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的笔记

高中语文的笔记

时间:2023-08-24 17:17: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的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的笔记

第1篇

学生们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学习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可见,高中语文教学当中,这三关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必须度过的难关。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经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和探索,我简单就在教学活动当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谈一下我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两点思考。

一、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1. 给学生个支点,让他们学好文言文。这个支点就是一本《古代汉语字词典》、一本语文书和一本《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这个支点的建立,可以帮助同学们自主学习文言文,同学们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找到成功的感觉。比如,在教学《苏武传》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需要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这句话对学生来讲很难,但是借助参考书,学生自主研讨,划分了句子成分,找到了像“‘以中郎将’是介词结构做状语,‘匈奴使留在汉者’是定语后置句式”这样的一个隐含的句法成分规律之后,学生能够很快给出正确的翻译。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尝到了甜头,自然地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 不仅重视文言知识,更要注重文章内容,灵活设计课堂。比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我给了学生自导自演学习文章的机会。自导自演时,加深了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也让学生牢记了烛之武这样一个“三寸之舌胜于百万之师”的经典人物。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的阅读兴趣。

3. 小组竞争,强化阅读兴趣。小组竞争阅读,竞争翻译,这些竞争机制的引入让学生们不断地体验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快乐,让同学们从“怕”文言文,到“爱”文言文。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文言文阅读,同样,也适合其他内容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中学生能够通过三年的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读懂浅易文言文。基于这样一个要求,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重视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的讲授。面对这样的一个挑战,学生很茫然。

1.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习惯。以课本为基础,多读、多诵、多背。课前诵读是每一节语文课的必修内容,学生们放声朗读,给整个课堂营造了一种非常好的文学氛围。大约4分钟的文言文阅读既不会影响正课的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坚实的文言语感。

2. 语法教学经常化,语法学习主动化。所谓经常化,是指无论是讲读课还是习题课,只要是文言文阅读课,我都会带领我的学生们温习语法知识,不断地补充我们的语法基础知识功底。所谓主动化,是指多给学生时间,多给学生机会,多让学生锻炼。对于一些难点较多的句子,教师应当给予点拨,对于一些语法简单的句子,学生应自主翻译,不懂得地方相互研讨。这样,将语法教学渗透到日常学习当中去。

3. 实词、虚词总结规范化。经常组织学生利用课上或课下的时间总结课文当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时还会颇富创造性地给学生拓展延伸的空间。

4. 文言笔记随时写,文言成绩步步高。教导学生多做文言文笔记,将日常学习当中总结的知识写到笔记本上,将遇到的困惑写到笔记本上,将困惑的解决方案写到笔记本上。这样,一个小小的笔记本,就已经成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经典财富。

第2篇

关键词:语文 衔接 过度

一、高一学生语文成绩下降的原因

1、初、高中课标的差异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差异、教法学法的差别,从而导致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困难。初中的课程标准淡化语法,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如诗歌教学。初中阶段实际教学不是很重视,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

再如文言文阅读。初中阶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2、教材的原因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应试效果也比较理想。相对而言,高中语文“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语文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3、教法的原因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另外,为了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这种封闭被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受到了扼制。但是进入高中以来,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语文的学习。

二、相关对策研究

注重教法、学法的衔接,由于初、高中教学的不同。初、高中在目标要求上的侧重点不同。初中更加重视学科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的成分更多一些。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高中还面临着一个国家的选择性考试――高考。因此初、高中在教法和学法上必然存在差异。

高中语文教师就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包括如何预习、怎样读书、记笔记、思考问题、考试方式的差别、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要求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除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我们觉得学生要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

1、多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兼而有之。读的内容也要杂,课本要读,报纸要读,科技文章也要读。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初中阶段是“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因此,对于教材中的文章,在诵读背诵的基础上,更强调理解。要求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基础上,更强调自我钻研,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

2、多写。

据统计,一个人要达到文通句顺,至少要写够十万字。显然,初中一学期按规定写六次作文,每次五百字,三年总计约两万字,即使加上小学阶段作文,考试作文等,写作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写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如日记、周记、笔记、感想,小作文、大作文等。同时要注意,作文不光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要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可互相评改,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3、多听。

不光听教师说,听教师泛读,也要听课文朗诵录音。指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学生在记好笔记的基础上,主动参与,积极的思维。强调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动态学习,重视能力提高。使学生认识到,有的内容,如中心思想、段意、文章思路等等,一旦记录下来,也就没有很大的价值了,关键在于思维的过程,只有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才能提高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取得好的成绩。

4、多练。

第3篇

对于高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第一,学生自身因素。这个因素主要包括了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因为他们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很多词语、典故不了解,甚至有些学生连初中阶段需要背诵的篇章都没有任何印象,语法的学习更是惨不忍睹。进入高中,学习完全要靠死记硬背,根本不能理解和掌握,因此成绩日趋下降也在情理之中。主观方面则是学习态度和习惯的问题。他们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不预习或不会预习、不记笔记或不会记笔记、不复习或者不会复习。这些直接造成他们应付学习,偷懒,学习成绩不理想,从而产生恶性循环。

第二,教师的教育方式因素。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很多语文老师都是在古板的按照课本和教学要求和进度,机械化地传授知识,而忘记了语文是一门活跃的学科,需要思维的开放性和发散性。而且,语文作为语言学的科目,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课本上的那些内容根本不足以让学生学好语文。这些都需要我们每一个老师进行反思。

第三,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因素。高中语文课时紧、进度快,初中学习的那种状态不能适应高中语文的学习,这就造成一些学生无法适应,造成学习的困难。

分析出了原因,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一、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1.重视积累

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包括语言的积累和文化的积累。因此高中语文学习,只有通过积累,才会让基础越来越扎实。语言的积累可以通过摘抄的方式进行,摘抄的内容包含了字词、语句、古诗词等。文化的积累需要多观察生活和多阅读。文化典故和生活习俗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在节假日要多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走出去,接触社会,了解各地的民俗特征并记在心里。要多鼓励他们进图书馆,阅读相关的著作。只有通过这些才能积累相当多的知识,为学好语文打下坚实基础。

2.培养习惯、端正态度

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效果。语文学习其实是个有趣的过程,首先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然后指导他们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及时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灵活使用工具书、读书动脑又动笔、笔记重点不遗漏、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坚持写日记等。学习态度就不用多说了,每个教师都应该心中有数,且有各自的方法。

二、加强教师自身修养的学习

1.由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方法

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做起来却比较难。其实语文学习的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预习方法和复习方法,抽离有用信息的方法,古诗词欣赏的方法,阅读技巧,写作技巧等。

2.拓宽课堂内容

因为语文教材只是那有限的几十篇文章,不足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达不到培养语文能力的目的,所以语文老师有责任、有必要拓宽课堂内容。不要嫌麻烦、怕费事,教育是我们的职责,把学生教育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因此必须潜下心研究语文教学的内容,搜集和整理出能够放到课堂上讲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并鼓励学生课下多阅读,多思考,不要被课堂限制,不要认为上好课就算完成了任务。不但教师自己要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课本上那点儿东西,也要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还有着更宽广的天地需要他们去开拓。

拓宽的方法有很多,我在这里推荐两种方法:一是与教材相似或者相反内容或主题的材料可以加入课堂教学中来,通过扩展阅读和对比分析加深理解和记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第二课堂或者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带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堂、烈士陵园,比如举办“作文比赛”“辩论大赛”等,凡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的活动,都建议学生参与。

三、注意观察学生,帮助他们“过关”

从初中到高中是一个“关卡”,因为从初中到高中并不是平坦的过渡,而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飞跃过程。不光是语文学科,其他学科也一样,甚至有些学科的飞跃落差要比语文大得多。有些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可以顺利“过关”,而绝大多数学生却不能或者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过关”。因此,每一位高中教师都要清楚这一点,在接手新高中生的时候,就要提醒他们,告诉他们高中的学习与初中的不同之处,并给他们建议和应对措施。当然,这对大多数学生是适用的,而对某些学生可能不太管用,这也是造成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像治病不如预防一样,我们要善于观察这类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尽早解决问题。对于高中语文的学习来说,要告诉学生,简单的背诵和记忆并不是高中语文的学习目的,高中语文更注重交流和写作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基础上,在课外要多阅读,多交流,多动手写作。而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辅导,甚至不惜精力给他们“开小灶”。只有通过我们教师的不懈努力,学生才能顺利通过这个“关卡”。

第4篇

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对语文教学的整体进行调整与改革,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做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次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主要是集中在对教师教法、课堂设计、学生参与性、评价结果进行改革,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新教学理念。这些新教学理念的应用,在教学和学生学习上,改变了以往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来高中语文教师角色也在渐渐的转变。我们有必要去认真研究新课程教学理念重点,总体上来改善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为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健康发展提供一定支撑。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发现,我们在高中语文阅读上取得了很多成功的范例。主要的转变在于改变以往高中语文教师在课程讲授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边听和记笔记,这样的被动的局面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都得到了转变,改变了高中语文传统教学理念。主要改变体现在有以往注重学生阅读知识的传授,向主要培养学生的具体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上发展;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上主要是设计好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具体课程环境中去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局面;让学生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去体会、去思考,教师不再给出唯一正确的答案;改变以往全班一个模式的教学困境,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和社会需要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教学模式转变;加强了对学生语文的人文精神培养,对学生在高中语文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相互联系,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转变

我们所研究的就是要对过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一些适合高中语文阅读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明确表示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大力发展学生主导性、自主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语文阅读中的内容,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因为高中的年龄和心理的结构已经接近了成年人,在一些问题的思考上有着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抓住这些生理和心理结构,多对课程环境进行设置,让学生主动来参与到高中语文阅读的知识中来。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要多设置一些能够让学生主动思考,与别人合作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上学到一些社会生活经验,让学生多体验实践的意义。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教学改革明确提出来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这一转变主要是体现在要改变以往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权威地位,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程上要做到以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对老师的人格魅力的认同,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程中尽量多体现一些人格魅力,主要是体现在教师的爱心、教师对语文知识的热爱、教师的内在美等方面。教师在自身的角色上做到学生兴趣的引导者,学生知识体系的指导者、学生困难的帮助者,在阅读课程教学中做到多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并且让学生以合作方式进行,教师给与适当指导,教师也可以适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作为一名参与者的身份。

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特性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以往课堂教学要素,对过去传统的教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革,就是在以往单一的教学要素上进行多元要素共同参与的课堂,实现多元素共同交流的局面,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可以进行相互对话,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反馈,做到相互之间的互动,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学生、家长心理需要什么样阅读课程,教师要怎样准备一堂好的阅读课程。在教学课堂上管理实行人文关怀,从过去的一手抓到现在让学生去进行自主尝试、自主去体验,对一些阅读知识体系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与帮助,让学生尽量做到自我管理,从探究式的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因此,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我们要不断地总结过去,积极地寻求改变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课程教学方法,把自身语文教师的角色调整好,不断结合实践对课程进行改革,只有我们在一线教学的教师的不懈努力下,高中语文阅读课程一定会发展得更好,为高中语文整体发展提供支撑。

王一丹,教师,现居内蒙古牙克石。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外阅读 课程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明确规定:高中生要“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由此可见,课外名著阅读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也精心设计了“名著导读”这一全新的版块,为学生的名著阅读提供了有益的指导。部分省市还在高考试题中专门设计了有关名著阅读的题目,但遗憾的是,高中生课外名著阅读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作为语文教师,不论是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我们都有责任把名著阅读的任务落在实处。为此,我进行了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课程化的探索。

一、把课外阅读纳入课程规划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明确提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完全放在课外,不管不问。其实150万字,数目看似庞大,算起来也并不那么吓人。高中三年,我们用两年时间来计算(高一、高二),两年共4个学期,按每学期20周计算,15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每周只需完成18750字即可,也就是说每天的课外阅读量只不过是2679字,完成两三千字的现代文阅读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最多用时10分钟,即使是文言文,也不过30分钟。因此只要我们合理规划,课外阅读的任务就可以轻松完成。

语文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把名著阅读纳入自己的课程规划:每个学期给学生列出必读书目、选读书目;安排阅读时间;分配阅读任务;进行阅读指导和评价。这样,名著阅读就可以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了。

二、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

1.让学生“会读”。高中生当然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离真正的“会读”还相距甚远。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默读、略读和速读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能徜徉于浩如烟海的书中,当然,有时候也需诵读、精读和慢读,也需聚精会神、一丝不苟地读几遍,甚至几十遍,才能获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教师只需要指导阅读的方法,不必干涉学生的阅读过程。

2.让学生“会思”。课外阅读既是一个人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的过程,即通过课外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采用“批注”的形式随时记录自己的思考和领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3.让学生“会做笔记”。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笔记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学生可以对所读的篇章圈点批注、提要钩玄,可以摘抄名言佳句,可以写出读后感受、书评等。

4.让学生“会用”。课外阅读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范例。因此,要鼓励、引导学生善于把阅读中所汲取的思想、文化、知识和写作方法,自觉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将阅读、作文结合起来,达到共赢。

三、建立的合理评价机制

1.成果评价。阅读虽属于个性化行为,但适当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每周都可举行班级读书成果展示,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文档类成果,如摘抄、批注、续写、点评、读后感等。这种形式即可以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也可以分享他人的读书心得,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的阅读动机。

2.活动评价。指举办各类读书交流活动。比如开展专题阅读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会、读书沙龙、读书演讲会、等各种各样的展示学生阅读成果的活动。这样的评价形式不仅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也使老师清醒地认识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鉴赏水平。

3.过程评价。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真切感受,收到学生课外阅读的各种积极的意见和建议,更有效地帮助教师调整和安排课外阅读课程化的实践。 教师评价包括学生阅读量的统计、阅读笔记的抽阅等,旨在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课外阅读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是伴随人一生的。更重要的是,课外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只要语文教师把课外阅读课程化,加以悉心地设计和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教给学生阅读的有效方法,学生就会爱上课外阅读,进而在阅读中培养气质、净化灵魂,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刘淼,周海燕,祝丹兰.让学生走进广阔的精神家园——国外语文课外阅读管窥[J].中学语文教学.2003(9).

第6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 探索

一、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原则

(一)个性化原则

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素质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技能,从而专注的发展自己最爱好和擅长的技能,所以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性格、兴趣爱好、专长等来培养和发展。高效课堂注重个人的个性化发展,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

注重高中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教师也要改进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高效课堂针对的对象不仅是学生,教师也要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学会创新,从而形成富有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的个性化教学。

(二)开放性原则

传统的高中教学方法注重的是课堂上教师有的言传身教,学生专心听讲,然后按照课本从头到尾的分析并做笔记。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注重的是学生课堂的开放性,不仅是课堂内容的开放,还有高中生思维的开放性。教师的课堂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觉得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记录;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演讲表演,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与教师形成互动;课后,高中学生可以走向社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开阔自己的视野,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开展,教师要重视语文的课外活动、课外阅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活动课,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开放性原则教学,提高了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的综合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了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课内课外综合实践原则

高中语文教学注重高中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堂上注重高中生语文学习综合能力的提高。只有掌握熟练了课堂内的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高中生才能将所学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课内课外相结合的高效课堂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了语文取源于生活,回到现实中的循环。

实践可以鉴证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了高中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同学之间的团结。教师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学生可以不断自我提升,共同进步和创新,从而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快速有效地提高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方法

(一)对教师的要求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方法上要高度重视。

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它可以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实行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以便于教学质量能得到快速的提升。每位语文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上课方式来讲述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特色和独特风格,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以便于教师们互相学习和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高中语文教师要根据高中语文课堂上的综合情况来进行自我反思,结合课堂上使用的教学资源、教学效果等不断的创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下学到知识,而且更加深入的对课文进行理解。高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反思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教师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对学生的要求

高中在上课前要对课文进行课前预习,学会自主的学习。课前预习,高中生可以自己对课文有整体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思维去理解课文的意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遇到不懂得地方预先自己思考试着去寻求答案,提升了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力。当教师进行课堂讲解的时候,高中生可以再次对课文结构、重点、中心和层次进行深度掌握,这样可以提高高中生的记忆能力、增强高中生的理解能力,进而提高高中生对不同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欣赏能力。

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高中生可以自由的进行阅读,不仅是课本上的课文,还有课外的大量阅读。高中生要学会自我提升,寻找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快速的提升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反思

虽然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教师和学生对语文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中,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很多问题。首先,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增强高中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许多教师为了达这一目的,偏离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最初目的,在教学中没有督促高中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熟练的掌握,使得高中生不能准确地把握字词句的含义。其次,在课堂学习中也可能出现教师过分重视高中生自己的探索学习和高中生之间的互助学习,忽略了对于经典范文和古诗词的背诵积累的现象。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倡高中语文学习要注重学习方法的灵活多变,经典范文和古诗词的诵读可以培养和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最后,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倡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多进行师生和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但一些生性比较腼腆和不爱说话或者写作基础差缺乏自信的高中生,在他们不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又缺乏教师的点拨和指导的情况下,很容易进入学习的误区。

第7篇

【关键词】职业高中;语文;读、背、解、评、写;层次化教学 

随着我国中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读、背、解、评、写这几个层次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职业高中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多数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差。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如何落实语文教学的读、背、解、评、写这几个教学层次,就成了职业高中语文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对职业高中语文读、背、解、评、写的层次化教学进行探讨。 

一、职业高中语文读背解评写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语文读、背、解、评、写方面都有一定的问题。 

第一,学生的读书能力有待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的阅读视野比较狭小,很多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甚至很多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不具备查找的能力,在阅读的时候不能有感情地体会作者的心境。还有的学生不能使用流利的语言顺畅地读完整篇课文,认为语文的阅读根本不重要。 

第二,学生的背诵能力普遍偏差。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很多章节、段落都能对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有益的熏陶。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背诵的课文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认为背诵文章根本没有用,同时也不能够静下心来耐心地背诵课文。 

第三,解答问题有一定的偏差。高中语文学习的知识广泛,在做题的时候需要学生认真投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答案,而没有告诉学生答案具体的得出过程,这也导致了学生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答案上,再遇到类似的题目还是不会作答。 

第四,评论环节缺少自己的观点。高中生已经对社会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在进行语文评论的时候要发表自己独特的意见。然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对于评论的重视不够,对学生个性化的意见不予采纳,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思维趋向一致,扼杀了个性化的评论发展。 

第五,写作仍旧是最大的难题。高中语文作文占据很大的部分,职业高中学生在写作中往往都是无从下手,不知道写什么,教师也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这导致学生写不出来好的文章,造成了写作的困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提出了更多的适应性要求,以往的技术工作者已经不能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企业更重视新型人才的引进。这个时候,职业院校除了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外,还应该重视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职业高中学生本身人文素质就比较差,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也较差,如果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提高,那么势必会造成学生在今后工作过程面临综合素质存在缺陷的问题,无法达到社会对于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人才的要求。语文课程是一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语文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读、背、解、评、写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职业高中语文读写背评写层次化教学的措施 

(一)怎样读 

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具体的生活经验,以及一些工具书将文章准确流利地读出来,能够抓住文章大意,了解文章运用的各种手法。读的较高要求是:在阅读实用文体时,要求学生读得准确、清晰,在阅读诗歌时,就要求读得有韵律、有节奏。能够读出文章中内容的特点。教师在实际的过程当中,可以先做出一个示范,再进行详细的解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读”这一环节。 

例如,在讲《在墓前的讲话》的时候,由于全篇文章拥有较强的逻辑魅力,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充分地显现出这一点,教师可以先朗读一遍,运用饱满的情感体现出逻辑魅力,再提问几名学生,让他们朗读这篇文章,仔细聆听他们的朗读,对于一些表现不合理的地方,要提出来,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读”这一环节的要领,在阅读的过程中,针对一些学生不愿去读、不敢去读的现象,教师要耐心地引导与鼓励,帮助学生走出自己内心的小恐惧,使全体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读”的技巧。 

(二)怎样背 

在语文的教学中,“背”也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它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语言素材,还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达到学以致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背诵一些古诗名句以及现代作家的一些段落。但是为了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些远远不够,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背诵一些优美的语句,养成“堂堂课要背、篇篇文有背”的好习惯,让“背”逐渐变成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 

(三)怎样解 

解,是学生初步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一环节的教学当中,教师要采取鼓励教学,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课上可以提问几个学生,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学生解读课文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引导,只要学生的理解有一些可取之处,都要给予很大的鼓励。由于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探索,往往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能给予他们莫大的信心与勇气。 

例如,在进行《再别康桥》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文章很多的意境中体会徐志摩的思想感情。“那河畔中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句诗体现了徐志摩怎样的情怀?学生会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体现了诗人想念自己的妻子,有的学生说诗人想要找一位新娘。教师要对学生的说法给予肯定,然后进行补充:“我们要进行换位思考,假如我们是徐志摩,来到了康桥上,这里满满的都是回忆,我们是不是也希望时间能够停留,让我和心爱的女人一同走进幸福的殿堂?”教师不断地引导下,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读”的环节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特色,在“背”的环节组织学生写读书笔记,在“解”的环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文章的大意表达出来,在“评”的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解析,在“写”的环节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将五个层次的教学充分的结合到一起,全面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语文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鲁敏.语文活动式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翁朱华.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深层阅读;立德树人;教学探索

课堂是教师育人的主阵地,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既是职责使然,又是对《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的落实。语文阅读不仅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要方法,还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路径[1]。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现“智育”与“德育”的双丰收,这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立德树人是深层阅读教学的目标

1.践行育人理念,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教学活动以高考为指挥棒,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有些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高考得分,甚至出现了“重知识,轻品德”的想法。但真正的教育是将知识学习与道德培养融为一体,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富学识,明礼义”的有志之才,而绝不能使学生道德缺失。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开展深层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价值和内涵,从而陶冶情操,滋润心灵,提升道德素养,使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地。

2.提升道德素养,培养国家栋梁之材

学生的道德素养以道德认知和情感升华为基础,而立德树人理念在深层阅读教学中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做到宽容友爱,在问题面前勇于担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身心健康,成为国家栋梁。

二、立德树人导向下深层阅读教学探索

1.构建激趣情境,为深层阅读造势铺路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道理,或引导学生志存高远,或引导学生立身处世,或引导学生敬畏生命……这些优秀的篇章如同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明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来构建阅读情境,或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或下载名家朗诵视频,或搜集名家评论……引导学生体会并挖掘其中的价值,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精心制作的课件来展开教学,播放朗诵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件呈现了“万山红遍”“漫江碧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震撼人心的画面,在如此阅读情境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立志救国、胸怀天下的豪迈情怀,以及“指点江山”“谁主沉浮”的热情。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将的《七律·》与该文进行对比阅读,在反复吟咏中感受一心为国的伟大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将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在阅读教学中。

2.鼓励学生反思与质疑,深入挖掘文章价值

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喜欢简单地浏览文章,这看似效率高,实际上对文章的内涵掌握得并不深刻。学生只有在阅读中对作品进行认真思考,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高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能力已日趋成熟,教师可以适当点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度剖析、挖掘内涵[2]。在学习《赤壁赋》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对未选入教科书的《后赤壁赋》进行阅读。这样,在正式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学习,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教科书选入的《前赤壁赋》对后人的影响更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你更喜欢哪篇文章?为什么?学生可以在讨论与反思中感受苏轼被贬后的豁达心态以及“变与不变”的人生哲理,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又如,在学习《我与地坛》时,学生会质疑:“史铁生正值壮年时遭受厄运,意志一度消沉,‘死’对他来说难道不是种解脱吗?”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敬畏生命”“什么是生命的厚度”。当学生有疑问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多思考,勇于提出质疑,这样才能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引导,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提高道德素养。

3.联系社会热点,在品评分析中提升学生的道德观

“生活处处皆语文”。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接触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素材。例如,媒体的文章、同龄人的真实故事、普通人的光荣事迹,甚至是一首歌曲或一句广告语,这些鲜活生动的素材将有助于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在对这些素材的阅读与品析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洗礼,道德素养得到了提升[3]。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读“活”书,关注社会生活。教师可以在阅读课上引入社会热点事件,如张桂梅校长将一生的爱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们,像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病痛缠身却全然不顾;救火英雄王锋,三次冲入火海救人,邻居无一伤亡,自己全身烧伤面积达98%;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的“冰雕连”,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里仍阻击敌人,他们被冻死时手握钢枪、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仿佛“冰雕”一般;河南特大洪涝灾害,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与时间赛跑,抢救被困群众,助力灾后重建……学生品读着,感动着,震撼着。同时,担当与奉献的精神已在他们心中悄悄扎根。

4.指导学生深度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功课紧张,课外阅读时间有限,因此,教师要用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1)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本着立德树人的理念,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教师可以开展主题为“我为大家介绍一本好书”的课前演讲活动,让学生轮流推荐、分享自己喜爱的好书,并说明推荐理由或读书感悟。这样,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就更具有针对性,阅读效率会更高。在学生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同时,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2)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大多数学生在阅读时喜欢采取浏览阅读的方式,这种阅读方式容易遗忘作品内容或者对文章的理解止于表层。对于课内、课外阅读,教师应适度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做到心有所感,手有所记,并逐渐养成习惯,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帮助学生汲取作品的精华,让学生体会到持之以恒的重要性。(3)定期开展课外阅读交流会高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想读很多的课外书,但他们的阅读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开展课外阅读交流会。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可以从不同维度来解读作品,从而碰撞出思维火花,丰富阅读体验。教师也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体会,身体力行地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三、结语

学生是璞玉,经过雕琢方成精品;学生是生铁,通过淬炼方成好刚。因此,教师既要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积淀,又要注重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立德树人理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既体现了人文情怀,又提高了深层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媛媛.关于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探讨[J].读与写,2020,17(21):80.

[2]郑忠明.高中语文学案教学的实践与体会——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探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6):1139.

第9篇

众所周知,语文课在我们学生时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中国传承几千年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所以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吸取课堂语文知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打造高效课堂十分重要,高效课堂主要是指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课堂,如何打造这样的课堂使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

高中 语文 高效课堂

作为高中学科中重要的一门课程,高中语文在我国实行新课改这一大潮流中如何才能跟进脚步,是我国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和课堂资源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吸收所要学的知识,了解内容,消化并内化,这才是我们所要期望的效果,而要想达到这种效果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把握好主次问题,要清楚知道在课堂上,学生才是主角,要把课堂时间有效地还给学生。

一、老师的观念转变

首先,作为教育者,老师的传统观念得要有转变,对于以前的教学上课模式来说,就是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下边笔不停歇的记笔记,基本上每节课下来最大的结果和收获就是老师的满满一黑板板书和学生的满满一笔记本笔记,至于上课听进去多少,又吸收了多少,谁知道呢,而课后学生对他自己记得笔记回顾多少,那更是无从得知。所以对于这种上课模式来说,效率达到有百分之五十那就算是极高了。所以,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实行新改革后,老师把课堂时间充分留给学生,对于老师的作用就是在学生不明白的时候起到指点迷津作用,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思路,引导他们思考,而非直接告诉答案,要将学生看成是一个个有自己思维的,有自己独立想法的个体,而不是只需要被动地接收知识不会思考的木偶人。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也”,老师应该把学生平等的看作是一个交流对象,有问题可以讨论,有分歧可以辩解,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性,将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起到的效果自然不同。另外,就像“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样,语文不像数学算术一样,只有一个答案,错就是错,对就是对,对于语文来说,它可以有很多种回答,比如很多小学生考试回来说问题是天空是什么颜色,我答得是灰色,老师打了叉,说应该是蓝色,可对于现居城市中的小朋友,有几个孩子看到过真正意义上的蓝天,每天被雾霾笼罩的天空就是灰的。再比如,之前看到一个高中生的试卷,有个问题是三国演义中最聪明的人是谁?那孩子答得是孔明,庞统。对于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清楚,答案很正确,一卧龙,一凤雏,就是两英才,可老师打的依然是错,因为正确答案模板是诸葛亮,我看到这个就不禁想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样的教学只能会让学生越来越死板,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什么才是准确答案,因为答案只有一个。所以在这方面上,老师一定要努力更新改正自己以前传统守旧的观念,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和学生一起探讨每个答案的可靠性,这样才可以学生的创造力不断提高。

二、划分小组,合作探究

要想学生在课堂上把握主动权,就要清楚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整个课堂就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来量身打造,首先,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同时创造力也很强,所以,老师可以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每遇到一个比较有意思有研究意义的问题时,老师就可以让他们各组进行讨论,最后总结一下每个小组的个人观点和综合意见,这样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而且可以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小组中吸收到别人的思维方式和一块小组的团结合作意识。另外让每个小组都要有自己的风采特点,可以让每个小组选出来一个组长,平时可以组织大家参与活动,小组成员一块给自己的小组取一个独特的有意义的组名,平时老师在进行小组评判时就可以以组名称呼,这样就可以激励学生的斗志和兴趣,加强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高效课堂的打造有着重要作用。

三、课前准备

一堂课的内容有很多,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内化所学知识,老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备课不仅仅是写教案,列提纲,而是要充分的分析下节课要学的内容,根据课堂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设计方案,当然,在上课前也可以让各小组做好准备,比如下节课学的是话剧类的课程如《茶馆》,老师就可以让各小组做好安排部署,分角色表演朗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都有一种积极性和活跃性。

四、主旋律为讨论

创建小组的目的在于小组内学生互相学习讨论进步,所以老师在课堂上首先需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开放性的平台,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热烈的讨论环境,抛砖引玉,用一个问题去引出学生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而不是扮演一个从头到尾全能的角色,那样不仅让自己累到不行,而且让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发挥,事倍功半。就比如在学到一手诗歌时,老师可以大致说一下要学习的内容,然后就可以让学生讨论这首诗歌讲述的意义,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心境,讨论完后由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回答,最后评选出哪个小组回答的最流畅,表达的主题意思最完整,最切合老师提问的问题,哪个小组就可以获得优秀。这样老师就不用费尽心思去想怎样才能将知识灌输到学生脑子里,学生也不用绞尽脑汁去掌握老师上课讲的大片内容。最后达到的效果依然不理想。

【结 语】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实行新课改,打造高效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有效率的课堂,对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必须在课堂内外,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前提,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把课堂的主动性充分给与学生,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何显斌.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四个维度【J】.学周刊,2013(05)

【2】谭伟仲.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4(08)

第10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实施,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向。本文主要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作用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 研究性 作用分析

1 研究性学习的概述

随着高中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从一个新生词汇到教师们口口相传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主研究最终得到结论。这种研究性的教学方法与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相反的。传统教学模式就是单纯的进行讲解,把一些语文的知识和概念以被动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学生也是被动的接受。其实高中语文不同于其他课程,是一个比较开放并且自由的学科,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很多条条框框,语文旨在给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思想境界,所以相对的教学方式也要更加的灵活和多变。在研究性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是引导者,只能引导和帮助学生,但是不能替代学生。研究性教学让语文教学的本质不断的变化,给现代语文教学带了新的机遇。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启发学生的心智,同时还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它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新的教学关系。教师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和指导者变化成为现在的启发者和引导者,而学生由过去的被动的、传统的接受成为现在的主动参与者,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自主研究的学习意识,同时也是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2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2.1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课程任务量大,学习内容多而且难度也很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大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高中语文中的很多文章比较难懂,需要学生全面理解也比较困难,而短短的一节课时间也不能让学生完全读懂。而且高中语文对学生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也有比较高的要求,还要一些文言文要学习。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少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都是一味在课堂上让学生记笔记,虽然学生学习了这些知识,但是都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去认真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就是通过让学生自主研究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一味的灌输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语文学习应该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然后提出问题,可以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最后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再加以补充和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增加语文课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学习高中语文鲁迅的《拿来主义》时,首先教师应该对鲁迅宣扬的思想和写作风格进行讲解,让学生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去阅读,提出以下问题:

1.理解文章中“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这句话的意思?

2.“送来”与“拿来”在本质上有哪些区别?

3.思考文章中为什么要举尼采的例子呢?

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带着问题思考,然后可以要求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讨论,最后让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给予指导和帮助。

2.2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意识

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一系列相关联的课程构成的,需要一些辅助的教学手段才能全面实现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师应该在结合课程实际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后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性教学过程,语文学习的灵活性很强。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研究性学习不够系统,不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学习内容的层次性和教学进度的递进性。但是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意识。很多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候,往往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高中语文课本中《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考虑到有些学生已经看过红楼梦的电影而后相关书籍,所以在教学开始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林黛玉进贾府的电视剧片段,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在学习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熟练阅读,然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教师只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去创造,语文原本就是自由的,思想原本就是开放的,没有必要一定要拘泥于一些教学形式和学习方法。在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自由的选择要朗诵的诗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通过这种研究性的学习就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意识。

3 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从传统的被动学习到现在的自主研究学习,让语文教学焕发着新的色彩。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研究性学习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得到不断的推广和优化。

参考文献:

[1]何跃.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特性及运用[J].中学语文.2011,(24).

[2]陈向阳.论新课标下网络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J].成功教育.2010,(10).

第11篇

【关键词】初高中 语文 衔接

初中语文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又是中学教学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小学与初中使用同一个 “课标”,衔接起来比较方便。而初中与高中使用的完全是相对独立的两个“课标”,它们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衔接,从而造成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相当长的时间不适应高中语文教学,使得高中老师时常埋怨初中老师。那作为初中老师如何做好初中与高中的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研究两个“课标”,了解衔接工作的任务

初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找出其中的差异,明确各自要求,熟悉各自特点。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初高中语文教学有以下不同:

(一)从基本内容看,初中“课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课标”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不难发现,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偏重积累,而高中则偏重积累基础上的运用。

(二)从培养目标看,初中语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语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

(三)从阅读能力看,初中语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高中语文则“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对阅读材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可见,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理解层面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要求“文本对话”深入读者内心世界。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四)从表达能力上看,初中语文“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课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而高中语文“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二万字”。从质上看,高中语文“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由此看出,高中语文的作文,由初中感性思维提高到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与提高。

二、熟悉两种教材,明确衔接工作的重点

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存在着衔接不自然的情况,不少学生甚至出现了无法跟班学习的情况,原因之一就是,高中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基础内容,初中阶段竟没有学或学的不扎实。比如,文言文教学,初中阶段“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高中阶段则“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里所说的“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在初中阶段就基本没有系统学习,更不要说“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了。所以,只有对初高中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明确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材在培养目标上分布点和差异性,从而初中教学才能做到“顾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实现知识的迁移,才能做到学习自然衔接。

三、讲究教学策略,提高衔接工作的实效

(一)加强学习习惯上的衔接。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学生进入初中,教师一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自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圈点勾划批注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踊跃发言、礼貌说话的习惯,自觉积累语言的习惯,仔细观察的习惯,勤于笔记的习惯,大胆质疑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习惯,等等。如果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都注意培养学生这些良好的习惯,那他们进入高中后就能较好地适应高中语文学习。

(二)加强知识技能上的衔接。

1.把好识字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认识累计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左右会写。落实了这一要求,对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2.抓好书写关。写字对增强学生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也是提高中考、高考成绩的重要手段。字写不好,在中考和高考中就会失分,这是非智力因素失分,如果我们初中语文老师不关注这个问题,就会给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留下遗患,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3.扩大阅读量。我们知道,初中课外阅读不少于26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10部,背诵篇数不少于5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课外自读文学名著2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为了衔接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师或开设阅读课,或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也可自己给学生开设阅读书目,营造有书可读、有书能读、有书好读的环境和气氛。语文课上要压缩过多、过深的讲解,简化教学过程,克服形式主义,保证有足够的读书时间。鼓励学生熟读、背诵那些百读不厌,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典范诗文,可以收到非常有效的效果。

4.激发求知欲望。我们可以通过初中课文来激发他们对高中课文的学习热情,从而较好地把两者衔接起来。

总之,让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走“大语文教育”之路,终身学习,对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切实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验稿)》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4]《新课程怎样教》,辽宁大学出版社

第12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成绩 做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质。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我们在理解这些基本理念时,认真把握,必须认真学习、悉心领会、积极实践,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语文教学对象的全体性

高中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不是为少数尖子生设计的。例如,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是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祖国语文是祖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作为首要目的,使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具体落实。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课程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还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作出不懈努力。

二、语文素质培育的全面性

语文素养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素养。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的有机结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在生活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三、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大发展和突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顺应了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大发展和突破。具体表现在:一是有利于语文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的落实。因为高中学习语文主要有两个通道: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这两个渠道是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两翼,相辅相成,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二是有利于高中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是润物细无声的。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将大大增强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三是有利于各类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可以根据自身探究的需要,随时改变原设计思路,沿更新的目标探索、前进,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由于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设计活动,这样便会产生强大内驱力。在活动中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展现,智力因素都能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

四、关注学习过程,重视学习方法

以往教学突出表现为重结果,轻过程,轻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将过程和方法提到课程的三大目标之一的高度强调,无疑是对旧教育思想的反抗。关注过程和方法,既遵循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又遵循了语文学习规律。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一个人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运用的过程,这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标志。知识分为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而且往往间接的比直接的多。从感性升华为理性知识,说明了知识质的变化。能力的高低与强弱,不仅只看知识量的多少,而且看知识运用率的高低。没有知识就谈不上能力;拥有知识未必有能力;有了能力,可以判断一个人有一定知识。学不能用,就是平时所说的书呆子,学习知识重在懂得运用。评价一个人知识的多少,重要的一条衡量标准是看他能否学以致用,用得活不活。纵使拥有深厚的知识,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本本主义,或者教条照搬书本,照搬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识,不看本国现状,死板硬套,结果必落个对牛弹琴、被人耻笑的地步。

五、学生必须高度重视语文笔记,提升成绩

课本笔记是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跟课文联系比较紧的知识,如相关的文学常识、课文中的字的读音等只需要记在课本上即可,便于高三复习用。练习笔记是指老师在讲解练习的过程中所记的关于习题的思路及改正习题答案的相关笔记。虽然有些题目自己做对了,但是自己在写习题笔记的过程中又强化了一次,无疑有益于掌握知识。

笔记本笔记是指做在笔记本上的笔记。建议分为如下几大部分:(1)字音、字形板块,可以包括通假字的积累;(2)词语板块,近义词的辨析,成语积累,熟语的积累等,这部分主要是词语的,也可以包括一些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用法;(3)诗词名句;(4)经典例题,包括缩句,仿局,标点,病句修改,关联词的运用,近义词辨析等;(5)归纳总结,包括字词用法、答题技巧等,这一类可以直接附在经典例题之后;(6)作文技巧,包括平时作文讲解的笔记和自己从刊物上看到的适合自己的内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设置相应板块。

怎么做笔记本笔记,大概分为三个环节。一是预习的时候把容易错的字音字形及不太理解的成语积累下来。二是在做完练习之后把相关的需要记在笔记本上的知识记下来。三是把自己平时的阅读或者练习及学习当中有价值的东西积累下来,包括读书笔记上的字词积累及诗词名句或相关内容。只要大家坚持做笔记,从高一就开始积累,语文成绩就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