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7:08: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阅读教学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阅读;能力
一、引言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除了明确高校应着重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人文素养、并且熟悉本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能熟练运用英语和本族语从事外事、翻译等各项工作的人才培养目标外,还要求学生能学习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并培养“与海外人士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1]文件还细化地规定了《报刊阅读》为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因此,对于英语专业教师来说,能否有效地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到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是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方面。英文报刊本身具有时效性强、语料真实、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特点,可以成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然而,目前许多高校教师在本课程的教学上仍然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来授课,注重了学生英语语言知识与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培养,但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缺乏足够的关注,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本文拟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根据其教学理论内容来分析、探讨并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以期改善英语报刊阅读课程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使用英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涵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3]针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形成概括了相应的建构主义教学原则,其中以何克抗为代表的专家认为,建构主义教学原则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4]在上述理论的指引下,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过程,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既不是机械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也不纯粹是学习系统中的独立个体,而是基本的社会结构。与此同时,它也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建构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原则的启发下,笔者根据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和英语报刊课程本身的特点,在英语报刊阅读教学实践中,探索提出了以下教学模式:(一)创新课前准备活动现今英语报纸杂志种类繁多、具有信息量大、知识丰富且更新快的特点。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教师如何选择合适的题材并加以整合,借此设置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是成功开展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如果教师只选择新近发生的新闻作为讲授内容,不可避免会融入教师自己的偏好,而且也会导致话题不够经典、不全面。因此,在题材的选择上,教师可以把经典的报刊阅读教材与时尚的最新时事新闻有机结合起来。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之下,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通讯技术不仅能实现多种信息的有机结合,还能为非英文环境下的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创造生动丰富且具有深刻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课文的导入与预习放在课前进行。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通过慕课或微课等相关视频使他们对课文所涉及话题的背景进行直观的了解,并通过微信群或QQ群等方式向学生推送课前思考的问题。实践表明,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取的信息更直观生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如果能巧妙地选择契合文章背景的多媒体资料,不但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地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还能将学生对于观看视频、浏览网站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了解的兴趣,提高阅读效率。[5]学生预习完指定的课文后,要求其思考这三个问题:WhatI’velearned?WhatIdon’tunderstand?WhatIwanttoknow?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或老师的微博进行线上讨论。在网络情境下,一些平时在公共场合不太活跃的同学也能相对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除此之外,每次课前指定一个小组(可以以寝室为单位)把与课文背景相关的内容用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要求小组长明确每位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别负责资料的查阅与搜集、整理与记录、PPT的制作乃至PPT的最终课堂展示等,确保每一位成员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课前的导入与预习性阅读,使学生将新闻事件及其背后的深层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帮助他们尽快地切入文章主题,为深入理解文章和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首先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说要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之相反,这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不能将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活动的展示,自己仅仅扮演观众和点评者。[6]教师此时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课堂学习的合作者和问题讨论与思考的引导者。在学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更侧重于对课文内容作进一步的分享和交流。学生在课堂开始时的PPT展示,系统地呈现课文背景以及相关拓展性信息,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思想交流碰撞以及知识深化的过程。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如宏观上可以从篇章的社会功能和评价性阅读的角度提问,微观上从语法词汇以及篇章的细节等信息来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选择正确的方式多角度地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成为积极的读者来建构认知图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接受或提取信息转变为积极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诠释。教师应深度挖掘素材,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深入探索问题,再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的理解引向纵深,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意义。[7]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内容,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引导,达到育人和学以致用的目的。当然,思辨性问题的提出也是教师对学生课前准备工作效果了解和评估的过程。此外,针对学生的课前与课堂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特点,挑选出思辨性较强、小组成员可协商可选择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让每一位小组成员感受到参与的价值,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与长处,通过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对话,相互借鉴与讨论,得到启发,最后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这个过程能让他们自己找到答案,同时也达到从多种角度剖析文章的深层含义与不同价值观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有意识的主动构建者,通过创新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依靠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等四大要素的有机整合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注重课后的反馈与巩固课后的及时反馈与有效的巩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讨论中有可能产生新的疑问,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把有限的课堂时间延伸到相对充裕的课外时间是应对课堂时间不足的好选择。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提出进一步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同时给学生提供同一话题不同来源的文章供拓展阅读,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不同媒体因立场角度的原因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报道与评论,促进他们进行思辨性思考。除了在线平台的进一步讨论,学生还可以针对课文在“句酷批改网”上撰写课文阅读摘要与评论。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与思辨能力。教师可以把写得好的文章在班级群中分享,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借此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学生知识掌握与技能发展的情况。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补充阅读最新的时事新闻报纸,通过国计民生等时事热点问题激发课外阅读兴趣,进一步拓展报刊类相关知识。总之,教师应以深度挖掘学习者主动性为前提,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形成“吸收新知识经验一转化知识经验一构建知识体系”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总之,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帮助学习者通过亲身体验来建构属于自己的新知识和内容的过程。教师要给学习者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并引导他们完成新意义的建构过程。[8]因此,报刊阅读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对新知识进行理解,还需要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本文所提出的报刊阅读教学模式不是将学生束缚在阅读技能的训练上,而是着重激发学生超越当前的认知环境,在自己已有的经验基础上以及特定的情境下有效地建构属于自身的知识体系的教学过程。教师在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动机以及情感态度等多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认知学习过程中的综合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专长个性化地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陈佩 单位:安徽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3]戴炜栋,刘春燕.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4):10-17.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8,(3):3-9.
[5]程跃.信息化环境下英语专业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牡丹江学学学报,2016,(3):174-177.
[6]张露.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计[J].鄂州大学学报,2016,(3):79-82.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有效阅读
一、课题的实施
1.激趣导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学课文
“激趣”,就是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使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求的需要,心理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导学”,就是引导学习,引导进入思维活动。“激趣”,要创设情境或创设悬念,如介绍课文有关历史背景,人物生平,或利用多媒体展示某一场景等。“导学”,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设计“导”的问题,去创造“学”的气氛,指引“学”的路子。这实际是运用情境教学法。
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上课伊始,先把的遗像挂于黑板前,让学生瞻仰,然后用感人肺腑的语言简介总理生前的光辉业绩和他逝世前还在为党和人民顽强工作的情况,用最平和的语调导入正课:“同学们,咱们满怀真挚而深厚的感情来读读这篇课文,看看首都人民是怎样送总理、爱总理的。好不好?”学生会带着深切怀念的真挚感情,整齐地、流利地、有节奏地读课文。读到等、望、送总理的悲痛场面,学生会语调深沉;读到总理过去检阅人民群众、迎送国际友人的场面,学生会语气激昂;那一悲一喜的语调,真揪人肺腑,催人泪下。
2.读悟究疑――读悟课文,探究疑问,培养能力
“读”,就是阅读课文;“悟”,就是感悟课文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究”,就是探究疑难问题。“读悟究疑”,就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用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的方式,探究疑难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要进行“探究性阅读”,就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已的不同意见”“善于合作”“乐于讨论和交流”“懂得探究的方法和步骤”“亲历探究实践体验”“善于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进行“创造性阅读”,除了要运用“探究性阅读”的做法外,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想出一个合适的结论来,还要在想象和联想中不断有新的发现。
引导探究,要按照步骤进行:①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如语言文字或思想内容等方面某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②让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查阅工具书、实地观察或调查;③让学生主动参与解题实践,如多读多思、动手尝试,分析解释尝试过程。
往往是涉及到针对某个重点段落甚至整篇n文的大问题,全班师生要密切配合,人人互动,并运用上述的探究方法和途径,联系全文,抓住段中关键的词句逐段逐段进行读读、议议、讲讲,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去讨论、探究,使学生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上对课文有个比较清晰、比较深入的领会,有个整体性的把握,并由此而使学生懂得如何探究,获取探究能力的培养。
如此探究,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课文,懂得了探究方法和途径,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3.总结升华――总结全文,提升认识,领悟积累
“总结”,就是把学过的课文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归纳作出一个指导性的结论,便于学生掌握;“升华”,就是使“总结”后的内容更加精粹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便于学生加深认识,内化吸收。“总结升华”,就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即“课文主要内容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表现形式(即“文章的表达方法”)来一个总结,形成一个精华,使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能加深理解,提升认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对课文的表现形式,能领悟借鉴,内化积累,产生一种新的感受。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总结,揭示出一个新的读写规律,便于学生提升认识,内化积累,获取语文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的成果证明,这一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模式是成立的、可行的。因为这模式的三个教学环节,运用了“情境教学法”的成功经验,运用了“探究性阅读”和“总结升华”的教学方法。运用这一模式进行阅读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使教师由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主体,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有利于了促进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三维目标”的实现和“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学生既能获得语文工具性的知识和能力,又获得情感、意志和个性等的良好品质,进而大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可惜的是,自身素质低,不能在模式各环节中熟练地操作,发挥模式应有的优势。此外,这模式不大适应古诗词、寓言故事等内容的阅读教学。因此,还需加强学习实践,探究新的阅读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魏书生.魏书生谈语文教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创设环境 课外阅读
个性创造是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在遵循客观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各方面积极主动因素和潜能创造性地实现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社会化过程。对于教育领域来说,个性创造一是指建构符合自身个性特点的模式、方法、理论;二是指建构模式的多样化。创造个性化模式是教师追求自身教学水平的必然结果。
一、个性创造的必要性
追求自身发展的需求、教学模式的特性、阅读教学的内在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阅读教学模式的个性创造成为必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寻求自身发展的需求
作为有理想、有追求的群体,语文教师们不会停留在模仿借鉴阶段,不会满足于既有教学模式,形成教学个性、展现个人风采是他们的共同追求。因此,他们不满足于选择、运用、模仿他人的模式,他们更注重突破教学常规、更看重个性化创造。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思想观念逐步形成、教学技能逐渐成熟、教学经验逐渐丰富,这些丰厚的实践积淀即为语文教师创造符合自身特点的阅读教学模式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又推动和刺激他们展开个性创造、寻求自我发展的欲望。
(2)教学模式的特性使然
一方面是教学模式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教学因素的条件限制,使得不存在"拿来即可用"的理想模式;另一方面是社会的进步,教育理念的发展,使得建构--解构--重构成为教学模式运作的基本规律。因此,不断地建构和创造符合时展要求、体现先进教育理念、切合实际情况的阅读教学模式理应成为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
(3)阅读教学的内在要求
首先,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应用文,还包括文言文,文体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此外,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语文教学的内容是综合化的,这都要求教师在借鉴基本模式的基础上融合自己的独特思考进行个性创造。其次,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需要教师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他们的想象能力,从而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力求给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设宽松愉悦的环境
因为个性化阅读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体验,这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所以需要学生积极的自愿的参与。如何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呢?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想象和思考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堂中提出了"以目标为核心,以学法为线索,以活动为手段"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以"活动为手段"就是在阅读课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角色演读活动,句段品析活动,美点寻踪活动,探究发现活动,情景剧展现活动,实践示范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给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一个和谐的环境。
比如在教学《吆喝》一文时,由于时代的关系,大多数同学对于吆喝都很陌生,所以我在上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搜集关于吆喝声的资料,然后再模仿这些吆喝声让同学们展示。上课时同学们绘声绘色的对他们搜集的吆喝声进行了实践示范,这样大家对吆喝有了初步的感知,体会了老北京的语言特色,然后再找同学对文中的吆喝声进行展示,如卖硬面饽饽的、卖馄饨的、行乞的等。这些活动大家都非常积极,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更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三、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素质教育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其中,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必修课。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是意识性的知识,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学生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会到他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模式探讨
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一、确立阅读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近来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老师经常根据教学参考解读文本,然后再向学生灌输,以为这是最权威的解读,也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捷径。其实,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这只是老师的阅读,而不是学生的阅读,更不是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更新观念,必须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关系学生终生的一件大事。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学习,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书本的学习,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与合作学习,然后把收集到的资料、书籍等加以整理,进行专题阅读活动。如在《颂春会》一课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由教师的鼓励诱导逐步到学生自发搜集关于春天的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分别阅读了有关咏春、惜春以及其他描写春天的诗词文赋,然后合作交流《春》、《燕子》、《报春花》等美文名篇,以及《咏柳》、《江南春》、《早春》、《春日》等优秀古诗和更多的有关春天的童谣、妙语佳句等。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阅读,积累内化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且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力量和乐趣,感受到自主合作成功的喜悦,也提升了学生合作、交流、协调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练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叙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作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是一种最常用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很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朗读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获得思想的熏陶,又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传递,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能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要想办法让学生对朗读怀有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课文不同的体裁,分门别类进行朗读训练。如童话,我采用让学生表演课文的方式讲故事;在学习散文时,我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到如诗如画的场面;对人物对话较多的文章,我采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比比谁读得最精彩,比比谁读得最有个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常常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交融的氛围,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能全身心地投入,从内心真正感悟到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受到心灵美的熏陶。同时在教学中我采用领读、范读、赏读、赛读、表演读、诵读、自由读、配乐朗读、评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个性,展示朗读的天赋,更加喜欢朗读,从而培养起阅读课本的兴趣。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贵在改变过去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他们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模式
在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基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不够成熟,因而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无法准确的掌握阅读方法,同时也无法及时的对其进行判断。此外,加上我国传统的“填鸭式”阅读教学,以至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不高,长此以往,逐渐对阅读失去了兴趣,从而阻碍了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在新课改下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师观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阅读能力是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基本能力之一,只有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理解运用能力。然而,受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课堂质量,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想彻底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打破传统的“主导”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同时也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提高。
在发挥学生主体性能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由原来的“教”逐渐转变为“导”,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能够真正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予以改正。再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应结合着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认真观察的特点。最后,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放下自身的“架子”,使自己彻底的融入到学生这一群体中,不仅能准确的了解学生的阅读思维,同时还能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其遇到的困难。在有利于构建师生关系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在阅读过程中,有情感的进行阅读。此外,创设情境很重要的是要激感,发挥学生理解与语言表达的能力。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让学生细致入微地理解课文语言。教材中的篇篇课文都是因“情”而作,每字每句都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要理解课文语言,就必须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其次,要了解作者之情,就必须要进入文章之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丰富的联想,采用音乐、声、光、电等手段,再现特定的教学场景来强化学生的感受,激起他们的情绪,从而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最后,在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作者一些生平事迹,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作者有足够的了解,从而使其更好的融入到语文阅读中。
三、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小组对话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往往比较好胜,同时自尊心极强,此外,现阶段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而其性格多为自私、任性、自满,不仅影响了其今后的成长,同时还影响了其今后的学习。而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及人际交往能力。而在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按照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将其分为若干个小组,并由学生自己选出相应的组长。其次,教师针对各个小组,布置不同的阅读任务,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努力以及探索,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再次,在遇到有争议的话题时,教师不应对其进行否定,而是将其争议的内容进行总结,通过相应的理论将其化解,使学生能够彻底的明白其中的内涵,从而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最后,教师在小组阅读评比的过程中,除了对进步的小组进行鼓励外,还应针对小组中的个别进步同学进行表扬,使其能够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同时,还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在今后的阅读中,树立学习的信心。
四、积极评价,给予鼓励
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初,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长期得到锻炼,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不能对学生严加要求,应当给予一定的空间。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适当的鼓励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还能增强师生间的感情沟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当学生对阅读无兴趣的时候,教师首先应当开启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通过阅读获得快乐,获得教师的赞赏,增加他们对阅读的好感。若学生在阅读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也应当及时指出,并提出意见,给予示范,学生有一定的好转一定及时的表扬。俗话说好学生是夸奖出来的,教师一定不能吝啬自己的夸奖和赞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关怀氛围中成长,渐渐丰富他们阅读的感情,提高整体阅读水平。
关键词:翻转式阅读;高职语文;教学模式;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211-02
翻转式阅读教学,就是把传统的阅读教学结构翻转过来,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学生在课前完成相关知识的预习,课堂上根据需要掌握的阅读知识,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完成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1]。
一、翻转式阅读教学实践的意义
翻转式阅读教学,这种设想的产生有着时代和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传统的高职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上课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够,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也只是大而化之,被动的接受教育模式无法因材施教,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互联网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年轻一代的阅读学习已经与互联网紧密连在一起了,翻转式教学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在移动终端和数字化平台的支持下,力争让学生能得到个性化教育。高职生将来获取生产技能和提升自身能力都要利用语言文字工具,这些都要靠阅读能力来实现[2],中学时迫于考试压力,学生与教师疲于奔命,致使语文教学弊端重重,到了高职教育阶段,学生课余时间丰富,正是改变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好时机。
二、构建高职语文翻转式阅读教学模式
翻转式阅读教学中遵循“先自学再内化”的原则,知识的传递放在课下,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在课前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知识的内化放在课上,课堂上学生把课下阅读的知识交流分享,提出疑问,合作探究;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教师确定课堂节奏、教学内容。
1.课前阶段。没有充分的自学预习,再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都只是空谈,因此翻转式教学非常重视课前学习环节,共四个步骤,其中第一、二、四步由教师完成,第三步由学生完成。
第一步:建立资源库和交流平台
事先调查发现,高职学生最常用的交流平台是腾讯QQ和微信,在实践中根据简单易行的原则,教师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号或是通过自己的QQ空间建立起一个资源库,学生可以用手机随时登陆查看,增加了学生接触知识的时间;教师加入班级的QQ群或微信群,形成一个网络交流平台,方便讨论、答疑解惑。
第二步:确定教学目标,上传资料
阅读课的网络资源很多,信息量非常丰富,对于学生来说筛选信息要浪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所以教师在课前根据文章体裁和主题特点,确定阅读要达到的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收集相关教学材料,制作短小的教学音频视频、PPT课件,上传到微信公众号或是QQ空间,作为公共交流资源,供学生在线学习,并留下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第三步:观看教学资源,自主留言
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本,利用网络资源库里的相关文献,进一步理解作者的真意,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根据自己的接受情况随时中断、回看或重复观看,交流讨论阅读感受,对于一些平时不敢站起来发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更好的交流机会;遇到困难可以在线求助同学或教师,在留言板上留下自己学习中的收获或疑问,互相留言、互相解答;通过精炼的思考练习,检测学习情况,巩固知识。
第四步:分析留言,针对辅导
教师对学生留言进行整理分析,确定有探究价值的留言,并对个别疑问在网上作答。当很多学生都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就要求教师要作为重点解答,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确定为教学难点,组织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网络交流的自由和平等,使更多学生敢于表露自己的看法,这给教师个别辅导提供了方便。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课前花费的精力都远远超出于传统教学模式,但是由于课前对文本的解读更透彻,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就更轻松,更有针对性,提高很快。
翻转式阅读教学比传统课堂在预习中更有效,原因就在于它不是仅仅检查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更关注学生在哪个水平上,并能够及时提供帮助。
2.课堂教学阶段。翻转式教学与视频教学或网络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地深化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完成高效的课堂学习活动。
第一,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不同,学生在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问题。教师根据课前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接受情况,安排课堂上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走入到学生中去,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个别辅导,差异化教学。
第二,展示成果,交流学习
完成阅读目标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成果,可以是个人展示,也可以是以小组的形式,通过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点评,取长补短。语文阅读教学不同于科学类课程,要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加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水平。通过汇报、辩论、表演、演讲等形式,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的体验展示出来,互相交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增强自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自由的课堂交流环境,对展示的学生多鼓励、多肯定,对学生之间的点评及时评价,明确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给学生指出改进的方向和具体方法。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得失,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三、高职语文翻转式阅读教学的评价方式
语言类学科的测试,主观题无法利用网络系统平台自动评价,而且语文学科的学习评价没法像理科类课程那样采用单一的量化方式打分[2]。传统语文课堂以知识传授为目标,因此以纸质测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职业学校的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态度端正,发言积极踊跃,由于受到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影响和制约,没办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无法在测试中取得高分。因此,高职翻转式阅读教学的评价,要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方面综合评价,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从学习过程来看,学生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都作为评价的内容;从学习结果来看,就是对学生的口头或书面测评,可以是试卷的形式,也可以是写作反思的形式。学生的最终评价,由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组内成员的评价共同构成;依据思考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自己的学习行为和结果、小组内部合作参与度、学习态度和发言情况,综合评价[3]。翻转式阅读教学的测评,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传统的评价方式,而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革新,使之能够更好地与翻转式教学模式相结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翻转式语文阅读教学是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次革新和突破,但是我们不能盲目模仿,要将翻转的理念与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在一起。高职语文翻转式阅读教学更重视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更好地体现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情感体验,能给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评价。由于理论水平欠缺,研究条件受限制,笔者所构建的高职语文翻转式阅读教学模式还存在着不足,需要不断完善,但是笔者对翻转式阅读乃至高职语文教学的研究不会止步,在以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深入地研究,付诸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开展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8-51.
[2]夏玲.高职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探讨与实践[J].老区建设,2010,(12):43-44.
[3]刘建伟,李忠康.基于Blog与QQ相结合的教学平台设计与应用――以“学科教学论”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1,(5):133-136.
Flipped Reading Research in Higher Voc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Practice
WU Yan,SHI Yang,ZHANG Feng
(North Anhui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Suzhou,Ahui 234000,China)
【摘 要】“互动”是一个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三个阶段组成的过程,其实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这是一个从社会心理学引入到教学领域的概念。
关键词 教学模式;多项互动;阅读教学
20世纪60年代,“互动”的概念被引入课堂。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特征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目前西方普遍采用和推崇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同时亦要求教师不再只是专业知识的提供者,而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以便师生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互动”。
全面的互动。它包括师生间互动、生生间互动、以及人境的互动。教师精心准备和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向学生提问、共同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进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强化师生交流;教师通过案例引导、问题提出、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集体学习、分工合作等,推动学生间信息和知识的流动,鼓励学生间的互动学习;除了基本教材、讲义外,教师通过引入补充资料、视频文件、教学卡片等多种教学材料和器材,充分利用教学环境,推动人与物、情景的互动。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要求
互动是教学模式旨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思考,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行互动式教学有以下要求:
首先要求教师充分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作为教师不仅要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还应该熟悉相关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尤其是能够丰富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兴趣的相关素材和案例资料。
其次要求教师平时注意案例素材的积累。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引入的案例是否合适就需要教师的专业判断。教师不能仅仅依照教材照本宣科,而应该在日常的阅读、研究以及生活中有目的的去搜寻和积累,在课堂上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案例进行现场修改或演绎。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其他能力的形成。阅读教学的探讨研究是语文学科如何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如何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教学结构科学化、效率最优化的重要课题。
“引读阅读法”(以下简称为“引读法”),与传统的教师“满堂灌”讲解课文的教学法相反,它根据面向未来的需要及教育新理念和课程新标准的要求,以帮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为目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辨证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阅读训练与思维发展的关系,启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练习阅读的技能,逐步养成独立看书作文的习惯,最终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实现从教到不需要教的转化,以达到“授之以渔”、自主学习的目的。
“引读法”的前提是相信学生,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内因,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引导虽然是必不可少的外因条件,但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懂得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为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个道理,从而真正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
“引读法”的关键在于“善引”,相信学生能读是一方面,帮助学生善读是又一个方面。而学生的善读则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教师的善引,应当是学生善读的一个重要条件。
摘 要:学生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的培养,与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模式,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的主旨思想即转变教师的角色与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生存世界、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等有着一定的距离。因此,怎样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采取多样化的阅读课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形成课堂阅读教学的特色,是语文教师应深入研究的话题。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际,和同行们交流一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氛围;授课方式;课堂模式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阅读教学应饱含主体情感,充满人生体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有个轻松、自由的情绪。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蹲下身子与学生相处,建立一个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平等,学生之间平等。于是,教师应走下讲台,与学生整合在一起,把课堂变成讨论、争论的课堂。学生的思考最能表现自我独特个性的课堂,讨论时学生的思维会活跃起来。争论使学生互相促进,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能够大胆地表现自我,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体会生活。
二、转化授课方式,建立学生“自学”机制
实践证明,单纯讲读的授课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必须转化授课方式,改“讲读”模式为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独立阅读思考,以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授课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应少一些详尽的分析,
多一些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多一些学生思维能力的激活与开发,从而使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真正体现以学生“自学”为主。比如,在教学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一文时,我们让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中有关背景去洞悉陶渊明真正的内心世界,同学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发言踊跃、观点鲜明,对陶公的“不慕荣利”的思想的分析更是淋漓尽致,有的学生说,陶渊明的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思想是值得人们赞颂的;还有同学认为,陶渊明才华横溢,不应消极归隐,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自己有生之年尽自己的力量,为人民作贡献,这样才不枉为一生。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议论的话题不仅仅是课文内容了,在精神上也得到了升华。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课堂模式的创新,能真正活跃学生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地展示了学生自己的独特个性,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一、 “课内外结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结构
为了达到教材文本与课外阅读一体化的目标,提高阅读教学实效,应该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前结合,课中结合,课后结合。
1. 课前结合——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做好铺垫。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与教材文本相关的时代背景、人物故事等资料,或者读一些与教材文本主题相关的课外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促进课外阅读。例如,教学《最后的姿势》一课,课前老师组织学生搜集一些与教材文本内容或主题相似的资料,布置学生阅读体裁不同的三篇文章——《废墟上铸就的丰碑》《永不放弃向生命致意》《通讯:安徽向玉树地震灾区捐款5400万元》。在导入新课时,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关于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新闻报道,多媒体展示赈灾救助的一些感人图片,这些材料营造了氛围,形成了“关爱”的气场,将文本阅读定位在生活宽厚的大背景上,也利于更便捷、更准确地切入到文本主题。课文导入与课前阅读相结合,既有助于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准确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语感的培养。
2. 课中结合——课中引进课外阅读内容,丰富教材内涵。课中引导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在指导学生感悟课文内涵时,拓展阅读。引导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适当渗透课外内容,以利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学习《草原》一课,除了要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味,还可以出示相关写景的优美词句和描写草原风光的语段或短文,让学生感情朗读。这样,学生不仅积累好词好句,还能够多角度、多侧面感受草原景色。
(2) 在教学难点处补充阅读材料,深化感悟。教学中为了突破阅读难点,可以用类似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这样更容易启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领悟。例如,学习《掌声》一课,在学生了解了主人公小英演讲成功,变得充满自信、乐观,是同学们掌声鼓励、关爱的结果时,教师出示《战胜自己是一种快乐》一文,让学生阅读,并启发学生去思考:文中的“我”为什么能战胜自己,不再怕水而学会了游泳?学生读后明白,文中的“我”和课本中的小英一样,是从同学和老师的微笑、鼓励的目光中得到勇气的。至此,学生会领悟到课文中的“掌声”内涵是丰富的:它不仅指鼓掌的声音,还可能是一个让人难忘的动作、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温柔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等等,它包含人间的一切关爱。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很容易感悟到课文的内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 在巩固课内知识时引入课外阅读,使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解决问题。如学习《黄山奇松》一文后,让学生用散文、诗歌、图片、导游词等多种形式来赞美黄山松。这样,既能展示学生多方面的才智,更能激发他们搜集资料、阅读课外读物的热情和兴趣。另外,教师在设计习题、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有目地向学生推荐一些蕴含表达技能的文章,让学生在充分阅读中感知、掌握一定的语文技能。
3. 课后结合——课外拓展阅读,实现迁移。这里“课后结合”,指两个方面:一是课堂上在对教材文本理解后,结合课前的拓展,可以是学生自找材料的交流展示,也可以是教师搜集材料展示;二是课后围绕本文学习,指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这与课前指导相区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向课外延伸的准备,为学生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运用不同的方法,多种渠道,围绕文本的主题内容,进行综合性课外阅读,比如,上《掌声》一课,老师就可以在课后结合文本内容,布置学生阅读《天使的翅膀》和《三种快乐》,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掌声不同内涵。此外,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围绕“人间大爱”这个主题,寻找自己喜欢的文本去阅读。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的课外拓展阅读,实现阅读迁移的目标。这样从整体把握再到整体拓展,巧妙地将课内外阅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拓宽理解,深化感受,从真正意义上做到语文教学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
二、 “课内外结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策略
“课内外结合”的课堂阅读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着力引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感知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学会感悟,学会欣赏,从而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最终达到课内外知识的融合和迁移。具体的教学策略为:“寻点切入——多点结合——以点辐射”。
1. 点与点对接。教材文本与同步阅读要做到有效整合,就必须找准两者有价值的“点”,这也是文本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具体说有以下几种形式:
(1) 主题(思想、感情)上的对接。在教学时,可以把反映同一个主题的文本与课外读物结合起来,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感悟。比如教学《掌声》一课时,首先从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来确定文本与课外读物的对接点:战胜自我,鼓励别人战胜自我。在执教时,老师就可以此作为主题对接目标和线索,在课外读本中找到相应的篇目《战胜自己也是一种快乐》等。这样,从主题的角度去拓展、挖掘,让学生更加深刻领悟掌声的内涵。
(2) 内容(题材、话题)上的对接。要做到教材文本与课外读本协调统一,内容的对接是很重要的形式。教师可以自选一些与文本内容相近的文章,来辅助阅读教学,扩大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信息。比如教学写人的课文,就可以补充一些写人的文章;教学记事的课文课文就可以补充一些记事的文章;教学写景状物的文章,就可以补充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
(3) 写法(体裁、写法)上的对接。在教学一些写法上有特色的文章时,就可以抓住写法这个“点”,选择一些写法上与文本相似的课外读本来辅助教学。比如,教学巴金的《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就可以抓住书信体裁这个“点”来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可选择鲁迅的作品《给颜黎明的信》,以及冰心的有关书信体裁的文章,进一步感知书信的特点。教学《月光曲》时,可以根据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围绕“事物+联想”的表现方法去搜集课外读物来结合。
(4) 训练点的对接。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本教学的训练目标切实做到文本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比如朗读训练、思维训练等都可以结合课外读本来进行,关键是老师要确定好训练的目标,选好篇目,有针对性地进行。
2. 点面结合。教材只是“例子”,“课文”只是“点”。学生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文教科书的学习层面上,必须把语文教学回归于学生的语文生活。所以,我们要牢牢抓住教材“文本”这个点,引导向学生语文生活的面来加以拓展。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立足于教材文本确定具体的“点”,来带动学生整个课外阅读生活的面。比如,在学习《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教师就可以及时地指导学生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样“点”与“面”有效地结合,学生乐于阅读,在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营养。
(2) 以文本主题或单元主题为基点,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紧紧围绕教材,把每个学期分为若干个阶段,一个阶段围绕一个单元主题确定专题,每个专题开设一节主题阅读指导课,形成一个阅读的系列。如名家作品系列,成长、励志作品系列,环保内容作品系列等等。通过这样的引导,真正做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 搭建平台,激发学生走进语文生活,主要以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来让学生自主阅读,广泛交流。比如每月的“读书交流会”,每周的故事会;比如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故事比赛、朗读比赛……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享受语文生活的快乐。
3. 多点辐射。教材文本可选择有价值的“点”很多,这需要我们用慧眼去发现它、把握它。教师可以同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确定联系点,综合选择拓展阅读材料,并且把这些“点”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相结合,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比如,教学《草原》一课,可以选择作者这个“点”来拓展,引导学生阅读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也可以选择民族团结、情深意浓这个价值点来辐射,引导学生去阅读与这个主题相关的课外读本;还可以利用“动静结合”写法的训练点来辐射,引导学生去阅读巴金的作品《鸟的天堂》。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善于发现,善于把握文本中所有价值的点,多点辐射、多点结合来拓展,形成一个立体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在厚实的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三、 “课内外结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反思
教材文本教学中与课外阅读的有机、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和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还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 处理好“主”与“辅”的关系。语文教学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材文本教学是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在阅读教学课上处于主体地位,应为“主”;而结合进课堂教学的课外读物是文本教学的有益补充,主要是辅助课堂教学,应为“辅”。要立足于教材文本的扎实教学,有目的地、恰当地引进课外阅读材料辅助教学,千万不能主次不分,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喧宾夺主。
2. 处理好“本”与“源”关系。阅读教学既离不开教材文本,也离不开课外阅读材料。就阅读教学来说,教材文本是基本的阅读材料,为“本”。要牢牢抓住语文教科书这个“本”, 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及阅读技能的训练,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充实他们的阅读量,在文本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这个环节上做到“以本开源”。
3. 处理好学生阅读的“量”与“度”的关系。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储备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但这种补充要恰当,要把握好“度”,不可盲目、漫无边际、一味追求阅读量,造成低效、加重负担、降低阅读兴趣等不良后果。要紧紧围绕文本教学的目标,合理地统筹安排课外阅读,利用好课外阅读资源。既要考虑到课外阅读的“量”,也要考虑到学生课外阅读的“度”。文本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它的实效性,要正确处理好课外阅读的“量”与“度”的关系。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其要求阅读教学体现开放性,要更新观念,创设开放的阅读教学情境。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观念陈旧,用单一的师问生答的刻板的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追求统一的阅读方向,统一的阅读结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解放学生。
(一)确立崭新的阅读教学理念。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收集、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提倡品味、体验,重在情感熏陶、个性发展、语感的培养。
(二)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彻底摆脱“师道尊严”的心理,建立一种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辩论,敢于向教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理压抑,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三)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课堂。新课标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开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成功感和交往的需求。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应尽可能地减少统一的要求,还给学生学习的自。新课标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注重联系,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模式
开放的实质是联系。从时间上说是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说就是向校内外、家庭、社会辐射,从内容上说就是从书本向各学科、自然界辐射。只有注重联系,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开放。
(一)加强同社会、自然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家庭、社会、自然是知识的源泉。开放的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校园内,应加强同家庭、社会自然广阔的教育资源的联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许多内容是抽象的,甚至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博物馆、报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课程资源。如教学《五彩池》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五彩池的介绍和图片资料;教学《春天》一课,教师可以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春天的足迹;教学《第一场雪》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堆雪人,打雪仗,观雪景;教学《放风筝》一课,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开展放风筝的实践活动;教学《荷花》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荷花池边观赏荷花,等等,从而活化阅读内容,丰富阅读形式。
(二)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未来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合作学习的互相影响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积极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使之学会交流、合作。教师应采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交往方式,通过语言、暗示、情绪感染、合作竞争、角色互换等交住活动,在交住中整合,归纳阅读材料,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三)注重知识的渗透、整合。小学语文阅读活动是一次系统活动,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学生通过对阅读材料的整合、归纳、回顾,从而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让学生归纳总结学过的写景的文章,感受写景文章的特点;让学生归纳学过某家的作品,理解、评价其作品的特点;让学生回想学过的有关春天的诗句、文章,去欣赏、去体会,等等。小学语文阅读课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新课标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笔者找出了贝多芬同名曲让学生结合内容欣赏,加强了与音乐学科的联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关键词】 语文课标;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基于网络环境下,我们根据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构建主义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也是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储存形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出能自发性学习、不断探究、不断创新的学习精神。同时,也构建出富有个性化色彩和创见性的学习效果。
二、新课程标准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把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要求教师要把课堂上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出可供学生深读探究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探、合作交流。要把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时间支配权和空间占有权真正还给学生。
三、实验目标
我们根据《语文课标》精神,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给学生创设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开发他们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具体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2)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培养学生探究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实验遵循的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比利时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普里高津在他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中指出:只要保持系统的开放或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与信息,才能达到其内部各要素形成动态有序的结构。耗散结构理论其意义远远超出了物理学范畴。在《语文课标》中,也提出了“探究性阅读”的开放性。首先,师生都要保持开放的状态,能接纳所有可以接纳的信息。阅读的渠道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要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信息资源。其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开放自由的,不受压抑的,活动内容不拘泥与教材,也不局限于老师的知识视野。
(二) 探究性原则
《语文标准》指出,实施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教师要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方能引导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教师要改变逐段串讲串问、碎问碎答的教学模式,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探究出一两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放手让他们去自读自探、合作交流。珍视学生探究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五、模式的设计及实施
在网络实验班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的统摄下,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基点,以各种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并根据语文中、高年级的教学特点,对网络环境下语文“自主探究导学式”阅读模式进行研究,该模式的结构如下:
模式实例(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金色的鱼钩》)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因此,阅读教学的第一环节,教师首先通过计算机为学生充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金色的鱼钩》的教学中,电脑屏幕上展现了二万里的历史画面,再配上令人激昂的音乐,教师向学生简介了1934年10月二万五千里的历史背景。接着,低沉婉转的音乐响起,教师深情地范读课文,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了1936年的历史之中。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后,学生们在网上聊天室里抒发己见,教师与学生一起整理、归纳,并出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引导点拨,自主学习
有了上一环节的情感拨动,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故事中,开始朗读,经过朗读,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学生围绕着上一环节提出的学习目标,运用电脑给他们提供的大量文本、图画、影片等资源,在网上主动地探究学习。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理解层次,自主学习,通过不同的功能键自由理解语句,有的通过看录像片段感悟作者的感情,有的接受配乐朗诵的指导,有的甚至可以参考过程中的其他感人故事,有不明白的学生可以用电子举手请教教师或同学,教师通过监控,可以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模式实践效果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诗歌通过其情景意构成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然而,在学校里,绝大多数的学生学诗都抱有为考而学的态度,对诗歌没有任何自己的见解,所有的诗歌意识全部被考试做题淹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诗歌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何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对诗歌的浓厚兴趣,自觉的阅读学习诗歌,就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入境,寻情”这一教学模式,来教给学生阅读诗歌的方法,培养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入境,寻情”模式的步骤
“入境,寻情”这一教学模式的主导思想就是引导学生先进入诗的意境,然后在诗中体会诗人所描绘刻画的意境,基于此,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魅力所在。
(一)创设情景,“请君入瓮”
由于时代相差甚远,中学生对于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人物风土人情等都感到陌生又遥远,他们理解不了,在那凝练的语言中,为什么可以蕴含那么多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首先应该做的是,创设特定情景,让学生能够对诗中的情景有所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例如在学习《登高》时,配上一副《登高》图,学生一边看着诗歌的内容,一边欣赏图中白发苍苍的诗人,独立高台,面对无边落叶,萧瑟秋风,就能更好的体会其苍凉悲壮的秋意。
(二)反复诵读,入境感悟
诗歌很讲究韵律节奏,在抑扬顿挫中阅读,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在有感情吟诵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阅读,让学生在吟诵中进入情景,从整体上感悟诗歌的情感。例如在《登高》一诗的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悲”的基调,“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要提高声调,读的悲愤,重读“悲”“病”“独”等字来描绘刻画作者年老多病,流寓他乡之苦。
(三)触摸意象,体会意境
意象简单的来说,就是寓“意”于“象”中,把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等借助于一个客观物象来表达,“他是意与象、主与客、虚与实、情与景的结合,也是表达与解读之间的桥梁” [1]如 “梅、兰、竹、菊,因为符合儒家的‘君子’思想,所以成为历代文人墨客钟爱的对象。山、水、泉、林因为是情绪恬淡的理想之境,所以成为释道之徒,出世之士心爱的栖身之所”[2]诗歌中,就是由这样的多个意象交融构成了整首诗歌的意境,因此,在吟诵诗歌时,要准确地找到意象所表达的特定的情感色彩,才能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如在学习《登高》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找意象来体会诗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在文中我们可以发现首联连续借助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在分析这些意象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阅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句中的“无边”“不尽”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从这里我们还能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就这样从意象开始展开,慢慢分析诗中所创设的意境,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体会意境。
(四)体悟诗情,拓展延伸
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写诗,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所想”“所感”,因此在以上的三个教学步骤后,在学生对诗中的意象、意境有了很好的把握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的引导学生,体悟诗人的主观感情。例如:在《登高》一诗的学习中,我们在对整首诗歌由景到情的分析后,就可以轻松的领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我们都知道,一两首诗歌的学习并不能形成系统的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只有通过触类旁通,拓展延伸,使学生形成对类似或者完全相反的诗歌类型的分析鉴赏能力,让他们在拓展延伸的阅读之中,进一步发现诗的魅力,同时这也会为未来的诗歌知识学习积累一定的基础。例如我们在《登高》的学习完成后可以在诗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把杜甫的其他诗文如《蜀相》等让学生经行对比赏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入境,寻情”这一诗歌教学模式并不是僵化,一成不变的,教学工作者可根据不同诗歌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进行运用与设计。每一个模式的构建,都要根据一定的心里教育理论,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入境,寻情”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有三个重要的特点: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3.学习的情景性。知识不能脱离活动情景抽象的存在,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活动结合起来。因此,在我们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主动的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引起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从而开始自己主动的建构性学习。同时,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吟诵,在吟诵过程中,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来达到体会诗歌情感的目的。
学生总是在原有知识经验背景下来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在诗歌教学中同样如此,对于诗歌的学习与感悟,并不能只靠一两首诗歌的学习,学生只有在教师指导学习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阅读积累,拓展延伸,才能培养出一种具有诗性的阅读思维,从而在以后的诗歌学习与阅读中,更好的了解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语文新课程标准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更要如此,因为时代的差异性,学生本来就觉得诗歌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开始之前,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先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在有趣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吟诵,与时代相联系的讨论问题等设计思路中,调动课堂的气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3.诗歌本身的特点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因此,在诗歌的教学中,我们要进行反复的吟诵,分析诗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着几千年丰厚的文化积淀,对于诗歌教学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诗歌的魅力,继承和发扬诗歌传统。
“入境,寻情”这一诗歌教学模式,契合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重视诗歌的积累,其基本的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通过诗歌教学,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吟诵,学会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也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任何教学模式的建构,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与一反三。” [3]“入境,寻情”这一诗歌教学模的最终目的同样是希望引起学生对诗歌阅读的兴趣,能在原有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拓展积累,触类旁通,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注释:
[1]王新新:《栖息在诗歌的密林里――诗歌教学模式探讨》,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