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18: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效课堂的基本理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考;复习;策略
高考复习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指导学生系统复习本学科知识,又要进行全面的能力训练。从学科特点看高中化学有着多(知识点约470个)、乱(知识点分布广),且普遍性中隐含诸多特殊性的学科特点。在备考复习时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备考复习策略,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在高考备考复习中一般采用“一纵、二横、三综合”的 三轮复习法,在一轮复习时多存在复习时间过长,效率低下现象学。要更好地完成第一轮复习的目标,有必要寻求更好的复习策略,在此结合自己教学经验就如何高效地进行高考一轮复习谈点个人感想。
一、重视两纲和历年试卷研究,正确把握高考复习的方向性和针对性
《考试大纲》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它规定了高考的性质、目的、内容、能力要求和形式,既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也是规范高考备考复习的重要指南。高考试题则是《两纲》中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体现方式,是高考复习的方向。因此,认真学习、研究“两纲”和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就会把握高考的“脉”。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可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近几年理综中化学学科试题从数量、结构、类型上看已比较稳定,保持了对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化学用语及分析推理能力的考查要求,同时也体现出高考的选拔功能,对新课标化学教学的实施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试题立足基础,紧扣考纲,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多是中学化学基础的知识,旨在考查中学化学核心内容,体现了“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命题思想。
二、科学规划,构建高效的复习程序
高考一轮复习是将主干知识进行巩固、总结和提炼的阶段,在过程中要求细和全,达到知识上不留死角。但一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若按机械地按课本章节顺序对教材内容进行重复,则复习时间过长,复习效率低下。为了提高一轮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大胆创新,以考纲为指导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调整复习程序,在一轮复习时直接采取变零碎的、单调的直线复习为系统专题板块化复习,即 “章节+专题”,以章节为主的复习策略,从而高效地完成了一轮复习的任务,为二轮复习节约了时间,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学进程作如下调整:以高中知识为线条,以课本为中心,按其章节体系划分为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四大板块,并把高中第三册的相关内容归并到以上相关部分。由于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调整后学生在复习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后可以利用其指导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的复习,减轻学生知识的记忆量。同时在复习元素化合物时又可加强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应用,从而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并按知识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板块复习以提升学生学科主干知识的结构化水平,毕竟对学生而言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有效地掌握和被应用。
三、优化教学过程,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在复习过程中师生往往会产生急躁情绪,高考复习中常存在如此现象,满堂灌、满堂压,欲“以量取胜”的现象,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辛苦,教师觉得该复习的知识点都复习到讲清楚了,但学生做起题来却是“一看就会做,一做就出错” 、“Ⅰ卷得分不高,Ⅱ卷得分偏少” 、“常规、常见、常讲、常练,甚至常考的知识点,学生仍然常错” 。出现这样结果同我们教师在复习中的方法存在很大关系,现从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性,谈谈高考复习中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强迫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复习过程中的有效性。
1、推行学案导学模式,提升课堂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中推行学案导学模式,采用“学生预习─教师精解─练习反馈”课型,教师在讲的过程中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和知识的梳理和积累,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如“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板块中 “离子反应,离子的共存”的复习课。先是布置课前预习复习学案,学生通过先看课本、复习资料尽可能完成复习学案,以做到重点、疑点心中有数。教师在上课时按照“依案掌握要点-问题质疑讨论-知能拓展提高-巩固反思感悟”等程序积极引导、组织课堂教学,即上课时先归纳总结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原则,再选择各种类型的离子方程式,由学生通过讨论去判断正误。对于那些学生认为是错误的离子方程式,还要求学生说出违背了书写原则的哪一条,最后再给出练习反馈,让学生在课堂里做,老师及时纠正。通过以上手段切实实现了复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新理念,极大地提升课堂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2、利用建模思想梳理知识,使学科主干知识规律化、网络化、系统化、程序化。
以学科方法论为指导,通过反思融汇同类知识而形成有效的知识块,使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例如: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学生往往死记硬背,不易掌握),复习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以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引导学生自我构建,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与解题能力。
3、利用艾宾浩斯遗忘规律科学指导学生记忆。
化学学科性质决定了化学中存在概念多、理论多、反应多等特点,从而学生在复习别容易遗忘:前面学,后面忘;容易学,容易忘。知识的记忆成了多数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如何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教学中我们除利用自我构建、联想等记忆技巧时,还从科学角度利用艾宾浩斯遗忘规律科学指导学生记忆,每周用一课时组织学生对本周复习内容回顾与反思,每月再用一课时对本月复习内容又进一步回顾反思,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知识的遗忘,加强知识的应用。
高考第一轮复习作为高考复习的重要环节对高考的成败有着决定性作用,要在有限复习时间内达到全面地梳理化学基本知识,使之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的目的。我们还须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复习策略,以追求复习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陈贵新.论高三化学试卷讲评课的几个主要环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11)
新学一章之后的化学单元复习课,应该达到四点教学目标:
1. 知识梳理和知识网络的构建。可通过问题驱动或情境创设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对本章知识的系统梳理,深入思考其内在联系,主动完成本章知识网络的构建;
2. 承前启后、查缺补漏、质疑提升。教师基于全体学生共性问题进行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复习;基于学生个体查缺补漏,自我完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能力;
3. 方法提炼。引导学生提炼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掌握方法,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4. 应用拓展,实现创新能力培养。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使知识和能力的结合得以升华。
二、问题重重,改变复习策略迫在眉睫
新课改形势下,化学课堂面临着重重困难:
1. 课时不足导致取消单元知识网络的构建,不能及时进行单元测试。按常规单元复习课的思路:知识点总结一课时,考试一课时,讲评一课时,因此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标课时有所冲突,所以导致取消单元复习仅进行单元测试而已。
2. 知识点复习时,学生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好。单纯的知识点复习机械、乏味,有些类似于高三的一轮复习遇到的困扰,学生兴趣不浓,复习效果不好。
3. 受教学进度限制,研讨机会不多。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复习效果,而且研讨交流的机会不多、时间也不充分。
因此,改变复习策略迫在眉捷,我们必须选择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对知识点的复习和构建,以达到课堂的有效性、高效性;让学生“复”之有“趣”,“习”之有“效”。
三、寻求行之有效的策略,达到课堂的高效性
针对不同类型的化学知识,我们要选择不同的形式进行复习、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以下是曾经尝试过的几种复习形式(主要是复习学案的类型):
1.“面面俱到”式(适用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多,学生记忆差。因此,每一个小知识点都应复习到位。
2.“专题“式(适用于“化学基本理论”的复习)。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内容难度大,理论性强。因此,采取专题突破式的复习。
3. 以“题”带“点”式(选修四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复习)。选择典型例题,分析出考查点,然后对知识点进行诠释。
4.“抛出问题”式(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复习)。笼统的抛出问题,让学生自行归纳整理,完成对局部知识体系的构建。
四、复习学案和课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复习学案和复习课件的使用能大大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在单元复习时充分利用复习学案和课件,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作用:
1. 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复习学案和复习课件上列出的知识点系统、全面,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全面把握知识内容,将知识“体系化”的同时也能达到查缺补漏的目的。
2. 使得课堂更有序,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复习学案和复习课件上内容系统、条理清晰的知识,使得复习时学生思路清,课堂更有序;同时复习内容重点突出,使复习更具有针对性。
“高效课堂模式”之所以深受人们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一切潜能,高效落实课堂教学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打造高效课堂要有明确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必须落实到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上。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所以,教学目标是否得当,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打造高效课堂,必须制订明确的三维目标。制订的目标要贴近学情,难易适中。在制订目标时,要了解学情,既要对学生的学习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对学情了如指掌,又要对教学内容做认真分析,提高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制订目标要克服形式主义,提高目标的可操作性。既要明确重点,又要防止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还要努力挖掘教材之外的课程资源,充实教学目标。
二、打造高效课堂要有恰当的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效课堂的导入必须是一上来就能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导入。因此,问题情境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设计与新课有关的,又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怀疑、困惑、矛盾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事实导入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发生在身边的新事件、新研究成果等来创设引入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会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值,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实验时,教师可根据新课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带着问题去听课,效果会格外好。
三、打造高效课堂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什么是好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材施法,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如对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学,创设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把知识点分解设置成问题投放给学生,设问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调动学生在积极的回忆、思考、推理中得出结论,在老师的引导、点拨、总结下完成教学目标。再如,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抽象难懂的内容,可以“讲授法”为主。在了解学情、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采取启发、引导、点拨来帮助学生学。对于那些介于学生自学和教师讲解之间的内容,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实践证明,采取好的教学方法,能使课堂变得“活而有序、活而有度、活而有效”。
(作者单位 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里辛二中)
【关键词】高效课堂 课堂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96-01
一、指导思想——行动的纲领
“163”高效课堂就是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最大化的教学。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作用的教学思想。始终体现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快乐学习的原则。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确定学生的成长理念是:健康成人,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并享受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二、163高效课堂物理新学课的基本环节
“163”高效课堂的基本操作程序是“三段五环节”,所谓“三段”,是指从教学过程看,教学内容往往由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学习阶段构成;“五环节”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互学,研学,帮学,测学”的课堂学习过程。
1.预习自学
(l)教师展示“学习目标”,提醒学生自学时注意重、难点内容。学生利用导学案,依托问题导学,研读教材,学习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约15分钟。
(2)用10分钟左右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的预习案,对不明白、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
(3)教师提纲挈领的解读教材,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进行介绍式或引导式的讲解;对教材中的实验可以展示给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为教材中重点内容做铺垫。约15分钟。
(4)学生修改自己的预习案,并做好笔记。约5分钟。
(5)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探究案部分,并及时上交完成的导学案。
(6)教师认真批阅学生上交的导学案,统计分析集中出现的问题。
(7)根据导学案批阅发现的问题,精心备课,突出能力立意,科学设计课堂。
(8)课前培训,对本节普遍重、难点的问题针对性培训,指导方法,加强理解。
2.课中探究
(1)展示导学案批阅情况。教师结合批阅导学案统计的情况,对优秀个人和小组给予表扬,从而达到激励效果。对问题个人和小组在课后进行交流。约1分钟。
(2)预习自测。在引入新课前对课本基础知识,用1-2题进行检测,不断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专注的状态,另外还可以了解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自学时的掌握程度。约3分钟。
(3)教师展示“学习目标”,解读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学习的主体内容。约1分钟。
(4)课题引入,调动学生学习激情。充分研究课标和教材,制定学习目标,利用与新课相关的生动的实验、视频或小游戏等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让课堂充满生机。约5分钟。
(5)合作探究。教师出示小组成员讨论的问题和达成不同目标的要求,学生每个小组在组长组织下全身心地投入。A教B,B教C,A层要做好拓展,B层要注重总结规律、方法,C层要注重基础。约8分钟。
(6)规范展示。老师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可以安排口头展示,也可以是黑板展示。如果是黑板展示,则展示小组迅速派出展示同学到黑板上板书。约3分钟。
(7)激情点评。点评内容包括规范(步骤、书写、布局)、对错、思路分析(易错点关键点)、总结规律方法、拓展变形。非点评的同学迅速记录问题要点,注重问题总结,学会质疑、补充。点评拓展言简意赅,高度概括,点评结束都要问一句“同学们都明白了吗”,“那位同学还有补充”。对点评精彩的同学,要掌声鼓励。教师针对学生的点评,表扬好的方法,也要指出同学点评时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模棱两可的问题,指导学生反复讨论,直到得出正确的解答,学生确实不能解答的,教师再给出正确答案。约18分钟。
(8)反刍总结、当堂检测。教师根据学习目标,梳理所学知识,指导学生总结,构建知识网络。教师根据学习目标提前设定2-3道题,检测学习目标完成度,发现问题,立即予以纠正,以期全面达到学习目标。约5分钟。
(9)及时评价。学科班长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表扬课堂上表现的优秀小组和个人。约1分钟。
3.课后拓展训练。
针对本节学习目标以及重难点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以达到熟练掌握物理规律并会加以运用,能够举一反三,拓展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炳成.昌乐二中教学模式[J]. 高中物理教研网.2009
(一)采用团队式学习模式
团队式学习模式是指以一个小型组织化的学习环境为条件,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入手,以教师的有效教学和管理方式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团队式学习模式的核心部分是组建高效的学习团队。学习团队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小组,与一般的学习小组相比,学习团队要具备团队意识,强调队员之间的协调和整体配合。学习团队的主要特征是团队成员承诺共同的工作目标和方法,并互相承担责任,学生团队的技能是相互补充的。通过组建学习团队,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不仅有机会接触思考和解决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新观点,通过有效合作也能够为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实际问题找到合理地解决方案。团队式学习模式能够摆脱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个体性以及与教师的单一对应性,能够提高学生形成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采用多维教学方法
1.团队讨论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特长以及兴趣等进行分组,由学生自己组建学习团队,即学习小组成员选出队长,拟定体现竞争精神的团队队名以及口号等。在教学中,对于既有学术争议又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教师采用团队讨论法进行教学。教师提前把讨论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学习团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认真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自由发言和讨论,得出结论;然后由学习团队选出一位代表来向全班同学阐述其团队的观点,使各学习团队都能够得到启发。
2.角色扮演法。该方法能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他们的管理技能,积累管理经验,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情景模拟法。模拟教学是指在课题上设置一定的工作情境,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这样的情境下开展具体的活动和工作,从而体会工作中的不同感觉。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现场观摩。现场观摩是让学生亲自到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工作现场去感受工作环境,了解工作情况,接触工作人员,学习他们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新型公共事业管理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成效
(一)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重要。通过团队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有趣的团队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到所学理论知识的使用价值,而且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为了完成讨论任务,需要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使学生产生较强的任务感,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正如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3%的学生能积极主动收集资料,完成团队讨论的问题,只有17%的学生不主动收集资料。正如调查问卷中,某位同学所写的,“这种深化课程改革,我认为对我们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积极、主动,同时获得知识的效果比只专看书本和老师单纯的讲解好很多,并且激起同学的兴趣,各展其长,融入一个团队中来。”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每次的团队练习与活动中,都要求队长合理分配每个队员的工作,使之通过各人的协作能更快更好地完成团队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协调能力。通过调查问卷显示,92%的学生认为自己通过团队学习,培养了自己很强的合作意识,8%的学生认为自己偶尔能与其他队员进行合作。
(三)加强学生的责任感
在团队练习与活动中,对学生的责任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否按时按量完成份内的任务不再只关自己的事,而且影响到整个团队的最终成绩,因此不负责任的学生会受到队员的批评,使之改进。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课堂教学
近年来,小学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加强综合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总体素质,特别注重加强构建高效课堂[1]。同时在现代社会中,小学教育只能传授给学生最基本的理论、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和信息。因此培育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摆在我们小学教师面前一个严重的问题[2]。为此我简单探究了我国小学语文课堂的现状与如何培育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1.当前小学语文教育课堂教学的现状
当前由于学校的指导思想和学生的不重视,以及教师积极性的消退等原因,当前我国大多数校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以及考核成绩,均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具体现状如下:
1.1 实用主义。随着小学教育几十年的发展,不少学校的教学条件已相当优秀,但教学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的压力,竞争的激烈,不少学校又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思想和行为。实用主义一种是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如认为教会学生会写应用文,有基本的表达能力就可以了[3];第二种是将“实用”理解为专业技能技术的实用。目前在小学学校出现了小学性和技能性至上的实用主义的思潮,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走得过远。
1.2 缺乏知识储备。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仅仅在课内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能的。必须让学生在课外生活这个大舞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语文无处不有,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因此,应该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文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这些知识也可能暂时与当前的学习、考试无关,但它却为日后直觉和灵感的创造构建了广阔的知识背景[4]。但是当前很多小学对于这种基础知识重视不够,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储备,导致学生后续实践能力缺乏。
1.3 单一性。在全面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一方面在学习这些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较为注重专业的实践,另一方面,却忽略了语文学科与专业的联系,把语文与专业背景和知识技能完全剥离开来,教师由于自身学科面不宽,也没有引导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设计[5]。
2.新时期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体系的构建
当前语文高效课堂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在教学中我们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需要,利用这些内容开展探究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2.1 组织领导。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是主体性极强的学习活动,活动中不仅是知识的习得和能力的培养,还是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6]。在教师指导下,应主要由学生来进行常规组织管理。比如在“感受自然”具体活动中,教师应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如组长,班干,组员,答题人等。在任务的完成及活动的安全等方面,还需要建立一些保障性的制度。制订高效课堂教学的管理制度,既保证了教学的顺利开展,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习惯,养成规范化的小学意识。如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应规定各环节的基本要求,活动的纪律、成果的保存等。某些不积极参与或者有捣乱心理的学生,也必须要遵守基本的制度底限。
2.2 确定领域。依托教材,依托专业背景,拓宽高效课堂教学的领域,确定开放性的主题。如苏教版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三篇课文,内容不同,体裁也不一样,有写景介绍一个地方的《东方之珠》,有童话介绍一个知识《小露珠》,有写一种植物介绍它生长过程的《石榴》。这一单元的主题不是非常明确,大致围绕感受自然和生活中的美这样一个中心来组织。这样的安排也符合了“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的规律,理科学习它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而母语学习具有非线性、综合性和模糊性的特征,是一个逐步积累、内化的过程,是一个语言模型、思维习惯、生活经验、审美取向、情感体验等多维融合、逐渐建构的过程。
2.3 做出规划。教师对该主题的全过程先有一个规划,学生在开展活动时也要在小组也应该先与一个口头或书面的规划。特别是课外实践,个人或小组要先提交较为详细的活动方案,教师备案,作为日后评估的参考。比如我们在“母亲的恩情”以课就让学生共同探讨了母亲的伟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过程汇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活动的进展情况。学生要定期汇报自己活动进展的情况。如果是课内或校内,教师要随时亲身了解,交流,辅导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比如有学生用幻灯片显示了人类起源的过程,具体的展示方式由各组自主选择,不管何种形式,要求能将自己小组的探究成果明确、方便地展示给大家。这样由课文中引出、在生活中寻觅、到身边去探究,使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探究有了浓厚的兴趣,自觉主动,效果较为理想[7]。
2.5 交流分享。分享感受、经验在心理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特别关键的一个环节。高效课堂教学的交流分享主要在课内完成,通过班级全体成员的参与,锻炼多种表达能力,建立成就感,吸收别人的间接经验,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小学素质。
2.6 学生评价。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学生评价是高效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它对于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扩大学生成果的影响面,提高学生的接受评价能力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认为,高效课堂教学评分应占到学科成绩相当的比重,大约30%-40%的比例。同时在评价中,要遵循科学发展观和教育规律,并结合职校学生的特点,开展全面细致、切实可行的评价工作。
总之,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活动中,只要我们以学生为本,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肯定会结出丰硕之果的。
参考文献
[1]俞峰.试论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作用的体现[J]
[2]任效峰.浅析新课程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J]
关键词:学情;定教;高效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这一传统教育思想的内涵得以不断丰富,我们的教学倡导“以学定教”,就是秉承了@一优秀的教学思想。所谓“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基础,包括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也包括学科的特点等。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适合学生,不过低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制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检测,构建高效课堂,实现学生的最优化发展。
一、根据学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思品课堂的方向杆
首先在认知目标的制定上,识记基础知识是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可以实现的,因此,认知目标是要求全体学生都要达成的目标。思品教材内容中的概念、定义、基本观点、基本理论类的知识比较多,对于这些基础知识,我们通常可以设置为认知目标。
其次在方法和能力目标的制定上,思品课堂常涉及一些材料、案例,运用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涉及方法、技能,我们通常可以设置为方法和能力目标。比较常见的有:材料说明、反映了什么;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意义、影响或危害等;解决问题的做法,包括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青少年个人等的做法。因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智力和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在制定方法和能力目标时,就要关注学生掌握方法和技能达到什么程度,从而能更好地实现能力目标。
最后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制定上,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态度、价值观,以此为起点进行正确价值观、态度的引导。
这个循序渐进的目标,有利于学生学习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有利于知识迁移、能力培养、情感体验。根据学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成为思品课堂的方向杆。
二、根据学情制定教学重点、难点是高效思品课堂的关键
对于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应该摒弃两种误区:一是只以教学参考书为准,认为教参书上的重难点就是教学的重难点;二是面面俱到,生怕学生不懂,处处重点、处处难点。教学参考书上的重难点知识是根据学科的知识体系制定,它体现了重难点知识在本单元、章节中的地位,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重点、难点时,依纲据本是必要的。但是,应该将“依纲据本”和“学情”联系起来。
首先,在备课时,教师应该将“分析、掌握、预设”三结合。即分析思品教参中学科体系的重难点,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原有的知识能力,预设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其次,在课堂上,如果学生能很好地接受重点知识,掌握难点,那么教师在原来的预设上就没有必要再花费太多的时间。如果学生出现了疑惑,教师就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最后,如果一个教师担任多个班级的教学,制定教学重难点就要因人而异,因班而异。
思品教学过程中,影响重难点突破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些抽象概念、理论概念、结论性难点等对学生认知、理解的影响。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个版块中,法律、国情的概念又常常首当其冲。法律中诸如物权中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大保护”等;基本国情中诸如“生产力水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民主”“科学发展观”等。一些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就感觉到此类概念的抽象。因此,“课本实际、学生实际、课堂实际”三者相结合,有效推进重难点的制定、落实和突破,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三、根据学情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能为高效课堂推波助澜
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同样也应该是灵动的,应该课前有预设,课中有随着学生学习状态、注意力、可能发生的具体情况做出及时调整。
思想品德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节课可以使用一种教学方法,但多种教学方法多管齐下,一节课的效果更加好。
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吸引学生?思品教材中的一些抽象概念、理论概念、结论性难点,讲授法比较适用。
相对枯燥的思品教学,采用谈话法,教师由浅入深地和学生谈话着教学,问题一个接一个,能时刻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前提是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如果一个班级,学生的视野较广,相对外向,知识面较广,在这基础上教师能通过引导、交谈、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那么谈话法是可以施行的。
讨论法也是新课堂倡导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且收集信息的能力较强,那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进行知识的分析和问题的解决。在教材的重难点处,尤其是学生有疑惑的地方,在学生能够有争议的地方,设置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能力,讨论法在实施的时候,一定要在小组提前分工:计时员、记录员、观察员、发言者等。没有分工的讨论,就有可能出现。
读书指导法也是很适合思品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导学案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情况制定的。
四、根据学情分层设计教学检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检测应该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作实际分析,分层设计教学检测。第一层次,是掌握基本概念、定义,属于认知目标的要求,是基础题,那么则要求全体学生都必须要过关。第二层次是知识的运用,既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材料,这属于能力目标的要求,属于中度题型。第三层次是知识的迁移和拓展,是难度题,是对学生的能力的提升的检测。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某一个知识点,分层设计练习,使学生通过有梯度的练习掌握知识,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一、当前职中微机教育教学的现状
由于教学内容严重偏离学生的生活,因此,大多数学生对一些常用微机软件与基础性软件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沉闷。这不仅严重制约了我们教学水平的发挥,还使职中生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导致恶性循环,从而使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二、提高职中微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1.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微机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多维互动、合作探究、任务构建的课堂教学方式,努力提高职中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职中微机应用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基础性课程,我们必须要有科学、准确的认识,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服务于学生毕业、有效就业这一宗旨。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转变教学角色,由主角变为导演,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指导学生有效利用互联网、校园网、课堂研讨等各种有效的学习渠道,对新知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让学生准确理解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基本特征、各类实用软件的操作方法及一些简单的编程要领。在课堂中,我们要善于调动任务型教学方式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对他们完成的电脑作品及时、准确、积极地加以点评与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能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小组讨论、网络查找、主动质疑的方式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与探究能力。
2.我们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我们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格感染力。例如,我们在上课之前就到教室等着学生进教室,还可以通过讲一些故事或笑话,用充满幽默与智慧的语言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他们都能够真正喜欢上微机教师,进而喜欢上微机课。我们通过积极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我们要加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他们受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提高他们对教师讲课的认可度和他们听课的热情度,提高他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认知度和满意度,从而提高他们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3.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要力求创新,注重应用。我们在计算机实践课上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利用课堂的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兼顾到每一个职中生的学习能力,并平等、真诚地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抓教学重点、抓事物的主要矛盾,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让每一位职中学生都能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强化他们对微机应用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例如,在教学Word、Excel对文本的基本编辑与PowerPoint的动画效果的基本设计时,我们要细化讲解,让学生在探究练习后,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技巧。尤其是对于Word对指定文本的特殊编排方法,我们必须讲到位,同时要积极开展课堂实际练习,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操作技巧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教师要重视课堂知识的有效实践,注重课堂教学目标的生活化,为学生将来就业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进行VB程序设计教学时,我让职中生去微机房,一边讲VB程序设计基本理论,一边让他们在电脑上及时练习,这样能够有效培养他们的实践应用与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我还会指导中职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帮助解决学校以及家里的电脑问题,力争使每一名职中学生都能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学有所用。
总之,构建职中微机有效课堂教学,要求我们要选择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积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逐步构建科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体系,积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高效地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
吕学云
摘 要:从新课程理念出发,通过对传统体育课堂有效性的评价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问题,指出有效体育课堂应是立足学生长远发展的创新课堂,并结合教学实际对创新课堂教学实施进行了探讨,指明了创新课堂有效性实施策略,以期促进学校体育科学发展。
关键词:体育课堂;体育教学;有效性;创新;实施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3.015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十余年,体育课教学无论是方法方式还是观念意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体育业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上仍然出现一些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甚至在经过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体育课学习后也未能有实质性的收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里面除学校体育设施及社会因素外,体育课教学真正有效性高低也是一个关键性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创新体育课堂,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
1 传统体育课堂的有效性
传统的体育课堂有效性主要以在单位时间(通常为一课时)内学生掌握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多少为标准。仅就知识的学习来说,这本没有错误,但易使学校体育陷入竞技教学思维模式之中,将一节体育课从整体中割裂开来,容易出现只重视显性的短期有效性,易忽视隐形的长期有效性。若将这样课堂的高效放在一个教学单元、一个学年乃至学生的一生来考量的话,也许是低效或完全无效甚至负效。这样课堂的有效或高效不是我们所期待的有效,也必将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不喜欢的课堂。
传统体育课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需要与感受,学生在课的导入部分对老师所说内容有一些兴趣,往往仅是一种感性的认识,我们常把其这种感性认识误认为是产生了兴趣,于是就按部就班的从基础技术教授起来,想的只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更多技术知识,只有这样觉得课堂方有效。技术学习是个很枯燥无味的事儿,学生还没有体会到内容带来的乐趣,还没有对内容产生兴趣,就陷入到枯燥无味的技术学习,时间一久,开始的兴趣也就荡然无存了,自然就没有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由此我们对“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也就不难解释。学生即使在老师的压制下学到了一定的知识,也成了无源之水。这种有效体育课堂终归成了无效的课堂。
2 创新体育课堂的有效性
体育课堂有效的标准应是基于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出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来衡量其有效与否。创新体育课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这就使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区分开来,使体育课堂不仅关注学生体育知识的获取,还要重视学生情感感受;不是急于求成,而是放眼长远,使体育课堂成为放长“线”钓大“鱼”的课堂,这样课堂的有效性方能真正彰显体育课堂的有效本色。
可见,上述两者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传统体育课堂主要是以老师为主体,一切以老师为出发点,其有效主要是从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多少出发,往往重点追求的是课时效益最大化。而创新课堂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其有效是基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运动中来、是否产生了运动的愉悦体验、是否产生主动学习的需求出发,追求的是长远效益,是真正有效的课堂。
3 创新课堂有效性的实施
有效的创新课堂如何实施?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对我校初三女生进行足球教学实验,经一学期教学实验后,在新学期的选项教学中,实验组有85.7%的学生选择了足球,而对照组仅有38.1%的学生选择足球,说明创新体育课堂比传统体育课堂更有效。现结合教学实验就创新课堂有效性的实施,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3.1 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兴趣是逐渐培养起来的,需一个较长的产生过程,要我们慢慢去培养。有效体育课堂教学主要是从学生的兴趣先入手,使学生对所教内容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学习的愿望,而后加以老师适时的技能知识教授,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主动学,使学生学习高效,从而保证教学实在的有效性。
在我校的足球教学实验中,教学不是急于让学生掌握技术,而是先让学生分组进行足球比赛,规则就是一人守门,有边界,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用手,别的没有要求。这样一来,所有的学生都可以上场踢球,虽然大家洋相百出,但踢的不亦乐乎,一节课下来,纷纷要求下节还要踢球。这样一节课看似是一节自由活动课,但实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很多学生体会到了踢足球的乐趣,随后是学生的兴趣保持,最终使学生形成对足球的爱好。
3.2 教师与时俱进,加强基本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学校教育飞速向前发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教师要有危机意识,不断加强体育教育教学相关基本理论学习,要深刻领悟体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学习新课标,在教学中转变认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在教学中切实践行新课程基本理念,用理论指导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获取知识意识,关注学生的终身体育发展。
3.3 有效掌握教学时机
传统课堂教什么、按什么顺序教基本都有固定的流程。有效课堂的教学内容什么时间教、教什么,怎么教,完全由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待时机适时开展,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以足球教学为例,教学首先是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之上,随着学生兴趣的浓厚,便会产生学习的欲望,这时教师根据对学生活动的观察确定教学内容,开始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休息时间进行教学,可能几分钟的时间要讲解几种技术或战术,等学生具有了稳定的兴趣之后,可以划出专门的时间来进行教学和练习,一般不宜过长。由于学生有兴趣、有学习的欲望和动机,教学时间虽短,但效率很高。
3.4 科学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
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也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传统体育课堂评价重视的是学生体育知识获取的多少。创新课堂评价则重视的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态度表现,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获得了运动的快乐,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获得运动的乐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一个积极参与的人,其一定也是积极去掌握技能的人。这里看似淡化技能学习,实则是无形中加强技能学习了,与传统体育的技能学习并不相悖。
依据上述策略建立的创新体育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看似形散,实则神聚。体育教学有其特殊性,但必须从体育新课程基本理念出发、从学生的终身体育发展出发的教学才能是有效的课堂,也需要广大体育工作者不断去创新、去挖掘。
参考文献:
[1] 季浏. 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李启迪,邵伟德. 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与正当性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90-93.
[3] 范运祥,夏漫辉,马卫平.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及其诊断与矫正 [J].体育学刊,2013(3):69-74.
[4] 毛振明,于素梅.体育教学理论问题与案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2~32.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学习方法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涉及科目较多,交叉课程也比较多,如何高效学习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对课内专业知识的积累;二是对课外创新项目实践。学好课内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是搞好课外创新实验项目的基础和前提;反之,创新实验项目是对课内所学专业知识的具体实践和运用。
一、学好课内专业知识的方法
对于课内专业知识的积累来说,比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数理方程、信息论、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程序设计等,要想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益和收获知识,在课堂上必须培养卓有成效地听课和记笔记这一基本习惯,并且在课后及时认真复习。
(一)高效率听课。听课是整个理学学科学习过程链条上的中心环节,是获取书本知识的主要阵地。竭尽全力地听好教师的课堂讲授,是赢得优异学习成绩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要想听课效率较高,就必须在听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 首先,充分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课程内容前后章节具有连贯性,衔接性和穿插性。只有对前一节课的基本概念、定理、方法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才能在听后一节课时具有坚实的基础,从而从容不迫、左右逢源。其次,预习好本节课即将讲授的内容。听课前认真预习本节课即将讲授的内容,标记出自己的疑难点,使自己在听课时一目了然,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从而更加清醒主动,全面周到,富有成效。
(二)高效率笔记。记笔记可以储备资料,积累素材。尤其是对于我们信息与计算科学这一理论性很强的专业来说,记笔记可以为课后复习、考前应试和将来深入钻研,储备充足的资料、积累丰富的素材。 记笔记有助于听课时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详细记笔记,就会高度注意听取教师讲述的每句话语和在黑板上书写的每段文字、每个公式,从而就顾不上走神去想其它事情,也不会被外界干扰所吸引而转移注意力。
(三)课后及时高效复习
学过的课内理论知识如果不科学而有效地进行复习,就可能很快被遗忘。要牢固掌握,形成能力,复习必须有章可循。首先,课后应该及时回忆 学过的新知识,如同“过电影”。及时复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习惯,须高度集中注意力,把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再现”一遍,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其次,要想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必须经常定期复习。即使是复习过的内容仍须定期巩固,但是复习的次数应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减小,间隔也可以逐渐拉长。从时间安排上,可以当天巩固新知识,每周进行周小结,每月进行阶段性总结,期末进行全面系统的总复习。每单元进行知识梳理,每章节进行知识归纳总结,必须把相关知识串联在一起,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达到对知识的整体掌握。
二、搞好课外创新项目的实践
(一)培养创新实践意识和能力。首先,作为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学生,要对创新实践项目充满浓厚的兴趣,要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课余时间,要积极听取本专业学术相关的专题讲座,扩大自己的视野,使自己获得相对多的信息量,更加深入地了解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发展前景。 其次,我们可以到本学院的实验基地,练习使用matlab、sas或lingo软件编写相关程序解决工程作图,实验数据或时间序列等拟合、插值问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一些短小精悍的算法,编写一些C、C++、Java小程序,以提高计算机编程解决实际小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参加校级或省级ACM程序设计大赛和计算机综合技能大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是搞好课外创新项目实践的关键,参赛应注意以下两点:
1.数学建模竞赛要用到数学知识,但与纯数学竞赛不同;用到计算机,甚至离不开计算机,但却不是纯粹的计算机竞赛。它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电子、农业、管理等各学科、各领域的知识,但也不是这些学科、领域里的纯知识竞赛。它要用到各方面的综合的知识。参赛选手不只是要有各方面的知识,还要驾驭这些知识,应用这些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尽量熟悉数学建模的常用方法:数据拟合、参数估计、插值等数据处理算法;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多元规划、二次规划等规划类问题;动态规划、分治算法、分支定界等计算机算法;模拟退火法、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蚂蚁群算法,免疫算法;数值分析算法 ;网格算法和穷举法;图象处理算法等。不一定要求这些方法都弄透弄懂,但至少要了解,遇到具体实际问题时要有意识的去运用。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在当今各国教育核心思想与改革潮流的驱动下,为更好地完成目前普通高校体育基本理论教学任务,设计了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的体育基本理论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施行有较强的可行性。
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基本体育理论历来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在当今各国教育核心思想与改革潮流的驱动下,有必要研究、设计和实践其基本理论的教学改革模式
l普通高校体育基本理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当今国际上教育核心思想与改革潮流
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届国际高等教育展望会上,美国教育博士斯坦伯格(Schuttenberg)提出了“自导式学”的概念(Selt—iDrectde[eaxnign),认为培养学生自导能力是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综合这一教育学派中诺里布鲁克非尔、纽曼等人对自导学习(sDL)概念的阐述,其内涵包括:教学过程的重心由教师移到学生。学生能判断学习需要,形成学习目标,了解学习条件,选择和实施学习策略,评估学习效果。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进行自我指导式学习铺平道路,当好指路人,重视与学生沟通,用最有效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这逐渐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
1987年,美国健康、体育、休闲、舞蹈联盟(AAHPERD)在原有体育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建立了以教育培养学生健身意识为重点,以发展青少年“健康体适能”为目标,集健身、教育和娱乐于一体的“最佳体适能”。目前美国成千上万所中小学校都应用该指导思想、教法手段进行体育教育,效果甚佳。
实践表明,这一教法思想和手段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意义深远,深受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香港教育学院体育及运动科学系钱铭佳博士和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杨静珍等就“最佳体适能”在我国运用的组成部分、构成要素、工作程序及主要特点等进行剖析,探讨了“最佳体适能”的教法思想、教法手段的前景和意义。
在当代以人为本思想越来越被重视的形势下,2l世纪体育教育将把重点放在人的发展上,讲究综合、整体的效益,即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发展统一的体育思想。因此,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教授“终身体育”的思想和方法成为当今体育教育的核心。
1.2国内普通高校体育基本理论教学的矛盾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体育基础课中理论知识教学时数不得少于教学总时数12.1%;体育选项课中理论部份占总学时数的13.9%。然而一般高校实际上仅为每学期2—3学时,有时还得不到保证,甚至不下雨不上理论课。这个理论部份教学与实践部份教学时数比例的矛盾,影响基本理论教学任务的完成。
不同专业或学科的大学生对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需求不一致,这引起“有些专业想吃又吃不饱;有的专业感到重复,又觉腻烦”的矛盾。例如医学专业对现行的《体育理论教程》中的生理生化知识感到重复;而海洋、海运专业的学生对水上知识和技能又深感不够,有“饥饿感”。
高校体育基本理论内容繁杂,与有限的讲授时间构成矛盾。一、二年级的体育基本理论的讲授课时实际上各为6学时,一年级6学时要求讲授方法,难以完成理论教学任务。二年级的6学时要求讲授4 6章的94页合计7.3万余字更是十分困难。要求这种高速度的讲授进度,在体育院系的相关学科专业教学也是完成不了任务。
此外,基本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单一,缺乏教学研究与改革。普通高校的体育实践推荐的教学模式有5种之多(“三基”模式、运动处方、俱乐部、“三阶段”课内外一体化等模式),而理论课前6章只有讲授形式,后一章仅为自学的形式而已。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当代知识量剧增,知识更新加快的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在总结和研究国内体育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教学的矛盾后,就愈加感到改革普通高校体育基本理论教学的必要性。因此,在设计改革课堂教学环节中,应加强与充实学生自学阅读、提问、讨论的环节,以便在学习途径、方法、方式上为学生主动地学习铺路搭桥,这将是越来越急需研究的课题。
2普通高校体育基本理论教学改革的途径
2.1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教学改革的设计
根据当代“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中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辩证关系的教学思想,以及现代大学生要求着重培养自主意识的改革潮流,设计了普通高校体育基本理论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教学环节:①启发学习动机。本环节的任务是用简短时间调动学生的内因。力求将学生引向主体地位。②提纲性讲授。其任务是通过教师的精讲把本课题主要内容传授给学生,这一指导性活动用时约为全课的1/3。③提示阅读重点。其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途径,即由教师提示本课教学重点,并解释较疑难名词,适当作自学指导,力求为学生学习扫除障碍。④学生自学阅读。其任务是直接把学生推向主体化地位,主动掌握学习内容。为促进学生自主地积极思维,在此环节近1/3的时间里,鼓励学生书面提出问题。⑤师生讨论(答疑)。其任务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统一。在近1/3的时间里,就较易或有争议的问题动员学生们回答,较难的问题由教师回答。⑥教学总结,其任务是简要小结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使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上述②、③、④教学环节的紧密配合,按照心理学所揭示的教学规律(即听、视觉结合进行识记效果明显高于单一分析器的活动),将产生较高效率的学习效果。
2.2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教学模式操作流程(图1)所列6个教学环节是在课内进行的,下列的4个程序是在课外进行的。这一共10个教学程序,尤其是课外的4个程序必需在学生强烈自意识主宰下才能完成。因为.自主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品格,尤其是现代大学生要着重培养的素质。它是一种充分意识到个人存在价值、意义,并依据个人的目标去设计人生,依靠个人的奋斗去实现自我价值的明确的意识。因而,它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动力之一。
上述教学模式,还将是作为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荐的主渠道之一,并是用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的有效教学途径。
该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习动机和运用刺激,把学生推rj学生过程的主体地位,运用学生的听、视觉感官与大脑思维中枢的配合作用,充分激化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运动.形成强劲的学习欲望与动力,构成多途径配合的学习过程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的教学模式将明显地优越于整堂讲授的传统教学方式,加快体育基本理论部份的教学进度,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使有限教学时数基本上能教完《体育理论教程》中规定(一、二年级各讲授3章)的内容。
3“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1)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趋于成熟。20~21岁的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强,受现代西方思辩哲学的启迪,表现出传统经验认识和自我理性思辩的双重特征。这为该教学模式在大学生中施行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生理基础。
[关键词]高职教育 案例教学 教学对象 启发教学
一、引言
如果把学校比作一所工厂,刚入校的学生就是原材料,那老师就是车间一线的工人。如何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质量好的产品,这是我们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要使产品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除产品质量过硬外,更多要看学校专业的设置。当然如果产品有较好的市场,那就看车间工人加工的技巧。我作为高职校一名普通的会计教师,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教学,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二、高职教育的特点
1.教学对象缺乏主动性
高职学生来源于经过几次筛选后的初中毕业生,基础相对薄弱;会计对学生来讲,相对比较抽象,不大好理解。加之,高职校的学习环境与中学习惯于在高压下、被动学习的学习环境相比,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不少学生存在考试前一周突击复习,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而考试结束以后,没过几天就忘了一大半了。学生对这种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兴趣,更不善于去作积极的思考。
2.教学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高职教育不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培养设计型和研究型人才,它所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这种人才的要求是:不仅必须具有应用现代技术的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他们将来投身知识经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三个环节
1.课前准备
为了在讲授时力求严谨,争取做到每句话、每分钟学生都有收益,教师应认真备课,准备工作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
(1)备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传授多少知识,传授哪些知识,应安排得恰到好处。这就要求:首先,内容尽量少而精,充实、丰富,有现代气息与实践气息。其次,内容要紧扣教材,既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离题万里。因此,必须加工、补充、精选一些教材外的东西。最后,要讲解各问题之间的联系,每堂课都应有具体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有效、合理地安排每堂课的讲授内容,否则一切将是盲目的。
(2)备思路。应明确每节课的讲授内容。在课堂里应思路清楚、重点突出、善于应用。具体来说,思路清楚,是指整个课程有总的思路,每章每节也有思路。重点突出,即指重点讲授,不是面面俱到的“完美”。例如,对会计学原理中记帐方法及一些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专业会计中的成本计算、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等要重点讲授,使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这样使得学生的基础更加扎实,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及发展后劲。今后无论他们走上什么工作岗位,只要结合本行业的特点,加以适当自学,很快就能适应工作需要。所谓善于应用,是指在讲清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应将重点放在这种方法、理论在什么条件下应用?如何应用?在实践中应用还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2.课中讲究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讲清、讲透教材内容,培养出具备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分析问题、判断事物能力的会计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注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技巧,避免模式化,体现多样化、动态化的教学理念,会计教育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可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启发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使学生的能动性和独立性得以提高。
转贴于
(1)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被证明是具有卓著成效的。在会计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使他们更进一步地提高了对课程内容的认知能力。同时,对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部分知识点,均通过实际会计案例加以分析与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动性,也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教学。评价一堂好课,重要的一项是看学生是不是“动”起来了。学生的“动”,决不是被动的“动”,而是主动的“动”。即一定要出于个人学习的动机需要。动机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由教师等外因诱发。有了学习动机,紧接着便是个人的自主学习——“个体之动”。“个体之动”会出现学习的困惑与交流的渴望,以及合作的需求,自然会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可见,课堂上的互动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机需求之上的。
然而,有些教师为求得“互动”,常有以下错误做法:居高临下的家长式的参与,缺少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从学生实际与要求出发,代替学生提出探究问题;追求热闹,频繁提问等。这只是表面上的“假动”、“妄动”。
(3)启发教学。在讲解会计核算方法时,让学生课前必须预习,课上先由教师介绍有关的概念,然后举实际例子,让学生自己对每一个例子做分析,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有错误,或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再由教师指点。这样既可启发学生思考,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记住了例题,缺乏主动分析思考这类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课后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教后反思是不断提高和深化的过程,教师在“思”中学,在“改”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和创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依据的“异位”解剖与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效能和修养。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课后反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思得、思失、思效和思改。
四、总结
好课意义深远,好课会让学生受益一生。新课改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这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许多人就是因为一堂好的课,而激发了他一生的追求。这样的课,即使有残缺,也不失为上乘佳作。
参考文献
[1]丁炜.自我调节学习和高效学习环境[J].外语教育研究,2006,(1).
[2]魏波,邓勇胜.实践性法学教学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