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26: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观经济学的理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微观经济学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一)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地位
从理论地位来看,微观经济学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从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论证市场机制的运行效率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基础。马歇尔(1890)奠定了经典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在完全竞争、产品同质、信息充分等前提条件下,将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需求和供给相加分别形成单个局部市场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各种单个市场相互关联,形成了一般均衡的市场体系。萨缪尔森(1947)进一步夯实了市场均衡分析的微观基础。将消费者的需求看成是最大化效用均衡结果,将生产者的供给看成是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结果。微观经济学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一方面自我否定、持续更新,先后经历“垄断竞争”理论革命、“不确定性”理论革命、“信息、激励和不完全性”理论革命以及“异质性、搜寻、匹配与机制设计”理论革命,微观经济学不断放松纯理论的假设,理论愈发逼近现实世界。另一方面,相对于其他社会科学而言,突出的可证伪的学科特点使是微观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因而,微观经济学思维和理论逻辑被其他学科不断接纳,交叉融合后形成了许多新兴交叉学科,掀起了向其它学科渗透的“经济学帝国主义”浪潮。
(二)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地位
从课程体系来看,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至关重要。微观经济学对于许多经济管理类学科提供了重要支撑,能够为学习其他专业课提供有效地经济学逻辑训练和基础理论。许多专业课程都是微观经济学理论内容的细化、延伸和应用。消费者剩余理论和消费行为理论对于市场营销课程形成了直接有效的基础理论支撑;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正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深化和应用;而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创建的D-S框架正是对微观经济学垄断竞争理论的重大突破,也使之成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四大法宝”之一。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痛点梳理
基于前文所述,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其教学痛点无法回避,必须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出“其症结所在”。经过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充分调研,结合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科研的经历和经验,发现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可以数理为两大痛点。
(一)学生对于微观经济理论普遍理解程度不深
学生对于关键概念的含义和经济理论的经济含义理解不足,尤其是理论假设条件的内容与合理性。诸如机会成本概念和帕累托效率等重要概念,这些充分体现经济学理性人思维和社会福利分析思维的重要概念对于经济学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不少学生的掌握仅仅停留在应对考试的瞬时记忆。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深度往往仅停留在几个简单数学公式的演算中,如在消费者行为均衡求解中,学生能够由基数效应论和序数效应论分别求出最优消费数量,但并不能理解序数效应论对基数效应论的理论前提的改变和进步,更不能理解显示偏好弱公理和显示偏好强公理中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者行为相互推导的逻辑关系。另外,偏好和效用函数的关系理解不深刻,无法理解效用函数形式的正仿射变换除了简化计算优势之外的经济学本身的含义。
(二)学生对于微观经济学理论缺乏体系整体认知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突出的现象:许多在本科阶段期末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在研究生入学面试时仍然基本不具备经济学的思维,不能够有效利用所学经济学知识来分析具体问题。经过课题组反复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的时候,一方面对于知识的记忆具有突出的碎片化特征,只是零碎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却考出高分。另一方面,学生根本就没有理解微观经济学的逻辑体系,对于概念定义机械记忆,对于微观经济学逻辑框架缺乏整体认识。大多数学生记住市场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结论,知道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理论等内容,却没有形成微观经济学是如何阐明市场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逻辑论证,不清楚这些章节内容的逻辑关系。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痛点的四大根源剖析
(一)理论抽象与现实世界有距离,学生无法理解纯理论对于现实世界的抽象
微观经济学具有突出的纯理论特征。鉴于社会经济现象的多变性和结构的复杂性,经济学家们从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离出最本质的内涵和变量之间最基本的相互关系。运用相对独立于其他社会科学的范式,借助数学工具研究和分析基本经济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福利的变化。相对于其他经济管理类的课程,微观经济学更多体现出的是研究的理论平台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更突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因而,初学者接受起来需要清晰准确的理解其理论前提假设条件和理论内部的逻辑体系。从学生本身的情况来看,一方面,许多本科生刚刚经历了封闭式管理的高中阶段,缺乏对社会经济现象足够的观察和思考,社会认知和生活常识略显不足。另一方面,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抽象特征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许多文科教育背景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抽象思维训练相对不足,从问题层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分析的理性认识往往遇到困难。
(二)经典案例与中国实践有距离,学生缺乏直观理解教学经典案例的土壤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经典案例,为学生接受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提供了大量优质素材。但这些素材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普遍采用美国经济社会的案例,有些国内知名的教材在案例选择也直接从曼昆、萨缪尔森等学者编写的《经济学原理》、《中级宏观经济学》等知名教材的案例材料中引用过来。西方经济学理论源于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选择的经典教材也无疑能够作为准确阐释西方经济原理含义的载体。但是,东西方社会经济制度的差异、社会文化的显著差异会增加对于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社会经济现实情况缺乏了解的本科生的理解。比如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消费券常用于预算约束、预算集的解释,也经常用来作为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在中国消费券发行时间晚、发行规模小,很多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育程度提高,我国也有许多恰当准确的案例可以被选择,便于学生直观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有助于坚持“四个自信”,强化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发挥协同效应。
(三)理论背景与理解能力有距离,无法形成经济学思维
学生对于关键概念的含义和经济理论的经济含义理解不足,尤其是理论假设条件的内容与合理性。诸如机会成本概念和帕累托有效等重要概念,这些充分体现经济学理性人思维和社会福利分析思维的重要概念对于经济学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不少学生的掌握仅仅停留在应对考试的瞬时记忆。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深度往往仅停留在几个简单数学公式的演算中,如在消费者行为均衡求解中,学生能够由基数效应论和序数效应论分别求出最优消费数量,但并不能理解序数效应论对基数效应论的理论前提的改变和进步,更不能理解显示偏好弱公理和显示偏好强公理中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者行为相互推导的逻辑关系。另外,偏好和效用函数的关系理解不深刻,就无法理解效用函数形式的正仿射变换并不重要,引入效用函数的目的在于利用严谨的数学推导和计算的优势。
(四)数学教学与学习需求有距离,容易挫伤学习积极性
本科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要求具备一定的微积分、概率论以及线性代数基础。在微观经济学经典的蛛网模型案例中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差分方程的知识,否则学生不能求解出市场价格的表达式,难以深刻理解蛛网发散和收敛的条件、以及蛛网模型变动的经济学含义。在瓦尔拉斯证明市场体系的一般均衡时,缺乏必要的线性代数系数矩阵的知识,就不能理解瓦尔拉斯利用联立方程的个数等于所求市场价格个数的逻辑不能求出各个市场均衡时的价格向量。另外,在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中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和利润最大化问题都是约束条件下的极值问题。课程开设时间的错配使得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缺乏必备的数学支撑,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此重视不足,易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挫败感和抵触情绪。
一、导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出现割裂的原因
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相对独立。学生对微观和宏观部分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和思想体系有学科体系的原因,有教材选择和使用的原因,也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首先是学科体系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今天总共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在学科体系上形成了主流体系,但总体的学术流派林立,思想和研究观点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这就导致在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学习中,并不了解和掌握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全面,导致学习中不能建立起有机体系,而容易造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形成割裂的局面。
其次是本科教材的选择问题。当前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划分和教材的编写一般都是遵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视角展开的,同时为了保证全面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将部分非主流经济学的流派思想也纳入了教材体系中。此外,主要的本科教材都是使用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加入了国内学者的主观思想,同时也避免不了国内学者思想体系的束缚,导致当前的教材使用中,学生很难通过阅读教材看到历史上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演化历程和不同观点的分野。加上大量非主流经济学思想的编入使当前教材在学科体系的传播和影响上,作用大为下降。造成学生无法读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密切联系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是教学环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认可教师往往会突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自学科中的重点部分,而往往忽略两门课程的衔接部分。在微观经济学部分,消费者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其他部分往往安排的教学时间和讲授深度有限。而在宏观经济学部分,无论是是先讲短期模型后讲长期模型,还是先讲长期模型后讲短期模型,都更多从宏观经济学产生之初,宏观经济学几点问题入手。忽略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讲授过程中,也回避了众多打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纽带的因素。最终导致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微观经济学介绍消费者、厂商、单一市场结构等微观问题,而宏观经济学介绍政府和货币当局如何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统计指标等。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部分
首先,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的最为重要的思想纽带。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主体作用的。而且,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对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传统、文化法律等有十分明确的限制。这说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仅强调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还强调维系市场经济基础的软环境。
其次,方法论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共同的基础。无论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众多主流经济学家通过不断发展演化中创造性的运用了数学中边际、均衡等研究方法而形成的。虽然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现代西方经济学存在众多局限,但整体上来说,西方经济学的主体地位在整个经济学界上不可撼动。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两大板块,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式、研究思路是相通的和密切联系的。
最后,存在着许多可以打通和关联的知识理论。造成现实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明显割裂之感的重要原因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兴起。由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了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积极干预经济,导致大家往往忽略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包含着宏观思想,宏观经济学理论有扎实的微观基础。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中的衔接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既然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就应该消除两种之间割裂的感觉。使两者之间真正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并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西方经济学不可分割的部分成为有机整体。
一是在教学中为学生梳理不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在经济学思想上的地位,以及不同理论的地位、作用和选入教材的原因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很清楚的了解到所学的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微观理论的提出的基于既有宏观经济学思想的,而宏观经济学的演化中,微观基础也是其可以发展和延续的重要依据。因此,通过明确知识体系的方式可以避险学生对知识点形成孤立认识,杜绝了教学过程分割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理解;掌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290-02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890年,马歇尔(1842 —1924)发表《经济学原理》,初步建立20世纪微观经济学。这是对19世纪边际效用论及其以前的庸俗经济理论进行综合的结晶。该理论率先采用“经济学”以代替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一词,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为基本假定、运用边际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系统阐述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创立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构成20世纪微观经济学的主体,后经过20世纪中期的扩展,微观经济学不仅研究内容有所扩展,如增加了一般均衡理论、建立了福利经济学,而且研究方法得到创新,如引入数理经济分析法、博弈论等,还关注经济理论的实践应用。
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稀缺性条件下社会经济主体的决策与选择问题。属于“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西方经济学”二级学科,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高等教育中,微观经济学不仅已经成为所有经济类课程和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也成为大多数非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性、思维性、理论性和实用性并重的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具有平台性和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意义
学习该课程要具备一定的《微积分》知识。要学好《微观经济学》,需要具备《微积分》的知识。这要求学生要把微积分课程学好,这对学习好《微观经济学》课程有很大帮助。而学习好《微积分》课程本身又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上经管类的学生是文理兼收,特别是对于文科生,学好《微积分》非常困难。《微积分》学不好,对于理解《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相关内容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比如对于利用数学方法推导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有的学生在做题时,计算方法知道,可是由于没有较好地掌握求导公式,导致计算出错误的结果。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该课程难度大。《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它的知识体系来源于西方。故《微观经济学》教材有国外的原版教材,还有把国外的书翻译过来的教材,还有就是国内作者所著的教材。前两种教材的思路都是西方人的,造成国内学生理解的困难。即便是国内作者所著的教材,其内容也都是西方的,其中的一些假设、案例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会让学生感觉比较生疏,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该课程中的很多概念、理论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接受起来难度大。此外,这门课的内容逻辑性强,前后章节联系比较大,所以,如果前面的内容掌握不好,要学好后面的内容,更是难上加难。还有就是这门课所涉及到的图形多,坐标的表示又与数学上所学的相反,这些都增加了这门课学习的难度。鉴于上述原因,再加上《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和基础课,该课程都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而此时,这些学生刚接触了一两门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更是刚刚接触。而对学生本身来说,因为这门课是考研课程,所以,一部分早早立志考研的学生,会下工夫去学;而对于其他学生,特别是把大量精力花在兼职上的学生,花在学习上的精力有限,就会选择知难而退,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影响教学效果。
2.该课程内容多。《微观经济学》包含的内容很多,它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论、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和微观经济政策等等,而这些理论本身又各自包含很多内容,如市场论又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市场。虽然这门课逻辑严密,学生们依然会觉得内容繁多,要全部掌握比较困难。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面非常广阔,如数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等,无论对老师或者学生,要求都很高,很多人望而生畏。
3.缺乏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学活动中,老师一般都是站在讲台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坐在下边听边记的教学形式,学生只能理解和记忆教师所讲的内容,把主要的精力都投放到记录、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上,很少有同学去主动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经济学知识,也很少能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和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经济学的课堂上缺乏老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缺少学生与社会的双向沟通。大多数教师也缺乏所教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讲课的针对性也不强。
三、解决的对策
1.学好微观经济学应多做习题。做练习题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经济学概念、原理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所提出的经济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采用启发式和对比式教学。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在转变传统教学方法观念的时候,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中国本土案例兴趣的教法。由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强的特点,应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本土化的案例开展讨论、解释微观经济理论,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把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潜力挖掘出来,从而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微观经济学》一些章节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如果注意对相关内容的对比,就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供给理论和需求理论的比较,二者的概念、影响因素等大都一一对应。又如,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在结构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消费者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以预算收入为约束条件,而生产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一定的成本为约束条件;在几何图形的分析上,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和生产者的等产量曲线、消费者的预算线与生产者的等成本线具有相似的特征,消费者消费的均衡条件与生产者生产的均衡条件具有相似的形式等等。再如,在市场理论部分,不同类型市场的含义及长短期均衡的分析都具有相同的过程,如果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对比不同类型市场的异同,就非常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突出对图形的讲解。在《微观经济学》里,有大量的图形。学生如果对这些图形不理解,想死记硬背就太困难了,也会漏洞百出。而一旦学生理解了这些图形,会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的理论,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加强对图形的讲解,讲清它的推导过程,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某个图形是什么样的,还要明白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同时,还要注重图形和理论的结合,让二者相得益彰,使学生能够作到通过图形来理解和阐述相关理论。比如在讲解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时,就可以通过图示法来说明。图表可以清晰地说明了需求量变动是指由于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引起的消费者购买量的变化,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价格本身不变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又比如,在讲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时,把概念和画图结合起来,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再比如,在讲解斯威齐模型时,通过它的假设条件可以画出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图,结合图形可以很清楚的推导出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刚性。此外,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其他要注意的问题。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很多名词都有英文缩写,也要求学生掌握。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缩写,需要教师把这些概念的英文表达告诉学生,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又如,还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经济读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包括经济思想史,一些经典著作,反映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如《经济学动态》等,介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的书籍,还有经济理论应用方面的书籍如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等等。这样即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的大小、语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丰富程度、语言的幽默诙谐、板书的工整程度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总之,《微观经济学》教学就像是一门艺术,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而作为任课教师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思考,经过不断地改进,让我们的教学趋向完善,进一步地提高教学效果。
4.穿插讲解式案例教学。穿插讲解式讲授案例侧重于讲述与解释方式呈现案例,用于说明和论证微观经济学原理与规律。教师在讲解某一章节基本原理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这一形式主要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如在讲授“机会成本”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自己选择就业还是就学来解释,机会成本的含义就是当选择了就学而放弃了就业,失去了四年就业应该获得的最大收入,这个被放弃的最大收入就是就学的机会成本;在讲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学生难以理解,就以学生自己喝水的亲身体会为例,渴了喝第一杯水特别舒服、到第二杯舒服、到第三杯不舒服,甚至最后难受,以此讲解说明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通过邻居种花及工厂污染来讲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通过“囚徒困境”和“田忌赛马”等案例讲授简单的博弈论等等。此外,还可以引人国内外有关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作为案例,使学生真正在心理上“乐”起来。通过所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生感到了微观经济学就是身边的学问,学习的兴趣高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微观经济学理论。但这一形式的案例不能过于复杂,最好是一些对重点、难点能阐述透彻的小案例。这要求教师自己能深刻地理解和思考现实生活,组织和积累一些案例,在课堂上能信手拈来。穿插式讲授的方法主要是知识点案例,能起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刘施扬.《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2).
[3] 张秋.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科技经济市场,2009,(8).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教学方法
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1.1课程具有系统性、课时安排相对较少
在微观经济学中,所涉及的内容实际上非常广泛,微观经济学中的核心理论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以及分配理论等,同时还还包括一些微观的经济政策。
1.2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在实际过程中,学生因为经历较少,缺少实践经验,面对很多理论概念,所以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微观经济学中的相关概念。
1.3使用较多的定量、图形分析
在进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是应用定量分析的手段,同时也结合了定性分析的方法。所以在对于很多经济学理论进行求证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通过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来进行定量的分析,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知识加以理解。
2《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
2.1设计和丰富课堂内容
由于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内容相对复杂,所以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对于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每一堂课都要经过仔细的设计,要善于话题的提出和重点的突出,要学会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时还要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教学内容要由浅入深,逐步深入,不能一上来就抛出较难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学过程要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对于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掌握的同时,又能够对其真正的含义加以理解。因此在对于知识进行讲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主要内容的把握和次要内容的补充,使学生明确所学内容,加快对其理解。
2.2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
随着经济发展和互联网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众多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有效应用,通过包含动画、短片、图片等内容的多媒体文件引入课堂内容,能够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直观清晰的认识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需要展示大量的图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经济现象,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这一点。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得课堂互动得到有效的加强,同时还能够使得课堂内容得以丰富。因为微观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现实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从这些问题出发来对其中的微观经济学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对于学生自主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而且还能够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提高。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微观经济学学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注重理论的分析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室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案例,借此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不可否认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当前国内的热点问题加以引进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对于微观经济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同时教师要注意讲授西方经济学理论时,要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对问题合理分析,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近况和趋势。
3结束语
总的来说,微观经济学作为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学生后续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所以教师必须要注重对于教学方式的改进,使得学生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得到有效地提升,并且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以培养,使学生在经济学道路上越走越远,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舒燕.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可实验性和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0):206-209.
[2]李晶,田丹丹.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教学上的区别与联系[J].时代教育,2015,(7):188-188.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能够认识与思考现实中的各类经济问题,并且为本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经济学基础。一方面需要把握经济学的框架体系,弄清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其分析方法,了解其最新发展;另一方面,使学生基本学会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分析工具,解释和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微观经济学在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课程体系安排上通常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作为没有任何经济学相关知识基础并且习惯了高中教学模式的新生而言,如何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并且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是很关键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教学方法显得尤其重要,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学生对学习经济学知识的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缺乏,积极性不够高。笔者曾经在开学第一课做过调查,在正式讲课前问学生选择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原因是什么,是基于个人的兴趣还是家人的建议亦或是随大流追逐热门专业,一个班级近60人,只有十几个学生是基于对经济知识的兴趣所选,其他学生要么是家长认为学经济类专业有前途,要么是追求热门专业,甚至有些学生说是专业名称听起来很高大上,比如国际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既然对于专业的了解甚少,那么对于将要学习的经济知识就更无从说起是基于兴趣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一旦遇到困难,容易出现畏难懒惰等现象,课前缺乏必要的预习,课堂上听课不够认真,课后缺乏复习,使得经济学的学习陷入困难了不想学,不想学就更觉得困难的恶性循环,影响了整个的学习效果。
2.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弱,对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经济学是一门对数学要求较高的学科,里面涉及到经济知识与数学模型的结合,利用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问题,很多学生由于数学知识不够扎实,再加上对经济学相关知识和概念不够理解,使得对于经济模型的理解和应用都有一定的困难。
3.总课时安排不够合理,学生参与较少。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讲述学生听课为主,而刚从高考题海训练中走出来的学生也习惯了对教师的依赖,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由于微观经济学要学的内容较多而课时却较少,比如一周只有两学时,一学期共32学时这种情况,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容易出现在课堂上以教师讲述学生听课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也不利于老师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4.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控制以及学生分析和应用能力的提高。目前,微观经济学作为考试课,一般都是在期末统一闭卷考试的形式展开,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虽然30%的平时成绩可以体现平时的学习情况,但是期末一张卷的成绩所占的比重过大,容易造成很多学生在平时不夠认真,期末前为了考高分突击复习的现象,对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理解的并不够。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的提升需要在平时去关注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由老师进行引导,给出题目查阅相关资料,依照题目的情况,团队或个人完成,而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很有帮助,但是只能体现在平时成绩里,期末试卷虽然可以出一些分析理解类题目,但是毕竟无法查阅资料,所以不可能出一些需要较多精力的题目。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1.重视案例教学法,将经济理论与实际经济问题结合起来。微观经济学的很多经济理论和知识过于抽象,只是重视对知识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因而在讲解前应准备好相关的案例,在课堂讲述知识的过程中配合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理论。同时,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行中,可以在前一次课就布置好案例或者是布置要讨论的案例的范围,由学生提前进行准备,在课堂知识点讲完后,由学生依据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负责整个流程的控制和安排,并在最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2.重视教学手段的运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教室里都有多媒体进行教学,将PPT的运用与板书结合起来,将经济新闻和视频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针对每一章节的知识查找对应的新闻视频或者经济类节目,在课堂上安排好时间进行播放,在播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引导学生在愉悦的视频观看中掌握所学知识,并且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对经济知识的应用和表达能力。
3.作业的布置上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活动。合作交流能力也是学生需要提升的能力,教学时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且学会彼此取长补短,总结小组成果。以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消费者行为分析为例,在这一章结束后,可以布置一个题目:学生自由组合成四人或五人小组,任选一个行业或者是产品或者是某一企业,查阅相关资料,制作一份PPT,分析其消费者行为并且针对其消费者行为,分析其营销策略。每个小组在完成后,由老师安排时间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并根据每个小组的完成质量进行评比,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或者是作为加分项。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而且引入竞争,让学生有目标有动力去学习和思考,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4.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繁简得当。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经济个体,具体包括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消费者行为、厂商的行为、市场以及要素,根据每一部分的情况合理安排课时,对于重点掌握的内容安排较多的课时,对于需要了解的内容由学生自学完成或在课堂上一带而过,比如供求、消费者行为分析以及生产函数和成本部分,知识点多,还涉及到弹性、消费者均衡、各种成本的计算和应用,就多分配点课时,市场一章里面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重点讲述,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相对简略一些,要素一章简单讲述分配两课时即可。这样将内容的重要性和课时安排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需要掌握的程度有了非常清晰明了的认识,也便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5.将课程的考核贯穿于整门课程的教学中。改变一张期末试卷占比过大的形式,按照每一章内容或者是每一阶段的内容安排考核,考核的方式也要多样化,比如前面提到的分组作业、课堂案例分析表现、课堂的参与度、小论文的写作情况等等,增加考核点,不仅利于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知识,而且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
四、結论
微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教会学生基本经济理论的同时,锻炼其分析经济问题和现象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尤为重要。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微观经济学存在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经济知识的掌握有难度、课时安排不够合理、考核方式过于单一造成对教学效果的控制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和考核方式方面给出了建议,建议重视案例教学、合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及将考核方式多样化并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学习中,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彬,郑兴无.行业院校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以中国民航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1(3):97-99.
[2]瞿丽.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更新与优化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3(5):205-206.
[3]沈炳珍,姜海波.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综合性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6):41-42.
[4]李进霞.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进[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65-167.
(一)课程的系统性
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作为微观经济学的经典教材,十分适合本科生学习。该教材共有11章。首先简单介绍西方经济学.然后介绍了消费者理论(包括需求、供给理论、均衡价格和效用论),生产者理论(包括生产论和成本论)。接下来讲述不同市场结构下生产者如何生产和定价,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以及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最后,在介绍一般均衡的经济效率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应如何行使职能避免这一情况。整个微观经济学理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理论的抽象性
作为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对抽象思维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在课程中广泛使用的弹性这一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难理解其含义且很容易混淆;此外,一些距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理论,如寡头垄断理论、市场失灵等在现实中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案例来解释。再者,属于社会科学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并非如自然科学一般可以在实验室再现,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缺乏深度。
(三)定量、图形分析
使用频繁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并结合定性分析,其理论的得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变化较多,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其次,在很多经济学理论的求证中,往往是大量使用数学知识推导得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掌握这些也有一定的难度。第三,微观经济学课程中使用大量的图形来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很多图形比较相似,学生不容易牢固掌握。
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切合实际的案例
比较少微观经济学是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及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逐步建立起来的。教材中主要也采取西方国家的经济案列,缺少对于亚洲特别是我国当前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案例(如土地价格、房地产行业问题等)。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有距离感,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很难运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的经济问题。
(二)课时相较于内容偏少
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来看,相对于这一课程的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48学时较为紧张。学生往往要在一堂课掌握近一章的内容。即使课前进行了预习,学生完全吸收课堂内容难度也较大。这就导致前一章内容还未掌握好,教师已进入下一章赶教学进度。由于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学生往往陷入囫囵吞枣的恶性循环,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教学的评估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这就决定了学生以书本为主、教师以应试为主,从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作为解释现实问题的经济理论,其初衷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因此,对于理论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弄懂数学公式的推导,或是概念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在于学会应用已掌握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途径和方法。
三、改进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结合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一)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由于微观经济学内容庞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包括如何引入话题,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学生提出问题等。遵循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让学生既能紧扣课本地掌握重点知识点,又能从抽象理论中体会其真正含义。讲课过程中,以价格决定机制为主线,让各章内容贯穿于这一体系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一条明确的主线。
(二)丰富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
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动画、短片、图片等形式引入课堂内容,并通过课件的制作使学生清晰微观经济学理论脉络、重点概念、定理等内容,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往往节省了大量的画图时间,且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变量的变化过程及相互间的影响,教会学生如何看图、看表。其次,加强课堂互动。微观经济学课程本就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从提出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入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能够将枯燥的理论讲解转化为活跃的理论讨论,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活动中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现状;教学改革
1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多,而且比较抽象
在学习效用论时,效用本身是主观心理评价,不易进行量化,因此不能通过简单的数量进行比较,但是消费理论又要计算和比较效用的大小,然后去推导需求规律和特征,这一点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分析。除此之外,还有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1.2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普遍都是满堂灌,老师在课堂上不停的讲理论、画图表、推公式,一味地老师讲,学生听,方法过于单一。由于学生缺乏基础,学生也很难自己去发现、思考和归纳。主要原因还是课时有限但内容繁多,教学时,老师只能注重理论的讲授,没有时间联系实际和补充理论之外的信息。导致老师上课很辛苦,但学习效率比较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1.3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
微观经济学一般在大一和大二开设,很多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只是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很多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不思考,课后也不复习和总结,导致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而且课程前后内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往往是学到后面前面的知识点又忘记了。
2《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配置的经济学科。它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均衡价格的形成、效用论、生产者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和要素分配理论等。从《微观经济学》内容上看,该学科具有明显的特点:第一,理论过于抽象。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很多理论的成立都包含着一定的假设条件,这就使得学生在理解时很难和现实联系起来,再加上概念容易混淆,使得学生学起来总有一点空泛;第二,图形较多且复杂。微观经济学以定量分析为主,通常需要借助坐标图来演示理论的形成和变化,假设条件多,但影响经济现象的因素繁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理解起来也非常困难;第三,研究方法多。微观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如边际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需要大量运用高等数学知识。但目前三本院校很多经管类学生都是文科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于他们来说,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三本院校学生的特点,再加上学时有限,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尽量选择案例和生活实例比较多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对教材做出适当的取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实现小而精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保证知识结构在逻辑上的完整性。微观经济学的逻辑性很强,在内容的取舍上应避免将传统微观经济理论的部分内容删除,这样会使得学生的理论结构不完整,对学生的思维和学习造成严重影响,阻碍学生对课程形成整体的认识;第二,针对每部分的重难点,除了认真讲解之外,同时需要教师配备一定的实例和课堂练习,加深学生的印象,另外教师需要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第三,对于删除的微观经济学的内容,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3《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
3.1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到需求价格弹性时,那么就可以利用“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的事例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掌握了原因之后再进行推广,让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怎么样利用需求价格弹性理论来进行市场营销,针对不同的类型的产品应该实施什么样的价格策略,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学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是非常实用的一门科学。
3.2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理论联系实际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导入与内容相关的实例,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整堂课程的教学打下基础。比如在讲到税收归宿问题,可以先询问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奢侈品,是否应当对奢侈品征税?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认为只有少数的富人才能够消费奢侈品,税收应该都是由富人来承担。但事实上在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对私人飞机、豪华轿车等奢侈品征税,反对者并不是富人,而是生产这些奢侈品的工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学习,一边寻找答案,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3注重实践教学
目前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大部分都是重理论,轻实践。但实际上微观经济学也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改革中要安排一定的实践课时,针对不同的专业,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经济观察,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做一些市场调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加深对相关微观经济理论理解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不仅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达成,也提高了整个教学效果。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引导,对于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经济现象,找到问题的答案。
3.4加强课后习题练习
课后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由于微观经济学内容繁多,概念容易混淆,如果不加强练习,随着新的术语和理论的出现,学生就会遗忘前面所学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练习题,要具有针对性,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和解答,同时要讲练合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4《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
目前三本院校的微观经济学考核方式都比较简单,最终成绩都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就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来说,其构成比重是40%和60%。期末又是采用的标准化的考试方式,侧重于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考核,很多学生都是在考前进行突击,背书背习题等,导致学生的解决和分析问题能力都比较薄弱。因此,要深化《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就必须要摒弃传统的考核方式,找出一套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考试方法。要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老师就不能只通过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生也不能只看重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的全程跟踪,学生的考勤、课堂发言、小组讨论、随堂练习、课后作业和网络交流等都需要计入平时成绩,逐步加大学生平时成绩的比重。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每章内容结束后都应该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另外留给学生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交小论文,最后一并计入平时成绩。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也可以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克服考前死记硬背的弊端,也可以避免在考试过程中小抄满天飞的现象。此外,教师也应对期末考试的内容进行调整,注重能力的考核,在考试题型上尽量减少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增加分析题、案例讨论和计算题的分值。
关键词:实验教学;微观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
0引言
构筑于经济理性与均衡分析假定之上的传统经济学通常被视为一门不可实验的学科。正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著名的《经济学》(SamuelsonandNordhaus,1985)中所说:“可控性的实验室是测算出经济规律的一种可行方法,然而,经济学家们还不能像化学家或生物学家那样做受控实验,因为控制其他重要因素对经济学家来说并非易事。所以总的来说,他们只能是像天文学家或气象学家那样,满足于观察而已[1]。”然而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与多样性,对经济世界的认识同样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以新古典理论为核心的主流经济学同样受到了来自现实经济世界的各种冲击与挑战。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DanielKahneman和VernonL.Smith教授,标志着实验方法和实验经济学已经被主流经济学界认可,从而推翻了有关经济学研究不可实验的论断。随着产业组织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博弈论等经济学新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的出现,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尝试用实验方法来认识多重选择的不同均衡结果,相关的实验技术也随之发展起来,经济学开始步入了实验时代[2]。在实验方法进入经济学研究视野的同时,实验在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验、分析实验等环节,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抽象的理论,也可以亲自证实或证伪理论,加深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发学生对经济理论与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微观经济学作为我国当前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长期以来一直以理论教学为主,是否可以将目前流行的实验方法引入教学当中?如何让学生巩固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进而提高其综合专业素质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从实验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对微观经济学为何要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领域以及基本原则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未来经管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1微观经济学为何要进行实验教学
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瑞士经济学家莱昂·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提出主观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价值理论提出了质疑和否定,掀起了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边际主义革命”,随着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出版,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这也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在继承古典经济学有关自利经济人假说的基础上,通过定义一个更加清晰化、统一化的具有经济理性的行为个体,将数理方法引入到经济学研究框架之中以强化经济学理论推理的严谨性,建立起了一套描述个体经济决策行为的理论和均衡分析体系,使经济学的研究建立起了统一的分析范式[3],也形成了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企业生产和成本理论、要素价格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为主体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然而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和演变,经济学研究领域逐渐超出了传统经济学的范畴,作为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假设和分析方法也日益遭到人们的质疑和挑战。主流经济理论受到挑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基于的理性选择假定暗示着决策个体或群体具有行为的同质性(均是最大化的自利行为)。这种假定由于忽略了真实世界普遍存在的事物之间的差异特征和不同条件下认识的差异性,意味着作为基本理论前提的理性人假定在这种情况下是失效的,导致了主流理论的适用性大打折扣[4]。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行为经济学将个体行为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将理性假定下个体行为的同质性作为异质性行为的一种特殊情形,增强了对新问题和新趋势的解释和预测能力[5]。此外,在传统经济学的研究体系中,理论假说也需要通过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来判断真伪。通过观察现实发生的经济现象,从中获取实地数据是传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而实地数据获取的不可重复性、缺乏可控性和难度较大等特点使传统经济学很难获得理论验证所需的全部有效数据,影响了经济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将实验作为科学研究方法引入经济学后,利用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的优势,弥补了经济学实证方法的缺陷,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实验在扩展理论、检验理论以及发现新理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大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同时,在经济理论的教学方面,课堂实验也发挥着传统理论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作用。构建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上的微观经济学这门理论经济学课程,由于基础理论本身具有抽象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更多采用的是静态分析方法或比较静态分析方法,讲授过程中充满了大量的数学模型和公式,导致学生面对理论讲授倍感抽象和晦涩难懂,而且这些运用数学知识推导出的结论虽然在理论上符合逻辑,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得不到验证或与实际不符,理论与实际的脱离使学生只能应付于相关结论的机械性记忆,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验的方法则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实验方法在理论教学中的运用,能够让学生“亲身经历”理论所阐述的经济运行,亲自去证实或证伪一个理论,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因此,无论是从微观经济学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还是从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来看,将实验引入到微观经济学课堂中都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2实验教学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领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系统介绍实验经济学的文献和专著大量涌现,实验经济学逐步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规范和标准,实验方法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研究之中。根据AlvinRoth教授的说法,实验方法主要用于3个方面:“与理论家对话”(speaktotheorists),“寻找事实”(searchforfacts),“在君主耳边低语”(whisperintheearsofprinces)[6]。这3种情况,分别代表着实验方法在检验已有的经济理论、发现新的理论和为公共政策决策提供参考等方面的作用。此外,实验还有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在经济学教学领域。最早的有记录的经济学实验可以追溯到1948年张伯伦在哈佛大学课堂上进行的市场供求实验,引起人们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实验方法的兴趣。回顾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主要集中在3个领域的运用:市场理论、博弈论和个人选择理论。因此实验教学在微观经济学课堂中应用也主要集中于这3个领域。
2.1市场实验
市场理论实验是西方经济学家进行的最早的一类经济学实验。1948年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张伯伦报告了他的第一个市场实验。他在哈佛大学的课堂通过让学生填写标记着价值和成本的纸牌,导出了这一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函数。在这个实验中,参与实验的学生被允许在教室自由活动,并以分散化的方式与其他人协商。尽管市场结构是竞争性的,但是张伯伦发现实验交易的数量大于由供求曲线相交所确定的均衡数量,实验结果显著地偏离了竞争性市场的预测[7]。此后,以学生身份参加这次实验的弗农·史密斯对实验方法产生了极大兴趣。他认为张伯伦让学生在教室四处走动所发生的分散化交易不是检验完全竞争理论的合适制度环境。为此史密斯设计了一个“双向拍卖”实验制度作为替代方案,他证明了这样的市场能收敛到有效的、竞争性的结果。此后市场实验的方法除了被广泛应用于产业组织有关问题的研究,还进一步延伸到了劳动力市场、国际贸易市场和证券市场等领域,成为经济学实验中最为成熟的领域之一。
从微观经济学教学的角度来看,市场实验主要可以应用于微观经济学市场结构理论这部分教学内容,通过开展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等课堂实验,让学生扮演厂商和消费者,在课堂模拟不同市场结构的交易过程,亲身体验不同市场结构下厂商的决策行为模式,感受和认识供求机制相互作用形成市场均衡的过程,发现不同市场结构之间的异同,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模型的结论,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2博弈实验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或游戏论,随着博弈理论在经济学研究中地位的日益突出,实验方法的运用也日益受到重视,这是因为实验方法能够用于检验博弈对局人的真实行为,并对博弈理论的预测能力和适用范围进行评价和界定。实验经济学家将博弈规则转换为环境和制度,通过观测实验被试对象的决策行为来检验博弈理论对均衡预期的正确性[8]。囚徒困境、最后通牒、公共产品是实验方法在博弈论领域运用得最多的3个方向。此外,随着维克里在1961年第一个用博弈公式解决了独立私人价值拍卖模型,拍卖理论引起了越来越多博弈论研究者的关注,而史密斯首次通过实验的方法检验了这些拍卖理论。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博弈游戏亲身感受囚徒困境这一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加强学生对占优策略、纳什均衡等概念的感性认识。还可以通过模拟“最后通牒博弈”的实验环境,让学生通过参加博弈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理性人假设的认识,发现理性人假设的不足,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远非主流经济学所谓的“理性经济人”所能涵盖,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拉近经济学理论与实际的距离,避免经济学成为远离现实的“黑板经济学”[9]。
2.3个体选择实验
传统经济学的完全理性和自利性假设的逻辑推论,是个体能够在稳定偏好下合理利用掌握的信息来预估选择结果及各种可能性,然后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但在现实中,个体的选择和决策往往与这些假设是不符的。由于个体偏好在自然环境中很难被观察到,因此以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为代表的非主流选择理论开始通过实验的方法对个体选择中经常出现的非理性行为进行分析,这类实验多指不确定或风险情境下的个体偏好选择问题的研究,主要针对所谓的“预期效用理论”而展开,实验形式大多为“彩票”(lotteries)选择实验[10]。在个人选择实验中比较著名的实验有阿莱(Allais,1953)设计的“阿莱悖论”实验、Lichtenstein和Slovic(1971)发展的有关“偏好逆转”的实验,以及Kahneman和Tversky(1979)有关“前景理论”的实验[11]。因此,在中高级微观经济学的课程中可以通过模拟上述有关个体选择行为实验来验证期望效用理论。让学生参与实验做出不确定条件下的个体决策,验证、比较实验结果和期望效用理论之间的偏离,进一步思考期望效用理论存在的问题。
3实验教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经济学实验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实验,它通过选择真实的行为人在模拟的实验环境中进行实验,因此实验需要在程序、激励等方面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以实现实验设计的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目标。弗农·史密斯通过总结大量的实验设计的成功经验,在1967年提出了价值诱导原则这一实验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为了确保经济实验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他认为实验设计必须满足显著性、支配性、隐私性与报酬的单调性等原则[12]。而实验的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应用到经济学的课堂中,虽然实验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不如研究型实验要求的那么严格,但是同样需要遵循这些经济学实验的基本原则。除此以外,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遵循正确处理辅课堂实验与实验室实验、验证型实验与设计型实验以及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等基本原则。
3.1价值诱导原则
价值诱导原则的核心是把实验被试者置于同真实市场交易相似的模拟实验环境中,在合理的实验机制设计下,通过为被试者提供真实的物质激励,考察其在物质激励下的经济行为,而将非经济方面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的程度,这也是实验经济学同心理经济学和其非实验经济学的重要区别[13]。在开展经济学实验时,要使具有不同特征的被试者能够像真实的经济人一样做出行为决策,就需要采用价值诱导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既可以是货币奖励,也可以是本身没有内在价值的物品或服务,只要是被试者渴望得到的就行)实现对实验参与人的控制,诱导实验参与人发挥被指定角色的特性,使其个人先天性的特性尽可能与实验无关。使用报酬手段诱发实验参与人的特征应满足单调性、显著性、占有性3个条件。此外在实验中一般要求对每个实验参与者的所获报酬保持隐私性,实验者可以通过密封的纸条等方式让每个被试者只知道自己从每一次行为决策中所能获得的报酬。可见,价值诱导原则不仅是实验经济学在实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而且在课堂实验教学中也同样适用[14]。在微观经济学的课堂实验中,除了可以使用一定的货币和物质报酬外,也可以使用本门课程的分数来作为激励手段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做出决策。
3.2正确处理课堂实验与研究型实验的关系
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进行实验教学时,首先要认识到经济学课堂实验和研究型实验的差别。研究型实验主要是通过受控实验对已有的经济理论进行检验或通过实验发现经济规律。而课堂实验的目标在于教学,因此需要从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出发来设计实验,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以及不同层次的实验对象,制定明确的实验目标,确保实验方法、实验制度、实验激励等环节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保证课堂实验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并取得明显的实验效果,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3.3正确处理课堂纸笔实验与实验室计算机实验的关系
将实验的方法应用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简便易操作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这种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手段改变了过去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单向信息流动的状态,形成了师生互动、老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的双向交流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实验工具来看,经济学实验主要可以分为纸笔实验和计算机实验两种类型。在实验经济学发展的早期,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所有的实验都是在教室或实验室中通过纸、笔、黑板、时钟等设备来进行。这种纸笔实验最大的优势在于实验工具简单,操作简便,对场地没有特别要求,在教室中就可以进行实验,作为一种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开始依赖于计算机进行[15]。计算机实验的优势在于能够提高实验效率,通过使用计算机,被试者在进行决策和选择时只需要填写某个数字或者点击一下鼠标即可完成,实验结果也会迅速在计算机屏幕上精确地显示出来。由于计算机实验的进行一般需要在专门的标准实验室来完成,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安排单独的课时来进行实验或者设置微观经济学的配套实验课程(根据专业的不同,也可以在高年级开设实验经济学课程)。
3.4正确处理验证型实验与设计型实验的关系
依据教学目标的高低和学生层次的不同,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开展实验教学时可以将实验分为验证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两种类型。验证型实验侧重通过对课本上的经济现象、经济理论等进行验证,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弥补对经济理论和现象感性认识的不足,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是经济学实验教学中最为普遍的类型。但这种实验形式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性,只是被动的跟着老师的安排走,不利于锻炼学生的独立操作和思考能力。设计型实验是在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经过系统归纳并掌握了较强的实验技能后,只给出实验题目和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验研究。设计型实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实验查阅文献、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设计型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高级形式和阶段,比较适用于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学。
3.5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它不仅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理解与兴趣。作为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来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夯实学生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功底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验教学则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判断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但是又不能脱离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是依存于理论教学的教学手段,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同样如此。实验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或教学手段,与课堂理论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的关系。因此,只有建立科学合理并能给予实验教学以充分重视的经济学教学体系,才能全面完成培养高素质经济学人才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快乐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41-02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掌握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因此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培养高质量财经类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中,教学方式普遍存在不足,对此国内相关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我校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教学方式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教学过程以教师单向传播知识为主,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不足。以往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课堂支配者的角色。多数情况下,教师在讲台上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提问和参与的机会很少。教学过程普遍缺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学习过程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②教学内容以抽象理论分析为主,缺乏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方面,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往往注重抽象理论分析,突出对学生运用公式与图形解析教材习题的应试能力培养,忽视对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普遍不高。③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接受性较差。就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而言,一般采用课堂讲授方式,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性
1.互动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转变教师单向知识传播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变单向知识传播为双向的知识交流与互动学习,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自发提问、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实践性。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源于现实世界,课程教学应体现实践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应与现实经济事件的分析相结合,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而是能运用理论知识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与水平。
3.可接受性。课程教学方法要保证能够被学生乐于接受,单纯的课堂讲授很难达到良好的接受效果。教学方法要强调对学生心理的研究与把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快乐的情绪,乐于学习,乐于参与,达到“快乐学习”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1.以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启发式教学强调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与寻找答案,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与教师交流,以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2.以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案例式教学强调以现实世界的经济事件为微观经济学学习的载体,通过对现实经济事件的分析深化课程内容的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改善学习的效果。
3.以快乐教学法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快乐式教学法强调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在把握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改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综上,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框架(如图1所示)。
四、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基于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1.提问式教学与互动性。提问式教学是指在讲授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时,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得以形成。教师一方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互动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主动设定问题、主动学习,遇到困难时再寻求教师的帮助,实现更高层次的互动与交流。
2.推论式教学与互动性。推论式教学强调在讲授微观经济学原理时,如果该原理与前面学习的内容存在逻辑关联,教师可以采用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相关内容,然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从已经学习过的微观经济学相关原理中推导出新的理论或结论。推论式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逐步演绎过程中实现学生与教师良性互动,使学生与教师的逻辑思维在理论推导与证明中相互融合,改善教学效果。
3.参与式教学与互动性。参与式教学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具体实施过程表现为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布置研究问题,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查找资料、撰写报告、形成研究结论,并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成果的汇报与交流。在“双重互动”的基础上,教学效果能得到更有效的改善和提高。
4.讨论式教学与互动性。讨论式教学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组成不同的小组,围绕教学内容,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辩论、质疑,形成研究结论;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相应的互动与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五、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案例式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以改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重理论分析、轻联系实际的根本缺陷。微观经济学课程实施案例式教学,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案例本土化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的选取要坚持本土化原则,一方面是由于本土案例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近,便于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案例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本土案例具有与国外案例不同的体现形态与价值取向,本土案例的采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2.案例来源多样化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的来源要体现多样化原则。案例的确定当然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自主设计,但不能单纯由教师进行设计,而应坚持来源多样化原则。案例可以从历史典籍中选取,也可以从热点时事中选取。对于不同来源的案例,教师应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适当改造,以更好地满足教学要求。
3.案例关联性与综合性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式教学要体现关联性与综合性原则。案例关联性原则强调案例内容要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性,不能仅仅由于提高学生兴趣等原因,忽视案例关联性,盲目引入案例式教学;案例内容要体现综合性,不能因为针对某一知识点,而采取过于简化现实事件的抽象案例,案例要有综合性特征,以更好地与现实世界相吻合。
4.案例创新性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类似,需要坚持创新性原则。案例创新性原则不仅仅是要求案例本身的新颖性,而且包括分析角度与分析视角的新颖性。微观经济学本质上是分析问题的视角与方法,学习微观经济学从根本上需要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教师更应强调分析方法与分析视角的新颖性,以更好地体现微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性的要求。
六、快乐教学法: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
快乐教学法以对学生的心理把握为实施前提,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过程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由应试学习向兴趣学习转化、由接受知识向探索知识转化。快乐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实施快乐教学法,要注意从以下环节入手。
1.研究学生心理,把握学生需求。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研究学生心理,凝练学生的兴趣点,做到课程教学具有针对性。同时,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需求密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2.精心选择教材,认真设计课件。好的教材是成功的课程教学的基础,目前微观经济学教材的版本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结合教学要求精心选择教材;以教材为基础,建立以影视资料、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等为载体的立体课件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的展示形态,活跃课堂氛围,改善教学效果。
3.创新课堂组织,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快乐学习应与创新性的课堂组织相结合,教师要注意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主动表现,教师应予以鼓励,实现“快乐学习”的目标。
4.优化考核体系,实践素质教育。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考核以书面考试形式为主,学生学习受到考核方式的诱导,过于注重经济学习题的解题能力与技巧。在快乐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微观经济学考核体系应加以优化,采用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考核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系,考试试卷的设计与考核方式的设定应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现实经济问题拟定考察内容,采用论文、报告、课程讨论、研究设计、书面考试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
5.交流学习体会,完善授课方式。学生的学习要求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应注意与学生进行学习体会的交流,听取学生的意见与要求,总结课程教学的经验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完善授课方式,探索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在教学过程组织方面,以教师单向传播知识为主,缺乏互动性;在教学内容方面,以抽象理论分析为主,缺乏实践性;在教学方法方面,以单纯讲授为主,学生接受性差。经济学教学模式的综合性改革,以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的互动性,以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以快乐式教学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经济学教学模式是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组合,综合性改革是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冬霞.基于启发式教学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2007,(10):135-137.
[2]刘施扬.《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2):11-13.
[3]项锐.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新尝试[J].经济师,2012,(1):147+151.
[4]张志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浅谈[J].当代经济,2012,(4):108-109.
[5]张玲.微观经济学教学探讨[J].商业经济,2012,(6):120-121.
(一)初级微观经济学和初级宏观经济学的联系较少
大部分的高校在本科阶段学习的是初级宏观经济学,而初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较少,缺乏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虽然目前高级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学共同假设的基础上,但这部分内容在初级宏观经济学的书上往往涉及的很少,比如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这本书里,也只有最后两章才有所涉及,学生会对因为找不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而感到困惑。所以,现行的初级宏观教材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联系的问题上还不能很好地解决本科阶段学生们的问题。
(二)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用处的质疑
除了学习体系上的不完善造成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困难,学生们往往对宏观经济学的实用性产生质疑和困惑,由于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长期的经济增长与短期的经济波动,以及相关的通货膨胀、失业和国际收支等问题,对于基本上还没有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的大一、大二的学生们来说,学习起来会感觉比较抽象,难理理解,尤其是不能体会书本上的知识如何与现实生活有效地结合。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都会提出这门课的用处到底是什么,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工作的用处到底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问题。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改进建议
(一)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为了发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提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将西方的经济理论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而且,讲解宏观经济学离不开案例的分析,通过案例的分析可以使晦涩的理论模型变得生动,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是否一定要使用多媒体课件,这取决于授课教师的个人偏好,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讲课的效率,无论从色彩上还是动态的效果上,多媒体课件都有它的优势;相比而言,板书授课的优势是教师一步一步的演绎推导和作图可以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在推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课堂教学的效果好。所以,多媒体和板书的有效结合,是一种既提高讲课效率又提高授课效果的很好的方式。而多媒体授课对于宏观经济学重要性还在于在课堂上可以随时就讲到的知识点展示网络上的信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信息和数据,都可以做到及时观测,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知识和数据信息。为了更好地保证所讲授知识的正确性和即时性,讲授宏观经济学的教师除了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中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以及经常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科研成果之外,对于与宏观经济学相关的学科也应当有深入研究,比如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等,这些学科的部分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教材选择的多样化
现阶段,国内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理论陈旧、分析方法单一和知识更新的速度比较慢。受到教材的影响,学生很难接触到及时更新的理论和针对性更强的案例。除了教师应该注意到这种知识结构和内容上的变化,有义务不再传授陈旧的或者是错误的、不恰当的理论,同时应该不断更新学生的教材或者是参考书目。比如,如果能够开展双语教学,可以选取英文版的比较新的教材,很多英文教材的优点在于,定位比较明确、内容更加充实、案例和习题新颖、贴切、印制精美等等,更容易被宏观经济学的初学者接受,当然,翻译版的也可以,问题是现在很多译文版有很多翻译或者书写上的错误,教师要仔细检查,并一一对学生指出。如果不能直接选用英文版的教材的话,也要在参考书目中列举出足够量的原版宏观教材以供学生课下阅读。另外,课堂上可以经常介绍一些当前宏观经济学的前沿科研成果和论文等,让学生了解这门课当前的进步、争论和新的发展方向,以促进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
(三)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离不开数据
作为教师除了教给学生书本上的内容以外,应该让学生知道书上的每个定理、每个模型都来自于实际的生活和数据。所以,对历史事件和生活的观察以及对数据的敏感都是学好经济学必要的素质。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的内容而无法将其联系实际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不算是学好经济学的表现。所以,学会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和通过数据得出结论,对学习经济学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告诉学生在哪里得到与课程的研究内容相关的数据,比如银行的网站,尤其是各国央行以及世界银行的网站,国家统计局的网站和美国经济分析(BEA),也可以具体到各个省市统计局的网站等等。学生通过对真实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更容易理解已经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到底是如何从现实中总结出来的,也能够理解政府采取的各种经济政策背后都有哪些依据。虽然作为刚刚入门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也许不能得到比较深入的结论,但是对于他们的学习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为了让自己能够尽早完全理解这些现象,也更加有动力去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
(四)习题是宏观经济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短期;长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56-02
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把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当作研究个量问题的微观经济学,认为微观以充分就业为分析前提。因而,两种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被纳入同一体系之中。这一理论体系在战后的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居于正统地位,确立了西方经济学教材和教学的基本框架。但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使得两者共同使用的一些概念却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应用,例如“短期”与“长期”这一组概念。
一、“短期”与“长期”概念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
1.微观经济学中的涉及短期与长期区分的理论。微观经济学中多个理论涉及到短期和长期的区分。例如生产理论中的短期成本理论和长期成本理论;成本理论中的短期成本曲线和长期成本曲线;不同市场结构下厂商或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和长期供给曲线以及不同市场结构下厂商或行业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等。这些理论的短期和长期区分并非如字面上简单表现为时期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理论含义的差异。以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厂商短期和长期均衡为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为短期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均衡条件下厂商的经济利润可能大于零、等于零或小于零;而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为长期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且等于市场价格,均衡条件下厂商的经济利润必定等于零。
2.微观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的界定。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从生产的角度来看,为了解决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便涉及“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如何生产”是指生产要素在企业内部的配置问题。企业调整经济资源(即生产要素)配置,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经济资源(即生产要素)数量是否可以变动便是微观经济学中区分短期与长期的依据。微观经济学中常假设生产中仅使用劳动与资本两种要素,因此可以用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考察短期生产理论,假设资本要素固定,劳动要素可变,则有短期生产函数:Q=f(L,K)。理论上讲,我们也可以假定劳动要素固定,资本要素可变,则有短期生产函数Q=f(L,K)。特别说明的是,微观经济学所说的短期和长期并不是指具体时间的长短,而是以能否变动全部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作为划分标准,其时间长短视具体情况而定。
3.微观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区分的意义。微观经济学对短期与长期的区分主要体现在生产理论中。通过构建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微观经济学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刻画更为全面和准确。尤其是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现代生产这样一种“迂回生产”方式,采用了大量的机器设备,资本规模在一个较长的周期中保持稳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在短期决策和长期决策面临的约束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要深刻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分别构建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显得非常重要。而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理解短期和长期的区分,更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习微观经济学通常会有的一个困惑就在于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很多的时候会觉得相关理论知识与生活中体验的现实好像并不一致。例如,通过对完全竞争市场均衡理论或垄断竞争市场均衡理论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每个企业长期均衡时的经济利润总是为零。也就是说,长期均衡条件下,企业家能获得的利润恰好等于企业家本人去其他企业打工的工资收入,不会高于这一工资收入,当然也不低于。这就产生了两个疑问:①如果创业和打工收入水平相当,为什么会有无数的创业者投身创业大潮;②为什么现实中,在类似于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行业的无数企业利润并不一致,有的企业赚得盆满钵满,有的企业血本无归?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有赖于对市场均衡利润理论进行短期和长期的区分。竞争市场长期均衡时之所以经济利润等于零,是因为短期中厂商会因经济利润与亏损的驱动而进入与退出一个行业。某一行业,短期中利润大于零时,会有新的企业进入行业,从而导致行业供给增加,行业经济利润减少趋向于零;短期利润小于零时,行业中会有企业退出,从而导致行业供给减少,行业经济利润增加趋向于零。短期均衡时,企业经营的利润可能大于零也可能小于零,而企业经济收益依赖的是短期行为而不是长期行为。正是追逐短期经济利润的勇气与实际能力,诱使了创业者投身创业大潮。也由于短期均衡时可能出现的盈利或亏损使得企业出现优胜劣汰。
二、“短期”与“长期”概念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
1.宏观经济学中的涉及短期与长期区分的理论。宏观经济学中涉及到短期和长期区分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与微观经济学类似,相关理论直接区分为短期和长期理论。例如,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这些理论的短期理论和长期理论也不仅是如字面上简单表现为时期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理论含义的差异。例如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总是垂直的,而不同的宏观经济学流派对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描述是不一样的,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常规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古典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第二章情况下,相关理论的短期和长期区分不是那么明显,对同一问题的短期和长期研究分属不同的理论。例如,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可分为短期国民收入决定和长期国民收入决定。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主要是运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AD-AS模型和IS-LM-BP模型四个模型分别介绍了不同条件下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而长期国民收入决定主要是指经济增长,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有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内生增长模型等。
2.宏观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的界定。宏观经济学研究资源利用问题,涉及到以下几个相关的问题:一是产出是如何核算、如何决定的;均衡产出条件下的要素约束问题。二是为什么有时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如何保证全社会的稀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增大国民收入,改善人类福利的问题。三是如何用既定的资源实现生产能力的长期可持续增长问题。四是如何实现通货的稳定,如何实现开放经济下国民收入的增长问题等。资源的充分利用实际上就是指各类生产要素都实现充分就业。在市场机制下,各类生产要素能否实现充分就业,关键在于市场上要素价格能否迅速波动调整从而实现要素供求均衡(市场出清)。而宏观经济学中短期和长期界定的主要标准就是看能否通过价格的波动调整实现市场出清。短期内由于价格刚性(粘性)会导致宏观经济中生产要素供求不均衡,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长期内价格总可以得到调整使得宏观经济中生产要素供求均衡,实现充分就业。例如,凯恩斯主义认为短期内名义工资水平不变,物价水平上涨导致实际工资下降,生产利润提高将推动企业扩大生产,总产出增加,因而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而长期名义工资水平可以自由波动调整,劳动市场供求均衡实现充分就业,总产出维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而不受价格变化影响,因而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宏观经济学中对于短期和长期的界定还有第二种情况,货币主义对于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解释运用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倾斜,长期菲利普斯垂直。货币主义中短期和长期的差异表现为居民的适应性预期差异。货币主义认为居民依据以往经验而对经济变化形成适应性预期,短期适应性预期往往不能准确预期经济变化,但长期经过修正可以取得准确的预期。当物价上涨时,短期内居民低估物价上涨幅度高估自己的工资,导致劳动供给增加失业率下降,从而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倾斜;长期内居民准确预期物价变化,劳动市场供求均衡,失业率维持在自然失业率水平而不受物价变化影响,从而菲利普斯曲线垂直。
在我国经济不断走向世界,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地方高校中的双语教学也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点,而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基础课和核心课,因其类属于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外来学科使得与国际经济理论密不可分。微观经济学采用中文教学原本就是国际经济理论本土化的一个过程,那么,积极开拓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用西方经济学本身的母语进行教学逐渐成为许多高校选择。为提高教学质量,更好更快地培养优秀经济专业人才,对“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举措的探索及“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多的跨国公司正在向着全球化的方向迈进,一改其国内发展的策略,转而实施全球化战略,因此需要越来越多的全球化人才。由于更多跨国公司进驻国内市场,我国企业也将随之进入国际市场,因此,无论国内外,都将需要更多的国际型人才。国际型经管人才须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全球性的眼光,因此,高校重点培养目标之一便是复合全球型经管人才。而国外原版教材的引用,全球性思维的运用,使得双语教学能与国际先进教学模式接轨,更好的探究和学习西方先进管理思想、方法和国际惯例,以使学生能真正地同国际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对抗及沟通,从而真正成为“面向全球市场竞争、具备全球经营头脑”的国际商务参与者和管理者。
二、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探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讨论得比较多的双语教学模式大抵有以下六种:隔离式语言补救模式,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母语发展性双语教学模式,综合式丰富双语教学模式,双向式双语沉浸教学模式,"新殖民"式双语教学模式。这六种双语教学模式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目前隔离式语言补救模式和综合式丰富双语教学模式应用比较成功的,都要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授课、还是沟通练习都使用外语,几乎完全不使用母语,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而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初级阶段的双语教学,它是母语和外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较好的接受,不致于一开始就掉队或产生畏难情绪。微观经济学本科阶段的教学在考虑学生的英文水平和师资能力等综合因素的前提下,倾向于选择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初期应采用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然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适应,对经济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掌握,英文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后在过渡到综合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就是英语授课为主。
三、地方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措施
(一)慎重选择教材。微观经济学课程有很多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材,比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罗伯特•H.弗兰克的《微观经济学原理》、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分析》、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等等。有些教材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理论与精彩的案例微观经济学原理相结合,适合于初学者和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和使用,有的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结构严谨,数学方法使用较多,适合经济学专业学生使用。在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原版教材的选择应注意既能反映经济学最新成果和动态,与实际经济生活联系紧密,又要注意难易程度,过难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弱化学习的积极性,过易会导致理论的掌握太浅显,达不到专业生专业学习的目的。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双语课教学由于既有英文讲解又有时得配以必要的中文说明,就会减缓教学进度,使得教学内容量大,为了确保教学安排的顺利完成,教学进度安排和内容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会直接影响总体教学效果以及教学任务。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因此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讲内容必须是重点,难点。而对于学生来说,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巩固就成了不得不做的一项学习任务。此外,学生还应配以适合的中文教材以便于更好的理解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
(三)构建师资实力强的双语教学队伍。双语教学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素质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效果。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英文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够应用英语来清晰的表述经济学知识和原理,能将语言和知识完美的融合,同时还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敏锐的全球化的视野和巧妙的教学艺术手段。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多数专业教师缺乏出国留学以及英语培训的经历,因此对于双语教学还是难以驾驭,造成教师累学生苦且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致使双语教学流于形式或变成英语学习,继而影响的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出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因此,地方院校需要强化对师资力量的双语培训,并制定完善的双语教学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选拨具备一定语言基础的青年教师出国留学或者研修,继而提高英语水平,培养国际视野,完善和更新知识层次,同时积极引进具有专业背景的外籍专家或海归人才,充实双语教学队伍。
(四)注重教学方式方法,采用引导性教学模式。
(1)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一般多采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对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要求较高,学生在掌握时又要求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若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有可能使学生更加难以掌握所学知识内容,或将有深度的问题只能浅显的表述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方法显得十分重要,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就应该多采用引导性的教学方式,课前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课堂上调动学生思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或采用教师提问题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来理解经济现象和经济原理。此外,组织学生每节课之前做3-5分钟的“presentation”,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水平,又可以让学生分析经济现现象或阐述经济原理。“Presentation”作为西方国家教学中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在很多语言类院校中大受欢迎,通常由学生自选一个与该门课程相关的话题,通过查资料、做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形成自己的小观点。一般安排在每节课的课前或课后。时间为10-15分钟左右。
(2)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兴趣。《微观经济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将微观经济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微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国外教材通常都配有丰富的案例,但与我国经济现实相差较大,如何将微观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实际相结合,撰写出丰富的我国微观经济发展中的现实案例,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重要法宝。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采用计算机网络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电子教案,习题库,师生之间利用公共邮箱上传问题和下载资料,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加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四、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地方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以下几个问题,从而更好的推进双语教学的发展。
(一)语言和专业知识的融合度低。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出现轻语言重专业的倾向,使双语教学流于形式,形式上是双语教学,而实际上仅仅是对个别概念的英文解释,在考核方式和过程教学中都采用中文,英文比例较少。另一方面,应避免出现重语言轻专业的问题,使微观经济学教学变成英语翻译课堂,重视对英文的学习而忽略了专业知识的掌握。
(二)学生的厌学情绪和畏难情绪。微观经济学课程一般设置在大一第二学期到大二第一学期,学生入校时间不长,英语水平不高,尤其对于地方院校的学生来说,英语水平可能更差一些,因此,在开始双语课程时,多数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在授课过程中,除一些经济原理和概念的介绍外,在案例分析或数据分析使尽可能采用简单易懂的口语,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针对具体学生的英语水平特点,设置微观经济学两类课程,这两类课程学分不同,授课教师不同,一类用中文教学,适合于英文水平不高的学生,另一类采用双语教学,适合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学分较高。此外,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课堂,以增强经济学学习的趣味性,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枯燥的经济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