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18: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存货成本控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成本管理的目标不再由利润最大化这一短期性的直接动因决定,而是定位在更具广度和深度的战略层面上。从广度上看,已从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发展到供应链成本管理;从深度上看,已从传统的成本管理,发展到精益成本管理。
一、采购环节成本管理
采购成本管理正是以采购为切入点,通过规范企业的采购行动,实施科学决策和有效控制,以质量、价格、技术和服务为依据,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数量采购物资,杜绝采购中的高价格和一切浪费。具体措施有:
1.建立健全企业采购体系,加强采购管理
采购成本管理要求建立健全企业采购体系,使采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决策透明机制,实行必要的招标采购,使隐蔽的信息公开化,防止暗箱操作,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采购价格降到最低;以公正、公开的原则,来选择好供应商,采用定向采购的方式,即对每一种所需的物料,按质量、技术、服务和价格几方面的竞争能力,来选择供应商,并与之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供应渠道的稳定和低成本;通过与供应商签订在需要的时候提供需要的数量、品种的协议,实施适时采购,缩短提前期,减少物料库存。
2.利用互联网降低采购成本
(1)企业的采购如果管理不善,采购的原料价格过于昂贵或者质量低下,无论在生产过程中如何管理和控制,其产品都将直接受到影响。而采购过程中之所以经常出问题,是由于过多的人为因素和信息闭塞造成的,通过互联网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和信息不畅通问题,最大程度降低采购成本。
(2)利用互联网可以将采购信息进行整合和处理,统一从供应商订货,以求获得最大批量折扣。如美国的Wal-mart就是通过其零售管理信息系统将需要采购的信息统一汇集到总部,然后由总部再通过网络统一向供应商批量订购,获得最大限度的优惠。
(3)利用互联网将生产信息、库存信息和采购系统连接在一起,可以实现实时订购,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订购,最大限度降低库存,实现“零库存”管理。这样的好处是:一方面减少资金占用和仓储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价格波动对产品的影响。如美国的Dell公司通过其灵活的网上采购系统,将其零部件库存时间压缩到一周以内,而其他电脑公司则用一个月甚至三个月,这对计算机硬件产品一天一价而且不断下降的行业来说,积压库存意味着产品的零部件价格总是比现在价格高,这也是Dell公司为什么能以比同行低15%的价格进行优惠销售的重要原因所在。
(4)通过互联网实现库存、订购管理的自动化和科学化,可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的干预,同时能以较高效率进行采购,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和避免人为因素造成不必要损失。
(5)通过互联网可以与供应商进行信息共享,可以要求供应商按照企业生产的需要进行供应,同时又不影响生产和增加库存产品。如美国的波音公司为满足世界各地航空公司对公司零部件的需求,在互联网设立零部件网页,各地用户可以直接通过其网页与零部件供应商直接联系获取支持。这一方面提高了波音公司对用户的服务速度,同时用户可以以最快速度获得支持,避免过多的中间环节,实现零周转,降低成本。
(6)通过在互联网上求购信息和“实时视频会议”系统,可以让全球的供应商报价与竞价,从而选择综合成本最低的供应商。比如温州的一位个体户,免费在网上了求购鲨鱼皮的消息后,3天内,就收到了韩国、日本、秘鲁的多家水产商的报价,最低价格到温州为50元/公斤,而当时温州的价格为150元―200元/公斤。
(7)利用互联网实现采购成本降低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必须与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系统,特别是库存系统和生产系统(商业部门是销售系统)进行数据共享,使得采购部门能及时了解信息,在网上订购信息。二是企业站点要设立专门网页提供企业需要产品的种类、型号、数量、供货时间以及联系方式等。三是与少数几家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实现采购信息与供应商共享,加强双方的互惠互利合作,获得长期商业利益。
二、存储环节成本管理
1.在存储保管环节
可采用ABC管理法,实施有重点的存货管理,降低保管成本。对存货的日常管理,根据存货的重要程度,将其分为ABC三种类型。A类存货品种占全部存货的10%―15%,资金占存货总额的80%左右,实行重点管理,如大型备品备件等。B类存货为一般存货,品种占全部存货的20%―30%,资金占全部存货总额的15%左右,适当控制,实行日常管理,如日常生产消耗用材料等。C类存货品种占全部存货的60%―65%,资金占存货总额的5%左右,进行一般管理,如办公用品、劳保用品等随时都可以采购。通过ABC分类后,抓住重点存货,控制一般存货,制定出较为合理的存货采购计划,从而有效地控制存货库存,减少储备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
2.存货优化
指以最少的资金占用和最低的成本耗费控制存货数量,以满足生产和销售的合理需要。为此,必须确定经济批量,就是要加强存货实物管理,降低存货存储成本。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企业的销售系统、生产系统、采购系统、库存系统、财务系统,根据企业的生产模式,采用科学方法,实时监控存货的物流,并根据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最佳库存模型,以最优价格、数量、批次进行采购,使库存成本最小化。
3.控制存货水平
要平衡存货采购与生产投入的数量与时间,平衡批量采购成本与存储成本,以形成最低存货成本。因此,存货控制模型,就是研究如何根据材料需求量、价格、单次采购费用、单次采购批量、变动存储费用、固定存储费用、订货提前期,计算得出存货经济定货量、安全库存量。在以上变数中,最难取得的数据就是材料需求量。一般而言,企业以销定产,根据销售预测、销售订单决定生产数量,进而决定材料的需求量。在销售预测处于混乱的情况下,不能直接根据销售预测决定材料的需求量,那么,就要根据销售订单,结合企业实际生产规模、生产模式、历史销售情况、替代产品销售预测、竞争对手的销售生产情况、行业平均销售预测、市场动态,得出生产计划,从而计算生产数量,得出材料需求量。近期库存还可以采用最大库存、最小库存模型;长期库存也可以采用或参照历史平均数、历史加权平均数、行业平均数、替代产品库存等。同时,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还应密切注意销售情况、生产情况、市场动态,作存货模型的敏感性分析,针对实际情况,对存货策略做出调整。
三、物流环节成本管理
物流资源是指有利于加强存货管理的所有资源,包括仓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动力资源等。物流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否,直接影响存货的经济采购量、仓储量和存货的仓储成本。
1.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
企业内部物流资源的利用,要求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从客户的立场来确定什么创造价值、什么不创造价值;对供应链中的采购、产品设计、制造和分销等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不能提供增值的浪费所在;根据不间断、不迂回、不倒流、不等待和不出废品的原则制定创造价值流的行动方案,及时创造仅由客户驱动的价值,一旦发现有造成浪费的环节就及时消除,努力追求完美。实现了物流的准时、准确、快速、高效、低耗,同时达到了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物流资源的目的。
2.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
(1)有助于降低了企业的仓储费用和运输费用,可以减少推销和采购差旅费用,形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的节约,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2)可以减少存货储备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利用率。
(3)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专门从事物流工作的行家里手,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物流水平,加快了企业产品的流转速度,有利于企业占领市场,提升产品服务形象。
3.企业物流外包
可以减少物流设施投资费和物流人员管理费;可以减少流通环节;可以减少在产品质量和货款上的被欺诈行为;使企业专心致志地从事自己所熟悉的业务,将资源配置在核心事业上。
四、内部管理制度环节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从广义来讲,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相关的内部控制应当实现以下目的: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保证所有有效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在适当的账户,保证对资产的记录和处理均经过授权,保证账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秩序、高效率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宋传联:对我国目前物流存货成本控制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关键词] 存货成本;济订货量;成本控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07
[中图分类号] F2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0012- 02
1 存货成本构成及存货管理目标
1.1 存货成本的构成
1.1.1 订货成本
订货成本是指采购材料、商品时所发生的成本,主要由存货的进价和订货费用构成。其中,进价又称购置成本,是指存货本身的价值,等于采购单价与采购数量的乘积。在一定时期内进货量既定的情况下,无论采购次数如何变动,存货的单价通常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属于决策无关成本。订货费用又称订货成本,即企业为组织订货而发生的费用。进货费用有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有关,这部分费用随订货次数增加而增加,如出差费、运输费等,这类变动性进货费用属于决策相关成本,另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无关,如采购人员工资、采购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费等,这类固定性进货费用属于决策无关成本。
1.1.2 储存成本
储存成本是指企业为持有存货而发生的成本。存储成本分为固定性存储成本和变动性存储成本。其中固定性存储成本如仓库管理人员的工资、仓库设备的折旧与维修费等,这类成本与存货储存数额无关,属于决策无关成本。而变动性存储成本如仓库存储费、保险费、存货占用资金支付的利息、存储时间的长短形成的成本等,这类成本与存货储存数额成正比例变动,属决策相关成本。
1.1.3 缺货成本
缺货成本是指由于存货储存不足,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和销售需要而发生的损失成本。缺货成本能否作为决策相关成本,应视企业是否允许出现存货短缺的不同情形而定。若企业允许发生缺货,则缺货成本便与存货数量反向相关,即属于决策相关成本;反之,若企业不允许发生缺货,此时缺货成本为零,也就无需考虑。
1.2 存货管理的目标
(1)保证生产或销售的经营需要。实际上,企业很少能做到随时购入生产或销售所需的各种物资,即使市场供应充足也是如此。这不仅是因为不时会出现某种材料和商品的市场断货,还因为企业采购会有必要的途中运输及可能出现的运输故障。一旦生产或销售所需物资短缺,生产经营将被迫停顿,造成损失,因此企业需要储存出货。
(2)出自价格的考虑。零购物资价格往往较高,而批量订货在价格上能享受优惠。但是,过多的存货要占用较多的资金,并且会增加仓储费、保险费、维护费、管理人员工资等各项开支,从而使存货成本增加。因此,要有效实施存货成本控制,必须建立合理的存货管理目标体系,制订行之有效的进货计划,合理安排库存量和订货次数,尽力在各种存货成本和存货效益之间做出权衡,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
有效地实施存货成本控制一方面可以改善经营管理,防止产品积压;另一方面可以杜绝浪费现象,提高经营效益。以达到增收节支,充分挖掘企业第三利润源泉的目的。
2 存货成本的控制方法
2.1 ABC管理法
ABC分类法又称帕累托分析法,它是根据事物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一般,从而有区别地确定管理方式的一种分析方法。ABC库存分类管理法的基本思想:存货品种繁多、数量巨大,有的商品品种数量不多但市值很大,有的商品品种数量多但市值却不大;由于企业的各方面资源有限,不能对所有存货都同样地重视,因此,将企业有限的资源用在需要重点管理的库存上;按存货重要程度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分类管理和控制。
ABC分类控制法通过对品种繁多的存货进行分类,采用不同的管理控制方法,降低管理工作中的盲目性,减少失误和降低存货成本,使存货收益与成本之间达到最优化结合。ABC分类控制法也存在局限性:①A类商品因单位占用资金过大,处于目标库存量也可能占企业大部分资金,使企业资金周转困难;②C类存货不注意库存情况,缺货不仅使企业失去一部分市场份额,还给企业带来信誉上的损失。因此实践中应和其他方法配合运用,逐步趋于完善,提升企业存货管理的质量。
2.2 CAV管理法
CAV( Critical Value Analysis)管理法,亦称关键因素分析法,是对ABC管理法的进一步升华。ABC管理法对C类存货不够注视,往往导致生产中断,CAV管理法弥补了这些不足,它将存货分为4个等级,CAV管理法可以有效降低库存的成本,提高库存周转率,大大降低了库存风险。但其库存类型等级的划分没有固定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准确划分。因此,实践中也可以和其他方法配合运用,逐步趋于完善,提升企业存货管理的质量。
2.3 定量订货管理法
定量订货管理方法要保持存货数量的纪录,并在存货数量降至一定水准时进行补充供应。这种方法以经济订货批量(EOQ)和订货点的原理为基础。在这种方法下,订货点和订货量都是固定的,检查期和需求率是可变的,前置时间可能是固定的或可变的。定量订货方式的优点在于每次订货前都要详细检查和盘点库存(看是否降到订货点),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库存动态。但由于经常检查和盘点使得工作量加大,从而增加了库存保管的维持成本。
2.4 准时制生产系统(JIT)
准时制生产系统(JIT),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生产的计划和控制及库存管理,追求一种零库存或是库存达到最低的生产系统,也可以概括为“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JIT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它可以大大降低库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被称为“零库存制”。零库存概念的真正含义,并不是库存为零,而是指没有多余的库存;或者说,一切库存都是在按照计划流动。其主要特点是:①追求零库存。②以消除非增值环节来降低成本。③JIT强调在现有基础上持续地强化与深化质量改进工作,逐步实现不良品为零,浪费为零的目标。
JIT系统与传统的存货管理模式相比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JIT 系统是一个需求拉动式的系统。传统方式下,生产往往是按预测的需求编制的固定计划进行,是一种需求推动式的系统。JIT生产是一个需求拉动式的系统。JIT生产只在有需求时进行生产且只生产顾客需要的数量。每一个工序只生产下一工序需要的产品,除非下一流程发来信号,否则不进行生产,且生产需要的材料和零件适时到达。拉动式系统理顺了物流,极大地降低了存货成本,使零库存成为可能。
(2)否定存货存在的合理性。这是JIT系统与传统存货管理存在差异的关键与根本所在。传统观念认为存货成本包括订货成本(或生产准备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持有存货是非常必要的。订货成本与存货持有成本权衡的结果即是经济批量模型,依据经济批量模型订货或生产产品即可达到存货成本最低。在JIT系统中,存货则被看成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它占用了资金空间以及劳动力等资源,还掩盖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效率低下并增加了公司信息系统的复杂程度。因此,JIT系统不承认存货成本存在的合理性,而是试图将其降为零。
(3)适时能力。适时能力是衡量一个公司对顾客需求的反应能力的尺度。传统方式下,公司通过储备存货来确保公司可以按期交货。适时制JIT系统通过缩短生产准备时间、提高产品质量以及采用单元式制造方式来缩短公司的生产周期,以此提高公司按要求日期交货的能力和对市场快速做出反应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单昭祥.现代管理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刘刚.供应链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美]福西特.采购供应管理环境[M].白晓娟,梁晨,王红江,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许金叶.管理会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一、企业简介
常柴股份有限公司是于1994年在的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九十五年历史的民族制造企业,也是全国农机行业及常州市第一家上市公司,目前同时拥有A股和B股,总股本3.74亿股,其中国家持股占31.43%,法人持股占2.69%,上市A股占39.16%,上市B股占26.72%。常柴股份有限公司的境内上市人民币普通股(“A”股)及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分别于1994年及199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该公司主要从事以“常柴牌”为商标的中小型单缸和多缸柴油机的生产及销售。该公司所生产及销售的柴油机主要用于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轻型商用车、农用设备、小型工程机械、发电机组和船机等。近几年来,常柴股份公司全面推行I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的贯标工作,加强过程控制与持续改进能力的建设,深化供应商PPM值管理,努力使常柴质保体系建设和质量管理工作逐步纳入一个高标准轨道。
二、物流成本变化对制造企业财务的影响分析
表1是该企业2009年1季度财务报表,为了简化分析过程,本文根据其主营业务财务数据从运输费用、仓储费用和存货成本三方面来分析物流成本对财务造成的影响。
由表1可见,净利润NI是息税前利润减去利息成本乃理和所得税TX得到的,这里净利润解为3392.34万,主营业务收入S为6.23亿,净利润率5.44%,毛利GM是主营业务收入占减去主营业务成本CGS的差。息税前利润EBIT是毛利扣除运营总成本TOC得到的。存货成本等于平均库存乘以库存比率W。
表2表明了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资产为21.74亿,企业通过运营后产生了6.23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计TA包含13.27亿元的现金CA、3.41亿元的应收账款AR、1.34亿元的存货IN和3.71亿元的净固定资产FA。所有的资产总和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和。它们是8.54亿元的负债合计TD,其中有7.14亿元的流动负债和1.39亿元的非流动负债LTD以及13.20亿元的所有者权益。
基于表2所给出的财务数据,物流成本的分析和控制往往最终都反映到成本节约上,可以用灵敏度方法来分析各自的波动情况。如运输费用减少10%后财务状况的变化、仓储费用减少10%后及存货成本减少10%后的财务状况。表3、表4、表5则是运输费用减少10%之后的财务变化。
从计算结果可见,2009年1季度常柴股份有限公司的净利润为3392.34万,净利润率为5.44%。企业因此而投入的资产为21.74亿,求得企业有1.56%净资产收益率。2009年1季度的存货周转为4.13次左右,运输费用达到总销售额的1.84%,仓储费用达到总销售额的0.41%,存货成本达到总销售额的1.49%。
如果该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将运输费用降低10%,则企业的净利润会增加97.44万元,达到3489.78万。企业的净利润率也将增加到5.60%,净资产收益率从1.56%增长到1.60%。运输费用占总销售额的比例从1.84%降低为1.65%。而仓储费用和存货成本占总销售额的比例还维持不变(假设运输费用的改变并不引起仓储费用和存货成本的增加或减少)。
表6、表7、表8和表9、表10、表11同样表明了企业的净利润、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随着仓储费用和存货成本的降低都相应地得到提高,从计算得出的数据说明物流成本分析和控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制造企业的盈利水平。
三、结论
表12对比了几种改进方案的财务影响。可见,对净利润率的增长影响最大的是运输费用的减少。因为运输费用占销售比率为1.65%,比其他两项要大,而仓储费用和存货成本分别是0.42%和1.53%。同时减少运输费用对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其次,库存减少使得净资产收益率提高到了1.61%。由库存减少而引起的财务利润的变化既降低了存货持有成本,也引起占用资产的减少。库存周转率变快,库存量随之降低,企业只要用比较少的资本投到库存,大大节省了成本。因此,减少库存战略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提高有着双重的作用,既能降低占用资本又能增加净利润。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物流运作情况对于企业财务报表产生较大的影响,实际上影响的本质主要是物流对相关成本的作用。
企业的成本控制系统是个动态系统,随着企业的财务指标、经营策略、企业战略等的变化,企业的控制体系必须随之而改变和调整以适应新的状况,对于企业的物流管理控制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陈胜群:《现代成本管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吴滨如:《物流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3]刘涛:《企业物流成本分析》,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关键词:存货成本衡量、正常产能;存货管理;绩效
一、新存货准则分析
1.1存货的定义
(1)存货是一项资产;(2)是正常营业活动中备供出售的商品或产成品;(3)正在生产中且将于完成后提供正常营业出售;(4)于商品生产或劳务提供过程中耗用的材料或物料
1.2存货成本衡量
1.2.1初始衡量
A.成本的构成
1.存货成本区分:(1)商品及原物料存货的成本(即采购成本);(2)制成品、在制品及劳务供货商存货成本(即加工成本);(3)使存货达到可供销售或可供生产状态及地点所发生的其它必要支出 (即其它成本);(4)减除项目:进货折让或补贴等
2.下列支出宜认列为费用,不列入存货成本:(1)非正常损耗的原料、人工或其它制造成本;(2)储存成本,但生产过程所必须者除外;(3)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及状态所发生的支出;(4)销售费用
A.衡量原则性质或用途
不同的存货得采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不可替换的项目及依项目计划生产(或购买)且能区隔的产品或劳务必须采个别辨认法。存货存放地点不同或适用税率不同,并不足以证明其得采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
B.成本流动假设—正常情况
1.个别认定法:资产负债表上所表达的存货成本为该项存货实际采购或制造单位成本。2.其它存货项目(1)先进先出法(FIFO):资产负债表上所表达的存货成本为最近期的采购或制造单位成本。(2)加权平均法(weighted average):资产负债表上所表达的存货单位成本为期初存货及本期(月、年)进货的加权平均成本(或移动加权平均成本)。
1.2.2特殊情况下的存货衡量方法:A.零售价法 B.标准成本法
二、新公报对存货管理及公司绩效的影响
国际准则公报的制订与研修主要系着眼于信息透明度的实务需求,亟思会计处理能与产业的管理实务更加贴近,兹列举新公报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如下:
2.1逐项比较法所采用的定义,兼顾在不同产地、生产线等成本要素价格的差异,除谨慎投资评估也导正企业成本核算机制,使其能配合存货的品项管理,俾争取最有利的评估结果;
2.2净变现价值法,更确立同类企业在竞争力不同时,所展现的售价(议价能力)差异;
2.3闲置产能列入当期费用,让企业必须投入成本动因分析,更有利于成本控制及订价策略,提升其竞争力。
三、审查实务所面临的挑战
3.1正常产能的决定与评估
以产业实务而言,产业在设立生产线的初,应已经规划妥预计实际产能,后续的运转结果应系作为决定正常产能的主要评估依据,惟印证于实务仍存在极大的主观判断或争议空间,由其设立新的事业部门或建构新的生产线时。KPMG Insight试着提供一些实务应用的参考指标,包括:
1.营业性质、经济因素、产品生命周期的状态及预测的可靠性;
2.设备产能及预估的使用状况,包括计划中的维修及停工;
3.经调整部正常坡动及状况后,未来各期间生产活动平均可达到的预期水平;
4.如果实际产能与正常产能差异很大且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则应考虑修改正常产能。
在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第十号”存货的会计处理准则”第一次修订条文适用问答集中,关于正常产能的规定除引用国际会计准则上述规定外,另有相关正常产能是否可依产业特性的淡旺季节有不同产能的设定及分摊?主管机关的答复如下:企业不得依淡旺季节分别设定正常产能,而宜考虑各期间或各季的状况订定一平均正常产能,惟各期中期间正常产能与实际产能所产生的差异。
3.2停工成本的处理
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停工,但某些成本仍持续发生,例如当公司发生非预期的机械当机,此时租金仍持续支付,依KPMG Insight的观点,停工期间发生的成本只有在以下状况可以资本化:
1.停工是计划性的、短暂的,且系为存货可供销售状态前所必须的(例如:存货需要熟成的时间);
2.即使是停产期间,为使存货达可销售状态直接相关的成本,例如在工厂停工期间所购买的额外原料成本;
3.依KPMG Insight观点,非预期的设备当机所导致的停工,期间所发生的租金支出(或厂房及设备折旧)不应认列为存货成本的一部份,但在预定维修(岁修)的停工期间内的租金支出(或厂房及设备折旧)则可认列为存货成本。
3.3维修(岁修)费用的处理
在企业决定分摊生产成本所依据的正常产能时,公司应将每年计划的岁修停工列入考虑,但当企业计划性停工时,其维修(岁修)费用并非工厂应资本化的项目,试举例如下:F公司是一家生产冷冻水果罐头的公司,于会计年度前六个月期间采收新鲜水果,的后的六个月则停产维修,停工期间没有库存,在决定分摊生产成本所依据的正常产能时,F公司应将每年计划的岁修停工列入考虑。然而,依KPMG Insight的观点,后半年期间所发生的维修成本不应在前半年的生产期间内估列,基于:1.后半年将发生的维修成本不应在前半年就先认列费用准备;2.后半年进行的维修系为下一个会计年度的存货生产的成本,并非为前半年的水果生产销售发生的必要费用;3.维修成本亦不可资本化并于下一个会计年度生产期间分摊,因维修费用并不符合会计观念架构中的资产观念。
参考文献
[1]李真,石青. 美国养老金会计准则的回顾和思考[J].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
[2]翁健英. 关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思考[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
【摘 要】 国企改革、国有资产股份化,把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这些企业如何在市场的冲击中立稳脚跟,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在开拓外部市场的同时,应更加强内部的成本管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助于加强成本管理、降本增效的成本管理方式。
【关键词】 成本管理;效益
近几年来,国企改革、国有资产股份化,把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这些企业如何在市场的冲击中立稳脚跟,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在开拓外部市场的同时,应更加强内部的成本管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助于加强成本管理、降本增效的成本管理方式。
成本决策根据成本的可控范围分为生产成本决策和费用成本决策。该决策是以核算对象为目标,层层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将成本严格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生产成本决策包括生产制造成品决策和存货成本决策。费用成本决策分为管理费用成本决策、财务费用成本决策、销售费用成本决策。而成本决策又涵盖了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两类决策,不可控成本决策仅指在国际的法律和税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所能选择的对企业相对优惠的政策,它所产生的控制影响是相对局限、不能为企业所左右的,可控成本则是企业所能控制的、主宰的成本。不同企业实施成本决策的方法,其基本决策程序是相同的,但有些企业如商品流通企业则没有制造成本决策。实行成本决策管理,首先要明确决策的对象,以对象为中心辐射到各个相关生产经营环节,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职权和经济利益,以成本的可控程度和可控范围划分责任中心,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责任人的积极性。
因成本决策包含两层概念,一是成本控制,二是成本降低,成本控制是管理问题,成本降低是技术问题,故目标成本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结果。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生产发展情况来控制目标成本,以便决策在执行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目标成本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根据本类企业客观实际和过去时间充分研究后制定出来的,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并具有纵向横向的可比性。
生产成本包括生产制造成本决策和存货成本决策。按可算对象对成本决策进行明细划分,可算对象不同,其具体的实施措施不同。生产直走成本决策可算对象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构成产品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和动力、制造费用。根据上述四项目标成本,将其分解到责任人,明确其责、权、利。以农药生产企业为例,生产一种农药,需要很多生产流程,牵扯到许多化学反应,设计到温度、浓度、催化剂量的多少等化学问题,如果工人一旦发生疏忽,温度、投的料的多少等一旦掌握不好,就会导致坏料的发生,使该批料作废,使该批产品单位成本上升。有时温度掌握不到位,直接影响收率,也会导致成本上升。如果以收率为考核小指标,比目标成本上升一个点奖励多少奖金,下降一个点罚多少奖金。或在同等时间内以生产合格产品的批数作为考核指标。这样便可在企业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合理、有效、充分地利用现有生产工艺,生产出最低成本的产成品。同样对制造费用等其他成本的考核,如提高煤气比(一顿没生产出多少吨汽)降低蒸汽的成本,如对电机的保养降低其自身的耗电量,降低动力成本。上述所论的是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成本决策,是一种相对微观的控制,事实上对产品成本的控制,还有一种宏观上的成本决策:对产品品质进行优胜劣汰,选择有市场潜力或毛利空间比较高的产品;产品数量在固定成本确定及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选择最佳生产批量;生产工艺方面,是改进工艺还是采取现有工艺,采用投资决策来核算成本降低的幅度及毛利情况。有时在存货跌价的情况下,还应该考虑出售多少原材料、生产成品销售、半成品销售哪种跌价最少?针对这些问题,在生产制造成本决策中,应全面考虑,从中选择最低的资本,获得最大的利润空间。
存货成本决策核算的对象是存货,包括原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半成品、产成品、包装物等。其在企业资产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因保证生产和销售的需要和受价格波动的影响,必须留有存货。其目的是在存货成本与存货效益直接作出权衡,达到两者的最佳组合。其设计订货成本、购置成品、存储成本、缺货成本。因该成本组合内部存在此增彼长的关系,故现行财务管理引入了经济订货量的模型。但这个模型受市场风云的影响会有所变化,所以对企业自身来说,具体操作相当具有灵活性。当经济订货量模型的假设条件成立时可采用上述模式。如假设条件不成立时,订货成本、购置成本应合并考虑,纳入比价采购策略,保证货比多家,质优价廉。储存成本涉及资金应付的利息、仓库费用、保险费用、存货的破损及变质等,预测储存成本与缺货成本的高低,作出决策。企业在该项工作中,如果在现金充足、物价下跌时可采用零库存。
费用成本决策分为管理费用成本决策、财务费用成本决策、销售费用成本决策。其程序及制定目标成本同生产成本决策,其实施措施不同:管理费用成本决策可算对象是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因其内容较多,根据其支出的弹性程度分为可控费用与不可用费用。如无形资产摊销、工会经费、劳动及待业保险、职工教育经费、存货跌价等不可控费用,招待费、办公费低值易耗品、工资等可控费用。其决策中心为可控费用。其主要控制是落实到责任人,结合本企业的利润目标,制定详细的费用计划,每月计划与实际对比,并与责任人的工资、奖金挂钩,确保利润目标实现。
现金资产是非盈利性资产,企业存留现金过多,仅能获得很低的利息,企业就损失了这部分现金用于再投资的机会成本。现金成本决策的一个重要决策,就是保持企业一定时期与生产规模相使用的最低现金持有量。企业向金融机构取得贷款时,其贷款利率、借贷时间、贷款渠道、贷款方式、票据应用等因素都会影响贷款成本。企业在交易往来中发生的应付账款,应收账款,都存在着与资金使用相关的成本。应收账款视同自己贷款供别人使用,制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客户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手掌政策,规范应收账款日常管理,把应收账款总额压缩到最小限度,这样降低坏账损失和收账费用,也降低自己的资金使用成本。相反,应付账款视同无息贷款。若能及时用现金,可以享受现金折扣优惠,降低进货成本;若延期支付,失去现金折扣,进货价格就相对提高;若长期拖欠,更会造成企业信誉下降,给企业再生产带来严重后果。所以在整个经营运行中,应把握各种尺度,是财务费用成本降至最低。
销售费用成本决策,其核算对象是销售过程中的各种费用支出,其主要包括广告费、运输费、提成、差费等。如何做一个成本较低而较好的广告,如何达到货物的运送目的地而费率最低,如何在业务员的收入满意度与销量的最大化之间做出恰当的选择,如何在市场份额占有大化和差费最小化之间做出合理地决策,是企业的销售费用成本决策所决策的内容,同样应落实到责任人,实行奖惩政策。
在现行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做好成本决策,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控制成本,保证成本的最低化,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JIT系统;存货管理;存货成本
一、存货管理的重要性
存货是一个财务上的概念,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资产,包括库存中的、加工中的和在途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产成品以及发出商品等。企业为保证生产经营过程的连续,必需有计划地购入、耗用、和销售存货。
存货是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它的存在势必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一般情况下,存货占企业总资产30%左右,其管理、利用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资产运作效率,在不同的存货管理水平下,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差别是很大的。实施正确的存货管理方法,通过降低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存货的流转速度和总资产周转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另外,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存货企业物流的重要成份,据营销学家估算,其成本降低作为的潜力比任何其它市场营销环节要大得多,如企业物流成本占营销成本50%,这其中的存货费用大约能占35%,而物流成本又能占产品全部成本30~85%;在美国,直接劳动成本不足工厂成本10%,并且在不断下降,全部生产过程只有5%的时间用于加工制造,余下的95%时间都是储存和运输时间。由此看来,降低存货成本已经成为“第三利润源泉”。在企业管理的其他环节成本降低潜力不大的情况下,在降低存货成本上下功夫已经是成本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最终所向。存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弱。
二、JIT简介
JIT直译为“正好准时”,所表达的含义:“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最早由美国人提出,后传播到日本,由日本的丰田公司在7O年代后期的成功应用而成为举世闻名的先进管理体系。它的基本思想是以顾客(市场)为中心,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JIT是一种倒拉式管理,即逆着生产工序,由顾客需求开始,订单一产成品一组件一配件一零件和原材料,最后到供应商。整个生产是动态的,逐个向前逼进的,上道工序提供的正好是下道工序所需要的,且时间和数量上正好。核心是追求一种无库存或使库存最小的生产系统。它通过成本控制,改进送货环节和提高产品质量三个途径来实现增加盈利和提高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地位的战略目标。事实证明,JIT存货营理模式的成功实施能够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力,缩短生产周期,大大降低存货水平,缩短设备调整时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而JIT这种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已被诸如沃尔玛,英特尔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摩托罗拉,惠普等国际知名大公司所采用。
三、JIT系统与传统的存货管理模式比较
JIT系统与传统的存货管理模式相比有如下特点:
第一,JIT系统是一个需求拉动式的系统。传统方式下,生产往往是按预测的需求编制的固定计划进行,是一种需求推动式的系统。JIT生产是一个需求拉动式的系统。JIT生产只在有需求时进行生产且只生产顾客需要的数量。每一个工序只生产下一工序需要的产品,除非下一流程发来信号,否则不进行生产,且生产需要的材料和零件适时到达。拉动式系统理顺了物流,极大地降低了存货成本,使零库存成为可能。
第二,否定存货存在的合理性。这是JIT系统与传统存货管理存在差异的关键与根本所在。传统观念认为存货成本包括订货成本(或生产准备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持有存货是非常必要的。订货成本与存货持有成本权衡的结果即是经济批量模型,依据经济批量模型订货或生产产品即可达到存货成本最低。在JIT系统中,存货则被看成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它占用了资金空间以及劳动力等资源,还掩盖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效率低下并增加了公司信息系统的复杂程度。因此,JIT系统不承认存货成本存在的合理性,而是试图将其降为零。
JIT系统认为通过以下方法可以将订货成本降低为零:
一是与供应商建立紧密联系,签订长期合同,持续供给。就外购材料的供应问题而言,与供应商谈判签订长期供应合同,可以明显地减少订货的次数和降低相关的订货成本。
二是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EDI)系统使得持续供给变得更加的方便。通过EDI,供求双方相互交流,及时了解对方需求并最终进行交易。EDI实行无纸化操作——不需要订货单或销售发票,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存货成本。
三是缩短生产准备时间。缩短生产准备时间可以缩短公司的生产周期,并最终降低存货成本。
传统理论认为持有存货可以解决六大问题:平衡订货成本和持有存货成本;满足顾客要求(如按期交货);避免由于机器发生故障,材料或零件不合格,材料或零件缺货而造成的生产中断;生产过程的不稳定;获得折扣优惠;避免存货未来价格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因而肯定持有存货的必要性。JIT系统认为传统方式下持有存货所要解决的问题可通过其它方式解决,而不应依赖于持有存货。JIT通过强调全面预防性维护,全面质量控制以及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全面性预防维护。JIT系统如果能够给预防性维护足够的重视,大多数的机器故障是能够避免的。二是全面质量控制。由于JIT生产方式并不依靠存货来替换有缺陷或不合格的零配件及材料,公司对质量的重视应明显的提高,努力实现零配件的零缺陷。此外为了确保零配件或材料在需要时能够及时获得,可以采用“看板系统”。最后,按传统观点,储备存货可以在购买时获得数量折扣的优惠,并能回避由于所购入的货物未来价格上升而造成的不利影响。JIT系统认为与一些经过慎重选择的供应商谈判,签订长期合同,同时与更多的供应商建立广泛的联系,一样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适时能力。适时能力是衡量一个公司对顾客需求的反应能力的尺度。传统方式下,公司通过储备存货来确保公司可以按期交货。适时制JIT系统通过缩短生产准备时间、提高产品质量以及采用单元式制造方式来缩短公司的生产周期,以此提高公司按要求日期交货的能力和对市场快速做出反应的能力。
四、企业实施JIT的内外部条件
袁丽萍:浅析JIT存货管理第一,从企业内部来讲,强调全面性预防维护,实行全面质量控制,鼓励“全员参与”是实施JIT的基本保障。具体的实施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客户至上,信息技术发达。二是标准化的流水生产线,生产区域的合理组织,制定符合逻辑、易于产品流动的生产线。三是生产系统要有很强的灵活性,为改变产品品种而进行的生产设备调整时间接近于零。四是完善的质量保证,无返工,次品、不合格品为零,人员生产高度集中,事故发生率为零,要求平时注重设备维修、检修和保养设备。五是JIT存货管理只是JIT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待于企业JIT系统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而整个JIT系统的成功运作需要企业各个部门、每个员工的通力合作,因此,实施JIT必须鼓励全员参与。
第二,从企业外部来讲,全社会科技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之间的真诚、密切协作是实施JIT的有利环境。具体的实施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二是全社会科技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企业与外部供应商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要推行JIT存货模型除了上述的条件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条件。如:在信息时代要充分利用信息优势,建立灵敏、可靠的采购渠道网络,快速高效的满足采购需要;其次,还要进行生产经营环节的高度自动化,这样一方面能随时满足客户需要,另一方面,最大限度降低生产过程中人工不可避免的缺陷,消除因生产出次品对整个生产作业流程带来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JIT存货模型是对传统经济定货量模型的一个否定,因为它否定了存货成本的存在,所以,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推行运用上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在上述的众多条件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产品质量的全面控制。质量就是一个企业的生命,产品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特别在推行JIT存货管理模型的企业,因为要求每道工序都按前一工序的需求来生产,为降低成本,每道工序都不备有存货。如果产品的质量不过关,出现次品、废品的次数就多,再返工的话,所花的成本费用比JIT存货模型节约的成本还要高。这样就得不偿失。所以说只有在质量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才可能谈得上运用JIT,达到进一步减少浪费、提高效益的目的。
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现代化物流技术还未得到广泛应用,缺乏JIT存货管理系统应用和发展的适宜环境。但笔者相信,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物流技术的逐步发展与应用,JIT这一现代存货管理理念一定会为我国企业所采纳,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服务。
关键词:建材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对策
现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材企业若想要实现稳定持续发展,全面提高自身综合效益,不仅要具备先进的技术条件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更应当充分做好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为建材企业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支持。成本控制的最主要目标是以最少的成本实现最大化的利益,从而全面提高建材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由此可知,成本控制是建材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1 成本控制概述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实现成本控制要先确定关于成本的要素。建材企业的成本主要由以下几点构成:一是原材料采购,原材料是生产建材的基本因素,在建材企业产品的成本中占比达80%;二是建材企业的宏观经营管理水平,上层管理者把握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制定了发展策略,因此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从整体来说影响着成本控制;三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人事安排妥当与否,人工成本支出情况都对企业产品成本有重大影响。此外,建材市场,政府宏观政策,经济周期等外部条件对建材企业成本控制也起了重要因素。
2 建材企业成本控制现状
2.1 企业成本控制方式落后过时
我国多数建材企业只顾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忽略了供应与销售的成本控制;看重产出后的成本管理,而产前对生产要素的良好规划没有得到重视;管理人员对管理成本视而不见,却紧紧抓住财务成本的核算;大多数建材企业在会计核算上还停留在使用计算机录入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未能真正发挥出计算机的会计控制、分析、预测和决策等信息交互管理功能。此外种种对成本管理的不完全理解,令建材企业陷入不完善的成本管理工作中。
2.2 建材企业的成本管理没有以市场为导向
目前许多建材企业意图通过增加产量以拉低成本,以积压存货的方式把生产中产生的成本转移入存货中,实现企业短期利润成本的提高。目前建材市场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产品结构与以往不同,建材企业的生产若不顾市场需求,没有从市场需求出发进行生产活动,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必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2.3 过度降低人工成本
建材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大多数缺乏技术水平,加上行业中激烈的竞争,所要求的劳动力技术水平低,一些中小企业通过减少人工成本的方式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目的。
2.4 虚假的成本管理数据
在建材行业中,许多中小规模企业缺乏资金、人员,无法建立并完善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就算建立信息系统,部分管理者只顾自己任职期间的业绩,人为的在划分成本费用、调整成本差异等方面进行调整,不考虑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甚至会出现伪造成本费用财务报表,贪污企业财产,谋取私利的现象,造成管理统计数据虚假、错漏。
2.5 原材料采购的自利性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在原材料的采购中可以比较自由的选择供应商,但这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供应商选择的自由使一些企业为了尽可能的减少生产成本,在原料采购价格上对供应商过度压榨,供应商的利润因此减少,为了寻找更大的利润空间便减少甚至中断对原有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而和其他企业进行合作。长久下去便会出现企业缺少供货商的情况,原料供应不足进而影响到企业正常生产活动的开展,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6 技术创新成本投入严重不足
建材行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思想、传统体制、传统习惯的影响,技术创新意识与观念比较淡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也不积极,技术创新能力较差、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等问题。
3 建材企业成本控制的具体策略
3.1 加强形成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建材企业在运行与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建材产品和多种形式的服务,就建材产品的形成过程来看,其主要包含设计、试制、原料购买、生产、运输以及销售等环节,每一个环节在运行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成本,若建材企业能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产品形成的各个环节入手,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势必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成本控制效果,在保证建材企业经济效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建材企业也不例外,其在生产规划以及综合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够单独考虑物质消耗,而是应当充分做好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优化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保证建材企业成本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为建材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注重人才培养
在建材企业运行与发展过程中,成本控制工作的高效化开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部分建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人员管理上存在多种不足,期望通过最低的成本让员工创造更多的利润,此种情况下,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为了工作而工作,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存在严重不足,导致优秀人才流失严重,建材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用人危机,这对于建材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为促进此类问题的有效解决,建材企业应当积极优化成本控制理念,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和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在提高员工综合技能的同时,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在此基础上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鼓励节约成本的行为,并予以嘉奖。在建材企业内部应当营造优良的工作氛围,并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优化建材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形式,促使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进一步提高建材企业成本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建材企业自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学习先进的成本控制方式
为促进建材企业成本控制相关问题的妥善解决,应当积极学习并吸取先进的成本控制方式,对个别计价法进行准确掌握和灵活运用,从而推进建材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所谓个别计价法,是一种认定方式,主要对库存和发出的特定存货的成本进行认定,不仅包括个别成本,也包括每一批成本。在建材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过程中,个别计价法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通过此种成本控制方式能够对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进行准确计算,计算结果更具合理性和准确性,但其在存货品种数量多或识别难度大的存货计价中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建材企业在应用个别计价法进行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应当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对成本控制方式进行合理选取,以保证成本控制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4 原材料采购前期工作费用的控制
就当前建材企业成本控制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往往通过降低市场调查、质量评估等工作费用的方式来实现成本控制,此种情况下,往往出现原材料质量不可靠或信息失真等情况,对建材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以及企业信誉的建立都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为促进此类问题的有效解决,在建材企业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应当对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合理化应用,基于网络媒介准确把握市场信息,降低市场调查费用。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建材企业相关采购人员应当与供应商进行积极沟通,对原材料价格进行合理控制,并与供应商保持适度联系,从而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由于建材企业自身发展具有一定特殊性,其建材产品的生产具有连续性和微周期性,并且资金周转率随着采购次数的增加而不断提高,采购费用也不断提升。此种情况下建材企业应当充分做好原材料采购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依据建材企业自身规模以及产品数量等特征,明确原材料采购批量,把握好建材企业原材料采购过程中综合成本的最低点,并且依据建材产品生产需求对原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对高等级和低等级原材料进行准确且规范的分类管理,低等级原材料可采用替代品。原材料采购应当统一进行,以减少采购成本。在此基础上,建材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工作中应当对运输成本以及综合材料成本等方面进行合理控制,全面提高建材企业成本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建材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奠定可靠的基础。
3.5 改善成本管理手段和方法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建材企业成本管理,可大大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进程,中小企业应更多利用计算机进行成本管理。计算机中的电子表格软件有强大的表格处理、数据库管理与统计图表处理功能,利用这些软件可以方便快捷地辅助管理人员对成本进行预测、决策,并可对控制过程实施监控分析。
3.6 加强技术创新
为促进建材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的妥善解决,应当对现代信息社会的科学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加强技术创新,切实提高建材企业成本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使建材企业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优化成本控制理念,降低产品成本。尽管建材企业需要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但基于长远角度考虑,这种投入是可行的,并且能够为建材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市场环境日趋复杂,积极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对于建材企业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种情况下,建材企业应当积极转变成本控制理念,牢固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坚持与时俱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市场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当前建材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为社会市场提供高质量且功能完善的建材产品和服务,切实提高建材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从而推进建材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洁.关于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和途径的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5).
[2]张洋.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8).
在制造企业中,物流成本是除原材料成本之外最大的费用支出项目,一般占总成本的30%~40%;有效的物流管理可以节约15%~30%的物流成本,因而,降低企业的巨额物流成本,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对物流成本实行有效的分析和控制,是增强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制造企业利润源的手段。
一、我国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1.缺乏现代物流成本管理意识。由于我国制造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物流管理是降低生产总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没有认识到物流各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原则,因而影响了物流成本控制的系统化、合理化。最终致使企业的物流运作水平和物流成本控制水平难以得到较大的提高。
2.现行物流成本核算存在的缺陷。目前制造企业物流成本计算没有统一的物流成本计算标准。无法进行物流成本的比较,也无法真正衡量企业相对的物流绩效。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物流还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难以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作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
3.制造企业物流供应链成本较高。大多数制造企业通常要用销售额的40%~70%来进行原材料和元器件的采购,所以降低采购成本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空间。由于运输成本过高、存货成本较高、物流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低、制造企业缺乏具有综合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等等,都将导致存货成本上升。
二、推行制造业物流财务一体化管理模式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一)“一体化管理”的基本概念
“―体化管理”的英语原文是Integrated Supply Process,是指企业将生产、办公、生活等方面的某一非核心业务领域的运作和管理集成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以管理业务为主的外包项目,由专门的“一体化管理”供应商来提供该项目的全方位服务。
“一体化管理”不是简单地将有关管理业务拼凑在一起,而是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为核心,结合先进的信息与网络技术将这些管理功能有机地集成为一体。
(二)制造业物流财务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运作方式
1.供应财务运作方式。制造业供应物流是指从物质采购开始,经入库储存保管,到投入生产为止的整个过程。其中采购人员的职责是及时采购到符合产品生产需求的质量合格的原材料,保证原材料供应的连续性,负责供应商的选择、采购谈判并实施采购,仓储保管人员的职责是负责原材料及零部件等物质的出入库管理,入库验收原材料数量和质量,按各种存货性能进行分类储存,避免植物类存货的霉烂变质和金属类存货的锈蚀,确保数量准确、质量完好无损;财务人员的职责是提供采购资金和仓储资金,控制采购成本和仓储费用。供应财务需做好以下控制工作:采购价格,要降低采购成本,就需要获得尽可能低的采购价格,而低价格往往又是以大批量采购为条件的,容易形成庞大的库存,存货周转速度慢,资金占用额大,同时也增加了仓储费用,这就需要财务人员从中协调控制。财务人员应根据生产计划所需要的原材料数量、采购价格、数量折扣、订货成本、仓储成本等信息资料确定经济订货批量和订货点,要求采购人员进行适量、适时采购,避免盲目的低价格、大批量采购,也可以通过集中采购、招标采购等方式尽可能降低价格。财务人员还可以参与采购谈判,向供应商争取尽可能优惠的付款条件。
支付时间,恰当把握采购款项的支付时间,降低商业信用成本。如果供应商提供了有现金折扣的商业信用,财务人员要比较享受和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选择低成本的付款期;如果供应商提供的商业信用无现金折扣,财务人员则应尽可能在信用期限的最后一天付款,从而降低资金占用总额,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存货库存量,就仓储环节而言,存货库存量可通过采购批量予以控制。考虑到制造业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品种多、数量大,手工管理的工作量大,仓储信息难以及时提供等问题,必须建立计算机仓储信息管理系统,便于随时把握各种存货入库、出库及库存数量、存放地点等信息,既简化了存货出入库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能利用即时信息指导采购工作,基本上可杜绝库存较多时再次采购造成的积压和库存较少时延迟采购造成的供应中断。同时制定严格的收发货制度,减少收发货差错,严格控制原材料发出数量,以约束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材料耗费,避免材料浪费损失。
2.营销财务运作方式。制造业营销物流是指从产成品出库开始,经运输配送到产品需求者或末端客户手中为止的整个过程,是物流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中营销人员的职责是宣传产品性能,寻找产品需求者,销售谈判和尽可能多地实现销售。财务人员负责营销资金的供给和销售货款的结算,管理的重点是加速销售货款的收回,减少坏账、呆账。营销财务需做好下列协调工作:
确定商业信用条件,财务人员对营销人员开发的潜在客户的资信情况应迅速展开调查了解,继而依据信用评估结果给出对该客户能够提供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的底线,营销人员以此为依据与客户进行货款结算条件的谈判,从而避免营销人员滥用信用,减少低质量应收账款产生的概率。
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运作的晴雨表,存货管理效率的高低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影响很大,因此必须加强存货的内部控制。笔者拟从加强对存货实物价值变动记录程序的控制,以及加强对存货内控的监督检查与评价等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强化对企业存货的内部控制。
一、存货计量与核算的控制
在笔者接触到的很多企业中,对存货实物流转在实施过程中的控制往往与财务部门相脱节,从而影响了产品生产成本及销售成本计算的准确性,所以企业应当建立以财务部门为核心的存货管理体系,使财务管理贯穿于存货管理的全过程。存货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存货成本核算办法、跌价准备计提等会计处理方法应当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存货的特点及企业内部存货流转的管理方式,确定存货计价办法,设计成本会计控制制度,并根据本企业存货的特点实施从采购成本到生产成本的全过程控制,主要包括成本会计控制和永续盘存制。即以成本核算、成本考核为核心,制定成本计划、定额或控制目标,对各单位领料使用情况进行有效控制,将生产控制和成本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记录,如生产任务单、领料单、入库单等凭证资料汇集到会计部门,由会计部门进行审查和核对,及时了解和控制生产过程中存货的实物流程动态情况,同时会计部门设置相应的会计账户,会同有关部门对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进行核算和控制。通过成本核算和奖惩考核,控制生产经营单位用料,促使节约成本,增加效益;通过成本分析,针对现状,进一步完善相关控制措施,保证存货管理的完整性、准确性。
二、加强对存货内控的监督检查与评价
存货控制涉及到企业的多个部门、多个环节,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始终,存货内部控制的实施远比想象中复杂和困难。如何将存货内部控制与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将内控的设计、评价、改进真正落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同时,存货作为企业的获利工具,不仅占用的资金大,而且品种繁多,因此对存货的监督、管理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使存货内控制度能有效运行,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对存货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该制度要求企业对存货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存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及时加以改进,要把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切实发挥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组织检查机构或指定专人,明确检查职责权限,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对存货控制进行日常的检查和监督,采用抽取有关存货的会计记录凭证如采购计划、明细台账、出入库单等方式来分析企业存货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及具体执行情况;通过实物盘点,并与账面记录对比,检查企业存货的保管、盘点制度的严密性等,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存货内控的薄弱环节,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对企业存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使存货管理活动中的订单流、物流和资金流处于最佳状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一)全部成本法的主要内容 财务会计认为,企业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应按其发生的经济领域或经济用途(经济职能)划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在生产领域中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成本应纳入生产成本核算;在非生产领域中发生的成本,如:在流通领域或服务领域发生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就应纳入非生产成本核算。目前,我国企业在核算成本费用时,都普遍采用了上述传统的计算方法,将产品成本划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个部分。这种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称为全部成本法。全部成本法的成本构成示意图(暂不考虑财务费用)如图1:
(二)变动成本法的主要内容 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在确认产品成本时常采用的一种成本确认方法。此法是美籍英国会计学家乔纳森・N・哈里斯于1936年提出的。他改变了全部成本法税前利润的计算要受存货变动影响的观点。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广泛重视。直到20世纪50年代管理会计体系正式形成,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和预算控制在现代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变动成本法才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此后,该种成本计算方法开始被广泛应用到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西方各国的企业内部管理,成为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
管理会计认为,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成本费用应按照成本性态分类,最终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企业在组织生产过程中,产品成本的计算应当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产品成本仅包括产品的变动生产成本,即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同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一样计入期间成本。由于此法是以部分成本作为产品成本(仅包含变动成本,不计算固定成本),与公认的传统成本确认原则不符。但正如前面所述,它已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接收,被普遍应用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中。变动成本法的成本构成示意图(暂不考虑财务费用)如图2:
二、全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主要差异
(一)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理论基础不同 (1)全部成本法符合当前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将本期发生的成本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与非生产成本。当期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都是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因此该笔费用就应该由当期生产的所有产品承担,按照一定标准分摊到每个产品的生产成本中。(2)变动成本法是将当期发生的成本费用按照成本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制造费用也分成了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只有变动制造费用才能纳入产品成本核算。固定制造费用同其他固定成本、非生产成本一样,全部纳入期间成本处理。因为变动成本法认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具备产品成本“直接构成”和“直接发生”的特点。这些成本在产品生产前和生产结束后都不会发生。而固定制造费用仅仅是为提供一定的生产经营条件而发生的,一旦形成,不管当月是否生产,这些费用都要发生。与产品是否生产、生产多少不再有直接关系,而与会计期间关系更紧密。因此固定制造费用就不应该递延至下个会计期间,而应当作为当期期间费用,全部由当期的销售收入补偿。
(二)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产品成本构成不同 全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非生产成本包括销售和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期间成本包括变动销售及管理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固定销售及固定管理费用。
(三)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存货成本和税前净利的计算不同 (1)采用全部成本法,产品成本包含了固定制造费用。已销产品、库存产成品及在产品均“吸收”了一定比例的固定制造费用。采用变动成本法,无论是在产品、库存产成品还是已销产品,其成本都只包括变动成本,期末存货只按变动成本计价而不包括固定成本。经对比发现,全部成本法计算的单位产品成本将高于变动成本法计算的成本额。因此,全部成本法的存货计价必然高于变动成本法的存货计价。 (2)全部成本法将销售收入扣减销货成本(包括已销产品应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形成销货毛利,销货毛利再抵减掉期间费用的方式计算税前净利。变动成本法则用销售收入扣减变动成本形成边际贡献,边际贡献再抵减掉包括所有当期固定制造费用在内的固定成本的方式计算税前净利。由于对当期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处理不同,导致两种计算方法下损益表的基本结构不同,计算出来的税前净利也不同。
三、全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综合运用建议
(一)两种不同主张并存 变动成本法计算简单,可以使产品成本的核算更加清晰、准确,有效防止企业对利润的操作,十分有利于短期经济决策的需要。全部成本法更符合当前会计准则的规定,符合长期经营决策的要求。他们各自的优点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对方的缺点。然而在实践中因为工作量大,计算口径不一致、会计成本高等因素,无法同时使用两种方法核算同一生产经营过程。如果这两种方法能有效的结合运用,则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更好的效果,同时减轻成本的核算工作。当前两种方法的结合运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和主张,尚无统一做法。(1)企业日常核算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期末对需要按全部成本法核算的内容进行调整,适应企业对外报告财务信息的职能要求。变动成本法具有全部成本法不可比拟的诸多优势,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核算企业产品的成本,加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工作。(3)企业日常核算以全部成本法为基础,期末对需要按变动成本法核算的内容进行调整,适应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此种观点认为:编制全部成本法是唯一符合当前会计制度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编制的财务报表即符合我国目前税法的要求,也符合所有者、政府及潜在投资者等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此,企业的日常核算也应该以全部成本法为主。
(二)综合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对比分析 笔者倾向上述第一种方法:企业日常核算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期末对需要按全部成本法核算的内容进行调整,满足企业对外财务报表的要求。理由如下:(1)变动成本法更能体现会计的配比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当期的变动成本全部构成产品成本。只有销售出去的那部分产品的成本才能计入到营业成本中,用当期的产品销售收入补偿。当期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与当期会计期间的关系更紧密,因此这部分费用只能由当期的收益补偿。(2)变动成本法更符合现代化生产的客观需求。在当前新制造环境下,生产自动化、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等在企业中开始广泛运用,逐步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所占比重由传统制造环境下的40%左右下降到了新制造环境下的不足8%。由于制造费用的剧增,其分摊标准若只用人工小时,将难以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变动成本法能更准确核算企业利润,进行内部成本控制。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当企业当期产量大于当期销量或者期末存货大于期初存货时,用全部成本法核算的利润将会大于变动成本法的核算的利润,因为存货会带走部分固定制造费用,从而减少当期的成本费用。因此全部成本法是鼓励生产的,通过增大产量而非扩大销量达到降低当期费用、增加利润的目的。同时过多存货也会占用企业大量资金,增加存货成本,降低企业资产周转率。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核算的成本资料可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边际贡献等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3)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结合运用。在日常工作中,以变动成本法收集、核算企业产品生产的相关资料。同样设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生产成本”、“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成本”等常规会计科目,它们的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与全部成本法相同。在“制造费用”科目下增设“制造费用变动制造费用”和“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两个二级科目,分别归集生产过程中的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产品的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变动制造费用”三部分构成,直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要求,指导企业生产管理工作。
具体核算如图3。
企业的日常经营就以此流程图为基础进行核算,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销货成本、存货成本和税前净利。上述计算结果不作为对外提供财务信息的依据,只适用于企业内部生产管理,以便分清各部门的经济责任,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促使管理层重视销售环节,防止企业盲目生产。并为企业提供边际贡献等重要信息,帮助企业科学进行本量利分析和产品的盈利能力分析,切实有效地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为日常生产经营的决策提供依据。
期末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要求,将“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在已销售产品、未销售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摊,按照全部成本法的要求,将变动成本法下已计算的产品成本加上已销售产品应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构成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在此基础上核算当期利润;将期末存货应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追加计入存货成本,列入存货价值。将剩余的固定制造费用即在产品应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追加计入在产品成本。这两部分最终构成资产负债表“存货”科目的期末余额。如此,固定制造费用就被分成了两个部分,随产品进入到两个不同的领域:已经销售的产品应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进入当期营业成本,由当期产品销售收入补偿;由期末存货负担的固定制造费用被递延至后续会计期间。
具体核算如图4:
综上所述,虽然采用变动成本法核算企业生产成本有许多优势,也符合现代化生产的要求。但变动成本法在我国起步较晚,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其自身也有一些缺陷,特别对于成本按照成本性态的划分,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划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质量的高低。因此,变动成本法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应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只有通过长期实践和理论研究,才能摸索制定出一套更完善、可合理、更实用的变动成本计算方法,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更科学和有效的服务。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变动生产成本;固定制造费用
“变动成本法”(Variable Costing)在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由美籍英国会计学家哈里斯提出。当时,哈里斯根据杜威-阿尔末化学公司的实际资料,根据变动成本法与传统的完全成本法对税前净利的影响,揭示了变动成本法的优点,使变动成本法的观点得以迅速传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经济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决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企业管理当局要求会计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更为广泛、更有用的信息,以便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和日常控制,于是变动成本法不胫而走,广泛应用于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西欧各国企业的内部管理,成为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变动成本法的概述
所谓变动成本法,是指在组织常规的产品成本计算的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只包括产品生产过程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即变动生产成本,而把固定制造费用即固定生产成本以及非生产成本中的固定部分作为期间成本处理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变动成本法产生以后,人们就把财务会计中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称之为“完全成本法”,而完全成本法是以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为前提,将全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变动成本法改变了完全成本法中把固定制造费用在本期销货与存货之间进行分配的老传统,而由当期的销货负担全部的固定成本。其理论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产品成本只是随产量增减而增减的变动成本。在管理会计中,产品成本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是那些随产品实体的流动而流动,只有当产品实现销售时才能与相关收入实现配比、得以补偿的成本。因此,产品成本只应该包括在生产成本中发生并随产量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变动制造费用。二是固定制造费用应该作为期间成本。固定制造费用主要是为提供和维持设计生产能力所发生的费用,与生产能力利用程度无关,同产品的实际生产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其总额不受实际产量变动的影响,不应计入产品成本。同时由于固定制造费用总是按期发生,随时间推移、随该期间的消逝而消逝,所以当期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应该全额列入当期的期间成本,直接从当期的收益中扣减,而不是随存货递延到下一个会计期间,则应在费用发生的当期全部列入收益表内,作为“贡献毛益总额”的减项。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
由于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在计算产品成本和确定企业损益时,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方法截然不同,所以为了深刻认识变动成本法的特点,应该将其与传统完全成本法进行比较,充分揭示两者之间的区别。
(一)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
变动成本法首先要求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把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部分,尤其要把混合成本性质的制造费用按生产量分解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完全成本法要求把全部成本按其发生的领域或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凡在生产领域中为生产产品发生的成本就归于生产成本,发生在流通领域和服务领域由于组织日常销售或进行日常行政管理而发生的成本则归属于非生产成本。
(二)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中的固定部分则全部被作为期间成本处理。在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包括全部生产成本,只有非生产成本才作为期间成本处理。
(三)销售成本和存货成本的水平不同
变动成本法下的存货成本不包括固定生产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全部计入当期销售成本。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生产成本被计入产品成本,并要在存货成本和销售成本之间进行分配,存货成本包括当期部分固定生产成本。
(四)确定税前净利的程序和结果可能不同
变动成本法下,按贡献毛益确定程序计算税前净利。所谓贡献毛益确定程序是指税前净利计算过程中,首先用营业收入补偿本期实现销售产品的变动成本,以确定贡献毛益,然后再用贡献毛益补偿固定成本,确定当期税前净利。在完全成本法下,首先用营业收入补偿本期实现销售产品的销售成本,以确定销售利润,然后用销售利润补偿非生产成本,确定当期税前净利。
(五)损益表的编制不同
在变动成本法下,通过计算贡献毛益这个中间指标来确定本期损益,所以称变动成本法编制的损益表为“贡献式收益表”;在完全成本法下,通过计算销售毛利这个中间指标来确定损益,所以称完全成本法编制的损益表为“职能式收益表”。
(六)提供信息的用途不同
变动成本法是为满足面向未来决策,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而产生的。由于它能够提供科学反映成本与产销量、利润之间有关量的变化规律的信息,因而有助于加强成本管理,强化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业绩考核等职能,促进以销定产,减少或避免因盲目生产而带来的损失。完全成本法是为反映生产产品发生的全部资金耗费,确定产品实际成本和税前净利,满足对外提供报表的需要。
三、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从前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变动成本法的诞生,突破了传统的、狭隘的成本观点,为加强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开创了新路。这种成本计算方法的优点,可扼要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从理论上来说,这种方法更符合“费用和收益相结合”这一公认会计原则的要求
也就是说,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应当以产生的收益为根据,把有关的费用同所产生的收益配合前来。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就是把转作本期费用的成本,按照成本习性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制造费用。它们需要按产品销量的比例,将其中已销售的产品部分转作销售成本,同本期销售相配合;另外将未销售的产品成本转作存货成本,以便于未来预期的收益相配合。另一部分固定成本,它们是为了保持生产能力并使其处于准备状态而应计的各种费用,它们只联系期间,并随时间的消逝而逐渐丧失,故应全部列作期间成本,同本期的收益相配合,由当期的净利来负担。
(二)能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为预测前景、参与决策和规划未来服务
采用变动成本法求得的单位变动成本、贡献毛益总额以及其他有关信息(如贡献毛益率、变动成本率、经营杠杆率等),对管理当局十分有用。因为它们能揭示业务量与成本变动的内在规律,找出生产、销售、成本和利润之间的关系,提供各种产品的盈利能力、经营风险等重要信息。
(三)便于分清各部门的经营责任,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
一般来说,变动成本的高低最能反映出企业生产部门和供应部门的工作实绩,完成的好坏应由他们负责。例如,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方面,如有所节约或超支,就会立即从产品的变动生产成本指标上反映出来,它们可以通过事前制定标准成本和建立弹性预算进行日常控制。另外,变动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还能把由于产量变动所引起的成本下降,同由于成本控制工作的好坏而造成的成本下降,清楚的区分开来。这有利于我们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及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成本控制,还能对各有关责任单位履行经济责任的工作实绩做出恰当的、实际的评价。
(四)促使企业管理当局重视销售环节,防止盲目生产
采用变动成本法后,产量的高低与存货的增减对税前净利都没有影响。在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组合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税前净利将随销售量同方向变动。这样一来,就会促使管理当局十分重视销售环节,千方百计加强促销活动,并把主要净利集中在研究市场动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搞好销售预测和已销定产等方面。力求做到适销对路,薄利多销,防止盲目生产。
(五)简化成本计算,便于加强日常管理
采用变动成本法,把固定制造费用列作期间成本,从贡献毛益总额中一笔减除,可以省掉许多间接分摊手续。这不仅大大的简化了产品成本的计算过程,避免间接费用分摊中的一些主观随意性,而且可以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计算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向日常管理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四、变动成本法的局限性
变动成本法虽然能为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供重要信息,但是它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一)不符和传统的成本概念
美国会计学的成本概念和准则委员会认为:“成本是为了达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以货币计量的牺牲。”按照这个传统观念,产品成本就应该既包括变动成本也包括固定成本,而按变动成本法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显然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何况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假设的结果,而不是一种非常精确的计算。
(二)不能满足长期经营决策和定价决策的需要
尽管变动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在短期经营决策中能作为最优方案的重要依据,但不能解决诸如增加或减少生产能力,以及扩大或缩小经营规模的长期决策问题。因为从长期来看,由于技术进步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额很难固定不变。
(三)从传统的全部成本法过渡到变动成本法时,会影响有关方面的利益
在实际工作中,如由原来的全部成本法过渡到变动成本法时,一般要降低期末存货的计价。因为要等这些存货售出时才能实现利润,于是就会减少当期的税前净利。就会使企业延迟支付当期的所得税和股利,从而暂时影响当期的税务机关的所得税收入和投资者的股利收益。
五、变动成本法在我国的的应用
目前国内对上述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应用,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设两套账,变动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平行进行;一类是将变动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结合起来运用。第一种核算方法的要点是对产品和存货的计价、税前净利的计算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等均使用制造成本法,在对内强化经营管理方面如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等,则采用变动成本法。由于这种方法工作量太大,难以为企业所接受。对于第二种方法,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有入主张平时按制造成本法核算,期末根据制造成本法所提供的成本及其他资料另行计算变动成本;有人主张平时按变动成本法核算,期末根据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及其他资料来计算制造成本法下的单位产品成本,并以此来完成对外报表的编制;有人主张平时按变动成本法核算,期末通过账务处理调整为制造成本法;有人主张将变动成本法融合于制造成本法中,通过增设成本项目,经过特殊的账务处理来达到结合运用,等等。
上述几种方法各有利弊,在方法的选择上,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定。既可以对这些方法进行改进,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如二级核算搞得较好的单位,可在车间二级核算时采用变动成本法核算,而厂部一级核算时不采用变动成本法核算,在编制报表时对车间二级核算的资料进行合并、汇总及调整。总之,既要做到切实可行,又要满足工作需要。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关于成本的划分。变动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结合运用的一个基础就是成本可按成本习性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这种划分在一定程序上是一种假设的结果,并非绝对精确。但是,成本划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结果的质量,因此,科学的、符合客观规律的划分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实际工作中,纯变动成本和纯固定成本是不多的,如直接材料费、按产量提取的折旧费、计件工资形式下的直接人工工资等,而计时工资形式下的管理人员工资、按年限平均法提取的折旧费等都是固定成本。除此之外,大多数费用是混合成本,对成本划分工作的重点是对混合成本的分解。混合成本是一种同时含有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双重特征的“中间”成本,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半变动成本、半固定成本、延期变动成本。混合成本分解的方法通常有高低点法、散布图法、回归分析法。我们应根据混合成本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解。比如水费、电费,一般为半变动成本,一部分是基数,属固定成本,另一部分则根据耗用量乘单价计算,属变动成本。掌握了这一点,分解工作就容易得多了。混合成本的汇集可用多种方法,既可以在费用发生时根据已确定的模型直接分解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然后再汇集,也可以按项目汇集后再分解,还可以对混合成本进行综合分解等等。在进行成本划分时,我们要注意一个“相关范围”的问题,由于生产经营能力及环境因素(物价、政策等)的影响,超出了这个“相关范围”,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都可能变为混合成本,相反亦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尽可能地简化工作。
(二)关于结合方法的灵活运用。结合方法的成败不仅关系到某种结合方法能否为企业管理者接受,而且也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工作中灵活运用、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周照勇.变动成本法应用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
1战略成本会计的概念和作用
战略成本会计和传统成本会计一样,都是由专业的财务人员或会计,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如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存货管理与售后服务进行全面成本监控,并为企业的管理者或投资者提供投资决策的有效数据,为企业不断地适应市场环境,在其行业中保持一定的竞争地位,提供管理和评价企业的战略性论据。具体而言,战略成本会计是从成本的角度,将成本控制嵌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通过成本规划和控制手段,始终保持或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获得高水平的竞争优势。因此,战略成本会计对于企业来说,将不仅仅是传统成本会计记账的功能,还有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策略的功能,即通过成本分析与管理实现企业的竞争策略,使企业基于当前的生产经营流程,为进一步的发展预测未来市场的走势,针对企业自身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进行战略性改革转变,始终保持企业处于成本不断优化的进程中,最终实现企业竞争优势下的可持续发展。房地产企业不同于制造业的生产经营环节,产品性质也有别于一般企业,但是,通过战略成本会计在房地产企业的应用,无论是存货在建环节(商品房或投资性房产)还是在销售环节、售后服务等方面,均体现出对企业发展有战略意义的管理作用。
2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中的战略成本会计
战略成本会计最直接的运用即在企业成本管理中,是对传统成本管理的再造与优化,是企业通过成本管理降低企业成本与发现企业发展战略的第一步。成本分析与管理可以通过成本核算找到降低成本的因素或生产经营环节,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待销售的商品房即为房企的存货,一般企业通过存货成本核算与管理,发现采购原材料的价格、次数,安排采购周期实现对原材料采购环节的成本管理;而房地产企业一般而言在其商品房的建造过程中对建筑材料的购买也需要采用战略性成本管理法则,通过对原材料采购次数、平均采购成本进行核算,从而科学设计原材料采购周期与采购次数,结合不同时间段的原材料价格最小化其建筑材料的采购成本支出;另外对商品房存货的销售环节,根据房地产市场景气程度进行逐渐“放盘”实现对商品房存货销售有节奏的控制,可以发现房地产行业或市场目前出现的问题或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价格策略或促销策略,配合发盘节奏实现房地产企业存货待销售费用的管理与控制,提高房企经营的绩效。因此,可以看出战略成本会计对于房企来说,是考虑将生产(建设)经营的某一环节联系全局,不仅将每一生产环节以成本控制作为量化手段与标准,更将每一生产环节在房企经营管理的整体系统中的成本优化因素予以研究发现,采取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将存货(待售商品房或投资性房产)成本价格分摊到各个环节,以发现各个环节成本改善的因素,最终从单一环节上升到全局成本优化的高度,体现了房企企业管理策略的战略性高度。
3战略成本会计在房企售前、售后服务管理中的应用
战略成本会计贯穿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而对于房企来说根据售前市场调查情况制定存货销售价格与销售策略,根据销售的实际情况对售后销售环节的反馈从而控制销售费用,能够实质性帮助房企降低销售成本、提高销售业绩。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售后服务管理中,战略成本会计主要变现为适度服务质量控制、销售网点布局与路线设计、售后服务的完善三个方面。适度服务质量控制对于房企来说,销售环节的服务质量控制与成本挂钩,即有效的销售培训使销售人员能够提高房地产的销售业绩,销售培训费用与销售人员提成费用的控制,都是战略成本控制的适度服务质量控制的关注环节;销售网点布局则是通过市场调查设计房地产销售的主要售楼部与广告宣传投放地,通过合理的销售网络布局实现较小成本耗费下的高销售业绩与目标,这在房地产销售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合理有效的销售网络布局,如地铁进出站口的广告牌设计,能够在人流量的地方设置醒目的销售广告,战略成本会计能够权衡广告费用与销售业绩之间的关系;另外,旅游景区房地产在市区设立的售楼咨询中心,也需要考虑人流量与周围居民或市民的收入情况,战略成本会计即能够通过该环节的成本分析与控制实现对销售网点布局的优化升级;售后服务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应该是越来越受重视的环节,因为房地产企业的销售团队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售后服务往往是房地产开发商移交到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对商品房售后的各种物业管理事务的预期感受与满意程度,这不仅仅是对房地产企业战略性发展的高要求,也是对与房地产休戚相关的物业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战略成本会计要求房企在售后服务质量的管控,实际上对于房企改善服务质量并进一步提高销售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房企来说,售前售后环节关系到房企销售业绩的可持续化与企业商誉或形象的进一步提高,要想将其做得更好,就要增加售后服务的设施和相应的售后服务人员。
4战略成本会计在房地产企业高层决策管理中的应用
战略成本会计不同于传统成本会计的最明显之处,即在于其对于企业来说的战略意义。房地产企业需要时刻关注和了解市场动向,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价格走势,战略成本会计通过市场调查、企业成本控制与市场未来走势预测为房地产企业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帮助企业高层制定有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如有市场竞争力的价格决策或是商品房促销决策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而关于房地产企业与竞争对手优劣势方面的比较研究,则有利于企业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战略成本会计还能够帮助企业了解准购房者的需求方向,有助于房企制定有利于企业与消费者双赢的发展性策略。另外,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战略性成本会计信息的使用,无论是企业经营决策管理人员这还是企业的投资者,是企业经营过程最为直观的状态描述与分析,有效的成本分析与管控将大大提高这方面信息的使用效率,有效服务于企业管理。
5结论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较为平稳的时期,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绩效将成为成熟的房地产企业在同业中竞争的有利因素,战略成本会计则成为房企科学管理的有效制度性安排,企业显然有必要改变其传统的经营模式,落实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采取科学的成本分析与管控措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长期优势地位。
作者:曾思芳 单位:自贡银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