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语文阅读课程

大语文阅读课程

时间:2023-08-24 17:17: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语文阅读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语文阅读课程

第1篇

关键词:阅读课程;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文学素养

小学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建成阶段,因此这个时期增设语文阅读课程,往往会培养起他们日后的阅读习惯。然而很多小学生在放学之后没有自主阅读的意识,学习的主要时间都集中在在校期间,因此,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设置十分必要。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程能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众所周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养成也不是能够一天两天养成的。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尤其是处于三观建成阶段的小学生意义尤为重要,小学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日后必定使得他们受益匪浅。

小学生的思想还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处于建成阶段,往往比较容易引导,习惯的养成往往也比较容易,尤其是像阅读这种能够同时动用学生想象力的习惯,其养成往往比较容易。小学时期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籍一般比较通俗易懂,再加上阅读课有些安静的氛围,因此小学生很容易在这种宁静的阅读课堂氛围中沉浸到图书的世界中,遇到好玩儿、好笑的寓言故事时,学生更容易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情景代入地了解故事背景,了解其背后的深刻含义,进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总之,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日后生活中的宝贵财富,而小学时期恰恰也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学校和老师提供的良好的阅读环境更容易将学生带入图书的世界,因而小学时期开设阅读课程十分有必要。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程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中学语文甚至大学语文的考试题目中,往往阅读理解类题目占有很大比例,然而也是大部分学生失分的“重灾区”。学生失分的原因往往集中在他们不能够读懂作者所写的文章内涵以及出题者的出题意图,而这样的阅读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因此,小学语文老师有必要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有目的地培养。

小学阶段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往往比其他时期更有效果,因为小学时期的学生往往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记忆力也比较强,如果老师能够加以引导,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必然得到很大提升。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小学语文的阅读课程恰好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契机,让学生定期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加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由于老师阅读课上的不同阅读任务,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文章,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他们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哪些文章能够读懂,哪些文章读不懂,因此老师和家长可以根据这个结果对症下药,针对不容易理解的文章类型对学生加以引导,注重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阅读,并且要在每一次的阅读之后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训。其次,学生还能够根据老师布置的阅读笔记、读后感之类的作业表达出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理清思绪,进一步挖掘文章背后的内涵。随着学生在阅读课程上的不断阅读和积累,久而久之,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日后必定受益匪浅。

三、小学语文的阅读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时期的写作往往是较为简单通俗的看图写作,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语言文字也往往比较通俗易懂,甚至很多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缺乏常识,写出来的东西仅仅是根据他们的个人想象,而缺乏一定的合理性,语言表达能力不强,逻辑性也有待提高。而小学语文阅读课程可以督促学生增加阅读量,通过多读一些经典好书,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逻辑性和合理性的建立。

在批阅小学生作文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种类型的句子:“今天的风很大,东刮刮,西刮刮,过了一会把我的帽子也吹了起来。”这种“东刮刮,西刮刮”的风显然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小学生往往只知道刮风,不知道风向的专一性。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方面存在一定的了解,然而他们了解这些常识的途径又少之又少,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为孩子讲到所有的常识,就算是讲过的常识,小学生也有可能玩着玩着就抛之脑后。但除了家长和老师,小学生们了解常识和科学知识的途径还有图书,通过阅读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例如,老师在阅读课上可以提倡学生们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等基础科学类的图书,内容针对小学生又通俗易懂,看得多了,学生自己也就有了很深的印象,在写文章的时候就不会犯一些低级的常识性错误了。

除此之外,学生阅读面的扩展有利于他们积累一些名言警句,甚至一些文学大家的经典语录,这些东西他们看得多了、记得多了,在他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作文中都可以得到体现。在文章中掺杂几句古文言文,往往会为学生的作文增色不少。总之,学生的写作能力往往最直接来源于他们的阅读知识面,学生的文章中往往能够直接体现出这个学生的阅读知识面,知识面广的学生,文章自然而然写得大气,语句中常见的错误也往往较少。

四、小学语文阅读课程能为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阅读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全都浓缩在一本本经典书籍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伊始阶段,有权利也有义务通过阅读这些凝结着古人无穷智慧的书籍,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从中获得个人素养的提升。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课;思考;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由此看出,如何充分发挥阅读课的教学功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读有所得,并把课内养成的阅读经验“辐射”应用于课外的阅读、学习,是目前课改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为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语文阅读课。然而在阅读课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与缺憾。下面我想结合我校开设语文阅读课的实践谈一谈我的几点思考与一些尝试:

一、部分老师对阅读课这一新课型认识不足,思想上不重视

许多语文教师也一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开拓视野、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等等。但他们更多的认为:学生的能力与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有限的一两节课时间内,很难达到这一目标,加之高考的压力,他们常将阅读课用于讲授课本知识,更多地去侧重于应考技巧和考试策略的培训。

二、一些老师缺乏阅读课指导的经验与方法

面对新课程下出现的阅读课这一新型课,一些老师觉得无所适从,缺乏阅读课指导的经验与方法。他们只是将教学大纲所建议阅读的书目笼统地介绍给学生,或者仅在授课过程中将一些优秀书籍推荐给学生,就不再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指导。特别是每周的一节阅读课,他们只是将学生带到图书馆或阅览室就算完事,自己与学生随意的找本书读读,导致学生读书漫无目的,最终挫伤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了上阅读课的兴趣。

三、好多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有的学生将阅读课当成了休闲课,所看的杂志多是休闲类的,文学类杂志很少借阅,辅导类杂志更是视而不见;有的学生喜欢什么专门看什么,表现出阅读单一化;有的学生似乎“不会”阅读,仅凭兴趣,想当然地拿上一本,走马观花,几下就翻完了,然后再借一本,如此往复,一节课能“看”好几本杂志。可见,学生阅读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和盲目性。长此以往,阅读课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浪费资源。

那么如何才能上好语文阅读课呢?我觉得可以做如下几点尝试:

第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选书与读书方法方面的指导。

“快速”阅读固然节省时间,阅读量大,但囫囵吞枣,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看皮毛,不看实质,就像夹生饭,即使消化了,对身体又有多大好处呢?须知读书要细细琢磨,方能取其精华,为自己所用。生活告诉我们:只有真正会读“课外书”的人,才是出类拔萃的时代骄子!只有多读以精思,慎读以明辨,才能集思广益,真正发挥阅读的作用。因此,在开课之前,教师对于阅读课上应该读哪些文体类型的书、哪些内容的书等方面的问题要进行讨论,并到校图书馆中精心的选取适合高中生年龄阶段阅读的书籍,力求在书的源头上给学生把好质量关,让学生们不至于在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中迷失了方向,从而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毕竟任何形式的教学最终都希望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要求。

第二,分阶段设定阅读内容,让学生逐步进入正确的阅读轨道。

第一阶段是自由阅读阶段,此阶段不限定阅读内容,有的学生读体育杂志,有的学生读旅游刊物,有的学生读情感随笔,只要内容健康我都不去干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阶段是指定阅读书籍,要求学生集中阅读《读者》、《青年文摘》、《知识文库》、《杂文选刊》、《中华活页文选》等书籍,以拓宽知识积累。第三阶段是深化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感悟语言之美,领会人生哲理,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每个阶段必须要求学生建立读书笔记,每节阅读课的摘抄和心得不少于300字,通过摘抄、写阅读心得、记录讨论内容等方式对本次阅读课进行回顾,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每月可抽出一堂阅读课,和学生一起总结近段时间以来阅读的问题、讨论状况,通过集体决议和教师计划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今后阅读课的内容、书目的选择,讨论的话题等。或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先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将这一个月中自己所读的书介绍给同组的同学,并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感受,每组再推选出一到两名同学,将本组所选出的优秀文章及作品,以同样的形式介绍给全班同学。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阅读吸收的信息有了一个极好的外化机会。

第三,围绕语文阅读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余秋雨说过:“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通过课外阅读,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升境界,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如,充分利用学生家庭订阅的报刊,开展读报、剪报、评报活动,每周由学生小组互评,推荐出各组的优秀稿件,在班级中展示和评比,在浓厚的阅读氛围和阅读成就感的推动下,学生的被动阅读转变成了快乐阅读,由课内阅读转到了课外阅读。

第3篇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观念落后

在阅读课的课堂上,大多数老师采用的还是以讲授为主,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学生在听老师讲,缺乏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这样就会慢慢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大幅下降。

2. 阅读材料单一

在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课上,老师所选用的材料大多与教材相关,这不仅是因为要配合阅读为语文教材服务,应对考试检查,也是因为教学资源匮乏,阅读资料太陈旧。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老师的教授水平受到制约,学生的创造性也得不到体现。

3. 考核标准不科学

初中阅读课的教学质量考察主要是通过考试成绩。而老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会按照考试题型来教授学生,有时甚至直接将课文作为试题来检测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自己熟悉的课文,通常也不会进行全篇阅读,而只是找出代表性的词语就可以了。如果长期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就会抑制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阅读自主学习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交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在阅读过程中实现自我提高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应用自主学习模式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明确阅读目标

在开展学生自主阅读教学之前,应该先给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在结合语文课程,但又不拘泥于课程的基础上,大范围选取阅读目标。要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正确的阅读方向,进行有针对性地阅读选择。

2. 自主掌握生字、生词

在进行阅读之前,应该教导学生解决基础的字、词问题。在课程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将不会的生字、生词标记下来。阅读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交流中老师作为引导者帮助他们解决生字、生词的问题。解决之后再进行全篇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强化他们对生字、生词的意思理解。

3. 把握阅读主旨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不是简单地通篇阅读。阅读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主体结构、行文脉络,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主旨写作的,从而理清思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信息提炼能力等多种能力。

4. 学习阅读中的写作手法

在阅读的学习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要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基础。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树立欣赏语言的方法及学习写作的技巧。其中,应该针对不同性质的文章进行不同方法的引导,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喜好找到自己欣赏、喜欢的字、词、语句,并且记录下来,说明自己欣赏的理由,或者可以进行背诵,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除此之外,要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写作手法与技巧。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就不明白的问题进行分析交流,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创新手法或者写作技巧。老师可以来回巡视,就小组讨论的集中问题进行点拨,但是切不可成为主导,还是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

5. 探讨阅读内容

在阅读课程的自主教学中,虽然老师放手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但是要防止学生的盲目阅读。因此,在阅读之后,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让学生解决一些读后问题。比如,该文章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写作的意图是什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字里行间发现作者写作的用意,进而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

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的时候,老师要用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就学生不明确的问题进行及时启发,提高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小组讨论结束后,老师应就之前提出的问题进行检测,要以灵活方式进行查缺补漏,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要防止题海战术,不要让学生恢复呆滞的学习状态。

6. 进行阅读总结

第4篇

一、课程开发的意义

目的:开发一门以奠定高中学生人文精神为目的的经典阅读课程,探索一条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语文课标》)所提出的奠定学生人文精神的显性途径。

教育的改革价值:创新人文教育的途径,使人文教育由“潜在”的熏陶感染转化为“明里”的课程教学;使人文教育走向系统化,人文教育将由以前零散地渗透在语文教学转变为系统地专门训练。

二、相关研究述评

目前,在国内还没有搜索到“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开发研究”的同类研究成果,但关于“人文”或是“经典”方面的诵读活动、读本编写和课程探索却不少,对这些研究和实践进行归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

观点一:认为“诵读经典”就能培养人文精神

中国青基会1998年启动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遍及29个省市的100万孩子,受其影响的成年人超过500万人;台湾地区的“读经”和东南亚地区、北美华人地区的“读经”活动;山东省的“小学语文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南昌市的“‘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研究”;重庆市的“诵读传统经典,促进小学生品德养成研究”等等。

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观点的影响,人们十分重视“诵读”活动,不可否认,“诵读”对于学生人文精神有熏陶感染的作用,重视“诵读”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孩子的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观点二:认为大量阅读人文作品就能培养人文精神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要学生对人文作品读得多,日积月累,其人文精神自然也就具备了。支持这种观点的人确实很多,他们编写了大量的人文读本,供学生阅读。我们在百度内输入关键词“人文读本”,出现了约56.7万条搜索结果。这些人文读本,确实丰富了广大教师、学生及其他社会人士的人文精神,对人文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观点三:认为开设人文课程便能培养人文精神

玉林市的“校本课程开发:诵读国中文化经典研究”,石家庄市的“把经典名篇引入课堂研究”,广东省的“开设经典古籍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研究”等。

这种通过开设“人文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观点,使人文教育开始由“潜在”感染走向“明里”教学,使人文教育由“懵懂混乱”走向了“有序化”。研究者们首先编撰出相应的“人文教材”,然后开设一门课程,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进行课程探索的方式无疑使人文教育走向了程序化。

我们对上述观点的看法:三种观点都有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但都不系统

第一种观点提出的“诵读”,不是对“人文教育”作系统探索,也没有对经典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因而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处于散发状态。这种“诵读感悟”式的人文教育是很难监督和测查的。

对于第二种观点,其局限性在于:学生时间有限,通过大量阅读来培养人文精神是低效的;再者,这些人文读本,编写者要么对所选文章或著作做一些提示性点拨,要么在文末后写一点编者的感悟,以帮助读者理解文本,这种方式的读本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很不系统的,必然出现人文精神的漏洞。

第三种观点提出的实施的课程,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些学校所开设的“课程”还不能称之为课程,对于一门课程,首先要有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以此来作为教材编写的依据和课程实施的评价标准,其次要编撰相应的教材,再其次还要有进行教学的教法和懂得执教此课程的教师。上述课程几乎没有探索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所编的教材只不过是一本文章“集子”而已,更没有对课程教法的探索和对执教教师的培训内容。所以这些课程都还有待完善和补充。

三、拟研究的问题

从现行的语文教育活动中发现,人文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课堂教学中以三维目标之一出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来进行人文精神感染;通过名著导读活动,使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感悟人文精神;部分学校通过给学生推荐人文读本来获得人文涵养;还有的学校通过开展诵读经典活动或开设人文课程(或经典课程)来强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等等。

这些人文教育总体来说体现出以下特点:各所学校都十分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探索了各种各样的强化人文精神培养的多种途径,提升了人文教育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语文课标》提出的人文教育目标。

但这些人文教育又呈现出以下不足:语文的人文教育的内容究竟有哪些,其内容结构是什么,其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各部分之间有无因果关系,这一系列的人文教育的内容没有一个整体设计;语文的人文教育的实现途径缺乏有效的探索,认为人文精神的提升,只能通过大量阅读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只能通过学生在阅读人文作品过程中感悟,即“人文精神”是无法进行“明里”教学,只能处在一种潜在的层面,人们获得人文精神的过程是内心的一种渐变、顿悟;对人文教育的评价几乎没有进行探索,由于没有对人文教育的内容进行设计,也没有对学生应达到的人文目标进行设计,因此就无法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进行评价。

由于现行的语文人文教育无系统、无评价状况,由于人文精神只能在读中悟而不能“明里”教学的观点,实际上导致了语文人文教育的失落(或者说是部分的失落),对于《语文课标》所提出的人文教育目标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难以系统地、全面地实现。

从以上分析出发,我们拟申请“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开发研究”这一课题,力求克服现行语文人文教育出现的种种不足,使人文精神由“潜在”感染走向“明里”教学。针对目前“人文教育”出现的问题,我们从构成“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的五个要素(“内容”“教材”“教法”“教师”“评价”)出发,提出如下研究问题:

1、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教什么”。即课程内容探索,主要包括:课程性质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确定与安排。课程目标和内容将作为人文经典阅读教材的编写依据和课程评价的标准。

2、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用什么教”。即教材的编撰,主要包括:教材编撰线索、教材选文确定、内容呈现形式、问题设计形式等几个方面。这个任务,主要完成课程内容的教材化。

3、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怎么教”。即教法探索,此课程有自身的特点,只能通过阅读途径来进行教学,要想教学有效和高效,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方法,有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

4、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由谁教”。即师资保障探索,一门课程能否成功实施,执教教师所具备的相应知识、教学理念、所掌握的教学模式、教学态度等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有必要对执教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

5、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教得怎么样”。即课程评价方式设计,没有评价,课程实施往往就会走过场,所以要对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从多方面进行评价设计。

四、改革方案概述

步骤一:了解高一新生人文教育基本情况、人文精神基本状态和高中语文教师对人文经典阅读课程的认识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1、了解高一新生人文教育基本情况。如:对人文经典作品的阅读与背诵情况,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与认识,对人与环境的认识,对个人与他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等等。

2、了解高一新生人文精神基本状态。如:如何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何处理人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等等。

3、了解高中语文教师对人文经典阅读课程的认识。如:该课程教什么,用什么教,怎么教,执教老师应具备什么条件,课程实施中如何进行评价等。

以上调查和访谈,是我们课程开发研究的起点,以后的课程内容的研制、课程教材的编撰、教法的探索、执教教师的培训内容的归纳、课程评价方式的设计都要以此为前提。

步骤二:探索“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的课程内容

课程性质的确定,就是回答这门课程“是什么”的问题。由于我们这个课题探讨的是如何有效完成《语文课标》所提出的人文教育任务的问题,所以我们将通过各种渠道(主要是文献研究法)准确理解《语文课标》提出的“人文”“经典”“阅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最终厘清本课程的性质。

课程目标设计,是对学生开设这门课程后学生应达到的效果设计。我们拟打算在对《语文课标》提出的人文性教育目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人文精神状态来设计本课程的目标。

课程内容确定与安排,根据张华在《课程与教学论》所提出的课程内容设计理论,我们着手从本课程的目标出发,从各类文献典籍中筛选出有助于实现目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作为课程内容,并以此作为编撰教材的依据。

步骤三:编撰“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教材

当根据课程目标确定了课程内容之后,接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去组织学习这些课程内容。“如何”,既要考虑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归类、组织,使之条理化,又要考虑采纳什么途径和手段才能实现已经条理化的课程内容。“途径和手段,从学的一方讲,是‘通过什么去学’;从教的一方讲,便是‘用什么去教’的问题。‘用什么去教’,我们的回答,就是‘用选文去教’。‘用选文去教’这一说法本身,已经明确地将‘选文’放到了途径和手段的位置。” 因此,如果把选文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那么教学就是“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人文经典阅读课程内容应该体现在教材的选文设计之中,才可能通过“用教材教”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然而课程内容是有关人文经典阅读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一部分课程内容是属于有关阅读的静态知识,如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等,这些知识是可以反映在教材的阅读选文设计之中的,还有一部分内容是属于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来动态地建构阅读的方法,如阅读的策略、态度等,这是属于过程性的课程内容,只有在学生的具体人文经典阅读过程中产生,或者说产生于具体的人文经典阅读教学现场。因此,仅仅将人文经典阅读课程内容通过选文教材化还不够,还得将教材人文经典阅读选文教学化,才能实现学生对人文经典阅读课程内容的全面掌握。简而言之,学生要全面而有效地掌握人文经典阅读课程内容,一方面要对阅读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归类、组织,即条理化,另一方面要对阅读课程内容通过选文设计教材化和对选文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化(将在步骤四进行探索)。

阅读课程内容教材化,就是将阅读课程内容涉及到的各个要素通过教材的“选文”设计物质化。在这个过程中,我拟打算在王荣生的“选文类型鉴别理论”的指导下,着重将具有“定篇”特点的人文经典文本选入教材,按一定的序列组织进教材之中,并对这些文本的阅读提供助读指导。

步骤四:探索“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的教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拟打算结合以下三种途径来探索教法。

第一种途径,理论演绎法。根据王荣生的对“定篇”的理论阐述和“用教材教”的观点来确定教学设计方向。

毫无疑问,我们编进《高中人文经典阅读教材》中的选文一定是符合于“定篇”标准。对“定篇”的教学设计,首先是熟悉“定篇”的功能和性质,其次是仔细钻研体现在“定篇”选文设计中的课程内容,第三是掌握“定篇”的常用教学方法。按照此思路来探索教学设计。

第二种途径,案例分析法。筛选出全国名师中对人文教育的课堂教学案例,从这些案例中分析归纳出具有普适性的人文经典阅读课程的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

第三种途径,经验总结法。当《高中人文经典阅读教材》编撰出来之后,在通过第一种途径和第二种途径获得理性知识后,设计教案,然后选择部分班级开设这门课程,在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反思,通过存异求同的抽象概括,逐渐构建这门课程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

以上三种途径要综合运用,相互补充和完善,共同完成对教法的探索。

步骤五:探索执教“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教师的培训内容

执教教师是这门课程顺利实施并取得效果的有力保障。所以完全有必要探索对执教教师进行培训的内容。我们拟打算通过文献研究法来确定执教教师在知识技能上应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胜任这门课程;然后通过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来了解教师目前上这门课程具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存和心理条件。结合这两方面的情况来探索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内容。

步骤六:“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评价方式设计探索

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反思总结法,从高中人文经典阅读课程标目标出发,着手从《语文课标》提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结合语文阅读学习的特点,对本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设计。

五、预期改革效益

本课程开发研究目的是对《语文课标》提出的人文精神教育由“潜在”的熏陶感染转向显性的“明里”教学,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实施,达到如下效益。

一、学生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变化

1、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完善自我人格。学生能够明白“人格”的内容是什么,怎样才算是“完善自我人格”;能够分析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能够理解健康人格的特点,能明白不健康人格的危害,能够遵循人格发展的规律主动完善自己的人格。

2、学生能自觉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学生能理解“人生境界”的含义,能明白人生境界构成与层次,能自觉选择提升人生境界的途径。

3、学生能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生知道这些关系究境是一种什么样的依存条件才是符合人类向前发展规律的,知道如何才能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关系。

二、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主研教师可能会发生如下变化

1、主研人员的语文教育研究水平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主研人员和执教教师对人文经典作品的理解将更深刻,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主研人员的人生境界可能有一定的提升,人格魅力将增强。

三、在学校发展方面,这门课程的开发能起到以下作用

1、丰富校本课程。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能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从而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使学生能从阅读作品中汲取丰富的知识、提高认识能力、陶冶审美情操、造就个性品格。对一个语文教师而言,要想教好语文,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而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每位教师都承认自己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明确了,然而这远远不是我们教学任务的全部。在课堂教学上,老师每节课只是在力求完成教材的任务,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一节课中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为板书而板书、为演示而演示的现象也不少见。反映在教师的态度上就是生硬急躁,为教学而教学。上起课来就忘了自己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2.太过依赖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近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是不少语文教师把多媒体教学当成是一种教学必须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甚至把阅读教学的时效性的成功归于多媒体技术的手段运用上,特别是在上公开课、评优课或是参加各种比赛课,都认为没有多媒体就不成为一节好课的错误认识。这样的认识让老师们对手段的运用重视反而对阅读教材教法的研究放松了,这是一种典型的舍本逐末的做法。

3.课堂教学内容偏离语文的教学倾向。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里,在阅读课堂教学中为了突出教学设计的新颖独特,也为了教学内容的更加丰富形象,有些教师有意或无意地把语文课,特别是阅读课变成了一节非语文课,教学中不是教文本所载的内容,而是出现了文本移位。

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1.利用好课本中的文本材料。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离不开语文教材,利用好语文教材资料,是阅读课堂教学有效的强大基础。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材,它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新课程理念、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载体,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凭借。从教育文化学角度讲,教材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一种选择。教材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更改和补充的。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形成教学个性。

2.选择多媒体阅读教学手段。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适时使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那就等于构建了一座桥梁,能引导学生迅速而顺利地投入教学活动。妙趣横生的动画、形象直观的插图、优美动听的音乐,为学生的口语表达创设了的情境。阅读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依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检测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及时反馈,提高课堂效率。课件中可以设计大量巩固性训练,让学生边做边交流互动,全班同学一起评议,共同提出修改意见,这样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和有效互动便得以实现,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善于提问。一节成功的语文阅读课肯定需要提问,问题要重点突出。提问中一定要找到好的切入角度,这样的课堂才会有声有色,学生才会在课堂中踊跃发言,训练能力。教师要从整节课入手、在对整篇课文研究分析之后,设计出有层次性的、因材施教的一组问题,多方位、多角度的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课外阅读。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有语文。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的社会,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文本阅读,语文学习中很大一部分信息的来源存在于课外书籍中。语言学家吕淑湘曾说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我们应大力推行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是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

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越教问题越多并不断增强提高质量,由认知活动升化为创造活动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理念影响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创造性思维和人格。应以此为指导,在课内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努力探索阅读教学中的各种策略,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的有主体意识、鲜明个性、创造潜能的人。

参考文献:

[1]纪勇.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的课型特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8(08).

第6篇

关键词:阅读课堂;教学时间;教学方法;阅读指导

尽管现在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进一步提升受到了极大的制约。鉴于此,本文对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希望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要想保证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高效性,教师必须要认真备课,

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对教案进行精心的设计,从而能够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精讲以及巧问,努力地对问与讲的时间进行压缩,这样才能够将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说、读以及写的练习。因此,教师必须要合理地分配学生的实践时间,师生双向交流的时间,教师传授知识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够使40分钟的课堂效率得以提升,从而更好地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二、对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选择

要想保证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高效性,教师必须要对正确以及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运用,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体裁以及不同类型的课文进行讲解。比如在对课文进行阅读的时候就需要保证以学生自学为主,只有这样能够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对练习互评、合作讨论、模仿练习以及自读笔记等各种方法进行灵活的运用,从而能够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地激发出来,并且能够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

三、加强阅读指导

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选择科学的阅读对象,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知识现状以及年龄等特点为根据帮助学生选择好的书籍作为阅读素材;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正确的指导,在具体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自身积累的基础之上联系上下文对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进行体会;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边读边写的习惯进行培养,这样就能够将阅读材料中的好词好句随时摘抄下来,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要想构建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教师首先要充分地认识到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对课堂时间进行充分的利用,真正着眼于课程目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予以认真的贯彻,对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行有效的培养。总之,作为一个漫长的过程,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从而最终将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寻找出来,全面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058-02

一般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语文阅读课堂中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长期以来,大多数语文教师对阅读课比较忽视,教学仅流于形式,与此相关的研究文章也较少。本文将在调查并分析当前高中语文阅读课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试图让一线的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有一个清晰的宏观认识。

一、 调查对象

为了解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状况,研究中我随机选取了我市5所高中的24名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而言,新课程下阅读教学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思维。但是是实际教学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通过问卷调查反馈的结果来了解一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教学目标偏离,不明确,忽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问卷中,我们对在阅读前教师是否会与学生交流沟通以及教师通常采用的方法做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在上阅读课之前经常会与学生就阅读方式、内容以及时间等问题进行交流沟通的只占25%;偶尔交流的占62.5%;从来不交流的占12.5%。这说明教师的教学设计还只是立足阅读教材或者参考资料。而对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的方法的调查中,按照预先设计引导学生阅读的占到79.1%;而让学生自由阅读的只占12.5%;按预先设计讲读的占8.3%。这说明在阅读课程中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有些教师也许会让学生在阅读课中自由讨论,但所讨论的问题一般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从这两组数据归纳得出,阅读课教学中,教学目标是不明确的,忽视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任务不只限于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学的目的及方法。

2.教学准则标准化,评价方式单一,不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研究中,我们对衡量学生对课文理解与否的标准与阅读内容的作业是否有标准答案进行了调查。衡量学生对课文理解与否的标准有50%的教师认为要以是否符合参考书答案为依据,37.5%的教师以是否掌握教师讲解的内容为依据,只有12.5%的教师以是否是学生独特见解为依据。阅读内容是否有标准答案选项中有75%的教师认为有标准答案,只有25%的教师认为没有答案。从这一系列的数据说明了大多数语文教师仍然还是局限于一元化以及标准化的教学准则。而语文文学具有不确定性和朦胧模糊性,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特点语言文学才显得美。

3.教学过程简单,教法单一,因材施教的力度不够

在对教师有意识地从不同层次去要求训练学生的统计中,只有33.3%的教师能做到经常性的按学生自身情况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在对教师是否有规定课外阅读材料及数量的问题统计后发现,只有16.7%的教师能做到经常规定课外阅读材料及数量,而有超过半数(58.3%)的教师从不规定。这些结果显示,语文教师教学的过程偏简化,教法单一,不能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力度不够。在具体教师学中大多还是采用的“一刀切”的方式,这也是当前高中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误区。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将学生分类。比如阅读能力好的可以要求读一些复杂的文章,差一点的读稍微简单的文章。又比如有的学生对散文理解力差,有的对文言文理解力差,那么在规定课外读物时应针对不同条件规定不同类型的读物,对弱的类型加强训练,这样就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4.教学模式单一,阅读教学受到了影响

在多媒体教学应用问题上的统计数据为有70.8%的教师从来没有应用过多媒体教学,20.8%的教师偶尔应用多媒体教学,只有8.3%的教师经常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说明阅读教学中教学模式较单一,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目前大多都是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声、文、图等方式来突出重点,化静为动,创设意境,给阅读教学带来生机,帮助学生理解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同时也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是因为高中教学资源的限制,离多媒体教学的普遍应用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

1.教师要强化自身的素养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宽厚、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并坚持不懈地充实丰富自己的阅读生活。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过硬的阅读能力、良好的阅读素质与习惯,不能将专业知识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就不能吸引学生并热爱语文课,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无法传授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不能提高。

2.认真设计课内阅读教学过程

课堂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首先处理好课内的阅读材料,明确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层面上理解阅读教材。其次要事先精心设计每一次阅读课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整个阅读课的教学效果。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该巧妙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在实施教学中可采用充满激情的阅读方法,使整堂阅读课生动有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3.发挥学生阅读主体性

多年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当了的主角。实际上阅读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应该发挥学生阅读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在阅读课前,教师可与学生进行交流,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比较合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阅读内容而不是将知识点逐字逐句都讲解给学生;课后将相关信息反馈给教师,从而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

4.采用丰富的多样化的阅读素材

每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不同的,而教科书的知识点是有限的,所以不能完全依靠教科书。为了满足各种需求,扩展知识面,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的阅读范围,采用丰富的多样化的阅读素材。而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阅读学习材料也是多种多样的,报纸、杂志、百科全书、各类文学作品都可入选。

第8篇

>> 高效阅读课堂策略 以简驭繁,打造高效阅读课堂 借助预设打造高效阅读课堂 语文高效阅读课堂构建策略 利用情感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读、悟、练打造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 悟练结合打造小语高效阅读课堂 悟练结合 打造小语高效阅读课堂 怎样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 如何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 彰显教学智慧,打造高效阅读课堂 加强学生与文本“对话”,打造高效阅读课堂 妙用情感教学法让阅读课堂增值的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运用对话策略建设高效阅读课堂 构建高效阅读课堂 运用情感教学打造素养课堂 运用情境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 运用情境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 “过三关”促互动打造高效语文阅读课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笔者认为,这个系统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供了强大的源泉,它的基础是情感。教师就应该用教材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合作、沟通、表达、独立、勇敢和顽强等几方面的情感态度品质上都得到发展。

结合人教版Module 6 Unit 1 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的阅读材料,学生除了需要了解西方艺术发展的这几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绘画的主题以外,学生尤其还需要了解文艺复兴的内涵、历史背景、产生原因以及深远影响,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绘画对象的转变,体现着人文主义精神,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大量这些时期的绘画作品以及相关视频营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历史变革的背景、变化与深远影响。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对文化的体验,在日常教学中,将课文中的精神和情感穿插到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例子中,让学生深入体会。教学过程中认知的输入,也就是教学内容所赋予内涵的理解和内化就是情感形成的基础阶段,而设置良好的情感体验活动,获得体验,会有助于学习者良好情感态度的形成。高中阶段的学习者在情感方面的发展为学习者人生观的取向奠定了基础,同时学习者的自我表达是情感的主要输出方式。因此,英语语言作为工具能否为学习者的表达做好服务就至关重要。

2. 我国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我国的《英语课程标准》于 2007年颁布,经过多次修订,应用至今,分为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达成有等级层次上的要求。初中要达到六级标准,而外语类的学校,高中毕业时要达到九级标准,普通高中学校达到八级标准就可以。标准(节选)表述如下:

情感态度目标:

从这个表各层次的表述中,可以明确看到对高中一、二年级学习者英语学习情感态度目标的描述。在八级标准中,提出要能用英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要能理解语言隐含的情感。在七级目标中,两次将“合作”字眼放到不同的两项目标描述中,两级标准的表述中都有关于克服困难的意志的情感目标达成的描述。这些就为本次研究提供了非常肯定的标准和依据。

结合Module 6 Unit2 A Few Simple Forms of English Poems一文,该文章介绍了几种不同形式的英语诗歌,让学生了解并赏析不同的英文诗歌并加以模仿。一开始学生听到要写英文诗歌的时候都觉得自己一定写不好,在学完文章了解不同格式的诗歌文体后,发现自己其实完全可以尝试着写出优美的诗歌。尤其像cinquain 这种格式,只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他们就可以模仿出来,而且在写完后的分组交流中,大家也都十分乐意把自己写的诗歌展示出来,同时又可以向组内其他同学学习。在诗歌中,学生可以表达对宠物的喜爱、对同学的关心、对教师的尊重。以分组教学为主要方式,以情感为切入点,设计适合的课堂活动,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小组教学形式的帮助下,让学习者合作起来,一起思考,一起展现。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学习者的情感理解情况和语言学习效果,以及兴趣、自信、勇气、合作等情感态度目标范畴中提到的情况,对学习者形成综合的评价,这种评价会更客观、更准确,学习者会更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

三、启示与建议

情感的成长是人发展过程的必然需要,而语言教学不能忽视这种情感成长的需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情感、沟通情感,让学生明确正确的运用方法和表达。结合我国近几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以及相关教学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笔者参考前人研究,并结合自己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启示:

1. 教师要对《英语课程标准》提高认识。教学设计中多采取能体现情感态度目标中要求的教学活动对学习者的情感融入更有利,把教学内容与现实情感相结合,让学习者体验体会人文情感的方式对于拉近学习者与教学内容的距离会有很好的情感提升效果。

2.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适当转变。学习者对情感的认识不足,理解不到位会极大地影响语言的整体学习与价值观的选择。如何进行英语语篇的有效学习,正确理解文章赋予的情感和人文精神,形成科学的英语学习习惯都是英语教学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不断地调试和验证,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机会让学习者进行自我的尝试。教学情境的创设,课文情感的引导,学习者的参与方式等都会影响学习者学习方式的选择。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堂教学;教师角色定位

一、引言

在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堂教学中,给予高中生自由的阅读空间,能够有效地体现出高中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高中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堂教学中扮演好自身的重要角色,转变以往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角色,能够真正通过角色的转换来提升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教师在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在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堂教学中,和以往的课堂不同,教师并非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也并非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相反,教师必须为学生的阅读创造出必要的空间和条件,担任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营造出有利于学生的有效阅读的良好的氛围,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科学引导学生积极地提问和质疑,逐步培养学生进行语文自主阅读的兴趣,使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教师在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堂教学中如何扮演好自身的角色

(一)课内教材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途径。

所谓课内教材自主探究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运用教材上的文字资料来进行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研讨和研读文本,从而进行自主探究。要做好课内教材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教师就应该提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具体来说,要预习的内容应该涵盖下面的几个方面:明确文体,理解基本的文学常识,通读文章,认识生字,理解新词,把握文章层次,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欣赏课文的整体架构。教师可以给学生搜集并且打印一些便于他们理解文章的延伸拓展资料,让学生能够对这些资料进行有效的利用。认真地预习了文本之后,他们就能够具备对文本的发言权。课内教材自主探究阅读教学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因此,为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进行文本的预习和研读,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真正熟悉文章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对阅读学习提出适当的要求,让学生互相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能够有效地的提升课内教材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在预习、阅读各种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认真的思考,并且记下遇到的问题,这就能够让他们产生出对文本的一种特殊的感悟和体验,从而能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非常扎实的基础。

在课内教材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认真地阅读和探究来得到启示,逐步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升。在学生在课内教材自主探究阅读的过程中出现疑问的时候,教师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及时进行引导、组织和调控,通过点拨引导来开拓学生的思维,通过有效调控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二)自主探究拓展阅读的途径。

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担当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拓展阅读,积极参与阅读材料的选择,并且通过适当的点拨来促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来说,第一步,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选择拓展阅读的资料;第二步,确立拓展阅读的目标;第三步,分组编写阅读训练题;第四步,小组交叉拓展训练;第五步,教师进行综合点拨;第六步,进行自主探究拓展阅读的学习评价。

其中,所谓“选择拓展阅读的资料”,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结合本单元语文教材上的资料的话题、主题、文体、题材等方面的特点来选好拓展阅读活动的文体资料。所谓“确立拓展阅读的目标”,就是学生根据近一段时间(或单元或学月)所进行的课内阅读训练目标来确立此次拓展阅读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谓“分组编写阅读训练题”,就是分小组对阅读资料根据阅读目标由各小组自主对阅读资料编写训练题,教师适时指导审阅。所谓“小组交叉拓展训练”,就是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以“本组出题另组训练”为原则进行交叉阅读考查。所谓“教师进行综合点拨”,就是既对编题进行综合点拨,也对训练进行有效的点拨。“进行自主探究拓展阅读的学习评价”既是对编题者的评价,又是对训练者的评价。

(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选阅读资料进行自主探究阅读训练的途径。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选阅读资料进行自主探究阅读训练是一种课外自主探究的方式。(1)进行阅读训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组成自主探究阅读小组;(2)学生在教师的原则指导下自主选取课外阅读资料;(3)研究自主探究阅读方案;(4)自主探究阅读;(5)小组讨论;(6)分工作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7)集体评价(展示成果、师生互评、选优入档)。

相对于传统的课外阅读方式来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选阅读资料进行自主探究阅读训练的途径具备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在阅读资料的选择方面并未放任自流,而是贴近自主探究阅读的自身特点以及高中语文学科特点,综合考虑到语文教材的内容、新课标的要求、高考的热点和社会的热点等不同的方面,来更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资料。

四、结语

本文探索了教师在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堂教学在我国的研究时间不是很长,这种崭新的教学方法,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课堂上,仍然属于一个新生事物,仍然存在着很多不适应和亟待改进的地方,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持续地探究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真正扮演好教师的角色,打造一个更加生动、和谐、生态的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堂,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个人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新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J].才智,2012,(02).

[2]付宁.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内阅读能力的培养[D].沈阳师范大学,2011.

[3]许莉莉.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中学阅读教学的启示[D].江西师范大学,2011.

[4]张斌,沈艳.搭建平台提高能力;接下来,谈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平台的构建[J].中学语文,2009,(03).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素养;计划与方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2-

阅读课作为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整合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并且对培养小学生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阅读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阅读也是小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吸取精神养料与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愈来愈受到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各国在基础教育阶段都十分注重阅读课程的教学,许多国家在阅读教学目标中都提出应当重视学生对读物的反应、鉴别、批判和评价,自觉地通过阅读去参与社会,参与大众交际。例如:在德国,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能使用辅助工具独立地阅读,掌握最基本的阅读技巧,能根据自身经验理解适合于儿童口味的读物,能分析课文结构和表现形式。同时,把朗读视为一种乐趣,能把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讲述给他人听,能够思考课文所反映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并做出自己的评价。美国的基础教育阶段,从一开始就把阅读作为寻求意义的途径来研究,使学生认识到阅读既是获取知识的手段,又是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活动,通过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理解以各种形式出现的文字,学会精确的阅读,并以自己的反映和读物的文学特点为基础,做出正确的推论。日本也提出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乐趣。

国外的研究成果表明,爱读书的孩子具有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更强的承受挫折能力。但目前我国的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学生阅读量少,能够坚持阅读的并且成为一种习惯的学生更少。据笔者对所带班级的52名学生的调查表明,完整通读过《弟子规》、《三字经》等古典名著的学生很少,几乎没有学生能够完整背诵下来,60%的学生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亟待加强。

同时,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审美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推向两极,要么只单纯注重知识的讲授,使阅读教学成了干巴巴的语文基础知识的专题课;要么只注重文章的思想性,简单地用只言片语去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把丰富多彩的阅读课上成空洞的说教课。这两种倾向都忽略了阅读所包蕴的自然美、人格美、情趣美等内涵和本质。因此,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来说,应该转变观念,首先应该培养语文课程的审美素养,提高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利用现有资源,课内和课外相互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内外阅读习惯。

一、从自我做起,努力培养任课教师必备的阅读审美素养

俗话说:“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因此,教师在平时就应该注重积累阅读课的资料,凡是要求学生阅读的,教师首先应该争取理解并背熟,并逐渐培养自身的阅读审美修养,获得符合美的规律品质,按照美的规律努力来塑造自身,并将这种素质慢慢培养、熏陶成学生阅读时所必需的感受、鉴赏及创造美的能力;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并将这种能力发展成为符合语文教师职业需要并且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必备素养。这就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知识修养、道德修养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以达到“以己之美启发学生之真,以己之美展现语文阅读教学之美”的目的。

二、高度重视课外阅读,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自己应首先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即不要只注重阅读课的课堂教学,只注重对其中蕴含的基础知识的灌输,或者仅针对考试的需要进行教学。而要高度重视课外阅读,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无论对人的终身学习还是近期的应考都很重要。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室里张贴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还可以让每位学生将课下阅读的材料整理成摘要,然后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汇总,集体创作文学阅读手抄报,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学生在课间可以随意浏览,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同时,为学生选择适合其年龄和阅读能力的学习书籍,为学生列出好书目清单,张贴在教室里,注意在平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名人发奋读书的故事,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故事,让学生体会古人刻苦读书的精神和毅力。学生和大人一样,都喜欢那些可以吸引他们注意力,激发兴趣,并能够坚持一页一页看下去的书籍。如果学生在阅读时被一些深奥的文字绊住,他们阅读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教师首先要阅读学生的书籍、熟悉学生的书籍,能判断什么是好的书、什么是值得学生读的书,并推荐给学生。

第11篇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教学路径;智慧学习环境;小学语文阅读课;

作者简介:谢幼如: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课程设计、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小学语文教育越来越注重人文发展,强调学生生成能力的培养。生成性教学是在弹性预设基础上,师生充分交互,不断调整教学活动和行为,共同建构并形成新的信息、资源的动态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创生附加价值[1]。但目前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缺失,如阅读积极性不高[2]、阅读方法不规范、阅读能力难以形成[3]、情感体验淡薄[4]等。同时诸多研究表明,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课堂氛围开放活跃、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化、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等,但仍存在虚假生成、无效生成、错误生成等问题[5],始终未形成一条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来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土著”一代对学习环境提出了新的诉求[6],能够促进学生轻松、高效、投入的学习,提高知识生成、智力发展与智慧应用含量的智慧学习环境应运而生[7]。研究发现,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阅读广度和深度[8]、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方式、提升学生阅读质量[9]等优势,可为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撑,并促进学生生成能力的培养。

那么,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生成性教学路径是怎样的?智慧学习环境能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课哪些方面的生成?如何证明其有效性?围绕这些问题,本研究在生成性学习理论和语文阅读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的人才培养需求,探索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并验证该路径的有效性。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处于最关键、最核心的地位,承载了奠基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发展的使命。通过阅读教学能使学生获得运用基本的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提高文化品位[1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研究多从课堂教学实践角度开展,主要集中在阅读教学改革、阅读教学问题及策略、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如陈晓林基于新课程背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改革予以探索[11];田春龙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创新策略[12];连云梅将电子书包与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探索基于电子书包的阅读教学模式等。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研究逐步由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向新兴技术与阅读教学相融合的实践研究发展。因此,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以及动态生成理念的融入,如何高效应用新技术变革传统阅读教学路径,发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有作用,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二)生成性教学的研究现状

生成性教学是在弹性预设基础上,师生充分交互,不断调整教学活动和行为,共同建构并形成新的信息、资源的动态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创生附加价值。国内外研究者们立足于对生成性教学思想的基本认识,从多角度、多层面对生成性教学展开了理论和实践研究。

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成性教学内涵、基本特征、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认识等方面,如王鉴等从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的角度予以阐述生成性教学内涵和特征[13];孟凡丽等从含义和价值的角度解读生成性教学[14];辛朋涛从逻辑和哲学层面对生成与预设关系进行剖析[15]等。

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及中小学具体学科生成性教学实践应用研究、生成性课堂教学设计、生成性教学策略及生成性教学资源探索等方面,如意大利瑞吉欧(ReggioEmilia)的“案例教学”、英国的“开放教学”以及美国的“自然发生教学”[16];LawrenceB.Flick基于小学教师生成性教学计划进行案例研究[17];DennisRose1对新加坡学生开展生成性教学初步探究[18];张立新等从理论层面对生成性网络课程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19];余胜泉等根据生成性课程的基本思想,利用学习元平台资源生成与进化的特征,设计和实施了一门师生协同建构、互教互学的课程[20];杨曙光结合未来课堂和生成性教学进行设计并探讨实施策略[21];董自明结合自身的教学案例,从成功点、失误点、创新点、后续点等几个方面对生成性资源进行了探索尝试[22]等。

此外,李国昌等从“课堂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的视角提出课堂生成的路径[23],吕敏霞从教师、学生及教学重点、疑点、难点等角度探索了生成性教学的实现路径[24],但均是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进行归纳,并未从理论层面予以系统梳理且未曾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因此,本研究从生成性教学路径角度切入,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并结合实践不断完善一条清晰可见的生成性教学路径。

(三)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研究现状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3D打印等新技术不断涌现[25],迫切需要智能化的、个性化的智慧学习环境支持新型教与学模式下的学习。电子书包因技术水平、设备成本等限制而沉淀十多年,现因技术飞速发展而掀起研究与应用的浪潮;同时,电子书包凭借其便携性、可移动性以及支持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个人学习和社群学习等优点,成为构建智慧学习环境的首选。祝智庭等提出了电子书包作为云端个人学习环境的新思路,构建了一种几乎“全能”的个人学习环境[26];崔惠萍等提出了融合新技术和电子书包的智慧学习环境的架构[27];牟智佳等构建了基于电子书包学习系统数据库的学习者模型,为基于电子书包的个性化推荐系统设计提供解决思路,实现了智慧学习环境的需求[28];谢幼如等以电子书包为例构建了面向生成的智慧学习环境。由此可见,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将其与学科教学进行融合创新、深化应用需进一步探索。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一)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小学语文阅读课研究现状、生成性教学研究现状、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研究现状,依据生成性学习理论和语文阅读教学理论,结合小学语文阅读课自身特点,初步归纳推演出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

(二)行动研究法

本研究选取小学语文阅读课作为行动研究的案例,根据理论推演的生成性教学路径进行教学设计并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不断收集并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并结合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有针对性地对生成性教学路径和教学实践进行改进。

四、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理论推演

(一)生成性教学的一般过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威特罗克(Wittrock,M.C.)提出了生成性学习理论。他认为,生成性学习理论是将新的想法积极整合到学习者的记忆中并不断提高其教育经验的过程,是为更好地实现特定概念的理解而连接新旧想法的理论[29]。他也认为生成学习过程分为注意和选择性知觉、主动建构意义、建构完成和意义生成几个阶段[30]。同时他提出的生成性学习理论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以及动态生成学习环境的搭建,这样学习者根据原有的认知和呈现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进行交互并意义建构,便是生成的过程,也是极具创造力的过程。

谢幼如等构建了生成性教学的过程模型,明确了生成性教学内部生成机制、外部推动作用和生成性教学特征,从理论高度对生成性教学过程进行科学阐释。本研究采用谢幼如等构建的弹性预设、交往—反馈、应对—建构、生成—创造、反思—评价等5个阶段的生成性教学过程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语文阅读课自身的特点探索生成性教学路径,旨在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知识、阅读方法和阅读情感,培养小学生的生成阅读能力。

(二)智慧学习环境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作用

根据语文阅读课的需要,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在小学生成性教学中可以发挥以下6大功能作用。

1.资源推送,预学导读:课前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涵盖图、文、声、像等相关学习资源推送到电子书包学生端,学生自主预习,整体感知阅读内容,为课中拓展阅读做准备。教师根据电子书包学生端反馈的学习情况做出适应性调整,开展灵活的教学,做好对预设情况的生成准备。

2.个性阅读,即时测试: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能够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同时实现阅读检测数据的同步云服务。教师根据即时检测结果解读点评,对学习者学习提供不同程度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在师生、生生互评以及相互交往、不断反馈过程中促进课堂的生成。

3.记录过程,智能分析: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能对所有学生的阅读检测习题完成情况进行自动记录分析,同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为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深入阅读、采用何种阅读方法提供数据参考。智能分析的结果也将为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提供重要依据,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生成。

4.提供工具,师生联接:教师可通过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提供的内置同步通信工具,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拓展阅读材料、解答不同的阅读疑问、建立线上线下的无缝联接。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争鸣、合作交流、阅读分享等,实现即时反馈、动态生成。

5.拓展资源,情感体验: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提供了拓展阅读资源以及创作交流的空间,在完成整体阅读、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学生精细品味阅读内容、理解文本深意、实现情感共鸣、达成文学创作、创建个人优秀作品,从而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深化课堂教学的生成。

6.多元评价,总结反思: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提供的电子量规、电子档案袋、个人以及教师日志等可实现全方位的多元评价,学生可根据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来总结反思自己的阅读学习情况,不断优化阅读生成。

(三)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

本研究通过理解生成性教学内涵,解读生成性学习理论以及分析智慧学习环境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作用,初步推演出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生成性教学路径,如图1所示。

五、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行动研究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行动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广东省荔湾区芦荻西小学语文阅读课作为个案进行实践探究。研究对象为该校五年级(1)班28名学生,行动研究计划如表1所示。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行动研究实施与分析

1.第一轮行动研究

第一轮行动研究以“新型玻璃”为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初步推演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

教学实践完成后,本研究综合师生访谈、课堂现场记录和电子书包平台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学生课前学习效果不佳,尤其是缺少师生和生生互动,电子书包支持学生阅读讨论功能未体现;教师未能有效捕捉和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后产生的问题资源;教师未能及时一一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反思总结不够积极。

2.第二轮行动研究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分析总结,修改完善生成性教学路径,设计修正存在问题的教学方案,使该路径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方法生成和情感生成更有效、更丰富。

根据第一轮行动研究中课堂实况,发现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意外情况的发生,如:阅读错误、讨论质疑、意外话题等,说明该路径下还存在非预设资源的产生。那么如何将其准确转化为课堂可用资源?本研究结合此问题修正生成性教学路径,注重通过充分善待错误资源、捕捉和利用意外资源、挖掘隐性资源等途径来保障生成。

第二轮行动研究以“梦想的力量”为教学内容,根据完善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结合第一轮行动研究发现的问题再次进行教学设计。因小学语文阅读课强调培养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情感等,本轮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对阅读方法的习得与运用,同时在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与评测的基础上加强情感体验。

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本轮行动研究在明晰上述路径的缺陷后及时修正并设计出完整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较为顺利,教学生成更为丰富,同时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也较好地发挥其支撑作用。课后通过现场师生访谈、课堂记录和电子书包平台数据分析发现: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的资源推送、智能分析、提供拓展资源等功能为生成性教学提供了较大的支持,催生了与阅读主题相关的新问题、新想法、意外话题等;根据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实施的课堂教学,使得教师更加关注生成而非单纯注重预设结果,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启迪;采用该路径后,教学目标如期达成、教师教学更加灵活、学生学习更具趣味性、课堂生成更加丰富。

(三)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完善

通过两轮行动研究,本研究初步验证了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能够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优化了教学设计并改善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研究结合行动研究的实践经验对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加以完善,并直接体现智慧学习环境对教学路径的支撑作用,如图2所示。

综合两轮行动研究,本研究构建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得以逐步完善并可视化。该路径的特色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该路径的探究紧扣小学语文阅读课自身特点和现存问题,同时结合生成性教学相关理论,先从理论角度加以推演,再根据行动研究进行修正,将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2.该路径以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为依托,并将电子书包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中功能作用具体化,促进了环境与教学的融合创新,改变了传统预设教学的套路,实现了高效的课堂生成。

3.该路径经过两轮行动研究设计实施并予以优化,且以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六、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有效性分析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根据生成性教学的内涵与追求,以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附加价值的生成程度作为评价教学路径的有效性标准。然后,结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制订了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知识类、方法类、情感类三个维度。最后,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将知识类分为知识记忆、知识理解、知识迁移;将方法类分为阅读方法、记录方式、总结方法;将情感类分为阅读兴趣、阅读态度、阅读习惯。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有效性分析

1.知识类生成的分析

两轮行动研究完成后,在电子书包平台上形成了大量知识类生成物,包括学生制作的电子书、思维导图、阅读批注等。本研究以最能凸显知识类生成的电子书为主,围绕知识记忆、知识理解、知识迁移三个维度,设计了难度系数相同的测试题进行评价分析。测试题采用百分制形式进行计分,然后取各项平均值,两轮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格显示的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1)两轮总分均在85分以上,说明该路径对知识类的生成是有效的;(2)“知识记忆”和“知识理解”两指标分值接近各指标的总分值,说明该路径对促进“知识记忆”和“知识理解”两方面的生成较为明显;(3)“知识迁移”这一指标的分值相对较低,这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时长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实现。

2.方法类生成的分析

本研究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里克特量表的五度量尺,并根据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进行适当调整,制订了测量方法类生成的15个问题。然后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采用-2、-1、0、1、2的方式计分,根据双向评等量表得分率计算公式Fi=Σajnij/2N进行检验。测量数据如表3所示。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1)两轮研究中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说明应用该教学路径,可顺利实现方法类的生成。(2)第一轮研究中的“阅读方法”和“记录方式”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5,说明该路径可促进方法类的生成;第二轮研究得分均有所提升,说明该路径的完善对“阅读方法”和“记录方式”的生成效果显著。(3)第一轮研究中的“总结方法”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除“应用电子书包阅读后,我经常写读书笔记”外,其他选项均小于0.5,说明“总结方法”的生成还需要加以引导;第二轮研究中该指标的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5,说明通过路径的完善,“总结方法”的生成明显提升。

3.情感类生成的分析

本研究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上述方法,制订了4个问题进行测量。测量数据如下页表4所示。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1)两轮研究中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5,说明该路径对情感类的生成颇有成效;(2)相比第一轮研究,第二轮研究得分均有所提升,说明完善的路径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转变了学生的“阅读态度”、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七、研究结论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学;开设;阅读课;必要性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缺少阅读的语文教学对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从语文课时中专门抽了一节课作为阅读课,以弥补学生语文素质整体低下和写作文无米下锅的先天不足。阅读课学生兴趣很高,读得专心、深入,对语文课教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这使我更加相信课外阅读之重要。

一个人的人生经验往往由两部分构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绝大部分都是间接经验。即使一个人阅历再丰富,他的直接经验也是比较有限的。就中学生来说,接触社会的时间和能力都非常有限,他的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就更少,更需要间接经验来补充、丰富他的人生体验。那么,阅读给予我们的便是间接经验,身处斗室中,便知世间事。这种经验能丰富一个人的心灵,拓宽一个人的人生视野,使他更容易理解他人,更富于同情心,更具有判断力。同时,通过阅读来反思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心理成长发育史。“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会是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的人。而中学生正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可塑性大,更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来满足其成长的必需。

课外阅读作为中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和有效补充,是实践新课程标准、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我们强调实施素质教育,我们提倡语文教学和教师要有“大语文观”,就必须走出课本,超出课堂。没有阅读的语文教学是不完整的语文教学,不会阅读的学生是不会学习的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堂时间有限,老师所能传授的知识也非常有限,教会了学生阅读的方法,这就好比交给了学生打开知识大门、通向未知世界的一把金钥匙。中小学校应该把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当作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而且,我们的语文课应该义不容辞地把这个工作看成是语文教育改革实践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归根结底,语文课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其中读是根本,是前提。而且,这个“读”需要一定量的积累,光靠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来被古人视为人生修养的必修课。

不少教师和家长总抱怨孩子的作文不能看、语文成绩提不上去,却不知根本原因就是读得太少。从对学生的民意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阅读充满着渴望。然而,中学生的阅读很不理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课程设置方面,历来是有读物课本,课时计划中却没有阅读课时安排,阅读无形中给戴上了“课外”的帽子。尽管许多教师也都明白中学生阅读的重要意义,但由于高悬头顶的中高考指挥棒,语文教学只重视阅读题的教学,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却不去理会阅读量太少对学生解答阅读题的制约作用。“上医防未病”“下医治已病”这两句话耐人寻味,值得深思。

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来分析,课外阅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相当一部分学生课外并不主动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而喜欢读一些网络小说、流行小说甚至鬼怪小说。如何选择好的读物以利于学生成长,急需教师给予指导。

2.大多数家长并不支持孩子阅读课外书,他们陷入了一个误区:学习课本是本职,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

3.喜欢读书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指导有限,时间也少得可怜,还缺乏阅读的技巧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