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优秀的传统艺术

优秀的传统艺术

时间:2023-08-24 17:18: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优秀的传统艺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优秀的传统艺术

第1篇

【关键词】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保护;宣传教育;推广交流

一、基层文化馆应广泛深入开展普查工作,为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打下夯实基础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量蕴藏于民间,蕴藏于基层民众之中。因此,基层文化馆、站作为文化系统中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单位,对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艺术也是文化馆工作的主要职责之一。作为基层文化馆,想要深入开展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普查工作,就必须先摸清辖区内的优秀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的家底,有针对性地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工作,成立专门机构,抽调专人或聘请专家开展普查工作。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传承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

二、基层文化馆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对保护、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工作的认识

要保护好民族民间艺术,要拓宽传播的渠道,最终目标就是要使民族民间艺术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作为基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自身也应该有一个宣传教育、提高认识的意识。要真正认识到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是凝聚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文化基础,对弘扬中华文化、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效保护相关资料及文献

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留下了许多的古籍文献资料,它们也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物质载体,对其传承有这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经过主观人为的编篡、删修,以及因承载介质或时代、自然等因素造成减损流失,因此,对它们的保护刻不容缓。应当把它们放进收藏机构,做好登记工作,对缺页进行修补,请专人做好保护与管理工作。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利用缩微、影印、扫描等现代技术,对各类古籍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并以电子数据的方式提供使用。对特定的技能技巧进行“口传心授”之外的“物化”传承,包括运用录像、录音、照相、文字记录等手段形成的资料,也要妥善保管。

(二)组织开展学校教育活动

要系统地传播民族民间艺术,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另外,还要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作为必修课程,由相关专业背景的老师进行教学与科研,提升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层次与质量,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三)利用现代传媒向群众宣传中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

利用现代高科技传媒宣传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是其普适性宣传,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资源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服饰搭配、墙体或街面广告、公益宣传中,渗透在网络、报刊、广播、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能普及得更广。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一个民族深层文化基因的改变,必然带来民族个性的变异和扭曲以及民族特征的弱化甚至消亡。我们应该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切实做好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只有自身认识提高了,才能唤起我们的自觉意识,才能在工作中焕发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地、切实地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三、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落实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还必须要重视和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与培育

要正确处理好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以及中央与地方、当前与今后如何对待。首要的是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在得到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规律得到有效的继承和健康的发展。传承人是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者,传承人能否正常开展传承活动,能否有序传承、接替,直接关系到非遗项目的存续和消亡。因此基层文化馆、站一定要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支持和帮助他们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传承活动中的具体困难。首先,可以公开部分传承人的资料信息,在社会上寻找传承人弟子,通过师徒双方自主选择的模式确定一批师徒结对,开展免费带徒、传授技艺,为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后继有人提供有力保证。其次,也可以努力开展优秀民族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掀起未成年人传承传统文化热潮,把传承民族民间艺术精髓与加强未成年人文化艺术建设紧密结合。努力克服在传承中人为地加进现代元素,使之变成洋不洋、土不土的“四不像”,杜绝把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变成闹剧等错误倾向。

四、创新机制,加强异地交流,把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向外推广,打破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做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还必须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落实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规划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保护、传承工作的成败。

(一)组织开展民俗活动

中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创新机制,加强异地交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原则。我们在保护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中,政府或企业应当提供一定经费的赞助,以减轻百姓或民间民俗组织的经济压力;还应在民俗活动的规模、范围、形式、内容上不断延伸,不断扩大。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而显示出活力,形成街区、村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保护与产业文化良性运作的互动模式,这样它才具有文化保护空间的特性。

(二)使用互联网提高传播效果,加强异地交流

互联网时代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其无远弗届,不须特定地点,不须超大的空间,同步及时的传播特性,使其成为当下这个时空背景下推广民族民间艺术非常重要的选择。以往的民族民间艺术推广可能是一个展览、一场演出,或者一项活动,这些都只是点的效应。但互联网具有穿透性的整个面的优势,这一点没有任何载体可以比肩或取代的。所以,以何种形式包装与行销传统文化,是当下最大的课题。因此,让民族民间艺术用通俗的方法获得通俗的影响力,应该是互联网时代民族民间艺术重获新生的途径。由此可见,制定科学的民族民间艺术对外交流与保护传承工作规划的重要性。想要创新机制,加强异地交流,把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向外推广,就要打破保护与传承的困境。我们在制定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对外交流制度和方案时,一定要从实际规划出发,根据每个项目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保护传承与对外交流制度和具体措施。把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向外推广,打破保护与传承的困境。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等文明成果,我们应当将之吸收和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

第2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我国传统的优秀的民间艺术。幼教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授给幼儿,让他们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一民间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性,有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给幼儿真的启迪、善的熏陶和美的享受。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但能够真正作为教学内容运用在幼儿教育中的却很少,并且民间艺术作为教育资源,可以用于开发幼儿各方面才能和健全幼儿人格。这一认识,还没有在社会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1.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了在幼儿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教育,教师需要根据民间艺术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幼儿学习。如给幼儿讲授陶瓷的艺术时,教师就可以开展“美丽的陶瓷”主题活动,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陶瓷的知识和故事,并组织学生参观陶瓷展。有条件的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陶瓷制作过程,鼓励他们亲自动手制作,让学生在学习和亲身感受中激发出对陶瓷艺术的热爱和兴趣,让学生能够深刻了解和感知中国陶瓷艺术。

2.生动有趣的区角活动。由于幼儿成长阶段的限制,其学习的知识通常是在游戏和探索过程中获得的。基于此,很多幼儿园都开设了区角活动。所谓区角,是指一个没有局限的场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尽情地在里面游戏和学习,如游戏区、图书区、美术区、表演区等。幼儿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区角,将中国民间艺术渗透于中。如在游戏区,教师可以将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民间玩具,陀螺、沙袋、大风车等放在这里,并按照幼儿的年龄和安全等因素加以整理。这些玩具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完善,有各种各样的玩法,深受幼儿们的喜爱;在美术区,教师可以收集橡皮泥、彩色纸、彩带及大量的自然材料,使孩子能够自由地画、剪、贴。通过这种在区角渗透民间艺术的方法,能够激发孩子对于民间艺术的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受到熏陶。

3.将民间艺术融入到幼儿日常生活中。生活皆教育,幼儿的日常生活也是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重视将民间艺术融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感受到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使民间艺术生活化。如在每一天的上学时间,幼儿园可以播放一些朗朗上口的民间歌谣等,让孩子们欣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入学环境;课间休息和午睡起床时间,给孩子们播放一些民间乐曲;课间游戏时,教师可以给孩子们讲一些传统的民间故事,等等。总之,教师可以将各种形式的民间艺术与孩子们的生活融合,使民间艺术教育情景化、生活化。

二民间艺术教育对于幼儿的有益作用

1.增强幼儿的爱国之情。民间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反映了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善恶的喜憎。特别是民间文学记载的许多英雄人物,其事迹能深深地影响和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欣赏民间文学,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善恶真伪,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2.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在幼儿园中进行民间艺术教育,一方面能够帮助孩子们了解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开拓他们的视野,增强孩子们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孩子们的音乐、剪纸、画画等能力。此外,通过民间艺术教育还能够激发孩子们对于民间艺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3.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教育的任务不仅在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美好之处,还要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因而,在幼儿教育中,教师需要让孩子们自由地发挥,大胆地表达,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而民间艺术的多样性,恰好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想象空间,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在带领孩子们玩橡皮泥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独立地创造一些自己喜欢或根据自己的想象塑造出的形象,有些孩子还能够给他们制作的形象编出生动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再如,在美术学习中,孩子们能够利用绳子或者玉米皮等编制出小花、小鱼等作品。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给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

总而言之,民间艺术是中国悠久文化的璀璨明珠,是我国艺术的一朵奇葩。它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游戏性、趣味性和教育性。民间艺术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能获得孩子们的喜欢。在幼儿教育中渗透一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内容,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开发幼儿的潜质,并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格,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3篇

[关键词]锡伯族;贝伦舞;艺术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246-02

贝伦舞是锡伯族民间最为流行的一种舞蹈,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经过一代一代民间艺人的再创作,保留着淳朴的乡村气息,内容丰富多彩、舞姿生动形象,又时而透露出诙谐幽默的情趣,是锡伯族人民的“生命艺术”。但是,在现代文化强烈冲击下,锡伯族中能跳贝伦舞的人越老越少,使得贝伦舞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着青黄不接、失传的危险,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与推广的责任和义务。

一、贝伦舞艺术风格和特点

“贝伦”是锡伯族对本民族源远流长舞蹈的统称,它短小精悍,舞蹈形象鲜明生动,以即兴表演、自娱为主,多以独舞、男女对舞形式出现,伴以节奏欢快的乐曲,表演者脸上洋溢着愉快、幸福的表情,感染着观看人的情绪。贝伦舞多为上肢动作为主,伴有简单的踢踏转身动作,节奏明快、形象生动。

贝伦舞一般分为硬性贝伦和软性贝伦,硬性贝伦是男性舞蹈,动作粗犷、刚健、气势豪放、诙谐,给人的是一种刚阳之美的印象;软性贝伦是女性舞蹈,动作柔美、娴娜多姿,给人是一种清新柔美之美的印象。

“梭克托火贝伦”,意称“醉舞”,是男性舞中最具代表性的贝伦舞。“醉舞”,顾名思义,是一种通过各种舞蹈动作描绘醉汉从喝酒、微醉、酩醉,直到抬不起脚的整个醉酒过程,其中还会夹杂着一些点不着烟、用吃辣椒的手揉眼睛等诙谐动作,舞蹈既滑稽又不失幽默,往往能够使观看的人哈哈大笑。“醉舞”的产生源于锡伯族古老的酒文化。锡伯族祖先原生活在环境十分艰苦的边塞地区,艰苦的游牧生活、广阔的草原生活养成了锡伯族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也诞生了极具民族特色的酒文化,为了更加鲜明地表现本民族古老的酒文化而创作了“醉舞”。其实,“醉舞”中也涵盖着一些警示的文化,如“醉后点不着烟”的舞蹈动作除了引观众一笑外,也寓意着酒不能多喝,喝多误事的道理。

“多木多昆马克辛”,意为“蝴蝶舞”,是一种女性舞蹈,也是贝伦舞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在锡伯族人们的眼中,蝴蝶是一种“美”、追求幸福爱情、自由的象征。美丽的蝴蝶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飞翔,这在锡伯族人民看来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为此,锡伯族人们用拟人的手法,将舞者看做蝴蝶,用舞者自由自在而美丽的舞姿表现蝴蝶自由飞翔的形态,通过追逐蝴蝶并最终捉到的全过程表现他们对美好事物、对爱情自由向往。

二、锡伯族贝伦舞中所蕴含的艺术文化

很早之前,锡伯族人民生活在东北大兴安岭一带,以狩猎捕鱼为谋生的主要手段。每当捕到猎物、猎物颇多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就十分愉快、情绪也十分的兴奋,架起篝火,一边烤食物,一边弹奏冬布尔,手舞足蹈,场面十分欢快。他们即兴的手舞足蹈动作大多源自于对狩猎过程中各种飞禽走兽的模仿,经过一代一代民间人们的创作和升华,逐渐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贝伦舞”。

明代中叶,锡伯族迁徙到新疆伊梨(伊犁)等地区定居,在科尔沁蒙古草原上他们将从家乡带来的艺术文化培植在新家园的艺苑里,经过无数民间艺人的不断努力,使得贝伦舞的舞姿更为优美、文化思想更加纯正,贝伦舞也从原始形态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锡伯族人民非常喜爱的艺术形式。

从“贝伦舞”诞生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来,贝伦舞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其舞蹈动作来源于日常的生产生活活动,是在漫长的劳作生活中凝结着无数民间艺人的努力和热情下诞生的,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发展至今,贝伦舞共分为五大类16种,16种贝伦舞种虽各不相同,却几乎有着相同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丰富多彩的内容描述着古老族人的狩猎生活、描绘着年轻小伙子对心爱女子的爱慕之情、传达着锡伯族人民对美、自由、爱隋的向往,每一种贝伦舞都代表着锡伯族一种文化,共同组成的是锡伯族千年的民族文化。

三、贝伦舞的传承与保护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民间风俗为舞蹈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舞蹈又成为了文化艺术的有形传承方式,这一点在民间舞蹈中体现的更为明显。民间舞蹈往往与风俗习惯、等有着密切关系,因而与民间风俗相互渗透、结为一体,使舞蹈成为民俗文化有力的传承方式。

锡伯族贝伦舞作为锡伯族最大一类民间舞蹈,是锡伯族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与锡伯族的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被锡伯族人民看成是一种“生命艺术”。由于贝伦舞可以不限时间、不限地点的自由弹跳,锡伯族的人民在其一生的时间内都这样的跳过来、跳过去,在重大传统节日、劳作间歇,我们都能看到锡伯族人们是舞动的身姿,贝伦舞已成为锡伯族人民生命、灵魂中的一部分,世世代代伴随着锡伯族人。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现代文明速度发展之快令人咂舌,使得贝伦舞这一古老、优秀的传统舞蹈受到了强烈冲击,文化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都应看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

2008年,锡伯族贝伦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当地政府愈加重视贝伦舞的传承和保护问题。当地政府不仅加大了贝伦舞传承人的生活补助,还开设了一些贝伦舞培训班,举行贝伦舞比赛等活动,极大拓展了贝伦舞普及面,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贝伦舞的魅力。但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紧靠政府之力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整个社会、各层人们的共同努力。

目前,锡伯族内对贝伦舞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有着深刻认识的人,基本都是年事已高之人,使得青黄不接、断代失传问题尤其严峻。为了使贝伦舞这一优秀的民间舞蹈能够长久地传承下去,政府应加大对这部分人群的扶持力度,并组织各种学习、宣传活动,使持续扩大其普及面。除此之外,应通过录音、录像、笔记等记录形式准确记录贝伦舞的相关情况,抢救贝伦舞资料。并组织年轻人向老人们学习,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尽快让年轻人掌握贝伦舞独特的舞姿形态,培养新的传承人。与此同时,还应通过社会、媒体的力量为保护贝伦舞创造良好的氛围,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到传统文化保护行列中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良好的传承和保护,使后代的子子孙孙看到贝伦舞精彩绝伦的舞姿,了解锡伯族民族的文化内容。

四、结论

贝伦舞是锡伯族优秀的民间舞蹈,作为与民俗文化融合十分密切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锡伯族丰富的文化内容,透过贝伦舞我们甚至能看到古老锡伯族狩猎时的壮观情景,看到他们劳作时脸上洋溢出的幸福深情。为了使这一优秀的传统更好地传承下去,应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使其受到良好的保护,相信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贝伦舞这一传统的文化艺术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阿吉肖昌.锡伯族民间舞蹈——百伦[J].新疆艺术(汉文版),2007(03).

[2]张雷军.独具特色的锡伯族传统舞蹈[J].中外文化交流,2008(03).

[3]王立芳.浅谈锡伯族民间舞蹈蝴蝶舞[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5).

第4篇

(海北州第一高级中学 青海 海晏 812200)

【摘 要】本文以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和继承传统文化为主,分析了渗透和继承传统文化是当代美术教育发展的关键,并结合高中美术教学特点提出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传统文化

“知识决定命运,文化决定国运”。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得到认可和延续,优秀的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本人认为有必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

1. 渗透和继承传统文化是当代美术教育发展的关键 高中美术教育要想在今后愈发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得以生存,就必须要以继承和渗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契机,充分结合高中美术教学特点大力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同时,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才能够把美术教育发扬光大。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艺术瑰宝,各类文化古物数不胜数,更有位列世界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一幅幅名画得到国内外名家一致好评。这些无疑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不仅为中国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而且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辉煌也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穿插对这些优秀瑰宝的鉴赏,可以充分激发高中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培养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同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身上担负的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因此,高中美术课堂教育中渗透和继承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前时展的需要。

2. 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和继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 就是将民间传统艺术引入高中美术课堂,积极鼓励学生创作。

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充分将民间艺术引入到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那么会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和继承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当然,将民间传统艺术引入到高中美术课堂时,要充分结合当地实情和特色。学生对身边的这些饱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民间艺术喜闻乐见,如果适当加以学习,更有利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同时,在美术课堂中适当增加民间艺术制作课程,在鼓励学生进行民间艺术制作的同时要结合学生实际能力,选择一些传统元素浓厚,创作要求较低的项目。比如说剪纸艺术、做风筝等都。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艺术素养都有十分重要意义。同时美术课上,有资源的话老师可以请一些当地传统文化爱好者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为加深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创造平台。

尊重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都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由此,“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和继承传统文化”是时代之需求。

第5篇

纵观历史长河,电影诞生百年以来,一直有许多电影工作者从民俗事项等角度创作影视作品,并融入了许多剧作家的思想情感,形成风格各异的优秀影视作品。诸多优秀民俗文化也正是通过电影这种艺术感染力和独特的视听效果的艺术形式走进了人们的眼球,征服无数世界观众。我们常说,艺术是没有国界,且艺术是属于全世界的,没有种族、肤色之分。而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文化载体以及娱乐方式,在为人们提供一定的信息交流与娱乐消遣的同时,成为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的平台,更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窗口之一。

一、影视与民俗文化概述

对于民俗文化的分类,学术界已普遍达成共识,认为其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及社会民俗。民俗文化的三大部分在影视作品中均有体现。

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渗透与再现多元化的民俗文化生活,如衣食住行等物质民俗;诞生、成年、婚姻、丧葬等社会民俗;音乐、美术、舞蹈等民间艺术民俗。民俗文化的多重文化品质为影视作品的创造及影视的发展提供了独具特色文化特征和民俗现象,营造了良好的民俗氛围。影视作品作为新时代一种传播速度快捷的传播媒介,其承载着传播、娱乐、文化载体等多种功能。

二、影视对民俗文化的传播及保护作用

对于影视这一新兴传播媒体形式或平台而言,其肩负着传承和传播文化两大重要任务。影视对于民俗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于,将民俗元素运用于影视作品创作当中来表现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意识。一般我们常认为其所体现的民族意本文由收集整理识包括社会道德取向、个人价值取向、各类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以及审美情趣等内容,利于对民俗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光大,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

(一)影视艺术的特性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播

影视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其具备表现力强、感染力强、直观可接受性强等多种特性。因此,当人们观看时,很容易便能理解到或者接受其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文化内涵以及民俗事项等。不仅是影视,任何一种优秀的艺术形式都具备这一特点,都能够产生震撼人心和渲染气氛的艺术感染力,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作品的影响,并产生与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相类似的情感,即共鸣。影视作品以图像表达为主,与文字相比更加直观形象。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直观可视性,逼真活动的人物影像,这种以形体语言、行为动作为主的表现形式更加利于人们建立共同理解。影视艺术不同于传统的纸质媒介对文字的依赖,同时也突破了广播形式对于语言的依赖,而是采用图像信息的方式建立了一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可以接受和理解的平台,有效地解决了“传播阻碍”与交流困难等问题的存在。

在现代社会,影视作品无疑成为推动传媒普及,传承我国优秀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最直接与最直观的渠道之一。一部成功的民俗影视作品,是人们了解中国优秀民俗文化与各种地域特色、风土人情的主要方式,更是促进地区和谐发展的重要文化窗口,且其作为一种民族民俗风情解读和宣传的一种方式,已成为一种不可忽略的社会文本。

(二)有利于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社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许多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在民族交往交流的过程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传统的民族文化、民俗事项渐渐现代流行的生活方式所代替,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消亡。当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危险,如何记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拯救中国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其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以及回顾历史、温故知新、教育现代的必然要求。影视作品因其真实、科学、动态、多维等诸多特点,使其成为记录、保存、保护民族文化原生形态的必选媒介。通过影视作品以及各种先进的影视手段,可以对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进行更加真实的记录和再现,并成为后来了解民俗文化、民族生存状态以及各个民族自然生活、文化生活的动态记录。

(三)有利于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特定时期,都拥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但经历时间长河后,很多文化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有一些民俗文化被传承下来了,通过这些遗留下来的民俗文化,更能是人们对于认识文化的形式里所蕴藏的本质核心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每一部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都蕴含了作者的意愿和情韵,都是作者在对民俗生活、经历与情感进行深入发掘后的一种影像表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拥有各不相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表达自身思想情感的方法。因此,从他们的任何一个角色或细节都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民俗文化和人文精神。

影视艺术,运用镜头,以视觉效应表现为主,并蕴涵多种审美意识,使其成为一种记载各类文化意识形态,包罗万象的传媒形态,是对民族文化的记录和民族文化的固化,是一种站在未来的角度拍摄现代的一种文化形态。任何一个角色或细节都能够体现着一个民族民俗文化和人文精神。

(四)以民俗文化为创造题材的影视代表作品

以民俗文化为创造题材的影视代表作品往往主题鲜明,吸引观众。例如,在章家瑞导演执导的电影《花腰新娘》之中,通过对我国云南地区的民俗文化,特别是其风光绮丽的风景以及花腰彝族世代相传的崇龙舞龙传统民俗活动,增加了影视作品的民俗气息。影视作品提及花腰彝族古老的族规,当新郎新娘成婚之后,最少要经过三年的时间才能够在夫家居住。而电影主人公风美却是一个拥有花般容貌、山一样野性的彝族姑娘,在嫁给舞龙高手阿龙后,全然不顾族规,闹着要进洞房,使得阿龙完全不知所措。

这部影视作品讲述的是一对年轻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而电影之中,无不穿插了许多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其具体表现在婚俗、族规等方面上。本部影视作品扎根于花腰彝族传统的舞龙习俗,并将此作为贯穿整部电影的主线,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下,社会逐步开放,多种多样的婚俗、族规、舞龙大赛、烟盒舞、花腰带并没有消失,而是以一种更加纷繁多彩,魅力十足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着少数民族真实生活当中的真,善、美,让广大观众能够通过这部影片对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文化心理、民俗风情以及文化底蕴等有所了解,更能使社会大众深切地感受到如今社会的和谐、繁荣和稳定。

三、民俗文化对影视创作的影响作用

(一)新鲜独特民俗文化元素为影视发展提供更多题材

与灵感风采各异、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为影视的创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促进现代影视艺术的成长与发展。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群体而言,民俗文化是其经历长期历史发展后,与历史更迭、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的一种先天选择和天赋的民族性。固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优秀的民俗已随着时间渐被淡忘或消亡。值得一提的是,受共同心理影响而产生的文化框架极难改变。中华民族优秀民俗文化,是一种对于中华人民人性的回归,是几千年历史文化沉淀下社会大众的结晶与心理情结。奇葩的中华民俗文化为影视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同时为影视事业的发展与成熟给予了极大的推动。民俗与其他一些优秀的历史遗产一样,其所体现的是一种集体性、程式性的意识形态,是广大人民群众经历坎坷历史长河所形成的一种群体共同文化内涵与心理素质的深层的体现,其凭借自身强大的感染力及约定俗成等固定的特性对于影视的创作及被接受十分有利。民俗支配下群体共同文化内容和共同心理素质都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品质、性格形成、气质风貌产生一定的影响。电影创作者在创作电影时,都是以作者自己所在的时空背景、文化背景作为影视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从中华民族优秀的民俗文化当中选择与影视作品向匹配的意象实现对于影视作品主题的烘托和助推,从而使得所创作出来的影视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丰富的民族气息和风格。民俗意识对于影视作品当中的矛盾冲突、情节发展、主题的提炼等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

(二)民俗文化增强了影视的艺术性

文化元素对于影视的存在、发展以及成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俗的真实性、独特性为影视作品中故事的叙述以及环境的渲染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突出影视艺术的画面语言魅力,有利于提升影视的审美娱乐性、增强影视的艺术性。

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蕴含深厚的民族民俗文化,时下许多电影工作者也将少数民族民俗为题材的影视当做一种特色的电影样式来看待。各民族民俗文化因其所处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以及自然风景的不同而具备独特的特色,正是用民俗文化色彩的多样性使得电影工作者开始尝试大胆的对其进行独特渲染、民族奇观和民族风情的营造,并综合运用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来表现故事情节,烘托环境气氛,如此种种皆成为影视作品之中最引关注,最突出的视觉元素,从而满足各类广州的视听,突出电影的艺术本质特性。

第6篇

【关键词】舞台展示空间设计;装饰艺术设计;融合

中图分类号:J8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40-01

一、现代舞台展示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设计融合中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舞台的展示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的融合也是比较频繁的,但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慢慢去解决,下面将要重点讲述的是这两者的关系。

(一)舞台空间展示设计的重要性。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舞台空间设计就是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逐渐的发展之中,我国的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应该要继续发展优秀的文化。现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在逐渐失去原本的优势,这是大家不重视我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就字面意思而言,舞台就只是一个展示的地方,但这只是狭义的理解而已;从广义来说,并没有那么简单。舞台的空间展示设计对于现在的很多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公司开展的活动都是非常多的,舞台的展示设计就需要很高的水平,需要有创意,这就相当于一个家庭里面需要有好的装饰那样重要,这样才会给人带来积极的影响。所以,不要小看舞台空间设计的重要性。

(二)舞台空间艺术设计和装饰设计的关系。舞台的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的设计都是关于设计环境的问题,只是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舞台空间的设计主要考虑一个小小的空间,里面有各种需要搭配的物件,而装饰艺术设计主要考虑的是整体的设计。但是,无论怎么样,这两者都是有联系的,而且两者都是互通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美的艺术设计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大家都喜欢美好的事物,对此也不例外。

(三)文化的交流。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也在不断地加深,世界的文化也在慢慢地融合,我国也在不断地学习国外的文化,舞台设计与装饰设计也在不断地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的生活,给我国的建设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舞台展示空间的艺术与装饰艺术在其中依然是相通的,两者相互包容,只要懂得其中的一个,那么也就能够理解另外一个。正是因为各国的文化交流,才让每个国家的文化变得多样,对于各个国家也有积极的影响。人类思想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思想的开阔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舞台空间设计与装饰设计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

二、舞台展示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设计的融合原则

根据上述的舞台展示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舞台搭设的好坏能够极大地影响文艺活动带给人们的视觉体验以及精神享受方面的效果。所以,如何将舞台展示空间设计与装饰艺术设计有机地融合,让它们的搭配能够带给观众极大的享受,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舞台展示空间独特性的彰显。舞台展示空间能够直接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如果过于单调会让观众们感到十分枯燥,瞬间影响观众的心情,观众对于后面的节目也不能够怀着期待向往的心情,这让观众失去了观看下去的欲望,对于后面节目的演出效果影响是非常大的。在每次文艺活动中,其举办的目的与主题等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比如说春节,可以将中国的传统吉祥物中国结融合其中,当然,一般的舞台设计者都会想到这些,为了能够给观众更新颖的体验方式,需要舞台设计者通过一种特殊的表达方法传递给观众春节的气息,比如:舞台的修建材质、灯光的效果变化以及先进的舞台设备等等。作为一名优秀的舞台设计者必须要熟知时尚发展趋势以及具有独特的视角观念,这样才能给观众非一般的视觉享受。

(二)舞台装饰艺术设计的文化性。舞台是充分发扬、继承文化的平台,在修建舞台的过程中,虽然舞台的设计风格会大有不同,但是,舞台装饰艺术设计的核心就是文化性。不管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还是世界先进文化,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尽管时代在不断进步,文化也在不断进步,但是,我们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只是我们通过不断地发现,找出我国传统文化存在的糟粕并将其剔除,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比如以孝为先、尊老爱幼等等。舞台装饰艺术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我们国家这个区域里,应该向世界看齐,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宣扬方式,可以引进国外较先进的科学设备,能够弥补我们在搭建舞台上的设备不足问题,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紧跟时展脚步。

三、结语

总而言之,舞台设计的好坏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效果、精神体验,让人们不自觉地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所以,在设计舞台时,必须遵守舞台展示空间与舞台装饰艺术设计的融合原则,让人们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参考文献:

[1]王砜.论舞台美术空间设计的构成[J].四川戏剧,2014(04).

[2]戴平.舞台设计美学研究的扛鼎之作――评《阅读空间――舞台设计美学》[J].戏剧艺术,2009(03).

[3]史世任,伍春.论现代装饰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J].江西教育科研,2007(12).

第7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元素;民间艺术文化;小学美术教学;初级艺术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49-01

引言

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对人类的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美术更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映,是人类思想与艺术的结合体,美术的存在对人类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艺术具有民族性和社会性,因而对美术的教育也应该包括这两个方面,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融入民间美术的元素,加强学生们对民间艺术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民间美术元素的重要性

(一)通过民间艺术的魅力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民间艺术文化的形成,都是经过世世代代人的生活体验和思想观念而结合产生的,因而民间艺术也是对人们审美观念的一种体现,但是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艺术,民间艺术又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它所表现出的艺术作品通常都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而且民间艺术作品中通常都融入了传统的民俗文化,因而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融入民间美术元素,有利于学生加强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了解。另外,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不局限于任何形式,它表现出的形式常常是多样化的,而且风格迥异,这样的特征与小学生们的思维相一致,因而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能够促进学生美术多元化发展以及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弘扬

民间艺术资源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具备的历史博大而悠远,它们大多也都存在于民间,因而在小学的美术教学中加入民间美术元素的话,有助于加强学生们对民间艺术的了解,从而能够促进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弘扬,此外,小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强的阶段,因而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通过民间美术元素的融入,可以让小学生们对自然界有更多的接触,从而能够促进他们美术的多元发发展。

二、民间美术元素应用到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学生对民间美术资源的了解与欣赏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民间的传统艺术发展中,留下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洗涤,许多优秀的作品在如今已经变成了经典之作。所以,在小学的美术教学中,美术老师可以通过一些经典的民间艺术作品的带入和讲解,来丰富学生们对美术形式的认识,比如通过对一些民间艺术作品的历史以及作者的讲解,让学生们感受到作品产生的那个时代的气息以及作者在创作作品是所展现出的审美以及中心思想,让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也只有在掌握一定的审美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之后,才能创作出美的作品。此外,剪纸作为我国民间艺术中一项优秀的传统手艺,其发展的历史较为悠久,而且至今,人们过年的时候还会有贴窗花的习惯,那么就可以将剪纸这门技艺融入到小学美术的教学当中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先提供一些优秀的剪纸作品来给学生们欣赏,然后可以对学生们进行适当操作上的指导,加深他们对剪纸艺术的了解和掌握。

(二)充分挖掘并利用当地的民间美术资源

将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到小学美术教学中,不能单单引进一种民间美术元素,应该需要多样化的形式,如果单单让学生了解一种民间资源,那么根本就不利于他们美术多元化的发展,美术教学的效果也会差强人意。因而美术老师应该要加强对各个地方民间艺术资源的了解和掌握,对本地的民间艺术资源多加挖掘,或者是请一些当地比较有名气的美术艺人到学校来进行相关的艺术表演,提高学生们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此外,也可以在美术课的时间,带领学生们到当地的一些艺术品展览馆去参观和欣赏。这样从视觉、听觉以及实践上去提升学生们对艺术的掌握和了解,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引导学生掌握多样化形式的民间美术

从古至今,民间艺术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不论是因为年代转变,还是人事的变迁,民间艺术的发展早已趋向多样化,因而在将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到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时候,要注重民间美术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这样才能促进美术教学的创新与进步。就当前小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知情况来看,他们一般都只是了解民间艺术的一点皮毛而已,并没有对民间艺术所蕴涵的知识文化有多少了解,而且了解到的民间美术也只是那些人们平日里耳熟能详的品种,并没有更广泛的认知。那么,对于学校来说,在开展美术教学的时候,要加强学生们对多样化形式的民间美术的了解,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也可以进行诸如放风筝、贴窗花等实践课。另外,对于本地的民间艺术资源要多加开采,让学生对美术的学习从身边熟悉的资源开始,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而且在美术教学的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一些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并且讲诉作者所展示出来的审美以及思想,加强学生们对艺术创作理念重要性的认识。像一些著名的雕塑或是雕刻等,都是小学美术教学中所应教导的重点内容。

三、结束语

总之,将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到小学美术的教学中,不单单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是对优秀的民间艺术的一种传承和弘扬。所以将丰富多样化的民间艺术融入到小学的美术教育中是积极可取的,也是当前美术教学模式创新的一种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姚建国.浅论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11)

第8篇

关键词:中国画教学;临摹;技法

对于中国画的学习,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相互承接的学习模式一直是公认的中国画教学模式。三者之间,有机相连,缺一不可,相互依存,而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也有所侧重。临摹着重学习、借鉴传统;写生偏重培养训练造型能力;创作则发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贯穿在中国画教学的全过程,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完整地掌握中国画这一表现体系。然而在实际教学当中,真正把它落到实处或者科学地运用的却并不多。现代美术教育包括中国画教学是借鉴西方古典绘画的教学体系,较为重视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所以写生课大大多于临摹课。而由于教师与学生对临摹课的认识不足,使得学生在其后的国画学习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教师没有在学习的一开始使学生在笔墨格调上有一个把握,所以在创作作品时,出现了格调上偏俗:技法运用的幼稚粗糙;空有造型能力而在作品的表现力上无法体现等问题。为了学习借鉴优秀的传统绘画,给写生与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应重视列为“三位一体”首位的“临摹”在中国画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临摹在中国画教学中的重要性

临摹是学生近距离熟悉与了解中国画笔墨方法与其风格演变的主要途径。由于现有的美术高考体制的限制,学生跨入大学是通过西画训练和考试,因此很少受过传统中国画的训练,他们对于毛笔、国画颜料属性的了解是生疏的,也就谈不上笔墨的功力和修养。如何掌握笔墨技法并加以提高,临摹优秀作品就成为学生迈进中国画之门的桥梁。临摹是研究领会前人艺术思想和技法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大量的临摹经典古代名画,一方面可以掌握了中国画本体的笔墨语言、绘画要求和具体技法,另一方面还为自己确立了一个高层次的审美格调,为今后的写生与创作打下坚定的基础。

临摹名画是了解中国文化内涵、感受中国画艺术魅力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灿烂辉煌的艺术成就,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历代绘画大师的优秀作品经过数千年而留存下来,为何至今仍被人作为精品称颂?因为这些优秀的作品是古代艺术家对绘画方式、绘画规律的探索、总结和创造,包含着古代画家全部的文化认知和中国文化的精神所在:集中展现了中国文化中审美人士的审美追求;是永久的人类文化遗产。优秀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时代、环境、认识、心性、风格、气象、笔墨语言,这些都是历史和人文内涵。要使学生充分、深入地理解和认识这些内涵,从而领悟中国画的艺术魅力,多临摹经典名画是最重要的手段。

二、临摹课所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1:临的范本选择不够科学,影响学生对传统的理解。

范本的选择是临摹课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在中国画学习中强调“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无论是古代的大家还是现代的名家在美术技法的传授方面,都是选用最为经典的作品作为范本供学生学习参考,一般不使用自己的作品作为范本。

为了使学生的眼界得到一定的提高,不至于被格调不高的绘画作品蒙蔽双眼,教师就需要从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学习那些优秀的精品。条件较好的美术学院(系)应将馆藏的名画真迹或是仿真品提供给学生使用。同时,今天印刷技术越来越高,学生也可购买画册来用。书店的临摹范本多种多样,尤其是工笔画,临本的不同就会出现色彩上的差异,对于很少受传统中国画训练,只是在中国美术史或是艺术概论等理论课上见过作品图片,而从未深入研究的作品的学生来说,在染色时就会遇见很大的问题。此时,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去鉴别哪些是接近原作的好的临本:而关于历代大师优秀的作品临本应选择经典的古画来临摹,现代名家临摹的古画技法丛书可以作为临摹时作画步骤,或是上色的参考。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传统绘画作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问题2:临摹经典决不仅仅是一个技巧、技法层面的简单训练。

许多同学在买来范本后,不做充分的准备就开始动手画。往往会不得要领,半途而废。我们在这里要认清,技巧与技法的掌握在临摹课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然而只将此作为一个简单的训练模式是远远不够的,根本无法领略名画的精神意境,更难感受到传统绘画的精妙。“技进于道”是艺术研习的重要方法,传统经典作品的临摹是学习艺术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技进于道”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在临摹基本技法学习之外,还要思考和体会许多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在动手临摹之前进行看画、读画。通过观摩、读解名画,研究历代名画的时代背景、风格流派、审美取向,再研究作品的立意、构图、造型特点、笔墨的方法和步骤等等。这样一来,对于名画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风格特征、笔墨形式就会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临摹时才不会只被表面的具体技法所束缚,才能对作品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只有对作品作深刻的理解,在临摹时才会有更准确地把握。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丽的学习热情和对传统技法的学习。

第9篇

所以,今年我们对栏目设置和版式设计上都进行了调整,这些栏目分别如下:

解读名家:选择有学术影响力的美术名家,对其艺术经历、艺术思想、工作状态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全面展现。

专题:策划有吸引力的、有学术性的、有传播性的专题,把学术问题通俗化。

展览选萃:精选重要的学术展览的作品,使刊物的作品类型更为多样化。

学术争鸣:刊发学术研究上的热点、有争鸣性的文章,注重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前沿性。

扎根生活:挖掘多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家,刊发生活气息浓厚的精品力作。

地方美术研究:刊发对地方美术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为地方文化研究积累史料。

精英推介:推介优秀的艺术家作品,并配以评论推介或创作自述文章。

教学论坛:刊发有关美术教学研究的优秀文章,为美术教育积累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设计与应用:刊发设计与应用方面的优秀文章,为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或应用实践积累史料。

理论广角:刊发美术理论研究探索性、前沿性的文章,为美术研究积累成果。

来稿选登:从热心读者的来稿中选择优秀的作品刊登,以鼓励更多的作者投入创作。

我们所作的调整,是要进一步加大编辑力度,进一步加强刊物的学术性,以期能让您更加喜爱。

第10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须充分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扬弃的基础上传承创新,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传统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传统文学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学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目前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可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学的嵌入。传统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其优秀的部分,也有其糟粕之处。其中优秀的部分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秀传统文学有效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等方面有重要价值。合理挖掘、撷取传统文学中的优秀因子,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传统文学具有深刻性、高雅性等特点,容易引起共鸣,能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明显效果。

1.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人文精神的塑造是当代大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除了知识的学习,也需要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现今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意识淡化、团结协作观念差等问题。而文学具有熏陶、启迪、塑造、促人反思的作用。文学即人学,是具有人文关怀的学问。传统文学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汲取其中的营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有裨益的。首先,传统文学中有忧患、进取、创新意识等,对加强大学生自我修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1]其次,诗赋、词曲、小说等传统文学样式蕴含了精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学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对正确人生观的树立有一定的影响。再次,传统文学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面对困难、挫折并战胜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如《孟子•告子下》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人明白成大事者必然要经过一番历炼。一些文学作品满含生存奋斗的坚毅。最后,传统文学中蕴藏着丰厚的德育资源,有一定的影响力。传统文学的教学与传承,有助于学生追求真善美和诚挚的感情。尤其是对经典的感悟,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素质方面作用很大。文学“展示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社会最先进分子的命运”[2],传统文学富有美感,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适合隐性教育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开阔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传统文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动跨学科研究、加强学科间的有机联系也有着一定作用。

2.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传统文学包括诗歌、辞赋、词曲、散文、骈文、小说、戏剧等。具体还包括许多小类,如诗歌有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等。在传统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有神话、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传奇、历代诗词、元明清戏剧、明清小说等。“文学与现实生活和社会政治是密切联系的,抒发现实所感是文学的生命。”[3]传统文学是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有些思想理念有其消极之处,这就需要批判地选择与继承。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谓“诗言志”、“文以载道”,指的就是文学的启迪功能。优秀文学作品所关注的正是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理念。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摒弃说教、逐渐渗透的方式。文学作品通过描写人的活动和情感,将行为背后的善恶与动机展现出来,最终歌颂的是崇高的情感。优秀传统文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使学生在艺术感染中接受精神的洗礼,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上古神话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勇于抗争等精神,如“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经典故事。屈原《离骚》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贞洁品行和崇高抱负,表达了对当时楚国的无限热爱。《论语》有对为学、修身、立志的阐释,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修身原则。《周易》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歌寄寓了不同流合污的理想。曹植《白马篇》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高尚情操。孟子《孟子•滕文公下》表达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身处世态度。岳飞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深切忠告,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三国志》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做人道理。诸葛亮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态度,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等故事蕴涵着为人处世的道理。

3.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汲取优秀传统文学的资源,可整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部分。将传统文学精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需要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挖掘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1)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每所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传统文学是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一个有效角度。加大传统文学课在高校的设置比例,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传统文学的教学与讲授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传统文学的教学,可采撷其中的经典名篇进行分析、鉴赏和解读,充分挖掘、宣扬其中的优秀民族精神和美德。分析传统文学经典名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作者情感,能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将传统文学的一些优秀精神理念与学习、工作、生活、责任等方面联系起来,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传统文学中关于精神世界的关照、真善美的思考方面的阐释能升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要提倡和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和鉴赏经典,而非教条式的知识传授。霍松林先生认为:“作为中华文化精华部分的古典文学,其名著名篇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通过研读古典文学名著名篇以提高国民素质,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4]在撷取传统文学优秀营养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谐的处世观念、优秀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和品位。如《论语》中“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对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养成理解他人、讲求诚信的优良品行有着重要作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些文学精华及其精神内核的教学,能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各方面素质。传统文学中蕴含明礼、诚信、慎独、博爱等优秀理念的作品很多。将传统文学中的孝义、仁爱、诚信、平等、尊重等内核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将优秀传统文学的精粹融入到大学生的活动中,以深刻的内容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在校园活动中达到育人的效果。传统文学所呈现的美丰富多样,蕴含着意境的美、心灵的美等,可净化人的心灵。将传统文学的形式和要素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可使大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学所蕴含的美好内涵,激发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体察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伦亲情。在校园活动中,注重以传统文学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吸引和感染大学生。在演讲、辩论、写作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学的要素,可让学生审视自己的人生,培养良好的修养。另外,传统文学的优秀部分可灵活地融入到其他文艺形式中进行传承。在其中注重渗透优秀的道德文化精神,努力营造一个有道德感染效果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汲取传统文学的营养。传统文学具有审美性、形象性和感染力的特质,其所蕴涵的优秀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的精髓。思想政治教育分为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传统文学的优秀作品往往是文学家生活经历、情感信念、人文情怀等的艺术化,使人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生命价值,引发深刻的思考,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优秀传统文学通过自然、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感染力,契合了隐性教育的涵义。有的经典文学作品展现了真善美的形象,能使人感受到美好的情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期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可灵活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学资源,致力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精神感染学生,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人为善,学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选择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学书籍推荐给学生,使他们在阅读中不断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与美好情感,达到育人的目的。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传统文学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道德标准、价值理念等,是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理性与辩证是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学必须采取的态度。将优秀传统文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也是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并继承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自觉。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4.

[2]葛兰西.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3.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40.

第11篇

一、 服装色彩的采集

服装色彩的采集是一个不断激活创造灵感的过程,筛选出具有美感重要价值的色彩素材,是服装色彩设计的第一步。色彩采集来源多种多样,例如:原始的自然色彩集,像四季色、植物色、动物色、土石色等包含丰富的美的韵律,巅岩石的构成,树皮裂纹,秋季的红叶,盛夏的茂盛枝叶,美丽的鸟羽,爬行动物的皮毛,贝壳的斑痕等纹理,都极具装饰价值;我国世代相传的各类艺术中,具有代表的传统色,如彩陶色、青铜色、漆器色、唐三彩色、青花色,传统建筑色;民间美术品上呈现的图案及色彩感觉,是设计师常借用的素材,如:年画、剪纸、刺绣、彩塑等,它们具有的民间艺术形式美感,启发设计师印创造力;中国传统绘画色,水墨画中黑白灰表达的无限意境,工笔画的细腻工笔,鲜艳的色彩;西洋绘画色,从古典主义近似单色的使用;印象派客观地对色彩印狂热追求;野兽派主观地色彩运用;立体派将色彩作各种分析、组合、简化和装饰;超现实主义注重色彩的心理反映;抽象派是最单纯的原色运用;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其民族服饰都形象生动地反映本民族文化特征,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是设计师创造的源泉;世界各民族中,美丽动人的异域色彩及独特民族样式,从埃及动人心弦的北非原始色彩;古希腊冰冷的大理石色调,罗马帝国浑厚温暖的颜色,阿拉伯闪亮的宝石色彩,非洲充满土质色调,以及日本大和民族审慎的中性色调,组成了一部斑斓的色彩库,激发人们在色彩的海洋中自由邀游。

二、 服装色彩的重构

色彩的重构是对采集素材的色彩进行分析、概括、提取契合设计意图的结构及色彩,可将原来复杂的图形概括为几何形,从色彩的总体需要展开取舍与合并;也可寻找采集图片与设计物之间意义吻合的相似性、内在关联性,在似与不似之间组成全新的结构与色彩,是服装色彩设计的第二步。

例如,古典主义服饰风格――色彩高雅,色调统一协调;未来派――象征高新技术材料的金属色、塑料色、玻璃墙幕色;现代派――简洁、单纯的色彩;后现代主义更加多姿多彩,强调异域风格的民族风和多种元素印组合;约翰.加里阿诺是将世界民族元素与现代面料、加工技术相结合的后现代主义典范;提倡回归自然的休闲风促进了环保色、田园色的流行,它传达出设计师对回归自然、保护生态的关注,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更加重视;强调都市风格、色彩现代感强烈,促进了对比色和高明度色的流行,九十年代范思则的设计作品,是意大利的传统文化图案色与街头嬉皮文化都市风格服装相结合的佳作;怀旧情绪――新古典主义,使浪漫的古典主义风格色彩又卷土重来。

这些艺术风格通过色彩、面料、款式造型的变化,共同塑造一种全新的服饰格调。赋予服装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人需要更具文化内涵的服饰来满足他们不同的精神文化需要,服装是一种物质产品,也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产品高额附加值,不仅要通过材质、加工工艺来体现,更多是通过服装产品的精神文化性来体现。作为设计师培养多方面的艺术文化修养,将艺术与服装巧妙结合,才能发挥服装的独特功能性。

三、 服装常用色与流行色

一般在色彩的应用中,常用色占70%,流行色占30%。流行色与常用色之间是互相依存,互补关系。常用色是人们常年喜欢使用的色彩,与各地区人种、民俗、宗教、地理环境有关,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流行色的魅力在于增加了季节性的新鲜感,会很快消失。服装常用色与流行色两者关系是相对的。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由于各种原因,都有自己爱好的传统色彩,长时间相对稳定不变。但这些常用色有时也会转变,上升为流行色。它的变化动向受到社会经济、科技进步、消费心理、色彩规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而某些流行色,经人们使用后,一定时期内也有可能变为常用色、习惯色。

四、 服装色彩与设计师

第12篇

(一)传统的曲艺节目中广泛地传播文化知识和传承道德信仰。如《格萨尔王传》以藏族曲艺“岭仲”、《江格尔》以蒙古族曲艺“陶力”、《玛纳斯》以柯尔克孜族曲艺“柯尔克孜达斯坦”的传统节目及其曲本形式,通过艺人们千百年来的丰富、创造和说唱传诵,得以传承和保留。 

(二)曲艺传播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传播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崇德尚善”的人生态度,使广大民众在欣赏曲艺的过程中形成人生理念。 

(三)曲艺有其自身独特的审美创造方式,也孕育出众多的其他艺术形式。如曲艺的“说书”,从形式(章回体)到内容(故事、人物与主题等)催生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名著。许多地方戏曲剧种,如评剧由莲花落孕育而成,吉剧和龙江剧由二人转演化而来,从声腔到剧目多吸收和借鉴了母体的众多元素,结合时代特征,创造出自己的特点,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四)曲艺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曲艺的曲目具有丰富的内容、独具特色的形式,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精神,对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艺术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当代曲艺发展的现实困境 

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加之行业自身的问题,曲艺与其它艺术一样,在发展道路上面临多重困境。 

(一)经济一体化、文化趋同的冲击。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世界各种文化的融合也逐步加剧,外来文化对传统的艺术造成了冲击。人类在追求财富与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文化多样性逐步消失,随之而来的是文化趋同现象的加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活动和中国2003年初开始启动和实施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就是对保护不同民族与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倡导。 

(二)大多数的曲艺曲种缺乏新的优秀节目。很多曲艺还是依靠传统的经典节目支撑局面,如相声和评书。相声创作和表演都缺乏真正优秀的新节目,中央电视台于2001年和2002年举办的全国电视相声大赛以及2003年的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就是鲜明的例证。再如评书,除了传统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岳飞传》和《三侠五义》等还拥有大批的听众外,新的评书内容缺乏吸引力,创作者稀少,听众甚少,影响力日趋衰弱。 

(三)缺乏大批具有高素质的曲艺创演人才。曲艺作为一门艺术,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就是言传身教,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而现在从事曲艺工作的人,除极少数从专业的曲艺学校毕业,接受过系统、专业的曲艺培训外,大部分都是由业余爱好转入专业创演的,这样就很难保证创作与演出的水平。 

(四)曲艺艺术观念的扭曲。对曲艺传统的误读和专业知识的缺失,使一些所谓的曲艺新形式“戏剧小品”“化装相声”等成为商业运作的产品,通过各种宣传与商业炒作,曾经流行一时,但仔细回味后却发现,曲艺的外在形式很美,内容却很空洞,不但没有促进曲艺的健康发展,反而使其进入了一个新的盲区。 

(五)曲艺理论和评论的相对薄弱。曲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创作、表演等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之后,既需要时效性很强的评论,也需要全面的理论总结,而目前中国的曲艺研究机构极少、理论研究人员稀少、理论阵地基本缺失,都表明曲艺的发展困境是一个十分深刻的现实。 

三、保护和振兴曲艺的对策与建议 

(一)积极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各级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应制定曲艺的发展规划、政策,将曲艺保护和振兴计划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资源的投入与配置上,做到统筹和协调,保护和抢救各地的民族民间曲艺。 

(二)资助曲艺艺人和团体,让优秀老艺人带徒授艺,让团体发挥繁荣和发展曲艺的核心功能。促进曲艺传统整理和继承,既应用传统的文字记录与整理等方式与手段,征集、整理、编纂和出版历代曲艺文献,并支持新的研究成果的发表与出版;同时也积极采用诸如录音录像等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手段,记录和留存现有的重要传统曲艺节目,让优秀的曲艺遗产得到有效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