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艺术的认识

传统艺术的认识

时间:2023-08-24 17:19: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艺术的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艺术的认识

第1篇

摘要:具备艺术修养是电脑美术的根本前提,电脑表现形式的不足可以改善,而艺术修养的匮乏就决定了电脑美术作品的命运。不仅需要艺术设计者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各类图形软件的使用,而且也需要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以人为本,注重美学修养。

关键词:艺术设计;数码;艺术修养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156-01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要依赖于当时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数码艺术设计这一艺术形式便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而诞生的。著名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和设计大师乔治・开普斯(George Capps)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数码图形与数码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推出MACINTOSH电脑形成“桌面排版系统”(简称DTP)开始,数码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数码图形技术的成熟带动了CAD/CAM(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制造)的普及和发展,设计艺术与数码技术才得以真正结合。随着现代的数码技术在艺术表现领域中开始形成自身独特的视觉表现语言,体现出更高的艺术价值,数码艺术设计开始进入到艺术的古老殿堂。但是当数码艺术创作给艺术家带来兴奋和视觉的新奇的同时,却发现因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产生了数码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美的情感差异和数码艺术表现的不足,同时还存在一些对数码艺术的模糊认识。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和数码艺术创作文化渊源的发掘,探讨数码艺术设计创作的视觉表现和美学趋向,及其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图形、色彩、民族文化、数码技术等方面的要素,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数码艺术。

形成传统艺术形式和数码艺术创作审美情感的差异,首先是文化传统渊源的不同。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之上的,蕴藏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精粹形式丰富,包涵着深刻的文化积淀、民族的心理情感、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及审美情趣。传统绘画艺术所体现出深远的历史传统,众多的风格流派和博大的地域民族文化,以及传统绘画的笔墨造型和传统艺术的文化渊源,都在人们的心理情感交流上造成亲和力,产生心灵的共鸣。而新生的数码艺术创作是在科技和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美学情感上缺乏传统文化基础,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较大的局限,使人产生在文化遗传上的陌生和疏远。其次是因为现代科技的含量导致创作和表现的差异。在人们还普遍认为传统艺术只是存在于笔墨和传统工艺的材料技巧之间时,数码技术这一高科技的创作方式进入到艺术设计领域,就需要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数字化图形处理技术是数码艺术造型创作的根本基础。

在数码艺术设计表现过程中,吸收不同文化、各学科领域的相互补充、借鉴是数码艺术发展的根本。结合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是不断充实数码艺术设计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数码艺术创作也具有很多自身的魅力,她为传统绘画创作的表达和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构思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家的思维和想象力。日本设计大师田中一光把现代设计观念和数字艺术的形式美揉合到日本传统艺术里,作品带有明显的优雅、素净和单纯的民族文化特色,又具备了强烈的现代美感,将现代意识和传统精神融为一体,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视觉语言以及鲜明的个性在日本设计界掀起一场对传统精神的再创新再创造运动。他的海报设计“染织新秀展海报”以日本传统民族服装和服作为设计符号,不仅体现了民族文化,而且在表现手法上又具备现代设计的形式美。

西方的传统绘画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历了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现代抽象主义,中国绘画也经过了很多流派的演变,现代设计从设计革命开始也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时期,而数码艺术设计创作是从单一的商业派生出来的,缺乏艺术创作的根基,造成人们对数码艺术表现的认识还趋于肤浅和一些错误的看法,在这里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误区,一是万能说,认为电脑万能是对数码技术的崇拜和夸张,是对艺术的基本创作规律和表现形式肤浅所产生的错误观点,以模仿的技术代替艺术的原创可以说是非常幼稚的认识,是对数码技术模仿和创造的关系认识不够。

随着数码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艺术创作形式的更新,其艺术价值将打破自身本来的纯商业性,在艺术创作领域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三是人们对数码艺术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之上的,蕴藏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传统绘画艺术的历史传承、民族风格等因素,受到广泛的认可,其艺术价值也倍受尊重。和传统艺术作品的惟一性相比,数码作品批量生产的因素直接影响到对数码作品的心理感受的不同和价值认可的降低,但是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数码作品不仅是体现一种科学技术,而是体现一种新兴的艺术现象,她有着自身的视觉语言和传达方式,所以数码艺术价值是不可以用传统的价值观来衡量的。

参考文献:

[1]游泽清.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2篇

关键词:中国当代油画;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在当前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中,在多元、立体交叉大的文化语境里,要如何研究和发展我国的文化美术事业,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确的认识,深刻理解和把握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内涵,这对我国文化艺术及绘画艺术的发展、创新具有实质性的深远意义和价值。当代中国油画在受到西方绘画影响的同时,也开始了对于我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回归。

我国当代油画面临的现状是进入21世纪,随着西方的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带动下,不仅使得一些艺术家迷失了方向也使我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审美和评价标准模糊不清。

一些中国当代的油画艺术家由于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淡薄,导致思想上越来越多的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而这种影响表现在作品上便是缺乏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使作品失去了应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由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艺术市场,攫取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评判权,使得一些中国的油画家盲目地迎合西方文化艺术的评价标准,得到西方策展人的承认,从而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汇聚中华人民几千年的智慧和劳动,它经历了古老的彩陶和文字的发生时代,经历了青铜时代,在历史的传承中,我们的祖先创造发展了自己特色的漆文化和茶文化,有附和自己文化和历史的雕塑,建筑和家具,享有丝绸之国,瓷器之国等美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中国油画艺术应该是以其灿烂的民族文化为背景,向世界展示一个历史悠久,蓄势待发的一个民族。中国油画艺术应该既能表现我们的民族精神又能体现时代的风貌。所以,当代油画中有必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认识到其中的迫切性,中国油画的文化语言才会真正走进世界,立足于世界,被人们记住。

我国当代油画艺术创作的提升有赖于艺术家建立自身传统文化修养和艺术修为。面对文化的全球化,作为中国油画家不仅应该熟知哺育自己成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还应了解和研究西方的各种艺术语言,以此来提升自己的艺术文化修养。

中华民族就是一个不断融合、不断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民族,许多少数民族完全与汉族融为一体。对外来民族文化艺术的引进、选择与吸收融合的过程中,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如印度佛教文化的进入,在艺术上丰富了中国的绘画、雕塑、舞蹈和音乐的发展。佛教绘画传入中国后,迅速的提高和丰富了民族绘画的技巧和表现力:比如闫立本、李思训等画家吸取佛画中金银色和其它多种强烈色彩的手法,创立了金碧山水画。

因此,中国当代油画家需要正视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唤起主体民族意识,使中国当代油画作品由于继承了民族文化精神而具备更高的艺术价值。

进入21世纪,通过其开放包容的特质,中华民族再次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也给中国油画带来了外国的艺术思想,随着西方的艺术思潮迅速在全国的传播,给封闭以久的国内艺术界带来新的气息。但是,当时中国只单纯的对西方艺术思潮和西方现代艺术各流派的借鉴和挪用,并没有自己创新。紧接着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带动下,伴随着后现代艺术思潮涌入导致一些艺术家迷失了方向。针对我国当代油画的艺术审美标准应该怎样确立,判断和评价,其发展应该如何评估,油画艺术的基本价值应建立在哪些基点上,国际文化艺术领域都在反思和审视当代和后现代艺术的状态,并认为应该重建本土文化精神,重新认识本民族传统的艺术精神和文化品质。

 中国当代油画面对文化全球化,应对中国传统文化引起关注,尤其是具有丰厚文化传统的东方美学艺术的思想体系。中国艺术、美术的发展、审美取向及价值标准的核心也只有一个,即以民族精神为主导和统领的艺术多元化。所以注重民族精神内涵的表现,大力提倡和弘扬民族精神,也是我国文化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应该具有时代精神、民族特色、个性创造的艺术语言,我国油画艺术应该进入一个独立创造为主的新层面,只有这样中国面对文化全球化发展当代油画艺术的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成为历史的必然的趋势。

第3篇

(一)生活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渗透以及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开始侵入少数民族的生活领域。面对新鲜的事物与思想,各民族为了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开始跟随现代生活的发展步伐,而逐渐地开始抛弃自己原有的一些传统民族艺术形式,而只是把这些艺术当做是赚钱的工具,最终导致传统民族艺术的流失,使得国家失去了一项引以为傲的“瑰宝”。导致我们的现代文明在生活上与传统民族艺术出现冲突。

(二)思想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始深入人心,如何发展中国经济,如何提高中国综合实力以及军事实力则成为了每个中国人所关心的问题,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开始忽视了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的发展与保护;面对如此强烈的物质需求,使我们的精神领域开始出现腐败、俗化,而消磨了我们原有的传统民族艺术的思想,最终于传统民族艺术开始出现思想上的冲突。

(三)行为方面

每一个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本族的行为,是自己所要遵循的规定。但随着现代文明在少数民族的深入和影响,一些民族开始变得不满足于传统艺术的发展速度,开始放弃自己本族的传统艺术,而开始兴起了现代文明中的一些快餐文化,淡化了传统艺术中的一些有利的因子,导致了传统民族艺术在行为上与现代文明间的冲突。由此看出,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并不小。那么,面对现在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相互和谐发展是全社会的要求。

二、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发展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促进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的相互和谐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强烈要求,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完成这项任务呢?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够让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和谐发展呢?本人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

(一)加强政府对传统民族艺术的保护

要做到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和谐发展,最为根本的前提就是要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强对传统民族艺术的保护力度,实施一系列的奖励政策,来鼓励少数民族对本族艺术的保护,并可以通过对该艺术人才的选拔,将传统民族艺术搬上国家性的舞台,同时让现代的“文明人”看看真正的传统民族艺术,让所有人都领略到传统民族艺术的精髓。

(二)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发展相结合

虽然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有冲突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就没有相互关联之处。那么,我们在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就可以利用这些相互关联之处将二者结合起来,发展真正地拥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例如,中国传统民族中的文字与现代书写的融合,传统民族的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的相互结合,再如将传统的民族服饰融合到现代的服装设计上等等,通过这些形式的融合,不仅能够促进传统民族艺术的保留与发展,更能够在世界上展现出真正的属于中国的美。

(三)加强传统民族艺术的教育

想要将传统民族艺术真正地传承下去,就一定要做到紧抓教育。因为,教育人类之本,通过教育,才能够让下一代认识到、并传承上一代的知识成果。那么,为了能够让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相互和谐发展,就一定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让他们从小就建立起与传统民族艺术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民族艺术的认识,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出符合社会文明发展要求的人才,为社会文明发展与传统民族文化的相互和谐发展的建立培养出更多建设性人才。

三、将传统民族艺术与日常生活相融合

现代文明之所以与传统民族艺术相冲突,还有一大原因就是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分裂,而使得现代人无法感受到民族传统艺术的气息与渲染,而少数民族的人们也无法适应现代生活所带来的冲击。所以,我们可以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的生活相互结合起来,使二者融合为一体,这样既能够不断地促进现代人对传统民族艺术的认识与接收,还能够帮助少数民族适应现代的生活,逐步走上文明发展的道路。

(一)建立名族传统艺术保护区

当然,面对各族文化发展的同时,也绝对不能够忽视传统民族艺术的保留,因为这些都是国家的瑰宝,是不可以流失的,是要不断传承下去的。那么,当地的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民族传统艺术保护区的形式,将一些即将流失的艺术保护起来,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到及发展了现代文明,又传承了民族传统艺术。

(二)传统民族艺术对于现代文明建设重要性

传统民族艺术是我们国家不断发展过程中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更是整个社会的瑰宝和文化中的精华。虽然在现在看来,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之间显得冲突不断,但是若没有传统民族艺术为基础,我们又将怎样发展起现在所谓的“文明”呢?所以,本人认为,传统民族艺术对于我们的现代文明建设是极其重要的。

(l)传统民族艺术为我国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我国的现代文明是从“”中所提出的“反对儒家文化”所开始的,但是这里所说的“反对儒家文化”并不是指要抛弃传统,而是要“去其糟糠’,,也就是说,我国的现代文明是在传统民族艺术的“去其糟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然后再到理论的引入,毛邓思想的提出,一直到今天的“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试问,若没有这些传统的民族艺术的保驾护航,这些先驱们要怎样找到这样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的呢?所以,传统民族艺术为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思想的基础与保障。

(2)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是中国的代表:现代文明不论发展的多么辉煌,多么成功,它始终无法成为中国的代表,因为它是全世界的一个发展趋势。但是,传统民族艺术不同,他完全可以代表中国,就比如说一提“京剧”,有谁不会想起中国?一提起“丝绸”,有谁会怀疑那就是中国呢?所以,传统民族艺术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他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3)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为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在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中,正是因为传统民族艺术中所表达出的思想与情怀,为我国的建设者们提供了一系列的思想保障,不断地维持着他们的思想,使其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从而保证了我国发展的持续性以及发展方向的正确性。若没有这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思想约束,我们还能够建设出现代的中国吗?民族传统艺术是我国发展的思想保障以及软实力培养的前提,所以,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重视传统民族艺术的发扬与传承是极其重要的,且更是必要的。

第4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传统艺术;新媒体艺术;意蕴;传达方式

朱狄在表达“艺术”的概念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艺术的概念就好比一根电缆,它由许多不同的电线组成,每根电线都有它特殊的历史,并和它自己遥远的过去相联系。”艺术的概念如此,艺术的传达方式也是一样。中国古代艺术的意蕴和现代新媒体艺术的传达方式跨越了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

中国古代艺术从最初表述“种植”的“艺”,后衍生到“技术”的“术”,最终成形清末刘熙《艺概》中包括的“包括了诗、词、曲、赋、散文、书法等门类”。 但对于“艺术”一词的理解,界内更推崇的是香山居士《画记》中的阐述。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为了记录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画家张敦简的画作,“恐将来者失其传”而作《画记》一文,是年贞元十九年,即公元803年。张向白居易展示了十余轴画,内容有山水、松石、霓云、鸟兽,妓乐、华虫、六畜等。《画记》中说:“张氏子得天之和,心之术,积为行,发为艺,艺尤者其画欤!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故其措一意,状一物,往往运思,中与神会,仿佛焉,若驱与役灵于其间者。……然后知学在骨髓者,自心术得,工侔造化者,由天和来。张但得于心,传于手,亦不自知其然而然也。至若笔精之英华,指趣之律度,予非画之流也,不可得而知之。今所得者,但觉其形真而圆,神和而全,炳然俨然,如出于图之前而已耳。”

《画记》中“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把“拟”与“真”作为绘画和学画的基本要求。白居易认为“学画得骨髓者”,“自心术得”,也就是说要用心体悟画之理,另一方面白居易还认为要“工侔造化,由天和来,即师法造化,自然而至,不需雕琢”。张敦简的作品“形真而圆,神和而全”,臻于完美。“形真”、“神和”乃是白居易认为的最高艺术标准。白居易认为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或思维状态,其这样的阐释从艺术作品结构层次的范畴来说也就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意蕴。

意蕴,即蕴含的意义。艺术意蕴,也即蕴藏在艺术作品的语言和形象后面的隽永而深刻的生命价值和审美意义。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意蕴由来已久,传统画中强调“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书法艺术中强调“风骨神气者居上”,音乐艺术中强调“大音稀声”,诗歌艺术中追求“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些意蕴归结起来就是“象、意、形、神”。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象、意、形、神”不同于西方的艺术表述方式。

西方艺术注重从反映于我们的视觉的物质外形来解释某一事物,表现的是视觉的真实性。而东方绘画则超越了视觉的认识。透过事物的外形,用心感知。从内在的认识上去表现事物的“精”、“气”、“神”。而非呆板地去描摹外形。这种表述方式就如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一般。佛家认为,人的身体是四大假合的,是神识的栖居处。老子说:“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没有识的色身只是一具尸体。好像没有人住的空房子,没有生气。然而,神识无形无色无味,不可通过肉眼看见,但它又支配着色身的变化,每个起心动念又可由面部表情,肢体表现出来。所说的“相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形不是一个人的全部,也不是不变的。而是“万相皆由心想生”比如快乐时的你和生气时的你在面相上就是很大的不同。可你能说那不是同一个你吗?因此说明外形并非是最权威的。而古时的中国人就看到了这一点,可见中国古人智慧的超前性。因此,表现艺术作品时则必须同时把握形神,而不可偏废一边“偏于形则犹如空尸,偏于神,则不可见。”归结来说:中国古代意蕴就是透过异化表象来体现事物本质和作品的内涵。

20世纪末,伴随着电脑的发展与普及,数字化时代孕育出了“新媒体艺术”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现在艺术品的创作者不再需要画框、昂贵的颜料、画纸以及各式各样大小、型号不同的画笔,只需要面对着电脑显示器并用手轻轻敲击键盘与鼠标,再加上一系列愈来愈智能化的软件,新媒体艺术富有想象力的独特的图像立刻展现在观者的面前。作为目前最为前沿的图像艺术之一的数码艺术,除了继承了传统艺术一些观念、表现特征等一些美学基因之外。新的科技手段,新的图像技术,不仅革新了新的创作流程,也革新了新的视觉体验,新媒体艺术的数字化特性导致了其虚拟现实性、观念思维的图像化传达、即时性、非线性的表达方式、多种媒体的交互式、游戏式的自由化审美等诸多特征。虽然新媒体艺术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有了巨大的改变,打上了计算机网络时代的烙印,但新媒体艺术的传达方式上和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意蕴几乎同出一辙。

新媒体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以抽象表现为主,几乎不会出现写实的表现形式。而新媒体艺术的传达方式上强调“喻意”,作者通过其作品(不论是直观的视觉作品,还是具有互动性的实物或虚拟作品),用相对“隐讳”的方式传达作者要表达的意义。从这一点来看,和中国古代艺术中“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可以说新媒体艺术的传达方式和中国古代艺术的意蕴是一样的。

Monika fleischmann 的作品《液体景观》以及英特尔研究公司的作品《魔术咖啡镜》。并没有通过写实的描写把主题直接传达给了观众,而是通过喻意的方式,用一种近乎于中国传统的、含蓄的方式来表现主题和喻意,可以说和中国古代艺术的意蕴如出一辙。这也是新媒体艺术在传达方式上的一个鲜明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显示出的对真理的认识于世界中是首屈一指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维系了中国几千年的命脉。中国人的聪明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中也只有中国还存在。因此,我们不可小视中国古人的智慧,那是几千年的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传统艺术,则是我们今日的艺术家应当研究学习的。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保留下来,并运用于当今的艺术创作中,使其发扬光大则是今天的艺术家的责任。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庄子.《南华经》[第2版].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老聃.《老子》[第2版].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6.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4版].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4]王树人.《回归原创之思》[第1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5]李砚祖.《艺术与科学》[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陈覆生.《以“艺术”的名义》[第1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7]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第5篇

1 大学校园的现状

当代社会,现代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迅速的发展,汉字有着重要的传承特性,但是其重要意思已经被大多数人所忽略,而富含中国传统艺术特点的书法,越来越少的人去进行专门去学习以及研究。当代大多数的学生都比较喜欢新鲜事物,却对具有人文底蕴的书法认识很少,导致了部分传统艺术的缺失。再看现在的大学校园,到处都充斥着无聊与迷茫、浮躁与功利,在这个实物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对人文教育进行加强,进行校园文化构建已经迫在眉睫。因此,高校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书法艺术的培养和熏陶。

1.1 大学书法现状以及原因

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脑打字已经悄悄地改变了很多人的手写习惯,使得以前的手写文书时代已经被电脑时代所替代。针对这种现象,某些调研机构做过调查,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感,稍微遇到些复杂的汉字就需要用电脑或手机进行查询。这种情况的具体原因是高校学生对书法认识上的足,思想上的不重视。大多数学生只是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而对于平时的书写技能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另外,学生在写字的时候,并不在意写的是否好看,甚至认为只要能够看懂就可以。他们认为即使写得再好,也不能提高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逐渐的忽视写字,导致字间的行距不合理,潦草难认,笔画不清晰。

1.2 高校文化的现状

当代的大学教学,注重的是对于知识以及技能的培训,很少进行书法等传统艺术的教学,甚至是课程教学任务的布置一般也是要求电子版,很少有手写的书面作业。学校内能够接触书法艺术的一般是中文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接触书法知识的机会,导致了现阶段的大学生对于传统艺术的认知渐行渐远。当代社会是一个电子产品横行的年代,许多大学生甚至认为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是一种落后的表现,他们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而不注重对于精神层次的培养,所以,进行大学的书法教学已经迫在眉睫。通常来讲的人文教育指的是,学生身上自然流露的文化修养和内涵,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就包含对于本民族的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它涵盖了艺术的感受能力、高雅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心理质、健康的人格等多个方面。想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仅仅依靠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大学文化的氛围进行熏陶。校园文化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环境以及精神的土壤,对于他们心灵的启迪是在每时每刻的,有利于其灵魂的塑造。校园文化的内容多种多样,但是书法艺术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学生进行书法的学习有着重大的意义,绝对不容许忽视。

2 进行书法培养的方法

汉字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语言文字。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萌芽初创到成熟完美,从象形符号到表意文字,汉字的书写体式也由象形到篆、到隶,再到楷、行、草诸体,通过对用笔、结体、造型等的不断美化,构成了汉字的形式美。而以书写汉字作为表现形式的书法艺术,则是艺术园中的瑰宝。书法是我国独特的艺术。

2.1 进行书法艺术的培养应当以鉴赏为主

虽然书法艺术是我国的国粹,是文化的积淀,但是对于普通的大学生而言,拥有书法的良好鉴赏能力就足够了。毕竟大学生的知识面也比较广,对于书法所表达的意境也能够有所理解,通过对于书法的鉴赏,了解作者的心境,在弘扬传统、继承古人碑帖艺术的同时,积极面向当代,与时俱进,开阔广大同学们的艺术视野,进而提升境界与品位,进而启迪自身的灵魂,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民族过程就是目的。进行书法的鉴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因为鉴赏过程就是一个感知美的过程。

2.2 与个人水平以及实际情况进行书法艺术的学习

很多地方的书法艺术的教学走的都是形式主义,不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盲目地进行教育,学生对于其中的精神无法了解,进而导致他们没有兴趣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违背了学习的目的。所以高校在进行书法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学生进行知名的美术馆、博物馆的参观,以及其他形式的展览,鼓励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同时,高校还可以组织不定期的讲座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转变。

2.3 与传统的文化精神相结合

书法教学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教育,因为传统文化就是书法艺术的根源,只有了解中国的历史,才能切实地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才能身临其境,进而产生灵魂的共鸣。通过书法艺术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荣誉感,增加民族的向心力,同时有利于个人素养的提高,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促使其全面健康的发展。同时,可以更深一步地通过沉积在书法家、书法作品语言深处的文化层面,传达给学生对于人生、历史、精神的深刻体验与理知,使书法史不仅仅成为书法史,书法家不仅仅是书法家,而是浸润在历史文化中的文化人,升华学生的经验与体会,这样有可能改变受教育者长期形成的印象,认识到在古代书法家精湛的技艺背后,是整个文化素养的支撑,从而达到文化建设的目的。

第6篇

关键词:汝瓷艺术 当代陶瓷艺术

一、汝瓷反映的审美风尚

在陈文平的《中国古陶瓷》一书中指出,“弃定用汝”与宋徽宗个人的审美爱好有很大关系。在《南宋官窑》中提出了“弃定用汝”与当时社会的审美时尚有关――宋人在哲学上选择了尊崇自然和倡导秩序的儒教性理学说,它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提出“存天理”而“去人欲”,追求简洁质朴的风尚,在艺术上则爱好苍古之趣。宋朝的理学思潮,折射到汝瓷艺术风格上,就是讲究细洁净润、色彩单纯、趣味高雅,追求内在韵味。汝窑青瓷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不以繁缛的装饰纹样来美化器物,而以釉质、釉色取胜。其御用品大多采用满釉裹足支烧,做工精湛,釉层蕴润,如冰如玉,光亮匀净。其独特的淡天青釉色,优雅而具静谧感,这种色调正好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审美情趣。宋人以简洁为美的观念在绘画、建筑、家具中,以及陶瓷的色彩和器形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二、现当代对于汝瓷艺术的评价研究

夏德武在《现代陶瓷艺术》一书的前言中写道,“元代以前,陶瓷艺术的美学思想基本是崇尚自然,‘以玉为本’。”所谓崇尚自然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以自然界中的自然事物为蓝本,像五大名窑所追求的“借玉喻瓷”的天然效果,像宋人“斗茶”文化中使用的鹧鸪、玳瑁、兔毫,以及木叶等名称,无不是出自自然之物;二是在陶瓷制作和烧造过程中尽量避免人工装饰痕迹的出现,讲究的是自然造化,追求的是鬼斧神工之“窑变”的天然艺术境界。几百年来,人们对陶瓷艺术本质美(自由至上)和“以玉为本”的理想追求,逐渐被少数民族的霸气色彩和人工装饰技巧掩盖和代替。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汝瓷是崇尚自然、讲究自然造化的宋代瓷器之一。汝瓷的瓷器中,就釉色来说,是以天青色为主,也有天蓝、粉青、淡青等。这些颜色在小林重顺的《色彩心理探析》中,做了详细的心理解释和分类。将中国的陶瓷色彩做出了时代划分和形象特征分析,宋代的陶瓷色彩为清秀、理性、优雅。我们知道青色在色彩中是介于蓝绿之间的颜色,那么,众所周知,蓝色的天、海,绿色的草或者青色的草都能让人想到自然。蓝色高雅纯净,象征着和平、永恒。绿色代表宁静、和平,象征着生命和希望。汝瓷的釉色是归于自然,而且是和谐、宁静、自然的,不再将色彩做到亮丽,而是将青色趋于温润,清澈但又不失单调。

三、当代陶瓷艺术的研究现状

黄宗贤在《贯穿百年的精神之恋――中国现代美术“新传统”初探》中写道:“那些乏味的造型、媚俗的画面却被人称为‘栩栩如生’的现代陶瓷制品,它以不可动摇的身份占据着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主导地位,误导人们的审美趋向,这说明了当代大众文化艺术素养的低下。经常看到一些让人感觉透不过气来的瓷器大花瓶、大茶壶,在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幌子的掩盖下,透露着一股轻浮的炫耀和张扬之气。对比宋人作的小花瓶、小茶壶,谦逊而含蓄,却让人动情,让人爱不释手。后者的感染力是有分量的。造型艺术的分量感,不完全取决于它的体积的大小。”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雅致、含蓄的宋代审美特点也迎合了当代审美的某种需求。这种审美可以用“素养”一词去形容。

夏德武在《现代陶瓷艺术》中写道,“在景德镇从事陶瓷产业的职工有7万余人,城市人口中每4个人就有1个是陶瓷工人。这种繁荣是靠廉价的劳动力来弥补不完善的体制和落后的技术水平和没有创新的设计。因此,要提高我们陶瓷的国际地位,需要靠民族的审美文化的提高,这个提高的前提首先要求设计者对现代设计思想的真正认识,并能在稳健的技术基础上做出设计的创新。”“窥一斑而知全貌,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的日用陶瓷上反映出来的文化艺术含量的高低情况,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现代陶艺作品的整体水平。大多数陶艺家的作品水平是和他们国家的日用陶瓷水平成正比。”而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民族陶瓷现在的状况并不是真正的高品质、高素养的,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三点:其一,通过这个行业,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中存在的某种浮躁现象,无论是哪个行业,都会反映并受到社会的影响。其二,中国的陶瓷在历史上有很大的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陶瓷有独特的整体风貌,也独具每个历史时期或地方的特色,因此,这些优秀的传统一直被我们自认为广阔的思想所蒙蔽,而丧失了改革和创新的勇气。其三,目前从事制作的陶艺师,多数人还处在一个技艺精湛、审美水平和创作能力还很有限的状态中。有些浮躁的社会气氛在直接、间接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又影响了市场,市场则影响着陶瓷事业的前进方向。

随着经济、文化的大发展,人们的生活品位、审美趣味、需求等都在不断提高和扩大,现代汝瓷生产也在不断创新,却远赶不上当代审美和生活的需求。因此,认识到这块国家瑰宝的现世发展,需要有更多文化和艺术的细胞植入,需要更大胆的创新。

杨永善在《中国传统陶瓷的造型意识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中写道,“其实,从陶瓷艺术的本质特征来认识,陶瓷造型是第一性的,陶瓷装饰是第二性的。陶瓷造型在整体中是占主导地位的,陶瓷装饰具有一定的从属性。”作者分别从象形取意的造型方法、完整的求全意识、不断完善的造型程式、富于诗意的造型韵味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的造型进行了整理和总结。文中说到,“要继承传统的陶瓷艺术,首先是要认识传统陶瓷艺术。要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陶瓷艺术的转型,接通传统与现代的路径,尽量减少转型中的困惑和弯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陶瓷艺术的造型意识有别于西方,也有别于现代。”

总之,结合现当代陶瓷艺术的研究,汝瓷造型应在比例、对称、和谐、韵律、旋律、节奏、线条、色彩、造型、明暗等方面去塑造现代陶瓷的美感。在造型创作中采用中国古代的纹饰,并对中国传统元素和文化进行再塑造,使作品既呈现了传统元素,又有现代时尚美感。

参考文献:

[1]夏德武.现代陶瓷艺术[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10.

[2]小林重顺.日本色彩设计研究所编.色彩心理探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2.

[3]邓禾颖,唐俊杰.南唐官窑[M]. 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

[4]蒋永平.色彩审美显现论略[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6:第12卷,第3期.

[5]马东.装饰造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6]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民族美术传统的当下意义[J].四川美术,1994.

[7]杨永善.中国传统陶瓷的造型意识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J].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美术系编.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9.

第7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不断的革新,艺术也变得更加的多样化。分析现代艺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就美术而言,旨在促进学生认识复杂的美术现状,同时能够评判优劣、辨识美丑;就教育而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让学生增强鉴别和思考的能力,进而形成独立的人格。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在心理学中有着这样的解释:人们强烈希望认识某种事物或者参与某项活动的意识,他表现为对于某项事物或者某种活动的积极情绪和选择态度。兴趣的产生来自于一种需要,这种需要并不是一种功利性的需要,而是渴望的、积极地心理倾向,这种需要体现在学习中就表现为求知欲,即一种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影响下,学生就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那么这种好奇心又怎么来呢?心理学家波尔林认为,人有种“认识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是由于遇到的新知识和原来的知识之间的不同而引发的观念冲突。波尔林的理论被运用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说,当学习对象包含了某种具有新鲜度和陌生感的东西时,就会引起学习者的兴趣。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赖于教师呈现一种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问题情境。

当代艺术具有新异性,其与传统绘画艺术的不同之处在于:从表面的内容来看,当代的艺术关注现实的生活,其表现、传达和传播的价值观念或者是生活事件都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或者本身就是我们的生活;从造型来说,当代艺术追求的不再是韵律和节奏、统一和多样或者均衡和对称等等,而是重组和置换、重复和扩大、挪用和拼贴;从艺术的创作材质来说,它不是传统的颜料、画布、纸张等等,而是多种多样,一张老照片、一件破衣服、一匹马……甚至是我们的行为,由于当代艺术的新异特性,它能够给学生造成一种问题的学习情境,从而让学生产生想要了解的冲动。在好奇心影响下,兴趣就能转化为学习动机,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当代艺术的文化内涵和造型语言等等。

二、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化心态

“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是美术课程改革中倡导的重要理念。新课改认为,通过美术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文化知识,还能形精神,涵养人文情感。在选择教学内容时,美术课程中以前的经典美术作品是经过历史选择的,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积极地态度、高尚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但是,作为学习文化知识的美术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美术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应当将当代艺术展现的现代文化加以学习和研究。

毫无疑问,我们今日的生活不同往日,如果说文化表现的是人们的生存方式,那么文化模式就是一个包含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知识结构和审美趣味的综合体,我们正在接受新文化的沐浴。生活中充满了数字电影、卫星电视、网络传媒等等新名词,这些魔方般的事物组合成了我们的生活,它们包括了人类的思想意识、物质、制度、风俗等等一系列的文化变革。

转而观之,当代艺术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当代性”,它根植在我们的时代文化中,反映了我们的时代经验。范迪安认为,当代艺术不仅具有现代性,还包含着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艺术家生活在现实的文化生活环境中,面对现实的生活,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必然反映了时代特征。学生要想理解当代艺术,必须将其放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这样才能深入认识。而当代艺术的内容融入到中学的美术教育中,也将有助于学生借此来窥探现代文化的整体风貌。同时,当代艺术的出现和创作时间的距离较近,所以说尽管比经典艺术缺乏时间的检验,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当代艺术所展现和传播的生活事件或者价值观念和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贴近。相比之下,传统的美术教育,由于传统教学内容的经典性,人们更加容易了解到其要表现的题材、风格和形式,还有一些有关于艺术家的故事,但是其创作时间比较久远,这些经典的作品已经脱离了时代的经验和艺术家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容易片面的重视时代背景的讲述,而忽视了学生的时代体验和个人感受,传统的艺术作品虽然经典,却同样因此而显得陌生。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十世纪末,科技的发展导致了信息革命的深化,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文字不再是唯一的载体,网络、电视、电影等可视化的影像媒体成为了当今重要的社会信息传播媒介。但是,科技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图像也在影响着人们对文化的选择,其中不乏有一些负面影响,对图像的恶搞就是其中之一,课本的插图、经典的名著都纷纷被恶搞和疯传,这种情况就是没有思考和批判,只是单纯的粗俗消遣,对此,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涵养美感、陶冶情操、传承文化,同时也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思维起于问题止于答案,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问问题,这依赖于我们对以往教学内容的改革,赋予一定弹性空间,减少定论,增加问题。教师应当让学生有机会和空间进行独立的思考,而不是进行权威的定论,然而,我们传统的美术教材中有太多的确定性内容,确定性太强,学生只记住了知识,却没有太多的思考。

第8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小学美术教学有效策略

一、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艺术的意义

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艺术是承载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国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培养具有民族认同感的人才。将中国传统艺术合理地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优良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而且可以促使其更积极地为社会和国家贡献自身的力量。

2.提升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

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方面较多,既包含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又包含一些基础性的欣赏教育。如,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泥塑制作,可以使学生在体验传统艺术的过程中对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将传统艺术发展过程中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和相关历史全面、细致地介绍给学生,并积极收集多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对其加以赏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专门的艺术展览会参观,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艺术,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整体效果和质量。具体而言,将绘画、游戏等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传统艺术与相关美术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积极互动、利用多种现代化教辅工具为学生展示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等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与美术有关的传统艺术知识,促使学生更好地将艺术技能与相关知识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具有积极影响。对于传统艺术而言,教师应在具体实施教学时引导学生基于自身的理解,自行挑选方式进行鉴赏,体验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同时,通过合理的引导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美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科学地应用传统艺术。

4.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美术教学具有培养其综合素质、提升其艺术素养等作用。将中国传统艺术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可实现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目的。现实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捕捉美、欣赏美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其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性格,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二、中国传统艺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1.有效应用策略

(1)提升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

在将民族文化素材应用到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术教师对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树立现代化的美术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十分重要。基于此,中小学美术教师应积极学习,提升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将民族文化有效、全面地传授给学生。

(2)发挥民族美术资源的实效性

其一,丰富教学内容。民族文化素材的种类较多,将哪种或者哪些素材良好应用于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以发挥美术教学的积极影响,是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从教育学角度出发,教师在挑选和应用各种民族文化素材的过程中,应选择正面、积极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密切联系的素材;同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以达到有效丰富美术教学内容的目的。其二,重视收集民族美术素材。在应用民族文化素材开展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教师可以将一些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刺绣、剪纸等艺术形式融入美术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愿了解和学习相关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对其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具有积极影响。

(3)优化课堂教学手段

其一,提升题材设计的科学性。为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基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在充分考量教材及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师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倡就地取材,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印象,提升教学效果。合理应用本地的各种传统文化素材,可促使学生在开展美术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直观体验等方式,更全面、具体地认识与了解本地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美术实践创作,可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使教学实效性大幅度提升。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传说、故事或者引导学生完成调查日记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美术课程学习;也可以通过服饰、电影、歌曲等多种载体,收集和整理相关的美术信息,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从而使其在实践创作的过程中更灵活地应用传统艺术。其二,融入民族文化素材。在实际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想使传统艺术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合理地应用民族文化素材十分重要。教师不仅需要通过对民族素材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而且应引导其养成良好的美术素养。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某民族为例,将其美术文化的特点、历史以及功能等相结合,随后将总结的知识融入美术教学。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瑶族服饰的过程中,既需要对相关的知识开展系统化分析,又应确保展示过程的完整性,还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分析此类服饰的制作工艺与方法等。又如,在教导学生学习壮锦图案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新的视角探索和理解图案蕴含的时代意义,这对于学生创作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

2.实践应用分析

以中国传统皮影艺术为例,在具体开展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分阶段的模式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如,由于多数学生对皮影艺术的了解程度较浅,教师可以优先引导学生认识此类传统艺术,以带领其了解相关的知识为主,在实际教学中,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皮影艺术的风格和特点,进而使其对皮影艺术产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效率。

(1)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皮影艺术,感知皮影艺术的特点,促使其通过欣赏皮影作品的方式,了解皮影艺术的发展历史。随后,教师可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使学生了解皮影表演过程中光和影的变化,明晰影子是如何形成的,将自身对皮影戏的感觉表达出来,培养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

(2)活动设计

首先,教师可以提前收集一些类似《白蛇传》《杨家将》等学生比较熟悉的皮影艺术作品。其次,教师应准备好一套完整的皮影道具,包括强光灯泡、白布帘等。

(3)活动流程

其一,导入阶段。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博物馆皮影展示录像,使学生大致了解皮影艺术的风格、起源等。其次,教师可以将学生合理分为多个小组,针对皮影艺术的特色展开探讨。再次,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是否喜欢此类表演?理由是什么?”在该阶段,教师应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对其新奇的答案予以鼓励。由于皮影艺术的历史较为悠久,个别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理解。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促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最后,在上述过程均完成以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请筒述你对皮影和其他文化娱乐表演的观看感受,再谈一谈这两者的区别。”其二,发展阶段。教师应展示事先准备好的皮影作品,以《白蛇传》为例,同时设置问题:“画面上观察到的人物有哪些?分别在做什么?”学生经由观察和思考得出答案:“作品以《白蛇传》为原型,分别有白蛇、青蛇、许仙和法海四个人物。”随后,教师再次设置问题:“表演皮影戏时应该提前准备哪些材料?”学生经由思考后得出答案:“白色布帘以及强光源等。”上述过程中,教师通过展示皮影操作过程并搭配背景音乐的方式,引导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传统皮影艺术的魅力;随后,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动手进行皮影戏表演,体会皮影艺术的神奇,再通过搭配童谣等方式,促使学生完全融入皮影表演,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其三,总结阶段。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中国传统皮影艺术与美术教学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皮影艺术,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进而培养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这对于学生美术学习的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均具有积极意义。

结语

中国传统艺术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对我国美术教学的影响较为深远。在具体开展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中国传统艺术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生细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对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其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也存在积极影响。

參考文献:

[1]舒亚亚.蓝白相映趣妙手传统生一论民间艺术在中职美术色彩教学中的应用.美与时代(+),2018(11).

[2]张艳华.浅析江苏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延续发展.美与时代(±),2018(9).

第9篇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设计;现代融合

1现代艺术设计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也是我国现代艺术设计之所以能够呈现出多元化,使其可持续发展并具有地域性的深层次原因。同时,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地域广泛、形象鲜明等特点,这也是保证我国的现代设计不被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风格所割裂的保障。从客观的角度看,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现代设计师手中取之不尽的设计素材,也是设计师进行现代设计融合的对象,更是在文化强国背景下,现代艺术设计发展与融合的主要途径。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及与文化的融合,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与创新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其可以有效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基于其他行业的融合可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弘扬和延伸,而且可以丰富中华的艺术氛围和人文特色。现代艺术设计中文创产品设计与文创产业的发展正是基于民间艺术的用之不竭的传统文化,为后来的现代设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承载着特定时代人们的情感,反映着人们的审美标准。同时,现代艺术设计是民间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分支,与民间艺术有许多共同点。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要保持独有的地域特色,也即文脉主义,这就必然要求其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因此,研究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与发展,不仅可以推动现代艺术设计的进步,而且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2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与设计企业现状

2.1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我国社会文化愈加呈现出一副开放包容的姿态,我国传统艺术设计也深受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及国际设计理念的影响。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以不断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这样的发展道路使现代艺术设计逐渐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现阶段,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市场发展不容乐观,由于受到现代设计理念的多元围合,其设计中的地域性与文脉渐渐消失,现代艺术设计操之过急、好高骛远,即使是当前火热的文创产品设计也是复制比例较高,有照搬国外设计理念的嫌疑,对国外的设计不是“抄袭”就是“粘贴”,原创性不明显。这种设计的发展方向,无疑是一种“自杀”的手段。

2.2现代艺术设计企业的发展

随着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不同规模的设计企业层出不穷。其中许多成为知识密集型企业,随着设计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并通过创新能力的辐射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规模效益。设计企业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企业内部文化的发展程度。管理者只有重视企业文化,才能保证设计企业文化的有效稳定发展,企业文化是体现企业自身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独特的企业形象,它应该包括独特的价值观、企业历史和文化环境。企业要始终把企业独特的价值观贯穿于企业工作的始终,把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企业的发展和建设。其特点应包括:第一,企业文化应具有独特性。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来说,他们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企业应认识和梳理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和文化特征。第二,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继承。要随时随地积极宣传和践行优秀的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理念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第三,企业文化要创新。企业文化的建立需要根据企业的市场环境而变化,并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补充和拓展自身的文化价值,每一个补充都要体现创新,并融入到日常管理中。最后,要统一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本身是一个整体,所以企业文化应该融入到每一个员工和每一份工作中。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要紧密联系实际,实现企业全面发展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优势。

3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的融合发展及相互关系

3.1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源泉

在开展艺术设计活动的过程中,最好的艺术素材来自于人们的生活,生活是艺术的一部分。生活中的艺术材料经过艺术家加工后,充满了艺术气息。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载体,是我国艺术设计的源泉。民间艺术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物质作为人们生活的基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明是人们审美标准和审美追求的体现,对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为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助益,当代文创产品设计正是基于民间艺术与优秀传统文化所进行的。

3.2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具有共同的文化内涵

民间艺术的主题可以激发现代艺术设计师的设计灵感。通过对民间艺术作品的分析,发现几乎每一件民间艺术作品都来源于当地的丰厚物质及文化资源,我国丰富的资源使民间艺术形式多样。现代艺术设计要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与生活相结合,从人们的生活中汲取素材,这一点与民间艺术立足于当地的物质资源有着共同点。

4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差异

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产生的文化环境不同,成长的文化语境不同,其有着不同的渊源。传统民间艺术基于本土文化,是大众的艺术,是基于大众日常文化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现代艺术设计基于西方文明,是因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因其文化发展两者渐渐相互融合,因此,它们有不同的追求。传统民间艺术更接地气,也就是注重实用性、普及化,具有普世的审美性;现代艺术设计是在现代工业生产的背景下产生的,基于大工业批量化机器生产,它以利益为导向,更多的是追求商业价值和利润。就传统民间艺术的实用性而言,传统民间艺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是在实用性基础上产生的精神需求。

5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融合发展的策略

5.1艺术设计者要积极学习民间美术

现代艺术设计师因受到西方文化语境的包围,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不到位,在设计过程中缺少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设计作品缺乏历史感、文化感,导致设计文脉的割裂。因此,现代艺术设计师应积极学习传统文化,承担起设计师的设计责任,广泛涉猎民间艺术,系统研究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理念。

5.2艺术设计者应积极树立兼容并包的艺术设计思想

当前,现代艺术设计的设计理念更为多元,设计形式早已不局限于架上绘画,其创作手法更为多样,设计文化正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现代艺术设计师应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积极树立兼容并包的艺术理念,融汇东西,在承载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的同时,积极吸收不同的创作元素,在了解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对民间艺术进行梳理,特别是要把握民间艺术的本质,将西方设计文化加以融合,并充分认识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相互借鉴与融合的意义。

5.3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色彩的融合

民间艺术中的色彩表现融合了设计和装饰功能,其色彩来源于大众的日常生活,是基于当地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具有极强的暗示意义与文化象征意义,因此,现代设计师应积极运用极具象征性的传统色彩元素,将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色彩相融合,可以改造和创新民间艺术中的色彩表现方式,将其融入现代设计中,表达独特的艺术审美意境。

第10篇

【关键词】当代艺术;艺术家;身份;标准;价值

今天,如果还能够将我们涉及的范围称之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的话,可以说它的精神特征就是分裂和变异。多重语系,多重标准,多重价值,已经最大可能地动摇了人类的传统美感,今天的精神世界正是需要更新的美学判断和价值,如同荷塘在等待另一场骤雨。已有的旧体条是那样的虚伪和无效,那样的不可能,而新的可能性真实的说出了我们的样子,人们在经历了千年的磨难和荣耀,精神和物质文明之后,在消灭了一个个必然王国的障碍之后,终于没有了所谓的状态,四顾茫然,仅仅是存在于可能之中。

各种可能性透过世界的种种缝隙渗透向我们渗透的过程中也夹杂着肮脏和悲催。而对于当代艺术的认识,在这个特殊时代会更加模糊。

我们常常焦虑,因为我们总是找不到艺术创作的意义,而对意义的确认又往往会安慰创作者焦灼的心灵,艺术家对意义的寻找与追问又显示出艺术家的不自由,这种不自由是艺术家成长的一个阶段性表现,如果它贯穿于艺术家的整个职业生涯,那么这样的艺术家做出的艺术自然是不成功的。

在这个时代,随着艺术的发展,艺术家的身份越来越显得模糊,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强烈的哲学、视觉传媒、文学等痕迹,这种意味着艺术家已经将哲学家、设计师、文学家、社会学家的身份包袱在自己身上,这些包袱使艺术家在创作与表达上显得多样丰富,但是对于艺术家自身的认识往往又是那么的难以界定,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前面提到的“不自由”,艺术家大可不必为身份的确定而迷惑。

比如艾未未将蔡国强划分为西方艺术家,蔡国强的成功是他对艺术文化的态度,这种态度是自由的,他是艺术的玩家,而未被艺术本身所束缚,这是他向我们所展现出的最有价值的部分,而不是所谓的身份,艺术家的身份介于你对他们的认识。

如果说一个艺术家必须对他的生存――身体的精神的状态作出解释,则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他所生存的时代,而当下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就是分裂,所以,面对迷惑的身份与迷惑的艺术创作的意义,艺术家应该坦然接受,作为艺术,只有作为一种实践和体验,才是有价值的,这是艺术家应该在意的。

当下中国正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文化发展行动,作为一个经济持续发展,并有强烈势头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必然地,当一个国家的经济争鸣着挤进世界前列的时候,它在精神上势必要寻求文化源头上的慰藉,但是,在这种对于文化的复兴与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发展之中,往往会暴露我们的无知,以及民族的劣根性。当代艺术作为当代文化的一个区域,会有同样的问题,一些艺术家在创作中总是会去寻求所谓的“传统文化”“民族特性”上的表现,这就看出了许多艺术家对于艺术本身认识的拙劣性与自身的不自由性。所谓的“传统文化”“民族特性”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是浅移莫化的,是流入血液的,并且在当代下的时代背景下,世界信息文化交流的日趋紧密化,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已经越来越微小,要想在艺术创作上找到明确的文化符号来确认艺术文化上的源泉是不可能的,同时是可笑的,当然是成功的艺术作品,一些无知艺术家同样还是会拿所谓的“传统”来说话,在当代艺术中,有许多艺术家是以“文化符号”来说文化这是低级的,也有许多艺术家是用“文化传统”来表达生命体验,这样的艺术总会给人带来美妙的感受。

在当下世界的大形势下,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冲突依然存在,但是大的形势是趋向融合的,所以,人在世界之中的身份文化、种族的确认已渐渐模糊,而应该以“人”为单位来相互区分了,在这种多重语系、多重标准、多重价值相互交融的新时代,人应该回归他的自然属性。

当代艺术在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发展,使得人民大众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越来越难,这像当下世界中的各种文化冲突,我们不能奢望所谓的理解,在艺术的发展中,艺术家的发展和受众的发展是分离地,大家各自为战,使得在理解相互偏离、误解普遍存在,而作为“当代艺术”误解已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部分,而广大受众在误解之中也自得其乐,可是我们总不能沉浸在这种其乐融融的表象之中,就像我们不能总是期望误读能够带来正解,尽管这种受众的误读和艺术家对受众误读的调戏的创作手段,丰富了当代艺术的内容。艺术家和受众在自我发展上的偏离是当代艺术中的问题,而对于生命的体验是艺术家和受众在当下的主要交点。当艺术家和受众面对同样的生命体验时,艺术创作与表达是美妙的、精彩的,这能把艺术家和广大受众回归同一平行世界。像蔡国强的“农民达芬奇”,卡塔尔的“碎弱”个展,达明安.赫斯特的《生者对死者的无动于衷》,安迪.沃霍的波普艺术,杰夫.昆斯的《气球狗》,莫瑞去奥.卡特兰的《第九小时》,就完美的和受众回归到了同一平行世界,他们抓住了时代脉搏跳动中精彩一瞬间,和受众产生了奇妙的共鸣。人生总是这样,要遇到一道门,而我们要么在门里,要么在门外,非进,即出,在穿越门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单纯的想将自己推入现实,或者轻狂的想将现实推向自我,却发现要么自己在现实的网后,要么现实在自己的网后,原来此时此地自我和现实在两条平行的轨道上,不可交集。

我想要相信,我们的灵魂能自由的围绕着那道门自由飘荡,当我们的灵魂飘荡时,我们总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大家都在彼此的网后,并相互警觉的隔网观望。

我们的灵魂能够绕过门自由飘荡,或者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因为你会发现你不在这道门槛上,就在穿越这道门的旅途上。

第11篇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的素描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对于素描教学作为基础教学含义的片面理解依然十分普遍。这表现在:其一,认为素描教学是把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这里提及的造型能力是指真实地再现客观物象所必备的一系列相关的知识和技巧)作为素描教学的全部内容之所在。其二,对素描教学作为基础教学的认识停留在技术教学的层面,未上升到思维教学的高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完整地理解素描教学作为基础教学的含义。笔者认为,素描教学作为基础教学,在其原有含义的基础上还应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作为基础教学,素描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①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目前国内的素描教学沿袭着传统的写实绘画形态的素描教学体系,对造型能力的培养更侧重于通过技巧的传授来获得保障,从而对造型能力的认识比较容易偏向于技术的层面。然而现代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绘画形态和艺术观念,对造型能力的要求也趋向丰富和多元化,许多领域是传统素描教学未能触及的。笔者以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作为素描教学的主要目标。其特点是,通过素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再现客观物象所应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技巧,而且通过素描教学能够使学生去掌握视觉艺术的规律、了解艺术的认知知识和增强艺术表现的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使之具备完整的艺术的感知、评价和表现的能力。虽然对于综合艺术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素描教学中也部分地有所体现,但不够全面和突出,而且缺乏相应教学模式的支持。

第二,素描教学应以先进的素描理念为指导,把培养学生运用素描语言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纳入素描教学的范畴。由于受到高考模式和传统素描教学的影响,建立在传统意义之上的素描理念影响着众多学生对素描的认识,造成了学生对素描缺乏完整的认知,并且影响到学生在素描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和表达能力。因此,为了改变学生对素描固有的认识,有必要在素描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素描理念去引导学生。那么,何为先进的素描理念?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准确、全面地理解素描的含义。关于素描的含义钟耕略先生有过这样的描述:“素描是一种用铅笔、粉笔等媒介,以线条来描写物体或景象等的艺术。素描并非只局限于描绘的技法和功力,素描应该是指导艺术家的创作构思和演绎其内心的理念的有力工具;素描应当主导艺术作品构成的方式、表达的层次、轻重的掌握、虚实的变化和感染力的凝练,是形成艺术作品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内容。”②笔者以为以上所言比较恰当地概括了素描的基本含义。其次,全面架构素描的内容。时至今日,多元化的绘画形态已经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写实绘画形态的主导地位。素描的内容不仅涉及写实绘画形态的知识材料和表现形式,还涉及到其他绘画形态的内容。素描知识不仅包括系统的规律性知识,还包括了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应用素描的知识及相应材料去完成具有个性化意义的艺术表现。再次,对多元化素描表现形式的包容。笔者认为对多元化素描表现形式的包容应该成为当前素描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征,素描教学应成为促进学生使用多元化的表现方式来艺术地认识自我和艺术地探索世界的有效平台。

在目前的素描教学中,学生对素描语言的认知服从于以真实地再现客观为基础的造型的需要,并集中于技术的层面,学生缺乏应用素描的语言来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未能全面认识到素描语言的艺术价值。因此,素描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类型和基础教学的内容,应该由原来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的载体转变为进行艺术思维的方式之一。现代素描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应用素描语言的技巧,而且更要培养学生应用素描的语言来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其目的在于把对素描语言的应用纳入更高的艺术要求和更为广泛的表达领域,而且通过素描教学使素描真正成为学生艺术地表达自我的有效手段和学会艺术地认识世界的一种基础。这既是对素描本质的认识的必然结果,也是改善当前素描教学的需要。第三,素描教学应把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纳入教学的范畴。有关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内容一直是国内素描教学的软肋。其消极影响表现为:阻碍了学生在艺术上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我们目前在素描教学中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未达成共识。笔者认为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素描教学的内容是当前素描教学应当予以关注并加以改善的重点。关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笔者认为素描教学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调整:

第一,打破固有的传统素描思维模式,树立以现代的素描观念为基础的全新的素描思维模式。在目前的素描教学中,传统的素描思维模式可谓先入为主,主导着学生对素描的认识和理解。由于传统的素描从观察方法到素描的表现方法都有着既定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标准,对于诸如素描的空间、虚实的认识,结构和透视等方面知识的认知,都存在着惯性的思维模式,学生只需照本宣科,并以模式化的素描样式为榜样不断地锤炼技巧。实践证明,学生因此具备较强的写实能力是不争的事实,但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弱,缺乏从事高级艺术活动应具备的素质。因此,有必要采用包含了现代素描观念(这里提及的现代素描观念是指吸取了现代素描艺术的优秀成果,符合现代艺术思维方式的素描理念)的素描思维模式来打破固有的传统素描思维模式,比如以现代素描观念所确立的全新的空间观、虚实观、结构观和透视观来充实或替代原有对空间、虚实、透视、结构等方面的认知思维模式,以此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素描思维方式。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培养学生对创造性思维规律的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在此基础上建构学生以创造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素描思维模式,最终形成学生的艺术创新的主动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素描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有必要改变原有的教学内容而设置新的教学课题来实现上述目的。

第二,应用多元化的素描教学形式。以写生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是目前素描教学主要的教学形式。由于其固有的知识传习模式和相对狭窄的教学内容,并不完全适应现代素描教学所涉及的广泛内容和对教学形式多元化的需求,以及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倚重。针对目前的素描教学而言,需要采纳和应用多元化的素描教学形式来补充和调整原有的写生课堂教学,通过多元化的素描教学形式来拓展素描教学的内容和满足素描教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需要。

目前的素描教学还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随着国内素描教学改革的深入,对于素描教学相关问题的探讨将进一步展开,并且针对素描教学各方面问题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深化,由此,素描教学将趋向于更加完善和合理。

第12篇

    一、西方绘画艺术的渐变及现代艺术观念的跳跃式突变

    相对于过去的简单模仿,保罗·塞尚(1839~1906)开始将西方绘画引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现代艺术发展时期。通过塞尚的视角,人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绘画的独立性,整体性。基于塞尚的观点,绘画理应被当作具有完整结构的独立体,而不仅仅是用来反映世界的工具;绘画因自身而存在,应该根据被表达内容加以构建和完善。在这样的,有着全新艺术倾向的环境下,西方绘画在塞尚的指引下从传统演变到了现代。而后经历了毕加索对绘画独立性的进一步强调及康定斯基对画面全体结构的否定,使得现代绘画艺术发生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彻底性转变;达达派对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标准、随性无拘束等的强烈追求;约瑟夫·鲍依斯将艺术作为观念的载体,纠正传统审美的狭隘性,导致了架上绘画被“影像”等取代。至此,西方传统意义上的架上绘画变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人们开始了围绕“油画艺术的去向”的话题展开争辩。那么,是否艺术真的会走向死亡?不论结局怎样,我们都应面对这样的现实,即绘画艺术作为一个整体,似乎已经到了由文艺复兴给予的支配地位的尽头。

    二、我国油画艺术发展的民族化

    中国油画艺术是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这是在上世纪80年代国门的打开,人们思想愈发受到外界影响的基础上建立的。行为艺术到20世纪90年代便在中国社会普遍流行开来,这也招致了人们对于中国油画价值存在与否的深入思考,不同关于我国油画的理论开始形成,于是对于油画“民族化”讨论变成了焦点。而我们都知道,所谓的“民族化”无非是继承传统并融汇外界较好的因素,这是一种模糊而又不好掌握的概念。概念上的不确定性,也进一步说明了认识的不足。

    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问题并非“全球化”的组成部分。

    首先,中国油画艺术的民族化问题,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上世纪初,刘海粟就已提出了油画艺术民族化的观点。这种观点的宗旨是保护中国文化艺术精髓,用中国文化传统来包容、融合西方文化。然而这种近乎口号式的观点,却使得中国油画艺术的民族化过于模式化、标准化,即对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咎其原因不难发现,民族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它是自外来文化跨境域传播自我国之后,不断被模仿、覆盖、融合甚至于创新的整体过程。从真正意义上来讲,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是以向西方学习布景画和画技法为开端的。

    其次,基于“全球化”背景的“民族化”才是学术界议论的焦点。通常所说的冷战,时间范围是从冷战结束开始的。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带来资本、劳动力、技术及生产资料在全球范围内更加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必然带来“文化全球化”的后果。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如何更加有效的抵制西方文化的冲击、侵染以及增强本国文化影响力与竞争力,则显得格外重要。这就引发了人们对“文化民族化”的思考。如今,在传统文化的领域中,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话题逐渐开始流行,中国油画艺术则是其中之一,理论界关于中国油画艺术前途的思考逐步加深。但是,基于中国油画艺术仍旧游离于世界油画艺术之外的情况,我们是否真的有必要高举“民族化”的旗帜?这着实需要我们重新对中国油画艺术所处的境地进行审视。

    三、当代中国油画艺术所处的境地

    从总体上来看,当代中国油画艺术处在尴尬的境地中。明朝时期,就有意大利的传教士携带西方油画走进中国,后来发展到专聘西洋画家为朝廷作画。但在随后的朝代,专职为宫廷作画的西洋画家不断减少至消失。可见,当时我们对西方油画的认识只是通过那些接触了西方油画的中国画家,并非油画真在中国被推而广之。随着西方文化的全面影响,中国出现了很多真正意义上的油画家,如,李淑同、徐悲鸿等,更有甚者远涉国外学习油画。因此可以说,中国油画的发展受到西方油画的强烈影响。尽管这样,由于中国油画基础薄、发展时间的相对滞后,最终便使得当代中国的油画艺术处在相对尴尬的境地。

    与西方传统油画相比,一方面,在西方印象派激战并取得统领地位及后印象派又应运而生的环境下,中国油画则由于发展的相对滞后而错过了黄金时期,因此中国的油画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像梵高、莫纳那样的大家。另一方面,西方油画艺术是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伟大事件后才有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不朽作品,伟大的事件是伟大作品产生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这一点上,中国油画艺术更是望尘莫及了。

    四、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道路

    中国油画艺术面临着追随传统还是转向现代的双重难题。造成这种困境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尤其是针对美的不同理解及与美相关的文化艺术的价值追求。一方面,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纯粹的“跟随”与“附和”西方油画艺术是行不通的,这会导致与中国传统、现代文化价值差异的造成。另一方面,中国处于转型期,需要新的观念和新的思维的注入,因此不能将陈规惯例照搬和简单复制,即不能走单纯传统的民族化道路。

    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应将中国油画艺术与中国自身艺术的发展体系相结合,使得油画艺术真正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艺术的发展体系应该充分体现当代中国创新的文化与艺术风貌,引领中国油画艺术成为真正只具中国特色的油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