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业企业财务数据分析

工业企业财务数据分析

时间:2023-08-24 17:18: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业企业财务数据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业企业财务数据分析

第1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问题及对策

1.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会计电算化认识偏差

会计电算化应用在我国起步较晚,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在西方发达国家会计电算化普及庇达到92%以上。而我国仅大中型企业的普及率才有60%―80%,中小企业普及率低于30%。我国企业及会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仅限于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会计核算效率。未充分认识到建立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对企业的经营及决策的重要性。

1.2会计电算化政策与法规滞后

目前企业会计执行的会计法规中,有些规定阻碍会计电算化的推广与发展,使得会计电算化的普及速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有些法规的滞后更使会计电算化应用无法可依。

1.3会计电算化使用在总体上属于低层次水平

我国现阶段会计电算化的使用仅限于财务核算、未实现管理会计电算化,因此他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例如市场上销售的财务软件功能仅仅是,录制凭证、记账、编制财务报表等功能,而采用管理型、决策型等的财务软件较少,采用ERP综合管理软件的更是了了无及。低层次的应用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财务繁重的人工数据分析工作,不能为管理层提出快捷、准确决策依据,因此企业管理型人员也通常不接受会计电算化的推广与应用。综上所述是造成了会计电算化应用在我国企业管理中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间接造成了软件企业发展瓶颈及软件企业举步为艰,人员流失等的现状。

1.4会计信息的安全、可靠性等相对较低

对企业财务数据统计、预测分析等属于企业的商业机密,而软件企业能真正做到财务数据保密、可靠的不多。现有的财务软件加密等功能均是对软件本身加密,其保障的是软件本身不被盗版,其数据库通常来说都是开放的,无财务数据保密功能,使得财务数据等一但流失很难追责。软件另外一个较为突出问题是财务软件的容错能力较低,功能也有诸多漏洞死机等现象时有发生,其它病毒、停电等均会造成软件数据库永久损坏或软件不能打开等问题,使得人员软件操作时心理压力较大。

2.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更新认识,转变观念

会计电算化是对财务数据的核算与分析他指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标。认识到会计电算化不仅是只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模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更是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步与完美,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会计核算与分析的一次根本性变革,是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的有机结合。管理会计给会计电算化提供了先进的理论依据和模型。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的网络信息时代,会计会计电算化信息更为行业之间横向比较提供了理论依据。要完成上述财务数据分析与预测,满足企业日益激烈竞争的管理需求,就要提高财务软件的全面电算化。

2.2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财务软件功能的迅速增加与扩大,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了新的管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之更加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则要依赖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使得会计电算化更加规范化,会计规范化主要是通过颁布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来完成。只有用会计准则指导业务才能规范会计行为。企业法人和会计人员要建立健全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保证会计电算化为企业管理发挥最大潜能。国家相关部门、行业应全面广泛开展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研究,形成规范化的摸板。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包括: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度、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管理制度、财务软件管理制度、电算化系统会计资料管理制度、电算化系统挡案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应用推广管理制度等,是之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化、通用化。

2.3 软件开发更应放弃传统模式从而适用企业现代化管理需要

会计电算化工作目标是应用企业财务会计原理与管理会计方法及计算机技术对企业财务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传输和报告方式进行改造后建立的事前预测、事中规划控制、事后核算与分析、提供决策依据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要开发真正具有管理功能的会计电算化软件,要加速财务软件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广泛引进先进成果的基础上,开发适用企业管理需求的适用型软件,并具备二次开发接口,提高软年本身的兼容性,提高软件满足管理方面的需求。提高软件各功能之间兼容性,提高软件整体完成系统目标功能,软件设计应遵循高效性原则,突破手工系统框架,改变以手工账表为核心进行会计处理的做法,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最大限度满足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电算化要真对不同的行业,开发出适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如银行系统的银行企业对账管理软件、工业企业产品制造成本管理软件、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做到通用性与专业性有机结合。使得财务软件更加的适用于各种行业,大大提高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的普及率,为企业运营提供高效快捷服务。

2.4 提高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会计电算化中的会计资料是由规定的程序生成的。它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更加严格。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实行用户权限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度。财务人员认真执行相关法规及本单位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保证会计电算化信息安全,企业可以制定相应的硬件、软件管理制度;如制定机房设备安全措施、修改会计核算软件的审批和监督制度等保证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可靠性。另外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设计入手,建立完善会计软件服务体系,增强软件自身的限制功能,建立会计信息资料备份制度,对重要的会计信息实行多级备份制度。

第2篇

关键词: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周转率;管理制度

一、应收账款概述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它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市场竞争和商业信用的产物,是企业拥有的、经过一定期间才能兑现的债权,它具有资产的某些属性。其一,在应收账款的持有时间内,会丧失部分时间价值;其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还可能因为债务人的破产等原因而无法收回,形成坏账,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应收账款的规模,规模越大,负面影响越大;同时,也取决于应收账款账龄的长短,账龄越长,坏账风险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加速它的周转,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更好地发挥应收账款的商业信用作用。

二、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

(一)应收账款比重较大

1、应收账款总量较大。应收账款的总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占用大量资金,使企业资金流转受阻,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图1)

数据显示,自2008年初金融危机的日益加剧,陕西省的工业企业由于市场需求量下滑导致资金回收困难、拖欠货款问题加剧、流动资金短缺,进一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导致经营风险与日俱增。随着国家扩大内需和经济的回暖从2009年开始,企业的业务也有所回暖,应收账款逐步上升。

由此看出,目前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造成逾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企业的信用意识比较淡薄,信用管理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很多企业因被他人拖欠和赖账,资金流动严重不畅,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顽症。

2、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较高。因为应收账款的增长速度远大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速,造成很多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较高。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一些被严重拖欠的上市公司创造的部分财富实际上已经变成了“纸上富贵”;部分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和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可想而知。

从图2中可知,自2007年以来,企业应收账款总量与日俱增,从许多触目惊心的数据中,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问题已迫在眉睫,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图2)

从附录中可知,我国应收账款的一大共性,即应收账款已占流动资金的比重过高,一般发达国家都在20%的水平,如果由于被别人拖欠,自己还要到银行去贷款,则会增加企业的利息支出,增加企业成本,减少企业的利润,更可能产生巨大的经营风险。

2007~2010年期间在19家陕西省上市公司中,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的公司主要有东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航天动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长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安交大博通资讯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建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这8家上市公司都具有其行业的特殊性,总体可分为三大行业:第一,设备制造业:陕西烽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航天动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建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第二,计算机应用服务业:西安交大博通资讯股份有限公司;第三,通信服务业:长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从中不难看出,制造业占其比重最大,这也是制造业的一大顽疾,由于财务数据的敏感性,很多企业尤其是财务报表并未公开,因而实际情况应该严重得多。

(二)应收账款周转率偏低。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偏低,意味着应收账款变现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主要影响现金流,公司的应收账款如能及时收回,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便能大幅提高。如果公司实际收回账款的天数越过了公司规定的应收账款天数,则说明债务人施欠时间长,资信度低,增大了发生坏账损失的风险;同时,也说明公司催收账款不力,使资产形成了呆账、甚至坏账,造成了流动资产不流动,这对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是很不利的。

从图3看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不断提高,对于企业来讲,回收及时既可以节约资金,同时也说明企业信用状况良好,不易发生坏账损失。一般认为周转率越高越好,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越多,每次周转所需天越少,表明企业收账速度快,坏账损失少,偿债能力强。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绝大部分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低于50%,这一数字更加说明我国企业与世界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同时也暴露出企业在应收账款周转方面的弊端。(图3)

三、解决应收账款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日常应收账款管理

1、严控应收账款管理过程。提高内部控制对赊销业务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就赊销业务而言,内部控制是一种贯穿于赊销业务全过程的决策、执行、监督动态机制,对规范、约束赊销业务人员的行为,保障赊销业务按规定的程序办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已发生的应收账款,还应当加强日常管理工作,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分析、控制,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采取对策。日常管理的工作需要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分工协作完成。财务部主管应收账款的会计每周对照信用档案核对债权性应收账款的回款和结算情况,严格监督每笔账款的回收和结算。根据每一笔应收账款发生时间的先后滚动收款,可以及时了解客户赊购商品的销售动态,及时了解客户的财务资金状况,及时处理有关业务事宜,还可以减少对账的工作量。

2、制定合理的信用制度,从而降低风险。对应收账款进行信用管理,是提高应收账款投资效率,降低风险损失的根本保障,也是销售控制的主要措施。企业应结合行业特点,充分权衡应收账款风险、收益、成本的对称关系,通过民主、科学、集体决策机制,前瞻性地考虑信用政策对赊销业务的影响,制定本单位的信用政策,明确企业赊销业务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以及客户违约时的收账方针,并在充分了解和考虑客户的资信程度基础上,谨慎选择客户,以有效地促进应收账款信用控制的良性循环,及时发现问题,采取适宜对策,加速账款回收,降低应收账款风险损失。

(二)强化应收账款会计控制

1、建立账龄分析与清理核对制度。一方面企业财务部门应密切关注赊销货款的回收情况,建立经常性的账龄分析制度,把逾期未收回的赊销欠款当作工作侧重点,提示信用管理部门对逾期客户的资信等级进行调查分析,检讨现有的信用标准和信用审批制度是否存在纰漏,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改进和完善,以防发生新的拖欠;另一方面应收账款作为企业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组织定期清理,分户函证核对,督促销售部门及时组织催收,必要时通过法律程序行使追索权,防范因时间过长潜移默化为不良资产,最大限度地抑减应收账款逾期拖欠造成的坏账损失风险,进而取得良好的应收账款收现率,优化应收账款的资产机构。

2、谨慎计提坏账准备。财会人员应依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遵循谨慎性原则,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对坏账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应结合已实施的账龄分析和函证核对情况,分析债务人的实际偿债能力,认真进行独立审查,分户进行合理预期,足额提取坏账准备金,以缓解坏账损失对企业日后的财务状况产生突发性的影响,杜绝坏账准备成为企业财务成果及领导手中利润的“调节器”。

(三)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预警机制作为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一种新手段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但移植到企业管理中却有很高的价值。作为一种初步尝试,在应收账款管理中建议设定两项预警指标:一是最高赊销额,对主要客户分别设定最高赊销金额,超过这一额度不能发货,对事实上高于设定最高赊销额的客户坚持每月的收款大于供货,逐步压缩到最高赊销额以内;二是最长赊销期。在设定最高赊销额的同时,设定最长的欠款期限,由业务人员在到期前跟单催收,如到期未收回欠款,则立即停止供货,组织追款。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保证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并最终使企业的效益和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预警机制应是一种动态监控机制,企业可根据自身的行业特征和实际管理资源情况,合理设计监控频率与应对策略。

第3篇

作者简介:

吴翌琳(1983-),女,广东潮州人,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应用统计和创新经济学研究。E-mail:

谷彬(1982-),男,天津武清人,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服务经济学和社会经济统计研究。E-mail:

摘要:

本文构建企业创新系统的三阶段递推CDM模型,基于创新调查与企业财务数据的对接,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机制与过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引入金融支持变量,考察金融服务与政策支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金融服务和政策支持主要在创新投入阶段发挥作用,引导其他创新要素的流向与集聚;管理要素在创新深化阶段发挥关键作用,是创新能力稳定提升的保证;企业创新更多服从行业规律,创新金融支持应依据行业特征,而不宜具有企业规模和产权类型的偏好。

关键词:CDM模型;技术创新;金融服务;政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2)12-0045-07

创新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作为基本经济单位,企业创新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居于基础性主体地位,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决定性作用。然而,企业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历经不同阶段的分工协作,涉及多种要素的整合配置,而其中资本和金融居于主导地位,对于其他创新资源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那么,如何通过资本和金融手段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如何聚焦企业创新的关键环节,推动自主创新在企业层面取得突破?本文构建企业创新系统的三阶段递推模型,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进行实证研究,考察金融服务与政策环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和阶段性特征,以引导创新资本流向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通过资本的力量激活创新要素,增强企业创新动力。

一、文献综述

政府支持和金融服务在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创新风险、市场竞争和资金短缺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对于创新活动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技术创新的投资规模和支持力度可能低于社会理想水平。因此,政府通常通过直接拨款资助、金融政策支持和税收减免政策等科技激励政策工具刺激企业的创新活动,促进创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Capron 和Potterie[1]对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与企业R&D投入关系的研究表明政府的R&D拨款资助对企业R&D投入有正面影响。而Mohnen[2]在其研究中证明了税收鼓励的显著激励效果。关于金融促进创新的研究,Schumpeter[3]指出良好的银行通过甄别并提供资金给那些最具有新产品开发能力的企业,以促进科技创新。国家层面,Aghion等[4]构建了金融发展与R&D的内生增长模型,发现受信贷约束的经济体(穷国)比发达经济体增长要慢,证实了技术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率依赖金融深化的程度。企业层面,Canepa和Stoneman[5]基于欧盟创新调查数据,发现金融资金和信贷等要素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这种影响在高技术企业以及中小型企业中更加明显。

国内关于资本投入与创新关系的研究,孙杨等[6]研究了政府资金、企业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和其他方式筹资等不同资金来源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解维敏等[7]对政府R&D资助与上市公司R&D支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政府R&D对企业R&D支出具有刺激作用。刘降斌和李艳梅[8]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内陆科技圈四个科技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金融体系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安同良等[9]通过构建企业与R&D补贴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动态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研究企业获取R&D补贴的策略及政府R&D补贴的激励效应。朱平芳和徐伟民[10]采用上海市行业数据,分析了科技激励政策对R&D投入与专利产出的影响。李平等[11]基于面板数据对不同类型资本及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研发资本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分别研究不同类型资本对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或创新效率三个不同层次的影响。然而,企业创新是一个不断深化的系统过程,是从创新投入到创新产出、再到企业效率提升与市场竞争力增强的完整价值流程。在企业创新的不同阶段,创新资本的需求特征也不同。相对于现有文献孤立地研究不同类型资本对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或创新效率三个层次的影响,本文的重要改进是将三个层次统一到企业创新的深化进程,构建企业创新系统的三阶段递推模型,以海淀区企业为例,基于创新调查与企业财务数据的对接,分阶段考察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通过引入金融政策支持变量,研究资本和金融服务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和阶段性变化,以引导资本流向企业创新的关键环节,通过资本手段激活创新要素,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探索符合企业创新规律的金融支持路径。

二、企业创新系统的三阶段递推CDM模型

(一)理论模型

三阶段递推CDM模型源于熊彼特的创新思想以及Pakes 和 Griliches[12]提出的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在此基础上,Crépon等[13]提出分析创新投入和生产率关系的模型框架,将企业R&D投入和生产率的关系分为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对生产率的影响三个阶段,即三阶段递推CDM模型。CDM模型在以往创新与企业效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企业创新过程的“黑箱”方法,兼容和适用性更高,同时将所有样本都纳入研究框架,避免了以往研究只注重创新样本而导致有偏的问题。

CDM模型以其独特创新理念和模型优势,不仅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典、挪威和芬兰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也被广泛应用于智利、坦桑尼亚和爱沙尼亚等许多发展中国家。相对而言,此模型在中国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虽有少量研究案例,如Hu等[14]和Jefferson等[15],但其并未对资本金融要素对于企业创新的重要影响给予足够关注。因此,本文引入资本和金融要素对传统CDM模型进行改进,结合企业创新的具体国情及现实数据状况,构建企业创新系统的三阶段递推CDM模型,其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框架,构建如下方程,以待实证检验。

第一阶段:创新投入方程。第一阶段是企业创新的起步阶段,通过加大创新投入以实现创新效果是企业普遍的发展模式。在此阶段,政府、金融、财政和税务部门通常会给予支持,扶持企业由一般生产型企业进入创新型企业行列。

第二阶段:创新产出方程。在此阶段,企业开始取得前期创新投入的成果,推出新产品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创新活动的进一步深化。金融服务和政策支持在此阶段继续发挥作用,但更为主要的是企业经营管理对创新的影响。

第三阶段:创新—生产率方程。此阶段是创新效果充分显现的阶段,新产品的产出为企业带来的不只是企业利润,还有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促进企业从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知识密集型,实现企业产业的全面升级转型,从而达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二)变量设置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采用的实证模型具体变量设置如表1所示。

1.因变量

三阶段的因变量设置如下:第一阶段因变量为创新投入(INI),具体表现为企业研究开发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反映企业创新的资本投资幅度。第二阶段因变量为创新产出(INO),表现为企业新产品产值比重,反映企业创新的直接效果。第三阶段因变量为劳动生产率(PRT),用人均总产值表示,反映企业效率。

2.自变量(影响因素)

从上述分析可知,企业创新的多阶段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本文主要考察政府政策支持、企业金融、企业管理、固定资产、工资福利以及员工素质等六方面对企业创新及其效果的影响机制,各个方面具体的自变量设置如下:

(1)政策支持(POL)。

政策支持是指政府鼓励创新的金融财税政策和直接的创新资金支持,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金融支持政策(FSP)是创

新调查中的虚拟变量,反映金融支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第二,税收减免政策(TRP)是创新调查中的虚拟变量,反映税收减免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第三,政府资金支持(GFS)是企业创新资金中政府资金的比重,反映政府对企业创新的资金支持。

(2)企业金融(EFM)。

企业金融是指企业在政府之外通过金融融资获取创新资金,以及将自有资金用于创新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金融机构贷款比重(FIL)是企业创新资金中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反映企业创新对金融融资的依赖程度。第二,自有资金比重(SFS)是企业创新资金中自有资金比重,反映企业自身对创新活动的支持(投资)力度。第三,企业现金流(CFL)是企业现金流占流动资产比重,作为企业创新最直接的资金来源,企业现金流反映企业对创新资金的管理能力。

(3)企业管理(EME)。

企业管理主要通过企业财务指标考察经营管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资产负债率(ALR)用于考察企业财务状况是否稳定,反映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第二,成本收入比(CRR)是考察企业盈利能力和成本控制的综合性指标。第三,办公低效性(MIE)是办公费和差旅费之和占销售收入比重,体现企业的办公效率和管理能力。

(4)固定资产(CAP)。

第三阶段创新效果方程的本质是生产函数,因此,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作为生产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被引入模型。

(5)工资福利(WAW)。

工资福利反映企业的薪酬水平对员工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工资水平(WPC)即企业员工人均工资。第二,员工福利(IHA)包括员工人均保险和住房补助。

(6)员工素质(EQA)。

本科以上员工比重,反映员工素质和人力资本对于企业创新的支持。

3.控制变量

为了排除其他可控因素的影响,使模型估计达到更高的精度,本文还设置关于企业规模、企业产权特征以及企业所在的行业特征三方面的控制变量,这些变量的具体设置如下:

(1)企业规模(SCALE),计算方法为企业劳动力人数取对数。

这是在很多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国外的研究并不像中国把企业分成大中小型,而是直接使用该连续变量来体现企业规模,方便与各种研究进行比较,也便于直接放入生产函数方程。

(2)产权特征(TYPE)。企业产权特征采用一组所有制虚拟变量反映产权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与现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并未按照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类,而是依据不同类型资本在总实收资本中的比重,以超过50%为限确定企业类型,DSCC、DCIC、DHKMTF分别表示企业资本中国有和集体资本、法人和私人资本、港澳台和外商资本超过50%的企业。这是因为企业的资本状况在登记注册之后始终处于变化状态,如果仅以注册时的企业类型判断企业属性可能造成数据失真。

因为这里研究的是企业的金融资金状况与创新的关系,而我们知道,企业资本结构在登记注册之后时时刻刻在改变,所以直接观察各种资本的比率来定义企业类型要比使用其原始的注册类型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资本结构的现状,更能准确地反映各类资本主导下的企业不同创新模式。

(3)行业特征(IND)。

企业行业特征反映行业差异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根据数据分析,尽管海淀区创新调查样本涵盖制造业和服务业34个行业,但主要分布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五个行业,其企业数量占总体比重达68.2%。为分离行业差异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本文针对五个主体行业设置虚拟变量,参照组为其他行业企业,以考察不同行业的创新特征。

(三)基础数据

关于数据选用,现有研究主要从行业和地区层面展开,缺乏企业层面的微观证据。2007年,国家统计局以欧盟创新调查(CIS4)为基础,开展第一次全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为深入研究中国企业创新状况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海淀区创新实力雄厚,创新要素密集,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其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因此,本文数据选用全国企业创新调查的海淀区企业样本,主要关注企业在2004—2006年是否进行创新及创新投入产出的数量和结构特征,共计638个企业样本。同时,为满足进一步细化研究的需要,本文将创新调查数据与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对接,得到524个有效样本,涉及科技投入、政府支持、金融融资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详细信息,从而扩展了分析研究的维度和深度。

本文样本涵盖海淀区制造业、服务业各个行业,按照创新投入强度在0—10%、10%—30%、30%以上三个区间,将样本分为较低创新投入企业、中等创新投入企业和高创新投入企业三个层次对应的创新产出强度、政府支持、金融支持以及管理效率的水平。基本数据情况如表2所示,从相应的主要指标可以看出,低中高三类创新企业在创新产出强度上差异不明显,以中等投入的企业产出效率较高,政府和金融机构以及税收政策都倾向于支持创新投入强度较低的企业,旨在帮助其提高创新投入,而相对地,较高创新投入的企业同样得益于相对较高的管理效率。

三、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STATA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剔除部分不显著变量,最终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具体估计方法为:对第一阶段——创新投入方程进行估计,得到创新投入的估价值,代入第二阶段——创新产出方程,得到创新产出的估计值,代入第三阶段——创新—生产率方程,从而完成三阶段递推CDM方程的总体估计。

总体而言,企业创新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阶段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在第二、第三阶段的方程估计中,创新投入对创新产出、创新产出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系数分别为2.395、5.200,两阶段系数差距明显并具有较高的显著性,表明企业创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阶段性特征较强,而三阶段递推CDM模型较好的拟合性适应了这一特征。

1.金融支持聚焦创新投入阶段,引导创新要素的流向与聚集

金融服务和政策支持变量主要在第一阶段——创新投入方程的估计中表现显著,而在第二、第三阶段的方程估计中并不显著,表明金融服务和政策支持主要在创新投入阶段发挥作用,对于企业初始创新能力培育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在政策支持方面,税收减免影响系数为0.038,大于金融政策支持、政府创新补贴的影响系数,表明相对于后两者直接的政策支持而言,税收减免给予企业创新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度,对创新促进作用更大。在企业金融方面,企业现金流影响系数为0.003,大于金融机构贷款和企业自有资金的影响系数,这是因为相对于金融融资和企业自有资金而言,创新资金流的高效管理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更为直接有效。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金融服务和政策支持的作用主要发生在创新投入阶段,但却通过创新产出方程、创新—生产率方程对创新产出及企业效率发挥重要的间接作用和潜在影响,因此,如果金融政策支持不力,不仅会造成创新初期的创新倦怠和积极性不高,也会对企业长远效率和竞争力的提高造成不利影响。

2.管理要素贯穿创新始终,是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和依据

企业管理等内部要素的影响贯穿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全过程。企业管理、固定资产、工资福利和员工素质等企业内部要素在三阶段模型的估计中均表现显著,且影响强度随创新进程呈加强趋势。具体而言,资产负债率对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正影响,对企业效率负影响,表明负债经营可以增加企业流动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提高。同时,过度负债又会对企业经营造成负面影响,阻碍企业效率的提升。成本收入比及办公低效性两项逆指标对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企业效率均有负向影响,且影响强度不断加强,显示随创新进程的推进优化企业经营管理的意义愈加重要。作为生产函数的基本构成要素,固定资产的弹性为0.299,表明海淀区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工资福利对创新投入负影响,对创新产出和企业效率正影响,而员工素质在三阶段始终为正影响。这是因为工资福利作为企业经营成本,会在第一阶段与企业创新投入竞争部分资金,而同时又激发了员工生产和创新的积极性,带来更高的创新产出和企业效率。工资福利和员工素质变量共同验证了提高企业薪酬福利水平、吸引高素质人才聚集是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3.企业创新遵从行业规律,金融支持应符合行业技术特征

本文引入行业特征、企业规模和产权特征三个控制变量,其显著性依次递减,表明企业创新特征更多服从于行业特有规律,而所有制和规模因素影响较弱。因此,金融服务和政策支持应首先考虑具体行业的技术特征,其次才是规模和所有制因素,金融服务和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具体行业的技术特征,而所有制因素的参考意义则相对有限。具体到行业层面,行业虚拟变量在第一、第二阶段为正影响,显示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五大行业技术含量更高,因而保持较高的创新投入和产出水平。而在第三阶段,行业虚拟变量为负向影响,显示相对于其他行业,五大行业的效率优势并不明显,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其他行业更符合当前阶段的比较优势。Jefferson等[15]也有类似的发现:在不考虑行业因素时,外资企业和港澳台合资企业的创新投入强度相对较高,在考虑行业因素后便不再显著。这是由于企业创新的产权特征弱于行业规律,将两者同时引入模型,创新特征则被行业因素充分分离,而在产权方面表现不再显著。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构建企业创新系统的三阶段递推CDM模型,以海淀区为例,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进行实证研究,考察金融服务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机制和阶段性变化。研究发现:不同的资金投入渠道对企业创新具有不同的作用,金融服务和政策支持主要在创新投入阶段发挥作用,通过引导创新要素的流向与集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管理要素在企业创新深化阶段发挥重要作用,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和保证;企业创新更多服从于行业规律,金融服务和政策支持应主要依据具体行业的技术特征,而企业规模和产权类型不宜作为政府甄选资助对象的考核标准。

总体而言,企业创新从最初创新决策到初创实施、再到技术成熟形成市场竞争力的阶段性成长过程中,由于企业的规模、盈利能力、发展目标、技术创新成熟程度和活跃程度以及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都不相同,企业的创新资本需求特征和资金筹措能力等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整个企业成长过程中,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支持系统提供融资服务,支持企业创新的深入发展,即建立一个支持创新型企业从小到大的连续的金融服务动态机制。中国企业的创新初期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通过金融手段与政策环境,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在企业层面集聚,培育创新的初始条件,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同时,伴随企业创新向纵深发展,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应向管理要素转变,增强企业创新稳健发展的内生机制。只有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充分整合多方资本优势,才能化解创新风险,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Capron,H.,Potterie,B.V.P.Issues in Measu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Private R&D[M].Miméo: 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1997.

[2]Mohnen,P.R&D Tax Incentives : Issues and Evidence[M].Mimo:Universitédu Québec àMontréal and Cirano ,1997.

[3]Schumpeter,J.A.Theorie der Wirtschaftlichen Entwicklung(English Translatio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1934)[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2.

[4]Aghion,P.,Howitt,P.,Mayer-Foulkes,D.The Effe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Convergence: Theory and Evidenc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120(1):173-222.

[5]Canepa,A.,Stoneman,P. Financial Constraints to Innovation in the UK: Evidence from CIS2 and CIS3[R].Oxford Economic Papers,2008.

[6]孙杨,许承明,夏锐.研发资金投入渠道的差异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分析——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9,(9):165-174.

[7]解维敏,唐清泉,陆珊珊.政府R&D资助、企业R&D支出与自主创新[J].金融研究,2009,(6):86-99.

[8]刘降斌,李艳梅.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金融支撑体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单位根和协整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8,(12):193-206.

[9]安同良,周绍东,皮建才.R&D补贴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应[J].经济研究,2009,(10):87-98.

[10]朱平芳,徐伟民.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6):56-71.

[11]李平,崔喜君,刘建.中国自主创新中研发资本投入产出绩效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7,(2):32-42.

[12]Pakes,A.,Griliches,Z.Patents and R and D at the Firm Level: A First Look[R].NBER Working Paper,No.W0561,1980.

[13]Crpon,B.E.,Duguet ,J.,Mairesse,J.Research,Innovation,and Productivity: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at the Firm Level[J]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1998,7 (1):115-156.

[14]Lf,H.,Heshmati,A..Knowledge Capital and Performance Heterogeneity: A Firm-level Innovation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2,76(1):61-85.

[15]Duguet,Innovation Height,Spillovers and TFP Growth at the Firm Level: Evidence from French Manufacturing[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03,(13).

[16]Criscuolo,C.,Haskel,J.E.,Ralf,M.Ilding the Evidence Base for Productivity Policy Using Business Data Linking,’ Economic Trends.2003,600( )39–51.

[17]Griliches ,Z.,Mairesse ,J .R&D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 Comparing Japanese and U.S.Manufacturing Firms[M].Charles H.(e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18]Hall,B.H .,Mairesse,J.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D and Productivity in French Manufacturing Firm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5,(65):263-293.

[19]Benavente,J.M.,The Role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Promoting Productivity in Chile[J].mimeo,2002.

[14]Hu,A.G.Z.,Jefferson,G.,Qian,J. R&D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Firm Level 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y[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5,87 (4):780-786.

[15]Jefferson,G.,Bai,H.,Guan,X.,Yu,X .R and D Performance in Chinese Industry[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06,15(4/5):345-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