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7:26: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司经营财务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非财务指标;上市公司;业绩评价
业绩评价通常被定义为系统定期地对一个组织或员工所具有的价值进行评估。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是按照上市公司的经营目标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特定的评价标准,采用相应的评价方法,对上市公司一定时期的经营业绩做出公正、客观和准确的综合判断。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是加强上市公司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标准不仅影响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和成长趋势,而且还决定和影响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本文拟对非财务指标在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传统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及弊端
传统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注重财务衡量,主要是对财务报表指标数据的评价,属于事后评价。由于财务报表是对上市公司已发生的 经济 活动的报告,其财务指标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这些财务指标反映的是上市公司过去的、 历史 的经营状况。这种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结果能使上市公司从中 总结 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上市公司也根据这一信息资料对经营管理者实行奖惩。但是,在这种前提下,上市公司的目标和经营管理者的奋斗目标是短期性的,其原因是评价所依据的指标具有局限性,有关激励约束机制的制定也存在短期性的弊端,不利于上市公司未来的经营和发展,只是与当时所处的经营环境和管理要求相适应。
由于传统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方法只包括财务指标方面的业绩,不包括非财务指标方面的业绩,因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综合实力。其主要局限性:一是只考虑取得和维持短期财务结果,助长了经营管理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投机行为,使得上市公司由于担心当前盈利目标降低而不愿意对那些有发展前途的项目进行投资,以至于上市公司在短期项目方面投资过多,在长期的价值创造方面投资过少,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当外部竞争环境需要经营管理者重视非财务指标,如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等要素时,传统的评价方法不能提供充分的行动导向。二是评价系统是在账面价值基础上衡量投资者投入的价值,既忽略了上市公司资产价值随时间变化的货币时间价值,也忽略了所有者权益机会成本,更没有考虑知识与智力资本等非财务指标对评价指标体系产生的影响。
毋庸置疑,当特定的业绩评价方法所赖以存在的环境和经营管理要求发生改变时,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也应进行相应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需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今天,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与智力资本为基础的经济,而缺乏对知识与智力资本方面评价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是不完善的。目前,对无形资产等知识和智力资本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已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并已引起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而作为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更不能无视无形资产等业绩方面的评价。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 拥有和控制的无形资产越多,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就越强,在国外的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已高达50~60%。上市公司要获良好的得经营业绩,无形资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知识经济条件下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也应进行相应的变革,即将非财务指标加入到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使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得到完善和充实。这也是上市公司业绩评价顺应 现代 公司管理需要的具体体现。
二、非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与上市公司业绩评价
为了解决传统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的弊端,应逐渐建立新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和标准,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首先,应明确非财务指标主要是通过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知识与智力资本等的评价与考核来反映的。此外,上市公司创新也应是非财务指标的内容,包含上市公司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将技术和发明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等内容。这是因为上市公司竞争力是上市公司长期发展能力和上市公司业绩不断提升的有力保证,而创新则是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是上市公司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最基本的支撑要素。创新可以使上市公司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能够有效抵御风险。在知识经济时代,上市公司若没有创新业绩,就会缺乏核心的竞争力,就难以保障经营战略的成功。因为核心的竞争力是上市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有的竞争优势。
其次,上市公司必须重视非财务指标的评价与考核。与财务指标相比,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知识与智力资本等非财务指标更能体现上市公司的长期、持续的发展态势,能更全面、多角度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因此,上市公司必须重视非财务指标的评价与考核,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复杂的市场环境。尽管目前缺少具体的行业规范,在 计算 和比较上存在可操作性和准确性方面尚无公认的量化原则及标准的缺陷,但总需要经过不断尝试和探索,逐步地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应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分别就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知识与智力资本等非财务指标逐一列示,通过财务分析的专门方法,如水平分析法、垂直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来揭示和反映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和成长趋势。它可以避免单独使用财务指标评价上市公司业绩所导致的上市公司短期经营行为的弊端。这种趋势是不可否认的,其作用更是日显重要的。
最后,应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起来。为了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 科学 评价,财政部等四部委于1999年6月1日联合印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这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具有一定的 参考 价值。上市公司除特定的财务指标外,也需要评价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项内容,以全面反映其生产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的业绩。上市公司要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人手,分别结合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可持续发展比率及资产增长率等指标,同时还应结合现代上市公司战略管理的要求和特点,对上市公司业绩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评价。因为战略性竞争优势才是上市公司真正的核心竞争优势,而这种优势的形成和保持不仅受到财务指标的影响,更受制于非财务指标因素的影响。可以说非财务指标是影响上市公司战略经营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把反映知识与智力资本的指标——非财务指标融入到整个战略管理过程,才有上市公司持续不断的竞争优势。
三、非财务指标与激励约束机制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标准是设计激励约束机制的一个基础环节,它不仅影响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而且影响到激励约束机制所带来的后果,影响上市公司的资源配置乃至上市公司未来的 发展 。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当经营者的行为有利于实现上市公司目标时,应给予经营者期望的奖励。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没有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激励就失去了根本;没有激励约束机制,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就失去了意义。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才能有效实现上市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健全的管理激励制度,有利于上市公司保持良好的运转状态,在众多影响经营者报酬的因素中,业绩则是最为重要的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随着经营业绩的变化,经营者的报酬也应随之改变,这样经营者在为获取高报酬的内在动因的趋使下会加倍地努力经营,这种激励性报酬体制所发挥的作用在非财务指标评价系统下同样发挥其重要作用。因为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尽管在内容和方法上与财务指标有所差异,但目的都是为促进上市公司各部门和员工努力实现上市公司的战略目标,都是上市公司建立有效的管理激励制度的前提和条件。
从表面上看,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知识与智力资本等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的最大区别在于量化和可操作性方面,其实远非如此。非财务指标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及未来的发展潜力,而财务指标却没有这样的作用。原因是同一财务指标在不同行业、不同上市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意义。根据 企业 生命周期理论可知:同一利润指标对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上市公司代表完全不同的意义。尤其是当前,上市公司的发展更加注重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知识与智力资本等非财务指标,无一不是反映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最为贴切、最为有效的指标,是从上市公司整体角度关注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指标,反映出上市公司长远发展的能力、潜力和前景,与上市公司的战略规划密切相关。尽管其计量带有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它却是上市公司在业绩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中不可忽视的基础要素。采用非财务指标评价和分析上市公司业绩,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校 资产经营公司 财务管理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及《教育部关于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中组建高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若干意见》,全国各地高校产业规范化管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多数高校成立了资产经营公司并完成了经营性资产划转。如何有效利用资产经营公司这个平台,整合校办企业资产,防控经营风险,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为重要课题。因此,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建立规范的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模式,推进校办企业持续有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目标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自负盈亏、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校企业改制的主要目的,而财务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力量,尤其是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承担为唯一股东高校负责,为下属企业利润最大化负责的双重责任,其财务管理目标更需明确。
1.1对学校负责,确保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高校作为投资主体,通过建立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与董事会的托管关系,董事会对经营班子的委托管理关系、监事会对董事会及经营班子的监督制约关系,形成一种纵向财产责任关系,使高校对企业财产和收益拥有最终控制权。具体体现在公司的重大投资计划、利润分配,增减资本、担保及融集资、公司合并、分立及清算等重大财务决策必须经过董事会讨论,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审批,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1.2对企业负责,控制成本,追求效益最大化
企业要取得长足发展,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严格控制成本,追求效益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特别是投资、运营、收益的管理,保证企业从项目立项、评估、分析、决策到筹资、融资,从运营到财务核算及收益都有责任控制要求和效益评价体系,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1.3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结合,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高校办企业,把高校学科优势同市场联系起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研发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向社会辐射科研技术,支持社会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2 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模式
2.1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建立财务管理体系
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模式,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资产公司内部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控制和配置,实行资金定额,有偿使用、超额加息、利率浮动的规范化管理,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信息,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调控能力,减少筹资费用,更好地满足公司内部资金结算与资金管理的需要。
2.2以预算管理为主线,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参照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办法,在资产经营公司内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包括财务预算、生产经营预算,资本金经营预算、专项决策预算等,层层落实工作目标。公司下属企业根据批准的年度生产经营预算和资本金经营预算,编制年度现金预算,并按规定上报资产经营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配套措施。
2.3以资本的保值增值为宗旨,加强资本金管理
为防止企业行为短期化,维护学校出资人的权益,必须加强资本金的管理。在维护资本安全完整的前提下实现经营收益,是学校作为投资者对投资企业的起码要求,也是校办企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根本保证。为此,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建立以资本维护为主线的财务运行机制。
2.4以成本费用控制为手段,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成本费用是企业考核的一项综合性指标,它与企业效益的高低、竞争力的大小相连紧密,成本低,经营效益就高,竞争力就大成本费用控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标准成本制度,即事前制定标准成本,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找出差异,并进行差异分析与处理,实现科学的成本费用控制,进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3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途径
3.1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首先转变资产公司财会人员的观念,确立新的理财观,增强风险意识和参与意识,跳出算账管账的思维框架,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同时增强财会人员责任意识,掌握现代企业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从思想上进行自我完善。其次转变学校领导及主管部门的观念,充分认识到资产公司不是学校“小金库”,随时可以支取,应制定相应的目标责任制,以股东身份享受投资收益。
3.2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加强财务分析与管理
对财务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培训,拓展知识面与知识结构,建立风险理财、信息理财观念。财务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划分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两部分,会计核算人员主要做好报账、记账等核算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财务管理人员对主要经济业务进行事前控制、事中跟踪,对会计信息资料进行及时有效,准确无误的分析,在定期报送财务报告的同时,提交非专业人士可以看懂的财务分析报告,供领导决策参考。
3.3实行财务负责人委派制
资产经营公司的财务负责人由学校委派,对企业和学校同时负责,既要抓好资产经营公司的财务管理,又要确保学校股东权益不受损害,参与资产公司重大决策,并对投资决策失误承担相应责任。二级企业的财务负责人由资产经营公司委派,同样承担对资产公司及本企业双重负责的角色。对各级公司财务负责人实行纵向管理,待遇不与所在单位挂钩,同时对财务负责人实行年终考核制度。
3.4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评价体系
结合校办企业的实际情况,借鉴国有企业的指标体系,利用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从企业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四个方面综合考虑,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评价体系,定量反应校办企业的潜在发展能力,正确判断校办企业综合实力,规范企业财务行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财务 管理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要形式的,规范、科学的公司制度。现代财务管理是与公司制度相伴产生和发展的,他们都存在于相同的社会基础上,即公司制度下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基础上。现代财务管理发展至今,已成为由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决策等组成的现财活动。现代财务管理与现代企业制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中必须强化财务管理,而强化财务管理又离不开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前提条件。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要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就得是企业的筹资、投资、股利分配等活动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现代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根据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公司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现代财务管理更强调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涉及企业管理各个方面,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现代财务管理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进行管理,同时又可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完善。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的特征
首先,涉及面广。首先就企业内部而言,财务管理活动涉及到企业生产、供应、销售等各个环节,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与资金不发生联系的现象是不存在的。每个部门也都在合理使用资金,节约资金支出,提高资金使用率上接受财务的指导、监督和约束。
其次,渗透性强。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管理是一个由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诸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也就是说,财务管理渗透在全部经营活动中,涉及生产、供应、销售的每个环节和人、财、物的各个要素。所以抓企业内部管理以财务管理为突破口。通过价值管理来协调、促进、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最后,灵活性高。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面向市场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扩大收人。收人增加意味着人、财、物相应增加。都将以资金流动的形式在企业财务上得到全面的反映,并对财务指标的完成发生重大影响。因此,财务管理是一切管理的基础、管理的中心,抓好财务管理就是抓住了企业管理的牛鼻子,管理也就落到了实处。
二、现代企业制度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1)多元化的财务目标。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财务管理理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则务管理理观念已不是局限于对资产及物的管理,而是以人为本、注重信息、风险防范及竞争与合作相统一、则务管理目标多元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概念清楚、科学准确、内容明确、它将企业则务管理责任确定成量化指标,按照则务管理人员工作的性质和业务的职责在所属的范围内分解落实,使管理人员对所属工作形成可控性,使经济责任落实到人。从我国的社会体制、价值观念和发展状况看,企业财务管理应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结合起来,调整企业财务经营目标。
(2)财务管理内容的变化。自主筹资和投资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第一,筹资渠道和方式多样。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分离,投资住体的多元化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吸收投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银行借款、融资租赁等方式吸收则政、金融、其他企业或个人等各类资金、第二,注重资金的时间价值。在市场经济中,“时间即是金钱”,即资金伴随时间的推移增值、企业占有资金就具有筹资成木或具有机会成木,这决定企业在资金的筹集及使用中必须考虑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三,财务管理参与企业的投资决策,为投资立项及其可行性分析提供信息。当企业有剩余资金时,企业就会考虑如何将这部分资金进行投资以获取更大利益。企业可以购买别的企业的股票以获得股息收益,也可以将资金借给其他资金需求者获取利息收入。这时,企业究竟如何操作就需要财务管理的参与做出决策并提供可行信息,从而让企业的剩余资金投资获利。
(3)财务管理地位的变化。财务管理地位迅速上升,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财务管理与企业其他管理的关系日益密切,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这不仅表现在与其他部门资金方面的往来,其他部门的运作决策也要听取则务部门的意见,接受其监督、而且,加强财务管理,在实现资木的保值增值方面也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抓住了财务管理,就抓住企业管理的关键,可带动企业其他方面的管理,提高企业绩效。
(4)重视成本管理。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资金运动具有最大的综合性,它全面、系统地反映着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过程和主要方面,体现着商品生产和交换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关键,抓好成本管理,就能保证既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又能降低企业费用、开支等各种成本,那么这个企业的利润空间及灵活操作性就相对较大,那么相对竞争优势就比较强。当前的经济形势也要求所有的现代企业,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必须充分认识到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已不再仅仅是研究变化中的环境以及相应的有效政策战略能力,而要以随之变化的财务管理方式调动其资源以成功地实施政策战略从而不断增强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的竞争能力。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加强财务管理的意义
(1)企业经营成功依赖于财务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自不断扩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直接面对国内和国际上的激烈竞争。而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管理手段,它主要是为明晰企业产权制度服务的,正确、合理、合法的履行新的产权制度下的财务职能,使出资者依法享受资产受益权。在市场经济的时代里,企业经营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企业的生产技术和营销策略,而且依赖于企业的财务管理。
(2)财务管理为管理者提供经济信息。财务管理成为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枢纽和指挥中心,它通过为管理者提供经济信息,为正确决策、计划、组织、控制、资源配置和激励提供科学依据,使企业避开经营障碍,减经营风险,抓住盈利机遇,保证企业全部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提高理财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及时组织资金供应、节约使用资金、控制生产消耗、有效组织收入和合理分配收入的依据。因此,搞好财务管理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突出的作用。
(3)财务管理影响着企业财务和发展前景。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也要求要加强财务管理。经济发展的趋势决定了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必然处于核心地位。一是财务管理的本质决定了它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具有系统性、集约性、综合性等特点,财务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细致的、全面的、灵敏的活动,它包含了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制约着企业管理的各个要素,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发展前景。二是企业的财务关系决定了企业管理必须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与各有关方面所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的外部和内部的理财环境决定和制约着不同的财务关系。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均反映了一定的财务关系。这些财务关系对企业管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4)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市场机制的形成决定了企业管理必须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市场机制,是一个动态的机制、活跃的机制、客观的机制,客观的要求企业行为必须市场化,促使企业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市场经济是平等竞争的经济,企业资源流向是向着那些利用资源效率高、财务状况好的企业和场所进行流动的,使其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必须与其相适应,其目标应该强调资金结构合理、财务状况最优、资源配置最优化。否则,企业将被市场淘汰。
四、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应注意事项
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必须与新经济的基础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这使得传统的财务管理必须有新的发展。
(1)财务管理的观念。新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观念将由经济效益观转向知识效益和人才价值观,新经济是以知识、信息网络来发展经济的,附着于人力资源的和以知识、信息等形态独立存在的知识资源,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经济资源。所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知识资源的拥有量是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应把知识看作企业效益增长的源泉,树立知识效益观念。同时,企业只有拥有了人才,才能创造、拥有并运用知识。因此,企业要牢固地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财务管理要把“人”作为核心,加大对人才的投入,加强对人才价
(2)财务管理的目标。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将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上市公司而言)、“企业价值最大化”(对非上市公司而言)。这些目标是与物质资本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但在新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要求企业必须考虑以下两个重要因素,对其财务管理的目标重新定位。第一,在新经济时代,一方面,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质资本的地位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上升,不同资本所有者对企业均有经济利益方面的要求,这一重大变化,决定了企业在新经济时代其经济利益不仅仅归属于股东,而且归属于“相关利益主体”,例如债权人、员工、顾客等。另一方面,企业的财务信息“上网”后,人们均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查阅到企业的财务信息,大量的潜在股东都会实施对企业的投资计划,企业股东的数量会扩大,股权更趋分散,因而“股东”的概念更趋模糊化。第二,在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物质资源的稀缺性和使用上的实际排它性等原因,使得企业的目标结构中的社会目标和经营目标之间总是表现出一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在新经济时代,由于知识资源与物质资源有明显的差别。
(3)财务管理的内容。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内容将由筹集资金发挥企业的现模效益为主转向筹集知识发挥企业的知识效益为主,企业经营离不开资本,资金是资本,知识也是资本,新经济拓宽了资本的内涵,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本。因而,知识资本也成为投资决策的重点。同时,由于在新经济时代,以知识进行投资的效益远大于以扩大规模为模式的投资效益,因此在新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不是筹资以扩大企业的规模效益,而是筹集知识以发挥企业的知识效益。也就是说,是以知识投资作为基本的投资取向,以是否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的积累、增加人力资源的积累、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作为对投资方案的评价标准。
(4)财务管理的主体。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主体将由实体化转向虚拟化,财务管理主体是财务管理为之服务的特定组织实体,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下具有独立的物质利益的经济实体,这种实体是有形的、相对稳定的。但是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的日益推广,出现了网上虚拟公司这样的企业形式,而这些虚拟公司往往只是一种动态的、短期的战略联盟,合作目标完成后迅速解散,从而使财务主体显得虚拟化一、模糊化。
(5)利润分配的方式。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方式将由按资、按劳分配转向按“资+知”分配,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将成为决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最重要的因素。现代劳动者是一种知识型的员工,他们成为企业的员工实际上是给企业带来了人力资本。所以,用“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按岗付酬”已无法度量员工对企业的贡献,衡量贡献的唯一尺度就是业绩,而业绩的大小是按投入资本包括知识资本的大小来衡量的。这种做法有利于调动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值的计量与信息反馈。
(6)财务管理的风险。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风险将由传统的投资风险转向投资风险和网络技术风险并存,传统的投资风险主要指无法达到预期报酬的可能性。从个别投资者的角度看,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市场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公司特有风险)。从公司本身来看,有经营风险(商业风险)和财务风险(筹资风险)。新经济时代,“风险”的涵义趋于复杂化,除传统投资带来的风险外,网络技术的应用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风险,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这一点,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是应该充分予以重视的。
参考文献:
[1]俞婷,阮小平.试论现代企业制度下如何加强财务管理[J].科技广场,2009,(12).
[2]吴俊莹.试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问题[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1).
关键词:种业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
一个产业是由一群生产相近替代产品的公司组成。种业企业是种子产业发展的主体,是组成种业的细胞。我国种业企业最多时有1万多家,2010年农业部启用种子经营许可网上申报审批系统之前大约有8700家。由于2011年颁布实施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大大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阻止新的弱小企业加入,一批经营许可证到期的弱小企业也因达不到许可被迫退出种业,企业数量逐步减少,2013年底种业企业为5949家,其中持部级颁证企业182家,持省级颁证企业2169家,持市县两级颁证企业3598家[1]。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业发展大约落后近20年[2]。存在问题主要是:行业整合程度低,集中度不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很难拥有自己的专有品种和建立相对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与分销渠道,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全球种子市场正在被先正达、杜邦、孟山都等跨国种业企业所垄断,对我国的种质资源、种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等构成较大威胁。种业发展涉及到种业企业、育种单位、营销部门、农户和政府机构等诸多主体,由于“科技与生产两张皮”,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所办种业公司“事企不分”,“育种资源人才向企业有序流动难”,种业企业“多、小、散”等情况使我国种业企业研发能力弱,营销能力差。同时,由于现有种业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方法等不能适应国际化、信息化背景下种业业务发展新要求,再加上种业企业整体财务管理水平低等因素进一步影响了我国种业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信息是种业企业价值运动的综合反映,真实与否直接影响我国种业企业经营决策的成败及其有效性,因此,研究种业企业会计核算及其财务管理存在问题与提高途径,对促进我国种业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1我国种业企业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有些种业企业难以提供较为详细的产品成本核算资料,财务管理无从谈起
由于我国种业企业的管理者大多出身农民,缺乏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刻了解,大多经营者重生产、轻管理,甚至有些经营者片面地认为财务工作就是简单的记账和核账,对企业产品会计核算、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对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很多种业企业的产品会计核算、产品成本控制更是无从谈起,甚至有些中小种业企业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在财务人员配备上仅有会计与出纳,导致有些种业企业难以提供较为详细的产品成本核算资料[3]。另外,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一些规模较小的种业企业将土地承包给当地农户或外来农户,这些当地农户或外来农户在内部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制种的种类、品种和规模完全是由承包者根据市场需求来决策,种业企业与承包者的关系是只负责承包合同的签订、种子收购、推销与管理。由于承包农户的数量众多,地域分散,自身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业务水平有限,平时也很难对种业生产活动的成本进行记账、核算;而种业公司在汇总分公司或承包者的会计报表时,由于基层分公司或承包者基础会计核算资料缺乏或数据不准,最终种业公司就无法汇总到提供反映种子生产过程的、真实的成本详细核算资料。
1.2缺乏对种子生产过程全部环节的有效监控,即使形成的会计核算资料也会失真
企业会计核算资料信息失真是一个国际性难题,我国企业也不例外。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生产企业,农业企业尤其是种业企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交织,生产过程、经营与推广过程较特殊,受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一般来讲,种子生产与经营过程包含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种子加工、种子包衣、种子推销等过程,涉及到科研单位、承包农户、加工企业、推广机构等等。由于种子生产与经营产业链、价值链较长,涉及到的主体单位众多,因此,对种子生产与经营全过程的有效监督与控制就较难形成,使形成的会计核算资料,也较难保证种子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会计记录与核算的准确性,导致会计核算资料信息失真[4]。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即使很多财务管理人员对会计理论知识比较熟悉,但缺乏对农业企业生产,尤其是种业生产与经营过程的全面了解,甚至有的财务管理人员对种子生产与经营过程一无所知,严重地影响了种业企业产品会计核算工作,导致企业决策失误。
1.3对种子生产与经营成本的特殊性了解不够,影响了种业企业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
通过大量的调研得出的结论是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好的品种及其推销能力。好的品种可以表现为产量高、品质好、或抗倒伏、或抗干旱、或抗病虫害等特性,这些好的特性也是种子推广的基础。一般来讲,一个好的玉米品种从育种算起,经过试验等,最终走到市场需要7~8年或更长的时间。目前,我国种业企业品种来源渠道主要有2种方式,一是外购品种权,即从科研单位或育种专家手里购买品种,交易市场极不规范,但是目前这种方式是种业企业品种来源大多数。二是自主研发。我国种业企业表现为“多、小、散”,行业整合程度低,集中度不高,单个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整个行业缺乏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很难拥有自己的专有品种和建立相对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与分销渠道。因此,对以购买品种权为主的种业企业,品种权费用摊销的会计核算就显得特别重要。一般来讲,由于农作物品种选育周期较长,为方便企业核算,一般种业企业对自主研发品种的成本核算其研发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费用,可以全部进入当期损益。对于外购品种的成本核算,企业可以根据技术转让或品种权转让的不同形式,分类进行核算[4]。对一次性买断品种权的品种成本,可以按年度支付使用费进行核算,如果还使用目前全部进入当期损益的核算办法,就难于客观反映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5]。因此,了解种子生产与经营自然过程,认识其生产与经营成本的特殊性,就可以提高种业企业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水平。
1.4某些种业企业使用的会计核算制度、方法,满足不了种业发展的新要求
10年前开始实行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已无法满足当今农业企业、尤其是种子企业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要求。10年前,我国农业企业的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按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企业收获种子后一般由政府统一收购、加工,然后由政府主导的各级种子公司经营推广,种业企业一般不直接面向市场销售种子产品。目前,我国经济整体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模式、经营管理体制和经营活动范围等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有些种业企业的经济核算、会计核算仍然执行10多年前颁布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其结果根本无法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也不能保证种业企业会计核算资料的质量。因此,种业企业应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种业企业种业生产与经营业务特点,开展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6]。
2提高种业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水平的途径
2.1建立与业务内容相适应的种业企业核算模式
依据种业企业种子生产与经营业务内容,将种业企业划分为3种类型,实行专业化核算及分类财务管理[7]。
(1)小微制种农户或家庭农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模式。制种农户或家庭农场是以种植、收获、经营种子及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其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应充分体现种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特点。一般来说,由于制种农户或家庭农场经营者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经济核算及财务管理知识更是缺乏,也不具备进行精确会计核算的基础条件。因此,对这部分经营者来说,可以只要求他们对种子生产与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支出、耗费等进行流水帐式的记录,以便为后续种子生产与经营的经济核算提供第一手资料。
(2)中小种业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模式。在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有特殊行业的会计制度,如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早就了中小型企业的会计标准。目前,联合国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把研究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指南作为工作重点之一,以满足规范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经济核算及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发展。所以,对于我国中小种业企业而言,可以先执行一段时间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待发展达到一定规模与层次后,逐步过渡到执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
(3)大型种业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模式。在我国,大型种业企业一般是由几个与种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分公司组成,实行集团化管理,有些分公司主要从事种子包衣、加工、运输、销售等相关活动,已完全脱离种业生产活动,因此,种业企业总部层面应执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而分公司应按生产与经营业务活动的内容进行分类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涉及种业生产活动的分公司业务,应按种业会计专业核算办法进行日常的会计账务处理;不涉及具体种业生产活动的分公司业务,应执行统一《企业会计制度》。这样,既能反映种业公司的总体财务状况,又能提供种子产品成本核算的详细资料,突出种业企业生产与经营的特点,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2.2构建货币资金支付新模式
加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目的是服务于种业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种业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贯穿于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使用全过程,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也应贯穿于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使用全过程。种业企业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降低种子生产与经营成本,为此应构建以货币资金支付预算为基础的支付新模式。主要包括:
(1)加强种业企业货币资金支付预算管理。种业企业应做好预算编制工作,使种业企业的种业投资计划、生产经营方案,能随时根据需要得到货币资金支持。
(2)重点管理好货币资金支付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如对种业企业通过育种科研而获得的收益,企业应该通过核算为育种科研环节提供育种科研支出,从而鼓励与鞭策企业的育种科研工作。对于种业企业销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由于占用资金量大,要受到重点关注。
(3)种子生产与经营业务流程再造与创新。对种业企业生产与经营业务流程要按照种业发展国际化、信息化、知识化的要求,进行必要的细化与调整,使种业企业从品种研发、生产要素采购、种子生产、推广销售及其售后服务等各环节协调一致,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种业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要围绕国际化、信息化、知识化背景下的种子生产与经营业务新流程,搞好经营成本核算和资本运用,降低生产流通等各环节费用,调动科研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积极性,取得参与主体、生产要素、科学技术等协同效应[8]。
2.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财会队伍
种业企业业务的发展对财务人员及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种业企业应根据种业发展新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专业知识学习与培训,既要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又要拓宽知识面,掌握新的财税制度、市场经济、企业竞争、企业管理等理论[9]。例如,就种业企业竞争而言,种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3C背景,即:1C为变化(Change),变化已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21世纪,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扑面而来,使得企业的未来变得扑朔迷离,难以预料。在经济领域同样验证了普里高津的观点:确定性的终结。如何预见变化,如何应付变化,是种业公司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2C为顾客(Customer),顾客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企业通过简单需求,无营销;相同需求,规模营销;多样化需求,差异化营销;个性化需求,定制营销;感觉需求,体验营销,形成了需求导向到顾客导向再到竞争导向全面发展。3C为竞争(Competition),竞争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而且竞争强度在升级。由于资源有限,需求无限,激烈的争夺愈演愈烈,种业企业领导者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感受到如此大的竞争压力。种业企业竞争态势愈加复杂化,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单个种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扩展为整个种业供应链之间、战略群之间的竞争。极大地改变了种业竞争格局,博弈的变数更加复杂。
2.4提高种业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水平
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会计领域的运用得到迅速普及。企业外部竞争的加剧和对内部管理需求的不断提升,促使财务管理、会计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新的背景下,如何把握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迅速收集种业企业的各项会计核算、经济核算指标,为种业企业决策服务,把品种繁育、生产、加工、销售等经营管理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10]。“互联网+”(InternetPlus)是近1~2年来与实际产业结合发展最为典型代表,它的发展激活了实体经济的生命力,为种业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借鉴思路与平台,形成未来具有发展前景的互联网种业,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种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提升种业企业创新力和生产力。
参考文献
[1]农业部种子管理局.2014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41
[2]黄季焜.我国种子产业成就、问题和发展思路.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3):5-10
[3]汪国强.涉农科技企业经济核算中的难点与对策.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8(7):15-20
[4]郑洁.种子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弊病分析及对策选择.现代农业科技,2006(12):26-28
[5]贺旭玲,王德春.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存在问题及对策.中国农业会计,
[6]廖书金.浅谈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中国农业会计,2010(3):31-32
[7]杜迅雷.种子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难点破解及模式构建.中国种业,2009(10):33-35
[8]范莉.浅析农业种业企业财务核算模式.财会研究,2011(5):136-137
[9]高秀元.农业企业会计核算运行状况及对策.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2):24-25
阳城的财务工作更多的还是会计工作,仅仅停留在事中记帐、事后算帐,对事务发展的预见性不够,不能将工作做在前面,往往是碰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另外,作为财务负责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参与不够主动,不能深入的掌握其经营活动的特性,只能是按照公司或领导的要求报送数据、资料,在对企业经营进行分析时往往会将企业实际丢在一边,只是按照理论上的指标去计算、去解释。所以这方面的工作距领导的要求还相差太远。
第二. 会计工作中仍有许多待改进之处
去年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部下发了《大华集团财务管理制度》以及组织我们学习了财政部《会计工作基础规范》,对我们的会计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在一些小问题的执行上不够坚决,在对一些已形成习惯做法的问题处理上,改变起来还有一定困难。
第三. 管理工作的形式化、表面化
有很多的日常管理工作作的还不够细致、深化,往往只拘于形式或停留在表面,没有起到真正的管理作用,对照制度的要求,还存在问题,针对这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将管理工作做细作深,应是今后工作中的又一重点。
第四. 缺乏沟通,对相关信息掌握不到位
财务工作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反映、监督,对本部门以外的信息应及时了解,目前部门之间的协作没有问题,就是对财务暂时没用或是不相关的信息、知识没有主动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了解,到用时都不知该找谁;另外和公司领导的沟通还存在问题,对领导的工作思路及对财务工作的要求还不能完全掌握,以至于使自己的工作有时很被动。
二. 鉴于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以及个人的一些想法,计划在XX年的工作中重点应在以下问题几个方面进行改进、提高:
1. 在做好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上,还是要不断学习业务知识,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有的放失;同时向其他公司做的好的财务主管学习好的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管理能力。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加强事前了解,掌握经营活动的第一手资料,加强预测、分析工作,按照集团公司要求,认真做好财务计划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按照财务计划,监督企业对资金进行合理、有效地使用,使企业效益最大化。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发生与计划数较大差异时,及时与领导沟通,分析查找原因,根据差异及其产生原因采取行动或纠正偏差,或调整已有计划,同时也为日后的计划安排积累经验。
2. 力求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按照财政部《会计工作基础规范》和《大华集团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做好日常会计核算工作。只有按照《工作规范》、《财务制度》做好日常会计核算工作,做好财务工作分析的基础工作,才能为领导提供真实有效的、具有参考价值的财务分析及决策依据。也争取在大华集团被评为财务信用a类企业之后,阳城公司也能尽早获得这一荣誉。
3. 做深、做细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在接下来的一年,我计划多花一些时间,多研究研究财务软件及销售软件中的功能模块,尽可能使现有的功能得到充分利用,让阳城的财务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起到真正的控制、管理作用。
4. 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政策水平对财务知识以外的与房地产业、建筑业有关的知识掌握不够,有时也会影响到自己的财务工作。所以在平时,除了加强自身的学习外,要多向其他部门的同事请教,尤其在工作中碰到非财务专业的业务事项时,不能单以自己的理解,应在彻底搞清楚之后,进行处理。
5. 加强内、外部的沟通,搜集有关信息在新的一年中,对内需要财务和各部门之间经常进行沟通,形成一种联动效应,对企业的各种信息作一个动态的掌握,对不同时期的各种信息资料不断更新,掌握每一项目的进展、最新的信息。对外加强与地方财税部门之间的联系,及时掌握有关政策信息,既依法纳税又合理避税,为企业合法经营做好参谋。
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外,给集团财务部提两点建议:
首先,从集团外部请老师,针对我们工作****同的弱点,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培训,关键是理论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如何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另外,也经常组织一些内部的学习交流,把先进的管理经验让我们大家学习、分享。
一、战略型财务管理的目标
传统的财务管理把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自身的目标,其不足之处一是只考虑了硬资源而忽视了软资源;二是在资源配置上只追求狭隘的自身利益,只考虑股东的利益而忽视了其他相关利益者的需要和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三是在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指导下,只注重财务指标的评价,而忽视了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财务主体朝多元化方向发展,财务主体不仅包括股东、经营者与员工、政府、顾客,还包括社会公众、环境保护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及所在社区,这些利益相关者及其财务要求都是战略型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目前,美国已有29个州先后修订了《公司法》,要求公司的经营不能只为公司的股东服务,而必须为公司的相关利益主体服务。美国的IBM公司把其目标提炼为“为员工利益、为顾客利益、为股东利益”三原则。这些变化都标志着战略型财务管理目标的形成。
1.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即不仅追求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债务人的偿债能力最大化、政府的社会经济贡献最大化、社会公众的社会经济责任和绩效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更要追求人力资本所有者收入的最大化。
2.社会责任。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与物资资源之间的一个明显差别是知识资源具有可享性、增值性和可转移性,使得企业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广泛而深入,企业对知识的要求和应用,更取决于社会对知识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从而也就要求企业更加重视其社会责任,如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维护生态平衡、防止公害污染、支持发展社区的文教和福利事业以及赞助社会的慈善事业等,这不仅有助于实现其经营目标,而且可在社会大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战略型财务管理的观念
1.人本化理财观念。在泰罗制为代表的传统管理中,由于机器大生产是以机械为中心的,工人只是机器系统中的配件,因此,人被异化为物,管理的中心是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要求管理的中心由物转移到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人类的最终目标,人是发展的动力和最终体验者,从而把人类发展提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地位。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科技创新活动本身就是人的活动,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活动又都是由人操作和管理的,其结果也是取决于人的知识智慧和努力程度,因此,战略型财务管理应贯彻“人本化理财观念”,增加人力资源投资,围绕人的价值管理来展开财务管理活动,协调以财务关系为表现的人的关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这是最终实现战略型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
2.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必然加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谁在信息和知识上领先一步,谁就可能获得竞争的优势。信息的网络化、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又必然要求各企业之间互相沟通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因此,战略型财务管理要求财务人员在作出财务决策和日常管理中,必须善于抓机遇,灵活地处理和协调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竞争与合作相统一,使各方的经济利益达到和谐统一。
3.风险理财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1)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如果企业的内外部对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及时,或者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来源于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选择和利用,均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
(2)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有专家估计,人类可运用的知识有90%尚未创造出来,而今天的大学生到毕业时所学的知识就有60%~70%已经过时。可见,如果一个企业及职工不能随着社会知识水平及结构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其知识结构,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就不能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从而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风险。
(3)产品的寿命周期不断缩短。目前,一般产品的寿命周期已缩短为5年左右,而像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产业,其产品更新周期更短。这不仅加大了存货风险,而且也会加大产品的设计、开发风险。
(4)“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性以及网上银行的兴起和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使得货币的形式及本质发生变化,如从有形形态演化为无形形态,从直接价值演化为间接价值,这些均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货币风险。
(5)无形资产投入加快,变化加大,且给企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使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所以,为使企业在追求不断创造发展与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中取得成功,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
4.信息理财观念。知识经济时展最快的是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在当今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已有2/3以上的产值与信息行业有关。市场中一切经济活动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信息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成为先导,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加快,从而使交易决策可在瞬间完成,经济活动的空间相对变小,出现了所谓的媒体空间和网上实体。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牢固树立信息理财观念,是战略型财务管理的必然要求。
5.知识化理财观念。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知识含量是实现战略型财务管理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知识化理财观念。
6.权变理财观念。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营环境不断变化,财务管理的环境也随之变化,战略型财务管理必然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具有权变的理念,要根据具体环境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理财方法,企业才会增加竞争力,在竞争中不断发展
三、战略型财务管理的内容
1.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点。无形资产主要是知识资本。企业把知识资本作为对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战略资本来培育,并需要财务的有效配合,来研究知识资本的构成、培育、筹措、分配、运营效率及知识资本的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在所筹集的资本中,应当既有资金资本,又有知识资本,并尽可能多地获得知识资本来改善企业的软资源环境和结构,充分发挥知识资本的潜力,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知识资本化后,战略型财务管理应研究知识资本所有者参与收益分配的原则、方法,研究制定知识资本运作效率和价值方面的指标,形成一套涵盖泛财务资源的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而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将成为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将资本经营纳入财务管理。资本经营是企业把所有者的各种资本(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地经营,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资本经营类型有以下三种:一是资产重组,即通过资产存量与增量结构的调整,以实现资产的最优化组合。采用的方式有多元化经营、兼并、收购、剥离、投资、置换、跨国经营等;二是负债经营与债务重组,债务重组的方式有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债转股、修改债务条件等;三是产权重组,即通过产权主体的换位、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产权功能的分割等提高资产运作效率。资本经营中,收益、成本与风险并存。因此,战略型财务管理应对资本经营决策和控制的程度与方法进行研究。
3.建立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管理体系。战略型财务管理主要研究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求、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权利及行使方式等。
4.改进成本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出现了信息及时反馈系统、作业流程电脑化、灵活制造、零仓储管理、网络经营等一系列新的生产和管理制度及新技术,产品寿命周期也缩短了,成本管理的重心从生产阶段向设计开发阶段的转移,战略型财务管理必须去研究和建立新的成本管理制度和方法与之相适应。
四、战略型财务管理的方法
1.提升财务管理层次。战略型财务管理扩展了传统财务管理的内容。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以及产品市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务管理将在许多方面增添新的内容,如金融风险管理、人力资本管理、保险管理等。因此,企业必然采用战略型财务管理。计算机的使用和网络的发展,使得数据的取得更加全面、快捷,计算更加精确,从而使各种量化方法得到更多的运用和发展,如定量预测方法、风险决策方法、工程技术方法等。
2.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管好用好资本。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企业的发展趋势,合理配置企业有限资源,管好用好资本,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同时,面对多变的市场经济,财务管理既要慎重稳健,又要灵活全面地建立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监督,确保目标的实现。
一、加强制度建设,拟定和完善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
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其目的是要为企业的效益服务。浙江公司,总资产超过4.2亿,下辖六家分公司,两家全资子公司,兼跨制造、房产、租赁、修理、客运服务、商贸等几个行业。各项业务的经营方式有所差异,会计处理各有特点。我在对公司营运情况及日常财务工作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认为当时的制度已不能很好适应公司管理上的需要。要想公司管理上台阶,首先应从制度上下功夫。因此,我从审批程序、资金运作、会计核算、审计监督几个方面入手,先后主持出台了四个制度,基本完善了财务管理内部制度体系:
1、拟定《浙江公司开支审批暂行办法》,规范了审批权限和程序。要求公司所有成本、费用支出必须经财务审核并签字确认,改变了以往多头审批,财务监督不力的状况。经过两年的运行,年我又重新修订和完善了《浙江公司开支审批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责权。
2、根据国家新出台的财务、会计政策法规,结合本公司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执笔修订了《浙江公司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和《浙江公司内部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并就“两个办法”的贯彻执行作了具体安排。每年对所属经营单位执行“办法”情况进行了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出具书面整改通知,逐步规范了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行为。
3、为完善公司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二级核算体制的优势,针对公司各经营单位不同的行业特性,确保公司各项会计数据的真实、完整,于年6月重新起草了《浙江公司内部审计暂行办法》,现正报公司审批,以切实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
二、抓管理,促效益。
预算是企业借以设定一定时期所想要完成的特定目标,完成目标所使用的资源,以及衡量目标是否达到的标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具。集团公司对预算管理也作为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对预算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积极推动公司预算管理工作,理清工作思绪,将应收帐款的回收及开辟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工作重点。以此为契机,逐渐转变了公司偏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的局面,促进公司管理上台阶。
1、重视预算编制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具体负责牵头编制了公司年度、年度和年度的公司财务预算。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依据各经营单位近几年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及对未来市场经营环境变化的预测,充分考虑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通过二上二下的协调沟通,汇总编制预算草案,报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通过,最终确定公司预算目标,确保各项预算指标的合理性。
2、以预算为依据,积极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并在日常的财务管理中,倡导效益优先,注重现金流量、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控制,充分发挥预算的目标作用,不断完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总结反馈的财务管理体系。在公司整体对外投资效益不佳的情况下,力主压缩银行贷款,年3月和年1月,压缩了公司长期银行贷款4000万元,有效地控制了财务费用的支出,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3、实抓应收帐款的管理,预防呆账,减少坏账,保全企业的经营成果。年8月上任始,公司帐面应收账款2512.49万元,占公司流动资产的24.75%。针对现状,重新制定了公司的信用政策,对客户的信用程度作出评估,要求各经营单位按客户信用程度的高低,决定应收账款数额的高低,控制坏账风险。对信用程度较低的单位,如*,尽管是集团内的兄弟单位,管理政策一视同仁,加大现收比率,控制应收账款额;同时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有难度的客户,亲自上门参预催讨,起到了一定效果,减少了坏账损失。年7月止,公司账面应收款1834.5万元,占公司流动资产的12.14%,比三年前减少了677.99万元,占流动资产比例下降了12个百分点。
4、积极参预,配合经营单位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公司业务发展的重点,而经营权的取得必须经公开招投标,针对不同的招标,带领财务人员深入调研,做出合理的营运可行性分析,确保公司投标书的质量,为开展有效营运打好基础。年浙江省招投标,公司投标中得3条经营权;年分别参加省和市招投标,公司投标综合得分均为第一,中得了2条跨地区经营权和3条地区的经营权,投入营运给公司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通过上述工作,切实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成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司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18.2万元,年实现净利润925.25万元,年实现利润1896.42万元,每年的利润增长都超过了100%。[1]
三、明确责职,提高工效。
为提高工作效率,首先,通过几次内部调整,定人定岗,明确职责,减少工作中的磨擦,发挥出团队作用,调动起内部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树立服务意识。身为经理的我带头转变工作观念,主动配合业务部门,在切实加强全公司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的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上,做好月度财务分析;为一线经营及时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由于工作较为出色,财务审计部被评为公司年度先进部室(综合测评第一)。
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公司的会计电算化进程。年初,公司本部会计电算化软、硬件配置完成,同时派出业务骨干参加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同年6月,完成了会计电算化初始工作,通过二年多的平稳运行,电算化已能满足公司本部的核算要求,极大地提高了公司会计核算效率。根据公司对财务信息和会计核算的进一步要求,以及各分公司分散经营的状况,我计划年内在所有分公司推行会计电算化,并与公司本部实现联网,实施方案正在拟定中,以提高公司整体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发挥专长,做好参谋。
我的工作重点之一,是通过对月度、年度的财务分析,及时并动态地掌握公司营运和财务状况,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财务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依据。针对分公司亏损的现状,提出了《关于分公司经营思路》,供领导决策参考。
对公司的投资项目,能使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做财务可行性测算,在*更新等项目的测算上,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控制,改变已往静态的,不注重现金流量的决策方法,较好地控制了投资风险,为领导决策提供了财务依据。
根据掌握的财务信息,汇总三年资料编写了《公司三年经营状况的分析报告》,对公司各经营单位现状进行了评述,提出自己的观点,为公司三年规划的编制工作,尽了自己的努力。
五、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能力。
坚持执行会计人员继续再教育的规定,认真组织本部门及下属各单位会计人员参加每年一次的专业培训。结合会计电算化的推行,组织了电脑培训。本人率先通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提高了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
鼓励会计人员根据自身不同的学历层次和岗位需求,继续进行在职专业学习。年7月,我参加由香港国际商学院开设的,为期半年的财务总监(cfo)高级培训班,学习财务管理的最新理论知识。通过自身的学习来带动所在部门人员的学习热情,目前,公司财会人员中,2人正在进修本科,1人进修研究生,2人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2人正参加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通过学习,不断充实了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了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注意对下属单位会计人员的工作指导,通过日常的工作检查及时向他们传达工作要求及方法。通过年终考核来促进他们完成工作目标。
六、切实履行集团委派职责。
作为集团公司委派的财务经理,依照《浙江省*集团公司会计委派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努力规范企业财务管理,维护财经纪律,当好企业领导的参谋,提供真实的财务数据、合理的分析和建议;对不合理的支出,能顶住压力,坚持原则;对于发现的重大问题,能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书面向公司领导和集团公司汇报,切实履行了委派职责,确保国有资产的有效营运和安全。同时,还担任集团公司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一职,承担了较多的工会经费审计工作。本人的工作得到了集团公司的肯定,年1月,任期届满,被集团公司继续委派在浙江公司担任财务审计部经理。
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企业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背景;其次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分析了研究企业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再次论述了我国的企业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情况及不足;接着提出了企业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建议;最后以X公司为例对企业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企业财务评价业绩
*
一、引言
业绩,也称为效绩、绩效、成效,反映了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所取得的成绩或成果。企业经营业绩综合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其有限资源从事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会受到其利益相关者的关注,这些利益相关者有: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部门经理、雇员、政府有关经济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社会公众。投资者对此感兴趣的原因是解决是否投资或收回投资,因为投资者(委托人)将其拥有的资产委托给经理人员(人)经营管理,关注的首要问题是其投资的风险和报酬,在风险和报酬的权衡中实现财富的最大化:但管理者在决策时,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而牺牲股东利益;债权人要确定企业的偿债能力,决定是否对企业贷款以保证贷款的安全性;企业的经理人员是要评价自己及下属的业绩,表明受托经管资产责任的履行情况,保证自身的价值增值;而政府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国有资本的所有者,关心的是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及保值增值情况;另一方面作为经济管理部门,科学地评价企业经营成果,有助于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帮助企业寻找经营差距及产生原因,同时为对国有企业实施间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是市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评价指标是根据评价主体和评价目标的需要而设计的,以指标形式体现的,能反映评价客体特征的因素。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好坏的因素有财务方面的,也有非财务方面的。据此,企业经营业绩可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方面来评价。但无论是为形成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争取客户、提高内部生产经营水平和职员素质,最终都要落实到企业财务目标上来,即企业效益最大化。这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宗旨。很显然,财务评价指标直接与企业的财务目标相衔接,并且有综合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功能。
在传统经济中,财务评价指标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它将继续被广泛使用。然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是企业经营业绩财务评价指标发生变化的最重要原因。目前的企业经营业绩财务评价指标是否可以应对当今时代的挑战、如何对之进行改进和完善等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立足于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主题,对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的企业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概述及不足
我国目前采用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财务评价指标构成,代表我国的企业经营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为适应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深入开展的需要,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近年评价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2002年财政部会同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和国家计委等部门对1999年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进行了修订,重新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简称《细则》),大大地完善了企业效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促进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
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是指为实现评价目的,按照系统论方法构建的由一系列反映在企业各个侧面相关因素的指标集合而成的系统结构。评价指标是企业效绩评价内容的载体,也是企业效绩评价内容的外在表现。
根据《细则》,企业效绩评价的内容包括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28项指标构成,具体指标项目见表1。
*
资料来源:财政部统计评价司.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指南.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基本指标是评价企业效绩的主要计量指标,是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基本指标由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资本积累率等8项计量指标构成。
修正指标是从各方面调整完善基本指标评价结果的计量因素,是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辅助部分。通过修正指标的分析评价,实现对基本指标评价结果的全面调整和修正,形成定量指标评价结果。修正指标由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应收帐款周转率、速动比率等12项计量指标构成。
评议指标是用于评价企业资产经营及管理状况等的多方面非计量因素,是对计量指标的进一步补充,评议指标由经营者基本素质等8项非计量指标构成。
2、我国目前企业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
这一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企业效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项目自身存在缺陷;其二,企业效绩财务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的不适应性,主要指它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经济”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要求。
(1)企业效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项目自身存在缺陷
①财务报告自身规定上的局限性
企业效绩财务评价主要是利用财务报告来进行的,而财务报告作为会计的产物,存在自身规定上的局限性。以历史成本原则报告资产的价值,而不是以现行成本或变现价值来反映,有时会严重歪曲资产价值的真实性,从而使收益数据的真实性受到损害:货币计量的原则使得财务报告无法反映不具备货币计量属性未来收益和风险,特别在信息时代和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出现的今天,反映的信息缺乏完备性:另外稳健性原则要求预计损失而不预计收益,有可能夸大费用少计资产,造成评价的失实。
②会计信息的失真会影响财务评价的准确性
会计信息失真可能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会计准则自身的特点,在许多情况下,对同一经济事项的帐务处理允许企业在儿种方法之间作出选择,当这种选择权被报告者用于满足一定目的而做有意的规定时,会计信息可能失真:另一方面是报告者为达到特定目的,有意采取非法手段歪曲报告内容,从而造成信息失真。
③目前企业效绩财务评价未考虑资本成本的因素
会计意义上的价值增值与资本市场意义上的价值增值存在着差异。由于受会计政策的影响,会计所计算确认的价值增值不是资本市场意义上的价值增值。根据公认会计准则(GAAP)的要求,不论企业研究和开发项目结果的受益对象是否是今后的产品均应将研究与开发费用(R&D)列为当期费用。这就使得净经营利润的计算不准确,从而导致会计意义上的价值增值与资本市场意义上的价值增值不符合。
资本市场意义上的利润,应是指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净收入高于按期初资本市场价值计算的资本成本价值的差额,而不是扣除了相关的成本费用后的净经营收益。简单地说,资本市场意义上的利润,是企业的期末利润抵减了按期初资本市场价值计算的资本成本后的价值增值,也只有这种性质的利润才可使企业的价值得以真正的增值。
从反映投资回报率来看,在计算时所用的净收益(NetIncome)未考虑资本成本的因素。因此,产生有些企业从财务报表和一些分析指标上看似乎是盈利,但如果将资产的市场价值因素考虑进去,这些貌似盈利的企业就发生了实质性的亏损,这是因为他们并未创造出高于期初资本市场价值的资本成本后的增值所致。
(2)目前企业效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不适应性
①缺乏知识与智力资本方面的评价指标
缺乏知识与智力资本方面的评价指标不能不说是企业效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一大缺陷。我们知道:农业经济是以自然(土地)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工业经济是以资本资源为基础的经济,“新经济”是以知识和智力资本为基础的经济。在当今时代,知识和智力在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保持中,以及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实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微软公司的有形资产与公司的价值之间的巨大差额,不能不说是知识和智力资本发挥的作用所致,其他如NEC等高科技产业,其公司的股价均高于传统的产业都说明了这一问题。因此,企业效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对知识与智力资本的评价指标,则是不健全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②缺乏与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的联系
由于企业效绩评价指缺乏与战略经营目标的紧密联系,可能会误导管理者作出错误的决策。企业的管理者将公司目标定为净资产收益率最大化。这一目标的确定就会使高盈利部门由于担心投资回报率的降低而不愿意对那些有发展前途的项目(AttractiveProjects)进行投资:而那些经营状况不佳的部门,为了提高他们的平均投资回报水平,而乐意于任何项目的投资,哪怕那些投资项目的回报低于公司的资本成本。这样的决策显然不利于企业竞争优势或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利于实现企业战略经营目标。
总之,目前的企业效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虽然为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已作了调整,但面临当前的新形势仍然需针对其缺陷而作相应的补充和完善。
三、企业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建议
已有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因为存在一些缺陷而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然而,我们不应否定财务指标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作用,企业的财务业绩始终是企业业绩评价的落脚点。只要对已有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不足进行分析,就可使其得到改善和拓展,达到科学、合理地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目的。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业绩的内涵在不断发展和充实,企业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内容也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但从企业出资人的角度来看,工商类企业经营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内容主要应有五个方面,即:盈利能力状况、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
1、盈利能力状况
盈利能力状况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不论是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还是企业经理人员,都日益重视和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利润是投资人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的来源,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源动力。为此,企业通过投入资本和借入资本盈利能力的评价来加强内部资本的财务管理。财务资本是工业经济时代的战略性资本,而随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资本比财务资本更具战略性.知识资本化后,企业应研究对知识资本的构成、培养、筹措、运营及效率评价的指标。为此,以知识和智力资产收益率为代表来评价其盈利能力状况。
2、财务效益状况
财务效益状况是构成企业经营业绩的核心内容。经营业绩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财务效益状况,即企业的资产(资本)收益能力。所有者或投资者关心的是资本能否实现保值增值,所投资本能否带来预期的回报(心理预期),或者是否低于银行存款利率的现实回报(理论预期):而债权人关心的是借出资本的安全,但债权安全也要以企业良好的经营效益作为保障。没有正常的利润回报,企业将无力偿还债权人的债务。对于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其他方面,如企业的成长性等也必须以企业良好的财务效益为基础。
3、资产营运状况
资产营运状况是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途径。资产营运状况指企业资产的周转情况,反映企业.片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企业的经济资源是以资本-资产-费用-收益-资本的逻辑进行循环,周而复始地保持运转,并在周转过程中赚取利润的。作为企业的经营目标之一,就是要保证实有资产能够得到有效利用,通过加快周转速度创造更多的价值。资产利用效率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状况和经营者的资产管理水平,是经营业绩评价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应该注意的是,资产的周转速度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差别是存在的,即使是同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也可能会出现较大差异。因此,在评价企业资产周转效率时,可根据不同情况,考虑生产周转和行业差别因素。
4、偿债能力状况
偿债能力状况是企业安全性的重要体现。企业偿还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能力强弱,是企业经济实力和财务状况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企业是否稳健经营、财务风险大小的重要尺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每个企业都存在资不抵债或无力偿还到期债务而导致破产的风险。因此,必须重视企业偿债能力的评价。企业经营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的主要是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指标,如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这些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财务风险和安全状况。
5、发展能力状况
发展能力状况是企业未来价值的源泉。无论是出资者还是债权人,都十分关注企业的发展能力或成长性。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持续生存问题,也关系到出资人的未来收益和债权人长期债权的风险程度。影响企业发展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营业收入的增长、资本的扩大、利润的增加,都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对企业发展能力的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促进国有企业稳定、健康地发展。
四、企业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
1、X公司简介
X公司由北京市泰丰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独家发起,以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股本总额28,000万元,于1998年9月21日正式成立。几年来,公司一直坚持以人为本,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相结合,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资金优势和品牌优势,紧紧围绕农业的大概念,优化产品结构和资产结构,有效地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的盈利能力,使企业得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目前,X公司经营领域涵盖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整个过程。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公司净资产已达到10.51亿元,资产状况良好,结构合理。2001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1991-2001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20大龙头食品企业”。同年,公司又顺利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大大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水平。
2、X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测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1)X公司财务基础信息
为了全面反映X公司经营业绩,选择该公司1999-2001年的财务报表来进行定量测算。该公司的企业经营业绩财务评价基础指标见下表2所示。
*
(2)X公司财务评价指标的测算
分别按照目前的财政部公布的企业效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和本研究所建立的企业经营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该公司1999-2001年的具体财务指标测算结果分别如下表3、表4所示。
表3目前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测算结果统计表
*
表4新建立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测算结果统计表
*
附注:该企业属于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20大龙头企业之一,农业类上市公司企业正处于成长期阶段。
(3)在上述数据的基础上,对X公司三年经营状况和主要指标对比分析如下:
①从目前财政部公布的企业效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测算结果统计表来看该公司在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个方面的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均达到全行业平均值水平,部分指标达到优秀值水平,故该公司三年经营业绩处于良好状态。
②从新建立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测算结果统计表来看
从财务效益状况看。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达到优秀值,但主营业务利润率达到平均值,成本费用利润率达到良好值。通过三年指标对比,财务效益状况良好,但有下滑的趋势。
从资产营运状况看。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达到良好值,同时应收帐款周转率达达到优秀值。通过三年指标对比,资产营运状况良好,并有逐年改善的趋势。
从偿债能力状况看。资产负债率和已获利息倍数达到优秀值,同时速动比率达到优秀值。通过三年指标对比,偿债能力状况良好,但有逐年下滑的趋势.
从发展能力状况看。资本积累率达到优秀值,销售(营业)增长率达到良好值。通过三年指标对比,发展能力状况良好,并且逐年改善,尤其明显体现在总资产增长率、销售利润增长率、成本费用降低率和主营业务鲜明率指标上。
从盈利能力状况看。由于受实际数据取得的限制,无法对知识与智力资产收益率、净资产创利率和负债收益率进行评价。但从知识与智力资产贡献价值增长率在提高,可以预测企业盈利能力较好,这与成长能力状况逐年改善的结果一致。
但从核心指标看。X公司的EVA逐年降低,尤其在2001年降为负值,可见未完成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没有为股东创造财富。
故不能得出该公司经营业绩处于良好状态的判断。
3、案例分析的讨论
(1)案例分析的结论
通过案例分析的对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新建立的企业经营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能更全面地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全貌。
由于目前财政部公布的企业效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依据会计报表来测算,但会计报表不包括一个关键信息:资本成本。而建立的企业经营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经济增加值考虑了资本成本因素,更准确地反映了公司为股东创造财富的多少和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
(2)现实约束的讨论
从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针对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要求而建立的企业经营业绩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基本满足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际应用中,该体系的某些指标无法测算或者精确测算。
对知识与智力收益率来说。由于目前我国企业均未对知识与智力资产核算,致使该指标无法测算其结果,进而对净资产创利率和负债收益率无法测算其结果,这样影响到对企业盈利能力状况的科学评价。
对核心指标(EVA)来说。由于资本成本率是对债权资本成本率和股权资本成本率的加权而得到,其中股权资本成本率的测算较为复杂,目前仍达不到对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的精确测算。这样对核心指标(EVA)的定量测算是不利。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对定量测算结果的使用应结合定性分析,方可客观地进行企业经营业绩评价。
参考文献
1、[美]彼得·F·德鲁克等.公司效绩测评.李焰,江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英]布莱恩·沃特林等.效绩评估手册.王宾容,张颖,孙志燕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财政部统计评价司.企业效绩评价问答.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财政部统计评价司.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指南.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企业业绩评价系统综述(上)/(下).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4)/(5).
6、董明志.企业财务分析评价初探.会计研究,2000(5).
7、杜胜利.关于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若干问题.会计研究,1998(7).
8、杜胜利.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9、杜胜利.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跨世纪思考.工业企业管理,2001(5).
10、冯根福,王会芳.上市公司效绩多角度综合评价及其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1(12).
11、冯丽霞.企业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12、傅元略.企业智力资产效益贡献的综合评价.会计研究,2000(10).
13、高立法,冯腾达.企业经营分析与效绩评价.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4、国家经贸委财金司,国家统计局工交司.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15、郝春梅.企业财务分析与效绩评价研究(硕士论文).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图书馆,2001.
16、洪长玉.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分析方法诌议.财务与会计,2000(3).
17、胡俊南,徐晓阳.知识经济给我国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带来的挑战.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1(3).
18、纪咏梅.权变的业绩衡量.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11).
19、靳新,刘兴云.财务分析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0、李苹莉.经营者业绩评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1、李心合.知识经济与财务创新会计研究2000(10)
22、梁志,叶志锋,贺梅萍.浅议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商业研究,2000(12).
23、刘力,宋志毅.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新方法.会计研究,1999(1).
24、陆正飞,施瑜.从财务评价体系看上市公司价值决定.会计研究,2002(5).
25、罗音,姜琼,赖清海.上市公司基础知识与财务报表分析.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6、潘淡,程小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主成分评价方法.会计研究,2000(1).
27、申书海.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探析.国有资产管理,2000(8).
28、宋力,王艳飞.浅论企业战略性业绩评价的指标设置.财经问题研究,2000(8).
29、[美]唐·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朱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0、王冬梅.建立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南开管理评论,2000(4).
31、王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经济管理,2000(10).
32、吴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33、吴晓巍,程延福.如何进行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4).
一、加强制度建设,拟定和完善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
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其目的是要为企业的效益服务。浙江******公司,总资产超过4.2亿,下辖六家分公司,两家全资子公司,兼跨制造、房产、租赁、修理、客运服务、商贸等几个行业。各项业务的经营方式有所差异,会计处理各有特点。我在对公司营运情况及日常财务工作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认为当时的制度已不能很好适应公司管理上的需要。要想公司管理上台阶,首先应从制度上下功夫。因此,我从审批程序、资金运作、会计核算、审计监督几个方面入手,先后主持出台了四个制度,基本完善了财务管理内部制度体系:
1、拟定《浙江******公司开支审批暂行办法》,规范了审批权限和程序。要求公司所有成本、费用支出必须经财务审核并签字确认,改变了以往多头审批,财务监督不力的状况。经过两年的运行,20*年我又重新修订和完善了《浙江******公司开支审批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责权。
2、根据国家新出台的财务、会计政策法规,结合本公司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执笔修订了《浙江******公司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和《浙江******公司内部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并就“两个办法”的贯彻执行作了具体安排。每年对所属经营单位执行“办法”情况进行了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出具书面整改通知,逐步规范了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行为。
3、为完善公司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二级核算体制的优势,针对公司各经营单位不同的行业特性,确保公司各项会计数据的真实、完整,于20*年6月重新起草了《浙江******公司内部审计暂行办法》,现正报公司审批,以切实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
二、抓管理,促效益。
预算是企业借以设定一定时期所想要完成的特定目标,完成目标所使用的资源,以及衡量目标是否达到的标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具。集团公司对预算管理也作为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对预算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积极推动公司预算管理工作,理清工作思绪,将应收帐款的回收及开辟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工作重点。以此为契机,逐渐转变了公司偏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的局面,促进公司管理上台阶。
1、重视预算编制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具体负责牵头编制了公司20*年度、20*年度和20*年度的公司财务预算。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依据各经营单位近几年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及对未来市场经营环境变化的预测,充分考虑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通过二上二下的协调沟通,汇总编制预算草案,报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通过,最终确定公司预算目标,确保各项预算指标的合理性。
2、以预算为依据,积极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并在日常的财务管理中,倡导效益优先,注重现金流量、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控制,充分发挥预算的目标作用,不断完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总结反馈的财务管理体系。在公司整体对外投资效益不佳的情况下,力主压缩银行贷款,20*年3月和20*年1月,压缩了公司长期银行贷款4000万元,有效地控制了财务费用的支出,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3、实抓应收帐款的管理,预防呆账,减少坏账,保全企业的经营成果。*年8月上任始,公司帐面应收账款2512.49万元,占公司流动资产的24.75%。针对现状,重新制定了公司的信用政策,对客户的信用程度作出评估,要求各经营单位按客户信用程度的高低,决定应收账款数额的高低,控制坏账风险。对信用程度较低的单位,如***,尽管是集团内的兄弟单位,管理政策一视同仁,加大现收比率,控制应收账款额;同时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有难度的客户,亲自上门参预催讨,起到了一定效果,减少了坏账损失。20*年7月止,公司账面应收款1834.5万元,占公司流动资产的12.14%,比三年前减少了677.99万元,占流动资产比例下降了12个百分点。
4、积极参预,配合经营单位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公司业务发展的重点,而****经营权的取得必须经公开招投标,针对不同的招标,带领财务人员深入调研,做出合理的营运可行性分析,确保公司投标书的质量,为开展有效营运打好基础。20*年浙江省****招投标,公司投标中得3条****经营权;20*年分别参加省和市****招投标,公司投标综合得分均为第一,中得了2条跨地区**经营权和3条地区**的经营权,**投入营运给公司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通过上述工作,切实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成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司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18.2万元,20*年实现净利润925.25万元,20*年实现利润1896.42万元,每年的利润增长都超过了100%。
三、明确责职,提高工效。
为提高工作效率,首先,通过几次内部调整,定人定岗,明确职责,减少工作中的磨擦,发挥出团队作用,调动起内部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树立服务意识。身为经理的我带头转变工作观念,主动配合业务部门,在切实加强全公司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的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上,做好月度财务分析;为一线经营及时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由于工作较为出色,财务审计部被评为公司20*年度先进部室(综合测评第一)。
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公司的会计电算化进程。20*年初,公司本部会计电算化软、硬件配置完成,同时派出业务骨干参加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同年6月,完成了会计电算化初始工作,通过二年多的平稳运行,电算化已能满足公司本部的核算要求,极大地提高了公司会计核算效率。根据公司对财务信息和会计核算的进一步要求,以及各分公司分散经营的状况,我计划年内在所有分公司推行会计电算化,并与公司本部实现联网,实施方案正在拟定中,以提高公司整体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发挥专长,做好参谋。
我的工作重点之一,是通过对月度、年度的财务分析,及时并动态地掌握公司营运和财务状况,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财务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依据。针对****分公司亏损的现状,提出了《关于****分公司经营思路》,供领导决策参考。
对公司的投资项目,能使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做财务可行性测算,在***更新等项目的测算上,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控制,改变已往静态的,不注重现金流量的决策方法,较好地控制了投资风险,为领导决策提供了财务依据。
根据掌握的财务信息,汇总三年资料编写了《公司三年经营状况的分析报告》,对公司各经营单位现状进行了评述,提出自己的观点,为公司三年规划的编制工作,尽了自己的努力。
五、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能力。
坚持执行会计人员继续再教育的规定,认真组织本部门及下属各单位会计人员参加每年一次的专业培训。结合会计电算化的推行,组织了电脑培训。本人率先通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提高了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
鼓励会计人员根据自身不同的学历层次和岗位需求,继续进行在职专业学习。20*年7月,我参加由香港国际商学院开设的,为期半年的财务总监(CFO)高级培训班,学习财务管理的最新理论知识。通过自身的学习来带动所在部门人员的学习热情,目前,公司财会人员中,2人正在进修本科,1人进修研究生,2人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2人正参加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通过学习,不断充实了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了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注意对下属单位会计人员的工作指导,通过日常的工作检查及时向他们传达工作要求及方法。通过年终考核来促进他们完成工作目标。
六、切实履行集团委派职责。
会计假设于1922年由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最先提出,它作为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占重要地位,受到国内会计理论界和职业界的高度重视。关于会计假设的概念、内容和结构等基本问题,在美国会计研究中极为混乱、表述不一,差异很大。但是,财务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被普遍认同。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对会计假设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对财务会计基本假设进行重新思考和分析。
一、知识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最早是于1990年由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的。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所述,知识经济是对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为基本要素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与其他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具有许多新的特征:
(一)知识资本化
知识经济时代起主导作用的资本不再是农业社会的土地和工业社会的银行借贷资本,而主要是知识资本,知识作为生产投入越来越重要。
(二)知识价值日益凸现
知识经济时代的产品中最有代表性和竞争力的是智力产品,知识价值在企业生产产品的总价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高附加值已经成为衡量商品和服务有效性的重要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流
知识经济通过高科技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利用其他的自然资源,使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取得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形式,实现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资产无形化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的地位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五)生产方式松散化
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传输流畅,大工厂式的批量生产将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分散于各作业点的小组式的生产,甚至出现“无实体公司”,即通过网络联系起来一起工作,业务完成后解散。
二、知识经济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一)会计主体假设面临的影响
会计主体假设指会计所反映和控制的是一个特定企业的经营活动,而不包括企业的投资人或其他企业的经营活动。强调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从空间上界定了会计活动的范围。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会计主体假设的外延越来越难以界定。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企业的空间不断地扩展和延伸。由此产生的合并会计报表业务,将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与母公司的财务报表相合并,实质上是对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进行调整、归集与合并,体现母公司这一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从某种程度上拓展了原有的会计主体理论。此外,虚拟企业也对会计主体假设提出了质疑。作为传统会计主体的一般企业是一个有形实体,而网络经济的主体――网络公司则是一个“虚拟企业”,即某些企业为了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根据业务需要在网络之中结成企业串,借助互联网,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不断变化组合。虚拟企业分合灵活,变幻不定,传统的会计主体在这种条件下已失去了意义,这就给如何正确、客观地反映其资产负债及财务状况带来了新的问题。
(二)持续经营假设面临的影响
持续经营是假设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永远地进行下去,即在可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倒闭。这虽然是一假设,但基本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也有利于企业组织会计核算工作。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出现了大量“虚拟企业”,或企业出于战略考虑而终止、兼并、改组其某些分部的新现象,持续经营这一概念也因此而受到了挑战,给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来了新的问题。
(三)会计分期假设面临的挑战
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为了及时总结企业的经营情况,人为地将企业连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相等的较短时间段落,据以结算账目,编制财务报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会计信息的实时提供成为可能。一项交易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每一时点的报告使会计分期的时间间隔趋向于无穷小,变“历史信息”为“即时信息”,许多人就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认为现行的会计分期假设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随时利用会计信息及时做出决策的需要。
(四)货币计量假设面临的挑战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要以货币为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此会计核算前提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内容,即会计主要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能用货币计量的那一部分,而非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然而,随着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要求企业提高披露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企业不仅披露能够以货币计量的信息,还要披露其他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信息,特别是人力资源、企业发展动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竞争力等对投资人决策非常重要的信息。若单纯用货币计量,这些都只能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因此,必须改进计量手段,扩大财务报告的信息容量,增加非货币化的信息,为使用者提供完整、全面的会计信息。
三、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
(一)对会计主体假设的重新思考
经济环境的巨大变迁导致虚拟主体和现实主体并存,由于不易观察和区分虚拟主体的主体边界,这就给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来新的问题。但是,这种主体外延的改变似乎谈不上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冲击。首先,会计主体的外延本身就具有可变性。会计只是计量和报告特定主体经营与财务活动的结果,而非企业业主的活动。确定会计主体的基本形式是根据经济单位在实质上对它的经济活动和行政控制管理所负的责任来界定的而不是单纯看经济单位的法律形式。随着企业并购、分立的行为,这一经济主体的外延就具有可变性。其次,主体假设的主要作用是把企业同它的所有者在经济上和财务上严格地分开。有了主体假设,企业向市场传递的财务信息才能严格以该主体为边界,既不涉及其他主体的财产和产权,也不涉及所有者个人的财产和产权。因此虚拟企业仅仅改变了会计主体的形式,并未改变会计主体的实质。再次,虚拟企业的出现,并未给会计主体假设带来实质上的冲击。虚拟企业的业务可以看成是企业众多业务中的一笔,它所引出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对这些业务进行准确地确认、计量,而非对会计主体假设造成冲击。
(二)对持续经营假设的重新思考
持续经营假设显然不适用于“虚拟企业”这一临时性的组织,然而持续经营假设并不会因此而退出历史舞台,但也不会再独霸天下。未来可能的模式是,对于传统型的企业组织,持续经营假设将继续发挥作用,毕竟这一假设反映了同企业主体有关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愿望,但对于一些临时性的组织,由于持续经营假设的明显不适用,可选择企业面临解散假设。企业面临解散假设即假设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面临终止,在此假设下,企业应实时提供会计报告,定期向外界提供会计信息。
(三)对会计分期假设的重新思考
由于虚拟企业不能持续经营,会计分期也就因此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且在一个本来就比较短的经营期内再人为地划分成许多个相等的时间间隔意义不大。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应把会计分期假设纳入持续经营假设。在信息技术日益强大的今天和未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能随时从相关的数据库中自动搜集并抽取有关的数据,生成与决策相关的财务报告,为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就使得会计分期的时间间隔可以不断缩短,变“历史信息”为“即时信息”,使管理人员及投资者可以随时了解企业“现在”的情况,而不是几个月前过时的情况。只要企业在进行持续不断的经营,每一时点或时段生成的财务报告就可连续不断地反映出企业经营过程的全貌。但这并不等于报表使用者已不再需要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因为无论是谁,作任何决策都需要总结性的信息资料。会计期间仍将继续存在,未来的报告将允许实时报告和定期报告两种方式。会计期间的分期基础也将依企业形势和决策需要而有所发展,不再拘泥于年度、月份等。
(四)对货币计量假设的重新思考
尽管知识的发展对货币计量假设提出了挑战,但并未对其产生本质上的影响。未来社会即便实现了全部网上交易,也仍需要一个“等价物”,把不同质的东西转化为同质的东西,便于人们计量、衡量与比较。电子货币被用于网络交易中,成为交易的媒介。电子货币具有交易快、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它将有可能成为未来各企业记账的统一计量手段,使网上所有的交易活动都可以采用这种货币单位。因此货币计量假设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但仍应坚持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补充非货币计量假设。
四、仍待发展的假设
【关键词】 GK集团; 内部审计; 公司治理
GK集团其前身GZKF成立于1994年,是经营化工新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工业设计、塑胶模具及塑胶制品研发与制造,通讯科技及微电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四大主营业务的现代企业集团。最初是以生产塑胶回收料,进行染色和改性后销售给注塑企业为主。在新材料行业“以塑代钢,以塑代木”的发展趋势下,GZKF抓住机遇,与北京理工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并于2002年成为国内最大的改性塑料生产企业。GK集团一直坚持走实业和创新之路,围绕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通过新设、并购重组和资本运作等手段,完成各个相关新兴重点产业布局:如新材料、工业设计、高端装备制造、微电子通讯等领域,并在这些领域建立起了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及多个博士后工作站。
一、GK集团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
GK集团公司作为民营企业集团,是由多个自然人股东出资组建,前四大股东占股达到50%以上,其余股份相对分散和均衡。集团经理由集团最大股东担任,各成员非上市公司经理主要是由集团股东会选举产生或直接任命的方式,除集团财务(集团审计挂在集团财务部下)以外,没有设其他职能部门和管理中心,集团治理结构欠规范。
(一)组织机构不完整
GK集团除了股东会和总会计师机构以外,相应的如监事会、董事会、独立董事及其下设的各委员会等均缺位,集团财务治理结构不完整,既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也使得GK集团对成员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缺乏有效的管控。
从组织机构上看,GK集团总部由于缺乏董事会和总经理层,使得总会计师成了向大股东负责制的模式,这种以股份比例的大小来决策的方式,不利于各小股东对大股东的约束,也不利于决策风险的控制。
(二)组织机构不能有效履行职能
GK集团总部只设有股东会和集团财务总会计师,股东会中大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总会计师下设有审计组、投资组和财务组,三个组之间的职能划分无明确的书面职责说明书,每个组的人员编制平均不到2人,存在职能部门设置不完整,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其人员多为以前集团会计核算人员提升起来的,学历普遍偏低、经验不足;负责内部审计等相关职责人员既无CPA资格,也无业务内部审计师证书,均按照做财务的思路进行审计,不能履行职责。
二、GK集团内部审计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GK集团内部审计现状
内部审计是集团对其成员企业财务控制的关键环节,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协助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完成管理监督、法人治理的责任和协助集团达到经营目标。GK集团内部审计机构设在集团财务部,隶属于集团最高财务负责人。
1.内部审计职责
GK集团财务内部审计机构主要履行的职责是负责收集子公司每月财务管理报表,编制集团合并报表;负责组织各子公司财务负责人的每季度述职工作;负责接收各子公司重大事项报告,并进行汇总报总会计师和股东会;负责对各子公司每年一度的经营成果审计。GK集团对内部审计的职责定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督和检查内部规章制度执行情况,把控涉及到资产流失的环节,做到防漏堵缺的作用;二是检查子公司执行集团财务政策情况,审计确认子公司财务核算的经营成果,以此作为对子公司经营者进行分配的依据。
2.审计范围及人员配置
GK集团内部审计范围一般只限于对属于核心企业的子公司进行审计,每年年初对上一年经营成果进行审计复核确认,从审计业务范围上划分,是属于财务审计和经营审计相结合的方式,而对内部控制系统审计、紧急合同审计、建设投资审计、经营决策审计等专项审计基本没开展。内部审计的监督、控制、评价和服务职能中,只履行了监督、控制职能。由于受人员业务水平、知识结构和年龄等各方面局限,也不能充分履行监督和控制职能,而主要是依赖于委派财务总监的监督和经营管理者的自律。
在人员的配置上,GK集团母公司在财务部下设有一名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日常主要负责对各子公司和集团公司财务报表进行收集等,在每年度进行集中经营成果审计时,则抽调集团财务其他岗位的人员作为临时补充。
GK集团的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内部审计人员技能及GK集团的现状等情况如表1所示。
(二)GK集团内部审计现状的原因分析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来自于GK集团作为民营企业本身的特性,包括产权特征、资本结构、管理层观念等方面;还有GK集团企业内部审计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经营环境、法律环境和内部审计行业发展水平等。
1.GK集团的资本结构与产权特征
资本结构影响着企业治理结构即所有权的安排,而治理结构与内部审计密切相关。目前GK集团资本结构的特点是:资产负债率相对行业而言偏低,资产负债率为58%。在这种资本结构的作用下,GK集团企业的决策权与经营权、主要投资者与主要管理者的身份呈高度合一的状态,缺乏债务治理机制。在这种单一的产权结构下,所有权和经营权都集中在内部人手中,企业缺乏社会化的监督机制,处于一种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合一的状态,致使内部审计的发展受阻。
2.GK集团的经营者理念
由于GK集团在创业之初靠胆识和经验创立了集团的根基,但在管理水平、文化水平、道德水平和诚信守法等方面还有待提高,科学和规范经营是目前GK集团亟待解决的难题。由于受GK集团及各子公司经营者素质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之内部审计在GK集团水平很低,致使GK集团领导层尚未了解和意识到内部审计能给企业带来的好处,集团内部审计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相当低,缺乏必要的重视,这也成为GK集团内部审计发展的一大障碍。
3.GK集团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导致我国内部审计制度不尽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成效不大的主要原因之一。GK集团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不健全是内部审计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截止到目前,GK集团尚无制定相关的内部审计成熟性文件,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在执行内部审计任务时,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基本全靠经验和听取被审计单位的解释及说明。
三、健全、完善内部审计体系
GK集团目前的内部审计薄弱,需要独立监督、评价与鉴证内部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强有力的监督功能,协助GK集团公司检查其对子公司实施资金控制、制度控制、人员控制的效果,以及验证各子公司财务负责人是否忠实、有效地履行了集团委派财务的监督职能,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进。
(一)提高GK集团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首先改变集团高层决策者和管理人员的观念,通过聘请外部专家和审计委员会对集团高层进行专题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具有贴近集团管理实际、容易发现漏洞的优势;内部审计提出的处理意见和建议能够从集团和各子公司的实际出发、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改进公司管理、完善风险控制;可以落实意见和建议,进行后续审计,从而防患于未然。
其次在各个子公司对委派财务和子公司董事会进行审计,让他们也认识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管理人员经济责任的划分、公司经济价值的提升等,无不需要内部审计的支持。集团及各子公司应在思想上实现由“要审我”向“我要审”的转变,主动接受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
再次是以过每年一度的经营审计为契机,扩大集团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和影响力。
(二)建立并完善董事会制度
董事会是所有者与经营者的链接纽带,也是制衡经营者的主要手段,能够监控经营者的行为,防止其损害所有者的利益。
GK集团内部审计主要设在集团财务部门下,由GK集团财务总监直接领导,缺乏董事会下设的专业委员会的领导和专业指导,而集团财务总监隶属于集团总经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相对比较缺乏。结合GK集团的实际情况,需要建立董事会机构和确定董事会法定职权,在董事会下设审计、战略、薪酬和财务四个委员会,协助董事会履行其职能。
董事会建立后,虽然成为了GK集团治理机构的核心,但由于董事会每年的开会次数少,各董事分散各地又不集中办公,会后各奔东西等特点,要充分发挥董事会在集团财务治理和控制方面的作用,则有必要使董事会财务专业化,即在董事会进行时表达财务系统的专业意见。
(三)重新设置内部审计的领导模式,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GK集团在建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后,综合目前国内常见的内部审计董事会负责型、审计委员会负责型、监事会负责型、总经理负责型和财务总监负责型五种模式,考虑GK集团的实际情况,建议吸收总经理领导模式与审计委员会领导模式的各自长处,构建基于部门内部审计外包的审计委员会与总经理双重领导的内部审计领导模式,改进后的内部审计模式如图1所示。
(四)拓宽内部审计领域,改变目前GK集团只进行年度经营效益审计的现状
适应内部审计职能转变的趋势,逐步拓宽审计领域,客观、公正地分析集团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集团最高管理者及子公司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具体的措施是,在坚持对集团及其所属子公司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上,开展经济合同审计、基建工程审计、兼并审计、对内对外资本投资审计等专项审计,同时做好领导离任审计,使内部审计的重点逐步从财务审计向富有建设性的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方向转变。通过对GK集团内部控制系统、管理工作绩效的检查、评价、建议和咨询,帮助GK集团总部及其子公司管理者实现经营目标。
(五)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改进内部审计技术和规范审计程序
目前,GK集团内部审计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清产核资方式为主线,以凭证审核和现场资料取证为主要方法。电子信息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日益发达,尤其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与发展,GK集团内部审计人员应探索新的审计手段,将传统的手工账表审计与计算机、信息网络相结合,从目前的手工测试变为以数据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自动测试,并全面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实现内部审计技术的现代化。
在审计程序上,GK集团内部审计应积极开拓新的审计程序,制定周密的审计计划,将目前的事后经营成果审计与事中、事前的专项审计、管理审计相结合,以实现对集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与评价,并针对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评价、咨询与服务的功能。
(六)建立GK集团内部审计队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知识结构科学、人员编制合理、高素质的内审人员是内部审计机构发挥效用的前提条件。GK集团首要的是健全内部审计队伍,改善目前内部审计1人制的现状。审计队伍的配置至少5人以上,每个人负责一项审计业务,具体有经营成果审计、投资项目审计、管理者离任审计、经营管理审计、基建工程审计等几个大的领域。
在聘用和调配内部审计人员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对人员的要求必须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内部审计师或者CPA、ACCA等资格。同时,还需配置有计算机、工程技术、法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必要时,可以利用会计师事务所、咨询顾问公司的社会资源。内部审计人员要求一专多能,要熟悉会计、审计、法律、税务、外贸、金融、基建以及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知识,而且不能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固步自封、裹脚不前。
抓好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业务培训,帮助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还要注意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民营集团企业具有较多技术、经营管理和薪酬激励机制的核心商业秘密,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政策水平,不得将内部商业机密外泄。
除上述措施外,GK集团应将内部审计部门视为培养集团高级管理者的摇篮,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和威望,建立一支稳定的内部审计队伍,形成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
【参考文献】
[1] (美)贝利,等.内部审计思想[M].王光远,等,译.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 王振岫.浅谈如何加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J].煤炭经济研究,2005(1).
关键词:高管团队;薪酬体系;民营企业
一、民营企业高层管理团队薪酬设计的理论基础
我国民营企业正在实施所有者与经营者相分离的委托的经营管理模式,委托制度存在着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激励的不兼容问题,由此带来了更大的成本、道德风险和效率损失问题。问题的产生原因在于传统产权理论的缺陷以及对人的自利性的忽略。所以,对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薪酬设计,需要以经济人假设和现代产权理论作基础。
1.经济人假设
理性经济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假定人都是利己的,而且在面临两种以上选择时,总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方案。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认为:人只要做“理性经济人”就可以了,因为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可以使每个人积极性、创造性与社会责任感得以充分发挥。
基于未来企业绩效目标的提升,客观上产生了企业高管团队进行人力资源整合的需求。显然,较之个人,企业高管团队行为的确会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绩效,但同时也会使团队个体的努力与团队整体的贡献难以界定。面对如此情景,如果高管团队个体贡献与企业利益的分配不相契合,特别是与团队个体边际贡献差距较大时,就会挫伤个体的积极性。为了改进报酬与贡献的非对称性,尤其更是为了弥补期望报酬的损失,个体可能会通过消极的方式或者采取其他利己的替代性措施,使个体的利益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2.知识资本产权理论
传统的产权理论观点中,财务资本的出资人――企业所有者,作为企业净资产的所有者与风险责任的承担者,享有资产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这种责权利关系对企业的所有者具有激励的产权动因,有助于激励或者说迫使所有者不断实现企业的经营绩效的提高。但作为受托方的经营者,由于缺乏产权及其相关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也就缺乏激励的产权动因,也就缺乏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内动力。
财务资本产权理论缺乏对企业经营者激励的相关性,人的自利性本质需要遵循人的本质思想,重新审视经营者的角色定位,研究经营者知识产权的资本属性,通过财务资本和知识资本相结合的产权激励机制,兼容委托制度下的企业、股东、经营者、员工之间的激励机制,为企业管理机制的完善和高效运转做好保障。
二、企业高层管理团队薪酬设计原则
知识产权的资本化,使知识资本同财务资本一样对企业的剩余利益进行分配,这对企业的经营者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也为经营者管理的高效性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源泉。但是,具有了知识资本产权的利益驱动机制,并不意味着企业的管理绩效就一定会提高。所以,在设计企业高层管理团队薪酬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
1.竞争机制原则
在市场经济原则下,对经营者不但需要产权利益的激励,而且需要控制权利益的激励。企业在设计高层管理团队薪酬时,必须考虑到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状态,如果企业在竞争中失败,管理绩效就不能达到股东的期望,经营者的控制权的稳定性就要受到严重的威胁,随之的知识资本价值也就不会存在了。所以,在竞争机制下的引入控制权利激励,经营者就会面对市场竞争,努力工作,提高企业绩效,而且市场竞争越激励,经营者为了追求产权利益,就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追求更高的效率。
2.剩余贡献原则
剩余贡献也就是剩余税后利润,即企业的税后利润超出市场平均利润水平的部分。在静态上,剩余贡献以市场或行业平均水平为最低判断标准,在动态上,必须以与市场或行业最好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为着眼点。高层管理团队薪酬水平的高低,应当取决于剩余贡献的大小。没有剩余贡献,高层管理团队的知识资本就不能取得报酬。剩余贡献越大,或者比较市场或行业最好水平的差距越小,高层管理团队分享剩余贡献的比率就越高。
3.利益分享原则
高层管理团队薪酬设计,还要遵循利益分享的原则。所谓利益分享的原则,就是剩余贡献并不能全部归属于高层管理团队的知识资本,而应当由知识资本和财务资本共同分享剩余贡献,因为对于剩余贡献的创造,财务资本是不可或缺的。离开财务资本,高层管理团队的知识和管理也不能转化为税后剩余利润,所以财务资本也就当然要同知识资本一同参与剩余贡献的分享。
三、企业高层管理团队薪酬设计思路
1.结构设计
按照知识资本产权理论,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具有双重身份,一是企业的雇员身份,二是作为知识资本拥有者的身份。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薪酬结构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与企业绩效无关的薪酬部分,二是与企业绩效挂钩的知识资本报酬部分。
(1)雇员薪酬
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雇员薪酬分解为基本薪酬和风险薪酬两个部分。
①基本薪酬
管理团队成员的基本薪酬一般按照员工的平均薪酬为基准,且不考虑职位差异,一般以员工平均工资的两倍为最高界限。
②风险薪酬
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风险薪酬与其职位的高低及其承担的职责风险的大小相关。又可以包括职位风险薪酬和附加薪酬,其中职位风险薪酬取决于职位的高低和承担的风险责任的大小,附加薪酬取决于主管业务的重要性。风险薪酬以基本薪酬为基数,乘以职位风险系数或附加系数得出。
尽管高层管理团队的雇员薪酬与企业的管理绩效不直接挂钩,但这部分薪酬也是随着职工平均薪酬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高层管理团队不能通过管理绩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必然影响员工平均薪酬的增长,从而也就导致团队成员雇员薪酬的增长。并且团队成员的职位越高、职责越大、主管业务越重要,对薪酬的影响也就越大。所以,以高层管理团队的职位风险、管理业务重要性为前提,将成员的雇员薪酬与员工的平均薪酬挂钩,不仅体现了风险与报酬的对称原则,而且具有杠杆效应,通过员工的平均薪酬为支撑点,使管理团队的薪酬利益与广大员工以致企业的整体利益融为一体,形成一种良好的激励、约束的互动机制。
(2)知识资本报酬
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知识资本报酬是团队薪酬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根据企业的管理绩效从企业的税后利润中支付给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知识资本的报酬。这部分报酬必须以企业的管理绩效为基础,通过对管理团队业绩的评价,并使之充分体现竞争优势原则、剩余贡献原则及利益分享原则。知识资本薪酬设计需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如何设计,二是绩效评价如何与高层管理团队知识资本报酬挂钩。以下部分重点阐述这两个问题。
2.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一个良好的管理效率,必须建立在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之上,所以在设计绩效评价体系上,需要与市场或行业的平均或最好水平相比较,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个方面设计绩效评价体系。
(1)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①财务指标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财务指标应该包括资产的营运效率指标、财务安全指标、成本控制指标、获利能力指标、资本保值增值指标,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和经营情况选择适合提高自身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指标,比如反映资产营运能力的资产销售率、营业现金流入率,反映财务安全能力的营业现金流量指数、营业现金流量适合率、产权比率、流动比率、速冻比率;反映成本控制的成本系数,反映获利能力的资产收益率、净利现金率;反映资本保值增值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资本报酬率。
②非财务指标
非财务指标,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高层管理团队的管理能力、人力资本、创新潜力、企业形象提升力指标。比如反映高层管理团队的管理能力的决策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团队精神,反映人力资本方面的员工稳定率、员工人气指数、中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流失率、用人机制,反映创新潜力的专利指数、研发投入强度、管理创新,管理企业形象提升力的顾客满意度、企业市场形象名次、顾客名单增长率、市场占有率。
(2)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设计
要想对各项指标的权重做出准确地划定是不可能,但通过分析,可以找出一些共性的关联特征来参考。
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权重设计。
国际权威机构在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将非财务指标置于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原因在于对于一个企业的成功来说,以人为本、顾客至上、创新与冒险都是必不可少的。非财务指标可以形成企业强大的核心能力,保持优势的竞争地位、赢得客户的信赖,从而使企业赢得市场。因此,在对高层管理团队管理绩效进行考核评价时,必须将各项非财务指标,特别是其中的顾客满意度、员工人气指数和创新指数纳入重点,一般非财务指标的权重设计在30%左右为宜。
财务指标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占有主要地位,但在众多的财务指标中,需要将70%的总权重分配到各指标中去。企业营运效率的高低,不仅使企业各层次、各环节资源配置与营运效率的综合反映,同时也是企业财务目标实现与持续经营增长的前提基础,所以在财务指标中,资产运营能力指标具有综合性,成为高层管理团队绩效优劣的重要指标,需占30%左右的比重。其他指标如资产保值增值指标、财务安全指标和成本控制指标可以按20%、10%和10%左右。
3.剩余贡献的分享设计
各项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确定以后,接下来需要确定高层管理团队参与剩余贡献的分享比例,进而计算出经营者可以获得的剩余贡献的最大额度。这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针对管理团队群体而言的剩余贡献的分享比例的确定,另一个是群体贡献报酬在团队内部的分配。
(1)管理团队对剩余贡献分享比例的确定
剩余贡献的创造,是财务资本和知识资本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参与剩余贡献分配之前,财务资本和知识资本各自的投资机会成本均已得到补偿,知识资本得到了基本薪酬和风险薪酬,财务资本得到了相当于市场或行业平均水平的资本报酬。基于此分析,剩余贡献在财务资本和知识资本之间分配的比例以50%为临界点最佳。
这一分享比例也并非是绝对的,不同的企业可以进一步结合高层管理团队的管理绩效,或借助社会评价机构对管理团队的知识资本价值以及剩余贡献的分享比例进行准确的研究确定。或者,股东和高层管理团队之间根据职业经理人市场条件,进行谈判确定。
(2)贡献报酬在管理团队内部分配比例的确定
以上确定的贡献报酬是针对团队整体而言的,所以这一贡献报酬还需要在团队内部进行分配。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应该包括总经理层、副总经理层和各业务经理层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管理者互相依存,构成了一个责任密不可分、绩效和利益共存的有机整体。他们相互间尽管存在着责任层次和管理分工的差异,但对于企业的整体经营绩效而言,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可或缺、彼此无法替代的。所以,贡献报酬在管理团队内部进行“三三制”的分配,比较合理的。“三三制”就是将贡献报酬总额均分为三份,总经理层、副总经理层、业务经理层各占三分之一,每层次的贡献报酬再根据管理者的业务重要性和风险程度进行分配。
四、支付方式和支付策略设计
1.支付方式
(1)现金支付
采用现金支付的特点是,简单,财务成本小,企业的原有股权结构不会发生变动。但是,现金支付还存有缺陷,当高层管理者得到现金后,现金的激励方式就成为了过去式;用大量现金支付,企业的支付能力有可能变弱。
(2)股票支付
股票支付是将经营者的知识产权资本化的一种方式,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将经营者按知识资本得到的价值按照规定的价格折合成业绩股的方式。用于折成股份的价格可以是股票市价、每股账面净资产价、或者按规定的其他价格。按股票市场价格计算,有利于将公司的市场价值与企业的经营者的绩效统一起来,但是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常常为公司带来不可预见的影响。采用账面净资产的方式可以避开证券市场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能够准确的反映经营者对所有者净资产增值的贡献,既提高了操作性,又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具有实用性。
(3)期权支付
股票期权也称认股权证,实际上是一种看涨期权,是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的一种权利,激励对象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行权期)以事先确定的价格(行权价)购买一定数量的本公司流通股票(行权)。股票期权只是一种权利,而非义务,持有者在股票价格低于“行权价”时可以放弃这种权利,因而对股票期权持有者没有风险。股票期权的行权也有时间和数量限制,且需激励对象自己为行权支出现金。
(4)其他支付
除了以上的几种方式外,还可以有实物交付,债权等其他形式。
2.支付策略
(1)即期支付策略
包括即期现金支付和即期股票支付,即期支付就是在当期将报酬支付给经营者。即期现金支付对于经营者是一种最现实、最直接的感觉,但对经营者的激励效用和约束效用是最短暂的。如果直接用大量的现金支付报酬,势必影响到企业的资金流,影响企业的发展。使用即期股票支付方式,虽然可以控制公司的现金流出的问题,但是会影响到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股票市场价格,这种方式适合公司现金流出量大、现金支付困难的情况或者是增发股票调整股票市场结构的状况。企业对经营者知识资本报酬和职业风险报酬采用即期股票的支付方式不易在整体支付方式中比例过大。
(2)递延支付策略
递延支付就是在未来的时间里根据经营者具体的业绩情况决定前期的报酬是否发放、发放的时间、发放的方式、时间进程安排的一种方式,主要包括递延现金支付和递延股票支付两种形式。该种方式将经营者的长期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的战略结合在一起,更加充分的体现了收益与风险的一致性。对于经营者会产生更大的激励效能和约束效应。
(3)期权支付策略
目前许多企业采用了期权支付的这种方式,他们大多都是应用了期权这种概念,而实质还是递延支付的方式。对于经营者来说,期权支付是最有激励效用和约束效应的,最能将公司的长远利益和战略目标与经营者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的,是对经营者知识资本价值的最有效用的一种支付方式,建议企业最好将期权支付与递延支付策略结合使用。
五、结束语
在企业支付高管团队的报酬中主要有以下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日常生活保障部分,保证经营者日常生活的薪金应当的采用即期现金的支付方式;第二部分是激励部分,对于经营者职业风险报酬和知识资本报酬,采用递延支付和期权支付相结合的策略,该部分的报酬主要体现的是对经营者的激励作用,更有利于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长远利益与经营者的个人的职业风险和收益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于林,赵士军,李真.基于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高层管理团队人力资本的研究[J].企业经济,2010.10.
[2]陈佳贵,杜宝芬,黄群慧.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于东智,谷立日.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的激励效用及影响因素[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9).
[4]银路,赵振元,等.股权期权激励――高科技技术企业激励理论与操作实务[M].科学出版社,2004.
[5]王锐.广州宝洁的知识型员工的福利激励[J].企业管理与改革,2008.
[6]袁坤.哈佛人才管理学[M].中国三峡出版社,2005.
[7]格兰兹,迟文成.等.留住你的金员工[M].中信出版社,2004.
[8]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388-398.
[9]Bark G., Jensen M, Murphy K. Compensation and Incentives: Practice VS Theory[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8(43):513-601.
[10]Garvey G., Grant S, King S. Talking Down the Firm: Short-term Market Manipulation and Optimal Management Compens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98(16):46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