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18: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讲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传统诗歌追求韵律优美、意境深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然而,目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却陷入了困境,存在一些普化的问题:许多同学对古典诗词不感兴趣,效率低下;想象角度和方向无法与古典诗词的意境对接,不能感受古诗的魅力,这样的话,原本是隽永秀美的诗词在同学们眼中变得生冷抽象起来,久而久之,大家对诗词学习都产生了厌恶和畏惧心理。为了更好地开展诗歌教学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关键教学内容的总结,结合教学实际提出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为提升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提供宝贵的建议。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关键点
1.审美鉴赏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诗歌内容都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文学审美鉴赏素质的培养,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三者有机融合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审美鉴赏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关键,从感觉到审美的心理转换,诗歌内容可以把经验与思维连接起来,克服视觉的局限性,促成形象的无限拓展。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首先,通过朗读就可以让学生直接地感受到这时诗歌的“韵律美”。其次,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内容的情境美。同时,在进行背景分析时,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思念美感。最后,对整首诗的表现形式的分析能够感受到诗歌所代表的心情,更好地体会到诗歌形式的独特美感。通过这个案例就可以看出:其实,阅读与审美、知识与鉴赏在同一时空状态下是可以互通的,知识支撑着阅读与审美,阅读与审美也提升了知识的含量与丰厚。因此,诗歌鉴赏教学的关键点必须要考虑到审美教学。
2.自主鉴赏
高中语文的诗歌内容包括现代诗歌和古代诗词。无论何种内容都有着不同的鉴赏要求。培养高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在素质教育观下,有效培养古诗词的自主鉴赏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自主鉴赏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诗词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避免人云亦云。“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避免学,实现自主分析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李商隐的《锦瑟》时,由于诗歌本身就有朦胧感,因此,教师必须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不是直接进行答案解释、统一诗词意思。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拥有基本分析的能力。例如:让学生自主鉴赏学案中杜甫的《绝句二首》,然后引导学生摸索分析规律,最后教师总结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总之,诗词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领悟、自主体验,进而进入自主鉴赏空间,能够在有限的教学阶段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形成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提高语文诗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和不可忽视的环节。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包括:
(1)意象基础知识讲解
意象是诗词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
(2)诗歌分析内容讲解
高中生必须要有较为明确的诗歌分析能力,应该明确诗歌内容自学的基本程序。例如:教师要求高中生预习《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学生就应该明白首先要进行诗歌朗读,正音正字,然后查阅作者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造这首诗的背景。接下来,要结合教材注释进行文本理解,最后查网络资料了解对这首诗的不同理解,提出自己的个性看法。这种基本学习程序学生必须明确。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采取“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要使他们具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加强审美鉴赏教学
音乐课以优美的乐曲、和谐的旋律,使学生得到艺术享受;美术课以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线条,使学生赏心悦目;文学作品之中的诗歌则是以独特的韵律美和情境美来打动人心。
(1)要重视思想审美教学
古人做诗很讲究词句的锤炼,故有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贾岛的“两句三年成,一吟双泪流”之说。因此,对于诗歌教学要让学生体味语言的魅力,更要品味诗人的人格美,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例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就可以介绍苏轼的经历,让学生明确苏轼的一生是几多波折、经历牢狱、满腹才华不得重用的。在其他人看来如此落魄的人生,苏轼却从来没有在文学作品之中表现出颓废之感,反而豪情万丈地创立了“豪放派”的词风,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种教学渗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人格魅力,形成美育教育。
(2)要重视情境审美教学
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同样的,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描述的环境中,以诗词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诗词所传达的情感。例如:教学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过程中,教师就要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这首词所表现的优美意境。总之,语文课中的美育是以曲折的情节、动人的形象、悦目的环境以及富有韵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3.加强自主理解教学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加强自主理解教学,要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例如:教学《锦瑟》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小组自己收集对这首诗的不同理解,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诗歌,同时总结出自己这样理解的原因。课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然后鼓励学生进一步地讨论文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总之,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交流活动的组织,打破传统的一人唱主角的教学模式,倾听学生的声音,重视学生的表达,并及时给予有效的点评和指导。
总之,古典诗歌是传统的高雅艺术,它以丰富的想象和凝练的语言来完善和丰满想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必须要重视对自主理解教学的组织,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丽丽.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关键字:高中语文;语文知识累积;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33-02
高中语文知识的累积能够有效帮助高中学生应付高考,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修养,提高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而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也能够让高中学生语文知识累积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推进,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累积和思维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1.语文知识累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对高中学生来说,面临最严峻的高考考验,很多高校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也会考虑到高考,所以在高中语文知识累积方面的教学手段就会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会显得比较单一,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有厌学心理,最终使得语文知识累积效果不理想,学生一旦有了厌学心理,可能还会影响整个高中学科的学习,所以在对语文知识累计教学的时候不妨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欲望。
语文知识累积首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累积,当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就能够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不要只关注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改革,还要注意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和理解语文学习内容,保证他们具有更丰富的知识累积体系,这样也能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除了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外,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能力不是凭空出现的,是在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前提下进行的,所以在对学生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创新,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当学生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帮助他们,适当的引导和纠正,让他们能够有针对性的对语文知识进行累积和巩固,也能够提升他们对语文知识累积的精准度。
除了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语文知识的累积,还可以多组织些实践活动,有效的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文化学习,比如可以组织一些阅读分享活动,指定适当的几类书籍供学生阅读选择,然后让他们分享自己选择的书籍读后感,这样一来就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和沟通能力,也能够加强他们的理解能力。采用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打破课堂上教授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活动中提升知识储备量,拓宽知识面。此外,还可以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观看《汉字英雄》等语文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从传统的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观看的同时,累积语文知识,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2.思维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知识累积很重要,同样思维能力也很重要,所以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加强思维能力的创新与培养。高中学生为了应付高考,他们每天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而语文学科中的背诵、默写等学习任务也往往占据了他们很多时间与精力,所以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方面,并且认为这些都是为了应付高考而需要的,方式也只是死记硬背,在思维培养方面往往就会被忽视,而这种重复的背诵、默写,对学生来说,会觉得学习枯燥乏味,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抵触心理。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就要根据要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分配,比如在进行《师说》教学时,因为文中出现很多通假字,学生会觉得有一定难度,学习的兴趣会受到折扣,这时候,教师就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教学热情,让学生感受到激情和活力,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不能因为学生不敢兴趣,就放弃学习要求,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感受到学习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加强学生语文知识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加深深度与广度,对思维深度培养来说,是要强加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不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要培养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的自信心,深度挖掘语文内容要表达的深刻含义。比如在进行古诗词讲解的时候,除了对古诗词字面意思进行解释以外,还可以对作者的所在背景、时代进行解释,通过背景来联想作者创作的含义以及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而对思维广度的培养,最好的方式可以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比如可以创设教室图书角,让同学们自己带书,进行好书推荐与交流,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穿插一些课外的知识内容,提升学生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结束语
高中语文在高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高中语文知识的累积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拓展,而思维培养又能够提升高中语文知识累积的质量,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所以教师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储备量,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衔接;心理疏导;方法引导;学法指导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就是在整个初中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和有序性等要素,灵活调节教学各要素、各环节,使之良性、动态运行,同时,让学生在其中实现和谐持续的发展。
基础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作为语文教师,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工作,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刚刚踏入高中校门的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以最快的速度进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就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心理疏导,走出认识误区
对于语文学习,许多人有一种错误的看法。他们认为学习语文不像数理化以及外语那样,平时稍微积累一些就够了。只要坚持多看书,能够写出几篇好文章,语文学习就万事大吉了。语文也不像数理化以及英语学习那样会产生很大的差距,语文学得再好,考试成绩也不会悬殊太大。于是,许多学生会忽视语文学科的学习。以至于到了高中以后,仍然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学了那么多年语文,无论什么样的考试都能够应付得了,即便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难度稍大解决不了的问题,别人也不见得比我强。毕竟,大家基本没有太大差距,没有谁很优秀。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也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许多学生到了高中以后,语文成绩悬殊越来越大。所以,对于刚刚入学的高一学生,我们务必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晓之以理,旁征博引,让他们尽快从原有的错误认识误区走出来,切实转变思想认识,了解语文学习的基础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学好语文,促进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方法引导,实现学习方法的转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效的做事方法是必要的。高中阶段,学生要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多方面能力、发展潜能等,所有这些不能单纯依靠教师。学生要学课本知识,要进行必要的文本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要放手给学生,让他们个性地发展。《新课标》也要求学生要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要求能够“了解、理解、应用”相关知识,重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初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但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则是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在教学目标、知识点要求、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有差异。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背诵一些基础知识以及名篇是必要的,但是,这只是一个初步阶段,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很重要,但更需要课外的加工。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引导他们加大课外阅读量,帮助他们养成好读书、读好书、读闲书的习惯。根据新课标要求选取合适的书目,有效阅读,学会如何接受和处理信息。同时,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要能够善于思考,敢于思考,乐于思考,勤于思考,精于思考,在思考中收获,在思考中进取,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我们还要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生活、积淀生活、品味生活和表达生活,让他们亲身感受世界、感受自然、感受人生,让他们发现美、品味美和表现美,进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当然,要做到这些,不仅是工在课堂,更要重视课外,正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要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与积极性,自我感悟、消化、掌握和提升,学好语文,提升各自的语文素养。
三、学法指导,重视语文语法教学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淡化语法教学的提法,有人错误理解为不要进行语法教学了。其实,高中语文需要用语法知识的地方很多,而且,其中有许多是初中阶段没有学习的,即使学过老师也没做太多要求的,这也就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薄弱环节。体现在实际运用中,他们对语法掌握的是云里雾里,考试时错误连连,笑话连篇。特别是有关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学生必须掌握,否则,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就会大打折扣,很难有太大的突破。高考试卷,文言文的知识考查会占有二十多分,试想一下,假如我们的学生没有必要的语法知识,何谈取得这二十多分。所以,在学生刚入高中校门的时候,我们就要重视对他们进行语文语法知识的教学,师生在思想上都要高度重视,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落实好语法知识的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同时,要求学会使用工具书,参照有关讲解、注释,对字形、词语、标点、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积极构建起各自的语文知识网络。帮助他们切实学好语法知识,特别要把初中阶段忽略的语法知识学好,顺利地进行语文教学。
高一阶段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时期,也是他们能否迅速进入高中学习状态的关键时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平稳过渡,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对接。帮助他们树立能够学好高中语文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一、高中语文阅读课的问题与现状
1. 高中语文教学的复杂性
过去的高中语文教学尚有很多问题还未得到解决,高中新课程改革以后又出现了多种新的问题与矛盾。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既要解决过去问题,又要分析新问题,这就难以避免地出现一些混乱现象。高中语文学科本身固有的教育思想性与人文性等特征,使高中语文教学演变成了一般性语文阅读行为形式。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根本无法有效触发高中生的现实生活经验与情感内心世界,而且滥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借用视觉画面效应代替了一般性文本阅读,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变得空泛且华而不实。
2. 高中生自主意识差,自控时间不多
高中生自控的语文阅读时间越少对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就越不利。它主要表现在课堂内教师对教学过程非常严格的控制、复杂的讲解、过多的讨论、反复的提问等等都占据了高中生的阅读时间。我们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历史来审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高中语文教学主要以高中生自我阅读为重点,这在过去尤为显著,主要强调在阅读中掌握与理解知识,培养高中生的感受与理解等能力。而随着考试制度的确定,以及以考试分数为升学与评价的唯一手段,高中语文课阅读教学也就逐步进入一种畸形的学习状态,语文课堂被教师完全掌控,学生自我阅读与思考的时间相当少,或者说完全没有自我阅读与思考的时间。
3. 高中语文阅读课兴趣的匮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阅读兴趣就会有阅读的激烈欲望。然而过去高中语文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高中生被迫接受枯燥的知识,不重视文章内在情感的培养,高中生与文章内部情感产生不了互动,学习高中语文对高中学生来说索然无味。高中语文教师对各种关键字词如不加以引导与理解,高中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就不能产生出对语文文章的内在情感,读起来味同嚼蜡。这样就大大地消减了高中生语文阅读的兴趣,高中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日益淡化。
二、高中语文阅读课的对策分析
1.语文阅读教学中为高中生创设问题语境
大量的研究者一致意识到课堂上创设现实问题语境对培养高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研究者认为,教师要灵活设计问题语境,努力促使每个高中生产生疑问,这能促使高中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他们会常常表现出疑问和探索的欲望,那么,这样的高中学生就会经常处于思维极其活跃的状态。教师要转变过去的传统教育理念,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努力去丰富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因为只有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有了一定量的基础知识,他们才有可能在不断地学习中产生好奇心理,而合理的知识储备是能够让高中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条件。
2.培养高中生语文阅读问题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培养高中生勇于提问、敢于提问的良好习惯,能够放手让高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课堂中,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语境,使高中生产生多种疑问和质疑。在复习课上,教师也应尽量想办法让高中生提出问题、总结答案。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
一直以来,诗歌鉴赏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整体素养,还可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新课改中着重强调审美教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有效开展审美教育,而诗歌鉴赏有利于审美教育的落实。笔者将依照现有的教学经验,针对诗歌鉴赏教学浅谈个人的观点。
一、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要点
(一)自主鉴赏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主要存在现代与古代诗歌这两种形式,其鉴赏标准各不相同。对于高中生而言,增强其古代诗歌鉴赏能力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且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1]。自主鉴赏指代学生可参照现有的知识深入剖析诗词,发表个人观点与见解,以免雷同。
(二)审美鉴赏
古代诗歌内容中渗透着一定的审美价值,高中语文教学应着重增强审美鉴赏素质,全面整合审美鉴赏、知识讲解和能力培养。其中,审美鉴赏是一种重要的语文素养,可从感觉顺利转换到审美心理,可将生活阅历和逻辑思维结合到一起,冲破视觉束缚,拓展形象。
二、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形成稳固的基础,这是提升诗歌鉴赏效果、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基础知识教学一般包括下述两项内容:1.意象知识教学意象是组成诗词的主要单位,主要包含意和象,具体来说指代作者内心情感与客观实物的整合。2.诗歌分析教学高中生一定要具备诗歌分析能力,掌握自学流程。例如,学习醉花阴之前,学生应提前预习,反复朗读,纠正发音,认识文字,并搜集李清照的个人经历,查阅写作背景。然后,参照教材注释初步理解,再利用网络资料深入理解,发表个人观点。高中生一定要明确上述学习流程。综合来说,在鉴赏教学中,不仅要增强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还应奠定稳固的语文基础,不断增强语文素养。
(二)构建情境,提升学习兴趣
现阶段,主要学习白话文,而白话文和古代诗歌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开展相应的鉴赏教学活动中,首先应构建教学情境,借助特定的氛围,拉近学生和诗歌之间的距离,进而促进诗歌鉴赏。例如,学习蜀道难时,笔者借助多媒体展现四川地形,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掌握易守难攻的特点。通过多媒体的刺激,学生完全投入到诗歌中,十分专注。另外,学习虞美人和霸王别姬时也利用这一策略,构建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正确鉴赏,大大刺激了鉴赏兴趣,课堂氛围异常活跃。情境构建一般包含多种方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确保有效。例如,可依照趣味故事来构建情境,也可依托作者的生活阅历来构建情境。
(三)强化诵读品味,增强美读感受
诵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手段,借助诵读不仅能加深学生的感受,还可切身领会诗歌中蕴藏的美学。古代诗歌通常比较追求音韵和谐,且将其看作诗歌的生命。语言精简、凝练,借助诵读可让读者深入体会隐藏的美感。由此可知,对于古代诗歌而言,在其鉴赏教学过程中,应强化诵读品味,增强学生的美读感受。例如,学习江城子时,笔者通过引导,将学生设定为苏轼,然后诵读,且饱含深情;学习满江红时,引导学生将自己设定成岳飞,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浓浓的爱国情怀。此种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喜爱。经过反复训练,学生慢慢融入到诗歌中,可切身体会诗歌描述的意境,进而达到了全面和深入鉴赏诗歌的目的。
(四)依托诗歌意境,合理开展鉴赏教学
作者通常沿着特定的路线与情感来创作诗歌,因此,我们在学习和鉴赏诗歌时,一定要随其道而行,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作者的想法。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可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路线。由此可知,在诗歌鉴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写作路线进行鉴赏。然而,诗歌区别于小说、戏曲等其他阅读教学,通常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且跳跃性较大,主要采用含蓄表达,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仅仅能看到表象,只有深入认识表象后,才可体会作者的情感[2]。综上可知,诗歌鉴赏应以意象为切入点,指引学生合理分析诗歌结构,深入研究诗歌情感,规范鉴赏,让学生学会诗歌鉴赏方法,依托意境逐步鉴赏,进而切实增强诗歌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解读诗歌内容,切身体会诗歌情感。
(五)平等对话,走进内心
本文中所指代的平等度化具体包含两层内涵,一层指代教师和学生,另一层指代学生与作者。古代诗歌通常不会直接表达,主要采用含蓄的手法,进而增加了理解难度,使得学生非常容易混淆诗歌的含义。在诗歌鉴赏教学活动中,高中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正确鉴赏,禁止越俎代庖,不允许剥夺学生的鉴赏机会。例如,讲解咏怀古迹时,笔者利用相关诗歌让学生认识昭君,同时针对昭君出塞提出个人看法,虽然学生的观点各不相同,但可充分展现学生的见解。经由一段时间的讨论与总结,然后剖析和鉴赏咏怀古迹,此时学生便可轻松理解杜甫表达的怨恨之情。
【结语】
增强诗歌鉴赏能力,提升鉴赏教学效果,已变成高校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高中语文教师应明确诗歌鉴赏能力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并关乎着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应有效开展诗歌鉴赏教学,不断改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曹圣萍.试论如何提高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导学,2014(28)
一、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的课堂主要是一“以对多”的教学模式为主,而近些年来高中的教育模式更多带有应试教育的色彩,应对高考成为学校老师最主要的教学目的,高中语文课堂更多的是练习习题和备战考试,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以致于课堂学习缺少主动性,教学的手段也变得单一,读写背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形式,课堂上缺乏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场景设计和师生互动,使语文这门需要对生活充满观察和反思的学科变得失去了主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把语文的学习定义为单纯课堂上死记硬背,课后通过复杂的强化练习来加以巩固的刻板的学习过程,未能真正地认识语文、学习语文,以至于在课堂上缺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样也没能发挥学习语文为学生带来的积极意义,丧
失了语文原有的魅力,其主要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点。
1.语文教学考试化
当前我国语文教学多以高考为目标,导致教育方向的失衡,
多是以固定的内容经过多次记忆强化来确保学生加强对语文知识的记忆。但是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弊端,强制的记忆不能使学生加深对语文内容的理解,更不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最
终只是沦为考试的机器,不能对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语文教学模式化
当前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多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方式比较落后,学生不能完全地参与进去,更不能对语文教学产生自己的见解。教师多是参照课本对学生进行程序化的讲授,不仅学习效率低,而且影响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学生语文思维模式的养成以及语文水平的提高。
3.语文教学落后化
当前高中学习中最不被重视的就是语文学科,经常为其他学科让路,导致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逐年下降。各学科的竞争激烈,往往能够拉开分数,而语文被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会的科目,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与思考;而学校也对语文教学不够重视,不仅教师资源薄弱,而且教育资源缺少,导致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与内容都在不同程度上落后于其他学科。
二、新课程理念下实施高中语文有效性教学的前提
1.新教学理念与旧教学精神的融合
在教育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下,我国高中实行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转变原有的教学思路,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的成绩而进行无休止的题海战术,要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打开学生学习语文的思路,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对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敢于质疑、敢于思考的创新精神。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之下,学生之间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习语文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浓厚,面对语文试卷,不再是从前的紧锁愁眉,而是一个个奋笔疾书,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之下纷纷各抒己见。一方面,学生的思想变得深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缓解,可以以饱满的热情与精力面对语文的学习。
与此同时,新的教学理念下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在新的教学理念之下,教师放弃了原有的题海战术。但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的强化也开始变得放松,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发挥自己观点与见解的前提,这些知识一旦出现松动,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在进行古诗文《离骚》的默写过程中,很多同学都能很好地理解《离骚》的文章大意以及表达思想,但对于具体诗句的默写显得有些捉襟见肘,错别字、张冠李戴的现象频频出现。因此,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主张新理念与新思路,另一方面,要将传统教学模式中“基础知识强化”这一块的内容融入新的教学理念之中,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
2.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但在多媒体引入新课程下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一些教师往往掌握不好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度”,过度地应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虽然课堂的活跃度提高了,却会使教学行为本末倒置。例如,有时教师利用电视剧、小品相声来讲解课文时,学生受到剧情的吸引,往往会把思绪停留在多媒体内容之中,不能很好地过渡到课堂教学之中,影响了课堂
授课效率。因此,在新教学设备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将新的教学设备与原有的那种严谨的教学氛围相融合,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在保证正常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最大效用,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三、新课程理念下实施高中语文有效性教学的具体措施
1.调整课时,掌握教学进度
各省市的教育机构应加大改革力度,针对高中语文以及其他学科课改后出现的课时紧张问题进行系统统一的规划与安排。针对课改后新课本的教育内容制定新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压缩与规划,使课改后的语文教育能够回到正轨。
2.制定并实施评估体系,加强配套基础练习的出版与上市
由教育部牵头对语文等其他学科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估,并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正,保证课改后语文教学的提升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并有效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3.调整教育方法,适当进行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关键词:文本语言;人物形象;朗读教学;情境教育
2016年9月,教育部基础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确立了六大学生核心素养,其中人文底蕴与高中语文学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我看来,语文人文素养包含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三个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以此为目标,有效展开审美教育。而语文教学渗透美育,应以高中语文教材美育特点和学生实际审美水平为出发点,制定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形式,重点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通过感悟文本语言,引导学生发现美
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整理、归纳教材中的“美”要素,积极开展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审美观念,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从不同的角度挖掘美,长此以往就能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学《荷塘月色》时,作者朱自清的语言“新而不是自然”,以口语为基础刻意出新,不仅有平白如话,不经雕琢的文字,还有精心提炼的遣词用字。如文章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对这段文字展开深入分析,哪个词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其中“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泻”字,由静态瞬间转变为动态,完美地写出月光流动感,再配上“静静地”,既描绘出月光的幽静之美,也写出月光如同流水一般倾泻,营造静谧的氛围,作者所构建的意境十分优美。同时,“浮”字也准确描绘出雾的轻飘。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要素,通过“美”要素的渗透濡染,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的美育要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文章中设计的人物形象,来陶冶情操。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合理引导学生展开文章中各类人物形象分析,特别是一些具备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发现独特美,以文章中的高尚人物形象分析,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提高道德素养。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时,应充分利用文章人物形象分析环节,让学生学会如何甄别人性真善美,并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边城》为例,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青春的小女孩,对爱情的执着、忠贞;还有爷爷对翠翠的关爱与呵护。小说全篇都在诠释着人性美。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人物形象分析,以小说中人物的人性美陶冶学生情操,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通过运用朗读教学,提高审美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设计朗读环节,组织学生朗读文章,可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层次分析文章,巩固基础知识。对于高中语文美育教学而言,朗读也是有效落实美育教学的途径,学生朗读文章,既能体会语言文字的感染力,也能培养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通过网络收集与作品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或者是《念奴娇•赤壁怀古》经典朗读视频,然后在课堂教学时向学生播放视频,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展示,让学生在视觉、听觉方面感受古典诗词,这样学生就能结合视频展现的情境,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并且学生根据音视频、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构设出古代赤壁奇景,在想象中感知美,懂得如何欣赏作者用不同的语言精心设计的审美氛围,整个人都融合在诗词营造的意境中。但是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一点,部分高中语文教师过于重视视频朗读教学,而忽略学生亲自朗读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合理设计朗读视频教学时间,要发挥朗读视频的示范性以及引导功能,不可取代学生自主朗读,教学一定要突出学生主体性。另外,因为高中生的朗读能力必定有限,在朗读一些文章时难以把握情感,所以教师应进行合理的指导,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真情实感,合理调节学生朗读文章的节奏,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韵味,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四、构设情境教学,提高审美能力语文教学时构设情境,是渗透美育的主要方法之一。根据有关调查资料,人类开展的审美活动是以直观的感知作为基础,而这也是任何审美活动必不可缺的环节。所以高中语文课堂渗透美育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构设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感动情绪与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王朝闻曾说,如果想要让人们产生感动情绪,就应对人们完成感觉熏陶。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渗透美育时,构设情境十分关键。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知识过程中,要学生利用文章素材构设与之相应的情境。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课堂教学时为学生播放音乐,如《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林黛玉没有眼泪》等,构设一场音乐盛宴,使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学习与理解知识,这样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同时,教师还能够结合文章具体片段,构设视频教学情境。如选取《红楼梦》电视剧中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并在课堂教学中播放,通过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感悟林黛玉的真实美。以构设情境,调动学生情绪,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五、结语
美育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根基。语文教学时渗透审美教育,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巩固基础知识。所以教师需挖掘教材中的美要素,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渗透美育,落实语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梦娇.语文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现状引出的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64-66.
一、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特征
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应先充分掌握生态课堂的特征及其和传统课堂间的不同之处,唯有清晰的知道生态课堂的特征,方可保证生态课堂的顺利构建。生态课堂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 从教学方式角度上分析。生态课堂使用的是学生自觉、探究、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导作用的发挥,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生态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 从教学内容角度上看。生态课堂除了传授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外,还强调增强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将重心放在了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上,未强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与情感,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高中语文教学除了担负传授学生知识的职责外,还是提高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所以,生态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还要不断陶冶他们的情操。
3. 从教学地位角度上看。语文生态课堂中老师与学生间的地位不分高低,完全平等,师生间能够和谐平等的沟通,这对教学水平的提升非常有利。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者主导者角色,认为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教学中一切都要听教师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不仅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全面及时接受,而且还使得学生难以进行创造思维能力的转变,远不及生态课堂教学方式。
二、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实现途径及方法
1. 保证师生平等地位。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构建过程中首先就应保证师生平等地位,这是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保障。高中语文教师教学时,应完全摒弃传统以教师为课堂主导地位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时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开展教学活动,唯有如此,师生间才会真正实现良好的互动。
2. 实现精彩化的课堂生活,提高课堂活力。我们应为学生提供精彩化的课堂生活,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性,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保证课堂的朝气蓬勃与良好生命力。教师应积极开展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动脑能力的各类教学活动,营造氛围环境好的意境。唯有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动手与动脑能力增强,进而产生活跃精彩的课堂生活,散发着极强的生命力。比如,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文时,教师把与意境相符的图片弄成幻灯片,让学生在聆听朗诵的同时观看诗句中所描绘的场景。这样不仅使学生亲身感受诗情画意的大好氛围,而且还充分了解了诗人的情怀,进而产生了浓浓的朗诵欲望。在将学生的欲望激起后,教师将教学策略予以了相应的改变,为学生们播放了一首肖邦的《小夜曲》,让学生在音乐的配合下朗诵,并和各小组比赛,看谁朗诵的好。在这样的教学下,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课堂生命力自然高。所以,语文课堂效率的提升关键在于想尽一切办法促进语文课堂的活跃。
3. 将朗诵与写作有机结合。在语文素质中,写作能力属于核心内容,高考语文的关键内容之一就是时刻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唯有不断加强学生写作,才能够促进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是不可少的一环,强化朗读不仅能使学生全面充分的了解诗词背后存在的思想感情,而且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也非常有利。我们应将朗读与写作综合在一起,从而促进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教授《沁园春・长沙》一文时,应鼓励学生大声、富有情感的朗读,利用朗读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讲解结束后,还应鼓励学生就《沁园春・长沙》,写一写自己的感想,以此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模式;新课程标准;主体地位
1、新课改视角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的实效检视
1.1 语文教师并未真正掌握新课改的内涵
在新课改的视角下,要求语文教师指引学生展开合作式的学习方式,重视并发挥学生自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学习。然而,部分语文教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画地为牢固守传统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之中[1]。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始终接受的是固守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跟上时展的脚步。在新课改的视角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一味的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此情况下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接受知识来应付考试。此外,语文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把握仅停留在使用新教材展开新课程的表面,并没有深刻的领悟到新课改理念的真正内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套用过时的、传统的教育目标,加上研读和掌握新教材不够深入,所以并没有实现新教材促进新课程实施的目标。
1.2 忽视课堂上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等语文素养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时常展开讨论及课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地位,有效培养学生的散发性思维。有些教师过于重视课堂上的氛围,这样是能够加强学生的参与度,老师也适时的指引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味灌输方法,从表面上看仿佛是与新课改的标准相符[2]。但从实际上看,却是过度渲染课堂的活跃氛围,教师时常引入与课堂无关的笑点,把课文重点内容的讲解停留于粗略层面。长期这样下去,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1.3 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足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科技投入、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对传统教育模式产生极大的冲击,也为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增添了许多活力。但是在借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有些学校受教学资源的影响,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甚至根本不用多媒体教学。然而部分学校却过分的依赖多媒体,致使教师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无法展开教学。事实上,多媒体只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3]。传统教学模式有着重视培养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优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老师和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多媒体过多的占据课堂教学时间,难以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
2、新课改视角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的完善途径
2.1 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及教育素质
基于传统教育理念的较大影响,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思想上较为僵化,不能深刻掌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涵,因而对语文教师进行系统、全方位的培训十分有必要。通过培训可以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新语文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转变其教学观念,让语文教师紧跟时代步伐,深刻的领悟新课程改革的深邃及要求,掌握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才能按照新课改的标准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
2.2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交换给学生,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地位,开展开放式教学[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挖掘、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引导其学习。在新课改的视角下,给广大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地位,指引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锻炼其终生学习的能力。
2.3 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
在新课改视角下,教育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统一的过程。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互动关系,二者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充分沟通交流,促进其思想与情感上的触碰。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有利于主体交流的深入及教育成效的进一步实现。基于此,语文的教育就不能仅停留在过程中是否有对话、交流等表面形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开创问题式情景,侧重于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真正的彰显学生主体性地位[5]。
2.4 设置合理的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改的要求是提升课堂教学成效,而课堂的成效应立足于对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提倡自主式、探究式和合作式的学习方法等要素的权衡,因此要合理的设置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所以,在完成正常的教学大纲内容之外,还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此外,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要全面、客观的认识到其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军.试论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双语学校教育文化――基于问卷调查的理解与解释[J].经济研究导刊,2015,11:159-165.
[2]姚蓝.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成效、问题与建议――基于钦州市高中语文新课改适切性的调查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5,04:61-65.
[3]李金云,马欢.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探索与反思――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为中心的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5:123-130.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感培养
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词句以及语法方面的教学占据着我们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很多学生在这些基础知识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却始终未能取得与付出相对应的收获,很多学生为此困惑不已,笔者根据自身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经验分析,这些学生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是因为他们只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自身语感的培养。如果说语言是把人和文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那么,语感就是把人和语言文化联系起来的纽带,语感是人理解语言文化的钥匙。语感也是学生精神构建的基本途径之一,正如学生吟诵岳飞《满江红》,结合文化背景,理解并内化其中的豪迈、向上的进取思想。正如,基础知识是量的积累,语感就是质的飞跃。
一、语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引导学生自我感悟的重视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更多关注的是语文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语法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直觉思维基本得不到重视,教读过程中不够重视引导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的发展。语言感受能力得不到提升,语感也就无法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基于这点,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自我感受语言的机会,让他们进行感性把握。
2.教学过程中过于教条化讲解
素质教育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很多教师采用教条化的讲解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过于刻板、程式化,课堂缺乏新意,无法激起学习情趣。而语感教学必须以学生自己的语感活动为主要途径,需要学生去感受、体悟,教师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对客观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内涵。可见,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语文
欲望。
3.教学中缺乏与生活的联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语感是一种直觉,更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的获得是一种外在的影响和内在的感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需要达到一种“共鸣”状态,才能真正提升语感能力。然而,高中语文教学中归于重视文本,对生活的联系不够密切,无法达到经验上的共鸣,严重阻碍着对语言材料内涵的理解。因此,教学中教师密切联系生活,实施生活化语文教学。
二、在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1.在阅读中培养语感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义”的获取其实就是学生语感提升的一个很好的见证,所以在培养学生语感的时候要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的阅读量,在不断的阅读中寻找语文本质的规律。对阅读材料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以他人的语言文字为基础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字。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分若干个步骤进行,例如先从通读开始,然后再让学生细读,最后再让学生精读,每一个过程都让学生说出或者是写出对文章整体的一个观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文章所描述的大致内容,然后让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阅读找出每一个阅读过程之后自己所描述内容上的差距,最后让学生在精读之后说出阅读材料的内涵和意义,在这三个过程中,学生每进行一次文章的阅读都会对文章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最终完全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并将文章融会贯通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来。
2.在写作中培养语感
高中阶段的写作训练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种培养,这其中也包括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很多实践调查表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其语文成绩都是十分优秀的。写作能力很大部分是由学生的语感决定的,这就给我们的语感培养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写作训练中我们仍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避免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出现反感情绪。在开始我们可以结合阅读训练来安排学生写一些读后感和文章短评等等。例如在阅读训练中的三层次阅读练习,我们可以在每一层次中让学生写出相应的读后感来,深度也要遵循逐层递加的原则,将学生的语感逐渐地培养起来。在更高层次的写作训练中,我们可以给学生安排不同题材的写作主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深度挖掘学生的思想精华,让学生在提高自己遣词造句能力的同时不断地提炼自己的思想精华。
一、正确认识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语文被人们视为一种工具。掌握这个工具谁不会?无非是有层次地说话,有条理地写文章,有观点地与人交流,如是而已。尤其在高中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的教学目标更加简单化、任务化,其深层次的内涵没有在教学中完全地体现出来。
1.语文的情感教育对高中生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高中生正处于思想成熟的阶段,他们在校园中学习知识的同时,必然会受到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力求做到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地双重思考,去探求语文的真谛;体会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的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的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阿拉伯数字和X、Y无论经过怎样巧妙的组合,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语文学科有着极强的人文性,而这些人文性因素则能纠正物质世界的偏差,使人文性与科学性相互补充,使人类社会得到均衡发展、持续发展、协调发展。语文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语文能力的提高是缓慢的,但只要善于学习和思考,就是有规可循的,它以读书、感悟、写作为基本手段,以身心体验的快乐为旨趣,以提升人生境界为目标,它着眼于人与人的感应、人与外物的感应,以此为阅读写作对象,以对真善美的追求为使命,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未能理解新课程理念的真正内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还停留在原地,继续运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主要是灌输知识,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还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应付考试。另外,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就是使用新教材去教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时还套用旧的教学目标,对新教材的研读不够深入,没有建立以新教材来推动新课程实施的目标。
2.课堂上过于追求活跃的气氛,而不注重解读文本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些教师在讨论课、课外活动课等教学过程中渲染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表面看,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教师时不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贯的讲授法,这些似乎与新课程标准要求是一致的。但是很多教师在活跃课堂气氛的时候,为了达到目的,常引用一些与课文内容无关的笑料,对课文内容的讲解粗略而过,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活跃课堂气氛。长期下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常常出现一些语言方面的错误现象。这是因为他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比较片面化,在课堂上讲一些笑料,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一些肤浅的问题,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达到了,但在此过程中,教师是表演者,学生是观看者,两者之间并没有达到真正的互动,无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可采取的对策
1.语文教学在继承中求改革。
目前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种选修课纷呈,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一时间很多形式化的理论成果充斥着课堂。然而这些成果却没有对教学改革起到推动作用。语文学科从古发展至今,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革与创新,都是建立在继承之上的。颠覆性的改革、过渡性的超越、矫枉过正的实践,必将使语文改革受挫乃至失败。语文教学改革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要不忘在传统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寻求课堂模式的创新,要牢牢把握教学目的,不要盲目求新。另外,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也要提高,这样才可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
2.利用自然优势发掘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资源。
在上语文课时,学生的学习资源短缺,常常令教师感到为难。其实,只要肯动脑筋,充分利用好身边的环境,就可以指导和带领学生根据季节和地域特征,就地取材来拓宽语文课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柯罗曾明确提出“面向自然对景学习”的口号,唐志契提出了“要看真山水,要得山水性情”的要求,李可染也说:“人离开了自然将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好身边的自然环境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组织学生开展“走进大自然”的课程活动。比如,让学生采摘一些自己喜爱的鲜花野草和青青的枝条,随手编个花环,插只花篮,这些都是学生习作的好素材,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又能为学生在写作中表现大自然打下基础。
3.积极探索教学考试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分层次评价
学生的素质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在进行评价时要按照学生本身的实际水平来制定不同的级别要求,并按照这样的级别来评价。我们可以制定各个等级学生的学习内容,以避免拔苗助长。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就要给予表扬,在这种激励机制下,自身纵向比较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激发他们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对他们学好语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综合能力评价
语文是语言的学习,最能体现语言能力的就是对这种语言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而这是以试卷为主要考查形式的传统评价方式不能做到的,尤其是听、说的能力。所以我们要突破以试卷为主的考查形式,使考核形式多元化,这样才能全面、公正地评价语言能力。试卷中的写作部分要予以保留,这是考查写作比较好的形式,虽然它有诸如尺度不好把握等问题,但仍然不失为评价综合能力的一种适当形式。
在实行新课标的今天,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失误与不足,转变自己的思想和教学方法,就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不能培养出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因此,只有每一位教师都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地反思,才能使语文课堂真正地完善。
参考文献:
[1]解冰.关于高中语文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科教文汇,2010.8,(中旬刊).
关键词:高中语文;“三好”课堂;学生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全体学生的有所侧重的多指向多层面立体化的发展。为此,我提出了高中语文“三好”课堂教学理念,“三好”指学生好才是真的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考试好才是真的好。
一、课堂是学生发展的空间,学生好才是真的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得到好的发展,才是真正好的课堂。
高中语文学科有极强的艺术性,与其他学科侧重于科学性不同,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学生着重解决的是知识和技能问题。而语文学科,学生需要着重解决的是审美问题。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是对不对,而语文学科的效果评价通常不是对不对,而是好不好,或者美不美。其他学科的答案通常是唯一的,一千个人的答案只有一个,否则,通常为错误答案。语文学科的答案则是多样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才是正确的。还要体现语文学科的艺术性,要让语文学科的审美价值得以充分的发掘,要让语文散发多姿多彩的魅力,要让语文课堂生气勃勃,要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获得发展,光靠传统的教师的讲授,是断然不行的,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多练习、多反思,才能真正让学生好,能真正让学生好的课堂,才是最好的课堂。
当然,让学生多练,绝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完全不讲,而是指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一些简单的知识,对于高中的学生而言确实不需要讲了。而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不足则应予以及时的指正,对学生确实难以解决的问题则应给予科学、精当、切实的讲解。
二、课堂是所有学生的发展空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古语云:“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学习,让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都得到发展。要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学习,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在这方面,我借鉴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小组建设,这是能使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开展的前提。小组建设的关键是确定组长,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组织作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有效开展,跟组长的组织能力分不开的,因此,必须确定好组长,尽量让那些积极、主动、有号召力的学生当组长。组长的产生,可以由同学选举,也可以由教师指定,组长确定之后,教师应对组长进行培训,再由组长培训并确定各位组员的学习、交流、展示等课堂常规活动中的职责,如发言人、记录人、检查人等。分工的原则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要让各小组成为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学习的团队。各位组员团结协作,发挥特长,合作探究,共同进步,攻克一座座学习的难关,同时,还应让各小组间形成竞争的态势,和激励机制。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中,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堂是学生人生发展的空间,考试好才是真的好
这种说法,在社会各界,乃至世界各国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狠狠批判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有鼓吹应试教育之嫌。但是我认为,作为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树立对考试的正确观点。
其一,考试不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考试能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其二,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历史的进步。考试也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在运用的最科学,最公正,最合理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为全国各级各类高校选拔人才的高考,也是科学、公正、合理的,我们不能否定考试存在的价值,也不能否定高考的价值,只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高考,否则社会将开历史的倒车,陷入混乱的局面。
其三,我们不但不能否定高考,我们也不能否定平时的考试。因为考试除去选拔功能外,还有检测、评价等功能。学生学习的效果怎么样,只有通过考试的方式,才能做出相对科学的评价。再由考试结果的反馈,警示学生注意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和策略,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