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防灾减灾管理制度

防灾减灾管理制度

时间:2023-08-24 17:18: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防灾减灾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防灾减灾管理制度

第1篇

一、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由各县区政府负责,对气象信息员名单再核实,月底前报到市应急办和市气象局,要选聘有责任心的村干部、志愿者担任信息员,要切实能发挥信息员作用,每个村、社区、学校至少有名气象信息员。县政府和应急办每年组织气象信息员培训、气象局负责培训内容。气象信息员需掌握本村住户、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等情况。气象信息员通过手机短信接收市、县气象局发出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过喇叭广播、走访、电话等方式通知各有关农户、居民。对已经发生的气象灾害,通过电话将灾害发生时间、地点、灾情报告市县气象局。市气象局需掌握最新的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变化情况,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气象信息员。

二、加快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

各县选取个村作为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提供实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农业气象服务信息等)建设示范点,可以利用已有的远程教育培训站、农村信息服务站等,在原有站点基础上加挂“气象信息服务站”牌子。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标准:有固定场所(可容纳村民前来咨询,有科普宣传橱窗);有信息设备(电脑、宽带网络、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等);有信息员(能及时接收和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有管理制度(公示服务项目、开放时间、信息员职责和考核指标);有服务内容(接收和广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登陆气象信息服务网、更新科普宣传板报橱窗、参与气象灾害调查、反馈农民的意见)。

三、开展县级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区划

各县区牵头,组织气象、国土、水务、民政专家,开展调查,摸清气象灾害危险区域、适宜安置点,制作重大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旅游区气象灾害分布图。滦平县作为示范县,今年底完成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实现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延伸到乡、村。

四、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是指对某个乡镇是否具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意识,是否能自发进行灾前、灾中到灾后各项防御工作进行综合考评认证。各县按照认证标准,逐一落实考评内容,滦平作为示范县,今年底前完成认证,由气象局和市应急办负责对滦平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和认证,争取其他县明年通过认证。认证标准:有健全的组织、掌握气象灾害风险状况:有专门小组全面负责乡镇气象防灾减灾事宜;有一名乡镇负责人分管,有气象信息员承担相关工作;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有一支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队伍。掌握乡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重要设施、危险地区、气象灾害风险图、弱势民众、防灾减灾资源(避难场所信息、防灾减灾专家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渠道畅通:有多种渠道(显示屏、大喇叭、电话、手机等设备)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能通知到乡镇每户居民。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乡镇气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和应急队伍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对弱势群体救助措施,乡镇气象灾害避难图(包括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点、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临时安置场所、消防和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等信息);定期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定期科普宣传、民众有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基本技能: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电子显示屏等公共场所或设施开展科普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避险自救技能;定期印制分发乡镇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材料。居民知晓本乡镇的避难场所和行走路线、气象预警信号含义;居民掌握气象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基本方法与技能。防灾基础设施齐备:每个乡镇至少1套天气自动监测设施、并能正常传输数据;应急避难场所有明确位置、可安置人数、管理人员等信息、路口设置醒目的指示牌引导居民快速找到避难所;乡镇储备必要的应急减灾物资。有工作制度:建立相关人员、气象防灾减灾设施维护的管理制度,建立两卡发放制度(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发放给防御责任人和信息员,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发放给乡镇居民);定期进行气象防灾减灾检查;建立气象减灾工作档案。

五、做好新增加密自动气象监测站规划

各县区政府负责组织气象局、水务局、水文局、国土局、交通局,在现有自动气象站基础上,选择重要工程区、重点流域、地质灾害频发点、人口集散地、重要交通干线,布设自动气象监测站,各县在月底前将自动气象监测站布设规划图、预算、安装进度报市气象局汇总提交市政府,此项工作争取列入“十二五规划”。

第2篇

关键词:灾害风险识别;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目前,中国对于城市防灾规划仅仅赋予其政府层面的资源配置和应急管理措施,缺乏建立与完善基于信息技术进步下的动态城市灾害风险识别和管理制度。本文紧密联系信息系统化与城市灾害风险识别和管理,通过对城市受灾因素的收集,进行灾害危险性等级分析,对城市进行防灾综合系统性规划;在面对城市灾害时,利用“3S技术”构筑强大信息管理系统,试图建立最佳逃生通道和逃生秩序,并且实现灾害信息共享平台,达到使公众了解次生灾害及应对过程,以促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朝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城市灾害风险信息的识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五条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符合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和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防洪措施。”多年来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城市防灾规划一直围绕着消防规划、防洪(潮汛)规划、防空袭规划和抗震规划这几方面进行。因此,风险的辩识和衡量在风险管理中尤为重要,任何一种风险在识别阶段被忽略,尤其是重大风险被忽略,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风险识别的流程

辩识风险通常的流程为:如表(一)

风险识别的常用方法

风险的辩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包括:检查表法、头脑风暴法、流程图法等。

检查表是按照系统工程的分析方法,在对一个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将这些风险因素列成一张表格。

头脑风暴法的原理是通过强化信息刺激,促使思维者展开想象引起思维 扩散,在短期内产生大量设想,并进一步诱发创造性设想。

流程图法可以通过分析事件发展过程,了解发展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通 过对这些环节的罗列、发展,识别事件存在哪些风险的方法。

城市防灾减灾的信息系统化管理

灾害管理系统是政府为了能在危机来临和结束后做出很好的应对,所建立的一套能感应灾害来临及危害程度的信号,并能判断这些信号与灾害之间关系的系统,然后做出相应的应急处理的管理制度。这样,政府就可以通过对灾害风险源、灾害征兆进行不断地监测,在各种信号显示灾害来临时及时地发出警报,也能在灾害发生后紧急处理灾后事物。

(1)信息收集子系统

信息收集子系统的任务是对有关灾害风险源、灾害征兆及灾害危害程度等信息进行收集。设计时要保证信息收集的全面性,灾害管理系统要确定信息收集的范围,这取决于灾害风险源存在的范围,因而政府在建立灾害管理系统时首先要分析城市各种受灾因素和灾害风险源的分布状况,不能有所遗漏,否则一开始就无法保证灾害管理系统对灾害的管理功能。

(2)信息加工子系统

信息加工子系统的功能包括信息整理、信息识别与信息转化三大功能。灾害管理系统收集到信息之后一般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然后系统还需要对信息进行识别,以排除那些干扰信息和虚假信息。经过信息的整理和分类,并对信息进行识别后,灾害管理系统就拥有了一些较为全面、真实的信息,此时系统就可以将这些信息转化为一些简单、直观的信号或指标,为系统决策做好准备。

(3)决策子系统

决策子系统的功能是根据信息加工子系统的结果决定是否发出灾害警报和灾害警报的级别,并向警报子系统发出指令。在制定决策依据时,要决定灾害预警各个级别的临界点,这些临界点需要指标达到何种水平。如果信号或指标无法直接显示灾害是否发生,而只是表明灾害发生有多大的可能性,那么也可以根据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确定不同灾害预警级别的临界点和不同灾害应对措施。

基于灾害风险识别和管理上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一个城市经常受到多种灾害的侵袭和威胁,而各种灾害的发生发展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防灾规划应与各种灾害的特点相适应。基于灾害信息识别和管理的城市防灾规划正在朝着综合性和危机管理的方向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

改变规划编制思路,由单项防灾规划向综合防灾规划转变。在编制规划中,应当把所能考虑到的紧急事件都包括进去,由此来确保具体的规划能够灵活地适应所有事件的要求。特别是大规模的紧急事件,必须周全地考虑到任何可能发生的变故和不测。

研究潜在的危机,加强预防工作。在平常时期,要不断进行工作测试,对现有的规划进行评估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实际操作性,并且研究潜在的危害、威胁和脆弱性,把握面临的挑战。

政府单一的管理模式向社会协调性管理转变。在灾害发生时,由政府的有关部门对防灾、救灾、抗灾进行统一的管理,而救灾、救援则由有关经济主管部门承担;在紧急的情况下难以形成合力,在防灾救灾方面达不到高效率的效果。然而通过灾害信息的汇总和收集、管理,把握关键的救灾信息,进行有效的救助,并通过社会所有部门及相关人员的通力合作达到社会协调性的防灾救灾体制。

灾害信息资源封闭式向共享化转变。各部门拥有应急救援队伍,人力、物力、技术资源存在重复建设,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信息资源缺乏互联和共享,致使救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救援队伍整体装备水平较差等。通过“3S”技术、计算机可视技术等构筑强大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立防灾减灾管理和辅助决策系统,达到资源的高效率利用体制。

结论

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提高城市的致灾因素也不断增加,并且自然孕育灾害的过程是一个非线性过程,然而城市防灾减灾在于对已有资源和所创造价值的保护,表现为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并不是创造新价值。所以对于灾害信息的处理就显得尤其重要,既能摆脱城市防灾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被动式”规划,又能实现城市防灾减灾由当前的不足向综合性管理方面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城市防灾减灾的二维社会性管制,许娇、杨永忠《城市问题》2010.5

2.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研究,徐波同济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2

第3篇

我国社区灾害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总体发展不平衡

从总体上看,各地社区灾害风险管理开展程度不一,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的整体发展水平不平衡。主要表现在:①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社区灾害风险管理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较落后;②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的减灾能力建设依然十分薄弱。

2社会化参与程度不高

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社会化参与程度不高。首先,表现在社区居民还未真正参与灾害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如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编制等活动很少吸收当地居民参与;社区民居参与群测群防、疏散演练的积极性不高,减灾的责任感不强,需要落实经费补助。其次,当前我国主要致力于减灾救灾的民间组织发展缓慢。究其原因:①自身內部制度不完善,如财务、监督和培训制度[35];②有利于民间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不完善,民间组织面临体制约束、社会资源不足、社会资本匮乏、制度性支持缺乏和公益捐赠不足等局面[35-36]。此外,企业支持社区减灾工作存在问题和局限。中小学在社区减灾能力建设中的作用也发挥不够。

3缺乏有效的社区减灾综合协调机制

从当前中国的现实看,社区减灾工作基本都是依托社区村(居)委会来组织落实,社区干部基本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社区干部缺乏防灾减灾知识,临灾应急处置的专业水平不足,难以有效地承担起社区减灾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一方面,社区减灾还没有列入部分村(居)委会重要日程;另一方面,社区村(居)委会对增加社区社会资本(社区网络)的重视不够,社区成员间信任度不高等。这些都不利于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开展,特别是难以形成政府、组织及成员之间的互动和配合。社区缺乏有效的综合减灾协调机制对防灾减灾效果有很大影响。例如,群测群防在具体操作层面运行难度较大,存在组织、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网点建设运行不规范、信息报送不畅通、重监测轻预防、经费不足等问题[30]。徐玖平等[24,26]研究了NGO参与灾后援助联动和重建的综合集成模式,对NGO开展社区减灾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但在当前社区减灾工作中,企业、NGO、政府、专家及社区民众之间怎么有效协调有待进一步探索。

4社区缺乏有效的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

近年来我国“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大多数社区的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有的社区预案只是模仿上级部门的预案内容,应急预案没有充分体现社区的特殊性、资源的整合、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等[37]。防灾规划、应急预案的编制大多靠政府完成,公众参与度不高,且大多数预案没有经过演练和实践的考验,公众对防灾规划和预案的知晓率较低。Pearce[38]认为公众参与社区灾害管理规划是可持续减灾的重要保证。Brenda等[39]认为制定社区灾害管理规划必须了解其中高危人群的社会和经济现实,要充分重视弱势群体的作用。

5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部分政府和社区公众对灾害风险存在侥幸心理,对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缺乏制度化保障[40],尤其在中小学校、农村社区和企业施工单位,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缺乏长期性。由于防灾教育的不足,公众灾害防范意识普遍薄弱,自我安全防护知识匮乏、参与减灾的主动性不高,即便是城市社区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社区应急文化体系[41],如上海市有近91.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缺乏防灾减灾相关知识技能,希望更多地了解、掌握”[42]。灾害风险意识不足一方面导致人们过度开发和利用资源,如砍柴取薪、滥垦土地、随意建房、施工、开矿等,为安全隐患埋下伏笔;另一方面导致灾害应急能力不强,如2012年“6•28”宁南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共造成白鹤滩水电站施工人员20人失踪,20人遇难[43]。从近年来的灾情统计看,工矿企业发生群死群伤的概率较多。印度尼西亚政府在反思印度洋海啸的教训后指出,最大的教训是没有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和缺乏对居民的灾害教育培训[12]。Srinivasa&Nakagawa[44]认为人们应树立危机意识,以印度洋海啸为契机,学会更好地为未来的灾难做准备。因此应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6社区防灾减灾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由于缺乏有效的综合减灾协调机制,社区防灾减灾资源缺乏有效地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灾害预警预报精度不高;②缺乏统一的应急队伍,参与社区防灾减灾的志愿者呈老龄化;③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物资管理及维护权责不明;④减灾资金有限且有限的减灾资金没有得到有效使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垂直层级分配资金,社区层面资金往往不足[45]。设立社区防灾减灾的专项资金,并纳入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是可持续减灾的重要保证[46]。然而,当前中央财政并没有明确支持社区减灾工作的经费预算,地方政府对社区减灾的投入也受制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此外,灾害风险分散机制和经济补偿机制滞后,造成融资渠道不畅[47],从而加重了政府应对灾害的财政负担,在片面政绩观驱使下当地政府很难保证将有限资金用于灾前防御,这个问题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此外,由于缺乏有效协调机制,各涉灾部门资金分散使用且不注重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估,减灾效果不显著。

我国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的展望

根据国内外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针对目前社区灾害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社区灾害风险管理需要加强的方面。

1促进社区灾害管理立法

我国针对社区层面没有出台相应的减灾法规,因而社区很难在防灾减灾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未来我国应在社区灾害风险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社区减灾的法规建设,在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层面不断完善社区防灾减灾的相关条款,如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和公民的减灾职责和协调机制,合理分担各地及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比例,完善应急预案编制和实施规范等,并实现“预防文化”宣传教育的制度化。

2建立社会参与的长效激励机制

关注社区的潜力和需求是社会恢复和灾害管理的重要原则[48]。应充分考虑到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关注点、经济状况,社区的资源状况与社会背景,效益与效率等原则,探讨各利益群体的参与激励机制。主要考虑的内容有:制订扶持政策,建立伙伴合作机制,为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志愿者提供宽松的活动平台,针对不同需求开展有效的培训等。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的挑战之一是保持社区层面防灾减灾的持久化[49]。因此,如何建立长效的社会参与激励机制,营造全民自觉参与社区灾害风险管理全过程的文化氛围,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重要课题。

3健全参与式社区减灾机制

加强各利益相关者在灾害风险管理各个阶段的协调性和参与性尤为重要[49]。我国社区减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建立健全参与式社区减灾机制,确保社区减灾工作高效实施。今后应该探索的内容主要有:建立社区减灾委员会,健全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完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分工协作的防灾减灾决策和运行模式,建立健全社区资金优化、信息共享(如预警预报等方面)、风险分担(如灾害保险)、人才培养、应急保障、群测群防、绩效评估、监督反馈(监控灾害防治工程、建筑施工及应急预案执行等工作)等减灾机制,保障社区减灾工作有效实施。

4加强社区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

在了解社区灾害应急能力的基本状况和综合水平基础上,通过宣传、培训、教育、演练等方式,提高公众灾害风险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50]。“你准备好了吗———市民灾害准备指南”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对社区居民进行灾害教育的范本[51]。该指南为家庭提供了如何针对各种灾害的具体指导,实践意义很强。我国的《震后贫困村恢复重建过程中环境风险规避指南》[52],在指导人们识别和减少环境风险上具有积极作用,但目前尚未在社区普及,且该指南对使用人员的知识基础要求较高。因此,一方面应进一步做好推广工作,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广大社区实际,针对不同灾种设计编制通俗易懂又具体翔实的实手册和挂图[53]。同时,还需要鼓励人们广泛参与社区灾害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重视全民尤其中小学的防灾减灾教育,加强社区应急物资储备、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交通、通讯以及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等,树立预防文化观念,以提高社区防灾减灾综合能力。

5加强社区灾害资源化利用

自然灾害如果合理调控,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资源。如九寨沟昔日的一系列堰塞湖经自然保存,成了今日著名的海子风景区,同时增强了河谷岸坡稳定性,大大减少新的崩塌滑坡的发生[54]。加强社区灾害资源化利用,把防治灾害与脱贫工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实现减灾与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4篇

 

1 人工影响天气介绍

 

人工影响天气是在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下,以大气条件为前提,利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工具,对局部大气环境进行改变,以达到预期目的。在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用频次最高的催化剂是碘化银,很多地区利用飞机、高炮、火箭等运载工具把碘化银播撒到云中后,使云中过冷却水滴很快转化为成群的冰晶,不断增大并从云底下落,以达到增加降水或消雹目的。人工影响天气是“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轻气象灾害损失和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从我国日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

 

2 人工影响天气在阜新农业防灾减灾的作用

 

阜新市气象部门非常重视气象工作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的显著作用,全市气象科技工作者积极投入到科学技术研究中来,《阜新市人工增雨作业区识别技术研究》通过验收,其技术成果完成了转化,在人工增雨中发挥出巨大作用,使人工增雨效率更加明显,增强了人工增雨的防灾减灾科学性和时效性。新一代三维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平台应用到指挥业务中,利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对流天气预警,指挥人员对天气系统变化趋势的判断更加准确,保障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科学性。新一代三维人影作业指挥系统的开发应用,不仅能够满足人影指挥的工作需求,而且实现了人影作业规范化科学管理,为阜新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1 人工影响天气在农田增雨抗旱中的作用

 

阜新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是辽宁省粮食主地区的主要基地之一,全地区大田农作物以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烟叶为主。受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共同影响,阜新地区具有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性气候特点,自然河流汇入水资源有限,属严重缺水地区,素有“十年九旱”之说。

 

人工增雨是一条投入少、效益高、开发云水资源、减轻气象灾害损失、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阜新地区租用一架运-12人工增雨飞机,还有12套人工火箭增雨发射装置18个火箭增雨作业点。阜新地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科研活动,经过两年的科学研究、开发,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科研任务,《阜新市人工增雨作业区识别技术研究》通过项目验收并完成了成果转化应用。阜新地区采用该项目技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雨效率在原有基础上明显提高。两年来,采用新技术开展火箭人工增雨作业40多次,发射增雨火箭弹1000余枚,累计增加降水量7亿多立方米,与采用新技术前相比,多增加降水量1亿多立方米;创造经济效益近4亿元,与采用新技术前相比,增加经济效益近9000万元。

 

宝贵水资源的增加,对全市抗旱救灾、农业丰产丰收和农经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等提供有力支持,创造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对阜新农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进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作物防雹减灾中的作用

 

人工防雹就是采用人工干预的办法,对局部地区上空可能产生冰雹的云层施加影响,使云中的冰雹胚胎不能发展成冰雹,或者使小冰粒在没有变成大冰雹之前就降落到大气下垫面。

 

阜新地区采用爆炸法和往云中播撒成冰催化剂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措施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利用三七高炮向冰雹云的中部和下部大量集中轰击人工防雹炮弹。炮弹爆炸能在一定条件下影响云中的垂直气流,进而改变冰雹云的自然发展过程;另外爆炸也能引起过冷水滴的冻结,,人工防雹炮弹爆炸后播撒催化剂,在冰雹云中产生大量的人工冰核,它们和自然冰雹胚胎争夺水分,限制冰雹长大,使云中水量分散到大量的人工冰核上,结果每一个冰雹胚胎都不能长成对农作物有损害的大冰雹。

 

阜新地区现有人工防雹高炮42门,规范化作业站点50多个。人工防雹作业借助先进设备,采用科学的作业方案,提高了防雹作业效果。综合分析表明,阜新地区人工防雹工作的开展,,减轻了冰雹给农业带来的不利的影响,使冰雹灾害损失每年都有所降低。

 

3 近年来人工影响天气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提高作业人员素质,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对开展作业人员定期培训教育,特别是对新增的作业人员,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更要对实践技巧和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学习,在模拟操作中安全无差错后,才能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安全作业流程,加大生产安全检查力度、制订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在强调操作安全的同时要做到人员、装备、弹药、作业场地的全面升级,确保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及时、有效的开展。

 

3.2 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科研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建立飞机增雨保障中心、人工影响天气实验室等。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推动新装备、新技术不断创新。建立并健全科研激励制度,着力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并加强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为今后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化作业奠定基础。

 

3.3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地方人影编制

 

各地方人民政府应该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为防灾减灾重点工作来抓。并定期、定向的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而做好人工影响天气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尽快落实地方人影编制,以保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相关经费包含在财政预算中,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可以正常运行。将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引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能够使工作取得长足的发展。

 

3.4 加强科普宣传

 

人们对人工影响天气知识了解甚微,在宣传中,要先了解人工影响天气的内容,以及对他们社会生产活动的影响和人工影响天气的安全与效益等诸多问题。使更多的人了解人工影响天气的基本知识,这将有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有效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生活损失,努力营造促进其健康发展的礼会氛围。

 

4 结论

第5篇

首要任务是“稳粮”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明年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会议提出了确保稳住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加快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快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等一系列工作重点。

“粮食产量‘七连增’,很大程度得益于这几年播种面积恢复性增加,今后播种面积增加的空间很小。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也有不确定性,农业抗灾夺丰收任务繁重。”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

韩长赋表示,明年继续推动强化生产大县奖励政策,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继续推动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农业部将增加粳稻生产,积极引导农民扩大玉米、杂粮等短缺品种种植面积。大力推广防灾减灾、稳产增产、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着力提高单产和品质。”韩长赋说。

重要信号:加快水利发展

系统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与改革,是这次会议传递的一个重要信号。这意味着中央开始着手解决水利等影响全局的薄弱环节和重大问题。

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对水利工作进行科学定位、统筹规划、全面部署,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治水兴水合力,为推动水利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10年,我国干旱、洪涝、山洪灾害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灾害损失重,为1998年以来之最。“洪涝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陈雷说。

据他介绍,“十31"期间,水利部将突出抓好四件大事:加强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解决民生水利问题;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水利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告诉表示,农田水利每年的欠账达到1000亿元,成为多年来被遗忘的角落,如果不进行全国性的规划,农业生产可能要出大问题。郑风田认为,未来五年时间,国家对农田水利持续的投入应该达到1万亿元,这对于水泥、管材、节水设施等与水利概念相关的产业将会产生较大带动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徐小青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是小型农田水利(“小农水”),过去国家对“小农水”有三、四十年时间没有进行投资,从2005年才开始重新投入,这将是以后国家投入的重点领域。

三农问题专家、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昌平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核心还是粮食安全问题,而大兴水利正是为了粮食安全。这几年来粮食连年增产,是取消农业税和提高粮价后的一种释放,但这种释放已经到了一个极限,粮食要实现可持续增产,水利基础设施是一个很大的瓶颈。从更长远的时间维度来看,李昌平认为,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有赖于过去打好了粮食生产基础,而现在“重新起步”,通过抓水利建设来保证粮食的可持续增产,是为未来几十年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打下基础。

加大投入夯实农业基础

此次会议提出,明年三农投入要做到“三个重点、三个确保’,_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三个重点”进一步明确了中央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向,而“三个确保”则表明了支农资金如何落实到位的具体手段。这些表述体现了国家支农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和针对性。宋洪远解释说,这些表述进一步明确了支农投入的重点和方向,在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的同时,更加注重强化强农政策,大幅度增加生产性投入,并突出政策的针对性。

征地力保农民权益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扩大征地制度改革试点。

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解释说,此次会议有关耕地问题的表述,根本立足点是严格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这位负责人说,目前在四川、广东等地设立耕地保护专项资金的试点,对农民每年给予每亩200元到500元补贴的探索,为我国探索构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创造了鲜活经验。

据介绍,国土资源部门将抓紧落实“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的措施,缩小征地范围,提高补偿标准,落实同地同价原则,保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到2010年9月,我国已有28个省份公布实施了新的征地补偿标准,补偿水平普遍提高了20%至30%。今后,各地将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当地人均收入增长幅度等情况,每2至3年对征地补偿标准调整一次。

这位负责人分析,在深化征地制度改革方面,陆续选择天津、重庆、沈阳等11个城市作为新一轮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城市,重点在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拓展安置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探索,逐步建立征地补偿安置长效机制。

“菜园子”“菜篮子”“菜摊子”都要抓

此次会议提出,下大气力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大销区就地生产和就地供应力度。同时,大力改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调控,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解释说,农业部明年将推动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落实城市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建设好“菜园--子”,提高大中城市蔬菜自给能力。

农业部还提出,“十3i"时期将重点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扶持批发市场、冷链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站点建设,促进“菜篮子”产品有效供应和质量提升。

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司长常晓村表示,今后将鼓励更多的流通企业参与“农超对接”,到农产品基地直接采购,扩大农超对接政策效果,提高订单农业比重。继续支持建设产地预冷等冷链设施,完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

加大气象服务提高防灾能力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强化农业发展基础支撑。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表示,2010年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农村防灾减灾和农业生产面临风险不可低估。气象部门将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矫梅燕说,今后努力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重点加强农村地区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预警广播平台建设,力争实现至少有一种手段能将气象预警信息送达到农村每一个地区,延伸到每一个村镇、传递到每一位农民,实现气象信息的“进村入户”。

第6篇

【关键词】基层防汛;体系建设;调研;余江县

基层是防汛的第一现场,一旦出现洪涝灾害,需要基层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这要求基层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这就需要有一个严密的组织体系来统一指挥、全面协调、科学调度。因此,基层防汛体系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防灾减灾的成效。

1 基层防汛体系建设现状

余江县基层防汛体系包括组织体系、责任体系、预案体系、预警体系、物资体系、防汛队伍体系等6大非工程措施体系。

1.1组织体系。余江县人民政府设立了防汛抗旱指挥部,其办事机构设在县水利局。各乡镇均统一成立了防汛抗旱机构,设立了日常办事机构,基本配备了相应的办公设备和专兼职人员各1名。各乡镇的防汛组织由镇长担任指挥长,分管副镇长担任副指挥长,成员由当地政府各职能办公室的人员组成。指挥部下设技术组、调度组等。

1.2责任体系。余江县逐步健全了以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基层防汛责任体系,进一步明确了成员单位防汛职责及防汛挂乡镇责任。对全县圩堤圩堤、156座小型以上水库均落实了责任领导和安全管理员。其中4座中型水库及九峰水库、4条万亩以上圩堤及城防圩堤均落实县级领导责任人,由当地县级领导干部担任;151座小型水库、2条千亩圩堤均落实了科级干部责任人,在《余江报》及县政府网站上公布,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1.3预案体系。余江县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了以人员转移和抢险救灾为重点的防汛应急预案。明确了镇村级组织指挥,对辖区内的避险预警方式等,以制度化的形式予以细化明确,并绘制了洪水风险图。在地质灾害防御区设立了警示标志,落实了防灾措施,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1.4预警体系。近几年,余江县防汛信息化得到了较快发展。截止目前,共计安装了自动水位站5个,自动雨量站12个,简易雨量站60个,村级预警广播主站26个,从站125个,发放手摇报警器、鼓、铜锣各130套,对讲机14个,逐步完善了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水文站点联通了水雨情监测系统,方便防汛工作人员及时查看汛情动态;县防指还建立了联通省、市、县3级防汛工作的会商系统;42座水库建立了水库实时信息平台;气象等部门建有气象预警平台,基本形成了防汛监测预警体系。

1.5物资体系。余江县按照县、乡、村3级储备的原则,分级建立了相应的防汛物资储备点。县级防汛物资储备有专门的存放仓库,由专人看管,物资摆放整齐,实行即用即补的管理制度。各乡镇、村的防汛物资仓库,按照分级储备原则储备救生衣等必要的防汛抢险物资,建立台账,即用即补。同时,可调用的社会抢险机械,统一建立了登记联系制度,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在防汛应急能够快速调用。

1.6防汛队伍体系。防汛队伍主要包括指挥队伍、查险队伍、抢险应急队伍、督查队伍。各乡镇指挥队伍均按“五有标准”完成达标建设;查险队伍以乡、村、组3级干部为主,配备责任心强的党员组成。县人武部有一支200人的抢险应急分队,每个乡镇有100人的抢险机动队伍,每个村责任堤段、每座水库有一支50人的抢险队伍;县、乡两级有一支由领导及纪检、监察干部组成的督查组,加强对基层防汛工作的督促检查。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防汛技术力量薄弱。一是乡镇水务站水利员熟悉业务的不多,且大部分身兼数职,导致平时的工作存在应付现象,难以做到忙中有序;二是65%的水利员年龄均在50岁以上,年龄偏大;三是50%的水利员不懂电脑操作,以致乡镇一级的防汛工作系统未发挥出应有的实效;四是工程管理员多为村干部,业务水平较低。

2.2预警体系不够完善。一是由于汛期预警平台使用频繁,容易出现故障,且数据库未及时更新,难以做到动态管理;二是视频会商系统未联通到乡镇一级,影响信息的传播时效;三是114座水库仍借助水位尺查看,导致信息不够准确,影响了领导决策的正确性;四是各地的预警体系相关设施存在人为破坏。

3 基层防汛体系建设的思考

3.1加强责任和制度管理是做好基层防汛工作的关键。切实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是取得防汛抗洪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长期以来基层防汛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措施。汛前,都要核实各乡镇、村防汛负责人、重要水利工程责任人等,明确工程的安全管理员,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防汛任务和工作重点。并建立各类责任管理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

3.2加强防汛物资的储备和管理是做好防汛工作的基础。防汛物资是确保汛期安全度汛的重要物质保障,是防汛抢险的“三要素”之一,因此,加强防汛物资的储备和管理是做好基层防汛工作的基础。首先,正确处理好基层防汛物资储备、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关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到储备有数,管理规范有序;其次,汛前对各地的防汛物资储备进行摸底,需要补充的,及时补充,尤其是偏远的山区和重要的水利工程。

3.3加强防汛队伍体系的建设是做好基层防汛工作的有力举措。防汛队伍是确保安全度汛的强大支撑,也是取得防汛抢险胜利的重要力量。汛前,指挥队伍、查险队伍到各地进行防汛安全大检查,掌握各地防汛实情。每年不定期的开展防汛抢险实战演练,提高抢险应急队伍的战斗力,并定期业务知识的培训。通过实战演练和业务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抢险队伍,有利于迅速控制险情,使工程化险为夷。

3.4强化防汛减灾意识是做好基层防汛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媒体和宣传板等形式,围绕着“防汛宣传、普及防汛知识”等内容,全力推进防汛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加强对山区群众的宣传,提高“村自为战、人自为战”的意识和能力。此外,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等设置防汛警示标志,提前向应急转移人员发放明白卡,在明白卡上注明自救注意事项,切实提高全民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能力。

4 建议

第7篇

接到省气象局《关于集中开展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的通知》后,局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传达落实文件精神,强化责任,制定方案,落实措施。并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同志任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任成员的“打非治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指导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干部职工要严格按照通知要求,强化预防、落实责任、依法治理、应急处置,进一步减少事故总量、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切实把各项责任落实到位,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实处,全力以赴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和省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二、具体工作开展情况

1、开展安全生产排查整改活动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细化分工,落实责任。不断完善安全生产规章、标准等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应急响应工作,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预案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开展重点部位安全生产大检查,突出档案室、财务室、氢气库、人影炮(弹)库等重点部位防火、防盗等工作,做到了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制度到位。在具体庆典活动、防雷施工中,要求分管领导亲自监督、指导落实,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有关规定,按照流程规范操作,严禁无证上岗,杜绝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驾驶员队伍管理,与驾驶人员签订车辆驾驶委托责任书,严格执行公车使用,特别是节假日出车审批制度。坚持定期对公车经行安全检查,及时保养维修,杜绝病车上路。同时,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提醒职工严守交通法规,树立安全意识、法律意识,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2、认真履行社会监管职责

认真履行社会安全生产监管职责,要求执法人员加强节日期间行政执法和社会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防雷和施放气球市场,从严查处无资质单位和无资格人员作业,以及不经气象主管机构审批作业或超资质作业等现象,保障辖区内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全稳定。

3、履行公共服务职责,做好气象保障服务

全力做好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严密监视天气变化,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认真检查落实防灾应急预案。同时,不断加强与安全监管、公安、交通运输、民航、海洋、环境保护、农业、卫生、旅游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预警联动和应急联动机制的重要作用,为政府和相关部门部署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减少因不利气象条件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截止目前今年累计提供各类决策、专业服务一百五十余次。同时,加强应急演练、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工作流程、细化处置措施,努力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制度、应急值班、行政值班和业务岗位值班制度,要求各岗位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不得发生脱岗现象。

4、不断加强安全生产法制教育和气息防灾减灾宣传工作

第8篇

1.气象服务扎实有效推进。①做好常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工作。针对__天气特点,通过即时通、传真、商密向区委办、政府办、区农林局等部门发送《送阅件》、《气象服务专报》、《雨情通报》等服务材料80期;向区各大班子、有关部门、各街办、各社区、各村级领导干部领导600多人发气象预报预警短信5万余条;②做好汛期、节假日气象服务工作。按照__汛期、五一、三夏、高考等气象服务需求,积极向区上领导汇报、相关部门通报天气趋势和气象建议,服务效果明显;③做好特殊事件气象服务工作。针对年初____山高森林火险等级、4月上中旬低温阴雨使大面积樱桃受损的事实,深入林区、地头做好气象服务,发《森林火险预警》3期、《农业专题预报》5期;④做好__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等工作。积极配合省市课题组,完成__区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气候资源及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等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候资源应用工作。

2.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有声有色。按照省市局要求,将规定动作做到位;向__有关部门、各街办发征求意见表(对区气象局及领导班子)60份,收回40份,有效意见18条;通过该活动,改进了干部职工工作作风,增强了大家干好__气象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3.参加培训和竞赛。积极参加省市局及__区委区政府组织的各种培训20人次。我局参加市气象局演讲比赛获三等奖。

4.重视“直通车”落地。市气象局组织的系列“直通车”到各区县气象局,__气象局局将每列直通车都落到实处,明确负责人、技术骨干、联系人和落实进度。

1.__区域气象实时监测及数据统计平台正式上线。年初__区气象局气象实时监测平台正式上线,通过该平台能及时查看__区域13个自动气象站及周边自动站每一分钟的气象数据,而且能够统计每个站点、任意时段气象要素值。该平台成为__气象预报预警、气象服务的重要基础工程。

2.初步建成__为农气象服务示范园。考察、调研近30家农业合作社(协会)、科技园,确定__葡萄主题公园、__果蔬专业合作社两家为气象服务示范园。建设内容为:多要素气象监测设备、气象电子显示屏、气象服务系统等。

3.气象防灾减灾及人影工作正式纳入__区年度目标考核。气象防灾减灾及人影工作已经列入__区20__年年度目标考核下发的文件中,《__区20__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考核量化表》已下达给各街办,区气象局考核台账制度已经建立。

4.开通政府电子邮件传输系统。20__年初开通了STY安全电子邮件传输系统(商密),使气象服务信息通过该系统能及时传到区委、区政府及各个部门,__区气象局通过该系统能及时收到区委、区政府及各个部门的文件及有关信息。

1.成立党支部。得到__区委组织部、区直机关党委批准与批复,5月__区气象局党支部正式成立。

2.新址搬迁工作持续进行。在省市局及__区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初步确认__区气象局局新址为原席王街办龙湾小学所在地。

3.完成人影建设方案与选址。完成了《__山人影标准化作业基地建设方案》及__山人影选址。

4.推进内部制度建设。编写并实施《宣传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制度》、《外聘员工管理办法》、《__区气象服务制度》及《__区业务值班制度》,充分考虑制度的可操作性及持续性。

1. 地方气象事业机构办理有困难。区气象局人少的问题已经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开展,但是已批的防灾减灾服务中心(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在办理成立手续时遇到困难,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予以解决。

2.地方气象事业经费不到位。建立__区气象局以来,地方气象事业经费不到位,建议在下半年将区气象事业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

1.积极推进新址搬迁。积极联系新址搬迁进区委常委会议题及相关协议的正式签订,完成新址各个业务系统搭建,做好院子管理秩序、食堂设施到位等方面工作。

2.建立__气象工作体系。实施《__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健全__区、街办、村气象工作与服务体系。

3.进一步增强__气象服务工作。做好以防汛为重点的常规气象服务工作,针对__无广播、电视、报纸的特点,建立__气象网(或链接区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围绕__

生态建设、治污减霾、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工作。4.继续推进人影基地建设。实施__山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建设,完成设备购置、试用及人员选拔、上岗培训等方面工作。

第9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繁荣舒适、现代一流省会城市的目标,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坚持用科学的规划引领中心城区发展,拉开城市框架,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强化一体化发展、同城化管理的理念,推动组团城市和主城区融合,形成主副协调、功能明确、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省会新市区;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的理念,以县城规划建设为重点,完善县城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县城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生态良好的城镇体系,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原则,开放规划市场,聚集规划力量,应用先进理念,实现规划设计全覆盖、标准导则全覆盖、政策法规全覆盖,力争使我市规划体系达到省内第一、国内领先。

三、工作任务

(一)都市区部分主要规划任务共85项(组团城市规划编制纳入市级规划编制体系)

1.全面完成重点规划编制

1战略规划和总体规划。编制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调整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乡统筹规划。

2重点地区规划。包括新区规划(总体规划、总体城市设计、起步区修建性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古城风貌提升规划、河风光带规划、新客站及周边区域规划提升、旧客站及周边区域规划提升、省行政中心区规划提升、东南节点区规划、东部新区规划提升、正定机场周边区域规划、植物园区域开发规划、产业园区规划(含控规)等城市重点区域的规划。

3城市设计与景观规划。完善总体城市设计,总体城市设计的基础上,编制主街主路城市设计二环路及沿线区域城市设计、大街城市设计提升(含中央生态景观带)清真文化商业街城市设计、街滨水休闲带城市设计、大道城市设计、故城遗址公园详细规划、毗卢寺公园详细规划、组团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组团城市重点地区城市设计。

4城市专项规划。全面完成城市综合类、市政基础设施类、公共服务设施类、防灾减灾类专项规划。包括市雕塑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供电规划、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含水系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含便民市场)城市文化设施规划、城市体育设施规划、城市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城市教育设施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城市防洪规划、城市消防规划、城市人防工程规划、城市交通安全管理规划、城市殡葬设施规划、城市地名规划、旅游规划、生态体系规划、危险品管理规划、历史遗存、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宗教设施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现代服务业体系规划(含专业市场)物流体系规划、组团城市产业布局规划、正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5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和《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编制覆盖市中心城区和组团城市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控规,并完成审批和备案工作。

6规划研究。编制城市北跨动力研究、中心商业商务区功能定位研究、都市区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研究、东北工业区改造研究,为城市的规划发展提供依据。

2.健全技术指标体系

1总体城市设计导则。

2城市专项设计导则。编制城市建筑外观设计导则、城市既有建筑整治导则、城市广告牌匾设置导则、城市家具设置导则、城市雕塑规划设计导则、城市夜景照明设计导则、城市色彩控制导则、城市导引标识导则、道路绿化导则、节约建设用地标准、新民居建设导则等导则。

3市容市貌整治导则。编制道路环境整治导则、居住区环境整治导则(含单位)组团城市城乡环境整治导则。

3.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1制定技术规定。按照《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制定城市土地使用和建筑管理技术规定(含五线管理)规划条件管理办法、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

2完善管理制度。修订完善市规划管理制度手册、制定都市区规划管理制度和县(市)区规划成果审查管理规定、规划成果验收、存档、发放制度、组团城市规划管理制度。

(二)各县(市)矿区主要规划任务各8项

1.城区总体规划完善。按照省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完善各县总体规划,包括道路工程给排水工程、供电工程、供热工程、电信工程、燃气工程、环境卫生设施、绿地系统(含水系)公共服务设施、综合防灾等规划内容。

2.城市设计。编制各县城的总体城市设计和重要区域、节点城市设计。

3.专项规划、控规、镇规划。完成县(市)区全域范围产业布局规划、县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控规全覆盖、所有建制镇总体规划。

4.城乡环境整治导则和规划管理制度手册。编制城乡环境整治导则,为城镇和村庄容貌整治提出控制原则,明确整治提升目标;制定规划管理制度手册,进一步规范各县规划管理制度,为县城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四、实施步骤

(一)规划编制准备阶段,成立指挥部和各编制组、专家组、工作组,所有人员抽调到位、集中办公。拟订规划编制任务书、选定规划设计单位、签订规划设计合同、搜集基础资料以及踏勘现场。

(二)规划编制阶段,完成规划大纲编制、审查和规划方案编制。

(三)规划方案公示、审查与提升阶段,由市城乡规划局牵头,组织对规划方案进行公示,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对规划方案进行审查,此基础上,根据专家及有关部门的审查意见和社会各界反馈意见,对规划方案进一步修改完善,完成规划成果。

(四)规划成果审批与公布阶段,完成规划成果的审批和公布,同时对全市规划设计集中攻坚行动进行总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规划设计集中攻坚行动指挥部,总指挥由市委副书记、市长同志担任,副总指挥由市委常委、副市长同志担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担任。同时,指挥部下设8个规划编制组、4个工作组、4个专家组。各组实行组长负责制,重大问题由集体决策。编制组下设85个项目组。

各县(市)和矿区要参照市里的做法成立相应组织机构,统一组织本地规划设计集中攻坚行动。

(二)完善工作制度。建立例会制度、规划评审制度、规划报批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和监督考核制度等工作制度,及时通报规划进展情况,保障各项规划编制工作有序展开。同时所有参加规划攻坚行动的工作人员、编制人员和专家要集中办公,集中精力,专心工作,确保按时完成各项规划任务。

(三)开放规划设计市场。按照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和政策性的要求,以开阔的胸襟、开放的视野,将规划设计项目推向市场,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标,重金聘请顶尖规划设计单位参与规划攻坚行动,引进先进理念,提高规划设计水平,保证规划质量。

第10篇

各教育局: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春季,正是山洪、暴雨、雷击、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震等各类气象和地质灾害多发期,各地学校亟待对此加强防范。各地要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部署安排,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和学生、幼儿安全,并为2009年“两会”的召开营造良好的氛围。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开展中小学安全检查及整改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在近期对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尤其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和边远山区学校的校舍、厕所、围墙以及校园周边环境、地质、地理条件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学校消防、门卫、宿舍值班和夜间巡逻等管理制度是否落实。针对干旱地区的学校,要重点加强对校内用电、用火设施的排查和改造,彻底消除火灾隐患。针对雨水多发的农村山区,特别是进入汛期,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对学校周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要提前加固山体、修建挡土墙,对学校选址存在重大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隐患的,要调整上课时间,或转移到安全地方。地震灾区要加强对学校的食品、饮用水、环境以及周边治安秩序的管理,重点检查学校在建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二、高度重视大型集体活动的安全管理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管理制度,坚持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学校要做好春游、参观考察、社会实践等外出活动的各项安排和应急预案,活动中必须有学校领导带队和足够的教师负责管理,要积极争取交通管理部门和卫生部门的指导和帮助,做到严密组织、精心安排,把安全工作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要注意交通安全,凡承载学生出游的车、船等交通工具,必须经交通部门检查、许可,严禁农用拖拉机、三轮汽车、低速货车、拼装车和报废车搭载学生,严禁车辆船只超速、超载行驶。

三、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和演练活动。今年3月30日是第十四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和事故发生特点确定活动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和演练活动,尤其要主动与地质、气象和消防部门加强沟通,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和消防安全的宣传教育、紧急疏散和逃生演练,不断增强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防范能力。为给广大师生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我部将制作的《春季开学后中小学安全教育专题片》放到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上,供各地下载并组织学生进行收看和学习。

四、切实加强“两会”期间的安全管理工作。各地要加强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指导,制订专门应急预案,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在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妥善处理紧急、重要事项或重大突发事件,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保障“两会”期间的安全和稳定。要严格执行“两会”期间值班和信息通报制度。

各地接到本通知后,要迅速把通知内容传达到本行政区域内每一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教育部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八日

第11篇

关键词:地震;防震减灾;档案管理

近年来,我国各个地区都十分重视抗震防震相关工作的部署与实施,中国地震局及其下辖的各级相关单位也逐步对防震减灾项目制定出了较为完善且系统的科研项目档案,在正在建设的相关档案中保存了多种防震减灾项目的数据、文字以及图表等方面的内容。由于当前我国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防震减灾项目,所以科研机构工作的重要任务也转变为防震减灾项目档案的相关整理工作,并且已成为科学建设的关键内容。

1 防震减灾的科研项目档案相关概述

我国对于防震减灾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地震预警、版块活动的构造等基本内容的研究之外,还包括对地震的预测与防御、以及海域地震的研究。研究方面之广,为我国开展的各个防震减灾的项目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近年来,我国地震发生的次数逐渐增多,为了能够有效减少甚至规避地震为我国带来的灾害与损失,我国开始逐渐加大防震抗灾项目的支持力度,使得防震减灾项目的研究种类与研究数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这种形势之下,防震抗灾研究项目的相关档案也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使得档案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得到了空前的提升[1]。

2 科研项目档案的管理现状概述

2.1 档案管理体系不健全

随着防震减灾你科研项目种类的不断增加,我国对科研项目各项工作内容与流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阶段性的相关规范文件已经无法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第一,档案归档中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归档的防震减灾的档案仍然是在科研项目进行过程中所收集的基础性材料,随着科研项目研究种类与内容的增对,其呈现出了极大的局限性[2]。第二,档案没有确定的编号。在通常情况下,进行防震减灾科研项目的验收时采用的都是临时编号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容易造成档案的丢失,而且降低了工作的效率。

2.2 前期控制力度薄弱

相关文件指出,在进行防震减灾相关的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工作时,主要遵循任务同步管理的原则。然而,其中的任务下达与进度检查,尤其是档案验收工作,由于程序的复杂与内容种类与数量的繁多,很难实现管理的同步。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档案部门无法完全控制与掌握科研项目启动前期的工作情况,进而无法实行及时的指导与监督。还有一个原因是项目主管部门没有明确对档案工作进度检查的要求,使得课题专组的人员不够重视档案工作的检查工作。

3 优化科研项目档案的管理对策

3.1 加强档案管理的体系建设

中国地震局档案部不仅是我国进行地震系统相关档案工作的核心部T,而且是管理防震减灾相关科研项目的重要机构。因此,为了实现档案管理的体系建设,本文建议中国地震局必须制定一个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并且将档案管理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划分,包括:(1)任务下达;(2)进度检查;(3)验收;(4)报奖考核等四部分核心内容,以此来完善与优化管理科研项目档案的整个过程。

在下达任务的阶段,主管部门应同时下达档案收集与归档的任务及相关要求,促使承担项目的相关部门及时了解项目下达的情况,并且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任务书的内容,使课题组能够及时进行课题组的收集清单与档案培训等工作。

3.2 实行档案系统化管理

为了能够使前期工作的控制力度得到有效加强,相关部门在下达检查通知时应将明确的表示出对档案收集整理的相关检查要求,并且充分参照科研项目的进度来实行对相应档案的检查。与此同时,还应严密对课题组的进度实行严密的监督,对于其中不及时、不齐全的文件档案收集行为予以督促,并要求课题组及时补充与完善不及时、不齐全的文件档案[3]。

在档案分类与编号的相关工作没有达到标准要求时,项目承担部门还应及时对其进行指导并且为其的整改工作提供帮助。在检查验收档案的过程中,还需在课题负责人进行工作报告的过程中为其提供相应的帮助,待验收通过后在督促课题负责人完成验收工作的提交以及申报成果奖励等工作,使档案的执行程序与相关工作实现系统化的管理。

4 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防震减灾的科研项目档案及其管理现状的相关概述,可以得知,我国当前科研项目的档案管理主要存在档案管理体系不健全、前期控制力度薄弱以及电子文件的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深刻认识到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的前提之下,提出了加强档案管理的体系建设、实行档案系统化管理以及规范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等对策,以期对防震减灾的科研项目档案的管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莹,张萌,蒋越,姜金征,李林侗.地震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防灾减灾学报,2015,04:94-97.

[2]卢文刚,蔡裕岚,方冰,李晓婷.地方政府地震风险预防与应急准备:实践、挑战及对策――基于广东河源市的分析[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5,01:72-81.

[3]刘如山,李山有,金星,王飞,李吉.关于地震预警政策的研究与探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5,04:27-39.

第12篇

在省气象局的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我市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气象事业作为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对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动我市气象事业的发展,提升气象服务能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号)、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粤府[*]135号)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粤北经济强市、交通枢纽、区域中心、山水名城、和谐*”这个中心任务,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气象观测基础,加快科技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建设具有与全省同步、国内领先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二、发展目标

到2011年,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宜、功能齐全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全市气象服务覆盖率达到90%,对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比*年提高10%,提高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能力,基本实现定时、定点、精细化、无缝隙化的气象预报,气象事业整体实力达到全省中上水平。到2016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居省内先进水平。

三、依靠科技,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围绕粤府[*]135号文提出的建设综合气象观测、气象信息共享、气象预报预测、公共气象服务、气象灾害应急、气候资源开发、人工增雨、气象科技创新等工程,提高准确把握天气气候实况、气象资料处理、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气象服务、气象应急反应、气象资源利用、抗旱减灾、气象自主创新等能力,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各地要全面落实韶府办[*]257号文精神,加强地方气象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气象服务能力。今后5年,一是加快自动气象站、雷电监测、风廓线仪、农业及生态监测等系统及南雄国家气候观象台等的建设,自动气象站网布点到每个镇,形成较完善的综合立体气象观测体系;二是加快市、县(市、区)视频会商系统、气象信息采集传输平台、气象预警信息平台、气象预警信息户外显示系统、气象服务公众网站、气象影视制作系统及移动综合气象观测应急服务系统等的建设,构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和保障能力;三是加快预报预测“精细化、无缝隙”进程,推进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警预报预测系统建设,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能力;四是加快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及粤北人工增雨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加强对空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人工消雹,提高抗旱防雹减灾能力;五是加强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市农业生产安全影响的研究和应对工作,实现趋利避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四、加强管理,切实保护和改善气象探测环境

气象探测资料是一切气象工作的基础,气象探测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气象资料的准确性、代表性、连续性,保护气象探测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也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各级气象、规划、建设部门要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各级气象部门要根据《气象法》和《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和标准,报当地政府及其规划、建设部门备案。各级规划、建设部门在编制城市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问题,在审批建设项目时,对气象探测环境有影响的,不能发给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由于实施城市规划或者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确需迁移气象台站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充分与当地气象主管机构进行沟通,依法报请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省气象主管机构批准后方可实施,其迁建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市气象探测环境受影响和破坏的现象日益严重。目前,我市的曲江区、乳源县、翁源县、仁化县、始兴县的气象探测环境都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面临搬站的局面。

五、依法行政,认真履行气象社会管理职责

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气象预报与刊播管理办法》、国务院第412号令、《施放气球管理办法》、《广东省防御雷电灾害管理规定》、《*市防御雷电灾害管理规定》、《*市防御气象灾害规定》等气象法规,加强气象信息、气候可行性论证、防雷减灾、气球施放等管理工作。在气象信息管理工作中,要确保向社会传播的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警报是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在实施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和重大农业开发项目前,必须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作为科学决策的必要程序。在防雷减灾管理工作中,要将防雷减灾工作纳入当地安全生产考核体系中;要严格执行防雷设施的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和定期检测制度,将新建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工作纳入当地的正常基建报建环节中;要加强对防雷装置的检测,特别是易燃易爆场所、人员密集场所、重点单位,要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测,确保防雷装置安全有效;要加强防雷设计、施工资质管理,严禁无资质单位进行防雷工程设计、施工,从源头上管理好防雷减灾工作;对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和爆炸危险环境场所等建设项目必须依法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在气球施放管理中,要严格执行施放气球管理制度,严禁无资质单位、无资格人员施放气球,确保安全。

六、加强领导,促进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落实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气象在履行政府职能中的主力军作用,特别是在防灾减灾、安全管理、资源开发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并把气象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进气象工作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依法管理和发展气象。建立健全地方气象防灾减灾组织机构,成立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和防雷减灾管理办公室。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升气象服务水平,使气象在建设“粤北经济强市、交通枢纽、区域中心、山水名城、和谐*”中发挥更大作用。

七、增加投入,提高气象事业发展保障能力

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气象工作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部门“工作在当地、服务在当地、效益也在当地”。各级政府要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将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落实安排好韶府办[*]257号文规定的城乡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资金,对气象部门的事业经费、气象设备维持费要按有关政策法规执行并逐步加大投入。对气象部门职工的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和地方性补贴等涉及财政预算的事项,按照法律法规以及中央、省、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部门配合,构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新格局

气象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和配合,构建我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新格局。

发展和改革部门:要将气象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财政部门:要随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

科技部门:要大力支持气象科技创新工作;

城乡规划部门:要从规划上落实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

法制部门:要加强气象法规建设,制定符合*实际的气象规范性文件;

安监部门:要将防雷减灾和施放气球管理工作列入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部门:要将防雷设施的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列入常规报建程序中;

宣传和通讯部门:要加强气象宣传,及时传播气象信息,通过传播气象信息获得的收益,应当提取一部分支持气象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