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7:08: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说阅读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了解名著的作者,及它的写作背景和环境
有些名著对中学生而言可能有些陌生难懂,尤其是外国的名著,所以就必须了解一些有关作者的情况及其写作的历史背景。如读《堂吉诃德》,如果不了解它是写于十六世纪后期,就难以理解小说中所塑造的堂吉诃德是一个行为荒唐,思想却是先进高尚的滑稽可笑又可悲可敬的人物。
小说中的环境是小说中的人物赖以生存发展活动的条件,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描写不仅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创造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为主题服务。如《骆驼祥子》全书充满了北京地区的生活风光,不少描写点染出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北京风俗画和世态画。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的悲剧之所以能够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除社会环境的无奈外,还有些自然环境的渲染。因此,把握小说的环境对小说的理解显得很重要。
二、感知名著的内容,把握名著的故事情节
阅读名著首先要感知它的内容,了解它写的是何地、何时、何人、何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因此阅读小说必须先熟悉并把握故事情节,小说情节的灵魂主要体现在八个字上,即“出其不意,写其不备。”如堂吉诃德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骑士伟业,却事与愿违,最终只落得“一命呜呼”。又如《红楼梦》中,读者以为主人公宝玉和黛玉会成为最幸福的一对神仙眷侣,谁知宝钗的“横刀夺爱”使他们的爱情悲剧留下千古遗恨。小说的情节就是这样出乎读者的意料之外,紧扣读者心弦,使读者爱不释手,为之沉迷、为之眷恋、为之魂牵梦绕。
三、分析名著中的人物形象
经典名著中所塑造的典型人物众多,栩栩如生,如吝啬鬼葛朗台、一百零八名梁山好汉、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缠绵悱恻的宝黛、“精神胜利法”的阿Q等等。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核心,而对人物的刻画必须落实到具体的细致的描写当中。不同的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如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侧重于通过人物的外在肖像、语言、行为来体现人物的性格。而外国小说托尔斯泰的《复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更侧重于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展示。再如鲁迅笔下的阿Q这个人物形象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不朽的典型,在读者脑海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除此之外,理解名著的思想主题和意义对中学生来说也很重要。毕竟小说名著的主题不像标签一样明显,而是蕴藏于它所塑造的所有艺术形象之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如少年时读《水浒传》,看到的是打斗;青年时读《水浒传》,看到的是抗争,中年时读《水浒传》,看到的则是命运。而且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读者对名著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名著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与影响。名著的魅力就在于它确实是常读常新,令人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收获。
小说家创作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中学生、为文学爱好者们学习语言,学习写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也会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 高考 阅读题 答题技巧
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都呈现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且大多都为必做题。在众多高考阅读文章体裁中,最主要的是小说和散文两大类。近几年来的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均要求文学类文本命题主要以“散文、小说”为主。为此,我们就散文和小说这两大类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谈谈如何很好地答题,如何很好地得分。
一、散文阅读
散文通常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和见闻的,运用短小的篇幅、自由灵动的手法表达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自然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做好散文阅读题,通常要理解以下几个方面:
1.散文的类型
分清散文类型是读懂散文的一个重点,只有知道文章的类型才能读懂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才能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1)写人叙事性散文。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的《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
(2)写景状物抒情类散文。
如: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朱自清的《春》。
(3)议论性的散文。
如:冰心的《谈生命》。
2.散文题型的分类
一般在高考散文阅读中,题海泛泛,正确把握题型特点有利于更好地答题,下面归纳了几种:
(1)对文章标题或句子的理解。
例如,高考中有一题“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这一题就是要求考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主旨大意,分析标题的作用。
(2)根据文义分析某个词或某个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例如,江苏高考阅读题中有一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这道题符合《江苏考试说明》要求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重点考查把握段落内部层次及段与段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3)赏析文章,分析表现手法。
例如,高考卷中有一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这一题要求考生通过对文章开头两段的仔细品读,在修辞手法上说明景物描写的特点。
3.散文的阅读方法
散文阅读方法和小说的阅读方法大体相似,在进行散文阅读的时候,要牢记散文中记叙、描写、抒情等手法的运用是很灵活的。通过明确答题技巧,才能提高答题效率。
(1)通过文章的题目,把握好对象,对象可以是具体的实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
(2)把握好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作者的感情流露,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3)仔细阅读文章的末尾,抓住文章主题。
(4)通过环境了解文本主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5)重视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
(6)重视文中带有议论性的语句。
二、小说阅读
1.小说阅读的关键
小说阅读题在全国各地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增多,江苏高考卷自然也不例外。在高考中,命题者设的问题都离不开小说的“三要素”。在阅读中抓住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细致深刻地理解小说所要展现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内容是关键。
2.小说阅读题的题型
小说阅读中的题型有几种,包括归纳概括题、分析题、作用题、探究题、理解题、鉴赏题等。正确掌握小说文本阅读的题型才能准确地分析和理解题意,更好地答题。
3.小说阅读的方法
做小说阅读题,只有准确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掌握其精神内涵,而正确的小说阅读方法则是通篇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关键。
(1)通过对故事的反复咀嚼,了解文本主题。
(2)通过对比,鲜明地得出主题的褒贬对象。
(3)通览全文,把握文章主旨。
(4)理清文章脉络,划分好层次,明白每一层讲什么。
(5)认清写作手法,明确该写作手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小说阅读题答题技巧
小说阅读题有一定的答题技巧,在审题、答题和表述上运用合适,将能够很好地解答题目,得到相应的分数。
(1)认真审题。
在做小说阅读题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准确审题。审清题目,抓住题目要求的重点,认真仔细地分析题干要点,是答题的重要也是关键一步。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认真审题就会发现,题目所包含的信息暗藏了答案的大体范围和答题规律。因此,认真仔细的审题至关重要。
(2)确定答题区域和范围。
一般命题者设置题目的目的就是限制答案的内容,因此,往往为了不至于让考生在答题时不知所措,命题者总会在题目中或深或浅地透露一丝答案,就是在题目中提示考生答案的范围,或者直接规定了针对某一段或某一句文章来答题。这样考生就可以锁定答题范围,抓住重点,找出答案。
(3)筛选关键词句。
认真阅读文章,理解上下文的意思,快速有效地抓住重要词句。很多情况下,很多答案就在文中,锁定目标就可以正确答题。而那些不容易直接找出答案的,可以在锁定词句的情况下归纳概括出符合题意的文段,思考答题。
(4)整合概括,正确表述。
在答题中,尽量用考生自己的话针对题目思考表述答案。根据题干所要问的问题,通过对全文的理解,整合概括出有用的信息进行准确合理的表述。
总之,要提高提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得分除了对阅读的文章有一定了解之外,还要有一定的阅读解题技巧和方法,方法是多样的,只有多做、多练、多听、多看、多总结、多归纳才能做到对阅读方法的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充实自己,为高考服务。
考生应该坚持每天阅读不同类型文章,做必要的归类与总结,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有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有阅读计划,做阅读笔记,这样才能在阅读中感受到美,体味到生活的千姿百态,在高考阅读中获得高分。
参考文献:
[1]杨建华.现代散文阅读答题的“三大技巧”[J].语文学刊,2010(16).
——试析初中语文小说阅读的教学模式
吕宏伟
重庆市荣昌县双河中学 重庆 402460
摘要:在初中阶段,语文小说阅读已经成为困扰师生的重大难题。本文结合教学经验,通过探讨小题目自有大文章、听好故事理清线索、品评人物读懂人生、注重环境描写的文本作用、挖掘文本深处的主旨等内容,思考初中语文小说阅读的有效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选入课本的小说也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呈现出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艺术殿堂。相比较于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小说有着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温情的主题, 所以深受学生的喜爱。但由于小说具有“内蕴深邃,微言大义”的文体特点,使得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效果也不很理想。其实,只要语文教师把握好小说的文体特征,找准小说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那么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小题目自有大文章
小说创作是非常讲求立意、构思的,因为人物与故事都是虚构的,但却要以真实的状态呈现出来,这就需要作家不断的思索。作家往往在小说的题目上下足功夫,从而促使读者观题目即想阅读。小说的题目主要有四方面信息,一是呈现小说主人公,如《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等;二是交代小说线索,如《故乡》、《不朽的失眠》、《麦琪的礼物》等;三是小说的主要事件,这往往交代出人物和故事情节,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范进中举》等;四是小说的寓意,也就是运用象征,如《白色鸟》、《变色龙》等。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小说的题目,在小题目上做大文章。或教师自己讲解、或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抓住作家拟题的意图,快速的找准小说所要表现的主人公、线索、故事情节、主题寓意等因素,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引起学生的思考,将题目挖掘得透彻深刻,为进一步分析小说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听好故事理清线索
大凡优秀的小说,总是善于创设急转变换的场景和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这样形成巨大的反差,生成跌宕起伏的美感与震撼力。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小说文本,很多都具有跌宕的情节或者由逆境到顺境,或者由快乐转而悲伤,或者由皆大欢喜到黯然神伤,作家靠这种“故事性”吸引读者,也烘托主题。鉴赏小说必须引导学生理顺故事情节,试问小说讲什么内容学生都不清楚,如何挖掘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命运线索以及主题意蕴?熟悉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准确分析人物形象。
线索是构成小说故事情节的重要因素。因此,理清线索是阅读鉴赏小说的第一步。如在讲解《变色龙》这一较难阅读的小说文本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文本线索。从而师生一同通过串联“一条狗”、几处“转折”,奥楚蔑洛夫巡官几段反复无常的对话,脱与穿大衣等细节,拼图式的呈现出一个迎上欺下、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卑鄙者形象。
三、品评人物读懂人生
对于小说文本的阅读,中心话题离不开人物形象,没有鲜活的人物,即使再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还是层层紧扣的环境点染,或是发人深省的主题,这部(篇)小说都将是无法打动人心的,或者说是有严重缺陷的。
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思考形式更为多样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比如人物比较分析教学,利用相似或迥异的人物形象来比照阅读,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共性和规律,这对于提升学生小说阅读能力大有裨益。如在讲授《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连接,我们可以联系鲁迅先生的《阿Q 正传》,对于初中生读《阿Q 正传》有很大难度这一情况,教师可帮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通过阿Q 的自欺欺人、自我陶醉的“精神胜利法”来比较孔乙己的心里世界。通过比较阅读两个人物形象的心理,学生很快收到启发:“精神胜利法”是阿Q 与孔乙己的精神避难所,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教材中所选用的很多小说虽然是经典之作,但是绝大多数都不是这个时代的作品,学生要想真正走近小说去感受人物形象, 离不开切身的体会,如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读懂小说人物,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对此,可以开展换位体会教学法。这样能够打破学生在课本中原有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对生活的认识深度。如《变色龙》的作者将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的形象描绘的淋漓尽致,但是仅仅让学生从课本中来体会,往往学生体会的深度往往不够,这时如果通过抗战影片,让学生分析汉奸、走狗、伪君子等人物,这样学生就增强了对奥楚蔑洛夫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注重环境描的文本作用
对于一部(篇)小说来讲,必定会有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起着刻画人物心理,渲染必要氛围,推动故事情节和揭示主题的重要作用。环境对小说其他组成因素的关联度较高,可以说,鉴赏小说离不开深入分析环境描写。
如在讲授鲁迅的《故乡》这篇小说时,教师可先分析环境,利用小说开头“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一自然环境描写,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畅言读了这句话之后对“故乡”的印象和心理感受,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引导他们从自然环境的分析到社会氛围的把握,这样,学生便会很快读懂环境描写的作用:不但勾勒出故乡的破败情况,而且也渲染了临近故乡时感受到的那种荒凉和肃杀氛围。又如,在讲授《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教师可抓住孔乙己所处的冷酷、麻木和残忍的社会现状,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众人的“笑”,从而使学生明白鲁迅先生是用这麻木不仁的“笑”来描绘当时的社会人际关系,这也增强了学生细部阅读小说的能力。
五、挖掘文本深处的主旨
作者塑造人物、安排情节,其目的就在以此来表达某一主题思想。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作品主题思想的集中体现,所以,透过作者所刻画的主要人物和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就可窥探他对现实生活的评价和态度,据此就可概括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作品的主题思想深寓于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要指导学生一边理解人物情节,一边概括主题思想。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主题, 应该着重从文本角度分析,不能生搬硬套,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的动态过程。教师应在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给予一些启发性的意见和引导,而不是强硬的主题思想灌输,让学生自我发现,自己独立思考并且寻找到答案,这是一个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独特感受。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阅读是重要的一环。语文教师应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敏捷的思维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及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小说阅读教学,使得初中生更加喜爱小说这一文学体裁,从而显著提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汉学家 中国古代 通俗小说 何古理
对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研究,不仅国内的学者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国外学者也不断地投身其中,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开始至本世纪初,美国汉学界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经历着不断的变化。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Robert E.Hegel(何谷理,亦称何古理)教授正是随着美国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汉学家,他是当今美国颇为有名的汉学家之一。
何谷理教授在中国古代文学及近现代文学研究都颇有建树,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早期,他就发表了《隋唐演义:其时代,来源与构造》(Sui Tang yanyi:Its Date,Sources,and Structure),此后发表了大量的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论文及专著,尤其致力于明清小说的研究。笔者拟对何谷理教授于8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在明清通俗小说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述评。
一、何谷理关于明清小说接受的研究
在明清小说的研究领域,很多学者往往聚焦于对作品的分析和对作家的探究,对于小说创作的分析一直是这一领域的研究主流。然而,小说创作的分析在明清小说研究中固然重要,小说的接受问题亦不容忽视。因为“如果一部作品没有被读者接受,它就不能算做真正的完成”。[1]何谷理教授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几年就试图跳出明清小说传统的研究框架,最先以小说的接受为切入口来探讨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尤其对明清小说接受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明清两代的白话小说的发展令人瞩目,有关明清时期白话小说的接受者问题,国内学者在上个世纪末以前基本上没有细致的探讨,一般只笼统地称其为“市民阶层”。然而,在国外这个问题却早已受人关注。何谷理教授试图通过总体上的分析及个案的解析来清理出明清白话小说的接受者层次。何氏认为尽管白话小说语言通俗易懂,但也只有接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的人才可能成为白话小说的阅读者。他试图以“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这个标准来分析白话小说的读者具体是哪些人。通过分析,何谷理尝试得出如下结论:“明清时期有可能阅读白话小说的人毫无疑问非常广泛,包括官员、文人、那些为科举考试而受过教育而最终落榜的人;那些有一般的文化程度的人,例如富家的妇人和商人之子也应该读过小说;阅读技能相对比较低的人也可能是构成阅读群的一部分。”[2]何谷理又指出,明清时期的社会精英不是仅停留在白话小说“阅读”的层面上,而是更多地带着思想、趣味来“欣赏”白话小说,尤其是那些文人创作的白话小说。
二、明清小说阅读之分析
“为什么长篇小说流行将近两个世纪?”,“我追溯了长篇小说的文本历史,对作者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文本间的关系,也分析了一些主要的主题。但是,当这些研究变成了论著,看起来完满的研究成果却造成了更大的疑惑:当我阅读长篇小说时,虽然有些部分很吸引人,但是大多数却是平淡无奇的。总之,我在文本中发现了无数重复的相似的情节,索然无味。”[3]类似于这样的疑问和感受在《晚期插图小说的阅读》的序言中随处可见,带着诸如此类的疑问和感想,何谷理开始更为深刻地思考小说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情况:到底是什么吸引当时的读者去看这些长篇小说?明清小说真的只是因为它的文本故事、情节而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吗?于是,何谷理开始考察吸引当时读者去阅读小说的另外一些因素。
1.小说中的插图。首先,何谷理发现了小说插图给予读者的强烈视觉冲击。他指出,明清小说插图对于小说的阅读与接受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其次,何谷理从横向上(基于明清时期一些不同类型的小说插图)做了比较,指出小说插图惯用的普遍性。再次,在人物的面部特征上,他注意到明清小说插图的人物面部特征缺少个性。何谷理认为明清小说插图的存在迎合了最广大的小说读者,正是因为小说插图的辅助作用以及插图的传统性满足了读者的需要也迎合了最大多数人的趣味,所以插图在人们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变得非常实用,也逐渐变得不可缺少了;由此,小说也更加有吸引力,更有趣味。
2.小说中的评点。除了插图以外,何谷理还注意到明清时期随着小说发展而兴起的小说评点,也对人们阅读小说产生了不可小觑的作用。确实,明代中晚期以后,小说评点开始兴盛。以李贽的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为滥觞,崇祯末年金圣叹完成了《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清朝初年毛伦、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作了评点,尔后又有脂砚斋等人评点的《红楼梦》以及闲斋老人评的卧闲草堂本《儒林外史》等一系列优秀的小说评点本出现。这些优秀的小说评点本一经出现,便深受读者欢迎并流行一时。对于小说评点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思想内容、艺术性等角度做研究的。何谷理也肯定了小说评点在招揽读者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他将着重点放在小说评点对读者阅读的影响这一方面——浅析评点对于读者阅读的作用。首先,何谷理指出明清小说评点作为指导阅读的功能无论如何都不可忽略。“明清时期小说的读者似乎很愿意在那些已经读过作品的人和提供序言的人的引导下读小说。”[4]其次,何谷理认为小说评点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形成图像、激发想象的作用。总的来说,何谷理关于评点对于读者阅读小说的影响的分析,着墨不多且分析简单、并不详尽,但他想抛开的是学界一贯以来对于小说评点的思想性、艺术性的过分关注,而试图探讨小说评点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明清小说在广大读者中的阅读,进而阐明小说被广为阅读的又一因素。
三、何谷理的研究特点
1.传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心求证,大胆推测。何谷理的研究风格“承继了中国学界的传统治学方法,以历史文献为本……重视版本考证,完全遵循了中国学界的研究传统”。[5]二是宏观掌控,微观分析。何谷理对明清通俗小说接受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探讨影响通俗小说在明清时期发展的一系列因素,试图通过多方面的考察和分析,探究小说在明清时期发展的可能性。在研究的过程中,何谷理首先想做的是,对影响明清小说发展的一系列因素做宏观的掌控,从诸多资料的研究中得出宏观分析的结果;同时,他又努力使自己的宏观研究与一些微观分析结合在一起,使自己的阐述更为切实。
2.新颖性。首先,表现在研究角度的新颖。从整体上来看,何谷理教授期望从小说接受的角度来对小说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做一个新的阐释。从各个部分的分析来看,其研究角度也体现一个“新”字。在小说接受的研究上,何谷理将插图作为研究重点。从小说插图本身的形制、特点来探讨插图对小说接受的影响。在对小说评点进行分析时,何谷理从评点对读者更为直接、更为直观的影响方面入手。其次,表现在分析方法的新颖。跨学科研究的含义除了课题自身的多学科性以外,另一种含义是方法的多样性,就是“可以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不同方法解决共同性的问题”。[6]早在60年代,美国汉学界就开始探讨与社会科学联姻,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跨学科的中国研究。何谷理的研究也正是运用了多样的方法,在文学研究中突出地引进了“量”的概念,运用统计学方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在一起,提高了论述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四、结语
如果将何谷理的研究与近年来国内学者相关的研究放在一起,它并不突出。然而,在上世纪晚期,国内大多数明清小说研究仍囿于传统的研究范围内时,何教授的研究却能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何教授关于小说插图与阅读之间关系的分析等内容令人耳目一新,开阔了明清小说的研讨范围。何教授的研究不只关注小说这个文学形式本身,还希望以小见大,说明中国文化历史的复杂。笔者以为他的这种努力对于明清小说研究有着重要影响,如一把钥匙,为后来者开启了新的大门,也为其他学者提供了更多思考的空间,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注释:
[1]李忠明:《17世纪中国通俗小说编年史》,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2][3][4]Robert E.Hegel:《Reading Illustrated Fic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年版,第302-303页,第305页。
[5]曹晋:《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访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系何谷理教授》,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第133页。
[6]侯且岸:《论美国汉学史研究》,新视野,2000年,第4期,第90页。
参考文献:
[1]李忠明.17世纪中国通俗小说编年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2]Robert E.Hegel:Reading Illustrated Fic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3]侯且岸.论美国汉学史研究[J].新视野,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2000,(4).
关键词:以藏为主类;高考复习;小说类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063-01
在以藏为主的民族类汉语文高考中试题中,以前很少出现于小说类文本有关的试题类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2008年至2013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汉语文试卷》中清楚地看到。因此,不少教师在高考复习阶段会或多或少的忽视小说类文本。但是,随着新课改后第一次高考的日益临近,对于以前很少出现的小说类文本的复习就不能再忽视。反而因该重视这一文本的复习。
在复习小说类文本时我们应该关注那些知识点?应该设计怎样的复习环节?应该让学生掌握怎样的大体思路与方法?笔者就该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
1.引导学生掌握小说文本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做到能够进行整体感知
小说文本的主要知识点可以确定为故事环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故事主题,写作技巧这五个方面。复习时,要让学生在掌握有关这几个方面的知识点的同时,提高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许多来自牧区的藏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由于汉语基础差,接触少,在汉语文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背诵的知识点不会使用的现象,这往往是由于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机械性和整体联系的局限性造成的。所以,在对引导他们复习小说文本时,要想办法加强他们对于小说知识点的整体感知,引导他们感知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故事情节的布局安排,小说环境对人物、主旨的烘托,以及小说主旨的总结等等。在这里面,我们可以将小说文本的知识点总结为以下几点。
1.1故事环境。故事环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是构成小说结构的重要元素。它由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组成,决定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小说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一般说来,环境描写的作用不外乎是以下几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某种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在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时,应着重训练他们从点到面,从小处看到大问题的方法,灵活的用运这五个方面来回答问题。
1.2故事情节。故事情节也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是构成小说结构的重要元素。它是小说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故事情节安排由开端、发展、、结局四部分构成,在表现方法上有欲扬先抑,先扬后抑,铺垫,悬念,照应等手法。在引导学生复习时要注意帮助他们梳理清楚。
1.3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是构成小说的重要元素,小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在中长篇小说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来展现人物的形象,而在微型小说和短篇小说中人物的表现往往通过人物某一动作或行为片断,"闪现"人物性格、心理、情感、情绪、思想、意识和人物命运的某一点细微特征。这两种是有所不同的,但总的来说,引导学生分析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③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只要抓住这四个方面,一般对人物形象地感知就不会有大的偏差。
1.4小说主旨。一般来说,考试时常以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为主,这类小说的主题必须十分鲜明,它常常是以小见大,以微见著,以小事件或平常现象反映大的或感人的主题。把握这类小说主题的方法有以下三种: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联系作品的典型环境的精当描写;③有时还须联系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的动机。只要引导学生能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就可以了。
1.5写作技巧。对于小说写作技巧的鉴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会比较容易。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倒叙、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先抑后扬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短篇小说的构思技巧一般可以用表现新颖,表现独特、有悬念、有起伏,结构精巧,结尾出乎意料等来概括。
2.引导学生注重阅读,并能做到重点精读
复习小说类文本一定要注重阅读,尤其是掌握重点精读。高考试卷的阅读类题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题干的要求往往在所给文段中能找到与其相关的重点词句,这是出题者留给答题者的关键信息,是答题的密钥,只要能结合这些重点词句去组织答案,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由此可知,小说类文本的阅读鉴赏也会如此,所以引导学生注重阅读,并能对重点部分进行精读、细读,是做好小说类文本阅读题的关键。在学生做到重点精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结合题干要求,重读相关语段;抓住相关片段的重要信息、关键信息,结合主旨,结合文章整体,结合小说三要素答题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 小说教学 人物形象 典型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55-01
在语文高考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有关小说的试题,教师应该把握高考的命脉,在教学中围绕考纲,时刻引导学生掌握高考的动向,这样学生才能够做到有备无患,在考场中就会脱颖而出。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和工作实践来谈一下本人对高中语文小说考向的认识:
一、欣赏人物形象,细致入微
小说总是围绕人物展开的,通过人物的一举一动给读者展现出一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人物。学生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应该掌握欣赏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技巧。学生首先应该学会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来分析人物形象,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其次,学生应该从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因为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的场所。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对作品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法。再次,学生应该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作品中用以表现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件来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最后,学生还要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把握人物性格。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往往是通过小说中人物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学生通过分析作品的主题,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老舍的《马裤先生》中有这样一道试题: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这道题明显是让学生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就要分析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如一些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本文的:他叫了四五十次“茶房”,他叫茶房时声音太大,他挖鼻孔,拿八箱行李,把所有的衣钩都挂上自己的衣服,击打靴底上的土,擦手擦了一刻钟等句子就是关键句,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应该对这些句子进行仔细阅读和分析,慢慢思考这些句子所体现出来的人物形象: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斤斤计较、自私自利、爱占小便宜;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等。学生要学会欣赏人物形象,从细微处入手,这样在考试中才可以脱颖而出。
二、分析典型环境,情景结合
小说中的环境包含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的环境都会表现出来一定的意义,作者的描述并不是浪费笔墨。所以,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应该能够看到作者通过环境的描写,想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这就需要学生掌握环境描写的特点。
在进行景物描写的时候,通常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果是从空间上描写,作者往往都是由上到下,上下结合;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由四周到中心。如果是从时间上描写,作者往往都是春夏秋冬或晨午昏夜。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地向学生传授这些写作特点,以便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把握小说的内容。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是孤立存在的,一般情况下,环境描写都是为了衬托的。有的是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有的是为了衬托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故事气氛;有的是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的,有的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小说主题、奠定情感基调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小说中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一般也是通关过对人工设置的场景的描写,暗示社会环境;或是对作者的直接介绍反映出社会环境;或者是对任务的言行及相关关系表现出时代风貌和风土人情。描写的目的一般都是交代时代背景,反映社会习俗,表现思想观念和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第9车厢》中有这样一道题:“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关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请赏析文章中这句话的景物描写。这是小说中出现的一句话,从写景文字本身,学生可以获知其渲染凄凉、荒芜的氛围;再根据情节,学生会发现故事的荒唐,更感知到人在其中的无助感。这里的景物描写也暗示了人们荒唐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学生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关于景物描写的鉴赏一般应该从营造意境、设置故事背景、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情感等角度去思考,这就是高考的考向。
三、挖掘故事情节,把握故事
小说的情节来自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但却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小说的情节通常是有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的。由于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所以,在小说中,情节并不一定非要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去叙述,有时会省略某一部分,有时甚至会颠倒或交错。分析小说情节时,可以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寻找线索、抓住场面等方面入手,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结局这四个环节,同时注意情节安排的几个作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当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的这几个部分和他们的作用后,面对有关故事情节的问题,学生就会如鱼得水。
例如雨果的《报复》中有这样一道题: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在分析这道题的时候,学生就应该能够看出这是一道对小说某个情节的作用的考查。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是在文章的开头,分析其作用,首先要考虑小说首段的一般作用,比如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等等。其次,要考虑情节对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彭恩打电话是语气严厉、措辞犀利,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言辞尖锐的评剧人。
总之,学生掌握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典型环境,故事情节这几个方面在语文高考中就会轻而易举地解决小说中的有关问题,而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就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分析来不断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科学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提高。同时学生在阅读中还要掌握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小说的艺术审美;还要对小说进行个性化探究,剖析文章的创作背景和社会影响。经过这样的练习和阅读,学生的小说阅读水平一定会如芝麻开花节节高,面对高考也会应对自如了。
参考文献:
[1]周海峰 浅议高中语文小说的有效教学方法[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9.09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说;悦读;能力培养;把握;品析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9-0038-01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精心选入了一部分小说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深受学生的喜爱,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文素养的最好资源。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借助完整的故事情节展现社会问题,小说教学就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独特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一、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
小说要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凭借的手段就是人物、故事情节和相关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小说的关键因素,让学生充分体会小说的深刻内涵。在初步感知文本的时候,要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整体把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复述文本情节,这对学生的深度阅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形成初步的感知,然后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三顾茅庐》,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照怎样的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大家可以自由结成小组,看看那一小组表现最好。”教师的激情引导让学生的竞赛意识被充分激活,纷纷认真地阅读文本,概括文本的主要情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认识到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说的是刘备前往隆中两次请诸葛亮出山,但是都没有成功。第二部分是刘备第三次去请诸葛亮,这也是文本内容的。最后写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样学生对文本的故事情节有了整体感知,为下面的深度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之后进行文本内容的概括,鼓励学生进行复述,这样的环节设计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性的感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品析写法,认识人物形象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人物形象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故事情节中占据了中心的位置。在小说创作中,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非常丰富。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深入认识人物形象,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应将引导学生品析文本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精读文本,寻找相关的内容:“同学们,在《半截蜡烛》这篇课文中,作者刻画了非常丰满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是因为作者使用了丰富的写作手法。下面就请同学们找一找文本中关于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神态的描写,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学生在精读文本的过程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例如,学生找到伯诺德夫人智斗德军的动作“急忙取”“轻轻吹”,语言“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以及神态“镇定沉着、临危不乱”等。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点进行深入体会,这样学生对伯诺德夫人的冷静、机智以及勇敢会有透彻的解读。在学习小说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品析文本中的写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让小说阅读课堂更加丰富。注重对小说写法的分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组织活动,体验作品内涵
学生活泼好动,在学习小说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展示自我,主动学习,深入文本体验作品的内涵。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遵循开放性的原则,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例如,在教学《船长》这篇课文时,在导入阶段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同学们,你们最理想的职业是什么?”学生的答案虽然各不相同,但抒发的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那么,你想过做一名船长带着一船的人出去游玩吗?”很多男孩子表示做一名船长很不错,可以开阔眼界,还能给他人带来快乐。看见学生的情绪越来越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看一看文本中的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还可以鼓励学生选择文本中的一个情节进行表演,并且体会船长的形象。学生喜欢表演,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组织的课堂讨论以及即兴表演的环节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刻体会。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说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阅读小说的快乐,由“要我读”变成“我要读”,构建高效的“悦读”课堂。“悦读”小说,接受小说文化内涵的熏陶,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让小说阅读课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一、发展学生认知性思维,把握阅读文本的整体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的认知性思维,引导学生自读文本,感知语言材料,丰富感知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结构脉络。如,我在教《范进中举》时,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边读边思考:《范进中举》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小说精心描写了哪几个场面?初步感受一下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小说描写了哪些人物?这些问题是为整体性掌握课文内容和结构而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课文建立整体意识,大体抓住课文的“纲”。
如果学生初读课文,能够了解小说中范进二十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20多次,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举。几十年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竟然欢喜得疯了。了解范进中举前、范进中举后的境遇这两个场面。知道胡屠户、张静斋、众邻等人物对范进态度的变化。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实际上得到了认知思维的训练。
二、启发理解性思维,探究阅读文本的问题
在阅读的初始阶段,认知性思维呈现一个整体影像,但这个影像一般比较模糊、粗糙,仅似作画打下的轮廓,它不能满足阅读主体的心理要求。阅读主体的愿望要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弄清文本的丰富内容和意蕴,与作者交流情感,探究文本中的意义和主旨,从而建立更深刻、更具体的思想联系。要达到这些要求,主体就得依托理解性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理解性思维表现为具体问题、综合问题、概括文章主题等,如《范进中举》关于主题思想方面的挖掘、深度的探究,需要学生经过一番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理解性思维的活动。在探究主旨时,我主要以两个问题引领学生:1.范进为什么发疯?2.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成为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学生讨论后对主旨的理解就明确了。除小说主旨外,要对小说里的人物,如,胡屠户、张静斋、众邻等性格进行分析。所有这些训练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理解性思维的提高和发展。
三、鼓励评价性的思维,构建阅读主体的价值观
评价性思维是指在评价认识活动中产生的思维心理过程。由于评价反映主体对客体的感受认识、理解和态度,因此,评价性思维具有批判性特征,表现了主体对客体肯定或否定、支持或反对的情感态度和倾向。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对文本进行评价,既可评价文章内容和性质,也可评价文章的技巧风格,还可以评价文章的时代作用及文章的情感态度和倾向。如,在教《范进中举》时,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评价,小说中的胡屠户是作者着力刻画的艺术形象,他对范进的态度:中举前:他骂范进“现世保”“癞蛤蟆”“尖嘴猴腮”等,对范进动辄训骂。中举后,他称范进为天上的“文曲星”“贤婿老爷”。引导学生精读这些语言材料,品出其中的味道来,鼓励学生对胡屠户这一人物性格作评价,学生就会对欺贫爱富、自私虚伪、趋炎附势的人物有了深刻的认识。让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评价,一定会加深他们对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理解。
四、培养创造性思维,塑造阅读主体的人格
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求新求异,上课时应引导学生从平常的问题中引发新思路,我常用以下方法:
质疑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多思多问。如,有的学生发问,“好了!我中了!”范进此时的心态是什么?也有学生问,范进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考得一个秀才,为什么当时读书人非得走这条路?这些都是学生独立阅读时,善于动脑筋思考发现的新问题。经常让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课程标准》中规定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因此,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能力目标: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感悟作品优美的形象。
2.过程、方法目标:体验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
3.情感目标:体会崇高善良的人性美;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去爱别人。
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我充分体现课改精神,落实课程标准,既注意知识技能的传授,又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提升,着力促进三维目标之间的整合,使学生在三个维度上都学有所得。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作者对小人物身上人性美的歌颂,进而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层层设置悬念的精巧结构。
二、教法分析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授课采用创设情境法,诱思探究法,讨论交流法等。
首先充分落实诱思教学思想。立足教材文字浅显,篇幅较长的特点,一改逐段分析,逐层讲解的套路,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筛选涉及环境、情节、人物、写法、主题五方面的典型问题,精心组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开展听、读、议、写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活跃思维,掌握知识,在生生,师生,生与文本的多边互动中解决疑难。其次运用讨论交流法。为了保证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及教学结构的最优化,各知识点均采用“探究―研究”,即“阅读―讨论”的步骤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小组合作,在交流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形成共识,共同提高。创设情境,主要抓课堂起始,采用讲故事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
三、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麦琪的礼物》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为重中之重。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时,教师先提供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确阅读小说的通法:⑴明作家,知背景;⑵读小说,析要素;⑶再读小说,理情节;⑷深分析,挖主题。然后教师示范,提出系列问题,让学生运用并掌握方法,顺利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过渡;进而延伸迁移,完成得法于课堂,用法于课外的飞跃,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引人入胜的故事。教师用关于作者的故事来导入,既切合小说的特点,又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这位由囚徒到作家的人是谁?他的创作风格是什么?《麦琪的礼物》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知人论文
了解作家,丰富背景知识,为理解课铺垫。
(三)书海导航
进行学法指导,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四)奇文共赏
速读课文,师生“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抛出精选的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析要素,理情节,感受“欧・亨利情节”之巧。
精读课文,探究、感受德拉形象之美,感悟小说主题:爱是至高无上的。先指定学生诵读描写德拉肖像的句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冲击学生的听觉,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创造出一幅幅德拉的美丽画像;继而评价德拉,让学生各抒己见,理解德拉美的本质在于她有一颗纯美的心灵,她为了丈夫而牺牲自己的最爱,她的美是厚重的,是双重的。最后深挖德拉形象的内涵,揭示小说主题:真挚的爱情是最贵重最值得珍惜的礼物,只要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去爱别人,我们的世界就会充满圣洁温馨的人情美,人性美,我们的礼物就是最贵重最值得珍惜的无价之宝。
(五)激情创作
文学作品能丰富我们的情感。为了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请同学们用形象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献上一句诠释爱情的话。以“真正的爱情是……”开头,可引用,可独创。
师抛砖引玉:
真正的爱情是“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执著。
真正的爱情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沉重。
真正的爱情是一树枫叶,经历秋霜的洗礼,更能绽放璀璨的红艳。
小说,典型地表现生活的叙事文学形式之一;它是“形象”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创造性构思的艺术,综合地有创意地运用表现手法的艺术。小说的篇幅一般较长,故事性比较强。学生读起来也比较有兴趣。但是,缺少教师指导的读往往是学生的泛泛而读。并不能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小说的阅读教学主要解决两个关键字:读和品。
一、小说的阅读。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我在平时的小说阅读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采取的阅读方法是圈画批注阅读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于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或者说困惑的地方圈画出来,对于自己有感触的地方就把自己的感悟在有关段落或语句旁边的空白处,用简洁的语言批注出来。这样在读完之后,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一个是解决困惑的地方,一个是交流精彩的地方和自己的感触。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品奠定基础。
二、小说的品。主要来品人物和语言。
人物的品析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等的有关语句的描写来进行。因此,在品析时,就让学生找出有关这个人物的所有的语句,尤其是关于描写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让学生对这些句子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品析人物的目的。
语言的品析主要抓住一些特殊性的句子和有特殊词语的句子。比如一些修辞性的句子和有特殊含义的句子,还有一些景物描写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有特殊的作用,要引导学生能够进行具体品析。
优秀的现代小说,无论长短,每篇都是一个精美的世界。阅读,就是在这个世界中读者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的交流。对小说的阅读和品析,我们自然可以每篇侧重一两个方面。通过长时期的阅读品析,我们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阅历,获得智慧,获得才华,获得情趣,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开阔、充实和优美。
下面以澳大利亚的作家泰格特的微型小说《窗》为例,谈谈在微型小说教学中,巧妙留白,精彩补白,提高微型小说教学的课堂效率。
一、默读课文,课堂时空留白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的默读要求是:“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针对初二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微型小说《窗》一千三百多字的篇幅,笔者没有布置预习,而是上课后发下删节版的微型小说《窗》,让学生默读课文五分钟,创设了五分钟的课堂时空的留白。
新课程实施后,为了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很多语文教师放弃齐读的方式,让学生选择“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但是学生喜欢的阅读方式不一,有的喜欢高声朗读,有的喜欢默读,阅读时,往往是“鼎沸”的读书声此起彼伏,默读的学生深受其扰。笔者认为,微型小说教学应该给学生留下默读的时间,留出静静的享受微型小说艺术魅力的心灵空间。
五分钟的默读,除了学生翻阅书本的唰唰声,连一些教师喜欢播放的舒缓、优雅的背景音乐也都一律省去,学生在声音的留白中,自然进入阅读、欣赏、品味的境界中。因为,微型小说自身的语言魅力、文本魅力胜过一切华美的音乐,再优雅的乐曲只会剥夺学生全身心进入微型小说艺术世界的机会,扰乱学生阅读小说所需要的安安静静的心灵空间。
微型小说的高效阅读教学,教师要避免“人声鼎沸”、“丝竹乱耳”的喧哗,善于设计课堂的时空留白,让学生运用默读方法,直接感受微型小说的艺术魅力。
二、复述情节,故事内容补白
复述情节,是直接了解学生对小说内容、人物、场景和细节感知的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完整复述故事情节,看起来容易,说起来难。语文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复述还算完整;能力弱的学生,往往把完整复述变成丢三落四的简单概括。所以,按照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以让复述能力强的学生,根据自己对情节的阅读理解来复述;也可以提供必要的情节的提示,让复述能力弱的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示语句,来补白式的复述故事情节。如笔者提供给学生如下的提示:
故事发生在 ,里面有 ,其中一个是 ,另外一个是 。这位病人给另外一位病人栩栩如生 ,另外一位病人由起初 ,到后来 ,甚至到最后 。一天晚上, ,
最终, 。过了几天,剩下的病人 。
在这段提示中,既包括了复述情节必须包含的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环境,又包含人物心理的变化,最终通过复述使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一个完整的理解,也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微型小说的高效阅读教学,教师要避免不着边际的“完整复述”,精心设计复述情节的留白,让学生利用填充提示进行补白式复述,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然,对于复述的语言不要苛求其精确,只要基本合理就可以了,因为复述故事情节,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三、想象场景,创新朗读补白
《窗》的两个人物形象特征非常鲜明,传统的小说阅读教学,主要抓人物的描写性语句,蜻蜓点水,未必能深入到人物内心,笔者对四到六自然段的描述,采取补白式创新朗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生动的补白,感受近窗病人描述画面的美丽动人,在场景补白、创新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近窗病人心灵的美好。比起那些朗读第四自然段文字时,用图片补白来进行场景还原,剥夺学生想象的做法,朗读补白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充分体现微型小说高效阅读教学中补白艺术的魅力。
笔者是这样启发学生的:“请同学们加入生活体验,创新朗读。在四到六自然段的描述中,选择一个场景,添加一些内容,再现描述中的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近窗病人描述的栩栩如生。”
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选择了一些场景进行留白,朗读补白出这样的场景:“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呱――呱――’,一群群野鸭不停的叫着,扑棱棱的飞起,在远处湖面上落下,激起一片晶莹的水花。‘嗨,那儿有一群野鸭,我们赶紧过去!’‘我正好有点面包,我们去喂喂野鸭吧!’公园里的孩子们扔面包喂着鸭子,一群鸭子,一哄而上,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相恐后。活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一条条鱼儿纵身跳出水面,引得垂钓的大人一阵尖叫。”通过创新朗读,学生对有字处进行留白,合理想象场景,运用朗读补白,不但感受到靠窗病人心灵的美丽,描述得栩栩如生,也通过远窗病人由听得津津有味,逐步产生出羡慕嫉妒恨的心理,最终见死不救的心路有了深刻的认识。
微型小说的高效阅读教学,教师要善于从场景罅隙处入手,进行留白挖潜,运用补白的方式进行创造性朗读,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想象,进入人物心灵深处,水到渠成地理解、分析人物。
四、结尾留白,补白感受魅力
《窗》的小说结尾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的结尾”,很多教师往往让学生分析结尾有什么好处,或者让学生进行想象续写。笔者觉得,如果先对结尾巧妙的留白,再让学生补白结尾,然后进行对比,那么,学生对“欧・亨利式的结尾”的艺术效果自然就有了深刻的体会。
所以,笔者教学这篇微型小说时没有布置预习,也没有使用课本,而是发了去掉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的删节版课文。在人物分析最后,告诉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请你合理想象,给小说补上一个结局。”因为没有先入为主的阅读印象,学生不用“戴着镣铐跳舞”,充分的调动创造性的思维进行写作,补写的结尾开放而多彩。比如:
有同学写道:“他看到的只是一片丛生的杂草,堆满各种生锈的医疗器械。 第二天,当医生对这个病人进行检查时,发现他的病情越来越重,为什么?谁也不知道。第三天,当医生来检查这位病人时,发现他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两眼空洞地望着天花板,手还在向着电铃那个方向伸着,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死了。他们又叫了几个人,把他抬了出去,就当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
还有学生这样结尾:“同伴所说的公园一片凄凉,所谓湖水不过是一潭死水。周围没有顽皮可爱的孩童,有的不过是枯死的老树,偶尔惊起几只乌鸦。没有幸福甜蜜的情侣,甚至没有成双成对的鸟儿。所谓争奇斗艳的花朵,不过是泥土中的几座坟墓。生机勃勃其实都是死气沉沉。商店、闹市区,也不过是一片荒凉……”
当我把泰格特原作的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揭示出来后,学生一片惊讶,这时请学生说说微型小说结尾的妙处,学生自然就理解了“出人意料、短小精悍、别具匠心”的“欧・亨利式的结尾”的艺术效果。
微型小说的高效阅读教学,教师要在小说情节的关键处运用留白,让学生想象情节的发展,既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创作补白的激情,又可以锻炼学生写作能力,通过习作和作者作品的对比,学生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微型小说创作的艺术魅力。
只要我们能深入钻研小说文本,巧妙地设计课堂留白,有效地利用文本留白,引导学生精彩地补白,微型小说的高效阅读教学,必然绽放出留白和补白艺术的动人光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小说鉴赏教学由表入深有三个层面:浅表性教学、深入性教学和鉴赏性教学。浅表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对语言和人物形象的感受能力,教学形式多数是阅读、识记、积累、感悟小说情节,对人物的初步认识实现浅表性情感体验,唤起个体经验,以达到熏陶、感悟、陶冶的目的,具有强烈的感性色彩。深入性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深层次的理解,教学形式一般是对人物、情节、环境等展开分析、归纳、综合,达到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写作意图、写作方法等提高学生认识的目的,具有逻辑的理性色彩。鉴赏性教学通过激活学生的情感、经验、想象、联想等个体因素,深入文本又跳出文本,对小说进行个性的阐释和发挥,达到创造性地理解小说文本,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丰富的想象和联象能力、自主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的目的。这里必须说明的一点是,浅表性教学、深入性教学和鉴赏性教学不是孤立毫无联系的,它们彼此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是合作、互融、共生的一种形式,这种融合渗透是小说教学的特点,需灵活处理。新课程小说鉴赏教学的过程可以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一、浅表性教学阶段
这一阶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分三个步骤。
1.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情感
在学生阅读小说文本时,有效地激发学生,使学生以主动的学习方式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和审美等来初步感知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作出初步判断(情感判断、知识判断、价值判断等),形成初步的浅表性认识。比如,可以印发一个问卷调查表,按如下内容设置:(1)到目前为止,你读过哪些小说:小学;初中。(2)你喜爱看哪方面的小说?A.①古典小说;②现代小说。B.①外国小说;②中国小说。C.①言情小说;②武侠小说;③历史小说;④文学名著。(3)哪几部小说打动了你?试扼要分析原因。(4)谈谈你对编入中学课本中的小说篇目的看法。A.多了;B.少了;C.合适。(5)如果你是老师,该怎样教小说?(请畅所欲言)通过问卷调查,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了解学生阅读小说的数量;(2)了解学生阅读小说的态度倾向;(3)了解学生阅读小说的情感倾向;(4)掌握学生愿意接受的小说教学方式。当我们采取测试或问卷调查诊断学生的起点能力和情感态度后,要综合分析所得结果,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测试与问卷,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中去,和他们一同讨论作品中的疑难点,一同走进文学的海洋中同欢乐共忧伤。只有在和学生频繁的交流沟通中,才能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才能洞悉学生的内心情怀,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2.教师、学生和小说文本进行对话交流
教师、学生和小说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即包括师生交流(以小说文本为中介、为话题),教师和小说文本的交流(备课),学生和小说文本的交流(预习和课堂阅读)。交流就是对话。以我的经验和听课中的心得体会,针对初中生提出“四遍读书法”,对小说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四遍”,即读四遍并完成八个目标。
第一遍,浏览读。完成两个基础目标,即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和识记主要人、事、物。第二遍,快速读。完成两个达标目标,即复述内容和理清层次结构。每分钟读完900个字(视学生的水平而定,不强行划一)。第三遍,仔细读。达到三个提高目标,即理解字、词、句,圈点摘要重要句子、段落,读的速度一般跟朗诵相同,并能读出感情,要求每分钟180个字(以学生的具体水平为准)。第四遍,品味读。完成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任务。速度按实际出发,非重点文字可以一带而过,深入推敲品味关键词语、重点句子、重点段落。
浏览读与快速读让学生把握小说的情节,理清小说的结构,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所表达的主题;仔细读帮助学生品评小说的艺术特色,鉴赏小说的艺术风格。这种分步骤的阅读方法,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走进作品。
3.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学生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深入作品的每个角落去发现作者的意图,领会作品深刻的主题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从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小说环境等展开分析、探究、延伸、拓展。契诃夫的《变色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线索式的人物。小狗的主人是将军时,警官奥楚蔑洛夫就称它为名贵的、娇贵的、怪伶俐的小狗;小狗的主人不知道是谁时,奥楚蔑洛夫就称它为疯狗、下贱胚子、野狗。所有的行为――骂、赞、教训、斥责、蔑视、恐吓,始终围绕着小狗的主人是谁而展开,可见国家的法律是有权有势的人的法律,而穷苦人民活在这个社会根本就没有得到任何的保护。
二、深入性教学阶段
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品赏,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只有深入作品的主题,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由初始的稚嫩状态逐渐上升到作品的认知层次,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可以采用以下五种方式来探究。
1.讨论式探讨
学生通过浅表式的学习后,提出自己还不能理解的问题,进行相互讨论。方法有从下到上,从分散到集中,也可直接以小组为单位或自由组合开展讨论。如《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段质疑:杨修为什么会死?被谁害死?为什么要害死他?不害死不行吗?当然,有时有的学生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或学生没有提出任何问题,教师要有两手准备: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段落或相关文字,开展小组讨论,力争让学生说出更多的答案,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争论。讨论时,教师巡视,掌握讨论情况,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把学生晾在一边,让学生有充分发言的机会。
2.读写结合
听说读写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进行到一定的深度时,应加强读写的训练,先读再写,以写促读。尤其是篇幅较长的小说,如《智取生辰纲》,可编故事梗概:杨智智送,吴用智取。把智送“智”的地方画出来,把智取的“智”找出来,看看谁的“智”更高?然后把学生分成两拨:假如你是杨智,你还有更高超的“智”来避免生辰纲被劫吗?假如你是吴用,你还可以想出更高明的办法来劫吗?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利。
3.辨析辩论
辩论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一个途径,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可在上课前把关于教材中的重要问题的不同观点介绍给学生,要求学生深入钻研文本,理清作者的意图,确立自己的观点,选择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辩论。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读了一辈子的书,却一事无成。而《范进中举》里面的封建文人范进,终考取了一个进士。两个作者安排这两个主人翁的“演出”大相径庭,体现了两位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对造成这个结果的社会持什么样的态度?(都对读书人同情;《范进中举》的作者对科举制度抱有幻想,《孔乙己》的作者则彻底否定科举制度。)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深入钻研课文,也有利于学生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4.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发散学生思维的一剂良药,对那些思维贫乏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积极的训练,使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起来,改动小说中的一些情节,或续写小说,进行一种再创作的思维训练。如《范进中举》中,假设范进中举只是一场梦,再给他写个续篇等。这样做,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训练。
5.引入表演
学生正处于发育的时期,活泼好动,表现欲旺盛,想象力丰富,有着很强的参与欲,对一些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的课文,如《智取生辰纲》《变色龙》《范进中举》等,可引导学生改编成课本剧,并组织学生排练演出,令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互结合。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但能进一步巩固第一课堂的教学成果,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三、鉴赏性教学阶段
创意性学习阶段是学生个体以小说文本为载体展开个人再创造的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可分三个步骤。
1.走出小说本身的束缚和局限
如《杨修之死》,可以从情节上反弹琵琶,向学生设置三个问题:(1)如果杨修不是耍小聪明而是发挥真正的聪明,曹操会重用他吗?(2)假如杨修教曹植不被曹操知道,曹植会不会当皇帝?(3)假如曹操对杨修言听计从,中国会不会提前统一?
2.为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插上翅膀
如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1)“我”半醒半昏迷时觉得身旁有一只狼,狼通常是成群结队生活的,这会不会是一只假狼,即幻觉。这个推测是否成立?如果这个人遇到的是一群狼,他是否必死无疑?他还能活着出去吗?(2)狼对这个人形影不离,直到被杀死,会不会是作者想赋予的另一种形象?这种形象又是什么呢?(3)如果狼是人生活中随时会遇到的困难、挫折、病死、离别,那这篇文章以“热爱生命”为题,又含有什么深意?对我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又有什么帮助或启发?我们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来替换文中的狼?
3.体现个体创造性成果
学生用口头作文或书面作文来体现个体创造性成果,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只有达到这个目标,前面所做的一切才有意义,才值得去实践。口头作文灵活,占用时间少,开展容易,且可以在没教师在场时进行,一般设在课前几分钟;书面作文是口头作文的整理成果,不管前面的工作多么漂亮,只有把这个东西整理出来,成果才可以可看性的形式存在。所以,创意性学习成果的表达,是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