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18: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工艺的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外国;手工艺;保护;启示
在人类社会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许多物质与文化遗产及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环境、文化环境有时在一夜之间消失,对它们重建和恢复之后,深埋在人们心底的传统文化血液就会沸腾起来,怀旧之情便油然而生。传统手工艺所体现的手工精神,是各民族民族性格的文化基因,它折射出一个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因此,传统手工艺虽然不能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角,但对它们的发展与保护仍旧非常重要。
20世纪以来,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工作,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文化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很多国家的政府、专家与学者,都在关心着对全球民族文化艺术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保护什么和如何保护的问题上,世界各国的文化工作者正在做着不同而又相同的工作。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对于它的现状与未来,我们却感到希望与危机并存。在当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手工艺应该怎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日本的文化历史与我国有着很深的渊源,唐代的文化植入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基础,历史发展到今天,日本是世界公认的对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得最好的国家。
国家立法,用法律手段对文化财产进行有力保护。从明治四年(1871年)出台的第一部《古器旧物保护法》起,到平成八年(1996年),日本先后出台了有关历史与文化保护的法律文件7部,且分别多次对这些法律文件进行修订,这些法律文件给大量的日本文化遗产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注入了一支强有力的保护剂。特别是昭和四十九年(1974年)推出的《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是日本针对传统手工艺产业保护与振兴的国家大法,对日本国内传统工艺品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保护与推动作用。
设置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自昭和二十五年(1950年)起,日本文部省组建了“文化财保护委员会”,并设立了“文化财保护审议会”、“地方公共团体及教育委员会”、“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协会”与各类专业性很强的“产业指导所”和“专业协会”,一起做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
日本手工艺的发展与保护首先要对“传统工艺品”进行认定,通常由通商产业大臣与文化厅长官按照一定条件进行认定,认定以后的“传统手工艺品”就可以在该产地对生产、研修、技法改善、市场开拓、继承者的培养以及从业者的福利保健等方面做出计划,并从国家、各级政府及专业协会处得到必要的资助经费。
“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协会”是振兴传统工艺品为核心的机关,是得到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产地组合等出资的财团法人组织,在振兴日本国内传统手工艺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主要职能是:1.通过调查,为各产地的工艺品生产与经营提供信息、开拓市场。2.设立全国传统工艺品中心,设计工艺品信息网站,疏通产地与消费者的联系。3.不断对产品进行认证,提升艺人的素质与社会地位,对继承者进行培养。4.进行专业技术认定。对从业12年以上的手工艺人进行认定考试,合格者即授予“传统工艺士”。5.把超过4000人的全国“传统工艺士”组建成“传统工艺士会”,加强交流,提高技能,提升社会地位。6.协会每年都表彰和奖励在产品生产中有贡献与成就的人,以促进传统工艺品的振兴。7.对传统工艺品的持有者进行奖励,鼓励民间收藏业的发展,以提高民众素质。8.每年的11月为“传统工艺品”月,在这个月中分别组织“文化节”、“劳动感谢日”等别具一格的展览和展销活动。9.协会每年还组织“地方传统工艺品的展览和展销”活动。10.建立“地方传统工艺品产业人才培育与支持交流中心”、“传统工艺产业会馆”、“体验工房”、“体验教室”、“专卖店”等,这些会馆与设施在振兴传统手工艺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还有很多民间研究机构分布在日本的大学和图书馆,它们除了做手工艺品的文献资料保管工作之外,还做启蒙和推广工作,成为日本对手工艺的保护、研究和教育的基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造乡运动”,形成了特有的“一村一品”运动,既搞活了经济、占领了市场,又使手工艺产业得到了发展,并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韩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众多国家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合作。
这种有效的保护、发展政策和措施,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深远的影响。日本《文化财保护法》被联合国在文化遗产划分与保护工作上所采用,并被大力推广,同时被纳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整体框架中,无疑也给我国的手工艺保护与发展带来了可以借鉴的模式与启发。
法国的政策与措施
法国是世界上制定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法比较早的国家,在两个多世纪内,法国先后有9部有关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文件出台。像《景观保护法》、《考古发掘法》等法典都分别进行过1-2次的修订,虽然不像日本、韩国那样有专门的“文化财产”法律文件,但9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文件,也足以支持手工艺行业的发展与保护了。
一、在国内的蓝染调研考察过程中,最引人关注的现实问题是
近些年,我国从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中国的传统工艺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传统蓝染工艺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初步得到一定的关注和恢复,但简单的冠以非物质文化或传人等做法,而无实质性的市场需求、设计介入以及生产组织及销售路径,就无法解决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的根本问题,传统工艺的延续问题向来不是简单的文化艺术问题,只有纳入乡村经济结构的再思考才能找到实质性的方向;另一方面,团队对资料性的研究表明,国内的民族研究和艺术研究学者,发表了一些关于蓝染工艺、图案记录等著作,同时也在着手进行蓝染珍品及工具的保存和推介工作,但这些工作集中在资料、旧物品及工具的保存与记录层面;就传统蓝染的设计及生产而言,对传统蓝染工艺的当展模式的尝试还只是停留在图案变形、仿旧、旅游纪念品设计等方向,而缺乏对需求、工艺组织、渠道等重要生产及销售要素的研究,更缺乏对传统工艺与劳动就业、农村区域经济、社群环境等一体化的模式研究,这些明显的缺失背后往往显示出相关国家支持政策的含混或错位。在印度调研期间,我们与本课题合作方之一印度国家设计学院(NID)对印度传统印度蓝染工艺进行考察,印度国家设计学院秉承乌尔姆的教学传统,将学术研究、教学活动与对产业界及公共机构提供咨询的工作合而为一,在印度政府设计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印度国家设计学院致力于设计改善贫困生活的努力,引导印度设计师及设计机构开放设计理念,利用传统工艺传统致力改善平民社会,提升平民生活质量,参与国际贸易,并希望由此改变印度一直以来的全球低端技术劳动力输出国的现状。印度的设计介入传统蓝染工艺的方法有很多,一般以工作坊或设计培训的形式在当地实行,以提升蓝染工匠的工艺技术,为他们提供有当代市场价值、能增加实际收入的设计,用最少的基础工具及当地设备,配合当地的材料,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促进当地人就业,设计产品不限于本地市场,甚至走入国际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印度国家设计学院已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利用设计介入传统工艺,解决传统工艺保存与原住民就业、提升生存质量,提升设计竞争力的典范。本项目的另一合作方澳大利亚斯威本大学近年来致力于澳洲原住民织物文化的保存与就业保障之间的设计研究课题,以设计介入的方式,应对澳洲原住民文化保存、澳洲文化多样性的问题。总体而言,国内有关设计介入蓝染工艺的研究与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研究多停留在工艺、种类及历史的梳理,对其背后文化价值的研究,基本也停留在民族学和美学意义上的研讨。存在着视角单一、研究的辐射性不强、缺乏产业性的关注和国际视野等方面的不足。印度的经验对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研究样本和产业化实践的宝贵经验。
二、结论
不同于一般性传统手工艺的技术、美学及文化涵义的研究,新的视点在于:通过设计及设计管理介入,探讨设计组织与传统工艺的联合机制,利用简单工具与当地物产,解决传统手工艺保存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问题,并使之成为新的设计生产力的组织模式的研究。尤其是在跨文化的语境中,对照和研究中国乡村经济中手工艺的现实,尝试在中国当代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下,寻找新的设计援助乡村的具体模式,为中国亿万农民找寻新的工作出路。我们相信,既然这一手工艺传统曾是他们祖祖辈辈安身立命之所在,那么在今天,手工的价值、手工艺传统依然可以成为他们重返故乡、提升生活质量、获得尊严的生存工具。
作者:杭海 贺阳 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的工艺美术品曾在过去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曾经是衡量一个王朝繁荣与否的标杆。中国的工艺美术品在制作工艺上分着行当,其中最有名的要数燕京八绝。今天我要谈的就是燕京八绝之一的花丝镶嵌工艺。花丝镶嵌是中国传统金银器的制作技艺,又称金银细金工艺,以花丝与镶嵌两种主要工艺为代表。金银器是历来为皇室享用的至尊极品,是财富的象征。由于用料珍奇,工艺繁复,历史上花丝镶嵌一直只是皇家御用之物,是我国传统奢侈品的工艺特色之一。近代考古发掘的商代墓葬中,出土有远在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4世纪的早期黄金制品,如黄金细丝和金片等。可知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先民已经熟练掌握了黄金工艺的制造技术。唐宋时期,金银器皿、首饰广泛流行,制作工艺日臻完备精湛。花丝镶嵌工艺在明清两朝步入鼎盛期。到1948年,北京花丝行业只剩170人,镶嵌行业只剩50人。2002年,北京花丝镶嵌厂宣告破产。直到近些年来,我国对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渐重视。经过专家论证,2007年,花丝镶嵌工艺列入市级重点保护项目,2008年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据北京市三级工艺美术大师据马佩坚的推测,目前北京仍在从事真正的花丝镶嵌工艺的,可能不足20人,这个行业的现状令人非常担忧。
一. 花丝镶嵌工艺的传承
花丝镶嵌行业目前扩大生产很困难,因为金银材料成本非常高。受市场需求不畅和产品创新不足、设计样式陈旧,还有做花丝镶嵌的大师渐渐年老,而我们这一代人知道花丝镶嵌工艺的已经微乎其微了,更别说是继承了,所以导致这门手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金作工坊总工艺师厉宝华说:”历史悠久、技法复杂、精美绝伦的花丝镶嵌工艺,是我们应该极尽所能去保护与传承的。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回归,我们这代人责无旁贷。”
出身花丝镶嵌世家的北京工艺美术大师南志刚说,花丝镶嵌工艺是能琢磨一辈子的手艺。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传承花丝镶嵌工艺呢?时代不同,我们学习花丝镶嵌工艺的内容和方法也必然有所不同。我们传承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现在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首先应该对花丝镶嵌这门工艺的理论知识进行全面了解,掌握。手工艺的学习特别是花丝,不仅要美术功底,更要有耐心和毅力,这对我们这代年轻人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我们必须把花丝镶嵌工艺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文化背景,制作流程,都要一一剖析透彻,并且熟练的掌握其最基本的工艺技术。这个过程肯定是枯燥无味的,但是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更清楚、更全面的认识花丝镶嵌工艺的优缺点,然后进行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学习。
其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个三千多年前的工艺流传至今一定有他的可取之处,这就是我们要挖掘并且要传承下来的地方;但是发展到今天它几乎停滞不前,这其中一定有它的问题存在,并且我们还要找出导致它停滞不前的原因然后尽量摒弃或改善它。首先它停滞不前肯定是因为设计观念、设计手法都有落后于这个时代的地方,我们应该放弃这些不合时宜的设计思维和生产方式,把这项传统的手工艺与当今的设计方式、方法相结合,这样才会促进花丝镶嵌工艺的发展,也达到了传承花丝镶嵌工艺的目的。
最后应该传承花丝镶嵌最具特色,最核心的技艺。所谓花丝镶嵌工艺主要是有花丝和镶嵌两部分组成的。花丝工艺是拿金、银、铜等抽成细丝,以堆垒编织等技法制成。镶嵌则是把金银薄片打成器皿,然后錾出图案,或用锼弓锼出图案,并镶嵌宝石而成。制作花丝镶嵌饰品,要经过制胎造型、花丝成型、烧焊、咬酸(酸洗)等程序后方成半成品,再烧蓝或镀金银,提亮。有时,还要再“镶宝”或“点翠”方能整体完成。花丝镶嵌的精髓在花丝,由一根根花丝成为一件完整的作品,要依靠堆、垒、编、织、掐、填、攒、焊工艺,而每种工艺细分起来又是千变万化。后期的镶嵌、点翠则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所以我们应该掌握的花丝镶嵌工艺的核心技艺就是花丝工艺的技法,这八种方法各怀绝技,运用得好坏决定着每件作品的质量档次。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技法才能更好地剖析和研究花丝镶嵌工艺,但是不能单单只掌握掌握花丝工艺,我们还得结合镶嵌和点翠技法这样才能更全面的了解花丝镶嵌工艺,只有全面了解了才能进行有效果的传承,以及促进花丝镶嵌工艺的发展。
二、花丝镶嵌工艺的创新
1.当代工艺美术大师对花丝镶嵌工艺的创新
20世纪80年代北京工艺美术大师经过不断的努力把卡克图工艺与中国花丝镶嵌工艺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开创了花丝镶嵌发展的新局面。(卡克图工艺是发明于中世纪西亚一项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技艺,其宫廷工艺的地位同样类似于我国的花丝镶嵌技艺。)
90年代北京工艺美术大师成功的开发了金银花丝嵌宝石人物摆件,用传统工艺语言表达了复杂的造型、情节场面和人物体态,人物面庞五官的塑造非常细致且秀美动人。
北京工艺美术大师白静宜近年来,创造了一种独特工艺叫透空镶嵌,也叫无胎镶嵌。这种工艺能充分显示宝石的光彩,使之互相辉映,互相折射,使人感觉奇妙无穷。
2010年北京工艺美术大师程淑美把立体造型与传统花丝镶嵌技艺结合,并以人物见长,使传统花丝镶嵌行业有了焕然一新的感觉。
四川成都60-70年代创造了用丝和片錾、填相同的材料和工艺,开发了一批造型别致、艺术风格新颖的产品并创造了填平花丝圆形造型的品种,使这一技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虽然这些大师们都做出了一些相应的创新,但是仍然不能扭转花丝镶嵌工艺停滞不前的局面,其原因是他们的创新主要是在原有的技艺上再添加一些别的传统技艺,或者只是改变或添加一种以前没有的造型。没有对花丝镶嵌工艺本身做出革新。
2、我们应该怎么样创新
花丝镶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几千年前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它蓄积了不同历史时代的精髓,保留了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民族历史的真实写照,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从中可以动态地认识、了解历史.但是,目前花丝镶嵌工艺行业不景气,面临着绝迹的威胁,我们认为问题主要出在设计观念落后于时代,固步自封,不了解当代文化与市场需求.时代的发展导致功能、审美、生产、经营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设计观念也必然会发生改变.
首先我们应从花丝工艺的的花样丝构成着手,因为金、银、铜是制作花样丝的原材料。花样丝既是花丝镶嵌工艺的初成品,又是制作花丝工艺的基础材料之一。因此,花样丝种类的发展,是花丝产品创新的基础。目前常用的花样丝大概有二十种。分别有花丝、拱丝、竹节丝、螺丝、祥丝、蔓丝、垒丝、麦穗丝、小松丝、凤眼丝、麻花丝、小辫丝、套泡丝、拉泡丝、门洞丝、抿丝、赶珠丝、坡棱丝等等,花丝种类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产品需要进行千变万化,改变花样丝的造型,纹样,来时花丝镶嵌的产品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
其次除培养人才、恢复传统工艺和行业外,还有赖于对传统设备技术的更新与改造。花丝镶嵌工艺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行业,到20世纪90年代,60%~70%的工序仍然是手工操作,知道现在也只是达到了半机械化操作。时代的进步提高了生产力,却也改变了生产方式,传统的手工制作不再符合这个时代的生产节奏,花丝镶嵌工艺的机械化改造,可以使古老的工艺摆脱小生产的落后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和技术难度,所以传统工艺必须与先进技术设备相结合,这样才会显著提高产品的工艺质量,令新品种花式层出不穷。
然后要结合多种工艺设计制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进步加快了多元文化的并存与互动,这一新的现象又促使设计思维朝着多功能、多远化方向发展,所以我们也可把这种多元的设计思维用在对传统工艺的改造上。如,结合玉雕、景泰蓝、漆艺等工艺,在封建王朝金色是高贵地位的象征,所以花丝镶嵌的色调正好符合这一要求,可是在现在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色不再是人们所追求的,他们希望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所以花丝镶嵌工艺必须得结合其它工艺设计制作,比如面对现在年轻的群体,才用花丝镶嵌工艺和景泰蓝结合,就正好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景泰蓝颜色鲜艳,色彩丰富,点缀在花丝工艺中,显得活泼而又不失优雅高贵。再例如面对中年以上的群体,采用花丝镶嵌和玉雕相结合,玉石质地细腻,性质柔和,温润素雅,再加上贵气的花丝镶嵌二者综合互补,恰到好处的给人一种沉稳而又不单调乏味的感觉。我们可以运用现代设计的理念采用多种形式结合,使花丝镶嵌工艺尽量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接下来就是充分运用科学新成果。工艺美术是艺术和科学结合的产儿。科学的进步,使得材料在不断的丰富,表现手法也在不断地发展。技术的边个,已由手工到机器而进入到电子计算机控制。我们必须掌握新技术并且运用到,花丝镶嵌工艺制作的各个方面。
再次题材的创新。传统的花丝镶嵌工艺主要是以吉样图案、八宝图案、龙凤图案及福、禄、寿字等传统图案为主。题材比较单一,我们可以转变思路把当今流行的一些元素或是自己原创一些图案作为花丝镶嵌的题材,让其更富有现代气息,更能为人们所接受。
最后创作载体的创新。传统的花丝镶嵌的创作载体主要以摆件、帝冠、凤冠等皇家用品为主,这也是花丝镶嵌工艺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必须在创作载体上进行更新使其更符合这个时代的需求。如可以朝首饰、包等方向发展。
四、结论
只有将花丝镶嵌工艺融入现代社会,将地域性融入国际性,让设计的观念与时俱进,才能将传统的技艺变为合时宜的现代手工艺。建立合理的设计思维,培养优秀传承新人,准确把握现代手工艺品的理念,本着振兴新花丝镶嵌工艺的原则,按现代化生产方式从事手工艺品的设计,这样才有可能使花丝镶嵌工艺在现代社会得到发展。
中国的花丝镶嵌工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技艺精湛,科学技术和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及影响遍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作为中华民族固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花丝镶嵌,既是弥足珍贵的科学遗产,又是技术基因的载体。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花丝镶嵌工艺的保护和继承发扬却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许多中国传统工艺一样,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花丝镶嵌这门古老的皇家工艺也面临着相当大的冲击,整个行业陷入难以适应,后继无人的窘迫处境。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保护这项国家的古老工艺,这不单单是为了保护这项工艺,更重要的是在保护国家几千年的历史,历史不能被遗忘,花丝镶嵌不该被我们这代人遗忘,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艺术不该被遗忘,我们应该致力于花丝镶嵌技艺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让这一具有悠久历史和中国特色的宫廷工艺经典,重获生命力,以促进这一传统工艺能顺应市场趋势,与现代商业模式相结合、与国际流行元素相融汇、走向复兴之路。
参考文献
[1]向中华.金子的历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1995.11-15
[2]扬之水.奢华之色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 2011.1
关键词: 扬州工艺 文化产业 开发 创新
我国民间工艺是民间文化的代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丰富、包罗广泛,涉及到社会许多方面,诸如:价值标准、、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地域环境与经济技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等众多内容,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与参照作用。传统的民间工艺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不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建设的基础,而且是文化创新的源头。
我国民间工艺是国家保护、扶持和鼓励发展的具有厚重文化色彩的、低能耗无污染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它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是一种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它的开发既能带来巨大的经沂济效益,还能帮助解决部分就业问题,所以大力发展民间工艺产业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然而近些年来,民间工艺的发展因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渐陷入困境而停滞不前,有的品类甚至濒临灭绝的边缘。有人认为我国民间工艺的发展已经到了尽头,可以摆上历史的陈列架了,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民间工艺是人民的创举,是我国几千年悠久历史的积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因为它来源于民间而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它有很强的生命力。举个例子说说,在当代公共场所及家庭装饰布置中,许多人并不看重高科技的摄影和印刷品,而总希望摆设一些民间工艺品或几幅国画,不惜以重金买回来欣赏、收藏,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所在。长期以来,民间工艺这块宝地由于没有得到开发而变得荒芜;也就是说,当前的困境完全是由于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所致。要想使民间工艺摆脱困境、重铸辉煌关键就是改革与开发,具体的讲就是转换形式与功能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充分发挥在自然、人力、文化资源上的优势,带动产业发展以便获得巨大的空间,使得在我们手中被当成摆设的文化资源转变为自动运转并且不断发展的文化资产。这么做既是对传统手工工艺的一种新形式的开发,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承和保护。
扬州是全国工艺美术的主要产区之一,对扬州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进行文化产业开发的调研有典型的实质性意义,并能够为其他传统工艺品生产地的转型提供宝贵的经验。
首先,要把握优势、增强信心。扬州是一座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自古以来,扬州人在这块风水宝地上辛勤耕耘,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文明,留下了弥足珍贵、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扬州民间工艺美术就是其中的一项。扬州工艺美术早在汉唐时期就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并一直以品类丰富、工艺精美、风格鲜明而名震八方,更有不少工艺品如玉器、漆器、铜镜等甚至成为大内御用的贡品。这些优秀的作品无不成为我国历代工艺中的佼佼者,而明清后期众多工艺美术大师的出现更使得扬州手工艺的名声到了顶峰极致,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倍增光彩。
发展扬州的民间工艺业就必须对扬州所有的手工及其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深入的调研,古语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扬州传统工艺产业门类繁多、资源丰富,在全省保护传统工艺品种的名单中,扬州就有15个之多,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目前,这些品种中大约有十个左右尚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扬州漆器髹饰技艺、玉雕技艺、剪纸更是被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调研方法对手工工艺品类、艺人生存、技艺传承、国内外市场需求、产品功能和形式转换、材料来源与更新、技术的提升等系列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确立几个有一定发展潜力与优势的传统工艺项目,如:漆器、玉器、剪纸、刺绣,利用好现有的资源进行产业开发,在市场的调节下,逐步形成产业化的规模。这里着重指出,发展自己的优势和针对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产品开发的设计既包括产品的原材料,也包括产品的加工工艺),是扬州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途径。
人才是扬州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开发的关键。扬州手工艺方面人才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全市现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7人,省工艺美术大师13人,省工艺美术名人21人,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77人(首届30人,第二届47人)。扬州的国大师、省大师和省名人约占全省总数的五分之一,可谓人才济济,得天独厚的人才条件成为扬州文化产业开发的巨大优势。然而,人才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却也很多:一是高端人才年龄偏大,中间精英青黄不接。据统计,当前国大师平均年龄为68.8岁,省大师60.8岁,省名人54岁,在职的国大师、省大师多半已到了退休年龄,而中年能承上启下者却是凤毛麟角,人才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型,后备人才稀少,严重地束缚了扬州手工艺未来的发展。二是学历偏低。从事产品设计创作的专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不足1%,绝大多数人文化素质不高、思维较保守,观念、理念远跟不上形势要求。而现代工艺产业的核心价值所强调的正是文化,讲究的是创新时尚和历史内涵,像过去那样搞简单的模仿是没有出路的。为此,打造一支现代高素质技艺人才队伍是发展扬州民间工艺的重要任务。
转变机制使民间工艺文化产业适应时代的发展。当前,扬州传统工艺文化创意产业已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然而,扬州手工艺业所面临的问题却也不少,能产品形式单一和样式陈旧就不能符合潮流,其次是新型工艺门类不全、企业文化不完善不健全,这种情况限制了工艺艺术价值的提升和产品市场的开拓,使得扬州的手工艺无法走上良性循环。虽然,扬州历史上曾有过手工工艺的辉煌,但如今它却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与时代的需求脱了节,老的产品太陈旧,新的产品又上不来。长期以来,扬州工艺一直是走高端:古时为皇宫大内服务,解放后所生产的产品也都是国家制定的。这种体制下企业就如同一个车间,接到任务就生产,不用考虑市场、更别说什么企业文化建设了。扬州手工工艺的现状是单体规模小、经济效益低、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稀缺,严重影响到扬州手工艺业发展战略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因此,迅速转变机制解决上述问题是加快发展扬州传统工艺产业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创新是扬州民间工艺开发的生命线。所谓创新,这里不单是指工艺产品,而且是指市场开发、人的思想理念等共同之创新。扬州工艺要想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得到发展就就必须对产品进行开发,提炼传统元素并借鉴现代科技更新技术开发新品种。要打破旧有的作坊式的企业格局,进行规模化产业化运作,促进新型产业的正常发展;同时,还要打破旧的观念建立新的思想理念,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明确市场定位、升华产品类型,紧紧围绕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和项目建设的需要进行开发。新的产品不仅是对已有产品的换代与升级,而且是为了打破束缚、开拓市场,进入以前未进入的领域以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举例说,当代流行的建筑内外装饰有许多属工艺品的范畴,这个领域对于从事工艺品者来讲是个陌生的阵地,以前从未涉及过,但它却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庞大市场。据统计,其市场份额在2005年就有500亿元,并且还在逐年升高。如果能将扬州传统的工艺文化元素与建筑材料相结合,那么制成的产品不仅会丰富人们的生活环境,而且为扬州的工艺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除了建筑装饰外,其他如旅游,日常生活装饰等领域也都有巨大的市场。扬州的工艺品贵在传统,所以在开发设计的过程中要扬长避短,一方面要尽可能恢复传统工艺方法,撷取精华进行批量化生产;一方面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加强创新设计引入时代元素,同时,也可以将传统的工艺技术与现代化机械设备、现代加工制作方法、现代材料结合起来,实现产品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开拓新的市场,将传统上的使用功能扩展到现代生活领域中去――家居饰品、办公用品、装饰用品、包装用品及其它旅游纪念品等,成功实现现代角色的转换。
关键词;平面设计 传统文化 融合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自身的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面设计作为发展的新产业,不仅可以有效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现阶段平面设计在我国得到全面的发展,取得较大的成效,但是在发展中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平面设计的深入发展,即在平面设计中如何加入传统的文化,使得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这是因为,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可以实现对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国家文化事业的建设发展。本文就目前我国平面设计市场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现状以及平面设计如何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做相关的分析,希望对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平面设计在我国兴起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下,我国的平面设计领域已经取得较大的成效,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剖析平面设计的作品时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很多平面设计的作品很多还只是“复制”西方的作品,在理念设计方面缺乏自己的观点,使得作品没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在平面设计中融入本民族的特点,充分发挥本民族文化的优点,且符合本民族的审美特点,使我国平面设计在设计界中独树一帜。这么做的原因在于,平面设计与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发展,是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渠道之一,也是我国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重要保证。但是在现实的平面设计文化作品中,由于受到商品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时代的不良影响,一些平面设计者在设计时,往往没有摆脱“全球化”设计风暴的影响,认为外来的文化才是“美”,忽视了本民族文化的美,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文化因素并没有过多的关注,甚至有的平面设计工作者没有本民族文化的概念,不管是ζ矫嫔杓剖谐〉姆⒄够故嵌怨家的发展都具有消极作用。以上都是阻碍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发展的原因。
二、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促进传统绘画与平面设计有机结合
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发展历史悠久,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国家的发展中,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得到继承与发展,保障了我国文化市场的“有滋有味”。平面设计自20世纪发展以来作为一个新事物给我国的文化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将其与我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共同发展已经成为文化市场发展的重要问题。这一现状的存在要求平面设计在创作时,必须重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作用,因为绘画作为我国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古典的文化特征,其寓意也较为深刻,不管是人物、植物还是风景,都具有浓厚的意境,在画家的笔下都可以吸引观众的目光。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师可以根据自己设计所需要的元素在传统绘画中进行选取,不仅可以丰富自己设计的内容,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设计的价值所在。针对目前一些设计师在设计中虽然采用了传统绘画作为设计的辅助物,但只是处于表层因素,并没有深入了解绘画的意境,设计难以达到要求,因此要求设计师不仅需要将传统绘画元素用到平面设计中,而且要挖掘传统绘画中的精髓,掌握传统绘画元素的特性,再将之用到平面设计中,做到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促进平面设计的发展。
(二)平面设计中传统工艺的合理渗透
传统工艺指的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全部来自于天然材料,制作出来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传统工艺在年代上较为久远,不仅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而且还具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是我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载体。传统工艺形式多样,最常见的有剪纸、雕刻、印刷以及织染等。在社会的发展推动下,传统的工艺品也在逐渐变化,较以往而言,更加具有独特性,在制作方法、外在表现以及深刻的内涵方面都可以给平面设计师带来灵感,有利于平面设计创作,但是要求设计师在采用元素时,要能够做到对传统工艺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合理运用,也要对传统工艺的艺术构造有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设计作品的质量。
前言:旅游纪念品是游客在旅游目的地购买的,富有当地地域特色的、有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的商品,它不是单纯的商品,而是浓缩了一个地方的风俗文化,沉淀着一次旅行的美好记忆的物品。旅游纪念品应具有文化含量高、独特、可收藏、便携等特点。旅游纪念品设计的成熟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开发的优劣标准之一。凉山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地理资源,还有丰富的多种文化艺术资源。
凉山刺绣工艺是富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其工艺技法独特、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这里有“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甘洛彝族刺绣,有固守600年前屯垦文化的冕宁挑花绣品。
以凉山刺绣品为设计元素的旅游纪念品有着极大的开发潜力。同时,我们更提倡对旅游纪念品注入民间刺绣艺术元素,使旅游纪念品成为富于民间艺术特色的新载体,为凉山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推广打开新局面。
一. 凉山地区以刺绣为主的旅游纪念品的现状:
凉山以刺绣工艺为主的旅游纪念品开发还很不成熟,主要是彝族的传统服饰和一些布包、钱包、钥匙、手机挂饰之类。品种少,做工粗陋,缺少现代设计感。以布包为例,凉山旅游纪念品市场有一些貌似有一些少数民族特色的布包,但细看,全无本地的传统工艺特点,这些商品其实是从云南昆明、义乌等地批量生产出来的。现在,在西南各旅游地均有售这样产品设计雷同,制作工艺简单的“特色纪念品”,完全没有体现本地的文化艺术特色。或偶有本地制作彝族服装的小店制作类似的布包,也只是简单的用电脑机绣的传统图案做装饰,纹饰简单,配色过于传统,且用料劣质,很难激起游客的购买欲。总之,没有个性化,成为无差别化的商品,更失去了原生纯朴的美,这是凉山刺绣纪念品的现状。本人曾购买过一个这样的布包,在使用的第一天,不慎沾上一点水,黑布包的染料竟然脱落的一片狼籍,还污染了衣服。这样的商品如果要作为代表凉山特色的纪念品出售,只能是有损地区形象的,带给游客一段不愉快的回忆。
凉山地区的刺绣旅游纪念品经过多年的自发发展,形成以生产销售彝族服饰为主的模式。但是传统的彝族服饰皆长裙和宽大的上衣,不太适合日常穿着。游客一般在选购旅游商品时要考虑便携性和适应性,特别是服饰类,因为所带物品不多,最好能马上穿着为宜,而传统彝族服饰是不能适应这一要求的。所以,怎样取其精华,做一些改良也是亟待考虑的问题。
二. 富有地域特色的凉山传统刺绣品及工艺:
凉山地区是一个彝、汉、藏等少数民杂居的地区,各县都有颇具地方特色的传统绣品和特殊工艺,这些都是设计以刺绣为主的旅游纪念品丰富的资源和母题。彝族绣品工艺以服饰刺绣为代表,最有特色的当数“盘花绣”:选好有色布料,裁成细条,缝成灯芯状“瓣料”(彝语称“吉惹”),在所绣之处盘结花样,囤针固定,有较强的立体感,是一种装饰趣味独特的工艺。这和其它地区的用料是不一样的,在凉山以外的地区用盘花绣的带上都是用细线织就的带子来盘花,而凉山彝族则是用细布条缝合成圆筒状的带子,既有视觉上的平立体感的对比,又有装饰材质统一和谐感。其二应数“补花绣”,先在布料上褛出所饰纹样,然后用另一顔色布反衬在褛空部位,边上用锁边工艺挑锁。这种绣法常用于衣服的下摆,多做角隅纹时使用,纹样较大。我曾在一件民代初年的彝族贵族妇女的衣服上看到这样的绣法。大概褛空花饰很费时,现在较少看到这样的工艺了。用的最多和最常见的是“贴花绣”:将有色布按需要剪成长条,贴上锁边,另用有色布先剪成连续花边图案,贴在衣面上沿边挑锁。在凉山昭觉地区还有在衣服纹样上缀以银泡的绣法,非常华丽,富有特色。这些手工艺的制作是很费时间和需要技术的,所以现在以销售为目的彝族传统服饰很难再看到这些工艺了,挑花绣取而代之的是电脑机绣的纹样,盘花绣所用的“瓣料”也被光艳的化纤丝带所代替。贴花绣的经典锁边工艺也不见踪迹,都用缝纫机打的缝合线替代了。当然,本人不是一味反对机器化的现代生产方式,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制作日常穿着服饰,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要设计、生产体现彝族传统工艺的特色纪念品,这样做是不可取的,长期以往,我们的优秀手工艺就有失传的可能。
凉山冕宁县的挑花背带,素有“冕宁传统服饰文化名片”之称,黑底白花,简洁朴素,图案具有明显的明代图案的装饰样式。
会东、宁南一带的“瓜子背裙”也颇具特色,背裙也称背带,一般由母亲亲手缝制用于背小孩时用,其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先将两种顔色的布料(一般使用蓝和白色)剪成10厘米大的正方形,两种顔色正反缝合在一起,再通过折叠形成三角形,然后用折纸的手法反折,形成一个瓜子图案,四个瓜子又连续成一个较大的图案,中间留有反面的蓝色圆圈,蓝白相间,构成四方连续图案,有强烈的质感和立体感。
以上所举刺绣工艺,不过是从众多的刺绣工艺中撷取一二,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作为当代设计师,理应有保护、整理、延续民间传统艺术的责任。正如设计师叶宇轩在“快与慢”的设计交流会上讲到“帮助当地的原住民传承和延续技艺,但那些东西已经和我们的生活脱节了,没有人需要,我期望结合他们的工艺和我的创意能够让它们时尚又实用。”
三. 凉山刺绣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思路:
1.设计时应考虑产品的差别化和细化消费人群的特点和不同购买意愿。比如,完全使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彝族服装,是走向收藏的方向,产品定位高端,其用料和工艺一定要保持原法原味的方法,制作更应精良考究,打动高端收藏者。对于普通价位的富有彝族特色的服饰产品,完全可以考虑删繁就简的方式,保留制作工艺,缩小刺绣的面积,将图案制作在现代服装上,如t恤、披肩等。细分消费终端人群,并根据其审美特点做有针对性的设计。设计上的换位思考很重要,象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买一些可以互动的、能diy的便携纪念品回去,那么,我们在做刺绣旅游纪念品设计时可以从这一特点入手,设计合适的诸如能diy刺绣的手包、钥匙扣等。
2.将传统刺绣图案进行现代图案的再设计,以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再设计的方式主要有分解、重构、联想的方法。如叶宇轩将苗绣中几种不同的二方连续纹样按现代的构成方式进行了重构,几条饰带,把一个普通布包的立面分割成几个抽象的面,加上有写实的苗绣花饰作对比,整个设计传达出既现代又富有传统文化韵味。
[关键词]民间工艺文化;艺术设计教育;传承与实验
中图分类号:J50-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229-01
引言:民间工艺制作与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瑰宝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综合素质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学生了解民间工艺文化内涵和熟练掌握民间工艺制作技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精致美观,极具审美价值的乡土工艺品,从而实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
1 民间工艺文化传承的困境
1.1 民间工艺的生存环境不宜乐观
从民间工艺发展现状看,我国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当前,由于中西方交流更为频繁,人们很容易对西方文化产生向往,而对本民族的传统工艺弃之如敝屣,这就使得民间工艺要想生存下去更是难上加难。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多元文化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年轻一代的生活观念有了质的转变,许多年轻人对民族民间工艺丧失了兴趣,导致民间工艺技能衰败。同时,上一代的老手艺人几乎已经故去,而年轻人又不愿意去学习这种传统工艺,这样的情况会使得传统工艺更加快速的走向灭亡。
1.2 民间工艺的传承方式逐渐淘汰
由于传统观念的思想束缚,传统技艺在进行传承时会遇到诸多阻碍,比如传男不传女的封建思想、学习技艺之前要进行诸多考核等,这些都造成了传统技艺传承困难。师徒制是传统工艺在进行传承时用到的主要方式,但就当前来看,这种传承方式显然不能被大多数年轻人所接受,因此造成其在传承过程中遭遇到困难。
2 民间工艺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实验研究
2.1 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民间乡土工艺制作开发,是全面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的一种教学创新,通过利用周末和晚间自习时间,由指导老师组织开展一些具有典型性、实用性、实践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民间乡土工艺制作课,把身边常见的平常之物甚至是废弃之物变成巧夺天工的工艺作品。这样的教学活动制作门类丰富,形式多样,对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提高学生全面修养形成多面性的知识结构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 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构建新型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通过艺术设计教育的观念创新、教学创新和管理创新,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审美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的新一代艺术设计人才。
2.2 合理的教材编写
所选编的民间工艺教学内容要适应青年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与他们生活更加贴近的民间工艺素材,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要做到工艺制作的材料易找、技术易学、效果易出。力求开发本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将俯首皆拾的材料进行加工创造。立足于本地域很有代表性和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作为教学的内容,教学中有条件的可以把学校附近的老艺人请进课堂,给学生展示绝技,老师也才有学习请教的机会。选择那些具有启示性又给学生留有想象空间的民间工艺内容。在关注某些技巧传授的同时,更要关注民间工艺本身所体现的民族心理、民族追求、民族价值观念等这些内涵精神。在实际编撰中,做到因地制宜的筛选、开发、利用,就一定能编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教材来,在通识课程中,发挥素质教育的特殊作用。
2.3 加强指导实践
聘请传承人或者民间艺人到学校指导实践,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时间不长,并且在最初的教育中并没有民间工艺美术的相关课程,是近些年才开始推广开来的。因此,学校教师队伍对于工艺美术的教育可谓是短板。为了解决这个短板,不影响教育的质量,我们可以采取聘请传承人或民间艺人亲自授课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的实践,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与他们共同交流,共同进步,弥补“短板效应”所带来的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
2.4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
学校可开设相关的实地考察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学习。如果仅仅通过课上老师单纯地去讲述,或者通过视频播放去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制作流程及形成的原因、历史、文化等,很难提升学生对此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某种民间文化的认识也会仅仅停留在教师所教授的范围内。通过学生实地考察,不仅可以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形成自己对于某种民间艺术全方位的理解,从而提升自身的知识高度、审美观,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形成良好的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氛围。
3 民间工艺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设计来源于生活,民间文化艺术是连接艺术和生活的桥梁。民间艺术以最朴素和最原始的方式产生,又在实践中形成传统的形式,贴近民众生活并体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具有较大地启发性,极大地丰富了艺术创作的视觉语言。随着现代经济技术的发展,很多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较多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保存在博物馆中,已经失去了植根于民、用之于民的鲜活生命力。文化传承重在教育,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对民间工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现代设计手段继承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设计灵感,而且也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途径,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传统工艺向现代设计转换,使之更加符合时代特色,标志着艺术设计教育已真正进入新时代,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代代相传。
结语
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将民间工艺文化纳入艺术设计教育之中,通过结合大W生创新创业项目、加强教材的编写、加强指导实践、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等措施,拓展高校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为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及创新教育开辟新的路径,更好地弘扬民间文化,发挥艺术设计教育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晓敏.高校教育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实践为例[J].大舞台,2015,(10):100-101.
[2] 张斯亮,屈子涵.构建民间工艺的教育传承体系――基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发展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5,(06):38-39.
【关键词】规范的漆器工艺 工艺的重新配置 个性的工艺 工艺之道
一、《髹饰录》并没有规范漆器
漆器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漆工匠在实践中发明了很多技术,古代漆书《髹饰录》详细地记下了这些技艺,这本书成为制漆人的圣经,就像药典《本草纲目》一样。当代漆器的创作者正是借助《髹饰录》,展开对漆器工艺配置进行挖掘和试验,发展新的技艺配置。尽管可以将《髹饰录》看成是漆器的工艺配置大全,但漆器的工艺配置没有终极和僵死的规范,可以根据当下的创作感觉和创作观念予以重新解读,根据当前的创造目的和创作需要,改变和调整其技术配置,创造出新的技术配置,以最终创造新的漆器。
传统的漆器工艺并不具有永恒和根本的规范性,其适合于古代的文化条件和文化目的,满足当时人们的审美要求。随着历史的改变,人们的审美要求也在改变,现在毕竟年代不同,社会文化和物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化艺术观念丰富多彩,人们的审美要求与古代也相差迥异。当今时代的人对古代技艺的审美,完全不同于古代人的审美心理,增加了许多当代文化的审美要求,这些审美要求对正宗漆艺来讲更多是异质审美现象。因此,符合当代审美要求的现代漆器创作,必须对传统漆器的工艺技术进行重新配置,来探寻技艺的可能性、实验性和审美的异质性,只有这样,漆器才能满足当代人的审美要求,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就像现代中医使用中药的传统和古老的药典,是根据现代人个体差异的身体情况对药典进行重新配置,对药典中配置的一些药采取减量、去除、增加等方法,对药典进行重新配置。所以对传统漆器文献的解读,不仅是一种遵守性的解读,还是一种创造性的解读。由此可以认为,正宗和国粹的漆器工艺是不存在的,漆器历史是由丰富的漆工艺个案组成的,其中各种技艺的要求可以大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比如精致的技艺和粗狂的技艺的对比和矛盾,然而各种技艺都应该是平等的,没有高级和低级的区分,不同的技艺造成漆器面貌的丰富多彩,而不是单调和整齐划一的面貌。因此,“正宗”是一个消极的概念,因为其会束缚实践,妨碍艺术和工艺的解放。人们提倡漆器艺术和工艺的解放,就是让技艺脱离任何中心论,包括习惯的民族样式,关注个人的感觉、观念和目的,这是人类文化的共同特性。个性恰恰是当代艺术的普遍观念、共同智力、共同经验和共同想象。因此,正宗和国粹的概念是当代漆器要警惕的概念,应该解构这个概念。
二、用实验性巩固传统工艺
漆器的传统并未完成和终结,其延续到当代,当代漆器也是漆器传统的一部分,但其工艺技术可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漆器,当代漆器的重要特征是实验性,实验漆器就是漆器传统的当代特征。人们对漆器传统的认同和解释除了面向过去,也要面向现代和当代,漆器传统的当代部分就是当代漆器,比较人们已经熟知的工艺,当代漆器技艺异质经验色彩浓厚,属于实验性工艺,这并没有淡化漆器技艺的本质,反而使漆器的文化内涵提高,可以说,技艺的实验性和异质性是对漆器工艺的当代性要求。
对传统漆器工艺的当代性解释,就是将脱离具体和特殊时代内涵的技艺,看成纯粹、中性、可变的技术程序和话语程序,自由的配置,为新的审美和观念的目的服务。另外是向其他文化的技艺学习,拓展漆器技术的疆界,将漆器从机械化、标准化和知识化的工艺中解放出来,成为具有个性和综合色彩的工艺实践。实验性可以使传统性漆器工艺发生激烈的分化和变革,促进它们更新和发展。
三、漆艺知识化的弊端
漆艺教材将工艺规范成知识化的东西,工艺的历史性显然被忽略了,漆艺被知识化和教条化,变成与环境和历史目的无关的抽象工艺绝活,原本是民间的普通工艺,变得极其娇贵,成为正常历史环境不能承载病态的工艺,这是漆器目前的现状。事实上,传统漆器
并不是纯粹和规范的技艺,而是历史性的工艺实践,被当时的文化观念和工艺实践条件束缚,是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偶然性。因此,当代漆艺如果要重新进入历史就应该与当下工艺条件链接,与当代文化观念链接,与个体实践链接,参与当代的文化讨论和竞争,而不能安于非历史状态,不能安于被国家保护的状态,应该从奔跑的历史那里夺回失地和生存空间。
四、漆器工艺重视个体发明
漆器重新进入历史的关键就是与当代文化观念链接,重视个体工艺的发明。如对材料、实践的个体性配置,包括工艺运作过程、劳动力的消耗、时间的消耗,都必须通过个人切身体验和个人的实践来重新配置。
在漆器教学上,应该提倡实践至上、动手至上、行为至上和创造至上的原则。就是说,让一切工艺技术既具有集体和传统历史背景,也必须通过个人实践运作和配置的感觉来重新产生,必须反对照本宣科地应用现成技术。当代漆器的工艺操作是个体配置的工艺操作,个体配置的工艺由个体无意识编码而成,这样的工艺配置就是实验性的工艺,这是漆器教学和创作的正确之路。由此当代漆器教学必然是实验式的教学。
规范和传统的漆艺常识并未放弃,它们仍然是基础,是实验工艺的技艺资源,其推动实验性的工艺实践,是实验工艺的推动和启发因素。传统技艺的作用是看它们能不能与当下工艺条件结合,不能结合的,不管出自什么专家和权威,都没有必要坚持。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给他们学习信心。
五、自我修行的工艺
在我国古代漆器和日本漆器那里,可以看到一种极致的工艺,那是一种出自自我修行的工艺。可以说,一切教育的最高境界和一切实践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修行的境界,工艺的极致就是自我修行的工艺,新漆器通过推崇自我修行的工艺,可以把漆器工艺推向不可想象的极致,用工艺实践实现改造人们感觉这一艺术的最高目的。在当今急功近利的情形下,自我修行的工艺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这个时代的艺术和工艺过分关注功利和效用,文化感知、行动的超越性和解放性,即异质性被实用性压制了,新漆器恰恰可以复兴对极致感觉的追求。
伟大的艺术和工艺品会产生新的感知和新的思想,这只能通过异质、另类和自我修行的工艺来产生。当代工艺是自我修行的工艺,因此,新漆器应该回到能够产生伟大工艺品的自我修行的工艺上。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商品,其独有的文化品质让人爱不释手。为了进一步推动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和传承,传统工艺美术必须要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只有这样传统工艺美术才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可,这也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随着现代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是传统工艺美术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应该牢牢抓住这一发展时机,争取给人们带去更多的艺术体验。
一、传统工艺美术的特征
传统工艺美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的产物,它既具有工艺美术的一般特质,又保持了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性,彰显了中国的文化特色。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集合了以下几种特征:一是地域性。受地域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居民的造物方式略有不同,造就了传统工艺美术不同的特色。以刺绣为例,苏绣上绘有栩栩如生、构思巧妙的秀丽图案,做工精致,针法活泼,色彩斑斓。而湘绣则大多采用硬缎、软缎、透明纱等材质,利用丝线、绒线等绘制出一幅幅色彩鲜明、构图严谨、变现力极强的人物画;二是审美性。最初的传统工艺美术创作是以使用为基本前提,制作较为美观。古代人民大都向往美满的生活,并将这种情怀表现在文化创作上,所以在传统工艺品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喜庆的事物,气氛表现热烈,表达形式各有不同;三是人文性。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来源于社会生活,寄托了不同历史时期古人的情思,其与单纯的工业化产品在人文特性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选材、加工工艺、功能取向和装饰方式上。
二、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现状
传统工艺美术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涵养,使其备受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这无疑为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政府越来越注重文化遗产保护,并将传统工艺美术纳入到文化建设项目当中。但是,在传统工艺美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更多的是作为奢侈品出现,过于偏重其审美价值,从而出现了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与生活需求日渐脱节的现象,限制了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另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传统工艺美术正在承受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冲击。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影响下,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升,生活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审美观念和价值的改变,这致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逐步退化,使传统工艺美术逐步退化出人们的视野之外。很多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人,受市场化经济的冲击自信心逐步退化,甚至审美观发生动荡,在繁琐的市场环境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再坚定的认可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技艺不断退化甚至衰败,使得传统工艺手艺后继无人。以当前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形势来看,其面临的问题主要存在于资源、创新、经营匮乏几个方面。社会是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观念也会随之变化,这要求传统工艺美术时刻跟进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加强经营管理,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从而在繁琐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取一席之地。现如今,文化创意产业的衍生与发展,标示着新文化产业格局的形成,这就为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契机,我们需要重新确立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方向,促进其转型成功。
三、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化发展建议
传统工艺美术要求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临摹和传承,更多是要求我们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发展。只有不断向现代化发展的传统工艺美术,才有可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赏识,是传统工艺美术长存于世的必经路途。各地各级政府应该提升对传统工艺的关注和保护,尊重并培养具有传统工艺技艺的人才,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空间,提高他们对传统工艺美术的认知和认可,抢救和整理现存的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向广大人民群众宣扬传统工艺美术的精髓,实现传统工艺美术的全员保护和发展。正如上文所述,传统工艺美术来源于生活,相关研究员和创作者应该仔细观察生活、积淀自身的文化知识,在继承传统工艺美术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造,为人们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使传统工艺美术始终跟随时展的脚步。在此,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生产商应该积极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有效的结合起来,使传统工艺美术更多的融于生活,刺激人们的消费行为,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传统工艺美术产业还要加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最大限度的开发传统工艺美术的特性和优势,依照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规律,实现产业创新与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是以人为本,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追求,这与传统工艺美术的人文特性是不谋而合的。因此,设计者在进行创意设计时,可以适当的融入传统工艺美术元素,充分表现出其人文特质,为人们带去更多的美感体验。
总之,传统工艺美术向现代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在以后的发展实践中,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充分发挥传统工艺美术的特性和优势,让更多的人认识传统工艺美术艺术,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老百姓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具有以下特点:
(一)手工艺特质:造物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手工艺的.不依赖于大生产.其中凝聚了中国手工艺大师或工匠们的智慧和特有的审美意识.体现出中华民族崇尚吉祥的审美观。
(二)地域性:在中国广大疆域上的居民都有其传统工艺美术的创造和生产,由于各自生活环境和造物方式的不同。
自然地形成和建构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工艺美术特色。比如同样是刺绣.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而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其特点是: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三)审美性:民间工艺美术总是力求在实用的前提下.制作美观。大多选取喜庆的事物作为表现内容.气氛热烈.构图丰满.艺术表现自由活泼。主要采用象征、夸张.拟人等创作手法。由于多用于生活的装饰,符号化和图案化是其重要的特征.表达了普通劳动者质朴淳厚和纯真的感情。
(四)人文性:传统工艺美术形成于历史.产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与单纯的工业化产品具有异质的人文特征.这些特征通过材料性能的选择、加工方式的选择、装饰方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取向的选择而体现出来。所以产品有着独特的区域特征、历史文脉和人文内涵.体现着文化创造的品格。
(五)传统工艺美术一般使用传统的材料.有一定的从业人员.能够维持和保障传统工艺品种的生产.而且生产的是生活中老百姓仍然在用或可以用的东西.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由传统工艺技术制造出来的.如刺绣门帘、剪纸喜花、陶罐、背篓等。
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现状
鉴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其诸多表现形式所承载或蕴含的巨大而丰富的无形价值.传统工艺美术曰益被政府和社会所认识所重视.被整体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视野.成为国家文化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包含诸多种类,既有宫廷工艺美术,也有民间工艺美术.既包含陈设欣赏的工艺美术.也包含实用于生活的各种生活用品。而当代传统工艺美术的作品大多作为奢侈品,如牙雕、苏绣.玉器等.处于陈设和欣赏的需要.有时又作为收藏品。它们的拥有者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时下的玩家.收藏家等。因此.今天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大部分与曰常生活的需要是有距离和隔阂的.这也就给其发展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局限。
时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正遭遇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空前强烈的冲击:一方面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审美观念的改变等造成了许多传统文化习俗的快速衰退,使相应的传统工艺美术产品或手工艺技术徘徊在现代时尚生活的门外。另一方面.许多有着精湛手工艺技术的传承人,由于在商品社会中被强势的时尚审美瓦解了自信心.在花花绿绿的现代市场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无法确立自身的价值,因而顺应时尚.放弃了自己原有的艺术特性,卷入到与自身艺术发展完全相反的审美潮流中.使得传统美术的特性与民间手工工艺由于无人传承而断线。
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存在着历史缺陷,也存在现实缺陷:
(一)缺乏创新。原有的精彩工艺在逐渐衰退.甚至消亡,而新的创意研发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传统工艺美术的品种与样式一直在维持.以固守技艺为满足.以等待救援为出路.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原有的行业优势逐渐丧失。
(二)缺乏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高峰不断形成,高级研究型的人力资源缺乏成为传统工艺美术事业发展的瓶颈。
(三)缺乏经营性。传统工艺美术长期以来以外贸为主.生产为主,缺乏应对市场变化的经验和营销力量.虽然有着良好的技术实力和应用基础.却没有市场.没有销售网络.没有产品明星,经营乏力。
如今,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意味着新的产业文化格局的形成.在时下文化创意产业的框架下,我们应该重新确认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方向.使其在新的产业格局下成功地进行时代转型.迎合时展的需要。
三、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属于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就是以文化为主题.以创意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动力,最终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和较强的融合性的特征,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辐射到社会各个方面.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历史与现状来看,丰富的人文题材,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文化附加值极高,文化创意丰富。传统的手工艺作品是个人借助于手工加工工艺.结合对于创意的理解而完成的独件作品.因而具有创造性劳动与创意性产品的基本特征。加上每件创意产品都享有独自的知识产权.具有人文性特征.区域特征.历史脉络和人文内涵.体现着文化创造的品格。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属于文化创意产业。
四、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格局下有待进行时代转型
(一)关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关注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不仅是为了历史的纪念和颂扬,也是为今天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需要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要与当代社会和生活相适应,这就意味着需要传承和创新。一方面在适应当代生活需要的同时.要保持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注重保护和培养传统技艺的人才,尊重他们,保护他们那种独具特色的小生产方式.抢救与整理传统的工艺美术资源,继承与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的教育体系等等.通过这些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精髓。另一方面,在传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要与时俱进地创作新作品。这种创新.来源于丰富的生活积累、渊博的知识积淀和对群众喜好的了解.是对艺术技巧的掌握以及文化修养的提高.是对物质材料性能的掌握和工作程序的制定。可以尝试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的经营模式.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比如通过技术创新.进行跨学科.跨门类的构思与设计.将宫廷艺术与现代工艺结合.将皇家福器引向民间.将装饰设计与家居.旅游等行业结合,开拓新的市场道路。建立工艺美术创意产业园区,比如北京将百余家传统手工艺作坊进行资源整合.进行集群式的品牌推广与管理.探索出具有明星产品优势的企业与民间力量联合发展的新路.带动了周边产业链的发展。
(三)加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牌建设
品牌意识是中国工艺美术行业中最缺乏的资源。过高的市场追求会缩小市场空间.过低的产品定位也会损失作品的品味.因此应当以品牌带动.以生活用品与旅游文化商品等相结合来研发,坚持首先是实用品.然后是珍爱品.最后是收藏品的价值路线。由设计的创意与手工的技巧来突出产品魅力,使之增值。比如来自台湾的现代琉璃艺术家杨慧珊成功地在大陆推出"琉璃工房"品牌.显示了品牌营销策略在工艺品推广中的现实意义与战略价值。"琉璃工坊"的每一件作品.都要经过十二道工序.六至八个月的精工细作:它率先提出限量的概念,永远不停的创作;不断从材质出发.探索在现代生活中设计的种种可能.超越琉璃在装饰性与工艺性的表现,将文化生活融入衣食住行中;始终坚持民族文化的风格,在工艺价值上.秉承永远亲自动手做的伦理观:以琉璃延伸至生活,广泛融取中国元素,成为中国最大的居家精品品牌UULILIVING的目标。"琉璃工坊"的作品在设计上是有趣的、创意的,体现了生活的多面性。
(四)以文化提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
传统工艺美术无论是作为艺术还是作为商品.它都是文化的产物.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品质。作为人类所创造的一种文化.我们要给予传统工艺美术以最大的重视。当今,我们要发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特性与优势.按照手工技艺自身发展规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应用。创意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工艺美术产品不同于其他创意产品.它必须是以人为本的、服务于人的丰富的精神需求的.必然强调"文化精髓",是凸显最优秀的文化传统的产品。当设计者和制作者将自己的文化情思融合进作品时,不同的文化修养就会让作品产生千差万别的气质。比如凤翔泥塑的造型多是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的遗存.反映出图腾时代的文化特点.各种色块和纹样都有着特定的寓意:绿色代表福寿万年,红色代表四季红火.石榴寓意多福多子等。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和整合、利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创造性.开拓性的创意把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创意资本.扶持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品牌.提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
一、 胶东地区民间刺绣工艺发展概况
鲁、腾、薛、莒、邾、郯、杞等诸侯国。齐、鲁两国,有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公社组织比较典型的地区。这里的纺织业很发达,齐纨、鲁缟远近闻名。战国时,齐国强大,经济发达,而胶东地区在战国时属齐,当时的纺织产品非常精美,号称 “冠带衣履天下”。刺绣在汉代得到了普遍发展,汉初王室官吏“衣必文绣”,皇宫墙壁亦用绣品装饰,当时皇室中大部分服装绣作都由山东供给,西汉封建皇室曾在山东设有专门的作坊,以供服饰之用,山东从而成为当时重要的刺绣产地。
胶东棉纺业自古也非常发达,棉纺织业,可以追溯到750多年前的南宋、元朝交替时期。威海纺织业最早是以麻、丝、棉为主的家庭纺织业。清康熙年间,自种棉,自纺絮,缫丝织布,较为普遍。这期间,除了发达的民间刺绣和纺织业,当地的商品经济也很繁荣。此时的“薛城有6万户人家,商贾云集;陶居天下之中,货场荟萃”,也是重要的商业城市。
胶东地区的传统手工业过去一直隶属于自然经济,基本以家庭和手工作坊为主。清代以前,境内妇女可运用多种技法,在衣裙、被褥、枕头、肚兜、鞋帽上刺绣各种美丽图案。《威海市志》记载:1888年,美国传教士乔治夫妇在登州教文会女校学生编织花边。自此,欧式花边、抽纱在我国迅速传播,逐渐成为胶东地区广大农村妇女的一种家庭副业。建国初期,刺绣抽纱业由私营转为合作经济。20世纪60年代,各公社和农村大队相继建立加工点,威海地区加工人员发展到3万多人。80年代,先后建立县刺绣厂、县绣品厂等骨干厂家。到1989年,全市有农村绣工6万人,乡镇绣花管理站20个。1990年,全市从事刺绣、抽纱业7万余人,从事勾针织品与扣眼绣花的农村妇女数量之大、规模之壮观,对一个小县城来说,令人震惊。短短数十年间,村里的妇女无论老幼全都成了绣花工厂在农村的雇工,绣花产业迅速在乡间遍地开花,简直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绣花运动。这场运动不是偶然的,这都源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正确引导以及乡民的热情投入。政府在各地设立绣花合作社和绣花工厂,在公社分别成立绣花分厂加工点,负责向乡村妇女撒货、收货和漂洗,每村设绣花技术管理员,实行三级联营,建立完善岗位责任制。这是一场上下一心、规模空前的绣花运动,它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给我们日后民间刺绣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1991年,与香港良友毛衫有限公司合资成立荣成鲁龙毛衫有限公司,自此从瑞士进口钩边机设备,生产机织产品,从而打破了单一手绣的生产方式,农村绣工由1989年的6万人减少到3万人,繁荣的乡间绣花产业逐渐没落。
二、民间刺绣工艺所遭遇的市场难题
现代社会,人们太多的工作任由机器来操作,身边的传统工艺逐渐被忽略和冷落。当我们被这些生产线上生产的整齐划一的缺少灵气和美感的大量复制品所包围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渴望用传统的民俗意蕴来装点生活,从而增加现代生活的情趣。传统手工艺品透着民俗气息和古典气质,这是如今现代人普遍喜欢的原因。但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同样是挑剔的,如果只是一味坚持传统和朴素,缺少与现代的融合,同样得不到市场。民间刺绣工艺在与市场的不断磨合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矛盾与冲突。
第一,民间刺绣艺人传统意识形态浓厚,缺乏市场观念。张道一认为,我们的民间工艺,走的一直都是比较狭窄的路,对于传统手工艺,人们只追求技艺的精湛,很少顾及艺术的上升,至今还在孤立发展。民间艺术在历史的长河里,虽几经变化,但总体变化不大,这就使得民间艺术的发展跟不上时代,被现代社会的人们长期冷落。同时,几千年的历史固化了农村女性独有的刺绣手工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妇女市场意识淡薄,对于自己的手工艺品,只是用来打扮或抒感或作为驱邪纳福的手段,很少和商品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无论她有多么高超的技艺,毕竟有她的局限,大部分人仅仅是寻求民间工艺品的民俗需要和实用性需求。
第二,民间刺绣市场上生产经营模式分散。市场经济已深入人心,但民间刺绣艺人的文化程度和思维,决定了他们做的只是“小作坊”式经营,很难在市场中为自己的产品找出路。目前民间刺绣市场基本还处于原始状态,规模小,经营分散,结构单一,这种分散的生产模式,严重制约着民间刺绣手工艺的市场化发展。面对新时代更为成熟和繁荣的商品经济大背景,当今的民间刺绣市场,缺乏对市场的全面了解和对刺绣品价值的正确评估,产业开发成绩和商品化力度都很低。同样是传统的家庭式作业模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却掀起了规模宏大的遍及农村各个角落的绣花产业。我们应该从历史经验中借鉴,从当代市场经济中总结。
第三,渐渐远离传统民俗的刺绣市场。胶东地区民间刺绣作品的图案和色彩带有明显的民俗特征。纹样粗犷质朴,色彩对比强烈,但大红大绿的色彩搭配太过专注,不太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故不能满足现代市场需求。现今,市场上高档布艺产品的价格远远高于民间刺绣制品的价格,但人们仍然争相购买,因为它体现了时下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消费观念。民间艺术品一旦进入市场,就不再是为满足个人需要而进行的传统意义上的手工制作了。为了最大化地获取经济利益,为了得到现代人的喜爱,只能跟着市场走,跟着现代人的消费需求走,这样就舍弃了很多传统元素和个人情感的投入,失去了民间原有的文化底蕴和民俗活力。作为商品开发的刺绣品,离本土越来越远,离特定的地域民俗文化越来越远。
第四,传统工艺的传承后继无人。胶东地区民间刺绣的萎缩和当地高度发达的绣花业也是脱不了干系的。以后,外国的洋纱、洋布大量充斥中国市场,中国的传统经济模式遭到破坏,传统手工业受到破坏性的打击。从上世纪开始,当大量绣花厂出现的时候,妇女们就在家里接收绣花厂的活来做绣花制品,她们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按照工厂的要求按时完成,绣花不再是妇女们表达自己情感、倾诉感情的方式,而转化为带来经济利益的一种劳动,这些灵巧的农村妇女没成为传统工艺的接班人,却俨然成为外来工艺的传承人。如今,大规模的民间绣花业已被工厂的集中生产所替代。大批的农村人纷纷走出家门,走进工厂,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传统工艺鲜有人问津。而能掌握传统制作工艺的只有一些老年妇女,随着这些老人的过世,真正有传统民俗寓意的纹样都将被无情地遗弃,民间工艺的传承也将后继无人。
第五,投资风险大,影响了市场的发展。在市场上投资新产品,存在很大的风险。特别是传统工艺制品要想创新,走出一条新路,有待于市场的进一步考证。前有廉价的现代机械化产品的对比,后有传统的绣花应用形式对人们造成的历史影响,相比较而言,新产品的开发和投资,风险较大。而对于人们已经接受的,并有一定市场需求的刺绣形式,更容易得到投资者的接受。
三、胶东地区民间刺绣产业发展策略
对民间艺术的创新与保护既不能完全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也不能建立在绝对放弃传统的基础上,民间工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发展,以下几点需要积极探讨。
首先,更新产业观念,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发展地方民间艺术产业,首先要形成产业意识、树立正确的艺术产业观。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水平和市场需求。着眼于现代,坚持在继承中发展,与时俱进地赋予民间刺绣品新的内涵,才是民间刺绣艺术发展的真正出路。相比20世纪红红火火的绣花运动,如不是政府对各种市场元素进行有效的调控,怎可能达到市场资源的最优配置,怎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如今,欠缺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民间艺人们大多较为分散地单兵作战,致使他们在传承手艺的过程中迫于生计而最终选择放弃。所以,政府必须通过自身优势加大扶持力度,整合人力资源,改变民间艺人分散式的经营局面,给民间刺绣行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较为完善的管理系统,为传统民间手工艺的振兴与发扬提供全面的保障和导航。
其次,培养人才,开拓创新。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人才的支撑和推动。帮助农民逐渐建立商品意识,使民间艺术资源发展更加规模化、系统化、民俗化,推动民间艺术的产业化进程体系。我们要建立由专家学者带路,形成以专家学者为核心、以业内人士为主力的研究队伍,不断地对地域内的民间刺绣艺术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索民间刺绣艺术商品化、市场化的规律,为整个产业进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建立民间艺术研究部门以及民族刺绣产品开发协会,专门从事民族刺绣产品生产、销售和开发。通过高端人才的合理引导,整合民间刺绣资源建立互惠互利的市场合作机制,提高胶东民间刺绣产品加工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其发展速度。在乡村可以做民间工艺沙龙,借鉴上世纪民间刺绣合作社的管理机制,进行手工技艺交流等活动,还可以开办相关的民间艺术专修学校,建立相关的创业基地等,改善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的境况,使民间刺绣艺术之花在胶东大地重新绽放。
再次,民间刺绣工艺必须适应市场、推进品牌建设。商品经济社会已经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诀别了,再好的产品如果缺乏了市场推广和宣传,就注定要被市场淘汰。民间手工艺品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样式,远离城市的喧嚣,固步自封地流连于自身传统民俗环境之中。要想发展,必须把握机遇,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通过产品设计和品牌建设,通过适宜地改良和创新,更好地继承和传播民间艺术,这不仅可以成为有效延展传统民间艺术生命的一种尝试,也可以使之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潮流。充分利用品牌优势,做好对产品的包装、宣传和销售。形成特色形象,推出特色品牌,是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虽说在机器大生产占主流的当下,手工艺制作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应该使其愈发显得珍贵,但在现实中,机器生产却成了许多民间传统工艺消亡的终结者。当传统的手艺活遭遇标准化流水线时,在产品质量、成本和出品速度上失去优势,无法与其抗衡。但只要找准定位,寻求适合民间艺术品的发展道路,民间艺术还是可以在竞争中谋得出路的。我们可以把纯手工产品定位于中高端市场,在产品设计、制作及品牌建设上都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产品既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又能最大程度地保留传统民族文化,让传统民间工艺融入现代经济的链条,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结 语
民间艺术如何走进市场,如何适应市场,这是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命题,大家要集思广益。通过新设计、新技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是当今世界保护传统文化的新趋势。胶东地区传统的民间工艺,长期以来封闭在相对狭小的环境内,民间刺绣作品的市场还没有真正打开。在市场化与艺术多元化的今天,一方面,市场经济会给民间艺术带来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会给民间艺术带来活力与市场,带来发展前景。任何艺术都需要传承与创新。大众对艺术的市场化需求,我们可以不拘泥于原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大胆吸收鲜明的地方民间艺术特色元素,以其他艺术形式为载体,以市场化的操作手段,嫁接出既有传统又有新意的民间艺术品种。
参考文献:
1. 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 【匈】阿诺德 ・ 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居延安译编,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3. 党春直:《中原民间工艺美术》,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撰委员会编:《山东省志 ・ 民俗志》,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
5. 威海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会编:《威海市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关键词:现代平面设计;传统文化;融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平面设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各类现代平面设计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平面设计涉及诸多元素,包括色彩、图案、文字等,每项元素对平面设计的表现力与内涵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当前,很多平面设计师在进行平面设计时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以期丰富设计作品的内涵,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设计师要寻找融合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的方法,积极创新,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平面设计的效果。
一、现代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现状
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涌现出丰富的传统图案,这些图案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是历史的积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通过这些图案表达吉祥安乐、平安幸福的寓意。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各种传统图案的寓意大多以谐音的形式体现,如,鱼有着“年年有余”的寓意,表现出人们对食物丰盈的期盼;鸳鸯象征美好姻缘;松柏象征长寿;等等。所以,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对这些传统图案进行应用,不仅能提高作品的艺术美感,而且能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提高作品的文化价值。传统书法是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交流方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传统书法具有优美的线条、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丰富的内涵,具有抽象性和象征性。设计师在平面设计中运用传统书法艺术,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表达设计内容,而且提高了平面设计的艺术魅力。我国的传统色彩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白、黄、青、赤等,而且每种色彩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平面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设计师在运用各种传统色彩时,须明确各种色彩的含义,合理选择色彩,以表现独特的艺术效果,通过视觉表达传递各种信息。
二、现代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方法
1.汲取传统绘画的精髓
我国传统绘画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寓意深刻,形态各异。传统绘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画家通过绘画语言表现人物、风景、植物等事物,具有浓厚的意境,能很好地吸引受众的目光。设计师大多根据需要选取元素,以丰富设计内容,提升设计的艺术价值。虽然一些平面设计师在设计中运用了传统绘画,但只局限于一些浅层的因素,并没有深入其中,以致传统绘画在设计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平面设计师必须深入挖掘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根据这些元素的特性,将其合理融入平面设计作品,使设计元素和谐统一,营造出浓郁的美学意境,提高平面设计的艺术效果。
2.合理渗透传统工艺
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工艺,包括剪纸、雕刻、印刷、织染等,这些传统工艺不断改良,逐渐变得简约、精致、灵巧。传统工艺具有独特性,不仅韵味丰富、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外在表现、深刻内涵等因素都可以为设计师带来创作灵感。设计师可在设计过程中根据设计的需要合理运用传统工艺,合理运用传统工艺中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方式和独具个性的艺术构造,进而提高设计质量。
3.充分促进形意结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表现形式大多强调形意结合,通过对实形进行装饰,赋予其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意境,进而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传达某种寓意。部分设计师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应用时,只注重单方面的形或意,以致设计效果不理想。因此,设计师应更加注重形意结合,对各种传统元素进行提炼、创新,并通过现代设计手段对这些元素进行加工,进而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三、结语
现代平面设计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考量多种设计元素。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设计元素来源,与平面设计作品的韵味、内涵紧密相关,只有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才能提高平面设计作品的质量。因此,设计师必须认真分析行业环境,着力于设计方法的创新,对各种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有效融合,才能提高设计的艺术效果。
作者:乔姗姗 单位:江西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