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二历史课程

高二历史课程

时间:2023-08-24 17:18: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二历史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二历史课程

第1篇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入地开展和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中学历史课堂教育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方法大规模地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有力地冲击着传统教学课堂,为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使之呈现出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局面。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和方向,应大力弘扬和推广,但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和落实。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历史课堂是“华而不实”的,缺乏必要的有效性,表演成分多,很虚很浮。这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目的相违背的一种教学行为。更严重的是这种华而不实的教学行为使一部分教师和学校领导对新课程改革产生了抵触情绪,不愿采纳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教学手段。正如有的教师说:我宁愿拿一棒粉笔,用一块黑板“满堂灌”地给学生授课,也不用那些没用的多媒体等“新玩意”上课。由此可知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完美的。它存在许多问题亟待我们解决。这绝不是历史新课改本身的错,而是在操作过程中部分一线教师犯了错。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初衷绝不是“华”而是“实”。那么当前历史课堂教学中“华而不实”的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才能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当前课堂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课堂上“花样”太多,“活动”太多,形式主义太多。一些中学历史教师在新课改的大潮中都犯过这样的错误,认为课堂中设计的花样越多,学生的各种活动越多,就越是执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就越是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授课。于是出现了一堂历史课一会让学生跳舞,一会让学生唱歌,一会让学生讨论等怪现象。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并不反对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但不能“过”,过而不已。记得2007年7月参加区历史优质课全国选拔赛比赛时,有一位历史老师一上来就说了一大串英语,英语说得确实好,他的出发点可能是为了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当时却把学生搞闷了,很多学生都在想是不是这位老师走错教室了。接下来他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一会儿大组之间讨论,一会儿小组之间讨论,整整一节课全是讨论。看起来形式很好,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我还听过一位初三历史老师的课,也是校内一次优质课比赛。讲的是《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节课共放了五首歌,从《希望的田野》一直唱到《走进新时代》,学生唱了五首就下课了。

(二)课堂形式和教师教法过于单一,课堂缺乏活力,枯燥无味,死气沉沉,造成学生厌学,从而影响了历史课堂的实效性。有些教师一上讲台就一个表情,一个调子地往下讲,也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掌握了多少。一堂课下来几乎没有跟学生交流过,这样的课怎么可能有很高的有效性呢?

(三)学科知识不扎实,备课不认真,思路不清晰,教师一上讲台自己都讲不明白,甚至都讲错了,何谈学生的有效性?记得听了一节高一历史课《古代中国的商业》,一位历史老师在讲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时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当时出现了资产阶级的错误结论。

二、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措施和想法

(一)深厚教师专业基础功。掌握扎实的历史学科知识,能熟练地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更新教育思想和理念,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不断学习和充电。这是做一名历史教师必备的素质,也是能让一堂历史课更具有效性的关键和基础。没有这些“基本功”就只能空谈。

(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初中历史课,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等特点,多运用一些讲述、故事等方法会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如我在听一位初一老师讲历史课时,他的一节课让人听起来好像一个小故事接一个小故事,通过故事形式把知识方法及人生价值观都融入进去了。非常具有吸引力,学生表现非常良好。

高一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提高及历史学科知识技能的要求,问题教学法是我常用且很有效的教学法。运用这种教学法时,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也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法:1.问题一般由教师提出,当然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鼓励学生马上提出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归纳、总结。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一起积极分析、讨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广泛交流。3.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还要做一定的补充和说明,应精讲细讲,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清楚问题关键所在。如我在讲《》这一课时,以这场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等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共同探讨。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材料题和选择题,对学生进一步认识问题和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很有帮助,为学生高二高三的学习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而且要加强历史价值观的教育,一堂历史课只注重知识和技能,而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堂历史课的有效性就要打折扣了。

高二、高三历史课堂要多练多讲,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常常是很有效的,现在的高考历史要求基本思路:以纲(课标为基础)为纲,不以本为本;以能力考核为中心,增强探究能力的考查;以主干知识为依托,以考查基本能力为主线;命题注重以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为背景考查学生的提取信息的能力;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结。教师在这两个阶段不能只是讲教材。历史课堂要有有效性,则要在课堂上注重运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如我到这个阶段时,每节课都要为学生准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一些材料题和选择题,制成PPT课件,指导学生怎么解决问题。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如何更好地做材料题和选择题的方法及思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上好一堂历史课,要让一堂历史课具有很好的效果,教师必须付出大量的努力,不断学习创新,积极探索,紧跟新课改的步伐。不能只为华而忘记实,努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2篇

按照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规定,高中历史课的安排是:高一开设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高二开设选修Ⅰ世界近代史,高三开设选修Ⅱ中国古代史。这个方案的主要优点是,让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在更高的层次上再一次系统地学习中外历史,更多地更牢固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清晰地把握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应该说,这是符合认识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的。但此方案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突出的有两点:第一,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二者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第二,初高中教学内容大量重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教学效益的提高都不利。诚然,无论是大纲的制定者,还是教材的编写者,都力图将初高中的历史教学加以区分,并为此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大纲制定者提出了“注意区分高、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的层次性”、的原则,而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思路是:“初中教材偏重历史事件的过程,偏重感性描写,偏重具体生动,内容比较浅显;高中则偏重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偏重理性分析,有一定深度。”、但是,在学科体系、教材体例、教学内容要点无明显差别的条件下,要真正区分高初中历史教材的层次性实在是太困难了。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性出发,有识之士早就指出:“初中、高中历史教材两个循环的编法弊大于利。”

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目的

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改革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通过中学历史教学来检验。根据这一标准,到底应如何设置高中历史课程呢?笔者的意见是,高一开设中国20世纪史(必修课),高二开设世界20世纪史(限定选修课),高三开设中国古代史(选修课)。本方案的核心是开设中国20世纪史和世界20世纪史,下面围绕这个核心谈一些看法。

为什么主张在高中开设中国20世纪史和世界20世纪史呢?

首先,按此方案中外历史都只讲近100年的历史,时间短了,教学内容少了,历史课内容过多与历史课课时极其有限的矛盾可以得到缓解。

其次,因为只讲20世纪的历史,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可以重新安排,初高中教学内容过多重复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

再次,在高中开设两门20世纪史,是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紧迫的。我们知道,20世纪是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发展最为迅猛、最为深刻、最为动荡的100年。从世界范围看,仅仅是两次世界性科技革命、两次伟大的政治革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两大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历史,就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从中国历史来看,仅仅是,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改革开放这三次巨变就需要我们深入地认识。而且,从思维习惯来说,人们惯常要回顾刚刚走过的那段路程,迫切地希望从刚刚逝去的历史中寻找经验,获得教益,增长智慧。因此,对刚刚跨入21世纪的人类来说,20世纪的历史显示着鲜活的光泽和特有的魅力。新世纪的历史教学应满足人们回顾和反思20世纪的迫切需要,引导青少年去自觉地、系统地梳理与反思20世纪的历史,以明确自己的职责,增强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三、高中历史教学是丰富多彩的

20世纪的历史尤其如此。在论证了高中宜于开设两门20世纪史之后,我们还应进一步探讨中国20世纪史和世界20世纪史的具体的课程内容。

学术研究离不开观点、范畴和方法,这三者的统一体被称为“范式”。史学研究的范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是按照“阶级斗争──革命史”的范式研究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受此影响,中学历史教材也按此范式来编写。简言之,就是世界史教材是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为主线的世界近现代革命史;中国近现代史是以民主革命史(包括史和史)为主,加上社会主义革命史的中国近现代革命。必须承认,在革命年代,从事和拥护革命的人们需要更多地了解阶级斗争和革命的历史,以便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获得启迪,“阶级斗争──革命史”的史学研究范式满足了这方面的社会需要,功不可没。但是,现今,革命时代已经结束,我国早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早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若仍完全按照“阶级斗争──革命史”的范式来制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高中历史教材,让学生主要学习世界近现代革命史和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显然就脱离社会需要和落后于时代了。

第3篇

[关键词]主体作用;自主学习;自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0802

2013年开始,笔者所在学校开展创建“启雅悦读”特色学校的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开展阅读活动,并启动阅读课题的申报及研究工作。为此,笔者开始M行“阅读提升学生历史素养的作用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和申报并在2015年成功立项。人教版《历史选修四》(下文简称《历史选修四》)学生自主教学实验是属于该课题研究的内容。由于选修课相对于必修课来说,学习难度不必太大,因此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灵活地安排教学进度,试用更多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贯彻新课标的目标――让学生有更开阔的眼界、更开放的思维。高二下学期历史课进入高三备考第一阶段后,要求教师在有限课时内完成三本选修课本的教学。因此,教师要找出一种有效达到教学目的新方法。

一、《历史选修四》学生自主教学实验开展的依据和基础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而“历史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还提到“今后高中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不同的教学条件与教师水平,不同的学习环境等具体情况,自主设置形式多样的、方便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以保证高中学生在满足各自兴趣的同时受到良好的历史教育”,以及“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历史课堂上,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主参与各种类型的教学与学习活动,在充满好奇与求知的心理驱使下,进入神秘的历史殿堂去探索历史的奥秘”。因此,《历史选修四》的教学实验有充分的理论支撑,有很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高二文科的学生,大部分历史基础比较好。通过学习初中历史,他们已经掌握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高一时又学习了3个历史必修模块,初步学会了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为《历史选修四》学生自主教学实验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也是取得实验成功的保证。

二、《历史选修四》学生自主教学实验开展的目的和过程

1.实验目的

此次教学实验的目的是要改变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通过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人物,阅读人物传记,制作课件,课堂讲课,师生评课,学生总结与反思等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让学生在实践中“初步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有个性化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此次实验要让学生在学习《历史选修四》的过程中,无论是历史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是综合素质、历史成绩都能得到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2.实验过程

(1)实验前的准备。开展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是进一步促进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转化的有效途径,是为学生进行自主教学实验做好准备。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过程中的艰辛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其“实施建议”要求教材编写者和教学实施者“要提供多种辅教学参考资料,还要进行一定课外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如普及性历史读物、通俗性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阅读提升学生历史素养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1201542743)研究成果。历史读物)”。这就需要通过开展历史阅读的途径来解决。

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过程。信息的接收渠道和方式主要是通过阅读活动,因为“信息是语言的,或说得比较明确些,信息是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阅读活动,就是要在阅读学指导下,依据阅读学的三级体系(科学、技术、工程)建构,对学生进行阅读的培训与指导。学生进入高一后,笔者会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历史问题入手,要求他们阅读至少三本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传记,以便熟悉历史人物生活时期的社会历史。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人物传记之后,会觉得整个中外历史有血有肉,到高二高三再去读原始史料和做阅读材料分析就不会觉得晦涩难懂了。

(2)教学生开展自主教学实验的方法。教师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的学习进行解读说明,介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遴选历史人物的标准和原则。《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遴选历史人物主要依据三条原则:一是以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主线,注重历史人物的代表性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相结合;二是注重学习的过程与评价历史人物方法的把握,避免面面俱到;三是注重对必修课程的衔接与深化,避免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然后让学生掌握评述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3)学生在参与备课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自由组合成为2人小组,选择同一个历史人物,分头读传记、找资料、制作课件。教师要全程跟进,指导学生筛选资料,根据课标要求把握好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对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全面的评价。比如有关康熙帝的资料很多,有些是文学作品,并不是史实,必须帮助学生区分清楚,并对学生制作的课件和讲义进行审阅。

(4)学生通过讲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克服上讲台讲课的紧张心理。由于缺乏经验,信心不足,他们往往是两个同学一起上台,各讲一部分,互相配合。笔者要求他们讲一个人物用一节课到两节课的时间。在15对组合中,肖同学和陆同学这对组合讲唐太宗用的时间最长,几乎用完了两节课,讲得非常详细。他们讲这节课能围绕课标要求并做适度展开,把唐太宗这个人物形象比较客观而全面地呈现出来,分析评价全面到位。用时最少的是简同学和蔡同学这对组合,他们讲的是华盛顿,本来这个人物的相关资料非常丰富,容易搜集,学生也感兴趣,但他们只讲了半个小时,显然准备得不充分。

(5)师生共同评课,保证每堂课的质量。每对组合讲完后,笔者都会让下面的学生充分发表评论,从语言表达是否清晰,内容是否科学,习题的讲解是否到位等方面评价这节课的得与失,有缺漏的地方让其他学生补充,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纳、评价,指出努力方向。

(6)让学生写感想与反思,提升学生自主教学实验效果。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备课上课作一个简单的小结和反思。有学生写到初为人师的紧张:“手和脚在不停地发抖,喉咙就像被塞住了,说每一句话都变得非常吃力。”有学生体会到当教师的艰辛:“五一节放假的那几天,我天天在找资料、做课件,总算把克伦威尔这个人物熟悉了。当老师真不容易。”还有的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我有太多的精彩内容,可惜时间有限,今天这节课我只是小试牛刀,来日我一定争取机会再来一次更精彩的讲课。”

三、《历史选修四》学生自主教学实验的效果与反思

1.效果分析

这种由学生自主教学的模式后来延伸到高三复习课中,这班学生的历史高考平均成绩远超同级其他班学生的水平,还涌现出好几个历史学习成绩在市区排前列的学生。学生参与备课、讲课、评课、反思等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开阔了视野,学会筛选讲课的材料,其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探究精神等综合素质也得到锻炼提高。这些人文素养的培养都是历史学科所追求的目标,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实验班的肖同学由于对历史学科有着浓厚兴趣,大学报读了历史专业并在大学一年级参加师范生综合素质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2.实验反思

这种教学实验只能在文科班进行,讲课的学生必须有较好的历史知识基础。笔者的学生自主教学实验之所以能较顺利进行,是因为笔者在高一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历史学科特长生,注意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让他们把读人物传记作为历史学习的一个手段。

第4篇

摘要:以江西省上饶中学为例,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策略对该校开展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的对象分为教师组和学生组,对教师组的调查主要以访谈法展开,以收集了解教师进行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方法、意见和建议为目标,对学生组的调查主要以收集他们参与历史自主探究学习的体验为目的,结果显示:该校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现状整体良好,但在课堂教学秩序把控、教师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在今后的教改中予以完善。

关键词: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现状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以上饶中学一线历史教师和各年级学生为对象展开调查,首先,涉及受访历史教师20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4人;其次,涉及受访的各年级学生300人,其中高一年级80人,高二年级150人,高三年级70人。

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展开调查。首先,问卷法。编订《高中历史自主探究学习体验问卷》,利用课后时间发放给受访的300名学生,要求他们以匿名作答的方式完成问卷题目,后期共回收有效问卷28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其次,访谈法。于课余时间与受访的20名该校一线历史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他们进行自主探究教学的方法、意见和建议。最后,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软件对调查所获数据进行统计整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组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学生组的调查主要以问卷法展开,所涉及的问卷问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你对目前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体验感如何?(2)自主探究教学对你历史学习水平的提升帮助显著吗?(3)你认为现有的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4)你是否支持学校开展进一步的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改革?通过后期的统计将学生组的调查结果整理如下:(1)32%的受访学生表示“体验完美”,41%的受访学生表示“体验一般”,27%的受访学生表示“体验较差”。(2)27%的受访学生表示“提升十分显著”,36%的受访学生表示“提升一般显著”,37%的受访学生表示“没有太多提升”。(3)41%的受访学生表示“希望老师能够采用更多元化的自主探究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38%的受访学生表示“希望老师能够提供更多元的自主探究教学组织方案”,21%的受访学生表示“希望老师能够加强自主探究教学中与学生的沟通”。(4)67%的受访学生表示“支持”,30%的受访学生表示“不支持”,3%的受访学生表示“无所谓”。

2.教师组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教师组的调查主要以访谈法展开,所涉及的访谈问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你主要采用何种方法组织历史自主探究教学?(2)你认为开展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最大的困难在哪?(3)实践自主探究教学对你教学水平的提升效果如何?(4)你支持学校在下一个阶段的教改中大力推进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改革吗?通过后期的统计将教师组的调查结果整理如下:(1)8名受访教师表示“采用合作探究教法组织教学”,9名受访教师表示“采用交互式自主探究教法组织教学”,3名受访教师表示“采用混合式自主探究教法组织教学”。(2)7名受访教师表示“自身的教学技能不够过硬”,8名受访教师表示“学校没有历史自主探究教学资源库”,5名受访教师表示“如何更好地把控自主探究教学的秩序是主要问题”。(3)7名受访教师表示“提升显著”,9名受访教师表示“提升一般”,4名受访教师表示“没有提升”。(4)13名受访教师表示“支持”,7名受访教师表示“不支持”。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第一,上饶中学历史课程自主探究教学的现状整体良好。由调查结果可知,超过50%的受访学生表示目前的历史自主探究学习体验为“满意”,且对自身历史科目学习成绩的提升效果为“显著”,而受访教师中大部分也设计和组织了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上述调查结果综合可知:上饶中学历史课程自主探究教学的整体现状良好。第二,仍有一些因素制约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效果的提升。调查结果同时也反映出一个现状,即:影响上饶中学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效果提升的因素仍有一些,主要包括历史课程自主探究教学的课堂组织秩序存在问题、教师开展自主探究教学的方法不够创新以及关于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资源建设不够完善。

2.建议

第一,加强对自主探究教学课堂秩序的有效把控。在今后的教学中饶中历史课程教师应对自主探究教学课堂的秩序进行更为有效地把控,例如,在开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学时,教师应合理地分配小组成员,按照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1∶2∶3的比例进行自主探究教学实践,并在组内设置组长、副组长等职务,协助教师对整个探究教学的秩序进行控制。此外教师应时不时地深入到自主探究学习的学生群体中,及时帮他们答疑解惑,确保学生能够在有序的教学环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第二,鼓励教师创新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建议饶中出台有关历史教师开展自主探究教学的鼓励政策,例如,将教师开展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频度、学生反响、教务听课打分等纳入到教师的业绩考核中,同时对于积极主动开展自主探究教学的历史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此外,在校内不定期开展有关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讲座,委派优秀教师外出培训等,以不断提升历史教师自主探究教学的水平。第三,建立历史自主探究教学在线资源库。为给历史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自主探究教学素材,上饶中学应该尽快建立起在线的历史自主探究教学资源库,资源库中应包含历史课程的图片、文字、视频教学资源,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教学资源组织自主探究教学的方案等,从而为一线历史教师更为有效地组织自主探究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胡同帝.高中历史课改中自主探究教学的技巧与方法研究[J].才智,2016,(09):142-143.

[2]范爱华.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例[J].文理导航(上旬),2017,(02):54.

第5篇

关键词: 高二历史 小高考 教学 复习

在高中阶段,高二是非常关键的一年,高二必修班的历史教学也因为面临小高考而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过关率和冲A率,成为每个高二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怎样讲授新课,复习旧知,许多老师都在苦苦寻找更好的方法以求获得更好的效果。

一、认真学习2011年小高考纲要,仔细找出新增和删除的考点

拿到《2011年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后,我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与2010年相比,其变化较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新增加了一部分考点,二是删除了一些考点,三是有些考点的表述发生了变化,四是对一些考点的要求由了解提升到理解。其中新增加的考点约30处;删除了约20处;由了解变为理解和表述变化的约20处。从整体上看,三册书中必修一、必修二的变化较大,必修三的变化较小。再加上必修1、必修2、必修3的考试内容比例约为4:3:3,所以复习中侧重点要略偏于必修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已不怎么出现的“判断题”说明中,要求考生加强对知识点掌握的准确性,同时也要有意识地进行一些适应性训练。总之,历史学科在测试能力要求上明显提升。

二、针对考纲变化研读历史教材,认真编写切实可行的导学案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无疑编写高效并实用的导学案有利于这一目的的达到。现在我们已经改变了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导学案设计质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通过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因此,编写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以高度的责任感编写导学案。

关于导学案包括哪几部分,如何编写导学案,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我仅谈谈下面几个值得我们共同反思的问题。

1.我们编写的导学案是为应付学校检查还是为更有利于教学与复习?

2.如果我们是为更有利于教学与复习,那是否用心地去编写导学案?

3.如果我们是真正用心地去编写了,那是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如果我们达到了编写的预期效果,那是否应继续坚持了下来?

现在很多学校都采用了导学案这种教学方式,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只有认真负责,持之以恒,才能让这种方法真正发挥作用。

三、切实做到减负增效轻负高效,真正提高课堂教学与复习的效率

减负的目的是规范中小学的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的文化知识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负增效”与“轻负高效”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减负轻负,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高效,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科学地施教。

基于此,教师应研究如何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和轻松愉快,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

因为现行高考制度仍然是一考定终身,所以我们在减负的同时还必须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做到“课内不松,课外不争”。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

1.把功夫用在课外,充分备好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教师水平、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已定的情况下,备课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能否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也是能否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环节。教师在备课中要做到两个“吃透”。首先是吃透教材,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通读教材,研究和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思想内容、知识基础和基础训练的要点,从而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便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做必要的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写出高效并实用的导学案。另外,明确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来备课、上课。如果每节课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的处理、课堂的结构等都会失去依据,其结果只能是教学内容不是面面俱到、详略不分,就是喧宾夺主,杂乱无章,从而就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其次是“吃透”学生。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差异情况等,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这样做才会使时间的效率得以最大化限度发挥,甚至产生大于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果。

2.把本事显在课内,上成优质课。

好的课堂不仅有质而且有量。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有既定教学目标,又根据课堂实际进行教学;教师要优化课堂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提高;教师讲解问题不在多少而在精要,组织讨论不在花哨而在实用,合作互动不能天南海北而要联系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稍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所以,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珍惜时间不是教师急不可待地把课堂内容讲完,而是要多给学生时间思考。教师可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然后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所获。教师起主导作用,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心中有数,哪里该启发引导,哪里该讲解,哪里该重点强调,把握好“讲”的尺度,千万不能什么都讲,什么都问,漫天撒网,由教师一人唱“独台戏”。否则,挤掉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教师便劳而无功。叶圣陶先生说:“假如学生能够‘领悟’了,能够‘研究’出来了,就无须教师的‘讲述’了。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才显出‘讲述’的真正作用。”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讲得太多了,学生活动太少。教师少讲,学生多读、多思、多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

在上课前我们不妨制订一个时间表,标明每一个教学环节大约所需时间,努力控制好节奏,做到课堂尽量无废话,多给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让学生主动探索,提高效率。时间是有限的,但我们必须坚持在每次提问之后都要“等一等”,即使只是几十秒钟。让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为解决问题作出自身努力。经过这一点时间的思考,他们也许就能茅塞顿开,不仅省去教师讲的时间,而且有利于面向全体,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积极主动去学,比任何教学方法都好。

四、温故知新,强化课后复习

新课改推行后,高考只有语、数、外计入总分,大部分学生更加重视这三科的学习,而忽略了其它几科。尤其是参加小高考的科目,平时更是得不到重视。很多学生认为课后复习这几科就是浪费时间,只要快考试时好好学学就行了。鉴于这种客观现实,我们没办法要求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复习历史,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平静地接受这一现实,调整好心态并给学生讲清楚小高考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以有利于课后复习。

复习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夯实基础。

小高考试卷容易题占70%,中等难度和较难题只占30%,此外,《说明》也明确提出,历史(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和省教育厅颁布的《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依据。同时还从江苏高中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测试内容和要求作了一定的调整,在新课程标准的框架下,缩小了测试范围。因此,师生的复习要紧扣说明的测试内容和要求,不必盲目扩大复习范围,因为学业水平测试毕竟不是高考,注重的是基础性知识。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复习时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绝不可避重就轻,一味地深挖难题,而忽视应该作为重点的基础知识。所以我们要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地复习一遍,尽可能全面不遗漏。

2.融会贯通。

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局部到全局地把握全部。

3.灵活地运用知识。

学历史,要“死”去“活”来。历史课是一门机械死记量比较大的学科。但是在考试中却要把记住的材料灵活运用,这就不仅仅要记得牢、记得死,更要理解,理解得活,即谓“死”去“活”来。

4.捡“渣子”。

即查漏补缺,在复习过程中,一方面强化记忆,一方面查找有没有遗漏的知识点,以求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知识,提高能力。

5.翻饼烙饼。

复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否则就会夹生。记忆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便难以记牢。因此复要两三遍才能完成。

6.在复习中要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兴趣。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33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012-01

《新课标》呈现了新的课程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法亟待改革。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012年11月,笔者在重庆市长寿中学教学期间就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对高一、高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500份,陆续收回495份,其中反映出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如下:

1.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大部分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还是有积极性的,但学生喜欢历史与其个人爱好有着莫大的关系,学生历史的学习与老师对于教材的处理、课堂的调控也关系非常。另外,学生对于历史的价值、意义并不清楚,对于自己为什么学习历史没有一个清醒明确的定位。

2.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

大部分学生认为在课堂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很重要,只有少数学生不是很重视。但大部分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有少数同学比较活跃。

3.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化。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对教师教学的期望值很高,追求的是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实际反映出传统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两个极端: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言堂”形式严重,学生被动地参与学习,毫无主体性可言。二是教师片面强调所谓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课堂提问过多过滥,启而不发,存在明显的简单化倾向。

二、教师教学多样化,实现教学统一

1.高屋建瓴,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精选史料,发挥讲授法的优势,深入解读教材,深入浅出的讲解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对于比较难以理解的政治制度。比如,在学习《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课时,教师以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如果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 ,则一切便都完了。为防止对权力的滥用,就必须用权力约束权力,建立一种能彼此调节配合并相互制约的制度。”让学生知道权利是会腐化的,为了防止这种腐化堕落必须想办法三权分立、以权力制约权力,才能建立真正的民主法治国家,进而去把握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实质与内涵,这也是一名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政治素养。

其次,教师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供学生探讨研究,教师不要给出确切答案,以开放式探究为主,为学生的思维留下空间,比如在学习《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时,教师以温总理在2010年3月14号会见中外记者时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谈话,“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思考:(1)为什么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2)我们怎样做才能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学生可以小论文的形式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主探究,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岂不一举两得。

再次,教师利用案例教学,营造情境,角色体验,比如在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这一课时,可以出示探究式案例:就英国首相布莱尔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一事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你认为:(1)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成还是反对?为什么?(2)女王伊丽莎白如果反对,布莱尔会不会因此撤兵?为什么?(3)议会中大多数极力反对,结果又会如何?又比如在学习《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这一课时,设计课堂教学环境,分阶段地给出三个相似案件,让学生扮演法官,思考“假如你是当时的法官,你会不会受理这起案件?为什么?怎么判?”,学生对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及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有了真切的认识和感受。

2.问题探究,开展研究性学习。

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自主学习欲望。教师要会设问,开展启发式教学,不能不启而发或者启而不发。比如在学习完《》这一课时,学生结合宋朝历史提出“落后就要挨打吗”的问题,笔者没有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在鼓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并以小论文形式汇报,学生即在这样的条件下展开自主学习,事后该生反映获益不少。

其次,教师组织讨论,开展合作探究。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教师干什么?回答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比如在学习《》这一课时,对待的评价问题,教师从成功与失败两方面呈现史料,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和自己组织的材料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在思想碰撞中,形成自己的判断力。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从而培养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只有科学地、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才能激励学生勇于思考,乐于思考,学生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对于教学方式,笔者以为传统的讲授法并非完全没有价值,而那种教师少讲或者完全不讲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也未必可取,任何一堂课往往都不是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法的优势,因势利导,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要讲求实效。这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丰富知识结构,从而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深入研究教材,有效整合和建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决定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同的教材由不同的施教者处理,最终体现在一节课中的内容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一节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中,既要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对基本理论的传授,同时又不要局限于课本,敢于安排一定量的实践内容,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教学设计从“教什么”入手,在分析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从“怎么教”入手,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选用恰当的媒体,具体直观地表达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以确保教学取得成功。

如本次同课异构的课题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由李老师(具体单位和姓名略去。下同)与谭教师共同执教。这两位教师从不同角度对这节课进行了重新整合和建构。李老师根据课标的要求和自己的研究心得将本课整合为“一、印象・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二、考证・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三、拷问・明清――敢问路在何方?”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给学生以强有力的思想冲击,既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也符合高二文科班历史教学的需要。谭老师敢于打破教材格局,重组教材内容,重新选取“军机处、奏折、礼仪、科举制”四个视角,“多角度看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他们俩都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但这两节课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足。李老师在“拷问・明清――敢问路在何方?”一目的教学中完全可以进一步优化,不至于拖堂。谭老师则只选取“军机处”一目进行教学,似乎有点背离课标的要求。

二、落实课程理念,有效引导学生“活学”历史

教学的有效性是作用在学生身上,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却习惯于只论及教学的技法。一堂历史课上得好不好,首先是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比如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环节、教态、教具使用等,教学评价中对学生的关注不过是他们的发言次数、活动气氛而已,也就是看其对教师教学配合的程度。当然,这样的教学有效性是很难被学生认可的。再有一个传统的有效性指标,就是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即我们常说的“在这节课上基本知识落实了没有”。因为我们把知识等同于教科书知识,所以这类评语意在强调对课本知识的落实,结果使死记硬背、照本宣科成了历史教学特别是其中的知识教学的通病。

但新课程改革打破了这个规矩,教学的有效性是针对学生的需求而言的,即使我们依然重视教师的教学设计,但设计不是为教而做的技术性程序,而是为学而做的生成性过程。英国学者汤普森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而是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 如《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从教科书的角度看,主要安排了三个目,即“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为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两位教师在讲清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都不约而同地引导学生“活学”历史。如谭老师用多媒体打出下列材料:

[视角1]唯以一人治天下――军机处

材料一 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视角2]君臣间的秘密――奏折

材料 原为密知地方情形, 四季民生, 雨如何, 米价贵贱, 盗案多少等事!

后内外臣工无论是本职、本地或临近、偏远省份的一切地方之弊, 吏治之勤惰, 上司之职操, 属员才品的优劣, 营伍是否整饬, 百姓生计如何等等, 都属奏事范围。

并凡有作弊,或关系民生者,皆可风闻入奏!

[视角3]尊君卑臣的礼仪

材料 臣子对君主的称呼: 臣参见陛下! 奴才叩见皇上!

第8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遭遇尴尬 原因分析

历史学科不是工具学科,而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社会学科。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是纯粹知识与能力的教育。为此我国现行高中历史学科将课改的核心目标界定为: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关专家将历史教育应凸显的价值观做了如下具体概括,即独立与自由的观念、平等与仁爱的观念、忧乐天下的观念、民族精神和世界主义的观念等。由此看来,历史学科具有育人功能。但是我国高中教学现状显示,历史学科被边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高中历史教学普遍遭遇尴尬。要想在课堂上将“学史明智”、“鉴往知来”的功能贯彻始终,就必须全面剖析历史教学遭遇尴尬的症结,从根本上改变高中历史教学的窘况,重新确定历史学科在高中课程教学中应有的地位。

一、初中生不适应高中的教学,高中教学遭遇衔接之尴尬。

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理念都包括“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形成对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可见,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往往远离了历史课程标准,忽视了历史学科在育人方面的重要功能。实践中重视理科而忽略文科尤其是忽略历史学科的情况比较普遍,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名副其实的“副科”,初中历史教学存在不少制约瓶颈,主要包括:第一,师资缺乏。很多农村学校(也包括一些城区学校)由于“科班”出生的专业历史教师严重不足,其他学科的教师轮流补缺,历史课成了大家都能胜任的“公共课程”。我有几位同学,初中毕业后有幸成为一位民办教师,后来通过自修有的成为专业的外语教师、有的成为专业的语文教师。由于初中史地实行会考和中考制,英语、语文学科教师富余,他们又被迫“赶鸭子上架”,成为现学现卖的初中历史教师、地理教师。据他们介绍,类似于他们这种半路“转行”的初中历史教师不在少数,他们最大的困惑就是自身专业素养不高,无法把握现今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最大的渴望就是接受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第二,课时不足。由于是“副科”,在设置课程时,历史学科的课时显然有限,再加上统考、中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学校、学生在语数外等“主科”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自然较多,所以历史学科的教学任务往往完成不了。第三,教法简单。由于师资、课时、考试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教师在三年的教学实际中只是走过场,敷衍对待原本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责任感和高尚情操的主阵地(或者说失去了历史课堂这一塑造公民素养的主阵地)。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只教法单一,甚至连起码的知识也没传授到位,很多课堂变成了教师帮学生在课本上划重点、让学生死背书的课堂。因而,初中历史教学非但未真正起到为高中打基础的作用,反而扼杀了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第四,评价不够。会考、中考命题,重知识轻能力,甚至在许多地方出现中考历史学科开卷考试。评价体系欠完善,考试要求低,直接影响了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初中历史教学如此现状,不仅谈不上对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而且如何读材料、如何做笔记、如何解习题、如何温故知新、如何史论结合等历史学习的基本技法和习惯也未教给学生,更为严重的是学生连最起码的学习能力,诸如识记能力、再认再现能力的发展都无从谈起,因而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虽然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与课标南辕北辙。在此前提下,高中历史教学想要达到课程目标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主科”与“副科”的习惯划分,高中历史遭遇地位之尴尬。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初中教学惯性的牵引,到了高中学段,仍有不少学校、学生和家长把历史学科视作“副科”。在新课程背景下,违背素质教育理念和课改精髓提早进行文理分科的学校不在少数,我省大多数学校在高二年级开学实行文理分科,少数学校甚至在高一年级就已经文理分科了,不少学生高中阶段只上过一个学期的历史课(有的还不到),而且越是高考升学率较高的学校文理分科的工作做得越早。文理分科受国家每年高考招生计划的左右,报考文科的学生相对理科少。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名校升学率的影响,分科时受学校某些暗示,报读文科的学生成绩相对低,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选择理科。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是,高中学生能够系统学习历史这门课程的人少之又少,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能力较强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非常流行且响亮的一句口号,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时代赋予其新的内涵。我国高校现行科目设置与毕业生就业的现状显示,文科生在高校可供选择的专业限于法学、中文、政治、历史、英语、工商管理、营销等在外行看来“毫无实际用处”的专业,毕业出来除了报考国家公务员,更多的是进入教师行业之类的“清水衙门”,所以高校文科生就业渠道较窄。理科生在专业的选择上范围要大得多,而且像机械、电气、建筑、化工、食品等专业的毕业生无论进国企、私企、事业单位,都是令人艳羡的职业。上述现象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中阶段学生、家长的分科选择,既然文科成了弱势学科,历史就更是成为大家心目中实实在在的“副科”了,望子成龙的家长、志存高远的学生自然就很少问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中历史遭遇如此尴尬的学科地位,历史教师即使有“通天本领”,也不能确保历史课堂教学不“失守”。

三、教师急功近利的行动,高中教学遭遇过程之尴尬。

历史教育所承载的使命在于,培养思想、塑造人格、陶冶情操、培育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品格,这些才是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终极体现。

然而在现今的课堂上,历史教学的实际是教师有意无意地把历史知识完全等同于一堆毫无生气的“老古董”。就“历史”机械地说历史、让学生死记历史,已成为不少老师的教学任务,信奉“背多分”的老师大有人在。历史是什么?它不应只是史实、史论、史观这些表象的死“知识”,更应是“暗淡了的刀光剑影、鼓角争鸣,更应是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和生命”,随着时空的变幻、岁月的风蚀,带走的只是躯体,留下的却是涤荡心灵、升华灵魂的不朽精神。正因如此,历史知识的深层都内隐着固有的“精、气、神”,拥有着内在的生命脉动。可现实却是,这些活的面孔和灵魂一旦编进了教材里,就变成了死的知识。所以历史教师的价值与使命应该是把这些本应灵动而充满生气的知识激活之后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很好地捕捉到、认识到和感受到这些知识的内在生命力,从而在他们身上自然而然地发生作用和转化。

高中历史课堂之所以呈现出上述令人扼腕的“悲剧”,现行高考指挥棒是根本原因。在高考的压力下,教师除了急功近利,还是急功近利,普通高中教育已陷入泥潭不能自拔。教师从走上讲台的那天起,就天天与应试知识、应试技能打交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指导自己的学生掌握应试的知识和技能。把每位学生打磨成“五金标准件”,把每位学生训练成应付各级各类考试的“机器人”,这对处在应试教育环境中的所有高中历史教师来讲是唯一选择,而且高考成绩的排名更是与教师的经济利益挂钩,还有哪位教师敢“离经叛道”、“为天下先”呢?

纵然有一些历史教师从做一名好教师的动机出发,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引导学生获得一些能使他们终身受用的东西,譬如学习的能力与方法、良好的思维品质、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如何处事的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健全人格、爱国主义、国际意识等。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旦有了应试的大环境,有了高考这根指挥棒,有了高考成果奖这一利益的驱动,大家就只能随大流,只能用最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拼命地记、拼命地练,还用一套又一套高考(会考)仿真试题反复强化。老师们也就只能在课堂教学到底是“学以致考”还是“学以致用”的问题上“纠结”,因为高考的分数,既是学生升学的依据,又是学校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标尺”。明知这样的教学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却又不得已而为之。长此以往,老教师习以为常,青年教师也从前辈手中顺利接过了应试教育的“接力棒”。

中学教师追求功利的无奈之举,迫使本应生气勃勃、活力四射的历史课堂变得干瘪、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何实现?

四、现有评价模式的单一,高中教学遭遇评判之尴尬

教育评价的本质是人对教育的价值判断。现有的历史教学评价模式比较单一,往往淡化甚至忽略历史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过程评价内容局限于平日的课堂提问、小测验、单元测试的分数记录,而且这些评定的分数并不纳入终端评价,只起过程性的奖惩作用,终端评价也仅以高考成绩作为统一的标准衡量不同的学生。

因此,现行历史教学评价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其一是重甄别轻发展,即用静态的评价观筛选学生,而没有用动态的评价观促进学生发展。其二是重结果轻过程,即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于强调以历史知识表征为主的学业成绩,过于强调对历史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的评价重视不够。其三是重知识轻情感,即过分重视学习中的智力因素,忽视学习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重视历史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生活体验和经历;重视局部的评价,忽视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其四是重共性轻个性,即评价过于强调同一化,用相同的标准、固定的答案衡量个性各异的学生。

第9篇

高中历史学科基地建设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全面提高我市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课堂教学的研究为重点,充分整合和利用全市中学历史教学资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团队建设

1、建立核心团队:初步形成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的团队运行机制。

2、注重校际联合:基地将联合株洲各学校,取其所长,补已所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确立个人专业成长目标,培育学科骨干:多读书以增知;坚持常写长智。在此基础上争取3—5年内在基地培养出一名特级老师,以更好引领学科基地建设。

(二)完善运行机制

1、基于树立课程观的课程建设研究制度:加强对必修与选修模块的教材与课程标准研究,同时把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程开发系统化、整合化。

2、基于建构高效课堂的系列教学研究制度:以任务驱动为宗旨、学案导学为策略、自主学习为形式,以集体备课作为研究的形式,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3、基于促进教师业务素养提升的学习培训研究制度:加强基地成员的专业成长学习培训制度。同时承担株洲地区校本培训的课堂示范、专题讲座和教学指导任务。鼓励基地培养对象参加高层次的培训和展示。指导培训学员参加各项教学大比武活动。聘请省内外名师来我基地进行教学展示和指导,不定期讲学。

4、采取项目分工制,结合本基地团队成员专长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确定四个研究项目,即有效课堂研究、高考学考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网站建设等四个项目。

(三)构建良好平台

1、聚焦课堂,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与专题讲座。专家讲学,比武交流,理论研究,科研任务的分工与合作,推动株洲市历史课堂改革。

2、提供教研平台。举办1-2次市级学科研讨活动,力争承办省级及以上学术交流活动;

3、搭建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组建株洲市历史青年教师协会,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沙龙、教学竞赛,推出若干“未来名师”。

4、建立全市历史学习型、研究型组织。成立学考、高考研究10人型核心组织,聘请2-3名全省着名教育专家、教授加盟,使株洲市历史教学在全省产生较大影响力。

5、完成历史学科基地网建设。拟分为“教师备课”“冲刺高考”“学考专线” “名师风采” “论文之窗” “读书交流”“校本之窗”“研究动态”“学生反馈”“特色栏目”等几个板块,成为全省知名教育网站。

6、积极开展校际合作。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高考会考研究,让全市的师生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第10篇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历史教学工作总结,请笑纳!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1又是一年高三,有必要进行一下总结。

我主要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历史教学问题;另一个是班级管理问题(其中谈谈尖子生培养问题)

工作四年了,这两年学校对我确实委以重任,连续两年带高三毕业班。下面对高三这两年历史教学进行一下总结。

通过连续两年高考,我认识到,若想赢在高考,在整个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就必须要做到熟悉性、连续性、制度性、整合性。

首先是熟悉:包括课本和学生的熟悉。课本指的是书本上的知识要十分的熟悉,应能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这一点我是能够做到的,但通过去年高三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既是我们对学生很不熟悉,不知道他们刚上高中时掌握到什么水平。我们总是抱怨学生笨、学不明白,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没有讲明白(排除学生上课不听的因素)我们对学生没有比较彻底的了解,没有给学生仔细解释明白每一个知识点。严重点说,从高一入学时我们就落后了,高三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弥补基础上,这样对知识的整合、处理,提高解题能力等这些关乎高考最终分数的训练便无从谈起了。

连续性是今年高考后,我认识到的。现在的高考可以说完全脱离了书本,今年37分的大题,完全考察的是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以及解题能力,完全不是以前的高中生考察模式,倒像是大学的考试题;而选修更是书本上根本没有学过,死记硬背根本没用。而选择题中至少有2道题(总共12题)跟历史知识无关,只是考察理解材料、解析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另外还有2—3道题是历史基本素养、历史素质类题,高三的三轮复习根本不会涵盖到此类型题。上面说的这一切都应该是从高一抓起,在每节历史课,每次历史考试过程中不断去灌输,这就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既高一时以教材整体布局为基架,填补完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历史素质,高二时重点掌握知识点,解读并逐渐培养做题思路及方法,高三抓重点,抓思路,抓大题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突破高考文综的藩篱,达到一个高的程度。

制度性:去年高三“走出去”比较多,去了二十、二中、抚顺二中、辽师附中、三十一等学校听课,我自己假期的时候还去了鞍山一中了解学习,并通过同学了解了一下锦州中学、辽阳一高的做法。总体来说,一个感受,这些学校的历史成绩之所以好,主要好在了制度性。历史教学非常的系统而制度化。

首先是教材被系统整合,以教材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工整合,对教材进行在加工,使得学生更能够理解教材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整个高中三年的教学内容是基本固定的(经过多次试验的最好的一套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教学既不会出现失误,又能够不断的增加新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不仅如此,每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试题伴随,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试题也分成不同层次(鞍山一中、抚顺二中),做到因材施教。另外,设置尖刀班,班型在30人以内,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都做到全批全改,密切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心态及学习的变化,以保证成绩的绝对突出。

整合性:既是历史内部的学科整合,又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首先历史内部的整合,教材是经过整理、编写的,高一注重知识的基本框架、高二注重知识的具体内容、高三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解题技巧。不仅如此,与之配套的题也很有针对性,都是精挑细选,按照不同阶段做不同程度的联系,用他们话讲“没有一套题是白做的,要有效果,要解决问题。”另外各学科之间也要整合,这尤其在高三表现尤为突出。学校严格控制高三各科的作业量,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及课时分配,来规定不同学科的作业量,并严格规定自习时间,绝不可以随意占用,一定要保证学生自己学习时间(符合文科特点)。而且有很多具体的要求,比如绝对不可以随便乱发卷子(尤其数学、地理等摧毁学生的科目),每套题在要求学生做之前,老师必须首先熟悉,并清楚每套题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效果。卷子的讲解绝对不可以推着来,必须是有总结,有对比,达到训练效果。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2这个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历史是中考必考科目,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__左右。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积极参加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节数达20节左右。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历史人物访谈。

(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3)、历史专题报告会。(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5)、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6)、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8、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群策群力钻理论,查资料,重实践。

9、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

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四、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3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历史工作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精心备教,全面把握新课程标准

本人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研读教材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教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用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血肉筑长城》时候,这课的主题是“”,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条谜语导入新课。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由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为了这一目标,我做到了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学习新目标,精心设计教法,指导学法,认真落实上课,作业,练习,复习,单元检测等环节的工作,做到超周备课,作业全批全改,不定时抽查学生的背诵和记忆。通过单元检测考察,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效果,使历史课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这样做的: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会自主学习。在问题中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课堂更生动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三、多给学生鼓励和帮助培养学习自信心

由于学生基础差,学习感觉难度较大,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拔苗助长,而是从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适时给学生鼓励,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相信这点不行那点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课堂。很多学生由怕历史到喜欢,由差到好。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 (1),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 (2),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上时,给学生推荐一些抗战的影视片如《》等。(3)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

四、转变教学观念,不仅教书而且育人

放弃老观念和老思想,放手让学生学习,让他们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以上是本人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工作中也有疏漏和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努力,力求更上一层楼。

五、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尽如人意。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4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5转眼之间,__年春季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回首过去,特对本学期本人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本人在这学期担任__二中高一90、98班、高三74班、初三88班四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这四个班级的学生虽然年级不一样,但基础很弱,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劲头明显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虽然74班和初88班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但是在其他方面又增加了不少工作量。针对以上的班情、学情,本人采取了以下诸多措施:

首先,加强自身的修养。从开学伊始,本人即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和想法,以便于以后的历史教学工作能够有的放矢。在此基础上,在与学生的交流与交往中,以极大的爱心和平等的心态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旗帜的同时,让学生在心理上增加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好高中历史的第一步。

其次,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为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人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学习,积累更多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认真研究学生的学情。在备课环节当中,努力做到“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生”,二者同时进行。经过充分的备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注意自己的对历史课堂的驾驭和控制、引导能力,并结合新课程改革和云安__年高考新方案的要求,努力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角”,教师则成为课堂的“导演”,从而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推陈出新。

第三,在上课环节中努力贯彻“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角’,教师则成为课堂的‘导演’”总原则。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线索的基础上,把历史教材上现成的知识让学生去看、去把握。引导学生创造与当堂课所学历史知识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欢乐中和体验中,加深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然要尽量避免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历史教学,而且适当的增加相关知识的练习量,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

课后注意对学生所做的练习进行仔细、及时的批改与讲评,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纠正。而教师自己则另外需要及时的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与自我评价,在反思中实现对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并进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的目标。

在教学成绩方面。

经过本人和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在学校组织的期中考试中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当然,本学期还有一项最大的挑战--期末考试。为此,本人和全体学生将继续共同努力,加强复习引考工作,并有针对性进行个别辅导,指导学生在最后阶段的全力冲刺,争取再创辉煌。

第11篇

困惑一:课时不足。课标要求一节课完成的内容,经常要两节课才能完成。

对策:抛开高考考虑教学。

高中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向高等学校输送优秀的人才。高考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在事实上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会考的成绩对我们的压力也不小。所以,在进入高中新课程之际,教师普遍关心的就是高考怎么考。教师普遍采用“稳扎稳打”的办法,就是深入细致的分析教材内容,于是,课时不足的矛盾就凸现出来。仔细想想,这实际是用老办法对应新课程。

过去高一教学采用细致梳理的办法,目的是为高二文科班打基础。过去行得通,原因是教材我们很熟悉,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已烂熟于胸,知识点清清楚楚,复习资料随手可得,高考的题型固定,模式基本不变,会考跟着高考学,没什么大变数。进入新课程后,情况正好相反,教材我们不熟悉,有很多新知识、新问题,什么是重点我们心里没数儿,对学生是难点,对教师也是难点。知识点抓什么,不知道,只好眉毛胡子一把抓,几乎全要求学生记忆。理解性的问题就更多了,不知从何下手。高考的题型、模式都是未知数,只好紧扣教材。当然,高中新课程的专题方式本身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教师都感觉困难,学生自主学习根本谈不上。

走出困境的教学思路,我认为首先要抛开高考考虑问题。既然高考的模式未定,过早的考虑也是徒劳无益。新课程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基本理念。学着没兴趣,即便为了高考也将成为负担。学着有兴趣,困难就变成乐趣了。那么,教学首先要考虑的是哪些内容能够激发学习欲望。换句话说,就是先把知识点和记忆问题放一边,也不要考虑哪些是重点,先想一想,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例如第一课以西周社会为重点,以宗法制为切入点,联系现代我们的亲戚观念,溯源历史,让学生明白宗法观念与分封制的结合,形成早期的政治制度,再讲礼乐制度,让学生理解西周社会。第二课重点讲秦帝国的制度创新,皇帝制度、官僚制度、中央集权体制都是开创性的。第三课重点分析中央集权体制强化的途径,中央决策机制、选官制度变化、地方权力弱化。引发学生兴趣的中心是了解大一统的中国怎样形成和巩固的。我觉得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这一专题的内涵,知道一些具体制度的相互依存关系,不强调知识点的记忆,强调理解历史。学习古希腊、罗马和代议制的形成,也是这个思路。对比中国的不同点,理解西方历史的特殊性。 过早的忧虑高考于事无补,反而造成一团乱麻的局面。更何况还有以后选择理科的学生,让他们在高一就厌烦历史,实在是老师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让大多数孩子对高一历史课留下深刻的印象,终身对历史感兴趣,应该是我们的追求。

困惑二:学生基础非常差,却要进行专题式学习。

对策:大胆取舍,抓大放小。重视规律性的东西,而忽略一般性的知识。

应该说,初中历史的实际效果问题是个老问题,只不过在新课程中更加突出而已。初中不重视历史,不重视的根源在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升学不考就不重视是通病,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抱怨高一学生历史基础太差,往往是希望他们记住基本的历史顺序,知道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需要理解,要求十几岁的孩子理解那么多的人和事,怎么可能呢?忘记是非常正常的。忘记不见得就没有潜记忆。激活学生的潜记忆正是高中教学的任务。

专题教学的确跨度大、跳跃性强。我想,一是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有准确的记忆基础,不知道王朝顺序没什么关系,知道大的王朝顺序就可以。总有几个学生知道,让他们讲出来,就能带动其他学生。记忆慢慢地就巩固了。二是缩小记忆的要求。必修第一册以政治制度为主题,中国历史虽然长达五千年,我们不是要学生记很多,又不是搞研究,记那么多、那么细没必要。大的王朝顺序、重要的制度名称、重要的机构和官职名称,记住一些就可以。选官制度重点讲科举制,监察制度不讲,提倡学生自学,这样一节课就不紧张了。

我自己体会,教师总有一些思维惯性。比如秦统一我们很熟悉,总觉得不讲统一的背景就说不清楚,教材也用“六王毕,四海一”为小标题,用一个版面阐述。但是,如果背景占用10~15分钟的时间,制度内容的时间就紧张了。既然专题的核心是制度,我们就有理由简化背景,简化统一的过程。这并不妨碍学生理解制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下设、、三节,要按过去是讲6~7节课的内容。同样也要摆脱过去的思路,突出三次革命改变了什么,过程必须简化。这样,前三个专题连接起来就是1949年以前中国历史的政治走向。如果学生明白了为什么中国的政治走向是这样,我看就是成功的教学。

困惑三:新课程提倡使用多种教学法,而我们只习惯使用讲述法。

对策:主要用讲述法,适当采用其他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提倡教学方式的转变很有道理,但在实际中很难落实。讲课是教师的基本功,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而且讲述如果能够做到通俗、形象、流畅并简练,同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不都是讲述形式吗?不能说讲述形式不好。但是,学校教育似乎还不能完全与大众教育相比。中学教育要讲究科学的培养,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能力。学生的参与也给教师提供了充分观察学生的机会。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来自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同一内容对不同群体,产生的问题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新课程中要适当地变换教学方式,给学生机会和时间,不等于教师就轻松了。相反,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

第12篇

关键词 教学模式 六步教学法 高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Six Step Approach"

in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CHEN Kai

(Gansu Zhangye Shandan No.1 Middle School, Zhangye, Gansu 734100)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the application of efficient teaching model received more and more favored by educators in the classroom. "Six-step approach" because of its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eaching has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effective teaching model in the classroom,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high school history; it may be an efficient, long-term implementation of the use of teaching.

Key words teaching mode; six step approach; high school history

1 高中历史教学的窘境

高中历史课堂,本应充满吸引力、充满活力、充满实效,但长期以来,受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等因素的影响,高中历史课留给学生的印象就是教师不停地灌输历史课本上面的内容,一些繁多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只要死记硬背即可。①这不仅对学生失去了课堂吸引力,也使得教学实效不强,再加上高中历史在高中诸多学科中的地位,无疑让高中历史这一学科在高中诸多学科中处于窘境。

高中阶段,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就要进行学业水平测试,测试结束后选择学理科的学生就不再选修历史课,因此家长和学生都普遍认为历史是副科,不重视历史的学习,而要应付测试合格最有效的方法似乎就是死记硬背。再加上到了高二、高三年级,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任务重、时间紧,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沉闷等现象,更是出于高考成绩的需要,一味强调以考试为中心、以高分为目标,学生在沉重的压力下基本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历史,与此同时,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这不仅使得历史本身完全失去其趣味性,也使得课堂失去吸引力、教学效果不大明显。随着高考的临近,老师和学生想的都是怎样提高考试的成绩,高中历史课程也因其繁多的内容和繁重的任务,使得教师无暇注重教学模式的实效性。②故而,高中教学的实际使得历史学科被无情地扫入了“冷宫”,学生、家长乃至学校的管理阶层都不够重视,如此种种,都使得高中历史教学陷入了窘境。③

2 有效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教学所处的窘境,亟需广大的历史教师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理念,需要我们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全新地改变自身、突破传统,进行全新的历史教学,进而改变学生简单的学习方式,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历史教学改革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读,学生在下面记的教学方式,就必须打破传统思维的禁锢,以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为目的,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采取开放性教学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过程中使用有效教学模式,突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实现高效课堂才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也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目的,实现新课标的目的。同时,如何让求学生具备:理解和掌握课本内容、对课本内容理解性的学习、独立的学习、研究阐发性的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就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高中历史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具体实施者,广大一线的教师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效果。④如此种种,都亟需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教学模式实效性的提高。

3 “六步教学法”及其教学的高效性

3.1 何谓“六步教学法”

“六步教学法”是山丹一中顺应甘肃省2010年高中新课程改革,通过教育科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合原有各学科课改资源,开展课改实验,引导教师思考、关注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借鉴外地外校的成功做法,探索符合学校实际建立的符合学校实际的以“突出师生互动,打造高效课堂”为核心,以“以学生为主,课内外结合”为原则的教学模式。

“六步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预习自学―教师重点讲授―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展示反馈―学生练习巩固―教师拓展迁移”这六个环节,其具体教学过程中每一步又有不同的要求。“六步教学法”学生预习自学这一部分要求教师要出示预习自学提纲(以问题形式)同时教师要指导预习自学方法并让学生明确预习自学要求。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学生自己去看书、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重点讲授是六步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要针对全班存在的普遍问题、典型问题、重点内容进行精讲。精讲环节要严格执行“三讲三不讲”的要求,即:讲难点、讲联系、讲规律,学生能自学学会的知识不讲、学生能合作交流学会的知识不讲、能以练代讲的就只练不讲,注重“三讲清”,讲清概念,讲清联系,讲清作用。这一步对老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要相机点拨,讲当讲处。教师要讲精、讲深、讲透,分析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合作探究中小组合作探究是“六步教学法”的一个基本步骤,是在教师重点讲授后学生运用所掌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此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学生对学生的组内合作探究活动,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步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质疑、争论、辩解、分析等互动形式,形成组内全员参与、积极探究、氛围热烈的场面,把课堂教学推向深入,让小组结出知识硕果,使学生初步享受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的快乐。

3.2 “六步教学法”的有效性

“六步教学法”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由“以老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变,突出师生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主,课内外结合”的原则,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注意教学环境的营造与管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倡导接受与体验、探究与发现相结合、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习重参与、重过程、重发现、重创新,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切实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的有机互动,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六步教学法”的实施,抓住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这个重点,设计教学环节、严格落实教学步骤,贯彻了主体性教育的理念,必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为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在今天教育改革继续深入的同时,我们只有抓住机遇,转变教学理念,加强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我们的课堂,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高效性,才能适应当前普通高中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望与渴求,在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取得质的飞跃。“六步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达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创新的目的,理应受到提倡和推广。

注释

① 王俊荣.高中历史课堂创新教学研究.课外教学.2002(1).

② 姚晓燕.班级授课制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理论及策略研究.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