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洋经济发展前景

海洋经济发展前景

时间:2023-08-24 17:18: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海洋经济发展前景

第1篇

【关键词】灰色关联度 海洋产业 产业关联度 海洋三次产业

一、海洋产业发展情况

海洋产业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而形成的各种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和,即: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所进行的各类生产和服务活动,或人类在海洋及以海洋资源为对象的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活动。

改革开放后,中国海洋经济迅速发展,90年代进入了一个大发展阶段,海洋经济总量年均增长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23%,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一倍以上。按照最新的《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国海洋经济已形成 29个产业,它们是海洋水产、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等。“十二五”规划指出海洋经济将成为持续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本文利用灰色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海洋主要产业发展进行关联度分析,选取2001-2006年的数据,将前12类海洋产业全部纳入分析中,其中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合并为一个产业,即海洋电力与海水利用业。

二、灰色关联分析原理与方法

设有m个时间序列,即:

……,t=1,2,…,N

N为各序列的长度即数据个数,m个序列代表 m个因素。

另设时间序列:

,t=1,2,…,N

该时间序列称为母序列,而上述 m个时间序列称为子序列。关联度是子序列和母序列关联性大小的度量,其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

第一步,原始数据变换。各因素的量纲一般不相同,而且有时数值的数量级相差悬殊。采用均值化变换,即先分别求出各个序列的平均值,再用平均值去除对应序列中的各个原始数据。

第二步,计算关联系数 经数据变换的母序列记为{X(t)},子序列记为{Xi(t)},母序列与子序列的关联系数可由下式计算:

式中 ρ 称为分辨系数,一般取0.1 ~0.5,本文分析中取0.5。

第三步,计算关联度。母序列与子序列的关联度以这两个比较序列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之平均值计算,即:

第四步,排关联序。将 m个子序列对同一母序列的关联度按着大小顺序排列,组成关联序,记为{X},直接反映各个子序列对于母序列的优劣关系。

三、中国主要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分析

(一)海洋产业总产值与各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分析

选定2001-2006 年海洋产业总产值为母序列,以各主要海洋产业的产值作为比较序列,按上述灰色关联分析的步骤进行分析(表1)。

表1 2001-2006年中国海洋产业产值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2002-2006年中国海洋年鉴和文献

计算,得出结果:关联系数:

G(0,1)=0.81306,G(0,2)=0.71684,G(0,3)=0.70861,G(0,4)=0.69531,G(0,5)=0.73508,G(0,6)=0.67463,G(0,7)=0.55331,G(0,8)=0.60966,G(0,9)=0.51313, G(0,10)=0.53238, G(0,11)=0.42013

关联序:X1> X5> X2> X3> X4> X6> X8> X7> X10> X9> X11

从结果看,11 个海洋产业与海洋总产值的关联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海洋水产、沿海造船、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电力与海洋水利、海上油气、海洋化工、海洋工程建筑、海洋药物、海洋盐业和海滨砂矿。

(二)海洋产业总产值与海洋三次产业灰色关联分析

选定 2001-2006 年海洋产业总产值为母序列,以第一 、二、三海洋产业的产值作为比较序列,按上述步骤进行关联分析(表2)

表22001-2006年中国海洋三次产业之比 单位:亿元

计算,得出结果:关联系数:

G(0,1)==0.72099,G(0,2)=0.65253,G(0,3)=0.86470

关联序:X3 >X1 >X2

从分析结果看,海洋产业总产值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第一位是第三产业,其次是第一产业,最后是第二产业。

从中国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01年海洋三产之比为 31.2:17.2 :51.6,2006 年海洋三产之比却变为14.0 :42.0 :44.0,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为 14.0%,由原来的第二位下降为第三位,第二产业的比重由 17.2%上升为 42.0% 。从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看,虽然第一产业的关联度仍然大于第二产业,但第二产业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第一产业比重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从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来看,根据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分析,若按照与海洋总产值关联度高低进行排序,依次为滨海旅游第三、 海洋电力与海水利用第五、海上油气第六、海洋化工第七、海洋工程建筑第八、海洋药物第九。这说明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四、中国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中国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的问题

我国海洋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大海洋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依然较低,海洋经济发展受海洋灾害影响仍然较大。

(二)应对中国主要海洋产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

1.加大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改造力度

要从调整这些传统海洋产业的内部结构入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这些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以科技带动海洋产业,增强对发展海洋经济的贡献能力,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2.培育壮大新兴海洋产业

根据我国沿海各地区的特点积极扶持,实现海洋新兴产业健康发展。针对沿海旅游业要逐步扩大其服务范围,进行海陆结合,在海岸地带和岛屿上建立多功能综合性旅游区;针对海洋油气产业,重视对老油田的技术改造,加快大型油气田的勘探开发,积极发展上游产品,开拓下游产品,提高海洋石油产业的整体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3.积极培育未来海洋产业

海洋未来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已经形成一个群体,产业发展前景看好。积极支持海洋未来产业的发展,加快产学研结合的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实施产品带动战略,选择一批重点项目,开发技术先进、效益高、出口创汇能力强、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支柱产品,培育出海洋产业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白福臣.中国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及发展前景[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1).

[2]吴凯等.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6).

第2篇

关键词: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S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72-2

0 前言

我国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逐步提高,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快速上升[1]。北海市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海洋资源,但海洋经济仍处于低度发展阶段[2]。研究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对于北海市及北部湾其它沿海城市的海洋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和参考意义。

1 北海市海洋资源现状

1.1 海岸线和滩涂

北海海岸线东起与广东连江县交界的英罗港,西至与钦州市交界的大风江,海岸线全长500.13km,其中大陆海岸线468.2km,海岛海岸线31.93km。海岸线上港湾、河口众多,海岸线资源较为优越。

北海市沿岸滩涂面积超过500km2,10m等深线以内的浅海面积约1510km2,滩涂和浅海面积总和约2100km2。滩涂类型包括岩滩、沙滩、砂砾滩、淤泥滩、红树林滩和珊瑚滩等,类型多样。广阔的滩涂和浅海成为珍珠、文蛤、牡蛎、对虾、海参、鲍鱼等重要海洋生物的良好养殖场所。

1.2 海洋水产资源

北海市濒临的北部湾是我国著名的渔场之一,是北海市渔船最主要的传统作业场所。该海湾是世界上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记录到的生物有7390种,其中鱼类500余种,虾类200余种,蟹类190余种,还有种类众多的头足类、贝类、藻类和其它种类的海洋生物。据估算,北部湾渔业资源蕴藏量约180万吨,其中虾类资源超过4万吨。北部湾潮间带平均生物量为172.45g/m2,栖息密度为263个/m2,明显高于毗邻的湛江港和雷州湾[3]。

此外,北海还拥有海草床、红树林和珊瑚礁这三大典型高生产力生态系统,为多种海洋生物和经济生物提供优异的环境和庇护所。在北海近岸海域,还孕育着世界上最美丽的珍珠―“南珠”,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各种经济生物的快速生长和繁殖,为北海市的水产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

1.3 港口资源

北海市海岸线上的港湾、河口众多,还有离大陆20多海里的涠洲岛和斜阳岛,可开发利用的港口资源潜力很大。北海港划分为铁山港区、石步岭港区、涠洲港区、大风江港区、地角港区、侨港港区、榄根港区、沙田港区等8个港区以及数个大小渔港。其中铁山港湾三面环陆,自然屏障避风条件很好,港区航道水深6-18m,目前规划为港口开发的西岸线长达25km,可建1-15万吨级泊位100个以上。涠洲岛周围水深15-20m,距岸1km以上水深即超过22m,是广西沿海具有建设大型、超大型港口码头的理想港区。北海港处于广西、广东和海南的交汇处,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大西南的重要出海口,港口区位优势优越。

1.4 能源和矿产资源

北部湾盆地是我国沿海已发现的六大含油气盆地之一,潜在石油资源23亿吨[4]。北部湾含油盆地位于北海涠洲岛西南30-60海里,面积约3.5万km2,已圈定的储油构造22个。据2000年的评价结果,北部湾盆地拥有石油资源量16.7亿吨,可开采量2亿吨,天然气(伴生气)资源量1457亿m3。北海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量大,风能充足,是光热及风能源丰富的地区之一。此外,北海沿海的玻璃石英砂、石膏、钛铁矿等矿产资源丰富。

1.5 滨海旅游资源

北海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拥有闻名国内外的北海银滩及涠洲岛,同时拥有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美人鱼和南珠等众多旅游资源和名片,海洋旅游资源综合优势突出。海水、海滩、海岛、海鲜、海洋珍品、海上森林、海底珊瑚、海洋文化、海滩海洋运动、海上航行,构成了一个北海“十全十美”的海洋旅游体系和美丽的亚热带海滨风光。

2 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1 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发展势头加快

从2006年开始,北海海洋经济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势头,多数海洋产业发展前景看好,尤其是海洋油气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等。一批海洋水产品加工企业群正在形成,海洋生物医药也形成一批企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滨海旅游业的层次不断提升,海洋船舶工业正蓄势待发,海洋经济逐渐快速发展。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上升。据北海市统计资料,2008年北海市海洋经济产值约119亿元,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约占38%。涉海规模以上企业数42家,2008年增加值14.07亿元,比2007年增长51.16%,产值46.29亿元,占规模企业总产值的18.27%。

2.2 海洋渔业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

北海市的海洋第一产业(海洋渔业),在全市海洋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2008年,北海市海洋渔业产值70亿元,占海洋经济产值的一半以上。海洋捕捞是北海市的传统产业之一,在北部湾区域中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北海市登记注册的海洋捕捞机动渔船5897艘,总功率59万千瓦,渔船总数占广西总数的71%,总功率占广西的76%,大功率渔船占广西的86%,不论是渔船装备和技术水平以及开发外海和远洋渔业能力,均处在广西北部湾地区领先地位。近几年北海市海洋渔业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子,合理利用外海资源,积极开发远洋资源。北海市渔船作业海区分别在北部湾、东沙群岛北部、海南岛东部、珠江口以东和南沙等渔场,还有少部分在远洋作业[5]。据农业部门统计,2008年北海市捕捞量44.4万吨,占广西总捕捞量的62%,年捕捞产值36.4亿元,在海洋渔业中仍占据较大比重。

近年来北海市海洋渔业的结构不断调整,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得到发展。到2008年,北海市养殖产量达42.2万吨,占全市水产品总量的48.7%。海水养殖的品种丰富,并逐渐建成一批养殖示范基地。据2008年统计北海市拥有水产品加工企业80多家,其中符合出口资格的厂家20多家。全市水产品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年,加工增加附加值约10亿元。2008年北海市水产品加工行业产值26亿元,占广西一半以上比重,同时占北海渔业产值的37%,海洋渔业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

2.3 海洋第二产业开始呈现发展状态

随着近年来北海市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第二产业也开始呈现开始发展状态。北海市海洋油气开采量逐年加大,配套产业开始发展。在涠洲岛附近已有6个油田投入生产,在涠洲岛西部建设3个油气码头和1个油气终端处理厂。北海的海洋生物医药也步入发展阶段,建成多个海洋生物医药企业。海洋电力、海水综合利用以及海洋船舶也开始进一步发展。如2009年建成2.5兆瓦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是我国目前单机容量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海水冷却在北海燃煤电厂等企业中开始逐步应用,促使海水综合利用也的发展;近年北海开始建成万吨级以上船舶修造厂,具备了修造五万吨级以上船坞、造船台规模的能力。这些工业的发展,将促进北海第二产业的加快发展。

2.4 海洋第三产业增长较快,在海洋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近年来,尤其是北部湾经济开发区成立以来,北海市加大了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海洋第三产业开始快速发展。北海市现状的港口码头共有43个泊位,其中北海港区19个泊位、铁山港区9个泊位和涠洲港区6个泊位,万吨级以上泊位6个。2008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932.2万吨。至2008年末,北海市水上运输企业16家,营运船舶141艘,其中货船65艘,客船76艘。

《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后,北海市的发展重点为以观光、度假、疗养等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北海市国民经济中具有相当规模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北海市国内旅游收入27.5万元,占GDP比重的11%,接待国内旅客同比增长25%,旅游创汇同比增长50.9%,在海洋经济产业中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

3 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海洋经济总产值低,海洋经济仍有待发展

长期以来,广西的海洋经济总产值低,与全国沿海省份相比处在落后状态[6]。虽然近年来北海市海洋经济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但总体而言海洋经济仍处于低度发展,经济总产值较低。此外,北海市海洋经济也仍处于粗放型开发的阶段,海洋经济的结构存在不少问题。产业门类基本齐全但仍以低技术传统产业为主,科技含量低,传统的海洋渔业占据了海洋经济总值超过一半的比重,海洋经济的发展仍有待不断开发海洋生产力,并在开发中不断合理调整结构。

3.2 海洋渔业结构不合理,海水养殖业发展滞后

捕捞业是北海市的传统行业,捕捞业占据了海洋渔业的一半以上比重,海洋渔业结构和其它一些沿海城市比较,捕捞业比重过高而养殖业发展滞后。而长期以来,北部湾是中国四大渔场之一,但广西的捕捞区过度集中于北海市海域,加上广西近海捕捞强度过大,而外海、深海和远洋捕捞相当欠缺[7],同时捕捞作业结构较多采用单一底拖网渔船(约80%),很容易造成了北海市渔业资源衰退和枯竭。

在北海市海洋渔业结构中,海水养殖的比重较低。近年来虽然海水养殖较快发展,但海水养殖相对于其它沿海城市总产值低下,海水养殖发展相对滞后。而北海市的海水养殖多处于粗放型的水产养殖,超密度和某一海域单一品种养殖,养殖结构不合理,容易导致环境和渔业资源的破坏。

3.3 海洋工业技术水平较差,发展状态落后

北海市海洋经济第二产业发展状态落后,海洋电力、生物医药等海洋工业均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由于技术水平低,竞争能力差,经济效益不佳,使得原来的一些滨海采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等部分企业倒闭。即使海洋电力、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以及船舶工业等正在发展的行业,其规模也较小,缺乏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龙头企业,产业链较短,使得海洋第二产业难以较快发展。

3.4 第三产业基础设施欠完善,竞争力不强

目前由于北海市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市旅游大环境没有得到较大提升,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北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缺乏深度和内涵开发,区域资源提升不够,竞争力不强,滨海旅游业对高端客源的吸引力不强。而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对北海的滨海旅游形成了强大的竞争。

由于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缺少油轮码头及大型码头等,远洋运输能力不强。而且周边地区如钦州港、防城港等深水码头的建设,对北海市海上运输的压力增大。

3.5 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开始显现,局部环境恶化

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污染相对较轻,近年来北海市海洋环境绝大部分处于清洁和较清洁水平,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备受珍视。随着经济开发热潮的展开,海洋油气等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与投产,同时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污染日益严重,局部水域如港口呈现污染和严重污染的现象,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开始尖锐。2008年涠洲岛海域发生一起小规模赤潮和两次溢油事件,表明海洋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逐渐加大。

可以预见,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北海市海洋经济将会得到快速发展。但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要切实重视这些存在问题,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艾万铸,陈瑛,杨娜.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分析[J].海洋经济,2007,2:7-9.

[2] 黄焕光.广西海洋资源及发展海洋经济的构想[J].南方国土资源,2006,4:34-37.

[3] 龙竹,龙虎.湛江海洋经济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渔业经济,2001,6:20-21.

[4] 韦忠,杨菲.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思考[J].南方国土资源, 2003,8:14-18.

[5] 李祥秀.南沙渔业发展状况及思考――以广西北海海洋渔业总公司为例[J]. 中国渔业经济,2007,3:54-57.

[6] 刘明.海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诊断――以广西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07,29(6):58-60.

第3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 滨海旅游业 一元回归分析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为全面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山东省编制完成15.95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和6.4万平方千米陆域面积组成的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体规划纲要,同时完成26个专项规划。2010年4月下旬,国务院同意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2012年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山东提出构建“三带三区”总体发展框架,即在16万平方千米海域上,由近及远形成海岸、近海、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此举相当于将山东的陆域面积扩展了一倍,本文即是通过研究近六年山东半岛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产业总产出之间的关系,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得出滨海旅游业对整个海洋产业的贡献值,从而能更有重点的发展各个行业及海洋产业。

二 研究方法

本文为了说明滨海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引入回归方程对二者关系进行分析,通过2005~2010年山东半岛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出和滨海旅游业实现产出间的关系,继而说明海洋经济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模型分析

第一步,图形分析。对表1中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得出趋势图和相关图(见图1、图2)。

图1中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出与滨海旅游业实现产出二者存在差距逐渐增大的增长趋势。图2中横轴为山东半岛海洋产业产出,纵轴为滨海旅游业产出,相关图分析显示,二者为线性相关关系。

第二步,参数估计(见表3)。设滨海旅游业实现产出为Xi,半岛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出为Yi,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Yi=a+bXi

资料来源:山东统计信息网

由图3得到的参数估计结果为:

(192.9415)(0.175082)

t=(-0.88286)(24.3742)

R2=0.993312 F=594.1017

2.模型检验

第一步,经济意义检验。所估计的参数 ,说明滨海旅游业实现产出增加1元,可导致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出增加4.267476元。这与经济学中乘数效应的意义相符。

第二步,拟合优度和统计检验。拟合优度的度量:由图3中可以看出,本例中可决系数为0.993312,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即解释变量“滨海旅游业实现产出”对被解释变量“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出”的绝大部分差异作出了解释。

对回归系数的t检验:针对H0∶β1=0和H0β2=0,由图3中还可以看出,估计的回归系数β1的标准误差和t值分别为:

β2的标准误差和t值分别为:

, 。

取α=0.05,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为n-2=4的临界值t0.025(4)=2.276。

<t0.025(4)=2.276

故接受

H0∶β1=0;

>t0.025(4)=2.276

故拒绝H0∶β2=0。

这表明,滨海旅游业实现产出对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出有显著影响(见图4)。

3.回归预测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假设滨海旅游业实现产出2011年达到2012万元,2012年实现产出达到2500万元,利用所估计的模型可以预测海洋产业实现产出水平。

用EViews作回归点预测,输入Xf1=2012,Xf2=2500,在Yf数据表中出现预测值Yf1=8415.821,Yf2=10498.35。这是当Xf1=2012和Xf2=2500时

山东半岛海洋总产出的点预测值。得到X和Y的描述统计结果,(见图4)。

根据图4的数据可计算:

取α=0.05,Yf平均值置信度95%的预测区间为:

Xf1=2012时,预测区间为:8415.821412±497.38691

Xf2=2500时,预测区间为:10498.34970±725.26487

即当Xf1=2012时,Yf1平均值置信度95%的预测区间为(7690.55654,9141.08628);当Xf2=2500时,Yf2平均值置信度95%的预测区间为(9773.08483,11223.61457)。

Yf个别值置信度95%的预测区间为:

当Xf1=2012时,预测区间为:8415.821412±831.84954

当Xf2=2500时,预测区间为:10498.34970±725.26487

即当Xf1=2012时,Yf1个别值置信度95%的预测区间为(7583.971872,9247.670952)。当Xf2=2500时,Yf2个别值置信度95%的预测区间为(9666.50016,11330.19924)。

4.结果分析

通过对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出间关系的线形分析,当海洋产业收入1元与滨海旅游业相关时,能给整个海洋产业带来4.267476元的增加值。由于受统计数据的限制,以上分析只是建立在滨海旅游业及相关服务领域的统计,如果将旅游带动消费作为海洋产业的贡献,滨海旅游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则是不言而喻的。

三 结论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滨海旅游业对海洋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有很大的带动作用。我国拥有1.8×104千米的大陆海岸线,1.4×104千米的海岛岸线,岛屿6500多个;海域南北延伸近40个纬度,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千米,有中温带、暖温带的海上景致,更有热带、亚热带的海洋风光,拥有丰富多样的滨海旅游资源,滨海旅游业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部分沿海城市正在开发滨海旅游资源,制订了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根据我国持续增长发展态势预测,旅游业发展同样会持续增长,而滨海旅游业无论是资源利用深度还是品味等级层次都将进一步得到拓展。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中国将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的海滨度假旅游目的地,中国滨海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冯晓行.区域经济视角下的黑龙江省汽车产业发展研究[D].硕士毕业论文,2008

第4篇

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新能源

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中国在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经并将继续作出积极努力。新能源发展要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等。

新材料

形成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目前,中国许多基础原材料以及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高性能的材料、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严重依赖于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必须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生命科学

十年实现优良品种的显著改良

要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这是提高农业产量和改善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家建议超前部署分子设计育种,大规模挖掘动植物种质中蕴藏的优异基因资源。这样,中国10年左右就可能实现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和猪、牛、羊等主要牲畜的优良品种的显著改良。

生物医药

突破基本医疗器械核心技术

要研发适应多发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要求的创新药物,突破应用面广、需求量大的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力争在干细胞研究的更多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同时要切实防范干细胞研究引发的伦理问题。

信息网络

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

全球互联网正在向下一代升级,传感网和物联网方兴未艾。“智慧地球”简单说来就是物联网与互联网的结合,就是传感网在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我们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空间海洋开发

加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们要实施好“载人航天计划”和“嫦娥计划”,有效进入并和平利用空间。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是“蓝色聚宝盆”。国际上正兴起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我们要切实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地质勘探

第5篇

由于烟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的出台与落实,有利地推动了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2010年,烟台五区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6.12亿元,约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33.8%。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41.6%。市区国税、地税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占到全市的56.2%、73%和51.9%①。

烟台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烟台的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就,但与省内城市经济发达的青岛相比,烟台中心城市经济的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还不够强,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1烟台中心城市经济综合势力较弱

一是中心城市整体实力较弱。2010年,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0%,而济南、青岛分别达到70%和50%以上。二是中心区作用不明显。2010年,作为烟台中心区的芝罘区,完成的地方财政收入14.3亿元②;青岛中心区的市南区,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已突破69.62亿元③。三是城市人口聚集度不高。2010年,烟台中心城市人口为180万人,全市总人口为652万,所占比例为27.6%;不到三分之一。2010年,烟台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9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80万人。目前,中心城市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为27.6%④。青岛市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为32%⑤。

2第三产业比重低,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弱

2010年,在城市经济总量中,烟台中心城市五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6.6%⑥,比青岛低10多个百分点。2010年,芝罘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62.52%⑦;青岛市南区则是86.1%⑧,芝罘区比市南区低23.6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领域,商贸、餐饮、旅游、物流等方面,烟台虽都有较快发展,但总体看规模不大、档次不高、品牌不响,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服务、带动功能相对薄弱。同时,金融、科技、信息、人才等软件服务功能也不很强,制约了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

3经济特色不突出,产业结构趋势同化

从产业结构看,烟台中心城市产业层次较低,产业结构方面,与县市的存在“雷同”,难以形成功能互补、分工有序的发展格局,难以辐射带动农村,实现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尽管烟台中心城市,确立了“五区六大组团”的发展规划,每一个区也有明确的功能分工和产业定位。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为了GDP的增长,每一个区并没有走出“小而全、大而全”的传统发展模式,在五区之间,出现了一种“缺乏分工合作、产业结构趋同化”的发展状况,每个区都建有工业园,每个工业园都上机械、电子、食品项目,甚至项目都想从别人手里抢过来;每个区都建旅游景点,上商贸设施,建批发市场,但是,规模化、专业化和特色化并不高,整个城市产业聚集度比较低。

4城市资源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聚集效应

与青岛市相比,烟台中心城市也有港口、航空、铁路等基础设施,但是,这些基础设施的辐射力与拉动力,与青岛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港口方面:2010年烟台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54.1万标箱,分别是青岛港的1/2和1/8;机场方面:莱山机场,每周航班200个,全年客运量200多万人次,而青岛流亭机场则是1000多个和1100万人次。由于陆海空交通运输能力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烟台人流、物流、商流的集聚,制约了服务业发展。同时,烟台市区有旅游资源,但景点分布在各区,缺乏统一开发、包装与营销,没有形成能代表烟台形象的旅游品牌,城市旅游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5统筹发展意识差,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由于受财税体制、投入机制等因素影响,烟台中心城市五区的城市建设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共享、产业布局等方面,各自为政。在重大基础设施方面,各区都在谋求建设“小而全”的基础设施网络,这种发展现状,既占用了建设资金和土地资源,又造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分散,影响了城市集聚效应的发挥,严重制约了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

烟台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机遇分析

1加快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势

城市布局上的优势。“十一五”时期,烟台中心城市初步拉开了大市区的框图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先后建设了一批路网、公用事业、城市景观等项目,特别是一批具有全局意义和影响力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如火车站、国际博览中心、体育公园、文化中心等,这些将对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公用设施方面,对电力、通讯、公交、供水、供热、供气和垃圾、污水处理等方面,我们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和建设,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使得烟台中心城区整体功能的承载力和聚合力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日渐完善。城市产业上的优势。2011年,烟台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906.8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列第20位,在全省17城市中列第2位。三次产业形成了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工业经济,已形成机械、电子、食品、黄金四大支柱产业,汽车、电脑、手机三大产品集群,正在积极培植石化、核电、船舶、葡萄酒、特种化纤等一批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和产品集群。

城市品牌上的优势。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一连串的荣誉,烟台市先后获得“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中国旅游城市”、“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等荣誉称号、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连续五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实现“五连冠”,这些荣誉的获得,充分说明了烟台的城市对外形象已经有了大大改善,美誉度、知名度有了显著提升,这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区位上的优势。随着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德龙烟铁路、烟大轮渡、青烟威荣城际铁路等的交通体系的建设,中心城市将形成“环绕渤海、联通南北、对接东西”的交通格局,变成水路、公路、铁路的交通枢纽。中心城市的这种区位优势,将会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日益显现出来,会更好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2城市经济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

从所处的地理位置发展来看。从世界范围而言,烟台是东北亚经济圈中的一个重要城市,伴随着东北亚经济圈的崛起,必将带动烟台更多地参与其分工与合作,促进中心城市经济发展。从全国范围而言,国家实施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培植经济增长的第三极,烟台具有承接辐射、错位发展的巨大潜力。从全省看,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打造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烟台都是“主战场”,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城市,在半岛城市群中,烟台的定位是环渤海经济圈区域中心城市。目前,山东省委、省政府正在积极推进三大战略,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三大带动战略的实施,迫使我们烟台不得不加快城市经济发展。

从全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形势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火车头和发动机,成为区域竞争的制高点。目前,在国内城市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现代化排头兵和扩散源,如,国内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效益,以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十分显著,特别是上海城市经济对于长三角的辐射、带动作用最为明显。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城市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可以说,烟台中心城市经济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烟台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烟台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优势,做大做强城市经济,提升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1实施“产业立市”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产业的支撑。因此,在发展城市经济中,烟台必须坚持“产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做大做强制造业。烟台已进入工业化阶段的中后期,工业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且,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制造业是中心城市的基础产业,也是优势产业,烟台必须做大做强制造业。

突出发展服务业。在加快城市经济发展中,烟台中心城市要实现向多功能中心城市转变,改变依靠单纯制造业优势做实业型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作为中心城市产业的核心,激活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价值流,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一是发挥烟台是沿海开放城市的优势,大力发展面向日韩等国际市场需求的外向型服务业;二是发挥烟台潜在的交通枢纽优势,大力发展连结东北和华东、华南的现代物流业。三是围绕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制造业,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生产业;四是围绕滨海特色和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滨海观光度假型及休闲旅游服务业;五是强化APEC博览会和果蔬博览会、葡萄酒博览会等品牌效应,大力发展的会展服务业。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烟台具有良好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条件。目前,烟台是全国综合创新城市50强之一。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7家。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3处和47处;省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3处。烟台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主导产业。主要对四个行业:先进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对20家企业:氨纶集团、先声麦得津等,对十个创新项目:如荣昌“泰爱”等,加大扶持力度,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抓好10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推进90个过亿元的重点技改项目,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步伐,进一步提升产业素质。

2实施“协作化发展、差异化竞争”战略

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烟台要坚持“协作化发展、差异化竞争”发展战略,准确把握区域功能定位,突出特色产业的发展。芝罘区:应继续实施“服务业强区”,积极发展科技产业、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建设区域性金融、科技、贸易、服务、文化中心。莱山区: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福山区:提高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和档次,同时做大现代物流业。牟平区: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度假、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效农业。开发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软件产业和服务外包,充分发挥区域“龙头”作用。高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

3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烟台中心城市,拥有良好的港口和海洋资源优势,这是烟台发展、壮大城市经济的巨大潜力所在。烟台要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港口和海洋资源优势,积极实施以港兴市战略,促进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打造城市经济的新亮点。突出发展港口经济。建设临港物流园区,扶持发展海洋运输业、临港物流业、临港加工业,形成城市港口经济圈。突出发展滨海旅游业。发挥市区海洋自然风光、海洋历史文化和旅游服务设施的优势,打造沿海和海上精品旅游线路,把中心城市建设成为滨海观光、休闲、运动、度假胜地。突出特色海洋产业。大力发展海洋化工、海洋生物、海洋环保等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

4实施“经营城市”的发展战略

经营城市,就是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人文资源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优化整合及市场化经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促进城市功能完善,提高城市素质,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好土地经营的文章。土地经营就是要盘活城市土地资产实现,实现以地生财。要在严格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基础上,保证城市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和大工程用地;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完善的环境配套,把生地做成熟地,保持土地升值和增值;根据城市经济长远发展规划,以战略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搞好土地储备和出让工作,实现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做好资产经营文章。调整优化国有企业,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共设施建设,有偿使用公用资源等。重点是调整优化国有资本结构和布局,推动重点企业膨胀规模,提高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批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做好城市品牌经营文章。把烟台已获得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等城市品牌开发、利用好,把品牌效应转化成经济效应。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重大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先行因素。各区要进一步结合各自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打破行政界限,统筹谋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利力的支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路网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重点完善城市主次干道建设,形成市内微循环、市郊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交通格局。完善公共设施配套。坚持优化布局、完善功能,统筹建设的原则,建设公共设施,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要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要科学规划建设,与人民群众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如,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6理顺完善城市管理体制

要实现城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烟台必须按照“市区一体、共兴共荣”的思路,充分调动市、区两级积极性的原则,深化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理顺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激发市区两级发展城市经济的积极性,从体制、机制上,保证烟台城市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完善城市建设体制。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的思路,将市、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统一规划,确保各项设施布局、等级、规模科学合理,避免重复建设。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目标,合理划分市、区两级政府的事权,进一步理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职责明确、协调配合,统分结合、高效运行”的城市管理体制。

第6篇

一、潮州区域经济基本现状分析

潮州是广东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乃至华东地区的重要节点,也是广东省距离台湾最近的城市。近年来潮州借助其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至2010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为559.2亿元,年均增长13.1%。至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两万元,年均增长12.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25亿元,年均增长21.9%。投资、消费、出口协调驱动,年均分别增长13.4%、19%和9.9%。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现代产业体系雏形初现,三次产业比重为7.2:56.3:36.5,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提高至42%。

二、存在问题

(一)资源禀赋不太丰富产业的发展面临着用地难、融资难、专业化人才缺等突出问题。

1.用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的土地储备量少,难以满足企业迅速增长的用地需求。二是工业用地价格高,给企业用地造成了新的困难。随着经济发展,土地价格不断攀升,加大了企业的用地成本。三是闲置土地处置难,加重了用地指标的压力。虽然出台了盘活闲置土地的政策,但由于没有具体的强制措施,致使闲置土地难于盘活,出现“有地的人不开发,要开发的人无地用”的现象。四是企业择地办厂,出现区域性用地难。潮州市的企业是以来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企业选址建厂的主要特点是以人口、交通、配套设施为标准,都要求集中某一区域,造成区域性用地紧张。

2.融资难。民营经济是在潮州市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近些年来,潮州市民营经济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金融服务却十分滞后,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被经营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所困扰。甚至出现了一方面民营经济扩大投资、进行设备、产品更新换代、技术升级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国有银行资金或者贷不出去,或者贷给某些有问题的国企后难以收回的现象,造成资金整体使用效率低下,金融资源浪费。以2009年为例,潮州金融机构的贷款是192.7亿元,存款是556.3亿元,存贷比是1:0.35;全省贷款44510亿元,存款69691亿元,存贷比是1:0.64。究其原因,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着天然的不足。3.专业化人才缺。专业化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然而,潮州市的专业化人才却十分短缺。部分企业家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认识不足,引进、留住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能力较弱,同时,本地人才外流现象也时有发生,大部分企业招入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外来民工和当地农民工,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相对较低,高科技人才和现代化管理人才的比例远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传统型、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陶瓷、食品、不锈钢、服装、印刷包装、塑料制品等传统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为58.9%;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37.2%,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5.6%。

(三)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潮州市各大支柱产业所处的行业多属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行业,粗放增长的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企业分散,规模偏小;生产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更新换代慢,缺少高档产品、拳头产品,名优产品不多,市场竞争力不强,整体经济效益不理想;产业的附加值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能源消耗日益增大;管理水平低等。

1.企业规模小目前全市规模的企业是809家,全省各市居第10位,但工业的增加值仅为91亿元,列全省各市倒数第4位,目前潮州市的产业格局仍然是大型企业稀有,中型企业不多,小型企业为主体,这同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相去甚远,导致潮州的经济发展难以形成“航母效应”。

2.核心竞争力弱目前,潮州市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较弱,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品牌建设滞后等方面。(1)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尽管我们也有部分企业具备创新能力和较为完整营销体系,能生产出高端与精细的产品,如“三环”和“响石”等企业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具有国际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但可惜的是,这类企业只占潮州市企业的几个百分点。(2)品牌建设滞后。潮州市品牌建设滞后,外商贴牌生产企业占主导。商贴牌生产的加工贸易企业,大多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多数企业仍处于家族式管理、家庭式经营阶段,尚未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科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这类企业占90%以上,其生产能力已经到达饱和点,且处于国际市场“微笑曲线”的低端,一旦遇到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便陷入困境之中,其生存和发展都很困难。

3.能源消耗大随着潮州特色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大,全市工业能耗远远超出广东省的平均水平,2006年潮州市单位能耗为1.38吨标准煤/万元,虽然比上年下降3.5%,但比全省高出近八成。

(四)专业市场发展缓慢依托主导产业建立起来的专业批发市场,对引导产业进一步聚集,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我国一些地方原来知名度并不高,但由于在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和发展上有大的作为,因而大大提高了该地的知名度和产业发展水平,如浙江嘉市桥头镇的纽扣市场、义乌的小商品市场等。从总体看,潮州市适宜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形成同业产品集散地、提高产品知名度的食品制品业、彩塘不锈钢制品等,虽然一些产业都建有专业批发市场,但功能未能发挥,没有起到更好推进产业产品集聚的作用,未能为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配套。如,不锈钢板、塑料材料要到汕头、揭阳购买,而生产出的产品在本地专业市场的销售比例又小,既未能形成原材料及配套产品集聚,也未能形成集中的产品销售批发,产品的营销成本高,供求信息不灵。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条是我们对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专业市场的功能与作用认识不足。此外,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的欠缺和竞相削价等恶性竞争也是专业营销市场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三、对策思考

(一)解决资源禀赋瓶颈

1.加强规划,整合现有的土地资源。使工业用地适当向企业密集的乡镇集中,发挥其突出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规划完善特色产业工业园区,并引导相关企业向园区集聚,逐步改变现有企业“满山放羊”现象,形成“赶羊入圈”格局。

2.加强政企联动和银企合作,努力做好牵线搭桥的工作。抓住当前国家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的机遇,加强政企联动和银企合作,努力做好牵线搭桥的工作。要建议各金融机构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创新融资服务,推出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的金融产品和具体措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要争取尽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议借鉴其他地区的做法,采取政府牵头,政府、社会、企业筹资参股形式,组建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服务,以此解决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集约化精细农业,发展壮大茶叶、水果、水产、花卉、畜牧、蔬菜六大农业主导产业,规划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效益好、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加快标准化渔港建设,调整养殖布局,扶持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支持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业,建设水产品加工示范和物流配送基地,全面提升渔业发展水平。加快海洋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海洋捕捞业和养殖业,推进海洋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园区,推进粤台农业合作。

(三)实施名牌带动战略

1.积极争创名牌名标。按照有关名牌名标的评价标准和认定方法,有重点地选择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产品予以扶持培育,并积极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评比活动,努力实现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总量逐年提高,国家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有新的突破。借助潮州拥有“中国乌龙茶之乡”(凤凰镇)、“中国食品第一镇”(庵埠镇)等品牌优势,考虑茶文化因素,全力打造“凤凰单枞茶”的文化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实施名牌战略中的作用。要把潮州名牌产品的培育、评价和推广宣传工作作为自身的重要工作来抓。行业协会要积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制订切实可行的行业名牌培育规划,在行业中提高名牌意识,努力争取将本行业产品列入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录、积极争取参与省级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的推荐工作。

2.充分发挥区域品牌的效应。对已获得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国家重点工艺美术城市”、“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中国食品第一名镇”、“中国印刷包装第一镇”、“中国卫生陶瓷第一镇”、“中国卫生陶瓷重镇”、“中国五金制品之乡”等区域品牌,必须进一步加强宣传推介,努力提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要加强“食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不锈钢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水族机电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的建设,带动和推进各省级专业镇、市级专业镇的建设水平,推动潮州市产业建设再上新台阶。同时,要注重做好产地标志和集体商标的申报工作,促使其成为产业中即体现区域性又兼容企业性的标志。

(四)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加强与国际、国内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外经贸发展水平,有效扩大潮州经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建设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1.全力开辟潮州港对外开放和合作新领域树立“大港口、大工业、大经济”的思路,统筹做好潮州港、潮州港经济区、潮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立足把潮州港建设成地区性重要综合性港口,把潮州港经济区建设成新型临港产业基地和对台交流合作桥头堡。重点推进与广州港集团合作建设亚太通用码头一期、二期工程,与中交集团合作开发的潮州港西澳港区综合建设,积极拓展港口航运业务,深化港口对外开放,提升港口航运能力。积极推进以港口为中心的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业发展,大力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等业务。统筹海、陆、滩、岸、岛五大要素,调整海洋产业布局,拓展合作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渠道,着力打造广东海洋经济示范区。

2.务实推进区域间合作与交流(1)借助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商缘相联等优势,加强对台经贸合作与交流。全力办好广东潮州(饶平)台商投资试验区,促进台商投资集聚发展。加快建设柘林湾小红山对台贸易交易市场,规划建设台湾农业科技合作试验区、潮台海洋养殖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积极争取创建对台自由贸易区。(2)抓住国家建设海西经济区的重大发展机遇,主动参与海西经济区的区域合作。以交通对接为基础,以商贸、旅游对接为切入点,加快市场建设,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区域内的各类展销会、洽谈会,拓展发展空间。

第7篇

关键词:遥感技术;地质找矿;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非常紧迫。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客观上推动了地质找矿事业的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的侦测力度,获取更多的矿产资源储藏信息,需要更多高新技术的支持。遥感技术在这样的条件下孕育而生,这一高新技术在地质领域的采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矿产资源开采量。遥感技术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减少了我国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难度。地质找矿事业运用遥感技术将在“十二五”时期得到更好发展,到时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和传统地学方法,将带动整个地质找矿事业的发展。

1 早期的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应用

1970年之前,地质侦测水平一般,只能停留在收集回来的图像信息上,无法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进而不能真正地了解地质情况。1970年之后,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通过卫星能够使用多光谱扫描技术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地质找矿事业的发展。1990年之后,遥感技术迅速发展,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都大大得到提高。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地通过电磁波对大范围的立体地貌信息进行定位收集。但是因为长期的矿产开采,导致了地表矿物的缩减,而遥感技术一般采用电磁波获取地表信息,这就要求拥有更强勘测能力的仪器的出现并结合更先进的科学勘测技术。

遥感地质工作者明白地质找矿要往更深层万面发展,经过不断的努力,开发了多源地学信息集成技术,由对矿产资源的表面勘测进行更深的勘测,还开发了遥感弱信息提取技术,这种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遥感直接找矿的效率。但是由于信息源分辨率多为MSS、TM、SPOT等,且二十世纪末地质工作投入量有所缩减,遥感地质找矿逐渐从跌入低谷。

2 新型遥感技术的应用

2.1 依靠雷达成像技术获取地矿信息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光谱成像和雷达成像技术为地质找矿工程提供了重要的侦测方法。光谱成像主要依靠成像光谱仪,这一设备可以对地物波谱特征定量及空间定位分析,之后能够获取矿石的种类、成分。该仪器能够有效识别高光谱分辨率和窄小多波段遥感图像。雷达成像不受时间和天气的影响,侦测能力出众。它主要通过往地物上释放电磁波,根据电磁波波长的变化掌握地物的表面结构和节电特性,并且电磁波波长具有很强的穿透力。雷达成像的电场矢量对于地物的类型会有特别的极化散射型。不同的电磁波发射方向和角度会对地物外部特征有更好的加强效果。因为雷达成像技术具备这么多的技术优势,已经成为了侦测地质结构的有利方式。

2.2 通过人机互换形式处理收集的信息

遥感信息的收集依赖图像处理,主要通过人机互换形式。20世纪以前,电脑性能不足,费用不菲,遥感信息的提取主要依靠专业人员。这样使得信息不仅收集不到位,浪费了时间,工作效率大打折扣。随着计算机的快速推广,性能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在遥感信息的图像处理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也为遥感数据的接受、发送、检验提供了便利。由于遥感信息主要以图像数据为主,个别数据需要人工处理,所以采用人机互换形式能够有效地提高信息收集、处理的效率。

2.3 使用高分辨率和新方法分析含矿信息

含矿信息分析主要通过两种技术实现:第一种是运用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这两种分辨率能够对地物类型和外表结构进行信息收集,针对性对物质成分进行分析。利用得到的波谱特征对围岩蚀变进行探测,是有效地发现矿产资源的途径。第二种是利用“环境-矿床”的处理方法,利用环境来勘测矿床信息。此方法能够从整体上对矿床的形成有一个大致把握,了解成矿的规律,但此方法有一定的弊端,就是没有办法进行定量分析。

3 遥感地质找矿的未来发展

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事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未来还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层面:

3.1 经济发展的需要

矿产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使我国矿产资源的供应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地质勘测的力度已经得到了国家政府的号召。推动科技的创新和进步,实现地质勘测工作的科技化,提高地质找矿的工作效率,扩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奠基石。只有满足了整个社会对矿资源的需求,经济才能实现真正地腾飞。

3.2 适用范围推广

遥感地质找矿已经突破国家范畴,各国通过互相学习,总结经验,促进了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地质找矿从应用的地域范围上来讲,从陆地找矿向海洋找矿拓展,从人口密集地区向人口稀疏地区扩散,有效促进了遥感技术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遥感地质找矿的理念有所更新,以前只是单纯追求矿资源的开采量,现在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的应用中更加注重了环保意识,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找矿事业从地球拓展到外太空,遥感技术的远程操控性在满足了这一技术要求。

3.3 新技术的拓展

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因为其高空间分辨率的高光谱遥感技术给遥感地质找矿添加新的血液。高光谱遥感技术绘制的图谱能够有效地区分矿与非成矿断裂、蚀变岩体、地层和非蚀变岩体、地层,能够精准地找到新的矿产蕴藏靶区。高光谱成像系统从理论和技术方面都能对地质找矿做出贡献。遥感系统技术地质勘查系统正在有条不紊地构建。该系统能够把航天、航空、陆地、海洋、地下的遥感数据进行有效收集处理,构建出一套三维地质勘查遥感系统。立体式的地质侦测技术系统利用航空遥感技术、航空物探技术、地面地下物探测技术、地球化学技术等等先进的地质勘测技术,构建出了从地面到天空再到太空的立体式地质勘查技术系统。

3.4 技术应用观念的转变

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在未来的发展中,遥感技术会向科学层面得到提升。结合成矿理论来清除在遥感技术地质找矿中存在的障碍,充分发挥遥感技术的优势,及时处理在找矿中存在的问题。遥感技术在未来将实现与遥感信息与传统地学信息和遥感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在找矿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先进技术结合先进理论,不断在实践中提出创新性想法是遥感技术在未来的应用中会必须做到的。

4 结束语

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事业中的拓展应用任重道远,利用这一核心高新技术能够实现直接找矿和解决更深层次的找矿问题。新的高光谱遥感技术和雷达成像技术为遥感技术注入了新的血液,基于新技术在遥感技术中的拓展,结合先进的科学成矿理论的知识,能够为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探索出一条新的出路。结合我国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拓展,遥感找矿还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拓展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是未来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刘德长,李志忠,王俊虎.我国遥感地质找矿的科技进步与发展前景[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8).

第8篇

【关键词】测绘;监测;应用;GPS

中图分类号: TB2 文献标识码: A

测绘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作,一直以来都在我国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建设领域发挥其重要的服务职能。

一、新型测绘技术的含义

(一)测绘技术的含义

测绘是测量与绘图的总称。测绘学为研究和推算地面点的几何位置,地球形状及地球重力场提供数据,据此测量地球表面自然形态和人工设施的几何分布,并结合某些社会信息和自然信息的地理分布,编制全球和局部地区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专题地图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表述以及获取的数据、信息、成果进行处理而提供的活动。

(二)新型测绘技术的含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当前测绘技术已从传统的模拟时代走向信息时代,它以传统测绘技术为基础,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核心,将地面已有的特征点和界线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形状的图形和位置信息,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之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的,数字化技术。

二、新型测绘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创新应用

(一)3S集成技术

GPS技术可以实时、精确的提供物体的三维坐标信息,但无法获得地理的属性信息。RS技术能获取大面积的地理信息,但在实时与精度上不足。GIS具有信息查询分析和管理功能,但数据的获取与更新很困难。三者的集成实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

3S本是三者的简单组合,而是利用现代测绘技术、遥感技术、定位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向GIS和RS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提供足够的数量、精度、可靠性、完整性的空间数据,通过空间分析、预测、决策,确保地理信息优化系统的解决。

1.3S集成技术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应用

以数字信息为主的管理系统,它以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为依托,应用3S技术,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把公路数据信息化、数字化,实现公路从规划、勘测、设计到施工、运营等环节数字化管理,将公路的路网、路况、管理机构及人员等海量信息通过3S集成技术采集、存储、分析、处理等功能,使公路达到预期效果,因此3S集成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现实意义。[1]

2.3S集成技术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城市空间信息科学,而数字城市空间信息科学的核心是3S技术及其集成,所以3S集成技术在数字城市的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中具有广泛的作用和应用前景。利用RS信息,经纠正、处理、形成正射影像图,进一步目视判读后,可编辑成各种专题图,经扫描或手扶跟踪数字化后成为数字地图,进入到GIS中,实现多种信息的综合分析,派生出新的图形、图件,便于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2]

(二)PPP单点定位技术

采用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利用单站GPS就可以达到几厘米的精度,即传统的RTK的精度,其作业不受距离限制、不需要基准站支持,这无疑大大提高高精度定位作业的灵活性,降低作业成本。

PPP单点定位技术应用:

GPS-RTK的正常工作需具备基准站和移动站要同时接受五个卫星的信号;基准站和移动站要同时接受卫星的信号和基准站发出的差分信号;以及移动站迁站过程中不能关机等要求,所以PPP单点定位技术广泛应用在RTK作业盲区、精密海洋工程测量、海岸线测量、海洋测量、大面积航空摄影测量、土地测量(开发造地、土地整理)等方面。

(三)GPS—RTK联合全站仪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施三维和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RTK技术是在GP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实时提供流动站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厘米级精度的一种新的GPS定位测量方式,是GPS应用的重要里程碑。

1.GPS-RTK联合全站仪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以GPS-RTK和全站仪结合的手段进行地形图测绘,大大减少外业的工作量,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在卫星测量无法满足的情况下,采取全站仪进行有效补充,为我们圆满完成任务打下坚实基础,但在绘图过程中仍要绘制草图一边内业成图,接下来将将从坐标数据的传输入手,实现移动站接收机通过蓝牙等无线手段将数据传输到便携电脑和掌上电脑,这样无需绘图而直接在外业成图,内业修改也可以防止测错、漏测现象发生。

2.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GPS测量技术参数主要包括:设计精度、观测计划、设计基准和网线。在确定设计精度时,应根据测区的具体情况和工程需要,选择工程或城市GPS网作为测区首级控制网。平均边长小于1KM,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小于千分之一,GPS接收机标称误差a

三、新型测绘技术的应用前景

随着传统测绘技术向新型测绘技术的转变,工程测量科技进步很大,发展很快,取得显著成绩,以空间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测绘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测绘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他作为社会发展的服务行业为我国的创业时期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今的发展时期,测绘技术更需要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创新应用进一步扩展其应用领域,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服务职能为政府的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从其职能和社会需求它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是令人乐观的。

测绘是准确掌握国情国力、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的重要手段。提供测绘公共服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能。加强测绘工作对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测绘技术已经成为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表现,地理信息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提高测绘保障服务水平,对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的,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测绘技术已从传统的模拟时代跨过数字走向信息时代,已广泛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国家政府部门的决策,测绘技术和产品在各个行业起着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

所谓“前景产业”是指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产生边际收益递增效果,代表经济未来发展方向,能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增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产业,主要包括信息产业、环保产业、教育产业等。

一、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格局

国际分工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产业理论的基础和核心。第一次产业革命促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以自然资源差异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产生了以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以及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定理)为代表的国际贸易理论,与之相适应,以第一、第二产业产品贸易为纽带的国际交换将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世界市场,形成了农业和工业的产业分工,以及先进的工业发达国与落后的原材料供应国的垂直分工。

经济全球化将国际分工推向更高的层次,当今的国际分工不再是仅仅以货物贸易为纽带展开,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以及与贸易有关的国际投资日益频繁,决定国际分工的要素禀赋差异也由自然资源转化为科技和人力资源,分工明显地出现了上游产业控制下游产业,无形生产控制有形生产,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国家主宰和控制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弱的国家的新特点。从而形成了最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的新雁形分工格局以及与之相应的“金字塔”的国际产业结构(如图1所示)。从金字塔的底层到顶层,其产业技术层次、产业水平、产品附加值均呈上升趋势,同样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处于顶端的最具优势,而处于底端的最无优势。在这种格局下,被卷入全球化的各类国家,无论是出于发展扩张目的,还是基于生存的需要,都在极力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二、前景产业:中国参与全球化的产业导向

经济全球化就其实质而言,是自然资源和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在这一分配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技术、管理、法制、市场经济完善程度、国际规则制定权等的巨大反差,必然使全球化的“盈余”分配结果悬殊,发达国家处于优势地位,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常常处于劣势地位,获益相对较少。匡正这种利益扭曲的重要途径,就是立足国情,审时度势,选择正确的产业导向,而“前景产业”导向则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最佳选择。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惑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多层次、多水平,但总体上,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的产业结构该如何安排,学术界众说纷纭,其中有很多专家学者主张应当发挥我国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选择劳动密集型技术,并随经济不断增长、资本不断积累,要素的比较优势由劳动力相对丰富转化为资本相对丰富,进而主导产业由劳动密集型提升为资本、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即“小步快走”,一步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会使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陷入两难选择:

首先,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也拉大了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劳动力资源丰富既是我们的比较优势,同时又是我们诸多矛盾和问题的焦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确可以缓解日趋突显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的稳定,满足近期利益的实现。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解决温饱和市场稳定,而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从经济全球化中取得超过其他国家的利益,否则,根本谈不上赶超。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造成人均GDP增长的缓慢甚至减少,难以大幅度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另一方面,这类产业生产技术水平和附加值都低,不仅无法赶超发达国家,相反在别人的大幅前进和我们的“小步快走”中更加拉大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抑制了长远目标的实现。

其次,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挥自己比较优势的同时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竞争。经济全球化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分工中去,大家都以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参与全球竞争。但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趋同性——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这种要素的趋同必然导致其比较优势产业的趋同——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结果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竞争。

最后,劳动密集型产业阻滞了产业结构的升级。长期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产业,一方面使我们的科技开发能力呈惰性降低,另一方面,在国际贸易中会形成固定的分工,使我国的产业结构长期滞留在低水平上,强化了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依赖,也阻滞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使我们处于更加不利的国际竞争环境中。

(二)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

以“比较成本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为代表的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以其简洁深邃而成为经济学史上的伟大发明,也成为各国对外贸易和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据此,我国的确应该大力发挥自己劳动力要素丰富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优势,既解决了国内就业问题,又使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转化为较高的企业利润,从而为企业发展开拓了空间。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性不断暴露:

首先,这些理论是以市场经济相对发达国家为背景产生的,并没有从发展中国家的“视野”来看问题,所以大都存在着单纯追求短期的、狭隘的比较经济利益,而忽略了长期的、广泛的社会利益,特别是生态环境效益的重大缺陷。斯密、李嘉图仅考虑劳动生产率差异,赫克歇尔一俄林虽然将生产要素扩充为自然资源,但也没有把环境资源作为一种独立的要素禀赋加以考虑,以此为基础而建立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表面上是所有国家公平地利用国际分工取得了各自的比较经济利益,但从实质上,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发展中国家往往要为此付出巨大而难以弥补的环境代价,而且给全球带来可怕的环境灾难,这种不利于国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不仅是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根源之一,而且容易造成国际产业分工的进一步扭曲。

其次,它们仅仅考虑了成本、价格因素在货物销售中的作用,却忽视了非价格因素的作用,如质量、包装、售后服务等。而且,其范围没有涉及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知识产权贸易,这样,必然不适应全球时代的国际产业分工。

最后,比较优势概念是相对的。根据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密集使用某个生产要素时,其边际收益最终会被由于对其密集使用而产生的边际收益递减趋势所削弱或抵消。所以,过分密集的使用劳动力要素,会使其边际收益递减,进而导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空间逐渐缩小,客观上容易导致我国产业结构的单一畸型和低水平徘徊。

三、中国“前景产业”的发展前景

(一)十六大提出的产业导向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这是我们党总结世界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根据世界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它与早期发达国家机械化、粗放型、资源高投入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相比较,其显著特点是信息化、集约型、低消耗、环保化。这种新型工业化道路蕴涵着我国今后产业发展的基本导向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环保产业和教育产业等前景产业。

(二)三大前景产业的发展前景

1.信息业成为我国第一支柱产业

第10篇

(一)经济总量和结构

1.经济总量近年来,广州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统筹海陆一体化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海洋生产总值一直位居全省前列,近十五年保持年均13%的增长。2013年海洋生产总值(GOP)达2097.14亿元,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18.59%,为广东省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2.产业结构随着广州市海洋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从2010年的1∶38∶61调整为2013年的0.5∶24.2∶75.3,海洋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

(二)产业发展情况

广州市海洋产业发展整体水平较好,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产业类型涵盖了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业以及海洋生物医药业等,在各个产业领域中又形成了一批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重点企业,例如,广州水产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广船国际以及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等。结合相关模型分析得知,目前广州市海洋主导产业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为主,对广州市的国民社会经济带动作用较大。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工业以及海洋交通运输业为广州市的优势产业,较珠三角其他沿海城市有较大的发展优势。

二、存在问题

(一)海洋产业结构需改进

目前广州市海洋产业结构中海洋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比例,但产业仅局限于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缺乏现代涉海服务、生态环保产业等涉海新兴产业,产业多样性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洋第三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另外,海洋经济亮点不多,缺乏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海洋企业和产业。

(二)海洋开发和管理能力需提高

目前广州部份海域海岸带资源过度利用与开发不足并存,海洋资源使用集约节约化程度不高。另外,在海洋资源配置,海洋管理动态监视监测,海洋生态环境监视监测等方面的工作也不充足。

(三)海洋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待加强

广州市海洋科研力量雄厚,但政府对科研机构管理过于分散,科研机构之间缺乏合作,未形成区域合力,影响了城市海洋科技资源的整合。同时,缺乏科研成果转化和孵化平台,导致海洋高技术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较低,科教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弱于深圳等城市。另外,涉海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也相对较弱,产品竞争力不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缓慢。

三、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一)经济竞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吸引了国内绝大多数省份及国际众多沿海国家的参与,各地方摩拳擦掌,纷纷以各种不同形式提出各种口号、战略,争做海上丝绸之路“排头兵”“枢纽”“桥头堡”,竞争异常激烈,广州海洋经济发展将面临国内和国际竞争的双重威胁。

(二)科技竞逐

现代海洋经济对海洋高新技术高度依赖,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海洋强国争夺海洋权益的主要特征。国内山东、天津等地,国外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巨额资金开展科技研发,抢占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制高点”。因此,“科技竞逐”将是广州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三)地位追赶

根据2013年城市经济发展数据分析,在工业地位上,天津工业总产值仅次于上海,已名列全国第二,广州工业发展相对天津已有一定劣势;在金融业地位上,2013年,北京、上海、深圳是全国仅有的三个金融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的城市,相较于京、沪、深、津四市,广州金融业很大程度上更接近于普通省会城市的水平;在科技创新上,2012年全国主要城市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数量,前五位分别为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和南京,广州只位列第六;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相较于深圳,广州产业结构中高新技术占比偏低,科教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远弱于深圳;在对外经济联系上,2013年广州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1188亿美元,远低于北京、上海、深圳和天津。由此可见,广州作为全国一线城市的地位将面临被深圳、天津等后来者追赶的危机。鉴于海洋经济对广州市国民经济巨大的拉动作用,面对区域间、国际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广州市应该加大海洋经济的发展力度,使其在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

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一)发展潜力

首先,广州市一直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和对外贸易海岸,拥有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其次,地处“日韩—东南亚—大洋洲”这一亚太经济走廊的中心位置,濒临南海,面向国际,对外商贸区位优势明显;再次,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多种资源,海洋文化特色鲜明;第四,城市产业基础稳健,海洋发展政策扶持力度大。因此,广州蕴藏着发展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

(二)发展机遇

广州市2015年,被认为是“海洋丝绸之路路线图”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政策文件。广州市在《愿景与行动》中被提及三次,分别涉及开放合作区、沿海城市港口和国际枢纽机场。可以看出,广州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平台是自贸区、港口和空港,南沙自贸区、广州港和白云空港将在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大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长为国际性的战略功能平台。“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全面提升广州对外经济发展的水平,给广州带来极大的机遇。

五、对策建议

(一)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赋予了广州建设国际性自贸区、港口和空港的历史使命,使广州成长为国际性的战略功能平台。因此,广州可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赋予的政策优势,大力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在继续发挥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推进海洋第三产业发展的多样化,重点推进临海国际保税物流、国际邮轮旅游、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以及海洋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的发展,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发展前景的海洋特色产业群。

(二)合理配置和利用海洋资源

强化规划对海洋资源利用的指导作用。编制并利用海洋规划指导海洋开发和保护活动,促进海域海岛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海域海岛的生态环境;建立海洋资源收储和配置制度,储备闲置、空闲和低效利用的海域、海岛资源,建立海域海岛市场化交易制度,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和集约节约利用。

(三)科技引领与金融支持

加强科技引领,开展海洋科学战略性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加大金融支持,提高广州市的科技创新驱动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推进新成果的形成;实施人才兴海战略,壮大本土的海洋人才队伍,实现人才兴海的目标。

(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开展海洋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推进集中集约用海;建立海洋保护跨区域合作机制,开展海洋保护、修复、监测和管控等方面的跨区域合作;健全海洋生态损害赔偿机制,收取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

(五)升级腹地空间

在当前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背景下,广州与国际地区、城市在海洋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广州可依托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平台以及广州南沙自由贸易港的政策优势,重点拓展与邻近的东盟经贸合作组织的经贸合作,积极开拓南亚、西亚和非洲东海岸等印度洋沿岸地区新兴市场,促进贸易往来,打造贸易合作基地,以进一步升级广州市的经济腹地空间。

(六)协调区域间海洋产业发展

第11篇

1.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海洋科技创新一方面导致了新兴海洋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改造、提升了传统产业并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所谓海洋新兴产业,是以海洋资源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和由此带动且服务于其开发利用需要为背景的、产业演化形成期进入成长期的海洋产业。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新兴产业的产生的基础,尤其是海洋科学研究的积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海洋新兴产业相对传统海洋产业而言,是科学技术进步积累和技术集成开拓了海洋资源利用的内容所形成的参与。

根据国内外海洋开发的实践和海洋高新技术储备的领域和强度,沿海地区的海洋开发在海洋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海洋化工及海水利用、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环保、海洋石油、海洋能利用以及海洋服务业等领域均出现较大的进步,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尽管海洋捕捞、海洋运输和海洋盐业等传统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逐步降低,但在海洋科技创新对其改造、提升中,仍保持自身较大的发展。而海洋新兴产业依托于丰富的资源和海洋科技不断的创新,其发展迅猛,具有更大的真正潜力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海洋科技创新对沿海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现代的海洋产业是融多行业、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包括复杂的结构和众多的分支,它的再生产过程同样包括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过程。有些海洋产业可以形成较长的产业链,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投资回报率。有些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的再生产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可以联动陆地经济。海洋产业的纵向发展既为上游产业提供市场,拉动其发展,又为下游产业提品,推动其发展,并促进其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如发展海洋造船、航运业,可以带动港口建设、以港兴市,带动沿海的工商业和城市发展。这就是说,海洋产业具有增长快、效益高、涵盖面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特点。一个海洋产业就可以带动几个产业的发展,一个大的工程就可以带动一个区域的发展。因此,由海洋科技创新催生的海洋新兴产业不仅具有很高的科技内涵,更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科技、经济、社会三重价值的载体。这种可以迅速放大的价值优势对沿海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带动是传统产业无法比拟的。

3.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开发与保护并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样重要。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处于中心地位,经济效益毫无疑问成为关注的重点。但是在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产业发展中,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资源衰退问题也是必须关注的焦点,海洋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问题。海洋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由自然界的活动引起的海洋环境问题,如台风、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二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海洋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这两种海洋环境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海洋科技创新。如海洋生态环境应用基础性演进领域的创新、海洋环境污染预防和控制技术的创新、海洋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的创新、入海污染物处置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对海洋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4.海洋科创新对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战略利益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兴旺大计。海洋国土完整与拓展,以及国家安全,都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生产与发展空间的维护与扩展。这是涉及维护国家现有生存空间的完整,以及未来生产空间的拓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而在这其中,海洋科技创新的作用十分巨大。例如,在海洋调查、极地考察与国际海洋法研究方面的海洋科技创新,可以为国家解决与邻国领海、岛屿归属权争端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开发利用公海大洋、南北极资源提供关键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支持。

二、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

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也不断推动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向前发展。作为新兴海洋产业,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如下。

1.海水增养殖技术

优质种苗培育技术,选择适宜养殖的优势品种。种苗培育必须大力引进适合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的国内外优良品种,用生物工程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多倍体技术开展名特优新品种的繁育,培育优质高效、抗病害的养殖品种,提高优良品种普及率。主要养殖品种原种保存、提纯复壮和良种选育研究。建立原种种质库和原种自然繁殖保护区;养殖方式多样化研究,完善筏式养殖、网箱养殖、底播养殖等不同养殖方式的技术和设备研究。间养、混养、轮养等对养殖空间进行生态科学利用技术和理论研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海水养殖生态技术研究,包括海水养殖容量的研究和养殖区生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工厂化养殖技术和设备开发研究等;海水养殖病害防治,要加快引进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加强预防研究,从养殖容量、水质控制、药物饲料、苗种繁育等环节入手,控制鱼、虾、贝、藻病原体的发展,建立以防为主的病害防治体系;海水养殖病害快速诊断技术和高效无公害无残留防治技术;加强养殖病害防治药物研究,以研制无公害高效新药物为主。

适合放流苗种选择研究,在稳定并逐步扩大中国对虾、金乌贼、海蜇等现有品种的放流规模,积极探索日本对虾、魁蚶、梭鱼、梭子蟹等放流品种开发试验;苗种放流、底播海区选择研究;苗种移植技术的研究;投放人工鱼礁,建设人工渔场技术研究。

2.水产品精深加工以及海洋生物制品开发利用技术

水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高附加值技术开发研究;建立优势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开发研制水产品深加工系列化产品和加工设施、设备,配套完善技工生产线,提高水产品加工利用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原理和手段,建立水产品产业资源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开发研究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率特点的产品;对加工机械、包装材料以及调味品等相关配套的研究开发;高档鱼、虾、贝、蟹及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保鲜保活技术研究;冷冻调理食品开发技术、鱼糜以及鱼糜制品加工技术研究;即食海参、海参口服液等海珍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开发技术,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技术、海洋药物研发技术、海洋生物功能基因开发利用技术、海洋生物酶技术、海洋生物材料开发技术、海洋生物表面活性剂开发技术、海洋农用生物制剂开发技术;海洋抗肿瘤化合物研究,海洋活性物质研究,鲨鱼软骨素、胶囊制剂研究,海洋多糖、寡糖的应用研究以及产业化;海洋生物酶应用于医疗方面的研究等。

3.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加大海水增养殖良种推广工作力度;海洋药物开发产业化;海洋寡糖生物农药推广及产业化;海洋微生物农药研制推广及产业化;新型海洋寡糖饲料添加剂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利用海参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出的多种海参制品,进行扩大产业链条,完善推广、流通、贸易等服务环节实现产业化运行;拓展新型海带高附加值产品应用领域,完善流通环节实现产业化运营;应用和开发先进的水产品加工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导企业和渔民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创造名牌产品。重点推广应用超低温制冷技术、烘烤和软包装技术等,通过保鲜加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海产品的质量。

三、科技创新有效影响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需求结构

大力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科技创新是关键。人类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从陆地走向浅海,继而逐步走向深海和南北极。从人类最早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方式———渔业和盐业,到海洋油气、深海矿产的勘探与开采、极地考察和深海探索等方面,都是伴随着海洋科技创新而产生的。可以说,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方面的突破与进展都是以相应的海洋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技术突破密不可分。而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又大大增加了国家的食品自给供应,改善了人们生活水平与营养水平,为国家的食品供给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海洋渔业资源日趋枯竭的状况下,随着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日趋成熟,海洋将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食品供应。

1.科技创新对海水增养殖需求结构的影响

科技创新对海水增养殖需求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海水增养殖业发展具有引领支撑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新突破不断支撑海水增养殖健康稳定发展。如,中草药、疫苗、免疫增强剂等养殖新药代替抗生素预防防治鱼病、虾病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无公害系列养殖用药进入了产业化开发;开发研制了新的微波增氧消毒设备,提高了工厂化养殖循环水的利用效率;为建立生态养殖模式提供理论基础等。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海水增养殖业强有力的推动。二是随着“科技入户工程”的广泛开展和深入实施,海水增养殖业整体科技水平得到提升,整个行业的开发利用率得到提高。例如,近年来山东省大力开展了渔业“科技入户工程”、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下乡和新型渔民培训等活动,在2009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30余期,培训3.3万余人(次),统一编印健康养殖技术资料8000余份,有效推动渔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普及,提升了海水增养殖行业的科技应用水平,同时随着科技成果的应用,又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三是通过科技创新,加强了养殖病害预测与防治工作力度。通过技术突破和革新,提升测报精准度,为海水增养殖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例如,山东省2009年组织200多个测报点开展了病害监测报告工作,测报品种涵盖了大菱鲆、对虾、刺参等26个优势养殖品种,测报面积接近1万hm2。设立了50多个省级直报点,对海参、凡纳滨对虾、大菱鲆、日本对虾、梭子蟹和乌鳢等六大养殖品种的病害的发生、传播情况进行了监测快报,监测直报面积2700hm2。

2.科技创新对水产品精深加工需求结构的影响

第12篇

【关键词】天然气储运技术;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现状

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许多现实的问题,人口、信息化、环境、交通、城乡发展不平衡、能源等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虽然我国是能源大国,但是我国在解决能源与环境的协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和缺陷,如果无法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制约和阻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提高我国天然气储运技术,推动我国能源利用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

1 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1)虽然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但是我国能源消费主要以煤为主,天然气所占比重较小,煤的污染比天然气大很多,带来很多的环境问题。(2)虽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非常重视节能减排的工作,致力于改善我国的环境现状,但是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仍然比较低,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单位产品耗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仍然是比较大的,这也是因为技术方面的落后不成熟。(3)节能工作遇到许多问题,如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部门对节能工作认识不足或存在偏差,导致工作的开展遇到许多的问题。这是导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另一原因。

2 天然气储运技术现状

(1)目前天然气储运方法主要有五种。一是管道天然气,即PNG。这是目前最为便利和常见的天然气储存运输方法。它主要运用于陆地上天然气的储运和贸易,但是由于海上安装的难度过大和维修费用过高,海上的天然气管道并不常见。除此之外,管道天然气储运法还存在着灵活性差、费用过高、修建不易等弊端。

(2)是液化天然气,即LNG。液态天然气储运法也是很常见的一种储运方式,它利用天然气脱水降温液化以后体积减小的原理将天然气从气态变为液态的一种方法。经过多年的技术改进及创新,天然气液化的费用减少了很多,但是它只适用于规模较大、距离较远的大型储运,并不针对小型的天然气田和用户。

(3)是天然气水合物,即NGH。天然气水合物储运法由于其稳定性能高,不需低温冷冻也不需高温压缩,使得天然气处理成本降低,形式机动灵活,安全性能高,灵活性好,是天然气储运的绝佳选择。特别是对于我国很多分布于近海的小型分散天然气田而言,它的优越性更是无可比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我国的天然气使用效率,扩大我国天然气储备预算。但是该方法对于技术的要求较高,我国仍需要在天然气水合物储运技术方面投入很大的研究力度。

(4)是压缩天然气,即CNG。压缩天然气储运法是利用高压将天然气压缩在容器内以便储运的一种方法。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天然气储运的价格,但是它由于体积笨重、配套设施繁多且价格高昂、受外力影响大等因素的限制只适用于小型气田或用户。为了改变压缩天然气的现状,CNG船运应运而生。CNG船运用保温管束容器代替压缩天然气法的压力容器,使得普通运输船也可以作为天然气的运输工具,大大降低了天然气储运的成本,而且扩大了压缩天然气法的适用范围,扩大了天然气的开采和利用前景。

(5)是吸附天然气,即ANG。吸附天然气储运法是利用吸附剂将天然气进行吸附以便存储于容器之内。目前吸附天然气储运法主要运用于汽车行业,它在提高汽车安全性能、节省生产成本、降低能耗、扩大天然气适用范围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在吸附剂的寿命及吸附、脱附周期等方面仍需较多的研究以保证该方法的效果质量。

3 天然气储运应用发展前景

近些年来,天然气水合物储运技术受到各国极大的重视,很多国家都在研究这项新型天然气储运技术的运作方法以提高本国天然气利用效率,节约能源,推动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这也是我国能源发展方面遇到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应当把握住这样的机遇,注重天然气水合物储运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将该技术作为改善我国能源现状和结构的重点,提高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也就是说,天然气储运应用的发展前景主要是天然气水合物储运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3.1 陆地及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储运技术的应用

在陆地上,如果将天然气在气田固化成固体水合物以后再运送到使用单位附近集中气化将会耗费大量的水资源,这样在水资源稀缺的一些地区该技术就没有用武之地了。那么我们该如何改进天然气储运技术使得干旱地区也能有合适的储运方式呢?这个时候天然气水合物储运技术就显示出了它的强大优越性。首先,它对于存储容器的要求不高;其次,它不需高压或低温,需水量小;最后,它的安全性能高,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小。

在海洋上,由于管道运输和液化天然气运输显现出来的弊端也就显示出了天然气水合物储运技术的优越性,它也成为海上天然气运输的主要方式。它的优越性主要从四个方面可以看出来。一是降低建造设施和生产的成本;二是由于天然气水合物是固体,可以忽视水压对容器的影响,保证天然气储运的安全性;三是其灵活性和稳定性强,可操作性高且污染性低,保护开采地、运输路线及使用地的环境;四是它分解以后对天然气的损耗低,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效率及储存规模。

3.2 汽车及石油化工中天然气水合物储运方式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汽车的发展也朝着节能减排低碳方向发展,这就要求解决汽车燃料供需矛盾以及对环境的破坏污染等问题,以推动汽车行业的转型,推动汽车行业低碳发展。一方面,我们要采用清洁燃料或污染小的燃料,如天然气、太阳能,来代替汽油、柴油、煤油等常规的但是污染大的汽车燃料。另一方面,我们要改进天然气汽车的燃料储存及使用技术。目前很多国家采用压缩天然气和吸附天然气储运方式作为天然气汽车的燃料储运方式,这样的方式由于存储压力高等限制性因素制约着天然气汽车的快速发展。在汽车行业引进天然气水合物储运方式显得极其重要。它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是其最大的优势。

在石油化工中天然气水合物储运方式主要运用于水合物三相混输方面,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天然气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输的费用,还能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3.3 调节天然气使用的不平衡

由于天然气利用市场的需求变化较大,受到季度、温差等方面的影响大,这就可以利用天然气水合物储运方式来调节天然气使用的不平衡。在夏季,天然气供应量大于市场需求量时,我们可以将多余的天然气运用天然气水合物储运方式储存起来。到了冬季,天然气供应量小于市场需求量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水合物分解成天然气调节市场的供需不平衡,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效率,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经济损失,降低成本。

4 总结

当前来看,我国能源利用现状并不乐观,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这样一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改善我国能源利用现状刻不容缓。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在我国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必然会担起重要的能源消耗任务,相信在更加安全可靠的天然气储运技术保证下,我国的能源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时国华,段常贵,荆有印.天然气水合物技术及供气可行性[J].煤气与热力,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