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口腔感染管理制度

口腔感染管理制度

时间:2023-08-24 17:18: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口腔感染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口腔感染管理制度

第1篇

1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1.1医疗器械的污染

口腔门诊拥有众多不同种类、形状复杂、较难清洗的医疗器械,通常与患者的口腔黏液、牙齿、血液以及唾液等进行直接接触;同时这些医疗器械价格一般较为昂贵,不能一次性使用,一般都需要清洗和消毒灭菌后重复使用。但由于口腔门诊的医疗器械结构较为复杂,常常在交接、空腔等部位残存着不易清洗的组织碎片,这些未能清洗干净的残留物极易造成医疗器械的污染,进而造成患者交叉感染[2]。此外,口腔门诊还存在一些手动牙科器具、牙科旋转器具、牙科注射器具、根管器具等,都是传染疾病的常见传播媒介。

1.2诊治环境的污染

口腔门诊医院的诊治环境是极易被忽略的感染危险因素。口腔门诊是集中对口腔疾病患者进行接待、诊断、治疗的综合性场所,众多口腔疾病患者在此环境下进行呼吸、吐出唾液;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高速旋转的机器会将带有病原菌的唾液、组织碎片以及血液甩出在空气中,极易造成治疗环境空气、地面以及物表的污染。有研究表明,口腔门诊空气合格率低于70.0%,治疗期间飞出的唾液、组织碎片以及其他液体是造成口腔门诊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3,4]。

1.3一次性医用辅料的污染

棉签、棉球、垫布、纱布以及纸巾等都是口腔门诊常用的一次性医用辅料,一般用来清理患者血液、唾液、止血等,这些与病原菌密切接触过的一次性辅料如果不能合理回收处理,极易传染病原菌,造成感染。除此之外,口腔门诊常见的一次性杯子、医用手套、镊子以及注射器在给患者和医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是造成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1.4医务人员交叉感染

口腔门诊的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患者的口腔病患部位、唾液以及血液等进行接触,如果不具备较强的无菌防护意识,未能及时对与病原菌接触部位进行清洗或者进行清洗时未按照规范进行,都会使医护人员成为交叉感染的传播源。

2控制感染的管理对策

2.1加强感染宣传教育,提高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意识

首先医院应该定期对全体医人员进行感染防护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教育,对于口腔门诊医务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口腔医疗器械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培训;同时组织人员到上一级医院进行参观,提高医护人员感染控制的意识。规范操作,在对患者进行诊治时要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必要时穿防护服;治疗完成后及时摘取口罩、帽子和手套,做好手卫生,处理好一次性辅料。同时还应该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检查,保证自身未受疾病传染或本身不是传染源,将自身从交叉感染中摘除[3]。

2.2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器械消毒管理制度

制定“口腔门诊专业操作规范”、“口腔门诊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规范”、“口腔门诊一次性医用辅料回收管理制度”以及“口腔门诊防护感染相互监督管理制度”,要求口腔门诊医护人员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对医疗器械、一次性辅料等进行消毒处理[5]。①每次进行医疗器械消毒处理时都应保证至少2人在场进行操作,同时严格正确对过程进行记录。②对于结构复杂、接触病原菌的高危器械严格按照清洗-浸泡消毒-高压高温灭菌的流程进行。③在日常实践过程中,口腔门诊医护人员应该及时对医疗器械的消毒处理,探讨研究防护感染措施,不断改进现有操作规范。④建立健全相应的相互监督、赏罚分明的制度,做到大家相互监督、改进有赏、违反必惩。

2.3定期对诊治环境进行消毒

口腔门诊环境的污染是造成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定期对诊治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是排除这一危险因素的主要方法。①地面清洁。定期打扫口腔门诊的地面,重点清除治疗时飞溅出来的血液、组织碎片以及灰尘,然后将新洁尔液喷洒在地面,仔细清洁门诊室内的每一处。②全面消毒。在对整个门诊进行清洁打扫后,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才能达到排除诊治环境污染的目的;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清洁消毒地面、物表;用紫外灯消毒照射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0min。③日常保持。对口腔门诊进行清洁和消毒的手段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医务人员在日常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及时处理血迹,定期清洗门诊内的牙床、手柄、头托等。

2.4妥善处理一次性医疗辅料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科学合理地对一次性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与患者黏液、血液或者组织碎片等有密切接触的棉签、棉球、手套等一次性医疗辅料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处理和回收;对于注射器、探针以及手术刀片等尖锐器械应放置在专用利器盒内,按医疗废物处置。

2.5加强日常细菌检测,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医院不仅要制定相关的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规范和制度,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常见病原菌的日常检测,定期对口腔门诊的空气、医护人员手、消毒灭菌医疗器械、物体表面等进行微生物培养检测,以确保现行的消毒管理规范措施能够达到目标效果。此外,对于用于口腔门诊的消毒灭菌液应定期更新,以避免适应性耐受菌的出现;同时还应记录紫外灯以及空气消毒机的工作时间,做好日常监测。

3总结

本文对我院口腔门诊感染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口腔门诊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多次使用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处理操作不完善,医疗废物处理不当,缺乏科学合理的消毒灭菌管理制度以及从业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等。针对上述因素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①加强感染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意识;②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器械消毒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进行消毒灭菌处理;③注重日常环境维护,定期对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④加强日常细菌检测,确保消毒灭菌效果,改进消毒灭菌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降低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武迎宏,陈致诚.口腔诊疗机构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8):912-914.

[2]秦红梅,周丽,赵文捷.口腔专科医院器械集中消毒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4):2070-2072.

[3]胡秀琴.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护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2):73-75.

[4]袁有兰.门诊口腔科的消毒管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138-139.

第2篇

【关键词】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管理;感染诱因

1本院口腔科门诊院感诱因

(1)口腔科日常管理工作缺乏,管理制度未能得到有效落实。院感管理机制是否能够有效落实;医务工作者是否能够遵守无菌原则;手卫生状况的优越性;个人防护质量;灭菌工作的规范性;医疗环境的清洁性;医疗设备的消毒质量等直接决定了院感质量。对于口腔科门诊部门而言,若各各项管理机制均未能充分落实,在工作中,医务工作者忽视了无菌原则的重要性,不仅未能严格加强手卫生,而且个人防护工作不到位,都可能会影响消毒质量、灭菌质量以及清洗质量,加之口腔部门内部工作人员整体素养参差不齐,部分医务工作者所学过的无菌知识很快忘掉,无菌观念不强。(2)门诊环境污染;口腔门诊室是集检查、诊断、治疗为一体的空间,而口腔是人体四大菌库之一,其细菌数量之大、种属之多,居四大菌库之首,在牙面或牙龈沟之中集聚的牙菌斑每一克超过1011个。不仅如此,患者还表现出开放性强以及流动性强等特征,如果医师应用洁牙设备时,气溶水雾中出现病原体物质,治疗牙病时手机钻头所产生的气溶胶等都能污染周围环境[1]。(3)口腔科各种医疗设备的消毒工作缺乏彻底性。由于口腔科医疗设备种类繁多,不仅形态普遍缺乏规则性,而且价格也相对昂贵,增加了消毒难度,特别是口腔科诊疗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牙科高速手机,他们夹持平针及磨头、扩大针、治疗中要进入口腔,接触粘膜合组织。

2预防措施

建立健全各种消毒制度,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成立口腔科感染管理小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结合本科的特点,每月开展自查自纠活动,配合院感控科不定期检查,并将两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追踪问题。制定整措施。并纳入质控。(2)每月科室感控小组医务人员组织感控知识学习与培训,提高科内人员对感控知识的认识程度,学习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手消毒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废物管理条例》、《口腔科消毒管理制度》、《职业防护管理条例》等[2]。(3)重视对空气以及诊疗环境的定期消毒,对于治疗椅以及操作台等设备,当患者使用完成后,都需以含氯消毒液进行有效消毒。流水痰盂应保持清洁,无血迹,患者用后立即用含氯消毒剂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清理污染物,正规消毒处理,并进行终末消毒。(4)严格手卫生制度。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在院感传染中,其手部发挥着传播媒介的作用,为防止院内出现交叉感染问题,需要加强对洗手程序的进一步规范,及时带手套。强调手卫生的重要性,严格执行“七步洗手法”避免交叉感染,每个诊室配备了非接触式水龙头,洗手液和快速手消。(5)重视无菌操作,以消毒工作—清洁工作—灭菌工作为原则及顺序,对口腔科内设备进行消毒。清洗后根据器械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灭菌方法,以免设备受损[3]。此外,在与患者破损粘膜组织、创口组织以及血液组织直接接触后,需对诊疗设备进行有效灭菌以及消毒,若诊疗仪器与患者皮肤黏膜组织直接接触,同样要予以消毒处理。手机牙钻的灭菌。一人一用一灭菌。由专职护士统一收回,灭菌发放。使用后先用含氯消毒剂初步消毒,开启水汽冲洗,再用超声冲洗,然后烘干机烘干,放入预蒸空高压灭菌器灭菌。扩大针、手术刀、剪刀、凿子、拔管器械等全部应用高压蒸汽灭菌。在治疗台上放置一个袋盖k桶,内放含氯消毒剂,用于盛放污染的器械。专职护士巡回发放灭菌器械并收回污染器械。对于手术及拔牙等治疗患者先作五项传染病筛查后,才能进行治疗。对于有传染病病人用过的器械特殊处理,杜绝交叉感染。补牙器械、修复印模、石膏模型的消毒先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消毒后。用流水冲洗干净后用干热灭菌器灭菌。修复模型、蜡块、石膏模型则应该在紫外线1m距离内照射1h后备用,以防交叉感染。(6)重视无菌物品日常管理工作,如果口腔设备缺乏外包装,或者是物品接受灭菌处理后,需将其统一放至无菌储物室中,下次应用时,应当用镊子对其进行夹取。此外,无菌储物罐中的所有设备,一旦打开,就需要对开包日期作详细说明,且开包1天后,必须进行灭菌处理。(7)重视无菌监测工作,对各种设备、器械表面以及空气等进行细菌监测,预真空高压锅的细菌监测。每月监测一次,各种使用器械则需予以细菌培养,频率是每月一次,如果有特殊情况出现,需加大监测频率[4]。(8)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防护力度。对于口腔科中的医务人员而言,除了要树立正确的感染观念外,还要提升防护意识,学会针头回帽及打碎安瓶的正确处理。发现职业暴露后及时正确处理伤口。上报感控科,查找暴露感染源,及时注射免疫球蛋白,或长效青霉素等一系列流程[5]。在接诊工作中,除了要对患者疾病病史以及健康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外,还要辨别其病原性的隐患,诊疗时着装整齐,戴帽子,口罩,防护镜,无菌手套,必要时穿防护服。以防被病人的唾液、血液、飞沫污染。保护自己免受病原体侵袭。建立医务人员健康档案,每年对医务人员进行体检,每年对感染高危群体进行专业预防接种工作,从而提升医务工作者抗病毒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金英淑,李静.口腔科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现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z2):187-188.

[2]曹桂平.有效地护理管理可明显降低口腔科感染[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337-338.

[3]陈文平,黄少宏.口腔科环境感染传播预防措施[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5,8(1):56-60.

[4]赵红征.浅谈我院口腔科感染管理[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2):304.

第3篇

关键词:口腔科;职业防护;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86-02污染的器械对护士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消毒灭菌不彻底直接造成院内感染和疾病传播。为了杜绝院内感染和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我们强化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防护措施,最大限度控制院内感染发生,把院内感染控制在零。强化职业防护意识确保医疗质量和职业安全工作顺利进行。强化各项管理制度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杜绝减少职业危害和预防院内感染发生

1 危险因素

1.1 生物因素:主要病原微生物包括HIV、HBV、HCV等经血液传播的病毒。口腔科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接触病人的唾液、血液、受到污染的器械,护士在回收消毒清洗传递过程中是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而我国是乙型肝炎感染较严重的国家,乙肝病人唾液中HBsAg阳性率为50%~60%,说明通过病人唾液、血液而引起病毒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而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无法确定每个就诊病人是否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因此我们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是很重要的。

1.2 潜在因素:经过病人唾液、血液污染的器械如口腔科专用镊子、探针、拔髓针、洗髓针、扩大针、注射空针等,在回收分类消毒清洗过程中不慎被刺伤都会造成感染机会。据统计护士在针刺伤中占80%,因血源性传染污染的针头刺伤占60%.

1.3 物理因素:紫外线的影响对人体的皮肤和眼睛有刺激性,可造成皮肤水肿、红斑、皮炎等。

1.4 麻醉剂:研究当中接触麻醉剂的研究人员中有不良妊娠结局、肝脏病、肾脏病及维生素B12代谢紊乱的发生率较高

1.5 心里因素:由于口腔科护士的特殊性,护士主要进行牙椅、器械、材料、患者之间,每时每刻都处在紧张的工作当中,再加上急诊、重症、复杂患者,极易造成口腔护士心里生理疲劳

1.6 各种消毒液的应用常用的过氧乙酸、含氯消毒液、戊二醛对地面、物品、空气、桌面、消毒使用等都会引起工作人员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造成化学物品的有毒物质对人体的伤害。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预防感染知识培训,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及操作规程。强化防护意识,提高医疗安全,减少职业伤害的发生。结合本科室院内感染的特点完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化管理。

2.2 加强自我防护和预防措施,消毒室护士应加强自我防护在回收用过的污染物品、器械时必须戴防护用具:帽子、口罩、面罩、手套、围裙避免接触消毒过程中的飞溅污染。对回收的物品分类处理、存放、浸泡在指定容器内防止交叉感染,对用过的锐利器械集中浸泡锐器盒内避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2.3 提高对HIV、HBV、HCV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对用过的锐利器械连同治疗盘一起收回避免走动传递时相互刺伤,不要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注意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双方防护。在进行操作时应特别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锐器划伤刺破,如不慎被污染的锐器刺伤时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再用碘伏消毒,必要时去外科进行伤口处理,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及时上报院内感染科采用药物预防处理。

3 总结

院内感染在社会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已经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因此我们在日常操作中注意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慎独精神的培养,使护理人员自觉主动为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而努力。口腔科护士的自我防护和控制预防院内感染是我们工作中的重点。加强自我防护和预防措施,因此我们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是很重要的。强化各项管理制度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杜绝减少职业危害和预防院内感染发生。强化职业防护意识确保医疗质量和职业安全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个体口腔诊所;问题;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14-0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3年10月-12月,由相关人员对通化市32家个体口腔诊所进行全面检查。

1.2方法

了解口腔诊所中所有从业人员的相关情况,检查医疗器械是否配备到位,消毒方法与效果,是否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操作。

2结果

本市个体口腔诊所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差别较大。本次调查的32家诊所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卫生问题。集中表现在消毒工作不到位,消毒方法不正确,消毒器械未配备完全,口腔医疗器械合格率为73.6%,医生手细菌总数合格率为83.2%。另外,一些医护人员的卫生意识较差,专业水平不高。

3个体口腔诊所存在的问题

3.1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经调查发现,一些口腔诊所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加上制度难以落实到位,导致个体口腔诊所管理不规范,医疗水平与质量也明显低于正规的医疗机构。另外,个别诊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擅自扩大诊疗项目范围。这样做不但会对患者就医产生误导,还存在不小的医疗风险。

3.2医护人员的从业水平偏低

一些诊所没有根据规定悬挂执业许可证,有的诊所还以各种理由为借口不出示相关证书。另外,一些医护人员并无从业资质,缺少执业医师证、护士证等。这明显和我国的相关法律相悖。医护人员的学历分布:大专以上:20人,中专:18人。由此可见,医护人员的文化水平整体不高,专业性也有待提高。

3.3消毒管理不到位

一些口腔诊所没有达到基本的医疗要求。很多口腔诊所没有设立专门的独立诊室,也未划分出无菌区。还有一些诊所尽管划分了无菌区、半无菌区,但并未严格执行,将无菌区和半菌区混在一起。医务人员直接在不分室、不分区的情况下开展相关诊疗工作。另外,无菌物品未按要求保管,与其它物品混放。

4加强个体口腔诊所卫生监管的对策

根据通化市个体口腔诊所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才能实现口腔诊所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其医疗水平,为人们提供优质、安全的口腔诊疗服务。

4.1政府引导,加强行业监管

个体口腔诊所的职能作用是为周边群众提供基本的口腔诊疗服务,比如,治疗常见的口腔疾病、提供口腔卫生保健服务等。因此,政府要加强引导,可以把所有个体口腔诊所均纳入卫生行业管理,并出台专门的管理制度,如《中国个体口腔诊所管理条例》,并统一行业技术规范[1]。同时,采用统一的行业准入机制。要求个体口腔诊所医生必须获得我国口腔执业医师资格证,护士必须有执业护士证。若无上述资格证,必须坚决取缔个体诊所。另外,通化市政府还应积极引导有资质的个体口腔诊所参与到社区公共口腔卫生服务,更好地为当地群众提供口腔卫生服务。

4.2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医护水平

通化市卫生局应积极开展个体口腔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活动,要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开展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个体口腔诊所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比如,可以规定个体牙医或护理人员必须每年参加多少次业务培训。又如,可以选派优秀的医务人员到正规的大医院或高校去接受继续教育[2]。卫生局开展的培训工作要以消毒知识为主,增强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与守法意识。在操作前后必须按规定严格洗手或对手进行严格消毒,穿戴一次性手套,避免引起交叉感染。

4.3积极宣传,增强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

卫生局要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向广大个体口腔医务人员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他们的自律意识。当然,也可以在业务培训过程中开展宣传工作,向大家介绍《医疗器械监督监管条例》、《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等[3]。同时,让牙医了解一次性无菌器械和普通医疗器械的不同用途与使用方法,不同医疗器械有不同级别等常识。这样将有利于对牙医的监管,从过去被动监管变为主动遵守。同时,也有利于从源头上管控医疗器械的购进渠道,将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排在门外。

4.4加大监管力度,规范诊疗行为

我们卫生部门必须重视对个体口腔诊所的监管,采取专项检查与日常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年检查无遗漏,检查覆盖率为100%。要将那些卫生情况差、屡教不改的诊所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开展经常性检查,并对其进行教育、培训,增加回访次数。当发现问题后,要马上指出,并勒令其整改。针对有严重违法行为的诊所必须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以起到惩治的目的[4]。同时,卫生监督部门要给予指导,帮助个体口腔诊所规范消毒流程与消毒管理,实现诊所消毒的规范化。

4.5积极引导诊所更新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水平

笔者认为通化市政府应出台一些优惠措施,逐步引导个体口腔诊所更新医疗设备,改善诊疗环境。个体口腔诊所必须配置的医疗设备包括:牙科治疗椅(至少1台)、单片X射线机、脉动真空压力蒸气灭菌器、其它辅助设施等[5]。诊所要合理布局,应设有候诊区与治疗区,还应设置专门的器械消毒室。同时,不同治疗室也要分隔开来。

结语

本次调查显示,通化市个体口腔诊所管理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完善。我们卫生部门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个体口腔诊所的监管与指导力度,使个体口腔诊所管理尽快走上规范化之路。

参考文献

[1] 文学锦.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1):1268-1269.

[2] 李方兰,周静.口腔门诊医院感染因素探讨及预防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7, 24(6): 588.

[3] 解希帝,王亚丽,秀珍,等.呼和浩特市个体口腔诊所消毒质量监测[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4):321.

第5篇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中心感染管理,保障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遵照阿城区卫健局关于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及东台人民医院感染爆发事件两次学习会议精神要求。现将我院感染管理工作自评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社区中心感染管理实行业务院长领导下,组建社区中心感染管理委员会,院感管理小组,三级网络管理,保证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完善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

制定了社区中心管理各种规章制度(如医院感染控制制度、消毒药械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流程、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及处置流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检查标准等)并要求相关人员认真学习贯彻执行 以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院感科不定期下科室督促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多年来医院未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事件。

三:加强对重点科室的感染管理工作

供应室采用高压灭菌,坚持在无菌包外使用指示胶带,无菌包内使用指示卡进行自我监测和日常监测 保证了消毒灭菌质量,有效的控制社区中心感染发生。

四; 抓好临床各科室消毒隔离监控工作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工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设立手术室,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及工作流程清洁消毒流程,治疗处理患者坚持一人一针一用一废弃原则,患者出院后床单元终末消毒处理。治疗室无菌物品与一次性物品分开放置,无菌物品开启后记录开启时间。每日空气消毒机消毒空气。

五:有完善的检测制度

定期对各科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监测。对使用中消毒剂(碘伏)定期监测

六:医疗废物管理

感染管理科制定了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别放置。设立医疗废物回收登记本双签名并有记录可查。

七:认真开展自查自纠

通过自查我们还存在诸多问题

1、医务人员对院内感染知识与控制意识浅薄。

2、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消毒灭菌观念有待加强。

3、感染控制细节做的不够。

4、手术室、供应室、口腔科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功能流程洁污分开医患分开的要求。

针对我社区中心存在问题逐一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

1、健全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力度

2、明确职责 责任到人

3、制定社区中心感染管理培训计划,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思想意识

4、大力倡导洗手 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并使用符合要求干手设施。

5、病房被褥床单枕套清洗登记制度。

由于我社区条件有限,还存在很多不足,感染科一定吸取这两次爆发事件教训,引以为戒、举一反三、警钟长鸣。我们相信在上级领导的重视下对于发现问题积极整改,提高医院防范医院感染责任意识和能力水平,不断总结经验虚心学习确保医疗护理安全发展。

第6篇

上半年院感工作主要围绕市质控中心督导检查存在问题,逐步完善各项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监测工作:1-6月医院感染病例发生13例,发病率为0.62 %,病原学送检率84.6%;在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监测中留置尿管53例次,尿管使用率3.27 %,发生尿路感染1例,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是1.49‰;外二科出现1例二类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85%。共检出多重耐药菌患者2人次,按照要求进行隔离诊治。按照计划开展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将数据上传至全国感控基地。

二、手卫生:上半年抽查手卫生时机558次,实际实施464次,手卫生依从性83.15%,时机主要是接触患者或清洁/无菌操作前依从性差;正确率77.59%,主要存在洗手法执行时间不足15秒,个别人六步洗手法不正确。

三、培训:

1.院内:对新招录人员进行岗前医院感染知识培训14人次,且考核合格;针对2017年职业暴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聘请专家来我院授课,提升医护人员防控水平;根据临床科室需要深入科室进行针对性的培训4次(内容流感防控、手卫生、医疗废物、安全注射、感染病例诊断、横断面调查)。

2.院外:11人次参加市区组织的培训会议;参加市质控中心组织的研修班人员5月份通过考核。

四、重点环节管理:

1.手术室:1月份对手术室空气进化设施进行维护-更换过滤网,经洁净检测及空气培养结果合格后重新开展手术;针对质控中心专家提出的手术室存在的器械清洗等问题逐一进行整改。

2.胃镜室:根据天津市内镜质控要求对我院的消毒记录进行规范。

3.口腔科:选派3人次分别参加医大口院组织的培训,提升口腔科感染防控意识。

4.医院感染暴发处置演练:4月份进行了演练,加强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暴发相关知识的掌握,进一步明确各科室职能,完善机制,提高临床科室的鉴别能力,快速响应及处置能力,最大限度降低危害,保障医疗安全。

第7篇

【关键词】新生儿无陪病房;病房管理;院内感染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789-02

新生儿抵抗力低下,皮肤薄嫩,角质层发育差,皮下血管丰富,局部防御功能差,而易发生感染,因此在无陪病房加强病房管理,预防院内感染,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满足新生儿生长发育的需求和促进疾病的早日痊愈。

1.优化病区布局与环境:新生儿病房建筑布局不合理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病区面积小,患儿多,床位密度高,病房床间隔小等,缺少空调换气设备,病房通气性差,是造成空气污染,消毒隔离措施不完善,极易造成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和皮肤感染。在优化病区布局时要科学布局,严格分区,在病房功能分母亲哺乳室、出入院处置室、医务人员更衣室、值班室等非限制区在最外侧,医生办公室、治疗室、配奶室等半限制区在中间,新生儿室、沐浴室等限制区在最内侧,设置隔离病室病区,水龙头应采用感应式、脚踏式开关,配备一次性擦手纸巾。新生儿室实行全封密式管理,做到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室温恒定在24~26℃之间,湿度在55%~65%之间。新生儿室要备有快速手消毒液供再次擦手消毒用。

2.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监测项目。建立健全了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新生儿病房查房制度、新生儿消毒隔离制度、新生儿病区探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规定及新生儿院内感染控制评分标准等,定期对科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对院感工作的认识。每月监测物体表面(暖箱消毒前后、奶具、监护仪等)、工作人员的手、一次性物品、做空气培养等,如发现不合格者,找出原因重新进行消毒处理,再次进行监测,直到合格为止。室内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体检一次,每三月进行一次咽拭子和粪便培养。

3.探视制度规范.有报道,母婴室探视前、后10分钟的空气培养合格率分别为76.67%和16.67%,表明探视后空气污染严重,增加了外源性机会感染的发生率[1],因此必须规范探视制度。直接探视时,为了减少患儿医院感染的风险,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探视模式,本着保护性隔离,避免交叉感染的原则,针对患儿不同病情阶段和生理状况,确定绝对谢绝探视、按规定探视、有条件放宽探视等多种模式。如病情危重,则要求家属根据病情变化随时床边探视,严格控制直接接触,多看少动。对不能母乳喂养的患儿原则上以看为主,尽量减少触摸。对不同探视对象及父母健康状况规定不同的接触程度,为减少抱出患儿探视的被感染机会,要求探视者探视前洗手、戴口罩和鞋套,穿隔离衣,探视人员主动遵守病区探视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使其自觉在患病期间不探视,主动配合遵守医院探视管理制度。

4.加强患儿使用物品的管理.每位患儿床单位的所有物品,包括衣服,包被,枕巾等,清洗干净后熏柜消毒后使用,保证一人一套一巾,不得共用或挪用,新生儿食具严格执行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工作程序,早产儿暖箱,蓝光灯每日消毒液擦拭,严格按规定进行终末消毒,消毒前,后做细菌培养,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管道、早产儿暖箱内的水槽每日清洗后,更换蒸馏水。

5.加强基础护理。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院感的重要途径,医务人员的手可作为病原菌的传播媒介,间接传播流感,肠炎等感染性疾病的病菌,洗手是最简单、方便、有效的预防和减少院感的重要措施,规定医务人员每次检查、治疗、护理前后,出入感染病室,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时均要洗手。新生儿每日沐浴,保持皮肤的清洁,特别注意观察颈周、耳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有无破损、脓点、红疹等,预防臀红,每次大便后用柔湿巾擦洗干净,保持皮肤干爽。口腔护理时认真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破损,霉菌感染等。气管插管,胃插管,中心静脉置管,雾化,都是抢救危重患儿的必要措施,但操作过程中极易造成气道黏膜损伤,胃液返流等现象,增加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有报道,36例气管插管的新生儿中有8例(22%)发生气管感染,而在612例未插管的新生儿中有97例(1.7%)发生感染[2]. 对呼吸机等侵入性治疗装置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定期消毒并加强对感染的监测,新生儿出院后做好终末消毒。

6.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极易导致患儿体内的正常菌群紊乱,各种条件致病菌得以繁殖,出现菌群替代现象,继发二重感染,长期使用抗生素,机体防御屏障的正常菌群遭到破坏,增加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机会。

综上所述,做好医院病区的科学布局,严格分区,综合消毒管理工作,规范探视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发现问题后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解决,这是搞好医院感染工作的关键。我院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通过规范化、制度化和常规化等综合管理,有效地控制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8篇

1.1一般资料

本院神经外科2012年1~12月946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及医院感染控制质量记录为对照组,2013年1~12月1378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及医院感染控制质量为研究组,两组住院患者性别、年龄、病种、病情轻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医院感染监测方法及诊断标准依据

两组的监测方法: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均以卫生部(现卫计委)2001年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诊断依据对感染病例进行诊断,以卫生部2009年4月1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312-WS/T312-2009《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为依据,对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综合性监测,调查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进行常规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优质护理服务,护理措施如下。

1.2.1更新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模式

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是促进医患和谐,提高患者满意程度,就是要更新、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改变功能制分工方式为分组包干,分床到护,责任到人,为患者提供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包括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健康指导等,有利于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杜绝医院感染病例爆发流行。

1.2.2强化基础护理

认真落实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切实落实晨晚间护理、口腔护理、留置导尿的会阴护理等,为患者提供舒适、整洁的环境,以愉悦的心情接受治疗护理,既提高了护理质量,也可以增强患者的机体抵抗力,特别对昏迷、颅脑手术后患者做到抬高床头,定时翻身、拍背,做好气道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各种导管的管理,能有效地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1.2.3加强制度落实

制度的建立健全和严格落实是提高执行力的保证,优质护理服务要求护理人员要具有“慎独”精神,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严格执行护理管理制度,同时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如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手卫生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清洁卫生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确保诊疗护理器具消毒灭菌效果,加强病房管理,保持病房清洁空气新鲜,减少陪护和人员流动,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控制技术规范、标准,提高护理人员医院感染控制能力。

1.2.4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医院感染患者多数为接触性感染,主要通过侵入性检查和治疗,其中由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彻底洗手与手的消毒可使医院感染发生率下降50%。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在洗手设施匮乏的状况下,本院在病室内及高危患者或多重耐药菌患者床旁均配备快速手消毒剂,方便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家属随时使用,改变了以往戴手套代替洗手的不良现象。

1.2.5加强医院感染重点环节的管理

重点环节包括各种插管、注射、手术、内镜诊疗操作等,而神经外科多为病情危重的高危患者,长期留置各种导管如静脉导管、导尿管、呼吸机管道和手术切口等,极易导致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及呼吸机相关肺炎等重点部位医院感染,优质护理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执行相关的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标准,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对照组2012年住院患者946例,医院感染45例,医院感染发生率4.76%,研究组2013年住院患者1378例,医院感染23例,医院感染发生率1.66%,感染率下降3.10%。研究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现代医学迅猛发展,医院感染问题日益凸显,世界卫生组织通过调查提出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性措施: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等。2012年卫生部(现卫计委)印发《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2012—2015年)》中要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任务就是要加强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管理,全面落实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医院感染的预防成本远远低于治疗成本,因为部分科学的干预方法有时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投入;如重症患者采用适宜的半卧位,减少因吸入而引起的肺部感染;选择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最佳部位;每天评估是否停用呼吸机或拔除导尿管;术前隔夜或当天备皮并使用专用工具或脱毛霜;从手卫生做起,严格控制医院感染第一关等,这些最简单的手段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而这些最简单的手段大部分是通过护士操作来完成的,医院感染感染管理工作始终贯穿于整个医疗护理工作的全过程,护理人员在整个医疗行为中是具体的执行者,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都离不开护理操作。更新服务意识,转变服务模式,增强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的执行力,更有利于医院感染控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医院感染发生率4.76%,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1.66%,感染率下降3.10%,而感染部位分布中以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率下降最为显著。

4结语

第9篇

【关键词】 口腔医疗门诊;医疗废弃物;感染管理

随着口腔专科门诊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新的诊疗操作技术不断应用于疾病诊疗中,伴随而来的医疗废弃物日益增多,引起医务人员乃至社会人群的关注。如何对疾病诊疗后的医疗废弃物进行收集——分类——规范——运输——终末处置管理等,成为医院领导、后勤部门领导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内容。规范管理是否到位,不仅关系到改善社会环境、医院环境卫生污染状况;而且关系到医院医务人员、就诊病人的身体健康;重要的是关系到有效地减少和预防病原微生物流行传播疾病。2003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对医疗废物的产出、分类、收集、转运、焚烧及处理的全过程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标志着我国医疗废物处理进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使我们口腔专科医院医疗废弃物的处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防止诊疗中、诊疗后医疗废物引起的交叉感染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

1 门诊医疗废弃物种类

1.1 感染性医疗废弃物 口腔医院门诊诊疗工作与综合性医院门诊诊疗工作不尽相同,其疾病受口腔特殊的组织解剖生理特点的限制,分科细,治疗途径多,每一项治疗必须通过医师双手完成整个治疗过程。治疗结果必须通过护士双手及保洁人员双手完成污染器械收集、洗涤、消毒、灭菌,敷料及各种废弃物回收、分类、转运等,产生的医用废弃物种类多、数量多,几乎涵盖了8种医疗废弃物分类内容的全部,因而更具有传染性及传播疾病的危害。例如:诊疗操作使用高速手机头和牙钻;龋齿等治疗用的各种类型器械及小器械;水汽枪、吸唾器;拔牙用的各类器械;正畸牙、修复牙使用各类器具等,其表面残留病人口腔内血液、唾液、食物残渣、磨牙碎屑组织;污染的各种敷料,如:棉条、棉球、棉签、小纱布、小毛巾、牙胶、小纸捻等,数量众多的敷料均染有血液、唾液,成为医用废弃敷料交叉感染的途径之一。

1.2 非感染性医疗废物 诊治牙病所使用的各种重金属类,如汞、砷、铅等特殊废弃物;放射科废弃的冲洗X线胶片液;病理科废弃的各种病理组织切片标本;检验科废弃的各种血液标本、病原体培养基标本、废血清、废标本、采血用品等;修复科、正畸科废弃的技工印模材料、石膏模型、石英砂等;药剂科废弃的挥发性、蒸发性化学药剂废气;洗衣房洗涤排放的污水;手术室、供应室洗涤器械的污水及残余物;各科室废弃的损伤性刀片、缝合针、扩大针、光滑针、金属成形片、金属车针、拔髓针等。均会产生物理、化学、放射污染源,同样对医院医务人员身体健康及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1.3 一次性医疗用品废弃物 一次性无菌医疗器具的推广使用,对预防口腔疾病诊疗起到了预防作用,受到病人、医护人员的欢迎。但增多的医用塑料废弃物如:一次性治疗盘、口镜、镊子、探针、漱口杯、手套、胸巾、印模、托盘、注射器、针头等的处置使医院难以承受。例如:就诊人数日门诊量1000~1500左右人次,需使用1000~1500套的一次性无菌治疗用品。长此下去,每日、每周、每月、每年产生的废弃物可想而知。这些废物可成为最直接的污染源头,成为血液性疾病传播的传染源。这些医疗废弃物在医院的产生不仅对医院内医务人员有造成感染的危险,也可能污染环境造成社会疾病的流行[1]。

2 门诊医疗废弃物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

2.1 组织管理及制度不健全 表现在:有组织、有制度、但不健全。未建立主管和监管部门,或两者未能协调配合。对医疗废弃物的类别、规范、处置缺乏足够的重视,使组织管理制度落实和执行流于形式,长期以来未能引起各级部门重视。如:后勤管理部门无专人环保负责制;医疗部门、护理部门、感染管理部门的协调、检查、监督职责不到位。

2.2 分类环节控制不严格 医院医疗废弃物的产生——分类——收集——回收——运输——焚烧等环节应是一个连续的系统程序。但我们在工作中时常表现:诊疗后废物混放、混装;锐器废物与医用其他废物混放、混装;医用废物与生活垃圾混放、混送;废物装袋过满、过多散落等现象依然存在。电梯旁、楼道内、马路上常常可见到医疗废弃物留下的痕迹。为传播疾病埋下了严重隐患。

2.3 规范操作不严格 表现在:诊疗使用后注射器与针头不卸或不分类;一次性治疗配套盘器械用毕丢弃在生活垃圾中或不分类混放一起;一次性手套、口杯、纸巾使用后丢弃在生活垃圾箱内等,缺乏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操作的意识,既没有保护病人,也未到达保护自身健康的目的。

2.4 终末处理运输不严格 表现在:将院内废弃物集中车辆运输至院外垃圾场焚烧,缺乏医疗废弃物严格的分类、分装标准和运送标准;缺乏社会的必要监督机制;缺乏对医疗废物处置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缺乏必要的防护用品及安全防护专业技术紧急处理等知识培训。加之交接手续不完善、不规范,专人负责填写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登记制度基本处于滞后空白,从而造成了医疗废弃物不规范收集和运输。

2.5 医务人员防护认识不到位 表现在:防护认识淡化,认为口腔诊疗工作废物面广,种类多,不仅含有易致伤人体的锐器物,还有大量含有致病微生物具有感染性、病理性、化学性、放射性、血液性物质常伴左右,怎么处置是保洁员、院务部门、感染管理部门的事,对医疗废物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思想重视。

2.6 医院环保设施滞后于医疗业务技术的发展 表现在:暂存处设置及建筑不合要求,管理脱节,设施不全,设备陈旧,废水管网渗漏,废水排放不标准,装运及存放地点简陋或露天放置或离工作区域太近。认为运行维护费用高,回收处理费用多,经费负担难以承受等。对挥发性、蒸发性、污染源未进行有效的过滤装置排放等。

3 门诊医疗废弃物管理工作中的对策

3.1 加强组织管理完善规章制度 建立由后勤部门负责制的行政管理组织,医教部门、护理部门、感染管理部门协助监督检查。各科室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标准执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标准。如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工作中对医用废弃物处置的职责和工作制度,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制度,回收人员体检制度等,将医疗废弃物的管理纳入医疗后勤管理质量范畴。对医用废物有分类收集、分类装置、分类标示(如:生活垃圾用黑色塑料袋,医用废物用黄色塑料袋,以及锐器放置耐刺、防水、防渗盒)。对生活垃圾在公共场所设置带盖垃圾箱,减少医务人员及病人的直接接触污染。每日科室有保洁人员对医用废物收集、分类、运送至医院放置点进行交接记录,每月统计上报。改变目前医院对医疗废弃物管理中存在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的现状。转贴于

3.2 加强医疗废弃物设施的建设 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减少排放的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建立医用废弃物与生活垃圾定点、定车、定位、定装置、定专人的运输流程;防止医疗废弃物在收集、分类、运输过程中丢失、遗弃或混入生活垃圾,给社会、医院造成污染;开展对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技术研究,变废为用,变害为宝。

3.3 加强环节控制与规范操作 医院从医疗器材敷料用品使用后产出源头抓起,实行严格的统一采购;科室从领取数量、种类进行把关;保洁员对使用后的敷料废物类规范收集,分类装袋贴标示,定时定点交接给医院负责废物存放处理专业人员;省内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定点医疗废物回收公司,定期规范密封运输焚烧点处理。从而杜绝医疗废物流入社会,达到防止污染源扩散污染环境及危害社会人群。

3.4 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环保职能部门的协调统一 省内建立医用废物焚烧处理点。解决目前各医院尤其是离城市较远的中小医院各自为政,购置焚烧炉焚烧医用废弃物,即达不到完全焚烧毁废物,又造成空气质量环境严重污染;解决目前存在的另一现象大医院负担高额回收医用废物费用,中小医院无力交费、无力投资,无处设点,加之经费受限而出现的医用废弃物混杂于生活垃圾中运出医院外丢弃或填埋;医院则应解决好医疗废弃物暂时贮存场所,对贮存时限等规定进行监督检查并做出判定[2]。反馈给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3.5 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的宣传教育 在国家危险废弃物的名录中,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弃物排在第一位。尤其是口腔诊疗后的医疗废物,如果处理不当,很易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形成交叉感染或二次污染。因此,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废弃物相关的宣传普及教育至关重要。开展书面宣传与授课培训相结合;科室检查与纠正不合理的分类、处理方法相结合;强化医院各级各类医务人员对医疗废弃物的重视。使每个医护人员都意识到医疗废弃物的危害性,做好个人防护,并积极参与。从而减少和避免因医疗废弃物而引起的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3.6 加强院务后勤部门的监管力度 确保医疗废弃物从初始产生、回收、分类、装袋、运输、焚烧,做到交接手续等全过程进行重点关注,做到万无一失。并有定时巡查督促管理分工职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解决、关注、汇报,防止对医院内外环境造成污染。这样不仅可有效地防止医疗废弃物流失,还可明确废弃物管理各环节责任,起到一定约束和监督作用。

3.7 加强专业培训与监督治理 对医疗废弃物处置操作专业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学习,采取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乳胶手套、专用工作服、防水围裙、胶鞋等,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必要时免疫接种,防止其操作中健康受到损害。提高他们对医院医疗废弃物危害的思想认识,提高在岗责任心,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环保意识。

3.8 加强医疗废物包装,贮存管理 科室按要求分类、分别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袋3/4时进行封口或密闭容器,有明显的标识,送至医院固定放置点;医院按要求有医疗废物贮存设施和场所,贮存不超过两天时间,并没有警示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蚊绳、防盗、防儿童接触安全措施等,专车、专用、专路线运输,并做好记录,如产生单位、类别、送交科室、日期等。

随着口腔医学技术的发展,诊疗后的医疗废弃物产量、数量将会越来越多。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医疗诊疗结束后带来的医疗废弃物处理问题,离国家对医疗废弃物管理的新法规条例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这需要一个认知过程。医疗机构、医护人员都必须意识到医疗废物正确处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在为数不少的医院,医疗部门还未从旧的医疗废弃管理模式中走出来,缺乏正规的实行办法和运行机制。且经济政策、处理废弃物、废水的技术水平滞后于社会经济与医疗技术发展。出现政策管理办法与现实操作脱节,有漏洞、有薄弱环节。如:注重强调焚烧与填埋为主,注重医院自行无害化终末处理等。这样,既不能废旧利用,又不能技术更新转化再利用;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空气环境、水源环境、土壤环境质量。因此,我们应在确保诊疗疾病安全的前提下,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金属类医疗器械(如:治疗盘、口镜、镊子、探针等口腔诊疗器械),重复消毒灭菌使用,以减少医疗废弃物产量,塑料垃圾产量;减少使用器械中诸多中间环节的污染;改变过去管理、处理模式,向综合治理方面发展去研究和探讨。将医疗废弃物的分类、处理重点放在具有传染性危害的关键医疗废弃物品上。狠抓严格回收——严格分类——严格包装——严格运输四个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医院各部门相互协作与沟通,发挥各部门监督管理职能,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医院医疗废弃物造成的医源性和外源性感染,切断交叉感染途径。减少医疗废弃物给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医院成本的投入,为病人、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清洁、安全的诊疗环境。使医院医疗废弃物处置更趋合理化,并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规范医疗废弃物的管理[3]。使口腔医院医疗废弃物管理工作真正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张红玲.医用高度危险性物品的全程质控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5):454-455.

第10篇

【关键词】 污染; 消毒; 院内感染; 控制; 预防

中图分类号 R246.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7-0141-03

【Abstract】 Oral outpatient hospital infection threatens both doctors and patients medical security,which has a bigger harm.Controling and preventing the oral outpatient hospital infec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oral medicine health development,and it is an obligatory duty of oral outpatient medical care personnel.Oral outpatient reasonable space design and improveing the disinfection equipment,reasonable personnel structure,the strict disinfe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the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al prevention principles and four-handed technique,always reflecting aseptic concept are the key to th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dental clinic.

【Key words】 Pollution; Disinfection;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Preven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Qingshui County People’s Hospital,Qingshui 741499,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7.077

口腔门诊诊治范围广泛,需较多的医疗设备、器械和材料,工作内容以各种口腔内的操作为主,大部分为侵入性操作,如果诊疗器械消毒、灭菌不彻底或药物、材料、器械受到污染,易将病原微生物直接带入患者体内,传播各种疾病;口腔门诊医护人员常受到牙科手机、洁牙机工作时喷溅出的污染液体及气溶胶的侵袭,经常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脓液及各种锐器,防护措施不到位也可引起各种疾病,故口腔门诊日常工作中医患双方都存在院内感染的风险,如何减小或避免这种风险,是口腔医护人员的神圣职责。

1 口腔门诊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

1.1 口腔门诊诊疗器械消毒不合格

口腔诊疗器械在清洗、消毒、保养、贮存等环节,未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部分口腔门诊存在消毒死角,各种磨头、技工钳、蜡勺、雕刻刀、正畸专用器械、正畸带环、托槽、弓丝、牙胶尖、印模、模型、修复体等的消毒常不被重视。

1.2 诊室内发生的各种污染

发生在口腔门诊内的各种污染使各种病原菌广泛存在,污染了诊室内各种物体的表面及诊室内空气,病原菌扩散、进入人体的概率显著增加,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概率,常见的污染情况如下。

1.2.1 医疗设备、器械的污染 牙科综合治疗机因机型种类较多,设计各有特点及缺陷。下挂式手机连接管易受到唾液、血液污染;基层单位多数手机无防回吸装置,手机及牙科综合治疗机气、水路系统易污染;机器内蒸馏水在加注时常存在污染情况;在基层,多无儿童专用牙科综合诊疗机,一台牙科综合诊疗机几乎适合于所有患者,其扶手易受唾液、血液污染;三用枪常难以卸下,难以彻底清洗、消毒,每看一个患者,即已污染;牙科综合治疗机各种开关极易污染;手机及洁牙机工作时的喷溅污染;高速手机卸针器多不注意清洗、消毒,多个患者公用,污染严重;口腔医疗器械消毒良好,但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污染。

1.2.2 口腔科专用药物及材料的污染 在口腔诊疗过程中口腔医护人员用已经污染的双手或器械取出或调拌药物、材料,引起药物、材料及其外包装的污染,如失活剂、氢氧化钙、CP、FC等药物及正畸材料的污染问题,未引起广大口腔医护人员的重视。

1.2.3 医护生活及办公用品的污染 医护生活区未单独分开,生活区物品易受到喷溅物、气溶胶等污染物的污染;医护人员在进行口腔操作时直接接打电话,拉抽屉、开门窗等;戴着污染后的手套开处方、写门诊病历等,污染了办公用品;许多口腔门诊只有一个普通水龙头,既清洗污染器械,医护人员又洗双手,水龙头开关污染严重;抹布及拖把未按清洁区、污染区严格分开使用,造成污染。

1.2.4 口腔门诊医疗垃圾污染 医疗垃圾未按有关规定分类、贮存、销毁处理,污染周围环境,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很大的健康危害。

1.2.5 诊室内空气污染 口腔门诊诊疗区、候诊区未分开,布局不合理,诊室空间小,缺少通风换气装置,洁牙及普通的牙科治疗产生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气溶胶污染诊室内空气[1];部分口腔门诊牙科治疗机痰盂污水排出管道欠通畅,血液、唾液等各种污染物残留,经空气挥发,污染诊室空气。

1.3 医护及清洁人员职业暴露

口腔诊疗需很多尖锐器械,在清洗、消毒、包装、使用、销毁等环节上,难免出现意外刺伤,易引起院内感染。

1.4 忽视口腔门诊院内感染

对口腔门诊院内感染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投入,人员、设备、器械、材料短缺;口腔医护人员缺乏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无菌观念淡薄。

2 口腔门诊院内感染发生的途径

2.1 接触途径

接触途径是各口腔门诊院内感染发生的主要途径,引起的后果较为严重。各种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污染物通过医护人员双手、器械或药物等进入患者体表、体内;医护人员、患者或家属双手触及诊室内污染物,将污染物带给自己、同事、或家人等,产生医护之间、医患之间、患者和家属之间或更广泛的交叉感染。

2.2 呼吸道途径

高速手机及洁牙机工作时产生的气溶胶中含有大量的病菌,通过呼吸道可进入人体,使人体致病;部分患者或医护人员患有呼吸道传染病,污染了诊室空气,病菌进入他人体内,引起相关疾病。

3 口腔门诊院内感染引起的常见疾病

3.1 病毒性疾病

比较常见的有乙、丙、丁型病毒性肝炎,各型疱疹病毒引起的疱疹、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感、艾滋病等。

3.2 细菌、真菌等引起的相关疾病

结核病,各种化脓性感染,破伤风,念珠菌病,梅毒等。口腔门诊院内感染引起的各类疾病中,以病毒性疾病危害较大,特别是乙型肝炎、艾滋病最为常见,我国是世界上HIV感染及AIDS迅速增多的国家之一,这意味着口腔患者中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的比例将逐年增加,在口腔领域,艾滋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直接传播;通过污染的器械、飞溅到皮肤、黏膜上的血液、唾液以及气雾中的微生物间接传播。我国乙型肝炎发病率在10%左右,口腔医护人员HBV感染率保守估计为25.8%[2],说明口腔门诊中医患双方接触乙型肝炎病毒的概率非常高,很容易传染乙型肝炎。

4 口腔门诊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4.1 做好口腔门诊消毒、灭菌工作

4.1.1 严格执行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制度 一次性口腔器械盒在使用前必须检查包装是否完整,是否在有效期内,杜绝一次性器械反复使用;牙科手机一人一用一消毒;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内的器械必须达到灭菌合格,接触病人完整黏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必须达到消毒合格[2],杜绝一次性消毒外包装材料的反复使用;成形片、玻璃板、调刀最好高压灭菌,杜绝一片玻璃板、一把调刀使用于所有患者;要注重放置银汞合金材料的小布块的消毒;修复管理正畸技工室物品:修复技工室的印模、蜡块、石膏模型及各种修复体,每次使用后均置于500 mg/L含氯消毒液中浸泡消毒5~10 min后,流动水下清洗干净,晾干,放于清洁容器中保存备用。

4.1.2 口腔诊室内各种物体表面的消毒 被污染的表面必须每天清洁、消毒,遇到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一般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特殊问题表面可依据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达到可靠的消毒效果。

4.1.3 诊室内空气的消毒 每天开始工作前及工作结束后用紫外线消毒各一次,每次30 min,消毒时紧闭门窗,消完后开窗自然换气10 min,人员方可进入。

4.2 避免或减小各种污染,有效控制感染源

口腔门诊内发生的各种污染,特别是口腔诊疗器械、设备、材料、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的污染是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根源,控制污染源,可有效控制院内感染。

4.2.1 口腔医疗设备、器械要改进落后的设计理念,杜绝因设备缺陷引起的各种污染,三用枪、医师座椅升降手柄、牙科椅升降开关、手术灯开关等部位,一位患者使用后多已受到污染,应及时清洁并用消毒抹布擦拭,有条件的口腔诊室,这些部位可采用一次性塑料薄膜覆盖,一人一用即更换,可增加患者就医安全;避免给牙科椅、医师座椅套布质护套,因其易污染,难以常规擦拭消毒;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管理日趋规范,但在使用环节上易出现污染,要加强无菌观念,出现污染及时消毒或更换污染器械;要重视各种磨头、技工钳、正畸专用器械等的消毒工作。

4.2.2 口腔科专用材料、药物由专人保管,使用时应由护士取出、调拌,杜绝材料及包装的污染,发生污染,应及时废弃或消毒处理;失活剂、氢氧化钙等药物使用时常与牙髓组织接触,易进入血液循环,更要加以注意。

4.2.3 医护办公用品表面常易受到污染,医师给患者开处方及书写门诊病历时应摘掉手套,常规洗手,避免污染电脑、各种检查单、笔、门诊病历等;医护生活用品的污染,生活用品应放置在独立的房间,可避免被污染,医护在诊疗患者时,应杜绝接打电话,既不尊重患者,又污染了电话。

4.2.4 未经特殊处理的医疗垃圾按要求毁形、分类,妥善安全放置;手术摘除的人体组织应分类无害化处理,做好各类医疗垃圾的移交及记录工作;口腔门诊内应设立专门的污染器械清洗区及医护人员洗手区,水龙头应采用感应控制开工或脚踏开关控制开关,消除因传统水龙头开关污染而引起的污染物的扩散;抹布及拖把应清洁区及污染区分开使用,做好标记,避免混淆,并定时消毒。

4.2.5 诊室每天要通风换气2次,每次20~30 min,患者及家属应在候诊区候诊,减小科室空气污染和被感染的风险;有条件的单位,接牙可设立单独的房间,技工喷砂、打磨室应有相应的通风及保护措施。

4.3 采取普遍性预防措施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对所有临床医师提出,在工作中必须采取普遍性预防措施,即假定所有患者都有潜在的传染病而在诊疗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只有这样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口腔医师及患者的安全[3],口腔门诊患者数量众多,难以短时间内逐一排除哪位患者是否患有传染病,且在伦理上、制度上也不允许这样做,故可将每一位患者均按有潜在传染病的患者对待,医护人员采用常见传染病患者诊疗时的防护措施,适当提高防护级别,可基本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对于已知的传染病患者,可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患者在实施口腔手术前,应常规简单清洁口腔,并用3%双氧水、0.2%碘伏漱口,可明显减小口腔内的细菌,减小患者术后感染及菌血症的发生;口腔医师及护士患有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有可能对患者易造成感染时,应暂停工作,积极治疗。重视职业暴露伤的预防,完善职业暴露伤发生后的各种应急措施。

4.4 普及四手操作

口腔门诊工作以各种临床操作为主,目前多提倡四手操作[4],即一个医师和一个护士相互配合,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减小或避免了院内感染的发生。在我国西部地区,许多私人诊所、甚至部分公立医院口腔科都没有专业的口腔护士,口腔门诊医师既做手术,又当助手及巡回护士,不仅污染了手套,又污染了口腔科专用的药物、材料,使患者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院内感染必然要发生。国家应尽快制定强制性标准,规定口腔门诊必须按医师及病人数量安排一定比例的口腔专业护士,口腔医师门诊日常手术时按主刀医师要求对待,杜绝口腔医师双手污染,明确医师及护士岗位职责,将口腔门诊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作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医护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提醒、相互监督,严格遵守并执行国家制定的各种关于口腔专业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确保口腔诊疗过程中医患双方的安全,有效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4.5 加强管理、提高认识

口腔门诊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要投入相应的医疗设备、器械及相关的配套设施,科室布局及人员结构合理,要专人监督、管理院内感染业务,还需要检验科等相关科室的配合,做好消毒灭菌效果的检测工作,明确奖惩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断提高口腔门诊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水平;口腔医护人员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口腔门诊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工作,绝不敷衍了事,只做表面文章,应付检查,应在医德医风及法律层次上认识院内感染问题[5],真正考虑患者及自己在诊疗过程中的院内感染风险,要换位思考,提高认识,做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患者可以信赖的口腔医护人员。

口腔门诊院内感染重在控制和预防,其核心是做好口腔门诊诊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规范各种临床操作,减少或避免各种污染,防止各种病原微生物进入医患双方体表或体内,减小或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口腔门诊合理的空间设计、严格的器械消毒、管理制度、口腔医师和护士的密切配合、时时刻刻落实的无菌观念是控制和预防口腔门诊院内感染的关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法律维权意识的不断加强,因口腔门诊就医引起的院内感染纠纷日益增多,注重和加强口腔门诊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是口腔医学健康发展的必然步骤,是口腔医护人员必须认真完成的工作和使命,做好口腔门诊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不仅保护了患者的就医安全,又保护了医护人员,同时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医患关系将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顾红政,曹卫平.牙科手机高速旋转形成的气溶胶与医院感染关系研究[J].口腔生物医学,2011,2(3):145-146.

[2]卞金有,胡德渝.预防口腔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57-361.

[3]李刚.口腔诊所交叉感染消毒防护[J].广东牙病防治,2008,16(10):474.

[4]刘彩云,贺维,徐晓明,等.四手操作技术在口腔门诊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5):122-123.

第11篇

[关键词]医院感染门诊口腔科;管理

随着口腔科诊疗项目的增加,口腔诊疗过程中发生医院感染的潜在危险日益突出,口腔科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高位科室。口腔治疗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关注,由于口腔诊疗操作人多在口内进行,操作中牙科器具与患者的血液、唾液、口腔组织接触频繁,许多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都可通过此途径造成交叉感染,因此切断其经口腔器械和医务人员手的传播途径,加强和规范诊疗过程小的医院感染管理尤为重要。

1 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1.1 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足:口腔科医护人员如工作时着装不规范,未严格进行手的消毒,手套未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均可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牙科治疗中高速手机、气、水枪、超声波洁牙机都会产生飞沫携带着病原菌进人空气,造成空气污染,若易感者接触到含有致病菌的飞沫,即有可能引起感染。

1.2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不彻底:口腔器械都为含腔器械,特别是涡轮机、快、慢速机头、弯机头、直机头等形态不规则,价格昂贵增加了消毒灭菌的难度,且种类繁多,如洁牙手柄、高速涡轮手机、根管治疗器械、牙挺、凿子、牙周洁治器,可直接被患者的血液、唾液或分泌物污染,特别是高速涡轮手机,由于手机及其附件存在着复杂的腔隙和难以探入的管道,在钻完牙齿后会产生一种回吸力,将患者的血液、唾液吸进机头,而造成交叉感染。

1.3 医务人员手污染:医务人员直接与患者接触,容易被血液、唾液等分泌物污染,增加了医患之间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1.4 消毒灭菌不规范:口腔科医疗器械构造复杂,种类繁多,消毒难度大,若消毒剂选择不当,消毒液浓度不合适,消毒时间达不到要求,紫外线消毒不规范,均可成为口腔科的医院内感染因素。

2 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2.1 诊室环境的消毒和防护:诊室内配备空气消毒设备,每天工作结束后要进行终末消毒处理,诊室的工作台面、综合治疗椅和地面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空气用紫外线进行消毒。

2.2 口腔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使用过的非一次性口腔器械要按“消毒―清洗―灭菌”的程序处理。所有耐热的口腔科器械每次使用后分类包装采用快速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不耐热器械采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处理,浸泡时间规定>10h,器械自消毒液取出后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后再使用,或者干燥处理后放置于无菌容器中备用。用于口腔内操作的高速手机部件和低速手机部件,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后备用。口腔检查器材一律使用一次性物品。

2.3 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及洗手要求:口腔科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及配戴防护眼镜,治疗过程中避免戴污染手套去拿无菌物品,尽量使用脚控开关调节治疗椅。诊治患者前后或直接接触可能被血液、唾液、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后必须洗手,因手套可能穿孔而致手污染,因此脱去手套后也要求洗手。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能去除因接触患者而沾染的大部分微生物,因此必须规范的洗手,防止医源叉感染。

2.4 加强环境管理,作好个人防护:口腔科诊室、治疗室需每日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室内用紫外线照射2次/d,1h/次。诊断桌、窗台、地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2次/d。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前后均做到规范洗手。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正确规范的洗手是避免医院交叉感染、防止自身感染最有效的措施,仅此一项措施,就可以使医院感染率下降50%。为确保医患安全,操作者应戴一次性手套,并做到一人一用一洗手。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95-0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经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48小时后并发的肺部感染,或原有肺部感染用呼吸机48小时后又发生了新的肺部感染并经病原学证实 [1]。机械通气为危重新生儿生命支持的重要方法,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也错误了影响新生儿成活率以及预后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国内为17.5-70%,国外报告为9-70%,病死率高达50%-60% [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男10例,女6例,新生儿窒息4例,早产儿5例,肺透明膜病3例,感染性肺炎2例,肺出血2例。

1.2 方法:上述患儿均采用经口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时间超过48小时的患儿,采用一次性吸痰管从气管插管内吸出分泌物进行痰培养,严格执行无菌激素操作。

2 结果

检出病原菌2株,肺炎克雷伯氏3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

3 预防及护理措施

3.1 制定严格的NICU管理制度,加强NICU的管理。医务人员进出病房需洗手、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要保持病房空气清新、湿润,室温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55%-65%,病房每日开窗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用静电吸附式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现代,每日三次,每次一小时。病房每日用有效氯消毒液,湿式拖地2次,物体表面及墙壁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每月进行细菌学检测。不同病菌要分区隔离。严格限制进出人员,探视家长要穿鞋套、隔离衣,戴口罩、帽子。

3.2 严格执行手卫生,医务人员的手是NICU中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接触患儿前后用免洗手消毒液消毒手。插管时医务人员戴无菌手套,气管内吸痰时要戴无菌手套,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手卫生可以使医院感染发生率下降50% [3]。

3.3 抬高床头角度,平卧位增加胃内容物反流,增加VAP发病率 [4],抬高25°-40°可使患儿胃内容物及消化道赋存的病原菌不易反流,机械通气的患儿常规放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每两小时抽一次胃液和胃内气体,以减少反流而引起吸入。

3.4 口腔护理,经口插管,口腔处于开放状态,使口腔黏膜抵抗力、自洁作用减弱,使细菌在口腔内繁殖,并伴有大量的分泌物,每日要进行口腔护理,每日2-3次,根据口腔PH值选用口腔清洗液,以减少细菌数。当口腔分泌物多时易浸湿固定插管的胶布,引起插管松动,要及时更换,操作时动作轻柔,保护好插管,避免引起脱管。

3.5 呼吸机管道管理,建立人工气道破坏了正常呼吸道屏障,细菌易从呼吸机管道蔓延进入下呼吸道。呼吸机管道是细菌寄居的重要场所,冷凝水是细菌很好的细菌库,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及时倾倒,冷凝液收集瓶应置于管道最低位置,防止倒流向患儿气道,引起误吸。湿化器内添加灭菌注射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