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7:08: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服务民营企业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民营企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
民营经济可否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其不但是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同时亦为国有企业深入改革指出了思路与经验途径。由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来看,不管是民营企业的数量,或者是其对GDP,或者是其对社会就业,或者是其对技术创新(具备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计算)等方面的贡献,均超越了国有经济(廖淑霞、闵权凤,2010)。可是,依据一部分调研结果,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依旧不容乐观。宏观经济政策改变频繁,其虽是为企业保增长,可是政策改变易损害民营企业的产权,譬如信贷控制与金融抑制政策导致的民营企业融资难等矛盾。
转型期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策略
受资源环境制约状况加剧以及外部竞争日渐猛烈的影响,民营经济之先发优势业已不再突出,增长后劲日渐乏力,及至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陷入瓶颈。为了处理中小型民营企业之生存危机,推动其健康发展,政府应当及时实施转型升级(刘小泉等,2011)。只有采取转型升级,方能让中小民营企业摆脱困境。具体应当注重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保持民营企业私有体制战略转变的可持续发展
民营企业改革显著落后于社会其他系统,增大了运营的难度。若达到可持续发展,首先一定要保持民营企业私有体制之战略转变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把企业运营的战略转变、服务形式的战略转变、竞争模式的战略转变予以引导,一定要强化民营企业的内涵建设,达到现代化管理、达到科学化管理、达到系统化管理(曹凤岐,2010)。其次是产品方面, 目前,处在供过于求的买方服务市场,没有给企业发展带来很大的空间,可厂家林立,反映出资源过剩,企业没有充分发挥出其效率,致使各企业之间混乱的、内耗性质的竞争愈演愈烈。
(二)民营企业要坚持合理利用资源
科学利用资源,属于改革的一大方向。供过于求造成资源的浪费与不合理运用 ,有部分民营企业由于盲目攀比心里,对企业的向外延伸拓展一味追崇,譬如2011年9月我国最大民营眼镜企业――温州信泰集团,把短期贷款用在符合长期投资项目的太阳能行业,导致资金链断裂,集团老板胡某“出逃”美国,险些引起温州民营企业连锁的倒闭浪潮。因此,温州信泰集团案例为民营企业负责人在现实工作中摆脱盲目性提供借鉴经验。
(三)民营企业要由“规模外延粗放型”转变为“质量内涵效率型”
民营企业业主往往对企业内涵建设内容思考较少,企业发展应当由“规模外延粗放型”向“质量内涵效率型”转变。发展的模式也要由以往的粗放模式经营向低成本、低消耗、高效、低碳、绿色之集约类型发展模式转变(即一是经济增长由粗放模式转为集约模式,二是指体制上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民营企业解决就业问题成果突出,挑起了“富民”的重担;民营企业因受政策“玻璃墙”限制,企业融资困难,生产环境恶劣;民营企业经济效率比国企明显,“民进国退”才是正确选择。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表现
(一)民营企业得到的贷款比重比较低
民营企业不仅取得银行贷款存量的比重低,而且增量也在趋缓,在某部分地区和某种特定时候,及至为负增长,尤其是为大多数的新生中小型民营企业,仍旧不具备盈利记录,申请得到银行贷款的能力愈加困难。
(二)民营企业融资途径比较单一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依旧是依赖银行贷款。可因为大多数民营企业未参与过企业的资信评估,加之担保困难,因而商业银行通常不愿贷款抑或贷款很少。有另一侧面来讲,民营企业本身具备的资金不足,内部资源融资匮乏。
(三)融资政策有重国企轻民企倾向
在大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方面,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对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讲有着很大的待遇差别。而贷给中小型企业的贷款中,大多数的银行贷款都是首先选择贷给国有中小型企业,其次贷给“三资”企业,民营企业排在最后获得的贷款最少。
(四)民营企业同银行的融资关系存在短板
前些年,一部分民营企业普遍存有逃、废、赖银行债务现象,给银行带来了很大损失,有损民营企业形象,挫伤了银行的经营元气与投资的积极性。民营企业的高倒闭率与高违约率以及银行信贷管理之高成本率,导致银行很难保证遵从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原则,而最后促使银行不愿向民营企业贷款。
(五)民营企业融资的中介服务系统不健全
一般商业银行贷款主要面向大型企业,农村信用社则把服务者定位在“三农”,专门给中小企业相对金融部门缺位提供服务。在直接融资方面,因为我国当前采取“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规模管理模式,民营企业很难发行债权模式直接融资,股权融资相对民营企业来讲更遥不可及。此外,担保部门设置不完善,运转不规范,再担保部门目前还没有建立,缺少社会化资信评估部门等均为民营企业融资带来了困境。
破解民营企业发展中融资支持困境的创新对策
民营企业在转型期的融资体现出很多特征,民营企业资金的融入、融出的主体,民营企业融资的市场、环境等均与发达地区存有很大程度的差别,并且明显反映为“企业贷款难、银行放款难”之两难格局。本文基于上述对民营企业转型中的融资问题的分析,探讨指出破解民营企业发展中金融支持困境的创新对策。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鼓励金融部门有针对性地支持民营企业的融资
鼓励银行等金融部门针对民营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予以相应的融资支持。民营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因本身资源能力属于一个逐渐累积、陆续增强的过程,所以融资能力也定会经过不断提高的过程。银行等金融部门要在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依据其资源积累状况及融资能力强弱,创造相应的融资服务支持,在适应民营企业金融支持要求的同时,提高银行等金融部门资金利用的安全性,减低风险系数。
(二)鼓励金融部门参与民营企业的战略规划
鼓励银行以及其他金融部门参与民营企业的战略架构,把握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及金融服务需要。战略即企业发展理念的宏观方针,决定着企业于中长期内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卞志国,2013)。自2007年遭受全球经济危机冲击之后,我国企业逐渐注重战略发展规划架构的重要性,愈来愈多的民营企业开始由审视外部环境机会与挑战威胁出发,架构适应企业本身资源能力的战略设想。银行与其他金融部门能够逐渐参与民营企业的战略规划架构中来,把握民营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方向与趋势,给民营企业创造了适应其战略发展目标的全面金融服务。此外,银行与其他金融部门利用直接参与民营企业的战略规划架构,更加明晰其潜在金融服务需要,为银行与其他金融部门的金融服务创新创造支撑。
(三)鼓励民营企业培育内部金融服务机制并搭建自身金融服务平台
民营企业在融资阶段中,或是依赖本身累积实施内源性融资,或是在外源性融资阶段中构成较大成本。民营企业能够借助搭建本身的内部金融服务平台,优化整合企业金融资源配置,减轻融资成本,增大融资的便捷性(邓江花、姜冬梅,2011)。具体可从如下两方面加以说明:
民营企业能够在内部构建财务结算中心抑或建立本企业的财务公司,借助这些组织机构,构成民营企业的资金池,对民营企业总体资金实施集中管理、统一调动分配,增大民营企业的内部融资能力,提升资金利用效率,使之对民营企业及下属分公司的筹资与资金融通起积极促进作用。
民营企业能够参与投资金融领域,包含参与设置小额贷款、创业投资等公司与乡镇以及参股地区银行等金融部门。
总的来说,民营企业利用搭建自身的金融平台,构成一个包括金融部门的内部资本市场,优化了民营企业资产配置,有效减低了民营企业外源性融资之交易成本。并且提高了企业资本运作的能力,同实体经济发生协同效应,依赖“产融结合”的内生金融系统驱动企业达到市场价值最大化。
(四)创新金融监管措施以降低民营企业在金融领域的风险
同国企相比,民营企业于金融市场中通常处于弱势。就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来讲,更要由降低民营企业于金融领域中之风险出发,构建并维护一个良性运转的金融发展环境。主要应当注重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并完善金融监管机制。目前金融监管机制中还有一部分盲区,譬如对私募基金、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等,缺乏明确的监管法律根据。并且,拓展金融监管领域,将金融创新产品、跨国金融部门、金融服务公司等放于重点监管对象之内,特别应重点对金融衍生品、场外等市场采取监管。
2.审慎进行金融开发。目前我国业已全部履行了加入WTO对金融开放的承诺,外资金融部门能够在我国从事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服务业务。我国金融行业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增添了金融行业空间的风险因素,金融的对外开放促使金融监管应对严峻的考验,新形势下一定要协调好对内、对外市场的监管。对内监管即做到在提升本土金融部门国际竞争力的同时控制金融风险。对外监管即做到在扩大开放的同时控制外资对我国金融资源的入侵,防止外资在进入与退出时给我国金融秩序带来消极影响。
3.推进金融创新并强化风险控制。相对发达国家来讲,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潜力与创新领域很大,可是由于监管系统中的漏洞比较多,风险控制机制还不健全,易受国际资本与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变动的冲击(李刚,2010)。一定要坚持金融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宏观调控与监管能力相适宜的原则,在推动金融不断创新的同时,强化风险控制与监管。
关键词:企业管理;发展瓶颈;民营企业;突破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我国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业竞争,还要面临国际市场带来的压力。我国加入WTO为外国企业进入我国市场提供了机会,与外国大型企业相比,我国民营企业一没有技术优势,二没有资金支持。因此,在这种大背景许多企业发展遇到瓶颈,甚至一些中小企业更是面临破产。不得不承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商机,也带来了竞争。民营企业想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迎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积极提高管理水平,改进经营管理策略,构建专业营销团队,引进高科技人才。
一、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瓶颈
当前社会不论在任何国家中民营企业都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占据着主导地位,自然我国也不例外。自我国经济转型后,国内就涌现了大量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是促进国家经济繁荣发展的核心力量,已成为了当前我国经济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发展中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有着明显差距,不仅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且整体运营实力较弱,并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经营管理模式粗放,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较差,所以平均寿命较短。尤其是中小企业,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在两到三年之间。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多数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瓶颈,主要为:生产规模小、发展缓慢、人才匮乏、技术滞后缺乏创新、缺少管理意识、经营模式落后。近十年来我国民营企业普遍没有大起色,但总体数量却十分庞大。因此,市场竞争压力巨大。
二、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瓶颈突破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并且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背景下,会进一步促使产品价格持续走低,造成利润率下降,加之我国多数民营企业并不具备较强风险抵御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民营企业必然面临经营困境,难以得到发展。民营企业想要持续发展下去必须顺应时展,积极改变经营策略,引进人才、丰富融资渠道、加强技术创新与研发。下面通过几点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瓶颈突破措施:
1.突破传统经营模式
目前我国很多民营企业经营依然停留在老模式、老思路当中,并没有随着时代变化寻求创新和突破。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高度普及。现如今许多领域已融入了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企业经营模式,颠覆了传统销售方式。电子商务销售模式下售前服务不再受时间、空间、地域限制,可通网络完成售前沟通,大大降低了售前服务成本。售中可通过在线订购及支付或转账来完成,有效缩短了服务流程,节省了企业人力物力省去了繁琐的交易程序,提升了经济利润。售后同样也可以通过网络来提供服务,电子商务背景下售后服务效率更快、反馈效果更好。电子商务的应用不仅简化了销售流程和环境,更提高了销售效率和效益,促进了企业持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应积极对电子商务极进行应用,突破传统经营模式。
2.引进专业人才
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优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离开人才企业发展很难得到实现。民营企业想要持续发展下去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专业人才。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往往一些专业人才自身携带大量知识技能,这些知识企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企业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更要学会留住人才,人才流失风险对于企业来说十分致命,不仅影响着企业正常运行,更可能导致企业商业机密的泄漏。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保驾护航,民营企业想要发展壮大必须提高对人才问题的重视。
3.构建优秀营销团队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积极,营销对于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营销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企业利润。一个强大的营销团队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能够为企业抢占市场。因此,构建一个优秀营销团队对于企业来说有着必要性,可以说营销团队的构建关系着企业兴衰。民营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发挥出企业自身优势。就要构建一支忠诚度高、协作能力强、勇于开拓、吃苦耐劳的优秀营销团队。销售队伍构建关系着产品销售以及日后客户的维系,优秀的营销团队足以改变企业命运。构建营销团队是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
三、结束语
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关系着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国家建设。民营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为我国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但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不难看出,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已不可逆转,民营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在逆境中求发展,就必须积极转变经营思路。
参考文献:
[1]周墨菁.我国民营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湖北职业技术经济管理学院,2012,13(11):119-124.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民营企业;产能过剩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4.030
自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仍然保持着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但是也面临着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资本边际效率下降等结构性问题,因此必须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企业淘汰低端产能、不断转型升级,重构产业竞争格局,提升产品品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
本文将以南通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在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南通民营企业发展路径,促进南通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
1南通民营企业特点
自2003年南通市提出“争创全省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目标以来,通过转变观念、大胆实践,使南通的民营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至2015年,南通民营经济占到全市GDP的65%、全部税收超过75%。其中,17家企业分别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全省民营企业百强榜单。民营经济总量占比逐年提高,且增速较快。可以说南通市民营企业在南通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内源性经济成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快了南通建设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的步伐。目前南通民营企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企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张,初显资本集约经营势头
南通自确立建立民营大市目标以来,民营企业得到长足发展。至2015年末,南通市民营企业的数量累计达17.3万家;到年末民营企业的累计注册资本金额达到7813.5亿元。2015年全市新登记个体户5.52万户,累计达46.8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资金数额581亿元,年末累计资金数额288.1亿元。2015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378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比重达74.7%;全年民营工业增加值1800.6亿元,增长13.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62.0%。民营企业正在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相继涌现出综艺集团、中天科技、文峰集团、联发纺织、南通二建等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大集团。
1.2支柱行业初具规模
南通素有“建筑之乡”之称,建筑业发展历史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规模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全市经济支柱之一,产值仅次于工业,位居第二,而支撑南通建筑业发展的主要依靠民营企业,以南通三建为例,多年来位居居南通民营企业领头羊位置,此外现代纺织、船舶海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子信息等产业也为民企提供了广阔舞台,从各行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看,比重较大的依次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16.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12.0%、纺织业占10.5%、通用设备制造业占8.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6.1%,以上五个行业的总值占民营工业总产值的53.9%,已成为支撑全市民营工业发展的支柱行业,充分展示了南通民营企业具备的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实力和优势。
1.3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份额大
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其在解决劳动力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通市民营企业增加值、上缴税金快速增长,其增速高于全市国民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长。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税收总额344.3亿元,四年间年平均增长22.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4.3%,较2010年提高6.6个百分点。2014年南通民营企业吸收从业人员年均人数达到58.3万人,四年间年平均增长7.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2.3%,较2010年提高4.1个百分点,在上缴税收收入方面。
2南通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南通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在全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南通民营企业也普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缺乏创新、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制约着南通民营经济的发展。
2.1产品结构欠合理,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层次较低
经过长期发展,南通民营经济产业结构形成了轻、小、加的发展特点,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产业上,如纺织、服装、建筑业、商贸等,近几年来,南通民营经济投资总量虽然在迅速增加,但是仍主要投资于技术含量低、竞争激烈的传统产业领域,而进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则较少,技术密集型工业、深加工度工业发展速度较慢,所生产的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竞争力不强。如以现代服务业中的服务外包产业为例,南通市仅占江苏省的1.7%。
2.2创新水平低下
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南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关键技术及核心设备对进口依赖度很高。南通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不足1%。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以海安、如皋、如东为例,小纺织、小食品、小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占多数,科技含量低,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企业设备陈旧,生产落后,污染严重,产品档次低,科技缺乏创新。长期创新投入不足,导致南通民营企业特色不够明显,特别是对市场缺少深度细分,导致市场资源争夺激励,民营企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2.3产能过剩现象较严重
目前,受体制因素、发展阶段和发展理念等影响,南通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产能普遍过剩现象,以南通钢丝绳行业为例,该行业由155家规模以上企业、240家小微企业、188家个体工商户组成,产值约250亿元左右。但普遍存在设备旧,目前产能1万吨以上中型企业仅为33家,有7成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80%,5成以上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50%。而其他行业,如船舶行业造船产能利用率为74%,钢铁行业粗钢、生铁产能利用率只有76.3%和77%,产能利用率均低于国际水平。产能过剩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亏损严重、企业职工面临失业,同时也使导致能源资源短缺、市场出现恶性竞争,银行坏账增加等问题,直接危及产业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团结。
2.4民营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尚未解决,融资渠道单一
南通民营企业虽然在南通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但资金短缺的问题一直存在,成为制约着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银行在选择服务对象时,主要考虑的是风险相对较低的国有控股企业、大中型民营企业或“三资”企业,而南通市民营工业以小型企业为主,因此从银行取得贷款的难度较大。根据对2015年四季度南通民营工业景气调查数据,46%的被调查企业存在流动资金缺口,与三季度相比,增加了6%;同时企业贷款余额出现下降,同比下降08%,其中小型企业贷款余额同比下降1.9%。除此之外,民营企业而上市融资由于对注册资金、经营业绩等要求较高,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次国民待遇”让他们很难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因此,由于大量民营中小企业很难通过银行或资本市场得到资金支持,企业所需资金长期只能通过民间信贷及内部积累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这种融资方式必然会提高企业经营成本、蕴含了较高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较高,制约了民营企业发展。
3南通民营企业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
通过在对南通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影响其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供给领域,属于影响中长期增长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因此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南通民营企业求生存,促发展的必然,也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3.1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成本
切实做好各类扶持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工作,改善政府服务质量。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要努力推行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该承担的服务引导职能不能缺失或转嫁给企业,导致民营企业经营带来制度性成本的增加,风险加大,要发挥好政府的推动作用。强化政府层面的组织引导、政策供给、要素保障,解决好单靠市场力量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
3.2尽快解决金融供给结构与融资需求不匹配问题
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和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关键是要改变供求关系,要从供给端发力,放宽金融管制,拓宽金融体系的广度和深度,构建由大、中、小银行和小金融机构组成的多层次、有差异、广覆盖的银行机构体系,支持和引导由民营资本参与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开发符合民营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形成与民营企业相匹配的金融格局,同时要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降低杠杆率,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
3.3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投身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通过资本运营,更好提升民营企业的成长力和竞争力
通过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措施,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领域,做大做强具有民营经济特色板块,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融合。深入实施名企、名品、名人“三名”工程,通过支持民营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转型,鼓励南通民营业企业进入更多领域,使民营企业的创造力得到激发。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合资、合作、重组与并购等多种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目前南通市民营企业与外企合作率达37%,南通永通新材、中广核中科海维等由民企嫁接国资、央企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推动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融合发展。
关键词: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平台;融资
改革开放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也在此过程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了我国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在部分沿海地区,民营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都超越了国有经济,在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近些年来,民营企业的体制优势已经不再明显,如何突破制度的束缚,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完成家族式经营向社会化经营的转变,已经是民营企业获得新生的必然之路。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与民营企业融资相适应的金融市场体系。
一、金融市场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服务平台
1.国外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市场体系
通过研究欧美地区的经验可以得知,金融服务的完善可以让民营企业得到高速的发展。中小企业在间接融资方面存在以下不足:担保品价值不够、信用等级不够、抗风险能力不强。考虑到这些因素,国际上常采用的方法为:专门帮助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有些是政府组织的,有些是民间组织的,还有一些是普通的商业银行。
将证券交易市场对中小企业开放。意大利的的做法是:以证券交易法为大原则,制定专门的针对中小企业的交易办法。在税收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促使中小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证券交易市场所带来的便利。
建立柜台交易市场。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的柜台交易市场相当发达,为中小企业的上市大开方便之门。以意大利的情况为例,中小企业哪怕是处于亏损的境地之中,只要是被评估仍然具备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还是可以被批准上市。
2.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需要金融体系的支持
中国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中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即时面对国有企业的竞争也可以不落下风,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国有企业,为中国经济增长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同时也要看到,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的竞争环境已经悄然变化,民营企业同强大的跨国企业相比,已经呈现先天不足的劣势。民营企业想要实现突破与发展,创新是不可缺少的。创新需要资金的支持,所以创设民营企业发展需需要的金融服务平台是有必要的。这是一个必然的条件。
(1)克服融资障碍是创设民营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表层动因
民营企业经营规模较小,运营所需资金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外部支持。因此融资渠道是否畅通关乎民营企业的生死。为保障民营企业有足够的渠道获得资金支持,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措施,由于民营企业在数量上过于庞大,所取得的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的金融体系不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民营企业的需求特点。
(2)体制跨越是创设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的深层动因
将融资问题解决掉,是打开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枷锁的一个很表面化的问题。从更深的角度看,民营企业想要获得新生,应该着手体制的改革,需要从传统的家族型企业向现代化企业制度迈进。历史原因造就了民营企业家族化这一特点。有些民营企业,表里不一,外表看起来是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内部核心部分仍然由家族掌控,家族式企业的弊端导致外部融资困难、内部管理混乱。制度落后是导致家族企业裹足不前的障碍。
二、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构架
1.间接融资体系
建立专门的商业银行体系对民营企业提供对接式的帮助。民营企业应该抓住商业银行改制的良好机遇,将民间的闲散资金收拢利用。同时还应该建立更多的商业性银行和小额贷款、担保、典当等中小金融机构,专门为民营企业提供帮助。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这些机构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利率标准,以满足其需要。
2.直接融资体系
对民营企业开放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权利,这是创设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平台的一个重要举措。资本市场体系应该分层化,像金字塔机构一样,能够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需求。拓宽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路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鼓励具备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二、利用二板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三、合理有效运作民营企业的债券市场。
3.市场运作的资信项目评估体系
为了将金融风险降到最低,保证金融市场长期稳定的运作,评估企业资信的标准和机构是需要被建立的。对企业的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有助于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投资策略的制定,降低风险,获得收益。还要有一定的监督措施,保证评估信息的准确性和公正性,防止恶意竞争。
参考文献:
[1]经济视点报记者 左瑞丽. 创新金融服务 助力企业发展[N]. 经济视点报,2011-08-25(019).
关键词:民营企业;淮安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279-1
1 淮安民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1 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
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环境保护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存在,油价、电力、煤炭价格不断走高,用地供应日趋紧张,这些成本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
1.2 融资渠道不畅,民营企业贷款难度大
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渠道相对比较单一、各种限制较多,在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方面处于劣势。国家当前实行的是货币从紧政策,各级信贷权限纷纷上收,在抑制物价过高过快增长的同时,也使民营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增大。
1.3 对政策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
政府往往更注重重点支柱产业的发展,政府与民营企业的信息交流渠道还不够通畅,对民营企业产业指导力度还不够,民营企业还不能用好用足各项鼓励政策,产业发展方向把握不好。
1.4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实力薄弱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市民营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结合严重不足,大都处在自我探索发展阶段。多数民营企业缺乏高科技人才、产品科技含量低,部分企业只注重眼前经济效益,忽视对人才的引进和长期的培养,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我市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实力不强。
2 加快发展淮安民营企业的有利条件
2.1 外部环境不断完善
为促进淮安民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建立服务全民创业和民营企业发展长效机制的意见》等文件。淮安市出口加工区、留学生创业园、高教园区、软件园、物流园、海关监管点及公共保税仓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日趋完善,这些都为淮安发展民营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2.2 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
淮安紧靠长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有较强的互补性,淮安发展民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丰富的科技、教育、人才、信息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接受发达地区经济和产业辐射。同时,淮安地处江苏北部中心地域,处在南下北上、东出西进重要位置,京沪、同三、淮连、宁徐、宿淮盐、宁淮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京杭运河贯穿全境,新淮铁路运力不断提高,淮安民航机场已于2009年建成通航,水陆空运输条件优越,交通优势明显。
2.3 发展成本相对较低
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下,淮安在土地、电力、劳动力、矿产资源、农副产品等生产资源和生产要素成本与发达地区相比,目前拥有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优势比较明显,能为淮安民营企业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3 加快发展淮安民营企业的一些建议和思考
3.1 加强民营企业产业规划和引导
充分利用淮安自然资源、劳动力优势,结合我市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发展趋势,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行业准入条件,规划并大力发展适合淮安实际的支柱产业。政府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资金,做好产业研究、规划编制工作,及时出台相应管理制度和指导意见,使民营企业发展既有重点也有方向。要着重培育大型民营企业,引导民营企业将优势资源向产业积聚区集中,培植支柱产业,壮大产业规模。
民营企业不能永远停留在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要逐步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要多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项目,要做好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达到可持续发展。
3.2 围绕三大千亿元产业,做好产业延伸配套
要加快发展民营企业,必须把握好淮安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主动做好产业链延伸和项目配套。除冶金、机械、纺织、化工、烟草、食品、建材、医药等传统支柱产业外,民营企业要重点围绕三大千亿元产业,即电子信息、盐化工新材料、特钢,展开项目引进和延伸配套。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现有大企业、大项目为中心,加快产业集聚,强化协作配套,发展特色产业群,形成一批亮点企业和产品。
3.3 建立担保体系,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当民营企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时,对资金的要求越来越高,融资相对也越来越困难。淮安要建立与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相适应的融资体系,拓宽担保方式,积极鼓励民营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实现大规模扩张和产权重组,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积极推进企业整体上市或主业资产上市,吸引更多非国有商业银行入驻淮安,扩大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投入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多种渠道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4 加强人才引进,提高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淮安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薄弱,科技投入明显不足。民营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立足现有产品,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大对科研和技术开发的投入,在竞争中掌握主动,赢得发展先机,要建立长远的人才战略,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健全人才选择和培养制度,完善人才成长机制。
3.5 改进政府服务理念,提高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要加大服务力度,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政策咨询服务,着力抓好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健全和完善企业帮扶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3.6 走特色发展之路,实施品牌战略
(一)数字增加
如今的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者之一,国家应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针对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出台相关政策,为民营企业发展铺路搭桥,增强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量。今年来,民营企业家进修学习的人数多了,外地考察及出国考察的次数增加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民营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
(二)发展领域
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产业领域广泛,从事第三产业的私营企业在户数和注册资金的增速上均显著高于整体增速。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第三产业的私营企业超过650万户,占比近70%,注册资金超过16万亿元,占比达三分之二。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制造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等等,虽然涉及的领域宽了,但对民营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民营企业因为技术或企业规模的大小,很难进出某个领域,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在土地、融资、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规范企业行为,化解企业发展的梗阻,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三)企业融资困难
我国很多民营企业是由家庭成员、亲戚朋友构成的合伙企业,产权不清、管理粗放。无论管理模式还是资金成本都受到很多限制,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需要大量资金注入,融资难成了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账务不明晰,用地及厂房问题出现争议,不能用于银行抵押,很难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应用私人钱庄的资金,利息高得让民营企业喘不过气来,企业融资困难,制约企业发展。政府应帮助民营企业加大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上的投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形成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加快企业发展。
(四)生命周期短
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数字惊人。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民营企业管理者水平低或是管理者的主观意识太强,企业总要以个人的判断去经营,盲目运作企业,使企业一直在走下坡路;有的民营企业规模太小,资金不足,在所从事的行业中没有很强的竞争力被迫淘汰;有的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成本低产出,最后企业退出历史舞台;有的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同时盲目扩张,企业横向纵向发展同时进行,企业元气大伤,发生资金链断裂,使得企业破产。
二、民营企业的成功案例
(一)摸爬滚打艰苦创业(东台金丽达)
许丽仅有高中学历,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终于创建拥有固定资产4000多万元,主产长毛绒玩具、绗缝被等20多个系列近1000种家用纺织品的东台金丽达工艺品有限公司。十多年来,她摸爬滚打艰苦创业,风雨兼程百折不回,从一个乡妹子到家庭作坊的领班,从百十号员工企业的厂长到数千人大公司的董事长,许丽的实力一天天在扩张,地位一天天在提升。为了拿到一家外贸公司向法国客商供应4个集装箱、价值150万元的儿童绗缝用品的外贸订单,许丽亲自上阵组织攻关,设计、打样、报价、组织材料,忙前忙后一趟趟来回跑,没日没夜连轴转,把企业视为自己的生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多了,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实现创新的管理理念,在追赶时代脚步的征途上,许丽又在描绘新的蓝图。
(二)科学化管理、善用人才(三一集团)
企业由梁稳根、毛中吾、唐修国和袁金华四名大学生于1989年创立,1991年更名为三一集团。三一集团是以“工程”为主题的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自成立之初公司就坚持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如“早餐会”、“周例会”、“月例会”、“部门之间协调函”等等。企业制定《研发项目管理办法》、《专利奖惩办法》、《知识产权管理规定》等等。三一集团在成长过程中,坚持企业发展与员工共富、共赢、共荣的和谐企业理念。三一集团的创业团队就提出“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努力给员工提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大舞台。
(三)以人为本(磊达集团)
一、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现状分析
(一)对民营企业与税收政策的界定
对于民营企业的准确定义,目前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般意义上,民营企业是从企业性质的性质来划分企业类型,即相对于国有性质而言的。因此,民营企业可以指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的所有企业。为保持前后一致,本文将民营企业的界定为私营企业与个体经营企业,相关数据选取也以此作为标准。税收政策是政府财政政策的一种,指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运用税收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方式。税收政策也是税收制度的一种,也体现在税制要素的不同规定,但具有临时性、灵活性等特点。在规范的税收制度下,国家为了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往往在一般的税制规定内,做出一定的调整,如缩小课税范围,降低税率,延迟税款征收等,以降低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
(二)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的现状
本文从一般性税收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两个方面分析陈述民营企业所得税税收政策的现状。从一般性税收政策来看,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以外的民营企业按照25%的税率,对来源于中国境内外所有扣除一定的费用后纳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按照个人所得税的生产、经营所得纳税,税率是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从税收优惠政策来看,一是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对于符合规定的小微企业,企业所得税税率按20%征收。而且,自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万元的小微企业,按其所得的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优惠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二是,促进民营企业融资的税收政策。民营中小企业对于投资的吸引力不够,我国政府为了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出台政策鼓励投资企业对于特定民营企业的投资。
二、国外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
西方国家促进民用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有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美国和德国的税收政策:
(一)美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
美国陆续颁布实施了《小企业投资法》、《纳税人免税法》、《经济复兴税法》等。首先,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选择按个税纳税方式缴纳所得税,避免重复征税;其次,在企业投资方面,允许企业使用加速折扣,加速民营企业资本周转速度;最后,利用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二)德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
德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很全面,深入到了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首先,为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德国给以其所得税低税率的优惠政策;其次,在鼓励企业投资上,德国政府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投资于机器设备的部分给予附加折旧的优惠;最后,德国政府对特定地区的企业给予5年内免除特定税费的税收政策扶持。
(三)国外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的启示
一是,政策目标明确。国外政府都对民营企业在本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制定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目标明确,特定的税收政策对应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特定问题。为了切实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通过立法确定下来,将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法制化。二是,分类实行税收优惠。各国对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并非完全相同,对于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有不同的税收优惠。各国政府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技术创新企业都给予了区别一般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此外,对于落后地区的民营企业,政府也设立了特定税收政策给予税收优惠,如德国政府对在落后地区新建立的企业,给予5年内免征营业税的税收扶持。三是,多种方式并存。各国采取了多种税收优惠方式一同来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例如:美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中,既有对小规模企业的税率优惠,又有鼓励投资的加速折扣优惠,还有对投资收益的减免税。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的改进思路
关键词:民营企业 发展 制约因素 途径
一、民营企业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发展民营企业对促进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是适应市场经济而产生的,它们是市场经济的天然元素。截至2007年第3季度,中国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538.7万户,比2006年底增长8.2%;注册资金总额8.8万亿元,增长16.5%;从业人员7058.6万人,增长9.8%;投资者人数1362.1万人,增长7.1%。最近几年中国GDP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民营企业功不可没。全国工商联的年度民营经济发展分析报告表明,我国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达到国内生产总增加值的65%以上,占经济增量的70%-80%,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同时,民营企业已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就业占全国非农就业总数的80%左右。实践证明,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最具活力的经济形态。哪个地区民营企业发展得快,哪个地区的经济就充满生机和活力,经济形势就明显看好,小康水平就比较高。可见,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已日益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市场准入有待进一步放宽
由于产权性质差异和经营上的高风险性,民营企业不得不面对较之国有企业更多的市场壁垒,市场壁垒的存在造成市场准入约束。民营企业的投资范围受到限制,许多行业已经逐步允许外资企业进入了,但民营企业却被拒之门外,如银行、电信、高速公路等。资料显示,我国对民营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要求位居世界首位。而在涉外经营方面,目前我国对民营企业申请自营进口权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注册资本和净资产都在850万元以上,如此苛刻的条件,使得只有1%的少数民营企业才能达到此标准而获得进出口权。由于不能在市场中平等地参与竞争,极大地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法律不够完善,缺乏保障
虽然在修宪之后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肯定,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偏重保护国有企业财产、忽视保护民营企业财产的现象。民营企业在法律上仍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经济法规对民营企业产生制约作用。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经济的弱势就思得更加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扶持,只有确立保护民营企业的相关法律,才能使民营企业家避免其财产被经营者所剥夺具有法律保障,才能解决民营企业在合同执行、债务纠纷、权益保护方面遇到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当前民营企业投资权益保障存在问题,投资收益权益屡受侵犯,投资经营契约的履行艰难。在一些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遭到随意侵犯,承受着名目繁多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各种不合理负担。
(三)融资渠道不畅通,资金严重不足
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无论是初创期还是发展期,主要是依靠自我积累、自我筹资发展起来的,只有少数民营企业能够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贷款融资,大部分民营企业很难通过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方式筹集资金。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各项配套改革措施契合度不够,民营企业在取得商业银行贷款方面以及在公司股票上市和发行债券筹款方面的不平等待遇依然存在。由于上市公司条件苛刻,大多数民营企业达不到上市公司的条件,很难从股市获得融资。另外我国还未立法批准私人股权基金,也使民营企业失去了国际常见的融资渠道。
(四)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
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首先,家族化管理模式制约,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其次,民营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管理水平落后的问题就越来越凸显出来。一是大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它们大多依靠个人经验来管理企业;二是管理人才的奇缺,家族式管理模式容易造成外界高素质管理人员在企业中得不到重用,企业难以引进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员。最后,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较低。民营企业整体发展缓慢,科技含量低,优质群体少,限额以上的民营企业仅占全部民营企业成分的3.95%。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排除市场准入歧视
应打破行政性垄断,放开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在政策上要清除各类歧视性规定,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等待遇,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而且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允许民间投资在更广泛的领域以独资、合作、合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扩大民间投资领域,激发民间投资热情。鼓励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投资参股能源、交通、电信和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即使在传统上被视为必须国家垄断的某些行业,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垄断的层次、范围和环节作出充分论证,将能够市场化经营的部分进行必要的分解和剥离。民间投资天然具有自负盈亏的性质,对民营企业进入哪个市场、投资什么项目,政府可以进行政策引导,但除对社会、环境等有影响的部分外,政府应简化手续、减少审批。要对各种所有制一视同仁,除国家明令禁止经营的领域外皆可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结合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允许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或资产重组。
(二)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保障
必须将民营企业纳入法治的轨道,依法行事,给予民营企业平等的法律地位,为其提供有效的产权保护。加快立法工作,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依法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利,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财产权,这是保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当前除了依照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条文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对民营企业作相关规范和保障外,还须根据需要,继续完善这方面的法律,进一步确定和保障民营企业投资者合法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为此,要采取如下对策:1、加快清理以往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政策、法规。废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歧视性政策和法律条文,使我国的法律制度与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接轨。2、加快有关民营企业的立法工作。要通过立法加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要逐步建立法制化的财产保护体系和其他经济活动规范体系,从法律上解决民营企业的国民待遇问题,使之享有与国有企业平等的权利。3、要规范执法行为。要建立严格的诉讼、判决、执行体系,这样既约束政府的行
为,也约束民营企业的行为。要加强对执法及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要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三)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改善金融服务
目前,民营企业所需的资金,依靠自筹的占大多数,银行贷给民营企业的比重很低,还不到20%,同民营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占3/4很不相称,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1、政府应鼓励银行向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各金融机构要积极贯彻执行国家货币政策,减少贷款审批程序和环节,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制定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贷款条件和审批程序。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办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各种贷款业务,如无形资产抵押、动产抵押贷款,允许企业用信用、品牌贷款抵押等。2、组建民营股份制银行。即民营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对城市商业银行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改造。要打破国有金融的垄断局面,建立和完善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大力发展面向民营企业的非国有金融机构。3、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制度。民营企业贷款难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担保难,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是缓解贷款难的一个突破口。建立民营企业信息担保体系,成立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建立民营企业担保基金,解决民营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在企业资产抵押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土地使用权抵押、家庭财产抵押贷款业务。建立多极化的项目融资体系,为民营企业投资基础领域拓宽融资渠道。只有这样,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及其健康发展才会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关键词: 民营企业 核心竞争力 培养策略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原来的国有企业垄断局面正在逐步缓解,民营企业在国内、国际贸易的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营企业面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这种新形势下,研究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一般意义上来说,就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在我们思维空间里通常存在广义与狭义两种定义。广义上的民营企业是指非国有独资企业,该理论的研究基础是建立在国有独资企业的特征上的。而狭义上的民营企业仅仅指的是私营企业。在我们国家的法律里面是没有民营企业的这个概念,它是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种产物。
核心竞争力: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一个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是没有持续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可以从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分析,人力资源的竞争,企业文化构建等几个方面构建核心竞争力。
二、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难,而今已成为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特别是最近五年,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近五年来,我国各项事业都在飞速发展之中,民营企业抓住了这个机会,依靠灵活的体制,科学的管理,度过发展艰难时期,慢慢走向成熟。但是,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也使得企业的竞争愈来愈烈。很多企业管理者忙于制定价格策略、渠道策略等传统的竞争策略,整日充当企业“消防员”的角色,到处“救火”,而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管理理念的培育。但面对目前快速巨变的市场环境与激烈竞争的市场形式,单纯依靠传统的竞争策略已经逐步失效,渠道战、价格战、终端战使更多企业深陷竞争的泥潭,而企业家整日忙于四处救火,企业家精神被忽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民营企业的形成情况,以及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认真分析。从客观层面上来分析,我国民营企业的形成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从简单的手工作坊起步,而后经过政府指导形成个体营业,在长期的运营积累及运营改良以后,慢慢形成家族式的民营企业。
第二种,在发现商机以后,由亲戚、好友等人筹集资金,引进技术(通常情况下参股人里面会有人懂技术)合伙筹办的民营企业,又叫合伙企业。
第三种,在原国营企业基础上转型。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加入WTO以后,那些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企业,后经过他人买断而转型。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国有企业在被买断以后多发展成为家族式的民营企业。
我们不难发现:以上三种情况的共同点是民营企业的所有权都是被少数管理者所有。这种情况有着特有的优势,但是所有权集中的民营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营能力薄弱。
目前,多数民营企业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又是资产经营者。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家长式管理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例如:现在许多民营企业实施“大而全”、“小而精”的战略,经营战略雷同,在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无太大差异的情况下,只能单纯依赖价格竞争去寻求更多的市场空间。单纯追求眼前利益会导致内部经营和服务质量的降低,从而导致品牌和服务竞争力的缺失。此外,很多民营企业是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但是管理却很松散,往往容易出现总部经营战略在下属公司实施情况不佳的状况,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导致企业大而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
2.员工流失现象严重。
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不管是科技型企业还是服务型企业,人才都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所以优秀的企业家和管理者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方认为:只要我们肯出钱就能招到我们需要的人。另外就是在民营企业中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有能力的员工没有办法得到晋升,甚至有时还会被排挤。因此,他们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时间长了以后,许多优秀的人才就会跳槽到一些管理先进、待遇优厚的企业,或者是自行创办公司(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员或者是掌握大批订单资源的业务人员)。人才的大量流失,不仅使民营企业经营资源和经济效益遭受了巨大损失,也大大削弱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
3.科技含量不高,导致企业整体竞争力偏弱。
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民营企业现有员工素质文化水平不高的现状,因此其企业自身适应力不强,导致整体竞争力比较弱。
4.经营模式单一,导致企业生命周期过短。
目前许多民营企业从事的是国内市场业务,实行的是传统经营模式,而随着WTO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传统经营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战。很多民营企业难以克服这样的困难,最后只能退出市场竞争。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的企业已烟消云散,生存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左右。
三、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当前民营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由一系列综合因素造成的,但主要与企业自身有着实质性的关系。
1.家族企业模式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主要采取家族企业模式,以江浙地区为例,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民营企业不是很多。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竞争状况的不断加剧,家族企业是很难保持其现有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的。因为家族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一般不愿接受家族以外的人或者经营实体的参股,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等到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企业的融资能力停滞不前,这时企业的发展弊端就会表现出来。另外家族企业也不利于公司治理和结构完善。
2.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压力较大。
有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不同融资方式在企业融资中的比重,企业自我融资达90.5%,银行贷款仅为4.0%,非金融机构为2.6%,其他渠道为2.9%。可见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压力是比较大的
3.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引起的各种矛盾较多。
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将以往的市场占有格局和竞争体系打乱,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目前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冲突主要有:民营企业自身内部矛盾、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矛盾。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矛盾。这三种矛盾存在于民营企业运营的始终。
民营企业自身内部矛盾。民营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科技因素不强等就是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矛盾。许多没有解决的矛盾就形成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及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矛盾。就目前来看,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国有与民营信誉度的问题上,在银行贷款和税收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
以上对民营企业经营的影响因素不是已接近尾声,而是才刚刚开始。对此,民营企业要做好思想准备,特别是要在面对经营环境变化时迅速作出相应的调整。
四、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策略
针对民营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和市场竞争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足,我认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状态。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认识核心竞争力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当今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竞争范围遍及全球的新环境下,企业很难再依靠规模、价格等传统竞争方式取胜,特别是依靠传统竞争手段。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竞争力的竞争,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民营企业管理者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从建立竞争优势,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认识到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作用,从管理者到每一个员工,都必须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2.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制定和实施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
民营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必须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灵活高效的优势,还可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研究市场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行业地位和发展目标,制定和不断完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
3.民营企业一定要注重和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高层次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本。企业运营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知识人才。企业要强化员工的终身学习意识,可组织专业或业余的培训,使从业人员及时补充新知识。此外,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通过优质的工作条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为人才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从而留住人才,人尽其才。
4.狠抓机遇,迅速调整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
目前,民营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对民营企业自身来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大技术开发投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和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转型的切入点。这就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和经济的杠杆调节,做到科学引导。另外企业要主动与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不是很强的,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营企业更应更新观念.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学技术来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沈木珠.WTO法律原则与我国入世之区域对策[J].现代法学,2001.
[2]高天乐.民营企业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J].中国机电工业,2005.
[3]何军香.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
[4]米永平.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9.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策略;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041-02
一、 民营企业的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在增长国民生产总值、活跃市场经济、增加国家税收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等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贡献。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等内容。这表明,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扶持发展对象。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定会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二、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
资金是企业的生命源泉、前进动力,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发展的基础。目前,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内部融资(如盘活内部存量资产、利用留存收益和应付税利等融资)和外部融资(如金融机构贷款、发行有价证券、吸引外商投资、租赁、商业信用、项目融资、杠杆购买融资等),可谓渠道广泛。然而在中国当前经济环境下,民营企业资金筹集渠道不畅、筹集范围有限,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造成此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民营企业自身状况的限制
起步较晚的民营企业,自身发展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主要表现在经营规模较小,公司的经营运作主要依靠个人积累的有限资本;缺少较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企业创新意识不够;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透明,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信用观念淡薄,缺乏信用基础,欠息、欠债、不良贷款现象较为普遍等。这些尚未完善的方面无疑使民营企业加大了筹资难度,缩小了融资范围。
(二)金融机构提供信贷的限制
企业融资渠道虽多,但民营企业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却有限,除靠内部融资外,主要是靠金融机构贷款。但目前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提供的信贷资金却又微不足道。其原因:
1.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贷款性质多为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的频率高、数量少,客观上增大了银行贷款的管理成本,因此在现行的金融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请求,往往不予支持。严格的贷款权限、繁多的信贷条件、烦琐的贷款审批程序,让民营企业对于贷款融资这一渠道望而却步。据有关资料统计,民营经济对国民生产总值(GNP)新增部分的贡献已达60%,但只获得30%的金融支持。
2.中小型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能力较小。虽然中小型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提供了相应的贷款服务,但因其自身规模小、资金少、资信实力不强、经营区域受限等特点,使其在面对民营企业的金融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
3.民营企业易受市场环境的影响,经营情况变数大,无法准确预测其未来经济形势,难以满足银行讲求资金“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要求。兼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信用质量问题,使得某些虽有为民营经济服务理念的国有商业银行宁愿贷款给有问题的国有企业,也不愿贷款给经营良好的民营企业,从而加大了民营企业同银行合作的困难性。
(三)国家政府政策扶持的限制
目前,中国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扶持程度不足,对民营企业融资的环境未能提供到位的配套服务:在立法方面,缺乏统一规范的民营企业立法,扶持政策出台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做保障;在管理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持措施的实施大打折扣;在宏观调控方面,缺乏有效手段来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和改进对民营企业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在监督方面,政府部门未能很好的履行监督职能,致使民营企业本身发展不规范。
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策略
(一)企业自身方面
1.完善企业制度,健全治理结构。民营企业应建立健全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完善和改进企业运营机制;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建立科学的财务制度、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建设企业诚信文化,提升企业信誉;通过股份制改造、出售、兼并、重组、联营、合资等有效途径,不断改革,寻求生存发展之道。
2.降低经营风险,提高偿债能力。建立以实现经营现金流持续增长为核心的企业目标,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增强自我积累意识,为扩大企业规模提供坚实的资金基础;制定合理的融资策略,巧妙运用表外融资等多种融资手段降低筹资成本,保证资金链的连续;大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融资与融物相结合,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3.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提升企业信誉。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制定企业信用政策和风险管理策略;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约束机制,严格审批高风险交易事项;建立客户信用档案,规范客户合约签订操作流程;制定客户信用政策,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回收机制等。
(二)金融机构方面
1.结合资金供给模式,改进金融服务。从理论上讲,民营企业间接融资的供给模式有四种:第一种完全由国有商业银行供给;第二种完全由中小金融机构来供给;第三种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中小金融机构为辅;第四种则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国有商业银行为辅。基于笔者分析,当前现状基本上属于第三种供给模式。而在可预见的将来,这种格局基本不会改变。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应明确自己的职责,要根据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实际,及时改革传统的以服务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的一系列制度办法。
2.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改革经营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改变现有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使用同一标准的状况,制定符合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特点和要求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改革现行的贷款审批程序,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体制、政策和程序;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络、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库,实现数据信息资源共享,为中小企业提供行业分析、决策咨询服务,配合政府的相关政策,当好民营企业的理财参谋。
3.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地方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和地方性风险投资公司。这种地方性的金融机构拥有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信息优势,有助于解决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积极发展非国有和中小金融机构,还可以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促进建立银行之间的良性竞争机制。
4.完善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信用保证是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使用率最高且效果最佳的一种金融支持制度。国外专门为小企业服务的基金主要有三类:一是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如日本有52个信贷担保公司;二是特定用途的基金,如意大利的“技术创新滚动基金”,用以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三是小企业互助资金,如日本的小企业“自有钱柜”,入会企业任何时候都有可能从那里得到无息贷款,且不需抵押和担保。我们可以借鉴各国成熟经验,依据《担保法》等国家法律积极大胆地进行试点,根据运作规范、风险分散的原则,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民营企业信贷担保制度和信用担保体系。
(三)国家政府方面
1.讲求可持续发展政策,改善融资环境。可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中小型企业的成功经验,建立发展民营企业长期、系统的战略与规划。重新制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对民营企业予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各方面的政策优待。也可设立统一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把分散在各部门、各领域的资金和基金捆绑在一起实行专款专用,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不断完善金融立法,规范金融活动,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
2.完善创业板市场,扶持民族资本。依靠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引导、规范中国的资本市场,尽快完善股市创业板市场、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风险资本市场等,利用综合效应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通过创业板市场,解决处于创业中后期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通过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为达不到进入创业板市场资格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通过风险资本市场,为处于创业初期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私人权益性资本。通过建立公正开放、立体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不断健全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体系。
3.创造一个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首先,在财税政策上,国家要在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赋税的基础上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优惠力度,改革对独资、合伙企业既征收企业所得税又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做法。其次,进一步取消对民营企业引进人才的限制:第一,进一步打破当前民营企业吸纳大中专毕业生交纳培养费的规定;第二,公安、人事、劳动、民政等部门须协调解决民营企业人员的户口、职称评定、住房和子女入学等问题;第三,以效益为标准,平等对待各类企业,将民营企业中的部分高科技企业纳入到国家政策支持的各项计划中去;第四,在经营范围和市场准入上,要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对民营企业的政策要求,在给外企国民待遇前先给民企国民待遇才是上策。
参考文献:
[1]佟岩,邹立.资金的聚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截至2005年,中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700,占全国生产总值的6800,而其中民营企业占了85%的份额。民营企业对GDP的贡献率已超过了5000,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更加突出。在1985}2002年间,民营经济的增长速度高出国有经济增长速度的一倍以上,在工业产出中的份额从1985年的84%上升到2002年的生8.5%。此外,民营企业还在增加税收、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应用新技术、促进区域经济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民营企业每年上缴的税金占全国税收收人的12%以上,2002年民营经济的税收增长率为14.80a,全社会的税收增长率为12.10o。在吸纳劳动力和缓解就业压力方面,民营企业的作用尤为突出。1999年民营企业从业人数多达8300万,2002年全社会就业总数7.374亿人,民营经济吸纳就业量3.09亿,占全社会就业总量42%,从而极大地帮助了国企下岗职工,支持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民营企业的数量已大大超过国有企业,而且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都有民营企业的参与,它们对国有企业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从而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民营企业己在沿海地区得到迅速发展,首先繁荣了当地经济.而且为中西部地区树立了榜样。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令人欣喜的是,民营企业在应用新技术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逐渐崭露头角,涌现了一批高科技民营企业。最近,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传出消息说,近几年,中国民营企业总投资仍呈持续增长态势,而且投资方式和投资范围也有了很大变化。有专家顶测说,在中国加人世贸组织的最初5年里,民营企业将是最活跃、最受益的部分之一。他们的这种预测当然不无道理.因为我们已看到,经历了“原始积累”的民营企业正在走向繁荣。
2、我国民营企业难长大的成因分析
(1)资金缺乏,融资难
融资难。这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块“绊脚石”。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因为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小企业,小作坊,因此相对来说,资金并不是企业发展的障碍。但随着原始积累的完成,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时,资金问题便是很突出的了。企业单靠自身的力量很难满足规模迅速扩大的资金需求。由于中小企业的“自然融资屏障”和“融资缺口”,再加上我国有关政策的限制,及对民营企业的一些偏见,使得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取抵押贷款的能力有限,又无法达到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要求,从而也难以获得风险资本的支持。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较为突出,约38%的民营企业认为融资难。由于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导致扩大生产难,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升级困难,最终竞争力下降,企业发展受阻。因此融资难是目前民营企业的一个较大的障碍。
(2)人才短缺,技术、管理水平不高,人才短缺,技术、管理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民营企业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从业人数只约占17.86%,民营企业总经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3。我国民营企业起步多是小集体,小作坊型的,以加工为主,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要求不高。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缺陷日益显现。根据中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目前约70%的民营企业面临人才短缺。由于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它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持续发展。
(3)创新能力弱
民营中小企业具有“船小好调头”的天然优势,同时民营中小企业的企业家还具有勇于创新和开拓的精神。但是,由于民营中小型企业规模小,多数实行家族制管理,难以吸收到高级人才参与企业创新,企业中的外来人员的特长和潜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单靠企业家一个人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另一方面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常会遇到资金难的问题,创新资金不足,企业在创新决策时瞻前顾后,放不开手脚,因此多数民营中小企业只是简单的再生产,勉强维持生计,再加上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使得中小企业设备陈旧,难以购买新的设备进行生产,创新对他们来说就更加困难。
(4)从业者素质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
整体来看,民营中小企业中的从业者知识文化水平都不太高。许多企业不愿投资于企业员工的教育与培训,存在“只用不教”或者“重用轻教的现象。他们的解释是: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没有资金投资于教育与培训;另一方面,一些员工经过培训获得技能之后一走了之,对企业发展极其不利。该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但企业员工技术水平太低,会导致生产的产品质量和价值含量低,还常会有安全事故发生。在这些民营中小企业中,许多员工仅仅是靠模仿大公司的技术,在技术水平上创新不强,多为重复生产,产品质量也无法跟大公司相比。同时,这种小企业生产不稳定,看到市场上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频繁变动企业产品方向,员工的技术不过关,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弱。
(5)家族式管理
家族式经营管理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民营企业的创办资金一般来自家庭的财产积累或通过小范围筹资取得,因而在创业初期,出于稳定和节约成本考虑,企业
的所有权、决策权、经营管理权往往集于一身,而且企业成员也大多数是家族成员或泛家族成员。然而随着企业原始积累的完成和规模的扩大,在企业向现代化、国际化、集团化发
展的过程中,家族式经营管理的弊端越来越暴露出来,并最终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家族式经营管理的结构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管理者便是经营者。这在企业小的时候,便于控制和提高效率,但当企业规模壮大后.其管理者便很难超越和约束自我。由于民营企业大部分是改革开放之初由小农经济萌发而发展起来的,囚而大部分民营企业管理者小农意识浓厚,素质低下,观念陈旧,知识匾乏,稍有成就便心浮气躁,独断专行,这必然导致判断失误,使经营决策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6)忽略了质量和社会信誉
中国许多民营企业在其初始阶段之所以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并非靠自身的实力和科学的经营管理.而是带有很大的机会色彩。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成熟,许多配套政策不到位,国有企业还没有放开并实现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因而必然存在一些市场空白和政策漏洞。许多民营企业止是抓住了市场空白的机遇或利用机制与政策漏洞的空子,实现了企业的财力扩张,有的还积累了相当雄厚的资金。对于靠打“机会球”和“球”取得的成功,许多民营企业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反而产生误导,滋生投机和侥幸心理。一些民营业主在企业的发展问题上,不考虑如何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结构和机制,加强经营管理,而是热衷于研究关系学,寻找捷径.投机取巧,有的甚至不惜丧失企业的信誉进行生产和销售,诸如假冒伪劣、价格欺诈、售后服务差等,使社会对民营企业的信任感降低.最终吃亏的还是民营企业。在如何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上,许多民营企业也存在短视行为。一些民营企业的发展理念不健康,眼睛只盯着个人的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在处理企而导致许多优秀人才流失。业和社会的关系时.总跳不出个人利益的小圈子,时时处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明知危害社会而为之,不惜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贻害他人.其结果是最终失去企业生存的根基,这就是许多民营企业昙花一现的深层次原因
3、民营企业发展对策
(1)完善法律体系,改善金融环境,解决民营中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003年1月开始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了法律依据,降低了民中小企业面临的政策变动的风险,为民营中小企的发展稳定性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我国的法体系和制度还不完善,尤其是在执法过程中有时出现“部门权力利益化”的现象,加重了民营中小业的财政负担。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在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许可的条件下,对符合我国行业政策发的项目,尤其是环保型和出口型的企业,在贷款方给予一定贴息支持。针对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规模小,可供担保品较少的现状,中央、地方政府和银行应该给予更大的支持,尽量减少担保品数量。这多方面、多渠道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同时银行面还可以尽量减轻繁琐的贷款手续,为民营中小业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优惠条件"此外对民营中企业信用评估制度也应启动和研讨。
(2)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制度和技术创新制度。
关于人才技术,人才激励和技术创新是紧密联系的,没有有效的人才激励制度,技术创新便无从谈起。民营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起有效的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的制度。充分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关心人才。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有了人才,才有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才能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必须改变员工只是用劳动换钱的思想,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源制度,让员工有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稳定感。只有一套真正能激励员工,充分发挥员工潜力的制度,企业才能不断发展。
(3)定位产业价值链,确定经营策略
结合当前全球化、区域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民营企业应充分考虑其在产业链中的经营地位及发展空间。区域价值链和行业价值链是进行战略选择的两个方面。
从区域来看,我国经济布局导向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的地区对产业培育支持的力度亦有不同,民营企业应充分考虑空间因素,明确空间价值链。例如在发达地区,国家倾向于
借助民间资本的强大实力,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在中西部地区,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国家大力鼓励生产加工型和劳动
密集型的非公有制企业。在广大山区,重点是通过培育和发展民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资源的加工增值。从行业选择来看,过去我国的民营企业多分布在制造业、服务业、餐饮业,随着市场的放开、行业准入规则的放松,新兴服务业(房地产、咨询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能源、电信产业都为民营企业的战略选择打开了新的视野,提供了新的竞争空间。行业价值链的定位在于选择某一行业的一段生产或服务的片断作为经营内容。
(4)加强企业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的创新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永恒话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企业来讲,技术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不同种类的技术处于不同地位,也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应用形式。按其地位,技术可以分为核心技术、支持型技术、技术和经营能力、基础型知识、重要技能。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技术来源,一般来讲,越是重要的技术(如核心技术、支持型技术、
技术和经营能力)应该掌握在企业自己的手中,而非核心的技术一般可以通过协作或外购来获得。
(5)建立企业的诚信制度。
在卖方市场条件下,顾客可能被迫选择无诚信企业的产品,因为别无选择。但在买方市场的环境下,企业有无诚信,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由于民营企业自身条件及成长过程限制,建立诚信制度就尤显迫切了。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国家标准的信用制度,只能依靠企业自身建立。民营企业必须关注诚信,并将其制度化。对内,可以将诚信融入企业文化,对外,可以树立企业的品牌和形象。当顾客相信了企业的诚信,他们也就认可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因为顾客就是市场,市场就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顾客。
4、结论部分
总之,笔者认为,我国民营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更快、更好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充分认识,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对我国民营企业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所以,笔者本文的研究,对我国民营企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多的问题,从而导致了我国民营企业想要发展壮大十分困难。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民营企业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
为此,本文首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作了分析,其次对我国民营发展难得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本文根据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企业民营企业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云,卢华.山东民营企业调查与研究.宏观经济与研究,2004,第12期:53页.
[2]陈增寿.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生产力研究,2004,第2期:124页.
[3]厉斌.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选择.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第1期:105页.
[4]杨惠贞.从企业角度探讨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对策.中国民营经济与科技,2005,第2期:2页.
[5]朱晓丹.论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年第5期,118——200页
关键词:民营企业 融资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209-02
中小民营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织细胞,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提供社会服务、增加财政收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缺陷和外部环境多种因素,产生了融资难的问题,这已成为制约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如何改善融资难的状况,缓解资金缺乏已成为中小民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根源
(一)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自身因素
1.产权不明晰制约了融资能力的发挥。有相当部分的中小民营企业因长期挂靠在某一个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或事业单位,以致产权不明晰;也有些家族制企业,家族主要成员对企业拥有的产权不明晰,导致企业担保难,难以获得抵押贷款。
2.整体素质不高失去了融资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装备落后。中小民营企业主要是靠自筹资金建立,资金的有限性导致企业在购买设备时趋向于科技含量低的生产设备,甚至是大型企业技术换代淘汰的设备,因而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不佳,不能给资金持有者以强烈的融资信心。二是创新能力不足。中小民营企业很少有自己的科研开发部门,缺乏必要的研究人员,不注重科技的创新,又不能与地方院校或科研院所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致使产品科技含量低,款式陈旧落后,失去了融资的吸引力。三是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中小民营企业多是作坊式和家族式管理,很难留得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因缺乏高水平的管理层和决策层,可能导致决策的随意性,必然使银行害怕因企业管理不善导致资金流失而不予贷款。
3.财务管理不规范降低了融资的资信度。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用人上的“任人唯亲”,管理上虽制定了各种财务制度,但大多数是用来约束企业其他人,老板不受约束,财务上往往是两本账:一本是企业内部的实账,另一本是针对工商税务的虚账,结果是财务报表未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这样银行对企业信息的掌握就处于被动的不对称地位,因此,银行对企业的贷款项目谨小慎微。
(二)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
1.银行贷款的所有制歧视阻碍了银行的授信行为。中小民营企业是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在所有制上的差异造成了银企之间的距离,存在微妙的所有制“不兼容”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资金供给时,因国有企业产权的特殊归属,所以无须过多考虑国有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会尽可能地满足其信贷需求,而在对中小民营企业办理信贷业务时,则会过分谨慎地选择与甄别信贷对象,采取种种限制条款与防范措施,“惜贷”、“畏贷”现象严重。
2.银行贷款手续繁杂降低了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信心。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一般“急、频、快、小”,由于贷款频率高,信贷员工作量大,银行惧怕审查不严造成不良资产增加,所以办理贷款的手续相当复杂,随之放贷成本也相应提高。这成为中小民营企业申请贷款的障碍,严重影响了信贷信心。
3.银行贷款激励机制不健全增加了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难度。为控制道德风险,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都实行了严格的贷款终身责任追究制度,要求新增贷款实行“零”风险,一律实行“谁放贷,谁负责收回”的撤降停职收贷、以薪抵贷等追究办法,并绝对、片面地实行抵押贷款办法,抵押率高达100%,这对于规模本来不大、急需“雪中送炭”的中小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4.资本市场门槛过高使中小民营企业失去了融资的机会。众所周知,中国证券市场自建立至今,就被赋予为国有企业服务的一项特定职能,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受到严格的管制。中国《公司法》规定,股票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 000万元,而中小民营企业由于经营规模较小,且大多数为一般加工和商流性企业,与上市条件相距甚远,自然被股票市场拒之门外。中国债券市场尚在发育期,中小民营企业在债券市场融资长期处于真空状态。
5.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缓慢,影响了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渠道的拓宽。目前中国的金融机构仍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它们几乎垄断了70 %的市场份额,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仅占30%左右的市场份额。中小金融机构是随着经济改革、发展孕育而生的,其主要目的是要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需求,因中小金融机构的“亲企业”特性,贷款成本比国有银行低,但是它们的发展速度却远远跟不上企业贷款的需求。因中小金融机构不能有效地吸收存款,导致存款少,可供借款的流动资金自然无法满足数量庞大的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需要。
6.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制约了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条件的创造和发展。目前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较完善的中小企业信息搜寻体系,无法为银行和风险投资机构提供有关中小民营企业经营的情况。任何一个申请贷款的企业,都对自身经营风险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个信息却未能通过一个权威的途径传递给银行和风险投资机构,形成了银行、风险投资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另外,因中小民营企业缺乏专门的信息咨询服务公司的引导,容易造成中小民营企业无法及时、准确地收集到有利的融资信息以选择最优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条件。
二、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1.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融资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应改变任人唯亲的用人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的融资能力,重视科技新产品的开发,及时改进落后的设备技术,重视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信用意识,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只有当企业有了较高的盈利水平和较强的偿债能力,企业才能获得广泛的融资渠道;中小民营企业应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变原有的“家族式”管理企业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通畅的现代企业制度。有了规范的企业制度,企业就能找到高水平的管理者,有了高水平的管理者,企业的资金融资渠道就容易畅通。
2.创新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机制。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应深入研究中小民营企业特色,探索建立一套专门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特色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切实解决不适应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应充分考虑到各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采取差别化的信贷措施,避免贷款标准“一刀切”。根据中小民营企业特点和“急、频、快、小”的贷款要求,积极改善贷款方式,对效益较好、信誉较高、还贷意识较强、有发展前途的中小民营企业尽量简化贷款手续,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增加授信额度,支持其发展。二是探索建立信贷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在强化责任约束的同时,设计合理的业绩考评办法,使责权利相统一,纠正当前只罚不奖、重罚轻奖的现象,提高贷款营销积极性。三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国有商业银行以更大的利率浮动权,使高风险与高收益相对称,发挥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调动其对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3.建立一个多层次和多渠道的资本市场。对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国民待遇”,逐步淡化政府对国有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进行保护的角色,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满足不同规模、不同产业的中小民营企业进行融资的需求。一是启动创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的设立,将为中小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获取直接融资提供制度保证。为了避免因设置创业板造成的重大风险,可以考虑对上市条件进行小幅调整,采取逐渐推进的策略来推进创业板市场的建设。二是培育和发展债券融资市场。为了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应理顺债券发行审核体制,逐步放松规模限制,扩大发行额度,完善债券担保的信用评价制度,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
4.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与国有银行相比,中小金融机构的地方设置比较灵活,最能充分利用地方的信息存量,了解地方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也容易克服“信息不对称”和因信息不全而导致交易成本较高的这一金融服务业的障碍,省去大量调研经费,减少审批等程序,从而降低成本,所以应该下大力改变现有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理想的状况。
5.建立完善中小民营企业信贷担保体系。一是对于小额的贷款,放宽不动产抵押限制。以企业自身的资产和项目作抵押担保,并尝试由政府牵头、企业为核心、金融机构为后盾联合成立担保机构,并设立担保基金,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进行担保。对一些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可以尝试探索数户联保的方式,促进企业之间的联合。二是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可由当地政府出面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其注册资本金可由当地财政局受政府委托出资,各地区和部门本着自愿的原则出资,也可以吸收民间资本。这样可以分解银行风险,协同银行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三是要建立简单易行的担保评估体系,减少审批程序。应由专门的机构制定符合中小企业自身条件的资信评级体系,对各类企业的整体信用建立数据库,及时记录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并提供查询服务,使分散的企业信息集中起来,积累起来,逐步形成企业的社会信用评级,中小企业信用度高的可优先获得信用担保和贷款支持。
参考文献:
[1]肖霞.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的融资分析[J].市场与发展,2003,(2).
[2]李树丞,刘长庚,楚尔鸣,等.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康成杰,柴靖静.优化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法制环境的对策和建设[J].经济与管理,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