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阅读的教学方法

阅读的教学方法

时间:2023-08-24 17:19:09

阅读的教学方法

第1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方法指导 综合培养

古往今来,教师的历史使命是传递、授业、解惑。而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又是重点,阅读方法的指导更是重中之重,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框架式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时,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把握内容。如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等即可采用此法。按照一定的框架,看它们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运用了哪些素材作论据,怎样来论证的。当然,框架式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不是随便找出一条线索。我们的教科书,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文章框架。具体的阅读要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

2.感悟性阅读法

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全部情感,使其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以作品为媒介,借此来体验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享受与作家心灵和谐共振的情趣。比如,学习《永久的悔》、《荔枝蜜》、《回忆我的母亲》、《背影》等文章,我们读着作者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会感受到字里行间那汩汩流淌的亲情 ―― 儿子对母亲的怀念,母亲对儿孙的厚爱,孩子对母亲的悔,儿子体贴父亲,父亲关爱儿子等人间真情。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进而感受到人情的崇高和纯善、母爱的无私和广博以及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阅读,特别是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将作者输入而存储在作品中的情感形式与学生内心情感形成发生异质同构的感应,从而领略到人物的风采和神韵,品读出作者寄寓文中的情绪、观念、理想。

3.鉴赏性阅读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学识水平、兴趣爱好等不同,对作品解读、体验和阐释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要允许和提倡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体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进行解读。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学生在对作者成年后感悟的那一段反复诵读和体会,充分的理解了父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都缘于一个“爱”字,正是这种理智的爱让他不断进步,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同样《两小孩辩日》,从两个小孩的辨论中以及孔子的表现,学生也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有的认为两个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有的认为孔子能正确对待两个孩子提出的问题,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谦虚、实事求是的学习品德。

4.比较阅读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提高鉴赏力。一种是同中求异比较法。如:《孔乙己》一文,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A处虽不可辩却硬要辩故意混淆“偷”

第2篇

“以读代讲”,是我多年来成功践行的教学方式。最近的一次家常课交流,老师们用两句话描述我的阅读课堂:书声琅琅入耳入心,书香融融悦感悦悟。试读、引读、点读、对比读、角色读等等,一堂课足足用23分钟读书,讲解控制在9分钟,笔头训练8分钟。孩子们喜欢这样的阅读课,读得开心,学得轻松,练得精当,真是幸福的课堂。

在行动研究中,我发现“以读代讲”的具体方式方法是很多的,要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实际灵活多变。最常用的有效方法是:学生三读、教师三读、师生互动三读。

一、学生三读

1.读认字词。让学生初读课文,主要任务是了解课文大意,同时认识生字新词。可以指名优生读,碰到生字词稍作停顿,全班跟着念两遍,注上拼音。如果课文较浅,就让全班一起试读,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激情。在对课文整体感知中,解决生字的认读,坚持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理。这样做比较适合低、中年级实际,逐步养成边读书边动笔的好习惯。

2.读理文脉。再次读课文,主要任务是理清文章脉络,看清每一小节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也就是看懂课文的开头、经过、结尾,看清课文的主要部分由哪些内容组成。中、高年级学生以轻声读为好,将注意力潜入文脉之中,随着作者的思路穿行,对课文的了解更完整和透明。

3.读悟意境。第三次读课文的主要任务是了解作者的意图,感受人物的特点,用富有情感的语调传情地读,读出形象和心灵,读出场景和氛围,读出感触和领悟。

以上的“学生三读”和下文的“教师三读”,并非机械排列先后,而要根据本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课文的难易程度,或学生先读,或老师先读,还可以师生互补、互融、互动。

二、教师三读

1.范读引领。让教师范读,以低中年级为宜,包括:(1)规范认读。让学生听清每个音节和语感。读到生字时,示意全班学生跟读、回读,在牢记字音的基础上,还要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读出这个词的意思,让学生在语言环境里理解这个词的本意、喻意、引申意。(2)示范朗读。老师范读要体现本文的语言特征,分清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表达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要让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中悟出作者的内心,悟出文本的内涵,产生共鸣,品尝语言文字的滋味。

2.精读指点。精读以充分理解和记忆为目的,仔细分析和全面理解词句及语法。要根据学生理解和记忆能力,老师首先对重点部分精读分解;然后对全文进行真情感悟,读出语境,同时适当补充语言描绘,艺术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情感慢慢地酝酿、再酝酿,经过一个个触发点,将深情激发出来,达到既咬文嚼字又入境入理的效果。

3.品读诱导。品读即仔细阅读、品味。小学生阅读要避免囫囵吞枣,或蜻蜓点水,诱导学生细细品读,同作者同喜同悲,感悟作者的心境和写作技法。第一步可以带着问题品读,将品读目标与解答问题统一起来。平时练习也好,试卷考题也好,学生往往认为读是为了寻找答案,因此老师的品读要顺应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在品读中解决难题。答案有三种情况:在文本里直接找到现有的语句,作为答案;从文本的许多内容中,读出要领,概括成简明的答案;对现有的句子加以剖析,反复体会和联想,使“其意自见”。这一步要以读为主,以讲为辅。第二步彰显个性品读,通过老师的品读,创设自由阅读的氛围,充分展示各自的口语才能,充分表达各自的独到见解。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能得到多彩的收获。

三、师生互动三读

“以读代讲”需要书声琅琅,声声悦耳,人人参与,充分地读;也需要书香融融,人人乐意,领悟地读,快乐地读。师生互动阅读的方式,特别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极大地激发阅读的兴趣。尤其是:

1.角色互动。将写人记事的课文,让多名学生配合朗读,读出人物角色形象、语言、心理活动,形成身临其境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第3篇

阅读在英语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目的是看懂英语文章,能够获取必要的信息。现今,在各类考试中阅读测试已备受重视。作为应试学生,仅仅展开大量的读,以及积累大量的词汇是不够的。这样势必就要求平时英语阅读课堂呈现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根据我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就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技巧跟方法跟同行进行探讨。

阅读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依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变化的。阅读方法常提到的有预习、略读、浏览、依上下文猜测、推测等等。为了能够在课堂上有效学习,我常常要求学生在新课之前预习,重点是一些词汇的复习巩固。

略读:通过整体粗读,领略内容大意。帮助理解,为细读作准备。通常略读要求学生划分段落层次,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找每段的中心句等,以此来把握全文。在许多文章中中心句一般情况下是一段的首句或是尾句。还有一些片段需要找关键词,例如高二上册《Fact and fantacy》最后一段。它里面就有众多的动词和介词,只要把握住这些词,这一段的中心大意就不难找了。

跳读:寻找所需信息,如年代、数字、人名、地名等把握住关键词,利用语法过渡词,语气转折词及时态等,抓住文章脉络。例如高二14单元阅读《I have a dream》,就可以先要求学生找出里面的数词,再找出每个时间点发生的事件。这样以时间为线索进行挖掘,课文自然就容易学了。

细读:分段细读,注意细节,抓住主要事实,关键信息,揭示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当遇到记叙文时,通常带着wh问题(即who.what.when.which.where.why.how)。最为典型的是《Getting to know Steven Spielberg》,可以让学生填一个name card,里面可以设计主人的姓名、职业、作品等。

推读:英语阅读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推理过程。这既包括推测生词的意思,也包括对文章内含信息和文章下文的推测。比如:What do you think next?What makes youthink so?等。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关键词来推断下文,例如first,second,also,notonly,but also等过渡词。

概读:要求学生理解段落或句子的深层含义。理解文章主旨以及作者的态度、观点、看法等,进而渗透全文。在《The Special Olympics》一文中作者的观点就很明确,呼吁整个社会尊重残疾人,关注残奥会。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许多课堂活动要求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在众多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课堂效果得以提升。高一下册第十八单元《Newzealand》这篇文章就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以辅助。在学习之前,可请学生先谈一谈如何介绍中国,并且把这篇作文写下来,然后再要求学生去学习Newzealand,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一些语言点错误也会因为学习这篇课文而得以纠正。

阅读是一种涉及学生多方面能力、素质要求的心理、智力活动。它要求学生了解隐含在语言内部的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是非标准、思维方式、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我们不但要注重阅读的数量,还需要重视阅读技巧,而这种技巧是建立在厚实的语言知识、广泛的文化知识以及积极的阅读态度和聪明的大脑之上的,因此,我们在注重技巧的同时,还要注意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语言知识基础。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武威第七中学

第4篇

一、阅读教学的内容及要素

1.阅读知识的教学

阅读知识的教学是阅读教学体系中的“基础要素”,没有这一要素,阅读就无法进行,阅读教学也就无从入手。阅读知识教学与一般语文知识教学的区别在于,它专指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阅读中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听说和写作中必备的基础知识沟通组成整个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体系。阅读知识教学与其他语文知识教学互相联系,所以阅读知识教学中并不排斥与适量的听说知识和写作知识教学的结合。因为各有重点,所以在阅读知识教学中,其他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应为阅读教学服务,都不能代替阅读知识教学。

2.阅读能力的训练

阅读之所以成为阅读,是以阅读能力为主要标志的,因此阅读能力训练应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中心环节的构成则是平时所说的阅读能力结构。正确把握阅读能力结构是我们顺利进行阅读能力训练的前提。阅读能力结构主要由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赏能力和借鉴能力所组成。

(1)认读能力是最低层次的阅读能力,它是通过对文字符号的感知,获得阅读材料最浅层意义的能力。认读能力的功能在于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学习和掌握文字的形、音、义的基本特点和组词造句的基本规律,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解词的技能技巧和简单的阅读方法,为高层次的阅读能力的形成打下必要的基础。

(2)理解能力是基本层次的阅读能力,它是通过对阅读材料的词句、段落、篇章、修辞的理解,领会文章内容和现实的能力。理解能力的功能在于提高阅读者由现象而本质、由本质而现象、由局部而整体、由整体而局部地理解阅读材料的能力,即懂得阅读材料以什么样的语言反映了什么样的内容,以什么样的结构体现了什么样的思路,由什么样的材料说明了什么样的观点。

(3)评赏能力是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它是对阅读材料从思想观点到语言文字、风格特点的评价、鉴赏的能力,是对理解能力的深化。如果说理解能力主要表现为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如实的分析,是使主观认识逐渐符合客观实际的思维过程,那么,评赏能力则是以阅读者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思想观点来评价、赏析读物的好坏、是非、美丑,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是客观存在受主观检验的思维过程。

(4)借鉴能力是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它是阅读者从阅读材料中受到启示,通过推理、发现、提出或解答超出读物原意之外的新问题,获得创新,并得以借鉴的能力。借鉴性的阅读,其目的不仅仅在于对读物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点的评赏,主要在于通过阅读,得到具有创新意义的思想。这种阅读借鉴能力不属于运用与写作的思路,仍然属于阅读能力的范畴,它是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3.阅读态度的培养

阅读态度的培养是阅读教学内容体系中的“条件要素”,没有这一要素,阅读就流于形式,阅读教学也就难以为继。

在阅读教学中,阅读知识的获得和阅读能力的形成,离不开阅读态度。因此,进行阅读教学,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态度。这种阅读态度,包括明确的阅读目的、自觉的阅读态度、良好的阅读习惯。

(1)明确的阅读目的。

阅读本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端正阅读目的作为一项必要的教学内容。大而言之,要使学生明确阅读与社会需要和自己终身所要从事的事业的关系;小而言之,要使学生明确从眼前的阅读材料中汲取何种认识、练就何种能力、获得何种教益。成功的阅读教学都十分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表现。

(2)自觉的阅读态度。

最有效的阅读是把阅读当作自身的需要,不是“要我读”,而是“我要读”。自觉地、主动地阅读是成功阅读的最佳主观条件。在阅读教学中应把态度的培养作为一种重要的内容。

(3)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包括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随时读书看报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都要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形成。但是,在所有的阅读习惯中,最重要的是思考的习惯。

二、阅读教学的方法

1.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低年级应朗读)。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

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

为了达到训练的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受课文,变成集体读书的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读得正确,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读得流利,读得琅琅上口,了然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着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对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拨,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达到四会:一是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是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是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是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培养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小学起始阶段就要让学生对阅读建立积极正向的情感,内心产生对阅读的喜爱之情,心理上也不会产生畏难情绪,能够愉悦地享受阅读。

一、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学生要理解阅读的含义。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阅读是一种途径。因此,与其说孩子们是对阅读产生了兴趣,还不如说是对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感兴趣。阅读内容的选择,往往取决于学生的性格特征,学生选择各自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自身课内外阅读的首要标准。教师在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的关键步骤就是不要指定书籍,而是让学生有选择空间。在阅读课上多准备一些书,让孩子们各取所需,扩展学生知识面。

教师围绕阅读开展活动。小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易接受新鲜事物,根据这一特点,组织各种活动来引导孩子们读书。如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介绍自己读书方法;创设环境演讲演练,组织综合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展活动实际上将孩子们从人际交往中得到的快乐迁移到阅读学习中。另外,教师也可以经常传递读书的好榜样,通过榜样的激励迸发出极大的阅读热情,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教师联合家长与学生进行亲子共读。学生和家长在亲子共读氛围中享受阅读的快乐。学生与家人相处时间更长。亲子共读身体力行会给孩子带来最有效的阅读效应,要让孩子喜欢阅读,家长首先要有热爱阅读的习惯,学生以家长为榜样,投入到阅读中。

二、结合教材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富有现代气息。体裁多样,有儿歌、故事、童话、韵文等,很有情趣,深受学生喜爱。教师可结合教材以及自身的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有效运用教材中丰富的阅读资源,教师可以由教材向外延伸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小学语文教材往往会按照季节安排一些相应内容的课文,在春天的时候,教师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寻找春天的影子,启发孩子们将自己所看到的春天用课文中的句式描述出来。阅读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

语文课本的童话文章生动活泼,语言贴近孩子们的世界。教师组织开展活动,通过角色扮演亲自对文本的故事加以演绎。教师以活动形式了解孩子们识字读字的能力,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揣摩角色的情绪情感和内心的想法。开展此类活动以阅读为基础,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教材是开展阅读教学的起点,教师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本身所蕴藏的宝贵资源,通过阅读让孩子们听说读写的能力都能得以提升,从而让他们享受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三、指导学生正确阅读

阅读要讲究方法,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教师要进行阅读的方法指导。对于小W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主张慢慢地品读课文,或者是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朗读也是集中注意力的好方法,特别适合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当学生的识字量和词汇量都到达了一定水平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默读,从默读到快速诵读的训练。快速诵读是在特殊情况下需要掌握的一种能力,阅读时间很紧,没有工夫慢慢品味的时候就需要快速浏览,把文章的大意总结出来,或者是将重要信息整理出来,在时间短、任务重的紧张阅读中,学生往往会更好发挥自身能力。在品读课外文章时,通过慢慢的品读,学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掌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策略,这样才真正读出了水平,读出了境界。

四、用情境教学法辅助阅读教学

构建语文情境阅读,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阅读的兴趣。在情境教学中,学生的情感自然生发,对作者写作背景会有相似的体验。情境教学法适合于景物主题的阅读教学,文章中描述的情境学生们可能没有亲身体验过,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身如其境。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训练学生诵读的能力,将情境植入教学,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理解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指导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时,展示图画中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桨,荡舟漓江”。接着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学生在美景和歌声中怀着愉悦的心情朗读课文,体会桂林山水别样的意境。

适当创设意境,提供阅读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入了解,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计电动课件等。

五、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培养阅读习惯

近年来,小学生在互联网生活的陪伴下成长,他们熟悉网络生活,擅长使用网络平台。教师通过互联网软件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例如:组建QQ阅读群,教师在课外将孩子们定时聚集在一起,大家共同读某一本书或者鼓励孩子们将近期阅读书籍的感受写下来,在阅读群里分享心得体会。

第6篇

怎样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充分有效地读书呢?首先必须教给学生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如:朗读法、默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这些方法的掌握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在这里,我主要讲讲关于“朗读”方法的指导。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以下三个方法是学生进行朗读时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一、范读感染法

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要使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感悟,有体验;要使学生被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记得有一次我去一个班代课,那班的孩子(二年级)已经学了课文《可贵的沉默》,于是我就让几个孩子每人分别读一段话给我听。我听后很不满意,但没有表现出来。然后我又让他们班读书最好的同学再选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段话读给我听,我听后还是不满意。觉得这些孩子在读的时候多是在唱读,没有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根本谈不上是有感情地朗读。于是我灵机一动,说:“我想向你们班读书读得最好的同学挑战,不知是否可以?”当然,大家很高兴就答应了。我选定了内容后,用了两分钟各自练习。我要他们练习的目的是希望他们能有感情去读书,别像开始那样很随意地读。

开始读了,那个被选作代表的孩子很认真地读完了该读的内容,大家听了不作声,有的同学对着我笑,好像在说,怎么样?你能比得赢吗?我看看大家,拿了书本,很认真地读到:“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在沉默中,这些小家伙终于懂得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了。”孩子们听后,都用劲地鼓掌。有个孩子还问道:“老师,你怎么读得这么好呀?”我回答道:“因为我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我动了真情呀。假如你们也像老师这样想着作者心里想的去读课文的话,一定比老师读得更好!不信,你试试!”这时再看孩子们读书的神态呀,可就与先前大不一样了哟:有的睁大了双眼,有的微晃着脑袋,那神情可真专注!

正因如此,我在备课时,总是认真挖掘每篇课文的内涵,反复朗读、感悟课文,用自己的声音力求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最真最美的东西呈现给学生,使他们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感染。

朗读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见字发声的过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需要调动声音、情感和众多技巧来进行的艺术性的创造活动。在引导小学生时,无须过多的理论指导,教师的范读、带读、引读具有非常直观的指导作用。

二、情境渲染法

情境的渲染对学生的朗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要做到感情朗读,就必须是在有了真实的情感基础上。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1、利用多媒体辅助作用渲染情境

多媒体以它独特的音效、生动的画面、具体的图像深受孩子们的亲昵。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使各种感官沉浸在课文中,有利于将语言材料变成形象感知的事物,从而获得丰富、生动、独特的感受,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好铺垫。

我在执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思想。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后,我预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课件再现当年长安街上人们送别总理的情境,配上哀乐后,教师开始范读全文。学生看着送别的画面、听着悲凉的音乐和老师悲伤的声音,仿佛置身在长安街上和人们一道在为自己敬爱的总理送行,不知不觉中,学生敬仰总理、爱戴总理、怀念总理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何愁不能进行感情朗读呢?

另外,课文中的插图对学生的朗读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容易进入情境。

2、模拟剧情,编演课本剧渲染情境

朗读的基础是理解。让学生站在课文的立场上深入课文,编演课本剧,不仅能把教材内容形成意象,同时还能很快地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我在执教《陶罐和铁罐》一文时就安排了让学生“模拟剧情,编演课本剧”这样一个环节。结果发现:学生在编演的过程中,把自己当成了有生命的“陶罐”和“铁罐”,他们不仅仅只是在再现课文中的情境,而且是在进行着心灵的对话:“傲慢”和“谦虚”并存,“惊喜”和“赞美”同在,孩子们的对话是那样地投入,那样地深情,此时根本就不需要教师再去讲应该怎样读了。

通过编、演课本剧,孩子们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熏陶、感染,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多种能力,作为教者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品读感悟法

“品读感悟”就是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和理解,从而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使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重视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言语现象发生共鸣,才能准确引导学生朗读。因为“感悟”首先应有所感,只有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声,才能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和读者已有的知识背景、感知经验碰撞、接通、共鸣,才能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心领神会。

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因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即使有的孩子理解到一些情感,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无法真正走进文本之中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于是,我就用了“品读感悟法”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语句去体会人们对总理的无限热爱之情。

例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师:你怎样理解句中的“焦急而又耐心”?

生1:“焦急”和“耐心”看起来是一对反义词,是互相矛盾的。但假如文中只用“焦急”或者“耐心”的话,都无法准确地表达老奶奶此时的心情。

生2:是的,我也同意该同学的观点。从句中的“满头银发”不难看出老奶奶的年纪很大了,从她“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中的“拄”和“靠”知道老奶奶实在是站不住了,感觉她似乎就要倒下了,所以她等得好“焦急”;可她又是那么迫切地想最后再看一眼自己敬爱的总理,因此还是那样“耐心”地等待着。

……

师:大家真会理解!有谁能试着把老奶奶当时这样一种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

孩子们开始自由朗读。这时大家都非常认真,非常投入地练习朗读,他们是要把所感受到心灵的感动诉诸于自己稚嫩的声音,那时而睁大眼睛,时而紧蹙眉头,时而又伤心的表情令人感动!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61-02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反思和探究自已的阅读教学,遵循教学规律和课改的原则,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积极思考、不断探索,想方设法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思,有所为。

1.主动走进新课程

首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让新观念、新方法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其次,要改变对教材的认识。使用教材时,应该对教材作符合学生情况的再处理,这就是所谓的组织教材,从而把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较为完美地结合起来[1]。再次,要改变教学策略。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要着重注意引领学生重读书、重积累、重感悟、重语感培养、重情感培养、重探究、重课内外相结合;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程和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改革阅读教学方式

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师生间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互动的,具建构意义的功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与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牵引式、灌输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前者强调的是知识的建构。那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首先,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机会。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次,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基础。教师和文本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和学生对话的底气。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对话的底气[2]。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还要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再次,抓生成性教学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关键。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教师要注意观察、倾听,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3.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听、说、读、写历来是我国语文教育中不可分割的四个重要环节,其中阅读教学在语文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想使学生在阅读方面有所提高进步,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应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阅读的内容、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伙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由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有可能成为具有生活情趣的文化人[3]。

4.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打破教师一堂言的传统教学,构建平等的、开放的教学氛围是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创新的教学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教材,开放课堂,向课外开放,向学科开放,向社会开放,给学生提供凭借的机会,实行大语文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各学科教学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沟通,扩展外延,丰富内涵。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体前进,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易于发展;使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尽情地学习,享受着开放学习的乐趣。

5.突出阅读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对阅读的评价,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以人为出发点,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使每一个受教育的人获得最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教师要注意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且要尊重、信任、爱护、宽容学生,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用激励性评价,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

6.结论

总之,阅读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建设一个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环境,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内、课外相互配合,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质才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楠.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08)

第8篇

【关键词】情景引导展示

阅读教学是低年级的重要教学任务,但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阅读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低年级的孩子识字量少,读起来就不像高年级那样得心应手。所以,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有它的特点。在多年的教学积累中,我觉得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引起兴趣,指导阅读

一、二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如果规定他们读多少书,就会使学生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因此,老师应引导他们读一些他们喜欢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我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通过语文课文内容引导。

在每节语文课中,我都要从中挖掘孩子感兴趣的故事,使学生不但对课文内容感兴趣,而且对课文中引出的故事感兴趣,并且课后引导他们去读这个故事。如学习《女娲补天》时,给学生讲精彩的神话故事;学习《天鹅、大虾和梭鱼》时,给学生讲寓言故事等,这样,老师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学生就会想读书、热爱读书了。

(2)通过品德课讲故事。

在品德课上,我准备好于品德课有关的故事,把故事穿插在课文中讲。在讲故事的同时,老师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 如 学习《我可爱的家乡》时,给学生讲讲家乡的故事;学习《爱护我们生活的地方》时,给学生讲保护环境的故事;学习《做环保小卫士》时给学生讲《绿色使者》的故事等。

(3)、转换角色,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

表演朗读是低年级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种阅读形式,因为低年级的课文故事情节鲜明、富有童趣。用表演读的形式来表现课文内容,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及相关语言的表达、记忆;通过演读,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能很好地突出课文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一片树叶》这篇有趣的故事,通过小黄牛栽下了一棵小椿树,为了保护好小树,小黄牛还在旁边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请爱护小树”。可是 小兔子小心地摘下一片叶子;小猴子仔细地掐下了一片树叶;小熊捋下一片小椿树叶;接着,小山羊走过,小猪走过……每一个路过的小家伙,都取下一片树叶。仅仅过了一天,当小黄牛来浇水时,惊得目瞪口呆:小椿树一片叶子也不剩了! 通过每个小动物的自言自语,再加上老师适当的引导,班上的朗读气氛非常热烈,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高、一浪高过一浪。

我在教学寓言或神话故事时,采用角色表演的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人物的感情。然后在推荐一些这样的作品,让学生阅读。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其故事情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也能促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这种方法学生特别喜欢。如学习《想飞的乌龟》、《燕子妈妈笑了》、《南辕北辙》等课文时就用这种方法。

2.课内课外结合,感悟阅读的方法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针对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方法。例如,当我们教一些朗朗上口的课文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唱着读,让他们记得牢;如教《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就让学生唱着读。当遇到日积月累的句子时,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背诵;让学生读读、画画,还可以在书上写写你喜欢那个人物或动物。

另外,老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的配合教材选择一些适合学生们读的书籍,推荐给他们去读。如《唐诗宋词》、《格林童话》等。还可以利用周边有利的环境,如书店、超市的书柜、网络或者学校的图书馆,班上的读书角,营造读书氛围。我带的班级一般都是每学期开学就让学生每人带来两三本自己喜欢的书,全班同学交换阅读,教师还可抽时间指导阅读。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书香气息,还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中找到好的读书方法,这样在他们拿到书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来自行阅读,让课内的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当学生找到了打开阅读的钥匙,推开阅读这张神奇的门时,就会自觉的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1)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读、爱读。

通过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图片、多媒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唤醒学生生活体验等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变 “要我读”为“我要读”。如学习《狮子和兔子》一课指导朗读对话时,老师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戴上头饰扮演狮子,另一组扮演兔子,老师引导提问:狮子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对付这个困难的? 学生朗读课文回答。

兔子为他出了什么主意? 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继续提问: 兔子想让狮子明白什么?(他为什么不直接说?)学生继续朗读课文回答。学生进入情境后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完全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了。

(2)多彩展示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满足孩子们好胜,好强,乐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第一: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表现自己,让他们把自己会讲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为了表现自己,他们会花好多时间去准备。第二:早读时,让学生挨个读,比一比谁的读书本领高。这样学生在课外就会花时间把课文读熟。第三:就是课堂上的展示。在背古诗或名家名篇时教师具体引导,让学生有感情、表演着背诵。记得有一个新学年开学我新接了一个二年级的班。不久我发现这个班有一个小男孩特别调皮,尤其是不喜欢读课文。

第9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关于阅读的教学十分重要,阅读教学对学生综合语文水平有着直接影响。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十分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一教学内容,合理的组织阅读教学,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1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

重点进行基本功训练。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的语调、语气、停顿及表情等,开展个人朗读表演,师生共同评价活动,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体验朗读乐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标准。利用抒情性课文,训练学生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妈妈的爱》指导学生读出母爱的伟大与神圣,从而教育学生感受母爱,爱自己的妈妈,上升到爱伟大的祖国。又如,《啄木鸟》、《燕子妈妈笑了》等含对话的课文,读中引导学生读好对话,分角色朗读,引发学生朗读热情,优化朗读训练,重点指导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了各种动物的不同本领。让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尝试合作、享受成功。教师退居一旁,牵引、点睛,教者、学者的角色都由孩子们担当,营造出一派浓浓的生生互动的学习气氛。

2 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2.1 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章不是无情物”,教材上的每篇课文都抒发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了其真实的写作意图,都有其特定的写作情景。根据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运用情景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精心创设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的情感与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发生共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小学阅读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提前分析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课件、挂图、实物或教师对课文进行准确的语言描述以及形象的概括等,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深深的体会阅读情境,激发起学生们进行语言实践的热情,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2.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朗读指导和练习朗读与阅读的关系很明显,朗读可以通过语言将重点的课文更加深刻地记忆在学生的脑中,因为学生在根据其中的语气和感情进行模仿朗读的时候,自身也在进行着积极的体验过程,这就使得学生对于课到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标准。很多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十分经典,在很多层面显示出一定的生动性,这一点,学生能够体会出来,对于学生来说,也为将来的遣词造句带来了一定的帮助。

3 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

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还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一位教师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课件随着哀伤的音乐出现了美国洛杉矶那次大地震留下的珍贵图片,再加上老师“煽情”的语言描述,将学生的情感拉向了地震的惨烈现场,并使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感活动进一步在课堂上扩散,直至形成弥漫于整个课堂的情境气氛。大家的情感都沉浸在地震后留下的一片片瓦砾中,一堆堆废墟中。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境,学生“触景生情”,被激发的情感活动引领学生奔向更深次的学习。

4 在阅读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10篇

[关键词]设置情境;阅读教学;有效性

[作者简介]魏葵青(1969-),女,广东五华人,德兴铜矿第二小学,小学特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实质上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理清作者的思路及文章的脉络,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才能让学生在读中深切体会和领悟文中的感情。

一、设置情境引导朗读

在学生朗读前设置情境,把学生导入某种情境之中,让主客体达到一定的和谐,再进行朗读,会加知的速度,易引起朗读者与作者的共鸣,甚至产生对文本的艺术创造。如《小珊迪》一文中,小珊迪悲惨的生活世界和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完全不同的 ,学生很难走进小珊迪的生活世界,也就无法对小珊迪产生同情之心。笔者在上课伊始,播放了一段“一个穷苦的孩子在寒风中卖火柴”的录像,直观的画面将学生迅速带入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入境始与亲”的情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同情之心。而后课件出示文中的一段话:“一个小男孩走出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继而提问:“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段话?”学生们争相朗读,同情之心溢于言表。

二、分析品味引导朗读

对文本局部语言的分析,即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咬文嚼字,考究某个字或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微言大义”,仔细琢磨精彩句子、段落的妙处及其蕴含的艺术魅力。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词句方面的训练,从文本中寻找精彩的字、词、句、段,引导学生进行品味揣摩,反复朗读,从而让学生领悟文章的意旨。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武琼老师上《惊弓之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弄清“大雁是被更羸射下来的,被弦响吓下来的,还是自己掉下来的”这一问题,她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和第九自然段品味揣摩,反复朗读,寻找答案。武琼老师这一课堂设计不是演绎课文,不是絮絮叨叨地讲解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反复朗读,在读中自己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比较归纳引导朗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句子中词语的删留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比较朗读中体会不同文体语言的不同特色。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闫学老师在上《少年闰土》一课,课件先出示了一段鲁迅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原文,让学生读。接着,又出示了一段闫学老师在原文中穿插了对少年闰土鼻子、耳朵、嘴巴外貌描写的语言,让学生读。由此,学生在比较朗读中领悟到鲁迅语言的精练,同时也明白了描写人物的外貌要抓特征。

四、品味想象引导朗读

第11篇

关键词:单元整合 政治教材 阅读 三步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261-01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学生的自我学习就是要从教材获取知识。当下许多学生的阅读教材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如何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有效阅读,是广大教师面临的亟需研究的课题。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笔者初步提出“阅读教材三步走”的构想。

一、识体

所谓识体,就是认识教材的体系和知识结构。教材内容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构建的,在把握教材体系和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对教材知识进行梳理、分析,建立基于自身理解基础上的知识架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选择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抓住教材体系的设计特点,就是送一把自学的钥匙给学生。

以南京市采用的人教版思想品德教科书为例,简述教材的体系结构。

1.单元的构建体系

教材是按“单元课框目具体内容”的顺序,步步展开、层层细化。一般地,教材包括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教育主题展开,下设二至三课,每课分成二至四框,单元的主要内容则分散在各框之中,以目统领各段内容。下图即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体系结构如:

2.单元的内容结构

每个单元的内容比较固定,通常包括以下五项:

2.1标题:包括单元标题、课的标题、框的标题、目的标题,标题都用醒目的加粗、黑体字标识,比正文的字号大,言简意赅,突出主题。

2.2主题探究:置于单元标题下方,一般在3―4个自然段,主要包括探究主题,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案设计及探究的过程、要求、建议等,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2.3导读:置于课的标题下方,一般就1个自然段,往往在简述一个与本课内容密切相关的现象后,抛出问题,再点明主题要旨,起到统领和引导下文的作用。

2.4正文:是教材内容的主干,知识点大多分布其间,是阅读分析的重点。正文以文字形式、自然段呈现。

2.5辅读材料:包括案例、现象、相关链接、名言、警句、谚语、诗句、图片、漫画、表格等等,这部分材料形式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正文内容的理解,把理论知识和生活现实相衔接,也改变了传统政治教材古板僵硬的风格,使版面结构变得生动活泼,增添趣味性和设计美感。

二、分析

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解读,归纳重主要内容,突出中心内容。单元知识的整合是在把握整个单元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具体分析就谈不上单元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横纵交织的网络化整合。毋庸置疑,“分析”是“三步走”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环。

如,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第一目:尊重隐私是道德的期盼

尊重他人隐私,就要做到树立隐私意识。明确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破除我国传统文化中“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类宣扬人格依附的陈旧观念;不干涉他人私人空间;不搬弄是非、揭人短处、扰人安宁;不因好奇而热衷于打听别人私事、传播别人的秘密。我们要矫正不尊重他人隐私的若干陋习。

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责任意识和信誉意识。个人隐私权里无不包含着两种最忠实的守护――责任和信誉。亲人、朋友、同学之间常常会分享一些个人的秘密,这是基于彼此的信任。此时,我们要承担起对这份隐私的责任和信誉,这不但能保护自己的隐私,也是对 他人隐私的保护和尊重。

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彼此的隐私。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是道德的呼唤,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第二目: 依法维护隐私权

个人隐私权受法律保护。侵扰他人私生活、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既是违道德,也是违法行为。监视、窥视他人私生活,以偷看日记、私拆信件等手段千方百计刺探他人的秘密,道听途说传播他人的隐私,非法利用他人的古人信息等,都属于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当然,为了生活公共利益,执法机关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则不属于侵权行为。

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采用自行与侵权人协商、请求司法保护等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若因此造成较大的精神痛苦,还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我们在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律己,尊重他人隐私的同时,还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例如,在向熟人敞开心扉同时,要认真选择倾诉对象。因为并非所有的人都具有保守秘密的能力,有的人没有出卖朋友的意图,但他的性格特质却决定了他难以保守秘密。另外,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在上网时要掌握网上安全运行的知识,以避免个人隐私在网络中被浏览和扩散。

能够自觉地尊重和维护隐私和隐私权,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保护隐私不等于自我封闭、与世隔绝。当自己遇到麻烦、产生困惑、出现烦恼时,应学会与值得信任的人沟通和交流,以获得成长所需的理解和帮助。

第一目共有三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为一层次:尊重他人隐私的要求;第3自然段为一层次,强调人们应该相互尊重彼此的隐私。本目的共同思想或者说核心观点是:我们应尊重他人隐私。

第二目共有四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为一层次: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公民要敢于依法维权;第3自然段为一个层次: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自己的隐私权被侵犯;第4自然段为一个层次:处理好保护隐私和积极交往之间的关系。本目的中心内容,就是善于维护自己的隐私权,一则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权;一则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至此,本框的主旨要点已然是水到渠成:学会维权。

三、设问

设问就是指在学生阅读全课内容之后,把知识点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由学生自行探究解答。这一步是对前一步阅读分析教材的效果的检验,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是构建知识架构的关键步骤。

围绕一个知识模块,教材一般会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1.是什么。通常指某个现象的定义、表现。

2.为什么。一般指某现象产生的原因、背景。

3.怎么样。某现象的产生所导致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即危害。

4.怎么办。一般指某主体面临一定的情境时,应该采取的行动、办法等。

以第二单元为例,我们可以这样设问: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人身权利?其中首要的人身权利是什么?(2)侵犯人身权利的现象有哪些?(3)侵权会导致怎样的后果?(4)我们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如何对待他人的人身权利?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到:初中学生必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并运用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

一、教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1.巩固教师引导作用

在进行阅读学习时,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主阅读为主,在对文本进行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线索和主旨,同时通过体验文章所创造的情境,品味语言的描写方法,并实现对文章的评价和赏析。这首先需要学生通过对经典文章的研读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作者情感和文学之美,从而积累提高阅读能力所必需的语言材料;其次是利用速读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旨,了解线索,提取必要的信息;再次是运用精读的方法研究语句的使用特色,衍生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进而实现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升华。

2.指导学生制订计划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必须多于269万字,并且还需要对名著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积累。对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能力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让学生有计划地进行阅读,实现文学的积累。同时,教师还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开设阅读课,并且引导学生通过学校或当地的图书馆、互联 网进行文学作品的收集和阅读。

3.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的阅读作为起点,让学生首先实现个人的独立研读、理解和文章的自我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当对文章进行反复阅读,并以笔记的形式随时记录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另外,学生还可以对阅读的内容和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并以此获得多元化的理解和感悟。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进行有效的组织与指导,自己也应当投入到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思维的多向性和多元化进行文章的全新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将文章的具体内容或文章形式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个人情感进行有机联系,同时利用类比、演绎和联想的方式,总结归纳出全新的理解思维,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述。

二、学生自行培养阅读习惯的措施

1.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其中就包括了培养他们阅读图书、浏览报纸杂志的习惯。针对这一点,教师无需限定学生的阅读范围、题材和内容,只要不是低俗或有损于身心健康的内容,教师都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充分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或方面的图书报刊等来阅读,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为阅读的积累提供必需的前提条件。

2.通过阅读实现积累

如果学生只是阅读,却不积累,那么阅读得再多也不过是走马观花、转瞬即逝。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相关的文学知识的习惯。笔者一般会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将平时阅读到的好词句、精妙用法、新颖观点都进行记录。这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实现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面,进而提升阅读的效果。

另外,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读书笔记、读后感的创作,最开始时可以仅仅是几句话的批注或心得体会,但是久而久之一定可以让学生提高阅读积累,并以此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3.实现课外拓展阅读

即便教科书中的文章和诗词再经典,学生也不可能仅凭这些内容实现文学能力质的飞跃。因此学生必须进行课外阅读,这不仅能够有效弥补学生在课文阅读中的不足,还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多元化的文学样式,并在无限的文学作品中找到自己的最爱,从而得到阅读的深入和能力提高。

除了学生的自主选择,语文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推荐阅读资料。比如针对课文的内容推荐《彷徨》《雷雨》,或者按照当代社会的小说潮流推荐《幻城》《三重门》,再或者根据社会或影视剧热点推荐《我们仨》《平凡的世界》等。

总的来说,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绝非朝夕之功,这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谨遵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加强学习业务知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大胆创新,充分挖掘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手段,为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做出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孛建杰.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新一代月刊,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