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阅读的步骤

小学阅读的步骤

时间:2023-08-24 17:18: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阅读的步骤,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阅读的步骤

第1篇

    1.缺乏足够的词汇量

    词汇量的大小预示着阅读能力的高低。据调查,90%有阅读困难的学生都有词汇缺乏的问题。由于小学生词汇量小,虽然读了,但不能理解其内容,往往使小学生对英语阅读产生恐惧心理,造成心理紧张,而越紧张就越难读懂。

    2.缺乏有效的阅读策略

    小学生由于年龄原因,阅读经验不足。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例子:不会抓主旨大意,不懂得找关键词,不懂得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不懂得通过上下文联系、插图来帮助自己理解文章意思等,遇到生词就害怕阅读。而有效的阅读策略可以帮助那些在词语解码、阅读流畅性、回忆阅读内容以及理解力等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

    3.缺少足够的重视

    虽然小学阶段就开设英语课程,但是不少学校的教学重心还是放在语文数学两门“主科”上,自上而下地认为英语是“副科”,不但是学校,甚至家长也有这样的看法。

    二、阅读教学的三段教学步骤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有三个步骤:读前(pre-reading)、读中(while-reading)和读后(post-reading)。这三个步骤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活动,处理好这三个步骤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阅读效率。

    1.读前活动——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读前活动又称为热身活动,是英语语篇教学的前奏和基础。读前活动的目的主要有: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 激活或提供背景知识;3. 引出话题;4. 为进一步理解语篇扫清语言障碍。例如在 《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 Part A 中,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1)T: The weekend is coming. What do you often do at the weekends?

    S1: I often do my homework.

    T: Do you do your homework every day?

    S1: Yes, I do.

    T: You can say "Of  course, I do."(Teach: Of  course, I do.)

    (2)T: 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

    S2: I often watch TV. (Teach:spend one's weekends)

    (3)(教师引导学生提问)

    Ss: 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

    T: I often surf the Internet. Sometimes I read books. I can learn a lot from it. (Teach:Sometimes I... I can learn a lot from it.)

    ...

    (4)T: Just now, we talked about our weekends.(Teach: talk about)

    笔者以Free talk的形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话题出发,让学生说说平时周末经常做什么,用已学句型What do you often do at the weekends?引出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 用Yes, I do. 引出Of course, I do.这样的导入教学让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新句型的意义和交际功能。通过让学生自己谈论周末活动引入语篇,整个过程流畅、自然。

    2.读中活动——让学生感知语篇

    小学生由于年龄因素,对事物的感知没有成人那样准确,他们认识事物仅仅停留在表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材料的感知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具体明晰的要求,从而使学生阅读的目标就更加明确,提高阅读效率。阅读方式上可以采LUNWEN.1kejian.COM取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的方式来进行。

    3.读后活动——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质量提出要求:一是对所读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以便把握短文的实质和内容的各个细节,然后让学生口头或书面回答问题。阅读之后将材料内容表演出来,这样能帮助学生对课文整体进行吸收与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复述短文: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通过复述短文可激活学生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知识能力模块,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和言语表达能力。在讲授篇幅较长的课文时,可利用关键词、关键字加图片进行分段、分节或整体对课文复述。

第2篇

群文阅读是近几年在全国兴起的一种新的小学阅读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小学语文老师在一定的时间内,根据学生情况指导学生进行多篇主旨相同或相似的文章来达到增加学生阅读量的教学模式。群文阅读模式的兴起和运用,一方面可以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小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丰富小学生的眼界和阅读视角,让小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同时还能够培养语言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 拓展主题阅读内容

在当前的小学教学中,教师普遍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时间教学中往往只是注重单篇文章的阅读和讲解,容易限制小学生的阅读想象能力。因此在当前教学改革中,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才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应该首先通过阅读材料的选择和改变,将小学教材中同样主题的课文放在一个单元中,通过阅读群的方式来讲解相应的阅读方法和理解思路。因此,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讲解阅读群时能够围绕相应的主题进行多元开发和利用。在讲解阅读知识的同时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帮助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认识世界。并且鼓励学生自主的收集相关的知识,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学习。比如,在讲解《雅鲁藏布江》时,在讲解完课程时,可以将相应的写风景名胜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阅读群,扩大学生的阅读视角,并让学生多各国众多的风景名胜进行了解和学习,并学习对于风景的写作手法,这样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鼓励记录阅读感受

小学群文阅读的运用首先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记录阅读感受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写作表达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在讲解了相关的文章和基础知识后,可以通过课下布置作业的形式或者是课堂上回顾文章的方式来记录阅读感受。

关于阅读感受记录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和父母进行沟通,向父母表达阅读内容和感受,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和家长的沟通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沟通激发阅读兴趣来实现坚持群文阅读,最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阅读内容与自身生活经历进行对比,从而形成更加真实的阅读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无论学生的阅读感悟是否透彻,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独特的阅读感受,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和心理l展水平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将课文讲解得简单易懂,更有利于关注学生多元的理解。

3 调整文章讲解顺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开创相较于传统的单篇阅读,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打破了传统的阅读形式,通过阅读群的组合形式,为学生阅读文章和学习提供了举一反三的机会,使学生对文章进行拓展性阅读,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阅读主题的认识。因此,在文章讲解时要注重文章展开的顺序,这样才能够发挥阅读群的最大效果。

文章顺序的确定要根据文章主题和特点,选取篇幅较短的文章进行讲解,按照由短到长、由浅入深的节奏进行讲解,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这样才能加深文章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正确的顺序性才能保证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深浅方面进行把握,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的把握和理解。比如,在讲解《长江之歌》时,应该先从诗歌着手,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比较短,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以及对内容的掌握。在讲解完课本知识后可以引入相应描写长江的短文或者是散文,这样可以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长江,并学习不一样的写作手法。

4 加强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群文教学法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提高技能,还能够让学生在同一主题下学习更多的写作手法以及阅读方法。这样才能够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作为保证。

群文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阅读多篇相同主题的文章,这样就要求教师讲解多种阅读方法,当前使用的阅读方法主要有朗读、默读、精度和略读,这些阅读方法通常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的了解本节课程要学习的内容,然后再通过默读等形式进行深入的理解,最后,在讲解完课程后对于课外的文章进行略读。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将各种方法传授给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片段欣赏后,教师还应该设置一定的话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文和文章的整体把握;第二,文章的体裁和作者的写作风格,第三,与学生自身的生活和感情相关。因此,在课堂上通过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的介绍和讲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相关主题文章阅读,这样可以将课外和课堂内相互结合,实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5 调整阅读教学步骤

群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步骤包括:确定主题、通篇阅读、片段赏析、精彩借鉴、主题开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调整教学步骤,比如在确定主题之后,就进行主题开发,让学生扩展阅读,参与商议所要拓展阅读的文章,并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所有文章进行整体上的阅读和把握。此后,在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相互合作或组成学习小组,对所学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

片段赏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在这个阶段,首先要对文章片段进行讲解,尤其是其中的事物背景、修辞手法和写作方式。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表述心得、分享体会和讨论意见。要引导学生结合所阅读的“群文”进行交流,品鉴所有文章的共性与个性,以此带动提升全体学生的阅读素养,在整个班级中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总之,群文阅读不仅是要让学生在课余能够多读几篇文章,而是要通过阅读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其思维能力。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充溢阶段,教师应当在这一时期,通过探索“群文”奥妙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同一主题园地中主动阅读、自主探究,全面提升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曹姗.浅谈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5(13).

第3篇

学法指导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课堂评价的一条重要标准。语文学法指导有助于学生知识向能力转化,既可指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训练中形成技能,又可引导学生调节学习活动形成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小学语文学法指导要科学把握规律,明确指导目标,重视程序设计,结合教材实际充分体现其针对性,才能有效指导学法,将学法指导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策略

学法指导是指教师通过合适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有效传授、诱导、诊治,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熟练应用于学习实践之中,逐步形成自学能力。简言之即教学生学会学习。其含义包括两方面:一是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方法。二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选择并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学法指导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课堂评价的一条重要标准。语文学法指导有助于学生的知识向能力转化。它既可指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训练中形成技能,又可引导学生调节学习活动形成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学法指导也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综观目前教学现状,语文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概括不准、捅而不悟、法不导学、法不对点、生填硬灌、给法不用等现象,参考文献:为此,为达成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真正达到“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在语文学法指导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指导与训练。

一、学法指导要正确把握语文学科规律

(一)要体现语文学科特点

语文学法指导,必须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特点,方可从本质属性上找出其规律与方法。课本中的选文体裁一般有记叙、说明、议论。记叙有顺叙、倒叙、插叙等叙述方式;说明有从构造、功用、整体、部分、形态、色彩等方面的说明法。针对具体文章来说,既有内容的区别,又有字、词、句、段、篇及表达形式的不同。若让学生只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不使其知道所以然,学生只能知其一而不能反其三。故进行学法指导,教师要明确各类知识的特征,教会学生抓特点,运用异同比较法,对纷繁复杂的知识进行梳理分析,细致区别,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对各类知识进行科学理解和记忆,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二)要把握整体大局

在小学语文学法指导中,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掌握字、词、句、篇,而且能够使学生明确文章是怎样写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在写法上钻研,而未从作者认识事物的方法上深究,所以无法达到通过语文教学培养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目的。

(三)要着眼相互联系

在语文阅读学法指导中,教师要力求使学生从文字内容的联系上去学习方法。如识字、学词、解意,就要遵循学习语言文字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一部分与整体的联系的方法去领悟学习。

(四)要掌握语文规律

指导学生读懂一段话,可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组段规律(事物发展、时间转移、空间变换、整体部分、原因结果、并列、转折、递进),教学生去读懂。(五)要重视实践运用掌握学法的目的是应用,只有在实践应用中才可检验方法是否可行、有效,才能使方法转化为学习技能。如学生掌握了组段规律后,就可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经常运用各种段式的特点,分析认识各段的结构形式,以加深、巩固对各种段式的认识和记忆。可运用语句重组的方法,指导学生根据组段规律进行重组,以提高学生对组段规律的认识和组段能力的培养。

二、语文学法指导要重视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要强化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而能力的培养训练重在方法指导的设计上,其步骤为提出并落实、检查目标。按照教材编排类别设计学法指导。精读课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学习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一般步骤为:一是初读用法解大意。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法进行预习,如运用解词方法自学字词,运用读书方法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结合学生实际,教师对疑点难点进行点拨和学法提示。二是细读悟法深理解。学法为线,强化渗透,让学生知其义懂其法,不仅明白写什么,还要明白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指导学生广泛参与,悟出方法。三是熟读揭法赏析练。分段细读的基础上总结全篇,提炼学法,抓住特点赏析练习。通过教程示范、回顾总结、讨论交流、设问探究、分步尝试、温故知新等法帮助学生获取学法。四是再读学法验效果。悟出了学法,就要在运用中检验正误,体现效果。略读课文要在教师引导下,复习学法、运用学法,其步骤为:复习学法、自主与合作阅读、集中交流结果,教师点拨、提示,解决疑难,再进行巩固性阅读。略读课文尤其要突出训练,尽量将时间空间留给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学法,读懂课文。作文学法可根据低中高不同年段设计。低段着重词句训练,主要形式为看图说话写话,其步骤为:看、想、说、写,做到看全面、想清楚、说具体、写连贯。中段以片断训练为主,其步骤为:看题、观察(或回忆)、列纲、试作、学例、读改、誊写。高段是写篇(命题作文),其程序为审题、立意、选材、列纲、试作、借鉴课文、修改、誊写。

三、语文学法指导要体现针对性

学法指导的终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非为指导而指导。学法指导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实际充分体现针对性。

(一)针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指导学法

有效的学法指导过程应该是渗透学法、展示学法、掌握学法的过程。其步骤为备准学法做到操作步骤、适用范围、表达使用概念三明确。其程序为找出学法、导悟学法、点拨学法、启发学法、串联学法。

(二)针对不同课型的特点进行学法指导

精读课文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悟法、学法;略读课文则引导学生练习运用学法;回顾拓展主要使学生在使用中巩固学法,并形成技能。

(三)针对课文的体裁特点进行学法指导

文体不同,学法指导方法也应有所区别。比如童话的指导程序为揣摩词语、体会形象、了解大意、拟人朗读;散文的指导步骤是理解语言、把握内容、理清结构、把握中心;寓言学法的指导程序为:读懂语言、感知形象、积极联想、了解寓意。除此以外,教师还要针对新旧知识联结的关键、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困惑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

作者:王秀琴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北街小学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 探究性阅读教学 教学理念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心水平已取得一定发展,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探究性阅读是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并注重循序渐进。不同的阶段对于探究性阅读教学有不同要求,在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探究性阅读教学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

第一阶段需要对学生的自由阅读进行引导,使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有自己的独特观点,乐于与他人进行交流;

第二阶段需要引导学生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与他人交流想法与感受;

第三阶段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揣摩文章大意,体会其取得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判断;

第四阶段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关于阅读课文方面的问题,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中解答问题。

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理念

(一)在阅读中由已有的知识与未知知识的联结点进行探究

探究,始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课堂阅读时,教师要注意解决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围绕阅读内容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的联结点展开探究,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二)在学习兴趣与阅读内容的联结点上进行探究

探究性阅读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阅读发展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如果强制性地要求学生进行阅读则很难达到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目的。学生对阅读的内容有没有阅读兴趣关系探究性阅读教学能否顺利进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在阅读存在争论的问题上进行探究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分析同一个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答案可能是存在差异的。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乐趣,提高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获得知识。

(四)在阅读课文与生活的联结点上进行探究

探究性阅读教学不能将教师的观点简单地强加给学生,而是需要营造充满智慧而又平等宽松的阅读环境,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知识,陶冶情操。

三、探究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指导方面

教师在向学生推荐阅读内容时要遵循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在推荐阅读内容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要保证阅读内容的思想健康向上,语言规范,能激励学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推荐不同的阅读内容;要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指导,阐明阅读的目的、方法与要求,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指导,对学生所作的阅读笔记进行指导;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阅读情况。

(二)学生阅读方面

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要注意遵循一定的步骤。阅读步骤是否科学正确影响阅读的效果与效率。阅读步骤可以大体分为以下方面:浏览阅读内容的目录,对需要阅读的内容形成一个总体的了解;对每一个章节中起过渡作用的文字提出问题,为进一步思考作指导;通读整篇文章,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帮助理解文章的内容;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复述、概括,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对阅读的课文进行复习,掌握阅读内容。

(三)评价机制方面

探究性阅读教学能否很好地实施,能否达到探究性阅读的目标,与是否有合理的评价机制密不可分。合理的评价机制可以设计如下:班级内部分组学习,对每个小组的阅读情况进行评价;不同小组间进行相互评价;小组内部成员间进行相互评价;教师统一作出评价。

(四)课外教学合作方面

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各项语文社团活动,拓展学生的阅读交流空间,让学生就自己的阅读心得与他人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拓宽知识面。

(五)阅读积累与总结方面

语文教师应当注重总结班级学习小组的阅读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积累经验,承担好教书育人的使命。另外,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实现探究性阅读教学目标。

四、结语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其最高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可以独立进行阅读学习的人。探究性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但需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还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训练对策。所以,在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全面理解探究性阅读教学理念,充分认识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并注意探究性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发现并改正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努力设计出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能力,实现探究性阅读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祝囡.分析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探究性开放式阅读教学[J].新课程导学,2013(18).

第5篇

【关键词】 找关键词 带着疑问读 带着动作读

带着议论读数学是一种语言,“以前,人们认为数学只是自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现在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不过,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这便是数学阅读之由来。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的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

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课堂阅读指导策略,科学传授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读书要眼到、心到、手到,根据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学会粗读,细读,精读与研读,读书指导要有步骤地进行。

一、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出关键字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用题教学,应用题的呈现要更加贴近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应该努力实现应用题呈现形式的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增加有多余条件和开放性的问题,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有探索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以凸显应用题的问题特征,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现在经常发现解应用题不会分析,有的题孩子解答不出时,只要教师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原因就出在学生的阅读能力上,特别是在解应用题上显得非常重要。我认为学生在读题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我平日的观察,有的同学在做题时,根本没把题读完就动手解答;又或者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字,关键性词没有注意到,理解错误了,题做错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从整体入手,把关键性的词作上记号,深入地理解。学生自然而然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提高了阅读应用题的能力和经验,为顺利、正确的解答应用题打好了基础。

二、让学生带着疑问导读

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

三、让学生带着动作来读

就是边读边让学生做一做、画一面、写一写。在各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以“动”带读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像低年级可以把题目转化成简单的图形或数字。在中高年级要让学生学会边看题边画线段图、几何图或简单列出条件、问题以帮助解题。例如“画平行线”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看一遍书上的画图的步骤,以求学生对平行线的画法能初步感知。再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边看边依葫芦画瓢,试画一组平行线,比一比自己画的和书上画的有什么不同,对在试画时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提出来大家解决。最后教师再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也学会了如何看书学画法。如“圆的认识”中,学习圆的画法。当学生阅读了画圆的基本操作步骤以后,及时要求根据教材中规定的步骤试着先画一个圆。画好后讨论:⑴画圆时,有一只脚固定不动,是哪只脚?⑵在纸面上不停移动的是哪只脚?它是怎样移动的?⑶同学们画出来的圆有大有小,那么什么情况下画出来的圆较大,什么情况下较小?最后再要求学生画指定大小的圆。经常进行这样读练结合教学,潜移默化中,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读练结合的良好习惯。

四、让学生带着议论来读

第6篇

“支架理论”来源于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及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学习就是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及合作学习。”阅读是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外语学习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将支架理论应用到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能够为学生搭建恰当的活动支架,提供学习活动支撑,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最终顺利实现小学英语教学目标。本文以译林版牛津英语小学五年级上册Unit 8《A camping trip Part(1)》为例,分别搭建话题引导支架、探索学习支架、语言运用支架来分析“支架理论”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施。

一、巧搭“话题引导支架”,激活学生知识储备

阅读教学是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文本基础之上为学生搭建“话题引导支架”(图片、游戏、视频、歌曲等方式),创设语言情境,激活学生知识储备,帮助学生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组及构造,最终建立新知识。下面截取一段教学片断:

师: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Do you like YangZhou?

生:Yes.

师:Do you want to go to YangZhou with me?

生:Yes.

师:Very Good.Look!I have a video of YangZhou,Let me show you.(播放小孩在扬州公园游玩的视频)Where are they?(点名回答)

生:They are YangZhou park.

师:Good.What are they doing now?(生齐答,师指着文章题目)

生:They are having a camping trip.

师:I also have a lot of bookmarks of YangZhou here.If you answer my questions quickly,you will get it!OK?

生:OK.

……

本次教学设计先播放一段旅游的视频,然后展示旅游的相关照片,并自然过渡到接下来学习的新课文中。通过这种“话题引导支架”不仅巩固之前学习的词语知识,而且还能够使学生迅速进入到阅读课堂中。

二、巧搭“探索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对文本细节及关键信息进行详细解读,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文本内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支架教学就是搭建概念框架,将教学分解为若干个步骤,引导学生沿着每一个步骤逐层发展。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巧搭“探索学习支架”,由易到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下教学片断:

师:Boys and girls!Let’s look at pictures,read about the instructions by yourselves and underline the answers: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点名回答)Now please read the text.

生1:Have ten people.

师:Good!Who are they?(点名回答)

生2:Liu Tao、Nancy、Mike、Su Yang、Su Hai…

师:Yes,How many things?Where are they?(自由回答)

生3:Have a lots things.They are hill.

师:What are they doing now?(自由回答,用原文句子)

生4:They are showing their things to each other.

生5:They are talking.

生6:They are going on a camping trip.

师:Good.Can you match them?

生:Yes.

师:Let’s read the text carefully.Talk about in group and answer my questions?“What can we do with a pot and a stove?(我们用锅或者火炉可以做什么呢?)Are Su Yang and Su Hai near them?(苏杨和苏海是不是在他们附近呢?)”

……

在本次设计中,首先让学生对全篇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教师提出简单问题,学生粗略读文章找出答案,捕捉文章重要线索,为接下来的细读课文奠定基础。本篇文章人物较多,细节错综复杂,尤其是人名较多,教师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理顺全文的人物,并发现每一幅图片的人物都是相关的。教师一层一层过渡,最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巧搭“语言运用支架”,促成学生运用语言

新课程提出:任何学科都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兴趣为出发点,并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巧搭“语言运用支架”,为学生的交流及讨论提供良好的平台,在阅读后对所学词语、句子进行巩固,重点突出语言运用,最终在交流协作中促成学生运用语言。在此过程中,促进小组学生知识的共同构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第7篇

【关键字】作文教学;阅读教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1.前言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个部分是小学的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生的能力训练中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为写作教学的前提、基础,而写作则是对阅读进行检验的尺度,把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对作文有极大的促进能力。实践表明,尽管小学生的写作基础并不完全为阅读,却着实离不了阅读。首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很多方面的条件,第一层次的条件是学生所获取的直接经验并进行积累,认识与体验实际的生活素材。但毕竟实际直接经验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具有很大局限性的。若想在写作上有所进步,就必须借助课内和课外读物的阅读来获取间接的经验。第二,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们留心观察事物、正确判断实物的能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强烈爱恨情感。关于爱的美好的实物,可以倾心的去歌颂,关于恨的丑恶的实物,有全力毫无保留的批评的能力,敢爱敢恨。其三,学生可以从广泛的阅读中学习掌握一些的写作技巧和创作规律,体会以及借鉴别人成功的写作方法、经验,加以运用。因此,阅读教学可谓为写作教学的前提、基础。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检验其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自古以来,读与写密不可分,成功的作家总是在阅读过很多文人名士的作品后结合自身的经验及想象,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其中每篇文章所涉及的知识、写作技巧,都是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练习才可成型。所以,写作是检验阅读的尺度。

2.阅读教学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1阅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写作的兴趣

小学的教材中囊括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散文,丰富多样。如果语文老师加强对小学生的阅读训练,实时地在阅读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好好的引导,进行启发,那么小作者们的写作兴趣一定会提升起来。比如说在学习诗歌时,老师让一些同学大胆站到讲台上分别自己是大诗人李白或者杜甫,用心体会原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想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那些千古绝迹的,那么,学生的写作热情就会升高,兴趣也更为浓厚。好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2.2通过阅读教学能让小学生们学会如何准确用词,如何进行环境描写

小学的课文都是按照教学大纲精选出来的内容,在用词和造句方面都是经过细心考量的。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从词句方面细细的引导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原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对一些加点词句好好品味,及时讲解,将教程有意识的向写作方面靠拢、迁移。长期以往,学生们渐渐就能注意到写作中到底该如何斟酌字句了。环境描写分析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并教导学生们体会到适当的在作文中加入景物描写可以达到营造氛围、烘托人物的形象等作用。在阅读教学讲解到环境描写时,亦要有意识的引导向写作方面,时日一长,学生们自然而然就能掌握一定的景物描写方法了。

2.3阅读教学教会小学生们如何通过观察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

无法言语的小孩是通过不断地观察,才渐渐能模仿、学会说话的,所以说观察是我们对事物进行认识的首要途径,是一种做任何事都不能缺少的基本能力,教会了学生进行观察,就是教会了他们积累写作素材的关键步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们着重引导学生们进行观察,交给他们观察的步骤、方法,渐渐使得他们观察事物的条理性得到提高。而后,也要想办法让其明白观察的目的是什么。这就相当于让他们当了一回作者,看到了什么、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写,捕捉好重点、有意义的点,为写作慢慢积累素材。现有阅读上的进步,才能有写作上的进步。只有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有米可炊"。否则,"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是我们的小学生呢。

2.4阅读教学带学生们深入生活,体会、开拓眼界,加强记忆

无可置疑,生活为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们主动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发现和积累写作素材,广读、多读、熟读。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小学生们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让他们走向更大范围的人文自然社会的实践中,接受多方面的信息并能养成爱思考、会思考的习惯,鼓励小学生们做些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摘抄,强化其笔记内容的记忆,交流读书体会,为写作打好基础。

2.5阅读教学能启发小学生们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于联想中对写作素材进行积累

教学的最大失败是仅仅教会了学生们知识,而完全不知道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是什么。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我们不仅只关注其写作素材的积累量,更要注重发展起观察、联想的能力。有了模仿,少了联想,就不会有自己的创造、创新。因此,在教学生们进行观察时,更应注重培养他们进行积极思考的能力,运用已有的知识,启发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将脑中的信息转化为言之有物的语言,熟知的事物就成为学生们的感性材料,写起作文来才能得心应手。

3.结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作文教学是最让老师棘手的教学内容之一。作文是衡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重要尺标,一直为语文教学的大头。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为作文教学积累写作素材,提供写作创作的源泉,是诱感的表达、培养写作技巧的有力工具。作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只有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有力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望春.例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01):143-144.

第8篇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同样也是一个智力角逐的时代,它对人才的知识、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人才来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大量的阅读积累是分不开的。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没错,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都一一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下面探讨小学语文精读课文进行了探讨。

在人教版选编的1~6年级的精读课文中,有一批涵义很深的课文。这些课文不仅有表层的描述,而且有深层的意蕴。例如,描写事物的,以事喻理,或托物言志;描写景物的,寄景抒情;描写人物感情的,则情中有情。学生学习这些课文时,须采取一个重要步骤,即通过对重点段落的研读和品读,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共鸣,甚至受到震撼。当然,对于内容浅显的课文,就不必采取这一教学步骤了。

这一教学步骤的学法和教法,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学生在认知、情感上的不同反映来确定。这些具有深层意蕴的课文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以事喻理的课文,如《乌鸦喝水》、《两只小狮子》、《酸的和甜的》、《画杨桃》、《题西林壁》等等。其深层意蕴是事中之“理”。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我们的做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反映“深层意蕴”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或品读关键段及关键词句,启发思考,组织讨论,指导互评,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例如,执教《酸的和甜的》一文的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大家思考和议论小松鼠和小白兔提出的问题:“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从议论“硬说”一词的含义入手,以此作为突破口,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这个童话故事中的深刻道理。

第二类是寄景寄事抒情的课文,如《我爱故乡的杨梅》、《高粱情》、《圆明园的毁灭》、《荷花》、《黄山奇石》、《观潮》等等。其深层意蕴是景中情,或事中情。对于作者借赞美自然景观来抒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以及通过赞荷花、迷荷花来表达作者追求纯洁、和谐、美满、幸福的思想境界,学生如果不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品读重点段落、琢磨重要词句和体验作者的情感,是很难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体悟《我爱故乡的杨梅》时,组织学生参与品读竞赛,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找伙伴读,通过朗读把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出来,以听读的同学是否产生共鸣来评价朗读者的体悟水平。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情境中,多数学生完全进入了“角色”;他们细细品味课文,在想象和深思中逐渐对作者的深层情感产生了共鸣,体会到作者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热爱家乡的深情。

第三类是情中寓深情的课文,如《雨中》、《再见了,亲人》、《十里长街送总理》等等。其深层意蕴是情中隐含的“深情”。学生面临的困难是难以体悟情中的“深情”。例如,某班学生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对于人民群众热爱的感情很快就感悟到了,但当任课教师提出“人民群众为什么这样热爱”的问题时,学生们都面带难色。教师及时引导大家默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几个重要自然段,同时启发大家联想课前观看的电影《》及课前搜集的关心人民群众的动人事迹,然后组织大家讨论。学生们终于恍然大悟:人民群众这样热爱,是因为非常热爱和关心人民群众。

这一教学步骤要求师生掌握两个操作要领。第一个要领是准确提出反映“深层意蕴”的探究性问题。学生要善于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既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深层意蕴,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从而归纳、提炼出需要探究的问题;第二个要领是让学生自己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教师不可先讲出自己的看法。其诀窍在于引导学生围绕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研读和品读。

所谓研读包括探索性阅读和体验性阅读;要根据探究问题的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探索性阅读是为探究所提出的问题而对有关段落进行的阅读。它以感情朗读为主,辅以默读;在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分析、比较与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紧密结合起来。朗读和讨论要突出重点段落,要紧扣关键词、句。体验性阅读多用于感彩很浓的课文。其主要目的和主要阅读方式与探索性阅读基本相同,其特点在于通过朗读和默读来体验人物的生活和感情,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达到与文中人物的共鸣。所以,体验性阅读很重视情境的创设(如插播有关的电影剪辑或多媒体课件)和读者的联想,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所谓品读是指学生在朗读、默读中按照自己的体会和想象而对课文(特别是重点段落和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予以品味。学生的品读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品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重要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使他们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味,如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等。品读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感受力。

有一位教师在指导一年级学生品读《两只小狮子》的重点段落时,就抓住了这两点。在这篇课文的末尾,狮子妈妈对懒狮子说了这样一段话:“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教师指导学生品读这一段话时,启发学生先体会狮子妈妈的心情、态度和语气,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和想象来品读狮子妈妈的话。有的学生扮作慈祥的狮子妈妈,怀着沉重的心情,以语重心长的语气来朗读这段话;有的学生则扮作急躁的狮子妈妈,怀着焦急的心情,以气愤的语气朗读了这段话。

【参考文献】

[1]燕敦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几点新探讨[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12)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古人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将这个话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一饭之需”不可少,“终身受益”更重要。先授之以鱼,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后授之以渔,是为了传授阅读方法,让孩子们不但想读书,并且会读书。

一、授之以鱼,激发兴趣乐意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离不开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可以说激发和支持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授之以鱼,让学生品尝到阅读的“趣味”,才能引领学生们跨入阅读之门,享受“悦读”之乐。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悬疑激趣法、设境引趣法、借读生趣法等等不一而足,需要根据文本内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寻找合适的引导方式方法。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秋天》时,为了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就尝试运用了“设境引趣法”,充分利用幻灯片,来再现诗中“秋天的太阳”,“秋天的田野”,“稻穗儿”,“向日葵”,“野”,“苹果”,“葡萄”,“玉米”,“高粱”,“黄叶”等秋天的一些景物,创设出一种秋天的风景,然后再配以优美的音乐,并且富有感情地朗诵了这首诗,视、听、读结合,让孩子们通过眼睛、耳朵,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体验如临其境的感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营造的优美意境,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显而易见,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学习起来就会更加主动、积极,阅读就变成了“悦”读,阅读效率和学习效果自然就会大大提升。

二、退而结网,传授方法学会读

“教是为了不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实现这个目的的唯一办法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去阅读,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渔”的技巧,或者说是结网和打鱼的方法。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才能实现“不教”,才能让他们学会“自学”。

阅读方法和技巧需要教师在课堂内外不断摸索和提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和完善。教师恰如其分的点拨和引导,教会学生通过朗诵、品读、理解、鉴赏、比较等方法来进行阅读,以提高阅读能力。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望洞庭》时,引导学生通过“解”、“读”、“背”、“悟”,总结出了古诗词的四步阅读法:第一步“解”,就是从《望洞庭》的破题入手,了解题目的含义和作者的基本情况;第二步“读”,就是通过吟诵,“湖光”、“秋月”、“镜”、“银盘”、“青螺”,在读中品咂字里行间的用意,;第三步“背”,就是背诵,是在熟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做到能够背诵;第四步“悟”,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在前三个步骤的基础上,从阅读文本中通达诗词营造的意境,感悟其中的情感寄托,与作者产生交流,实现共鸣。如此一来,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方法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和步骤,慢慢就会驾轻就熟、轻而易举。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最佳途径,让他们想读,还要会读,在读中发现语文的美丽,在读中享受语文的魅力。

三、张网而渔,养成习惯高效读

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点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应该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说在教会学生阅读方法之后,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实践,慢慢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的提高,自学习惯的养成,需要从课堂教学中一步步培养和坚持,需要紧密结合教材。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一路花香》一文时,为了养成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阅读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要“四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眼到”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要找出这“一路花香”是怎么来的?是谁浇灌了这么多的献花?“口到”指的是默读、朗读、品读,咬文嚼字,口口声声,弄懂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手到”是要求学生们勤于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勤于记读书笔记,写写画画,圈圈点点;“心到”是最重要的,说的就是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在读中品味和感悟文本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用心。看看究竟你喜欢好水罐,还是破水罐?你觉得挑水工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当然了,任何习惯的养成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日积月累,经过持久的强化性训练,才能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

无论是授之以鱼也好,还是授之以渔也罢,都是方法和途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把习惯养成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贯穿于日常的听说读写训练之中。

总之,阅读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通过激发阅读兴趣、教会阅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就能够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更需要教师关切的是,学生不仅需要“鱼”的诱人美味,还需要“渔”的方法技巧,更需要“打鱼”的满载而归。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 指导方法

随着课改不断向纵深方向推进,课外阅读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但我们也应看到教学不足:学生的课外阅读缺少恰当的指导。到底应该读些什么,怎样读,学生一片茫然,有的老师虽有一定的方法指导,但多流于形式。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现状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变革,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手段,因此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但其现状令人担忧,调查表明:学生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教师不能正确地引导。阅读的书籍也是良莠不齐,甚至不健康的书籍也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一方面,学生能如数家珍地道出一大串电影明星的名字,清楚地知道有关这些明星的奇闻轶事,可对莎士比亚,雨果却一无所知,另一方面,课堂上的大量辅助教材使学生把那些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佳篇看成是一种机械式的作业,对课外阅读毫无兴趣。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许多小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都是一知半解。因此,应引导他们不但爱读书,而且会读书,这样,才能有所获得。本人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来引导。

(一) 选择合适读物,爱上阅读

1.读经典名著,净化心灵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教会孩子学会语文,但它能净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又人道的感情世界,来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孩子这种阅读心理是有个性差异的。有些孩子的情感比较细腻,稍大一些的会有青春期的心理萌动。因此,有针对性的推荐他们读一些描写青少年爱情心理的作品也未尝不可。比如《少年维特之烦恼》《猫狗之恋》等。阅读这些作品不是鼓励孩子早恋。恰恰相反,他的积极性在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读时尚读物,满足需求

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会成为儿童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奇怪《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风靡校园了。那个戴着黑框眼睛的长发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孩子们我为书狂,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而想方设法的努力着,每人都为能有哈利波特那样的魔法而陷入暇想。这种校园时尚,儿童时尚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

(二)指导恰当方法,学会阅读

1.依据实情引导读法。首先要找出你能理解的内容,尽量读下去,不要停留在费解的地方,比如那些难以看懂的议论和注释。书里有足够多的部分你能立即理解,这些部分很快形成一个坚固的立足点,站在这个立足点就可以继续向上攀登。在迅速阅读中你能理解的部分即使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也能使其余的本来晦涩的文章变得明朗。略读。对书本的迅速略读,就好像对庄稼另作一次性的扬谷,使你能够得到大部分饱满的谷粒。你会发现略读所得,就是使你能够得到的最值得读的地方。无论不求甚解的通读或略读,把一本书大致看一遍之前,下述步骤是很好的方法:

(1)看标题、内容和序言,特别注意标题、全书主题与宗旨,或作者的特别观点。

(2)研究书的目录,以弄清该书的大致结构,像旅游者利用导游那样利用它。

(3)注意书后的索引及引证的有关书籍。在索引中见到你所需要的名词时,可以翻开有关段落,找到答案。?这样,你就可以决定该书应该详读还是略读,如果打算略读,就可以在上述步骤的指引下找出重要的章节,重点阅读。

2.结合个体选择方法。不是每种方法都适合每个小学生的。阅读水平高低有差异,是无须争辩的事实。有些小朋友,在阅读时划线作标记,是十分适当的方法,可有些小朋友却未必适合。当他们再次阅读这本书时划线的地方会使他们想起第一次阅读时的感想,就很难有新的发现与启示,倒不是像其他人那样会令他们产生新鲜的感觉和印象。这样他们则可以在阅读时作索引,先记下页码,再简略的写出自己的提要与见解,在第二次、第三次重读时,再会把索引的内容扩充几遍。其实,小学生阅读多了,往往会不知不觉地想出一些适合自己的独特方法。无论孩子们选择何种方法,只要适合他们的,有一定收获的课外阅读方法,就是好方法。

(三)展示阅读成果,巩固阅读

一池清水,只要击拍,就会产生阵阵涟漪,孩子的课外阅读,也只有不断地寻找一个个激活点,才能产生一次次新的激励,形成一个个新的台阶。定期组织各项平实而丰富的活动作为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激活点”,给予学生展示课外阅读的舞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让其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欢悦,在活动中形成新的激励。

1.读书笔记展评

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容易的,要形成习惯,提高效果,我们的做法就是:定期进行展评。如依托我校的“读书节”开展走进名著活动,引领学生“读经典润人生”,并以“读后感”的形式让经典读书活动走进孩子们的生活。通过记笔记,写读书体会,开展读书报告会等活动促进了学生的读经典书的积极性。

2.读书交流报告会

阅读交流是同学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介绍读书方法、推介新书的重要途径。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在推荐的小主持人的主持下,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或讲或演、或出手抄报或故事会,或读一文说感想,这类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过程活跃,孩子们乐于参与。

三、开展读书竞赛

以各种生动有趣的竞赛方式开展各类阅读展示活动可产生强烈的读书刺激。可采用讲故事、朗诵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激励孩子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外书的阅读活动中。这样一来,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了孩子的内心原动力,使孩子深深感受到课外书的用处真多。

四、组织节目表演或游戏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阅读课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91-01

如今,在我县大阅读教学开展的如火如荼之际,究竟该怎样上好农村小学的阅读课,怎样克服农村小学学生阅读面窄,阅读方法落后,阅读资源奇缺,阅读条件简陋等等问题,这是我们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们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能利用我们仅有的有限教育资源,发挥我们的工作创造性,创造条件上好农村小学阅读课,同样让农村小学的孩子享受到阅读课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甚至给他们的人生带来诸多启迪。让学生与书本结缘,与经典相约,我就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阅读课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我在上这一课前三天,我要求学生通过四个途径寻找有关描写地震的文章或书籍进行阅读,寻找有关描写父与子、母与子等的有关亲子关系的文章或书籍进行阅读。这四个途径分别是:①条件好的家庭上网查找阅读。②困难家庭到本校或中心校图书室借阅。③到同学、亲友家借阅。④利用周六、周日随父母到新华书店或超市的书摊阅读。

在学生做了充分的课前阅读基础上,上这一课时老师就觉得轻松多了。在上这一节课时我又作了如下巧妙的安排,设计了五个阅读步骤。

1.认读课文

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扫清阅读障碍。这一步我设计如下的阅读要求:①画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生词。②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学生读书后,我又进行了针对性的阅读检查如下:①认读下列生字词:洛杉矶 混乱 昔日 废墟 阿曼达 疾步 大爆炸 瓦砾 砸着 颤抖 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经过以上的阅读检查后,学生基本上扫清了阅读中存在的障碍。学生了解到本文讲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鉴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我马上进入阅读教学的下一步。

2.熟读课文

要求学生做到:读的正确,读的流利,读的通顺。这里我也出几题阅读要求:①小组比赛看哪一组读得熟。②找出自己读得不熟的段落、章节多读几遍。③看哪一组读得有感情,能读出其他同学读不出的主人翁内心世界。

针对以上两条要求,我让学生练习读书后开展小组读书竞赛。这样做以后,学生读书的兴趣更浓了,积极性更高了。小组之间不仅看谁读得熟,还要看谁能读出主人翁的内心。我在阅读检查时,发现学生确实是肯动脑筋,想方设法读得与别人不一样,仔细思考不同的语气读了以后,给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我认为学生在反复体味后,这一环节完成较好。这样一番阅读后,教学中我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阅读教学第三步环节。

3.通读课文

掌握课文的大意,探索作者思路,弄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这一步的教学我也准备了如下阅读要求:①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里有哪些变化。②从课文中找出体现父与子“了不起”的句子。

学生根据我的阅读要求再次看课文,寻求答案。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谋篇布局,习作思路均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学生了解到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体会到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爱的,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学生掌握了这些信息后,我马上进入阅读教学第四个环节。

4.品读课文

品味文章风格、特色,掌握文章重点、难点,体悟文章词句内涵,思想感情。

崔峦老师强调: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感悟、积累与运用的实践中学习语文。《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重视读中感悟,读中积累,以读促写。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几个品读要求:①“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请自己思考以后多读几遍,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此时眼前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②“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课文中出现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呢·每一句读后感受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能读出每一次出现时的父亲不同语气、心理吗·③阿曼达的父亲与其他同学的父亲一样吗·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吗·

5.研读课文

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教学内容的课内外融合,努力让学生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作者“爱书、爱读书”的热情,体悟读书的方法,享受读书的乐趣,让学生对读书充满兴趣。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对课文了然于心,完成课文的外部语言向自己的内部语言的转化,把知识技能初步运用于读写实践。我设计如下阅读要求。①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②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母爱又是何等的深沉与伟大。请用简短几句话或几段话写出自己母亲的伟大。

第12篇

文/李曙光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激情”,怀着满腔热情进入课堂,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关键词:教学;激情;口语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身为语文教师的我,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一些自己的经验体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激情”,在上课之前都该把自己的状态调到最佳,怀着满腔热情进入课堂,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用老师的热情澎湃去感染学生。只有教师真正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感染下去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讲教材的同时结合课程资源,这样才能有自己的特色。这就使得我们,应该在课下做好准备工作,搜集一些能让学生感兴趣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小文章或者小故事。这样既提高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度,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刚开始,我经常从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做起。选出一些容易混淆的字词,让学生进行“一字多词”的练习,扩大学生的词语积累,越多越好,让他们用喜欢的字词造句,这样学生会觉得字词也不难理解,会很喜欢上口语表达。在课前预习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够五遍课文,在读的同时标出生字和自然段,找出不明白的语句,并解答课后问题。这样能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在一定的口头表达基础上,学生要学会写句子。学写句子要学会三个步骤:要先学会写简单的语句,再进行扩句。扩句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合适的定语和状语及补语等,第三个步骤就是在扩句的基础上进行分段,把句中的定语和状语成分形象化、生动化。这样把原来的句子写成一段话,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兴趣,愿意写句子。愿意写还要经常练习,才能熟能生巧。规定学生每天都要坚持阅读,不要求内容。可以看童话故事,也可以看新闻报刊,阅读了之后要让家长签字,每周老师还要进行大检查,让学生形成自觉的习惯。老师检查后在全班评选出优秀的阅读典范,给学生讲解什么是精读和略读、速读,并且告诉学生怎样快速地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会在班级中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有了一定的句段能力,我就要求学生摘录一些自己的片段并且天天要求写日记。学生要学会观察生活,比如,最常见的水果和景物。还要会写人物,比如,先学会写家庭成员和熟悉的班级同学。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明确的字数要求,还要言简意赅;(2)要学会写精彩的优美的语句,并加以润色;(3)要标新立异、立意新颖;(4)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作为教师,在讲评作文的时候,要着重抓住写作前的指导和写作后的讲评,给学生分析如何写好作文,如何列提纲,如何选择材料等,为升入高年级后的写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淄博师专学报,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