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生阅读教学

小学生阅读教学

时间:2023-08-24 17:18:38

小学生阅读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阅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的窗口。阅读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程度,进而也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搞好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自悟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为他们能更好地萃取中国文化精华、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等方面打下基础。

那如何才能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

一、构建和谐课堂,体现人文精神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欢快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发挥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思维,这是上好阅读课的基础。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教学中,构建“我―你”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好朋友。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阅读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参与阅读学习的信心。对于不足之处要巧妙地处理。

二、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知识借助想象力而发展,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先导,由此可见想象对知识的重要性。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首先通过想象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描述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抓住主题,加深理解。其次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一对“孪生兄弟”。著名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功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应当创设让学生感到生动、美丽的情境,使他们获得美的感受,产生美的喜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其内心的“情”在特定的“境”中升华到一种新的境界。

如使用提问创设情景法可通过设置有吸引力的问题来创造一个好的阅读动机。也可使用看图导入法在阅读教学中用教科书中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及教学挂图作为直观教材,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媒体创设情景法可在学生阅读时灵活运用声音图像,让学生沉浸在文章的表达氛围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以读引想,引起情感共鸣

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与作者文章的思路连起来,着重把握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通过阅读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使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真正读出了感情,真正体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注意评价的适当性

教师评价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句挖苦讽刺,就会给学生心灵的伤疤撒上咸盐,一个热情的目光、鼓励的微笑又可以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星星之火,把学生从“黑暗”带到“光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当评价。如我刚接手的三年级时,有一学生每次读课文错字连篇,南腔北调,常常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他自己也是窘态百出。遇到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他,下课后,我把他叫一边,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读错的字进行纠正,并鼓励了他一番,第二天一上课我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这一次他只读错了几个字,有几个学生发出了笑声,但大部分学生发出了“咦”的声音,为他的进步而赞叹。借着这个机会,我便“狠狠地”表扬了他一番,让他在同学间树立起自信心,并鼓励他课余时间多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几个星期下来,他便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矛盾特殊性原理,我们知道每个事物都有其自身特点,小学生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各方面都没定型,因此他们在阅读和理解文章方面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评价中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同”是指评价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共同目标,把握住大方向。“异”允许学生观点差异的存在,在评价中注重目标的多元化、方式多样性和灵活性。凡是那些体现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而又不算“大逆不道”的能体现学生发展的地方,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第2篇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还是一种教育思想,对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但就当前我国各地区学校小学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不佳,相应的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情感体会效果不佳、学生语感不强。对此,应当以新课程标准为背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予以调整与优化,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与能力。基于此点,本文将以分析强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为切入点,就如何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与能力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近年来教育界人士越来越关注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认为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作品情感、增强语感,为学生未来文学水平不断提高而奠定基础。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革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使教学活动开展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基于此,本文笔者重点分析了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强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满足新课标阅读教学的基本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使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作品,还要在对文章的表现形式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对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进行强化,就意味着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作品剖析、作品解读等,使学生懂得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写作方法、情感的传达,对作品进行体会和评价。由此可以确定,强化阅读教学的确能够满足新课标基本要求。

2.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和语言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为将来的文学鉴赏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强化阅读教学活动,会在课堂中进行教材文学作品欣赏的同时,适当穿插课外文学,使学生可以对多种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欣赏,了解作品人物描写、情感的表达、写作风格的体现等,长此以往可以逐步增长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由此可见,强化阅读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从中锻炼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表达,促使学生文学鉴赏水平不断提高。

3.提高学生习作水平。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措施。因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会学习文学作品的写作方式、词语运用方式、人物描写等,促使学生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都有所提高,再加之学生日常学习中,写作练习,学生的习作水平将会逐渐提高。所以,强化阅读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学习作水平。

二、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可以确定教师的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但综合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佳。对此,应当以新课标为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进,具体的做法如下。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展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按照教师的意愿来展开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使学生的主动性受到限制,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为了避免此种情况,长期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效果,应当对阅读教学进行调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学习成绩等,规划设计阅读教学活动,使其围绕学生特点展开,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阅读文学作品、思考作品、体会文学作品,使学生阅读水平提高。

2.重视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还要语文教师重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而适当地指导学生,可以使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阅读,提升自身文学欣赏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那么,如何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①指导学生选择与教材相关的课外文学作品阅读。因为引导学生选择与教材相关的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对同一类型的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与学习,对同一类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探索,从中寻求到新知,扩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量、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与此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再次复习课堂教学内容,巩固知识。②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课外阅读。针对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选择适合的方式来进行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还能够使学生有效获取知识。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正确地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提高自身阅读效率。

3.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为了使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满足新课程要求,还需要在阅读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1)设置问题情境,开展趣味性的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提高文学阅读效果,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情境氛围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文学作品阅读,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北大荒的秋天》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投放秋天的场景。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对秋天进行描写,如此每个同学,脑海中都会有一个秋天的场景。此时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的?②与我们所熟悉的秋天有什么不同?③课文是从那两个方面写北大荒的景色优美的?④第三段中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教师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来阅作品,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答案。在教师情境的影响下,加之教师正确地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认真地进行文章阅读,解答问题。(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下,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中,注意与写作相联系,鼓励学生借鉴文学作品,进行作文写作。如此,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认真地阅读文章,学习文章的写作风格、表达方式等,促使学生将所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运用到作文写作中。采用此种方法来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某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雅鲁藏布大峡谷》文章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文章中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描写分析,并借鉴文章中风景描写的方法,来对自己生活中的一景进行描写。如此,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对其中风景描写的部分进行分析,了解其中采用的写作手法、写作风格、词语的运用。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文章所应用的写作手法、词语等来完成写作。

三、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当然,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教师还需要注意强化以下几方面。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以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都是根据教材内容来讲述作品写作背景、作品简介、段落划分、概括文章中心、说明文章主题思想以及分析文章的特色等,而学生则是按照老师讲授文章的顺序,被动地进行作品阅读与理解,学生自然不会充分地理解文章,提高自身阅读能力。所以,在改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即教师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自由、轻松的空间,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思考文章,说明自己的对文章的理解及感受,逐步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至关重要。所以,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①引导学生静心阅读。学生好动、爱玩,很难静下心来阅读文章。为了改变学生这一陋习,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注意营造安静、轻松的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静心阅读。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养成专心阅读的习惯。②鼓励学生尝试理解文章。学生在作品阅读的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对文章前后段落进行思考、分析,并体会文章情感,最好使学生能够与文章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中心思想。

3.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阅读文章,主动思考文章,日积月累,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必然能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基于此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此为依据,规划设计趣味性强的教学活动,展开阅读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此,学生会主动地跟着教师的步伐进行文章阅读,逐步提升学生自身阅读能力。所以,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3篇

小学语文新课标阶段目标明确指出了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的目标是: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这个第二学段目标对于3~4年级学生来说,是打好基础阶段,真正完成好是不容易的,需要语文教师花费很大力气,下很大工夫才能实现的。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让学生掌握基本阅读方法

我们说,阅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范读、讲读、领读、朗读、默读、背诵等。范读和讲读是对教师而言的。其它方法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阅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情;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默读中通过让学生:读,其内容,知其概要。查,碰到不懂的字词查字典。划,给优美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加点划线,作出标记。摘,摘抄好的词句。想,读后思考所得所需。记,背诵精彩段落、优美诗文,汲取知识的精髓。背诵是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背诵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积累语言技能,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然而,现在的小学生背诵能力是比较差的,多数学生不愿意背诵。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文章的长短采用整体背诵(如诗歌、短文)和长篇课文分段背诵,凡是课文要求背诵的我都必须让学生背诵,做到每个学生必须会背。课文中的好的经典的词句我都引导学生背诵,调动学生背书的积极性。我还通过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背诵、诗歌朗诵会、读报等比赛,坚持经常性训练,这样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完成新课标规定的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打下坚实基础。

2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新课标规定小学第二阶段的阅读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学校我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班级的图书角(学生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各种报刊以及举行读书读报等各种活动比赛,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同时我还督促学生家庭阅读,在学生家长的陪同下阅读。这样全方位的监督和指导,学生才能真正完成这一目标。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的。

3.1抓住上课有利时机,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上语文课中,我尽可能的充分利用导言,开场白等话题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深思,使学生产生学习愿望,获取新知。

3.2运用多媒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多媒体是我们学校近几年才实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新颖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创设情境,增强气氛,铺设场景,组织讨论、辩论、看图说话、分组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3.3以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叙述的愿望;真诚和谐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3.4时时注意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巩固兴趣。我特别注重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点成功,他们也会像成人完成了一个重大任务一样感到高兴,因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获得巨大的内动力,使他们向着进一步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

第4篇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读书能力、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面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学习。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如何让学生自主参与,进行自主学习的实践,培养他们自主参与、自主学习的意识呢?

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给学生一些启发、点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身的主导作用是启发点拔,因势利导。启发式教学,古已有之。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上当学生想知而不知,想说而说不出时,心理上就产生了“愤”、“悱”,教师相机诱导,点拔指引,学生方能恍然大悟,收到最佳效果。叶老

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明确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决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主观愿望设计阅读教学过程,而是要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

学习语文的规律以及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并在教学中察颜观色、循循善诱,不断地营造“愤悱”状态,又不断地启发引导,“点”在关键处,“拔”在疑难处,这样,在阅读数学中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2. 充分把握文本,多让学生阅读、感悟

以阅读文章为主,将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语文综合训练。因此,阅读文本的重心在一个“读”与“悟”字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圣贤们早已总结出来的语文学习之道。读是语文学习之根本,是摄取语文素养之捷径,我们不能把它束之高阁,另辟路径,去搞花样翻新。语文课就应该抓住读书这个根本,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复地去读、去背,口诵心惟,从读中扩大识字量,从读中品味词语的语境义,从读中发掘句子的言外意,从读中体会选材的匠心,从读中积累规范的语言,从读中发展思维能力,从读中领悟行文的真谛,从读中汲取人文的养料。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把一个个文字符号瞬间变成具有一定的情感状态、有声或无声的语言的过程。读既是实践,又是濡染;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有语感的培植,又有情感的陶冶;既是规范语言的内化过程,又是心灵世界净化的过程。因此,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就要变琐碎的分析为导读,以读为本,让书声琅琅进课堂。要尽可能多的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课堂上。要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在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下,学生在读书实践中逐步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品析语言,在读中积累、运用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陶冶。通过自读自悟,去发现、探索、感受、体验文本的蕴蓄,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主感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能够“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以“读”见“悟”,以“悟”促“读”,“读”“悟”相得益彰:自悟中就有思维的培养,自悟中就有语感的积淀,自悟中更有创新的火花。实在的语文教学就应该通过自主感悟和交流对话,来展示学生的见解和才情,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5篇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研究

在现阶段教学目标的要求下,生本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出现在教育工作者的视线中,生本理念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以学生为教育的出发点,依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语文阅读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具有创新性的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以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落脚点。笔者将会在本文的论述中对生本教育理念进行分析,并且分析生本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生本教育的概念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内涵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通常有着固定的授课模式,教师会向学生讲解文章的结构、语法知识、艺术表现形式等。在传统授课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一个倾听者的身份,对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并不能够进行主观的判断与思考,往往认为教师说的就是绝对正确。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较为死板并且存在着很多的弊端,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生本理念就是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将学生带入到课堂学习生活中来,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完成阅读教学目标,并且学生之间可以展开小组合作式学习。课堂将改变以往教师单一讲授的模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二)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现阶段的教学目标对于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授课方法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生本教育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并且符合现阶段教育目标的要求。生本教育理念的运用能够使教师认识到学生在课堂授课过程中的重要性,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授课前依照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以及阅读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备课,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与此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生本理念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培养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更应该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将生本教育理念运用在每一位学生身上。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追求

生本教育理念是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升级,能够很好地改善师本教育环境下的弊端。生本教育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意愿,使小学语文教育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实际生本教育理念影响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课堂的主动权将会掌握在学生的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依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能够从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生本教育理念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性发展,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发掘学生的潜质,并且进行积极地引导与培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当熟悉现阶段小学生的行为规律,以及重视学生的主观意识,从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展还不完全,受环境的影响较大,教师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建立语文阅读的意识,通过语文阅读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体验和感受现阶段生活环境的美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培养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在传统模式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在课堂中往往是主宰者的身份,强制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针对此种情况,必须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生本理念的实施,培养学生主体阅读的意识。其次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都是从生活中出发,内容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对生命的感悟,因此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看,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感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情感的真挚表达,这是提升学生生命感悟最基本的方式。

三、生本教育在语文阅读课堂的应用

(一)应用生本教育理念,营造情境教学环境要想更好地打造语文阅读课堂,教师必须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小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的重要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到最基本的语言知识,除此之外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最真实的生命真谛。在现阶段的新课标改革大环境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实际的小学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较高的阅读水平,同时重视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较好的情感表达能力,才能够实现语感养成的小学语文教学最终目标。在现阶段教学水平的发展大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也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掌握较多形式的文章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营造较为丰富的内心精神世界。笔者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以及专业数据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教学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在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以及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现阶段的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在几百万字以上才能够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当然这个数字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制定。营造一个较好的情境教学环境能够对学生阅读能力有着较强的提升作用。情境教学的营造能够带领学生进入到课本内容学习中来,并且感知文章所表达的实际意义。除此之外,情境教学的营造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教学。举例来说,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前阅读的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来理解文章内容,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教师在实际的教课中结合生本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来认识到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教师再根据本文的内容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笔者根据小壁虎借尾巴一课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来扮演小壁虎,并且想象自己的尾巴丢了,充分感受到小壁虎的着急心理。同时在学生的内心中种下成长的种子,认可小壁虎在借尾巴的过程中实现了成长,让学生了解到小壁虎的神奇之处,之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除小壁虎之外的大自然的神奇事物。在情境模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借助肢体语言的表达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并且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内涵。生本思想在情境教学上有着极大的帮助,能够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理解文章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感悟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进而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作品品悟环节。语文课堂中的情感式阅读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有着很多优点,能够让学生通过自主认知来认识到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以及内涵,通过传情的叙述可以让学生感受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核心立意。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语法知识与表达手法,并不能够通过文章的教学来实现学生的情感共鸣。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只不过是停留在表面。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将会上升到情感层面,引导学生内心情感世界的养成,并且通过文章的阅读来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让学生通过语文阅读的学习掌握情感表达的技巧并且建立语文学习的兴趣。情感是文章写作的基础,语文知识的应用不能够仅仅停留在文章写作上,还需要实现学生情感表达与语文知识的融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融入情感教学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就拿笔者的真实授课经验来讲,笔者在讲解《去年的树》这一课时,文章中的对话形式能够很好地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切身实地地感受大树与小鸟的感情。除此之外,在这段对话中插入学生的旁白和表演,便能够使文章中心通过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理解加入动作来实现情感的表达。所以,在小鸟将要飞向南方的时候,通过情境的营造学生可以理解小鸟内心的情感,从而使阅读教学更加具有影响力。

第6篇

一、增强阅读能力的意义与重要性

阅读涵盖了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知与对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培养提升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1.阅读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阅读需要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文章的主旨、大意以及文章结构都有整体的把握,并且能够了解作者写文章的出发点与情感,这对于学生的宏观把握文章的能力就会有一定的要求。拥有较好阅读能力的学生,可以在生活学习中对各科知识都会有一种总体上的认知,这对于学生能有效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阅读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阅读不仅包括学生对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还涵盖了学生对书面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人最初的学习就是模仿着别人做,同样的用到学习上,学生对别人的语言表达有了熟悉,好的自己会欣赏,不好的自己也会有一定的认识,时间长了就会对语言表达有自己的见解,对比到自己的学习时也会有所选择,自己的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得到提升,所以拥有好的阅读能力可以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3.阅读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虽然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电视电脑等多媒体的应用及其广泛,阅读仍然是很多人重要的生活习惯,究其原因就是书本能给人以最大的想象空间。电视电影方便快捷,但是所有的东西就是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没有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相对而言比较呆板。较之相比,阅读则不同,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对作者想表达的意境予以想象,主人翁也是读者给予想象塑造,剧情的波澜起伏会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所以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使学生在想象的同时进行了一定创造力的培养。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策略探索

阅读之于学生有着重要的长远的发展意义,所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的,下面将针对性地进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探索。

1.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原因就在于学生有了兴趣的话就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自己进行主动的学习、思考,从而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的提升,这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化挖掘,最终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能力提升,第一步就是需要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课文,还可以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可以是中外历史名著、报刊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心得进行交流,又可以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考察。这样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于未来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都会有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发散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文字给予学生最大的想象空间,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主动去对文字塑造的人物、情节进行塑造,这样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程度也会达到最大化。作为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多方位的进行想象,如小学课文中对赵州桥有所描述,但是没有实图,也没有电视电影资料,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想象一下赵州桥的真实面貌,甚至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想象的情景进行画画,画出来,这样就还可以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了锻炼,学生可以大胆地进行想象,大胆地进行创造。之后在自己进行文字创作的时候就可以大胆设想,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也是有极大意义的。

3.引入生活元素,实现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知识源于生活,最好的知识都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生活经历,最好的作家也是经历极其丰富多彩的。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引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在生活中尝试找到文章的原型,尽力去找出生活与文章的切合点,然后去体验生活,理解作者的写作初衷与表达的情感,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极大帮助的。知识学了就是要用,要不它将永远都是在书本上的知识,我们不仅要将生活元素引入到书本文字当中,还应该将书本文字要表达的意义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样可以充分实现课堂与生活的完美结合,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实现教授知识并且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

第7篇

关键词:生本理念;小学;语文阅读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教师往往以课本标定的理解方向讲授,或者一味的将自己理解的感受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的按照老师的思路去做阅读理解。这样生硬的阅读教学方式无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易使学生丧失对阅读的兴趣,从而大大的降低了教学的效率。新课改背景下,更科学的生本教学理念被广泛推广应用,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定位为阅读教学的主体。

1站在学生的角度做阅读,把握教学起点

小学生具有巨大的可塑性,所以面向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教师在开设讲课之前,一定要把握好教学的方向,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层面,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分析课文,从而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在此理念下授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本文章内一些重点词句、段落进行深入的解读,感受文字所表达的意境。比如在学习古诗《望洞庭》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古诗描绘的景象进行描述,然后再对运用了修辞手法等比较难理解的诗句进行重点讲解,引导学生思索运用修辞手法后诗句的美妙之处,教会学生欣赏遣词用句之美。在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意境之后,教师先示范性的朗读,再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古诗。

2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加强个性化阅读

阅读的力量不容小觑,孩子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图书,可以感受书籍中的真善美,接收到来自不同方向的知识。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是一种潜移默化接收知识的心理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所以教师不能想当然的把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习惯强行灌输给学生。不应该以生硬的教案分析替代学生的阅读感受,也不能以大众讨论的结果取代个人阅读体验。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欣赏水平,聆听他们的阅读感悟,民主的对待每个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选择。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我们老师进行的是阅读教学指导,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生本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给学生一个表达阅读感悟的空间,让学生参与进阅读教学中,自发的做阅读教学的中心。同时互动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阅读兴趣所在,从而因材施教。

3引导学生多想、多写,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生的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大量阅读有助于理解与巩固所谓字词,开阔视野,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可谓是一举多得。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但这也需要一名优秀的教师为学生指明方向。课堂短短40分钟,老师在课上讲授的词句、语法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起不到直接的功效,学生主动的思考与记忆才是他们真正吸收知识的方式。在施教过程中我们应当利用小学生善于模仿这一特点,引导他们模仿文章中的经典语句。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可以从示范开始,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精妙之处,用类似的写作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做到学以致用。

4走出课堂,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通过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学生能够有效率的进行阅读学习,拥有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中的阅读教学,不仅是指阅读教材中的课文,还要求阅读课外读物。其中课外阅读尤为重要,课本中的阅读量是有限的,但课外读物却多如满天星辰。教师应将目光从课内投向课外,将教材课文作为载体和例子,引出更多的文学佳作。教师不仅有责任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还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方向做正确的引导,根据学生们的理解能力,推荐不同年段的学生不同阅读难度的课外书籍。在面向低年段的学生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短篇的诗歌或寓言故事,让他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面向高年段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他们阅读科普读物或短篇小说,丰富知识层面。鼓励学生们自主阅读,通过阅读打开博古通今的大门,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5小结

阅读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明确老师、学生、书籍三者中学生才是阅读教学的主人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自,尊重学生在阅读书籍后提出的不同读后感受,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

作者:蒲芙蓉 单位: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高坡镇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1]胥传秀;《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5(33).

[2]林雅真;《基才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5):163-163.

第8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兴趣就是点燃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的导火索。以往的阅读教学就是分析课文的写作背景、写作特点与主题思想,教师知识点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的读只是为了寻求老师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结果课文成了知识点的堆砌。这样的教学看似教学目标明确,有问有答,有阅读有发表,但实际上是教师的强行灌输,只局限于寻求标准答案,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无从谈起。现代阅读观提倡个性化阅读,提出阅读的目的除了获取信息外,还要有所感悟与体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全面了解个性化阅读,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教学艺术来激起学生阅读的激情,如巧设疑问,学生就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带着问题顺利进入良好的阅读状态。又如,教师感情真挚、流利而又准确地朗读,会使学生以教师为榜样产生阅读的兴趣。“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符合小学生的特点,能够激起小学生读的兴致,我们就可以运用。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阅读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对于阅读教学来说也是如此,个性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行为代替学生的行为。我们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观念,即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阅读,主动思考,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在教学中,我从阅读内容、阅读时间与阅读方法这三个方面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

第一,让学生自主确定阅读内容。这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效果。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着独特的个性,其兴趣喜好自然不同,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当然,教师并不是完全放权,尤其对于学生课外读物的选择,要起到监督与指导作用。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其阅读的积极性自然很高,对作品的感悟与赏析更具个性特点。

第二,让学生自主把握阅读时间。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种现象:教师习惯于霸占课堂,是典型的一言堂,学生没有阅读的时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从课文寻找答案,但学生的阅读还没有完成,教师便急于抛出答案,看似让学生进行了阅读,实则学生的阅读这一学习活动并没有展开,阅读时间不足。要想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就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与思考。学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根据学生阅读速度与基础水平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与阅读时间,全体学生才能完成阅读学习。

第三,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方式方法。阅读的方式方法有许多种,如自读自悟法、问题法、探究法等,精读、略读、默读、朗读、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思考方式、不同的需求及具体的内容等来自主选择阅读的方式方法。如有的学生习惯于边阅读边思考,有的学生习惯于阅读后与同学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习惯在阅读后写下读书心得,有的喜欢大声地朗读出来,有的喜欢默读等等。我们要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动脑,产生独特的见解与情感体验。

三、读写结合,让学生享受阅读

朱作仁教授曾提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他指出这种意义包括两方面,一是文章说的是什么,二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是读者的一种内化行为,即将阅读材料中值得借鉴的地方转化为自己的,并在书面写作与口语表达中自主运用。教材所选入的文章都是编者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精心挑选的,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小学生的特点,适合小学生学习,深受小学生的喜爱。教材中有散文、说明文、童话故事等,其语言生动,用词准确,内容丰富,有着独特的写作特点与写作技巧,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例如,《鸟的天堂》这一课的第二部分是动态描写,这种表达方法与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我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充分的阅读,使学生对此部分的写作技巧有所了解,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然后,我指导学生学习此种写作技巧,并针对此部分内容进行仿写。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并运用到写作中,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又如,我让学生对《桂林山水》这一课进行阅读,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片段进行仿写。这样的读写结合,学生更能产生独特的个人见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将所获取的体验与感受应用到了具体的写作中,提高了写作水平,提升了阅读能力,使学生真正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这样,学生才能以更大的学习热情参与到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来,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

第9篇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教学;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是著名教育家,他主张实践和个性和谐发展,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书籍《给老师的建议》中,他明确提出教师必须要教会少年阅读!在书里,他写道为什么有些学生处于童年时期时理解力强、聪明伶俐、勤学好问,但到了少年时期就智力下降,对知识持冷漠的态度,头脑也不灵活,原因何在?因为他们没有学会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用两个感叹号将自己鲜明的态度表现出来,让每一位读者明白对学生而言阅读是多么重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应基于小学生的阅读特征,找到合适他们的阅读方法,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真正喜欢上阅读,在阅读中不断发展智力。

一、小学生的阅读特征

小学生阅读是其人生阅读的起始阶段,是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美最新图画的良机,但不慎的笔墨也极易将其涂损[1]。因为小学生年龄很小,生活经验不足,更缺乏知识储备,他们的阅读离不开教师具体的、精心的指导与培养。同时,小学生受到其身心特点的影响,个性倾向性并不稳定,尽管他们有较强的模仿性,还不能持久;容易激发兴趣,但很少专注;富有情感且或活泼好动,但意志不够坚定;容易感知,但很难抽象等。所以小学生并没有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也没有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小学生阅读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初读,即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并结合上下文、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生词,对文章整体有初步把握。第二步,精读,即按照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将存在于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从而把握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实现理清思路、读懂内容、通绕全文的目的。同时,仔细揣摩课文的美词佳句以及重点的段落,对文章的感情与思想进行体会,对文章的写作技巧与表现形式进行分析,进而吸取文章净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三步,悟读,即小学生要从对文章的理解中去体会其思想内容,这仅依赖故事内容是无法捕捉的,需透过语言文字深入思考,从中悟出作者写作文章的真实目的。第四步,熟读,即学生要基于对文章的理解,尽量多读,做到熟能成诵,从而消化知识,把课文语言内化为属于自己的语言。

三、小学生阅读的指导方法

(一)明确阅读的目的

在每一次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小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以便让小学生在阅读时有法可寻,逐渐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2]。不同的阅读目的确定着不同的阅读水平,一般包括:以记诵问题解决结果为主的记忆水平;希望能理解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相似情境的模仿水平;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举一反三水平。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弱,他们往往处于前两种层次水平。阅读的层次水平不同,效果也有巨大差异,教师务必要指导小学生确立层次水平较高的阅读目的,且教师要充分意识到阅读不但能挽救部分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还能通过阅读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针对学困生,他们读越多的书,他们的思路就越清晰,智慧力量也就会越来越活跃。

(二)注意阅读的过程

理解课文是小学生的阅读任务,并基于对课文的理解逐渐学会阅读,教师的阅读指导应帮助学生完成该任务,引导学生在合理的过程中阅读。同时,教师要意识到该过程是保证学生达到预想阅读效果的必要条件,是促使学生掌握合理阅读方法的必然选择。

(三)在阅读中勤于思考

理解是阅读的核心,思考则是理解的依靠。有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通过记忆对内容进行存储,但思考不能被替代。当下,部分小学生错误地认为记忆、背诵就代表着语文,部分教师的阅读教学指导也存在太偏重记忆的问题,还有部分教师尽管对阅读训练进行精心的设计,但理解与记忆被混淆,导致思考训练设计变成了记忆知识,这是行不通的。所以教师指导小学生阅读时务必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跳起来摘桃子吃,从而有效培养起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四)培养阅读的兴趣与习惯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怎样对小学生的兴趣、习惯进行培养呢?那就是教师要扎实上好每一堂课,教学程序的设计务必精心,注重在教学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形成阅读习惯。当学生对阅读有较强的兴趣时,他们的求知欲就会得到激发,学习兴趣日益浓厚,逐渐把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初步形成良好习惯。

四、结语

实践是知识的来源,学习方法也形成于实践,小学生是否成功掌握了阅读方法是对教师阅读教学指导是否有效进行检验的试金石。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能只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还要做到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如此才能顺利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生本教育 小学语文 阅读 教学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84

生本教育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生本教育是在师本教育基础上完善发展,与师本教育相区别的同时,亦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现阶段二者的关系并非是对立排斥的,相反生本教育与师本教育相互影响、互为补充。

一、生本教育内涵分析

相较于之前的学生,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已有大幅度的提高。其知识储备已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对语文课程的有关内容已有自己的看法,传统填鸭式教育模式早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此基础上,生本教育模式的兴起有其必然性的一面。

在知识大爆炸和互联网技术普及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初步建立起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在此背景下,生本教育的模式应运而生。在某种程度上,生本教育可以说是弱化教师的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标体系下,教学过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搬运工”――只负责将教科书的内容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需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如果说师本教育是“授之以鱼”,那么生本教育则是“授之以渔”。在生本教育模式下,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和提高,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之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教学模式构建

生本教育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既是对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对教育理念的丰富和拓展。生本教育模式从两个维度分别对教师和学生提出要求。一方面,生本教育模式强调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具备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生本教育模式侧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和积极性,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角,是学习过程的直接受益者。

举例而言,在教授《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程的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充分地备课,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制定初步的教学计划。其次,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对环境恶化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的认识程度。再次,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对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修改和完善。教师在讲授课程前,明确学生的阅读任务,需要学生找出文章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及写出阅读本篇文章最深刻的体会。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对自己课前的准备活动进行展示,请其他同学对此进行完善和补充。教师在整理学生发言的基础之上,概括出文章所要传达的情感;授课结束后,请学生继续留意有关环境污染和地球保护的知识,探索如何行动起来,呼吁大家一起努力拯救地球。

三、有效措施初探

传统的语文授课模式缺乏针对性和人文关怀,教学目标十分刻板和单薄。而生本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解、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它的大致流程是教师在了解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尝试对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以小组单位进行学习,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讲述《小枣树和小柳树》这篇文章,可以将教学过程划分成紧密相连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需将课程学习的任务予以介绍,并将任务化整为零,为开展小组学习活动打下基础;第二个阶段,将整个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为其安排学习任务,为有骄傲情绪的学生安排小柳树的角色,有自卑倾向的学生安排小枣树的角色;最后一个阶段,鼓励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和发表学习感言,以此达到传授知识、培养情感和完善人格的目的。

教师可以综合利用现有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优化学习效果。教师在讲述古诗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引入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内容。就学习《春晓》一诗而言,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诗歌的内容展开描述、绘画或者再创作。在此基础之上,将教师对此篇诗歌的理解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供学生分析和批评。

四、结语

生本教育模式是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以师本教育为基础,对其进行了必要补充和改造。与师本教育相比,它尝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生本教育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一次大变革,它对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丰富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小组学习的模式来转变教育方式,逐渐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生本教育模式的发展还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维.试论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3(11):21-22.

[2]秦洪英.浅谈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5(5):60-60.

[3]王燕.基于现代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5(6):77.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 阅读教学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延伸、扩展、联想、逆向、幻想、奇异等思维样式。在阅读教学中灵活展开多种形式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引导学生步入创新王国,形成灵活的思维模式。那么,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兴趣

阅读心理学研究显示,阅读兴趣能够促进有意义的自主阅读行为的进行,进而诱发学生的阅读创新意识。而激发阅读兴趣则需要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才得以实现。因此,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轻音乐、视频导入等方式创设适合阅读的硬性氛围,也可以运用故事引读、设疑引读等方法创设软性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氛围基础。

二、预留充分的阅读、探讨时间

阅读是细腻的,需要充裕的时间、悠闲的心态慢慢品味文章。同时阅读后的交流也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保证。在阅读与探讨的两段时间里,小学生得以细读慢品、翱翔思维,以及畅所欲言、交换思维,最终通过博采众长、广益集思,吸收他人优秀观点,形成自身的延伸式和拓展式创新思维。

三、激发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延伸问题、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改变“浅读则止”的做法,形成其逆向式和奇异式思维。如《少年维特的烦恼》阅读课上,小组在探究维特之死的原因时,大胆猜想,得出了内心懦弱、爱情影响、封建制度等结论。

四、引导发散思维,各抒己见

思维发散是联想式和幻想式思维的基础。“问题引读”是强制性发散学生思维的一项有效手段。比如在阅读《乌鸦喝水》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趣味问题如“如果你是文中的乌鸦,你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喝到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畅所欲言。另外,“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但作为教师要善待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观点。

结语: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写作能力乃至进行情感体验、精神陶冶、思维创新等方面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必须将创新思维放在首位,积极引导小学生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问题、新知识、新情感、新价值、新方法,达成促进学生认识世界和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

第12篇

摘要: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阅读教学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兴趣,善于激发学生阅读体验的乐趣;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发展,在自主阅读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引导,善于分析并赏识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的独到见解,让学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与阅读的有机整合,把阅读教学过程转换为学生主动从课文中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丰富知识,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培养; 创新思维; 引导; 主动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兴趣,善于激发学生阅读体验的乐趣。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自主阅读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引导,善于分析并赏识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的独到见解,让学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与阅读的有机整合,把阅读教学过程转换为学生主动从课文中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丰富知识,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本文就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初步的探索,以此共勉。

一、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与阅读的有机整合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产生和培养要以相应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把阅读教学过程转换为学生主动从课文中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积累经验,才能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开辟广阔的空间。所以,阅读教学中切不可在课文还没有读熟,语言文字理解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就抓住某个情节加以“发散”,那看似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际上脱离了语言文字的学习,不可取,小学生的阅读活动离不开他的生活感受和学过的知识,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所以,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展开想象,使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信息,联系自己相似的生活经历,通过联想,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从中引发创新思维。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结尾是这样的: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回来。我在引导学生领悟这句话的感情后,要求学生以“我们不会忘记……”这一句式,并回忆学过的《送雨衣》、《温暖》以及《一夜的工作》记叙光辉事迹的课文说一说,学生一方面要回忆有关的课文,检索过去贮存的有关事迹的资料,温故而知新,用已知唤起对未知的渴求;另一方面,还要运用学过的课文中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信息,这个检查组合的思维过程,就是一种创新思维。

二、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小学阅读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因素,教师可充分利用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理解与对问题的看法。教师要努力创设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阅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赏识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自己独到见解,让学生学习创造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允许学生有自己独自的看法。让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判断力相结合,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阅读教学的训练,丰富学生语言。让学生多观察事物和生活,积累表象,儿童表象积累多了,就会促进思维。比如让学生多观察春天,当学生看到柳树发芽,果树开花 ,太阳的脸红了……自然就会说出有关春天的语句:春天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粉红的桃花,金黄的油菜花,蜜蜂和蝴蝶在花间飞舞……阅读教学时还要丰富学生想象力。培根说“想象有时比知识更重要。”在阅读中,对课文的情景就能具体理解,并产生丰富的联想,思维活跃,创造力强,通过揭示关键词语,句子,让学生思维活跃。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句话“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教师拓展思维,让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大年夜里,躲在墙角下,又冷又饿,缩成一团的样子,让每一个学生做做动作,根据语境,合理地想象,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小女孩悲惨的生活和命运。当然,还可利用概括性较强的语句进行想象;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展开想象,还可以结合插图展开想象……

三、培养创新思维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大胆求异

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能力。因为创新思维来自于质疑。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擦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素材,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问难,全方位思考问题解答疑难。笔者教《将相和》一课时,组织课堂辩论的形式开展学习,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疑问,归纳出三个问题:1、蔺相如会不会同和氏璧一起撞柱子,为什么?2、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出了胜负?3、廉颇负荆请罪,他到底有没有罪?这是三个富有两可性的命题,无论正方还是反方,学生都能找到回答的材料。这就大大地刺激了学生深读课文的兴趣,让学生为自己的观点找到有利的依据,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思维异常活跃。发展学生求异思维也很重要,鲁迅先生曾把学习比作蜜蜂采花酿蜜,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身思维加工制作的过程,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正是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如教《凡卡》一课,笔者先让学生设想:如果爷爷收到凡卡的信会怎样?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随后,教师把学生的所有设想归为两类:一是爷爷马上进城,接回凡卡;另一结果是让凡卡忍着、熬着,因为城里苦乡下也苦。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在教师引导下集中到了一点展开求同思考,一起来分析凡卡受苦受难的悲惨命运的原因,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旧俄时代的黑暗社会。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才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理解正确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或理解不正确的循循善诱,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