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司境外人员管理制度

公司境外人员管理制度

时间:2023-08-24 17:18: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司境外人员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司境外人员管理制度

第1篇

主题词:境外公共安全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国内施工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大力开拓海外业务,从亚洲到非洲,从拉美到欧洲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然而,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 联系不断的种族矛盾,国际恐怖势力发展给境外施工企业的公共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建筑施工企业需要认真评估各国公共安全风险,定时风险报告,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保障企业员工的安全,促进境外业务的健康发展。

一、完善公共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程序。

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是境外公共安全管理和有效运行的基础和保证,在制度建设方面,需要成立境外公共安全领导小组、境外公共安全管理办法实施、境外事件应急预案等管理规程和制度,夯实了公共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为了保证境外项目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运行,结合各国的公共安全的形势,针对不同施工项目的风险情况,各境外项目部应制定和细化了《项目境外公共安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项目境外公共安全管理办法工作程序》、《项目境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项目境外项目HSE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明确项目各部门在公共安全管理上的职责,规范了了境外公共安全方面包括营地管理、车辆管理、人员管理、出国培训等日常规章制度,为防范公共安全风险奠定良好地基础。

二、开展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提高防范措施的针对性

公共安全风险管理重在防范,重在把公共安全管理由“事后应对”向“事前预防”转变,根据境外项目的特点,认真开展公共安全动态风险评估与控制,及时上报分析报告,制定公共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对一些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如针对境外项目易发的群体罢工事件和交通意外事故,认真分析原因,随时注意事态变化,要防患于未然,以保证能够妥善应对,得当处置。

根据项目所在国家风险等级,境外项目按照实际进行了动态安全评估,各企业总部的《境外公共安全风险状况评估报告》的指导下,对项目所在地存在的政治、社会、环境、文化、利益冲突、公共安全卫生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风险进行了识别、分析和判断,制定了具有明确针对性的对策,书面编制了风险评估报告。以便准确掌握相关地区及周边环境的公共安全形势和风险等级,增强全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同时,针对所在国家地区较为突出的公共安全风险,采取了专项防范措施。例如针对中东和北非的政治形势的动荡,结合有关文件的要求,企业要切实做好中东、北非项目执行公共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进一步加强境外工程公共安全管理工作。 一是高度关注所在国的安全局势变化,保持项目部与公司海外事业部、安全环保处等相关业务部门的联系,建立当前特定时期的应急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保持全天候通讯通畅,指导并督促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做到防范于未然。二是项目部针对目前的形式,细化更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落实各项应急处置措施,密切做好与业主及总包商的沟通,借助当地业主的安全防范网络,建立联动体系;加强与所在国中国使领馆的联络,接受公司总部境外代表处的指导,适时组织应急措施的演练。三是加强营地安全防范,减少人员外出。严肃请销假制度,对于项目执行地区的外出必须由项目主管领导签字;避免前往敏感、人多地区,涉及离开项目执行地的出差要进行备案;营地内要备足生活必须品,交通车辆保持状况良好;注重与当地雇员、社区和民众公共关系的处理,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种矛盾。四是涉及近期派往现场工作或返回国内休假的人员,要严格按照外事和公共安全教育中要求的程序和注意事项做好个人防范工作,严禁在上述敏感地区中途转机。五是项目部密切保持与集团公司境外代表处的联系,执行每日报告制度,每日由组织机构中主管公共安全的落实部门主管部门报送。六是境外项目配备了海事卫星电话,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的沟通和联络。通过采取以上防范措施,有效地应对了当时严峻、复杂的公共安全的形势,牢牢把握住了公共安全管理的局面。

三、强化培训、教育与检查,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与能力。

做好外派人员的出国教育与培训是保证队伍稳定、预防境外公共安全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各企业要高度重视境外公共安全培训和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境外机构负责人、公共安全管理机构人员以及境外安全管理人员参加总部开办的境外公共安全管理培训;针对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组织相关管理人员编制策划了境外公共安全培训内容,要求派境外人员出境前必须经过相应的外事教育。按照“不培训、不派出、不派任务”的原则,确保派驻境外机构工作人员培训率100%,考试不合格的人员严禁出境;现场培训率100%,考试不合格的人员坚决不派任务。在出国前培训中,将工作地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工作岗位、工作条件、福利待遇、沟通机制和纠纷处理程序等都如实告知出国人员,让他们事先对新的环境有所了解,心理上有所准备,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境外现场,对于新进人员,项目部全员进行入场教育,不仅讲安全,还要讲公共安全管理的内容,使境外人员了解并严格遵守当地政府的法律法规,如劳动法、劳务许可、签证办理等,了解并尊重当地宗教、文化、风俗习惯,和谐当地社区、雇员关系,学会识别各类风险,保持警惕,发现任何危险征兆立即报告,熟悉应急预案内容和应急处理流程。对于每一位外派人员,无论是国内还是境外,均要求受训人员对培训情况签字确认,公司、项目部根据培训情况,建立了全面的培训记录档案(包括培训时间、地点、内容、考核成绩等)。

四、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为了有效地应对境外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强化境外公共安全管理,各企业要建全和完善了应急指挥系统,在项目上设置了项目应急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应急职责,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定时开展应急演练,评估应急演练效果。加大项目的公共安全、HSE硬件设施的投入,强化公共安全管理,。

1、积极开展境外人身意外保险的投保工作,在国内为员工投保了境外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基础上,根据沙特政府、阿联酋政府和EPC总承包商的要求在沙特和阿联酋投保了相关保险,保险范围覆盖了雇佣的境外员工。

2、在应急物资、交通设备、通信设备、现场医疗设施和脚手架等周转材料方面的投入,从本质上保障了安全,提高了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如在项目营地建立了卫生所,在项目现场建立急救站,制订医疗健康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和程序,建立员工健康档案,配备了适量的医生、适当的药品、医疗室和救护车。

3、由项目部将所有人员的护照集中保管,在日常的证件流转过程中,严格办理交接手续,确保证件安全。

第2篇

【关键词】 集团公司 境外子公司 财务监控

伴随“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一些大型企业迅速进行了海外扩张,这些企业通过在境外投资控股,扩大了集团规模。但同时也增大了经营风险,尤其是来自境外子公司的财务和经营风险,在企业集团内部具有传导性,在企业集团外部具有扩散性。集团公司如何对境外子公司实施有效的财务监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对境外子公司的财务监控乏力,集团公司所属子公司将会发生财务危机甚至财务破产事件。例如,中航油集团子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衍生产品交易发生的巨额亏损5.7亿美元,导致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宣告破产事件;TCL集团所属子公司“TCL多媒体(TMT)”欧洲区亏损25.96亿元人民币导致母公司净利亏损19.32亿元人民币。这些事实证明,研究如何加强对境外子公司的财务监控,从而规避和减少整体经营和财务风险非常必要。

一、财务监控的定义

财务监控是企业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实现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防止舞弊,控制风险等目的,在企业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措施,是确保企业自身能够持续经营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业务监控。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机制,决定了集团公司不能直接管理控制子公司的各项经营和财务收支等管理活动,但集团公司可以通过对境外子公司财务活动的有效监控,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二、财务监控的内容

集团公司对境外子公司监控内容的确定应以实现企业集团的整体发展目标为导向,对境外子公司的重要方面实施重点监控,同时根据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和环境条件的变化来调整监控内容。

1、对外投资和融资的监控

子公司的对外投资实质上是资本的位移,这种位移会给企业集团带来新的风险和收益。因此,必须对子公司的对外投资进行可行性和投资效益监控,防止投资失误造成损失。子公司对外融资会增加其财务负担,甚至对整个企业集团造成影响。集团公司应对境外子公司的融资渠道、资金使用及效益、偿还来源实施监控,避免出现财务危机。

2、资金的监控

集团公司应对子公司的现金流转特别是大额度资金的支付业务进行监控,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对未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子公司,可以通过要求子公司上报资金日报调度表进行监控。

3、内控制度执行的监控

集团公司可通过内部或者外部审计机构,对子公司的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从根本上保障子公司财务活动的规范化,规避财务活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4、财务报告的监控

集团公司应对各控股子公司的财务报告按月进行稽核、分析、评价,防止编制虚假财务报告,也可以运用财务信息化平台对子公司的财务信息随时调用、查询和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财务人员的监控

财务监控的实施和推进离不开财务管理人员的努力,对财务人员的监控是对子公司财务监控的重要手段。财务总监应由集团公司统一委派,可以采取定期召开财务例会、电话会议的方式,召集境外子公司的财务总监和财务部门负责人与集团公司的财务人员进行信息交流,力求财务信息最大程度的对称化。

6、其他重大财务活动的监控

集团公司应对境外子公司的对外担保、抵押、重大工程项目、收益分配、重要职务人员的选聘等财务活动实施监控,规避子公司财务风险,从而降低集团整体财务风险。

三、提高财务监控效果的保障措施

优化运作环境,对子公司的财务监控需要的各种条件进行完善,这些条件的成熟与否直接影响到对子公司财务监控的质量。

1、增强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对境外子公司财务监控的理念

境外子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有经营管理的自,因此,在日常的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中,集团公司的管理层和财务人员一定要认清形势,是对境外子公司,而不是对分公司,应该给予境外子公司一定的空间,以激发其发展潜力。财务人员应以国内外发生的对子公司投资失败的案例为戒,分析其失败的原因。集团公司的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在思想上要对境外子公司的财务监控问题有足够的重视,树立财务监控理念,在关键和重要的财务环节把好关,为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保驾护航。

2、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所谓企业财务预警,是指通过对企业日常财务运行状况进行连续有效的监测,来防范企业财务危机的产生。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化解和规避风险,使风险损失减至最小。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可以采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是以财务预警指标为基础的比率分析方法。建立财务预警指标是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主要依据和起点。公司发生财务危机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这种渐进发展过程,往往会通过一些财务指标的变化体现出来。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实时对公司的生产经营过程和财务状况进行跟踪监控,及时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发现财务状况异常的征兆,并迅速报警,使企业及时采取应变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

3、完善EVA预算考核和激励制度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委托人的目标是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人的目标是追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应在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对人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并辅以一定的激励措施。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正确地评价人的经营业绩,方可制订出有效的激励机制,而只有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为企业作出更大的努力,也只有基于委托人和人目标一致的激励机制,才能激发人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实现集团整体价值的最大化。EVA这一考核指标的出现,有效解决了委托和行为中的弊端问题。经济增加值等于企业税后息前利润减去全部资金占用成本,是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益。以传统的会计利润为考核指标的条件下,大多数公司都在盈利。但是,公司实际上所得利润可能会小于全部资本成本,即公司是在损害股东财富。EVA指标属于短期财务指标,采用EVA虽然能有效地防止管理者发生短期行为。但管理者在企业都有一定的任期,有时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可能会只关心任期内各年的EVA,而股东财富最大化依赖于未来期间企业创造的经济增加值。为了弥补EVA指标考核的短期行为,应对子公司的经营者实施EVA虚拟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因为股票期权的行权期会有一个适当长的期间。实施EVA股票期权需要参考股票市场价格,而对于非上市子公司,没有现成的股票价格可以利用,对此可以采取变通的做法,借鉴股票期权的设计原理与操作方法,设计出一种将EVA与虚拟股票期权相结合的股权激励模式——EVA虚拟股票期权。虚拟股票期权是将奖金的给予延期支付,并把奖金转换成普通股票,这部分股票享有分红、转增股等权利,但在一定时期内不得流通,只能按规定分期兑现。

四、创新对境外子公司的监控举措

境外的法律、文化、政治、经济、金融、外汇管制等与国内有着巨大差异,导致了财务监控的复杂性。国内财务人员应了解境外子公司所处环境的特点,采取一些措施对境外子公司实施有效的财务监控,防范和化解各方面因素带来的财务风险。

1、财务信息的监控

境外子公司应与集团公司执行统一的会计政策。如果境外子公司执行的会计政策与母公司不一致,需要按照中国会计准则对会计业务进行调整,再进行报表折算。同时按照集团公司要求编制年度预算报表和月度分预算报表,包括融资等重大事项需要提前申请。

2、资金管理

集团公司应督导境外子公司进行汇率和利率风险防范,分析境外子公司所在地的利率与国内的差异,在当前人民币对多数外币处于升值趋势下,可考虑将外币资金划转到无外汇管制且人民币自由结算地区的开户银行,兑换成人民币转存,需要使用时划回境外所在地,以避免利率和汇率风险。同时研究开展外币期权和货币互换等套期业务,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获取收益。对于税务风险问题,应督促境外子公司财务人员与当地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沟通,以尽快掌握一些税收优惠的政策,最大限度地保护股东利益。

3、财务人员管理

集团公司应对国内派遣的财务人员实行轮岗制度,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熟悉境外财务事项的财务人员,使其通过国际化学习来应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和危机,为以后公司在境外扩张储备人才,而且便于集团公司拥有业务全面的高素质财务人员,更好地对境外子公司实施有效的监控。

4、其他方面

集团公司应督促境外控股子公司上线ERP网络信息系统,使系统产生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各方面的要求,解决国内外存在的差异问题,也便于集团公司对其财务信息的动态监控。还应指导境外子公司制定会计信息管理制度,健全境外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要重点监控其落实内部控制制度情况。此外,还应对境外管理层实施考核,给予一定的激励,以激发境外人为公司作出更大的成绩,从而降低成本,最终为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做好铺垫。

公司经营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战略目标和预算目标的某些方面可能与公司实际的发展状况不匹配,财务监控的标准和重点也要随之进行改变。财务监控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通过监控进行调整、调整后再监控,不断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第3篇

国际化经营的实践

转型目标渐行渐近。

中海于1997年由5家航运企业重组,传统优势是国内沿海船舶运输。组建初期,集团即提出“巩固沿海,发展远洋”的战略方针,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这是第一次战略转型。经过10多年的奋斗,远洋船队不断壮大,国际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海外业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进入“十一五”,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集团提出了“五个转型”,即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管理方式、团队建设和竞争力模式转型,这是中海的第二次战略转型。

两次转型,两次升级,两个高度。

第一次转型基本是眼睛向外,主要是拓展集装箱的海外业务。第二次转型既向外也向内,向外乃是从远洋进一步走向全球化,向内则强调“内化”:苦练内功,挖掘内涵,打造内力。在第二次转型中,中海以“五个转型”为战略重点,明确提出“百年中海、世界一流”的企业愿景,明确提出从沿海到远洋、再进一步实施跨国经营的战略方向,明确提出成为全球行业领先者的转型目标,因此,此次转型要求更高,视野更宽,步伐更大。几年来,中海朝着既定的转型目标和战略部署不断迈进,现已初步成为在世界航运业有一定影响力的跨国经营集团公司,企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日益增强;海外业务已成为集团新的利润增长点,进而推动了中海整体的做强做优,持续发展。

全球营销网络日臻成熟。

中海建立了由两级投资管理构架组成的海外营销服务网络体系,即由总公司直接投资设立并管理区域控股公司,控股公司作为区域投资和管理中心,再设立和管理区域内的营销服务网点。在网络建设上,一是通过整合及重组海外资产,理顺了集团对地区控股公司的投资管理关系,同时建立起海外公司的区域控股管理体制;二是在网点空白地区加快组建新的区域控股公司和境外公司,并采取合资形式组建公司;三是充分利用当地公司和员工的本土化优势,快速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并迅速形成营销服务网络。目前,集团已成立欧洲控股、北美控股、东南亚控股、西亚控股、香港控股、韩国控股、日本株式会社和澳大利亚有限公司等区域公司,基本完成地区控股公司的布设,建成覆盖全球的营销服务网络,网络覆盖全球五大洲90余个国家和地区,形成300余个海外营销网点,形成了区域成片、全球联网的多级和业务体系。

海外业务稳步增长。

与中海的两次战略转型相对应,海外业务拓展也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发展,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第一个阶段是集装箱班轮业务的国际化拓展。集团所属集装箱运输船队规模从1997年底的15艘船、5000箱位起步,发展到跻身全球班轮公司前十,开设国际集装箱航线80余条,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此乃海外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到2012年一季度,集装箱船队运力达到 133艘、55万箱位)。第二阶段是在集团“五个转型”推动下,在以“船岸联动”为特征的结构调整背景下,积极开拓以海外现代物流业为主的相关产业,重点发展码头、集卡运输、供贸、船舶管理、船员劳务输出、金融等海外相关产业,使海外公司得以迅速发展,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迅速攀升至整个集团的近一半。2011年,中海投入国际市场的运力占集团总运力的比重接近50%,国际市场货物周转量比重更超过75%;境外企业实现收入占集团的比重达30%;境外企业总资产占集团的比重为38%;境外企业和机构数为114家。

国际化经营的体会

越是眼晴向外,越要练好内功。

随着海外业务拓展,中海的海外基础管理也在不断加强。一是建立健全境外管理规章制度。在海外企业管理、董事会运作、财务和资金管理、海外人员管理、海外薪酬管理等各方面,制订并不断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通过规范境外企业董事会运作,加强对海外企业的监管和指导,加强海外经营的科学决策。二是加强风险防范。积极推进海外企业风险识别、监测、控制和化解机制,加强资金业务权限管理;加大检查力度,进一步完善逐级监管和内审责任制。三是与银行合作,建立了全球现金管理系统(GCM),对海外资金的流转与调动进行严格的实时监控,控制了境外90%以上的帐户,资金安全、规模优势和流转效率得到进一步加强。四是完善组织建设。根据“四跨型”(跨地域、跨海域、跨国界、跨行业)企业的特点,积极探索复杂产权结构下的党建工作方式,大力加强海外企业领导班子和驻外干部队伍建设,成立了海外企业党工委,指导海外企业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

越是做大做强,越需做精做细。

第4篇

关键词:对外劳务市场;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开放型经济日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外劳务作为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大国,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进一步拓展新的劳务合作领域、提升劳务合作水平,对于缓解国内就业压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当前江都市对外劳务市场现状

(一)对外劳务输出质态明显提升

一是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实现外经合同额7680万美元,同比增长138%。外经营业额6440万美元,同比增长83%,分别位居扬州各县市区第1;期末在外人数4046人,同比增长53.3%。二是输出领域不断拓宽。外派工种涉及建筑、安装、机修、食品包装、缝纫、烹饪、电子装配、农业种植、车辆驾驶等20多个,输出地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以色列、德国、阿联酋、安哥拉、阿曼、卡塔尔、尼日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是输出层次不断提升:首先,由纯劳务输出为技术型劳务输出:江都市对外劳务当初是靠纯劳力型劳务输出起步的,近年来,江都市先后向德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派出了厨师、电子工、技术员、工程师等2000多名技术型劳务人员,改变了当初依靠纯劳力型劳务输出的单一局面。其次,由单一的劳务输出向海外工程承包转型:把海外工程作为劳务输出的主体,不断扩大输出规模,2006年成功中标援加纳库马西项目,在境外工程总承包上取得了新突破。再次,由一般的对外输出为全方位的对外输出:目前,江都市已有7家企业走出国门,相继在境外投资设厂、开辟业务。最后,是富民效应日益显现,大批劳务人员将在国外积累的经验和资金带回家乡进行创业,吸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带富了一方百姓。

(二)对外劳务市场稳步发展

江都市对外劳务市场主要由有权公司和劳务中介公司组成。目前江都市获权外经贸企业4家,分别是江苏江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省江建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恒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江都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其中。江苏江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拥有国家对外劳务合作、对外工程承包、援外承建资格和建筑特级资质,从1991-2008年,累计外派劳务和研修生2万多人。主要派往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以色列、约旦、蒙古、卡塔尔、沙特、阿联酋、塞班、贝劳等国家或地区。共涉及服装、电子、建筑、厨师、水产、机械、包装、渔业等近10个行业。近年来,该公司对外经济及劳务合作一直保持平稳发展,没有发生严重的劳务纠纷及境外事件,在同行业中,质量、规模与效益居扬州市前列。与此同时。中介公司队伍不断壮大。江都市目前共有注册登记从事对外劳务中介的公司19家,以从事劳务二手单和授权公司委托招工业务为主。

(三)综合整治效果明显

由于劳务中介市场存在一定的风险。近年来不断发生劳资、劳务纠纷事件。主要问题表现在超营业范围经营、超委托范围经营、虚假广告欺诈蒙骗劳务人员行为等,严重扰乱了市场经营秩序。针对市场存在的不安全隐患,江都市多次开展对外劳务市场专项综合整治行动,相关部门联手对一批非法经营、违规操作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了有力打击和严肃处理。先后清理对外劳务中介机构26家,取缔7家,处罚1户,罚款10万元,立案4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500多万元。

二、近年来江都市对外劳务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随着国际经济合作的日益频繁,国家原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外经贸工作的规范管理,且可操作性不强。原有的管理办法对申请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所必须的条件要求不严,对登记注册的企业法人的注册资金、经营能力、管理制度、备用金交纳等环节未进行明确规定,使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混进对外劳务合作经营的队伍,给后续管理工作埋下隐患。

(二)职能部门联合执法管理力度不够

相关执法部门均存在职责不清、业务不熟、措施不力、管理不善等问题,造成非法中介公司的违规违法行为日益猖獗。国家《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商务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加强对具有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的监督管理,负责依法查处未办理工商登记、擅自从事对外劳务合作经营活动的企业。但事实上这道至关重要的关口并没有把紧、把好,所谓的监督管理仅限于办理注册登记,主观上又不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配合,管理职能形同虚设,造成非法中介公司违规违法行为的蔓延。

(三)中介公司非法经营现象突出

一是违规经营。在调查中发现,19家劳务中介公司均不同程度存在无有权经营公司的委托书,或有有权经营公司的委托书,但没有签订合同;委托书不符合规范,颁发委托书的公司与合同签订公司名称不符。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有权经营公司没有按照有关规定为劳务中介公司颁发委托书,或委托书上没有具体的有效期限、项目、国别、人数、收费标准等,为了图方便只是很笼统地说明,从而给劳务中介公司有机可趁。二是私自广告和乱收费。一些劳务中介公司为得到更高的“效益”,夸大国外收入,私自广告信息,而一些广告媒体管理不严,有时未经相关管理部门审核,给这些劳务中介公司了违反行业规则及误导广大出国劳务人员的信息。以致广大劳务人员上当受骗。另外,一些劳务中介公司私自确定收费标准,对报名费、培训费、管理费、中介费等项目巧立名目,违规收费,扰乱和破坏了对外劳务市场经营秩序。三是超范围经营。一些劳务中介公司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明确规定“对有对外劳务经营权的企业提供信息资源”,但其却通过电话或传真直接与外方雇主联系业务(主要是新加坡二次业务,因为工人回国后手中都有护照,只要提供护照复印件给外方,外方凭护照复印件就可以办理工作证,工人凭个人有效护照和工作准证复印件就可以出国),这里存在诸多隐患:不能准确了解外方雇主各项待遇,工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中介公司私自增加出国费用,增加工人经济负担;隐瞒和夸大收入造成劳务纠纷;无能力处理突发事件。四是非法骗取护照。个别劳务中介公司通过非法渠道花钱购买《外派劳务项目说明书》到公安机关骗取护照,而后通过商务或旅游签证非法派遣劳务。

(四)人才资源缺乏

由于对外经贸方面人才的不足,高技术、高收益的劳务合作项目未取得重大进展,阻碍了劳务输出工作快速发展。由于储备和培训不足的原因,江都市输出的劳务总体上以建筑、安装等劳力型劳务为主,专业型、技术型、智能型劳务所占比例一直较少,出现有项目无劳务的现象,制约了江都市对外劳务合作向高技术、高收益项目的发展。

三、加强江都市对外劳务市场管理的对策

(一)成立综合协调管理部门

要把对外劳务市场规范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尽快成立外派劳务和境外就业中介管理协调小组,由外经贸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商局、公安局、广电局、城管局、局等部门组成,负责对全市外派劳务合作和境外就业中介管理工作中重要事项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协调小组定期召开相关劳务中介公司会议,学习宣传相关政策法规,检查交流公司运行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跟踪督办,堵塞管理漏洞。

(二)严把企业注册关、出境关、广告宣传关

一是把好企业注册关,工商部门对涉及外派劳务和境外就业的中介机构的注册,必须严格审查,对无有权公司委托书或协议书、无境外就业项目的一律不予受理。申领营业执照必须经外经贸局或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备案。二是把好出境关,出国劳务申请办理护照的,公安机关必须要求其提交有关外派劳务经营公司出具的、外经贸主管部门备案的对外劳务合作项目说明。三是把好广告宣传关,凡招收外派劳务人员或境外就业信息广告的,主体单位必须是有权公司或中介法人,同时要具备劳务项目合同或有权公司的委托代招协议等相关手续,广电局等部门须经外经贸局或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备案后按工商部门的有关广告规定执行。

(三)积极筹划建立备用金及年审制度

逐步建立外派劳务备用金基金制度。出境中介机构设立前可先行缴纳一定的基金,作为专门用于处理出境人员纠纷或突发事件的备用金。实行劳务中介资格的年审制度。工商局在对企业实行年检的同时,会同外经贸局对企业运营情况进行年度审核,视情依法管理。

(四)进一步强化对外劳务市场管理职责

外经贸局要加强对有权公司外派劳务合作项目的审查。一般国家、地区和行业的劳务合作项目,外经贸局进行审查备案;特殊行业或地区,由外经贸局报省外经贸厅审查备案。未经项目审查的,外派劳务经营公司不得擅自外派劳务人员。对不能及时处理劳务纠纷或不具备履行劳务合作项目能力的,不予批准劳务经营资格的年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出境中介机构市场行为的规范和整顿。对不符合资格条件的不得准许其从事外派劳务合作和境外就业中介服务业务;对未经批准、非法经营外派劳务合作业务的企业和境外就业中介机构要进行认真清理;对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的中介机构要严肃查处;对在经营活动中有欺诈行为构成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公安机关主要负责对因私出入境中介机构进行清理和整顿,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的行为进行查处,并对其他部门查获的涉嫌犯罪的案件进行立案侦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出境游组团社从事非法出入境中介活动及非出境游组团社从事出境游活动的清理和整顿。

(五)提高正规渠道宣传力度

虚假广告是劳务人员误入歧途的第一杀手,在加大对违规对外劳务广告单位查处力度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各新闻媒体加大对出国劳务正规渠道的宣传,向全社会公布正规劳务经营公司情况,公布投诉举报电话,让广大群众及时获取真实、可靠的劳务信息,有效避免上当受骗。

(六)加大劳务培训转型力度

第5篇

【关键词】人民币 跨境流通 国际化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在中国周边国家和港澳地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而中国的出口优势也使得在贸易需求上,人民币对其他国际货币存在较大的比较优势。也就是说,只需要持有较多的人民币而减少持有其他国际货币就能基本满足国际贸易的需求。同时西方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引发了新的一轮全球经济不稳定,使得这些国际储备货币汇率不断波动,汇率风险加大。相反人民币币值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实际有效汇率长期保持升值趋势,所以摆脱美元及欧元货币霸权的负面影响是多数国政府、企业乃至居民的重要选择,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已成趋势。而从中国的角度考虑,为消除全球经济失衡的不利影响、摆脱贫困性增长困境、降低全球金融风险、争夺全球价格体系话语权,最重要的战略之一就是开启人民币跨境流动机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而目前大部分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文献写在2009年之前,重点在于对人民国际化路线的猜想以及机制建设的建议,提出的观点局限于09年之前跨境流通的情况。而目前我国已初步制定了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并自2008年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推出以来,人民币跨境流动机制得到大力发展和完善,本文将对机制的现状进行总结,从而根据目前机制的局限和风险提出对策建议。

二、人民币跨境流动进程

(一)2008年,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推出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我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使用第三国货币进行贸易结算时面临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同时,随着我国与东盟国家及内地与港澳地区的贸易、投资和人员往来关系迅速发展,以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成为趋势。为保持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正常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多便利,降低企业外汇风险,遏制不断下降的出口,我国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并有望在以后扩大范围。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试点,将为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带来更多的灵活性,是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的重要步伐。

(二)2010年,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港澳地区人民币清算行、境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参加行等三类机构,批准以人民币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

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逐步深入,持有人民币的境外机构逐步增多,但境人民币回流机制不完善,境外人民币的投资渠道缺乏,这降低了境外持有人民币的吸引力,不利于提高交易双方交易人民币的积极性,会对人民币跨境流通的规模和空间的扩大产生制约作用。

相关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可为境外机构依法获得的人民币资金提供一定的保值渠道,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的必要配套举措,将有利于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

(三)2011年,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业务正式运作

随着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范围不断扩大、人民币境外投资及外商投资等业务的先后开展,离岸人民币存款总额保持了较快增速,境外人民币存量出现快速增长。大量境外人民币要么作为现金资产被窖藏,要么跨境存入国内银行,或存入港澳的相关银行,没有更多的金融投资场所。这样使境外人民币持有人持有的人民的流动性、收益率会大大低于境内人民币,或可能低于持有其他货币,这种情况下,无疑会影响境外持有人持有人民币的信心和积极性。此时,RQFII业务的推出为境外人民币存量资金投资于境内资本市场提供了正规渠道。

RQFII业务的推出有利于促进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和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有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时也长期利好A股市场。随着RQFII额度扩容,其对A股投资的利好效应逐渐显现。RQFII将成为A股市场一个稳定且具有较大资金规模和增长潜力的长期投资者。

(四)2013年,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正式开闸

香港人民币存量已经达到一定数量,但是人民币从香港到内地的回流机制还不健全,现有的回流渠道如人民币债券发行量小、同业拆借市场的进入才刚刚开始。同时,香港的境外人民币业务的范围还较窄,许多业务还没有被批准,不能为境外人民币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同时港深两地早已出现活跃的地下资金来往,如非法地下钱庄,以及合法的内保外贷等。香港金管局在9月进行的信贷展望调查显示:71%的受访机构继续预期,对非银行类客户的中国内地相关贷款及在香港境外使用的贷款需求均会上升。

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的正式开闸,可以为境外人民币回流打开了另一通道,有效增加境外人民币的用途,完善了人民币回流机制,有利于促进人民币的国际流动性以及进一步放开人民币利率管制。而建立的内地-前海-香港的流动途径,对推动香港银行主动做大人民币资产负债规模,提升香港人民币市场的活跃程度,形成人民币跨境双向流动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人民币跨境流动机制

(一)流出渠道

1.人民币跨境结算。2011年全国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2.08万亿元,但跨境贸易结算量中,80%为货物进口结算,20%是出口结算。相当于很大一部分人民币流出了境外,这一大部分境外人民币需要依靠一定的回流机制。而流出主要地区为东亚地区包括东盟和韩国等经济体,他们与我国贸易密切,对人民币的需求相对旺盛,且我国进出口商选择币种和定价能力较强,因此利用进口渠道对它们输出人民币的市场空间较大。与发达国家的进口贸易中推行人民币的计价结算则有很大困难,一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货币本身就是国际储备货币,二是因为我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

2.企业以及机构直接境外投资。我国政府倡导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转移过剩生产能力,获取资源和技术。自从2000年同志把“走出去”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规模和数量逐年增加。201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金额达201.5亿,2012年达304.4亿。

3.现金携带出入境。最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出境旅游,在当地用人民币兑换外币或者直接用人民币购物或者进行其他消费,这也会引起部分人民币的境外流通。

4.周边国家和地区“地摊银行”、地下兑换店。在不少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已成为当地的可兑换货币,兑换店、“地摊银行”等非正式金融组织开办了人民币兑换业务和地下汇兑等业务,将人民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进行买卖,为人民币在当地的流通使用提供了市场安排。

5.货币互换协议。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互换协议,可以有效增加人民币的国际使用量以及覆盖面,提高人民币的国际使用率。近几年来,我国与多国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以示贸易友好。截至2012年1月,我国央行已与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冰岛、新加坡、新西兰、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哈萨克斯坦、泰国、巴基斯坦、阿联酋等15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金额达13362亿元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为今后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了资金支持。

6.购买特别提款权路径。截止2011年末,我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提款权(SDR)份额占3.72%,投票权占3.55%,均居第六位。2009年,我国签署了从IMF购买价值约500亿美元IMF债券的协议。尽管支付对价的计量单位是美元,但支付货币全部为人民币。对所获人民币,IMF可贷款给予我国有经贸往来的国家,用于同我国进行贸易结算,也可以给其他国家贷款额度,到中央行来兑换相应数额的美元或其他货币。

7.对外援助路径。

(二)回流渠道

1.人民币跨境结算。

2.携带现金入境。入境旅游、探亲消费支付。比如北上内地的港澳居民人数均在万人以上,基本携带人民币入境消费。

3.人民币投资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三类机构,包括境外央行、港澳清算行和境外参加行,可运用人民币投资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截至今年1月,未到期的人民币债券总额为4050亿元人民币,比两年前的690亿元增加约五倍。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外汇和远期交易量也在去年底翻倍增长至每日80亿美元的交易额。

4.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方式(RQFII)投资境内证券市场。2011年12月16日,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了《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RQFII试点业务正式启动,国务院批准首批试点共计200亿元人民币境内证券投资额度。

5.人民币FDI。人民币FDI是指境外经济当事人用其积累的人民币资产对境内直接投资。由于使用人民币投资,这类企业在办理减资、清算、股权转让等业务时原则上只能收付人民币,确有外币支付需要的必须事先核准。

6.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2013年3月,15家银行参与了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至此,人民币回流的债券、股票和贷款三大通道已全部向境外打开。渣打银行行政总裁洪丕正指出,前海项目在人民币自由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人民币正以迅速、有序的步伐成为国际货币人。

(三)人民币离岸市场

目前中国全面开放资本项目条件不成熟,人民币持续流出后在境外流通和沉淀,会产生人民币金融业务的需求。同时为了降低人民币国际化过程对资本账户的冲击和可能引发的风险,便于人民币跨境流动,形成良性循环,有必要在与中国经贸联系密切的地方,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使流到境外的人民币可以在境外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上进行交易,使持有人民币的境外企业可以在这个市场上融通资金、进行交易、获得收益,形成一个让人民币走出去再流回来的循环。

目前,香港人民币业务丰富且存量规模大(至2011年,香港地区人民币贷款金额达256亿元,人民币存款金额达6273亿元),并且对人民币接受程度高,其作为内地与海外业务的中转站,内地与香港的贸易一直非常密切。同时香港拥有一大批熟悉内地语言、政治、经济状况及东西方资本市场的金融专业人士。基于以上优点,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对其开放特权。由以上提到的人民币跨境流通渠道可以看出,香港与内地的人民币流出与回流的渠道已逐渐打通,较于其他有意争夺离岸市场的城市(如新加坡,伦敦等)有较大的优势。至2013年,可以说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人民币在资本管制下的回流机制基本形成。

(四)人民币跨境流通总量

我国境内流通的人民币数量和一些宏观经济变量保持着一种稳定的关系,而且这种稳定关系长期保持不变。具体而言,境内流通的人民币和实际利率,境内货币现金总额,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价格水平有关。根据这些宏观经济变量推测我国境内需求的货币,其与实际供给的货币的缺口就是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数量。(马荣华,2006)

根据此法算出1997至2012的人民币境外流通数量。

可以看出,从2004-2008来看,人民币跨境流通在经历了2003年的负增长以后,重新步入了正轨,但增速较慢。这段时间人民币境外流通的增长可能源于05年汇率改革以及08年金融危机下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而08年以后,人民币境外流通数量高速增长,明显可以看出我国对人民币境外流通机制的大力发展,流通渠道的不断增多,加大了境外人民币的吸引力,对于人民币跨境流通量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人民币跨境流通所受限制

(一)美元在贸易仍占主导

我国虽然已实行人民币跨境结算,但人民币国际认可度仍不够高,美元作为习惯易货币仍占主导。特别是中国商品出口海外,国外采购商对人民币结算的认同程度明显较低,同时出口付款人民币结算主要集中在香港、东南亚等少数地区。面对欧美以及中东国家,极少有企业收到过以人民币支付的出口货款。

(二)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信任不足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政治立场与文化信仰的不同也会成为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的障碍性因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经济摩擦,许多重要经济领域的竞争关系,以及政治制度,的不同,都导致些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及货币合作诚意持不同程度的怀疑态度。一些领土的尖锐冲突还可能导致对人民币的敌对情绪。

(三)非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

人民币的汇率非市场化增加了国外进出口商持有人民币的汇率风险和不安全感,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是很多国外进出口商不愿意采用人民币结算的关键原因之一。如果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便能够降低境外持有人民币的风险,客观上鼓励非居民使用和持有人民币。而持有和使用人民币的人越多,与之相关的货币交易成本越低,将会进一步促进人民币的使用,推动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四)目前的流通渠道受限

目前,能参加人民币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机构只限于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港澳地区人民币清算行、境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参加行等三类机构,同时2011年12月16日联合《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也有严格限制,试点额度限于人民币200亿元,试点机构投资于股票及股票类基金的资金不超过募集规模的20%。而2013年3月27日分布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也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和投资比例限制。至此,我国仍未正式允许人民币合格境外个人投资者投资境内资本市场。综上,境外人民币持有人不能很轻易地用持有的人民币用来投资人民币债券、股票等资产,必然会降低境外持有人民币的吸引力。而新推出的前海贷款业务因其对象及用途均有其限制,预计初期回流金额也不会太大。

(五)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

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自由兑换与人民币境外流通是相辅相成的。人民币境外流通数量的扩大人民币跨境流通是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基础,人民币境外流通数量的扩大必然会促进和加速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进程,因为境外人民币的持有人最关心的是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本金的安全性和收益率等,人民币如果不实行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必然影响人民币在我国与外国之间的流动,最终制约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五、人民币跨境流动的风险

第一,根据三元悖论,即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虽然目前我国并没放开资本项,不会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人民币突然集中大规模回流可能干扰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际执行效果,并影响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同时境外回流人民币难以设置量化指标,香港离岸金融市场没有法定准备金比率要求,回流人民币在货币创造乘数的作用下,会削弱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比如当我国出现通胀时,采用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进行调节,结果境外人民币回流,国内人民币增加,货币政策失效;当国内通货紧缩时,采取降低利率的政策,结果国内人民币外流,国内货币减少,货币政策失效。

第二,由于我国汇率没有市场化,境内外人民币的利率差和汇率差可能会成为大规模套利行为追逐的目标。如果境内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跟不上,境外完全市场化的利率和汇率就会对境内利率和汇率的管制构成冲击。大规模人民币资金跨境套利和套汇,将使得我国政府根据境内经济的发展情况确定利率和汇率变得更加困难。比如人民币跨境贷款,企业获批拿到香港银行贷款后转贷,从中赚取息差,将扰乱内地信贷市场。

第三,人民币离岸市场中心监管力度不够可能导致国际投机分子在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积累人民币头寸,瞄准时机专门对我国的利率和汇率进行冲击,从而扰乱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中国金融市场秩序。离岸人民币资金有可能流入国内货币市场冲击人民币汇率,流入房地产市场冲击房地产价格,在资本项目完全开放的国家还有可能流入股市。这些外资参与境内金融交易后一旦抽离,对汇市、房市和股市都将带来冲击。这些投机性外资都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并通过房市房市、股市、汇率传导。

第四,非正规的渠道的人民币跨境流通为走私、洗钱和贩毒等各种非法活动提供了便利,人民币跨境流通量的扩大将导致地下钱庄的快速增长和这些非法活动的激增;香港特区政府对金融活动的“积极不干预政策”是把双刃剑,既能促成香港成为远东金融中心,也能使香港成为灰色金融活动的资金调度中心。

六、风险防范对策建议

(一)建立并完善香港人民币离岸资金池

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人民币有序跨境流动,使人民币跨境流动处于央行的监管和调控之中;央行应联合发改委、商务部等相关部门协调香港金管局、在港银行、证券交易所共同维护资金池的运行。可考虑通过制定有关规则控制流动阀门:当资金池蓄存量不足时,关闭阀门继续蓄存,并鼓励固定利息产品、信托投资产品、保险产品、ETF基金等金融产品进入;当资金池蓄存量达到限额时,打开阀门,并合理引导回流的节奏和规模,让回流人民币沿着政策渠道进入境内,尽力放缓其对货币政策、汇率制度的冲击。

(二)积极推进市场利率化改革

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使人民币汇率及时调整至适当的水平;提高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程度,使人民币利率水平与国际利率水平保持合理的水平。积极推进境内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尽快缩小境内外利差。继续放宽市场主体定价范围,不断提高市场科学定价能力,增强价格杠杆对境内外金融资源的调控作用,弱化、降低人民币跨境回流套利空间。

(三)建立完备的人民币回流统计监测体系

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将回流人民币资金作为变量予以关注。这要求央行尽快与国外央行建立信息交换机制,与汇丰等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外资银行建立信息交往,以挖掘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上的微观交易信息,强化对境外沉淀人民币的监测分析。

(四)完善金融制度以加强金融监管

对各种金融风险加强管理,以应对开放条件下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给金融体系带来的冲击。同时要完善金融业监督管理制度,使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和业务接受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应加快完善我国金融行业法律法规。开放条件下,为稳定金融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我国金融监管要不断夯实法律基础,保证金融交易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进行,要严加惩处违法违规的金融交易。要加快对空白领域的立法,尤其是随人民币回流亟待丰富的金融衍生品。

参考文献

[1]孙东升.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理论与实证分析[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11).

[2]崔瑜,关于海外人民币现钞回流的几点思考[J],深圳金融,2007(10).

[3]田丽,人民币跨境结算将稳步开放三大困扰急需解决[N],人民日报2010(4).

[4]张肃,人民币国际化的障碍及突破[J],经济纵横,2011(7).

[5]卜亚,反向货币替代——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考验与政策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2(1).

[6]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课题组,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途径及其策略[J],中国金融,2006(5).

第6篇

关键词:外汇储备;运用方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9-0013-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9.03

展望“十二五”,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不应单纯强调资产的保值增值,而应更加注重利用外汇储备为国家的总体发展服务;适当减少短期财务型投资,逐步增加长期战略性投资;适当减少政府单一投资主体的运用和管理,逐步增加社会各主体的投资和运作。拓宽外汇储备的使用渠道,帮助企业兼并收购、储备资源、购买技术、引进人才、改善民生、弥补社保,建立将储备转化为投资、将资金转化为资本的新机制,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为中国经济保持二十年以上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外汇基础。

一、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

(一)注资国有企业,鼓励和支持有实力有优势的企业“走出去”

从我国当前的国情和投资的专业性与实际效果看,合适的海外投资主体应该是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央企在实力、人才、海外业务经验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事实上充当着“走出去”的主力。但相当一批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资产负债率较高,阻碍了其顺利进行海外投资。因此,使用外汇储备对符合一定条件的高负债国有企业注资是必要的[1]。建议成立外汇投资平台公司,从央企或大型国企的海外投资计划中筛选合适的项目,在央企或大型国企负债率较高或实力不足的情况下直接将外汇储备作为资本金注入从而获得股权,而该笔外汇形式注入的资本金必须定向投入到海外投资项目中去,不允许在国内结汇,不干预参股企业的日常经营,甚至有些情况下可以委托国资委或大股东代行除收益权外的其他股东权利。在合适的时候可以通过上市、重组等方式转让出售或者划拨所持企业的股份,完成投资退出。

(二)建立重要战略性资源的全球配置

首先,加快建立并不断完善重要资源的战略储备体系[2]。一方面,资源现货战略储备或实物战略储备的相关制度设计仍需进一步完善,如资源储备管理组织体系、符合中国国情的储备筹资模式、战略储备的动用条件和程序等。当务之急应做好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国内紧缺矿产的储备(如石油、铜、铁矿石、铝、钾盐等),同时加强优势矿产的资源储备(如煤、钨、锡、稀土等)。另一方面,应抓紧建立和完善重要战略性资源的期货市场,尽快丰富现有交易所的上市交易品种,创造条件推出重要战略性资源的期货产品。

其次,积极开展国际资源竞争与合作,加快实施“走出去”资源战略。进一步发展资源品进口贸易,建立多元化资源供给体系,努力实现进口来源、方式、品种和渠道的多元化;加快实施“走出去”开发境外资源战略的步伐,通过境外勘探建立境外资源生产基地。

第三,加强重要战略性资源储备的体制机制保障。完善国家资源管理体制,制定保障我国获得稳定的资源来源和开展长期对外合作的金融对策,建立多样化的资源运输通道,保障进口资源运输安全,加快推进资源外交战略,尽快配套完善支持资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等。另外,在海外收购资源时,可以考虑建立财团式投资团体,以获得东道国的支持,减少交易风险。

(三)改善中司的内部管理

一是扩大投资领域,优化全球资产配置和布局。除了增加外汇储备中的日元、欧元和黄金资产比例以外,中司应体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放在境外能源、资源、高科技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战略性投资,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形成互补,发挥协同效应。二是坚持市场化运作,强化风险管理。按照国际标准来建立透明的公司治理、财务机制和运营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机制,充分考虑利率、汇率和信用风险。必要时应适当设立分支或分层机构,以提高管理效率。三是加强董事会建设。规范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权责,形成有效制衡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决策权和执行权不分等问题。四是严格审计监督和业绩考核。应对监事会建立派驻专职人员制度,加强对派驻人员的监管,科学制定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任期风险基金,探索期权激励,防止短期行为。五是采用市场方式选择、激励和约束职业经理人。鼓励企业到海外和民企网罗优秀人才,发挥海外人才和本土人才的各自优势。

(四)大力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实施藏汇于民的外汇政策

第一,鼓励中小民营企业买入外汇,进口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战略性物资,而购买外汇的价格可以根据国家战略需要的紧急和重要程度予以不同程度的优惠。第二,为中小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融资支持。外汇管理局可以与商业银行签订专项外汇存款协议,借给商业银行一定规模外汇专项资金,由这些商业银行向需要进行产业升级而进口设备和物质的国内民营中小企业提供美元贷款,支持其“走出去”进行投资、并购、开发资源、购买技术等行为。第三,大力实施藏汇于民,为中国居民提供更多的海外投资渠道。鼓励QDII及其他形式的民间海外投资,让国内投资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投资标的。

二、扩大外汇储备的财政性使用

积极探索外汇储备的财政性使用,如直接消费(进口)或者划拨,让央行“铸币税”性质的外汇储备转化为财政资金[3]。基本思路是:中央银行用外汇购买财政部发行的特种国债,财政部由此得到外汇。一是用外汇在海外直接购买[4],政府可以考虑用外汇在海外购买用于改善国内科技、教育、医疗设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节能、安全生产、排污环保事业发展所急需的各种设备、技术与其他物质,以国家投资持有的方式下拨,或政府在海外采购、再以优惠价格卖给国内企事业单位的方式供给,同时收回人民币。二是通过设立外汇基金的方式间接在海外购买[5]。由财政部发债筹集专项资金,按照市场汇率用人民币从央行购入外汇储备,设立政府主导的盈利性或非盈利性外汇专项基金。盈利性基金主要用于为国有或民营企业“走出去”项目提供融资,重点支持跨境兼并、技术升级、资源收购等项目。非盈利性基金围绕改善社会民生的重点领域提供资金支持(如设立外汇科技基金、教育基金、文化基金、医疗基金等)。

三、间接注资社保基金,弥补社保基金缺口

用外汇储备冲抵部分养老金隐性债务,是解决“空账”问题的一个现实突破口。具体操作上有几种模式:一是财政部直接拿新发行的长期国债来购买外汇储备,再划转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由其具体进行运作[6]。中央银行外汇资产减少的同时,对中央政府债权等量增加,从而保持总资产的不变,短期内全社会的人民币流动性不发生变化。其好处在于:财政发债收购外汇储备有先例可循,决策相对容易;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专为筹集和投资养老金而设立,已建立较为完善的投资队伍和风险管理机制,以社保基金为主体受托管理更多的养老金,更具合理性。

二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划转社保基金。仿照汇金公司以外汇储备注资国有银行的方式,可通过汇金公司或成立类似的其他金融机构,使外汇储备间接划转到全国社保基金。这样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外汇资产变成了对此类公司的债权,从而保持总资产和总负债的平衡。外汇储备划转到全国社保基金之后,可以外汇形式在国外进行各种投资,本金和收益都归社保基金支配;也可以订立协议,社保基金只能以外汇资产的形式在国外投资,投资收益归社保基金。当发生金融紧急状况急需外汇时,央行有权以一定的形式换回社保基金持有的部分外汇储备本金。

三是中央银行直接划转社保基金[7]。中央银行可直接划拨外汇储备资产给社保基金,之后以资产处置形式对冲,达到央行资产负债平衡。如果从国家资产负债表保持平衡的更宏大视角出发,中央银行直接划拨给社保基金外汇资产,虽然中央银行资产减少了,但是社保基金多了一笔等量的资产,国家整体资产负债状况没有变化。从长远看,外汇管理制度和经济贸易政策都需要进行重大改革,以消除造成目前货币政策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四是直接注入个人账户,即财政发债收购部分外汇,按照一定标准将其注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账户中的外汇养老金归个人所有,但在一定时期内不得结汇。由于一般居民缺乏投资能力,需由专业机构受托运营其外汇资产。政府可对受托机构的条件、投资品种及其比例等做出规定,既要鼓励合理竞争,改善对养老金所有者的金融服务,又要防止过度竞争。随着养老金所有者和机构投资者走向成熟,有关投资限制可放宽。

四、通过国际金融合作等多种创新方式使用外汇储备

一是探索国内金融机构对境内外企发放外币贷款。二是鼓励外企在国内发行美元债券筹集资金,支持其在海外引进设备、技术和生产线。三是出台相关鼓励措施,要求国内借债企业和机构,在不违背合同的前提下,用人民币购汇或银行贷款购汇,提前偿还外债。四是加快发行人民币债券。通过鼓励外国金融机构在国内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熊猫债券”)的方式。五是通过私募基金等渠道对外股权投资。在对部分重要行业进行股权投资时,很多国家往往会设置门槛。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间接渠道,比如私募股权基金或资产管理公司,以规避这种限制。六是发起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及亚洲农业投资银行,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采用市场化运作,加快建设纵横交错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通道,形成快捷方便的覆盖整个亚洲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通过农业投资银行支持亚洲各国发展现代农业,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不仅满足亚洲人民的需要,而且为解决全球饥饿问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刚.关于利用外汇储备注资国有企业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9(11).

[2]宗良,李建军,邵科.对美元资产要有多种化解风险对策[R].2007.

[3]祝丹涛.合理使用我国外汇储备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R],2010.

[4]王大贤.危机下的外汇储备管理现实选择[N].上海证券报,2009-01-13.

[5]范文仲.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与使用的新思路[R].2009.

第7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国际化;对策

作者简介:买琳燕(1978-),女,河南焦作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与比较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4-0059-06

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内在需要。随着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在WTO组织中作用的不断深化,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和区域政策对职业院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明确鼓励和支持,广州许多职业院校已经开始积极涉足国际化发展道路。但如何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国际化,不断打造具有自身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教育模式,成为了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主动面对的重要课题。

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动因与目标的国际化,是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区域经济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二是内容与载体的国际化,核心是课程的内嵌、衔接和同步,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三是活动与过程的国际化,主要是指在校企合作、国际职业资格证照、国际职业资格技能大赛和国际培训及项目科研合作等方面体现“职业”特色。因此,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可理解为是一种将国际上约定的规则、标准或范式整合入教学、项目研究及院校治理的策略、模式或过程,进而提升本国职业教育质量,使之达到与国际职业教育相当的水平。

一、广州市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

广州市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6所,另有本科院校内设职业技术学院3所(分别挂靠于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市属、区属中职院校54所,市属、区属技工学校28所,总体来看广州职业院校共91所。根据对其国际化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8份),2014年广州已有35所职业院校开展了国际化活动,占问卷调查总数的60%。

其中,26所(74%)职业院校已具有国际化观念;24所(69%)组织了师资赴国(境)外研修或培训;19所(54%)有专项的国际化经费投入;16所(46%)开设了双语课程或跨文化交流课程;14所(40%)组织了学生赴外研修、竞赛、实习等;13所(37%)与国(境)外企业或外向型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12所(34%)聘请了外教、专家;11所(31%)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1所(31%)引入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进入了人才培养环节;10所(29%)设有专门的行政机构或办公室;8所(23%)院校的学生曾参加国际职业技能竞赛;3所(9%)进行了学术交流与科研活动(主要集中在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层面)等。(见图1)

图1 广州职业院校国际化情况调查

数据来源:根据各校填报的调查问卷整理。数据时间为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

根据调研情况和数据分析,2014年广州职业院校在教育理念、组织机构、经费投入、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国际职业资格证照、中外合作办学、师资建设、学生国际流动以及科研合作等方面,均初步凸显了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的优势和功能。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活动和资源的优势互补,院校办学特色逐步彰显,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特征更加明显,形成了具有广州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模式。

(一)“校企合作”模式:借与国际企业一体化办学将企业用人标准引入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

该模式的做法是职业院校以与国际企业全面深入的合作为平台,采用“订单培养”的模式,高标准、严要求,将具有国际通用的生产标准、产品标准、服务标准等引进专业教学内容,系统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为例,该校不仅与商用汽车行业赢利能力最强的公司瑞典斯堪尼亚(SCANIA)成功实现校企合作,还在此辐射影响下与工业机器人技术全球领军企业ABB顺利对接。2011年3月,该校与瑞典斯堪尼亚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斯堪尼亚合作学校”,探索出了“两主导、多协同、共受益”的深度校企合作模式(课程开发过程见图2)。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通过与广州星时达(新加坡)汽车专业维护有限公司首创的“校协企”新模式,帮助毕业生跨出国门就业,实现了校企合作的新突破;并通过赴国外与企业签约,探索出了国际校企合作的新路径。

图2 课程开发过程

图片来源:由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提供,略作调整。

经过三年的发展合作,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完成了实训基地、课程开发、教师培训、学生实习等内容,项目进展顺利。斯堪尼亚公司也将该校作为了全球示范学校,将为伊拉克、南非等同类院校提供经验和相关的技术支持。实践证明,广州公用事业技师学院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实现了学生的精英培养,达到了技校学生进入高端品牌企业实习就业的预期目标;校企双方项目签约及“高技能人才(新加坡)实训基地”的挂牌也为我国技校学生实习、就业提供了一个实践样板。因此,与国外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除了有助于院校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国际最新动态,有助于院校掌控先进的硬件教学设备,更为院校提供了系统培养国际化师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学生就业发展及形成良性校企合作机制的难得机会。

(二)“校校合作”模式:借设立研习基地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该模式的特征是职业院校借助与国际院校或教育机构合作,通过多种形式营造国际化校园氛围,并让本校学生全程参与项目过程以此提高其跨文化交流能力,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PYP)在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的交流合作中,探索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

2010年4月,NYP在华南地区的学生研习基地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正式落户与启动,该校成为NYP在中国设立的4个学生海外研习基地之一。根据两校签署的“合作意向书”,每年有4批次(每批约40名学生,学习2-4周)的NYP学生到该校研习,修读该校艺术设计学院的皮具、饰品、陶艺等课程,NYP认可学生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研习的课程学分。2010年4月以来,已完成17期研习任务,学生944人,教师64人(见图3)。

图3 NYP师生到PYP研习人次

可见,该校利用品牌和专业优势,通过深入与NYP的合作,在学习借鉴其先进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推进课程、职业资格标准与国际接轨,营造了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该项目的运行过程中,从迎接NYP学生到共同学习交流,再到文化体验、参观访谈以及跟踪录像和后期剪辑制作影像,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全程参与并积极主导,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校证提升”模式:借引入国际职业资格证照实现课程改革,按照国际认证标准培养师生

该模式是职业院校根据院校办学特色和专业需要,通过积极引入国际公认的职业资格证照或证书体系,以此提高人才培养的开放性与通用性。如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导入英国汽车工业学会的IMI职业资格体系,成立了认证中心,并在汽车维修专业组建了中英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是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认定的对德厨师劳务合作培训考试中心,按照欧盟卫生标准进行认证培训,并组织学生参加LCCI国际证书考试;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已引入了多种国际性授权认证的证书,包括西门子软件证书、CAD认证证书、KELL认证证书、海德汉工程师认证证书等;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与德国DMG学院合作,培养优秀学生考取AHK证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通过与国际名企合作,共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教师培养基地,引入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师培养机制,先后有67名教师通过了宝马、奥迪、标致-雪铁龙、北京现代、东风本田等世界知名企业培训师的认证,获得企业培训师称号等。可见,在职业教育中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一方面可以引进国外证书的课程体系,有利于院校的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则可以培养具有国际就业资格的国际化人才。

(四)“校赛提升”模式:借参与世界技能大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国际人才培养的本土化

此种模式中,院校通过参与和举办国际职业技能大赛,把世界技术标准转化为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把参赛选手培养的路径方法转化为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方法,以此推动院校专业建设发展,并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在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见图4)。它是我国首家获得世界技能大赛奖章的技工院校,也是世界技能大赛CAD机械设计项目和制冷与空调项目的中国集训基地。该校瞄准世界技能人才定位标准,结合世界先进工业技术标准和产业发展趋势,以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项目为载体,通过开展我国世界技能大赛选手的选拔与集训,探索出了基于本土并与世界技能水平接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图4 世界技能大赛对技工院校课程体系的影响

二、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根据笔者对所选取的广州职业院校的访谈及实地调研情况,目前职业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教育国际化理念已认可,但落实举措不到位。虽然74%的院校认可国际化理念,但仅29%的院校设有专门的行政机构或办公室,配备极少的专职工作人员;仅1所院校制定有校级层面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或中长期规划;目前还没有学校对各院(系)在国际化方面提出量化考核要求等。

2.人员国际流动已开展,但交流程度不深入。由于涉外机会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仍然很低。从本地教师涉外机会来看,虽然69%的职业院校教师有出国学习经历,但主要是参加短期进修、培训和交流互访,作访问学者或长期研修的教师极少;从外国文教专家的引入来看,34%的职业院校聘用了外教和专家,但以从事语言教学居多,开展讲学、科研合作、开发新技术和解决科研技术难题方面的外教和专家则很少。此外,留学生招收也不容乐观。2014年有留学生或研修生的广州职业院校有14所,但来校留学或研修的学生大部分为研修生,共为418人。仅从留学生规模而言,国际上公认的院校国际化标准是留学生人数达到学生总数的15%,广州职业院校的留学生规模距此差距明显。另由于职业院校所分配的公费出国留学名额有限,公费出国留学更是发展缓慢。

3.国际课程已开设,但体系未构建。从调研数据看,虽已有46%的院校开设了国际化课程,但内容或为双语课程,或只是在一些新领域增开了国际方面的课程,跨文化交流相关的公共课程、吸收国际先进知识的应用技术课程以及引进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等都极少;从形式上看,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发达国家引进最先进的原版教材,通过合编或改编加以选用的教材并不多。此外,职业院校教师与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不容乐观。

4.合作办学已尝试,但不对等性明显。广州职业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也进行了积极尝试,但从其办学实践的整体情况看,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合作项目数量少(15个),合作资源质量有待提高,精品项目不够,项目发展后劲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学校充当了境外学校生源后备基地和留学预科班的角色等,因此多局限在单向层面。当然,这也说明了职业院校进入国际竞争缺乏有效的途径。

5.国际学术会议已举办,但科研合作能力薄弱。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与国(境)外企业或外向型企业深度合作的院校有13所,数量有50个(高职10个、中职18个、技校22个),但组织国际学术会议的院校只有3所,教师赴境外参加学术研讨会或交流会以及参加跨国合作研究的院校就更少。此外,从研究经费的渠道来看,主要来自国家和地方,研究对象主要是对国内问题的研究,研究成员也多以本地为主;而教师交流更多是在教学层面,赴国外进修学位或作访问学者的不多。因此,提升国际科研合作能力对职业院校来说还任重道远。

究其原因,影响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有:

1.认识因素:对职业教育国际化认识不足,尚未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理念和应对策略。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先进管理经验的借鉴、教育信息的交流、优秀人才的流动等,达到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目的,基本特征是互通、互赢。但根据实际调研情况,不少职业院校的管理人员对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缺乏正确的认识,所采用的国际化策略仍局限在简单的“迎来送往”,在合作办学方面系统性不强,示范性不足。从广州市职业院校的国际化现状来看,国际化的做法多集中在派遣教师赴外学习和学生长短期游学、开设双语课程以及校企合作三方面。虽然已有了国际化的观念,但在院校国际化发展规划、国际化理念以及国际化策略方面少有亮点。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一个涉及面广、发展时间长的过程,涉及厘清思路、统一目标和资源优化整合等问题,需要有相应的战略规划统领全局。但目前许多职业院校还缺乏教育国际化方面的规划,即使有的制定了,也通常是原则性的,缺乏可操作性。许多职业院校现有的国际化实践缺乏一种战略思维和宏观设计,办学实践多是一些零散的、随意的行为,国际化实践的策略水平不高。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制定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及与之相适应的策略措施。

2.政策和制度因素:对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尚未形成针对性强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体系。国际交流合作,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美德等发达国家十分注意运用法律手段、相应的制度、机制与观念来支持和保证职业教育发展。相比而言,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已出台有一些政策,但与此相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还不完善,如有些院校与国外院校的合作或学生赴外参赛等项目,由于受出国“三公”指标所限,有些行程被迫由“走出去”换为“请进来”,人才培养效果受到影响;再如国际化办学因涉及设备的境外采购问题,调研院校有的由于经验不足,亟需针对性政策出台指导,有的与国际企业合作采购大量进口设备虽已是常态化工作,但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关税优惠等;专门针对职业院校国际化交流合作的政策法规尚未出台,这就很难保证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的质量和水平;内部管理体制、激励等制度保障方面也还不到位,多停留在试点研究阶段。此外,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及办学自不够,政府和市场尚未达成有效统一,造成了职业院校只能透过现行的政策来推测自身未来的发展。这都在很大程度上滞缓了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3.财政投入因素:对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基础条件投入不足,尚未形成鼓励其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机制。从根本上讲,职业教育的发展受经济的影响最大,其国际化更是需要厚实的基础条件,这既包括硬件设施,更包括软件建设。根据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办学场地分散且有限,不利于实习、实训交流;资金的投入尚缺,不利于国际项目的拓展;专项经费不足,外籍人员就业和生活服务欠缺;师资大多不能适应外语授课的要求,不能完全达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要求,从而使教学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4.质量监管因素:对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质量评估缺乏重视,尚未建立跨国教育质量认证与本市国际化水平评估体系。“高等教育跨国质量评估与认证是指在国际交流过程中对对方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教学条件、师资水平、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或开展某项合作前的资格审查。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跨国质量评估与资格认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前提。”[1]然而对比现状,一是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任何评估与认证国外教学机构教育质量以及是否具备国际化能力的相关指标;二是也缺乏可以衡量本区域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评估体系。职业院校国际化水平的高低不能简单等同于引进课程的数量、师生交流次数的多少以及科研合作办学项目的多少等。因此,应尽快建立健全区域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质量评估和认证体系。

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对策

(一)政府层面,完善政策、加大专项投入以及搭建平台、提供专业化服务和信息支持是基础

反观现阶段职业教育国际化碰到的诸多问题,多是由于缺乏标准而导致的管理忙乱。

1.相关制度建设亟待完善。目前还未出台优化区域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管理和发展规划,也还未制定有关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方面的专项法规、规章,以及从中外合作办学到海外交换生管理再到国际交流合作进修等的细则规定。不仅教师国际化流动的相关政策缺失,且在引进外籍教师、医疗保障衔接、子女入学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学生管理制度、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等方面也未出台相关政策进行管理和规范。此外,目前也还未建立起有效、科学的质量监管体系,忽视了相关的质量监控与分类指导,而当前建立和完善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就显得尤为迫切。

培养国际通用的职业人才,关键在职业技能的评估标准与资格认证上与国际接轨。从国际上看,欧盟在不改变欧盟各自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下,通过评估与考核承认各相关专业的各国职业教育证书的等值性,据此制定了适合欧盟各国的“欧洲职业教育通行证”。[2]因此,可尝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质量标准,逐步实行评估标准国际化,从而有效监控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行国际化的职业资格制度,加速同国外的专业资质、职业资格和学历认定工作。这样,既可规范劳动力市场,又能使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有目标可循,同时也可促使职业院校学生适应国际人才质量认证制度,从而获得更好的就业资格而走向国际化[3]。

2.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受制于政策调整(因公出国属于严控的“三公”指标),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更多局限于“请进来”,且国际化人才培训仍以短周期、开眼界的境外交流学习为主,接触国外同行的管理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和语言沟通能力的机会和时间均不够。故建议由政府搭台,或者牵线提供相应的国际化项目以供院校选择申报,或者根据职业院校的项目需求组织专家评审,或者结合院校的前期项目进度基础,既在政策上有所倾斜地予以支持,同时以项目化方式对重点合作给予资金支持(如建立国际化发展专项资金),鼓励院校在国际交流方面尝试不同的合作方向。同时建议对院校师资培训进行区别化(院校与企业或公司等的区别、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区别)或梯级化(根据院校整体发展状况有所侧重)管理,在政策上支持教师长期到国外院校或公司学习培训等。

3.亟需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和职能部门操作技术上的指引。建议加强专业化服务和信息化支持,给予学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更大的主动权,并做好牵线搭桥工作,为职业院校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如牵头组织职业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会议,加强职业院校对国际职业教育的了解等。其中,建立一个有效、全面的信息管理平台和共享机制是当务之急。目前,职业院校究竟有多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规模有多大、学生结构如何、外国教育机构的类型如何、各种办学模式的数量与规模以及动态跟踪中外合作办学和境外办学的新问题和新趋向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相对精确的数据,以此提高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决策质量,并能实施有效的动态监管;另一方面,应提高信息的服务质量,加强对国外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的收集、开发和利用,以有利于职业院校鉴别优质的教育资源等。

(二)院校层面,以国际化为途径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

如何形成特殊的要素结构形态和相应的运行机制,是职业院校推行国际化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这也可从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构成要素中审视和思考。

1.观念国际化:更新观念,制定院校国际化发展战略或规划。职业院校应根据院校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制定本校国际化发展规划,提出相应的国际化发展目标、规划要点、基本原则、实施策略及保障措施等,并将国际化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

2.师资国际化:加大力度,提升管理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注重拓宽管理人员的国际视野,积极做好管理人员的出访学习工作,同时应有意识地吸纳留学归国人员尤其是具有国外同类高校管理经验的人员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以提升管理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加强教师的对外交流工作,力争建立一支具有国际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洞悉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了解本专业国际发展态势、熟练掌握外语的高素质教师团队,因此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与讲学、参加国际交流与科研合作等。

3.课程国际化:进入课程,构建国际化的教学体系。国际化课程是指“在国际观念的指导下,把国际的、跨文化的知识与观念融合到课程中来,通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材建设、外语教学等各种形式,培养具有国际观念、国际视野和技能的国际性人才的动态发展过程”[4]。因此,课程建设国际化是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问题,也是实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要途径,主要是将国际元素和理念整合至课程的教与学中。具体而言,是通过国际交流合作,从国际化课程开发、原版教材引入、双语教学、资源共享及远程教育技术利用等几方面来针对性突破,从而打造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被国际执业机构认可的课程品牌,以满足区域、行业和产业等国际人才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形成特色化的课程结构。

4.氛围国际化:创造条件,丰富国际化形式。如增强夏(冬)令营双向交流,开设海外带薪实习项目,让师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增进师生双向交流与培养,由传统的周考察制转变为年进修制;深入课程对接程度,由以双方互相承担学分转变为共同融入课程建设;增添更多国外人文类课程,增强双方师生的文化交流基础与尊重能力等。此外,应采取措施,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如积极争取机会主办或承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交流会,进行跨国界的学术交流和切磋;搭建科研协作平台,拓展国际科研合作的渠道,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跨国合作研究,共同建立产学研基地等。

5.管理国际化:积极探索,形成国际化合作办学机制。国际化管理策略是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诠释意义,受到环境、规划、集权与分权以及利益分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未来发展趋势,选择合适的国际化管理策略;另一方面,由于管理策略常由院校领导制定,而国际化过程需要院校众多主体的参与,是各种利益间的博弈,常会呈现出多变性。因此,国际化管理策略的实施过程同样也是一个策略再制定和再完善的过程。细节运行上,为确保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还需要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实现教学管理对接,如完善学分制、引进现代教育管理手段;建立与国际衔接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质量评估方法等,并尽可能地执行国际通用标准,使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参与国际认定。

参考文献:

[1]周萍,陈明选,杨启光.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分析[J].江苏高教,2007(5):125-127.

[2]王江琼.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J].高教研究,2004(1):41-42.

第8篇

一、主要业绩

(一)荣誉表彰情况

1、200x年初,我县在流通业发展总量、市场体系建设、商业改革发展、市场流通管理综合考评中,名列省厅表彰的xx个县(市)第x名;在利用外资逾千万美元的xx个县(市)中名列第x位。2、200x年x月,召开的全省商务工作会议上我县商务局荣获200x年度内贸流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重点流通企业xxx贸易中心0x年在全省县级商贸零售流通企业中名列第一位,xx年3月,中心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商贸流通重点扶持企业(全省仅xx家)。3、200x年x月x日,xx县商务局作为县政府工作目标责任部门,获“县直单位年度工作目标考评先进单位”表彰与奖励。

(二)超额完成各项指标

1、利用外资工作。全县利用外资企业xx家,其中,农业型企业x家、工业加工型企业xx家、休闲旅游服务业x家。主要出口产品有磁性材料、电子(元)配件、机电、纺织品、建材、非金属矿产品。1—12月,全县实际到位利用外资xxxx万元,完成年计划的xxx%。2、外贸进出口工作。外贸出口有实绩企业xx家,获权企业xx家。磁性材料、蜂产品、轻工产品、农副产品四大出口基地。据海关统计,1-12月份全县实现出口总额为xxxx万美元,同比增长xx%,完成年度目标的xx%;实现进口x万美元。3、外经合作工作。据公安出入境管理处统计,1-12月,全县流出境外人员xxx人,其中出境至美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达xx%,外出从业劳务、商务等生产经营行业人员xxx余人,占总人数的xx%。4、内贸流通工作。全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x.x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xx﹪。流通企业xxx贸易中心xx年在全省县级商贸零售流通企业中名列第一位。1-12月,xx中心实现销售额x.x亿元,同比去年上升xx%。xx大楼完成x.x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xx﹪。5、市场建设工作。全县xx、xx两年共配置乡级店xx家、村级店xxx家,配送中心x个;xx年,建立大型农资配送中心x个,兴建乡级店xx个、村级店xx个。连锁网点遍布xx个镇和60%以上的行政村。6、市场管理工作。肉品方面,立案查处xx多起,依法捣毁私宰黑窝点4处;累计完成进点生猪xx.xx万头,病害猪检出率3.38%。成品油管理上,共清理整顿站(点)xx个,限期整改与暂缓年审的xx座、迁(改)建的x座。酒类备案登记,对照有关规定,目前已登记批发商x家、零售个体工商户xx家,备案餐饮行业x家。7、企业改制工作。系统内涉及改制的企业共xx家x。迄今为止,已改制完毕的企业x家,置换正式职工xxx人、离退休职工xx人、遗属包养xx人。8、招商引资工作。200x年共引进内资项目x个,投资规模xxxx万元以上项目1个。项目投资总规模xxxx万元,12月底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xxx万元,实现年任务的130.7%。

二、主要工作

(一)有序推进商贸流通企业改革,探索并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运营的新机制与新思路。按照“成本统筹、效益兼顾、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企业改制工作规范实施。一是因企制宜,因势利导。针对各企业实际,因企制宜,适宜股份则股份、宜破产则破产、宜卖则卖。改制的xx家企业中,整体出售的x家,采取依法破产的共x家;食品公司采取整体或分块出售形式。二是规范程序,按章操作。坚持民主决策与公开透明两项原则,以县委xx号文件为准绳,切实维护国家、集体与职工三者利益,力求实现改制方案的民主化、资产变现的最大化、改制程序的规范化。三是优化环境,加强服务。全力实现改制工作的“零干扰”与改制进程的“零障碍”。四是创新机制,加快发展。xx中心于20xx年x月推行股份制后,去年租赁了原xx家俱城xxxx平米经营面积,兴办大卖场。今年初还增资扩股,改建了面积达xxxx平米的xx专营商城。xx公司实施“双置换”后,兴建了xx电器城、改建了xx大楼,拓展城乡市场辐射面,开辟农村连锁经营。xxx公司筑巢引凤,以商招商,与江苏两位客商联合投资xxx万元,兴建营业面积达xxx平米的服饰购物广场。

(二)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核心,拉伸农村流通市场商业链,搭建物流配送新平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xx年我县被商务部和省政府列为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县。按照省厅市局的部署,我县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全县范围内力争建立配送中心x个,乡级连锁店xxx个,村级连锁店xxx个,全县日用消费品和农资连锁店镇域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覆盖率达到60%。一是加强领导,严明责任。县政府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商务局拟定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例会制度;镇、村积极为市场工程提供宽松环境,做好用水、用电、用地等方面的协调服务。县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奖励、补助试点企业。二是严格标准,规范要求。商务局于x月x日在商务局会议室召开试点企业工作会议,强调了新建、改造乡村农资连锁店时,对照商务部规范改造要求,在营业面积、店容店貌、人员素质、质量服务承诺、证照办理等各方面必须符合标准要求。三是对照标准,严格把关。我局严格规范标准,凡低于标准的,一律不予核查验收。

(三)培育出口主龙头,积极扩大外贸进出口,实现内外贸易互惠双赢。200xx年,我局以优化环境、强化服务为着力点。一是积极争取项目扶持资金。5月,我局精心编制的磁性材料、蜂产品、雄风材料三个项目,申报外贸发展促进资金。二是及时兑付奖励扶持资金。宣传外贸出口促进政策,争取在基地建设、品牌培育、产品征集方面,获得资金扶持,及时兑现20xx年度出口奖励xx.x万元、外贸出口奖励x.xx万元。三是力争市场开拓资金。xx年全县共有x家企业参加申报,获支持资金xx.x万元。四是引导企业参会参展。开展国际市场。先后组织企业参加“华交会”、“广交会”、“徽商大会”等大型洽谈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县xxx公司20xx年已突破“坚冰”,实现了自营出口,取得了零的突破,获得出口实绩xx万余美元。

(四)以优化环境为着力点,严明一岗双责体系,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提高利用外资外经工作整体水平。一是深入调研,释疑解难。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基层和外商企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协调和解决在利用外资工作和企业运行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协助基层和外商投资企业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外商投资的相关法规以及优惠政策。二是规范程序,积极报审。从项目洽淡、立项到审核和批准,为外商投资企业做好初审与申报,努力提高外商投资企业的申报审批工作效率。三是准确把握,严格考核。根据利用外资数据统计原则。确保做好到材料完备、数据准确、参考有效,协助上级与有关部门指导利用外资外经工作,针对在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动态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的相应对策。

(五)加强市场监管,整治不法违规行为,规范流通市场秩序。确保重点商品市场的规范有序与安全健康。

第一,严明成品油市场监管。联合安监、消防、工商等部门,适时建立了成品油市场的准入许可、住处监测、监督管理、行业协会等管理服务体系,严明了市场巡查、质量抽检、动态监管工作机制,从严掌控市场准入、油品质量、规范经营“三关”,通过市场巡查、专项整治、质量监测,借助验照年检和维权投诉,建起一道功能健全的市场安全防护网。第二,加强肉品市场管理。20xx年,本着改革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切实加强肉品市场监督管理,规范肉品流通市场秩序。一是明确工作目标。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方针和“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着重培育肉品放心市场,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及制售注水、病害肉等违法行为,加快屠宰场的清理整顿和改造提高,实施肉品市场准入管理。私屠滥宰和制售注水、病害肉上市场现象得到遏制,肉品质量得到提高。二是明确工作重点。我们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配合,采取集中专项整治,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做到日常监管和集中专项整治有机结全,开展集中统一的联合执法行动,重拳打击私屠滥宰行为。

第9篇

1989年11月开业的锦绣中华,引起轰动,1亿元的投资当年回收。以其收入滚动开发的民俗村于1991年10月开业,再掀热潮,1年半后又收回了1.1亿元的投资。接着以5.8亿元兴建世界之窗,1994年6月开业,又创辉煌,预计2年半收回投资。它们不仅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生态环境效益,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和增进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同时绿化美化了深圳湾畔一大片土地。

深圳三景区的成功,引发了全国性的人造景点热。然而,群起仿效的结果,盛衰各异,成败不一。

为探其究竟,我们南下深圳,一头扎进这三处景点,观察,座谈,讨教,查阅资料、数据,做了一番调查。

事实和许多资料说明,深圳三景区的成功,来源于下述几个因素:

一、天时地利:丰茂的客源市场

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经济腾飞需要以发展旅游业来催化,旅游开发又要以经济繁荣为依托。选择旅游开发作为深圳新区华侨城建设的切入点,这一重大举措一开始便是企业行为,其投资和经营主体是香港中旅集团。雄厚的经济实力,广泛的海内外客源和信息网络,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正确的开发思路和畅通的客源输入渠道,这一切形成了境内境外优势互补之态势,构成旅游开发的强有力的先天依托。此为天时。

毗邻香港,近年又有72小时免签入境的特殊政策;背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这里人口稠密,生活富裕,人均收入高,旅游需求旺盛。深圳市本地即有300余万居民和长驻人口,工薪阶层月收入人均超过1000元,还有每年500万人次来自全国各地的出差人员和观光客。

近几年交通发展迅速。至1994年底,深圳机场已有48条航线,每周520次航班;客运港每天进出轮船120次航班;铁路每天进出客车60班次;广深高速公路和准高速铁路开通后,广州至深圳,汽车1小时,火车1.5小时即可到达。

深圳市内通过三景区所在的华侨城路段,有26条中巴线路,7条大巴线路。此外还有数十条不固定巴士的线路。至于的士,招手即是。这里每小时的往返车流量为2440辆,交通十分便捷,可进入性良好。此为地利。

来这里的游客构成,据世界之窗的周末抽样调查:来自珠江三角洲的约占50%,外省游客约占20%,本地居民约占15%,海外游客约占15%。

我们现场截取3月上旬非周末一天的游客量:锦绣中华3400余人,民俗村4700余人,世界公园13000余人,合计21100余人次。据称这是通常状态。1994年10月1日,三景区游人高达7万人次。1995年春节6天共接待45万人次,其中境外客近10万人次。1994年共接待671万人次,比1993年的621万增加8%。若以人天平均消费100元计算,全年总收入约7亿元,其经济效益可为全国人造旅游景区之冠。

二、规划先行:跟着市场走

全国知名的“深圳速度”,数月内即高楼平地迭起。可是当初华侨城这块荒芜之地获准开发之后,却半年不见动静,令人纳闷。殊不知此时一个高层次的专家组正紧锣密鼓地运筹帷幄,精心编制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并先后有数百位海内外专家参与论证。决策层强调,规划一定要看得远,起点高,求独创,有特色,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以“世界第一流”为规划的目标。

要兴建能强烈吸引游客的旅游景区,这里没有现成的旅游资源,只有凭“空”造出一批景点来。造什么?怎么造?高层决策者的思路是,从客源市场的需求中寻找答案。他们瞄准了两个600万。一是600万作为香港居民的中国人,二是每年来港旅游的600万世界各国旅游者;此外还有本市居民和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中国人需要形象地认识自己,外国人希望集中地了解中国。海外人需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中国人需要了解世界的历史和文化。主题由此确定,先后产生了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村和世界之窗的蓝图。“一步跨进历史,一天畅游中国”、“您给我一天时间,我给您一个世界”,锦绣中华和世界之窗的这两句宣传口号,正是策划者总体构思的概括。

这里的总策划者是资深的旅游专家、香港中旅集团总经理马志民。我们遇到的工作人员都说,非常佩服马总的“直感”,他一下子就看准了这个项目。其实“直感”并非主观臆想,而是来自马总对于海内外旅游市场的透彻了解和把握,来自他建立在对世界各地旅游景观仔细观察和潜心研究基础上的理性判断。用华侨城旅游部一位管理人员的话说,策划和规划的思路是“跟着市场走”。

作为旅游产品主体的景区,针对游客的心理需求,从总体布局,到每一座建筑、雕塑、庭园、小径,以至指路牌、路灯柱、小商亭、休息椅、电话亭、垃圾箱、洗手间和花草树木,无不精心设计,精雕细琢。其造型、色彩和竹木草石自然材料的选用,都力求同景区的主体浑然一体。每个小区的背景音乐也随景而异;在一片郁郁葱葱的荔枝林里,传来悦耳的“鸟啼”,这个精心配置的音响效果几乎骗过我们的耳朵。使人感到他们是在悉心追求产品的整体和谐与完美,是在潜心营造一种愉悦游客身心的氛围。这种氛围正是高品位的旅游吸引物不可或缺的。

把游览观光活动推向的是每晚艺术大游行和中心剧场演出,以及各种不定时的节庆活动。这是这一旅游产品最为光彩夺目的组成部分,是产品不可分割的动态部件。民俗歌舞,民族服饰,编钟演奏,以及亚非欧美和大洋洲的土风歌舞,五彩缤纷,淋漓尽致。许多游客都要等到晚上看完演出才兴尽而去。这种动静结合的产品结构大大提高了观赏效果,也使大批游客留在华侨城的饭店过夜,提高了产品的附加效益。

旅游规划讲求行、游、住、食、购、娱诸要素的配套。除景区内的小配套外,还有景区周围的大配套。他们采取的是成片开发,分期建设。除了这三大景区外,已建的还有华夏艺术中心、杜鹃山雕塑公园、深圳湾大酒店、海景酒店、艺苑酒店、新桥酒店、旅游商品开发公司和华侨城中国旅行社。正在建的有沙河酒店和面积35万平方米的中旅广场。这是个花园广场,它将景区前宽阔的深南大道的车道改入地下,地面建成长达数里的步行街、世界风味美食街、现代化超级购物中心、会议展览中心和酒店等。此外,拟建的还有深圳湾度假村、保龄球馆、港澳客运码头、华侨城医院和深圳湾俱乐部等。按照《华侨城发展战略与规划纲要(1995—2004)年》的构想,华侨城不仅是一个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文化旅游区,而且是深圳的“示范开发区”,将为深圳市民和海内外游客提供一种超前的、崭新的现代生活的模式。

他们的经验是:“规划就是财富”。我们要补充的是:科学的规划是成功的先导。规划的先导性和前瞻性,决定了它的效益必须经过若干时日才能逐步显露,在此过程中往往会有误解和阻力。这就要准确把握市场的走向,使规划和财富同步实现。

三、经营管理:科学+文化+人情味

管理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员工的管理,二是对景区的管理。后者主要体现在对游客的服务上。而这两者是相互渗透的。他们的经验是治事(管理景区)先治人(管理好员工),治人先治规(各项规章制度)。

科学的规章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因为科学就是切合实际。他们实行分片负责、三位一体、记分考核的管理制度,将景区依自然地形划分成片,每片为一管理组。各组将景点管理、环卫管理、洗手间管理三者合一,分工不分家,奖罚分明。同时实行记分考核制,将各工种的劳务分解成若干个考核项目。如将环卫的劳务分解为“考勤、劳动态度、清洁、烟蒂纸屑、标牌擦洗、石凳擦洗、灯具擦洗、景点兼护、文明礼貌”等,每天检查记分,按月累计,作为奖金发放的主要依据。其他工种也分别有各自的考核项目。

在园区小道上,正为我们驾驶电瓶车的小姐,看到路旁有游客跳进草地去照相,她和颜悦色在招呼那位游客,请她离开草地到外边来照相。这似乎是她的份外事,使我们看到了业已形成的全员管理(服务)意识。

对于艺术表演团则实行练功场、排练场、表演场“三场管理制度”。严格考勤,制定工作程序、岗位职责和奖罚制度。实行表演艺术生产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管理。

三处景区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在管理方式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彻底抛弃了曾用过的红袖章、吹哨子、警告牌、罚款牌那些使游客反感的阻吓式管理方式。清洁工默默地跟在游客后面将其随手丢弃的杂物扫起,你再丢,她再拣。这种跟踪式清扫,体现了“游客至上”的服务精神,也是对游客的一种无声而有形的提示。晚上清场的广播音响起,管理人员陪着还没离去的游客边走边讲解景点,而不是吆喝着驱赶游客。这种陪游式清场,使游客带着员工的一份温馨离园而归。

以疏导代替防范,充分尊重了游客,创造了宽松、和谐的游览环境,化解了可能出现的纠纷,同时达到了管理的目的。这种氛围启动了游客的自律心理,丢弃杂物的游客日渐减少。在这里我们看到国内少有的清洁如洗的景区,正是这种文明管理的结果。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里的洗手间。洗手间里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有盆栽绿树、轻柔音乐和阵阵幽香。还有梳子、针线包、电吹风、小药箱等免费服务。服务员微笑着为客人递手纸、拧水龙头。我们曾抱着疑惑的心态,走进一个又一个洗手间,一连看了七八间,终于信服。原来他们在精心营造“洗手间文化”。长期以来洗手间给中国旅游业形象在海内外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使他们决心将管好洗手间同维护国格和维护民族自尊联系起来。创造洗手间文化的最佳服务员黄积发被树为榜样,所有洗手间的服务员都需经他的培训合格方可上岗。今年初,华侨城历时27天,检查了80个洗手间,评出优秀洗手间3个,文明清洁洗手间12个。洗手间的卫生状况应是评价景区管理水平的第一准绳。洗手间能管得这样好,整个景区的管理必然是第一流的。每年元旦,马志民总经理将亲笔签名的贺卡送给这里的清洁工;每年春节,他都给清洁工拜年,感谢他们为维护民族自尊付出的辛勤努力。

他们明确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而对人的管理除了制度便是感情。在民俗村,他们根据民族员工的特点,制定了“真诚爱护,加强教育,善于引导,严格管理”的方针。用工制度对少数民族实行倾斜,取消试用期。生活上充分尊重民族习俗,为伊斯兰教信仰者办清真食堂,为他们举办自己的民族节日活动,此外还有生日晚会、卡拉OK比赛、图书阅览室等。许多民族员工说,在这里工作好像进了学校,能学到许多东西。回到家乡的员工大多成为当地发展经济文化的骨干。

四、成功之本:高素质的人员结构

在几天的考察中,我们在华侨城指挥部看到各管理机构人员精干,办事高效。办公室里见不到手持一张报纸,嘴刁一支烟,侃大山、聊大天的现象,都是在聚精会神地认真工作。对我们的接待安排摒除了常见的那些繁文缛节,但该帮我们办的事都一一按时办了。

与一般文员、部门经理和总经理接触、交谈,给人印象是思路清晰,见解各有个性。这引发我们找人事部门进一步了解这里的人员结构状况。

从数字看,世界之窗文员以上的管理人员236人,大专154人,占65%;大学本科77人,占32%;硕士5人,占2%。华侨城旅游发展部是直接主管这三个景区的部门,工作人员仅5人,其中硕士3人,大学本科与大专各1人。专业为经济、历史、中文等,还有理工科。民俗村的管理层里就有民俗学硕士。这里人才济济,智慧聚集。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就参考和引用了他们的不少文章和谈话。

用人制度是双向选择。不少人是毛遂自荐,经考核而进来的。深圳本是移民城市,人才来自四面八方,筛选人才有很大余地。外地常见的关系网这里较薄弱。来这里的人都有吃苦、拼搏的充分准备,因此对于这里严格管理和就业风险的心里承受能力较强。这里没有“铁饭碗”可端,优留劣去,每个人都有危机感。他们说,这里的人才市场机制已初步形成,人才流动趋向市场化。

人员培养构成网络,各层员工有不同的培训机制,连洗手间的服务员都要经过培训合格才能上岗。景区所在的华侨城员工及家属子女,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成人教育,都已完善。正在建设中的中旅学院,是一所直接由旅游企业办的新型旅游高等学府,准备既培养本科生,也培训在职人员。

无所不在的企业文化,营造了文化的良好环境,逐渐陶冶和提高了人们的素质。世界旅游组织曾提出:“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员工,高质量的旅游”。从这里我们领悟到,高品位景点和高水平经营管理所带来的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归根到底是高素质的人员所创造的。这是成功的根本。

对三个景区的调查研究,我们获得了一点启示和思考。

启示:

分解深圳三个景区取得成功的几条因素,对照国内各地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他们的经验可一分为三:

一是可以学到的基本经营,如以市场为导向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景区的总体构思与各零部件的和谐统一,中外民族的内容与现代管理方式相结合,拳头项目与服务设施的配套,景区内外旅游六要素的配套,景区开发与城区建设的结合,分期建设与成片开发的衔接。

二是可学而难学的一些独到经验,如双向自由选择的用工制度和高素质的人才结构,旅游企业创办高水平的大型艺术团,艺术表演成为旅游产品的有机组成部分,高品位的文化内涵渗透到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各个环节等,这需要有较成熟的人才市场和文化市场机制及其他社会条件的配合。

三是无法照“学”的独特条件,如其坚实的先天依托,雄厚的经济实力,特殊的地理位置、城市性质及其形成带来的客源市场优势。

因此,在开发和经营人造景点方面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可照搬照抄的“深圳模式”。只有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择其可行者而借鉴之。古人曰:“橘逾淮而北则枳……此地气然也”。所谓“地气”,即各地相异的水土。此时此地成功的经验,移植到彼时彼地就不一定成功。

思考:

锦绣中华高峰期每日8000游客,维持了3年。民俗村的建成,对锦绣中华第三年还能保持高峰起了促进作用。如今这两个景区的日常客流量已分别降到3000和4000多。世界之窗开业,构成更大的规模效应,对前两个景区的客源既有带动,又有争夺。目前世界之窗的势头正旺,日客流量几乎接近另两个景区之和的1倍。

华侨城管理层中有几位与我们不约而同地正思考着这样几个问题:

锦绣中华、民俗村客源量开始下降的趋势能否遏止?有何有效对策?

以每隔2—3年新增一个景区来维持热度、推动的做法,终有尽期。新老景点如何延长各自的生命周期?

规模效应在景区之间既相互带动又相互争夺,其正负两个方面如何权衡其轻重?如何把握规模效应的临界线?

这些问题或许在全国旅游业界有一定的共性。愿读者和我们共同给以关注和思考。

参考书目:

1华侨城十年规划小组.华侨城发展战略与规划纲要(1995—2004年)

2深圳湾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方案

3深圳特区华侨城建设指挥部.以景区建设带动旅游业的综合发展

4锦绣中华发展有限公司.探索具有“锦绣中华”特色的景区管理模式

5刘圣佳.中国发展旅游史上辉煌的交响乐章——深圳“锦绣中华”现象剖析

6刘圣佳.在特区发展旅游业与弘扬民族文化的探索和认识

7深圳锦绣中华发展有限公司.企业办团的思考和探索

8深圳世界之窗有限公司.从世界之窗看艺术进入市场的一条道路

第10篇

由于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阶段,一些预防经济犯罪的机制没有及时跟上,近几年来的刑事审判统计结果显示,经济犯罪正有越来越猖獗之势,波及社会各个领域。一批震动全国的大要案,如慕马案、案、案、案等都与经济犯罪密切相关。由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引发的楼塌、桥垮以及特大火灾、爆炸等惨祸也时有发生,给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危害国家的经济安全。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在建立和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由于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在经济领域内,以非法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经济犯罪活动日益增多,给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失,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据统计,每年我国因不诚信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合同诈骗等经济犯罪带来的。

经济犯罪,一般人认为是个轻罪,事实上是国家对经济犯罪非常重视,刑法分则第三章专门规定了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用8 个条文设置了15种死罪。可以大胆地预测,经济犯罪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还会呈现上升态势。因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外向性将大为增强,经济和社会格局将受到显著的影响,经济发展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脱节和失衡将不可避免。在上述各种经济犯罪诱因的影响下,我们认为经济犯罪较之过去可能出现一些新趋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单位犯罪的现象将进一步增加。入世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与完善,所有制结构将进一步由单一向复杂转化,从而使经济犯罪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变化。除了传统的自然人犯罪外,单位犯罪将会越来越多,诸如走私,生产伪劣产品;偷税等单位犯罪有可能进一步增加。

其次,犯罪领域将进一步拓展。这一拓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向新兴的经济犯罪领域发展。入世后,各种专业市场不断得到发展,各种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将不断出现,而其规范机制却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建立或健全起来。在金融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高科技市场等不断兴起的新兴市场中,由于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极易成为各种犯罪分子投机的场所。二是向执法部门渗透。工商、税务、海关等行政执法部门大都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权力与利益的结合点。入世后,随着大量的经济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执法部门将越来越多地介入经济生活。一些法制观念淡薄、金钱欲望膨胀的执法人员,很容易被经济犯罪分子拉入贪污受贿罪的深渊。

第三,犯罪手段更为复杂化、多样化和现代化。各类经济犯罪的手段更加隐蔽,更加狡猾,并向智能型、科技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引入经济犯罪领域在国际上已经并不鲜见,如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贪污犯罪,利用高科技手段伪造货币等。至于设立公司,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活动,在入世后相对日趋自由的贸易环境中,很有可能大量出现。

第四,经济犯罪种类将不断增加。除走私、贪污、贿赂等原有的经济犯罪案件继续增加外,新类型的经济犯罪,如刺探、搜集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业务秘密;窃取、出卖本企业的技术秘密;封锁市场,垄断价格;制作虚假广告,操纵股市行情从中牟取暴利等“新兴”经济犯罪类型,也会不断出现。

第五,经济犯罪的跨国化和集团化的趋势将大为增强。跨国性经济犯罪实质上是经济犯罪活动在地域上的扩展和延伸。犯罪要素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是国际性经济犯罪的主要特征。入世后,随着人员跨境流动的进一步方便,境外人员入境犯罪将逐步增多。同时,境内以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盗运珍贵文物、盗窃、诈骗等经济犯罪为主的经济犯罪分子,作案后携带赃款赃物潜逃国外或港澳台地区的案件也会不断增多。

第六,经济犯罪危害性将日趋严重化。集团化和跨国化的经济犯罪,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结果将愈来愈严重。在金融和证券领域的经济犯罪,往往会导致银行破产,成千上万股民的损失,不仅造成经济上的重大损失,还严重危及社会的稳定。

一、当前经济犯罪的主要特点

从青州法院审结的经济案件来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犯罪分子往往内外勾结,共同作案

犯罪分子自恃聪明,利用经济领域里我国法制及法规管理制度上的漏洞,有的是单位的个别领导与关键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相互勾结,有的是单位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相互勾结、共同作案。如有的犯罪分子拉拢腐蚀银行职员为内应盗取存款单位开户印鉴卡,然后私刻印鉴,伪造信汇凭证进行贷款诈骗;有的犯罪分子内外勾结编造交通事故,扩大事故险情等进行保险诈骗。

2、结伙诈骗案,呈现集团化趋势

犯罪分子为追求共同的犯罪目的,结成犯罪团伙,有组织有分工,手段专业,往往是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犯罪成功率高,危害极大。如我院审结的信保红借用抽纱厂名义,多人合伙分工像演戏一样从潍坊一个体门头骗取年货10000余元,至今主犯仍在逃。

3、手段多样化、装备现代化,有些经济领域的犯罪中使用了高科技手段,很多表现为智能化犯罪。如有的犯罪分子模仿领导签字、私刻印章、变造防伪标志,伪造产品提货单,如有一犯罪分子就采用这种方式从我市某酒厂提走价值十余万元的酒水,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4、受害人多,涉案金额大

一些犯罪分子以“高回报”、“高利息”为诱饵非法集资,骗取社会公众巨额资金,或结伙诈骗金融机构或生产企业,得手后大肆挥霍并携款潜逃,造成极大损失。这些集资款除少部分用于支付利息外,绝大部分被行骗人挥霍或据为己有。

转贴于

5、大要案持续增长

我国司法机关一贯坚持对经济犯罪进行严厉打击,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犯罪分子往往铤而走险,以身试法,一些大、要案不断出现,涉案金额越来越高,并且呈现多发的趋势,如厦门远华走私案中,涉案金额已高达几百亿,令人触目惊心。

中国社会还存在着经济犯罪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和条件,因此惩治腐败和健全经济犯罪预防机制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堵塞经济犯罪危害社会的“黑洞”,遏制腐败。

二、经济犯罪案件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经济犯罪的产生有着全方位、多层次的原因,综观当今我国经济犯罪预防的现状,结合有关专家的观点,我们认为这类犯罪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深层次和浅层次问题。深层次是指我国政治体制问题,浅层次是指具体制度问题。经济犯罪产生的关键原因还在于体制。即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没有适时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国家权力系统中,尚未及时建立起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制衡机制,权力过于集中而又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制衡机制,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和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影响下,很容易导致权力的异化,滋生经济犯罪。企业中,仍存在以人管人的传统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以制度管人、以法律约束人的现代化管理机制。

第二,道德和法律问题。在这方面,道德问题十分严重,道德沦丧,不顾廉耻,无人格的人(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大有人在。道德问题如此严重,仅提出一个方略解决不了问题,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在各行各业中,在现有的人员队伍中强化道德约束。但更为重要的是法律的规定,在当前情况下,法律的特性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两者相辅相承,均不可偏废,不能因提依法治国,忘了道德建设,也不能因为提依德治国,忘记了依法行事,两者均不可缺。

第三,严重官僚主义。这主要是渎职犯罪。官僚主义行为和作风,亦是党政机关工作效能低下的一个主观原因,又是国家公职人员渎职犯罪的集中表现。职务犯罪与官僚作风紧密联系,比如由于某些公职人员的玩忽职守,疏忽大意,违反科学,违章蛮干,冒险施工而造成矿企业重大责任事故;有些公职人员严重不负责任,没有查明签约对方资金情况和履行能力,就轻信对方,支付款项或发放贷款,造成国家巨额资金被骗或难以收回的现象;有些地区和部门的领导,不经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草率决策和盲目投资,展开大规模的基建工程而导致国家巨款资金、资源的惊人浪费,等等。严重的官僚主义的存在,必然会出现滥用权力或不正确行使权力的现象,必然会导致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等渎职犯罪的产生。

第四,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与渎职犯罪本无共同的内涵,权力腐败也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但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我们,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一切生产要素都要进入市场,通过市场的公平竞争,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目标的实现。因而一切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具有了可以转化为商品的内在动因,一旦时机成熟,它们都有可能现实地转化为商品,其标志即是权利交易或以权谋私。目前,我国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制体系,来规范企业行为,经济行为和市场行为,正常的市场行为往往受制于非正常的行政干涉,也为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创造了条件。司法实践中查处的大量的徇私枉法、徇私舞弊、渎职犯罪大多出于此种原因。

第五,法制观念淡薄,对经济犯罪所带来的社会危害性认识不足是犯罪产生的主观因素。渎职犯罪的产生既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与犯罪主体的主观认识和心态有关。近几年来,虽然普法工作日益加强,但仍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一些干部特别是企业领导干部工作较忙、应酬较多、加上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只要企业效益好,一俊遮百丑,忽视了经常性的普法学习和教育,甚至有些领导干部受“工作失误,没有中饱私囊”等错误观点的影响,瞒案不报或出面活动,要求减轻或免除对犯罪分子的处罚,以致在打击和处理力度上不够,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

第六,打击和预防的力度不够是渎职犯罪产生的客观因素。尽管经济犯罪会给国家和集体造成巨大的损失,但由于相对于严重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而言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小,案件查处难度大。办案人员对此类案件或多或少存有畏难情绪,司法机关对此类案件的处理往往秉着教育挽救的目的,量刑也较轻,因而达不到警戒的目的,反而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处罚偏轻,打击不力,客观上助长了经济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 关于预防经济犯罪的几点设想

一是超前预防与事后预防并举。超前预防和事后预防是针对发案而言的,超前是指犯罪行为发生前运用各种预防机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减少引发犯罪的各种可能性,将犯罪的苗头消灭于萌芽状态;事后预防是指犯罪行为实施后的预防,针对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制定整改措施。超前预防可发挥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可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挽救一大批可能走向犯罪的人。事后预防能产生“亡羊补牢”之效。

二是重点预防与普遍预防相结合。重点预防于普遍预防相结合可分为三种:一是根据目前的情况将重点放在党政机关及税务、工商、海关、商检、公安等行政执法部门,而将其他系统和部门作为普遍预防的对象;二是在某一系统或单位将重点放在易发案件的重点部位和重点人员,而将其他部位和一般人员作为普遍预防对象;三是在预防措施上将重点放在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和改革建制方面。

第11篇

关键词:软件学院;战略规划;制度创新;文化建设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2001年建院,是国家首批示范性软件学院,肩负着培养软件人才和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的双重任务[1]。为保证办学质量,突出特色,建院伊始学院就确立了“教学立院、管理建院、学科兴院、科技强院”的办学方针,依照“管理建院”方针,学院注重宏观设计微观操作,制订了“十一五”学院发展规划,并在教学、科研、学生、人事、后勤等各方面制订了系列制度,保证了学院管理工作的规划性,促进了学院的健康稳步发展。

十年来,学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先后向社会输送软件人才2 600余名,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就业率100%。学院的教师队伍也由最初的11名教工发展到今天40余人,并先后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教研工作者,包括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教育创新标兵、师德先进个人、高校优秀辅导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另外还有多名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和1名“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学院的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也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先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核高基重大研究计划、国家重点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工程等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科研成果居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之首。

学院的学科发展是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为导向,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系统科学、计算数学和应用数学等为依托,注重跨一级学科的交叉与联合。学院在深入研究和分析ACM/IEEE CC2005的基础上,开展了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研究,结合我国软件工程专业的发展要求,编写出版了《中国软件工程学科教程》,组织研制了我国高等教育软件工程专业规范。2007年学院软件工程与管理、信息系统安全、软件系统设计、计算机图形学、信息系统工程等5个专业方向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清华大学6个本科专业之一第一批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清华大学软件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软件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实验平台建设”分别获2006年、2008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清华大学软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入选2008年度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总结学院十年发展历程,科学规划、制度创新和文化建设是学院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1 长远思考,注重战略规划

战略管理是研究型大学管理体系中的一种能力资源,在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产生、整合、提升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软件学院在学院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了学院的战略愿景,即“坚持质量第一、素质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精品意识,积极推行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将学院建设成国际一流水平的学院”。表现为建设一流的学科,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流的教学平台。为实现战略愿景,学院2005年6月制定了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规划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各软件学院的发展现状、清华软件学院的特长与优势,进一步明确了学院的战略定位,即“精品教育、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国际一流”,提出了学院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目标及量化指标。

“十一五”规划中,教学工作目标是“以基础教学与能力教学为主线,在教学体系中实现案例教学,强调教学与科研成果结合,学生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相结合,课堂讲课内容与国内外文献相结合;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内容,突出软件与系统科学的教学特色”。量化指标是“力争申报成功1~3门精品课(包括申报研究生院精品课);每个研究所新开设课程2~3门;每年自编教材1~2门,力争体现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融合最新国外著名教材;同时注重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出精品课教材,培养精品课教师等各项工作,确立我院教学的前沿地位”。五年来,学院教学工作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在完善已有教学计划与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课程设置(或置换课程)和教学策略,建设完成了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2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7部“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

不仅如此,学院的科研、服务与队伍建设工作也基本实现了规划目标。在队伍建设上,学院规划“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正常引进师资的同时,学院还将聘请国外客座教授和讲席教授组作为重要任务”。五年来,学院共引进教师13人,聘请客座教授2人,兼职教授1人,高访学者2人,专家顾问5人,充实提高了教师队伍,活跃了学术交流氛围。其中高访学者PAUL从2007年连续3年聘期,“形式化方法”专家顾问组成员5人2008年起几乎每天都在学院,与学院相关研究所进行了深入实质的合作交流,为学院的教学、科研与学生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学院又设立了“软件理论”讲席教授组,团组成员11人均由海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包括1名图灵奖获得者。

有志者事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院正是胸怀“一流”志向,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注重战略规划与管理,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格局。日前学院正以清华百年软院十年为契机,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广开群言,集思广益,在广大师生中开展广泛深入的讨论,总结学院十年的建设经验,制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2 实行人才动态管理,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

梅贻琦校长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软件学院十分重视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院坚持遵循激励与约束并重,注重实绩与量化考核并举原则,坚持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形成了良性的人才流动机制。

为吸引一流教师加盟软件学院,同时为鼓励培养本院教师迅速成长脱颖而出,学院设立一系列激励扶持政策,包括高端人才奖励办法、青年教师支持计划、海外人才启动经费与搬家补贴、优秀团队奖励办法等,通过经费、学生、办公场所等资源倾斜,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发展。同时通过学校高访学者计划和教育部“春晖计划”,吸引了数名高水平的境外教授到学院进行长期交流或短期讲学,并聘请国内软件工程专家和国外知名软件企业专家多人作为学院的讲席专家,开设部分课程和系列讲座。建院来,学院先后从海内外引进中青年教师28人,其中海外引进8人,实行协议工资的高端人才1人,客座教授3人,兼职教授4人,高访学者2人。

为保证人才流动,学院还建立了教师工作成果计分标准,即考核指标。指标包括教学、科研和管理三部分。教学部分包括授课、学生指导和奖励,科研部分包括SCI文章、项目、专利及奖励,管理部分包括承担行政职务、学术职务、学生工作等内容。每部分内容又从规模、程度等细分,按权重赋予一定的分值。考核达标分数分别是中级50分,副高75分,正高100分;其中科研项目是必须计分项,要求中级职称教师每年必须有10万元研究经费支持,副高20万元,

正高30万元,否则一票否决,考核不达标。坚持科学研究对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支持是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的突出特点。

考核采取过程考核方式,具体由人事部门负责,各职能部门配合,计算出教师在全年的工作得分,并由教师本人审核确认。学院严格执行末位分流,一年考核不达标亮黄牌,两年不达标亮红牌,三年不达标分流。几年来学院先后有7位教师离开学院,占教师总数的20%以上。考核是无情的,分流看似更加残酷。但学院本着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理念,对所有分流或主动离开的教师都给予最大的关怀:学院坚持认为,离开不等于失败,只是不适应现有的岗位,同时学院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帮助离开的老师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岗位。

近年来,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大学的人才培养使命日趋突显,学院更加重视团队建设和分类管理,追求人尽其才。为此学院不断完善考核指标,健全考核体系。考核不仅强调单纯的数量,更强调质量,强调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效果和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强调形成团队开展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研究,强调教书育人,考核指标正在由侧重“刚性”向侧重“柔性”转变,考核类型正在由“同一考核”向“分类考核”过渡,考核对象也在由“个人考核”向“团队考核”转变,合格标准正在由单一标准向综合标准与单项标准兼容过渡,即教书育人、团队工作、社会影响三项指标都达到时为优秀,达到两项为良好,达到一项为合格。

3 实现制度创新,突出特色管理

大学的行政管理是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支撑,它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教学和科研的效率。软件学院行政工作坚持“管理建院”方针,以规范管理为基础,在遵照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前提下,强调制度创新,突出特色管理。

建院以来学院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包括“高端人才激励政策”、“海外引进教师启动经费与搬家补贴规定”、“教师工作量考核计分方案”、“优秀团队评比办法”、“SSRT支持计划”、“开题答辩制度”、“核心组集体备课制度”、“案例教学规定”、“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博士生例会制度”、“行政例会制度”、“公文运转与归档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科研经费使用办法”、“机房管理制度”、“机器配发与使用规定”、“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制度”、“学生辅导员培训补贴制度”、“学院爱心助学金管理办法”等40余项制度规定,并定期补充修订,保证了制度的适时有效,各项管理行为有章可循。其中“开题答辩制度”、“核心组集体备课制度”、“SSRT计划”、“行政例会制度”等规定,更加体现了学院在教学质量监控、第二课堂建设、行政协调管理上的特色。

1) 开题答辩制度。

开题答辩制度即学院教学管理部门依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在出口环节设计的质量保证监督制度。根据高质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院要求全体工程硕士必须通过程序语言考试方能申请开题,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开题报告必须通过“盲评”,论文必须通过“”,学生方能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网络、数据管理等方面的编程能力”是学院对学生四项能力要求之一。程序语言是本科阶段开设的课程,学院的工程硕士除少数本院推免外,多来自外校,各校在本科阶段对程序语言的训练参差不齐。为保证学生掌握必备的语言编程能力,学院严格执行学生通过语言考试后才能申请开题的制度。为此学院每学年组织2次语言考试,分别在每学期末。考前学院组织教师为同学进行辅导。语言考试是一件工作量大、人员投入多的艰巨工作,因为考试形式是机考,教师要设计不同的考试题目,实验室要具备不同的上机环境。程序考试实行多年来,尽管每年都有个别学生因没通过而不能开题,有的学生因此不得不放弃已经联系好的就业单位,但师生们却从心底认可,因为确实把住了质量关。

为进一步保证开题申请通过的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督促教师对学生开题严格把关,学院设计了开题报告盲审环节,要求各研究所首先组织开题报告答辩,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对通过答辩的开题报告再统一组织盲评,未通过盲审的学生延迟半年重新答辩。几年来每年平均有10%左右的学生未能通过盲审。与此同时,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对完成毕业论文即将进入毕业答辩环节学生的论文先行网上,监督学生诚信为学,强化指导教师责任。

学院在毕业设计环节上层层把关,有效地保证了毕业生的质量。

2) 行政例会制度。

学院行政例会制是在实验室工作例会基础上发展而成。学院注重学生实践与工程化能力培养,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台计算机,分别设立本科生和研究生公共机房与专用机房。机房设备的管理、学生上机学习状况的监控成了实验室最主要的工作,为此实验室从建院初即开始了每周一办公例会制,解决上周出现的问题,通报新一周工作计划。几年来学院机房运转通畅,学生上机学习效果突出。曾有学生毕业后给学院留言写到“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而对于我,忆清华,最忆是机房。因为清华西北角那片银杏林间的机房见证了我们一字班的学生如何成功地被磨练成了优秀的计算机软件工程师和科研人才。”

2004年,学院加强行政管理,设主管领导2人,分设A/B角,全面管理协调学院的教学、行政、人事、后勤与实验室工作。为此,每周一的实验室工作例会演变成全体行政人员例会,早8点准时召开,主管领导主持,全体行政人员参加。会上各部门相互通报本周工作计划,协调有关工作,保证了学院各项工作完整进行,杜绝了相互推诿、“漏球”、“遗球”现象产生,提高了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

3) SSRT计划。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软件学院在学校SRT项目支持的基础之上,设立了与之相应的SSRT(Software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项目训练计划,旨在营造科学、工程、技术有机融合的软件人才培养与研究氛围,加强学生研究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编程能力、系统分析、系统建模与系统设计能力。学院通过SSRT计划鼓励本科生和研究生结成团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项目每年10月评选一次,只受理团队申请,鼓励各层次学生组合,院学术委员会成员为项目评定小组成员。支持经费来源于学院的科研经费和有关公司的赞助,每年支持额度为5~10万元人民币。

2005年以来,先后有116名本科生、85名硕士生、13名博士生申请参与SSRT计划,52个项目中37个项目获得资助,累计支持经费33万余元。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开发,激发了获取知识的热情,培育了团队协作的意识和品质,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2003级学生施侃乐负责开发的Kaleidia智能互动教学平台,从软件教学实际出发,经过两年的发展,融合了软件学院四个年级,先后几十名成员的共同努力,从2005年开始至今一直服务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专业必修课――数据结构与算法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师生欢迎。

4) 核心组备课制度。

教学评估是检查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打分评价。学院对评估结果充分重视,每学期业务办统一汇总各任课教师的评估结果报院务会分析讨论,院务会根据评估结果,结合学生工作组及教学管理部门的调查反馈,科学分析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对确实需要提高教学水平、评价得分排在全校后5%的教师,核心组领导给予集体备课,同时深入课堂,现场指导。几年来核心组先后给1位讲师、1位副教授和1位教授进行了集体备课指导,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教学评估结果多年位居学校同等规模课堂前列,其中本科生教学评估先后四年位居第一。

4 夯实文化底蕴,加强团队建设

文化是组织的灵魂,是组织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推动组织持续发展、快速成长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时,组织文化还是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动态文化,它是一个组织在长期的管理建设中沉淀出来的精神财富[3]。软件学院经过近10年的发展,通过一流的战略定位、动态的人才管理、系列的制度规范,积淀形成了团结、争优、务实、忧患的文化氛围,尤其是每年坚持的年终考核总结大会,教师们面对考核分数,面对同事的分流,更激发了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斗志,形成了学院脚踏实地、奋斗向上的文化基调。

团结、和谐、奋斗、成事是学院文化建设的目标。为此学院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施行高福利高待遇,通过改善教师生活,解除教师后顾之忧,增强教师的单位归属感,鼓励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与服务工作中。学院通过设立院岗位工资,执行普遍高于其他院系标准的课酬,提供MSE指导经费、退休人员一次性工资补贴、骨干人才住房补贴、青年教师支持计划等方式,切实提高教师收入,改善教师生活。对于离退休教工,学院通过生日祝福、节假日探望、享受与在岗教工相同的福利待遇等措施,给予教师们细微的关心和真诚的感谢。教师们充分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提高了学院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温暖和谐的文化氛围。

组织文化的形成常常与组织创始人的价值观、人格特质、经营哲学、领导方等有着直接的关系[3]。学院的核心人物,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创办的发起者之一孙家广院士为全院教工树立了“坚持每天工作12小时,每年工作365天,持续20年不动摇”的行为楷模,树立了“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基本信念。

21世纪,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创新的主力是团队。软件学院为了更好发展,为了担当起更大的社会责任,特别强调团队文化建设。因为只有团队协作,才能做成有社会影响的事,才能培养出社会的栋梁之才。近两年来,学院通过舆论引导、表彰激励、考核约束、限时整改等手段有意识导引、加深教师的团队意识。2009年学院首次表彰了非结构化数据管理、软件可信性研究、三维设计核心系统研究三个科研团队,2010年学院开始研讨团队考核方案。在2011年初结束的“我为学院‘十二五’建言”活动中,学院教工广泛参与,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43名教工建言近4万字,为学院未来发展出谋划策,情真意切,彰显了学院巨大的凝聚力。

5 结语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初见成效。在清华百年软件学院十年之际,梳理分析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的发展战略、制度创新与文化建设,希望能对软件学院未来的发展、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Z]. 教高[2001]6号.

[2] 陈锡坚. 论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战略管理[J]. 福建:教育评论,2009(1):21-22.

[3] 谭昆智. 组织文化管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8

Institutional Reformation and Culture Building under Strategic Leadership――Experiences Report from School of Software, Tsinghua University

LIU Limei, ZHANG Hui, PENG Ling, WANG Jianmin

(School of Softwar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第12篇

(一)基本特点

1-9月,我市经济呈现“低开平走”的发展态势,累计完成GDP51.3亿元,同比增长13.3,增幅比1-3月、1-6月分别提高1.9和1.5个百分点,完成年初计划的73。其中一产6.8亿元,增长6.6,二产27.4亿元,增长14.6(其中工业增加值23.4亿元,增长14.2),三产17.1亿元,增长14.1。1.工业经济“平开稳走”,经济效益趋于好转。

工业经济“平开稳走”。1-9月,累计完成工业生产总值83.8亿元,同比增长17.4,增幅较1-3月和1-6月分别提高6.4和3.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46.3亿元,增长21.5。主要原因是虽然今年以来“六六”产业(1-9月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增长36.4)、化工(1-9月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增长23.4)等表现良好,但由于支柱产业水泥行情持续低迷,恢复性增长缓慢,给工业经济增长造成较大下行拉力,使得工业增长较为平稳。

经济效益趋于好转。1-9月,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考核得分197.27分,比1-2月提高36.97分;亏损企业28个,比2月减少27个;产成品存户率增长5.3,比1-2月降低22个百分点。三大水泥龙头企业销售情况较好,建材产业行业性亏损得到有效扼制。化工、电光源和机电三大行业势头强劲,销售收入分别增长29.8、21.2和42.1。

(图一)

2.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效益农业势头不减。

1-9月,累计完成农业增加值6.8亿元,同比增长6.6。正确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与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系,加大扶持粮食生产力度,全市粮食生产播种面积56万亩,比上年增长4,粮食总产量预计23.2万吨,增长6。特色效益农业势头不减,食用菌、高山蔬菜分别实现产值4.8亿元、1.2亿元,分别增长17和12;生猪、蜜蜂产量分别达到82.8万头和25万箱,实现产值4亿元和1.33亿元,分别增长5.3和35。但受市场行情及疫病等因素的影响,生猪市场价格8月份以来开始下跌,目前已降至中猪价格7—7.6元/公斤,肉猪价格6.6—6.9元/公斤,而去年同期价格分别为15元/公斤、9.8元/公斤。农业品牌建设继续加强,共有26个农产品基地被列入XX市级以上各类特色农产品基地,14个农产品被命名为XX市级以上绿色农产品。与此同时,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千库保安、“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等扎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3.投资消费平稳增长,对外出口增势强劲。

投资完成情况良好。1-9月,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7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限额以上投资完成23.8亿元,增长26.2。今年以来推动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列入省、XX市重点、XX市“六大百亿”工程及“20__-310工程”的71个在建项目,1-9月累计完成投资17.5亿元,占了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7;二是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拉动。由于今年列入“310”重点工程的工业项目的土地、资金都已落实到位,工业投资继续保持了高增长态势,1-9月累计完成投资13.5亿元,增长34.8。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受消费者对房价下跌幅度心理预期过高、短期内商品房供应量过大、新增投资不足等因素影响,6月份开始呈下降趋势,1-6月、1-7月、1-8、1-9月比1-5月75.3的最高增幅分别降低66.9个、61.1个、63.8个和57.9个百分点。

消费保持稳步增长。1-9月,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分别增长12.9、16.5。物价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上升0.2,房地产市场价格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出口增势强劲。据初步统计,1-9月,累计完成出口2914万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江化股份767万美元,增长59.5;沃克公司496

(图二)

万美元,增长46.7;华顿服饰497万美元,增长45.3;美伊服饰128万美元,增长85.5;恒亮公司由于市场原因出口比上年同期减少26万美元,为278万美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绅特公司和云盛皮件公司出口实现零的突破,分别达到202万美元和124万美元。

4.财政金融运行正常,居民增收步伐加快。

金融机构存贷款业务均较快增长,1-9月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3.2亿元、贷款余额56.3亿元,分别增长16和12.7。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4.5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2亿元,分别增长18.8和23.5,从地方财政收入的构成上看,增幅最高的是其他工商税,增长35.3,其次是契税,增长32.5。财政总支出4.22亿元,增长26.6,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1-9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9689元,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累计5489元,增长18.3,增幅居XX市各县(市)之首,主要增长点是家庭经营性收入,达到2714.11元,增长了34.8。

(二)存在问题

1.应对宏观调控的措施准备不足。前9个月我市经济仍保持了相对较快的增长,这是近几年来高投入积累的惯性增长,宏观调控对经济增长的滞后性影响仍在不断显现,宏观环境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给经济增长带来较大的压力,部分政府部门和企业对此估计不足,工作思路未进行及时有效调整。

2.要素配置待优化。 土地、电力及资金等要素受时空因素限制,难形成合力,制约了经济提速发展:土地供应和企业意愿、空间布局出现冲突,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小水电受雨水的季节性影响,难以实现年度均衡供应;受企业规模偏小、信誉不良、担保品不足及金融机构贷款权限上收等影响,银行“惜贷”,企业“难贷”;各种政策资源很多,但落实力度有待加强,部分资金补助存在“撒胡椒面”现象,有待通过整合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3.经济金融风险增大。我市经济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偏重,企业素质不高,资产负债率较高,抗风险能力弱。特别是一些过度投资行业,随着新的产能投产,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亏损面扩大,可能会导致部分经营不好企业资金链断裂,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另外我市房地产销售下滑,商品房空置面积增加(1-9月全市房地产空置面积22609平方米,同比增长98.7),房地产企业实力参差不齐,信贷比例较大,可能会使持续多年贷款高增长后出现不良贷款滞后性增长,从而带来一些金融风险。

4.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主要支柱产业建材行业效益不佳、房地产销售疲软、土地出让收益下降等给全年财政增收带来较大的压力,难以支撑日益增加的统筹城乡发展支出,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

5.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难问题更加突出。在农资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大背景下,农产品价格开始回落,粮食价格今年三月份已转升为降,生猪价格出现较大回落,给农民增收带来了较大压力。受房地产投资下滑影响,以农民工为主的建筑行业劳动需求出现下降也制约了农民增收。

6.项目建设难度较大。项目落地难度较大。由于前期工作不到位,部分项目规划选址、征地拆迁难度大,业主投资资金落实难,项目与土地对接难,导致土地指标面临被收回的风险。部分行业、部分单位谋划项目和操作项目的能力偏弱,对前期工作存在畏难情绪,许多企业因资金和市场等原因将原定投资计划和投资规模调整缩小、或暂缓或放弃,如三友电子六亿支节能灯管项目、虎山集团和何家山水泥公司5000吨/日生产线项目。项目质量不高,目前要求供地实施的项目,绝大多数是投资不到千万元的小项目。招商引资工作难度增大,1-9月实际到位市外资金比上年同期下降9.4。

二、20__年宏观形势及全年走势判断

20__年我市经济增长速度有望维持在13左右的水平,这主要基于以下分析:

1.20__年全球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仍较好。IMF在全球经济展望中预计20__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4.3,略低于20__年的5.1。20__年受能源价格持续上扬等因素影响,预计增长4左右。这意味我们只要积极应对市场游戏规则,着力化解各类贸易壁垒,努力开拓国际市场,20__年世界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应该还是有利的。

2.20__年国内经济环境将是“紧中有活”。20__年我国经济有三大看点:①GDP保持强劲增长,一季度9.4,二季度9.5,预计全年可达9以上;②投资增长距国家预期尚有距离,但结构趋于优化。1-7月,全国限额以上投资增长27.2,增幅比上年同期低3.9个百分点,离15-20的调控目标尚有距离。但属国家前期重点调控的钢材、建材行业1-6月投资分别增长18.6和13,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32.9和40.8个百分点,且两者增速均大幅低于27.2的平均水平。③房地产投资逐月下降,但走势未定。自3月份国家出台一系列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措施出台后,房地产投资增速由1-4月的27.8下降为1-7月的24.8。有关专家预计,目前的房地产降温只是开始,随着各项措施的逐步到位,房地产投资增速还将继续下滑,对整体投资增长将产生较大的下行拉力。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20__年,预计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仍将在高位区间运行,但受投资影响,增速将有所放缓。从政策层面上看,为了防止因调控特别是对房地产市场调控而引起的经济萧条,确保经济增长能在合理区间运行和“十一五”规划有一个良好的开局,预计国家将在坚持调控的基础上,出台一系列政策来促进经济繁荣,如高举循环经济大旗,加快构建节能型社会;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出台《物权法》,扩大抵押担保品范围,为企业创造较好的融资环境;等等。但能源价格上涨、出口贸易壁垒增多、人民币汇率改革等因素也将给我国经济带来较多的不确定性。

3.我市经济总体发展将仍呈快速上升态势。“跻身全国200强县”目标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加快发展意识,全心全意谋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传统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六六”特色产业在工业中的份额继续增加,20__年1-9月的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占比已达42.3,预计20__年还会继续提高。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可比上年增长20,其效应将在明年得到显现。但整体经济受贸易壁垒、要素保障、主要支柱行业建材走势不明等因素影响,20__年经济增长的压力仍相对较大。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20__年我市发展应是机遇大于挑战,须未雨绸缪,超前谋划,抓紧做好各项工作,确保政策出台伊始就能及时应对。

三、20__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20__年主要指标安排

——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其中一产增长5,二产增长15.3,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5.8,三产增长13;

——财政总收入增长16.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6;

——外贸出口增长2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二)20__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着力加快平台建设,促进经济增量提质。

抓好经济开发区建设。借助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之机,做实区内农保田调整的准备工作,力争启动开发区四期工程,实现开放区扩容工作的突破。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理力度,收回超过期限仍未动工建设的土地,鼓励企业出租闲置厂房、建设高层厂房、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着力抓好双氧水公司年产20万吨钯触媒生产线和热电项目、恒昌链条有限公司年产1200万米摩托车链条和1万吨工业链条技改等项目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促其早动工、早投产。建设江东区 行政商住区1号楼,做好行政商住区2号楼土地拍卖有关前期准备工作,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加强园区环境管理,全面掌握化工企业的生产、污水和废气的排放情况,促其整改。

推进江贺经济走廊建设。推动江贺经济走廊南拓北联,增加新的容量,落实《江贺经济走廊规划》,抓好区内相关乡镇的协调工作,保证土地征用、项目建设等顺利推进。创新开发机制,明确投资主体,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点抓好区内企业的集中供气、供热工作,烟尘排放整治工作,做好十里牌小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和土地出让工作,抓好贺村至新205国道产业带和三道湾区片和竹木加工分工业区的规划和开发。

加快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突出清湖、四都、淤头、新塘边四大特色制造业基地的基础、产业、要素、服务“四配套”,着力推动四都基地布鲁克公司年产500件铝铸件、20__万个电热管,义乌凯杰塑胶公司新型塑料制品生产线,淤头基地上海华荣消防器材设备有限公司3条新型消防器材生产线,新塘边基地浙江森安消防科技有限公司搬迁工程等项目的基础设施配套工作,力争早动工,早投产。抓实四大基地的路网、管网、电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启动新塘边基地引水工程的前期工作,推进平岗山小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科学做好可用土地的规划和安排工作。

启动南部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以旅游开发为龙头,按照“大峡口”的理念,将江郎山、峡里湖、仙霞关、廿八都及浮盖山等景区开发和区内生态产业的发展纳入统一规划。结合互通口经济布局,着手对集镇总规进行修编,完成以峡口为中心的镇区功能规划。进一步整合区内旅游资源,对以峡口为中心的串联五个景区旅游线路进行规划,发挥整体优势。实施江郎山景区主入口道路工程,建设旅游标志性建筑。按照青龙湖建设规划,分步实施建设项目;建设古镇姓氏博物馆,进一步丰富古镇文化内涵。推出廿八都古镇旅游区、峡里湖休闲度假区、月亮湖休闲娱乐区、江南毛氏祖居及三卿口古瓷文化旅游区等招商项目对外招商。将“农家乐”开发纳入旅游业发展规划,引导其健康发展。重点加强碗窑等地现有“农家乐”的整治力度,将江郎、廿八都、保安等地一批前景较好的“农家乐”纳入旅游接待网络,统一服务标准和质量,走品牌经营之路。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休闲型“农家乐”。

2.加大工业技改投入,提高工业经济效益。

提升传统产业。落实规费减免、道路运输、信贷支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帮助水泥企业解决行业性困难;加快淘汰落后生产线,拆除剩余11条水泥机立窑生产线,完成达河水泥厂年产100万吨“凝石”生产线建设;启动红火集团铁路专用线建设;支持水泥企业进行战略性投资,抢占资源领地,拓展市场外延。争取江化公司国内上市,积极培育上市后备资源;打响精细化工特色品牌,积极采用环保型设备和工艺,实施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附加值高、污染少的大项目,开发主导类后续产品,拉长产业链。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机电产业:鼓励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规范行业管理,遏制无序竞争。电光源产业:发挥三友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基地建设,注重产品开发,完善产业协作体系,促进集约化发展。消防器材产业:突破行业关键技术,力促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筹建省级消防器材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构建消防器材产品全国销售网络。竹木加工产业:加强区域产业对接、资源流转以及科技合作,筹建“区域创新服务中心”,推动竹木产品创新结构,实现“二次提升”。轻纺服装产业:关注行业发展动向,着力实施品牌战略,促成企业与市外、境外公司合作,规避国际贸易壁垒和市场风险。绿色食品产业: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骨干作用,坚持走标准化之路,建立健全标准技术推广网络和产品质量监控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

培育新兴高科技产业。围绕六大特色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目标,做大做强优势企业,鼎力支持为康制药等一批发展前景较好的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以现有的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为载体,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着重引进重点行业领域的急需人才和科技创新带头人。健全人才培育机制,加快培养实用型科技人才和高级技工。引导企业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大先进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力度,努力缩短产业升级时间,降低成本。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评估机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分解年度实施计划,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通过资金补助、技改贴息等手段,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实行资源消耗定额管理,推动部门乡镇和企业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继续抓好一批企业的清洁生产,开展创建高标准、规范化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活动。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小水电、热电联产等环保型项目。加快生态市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积极建设生态农业基地,推广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利用技术,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新能源工程。

3.统筹城乡发展,提高资源共享水平。

加快城市功能区建设。深入挖掘我市优秀历史文化,在城市广场、主题公园、标志性建筑设计中融入我市特色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城市,增强城市吸引力。推动城北新城区规划建设,在完成城北新城发展规划修改方案、周家青广场设计方案及启动城区四山、“一江两带”文化长廊规划工作的基础上,扎实抓好落实工作。抓实迎宾大桥、西环线、凝秀路、火车站广场、双塔公园、广电中心等一批项目建设。以解放南路主污水管改造工程、景星路至江贺收费站主排污建设工程等项目为抓手,着力解决旧城区排污、基础设施配套及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问题。推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示范城市、省级示范文明城市“三城联创”活动,进一步提升“山水园林城市”品位,提升城市竞争力,努力使我市成为三省边界名市。

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制定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做好三产发展规划及特色商贸、特色 街区、特色餐饮等项目规划,力争付诸实施。加快城北大型超市、建材市场、精品商厦、汽车综合市场等项目的包装、招商和建设。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大宗物资、农产品物流为主要内容,形成辐射三省边际的高速、便捷的物流配送体系,提升城市集聚、承载和服务功能;以培育行业协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提升中介组织服务经济的能力;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形成以出版发行、广播影视、印刷包装、旅游观光为重点的新兴文化产业集群。通过培育新的购房群体,加快写字楼开发,激活房地产“二级市场”,引导房地产企业走向联合等措施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加快强镇建设。完善产业承载功能,打造适合发展的大平台。加快修编行政区域调整后的城镇发展规划,依托产业和区位优势,优化布局,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加大投入,以城镇供水、管网改造、路网建设和镇区亮化、绿化和美化、教育布局调整等为重点,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商贸、生态环境,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强城镇集聚力。围绕专业市场建设、仓储物流建设、中介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和城镇经济的互动能力。推进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消除体制性、政策,推动人口、生产要素向强镇集聚。实行社区化管理,降低外来人员准入门槛,在教育、购房建房等方面给予公平政策,不断提高强镇吸引力。

加快新农村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逐步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以清湖、上余2个市级下山脱贫小区建设为重点,结合7个乡镇下山脱贫小区建设,吸纳下山农民1053户3548人。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村干部队伍素质、完善干部报酬最低保障机制。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和致富能力,加快劳动力转移。抓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乡村康庄工程、垃圾集中处理、小流域治理和农村饮用水设施建设等一批民心工程,推进黄衢南高速公路、48省道江溪线改建、46省道江贺公路大修、110KV我市凤林输变电工程、小水电开发等一批项目建设,夯实城乡联动发展基础。做强特色效益农业。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努力扩大农产品的基地规模和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促进农民增收。

4.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推进投资较快增长。

做实前期工作。建立和完善项目前期联动机制,有效推进“调研-规划-项目”三大前期的联动工作,加强政企联动、部门联动,捕捉项目信息,努力发掘更多更好的项目;建立和完善项目前期推进机制,重点抓列入计划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方案的编制工作和土地申报、资金落实。抓好46省道我市至贺村段外移工程、城镇防洪工程、城区主干道延伸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落实重大探讨性项目战略性研究的责任单位。加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督查,掌握项目进度,及时上报;建立市重点办负责综合管理,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统分结合,协调运作”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机制,确保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及时顺利推进。围绕国债项目、省“五大百亿工程”和重点支持的领域,及时推出项目并包装上报,积极“跑部进厅”,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市重点工程盘子。建立和完善项目前期激励机制,制定《20__年度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考核办法》,完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领导挂联制度。充分运用重大前期项目资金,鼓励单位、个人及时了解、搜集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企业投资信息,拓宽项目源,搞好项目储备。20__年拟列入XX市重大前期计划的项目13个,总投资19.04亿元,我市市重大前期计划的项目22个,预计总投资40多亿元,预安排争取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6个,总投资15.11亿元。

推进投资工作。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力度。20__年政府投资项目初步安排62个,总投资23.5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2亿元。组织学习《我市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强化各职能部门严格执行《暂行办法》的意识,做好本领域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工作;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前期程序,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制度,确保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科学编制;严格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与监督,力保政府投资项目的规范性与高效性;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管理,确保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按时保质进行;注重政府投资项目的信息积累,建立政府投资项目信息平台,实现政府投项目信息共享、经验共享。

推动重点工程建设。20__年预安排市以上重点工程项目共124项,总投资67亿元,当年计划投资27亿元。其中“310工程”项目初步安排62项,总投资23.5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2.7亿元。以科技型项目、“六六产业”工程项目、城市建设项目、生态型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工业产业平台项目为重点,科学合理编制计划,确保项目质量。加大对项目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项目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争取项目申报、建设的成功率。继续推行和完善市级领导联系项目制度,促进项目的实施。加大项目考核和督查力度,继续推行市政府与有关部门、乡镇签订“310工程”责任书制度,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强对项目实施的检查督促,及时掌握进度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完善重点工程建设的质控机制,健全“政府监督,中介机构监理、施工单位自查”的三级质保体系,确保重点工程建设质量。健全和完善项目落地机制。按照项目开工应具备的土地、资金等要素条件,对项目实行分类管理,未开工的促开工,已开工的抓进度。有重点的推进年产20万吨双氧水生产线、年产50万套汽车配件生产线、年产4000吨高纯度环氧树脂生产线、江贺公路大修工程、疾控中心、年产500吨功能性红曲生产线等一批项目实施。

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树立“选商引资”理念,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有意识的引进一批和我市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大项目、好项目。鼓励企业招商,引导企业主动对接大专院校,和大集团、大企业合作建立生产经营基地。继续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和“回归工程”。

5.推进体制改革,促进机制创新。

建立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推进规划体制改革,推行规划编制年度计划审核、稽查汇报、听证公示等规划管理制度。以《浙江省产业指导目录》为导向,整合贴息、园区、投资等政策资源,建立良性产业发展引导机制,重点向高新科技、生态型产业倾斜,逐步淘汰高污高耗落后企业。 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民间投资备案制、核准制,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等配套制度。进一步健全涉企收费公示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减轻企业负担。激活民间投资,按照“非禁即入”原则,鼓励民间资金进入社会公益性事业领域。推进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向上争取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权限,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及时收集人才供求信息,定期举办网上人才交流会,筑好“聚才”平台;适时组织重点领域、重点企业赴市外人才市场和高等院校招聘紧缺急需人才;培养本地籍高素质人才,与上海大学联合举办好“专职经济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