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元宵节的传统风俗

元宵节的传统风俗

时间:2023-08-24 17:19: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元宵节的传统风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元宵节的传统风俗

第1篇

学校元宵节主题活动方案一

活动目标:

1.通过全园主题会,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意义以及主要的风俗习惯,感受元宵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积极参与主题会的准备和庆祝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体验。

3.大、中班幼儿乐于与弟弟、妹妹交往并关心弟弟、妹妹,小班幼儿乐意与同伴分享食品和快乐。

活动准备:

1.张贴海报,邀请家长来园参加活动。

2.举办幼儿自制花灯展,开展自制花灯评比活动。

3.展出能反映幼儿不断丰富元宵节经验的资料和照片。

4.排练舞龙、踩高跷、划旱船等节目。

5.自制、品尝元宵的各种材料和工具。

活动程序:

1.锣鼓队、腰鼓队进场,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在《金蛇狂舞》的伴奏下,师幼进行舞龙、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表演。

3.知识竞答活动。

4.宣布制作花灯的评比结果,为获奖幼儿颁奖。

5.文艺表演与游戏、猜谜活动穿行。

6.亲子元宵美食活动。

学校元宵节主题活动方案二

元宵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又称“灯节”、“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每逢上元,民间有张灯观赏的风俗。每年的元宵节活动方案都是大家关注的问题,人人都希望能有更多的创意,从而带来更多的欢乐,以下分享元宵节活动方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设计思考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灯节”。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伴随人们迎来春天,是把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在主题活动中,通过调查、参观、学习和表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幼儿不仅能对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更可以通过自身的参与和表现,进一步获得对节日气氛的体验,获取多方面的经验:

1.元宵节有吃元宵、玩花灯、猜灯谜、划旱船等丰富的风俗习惯。

2.“元宵”象征着“团圆”,它有不同的种类和味道。

3.元宵节有各种各样的花灯,给人们带来了喜气和欢乐。

4.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团圆的日子。

5.元宵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

二、各年龄段主题活动目标

1.大班主要目标:

(1)尝试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元宵节的相关经验,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

(2) 积极参与“闹元宵”的筹备和庆祝工作,在和老师、同伴一起过节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团圆的意义。

2.中班主要目标:

(1)知道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玩灯、赏灯、吃元宵、划旱船等);

(2)感受与家长、老师、小朋友一起玩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的快乐。

3.小班主要目标:

(1)知道元宵节是团圆的节日,初步了解元宵节人们的活动和特别的食品——元宵;

(2)愉快地参与元宵节各种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气氛。

三、活动实施概况

活动名称:欢欢喜喜闹元宵(赏灯、猜灯谜)

组织形式:亲子形式(分年级组开展)

活动时间:20xx年x月x日下午 小班15:40、中班15:55、大班16:10

活动准备:园内展出各种各样的花灯和灯谜、各种小礼物

活动建议:

1.参观花灯展,欣赏花灯的外形、色彩、图案。

2.交流对灯谜的认知经验,丰富对灯谜由来、种类和结构的认识。

3.积极参与赏灯猜谜活动,老师对优胜者给予适当的奖励。

四、主题活动环境创设

园内大环境

(1)园内大厅悬挂教师、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和制作的各式花灯,花灯下悬挂各种灯谜;

(2)宣传展板:开展元宵节活动策划方案及要求。

班级环境

(1)师幼共同布置“美丽的花灯展”,悬挂幼儿购买或参与自制的花灯;

(2)收集幼儿在节日中赏灯、玩灯的照片,布置主题墙饰;

(3)在家长园地贴出“致家长的信”,介绍主题活动的构想和配合事项。

元宵之夜,小孩子们纷纷提着灯笼,四处游走玩耍。元宵佳节,不少地方都要举行彩灯展、花灯会。元宵的灯,有挂花灯、滚龙灯、迎轿灯、走马灯、放水灯、展冰灯……像北京的宫灯、天津的宝莲灯、上海的金龙戏珠灯、东北的冰灯,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过去灯内点蜡烛,现在用电,使灯更加奇幻多姿,五彩缤纷。元宵节有许多传统风俗和节目,如:闹社火、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猜灯谜、吃元宵等。元宵大多是用糯米面包糖馅做成的,它象征着全家团圆和睦、生活幸福甜美。

学校元宵节主题活动方案三

一、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整理资料,调查访问等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协作精神;

3.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4.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熟悉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5.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而尊重和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6.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活动内容:

1.了解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元宵节的习俗

2.学生动手自己制作灯谜、元宵灯作品进行评比。

三、活动建议及进程安排:

第一阶段:了解“元宵节”

学生方面:提前布置学生,利用寒假,借助电脑,让学生围绕“元宵节”的主题,提出你想知道元宵节的哪些知识?可以上网收集资料,也可以问问社区的爷爷奶奶们。

教师方面:以班为单位,班主任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有关春联知识、灯谜知识和元宵灯制作方法的专题辅导讲座,可以让学生到电脑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并有计划地组织大家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从而培养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阶段:1.学生就元宵节活动,以及掌握的元宵节知识,动手设计一份手抄报。

2.元宵节前学生动手自己制作灯谜、元宵灯作品,以备开学后进行评比

学生方面:每个学生制作一个春联或者灯谜;

第2篇

过了春节,最令佛山人盼望的就是元宵节就到了,下面,查字典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佛山元宵节的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佛山元宵节的习俗一、行通济

行通济是广东省佛山市一带的汉族民俗和民间宗教活动。作为在元宵节期间举行的游玩祈福活动。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扶老携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真正行通济是正月十六,但是后来政府改为正月十五。行通济是反映汉族传统信仰、风俗习惯及祈福仪式的民民俗文化活动。

元宵节当晚,几十万人齐集佛山通济桥前,呼朋唤友,或者一家老小,每人手持一架小风车,汇入拥挤的人潮,施施然迈过通济桥牌坊,口中默念“行通济,冇闭翳”,祈求时来运转。这种习俗源于明朝,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元宵行通济习俗的影响力,已扩展到整个珠三角和港澳地区,行通济已成为整个珠三角的年度盛事。

据说佛山城南今南浦公园附近以前有一条河通济河,河上有一条桥叫“通济桥”。河现在没了,桥还在,每年这一天,人们都到这里走过桥,烧香、抛生菜和转风车,人流络绎不绝,好不热闹。

行通济历史介绍

从明末清初开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四乡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200多年来,佛山人祖祖辈辈延续着行通济的风俗。而且还流传着“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蔽翳”是粤语方言,意指忧愁、衰气。)行通济 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个风俗习惯“行通济”。

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启六年(1620xx年),距今300多年。被称为佛山旧八景之“村尾垂虹”。民国后通济桥被拆,但行通济的习俗不变,人们每年仍不约而同地走过桥面。直到20xx年,佛山市政府顺应民意重建通济桥,以延续行通济的习俗。

据记载,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启六年(1620xx年)。开始是木石参半的拱桥,建成时,取名为“通济桥”。因为桥的位置建立在佛山涌的上游,正好是河涌的出口,当朝的户部尚书李侍问回到佛山时,发起募捐修桥。在建桥时,他征求了乡中父老和河涌下游的各乡父老的意见,用木石参半的方法,这样既能使桥结构雄伟坚固,又不至于阻塞下游的流水,利及众人。

佛山元宵节的习俗二、百狮争霸赛

南海千灯湖更是在正月十五(3月5日)千灯湖举行“百狮争霸赛”,邀请珠三角地区狮子参赛。在顺德的10个镇街,还保留着很多传统的风俗,在10个镇街推出的节目榜单中,不少蕴涵着浓郁的传统和年味。细数各镇街,主题多元化,学校、公园、广场等场所成为了活动的集合地。大良的新春系列活动将迎来一场精彩缤纷的欢歌喜舞,伦教的元宵灯谜活动正等候着才子佳人相会,容桂的春节篮球邀请赛也将火热上演。

第3篇

元宵节的由来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叫灯节,旧称上元节。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篡权。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人,扫除诸吕,拥刘恒(即汉文帝)为主。因为扫除诸吕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日,所以将这天定为元宵节。

汉文帝定名元宵节元宵节是汉文帝刘恒上台后,为了庆祝消灭诸吕、恢复刘姓执政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他当了皇帝,深感创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庆祝性节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合乎人们的愿望,也让人感到吉祥如意。这一夜京城不实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游玩。

元宵节吃元宵吃元宵“快乐的皮,幸福的馅,团团圆圆捏一块儿;问候的汤,祝福的火,幸幸福福煮一起”。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汤圆作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元宵节舞狮子舞狮子“勇气是一个人处于逆境中的光明”。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她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元宵节灯谜1、高台对映月分明 (打字一) 谜底:昙

2、层云隐去月当头 (打字一) 谜底:屑

3、家家迎元宵 (学校用语) 谜底:第二节

4、白糖梅子真稀奇 (打一食物) 谜底:元宵

5、赶制元宵闲不住 (五字口语) 谜底:忙得团团转

6、元宵节前后 (现代小说) 谜底:二月

7、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萧声 (节日纪念日) 谜底:元宵节

8、此时此地 (剧目) 谜底:元宵谜

9、一夜鱼龙舞 (民俗风俗词语) 谜底:元宵灯会

10、新春佳节话元宵 (报刊名) 谜底:半月谈

11、婚期定在元宵后 (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12、煤球和元宵一样 (打一成语) 谜底:混淆黑白

13、元宵 (打一成语) 谜底:一朝一夕

第4篇

   最新元宵节活动总结范文600字

  一、加强领导,广泛发动

  接上级通知后,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宣传开展本次寒假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告知家长朋友们利用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和传统美德的教育。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家长的支持力度,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开学初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反馈,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还是很支持我们这项活动的。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学生通过上网或民间收集,深入了解我国民间的“年”、“春节、元宵节”的来历、风俗等知识。3—6年级学生完成“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手抄报。各班积极上交手抄报,手抄报精致规范,内容丰富。

  2、“美在家庭,美在社区”环保行动。学生们与家长一道进行了过年前的卫生大扫除,使自己的家以靓丽的环境迎接新年。特别是三年级的郭慧洁同学在清扫卫生时家长还进了留影。

  3、我的春节剪影:用自家的相机记录下自己和家人过年的瞬间或开展活动的场景,在主题活动交流中各老师同学们进行了分享。

  4、拜大年活动:向师长、朋友发送电子贺卡或短信拜年,表达感恩之情,用无纸低碳方式互致新春祝福。

  5、在双节期间,我校大部分学生给家长献上感恩贺卡、感恩的话语等内容。还有学生在家做了许多家务活,扫地、做饭、擦桌子等等。

  三、反馈收集,及时总结

  开学第一天,学校就及时收集了学生制作的感恩卡片、手抄报和感恩祝福语等,周二下午第一节各班开展双节活动交流展示主题队会。

  此次活动意义显著,它丰富了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激励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了传统节日文化氛围,更好地体现了传统节日的魅力和时代感。今后我们要继续做好这项活动,不断掀起活动的。

  最新元宵节活动总结范文600字

  x月xx日,xx学校内张灯结彩,全校师生和家校综合治理委员会的全体家长们身穿大红色的节日盛装,一起热热闹闹地庆祝元宵红孩儿节。

  本次的元宵庆祝活动以“民俗文化进xx福娃纳福闹元宵”为主题。将民族文化、春节民间传统习俗融进节庆教育以此为载体,根植民族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元宵庆祝活动中,各年级都展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项目。一年级划龙舟、二年级自制花灯自编灯谜、三年级打腰鼓、四年级摇花船。各年级在寒假里就对相应的项目进行了道具的准备和展示的设计,今天的展示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年味十足。

  今年是猴年,在今天的元宵庆祝活动中,学校还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两位美猴王,其中一位美猴王就是由席璐校长亲自扮演的。美猴王一进会场立刻引起了全场的轰动,席校长在元宵祝福后给全场的红孩儿们分发了金币,并祝愿大家学习进步,在新学期收获连连。

  在全场的互动争章环节,四个年级队员相互参与,彼此考章。大家争着回答民俗问题、猜一猜趣味灯谜、学着做一做、比一比,在参与互动中了解民俗民风、感受民俗民情。

  每年的元宵活动是学校根植民族文化的传统项目,也是将校本节庆手册和活动实践相互融合的有效尝试,xx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同样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以此培养学生的现代风尚和民族情怀。

  最新元宵节活动总结范文600字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伴随着新学期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了。元宵节是个快乐的日子,更是热闹欢腾的日子。为了让孩子们更了解元宵节的一些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气氛。今天早上我们xx的全体老师和阿姨带领孩子一起搓汤圆、品尝汤圆。下午xx班的同学是从家里带来的灯笼,各种各样美极了!唯独我们x班的是和老师一起用红包动手制作的灯笼,也让大家打开眼界。提着这些大小不一的灯笼我们一起去公园游灯,孩子们提着灯笼在公园里走呀,跑呀,跳呀,到处都荡漾着他们的欢笑声。

  此次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加深对我国传统“元宵节”的认识,了解元宵节的一些风俗习惯,也让孩子感受到元宵节的欢乐的气氛,更是激发孩子门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元宵佳节是快乐的日子,更是热闹欢腾的日子,x月x日我们xx里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因为我们团聚在一起举行“快乐迎元宵”的活动。

  在教室里教师向大家介绍了元宵节的来历,让孩子们更近一步的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在元宵节特殊的日子里,在这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孩子们和教师们共同感受民间文化的博大情深。

第5篇

20xx年元宵节的阳历日期20xx年元宵节是阳历20xx年3月2日,农历正月十五,星期五。

中国人怎么过元宵节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据资料和传说,早在西汉时期,正月十五就已经受到重视了。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为这一天的主要习俗是吃汤圆和赏月,后来便慢慢演化为了“元宵节”。元宵节吃汤圆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它的由来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一种传说是汉文帝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一种是明帝点灯敬佛之说;有传说是和吃元宵习俗有关的东方朔助元宵姑娘与家人团聚的故事;又有传说是天帝神鸟被猎人所射,人们为逃避天帝惩罚,户户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爆竹,做出人间起火假象成功欺瞒天帝来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等等。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所以,元宵节又被称为古代的“情人节”。

正是这一年中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热闹的一天,大家赏灯、吃元宵、猜灯谜等等一系列活动,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又推向了一个。这些活动,也成为了我们炎黄子孙世代相传的传统习俗。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

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元宵节的习俗吃元宵: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元宵游艺:

挂花灯:此俗源于东汉,南北朝时已蔚然成风,唐代灯会定为三天,正月十四至十六,至宋代改为五天,明代则为十天,清代宫中则从小年开始就挂花灯。民间挂花灯则有一美丽的传说古时一猎人射死了一只神鹅,,玉帝闻讯大怒要为神鹅报仇,要于正月十五焚人间,一位善良的仙女偷下凡间向人们报告了这一消息。人们决定在正月十五前后家家户户挂红灯,放烟火,待天兵要下凡时,见火光一片。以为火早就烧起来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间得免一难,此后,每至此日,家家户户都挂花灯。至今,每逢正月十五全国各地仍有不少灯会灯展,著名的有北京北海公园元宵灯会,,四川自贡灯会,哈尔滨冰灯节等。

耍狮子:耍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舞龙灯:传说唐代有一年大旱,龙王错行云雨,淹死了长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征监斩龙王,后龙王阴魄不散,夜夜扰闹皇宫,吓坏了唐王李世民,于是向群臣问计,众臣认为应超度龙王,于是民间乃有元宵节耍龙灯之习。龙灯一般由竹木,彩纸,布等扎成,节数为单数,长达数丈,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能燃烛的称“布龙”,舞龙时。领舞者手持龙头,数十人举起紧连龙身的木棍,随于其后,整条龙在乐声中沿着规定的路线和队列奔跑。龙就象活了一样,民间以此气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第6篇

20xx幼儿园元宵节活动策划方案[活动目的]

1、激发幼儿参与制作元宵活动的兴趣,体验大家一起庆祝节日、分享劳动成果的快乐。

2、指导幼儿学习用团、捏、滚等技能制作元宵;在做元宵、煮元宵的过程中感知滚动、沉浮等生活、科学常识。

3、引导幼儿了解元宵节的意义、民族习俗及元宵的来历、品种等。

[活动准备]

1、做元宵需要的材料:糯米粉、各种馅、水、电炉、锅等。

2、教师、幼儿提前收集关于元宵节民间习俗的资料。

3、音乐《喜洋洋》等。

4、布置好活动场地。

[活动过程]

一、开场白(以喜洋洋音乐为背景音乐)

(教师和幼儿站立在前面)尊敬的各位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大三班教室里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因为我们马上就迎来我们的元宵节,孩子们,你们高兴吗?为了迎接我们元宵节的到来,我们一起给他们表演一个节目,好不好?

二、(小朋友们表演的真棒,请大家送给他们一点掌声,好吗?)孩子们请坐,老师知道你们不仅节目表演的好,而且都是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哪位小朋友知道元宵节在什么时候?(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有什么习俗?(吃元宵、打灯笼等)小朋友们真聪明!老师补充材料:元宵的来历

三、小朋友们看,今天高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样礼物,( 教师展示几种元宵)问:这是什么? 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粉、各种馅、水、电炉、锅等)孩子们,元宵这么漂亮,课前我们准备好了这些材料(展示做元宵需要的材料)你想用这些材料来做元宵吗?

四、大家先不要着急做,谁知道元宵分几部分?元宵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怎样把元宵做成圆的呢?(把它捏圆了、用滚的方法、把元宵包好后放在手里团)小朋友们真聪明,我们现在就开始做元宵。

五、小朋友们,我们这里有做元宵的材料,大家把做好的元宵放进自己面前的小盘子里。呆会儿把你自己做的元宵煮给你吃,谁做得多,谁吃的多。

幼儿开始制作,教师给以适当的辅导和帮助。(放背景音乐喜洋洋)

六、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

现在,小朋友们都已经做完了,我们看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快乐恰恰恰“时间。请各位小朋友吃自己的元宵。老师统计好个数,给小朋友煮元宵。(老师动员做的多的小朋友让给做的少的小朋友。)

七、煮元宵、吃元宵。

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看元宵在煮熟前后有什么变化?(元宵煮前沉在锅底,煮熟后浮起来了。元宵煮熟后比煮前大一些)小朋友们越来越聪明,也越来越善于观察了。好,现在我们就来享受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八、教师总结

今天,小朋友们在一起渡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我们不但知道了元宵节吃元宵,还知道了怎样去做元宵。小朋友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观察。只要我们平时稍加留心,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地方非常的奇妙,值得我们我们去看。

20xx幼儿园元宵节活动策划方案一、 活动目标: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灯节”。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伴随人们迎来春天,是把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组织本次活动,是通过家长和孩子的亲子交流、调查、参观、学习和制作等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幼儿不仅能对元宵节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更可以通过自身的参与和表现,进一步获得对节日气氛的体验,获取多方面的经验:如

①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团圆的日子。

②元宵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

③元宵节有吃元宵、玩花灯、猜灯谜、划旱船等丰富的风俗习惯。

④“元宵”象征着“团圆”,它有不同的种类和味道。

⑤元宵节有各种各样的花灯,给人们带来了喜气和欢乐。

二、活动方案:

活动名称:欢欢喜喜闹元宵(做元宵、赏灯、猜灯谜)

组织形式:亲子形式

活动时间:20xx年2月17日下午14:30

活动准备:

幼儿家庭:(2月15日前交各班老师处)

1、 幼儿和家长利用假期制作各种各样的花灯;

2、 拍摄过年或外出赏灯的照片;设计元宵节手抄报或绘画展。

幼儿园:

1、 将幼儿和老师制作的灯笼布置在园内;

2、 准备灯谜和各种小礼物 ;

3、 将幼儿交的照片、手抄报、绘画作品布置展出。

4、 准备米面和糖

活动建议:

1、 积极参与元宵的制作,告诉孩子元宵节的由来;

2、 带孩子参观花灯展,欣赏花灯的外形、色彩、图案。

3、 积极参与赏灯猜谜活动,交流对灯谜的认知经验,丰富对灯谜由来、种类和结构的认识,猜对给予适当的奖励。

三、主题活动环境创设

班级环境

(1) 收集幼儿在节日中赏灯、玩灯的照片,布置主题墙饰;

(2)在家长园地贴出“元宵节活动方案”,介绍主题活动的构想和配合事项。

园内大环境

(1)园内大厅悬挂教师、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和制作的各式花灯,花灯下悬挂各种灯谜;

(2)展板:《快乐的新年》(各种照片展)《我知道的元宵节》(手抄报、绘画展)

20xx幼儿园元宵节活动策划方案活动目标:

1.通过全园主题会,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意义以及主要的风俗习惯,感受元宵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积极参与主题会的准备和庆祝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体验。

3.大、中班幼儿乐于与弟弟、妹妹交往并关心弟弟、妹妹,小班幼儿乐意与同伴分享食品和快乐。

活动准备:

1.张贴海报,邀请家长来园参加活动。

2.举办幼儿自制花灯展,开展自制花灯评比活动。

3.展出能反映幼儿不断丰富元宵节经验的资料和照片。

4.排练舞龙、踩高跷、划旱船等节目。

5.自制、品尝元宵的各种材料和工具。

活动程序:

1.锣鼓队、腰鼓队进场,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在《金蛇狂舞》的伴奏下,师幼进行舞龙、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表演。

3.知识竞答活动。

4.宣布制作花灯的评比结果,为获奖幼儿颁奖。

第7篇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隋) 隋炀帝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元宵节介绍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第8篇

1、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2、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其中蕴含了我国人民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爱国爱民等优良品德。如果在幼儿园里,我们重视每一个传统节日,开发不同节日的潜在资源,配以适当有效的活动形式,并与家长积极协同,那我们的孩子将会通过参与传统节日活动,了解节日风俗,感受节日精髓,从而激发爱国情感但是,大部分孩子对我国有哪些传统民俗节日,或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纲要》的重要环节。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幼儿教育内容,更能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华夏民族的情感,使得幼儿教育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强大的社会推动力。

一、利用环境创设,突现中国传统节日教育氛围

环境是教育的重要资源,环境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传统节日教育应把握好环境这一教育因素,积极创设和利用节日环境,使环境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在开展《中国传统节日在幼儿主题活动中的运用》的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特点以及传统节日的内容,并遵循科学性、时代性、渗透性、能动性的原则,通过让孩子感知、体验各种传统民俗节日氛围,初步了,解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意义和各地过节的风俗。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幼儿园的环境建设中,为幼儿营造了一个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在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可以根据每个节日的不同特点共同布置具有节日特点的教室环境、校园环境。在搜集资料和设计布置中,通过展示每个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传说、风俗习惯等,以图文并茂的版面、生动有趣的广播、形象真实的实物展台的形式,凸显民族文化主题,让环境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揭示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楼道内的墙面和楼顶布置上,我们选取了节日教育的主题、每年级组一个教育主题,如小班组是春节和元宵节,中班组是是端午节和重阳节,大班组是清明节等,让孩子们能够亲身体验到每个节日的氛围。另外在每一个节日里,对全园的整体环境进行布置,让孩子们在整个大环境中体验到节日的欢乐,比如:在春节前夕,我们在各楼层的走廊上悬挂自制的灯笼、鞭炮,让幼儿感受到节日的喜庆;端午节来临之际,我们在幼儿园一角,创设环境,收集不同式样的粽子,摆放出各种馅料,不但丰富了孩子的视野,而且还让幼儿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和民间风俗活动。

二、利用主题活动,开展传统文化节日教育

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活动的根本,每一个节日主题活动的开展都会让幼儿益匪浅,当然也需要做好细致的活动方案。比如在元宵节时,我们设计了画花灯的画展、做元宵、吃元宵等等的系列活动。再如开展端午节的活动中,要求幼儿收集大量的有关端午节的相关资料,有了这些丰富的材料幼儿确实能更全面地感性地认知端午节。但如果仅仅如此而已的话,幼儿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则无法实现,更不能感性的体验到节日的魅力。因此应在幼儿自发自主收集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绘画活动、美工活动、语言活动、音乐活动、亲子活动、情景游戏这一系列不同的表现形式,促使幼儿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尽情表现自己的感受和能力,对端午节也有了更直接的体验。

三、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长河的源头,《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家园合作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非凡的意义。因此幼儿园应该和每位家长共同架起一座节日文化教育的桥梁,使节日文化教育产生良好的教育效益。我们采用“家园联系栏”“家长信箱”“主题墙”等形式并在每个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向每个家庭发放了“节日调查表”来了解家长对传统节日的来历知多少,搭建家园之间相互交流传统节日的信息平台。

清明节是天清地明的日子,在家长带着孩子参与踏青扫墓,祭拜祖先的活动中,让孩子感受到了家人悯怀先祖的亲情。端午节,父母在和孩子吃粽子之余,给孩子讲一讲屈原的故事,培养孩子公正、勇敢、顽强的优良品德。秋高气爽,金果飘香,在重阳节这一天许多父母带领孩子一起挑选礼物送给爷爷奶奶,并说一些祝福的话,让孩子们从小就深深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与欢乐,感受到尊老敬老,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农历的二月二这一天让幼儿感受节日中人们争相理发的热闹场景,然后教师再通过《认识龙0、《节令与龙抬头》、《龙年的由来》等一系列主题活动让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龙的资料,让幼儿了解龙的有关知识和节日的民间风俗,懂得各地在过传统节日时会有不同的风俗。通过《元宵节调查表》我们了解到玉门地区有闹社火、放烟花、赏花灯、吃元宵等习俗。我们动员家长带领幼儿在节日时观看社火表演,观赏烟花。并在家长的支持与指导下,设计组织了亲子美工活动《搓元宵》《制作花灯》,使幼儿和家长一起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感受节日的喜庆、热闹与祥和的节日氛围,加深幼儿对元宵节的认识与感知。在中秋节到来之际请家长与幼儿一同收集有关中秋节的图片、故事、传说,并从中了解到本地人在中秋节有烧锅盔、献月亮、馈赠亲友等食俗,邀请家长共同参与亲子制作《做锅盔》,让幼儿了解我们本地人过中秋的习俗和食俗的方法。这些家庭活动不仅让大人小孩感受到浓浓的民俗文化,还大大融洽了家长与孩子间的亲情,增强了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父母长辈的社会性情感。

在传统节日中让孩子受到熏陶,用这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去开启他们的心灵,是我们的责任。对孩子进行传统节日教育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使他们了解风土人情,激发他们的想像力,还可以增强孩子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节日活动,让孩子体验社会情感,获得社会化技能,促进其社会化的进程,是早期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

第10篇

元宵燃灯源与流

过去有一种说法,以为上元燃灯沿袭汉朝祠太一(北极神)自昏至昼的故事,俞樾《茶香室三钞》卷一《上元张灯缘起》已辨此说之不可靠。迄今能查到的上元张灯最早记载是南朝梁简文帝的《灯赋》,其中两句:“何解冻之嘉月,值荚之盛开。”“解冻之嘉月”,即孟春之月,出自《礼记・月令》所言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荚,古代传说的瑞草。梁沈约《宋书・符瑞志上》:“又有草夹阶而生,月朔始生一荚,月半而生十五荚,十六日以后,日落一荚,及晦而尽,月小则一荚焦而不落,名曰‘荚’,一曰‘历荚’。”故,“值荚之盛开”,指十五日。可知,南朝梁时(公元502―557)已有正月十五张灯的习俗。而在北朝,周隋以来民间流行正月十五“作角抵之戏”的娱乐活动(类似今日北方农村尚存的“社火”)。开始统治阶级认为这种民间文艺活动是“以秽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以此为由,加以禁止。《隋书》卷六十二《柳传》载:“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曰:‘……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以秽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曾不相避。高棚跨路,广幕陵云,服靓装,车马填噎。肴醑肆陈,丝竹繁会,竭赀破产,竞此一时。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秽行因此而生,盗贼由斯而起。浸以成俗,实有由来,因循敝风,曾无先觉。非益于化,实损于民,请颁行天下,并即禁断……’诏可其奏。”又《隋书》卷四十六《长生平传》:“朝廷以平所在善称,转相州(今河北安阳市)刺史,甚有能名。在州数年,会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戏,画衣裳为鍪甲之象,上怒而免之。”但是,民间的娱乐活动,“浸以成俗”最终便成了统治者不得不承认的节日。《隋书》卷三《炀帝纪上》载大业六年正月“丁丑(十五日),角抵大戏于端门街,天下奇伎异艺毕集,终月而罢。帝数微服往观之。”隋炀帝微服往观的角抵大戏,已不仅仅是北朝民间流行的“闹社火”活动,而是吸纳了南朝上元张灯的习俗,元宵节逐渐成型。这一点,在北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隋纪五》有明确载:炀帝大业六年正月“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丁丑,于端门街盛称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故元朝胡三省注曰:“丁丑,正月十五日。今人元宵行乐,盖始盛于此。”到唐代,中国固有的上元张灯和元宵行乐的风俗又融合了胡僧正月望日燃灯敬佛的宗教习俗,于是张灯行乐遂成元宵节的定式。《旧唐书》卷九十九《严挺之传》:“睿宗好乐,听之忘倦,玄宗又善音律。先天二年正月望,胡僧婆陀请夜开门燃百千灯,睿宗御延喜门观乐,凡经四日。又追作先天元年大,睿宗御安福门楼观百司宴,以夜继昼,经月余日。”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四十九《燃灯》:“天宝三载十一月敕:每载依旧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开坊市燃灯,永为常式。”唐朝的灯节,以睿宗李旦和玄宗李隆基两朝最为盛况空前。[唐]张撰《朝野佥载》卷三:“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帔皆万钱,装束一皆至三百贯。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 《太平广记》卷七十七《方士二・叶法善》引《广德神异录》:“唐玄宗于正月望夜,上阳宫大陈影灯,设庭燎。自禁中望殿门,皆设蜡炬,连属不绝,洞照宫室,焚煌如画。时尚方都匠毛顺,心多巧思,结构缯彩,为灯楼十二间,高百五十尺,悬以珠玉金银,每微风一至,锵然成韵。仍以灯为龙凤虎豹腾跃之状,似非人力。”

宋朝元宵张灯时间,从唐朝的三夜增加到四夜,甚至五夜。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张乖崖()帅蜀,增十三日一夜灯,谓之挂搭。不敢明言四夜灯,三数年来,杭、益先为五更观灯。尔后诸郡,但公帑民力可办者,多至五夜。” [南宋]王撰《燕翼诒谋录》卷三载:“国朝故事,三元张灯。太祖乾德五年正月甲辰,诏曰:‘上元张灯,旧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宇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士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后遂为例。”可见开封府早自太祖赵匡胤起,便是元宵放灯五夜,即正月十四日张灯,至十八日夜收灯。

明朝永乐年间规定上元节为三天,一般是正月十四日试灯,十五日正灯,十六日残灯。乡村过灯节的情况,贫富悬殊,各家不同。明刘侗、于奕正合撰《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北方农村灯节,说:“(正月)十一日至十六日,乡村人缚秫秸作棚,周悬杂灯,地广二亩,门迳曲黠,藏三四里,入者误不得迳,即入迷不出,曰黄河九曲灯也。十三日家以小盏一百八枚,夜灯之,遍散井灶门户砧石,曰‘散灯’也。其聚如萤,散如星,富者灯四夕,贫者灯一夕止,又甚贫者无灯。”

清代,“自正月十三以至十七日均谓之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燕京岁时记・灯节》)

清光绪元年刻本《定远县志》载重庆府定远县:“元宵节前后,乡间扎龙与狮子,鸣锣击鼓,幼童执花灯十余盏,榜曰‘庆贺太平’,周游人家,其首事者执牌灯,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及‘皇王有道家家乐,天地无处春’字样。主人着衣冠出迎龙狮,至家舞跃,多放爆竹,扫除瘟疫,主宾拜揖,共祝升平,齐呼万岁,喧哗狂喜。主人陈设酒馔布席,男子着彩衣,演唱时曲杂戏文,名曰‘风搅云’,又曰‘包袱班’。缙绅家亦喜为之。其亦‘百日之蜡,一日之泽’之遗意欤。”

火树银花不夜天

十五日过“大年”,晚上闹“元宵”,家家都要做汤圆在屋里敬神,亲戚邻里互相馈送汤圆。市井祠庙,结棚张灯,光明如昼。

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引让廉《京都风俗志》描述清代北京元宵节的景象:“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祭神,以元宵为献,俗谓之‘灯节’。三街六市,前后张灯五夜。其灯有大小、高矮、长短、方圆等式,有纱纸、琉璃、羊角、西洋之别,其绘人物,则《列国》、《三国》、《西游》、《封神》、《水浒》、《志异》等图,花卉则兰、菊、梅、桂、萱、竹、牡丹,禽兽则鸾、凤、龙、虎以至马、牛、猫、犬与鱼、虾、虫、蚁等图,无不色鲜美,妙态传真,品目殊多,颇难枚举。而最奇巧者为冰灯,以冰琢成人物花鸟虫兽等像,冰以药固之,日久不消,雕刻玲珑,观者嘉赏。而豪家富室,演放花盒。先是市中搭芦棚于道侧,卖各色花盒爆竹,堆挂如山,形式名目,指不胜屈。其盒于晚间月下,火燃机发,则盒中人物花鸟,坠落如挂,历历分明,移时始没,谓之一层;大盒有至数层者。其花则万朵零落,千灯四散,新奇妙制,殊难会意。近日亦有洋式制造者,尤变幻百出,穷极精巧,不可名状。又有好事者,于灯月之下,为藏头诗句,任人猜揣,谓之‘灯谜’,俗曰:‘灯虎’。此五夜,凡通衢委巷,灯光星布珠悬,皎如白昼,喧阗彻旦,人家铺肆,筵乐歌吹。市食则蜜食糖果,花生瓜子,诸品果。王孙贵宾,士女儿童,倾城出游,谓之‘逛灯’,车马塞途,几无寸隙。茶楼则低唱高歌,酒市则飞觞醉月,笙簧鼓乐,喝采狂呼,斯时,声音鼎沸,月色灯光,而人不觉为夜也。”

清代苏州闹元宵,又是另一番景象。顾禄《清嘉录》云:“元宵前后,比户以锣鼓铙钹,敲击成文,谓之闹元宵,有跑马、雨夹雪、七五三、跳财神、下西风诸名。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儿童围绕以行,且行且击,满街鼎沸,俗呼走马锣鼓。”“好事者,巧作隐语,粘诸灯。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谜头皆经传诗文、诸子百家、传奇小说及谚语什物、羽麟虫介、花草蔬药,随意出之。中者以麋(墨)、陟厘(纸)、不律(笔)、端溪(砚)、巾扇、香囊、果品、食物为赠,谓之谜赠。城中有谜之处,远近辐辏,连肩挨背,夜夜汗漫,入夏乃已。”“是夜,俗又呼为灯节,比户燃双巨蜡于中堂,或安排筵席,互相宴赏。神祠会馆,鼓乐以酬,华灯万盏,谓之灯宴。游人以看灯为名,逐队往来,或杂于茶炉酒肆之间,达旦不绝。桥梁植木桅,置竹架如塔形,逐层张灯其上。沿河神庙,亦植竿引索悬灯,云造桥灯,皆以禳祓。”

清乾嘉时候,罗江才子李调元曾写下三首成都观灯诗。其一,《正月十四日至成都是夜观灯》:“试灯节届渐闻声,次第鳌山压锦城。十字楼头星共灿,万家门口月初明。管弦奏处莺吭滑,帘箔钩时翠黛横。老病连年游兴浅,衔杯谁与话衷情。”其二,《元宵》:“灯遇元宵尽力张,暗尘滚滚逐人忙。烛天火树三千界,照地银花十二行。宝马长嘶成队醉,油车细碾遍街香。谁知月到团圆夜,早已微销一线光。”其三,《十六日夜再观灯》:“明日留君君漫猜,残灯尚可酌金。龙经烧尾犹蟠舞,马为抽心却倒回。玉漏频催门渐掩,金吾收禁户长开。倚栏听得游人说,明岁还邀旧伴来。”十五夜烧龙灯,闹年达到。那天晚上,城门不关锁,任随龙灯自由出入,市民和各政府机关预备大批爆竹火花烧龙,龙灯一烧,新年本该过完了。像李调元十六日夜所见“龙经烧尾犹蟠舞”,民间谓之“过涎皮(脸)年”。也就是说,大家太喜欢中国人民的传统春节了,节兴未尽,留恋不舍,还想耍,还要闹!无可奈何之下,只好相约“明岁还邀旧伴来”。

小女行卜迎紫姑

元宵之夜尚有一传统信仰习俗,即妇女迎接紫姑神,以之占卜蚕事的好坏,并占卜诸事的吉凶,名曰赛紫姑神(又曰卜紫姑神)。紫姑神的来历见南朝宋刘敬叔撰《异苑》卷五:“世有紫姑神,古来相传是人家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祝曰:‘子胥不在’,是其婿名也;‘曹姑亦归’,曹即其大妇也;‘小姑可出’。戏投者觉重,便是神来。奠设酒果,亦觉貌辉辉有色,即跳躞不住。能占众事,卜未来蚕桑。”

怎么作紫姑神之形?又如何迎神?明刘侗、于奕正合撰《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说:“(正月)望(十五日)前后夜,妇女束草人,纸粉面,首帕衫裙,号称姑娘,两童女掖之,祀以马粪,打鼓歌马粪芗歌,三祝,神则跃跃,拜不已者休,倒不起,乃咎也。”迎紫姑神纯为妇女之事,男子不得至,“男子冲而仆”。也有用扫帚,甚至烂扫帚穿衣扮紫姑者。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岁时》引《燕都杂咏》曰:“敝帚挂红裳,齐歌马粪香,一年祝如愿,先拜紫姑忙。”注云:“正月闺中用帚插花穿花穿裙,迎紫姑神于厕,以占休咎。”清顾禄《清嘉录》称:“敝帚系裙以卜,名扫帚姑。”南宋范成大说:“多婢子辈为之。”

唐代流行赛紫姑习俗反映在诗歌中,便有李商隐的三首诗。例如《圣女祠》诗中的“消息期青雀,逢迎异紫姑”句,《昨日》诗中的“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句,以及《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全诗:“月色灯光满,香车宝辇隘(一作向)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从“羞逐乡人赛紫姑”句,可见此赛紫姑神的风俗盛行于乡村。

宋代迎紫姑神的习俗演变为神灵附体、画灰盘作字的扶乩迷信。沈括撰《梦溪笔谈》卷二十一《异事》,说:“旧俗正月望夜迎厕神,谓之紫姑。亦不必正月,常时皆可召,予少时见小儿辈等闲则召之,以为嬉笑。亲戚间曾有召之而不肯去者,两见有此,自后遂不敢召。景佑中,太常博士王纶家,因迎紫姑,有神降其闺女,自称上帝后宫诸女,能文章,颇清丽,今谓之女仙集行于世。其书有数体,甚有笔力,然皆非世间篆隶。其名有‘藻笺篆’、‘茁金篆’十余名。纶与先君有旧,予与其子弟游,亲见其笔迹。其家亦时见其形,但自腰以上见之,乃好女子,其下常为云气所拥,善鼓筝,音调凄婉,听者忘倦……后女子嫁,其神乃不至,其家了无祸福。为之记传者甚详。此予目见者,粗志于此。近岁迎紫姑仙者极多,大率多能文章歌诗,有极工者,予屡见之,多自称蓬莱谪仙,医卜无所不能,棋与国手为敌。然其灵异显著,无如王纶家者。”宋朱撰《萍洲可谈》卷三《紫姑神》,记赛紫姑下神扶乩情景:“古传紫姑神,近世尤甚。宣和初,禁之乃绝。尝观其下神,用两手扶一筲箕,头插一箸,画灰盘作字,加笔于箸上,则能写纸。与人应答,自称蓬莱大仙,多女子也。”另一方面,妇女束草为人和以敝帚穿裙的赛紫姑神卜休咎的习俗,明清乃至近代,尚有赛紫姑神之遗意曰“请七姑娘”留存于民间。民国24年铅印本四川《云阳县志》载元宵之夜,“妇女相约请七姑娘,古紫姑卜也。有倦而假寐者,向之诵咒,须臾径起,观者唱俚歌小曲,(扮七姑娘的假寐者)即前却应节,蹁跹而舞,歌声一和,舞乃尽态,而目故未开也。歌止即顿仆,连呼令醒,问顷何作,都不知也。”

浮圆甘美簇春盘

元宵节吃什么?自宋朝开始,便有特定的食俗。南宋末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引《岁时杂记》曰:“上元节食焦(duī)最盛且久。又大者名头焦。凡卖必鸣鼓,谓之鼓。每以竹架子出青伞,缀装梅红缕金小灯球儿,竹架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转走,谓之打旋。罗列街巷,处处有之。”《玉篇・食部》:“蜀呼蒸饼为”,也叫子。焦,可能是烧饼一类的食品。《岁时广记》卷十又引《岁时杂记》曰:“京人以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皆上元节食也。”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煮糯为丸,糖为,谓之圆子”,这就是后来的汤圆,不过当时的圆子没有馅的,而是蘸以糖(音huò,糖即糖浆)吃。

清代,元宵节吃汤圆,南北风俗皆然。《燕京岁时记・灯节》:“市卖食物,乾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清稗类钞》:“汤圆一曰汤团,北人谓之曰‘元宵’,以上元之夕必食之也。然实常年有之,屑米为粉以制之,粉入水,沉淀之使滑而制成者,为挂粉汤圆,有甜咸各馅,亦有无馅者,曰‘实心汤圆’。”顾禄《清嘉录》记苏州元宵节吃圆子、油,“上元,市人簸米粉为丸,曰圆子。用粉下酵裹馅,制如饼式,油煎,曰油。为居民祀神享先节物。”顾禄说,这种节俗“盖始于永乐十年,元夕以糖圆、油饼为节食,岁以为常,见《皇明通纪》。”民国25年刊《浙江新志》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筛粉作圆,名‘灯圆’,或设宴飨客,谓‘元宵酒’。”民国11年刊《杭州府志》载:“俗于十五日夜,各以米团供神并祖先讫,大小分食之,谓之‘灯圆’,取团圆之意。亦有于十三夜作米圆,谓之‘上灯圆’;十七夜作米圆,谓之‘落灯圆’。”据说明朝万历年间就盛行这种节俗。

第11篇

20xx年贵阳元宵节灯会各区展览时间地点安排1月28日(大年初一)开始,贵阳市各地将陆续启动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为市民送上一份份春节“文化大餐”,让市民热热闹闹过春节。

1月29日(正月初二)至2月2日(正月初六)的10:00至16:00,贵阳孔学堂春节文化庙会进行年俗文化集萃展演,以主题日的方式,展演以贵阳为主的特色年俗文化和传统文化节目,并举行“春立家训”传统文化道德规范教化活动。主办方将每天发放10000张入场票,市民可凭有效身份证到商场、银行、超市等各网点,或通过孔学堂官网、贵阳孔学堂微信公众号免费领取。

1月31日(正月初四)19:30至20:00,20xx观山湖灯会庙市活动将在西南国际商贸城举行亮灯仪式。1月31日(正月初四)至2月11日(元宵节)的18:30至22:30,市民可在此欣赏到目前国内灯会中体量最大的创意灯组“半山半水满城花”,以老贵阳风情和新贵阳风貌为创作题材、以最前沿的彩灯制作工艺和高科技相结合打造的超大体量“灯王”等。

首届贵阳市春节花市活动目前已经启动。活动主会场设在乌当区羊昌花画小镇,2月11日(元宵节)前,市民可免费参观约15万平方米的花卉苗木示范生产基地,在超过6000平方米的花卉超市观赏购买180余个品种花卉,其中部分品种首次在贵阳展示。

此外,各区(市、县)也将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

修文县将于1月28日(正月初一)在县体育馆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游园活动,于2月9日(正月十三)在县体育馆开展“我们的节日”——第七届元宵花灯展演。

清镇市将于1月29日(正月初二)在清镇市人民广场举办“我们的节日”——新春“武术展演”、“猜谜语、对对联”活动,1月30日(正月初三)还将举行广场群众文艺演出。

开阳县将于2月1日(正月初五)至2月2日(正月初六)在县体育馆举办象棋、围棋擂台赛,于2月4日(正月初八)在县体育馆举行“我们的节日”——第38届灯谜游艺会及趣味体育竞赛活动、春节龙花灯群众文艺游演。

息烽县将于2月6日(正月初十)在县体育场、县文化活动中心举行第十一届“百龙千鼓万人闹新春”舞龙舞狮花灯展演。

花溪区将于2月9日(正月十三)下午12:30在花溪公园音乐广场举行“我们的节日”——20xx年春节“民族民间歌舞大联欢”活动。

观山湖区将于2月10日(正月十四)在中铁逸都举行“我们的节日”——邻里携手·欢度元宵文艺汇演。

元宵节简介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由来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第12篇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的来历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