进技术及其装备的来源没有保障,或获取技术的成本过高,或管理水平跟不上,则不仅预期的规模效益难以实现,还会给项目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导致项目投资效益低下,工程支出浪费严重。

1.3 环境因素 项目的建设、生产和经营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进行的,项目规模确定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政策因素,燃料动力供应,协作及土地条件,运输及通信条件。其中,政策因素包括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技术经济政策,国家、地区及行业经济发展规划等。特别是为了取得较好的规模效益,国家对部分行业的新建项目规模作了下限规定,选择项目规模时应遵照执行。

不同行业、不同类型项目确定建设规模还应分别考虑以下因素:

①对于煤炭、金属与非金属矿山、石油、天然气等矿资源开发项目,应根据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要求和资源可采储量、赋存条件等确定建设规模。②对于水利水电项目,应根据水的资源量、可开发利用量、地质条件、建设条件、库区生态影响、占用土地以及移民安置等确定建设规模。③对于铁路、公路项目,应根据建设项目影响区域内一定时期运输的需求预测,以及该项目在综合运输系统和本系统中的作用确定线路等级、线路长短和运输能力。④对于技术改造项目,应充分研究建设项目生产规模与企业现有生产规模的关系;新建生产规模属于外延型还是外延内涵复合型,以及利用现有场地、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的可能性等因素,确定项目建设规模。

2 建设规模方案比选

在对以上因素进行充分考核以后,应确定相应的产品方案和项目建设规模。生产规模的变动会引起收益的变动。规模经济是指通过合理安排经济实体内各生产力要素的比例,寻求到适当的经营规模而取得节约或经济效益。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根据经济合理性、市场容量、环境容量以及资金、原材料和主要外部协作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对项目建设规模进行充分论证,必要时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大型、复杂项目的建设规模论证应研究合理、优化的工程分期,明确初期规模和远景规模。不同行业、不同类型项目在研究确定其建设规模时还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

项目合理建设规模的确定方法包括:

2.1 盈亏平衡产量分析法。通过项目产量与项目费用和收入的变化关系,分析项目的盈亏平衡点,以探求项目合理建设规模。当产量提高到一定程度,如果继续扩大规模,项目就出现亏损,此点称为项目的最大规模盈亏平衡点。当规模处于这两点之间时,项目盈利,所以这两点是合理建设规模的下限和上限,可作为确定合理经济规模的依据之一。

2.2 平均成本法。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润属“对偶现象“。成本最低,利润最大;成本最大,利润最低。因此,有人以争取项目达到最低平均成本为手段,来确定项目的合理建设规模。

2.3 生产能力平衡法。在技改项目中,可采用生产能力平衡法来确定合理生产规模。最大工序生产能力法是以现有最大生产能力的工序为标准,逐步填平补齐,成龙配套,使之满足最大生产能力的设备要求。最小公倍数法是以项目各工序生产能力或现有标准设备的生产能力为基础,并以各工序生产能力的最小公倍数为准,通过填平补齐,成龙配套,形成最佳的生产规模。

2.4 政府或行业规定。为了防止投资项目效率低下和浪费资源,国家对某些行业的建设项目规定了规模界限。投资项目的规模,必须满足这些规定。

经过多方案比较,在初步可行性研究(或项目建议书)阶段,应提出项目建设(或生产)规模的倾向意见,报上级机构审批。

3 进行合理准确的项目建设规模评估

对项目建设进行合理科学准确的评估,建设项目时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项目建设的评估,一般是指以投资项目为研究对象,从项目建设的多个方面进行评估,这样会为项目的建设提供相对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也会使项目的造价变得合理。

3.1 对项目建设的目标、必要性评估 项目建设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可建设没有作用或作用不大的项目,对所建设的项目类型进行调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明确该项目的发展前景和运行效益,为项目建设提供可靠情报。

3.2 项目建设条件评估 项目的建设必须要对它的建设地、供电、供水,供气、供暖进行评估,了解他们是否满足建设要求,如选址不可影响居民生活,不可破坏国家文物,不可建在地震带或灾害频发区,这样可以保证项目建设正常的进行,并且可以消除后续的隐患。对于供电、供水,供气、供暖要做好万全准备,看够不够用,是否有备用等,这些都可以为项目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

3.2.1 项目技术评估 项目技术的评估对于项目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而又合理的评估能为项目的建设提供重要保证,主要从以下方面评估:①建筑方案评估建筑方案首先应满足该建筑的功能需要,其建筑形式、建筑标准等一定要完全按照国家标准来建设,一定要符合国家或各级政府的相关规定。另外还要评估结构安全等级、设计使用年限、建筑抗震设防、所选用的主要结构形式等是否符合国家及当地有关规范及规定的要求,是否安全可靠。这些都是建设方案评估的重要因素。②水电建设评估水电建设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电不可超负荷,要有稳定安全的供电系统,水的节约,污染等方面的是否满足国加标准,还要做到减能减排的要求,保护周边的环境。③安全卫生、安全生产评估对于可能产生不安全因素和对卫生防疫有要求的项目,如实习工厂、生物化学实验室等类型项目,应重点评估项目技术方案的安全防范措施的可靠性。

3.2.2项目的投资和效益评估项目的投资评估就是对项目的资金来源,使用进评估,了解所有资金是否满足需求,如是贷款,能否在规定期限还清贷款。

对效益的评估就是指对该项目运营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是非盈利性项目)是否能达到初定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

4结语

项目建设关系着方方面面的利益,我们要通过各方的调查评估,了解各方面的需求,对所建项目进行全面分析,确定项目合适的建设规模,这不仅可以节省成本,使造价合理,并且更能符合国家标准和企业要求。

第6篇

关键词:吉林省某市 二次管网改造 投资估算 融资方案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编制依据

严格按照住建部关于《市政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的通知(建标[2007]164号)规定及《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的方法进行编制;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工艺内容、现场内部及外部条件、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条件进行计算。

投资估算指标采用及参考:

(1)、采用建设部颁布的《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并结合当地人工、材料、机械价格进行调整计算。

(2)、参考吉林省建筑、安装、市政工程预算定额基价表、费用定额及近年来的同类工程预、决算资料。

(3)、主要材料估算价格按当地现行价格信息计算,设备为厂家报价加运杂费计算。

二、工程建设其它费用

(1)建设单位管理费按财建【2002】394号文规定计取;

(2)工程勘察费按建标[2007]164号文规定计取;

(3)设计费按计价格【2002】10号文规定计取;

(4)招标服务费按计价格【2002】1980号文规定计取;

(5)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费按计价格【1999】1283号文规定计算;

(6)建设工程监理费按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发改价格【2007】670号文规定计取;

(7)工程保险费根据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规定为第一部分费用0.3%;

(8)竣工图编制费按设计费的8%计算;

(9)联合试运转费按第一部分工程费用中设备费及安装费合计的1.5%计取;

(10)基本预备费按8%计取;

(11)其他费用按相关规定计取。

三、流动资金估算

流动资金为生产经营性项目投产后,为进行正常生产运营,用于购买原材料、燃料、支付公司及其他经营费用等所需的周转资金。本工程流动资金估算按详细估算法计算,经计算本工程流动资金估算总额为4.82万元。

四、项目总投资及分年投入计划

(1)建设项目总投资为1288.8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283.98万元(其中基本预备费用95.11万元);流动资金4.82万元。

(2)投资分年使用,根据工程进度安排,拟将建设投资在一年建设期内投入使用。

五、融资方案

项目的资金筹措是项目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在现代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高度发展的同时,项目的融资方式和技术也不断的发展和成熟,因此融资方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就融资方案做以简要的论述和分析。

项目的融资组织形式和资金来源的初步确定

(1)本项目的融资组织形式为项目融资;

(2)本项目所需要的资金总量为1288.80万元,根据资金的可得性、供应的充足性及项目较低的融资成本,初步确定资金的来源渠道为项目法人的自有资金

六、成本分析

该项目的成本分析是在投资估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二零零六年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发改投资[2006]1325号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零零八年颁布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建标[2008]162号文的方法及规定,按照国家现行的财税制度和有关行业标准,对本方案进行成本分析,以确定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6.1 工程实施进度及投资分年使用计划

本项目拟1年建成,生产期为20年,计算期为21年。

固定资产投资分年使用,按建设进度设想进行分配,投资分年使用计划详见《项目总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6.2 成本预测

按要素成本估算法进行成本估算。

6.2.1 基础数据

综合折旧费: 4.6%

修理费: 1.5%

应收帐款次数: 12次

应付帐款次数: 12次

现金周转次数: 12次

原材料周转次数: 12次

自有流动资金率: 100%

项目计算期:21年(包括1年建设期)

6.2.2总成本费用计算

(1)原材料费 水费:2.70元/t

(2)折旧费用 综合折旧费:4.6%

(3)无形及递延资产摊销费

无形资产按20年摊销,递延资产按5年摊销。其中:无形资产原值为征地费;递延资产原值为生产职工培训费及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

(4)修理费 费率:1.5%

6.2.3成本费用计算

供热成本计算(投产第一年)

七、风险分析

为改善决策分析工作并请项目各方提高风险意识,降低投资项目在建设和运营中潜在的风险,以减少各种风险损失,现对该项目进行必要的风险分析。

7.1项目主要风险因素的识别

根据当地供热现状的调查和掌握的资料并对介休市二次管网及热平衡改造工程-环保局、二运换热站进行细致的预测和分析,认为本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有如下几种。

(1)、市场方面的风险

(2)、资金风险

(3)、工程风险

(4)、资源风险

(5)、外部及协作条件风险

(6)、技术和其他风险

7.2风险程度分析

根据风险等级划分可以得出,市场的风险中可能产生实际情况与预测值发生偏差,但如果实际调查准确,发生的可能性也不大;另外价格和市场竞争力虽然都可能存在风险,但通过历史经验和本项目的政府扶持程度,本项目的风险等级为一般风险。其它几项风险按同样方法分析得出均为一般风险。

7.3防范和降低风险措施

为了降低和规避风险,对上述风险因素的识别和等级划分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研究对策。市场风险只有在详细的调查研究和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风险就会得到有效控制;工程风险、外部及协作风险、资源风险等需要对工程的所在地的各种约束和相关条件进行认真的踏勘和测量,详尽的掌握地质条件、水文地质、资源的储量、供水、供电的配套条件,使风险降低到最低;资金风险只有认真的筹措和有效的计划安排资金,加大筹资的力度,资金的风险也会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吉林省某市供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7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融资模式 融资风险 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P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 言

长期以来,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缓慢主要是受资金困扰。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加快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的步伐,国务院办公厅提出要实行投资渠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资本以合资、合作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轨道交通投资、建设和运营。本文将基于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融资模式的发展状况,阐述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公益性项目的经济特征,以及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的模式,介绍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风险因素,对各种风险分门别类,提出切实可行的规避风险的策略。并结合北京地铁4号线这一具体实例,分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为今后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风险分析及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模式

1、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的基本模式

目前常见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的基本模式通常有BOT模式和PPP模式。

BOT模式已经在我国不少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实施。深圳地铁4号线二期工程就采用了这种模式。深圳市政府与香港地铁公司签定了特许经营协议,协议规定:二期通车后,4号线全线由香港地铁公司在深圳设立的项目公司统一经营,自负盈亏,并授予30年的特许经营权,期满后全部资产无偿地移交给深圳市政府。市政府给与项目公司沿线若干地块的开发权,以提升项目的投资回报。

PPP模式即公私合伙制模式,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形成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这种合作关系主要通过一套协议和计划来进行。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合作各方可以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既能满足投资者营利性的要求,又能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2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的新型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模式有了多样化发展,新型的模式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与民间主动融资相结合模式。民间主动融资是指政府部门根据社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提出需要建设的项目,通过招投标,以私人资本和贷款方式进行融资,由获得特许权的私营部门进行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并在特许期结束时将所经营的项目完好地、无债务地归还政府,而私营部门则从政府部门或接受服务方收取费用以回收成本。

二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与土地资源综合开发融资模式。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与土地资源综合开发是指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同时,利用其提供的区位优势,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及沿线的土地进行房地产、商业办公等项目的开发,通过土地公开出让或自主开发的方式,取得土地的增值收益,平衡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成本,补贴其运营亏损,实现其正外部效应的内部化,最终解决城市轨道交通的资金问题。

三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租赁模式。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件的特定要求和对供货人的选择,出资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件,并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在租赁期内租赁物件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所有,承租人拥有租赁物件的使用权,租期届满,名义所有权可以转移也可以不转移给承租人。

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风险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中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难以控制的外界风险因素和可以控制的内部风险因素。

1、外界风险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难以控制的外界风险是指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在开发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由于受到超出项目公司或投资者控制范围的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难以控制的外界风险主要包括金融风险、政治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

金融风险是指由项目所处的金融环境带给融资项目的风险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源于项目所处的大的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外汇风险。

政治风险一般是指由于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发生变化而给项目带来的风险。东道国的基础设施是该国的经济命脉,不但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更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不可抗力风险是指在合同成立以后所发生的,不是由于当事人一方的故意或过失所造成的,对其发生以及造成的后果是当事人不能预见、不能控制、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风险。

2、内部风险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可以控制的内部风险是指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生产经营管理直接相关,并为项目公司或投资者可控制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完工风险、生产风险、市场风险、环保风险等。

信用风险是指在有限追索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中依靠有效的信用保证结构,组成信用保证结构的各项目参与方是否有能力按照合同文件履行各自职责,是否愿意并且按照法律文件的规定在需要时履行其所承担的项目融资的信用保证职责,由此所构成的风险。

完工风险是指因拟建项目不能按期完成建设、不能按期运营、项目建设成本超支、不能达到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而形成的风险。在施工过程中,塌方、涌水、爆破等不确定因素使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面临巨大的完工风险。

生产风险是在项目试生产阶段和生产经营阶段存在的技术、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生产经营、劳动力状况等风险因素的总称,它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当中的又一主要风险。生产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能源和原材料供应风险、经营管理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包含需求风险、价格风险和竞争风险三个要素,分别由需求的不可知变动、价格的不可知变动以及市场竞争力的变动三方面引发。这三种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时又保持相对的独立。

环保风险是指由于满足环保法规要求而增加的新资产投入或迫使项目停产等风险。

三、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风险管理

项目融资风险管理是指有目的的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活动来防止风险损失发生、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削弱损失的大小和影响程度,同时采取各种方法促使有利后果的出现和扩大,以获取最大利益的过程。

1、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外界风险管理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难以控制的外界风险,可以在合同中进行合理的风险分配,明确有最能控制风险的一方承担风险;还可以通过多样化、分散化的项目投资战略降低或避免风险。

对于金融风险,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分步投入的资金应分步融入,否则就会大大增加融资成本。为防止利率风险,合理的利率估计对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至关重要。同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浮动利率借款。当利率上升时仍按合同利率付息;当利率降低时可考虑重新借款,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衡量毁约造成的补偿费用与重新借款利息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

对于政治风险,可以通过政府书面保证。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公司应加强与政府间的谈判,确定当发生政治波动、法律法规变动等事件时,由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补贴。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者或项目公司、贷款银行以及其他参与方向商业保险公司或官方机构投保政治风险,以此可以降低城市轨道交通中的政治风险。

对于不可抗力风险,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在风险发生时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降低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害。例如,2004年7月广州地铁1 号线在公园前站出现停运故障时,由于1 号线每3~ 5个车站就设有折返线或过渡线,为了防止一段单线路停运造成对全线运营的影响,地铁总公司当机立断,采取降级运行模式,把1号线全线分成3段运行。

2、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内部风险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可以控制的内部风险由于具有较大的可控性,项目发起方和贷款方除了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按排风险的分担外,还会通过其他途径化解风险。降低风险的措施一般在项目发起人、贷款人、项目公司等之间进行协调。

对于信用风险,可以实地进行考察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有关参与方的资信,并通过各类资金承诺函、支持函等文件获得保障。保险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信用风险管理广泛采用的手段,保险公司能够为相关的项目参与者提供信用担保。

对于完工风险管理,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完工风险管理。项目公司可以利用不同形式的“项目建设承包合同”最大限度地规避完工风险。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承包合同关键的因素是成本超支和完工延期,项目公司和项目承建商签订的合同中应明确地提出完工计划、成本超支以及误工和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各种赔偿条件。

对于生产风险管理,在生产风险分担形式上,贷款银行愿意更多地依靠项目现金流量作为产还债务的主要来源,即贷款银行与项目投资者共同分担一部分生产风险。项目公司防止技术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对设施定期进行严密的综合监测和检查,同时项目公司可通过与承包商签订担保书的方式来转移项目不能达到与其技术要求的风险。

对于市场风险管理,对于项目公司,为了应对市场风险,可以采用购销合同进行项目贷款,遇价格上涨时,按新价格执行;价格下降时,按原价格执行。有关交通量的风险可以通过与政府谈判让政府承担此部分风险,如果交通量低于某一底线,则政府给予补贴。

对于环保风险,有效地控制措施主要有熟悉项目所在国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风险,制定针对污染的方法。同时,在签订合同时应明确地将降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环保风险列入合同的条款中,以确定环保风险的责任分配。

四、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风险分析与管理案例分析

1、北京地铁4号线项目概况及背景

北京地铁四号线是北京地铁重要线路之一,代表色为青绿色。该线路全长50千米,共设35座车站。从项目的必要性看,目前北京地铁存在着对政府投资、补贴依赖性大,运营水平有待提高,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等一系列问题。从项目的可行性看,相关的法律、政策、制度条件不断完善,特许经营运作的客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地铁项目市场化运作的各方面条件已经逐步成熟。

2、北京地铁4号线融资模式

北京地铁4号线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首个以PPP融资模式进行建设运营的项目,该工程包括A、B两部分。A部分包括洞体、车站等土建工程的投资和建设,B部分包括车辆、信号等设备资产的投资、运营和维护。其中政府负责项目A部分的投资和建设,并享有所有权。B部分的建设由社会投资方和政府投资方组建的特许经营项目公司完成。项目竣工验收后,特许经营公司通过与4号线项目建设公司签订的资产租赁协议取得A部分资产的使用权。特许经营公司负责北京地铁4号线的运营管理、全部设施的维护和除洞体外的资产更新,以及通过票价收入及广告、零售、通信、地产等收入,回收投资和赚取利润。

3、北京地铁4号线PPP融资风险分析与管理

对于金融风险,按照PPP方案,政府不需要对北京地铁4号线运营进行补贴,只需对所承担的土建部分投资还本付息,从而减少了市政府的财政压力,降低了政府的金融风险。对于该项目的贷款,京港地铁公司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签署了贷款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了各方权利与义务,对利率等方面的内容作了规定。

对于政治风险和环保风险,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和沿线区政府根据各自职责,对本项目涉及的价格、财政、市政管理、税收、环境保护等管理和审批事项作了规定,为特许公司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为保证北京地铁4号线持续经营,降低其融资不可抗力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经营风险等,该项目采用了合理的社会投资退出机制和租金调整机制。一是合理的社会投资退出机制。当不可预见事件发生且影响严重时,为保证系统正常安全运行,投资者需退出,政府有义务介入以保证公众的利益。如果因不可抗力以及非经营性因素导致退出,政府需要给予投资者相应的补偿。二是租金调整机制。以特许经营公司租赁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部分资产所缴纳的租金为蓄水池,在项目成长期,如果实际客流低于预测客流达到一定比例,政府投资方将适当减免租金,增强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在项目成熟期,如果实际客流超出预测客流一定比例时,政府投资方将适当增加租金,以回收部分政府投资,避免项目产生超额利润。

对于完工风险,为保证特许经营公司顺利进行建设和运营,建立了相关的监管和激励机制,并规定特许权不得转让。如果特许经营公司严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北京地铁4号线特许经营协议》,市政府可以授权部门采取收回特许经营权在内的措施。

通过对北京地铁4号线公司合作方案的细化,政府与社会投资者承担的风险收益进一步合理分担,不仅降低了政府的建设成本,而且使社会投资者承担的风险降到了可接受的程度。北京地铁4号线项目通过采取各种管理措施,保证了项目的正常实施与运行。

结语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模式。在选定了融资模式之后,项目投资者就要对融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合理确定风险种类,准确识别项目融资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将项目风险与融资结构相结合,根据文章提出的风险管理措施,对具体的风险运用相应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降低项目融资风险带来的损失,并对国外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的风险规避措施进行详细分析与借鉴,更好的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锋,刘涛,郑艳.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对比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5):32~34

2、郭镇宁.城市轨道交通融资模式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0,32(2):63~67

第8篇

关键词:银行;债券投资;风险;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10―0033―04

一、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现状

近年来,随着债券业务市场深度、广度的不断扩展和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的迅速发展,债券业务对银行业的重要性正不断上升。同我国金融领域中的其它部分一样,我国债券业务正向市场化有序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参与者类型日趋多元化,债券种类呈现多样性,信用层次不断丰富。从债券发行人看,范围由2004年的人民银行、财政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企业延伸到目前的铁道部、非银行金融机构、国际开发机构;从投资范围看,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品种由2004年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企业债和商业银行用于补充资本的次级债扩大到政策性银行债、普通金融债、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地方政府债等十余个品种。从债券投资者看,目前已有银行、证券公司、基金、保险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社、财务公司和企业等类型的投资者,且户数在2009年末已达9247家,较2004年末上升了132.16%。从市场容量看.整个市场2009年累计发行债券4.9万亿元,年末债券托管额达13万亿元:分别较2004年和2004年末增长106.66%、182.61%。

受政策、市场和自身特点三方面因素影响,银行投资债券市场的意愿较高。一是宏观调控政策促使银行加大债券投资。受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影响,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被严格控制,债券市场进而成为银行配置资产的一个重要渠道。此外,存款准备金的连续上调也促使银行增大了对流动性资产的配置。上述现象在2008年及之前几年的宏观调控中均曾反复出现。二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迅速发展改善了银行债券投资的市场环境。债券市场参与者量上的迅速增加和类型上的多元化,为银行提供了更多不同投资取向的交易对手,提高了交易成功的概率;债券发行量的扩大则有利于银行更自由地调整资产结构,使银行的资产管理具有更大的回旋余地。三是银行制度成为投资债券的内在因素。在我国分业经营的管理制度下,银行的资产配置受到严格限定,使债券成为除信贷投放外另一重要资产配置方式。这对小银行业机构尤为明显。此类银行均存在经营规模狭小、营业网点不足、产品创新乏力、营销能力较弱的特点。在市场狭小,优质客户资源有限、中小企业利润偏低的市场背景下,处于竞争优质客户乏力,培育小客户成本过高,无力独自研究和推出新产品的不利地位,限制了贷款业务的发展。相对而言,银行间债券投资业务具有经营成本低廉、参与者市场地位平等、交易可控性强、不需营业网点支持、利息收益相对稳定的特点,有效规避了小银行的市场竞争短板。并可使其通过对债券期限结构的合理配置,兼顾资产流动性需求。

二、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面临的风险

我国债券业务还处于新兴发展时期,风险管理体系并不健全,风险的控制更多依靠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债券发行人和市场参与者严格的准人限制这一行政审批手段。债券风险管理相对于业务发展尤为迟缓,更难以抵御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债券风险。

(一)风险投资策略不明确

我国大部分银行,特别是小银行。近年虽已展开了对债券市场的分析研究,但受专业人才缺乏、内外信息资源不足的影响,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多集中于单项业务或局部问题,缺乏系统性研究,不足以从全行视角出发为债券投资提供系统性的前瞻指导,未能对债券业务的发展方向、规模、种类、期限配置制定长期规划,致使银行债券业务缺乏市场定位,无法形成明确、持续的具体措施,影响了抵御市场波动的效果。尤其在当前经济金融市场波动较大,国家各项调控政策连续推出,对银行资产负债的配置提出较大挑战的情况下,银行的风险投资策略仍停留在相机决策的被动境地,凸现了市场、政策研究能力的薄弱。

(二)风险管理制度缺失

在业务规范上,多数银行还未建立起一整套能全面覆盖债券业务各风险环节的管理制度,未能针对债券业务特点制定操作性强的自营业务、业务、代持业务具体细则或业务流程;未健全债券投资业务有关的授权管理、授信管理、业务操作程序、计量分析、会计核算、绩效考核、检查监督等管理制度;未建立重大市场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和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制定的资金业务相关管理办法中,缺乏对债券投资业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压力风险测试的规定,特别是小银行对债券投资总体规模无明确限制,未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对债券投资业务的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控制。日常管理主要依靠管理货币市场业务的各项内部制度。而此类制度的内容亦多为各部门的职责规定,无可用于具体操作的风险量化指标,客观上难以在部门和岗位间形成有效制衡。削弱了债券投资管理的约束力。在投资决策上,银行主要依靠从业人员的经验判断,未形成以债券种类、期限、价格和市场利率等因素为基础综合评定的决策机制。上述制度的缺乏使债券业务的操作和风险控制更多体现为决策者的个人偏好,而难以保持持续、稳健的做法。此外,对账制度有欠缺。部分小银行虽在《资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对账管理作出一些规定,但未细化对账业务操作流程,明确对账责任人,也未按照会计核算管理的基本要求逐日进行账实核对。资金中心与托管机构对账,通过台账与托管机构按面值对账,但无对账单。

(三)风险管理能力不高

一些银行的风险防范水平还较弱,虽有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控债券风险,并开始逐渐引入市场风险计量模型、限额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等技术支持,但受人力不足、专业水平有限和工作不专职的影响,在实际监控中未能实现风险分析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没有建立市场风险资本分配机制,亦未在压力测试基础上制定出应急处置方案,制约了风险监控的效果。一些债券业务交易性明显的银行未能建立与自身交易性业务频繁相适应的止损制度,亦未依据业务总量、债券种类、期限等因素提取损失准备金,建立补偿机制。此外,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稽核审计空白。按照内控风险管理要求,银行涉及任何业务都应纳入监督管理范围。但部分银行稽核部门未对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业务制度建设、业务经营、风险管理等情况进行内部稽核检查:对反复套作的风险控制不够严格。金融机构通过购买债券进行质押式回购融入资金、再购买债券反复套作放大风险。当市场利率出现较大波动时,利率风险成倍增加,从而引发资金流动性风险。

(四)内部监督机制虚化

一是岗位设置交叉。债券业务岗位设置应按前台交易、风险控制、后台审核与清算的岗位进行业务操作。部分银行未定人定岗,分工不明确,交易人员既负责前台现券买卖、债券回购、资金拆借业务,又负责

后台复核,前后台未能按要求严格分离,存在混岗操作和“一手清”现象。二是风险管控不到位。部分银行未按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要求,设立专门的债券投资交易账户;资金中心未建立u盾、密码检查登记簿、印章使用登记簿,且印章使用责任不明确,密码更换无记录、不及时,保管不合规。三是短期逐利性较强。频繁的债券买卖在一些银行已成为日常现象。有的银行频繁通过出售、购回的形式让交易对手代持自身债券,借以推高债券利率,实现更高的债券收益率;有的银行频繁进行债券买卖,以获取价差收益。大量的交易使得一些银行1年的债券买人卖出总量高达其年末债券余额的30倍以上。四是债券业务风险管理在很多银行中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日常监督中,一些银行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未督促过高级管理层改进对债券业务的风险管理,亦未拟定出相关风险约束指标;稽核审计等风险管理部门未对债券业务进行过全面检查,也未提出过风险审计报告和风险管理意见、建议。

三、防控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市场风险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市场风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授权授信办法。包括货币市场业务管理办法、货币市场业务操作规程等业务制度;制定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市场风险管理框架、市场风险止损办法等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的市场风险审计制度等。在授权授信制度方面,制定各项业务品种的限额额度和风险敞口额度,明确授权流程和授权业务种类以及可以交易或投资的金融工具等,从制度上规避市场风险的发生。二是完善市场风险的管理流程、架构和信息反馈制度,明确银行内部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市场风险的管理部门要定期写出交易类账户市值重估报告和市场风险分析报告,报告应采用纵向报送与横向传送相结合方式,纵向为向管理层报送,横向为向前台传送反馈,以更有利于市场风险的分析和控制。银行内部稽核部门要定期对市场风险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向董事会和监事会报告。职责明确,分工明晰,使市场风险的管理更加具体,落到实处。三是制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战略。中小银行要本着风险管理战略和全行经营战略一致性的原则,考虑自身市场风险承受度、风险识别控制能力、交易规模、复杂程度等因素。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目标。在债券投资中,平衡收益与风险关系,主动采取措施回避市场风险,以减少或避免由于市场风险所引起的市值损失,同时要通过投资组合的多样化来分散风险。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制定合理的市场风险资本占用,避免盲目扩大投资,放大市场风险。四是构建市场风险管理模型,完善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检测和控制程序。根据《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划分银行类账户和交易类账户,构建债券组合管理,使用模型每日对交易类账户债券进行市值重估、在险价值分析、关键年期久期分析和收益率曲线分析等。定期进行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为市场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二)强化内控防范操作风险

一是增强审慎经营理念控制投资规模。在日常的债券业务操作中,准确解析货币政策趋向,及时把握投资机会,同时持有合理数量的债券,确保债券资产的流动性。银行债券投资业务要确保正常支付结算的前提下,结合自身资本实力、发展战略,充分考虑各项业务之间的可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设定适当的债券投资业务总量控制目标。要密切关注宏观政策的变动及可能对债券投资市场产生的影响,严格债券滚动投资管理,合理确定债券投资放大倍数,严防因债券投资规模过大而引发的流动性风险;要根据风险承受能力。明确债券投资选取标准,合理确定债券投资组合,分析投资风险,跟踪监测风险变化,不定期进行压力测试并合理设立止损点。二是加强业务规范化管理。银行要建立债券投资业务授权管理制度、债券投资风险评价办法、风险预警和处理机制方面的制度及管理办法,同时按照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原则,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其他合规渠道进行债券投资。按规定办理托管手续。三是对重要岗位进行分离。对前台现券买卖、债券回购、资金拆借等业务要明确专人负责,后台复核人员与前台交易人员必须分离,做到权责清晰、相互监督,防止出现混岗和“一手清”现象,同时要明确专门的部门或风险控制人员负责的风险监控,加强计算机管理,实行分级授权和岗位约束,切实防范投资业务操作风险。四是强化内控制度执行力。债券投资业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操作人员执行制度情况的监督,督促业务人员依法合规操作;规范会计核算,按要求设立专门的债券投资交易账户,加强日常对账工作,严格按会计权责发生制原则,及时准确核算债券投资业务,提足风险准备。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效力,使稽核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稽核监督的质量和频率,每年至少对市场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和环节的准确、可靠以及有效性进行一次独立的审计和评价,对违反内控制度的部门和个人严肃处理。五是银行要加强业务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风险管理水平。通过举办债券投资业务培训班、建立银行间货币市场业务定期分析制度等,帮助债券投资交易员及时了解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掌握市场政策、信息和交易技巧,不断提高操作技能和风险防控水平。

(三)细化债券投资业务的监管要求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市场风险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2004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城市商业银行最迟应于2008年底前达到本指引要求,处于监管要求和商业银行风险调整后的收益需要,市场风险的管理迫在眉睫。此外,银监会出台的《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系统要求,但银行在监管部门没有硬性要求的情况下往往从降低成本,简化程序考虑,将风险管理维持在较低水平。而鉴于近年来银行债券投资资产业务规模的迅速增大。其缓慢提升的管理水平已无法适应风险控制的需要。对此,有必要通过进一步出台细化的监管规定,促进银行提高债券管理水平。一是将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阶段化。在综合考虑市场风险、银行投资情况和成本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制定从简至繁分阶段建设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逐步细化管理架构和强化技术手段,由各行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投资规模和交易类型建设对应阶段应拥有的风险管理体系。此后,在自身风险管理体系未达到下一阶段之前,银行的债券投资不得超出本阶段设定的范围。二是将债券业务风险管理规定量化。依据银行风险总体情况,以指标形式明确市场风险资本的配置要求,框定投资的比例、结构、范围,限定风险限额、止损限额的最低要求,并确定开展压力测试的间隔期,强化对银行的监管约束。

第9篇

【关键词】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政策

债券投资风险是指预期收益变动的可能性,债券投资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债券投资管理的实质就是对风险的管理。但目前商业银行债券业务风险管理仍不成熟,建立高效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系统是商业银行债券投资风险管理的核心,管理风险已经成为债券投资业务的基础。

一、商业银行债券投资风险识别

债券的主要风险形式有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市场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因此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购买力风险和操作风险,其中市场风险中的利率风险是最主要的风险。

(一)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指因利率、价格、汇率等的变动而导致价值未预料到的潜在损失的风险。外资通过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债券的规模较小,汇率变动引起的风险难以充分体现,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价格波动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利率的变动导致债券价格与收益率发生变动的风险。大多数债券的票面利率是固定不变的,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债券价格下跌,使债券持有者遭受损失。因此,投资者购买的债券离到期日越长,则利率变动的可能性越大,其利率风险也相对越大。

债券市场价格波动,既给债券投资业务带来了机遇,也为投资带来一定风险。我国债券市场的产品定价偏离合理价值造成波动,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目前市场状况下,债券的宽幅波动更多源于很多机构对于后市的预期的趋同性,债券价格出现较大波动,风险进一步集聚。以交易为目的的的债券短期买卖中,价格波动引起的风险更为突出。

(二)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投资者在短期内无法以合理的价格变现的风险,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流动性风险而言,主要为产品流动性风险,即由于市场交易不活跃而使得金融机构无法按照公允的市场价值进行交易而导致损失。

衡量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一方面要看资产变现的能力,即在价格不产生较大波动的前提下,能否大量出售各种期限的资产;另一方面,融资效率也反映了流动性风险大小,即能否快速融入或融出各种期限的资金。债券资产变现缓慢,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三)购买力风险

购买力是指单位货币可以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货币的购买力是持续下降的。债券是一种金钱资产,因为债券发行机构承诺在到期时付给债券持有人的是金钱,而非其他有形资产。债券发行者在协议中承诺付给债券持有人的利息或本金的偿还都是固定金额,回报金额不会因通货膨胀而有所增加,但是通货膨胀的发生,债券持有人从投资债券中所收到的金钱的实际购买力越来越低,甚至有可能低于投资金额的购买力。通货膨胀剥夺了债券持有者的收益,使得投资者面临购买力下降的风险。

(四)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被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纳入资本监管的范畴,操作风险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方面。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业务中操作风险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技术层面和组织层面。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操作风险是主要是由于内部操作过程错误、内部监控系统失灵等因素导致的损失。常见的有管理决策者判断失误,交易人员的不规范操作及投资分析所采用的方法错误等造成损失。总而言之,操作风险来源于技术和组织两个层面,监管漏洞以及技术失误,以至于没有在适当的时间采取相应措施,导致发生损失。

二、商业银行债券投资风险评估

近年来,债券资产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仍为国家信用主导,商业银行投资的债券也几乎是信用风险为零的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占绝对优势,这类资产令银行规避了信用风险,但却必须承受由市场化利率波动带来的巨大的利率风险,出于对利率风险习惯性的忽视和巨大的信用风险监管压力,不少银行加大债券投资而严格限制信贷投向,因而出现利率风险替代信用风险的倾向。接下来以工商银行为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中存在的风险。

(一)工商银行债券投资现状

2011年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复杂多变,工商银行投资净额39,159.02 元,比上年末增加1,836.34 亿元,增长4.9%。表1为工商银行2011年末投资结构:

表1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项目 2011 年 2010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债务工具 3,911,633 99.9 3,727,086 99.9

非重组类债券 3,402,795 86.9 3,322,915 89

重组类债券 397,996 10.2 402,321 10.8

其他债券工具 110,842 2.8 1,850 0.1

权益工具 4,269 0.1 5,182 0.1

合计 3,915,902 100 3,732,268 100

由表1可以看出非重组类债券34,027.95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98.80 亿元,增长2.4%。非重组类债券占投资的绝大部分,其中非重组类债券又可以按发行主体和剩余期限两种标准划分,其结构分别为表2、表3所示:

表2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项目 2011 年 2010年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政府债券 858,194 25.2 728,399 21.9

中央银行债券 682,676 20.1 1,184,717 35.7

政策性银行债券 1,318,582 38.6 977,903 29.4

其他债券 543,343 16 431,896 13

合计 3,402,795 100 3,322,915 100

表3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剩余期限 2011 年 2010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无期限 391 0.0 6884 0.2

3个月内 96,420 2.8 351,405 10.6

3至12个月 498,240 14.6 719,339 21.6

1至5年 1,868,781 55.0 1,453,337 43.8

5年以上 938,963 27.6 791,950 23.8

合计 3,402,795 100 3,322,915 100

表2显示从发行主体结构上看,政府债券增加1,297.95亿元,增长17.8%,中央银行债券减少5,020.41亿元,下降42.4%,政策性银行债券增加3,406.79亿元,增长34.8%,其他债券增加1,114.47亿元,增长25.8%。结构的变化是由于报告期内央票到期,工行相应调高对政策性银行债券、政府债券以及优质信用债券的投资力度。

表3表明从剩余期限结构上看,1年以内期限档次的非重组类债券减少4,825.77亿元,下降44.8%,占比下降15.0个百分点,1至5年期限档次的非重组类债券增加4,154.44亿元,增长28.6%,占比上升11.2个百分点,5年以上期限档次的非重组类债券增加1,470.13亿元,增长18.6%,占比上升3.8个百分点。由于债券收益率曲线发生变化,工行调整投资策略,加大对中长期债券投资力度。

2011年末工商银行持有的最大10只金融债券净额为1374.50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5%,10只最大债券中只有2只为中期债券,其余8只为长期债券。

(二)商业银行债券投资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持有的债券由80%以上都是国债和中央银行债券、政策性银行债券,面临的信用风险比较小;其持有的最大的十只债券综合占总比为3.5%,因此面临的集中风险比较小。从剩余期限来看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风险状况为:

第一,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持有大量低利率国债和中长期债券,且多数是在利率下降期间购入的,隐藏着巨大的利率风险:低利率国债在收益率曲线水平上移时将发生巨额亏损,在当前利率上升的趋势下,持有大量低票面利率国债令银行可能蒙受巨大的机会成本损失,在国债收益率超低时购入的国债则令银行蒙受巨大的国债贬值风险。中长期债券资产在收益率曲线变陡时蒙受巨额损失,收益率曲线变陡意味着中长期利率大幅上升,银行债券资产价值因而大幅下降。由于我国债市供求结构不平衡,流动性弱,长债短炒现象严重,债券收益率曲线扁平。随着债市的不断健全,收益率曲线回归理性是必然,却会给持有大量中长期债券的银行带来巨大损失。

第二,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中存在着严重的流动性风险。一方面银行持有的债券期限为1-5年的债券占55%,5年期以上的债券占比也高达27.6%,持有大量的中长期债券会减弱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债券资产与银行存款的期限结构不匹配,活期存款占存款总量的比重不断增加,而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资金来源重活期存款占有较大比重,再加上占债券市场中主体地位的国债和金融债都以中长期债券为主,商业银行存款久期短于债券组合久期,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期限结构错配,促使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组合面临较高的流动性风险。

另外,商业银行债券业务的风险管理往往还沿袭着利率产品的管理方式,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尚不完善,部分银行在管理政策上有所欠缺,甚至存在真空地带。部分银行尚未针对债券业务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独立的决策流程和授权机制、以及与之配套的债券投资政策、债券投资管理办法、债券投资分类管理办法等风险管理政策,缺少对资金规模、资金成本、久期、可投资产品的范围、期限、风险限额、集中度及资本等有关指标的规定和管理。

三、商业银行投资风险管理政策

在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业务风险识别、评估与分析之后,银行要综合考虑债券投资面临的风险的性质与银行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管理要求等,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策略,在制定风险处理策略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和可接受性。对债券投资进行风险管理就是制订并实施风险处理计划,具体的处理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保留和风险转移。

风险规避是银行考虑到债券投资风险所导致的损失很大时,主动放弃或终止投资方案以避免风险所导致的损失,这是一种彻底的风险处置技术。在进行债券投资中,风险规避的具体操作有:在进债券投资品种选择时剔除风险大的产品,或者交易操作中严格限制以避免风险暴露的发生。一般地风险较大无法承受或风险与收益不匹配时应避免投资该产品,比如企业债券;中长期利率处于上升通道中,应避免增加长期债券资产的配置;风险较为复杂或需要十分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超出了银行现有的风险管理能力时应采取规避策略。

风险保留,对于那些无法回避又不能转移的风险,银行只能接受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吸收和抵御。通常银行在债券投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极其复杂,很难向第三方转移,或者银行为了获得可能带来的收益而必须承担一定风险时采取风险保留政策,最常见的是高现金流短的期融资券需要承受一定的信用风险,或者在从事债券短期交易时面临着价格波动风险。

风险转移是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时面临着无法回避或不易回避的风险,但自身管理这类风险的能力又非常有限,或者可以管理这类风险比同业其他银行相比无优势时,可以采用担保或保险或金融创新的方式让更多的主体来分担风险,从而减少商业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衍生产品的产生与发展,为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风险转移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商业银行债券投资决策应以宏观经济走势预测为前提,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以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为指导,有效地监控投资风险,及时恰当地调整投资策略,以收益尽可能大、风险尽可能小为原则,实现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B].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02).

[2]卢遵华.我国债券市场价格波动的均衡与因果分析[J].债券市场研究,2005(01).

[3]邹宏元.文博.商业银行国债风险管理[J] .财经科学,2007(03).

第10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监理服务;投标报价风险;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U416 文献标识码:A

1 公路工程施工监理服务投标报价风险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风险。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监理服务的自然气候条件状况是投标报价的风险影响因素之一。主要是指在工程监督服务过程中气候条件是否会发生异常状况。(2)环境因素风险。公路工程项目附近的环境风险主要是指工程所在地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社会风气、治安管理等是否稳定、完善,是否有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工程监理服务进度,以及对监理服务人员的人身安全是否存在威胁等,这些均是公路工程监理服务投标包间的环境因素风险。(3)市场因素风险。由于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物价不同,这就造成不同区域的消费水平出现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国内东部与西部偏远地区存在较悬殊的物价差异,而公路工程监理服务项目同样存在地区价格差异,若对所投标工程区域的消费水平做准确的调研,则可能会出现报价偏低,导致工程亏损,或是报价偏高,无法中标等。(4)技术因素。由于公路工程涉及较多的专业,技术要求较高,这就要求监理服务人员具有较高的技术。同时,不同的公路工程项目所要求的技术要求也不尽相同。若监理服务人员技术要求不满足工程监督的需要,则无法正常填报合适的投标价格。(5)生产因素。公路是一项服务于大众的基础工程,同时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文化交流的动力。然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由于资金问题导致公路工程生产中断,影响监理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直接增加监理企业的成本,对监理企业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2 公路工程施工监理服务投标报价风险控制

(1)自然和环境风险控制。为合理控制公路工程监理投标报价中的自然和环境风险,可采取与当地监理公司组成联合体以降低工程投标的风险。本地的监理公司对所在地的自然因素和环境因素风险较为清楚,可以提前制定相应措施应对暴风雨、台风、泥石流、洪涝灾害等异常灾害,将工程投标报价风险降低。(2)市场风险控制。针对公路工程监理服务投标报价中的市场风险,可以采取风险回避的方式降低市场风险。针对不同地区消费水平和工资水平存在的差异,可以提前对公路工程所在地区的市场状况进行调研,从而明确建设单位和监理公司签订项目的合同价格,同时监理公司根据自己企业的技术、管理条件,减小投标报价与真实价格的差距。最大限度的规避市场风险对公路工程监理服务投标报价带来的影响。(3)技术风险控制。为了合理应对技术风险对监理服务投标报价带来的风险,可以采用风险转移控制措施降低风险。例如,监理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的监理工程项目,进行岗前培训,或是聘请高技术的监理工程师,也可以跟具有该技术优势的监理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承接公路工程监理项目,从而有效地转移技术带来的风险。(4)生产风险控制。为控制公路工程施工中的生产风险,需要建立企业根据工程实际进度在现场安排一定数量的监理人员,并每天真实记录监理日记,确保不同专业监理工作人员的工作交接工作,避免生产风险。

3 公路工程监理项目投标报价策略分析

3.1 高价赢利策略。高价盈利投标策略是一种以获得最大盈利为目标的投标策略。此类投标策略的应用背景是投标方在整个招标工程中处于相对优势,而招标方处于相对劣势。具体可展现为以下几种情形。(1)工程项目专业性较强,而能够满足招标方要求,对此类工程精通、擅长的投标方仅此一家,此时投标方占很大优势的,可以用高价投标盈利策略获得监理权;(2)招标方工程特殊性导致施工现场和作业环境差,监理工作难度较大,投标方需要通过投入额外的资源已满足和保障工程顺利进行,此时可以提高报价;(3)个别工程特点为工程量小、工程复杂度高和可操作性差等,这些可能会导致无投标方问津,这种情况下提高报价是吸引投标商的重要方法。

3.2低价薄利策略。与高价盈利投标策略相反,低价薄利策略是在招标方较投标方具有一定优势的情况下使用的。具体可展现为以下几种情形。(1)从投标者的角度来讲,如果投标者的目的在于短时间内在某一领域或某一区域取得项目成绩,从而达到广告和招牌效应,那么低价薄利策略能够帮助投标方获得监理权,因为此时目标工程的短期盈利已不是根本目的,只要保证陈本即可。(2)若是投标方能够在前期项目基础上实现新项目的实施,即能够充分利用前期项目资源,那么投标商的报价就会较低,(2)从招标商的角度来讲,当工程施工条件好,监理作业较容易时,会有众多投标商竞争,低价薄利策略是中标的有效方法。

3.3低价亏损策略。低价亏损策略具体可展现为以下几种情形。(1)当工程较大,招标分为几个阶段时,投标方往往希望通过第一阶段压低报价,甚至赔钱干活的手段取得监理权,从而有机会在一期工程中取得优异成果,获得招标方的信任及认可。为后续阶段的竞标增加筹码。(2)投标商急于得到项目,当投标商长期不能接到项目,单位财务入不敷出,员工没有任务,运营困难时,投标商一般会通过低价甚至亏损的报价策略挣得承包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营。

结语

在我国公路工程施工监理服务招标中,由于监理公司较多,各监理公司间竞争较为激烈,其投标报价直接影响该监理公司是否能中标。为了最大限度的编写出高质量的标书,填报更准确地报价信息,需要提前考查公路工程施工监理服务投标报价风险,并制定合理的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第11篇

“套期保值”,是从英文“Hedging”翻译过来的,也有译作“对冲”,是金融市场的一种风险转移机制.其一般定义是:企业为了规避风险,通过使用套期工具,预期抵消被套期项目价格变动风险的一种交易活动.本质是:企业通过期货与现货两个市场,有效的安排,对冲风险,使经营活动避免遭受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保护资产价值.上世纪中期,Keynes和Hicks最早提出套期保值的目的不是为了在期货市场上通过它来获利,而是为了规避因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随着对套期保值使用和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用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理论来阐述套期保值的概念有着很好的效果,套期保值,就是将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上的资产进行投资组合.为了使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达到最大或预期收益风险达到最小,又引入了最小二乘法(OLS),通过线性回归,计算期货与现货价格的最小方差拟合,其斜率即套期保值比率.上世纪末,Ghosh运用误差修正模型(ECM)来研究套期保值,发现在预期收益风险最小时,考虑期货与现货价格的协整关系能使结论更为精确.近年来,随着风险价值模型的发展,研究者们在计算最优套期保值比率时尝试引入VaR方法.相比于其他的理论,VaR的优势在于,通过预计一段时间内套期保值的结果,使企业有相对充分的时间对风险做出反应.国内现阶段关于套期保值理论的研究,主要基于国际上现有的研究成果,将这些研究成果在我国的期货市场上简单应用.周松(2011)首次定性地分析了企业风险管理与套期保值会计的关系.综合来看,国内外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这一块已有了较深厚的理论基础,能够对套期保值风险管理的研究给予帮助.

2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从企业角度来看,风险是指一定环境、一定期限下,由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给企业经营目标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是独立于企业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风险管理的理论倾向,经历了从风险回避到风险转移,再到风险管理的过程.2004年,COSO委员会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其中对企业风险管理给出了如下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由企业各级成员一起参与,共同实施的,通过制订战略,覆盖企业整体,识别那些可能对企业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对风险进行管理,将其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容量内,保障企业目标的完成.”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大致可分为:①目标设定,设定了目标后,管理者才能判断潜在事项是否会对目标造成影响.②事项识别,识别企业的内部事项和外部事项,根据其对目标的影响判断风险.③风险评估,分析风险的概率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基于此进行规划.④风险应对,通过风险规避、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把风险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容量内.⑤控制活动,帮助风险应对方案有效执行.

3套期保值理论

套期保值理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传统套期保值理论;②基差逐利型套期保值理论;③现资组合保值理论.

3.1传统套期保值理论

上世纪早期,英国经济学家Keynes和Hicks提出: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利润,而是为了规避风险.套期保值具有保险功能,又被称为价格和信用保险.

3.2基差逐利型套期保值理论

现实市场环境中,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是不同步的,因此基差并非固定不变.Working提出,套期保值并不能做到将风险完全转移,只是用基差波动相对小的风险替换了现货价格波动大的风险.基差的存在,使人们开始根据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变化或预期基差和实际基差来寻求套利机会,寻求利润是该理论与传统套期保值理论的本质区别.

3.3现资组合保值理论

现代套期保值理论,其基础是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理论.Johnson等通过资产组合理论来阐释套期保值:套期保值就是把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上的商品进行投资组合,预计组合可能的收益和方差,从减小方差或使效用函数最大化的角度来确定期货市场的保值比率.

4套期保值的基本操作原则

1、交易方向相反原则

只有当企业在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中交易商品的方向相反时,才可以在市场出现价格波动的情况下将两者的盈利和亏损相抵消,达到利用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目的.

2、商品种类相同原则

企业在选择期货合约的标的物时,应选择与在现货市场上交易的商品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的商品.只有这样套期保值交易才具备规避价格风险的条件.

3、商品数量相等原则

企业在期货和现货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商品数量应相等,这样当市场发生盈亏时才能大致相等,从而规避风险.

4、期限相同或相近原则

套期保值选用的期货合约月份最好与现货市场上买卖商品的时间相同或相近.因为价格变动影响着两个市场,只有选择交割月份与现货市场实际买进或卖出商品的时间相同或相近的期货合约,才能紧密联系两个市场的价格,从而实现套期保值效果.

5套期保值的风险管理

套期保值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通过操作控制风险.投资者通过风险对冲来实现风险转嫁,将风险转移给有意愿的参与者来承担.投资者在期货市场上建立与现货市场相反的头寸,从而达到规避现货市场风险的目的.当基础资产的价格发生变动时,两个市场的盈利损失可以相互弥补.其依据是市场的两种经济现象的反应:第一种是同种商品期货和现货的价格走势在长期上大致相同,当某一阶段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时,两类价格会出现偏差,或因涨跌幅度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第二种是因为市场存在着套利机制,期货与现货市场的价格随着合约到期会逐渐趋于一致,不然就存在着无风险套期的机会.但套期保值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可能产生新的风险.套期保值的风险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通过套期保值控制企业经营的风险,即自有风险.另一类是管理套期保值操作时的风险,即外在风险.自有风险包括:套期保值比率风险、基差风险、信用风险.套期保值比率风险,当企业的套期保值比率选择不恰当时,套期保值就有可能带来损失而无法达到原来的目标.基差风险,是被保商品和套保工具价格的波动不一致所产生的风险.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市场参与者可以迅速地对市场包含的信息做出反应.但在实际操作时,市场非完全有效市场,因此现货和期货市场价格存在随机扰动现象.信用风险,是指交易方在套期保值交易中违约、无法履约时产生的风险.在合约到期日,交易对方拒绝付款的,会造成违约.在合约到期前,交易对方因各种原因遭受重大损失而失去支付能力的,会造成无法履约.外在风险包括:决策风险、财务风险、管理体制风险.决策风险,是指由于管理者的决策失误,企业制定的套期保值方案有缺陷.财务风险,主要体现为企业保证金不足.当短期内期货价格发生剧烈变化,并朝着不利于套期保值者的方向变化时,企业被迫需要追加保证金,如果追加不利就会被强制平仓.管理体制风险,是指由于我国套期保值管理体制的不足导致企业套期保值交易发生亏损的可能性.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套期保值操作前的风险分析具有重要地位,开展套期保值活动时需要风险管理的保驾护航.

6套期保值风险管理方法

企业开展套期保值活动时,风险控制必然伴随始终,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体系.本文引用COSO风险管理框架,围绕套期保值风险控制要素来讨论套期保值的风险管理措施.

6.1目标设置

企业在进行套期保值时,应设定正确可行的目标,同时,识别相关的风险,评估这些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合理设定企业的风险容量.

6.2事项识别

企业需要识别可能影响套期保值效果的潜在事项,判断这些事项带来的是有利影响还是不利影响.风险识别,就是分析各种因素对套期保值效果的影响程度.在对套期保值活动进行风险识别时,企业需要对整个套期保值流程进行梳理,分析识别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

6.3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就是量化,估算,预测某一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及影响.对企业套期保值的风险评估可采用定量与定性两种方法.定量方法主要是通过数学模型和技术手段来评估风险,如风险价值模型(VaR)、压力测试等.通过定量方法得到的结论往往较为精确,使企业能够直观地获取套期保值风险的信息,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而当企业在风险模型失灵,无法取得足够可靠的数据等情况下,可采用定性方法.定性方法主要基于风险管理者的经验对套期保值风险进行评估,常用的方法有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法(RCSA).在运用RCSA方法对套期保值风险点进行评估时,既要评估该风险点的固有风险,还要评估在现有的控制活动和拟采取的控制活动中该风险点的剩余风险,评估内容包括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危险程度.

6.险应对

在应对套期保值风险的过程中,企业可制定套期保值风险管理策略,把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风险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量之内,保证其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进行风险应对的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判断风险是否处于风险偏好和风险容量之内,若处于风险容量内则选择风险接受,否则选择风险规避、降低或分担.

6.5控制活动

套期保值的控制活动是其风险管理策略能够顺利实施的保证,是针对识别和评估的风险所釆取的具体措施.包括事前授权、职责分离等.开展控制活动时,应考虑活动与目标、风险应对的相关性和适应性.同时,对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建立起应急处理机制,对暴露出来的风险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造成更大的损失.包括:①基础设施发生故障时的防范和处理.②日常业务活动的应急措施.

6.6信息与沟通

套期保值风险随着套期保值交易的更新发展而不断变化,而诡变多端的市场又要求企业能迅速地对风险做出反应.因此,面对市场上繁多的信息,如何从中准确及时发现与风险相关的信息?企业有必要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套期保值风险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和传递.通过系统实时收集市场与企业内部的信息,筛选出与风险相关的,及时传递.同时,在套期保值风险管理中,企业应构建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鼓励员工对风险问题进行交流,塑造积极的沟通环境.

6.7监控

套期保值风险管理的监控,是围绕其风险管理目标,对风险管理整体过程进行监督,发现缺陷并持续改进.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监控系统是企业风险管理有效运行的保障.

7总结

第12篇

[关键词] 操作风险; 收入模型; 量化分析; 股份制商业银行;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中图分类号] F832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9-0052-04

衡量一家商业银行是否经营得好的标准,除盈利水平外,更体现在其防范、规避和度量风险的能力,是否有坚实的核心竞争力应对国内外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化。从人们对银行风险认知的发展史来看,操作风险虽具有长久的历史渊源。但是大多数世界银行把风险防范的重心放在市场风险和信贷风险上。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衍生产品的推陈出新,操作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中被忽视的潜在风险。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相对于市场风险与信贷风险的研究,操作风险因多种原因没能形成广泛认同的衡量标准。尽管如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操作风险量化模型的概述与选择

由于我国的金融机构缺乏操作风险的预警意识加之操作风险的自身特点,难以形成一套完整的银行层面的计量方案。加强对操作风险的量化分析是提高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未来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在操作风险的研究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与当今世界先进金融机构量化分析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

从国际上来看,操作风险自身具有特殊性,起初被认为是不可量化的风险。现有的几种计量方法其各自原理、优缺点与条件要求也不相同。但总体模型的出发点在于能最大化地模拟操作风险,这样便于对操作风险进行衡量,进而对其风险防范提取相应的资本金做铺垫。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计量模型有: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基本指标法、标准化法和内部模型法。此外,还有损失分布法、极值理论法等。这些方法都运用了一定的统计分析工具,是一种“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收集资料通过采用高级计量方法加工而成。

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进行量化,还需要选择合适的计量工具。

1从研究本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对于操作风险的计量分析处于初级水平的起步阶段,且受我国金融市场自由度和发展水平等多方面限制,即使可以运用高级计量模型,也达不到其假设条件,得不到预期效果。

2从计量工具上看,每个工具本身就各有优缺点,但并不是每个都是适合操作风险量化的优等模型,还要受很多条件制约。例如,西方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大多采用的巴塞尔委员会建议使用的三大分析模型,国际活跃银行所设计的计量模型并不适用于我国。对这些高级计量工具,我国的商业银行大部分达不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定性与定量的标准。其模型对数据的要求严苛,无法弥补我国商业银行缺失的数据。

3操作风险计量模型设计分析方法通常有两种,即“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后者对数据的完整、质量等要求极高,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分析应该选择“自上而下”的分析法。该分析法的基本思路与计量设计回归分析大致相同。先设定目标变量,确定影响目标变量的因素,设计数理模型反映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检验工具模型的可靠性,最后利用模型估计目标变量大致的变化。

综合以上论述,下文计量分析采用我国兴业银行与浦发银行的数据作为样本,并选择基本指标法和收入模型法来衡量其操作风险,笔者认为有一定合理性,符合我国商业银行现有条件和研究方法。

二、以兴业银行与浦东发展银行为例量化分析

对于研究对象的挑选,考虑到选择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浦发、深发、民生等国内多家股份制银行中,挑选了浦东发展银行和兴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两者规模差距不大,浦东发展银行的上市历史比较长,其数据指标易获得。兴业银行虽上市比较晚,但发展至今数据指标也满足其要求,可以参与模型研究。故挑选二者作为研究对象。

从绝对与相对角度来看,兴业银行的总收入低于浦发银行,其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便低于浦发银行。浦发银行应提取更高的资本准备。因为该方法较为简单,未考虑总收入以外其他因素的影响,估计数据偏大且不准确,更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足。

(二)收入模型分析法

操作风险从广义上讲,是指除了市场风险、信贷风险以外的所有风险。故将银行的净收益作为目标变量,认为只包含了市场风险、信贷风险与操作风险。则扣除市场风险和信贷风险的方差影响,剩余为操作风险数值。净收入的变动大部分可以由市场风险与信贷风险的因素解释,不可解释的部分为操作风险对净利润的波动影响。

为避免解释变量的精确度影响到设计的回归方程效果,故在挑选的解释变量上要尽可能地突出市场风险与信贷风险的影响因素。1GDP增幅与CPI指数作为宏观的市场影响因素,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更对银行业的收益有着重大的影响效果。2存贷利差。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依旧主要来自存贷业务,利差的大小决定了大部分银行的收益基础。3证劵指数。体现证劵市场的总体表现对于股份制银行的影响。4不良贷款率。作为衡量信贷风险的重要指标,影响着银行的利润水平。所以,本文选取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幅除以CPI值GDP/CPI、存贷利差(Loan-Deposit)、上证指数(index)、不良贷款率(Nonperforming loan index)4个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与所属银行年报。

从风险因素来看,两家银行存贷利差LD的参数大于0,符合实际,兴业银行LD每提高一个单位,则净利润就增加63316个单位;浦发银行则净利润提高633162个单位。Index因素影响比较小,大于0,符合实际。当上证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则兴业银行的净利润就增加00252单位,浦发银行净利润增加0023单位;不良贷款率均小于0符合实际,不良贷款率BI每下降一个单位,则兴业银行净利润提高2476个单位;浦发银行则提高1535个单位。

2计量意义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

在前面的逐步回归法的检验中,已证明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的样本模型的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从nR2 统计量对应的伴随概率容易看出,拒绝原假设H0,接受H1,即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原有兴业银行与浦发银行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检验可以基本确定其收入模型基本与兴业银行与浦发银行的净收益情况相符。因为收入模型是从操作风险广义定义出发,所以在收入模型中,由市场风险和信贷风险因素构成,模型不能解释的部分则为其操作风险的影响,兴业银行的R-squared值为0762,即能被市场风险和信贷风险解释的部分为762%,不能解释的操作风险占比为238%;浦发银行的R-squared值为0697,即能被市场风险和信贷风险解释的部分为697%,不能解释的操作风险占比为303%。从数值上看,浦发银行的操作风险对净利润的影响大于兴业银行。该结果与基本指标法基本分析结果一致。浦发银行相对于兴业银行应提出相对更高的操作风险资本,亦浦发银行经营中存在更高的操作风险产生的可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浦发银行应提取更高的操作风险资本,应对未来可能产生的风险,提高操作风险的管理防范水平。对于操作风险的量化分析,基本指标法和收入模型法都有一定实践性。相比较下,基本指标法相对简单,不能很好地反映操作风险。收入模型能够比较量化,但模型还存在一定缺陷。高级计量方法在我国还难以实施,随着银行业不断发展,这一领域还值得探讨。

[参考文献]

[1]周佩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J]财会月刊,2009(3)

[2]钟伟新巴塞尔协议和操作风险高级衡量法框架[J]金融与经济,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