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常识

高中语文常识

时间:2023-08-25 17:08: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常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常识

第1篇

关键词:文学常识复习题;选择题;填空题

前 言

文学常识掌握的多少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直接表现之一,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学常识作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也相应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最直观的体现便是云南省每一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文学常识的考察,分值都在六分以上,题型有选择和填空两种。于是,文学常识复习与测试成了高考语文总复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老师为学生设计了文学常识的复习题,以期让学生在这些复习题的帮助下不断强化各种文学常识。然而复习题的题型多种多样,究竟哪一种题型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各类文学常识的记忆力呢?文学常识的复习题该采取选择题还是填空题,这就是本教育实验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次教育实验选取了云南省楚雄市东兴中学语文成绩水平相对接近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笔者设计了三份文学常识习题卷,三份试卷内容完全一样,题型各不相同,试卷A采用的是单一填空的题型,五十道题均为填空,每题两分,共一百分;试卷B采用的是单一选择的题型,五十道选择题,也是每题两分,共一百分;试卷C的前二十五题是选择,后二十五题是填空,每题两分,共一百分。

本次试验中一个班记为实验1组,另一个班记做实验2组。首先,向实验1组的同学发放试卷A,向实验2组的学生发放试卷B,两组的答题时间均为一个小时,闭卷考试。考试结束后收回试卷进行批改和登记,然后发放批改过的试卷和参考答案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参考答案将做错的题在试卷上改正过来后再次上交试卷。接下来,向两组学生同时发放试卷C,考试时间一小时,闭卷考试,考试完成后收回试卷进行批改和登分。

实验1小组做试卷A的成绩统计(表1)

通过以上一组表格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对于语文水平较为接近的两个班的学生来说,题型不同会影响测试的成绩,具体来说,选择题的得分要比填空题的得分更高,首先从最高分和最低分来说,实验2组的最高分比试验1组高3.4分,最低分比试验2组高13分;在平均分和及格率上,实验2组也明显高于实验1组,平均分高出4.17分,及格率高出1.2个百分比;此外,实验2组的优生率比试验1组高7.6个百分点,差生率则低于实验1组7.2个百分比。这些数据都有力地说明了文学常识的复习题题型对学生的成绩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样的内容,选择题比填空题更容易做对。换句话说,填空题更能够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这其中的原因其实也很容易理解。首先,选择题有四个选项,每个选项被选中的几率都是百分之二十五,即每一题答对的几率都是百分之二十五,这样一来,有的只是即便学生并不知道,也可能凭借运气答对;但填空题却不存在任何答对的几率,更不可能靠运气来把答案猜对。其次,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对于被测试者来说具有提示作用,低于那些知道但并未完全掌握的知识来说,这些选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然而填空题却没有任何的提示,甚至有的时候本来是掌握了的知识也会因为写错别字而不能得分。基于以上两点重要原因,以致于两个实验小组出现了上述的成绩差异。

综上,在设计高考文学常识复习题时,采用单一填空题的方式会有更好的复习效果。填空题能够更彻底、更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水平,从而帮助学生扫清知识的盲点,当学生在正式考试中遇到相同的题目时,即便题型换了,也不会对学生答题的正确率造成太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渝光,杨瑞鲲,李洪平.语言信息处理与普通话水平测试[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第2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知识学习;背景知识;教学方式

一、背景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课文正文无疑足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但除此之外,背景知识在其中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尤其重要,也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把握住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课文选择一些生动有趣或者与高中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背景知识来介绍和学习,往往就能调动其兴趣与好奇心。例如在占文 《 鸿门宴》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对古文兴趣不高, 但如果能适当地介绍一 刘邦和项羽楚汉争霸的故事,就可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收到意外的教学效果。其次,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可以增长学生的人文 、 科学常识。高中语文课文的篇目都是一些经典之作,它们的作者、 创作背景及内容往往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时代思潮或科学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这些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无疑会增长学生的人文科学常识, 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例如鲁迅的许多文章, 都与当时的历史事件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类背景知识的介绍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 兴趣, 还町以拓宽其对人文、 历史知识的了解。再次,背景知识的介绍 与 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欣赏课文本身的魅力。高中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处在发展过稃中,他们往往无法领会作品的魅力,甚至发出 “ 我根本看不出这篇课文好在哪里”的质疑。这固然与其欣赏水平有限有关,但也与其对作品背景知识的了解有限有关。只有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 才能明白作者的用意何在,才能领略文章的魅力所在。

二、背景知识介绍与学习的主要原则

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不能盲目随意,而应根据高中语文教学本身的目的与规律 ,按照一定的原则来进行。具体来说,以下几个原则是特别值得注意的:首先,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应与语文教学 目的和课文内容相结合。如前所述,语文课文的背景知识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可能与学生兴趣相符合, 但不能因此就忽略了语文教学本身的目的与课文内容, 而应与后二者相结合。教师应该始终牢记的是 , 语文教学有着 自身的目的,课文正文应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其次,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应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相结合。高中生有其自身独特的心理特点, 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也有 自身的独特性。 教师在介绍与教授背景知识时, 应充分理解与尊重这种独特性,并使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相结合, 这样才能使其真正起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的 目的。再次,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应该把握时间与 尺度。既然介绍背景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正文,那么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而应该把握好介绍与学习的时机。例如古文中的典故,如果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不会有太大的影响,那么在课文的讲授中穿插就可以了,不需要提前作大量的背景介绍与解释。同时,由于授课时间有限,因此 背景知识的介绍也应该把握尺度, 不能花费太多时间。

三、高中语文中背景知识的主要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课文的背景知识往往涉及很多内容,例如上述的重大历史事件、时代思潮、作者生平、 科学发明等等。但出于时间限制及教学 目的等方面的考虑,背景知识的介绍也应分轻重主次, 一般来说, 背景知识的主要教学内容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作者对于理解作品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首先包括了对作者生平经历的了解,除此之外,作者的主要思想 、创作风格、主要成就、后世影响等等也是作者介绍的重要内容。 第二,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背景介绍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另一重要帮手,它既包括了作者本人创作该作品时所经历的一些事件背景,同时也涉及到一些大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 、思想背景等等。例如 《 (人 问词话) 七则》的创作既涉及到作者王国维本人的经历,也与中国词发展史有着密切联系 ,这些都是该课文的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应给予一定的介绍。 第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高中语文课文,尤其是一些古文、外国文学作品等等,其内容往往会涉及一些学生不熟悉的背景知识,例如古文所涉及的古代典故、典章制度,以及外国文学作品所涉及的外国风俗习惯等等。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课文,是教师应给予充分重视的。

参考文献:

第3篇

新课标视野下,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其专业素养越来越受到外界以及教师自身的重视。如何应对全新的教育理念,适应快速转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需要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专业素养。

一、正确的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新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老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不仅仅在课堂宣读教参中的答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要共同参与、平等对待、加强合作。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完善的知识结构

高中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文字使用技巧的训练场所,同时还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教师需要借助语文教学向学生拓展相关的常识、道理和方法。融合性的课程体系是当前新课标的重要思想之一,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形成综合性、融合性、整合性的学科结构。语文学科本身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工具作用,同时也承担着性情陶冶、价值引导,审美提升、艺术创作的责任。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承载着浩繁的信息,扮演教学和引导角色的教师则需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体系,广博的信息储备,融会贯通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工作的成绩,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而教师的专业素养又为自身的思想认识和信息储备所制约。因此,要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培养教师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高中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对于本学科的常识、原理、方法、规则等有着纯熟的理解和认识,同样需要对于其他学科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有一定的涉猎,语文教师一定要避免固步自封。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指引者,不仅要在本学科的领域做好本职工作,在可能的情况下,还需要对学生的其他学科进行相应的帮助和指导。当然我们不苛求每一位教师成为全才,可以教授任何一门课程,而是要求教师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在信息储备、思维方法、问题解决等方面具有更深的造诣,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一定的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是中文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经历过全面、系统的训练和熏陶,对于文学基本常识的掌握、分析解读的方法、审美领悟的能力都受过专门的教育。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形成文学素养是理所当然的,而语文教师提升其文学素养的意义在于服务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引导学生。

新课标视野下,语文教师的工作目标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单纯的工具性知识讲述和传授,把性情陶冶、价值引导、审美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往高中语文教师把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工作目标,每天忙于应付各种考试、检查和复习,对于本属于自己特色的文学素养则无暇顾及。当前的新课标提出教师需要把文学素养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方向也应随之转变。

四、教育科研能力。

中国传统的教学观中对学习中提出了“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的要求。对于学习内容和工作对象,行为主体都应该有着清晰、全面、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后续工作。通过事物的表象,了解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在本职岗位上做好基本的教学工作,还应当尝试进行教学研究。理想的教学工作要求教师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明确工作方向、了解学生特点、掌握教学方法、实施科学评价、创新工作思路、发现问题并能主动解决问题。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把工作中发现的现象、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找现象背后的规律,为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课堂气氛 营造措施

引言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主要集中在教材上,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考试分数和成绩。应用传统语文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学生上课无精打采。这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目标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对这种情况,高中语文教师不得不作出思考:如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对语文课堂气氛的营造提出几点思考,旨在为高中语文教师教学提供借鉴。

1.故事利用法

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长恨歌》时可以引入关于该文的故事,让学生在听教师讲故事的同时产生好奇心,那么在接下来的语文教学中就会认真听课,而且教师原来单纯的授课会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对该词中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是否了解,如果有学生了解就可以让学生把故事引出来。课文讲解完后,教师问学生是否读过或者学过类似男女主人公这种情感的诗词,让学生一一回答。学生在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时精神会集中,就不会显得死气沉沉,无精打采。

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风俗人情和文化传统,体会到我国文学知识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性[1]。

2.应用高科技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从而有效改善以往令学生感到苦闷和压抑的语文学习环境,增强教学效果。这种科技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创造出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极强的可控性,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和需求进行阅读理解和其他相关训练,从而因材施教[2]。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融合和平等有利于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进而活跃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做到以下几点。

3.1教师要有幽默感。有幽默感的教师才懂得如何营造课堂气氛,而且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说笑活跃课堂气氛。另外,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及良好的教态。某些教师因为放不下姿态,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最终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影响教学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

3.2教师要懂得转变自己的角色。在课堂上,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学习者,两者是授和受的关系。有的教师在扮演指导者的角色时把整个课堂掌控在自己手上,学生完全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师生应该积极交流,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只有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才能体验到语文教学的乐趣。

3.3教师使用语文常识缩短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高中语文课文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讲授什么是科举制度,什么叫三十而立及女子的三从四德等,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古代文学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授予,学生调动积极性,同时增长知识,锻炼鉴赏古代文言文的能力。

4.诱导的教学方式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诱导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同时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学生通过对问题答案的寻找,对课文充满兴趣。教师要循序渐进地设置问题。首先,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一旦学生产生好奇心,就会饶有兴趣地思考问题。其次,设置的问题要和课文内容巧妙地衔接。最后,教师对课堂气氛的组织和教学要适度适时。

活跃的气氛在语文课堂上是必要的,这样才能让学生轻松地学习知识。某些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对诗词、文学常识进行讲解,让学生因淡然无味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5.结语

营造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我认为主要是利用故事和媒体教育技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诱导式的教学方式,希望这些建议能够给高中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并在今后各自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加以研究、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当作;高中教学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诗经》问世以来,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各朝各代的文人学者们在诗歌的天空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璀璨的明星。诗歌渗透在每一个文人学者的心中,也频繁出现于各类体裁的文章中。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古诗词,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高中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的表现及意义

1.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情感真挚、语言精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古诗词是学生提升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学和考试大纲对古诗文的阅读和积累有着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做到积累、感悟与运用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根本上来说,阅读、写作和鉴赏诗歌是一个一体化的过程,将古诗词鉴赏渗透于当作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2.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的意义

将古诗词鉴赏渗透于当作之中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其意义广泛而深远。一方面,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有利于强化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理解和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审美趣味,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实现读写结合的诗歌教学模式,并在当代多元化的写作背景下实现自觉应用。

二、高中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的方法与策略

1.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教材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代表。解读和鉴赏古诗词不是孤立的鉴赏和评价,而是一个综合鉴赏、写作与理解运用的全面化和一体化的过程。在古诗词鉴赏的课堂教学中,应合理整合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并有效利用教材,通过分析不同古诗词及文学常识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全面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2.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

熟悉和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对于正确地理解和鉴赏诗歌至关重要。诗歌以其短小精悍见长,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学者表达个人情感、倾诉人生境遇、感叹历史兴衰的重要手段。在当作之中,也应将个人情感作为文章的主线,使文章有血有肉,而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应学习诗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丰富当作模式。

3.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古诗词鉴赏技巧

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在古诗词鉴赏教学过程中,也应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诗歌鉴赏技巧。

(1)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在古诗词鉴赏中,首先要明确“诗眼”,即一首诗中用的最妙的一个词或字。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个字便点出了诗的意境。其次,更要学会分析和品悟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诗人往往是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通过抓住“意象”来分析诗歌,对于体会作者情感具有重要意义。诗歌的意境则渗透着作者含蓄而丰富的情思,优秀的古诗词都蕴含了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意境,在诗歌鉴赏中一定要注意理解和领会。

(2)掌握古诗词的基本文学常识。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学习其内容,也要注意其中蕴含的基本文学常识。古诗词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多种形式,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题材而言,包括咏史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及边塞诗等多种题材和类型。在当代文学写作中,有效利用古诗词之中所蕴含的文学常识,有利于丰富当作的题材和模式。

4.把握古诗词深远意境,品位其语言魅力

古诗词的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精炼。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在意境中品位诗词的词和句,正确理解诗词的整体意境。更要明确诗词中所涵盖的特殊语法现象,并分析诗人如此运用的目的及其作用。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多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生动形象、充满魅力。古诗词的每首诗歌都有其特定的语言风格,或者诙谐风趣,或者细腻委婉,这不仅与诗人的个人创作风格有关,更与全诗情感的表达有密切关系。在古诗词的鉴赏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古诗词的深远意境,品位其语言魅力,并将其运用于当作之中,加深古诗词鉴赏对当作的影响。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重大课题。全面激发和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态度,将阅读、写作与鉴赏有机结合,并结合当代人多元化的写作思维进行语文教学工作,是当代语文教师肩负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杨晓飞.古诗词鉴赏之我见[J].语文天地,2010(12).

第6篇

一、高中语文的教材特点

从高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看,几乎包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各个时期的作品。例如: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看,将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的作家作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都在学习范围之内;而外国文学则重点学习历史上的著名作家、政治家和有较大影响的诗歌、小说、散文、演讲词等作品。从风格上看,更是不拘一格,例如:在二战后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也选入了教材中。

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较注重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文本中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比如学习诗歌,初中要求是读读背背,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初步理解诗意,而高中则要求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学会初步鉴赏和感悟。

二、高中语文的课时安排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量并无多大变化,但高中的周课时由6节减为4节,比初中少了三分之一。高中学习的科目比初中要多,高中一年级文化课就有8门,而且都是省级会考科目,再加上数理化的学习负担加重,这样,学生在课外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这样两个“减少”,实际上就给语文学习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要求。

三、高中生的学习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不只是“奉送真理”,而是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途径和规律。这样,学生自己用“拐杖”走路,就必须培养他的自主能力和发展自主能力,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面对新的学习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学习的方法上应有哪些相应的准备呢?

首先,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教材本省知识体系的脱节问题。严格按照初高中《课程标准》对知识点进行一一对应,并在此基础上对初中阶段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更加入了对初高中教材脱节知识点的讲解、初高中对接知识点的点拨,让同学们进入高一学习之前,在知识结构上得到无缝链接。

其次,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学习方法、学习模式的衔接问题。初中是以获得知识为主,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高中则以探究性获取为主,是一种主动式的学习。两者差别很大,很多学生不能尽快地适应两种学习方式的差别,导致刚进高一不久就迅速“掉队”。所以我们的课程不仅设有专讲对高中学习方法、高中课程设置进行介绍,更在具体知识点、具体例题讲解中融入了学习方法地渗透,帮助同学迅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针对的是语文学习包罗万象、无所不及的特点,大家对资料要注意归纳,分门别类。除了学校和老师要求的语文笔记外,我们建议同学们准备三个本:知识本、杂记本和随笔本。

1.知识本

知识本是用来记录语言和文学方面基本知识的,可用于随堂笔记和个人整理。同学们可参照有关讲解,从字形、词语、标点到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方面注意搜集,可构建起自己语文知识的框架体系知识本。

2.杂记本

杂记本主要用来摘录课文中的妙词佳句、精彩段落。杂记本要经常携带,努力坚持、成为语文资料的重要积累。此外,杂记本也用于课外的一些摘录。学好语文要有一个深厚的积累。我们平时要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和作文水平,使自己在阅读和写作上能得心应手。阅读中可广泛摘抄词语、警句、俗语、名人名言、精彩语段,还可提炼情节梗概,做作品评析、鉴赏、读后感等。

3.随笔本

真正的写作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是主动地创作。贵在多练笔,常坚持,抒写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怀。我们要准备一本专门用于练习写作的随笔本,通过平时多积累、多感触、多思索、勤于动笔,养成良好的笔力文风。

朗读背诵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通过琅琅地朗读,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汉语的韵律,也都能体会出来了。背出以后还要经常复习运用,这样就可以做到终生不忘。这里,我们来看看“背”书和“说”书的具体方法。

教科书上都是精选的经典名文,其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一定要原汁原味的背,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更不能走了样。

1.“三抓”背诵法。三抓”就是抓领头字,领头句,过渡句。抓住这些字和句,就像抓住一串珍珠的丝线,能引出一串句子,能使人在背诵时把语句迅速连贯起来;抓牢过渡句,能使人迅速地由上段接背下段。

2.分层理解背诵法。分层理解背诵法是掌握诗文脉络、层次、轮廓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的一种方法。背诵时先按自然段,每一自然段分出几个层次,先分析每一层次的意思,然后围绕每一层的主要内容进行记忆,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背记。

3.抄读法。边抄写边读,直至将课文背记下来。

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积累;学习

一、高中语文积累的重要性

(一)积累能促进学习态度的培养

不管学习任何学科,学习态度都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通过十几年的语文学习,为何在语文学习上依然感到无所适从,依然提不起兴趣,就是因为没有端正态度,没有科学的积累态度,因而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努力夯实和培养科学合理的学习态度,在具体的语文学习中要围绕一定的目标和方向展开,对于自己现在获取的和之前获取的知识,要进行充分的梳理和整合。从某种意义上讲,整合和梳理知识的过程就是完善语文知识体系的过程。总之,积累就是为了应用,就是在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就是在科学的学习态度中不断感知语文的魅力。

(二)积累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积累就是一种温习老知识,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也可以说,积累就是不断增值和拓展的过程,要真正的应用积累下的知识,就必须具备基本的过程意识。语文老师通过不断的积累,通过较强的过程意识,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作为高中学生,也要有充分的积累意识,也就是说只有充分的积累,才能促进和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才能将语文学习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三)积累是一种科学的积累、有方法的积累

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积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拼音,就开始学习字词,我们儿时背诵《静夜思》的方法可以用在《蜀道难》,与其说是人的境界提高,不如说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能用到实处,这就是积累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积累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一种综合性的模式,也就是说积累用了很多方法,从观察到记忆,从记忆到归纳,从归纳到分析,一步一步的获取,一步一步的沉淀,最终有更多的收获。总之,积累不但是一种兴趣的激发、意志的锻炼,也是一种科学方法的应用,在语文的学习中要实现知识的不断积累,就要使用科学的方法。

二、高中语文积累学习

(一)语言的积累

语文本身就是汉语言,在语文积累中语言的积累是重要的,语言包括语言材料和语言应用规律两个方面,我们学习语文的技术就是语言材料,因为语言材料包含着写字和识字,写字和识字是汉语言的基础中的基础。语言应用就是平时的说话和文本的阅读等。平时说话、播音主持和文本阅读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要真正的掌握语文和了解语文,实现语文知识的发展,构建高中语文的知识体系,就必须深入的了解这些规律,而掌握语文材料和了解相关的语文规律就要通过不断的积累来实现,也就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将积累贯穿其中,也就是掌握语文教材的内容,背诵优秀的古文诗词,阅读掌握现代文章,同时要在课外大量的学习中外优秀的作品,在高中阶段就要有目的和有步骤的阅读《红楼梦》《古文观止》《史记》《繁星》《朝花夕拾》《家春秋》《子夜》《四世同堂》等各个年代的经典名著,以及《战争与和平》《红与黑》《飘》《三个火》《呼啸山庄》等外国名著,这样就能体会到不同作品中蕴含的思想精神和人文气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的优秀文学,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二)文化的积累

语文就是汉语言,汉语言在经过五千年的沉淀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影响着十三亿中国人,也影响着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可以说汉语言是中华民族统一的象征,是中华民族血液相连的见证,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范式,因而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学习中华文化的过程,积累语文的过程就是积累文化的过程。作为马上要进行高考的我们,已经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学习语文的效率更是重中之重,因而,要通过不断的积累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文化积累不但包括日常的语文知识,也包括其他的文化常识,因而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不断扩展自己的事业,不断的将这种积累融化成一种方法和态度,从而将在语文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其他各科中,比如我们在积累过程中学到了《史记》、看到了《三国志》,背诵了《长恨歌》、默写了《离骚》的部分内容,这些本身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沉淀,可以用在很多方面,《史记》从黄帝到汉武帝,中国历史的千年都在这本书中能读到,有利于我们学习历史,也有利于我们学习政治,更有利于我们打开中华文明史的天窗。我们背诵《长恨歌》,让我们也更加明白了安史之乱的缘由,唐朝由盛到衰的本质。总之,积累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综合学习的方法,我们要通过语文的积累实现文化的积累和方法的应用。

(三)写作的积累

语文不但是一门阅读的课程,也是一门写作的课程,当前在高中课堂中,我们将绝大多数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上了,τ谛醋鳎不但老师们不重视,我们自己也不太注意,因而在日常的学习中,就要不断积累写作的经验和写作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学习汉语言、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更好地应用汉语言。写作不是一朝一夕的,要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动笔,我们要大量的阅读名家名篇,要读各种报刊和杂志,比如《读者》和《青年文摘》,要关心社会热点和人间世相,要在社会热点和人间世相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积累创作的素材,同时要经常练笔,比如每天要有写日记和每周写周记的计划。

三、结束语

高中语文的积累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认识到高中语文积累的重要性,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文化的积累和写作的积累,实现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丹丹.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策略分析[J].新课程(下),2015(10).

[2]赵兰妹.浅谈高中语文积累学习研究[J].新课程(下),2015(06).

[3]李晓娟.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1).

[4]王小明.有效品鉴 深入解读――高中语文文本解读的三种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1).

[5]杨燕.求异是语文课堂创造力挖掘的第一锹[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1).

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法教学 要点

汉语语法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要想全部掌握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高中语文语法教学需要选取语法系统中重要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最根本的内容,为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笔者就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一下有关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现状及解决措施,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高中语文语法学习的要求

语法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的要求进行语法的引导,可以不进行系统、集中的教学。语法考查在高考题目中也有所体现,高考试卷中语病、此类活用、文言文阅读等题都涵盖对语法的考查。《考试大纲》有规定语病有六种;语言运用主要考察单句、复句、长句、短句的转换;文言文要求理解特殊句式并进行翻译,以上考查的方式不同,但其根本都需要运用到语法。此类题目中难度较大的是文言文的理解,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学生如果未掌握语法则很难理解文段的含义。因此为了提高应对高考的能力,就需要加强语文语法的学习。

二、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现状

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制订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该纲要颁布以后就开始了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实施该纲要的关键在于课堂。由于传统教育对教学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虽然语文教学在不断推行,其效果也不断深化,但在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伴随着高考试题的变化,语文教学并未发生较大的变化,其课堂安排仍然受原有教学方式的禁锢,很难有所突破。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和传统教学相比需要更加实际的教学目标,还需要相应的有效教学途径和方法,但就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而言,还没有做到这一点。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困惑。语法教学在初中时期就不受重视,在高中由于教材没有直接涉及语法,其内容又较为枯燥,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花时间教授语法,学生对语法也没有学习的热情,因此语文语法在教学中经常被忽略。但是此种情况引发的后果十分严重,高中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相当薄弱,很多学生甚至连语句的主语、谓语、宾语都无法区分,更别说定语、状语、补语了。由于学生对语法的掌握较差,因此在进行语句分析时容易出现偏差,在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时更加无法掌握语句的含义,因此使得语文成绩无法稳步提高。

三、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要点

在高中语文语法教学中,语法知识必不可少。语法的强化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要想实现语法教学的成功,其要点需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内容的讲解三个方面入手,利用学生的特点进行逐步的深入,从而强化学生的语法能力。

1.端正学生对语法学习的态度

俗语有言:“态度决定一切”,因此要想加强高中语文语法教学,就需要从端正态度着手。教师要向学生强调语法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语法对语文学习以及成绩的影响,使他们激起学习语法的动力,不再认为语法学习与否都无所谓。教师要先向学生系统的介绍语法的内容,让学生建立其基础的语法体系,从而自己做好相应的规划。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句子,在进行语法的讲解时结合相应的实例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在讲解之前让学生谈一谈对句子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文言文语句“大王来何操?”时让学生先进行语句的分析,学生在分析时能够调动自己的思维,提高学习的效率。在了解学生时如何理解以后可以再进行点拨,将句子转换为“大王来操何?”,这种点拨会让学生茅塞顿开,了解语句的真正含义。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激起对语法学习的兴趣,从根本上端正对语法学习的态度,从而实现语文语法能力的提高。

2.按照学生认知规律编排内容

学生学习语法需要逐步深入,而非一蹴而就,因此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不同年龄的认知规律进行内容的编排。语法教学可以从读写知识、语法知识、文学知识、文言文知识的逐层深入,让学生将每一阶段的知识打牢后再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如果学生没有将基础打牢,则在学习深层次的知识时感觉到难度太大,教师除了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以外,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文言文书籍,在人教版选读中《先秦诸子选读》、《论语》选读等都可以作为课外读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文言理解能力,还能增加自身的文学常识储备。此类文本能够让学生了解我国古典文化,将文化作为学习的工具,来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语法水平。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时不能有畏难心理,只有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长期积累,才能提升语法能力。如果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那么现代文的理解基本不存在问题了。

3.注重讲解语文语法重点内容

语文语法的重点即实用价值最高、最基本的知识,在语法教学时需要抓住重点,简明扼要的向学生讲解。过多的知识会让学生不知道重点在哪里,都花精力和时间则会影响其他方面内容的学习,因此语法的学习必须要掌握重点。高中阶段的教学任务较重,因此语法教学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和功利性,结合教学以及考试的需求来进行内容的安排。例如:让学生明确掌握动词、形容词、介词、名词、副词的词性,对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语补进行明确的区分。此类知识难度较低,但作用很大,在进行语句理解时只要能够对词性和句子成分有明确的把握,就能够较为准确的掌握语句的含义。

总之,语法教学需要掌握要点,根据教学对象的特性进行具体的教学安排,只有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够具备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语法的教学时除了传授重点知识以外,还要注重方法的传授,对学生“授之以渔”,让学生能够通过在课堂知识理解以后进行课外的拓展,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法水平。

参考文献

[1]杨银.中学语文教学不能舍弃语法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积极情感;教学成效

有经验的高中语文教师都深有体会,影响教学成效的因素有多方面,积极情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充满自豪、满足、成功、喜悦等积极情感,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以及教学成效快速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当将积极情感因素充分考虑并融入进教学设计之中,将其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笔者长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专门针对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开展了研究,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让学生感受到尊重,更加接近教师

尊重每一位学生,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确定的基本原则。高中生思想发展已经接近于成人,心理更加多变,对于教学中形成的师生关系具有更加敏感的认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尊重每一位学生,能够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拉近心理的距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走得更近,能够为师生互动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在教学中,从不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而是注意批评教育的场合、对象、语气等等,采取较为婉转、更加真诚的交流方式跟学生进行交流,既发挥了教育的引导功能,同时也照顾到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尊重学生还要体现在对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平等对待,无论是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还是相对滞后的学困生,教师都要一视同仁,决不能简单地以分数论英雄看待学生。

二、让学生感受到关爱,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的关爱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成为推动学生更加投入学习,有效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促进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笔者注重从两方面对学生给予关爱,首先,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及时予以点拨,让学生在学习遇到障碍的环节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感受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爱。另一方面,笔者在经常和学生开展沟通交流,尤其是成绩中后的学生,帮助他们科学分析自身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哪些知识上的薄弱环节,以及技能上的优待改进之处,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技巧掌握水平,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多给予学生一些关爱,能够在学生内心产生较大的影响,让学生满怀积极情感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提高了学习投入程度。

三、让学生感受到温馨,发挥互助作用

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节奏更加紧张,相互之间帮助交流较少。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在班级开展了“选对象结对子”活动,让班级语文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主动与学困生结成帮扶对子,采取“一帮一”、“几帮一”的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实施联动考核、综合考核,通过结对帮扶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之间增进了解,相互帮助,密切合作,不但让学困生感受到了环境的温馨,提高了学习投入程度,同时,对于整个班级良好班风学风的营造,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学生在谈及自己语文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环境,实践证明,只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打造团结合作的学习风气,才能够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实现共同进步提高。

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体现促进功能

成功是所有积极情感中层次最高的心理体验,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基础知识不扎实、复习方法不科学等等,这些方面制约了语文教学成效提升。此时,心中的积极情感能够对学生产生强烈的促进作用,提高学习积极性,尤其是班级后列学生,在积极情感推动下,能够更好地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和组织教学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分层开展学习,各个层面学生之间的学习目标具有差异性,对学困生予以降低,出发点在于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在降低难度的考试中获得满意成绩。每一个层面都有着与自己能力基础基本一致的学习目标,保证学生能力与目标之间距离的进一步缩短,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一个层面的学生几乎都能顺利实现学习目标,积极的成功体验同时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的信息与激情,对于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成效方面作用较为明显。

五、让学生感受到愉悦,拓展教学空间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课堂教学,还要充分结合课后拓展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之中巩固语文学习,让他们在活动中愉悦地接受知识、巩固所学。笔者在教学中,一方面经常性组织竞赛活动,如文言文记忆背诵竞赛、习作竞赛、文学常识抢答赛等等,通过这样灵活的教学形式,增加学生学习形象生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投入程度,并感受到学习的愉悦,为教学成效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另外,笔者还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组织了多个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如写作兴趣小组、朗诵兴趣小组等等,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自由开展活动,身心放松,满怀喜悦,在开展丰富活动的同时,巩固和深化了语文教学成效,一举两得。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带进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增强生活感知,为作文学习成效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故事法;方法

简而言之,故事法就是在教学中给学生讲故事。故事法在儿童教学中应用非常普遍,虽然近年来也被各教育家引入到英语教学中,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却很少有人用这种方法,有的即使用了,却没有对这个方法的实践进行总结归纳,把实践上升为理论。

一、讲故事的原因

其实本人发现这个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有帮助,是非常偶然的。开学不久,一次上语文课,当时天气比较闷热,加上中午午睡时间短,有些学生就感觉疲乏,趴在桌子上,提不起精神。我的课讲了没几分钟,就发现很多学生睡着了。提醒他们后,虽然有几个勉强挣扎着起来听讲,但课后做练习的效果很不好。

下一次下午的语文课,还没上,我就有些担心了。正好一个学生到办公室问我问题,说的是“鸡犬升天”这个成语是如何来的。我给他讲了以后,觉得讲成语故事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成语,于是便在上课时把故事又讲了一遍。在讲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当我说到“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很多原来趴在桌上的学生抬起了头;当我说到“刘安修炼成仙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好奇地看着我,迫切希望我讲下去;当我说到“这个成语也比喻一个人做了大官……”时,学生露出满足的笑容。

课下,我对故事法教学也进行了反思,对它的得失也进行了总结,我想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个方法的应用会更加得心应手。在这里,就把自己用故事法教学的经验记录下来,供大家参考。

二、讲故事的目的

1.为提高学习兴趣而讲。这在前面讲原因的时候已经提到,讲故事主要起一个“警示”和连接的作用。为了这个目的,我主要在下午上语文课和一段时间的课本教学后讲故事。尤其是夏天下午的课,自己也是昏昏沉沉,不要说让学生提起精神来了。这时候,我往往会选择讲一个故事开始一堂课,学生也往往会跟着我的故事而从梦中“惊醒”。

2.为提高教学效率而讲。上课文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课外的文学文化常识是书上找不到的,学生一时也无法自己弄清楚的。这时候我就会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告诉他们。比如我在上《过秦论》《鸿门宴》时,就把秦统一六国和楚汉战争的前因后果讲了个透彻,再把地理老师春秋战国和秦统一的地图借来。学生就能很直观地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信息,并且很容易就能接受知识,消化知识。

3.为引导阅读方向而讲。对语文老师来说,课外书当然是提倡看的,不过要分时间。我发现,学生们看的课外书太“杂”、太“滥”,非常有必要进行引导。于是我就用讲故事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看优秀的课外读物。比如我讲了鲁迅与许广平的故事以后,学生以往对鲁迅厌烦的态度就大为改观,反而借了鲁迅的小说、杂文、日记、家书、传记和评论来看。

4.为扩充课外知识而讲。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所能接触的东西实在太少了。我总会用讲故事的方法把课外的常识告诉给他们。比如,中国民间四大传说故事,《世说新语》中名人雅士的故事等等。

5.为结合情感教育而讲。一直认为,语文教学和其他科目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语文教学要和情感教育相联系。

以上谈的是我用故事法教学的一些个人所得,也许只是自己教学的一个经验总结,可能对其他老师的教学也没有什么用处。但就个人而言,帮助还是非常大的,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也总有一些启示。至于说得不好或不对的地方,只能让今后的实践来证明。

第11篇

一、切入点

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切入点:

(1)形象性。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美离不开形象,审美的过程就是通过审美活动,以形象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审美教育是以形感人。高中语文教学的素材是文章,而文章不管是说明文、哲理文,还是诗词曲,究其内容而言,大都有生动的形象充溢文间。

(2)情感性。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我们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听完课文,教室寂静无声,有些学生已是泪流满面,作者对母亲的深挚感情、对母亲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对生的体察、对迟到的悔恨与自责,作者真挚的情感感染了读者,激活了读者平淡的情绪。教师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领悟“地坛”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而是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作者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之美、亲情之美、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死关。

(3)愉悦性。欣赏美是愉悦的。抓住这一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学生默读之,赏析之,领略其中无限的美妙、悦目;教师在教学中深受作品感染,声情并茂的朗读之,歌咏之,描摹之,悦耳。悦目悦耳之间,愉悦无穷,学生审美情趣倍增。

二、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是美感产生的基础,是审美的核心。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生活中的美。首先,要重视朗读。组织朗诵教学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朗读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朗读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启发培养学生美读,品味其情调,或情绪激昂,或豪放悲壮,或凄切哀婉,或伤感低沉,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涵养美感。优美的朗读对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有较强的冲击力,朗朗书声之中优美的意境、传神的描绘、美学蕴味往往能充分而酣畅的体现。美读还能创设情感氛围,领读或教读始终伴随着感悟和理解。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评价、爱憎态度。读者阅读作品产生共鸣,就受到了美感的熏陶。高中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抓住撼人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形象,通过鉴赏,使学生感受到心灵之美、自然之美、理趣美、人格之美。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力。首先,在传授知识中培养鉴赏力。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一些文学常识,诸知文学形象、文学典型、意象、意境,诸如作者的风格流派甚至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作品鉴赏思路都会有所不同。写景类文章表现的是自然美,蕴含的是意境美。

(3)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仅仅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才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因此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表现生活的能力。首先,发挥想象,创造美。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弦外之音与言外之音的过程,即为创造美。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思维过程中的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成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第12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1

新课标高中语文要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就必须理性地认识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改进和实施课堂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前准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反思等环节的有效性,科学创设和谐情境,优化教学节奏,以生为本,激活思维,回归语文教学根本。本文中,笔者针对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理性反思并提出了改进思路。

一、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反思

教育教学事业的高速发展为很多学校的教育都带来了活力以及生机,教育教学改革对于高中语文教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高中学校为了满足高考的要求,增强了对于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培养,而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教书不教学,所谓的教学就是要教会高中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是为了不再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观点来看,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注重培养高中学生语文的素养。语文教材的编写也是将新课标作为根据,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媒介以及载体,仅仅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的教学工具。但是,在语文教师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因为过去传统的观念十分陈旧,很多教师都产生了偏差,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将教学计划看成教书计划,将教学计划演变成为了高中语文单元教学时间的分配,对于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目标、途径、语文素养的现状并没有研究,更加谈不上将高中学生语文素养作为原点的一种教学活动。有些教师还过分依赖语文教材,并且按部就班地教给学生教材的内容,从新课程改革的本质上来看,这给高中语文教师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自主地安排语文教学的时间以及语文教学的进度,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面态度十分呆板,缺少一定的激情,语文教育教学课堂也少了很多和谐以及愉悦的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还缺少一定的感情交流,再加上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比较乏味、枯燥以及庞杂,还缺少趣味,因此,并不是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没有趣味,是因为语文教师没有设计好语文课堂的环节,不能让学生按照教师自身的思路去学习和思考。

二、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路径

(一)以培养自主探究能力为切入点,开展合作模式教学

高中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学习中的参与欲望更为强烈。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作为重要的抓手,将学习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强化师生互动、开展探究学习等途径,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搭建有效平台,促进语文教学成效提升。在教学中,笔者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融合进语文教学的特征,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教学探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设计好教学载体。与灌输教学模式不同,合作探究教学主要依靠学生以及学习小组的努力来完成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中设计出探究题,作为引领学生开展学习的主要线索,教师的启发引导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究,都是围绕着这一线索开展。探究题的设计上,笔者遵循了全面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能够让自主探究学习活动逐层深入。二是强化启发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虽然可以在集聚集体智慧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受到基础与思维方式的影响,学生并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合作与探究来完成全部学习目标,在这个环节,就需要教师发挥好启发引导作用。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难点的时候,教师要区分是个性还是共性问题,个性问题予以单独指点,共性问题要进行集中提示,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点拨,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二)以拓展语文教学空间为切入点,发挥课外活动效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紧张节奏中,教师还可以适当穿插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一方面调节学生紧张的身心,同时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的补充,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通过组织文学社团、开展学科知识竞赛等方式,深化语文教学成效,另一方面还为学生的专题研究提供有效指导,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笔者将具有文学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建立文学社,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结合教学进度组织相关竞赛活动,如古诗文背诵竞赛、文学常识抢答赛等,深化教学成效。

(三)优化高中语文课堂评价方式

在新课改下,对高中语文课堂的评价方法进行不断地探究,是教师本身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在高中语文课堂学习中采取比较全面的评价方法,也能够充分的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新理念。全面的评价方法能够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激发,在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科学、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中,增强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让每位教师能够在不断地探究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学校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除了有学校、教师、教育部门的参与,也应当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评价中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其学习语文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让学生们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实行学生的自我评价或者互相评价之前,教师要制定好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对自己或者同学大胆的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让学生能够在看到自己成绩的同时也能够看到自身的不足。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者互相评价时候的分数区间做一个界定,能够保证即使分数是最低的,也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评价的过程中不管采取哪种方式进行,都要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

在当今中学教学当中,多媒体计算机等技术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科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而由于高中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应用并不太广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积极掌握计算机以及多媒体的制作和运用技术,积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现代诗中的经典、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浪漫的抒情诗,它将对于康桥的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康桥美丽的景色,不仅使读者身临其境在诗人想象的美丽世界,而且也驰骋在诗人的天马行空的情感之中。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通过那婉转悠扬的背景音乐以及那美丽至极的康桥图片,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再别康桥》,进而使学生学好这首诗歌,也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伍慧.浅议高中语文教学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