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洋经济产业分析

海洋经济产业分析

时间:2023-08-25 17:08: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海洋经济产业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海洋经济产业分析

第1篇

【关键词】 ArcGIS,反距离权重插值法,海洋三次产业

北部海洋经济圈由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基础雄厚,科研教育优势突出,是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同时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的重要平台。十二五期间,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海洋经济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海洋产值占接近全国海洋产值的1/3。

十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目标。因此,需要在新的发展时期对北部海洋经济圈进行发展态势和趋势分析,以促进各沿海经济区优势互动、协调发展,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研究我国北部海洋经济圈十二五期间海洋三次产业发展的演变情况,以期为区域布局优化与协调互动提供依据和参考。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ArcGIS中的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进行插值,该方法以插值点与样本点间的距离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能够对地理区域内的空间数据进行很好地描述和估测。本文研究数据为北部海洋经济圈内15个地级市2009年和2013年海洋三次产业产值,数据来源为《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结果分析

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将各地市海洋三次产业产值插值到栅格图层,可以直观地显示北部海洋经济圈十二五期间海洋三次产业发展的演变情况。

根据图1,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第一产业发展的辐射效应明显,区域内四个比较强势的发展地区都对周边地区该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协带作用。同时,大连、唐山、潍坊和烟台四个主要产业重心点并未发生较大偏移,始终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但潍坊、烟台的重心域表现出明显的收缩迹象,说明两地海洋第一产业的优势正被省内其他地市逐渐缩小,产业发展越来越均衡。另外,环渤海地区海洋第一产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较为一致,五年内相对发展程度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有天津市拉大了与其他地市的产业差距,这与渤海湾地区产业快速发展的现实情况是一致的。

从图2可以看出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第二产业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天津市一家独大,其产业产值远高于其他地市的产值甚至两个次重心点青岛、大连,承接京津冀优秀的产业发展要素使得天津市相关工业的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另一方面,天津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辐射作用非常巨大,带动了河北省的大部分沿海地市以及山东省北部地区,正外部效应明显;另外,山东省海洋第二产业发生了相对的衰退,胶东半岛相对于山东中西部的相对优势也在减弱,甚至威海市还产生了相对劣势,应引起更多的注意。

图3反映了海洋第三产业的演变趋势:一是天津市和山东省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比较优势,大连市相对优势也比较明显;二是天津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十分巨大,带动了河北省的大部分沿海地市甚至河北、山东的部分内陆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青岛市对胶东半岛的辐射作用也较为明显,而大连市对辽东半岛的辐射作用则十分有限,甚至不能覆盖大连市自身区域,协带作用较弱;最后,天津、青岛、大连对周边地区的产业辐射作用都在减弱,主要原因与资金、人才等产业资源的集中引起的产业集聚效应有很大的关系。这一问题是十三五期间各经济区所面临的比较典型的问题,即如何在吸引产业资源集聚发展的同时产生积极的辐射协带作用,对周边地区产生正面的外部性,最终实现整个区域整体发展的共赢局面。

3结论与建议

(1)分析表明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三次产业发展的协同性较差,第三产业发展较一、二产业明显滞后。十三五期间应注重构建合理的产业体系,巩固海洋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优化发展海洋第二产业,提高技术水平和资源产出效率,侧重发展海洋第三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北部海洋经济圈具备雄厚的工业产业基础,技术、资源、人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海洋经济发展需要依靠陆海联动与陆海统筹,实现以陆促海、以海带陆,充分发挥陆域产业的溢出效应。同时要强化区域内部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3)大力推进科技兴海战略。人才的培养方面要夯实教育基础,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技术创新方面则注重构建多层次的海洋科技创新体制,同时积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此实现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张h.基于GIS的黑河市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2]徐琳.基于ArcGIS的地面沉降数据空间分析技术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3]张富刚,刘彦随,张潆文,翟荣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业发展态势与可持续对策[J].资源科学,2009,08:1335-1340.

[4]陈雯,宋伟轩,杨桂山.长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区的城市化发展态势、动力与趋势[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01:28-38.

第2篇

【关键词】 MGM(1,2)模型 海洋产业 劳动生产率 就业弹性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正在逐步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问题事关国计民生。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将给劳动力就业带来契机,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将助推海洋经济取得进一步发展。因此,将海洋产业与就业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为扩大就业、发展海洋经济的政策制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目前,把就业理论和海洋经济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海洋经济就业的专题研究还比较少。张万鑫对海洋产业发展对经济影响与就业弹性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着重研究海洋产业与就业相关关系,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时提出了发展策略。孙昭君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沿海地区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海洋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和制度政策等因素对各地区海洋产业吸收就业水平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到各因素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就业吸纳水平的影响程度。周洪军对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对主要沿海区域涉海就业进行调查分析,阐明了全国涉海就业人员的特点,指出了存在问题,给出了发展建议。崔旺来、周达军、刘洁等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海洋产业发展中的劳动就业贡献率及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行了分析预测,指出海洋产业是浙江省吸纳就业的主力,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周井娟以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为研究对象,从就业弹性和单位岗位贡献两个角度出发,对主要海洋产业的就业拉动效应做出分析。上述文献均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增长与涉海就业互动影响,但由于统计指标和统计数据的不完善,导致统计计量模型的有效性降低,且模型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比较大的误差。

灰色系统理论建模所需的样本量较少,精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系统的实际状况。鉴于上述文献中所采用的定量分析模型的局限性,本文拟采用MGM(1,N)模型进行分析,该模型是灰色GM(1,1)模型的多元推广,旨在从动态的、发展的角度,对相互影响关系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预测未来几年的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以及吸纳就业人员总量,并测算出未来几年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的走势,希望能够为今后制定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提供一些重要参考依据。

一、海洋产业发展与就业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从2001年9518.4亿元上升至2011年45570亿元,年均以16.95%的速度快速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8.81%提高到9.67%,产业贡献度不断增强,涉海就业人员从2107.6万人上升至3420万人,年均增长4.96%。然而,由于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生产要素以及技术条件等差异,因此相应的产业活动及其就业分布各具特色。2001年到2010年,海洋产业的增加值与从业人员变化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发现,虽然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起步较晚,增加值不大,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度不高,但其增长率较高,发展前景巨大,并且海洋生物医药业从业人员的增长率也比其他产业高,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较大。

从2010年来看,主要海洋产业就业吸纳主要集中于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以及海洋交通运输业等几个海洋产业,占海洋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66.38%;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总增加值的89.32%。从2001年到2010年的演变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主要海洋产业从业人数的比例在下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人数比例在逐步扩大。

二、海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弹性分析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是地区比较优势的一项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一定时期内某产业实现的产值与该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的比值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值(万元)/劳动力人数(人)。劳动生产率越大,说明该产业的人均产出效应越高,劳动生产率越小,说明该产业的经济效益越低,在研究某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时,不能只看到其吸纳劳动力的绝对数量的多少,而应同时考虑到该产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长大小的一个指标,即在某一时期内就业数量的变化率与产值变化率之比。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可以用来反映海洋产业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及其变化趋势,其实质是对海洋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的变动幅度及海洋产业自身变动幅度的一个反应。用公式表示为: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产值增长率;新增就业机会=1%*就业弹性*就业人数。就业弹性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强;系数越小,说明该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弱。当就业弹性水平较低时,即使经济保持高增长,也不一定会对就业有较强的拉动。分析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便于了解海洋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就业拉动的能力。涉海就业机会的增加不仅与海洋经济增长的百分点与就业弹性有关,还与当期的涉海就业人数规模有关。

从图1可以看出,海洋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国民劳动生产率,并且其差距有增大的趋势,说明海洋就业增加1个单位所创造的产值大于国民就业增加一个单位所创造的产值,如果国民经济中剔除了涉海的部分,那么非涉海部分与涉海部分两者的差距还要大一些。该图也从一定层面说明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就业会继续呈现出趋海性移动的态势。

虽然,海洋经济从业吸纳总量不如国民经济总量的吸纳总量,但从图2可以发现,海洋就业弹性明显高于整个国民就业弹性,说明海洋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比国民经济吸纳能力强,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来支撑。

三、海洋产业吸纳就业人数预测与分析

多变量灰色模型自提出以来,应用到多个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海洋生产总值与海洋从业人数两个指标所受影响因素较多,相关因素复杂且数据信息难以获取,自身数据也较少, 模型有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

通过上述模型对海洋生产总值和涉海就业人数预测,以期能够为今后制定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提供一些重要参考依据。

从表2中的海洋生产总值的拟合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MAPE)为1.61%,涉海就业的MAPE为0.11%,误差很小,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很好地从动态的角度展示了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的发展变化,该模型可以用来作预测,得到表3。

从预测结果看,到“十二五”末期,海洋生产总值规模将达到近10万亿元,涉海就业人数将达到3800万人,通过对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弹性系数的测算发现,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系数在未来几年将持续上升,发展态势良好。根据前述新增就业机会计算公式得到2007年至2015年我国新增就业机会如图3所示。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文利用MGM(1,N)模型从系统的角度,动态分析并预测了我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与就业人数未来发展趋势。根据目前海洋经济的发展态势,“十二五”期末,劳动力需求将达到3800万人,劳动力的增长也为海洋经济的继续发展带来契机,2015年,预计生产总值将达到近10万亿元。为了保障海洋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需要有力的对策来支撑。

第一,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是影响就业水平的根本因素。上述分析中,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对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提高海洋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持海洋产业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能够有效提高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第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上述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对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特别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这几个产业的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来的就业机会高于其他海洋产业所带来的。

第三,加强海洋劳动力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培训制度与体系,促使海洋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达到劳动力在数量上和结构上满足海洋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形成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产业就业力增加的良性互动。

(注:本文获得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重大课题广东省海洋经济综合评价及试验区建设研究项目(AOCZDA201102-1)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张万鑫:我国海洋产业与就业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2] 孙昭君: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我国海洋产业就业状况及趋势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

[3] 周洪军:全国涉海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D].天津大学,2005.

[4] 崔旺来、周达军、刘洁、汪立、朱婧:浙江省海洋产业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8).

[5] 周井娟: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拉动效应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3)

[6] 栾维新、宋薇:我国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潜力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4).

[7] 翟军、盛建明:MGM(1,n)灰色模型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

[8] 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谢乃明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10.

[9] 肖新平、宋中民、李峰:灰技术基础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5.

第3篇

本文首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以及锦州的海陆产业发展的背景进行了研究和梳理,将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作为构筑海陆产业联动的理论基础;并搜集2001-2010年有关于辽宁沿海经济带与锦州的海陆产业的相关资料数据,分析了海陆产业的相关性、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构建海陆产业灰色关联度模型,运用这一模型进行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深刻发掘海陆产业联动的内在的整个机制过程其中包括(经济、内在资源、环境、驱动力就业),并且最终确定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和锦州经济区海陆产业链的基础,构建了海陆复合产业锦州经济区的链条,也为此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产业联动;发展;辽宁锦州;沿海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与锦州经济区产业联动发展研究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大陆上的资源日渐缺乏、人口密度越来越大、环境日趋恶化等的现实,使得人们不由得将目光转到海洋这一资源,近几年以来,海洋成为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的对象。人们加快了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由于陆地资源的占有量有限,尤其针对我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的国家,海洋的资源更显得尤为珍贵。

现如今,海洋上发展的很多行业都是经陆域部门的基础上延展起来的。所以两大产业具有内在的联系,形成综合经济系统,即海陆经济生产与再生产。所以,无论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得多么发达和系统,在那个层次上也不可能把其与陆域产业分隔开。同样,陆域的经济发展如果没有了海洋经济产业的帮助,在各方面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也不能发挥经济产业的作用。所以,在新世纪的今天,人们构建海陆产业相关产业的产业链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和科学。

人们深知海陆的相互联系是不容置疑的,人们无论是从观念还是在实践操作当中都将海洋经济产业从陆域经济产业中剥离出来,但是在发展和优化机构上,还是将两者结合起来。

近几年,我国由于资源的制约,以及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不科学,与国际先进的水平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且,现人们逐渐迁向沿海地区,使得沿海人口的密集度加大,人工海岸的建设的越来越快。这样一来,使得海陆产业的冲突加大,出现了资源“瓶颈”持续的问题。根据存在的这些问题,把思路从承载产业的空间承载特点为起点来分析,为有助于整合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海陆产业链,又从海陆产业的内在作用机制的过程为切入的重点,充分挖掘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的增长点,所以把辽宁沿海经济带与锦州经济区为对象来研究。也许对东北地区,甚至是我国沿海地区的今后的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驱动力分析

“海洋开发活动是陆地经济活动的空间延伸。”随着海洋开发产业的日益成熟,海洋开发活动的内部之间建立起了一定的关系,由这些关系,导致海域经济日益从陆域经济中脱离出来。可是它们之者的联系依然是不可分割的。

海陆产业系统中的差异性分析

海陆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差异(如下图)

三、辽宁沿海经济带和锦州海陆产业链分析

1.引用灰色关联模型

(1)研究思路

海陆联动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动态的过程,如果要对它进行关联分析,就要涉及较多的因素,特别是在统计上,亦很难找到严格界限的陆域各产业详细的数据与资料,采用常规的分析方法是无法做到的。因此,本文所涉及的陆域产业,就只有局限于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我省海洋三次产业依次是:第一产业,渔业及其相关产业;第二产业是,海洋盐业、天然气、海洋石油及海洋化工产业等;第三产业,海洋交通与旅游业。在这里,本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以探求海洋产业和陆域产业发展的关联程度。

(2)研究方法与步骤

“灰色关联度分析计算的是两个系统或系统的两个因素(其中一个是主行为因子,一个是相关行为因子)随时间变化时其方向和速度的关联程度,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哪些因素对主行为因子产生的影响不大,都可以用关联度的排序来分析。关联度大的表明该影响主行为因子较大,关联度小的说明主行为因子不受或少受此因素的影响。灰色关联度计算步骤:

第一步,确定主行为因子和相关行为因子。设原始数据列,为主行为因子,比较数据,为相关行为因子。

第二步,原始数据的标准化。

第三步,求绝对差。即

第四步,求关联系数。

第五步,关联度计算。

第六步,排序。按的大小排序,区分其关联程度之大小。一般认为,越大,则此因素对参考因素的作用越大。”

2.海陆产业关联度分析

由灰色关联度计算公式,得:γ1=0.7727,γ2=0.7242,γ3=0.6081。

由γ1>γ2>γ3可知,海洋第一产业对陆域第一产业的作用是最大的。

3.系统的结构层次

下表为:

表 辽宁地区的陆域产业与海洋产业产值(单位:亿元)

(2004-2010年)

4.海陆产业链的构建

辽宁省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关联度表,采取结合定性的分析方法,组成了以海洋各产业为核心主体的海陆复合的产业链。

(1)以第一产业为中心,构建产业链

由表可知,海洋其第一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度进行排序则是:“陆域第一产业>陆域第二产业>陆域第三产业”。则表明辽宁沿海地区海洋第一产业与陆地第一产业之间紧密联系的相关性最高。并且,海洋的第一产业也陆域的第二产业相辅相成,即:海洋的产业为陆域的产业提供相应的原材料,陆域的产业为海洋给予相应的设备和建筑,更多的还有技术。在辽宁这个渔业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技术,使其与东北腹地构建产业链,增加效益和利润。

(2)以第二产业为中心,构建产业链

从表中可知,海洋第二产业和陆域间的产业关联度大小排序为:“为陆域第二产业>陆域第三产业>陆域第一产业。”其中,较为密切的主要包括采矿、化学、冶金、机械工业等;并且陆域里的第三产业和海洋第二产业密切的主要包括地质勘探、信息咨询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等;在东北地区,陆域第一产业、海洋第二产业两者在其实并不紧密(灰色关联度系数为0.692)。

其中,在东北地区,石油化工产业是相对雄厚的,并且它的技术水平亦比较高,以这一优点为海洋的汽油开采提供技术与专业的人才。海洋油气业和陆域石油化工产业两者之间密不可分,其发展为石油化工产品的经济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

而且,辽宁省是东北地区唯一具备产盐能力的,因此,东北地区产业主要有:农牧业、渔业、工业以及食用盐的发展具有高水平的要求。而辽宁省海盐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应注重海洋盐业与东北腹地第二产业的衔接。

辽宁沿海地区船舶工业与陆地第二产业关联系数最高,根据“海洋船舶业对生产地域的特殊要求及对原材料、设备等的向前带动作用”,应构建同陆域第二产业相关联的产业链。

(3)以第三产业为中心,构建产业链

通过表可知,第三产业同陆域产业之间关联度大小排序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因东北腹地旅游业发展旺盛,可以为海洋的旅游的行业提供一个借鉴的作用。海洋的旅游行业亦能带动陆域的第二产业(例如机械、化工等产业)的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亦会促进东北腹地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

四、关于锦州的海陆联动发展的具体建议

根据前面一系列的分析,海陆联动作用有必要性、必然性两点。海陆产业之间不仅在经济运作,而且在空间布局上均存有这一定的联系,若充分利用两点,就能发挥海陆的综合功能,一体化的升级。根据以上的锦州地区的海陆的各种性质的分析、了解海陆内在的多种作用的机制过程,总体来说,在锦州地区,要想真正实现海陆联动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

1.要实现海陆规划发展和统筹

海陆规划发展是海陆实现一体发展化的根本保证。在海洋开发过程里,将海洋与锦州经济区开发统一规划。具体可采取:“点、轴结合”方式。辽宁省“五点一线”战略的提出虽然体现了海陆统一规划的理念,但是仅“一线”无法将海洋产业与更纵深的陆域产业合理衔接,应将辽宁沿海经济带、锦州经济区陆域产业两者相互连接,充分发挥两者的独特的作用。

2.加快临海产业的发展

“临海产业是实现海陆经济一体化的纽带。”它可以将海洋资源乃至陆地资源开发、其它产业的发展充分地联系,来促进建立海陆一体化。

一要充分发挥锦州港的地理优势,快速使其临海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强海洋产业的内部素质。

3.促进港-城的密切,扩大海上的就业岗位

锦州港具有广泛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港口相关业务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都较强,且能为城市创造大量的劳动力需求。据于此,应该发挥锦州港的优势,来带动锦州经济区的海上就业岗位的数量。

一是在观念上,港-城之间关系应改变为“港城一体化”的模式。二是港-城项目建设上协调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互动关系。三是建立港口相关业务专业培训机构,解决一定的就业问题。

综上所述,随着内陆的一些工业产业向沿海地区进行转移的同时,海陆产业间的制约与促进也随之显现出来。海洋的多个经济部门、行业很多都是从陆域经济延展而来的,所以两者联系很大,所以形成生产与再生产的海陆经济系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栾维新.发展临海产业实现辽宁海陆一体化建设[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7(02).

第4篇

[关键词] 海洋经济 区域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 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2-0038-04

[基金项目] 大连海事大学青年教师科技创新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01750412)。

[作者简介] 姜丽(1978 ― ),女,辽宁丹东人,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海洋经济。

一、辽宁海洋经济概况

近年来辽宁海洋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7月1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此为契机,辽宁海洋经济加速发展,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辽宁海洋生产总值2006年为1478.9亿元,2012年为3391.7亿元,年均增速为14.84%;占辽宁生产总值的比重2006年为16%,2012年为13.7%;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2006年为6.97%,2012年为6.78%。海洋三次产业比重2006年分别为9.9%、53.5%和36.6%,2012年分别为13.2%、39.5%和47.3%。第一产业仅上升3.3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下降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0.7个百分点,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2006年为695.2亿元,2012年为1658.9亿元,年均增速为15.60%;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2006年为180.5亿元,2012年为460.9亿元,年均增速为16.91%。涉海就业人员2006年为275.3万,2012年为322.6万。

海洋经济已成为辽宁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全省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从全国来看,许多后起的沿海省市发展迅速,在经济总量上已经赶超辽宁,辽宁海洋经济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亟待提升区域竞争实力。

二、辽宁海洋经济区域竞争力分析

作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国11个沿海省(区、市)的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利用降维的思想,在解决信息冗余的同时,提取出反映原始资料的特征信息。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并根据主成分和各自的方差贡献率来确定各个评价对象的属性及属性权重。

1. 沿海省市海洋经济区域竞争力总体评价

从总体上看,山东海洋经济竞争力最强,广东、江苏和上海的竞争实力也很强,属于第一梯队。山东和广东两省,无论是海洋产业、海洋科技还是海洋环境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也是两省海洋经济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海洋经济具有强劲竞争实力的主要原因。江苏和上海虽然在海洋资源方面并不占有优势,但是在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方面的实力,有力地提升了两省的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实力。此外,江苏海洋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最高,达到62.1%,表明其海洋产业结构方面也具有竞争优势。

浙江、辽宁、福建和天津海洋经济区域竞争力相对较强,属于第二梯队。4个省市的海洋资源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如浙江和福建在海洋捕捞产量、地区规模以上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数方面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居前列。海洋产业结构方面,四省市差异较大。天津和福建的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在48%左右,而辽宁和浙江该比重则在42%左右。关于海洋产业效益,在海洋生产总值和海洋产业增加值上,4省市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排名居中。在海洋科技方面,4省市总体竞争力并不强。具体地,4省市在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和海洋科技课题数两个指标上的表现都较差,是其与第一梯队差距的主要体现。另外,在海洋环境方面,4省市处于竞争的劣势。如工业废水排放量和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等指标上,4省市的排名比较靠后。

河北、海南和广西的海洋经济竞争力相对较弱,属于第三梯队。三地海洋经济虽然总体竞争力较弱,但也有其优势。河北在海洋环境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工业废水排放量等指标上表现较好。但在海洋科技和海洋产业发展方面则处于竞争劣势。如海洋科技人员人均科研经费、海洋科研机构拥有发明专利总数、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及海洋产业增加值率指标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居最后一位。海南和广西在海洋产业发展和海洋环境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海洋产业增加值率、工业废水排放量和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等指标上,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居前列。但在海洋科技方面处于竞争劣势,如海洋科研机构数、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等指标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排名垫底。3地可以自身的优势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发展特色海洋产业,以全面提升海洋经济区域竞争力。

2. 辽宁海洋经济区域竞争力评价

在海洋科技方面,辽宁处于竞争劣势。与山东和广东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而且海洋科技发展也不均衡。科技投入总量方面,辽宁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普通高等教育各海洋专业本科在校生人数指标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居首位,海洋科研机构数和海洋科研机构拥有发明专利总数两个指标也居全国前列。但海洋科技人员人均科研经费和海洋科技课题数则在11个沿海省市中位于后列。其中,海洋科技课题数2012年仅为337个,不到广东的1/6。

在海洋产业结构方面,辽宁处于竞争劣势。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1.6%,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居倒数第2位。海洋产业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在海洋产业效益方面,除海洋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较高外,在其他方面,辽宁均不具有竞争优势。如海洋产业增加值和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指标即使在第二梯队的4省市中也排名第4位。

在海洋资源方面,辽宁省处于竞争劣势。整体上,相对于山东等资源大省而言,辽宁海洋资源结构并不均衡。如海洋捕捞产量、盐田总面积和地区规模以上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数指标在全国排名居中,而风能年发电能力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居倒数第2位。

在海洋环境方面,辽宁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辽宁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大,污染治理项目当年竣工数量占当年安排施工项目比重和海域使用金指标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的排名靠前。总体而言,无论是生态环境和政府管理,辽宁海洋环境竞争力相对较强。

三、增强辽宁海洋经济区域

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针对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为了培育新竞争优势,快速提升辽宁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出以下具体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海洋经济的科研创新能力

首先,建立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研究院。依托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吸收海洋企业共同参与,建立辽宁省海洋经济研究院,解决海洋产业发展技术瓶颈问题,推进海洋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地,以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研究院为主要载体,重点支持建设辽宁省海洋科技创新平台,集科研与服务于一体,实施海洋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工程。

其次,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在辽宁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基础上,建立辽宁省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直接推动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组织各种形式的科技兴海活动,如定期举行科技成果推荐会、科研信息会,承办全国性的海洋科技成果展览交易会,并鼓励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会,以提供海洋科技成果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此外,还要加大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再次,设立人力资源专项基金。一方面设立高级人才引进专项基金,进一步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型人才(工程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向海洋新兴产业倾斜。另一方面设立海洋人才培养基金,鼓励和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与海洋企业建立起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同时,鼓励高校院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高级访问或进修学习,以提高海洋产业人才培养队伍的水平。

最后,加大资金投入。探索海洋经济发展资金的多元化投入模式。设立省级海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结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加大对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制造、海洋生物医药及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多个海洋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成立省级控股的辽宁省海洋投资公司,专门负责对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尤其是涉及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工程和项目的投融资工作。进一步推动民间资本金融化,建立民间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和投资机构,利用政策鼓励与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海洋经济领域。

(二)加快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深度调整海洋经济结构、带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如加快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编制专门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的重点领域、主攻方向和产业区域布局等。首先,依托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基础将海洋装备工程与辽宁装备产业有机结合,着重打造国家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将大连、盘锦和锦州现在的工程装备方面的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加强科研实力。其次,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是高新技术含量高、研发周期长、技术投入和投资力度大。政府应该加大对相关企业扶持力度,尤其要支持与海洋生物相关的跨界产品的研发,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研发机制,使研究机构的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再次,借助大连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积极发展海洋保险、海洋金融等产业。最后,辽宁属于重度缺水的省份,大连甚至是全球重度缺水城市,因此发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产业迫在眉睫。一方面,辽宁在海水淡化方面有一定的科技优势,同时,也可以发挥区位优势,向新加坡等国家借鉴经验。

(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与服务方式

首先,要构建省级层面统筹管理和协调机制。当前,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能源、信息、海洋气象、海洋人才等各种要素的提供涉及多个部门,为了能够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配置,海洋经济发展的顺利推进,在定期举行辽宁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基础上,构建省级层面涉海产业及部门之间的统筹管理和协调机制,完成海洋行政管理方面的日常工作,并在重大涉海项目或行动中负责对其他部门的涉海职能进行统一协调。

其次,由辽宁省海洋和渔业厅联合科技厅、统计局建立海洋经济发展服务网站。定期国家及沿海各省市海洋经济运行统计数据和评估分析报告,及时海洋科研动态和成果以及国内外海洋经济相关的合作交流信息。

再次,建立和完善海洋产业集群公共服务体系。在重点产业集群区域,重点培育科研服务、工业设计、管理咨询、现代物流、金融、教育培训、中介服务等公共服务行业。

最后,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等支持。辽宁要积极进行国家产业示范区、示范基地以重大项目的申报和试点,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专项资金和技术支持,带动辽宁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国家已先后批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和天津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大连现代海洋生物产业示范基地已成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以此为契机,继续打造几个国家级海洋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基地等。依托目前建设中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海洋新能源基地、海洋生物医药基地、海水综合利用基地、海洋石化加工和新材料基地和现代海洋服务产业基地,努力争取国家级研究中心或重大项目落户辽宁。

[参考文献]

[1] 许淑婷,关伟.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竞争力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7):26-31.

[2] 国川,韩增林.中国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4):458-461.

[3] 吴姗姗,张凤成,曹可.基于集对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中国沿海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J].资源科学.2014(11):2386-2391.

[4] 赵珍.海洋经济竞争力影响因素及评价模型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1):79-83.

[5] 王燕,谢蕊蕊.区域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6-7.

[6] 陈健生.区域产业经济分析[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第5篇

一、变量的选择

基于海洋经济代表性和数据可得性方面的考虑,本文选取了下列变量。

(一)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是指捕捞和养殖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及海藻类等水生植物以取得水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一般分为海洋渔业、淡水渔业。渔业作为海洋经济的传统产业,其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青岛市渔业在近年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1989年青岛市渔业总产值为107319万元,到2005年已经到达了547502万元(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所以选择海洋渔业作为海洋经济的代表性指标是符合现实的。

(二)滨海旅游业

青岛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了发展滨海旅游无可比拟的条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休闲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旅游业迅速地发展起来。海洋旅游业可以利用小岛风貌和渔家风情,开展渔岛生态旅游和渔家风情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优化海洋产业结构。青岛市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使整体海洋经济有了大的提升,进而推动青岛市经济的发展。从1998年至今,青岛市旅游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为青岛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选择旅游收入作为一个变量。

(三)海洋交通运输业

青岛港位于山东半岛南岸的胶州湾内,是我国著名的优良港口。由于其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为发展港口运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岛港现已发展成为我国仅次于上海、深圳的第三大集装箱运输港口。青岛港拥有全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原油码头、铁矿码头和国际一流的煤炭码头、散粮接卸码头。青岛港的发展为青岛整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89年青岛港口吞吐量只有1450万吨,到2006年已经超过了18000万吨,年均增长率为20.36%,因此确定以青岛港的港口吞吐量作为海洋交通运输业的代表数据来估算其作为海洋经济主导产业对整体经济的作用。除此之外,海洋产业还包括海洋盐业、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船舶制造等,但是由于近年来逐渐兴起的行业,统计方面的滞后使得这些行业的数据比较少。鉴于此,没有把这些产业作为变量纳入到分析海洋经济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中来。

二、统计分析过程

本文以1998~2005年的数据为样本数据。具体数据见表1。对以上数据在Eviews3.0中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其中,YECZ为渔业产值,TTL为港口吞吐量,BHLY为滨海旅游收入。可决系数R2=0.992,调整的可决系数R2=0.987,说明拟合的效果比较好。港口吞吐量和滨海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港口吞吐量和滨海旅游收入的增加,经济总量也随着增加。渔业总产值和经济总量是呈负相关关系的,即虽然渔业总产值是下降的,但是经济总量是快速增长的。以下是对各具体产业对经济总量影响的分析。

(一)海洋渔业

关于海洋渔业,本实证分析采用的渔业总产值的数据是按照1990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得出的。所以说在分析时应该把当前的价格折算到1990年才可用于以上统计分析结果。渔业总产值的系数为-17.54。也就是说单位渔业总产值变化会引起经济总量相反方向的变动,且对应的变动数额为17.54。从表面上看,无论从变化方向还是变化数值,都是不合情理的。细致分析就会发现,这是符合现实实际的。首先分析渔业产值与经济增长的方向。渔业作为海洋经济的传统产业,其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但是传统渔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以前是靠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推动其发展的。可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其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就会相应缺乏。其次,渔业是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第一产业本身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逐渐下降的。这就是说,经济发展过程中,渔业总产值出现下降是合乎情理的。最后,本文采用的样本数据都是最近几年的,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从以上三点分析可得出,渔业产值与经济反向关系也就不足为奇了。关于数量的变化,由于渔业总产值数据均是按照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得出的,所以在统计结果中就夸大了渔业产值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作用。如果按照年均通胀率3%计算的话,1990年的一元钱相当于2006年的1.60元。即在2006年渔业产值减少1.60元的情况下,整体经济总量增加1.75元。可见其对经济总量的影响仍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二)港口吞吐量

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港口吞吐量对经济总量的贡献十分显著。随着港口吞吐量的日益增加,经济总量也是增加的。进一步讲,青岛市的港口吞吐量每增加1万吨,经济总量会相应增加0.12亿元。可见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

(三)滨海旅游

滨海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服务业,其对经济的作用也是很大的。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滨海旅游收入与经济发展也是呈现正相关的。滨海旅游的发展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旅游收入前的系数为2.63,说明青岛市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就会带动经济总量增加2.63元。这一作用是巨大的。随着滨海旅游在青岛市的进一步发展,相信青岛市整体经济的大发展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三、发展青岛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海洋经济各主要产业在对经济的作用方面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问题。诸如渔业发展的滞后,海洋各产业间结构的不合理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应正确看待,只强调存在问题,忽视优势所在,或只看到优势,忽视问题所在,都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发展,正确的态度是合理利用优势条件,积极改善不利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海洋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发展青岛市海洋经济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渔业的基础性地位,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随着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渔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对于这一趋势的认识,使得采取措施大力发展渔业,扭转这种趋势成为必然。加大渔业的投入,努力使渔业走上依靠科技发展的道路上,加快渔业的现代化进程,培育其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渔业内各产业的结构,加大渔业科技创新力度,如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对渔业内各产业有区别的的给予资金上和技术上的支持,促使其结构的优化。转换传统渔业的生产方式。传统渔业是以捕捞业为主的,但是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态的破坏、过度捕捞及不合理的开发等,渔业资源急剧减少,使得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限制。这就需要在政府严格执行合理捕捞、保护环境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同时,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品加工业,使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双管齐下,加快推动渔业发展的速度。大力发展新的渔业形式,如休闲渔业。休闲渔业是在近年来刚刚兴起的一种渔业形式,它是对渔业生产的补充。它是把旅游业、旅游观光、水族观赏等休闲活动与现代渔业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配置,以提高渔民收入,发展渔区经济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新型渔业。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不仅不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还可以做到对渔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尤其是在渔业资源锐减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可以更好地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港口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青岛港目前的发展可用“飞速”两字来形容。过去几年中,青岛港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也有一些不足,以后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多给予关注。第一,青岛港作为龙头经济的位置有待进一步加强。以港兴城、港城互动是沿海城市发展的共同规律。青岛市经济的发展同样遵循这一规律。“以港兴市”是青岛市一贯的发展战略。因此,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发展港口经济,加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让其龙头作用继续做大做强。第二,加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运作效率。港口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所需时间是很长的。这就需要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对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为适应当前世界航运界新的发展趋势,如船舶大型化、经营联盟化和干线网络化等,青岛港应在深水航道、集装箱码头等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同时积极构筑完善畅通的集疏运网络系统,通过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和沿海支线运输来拓展港口对内、对外腹地范围,利用多种运输方式为港口发展吸引更多的货源。在大力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应努力实现管理体制的创新,通过整合港口资源、加快港口城市以及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为本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体制保障。对于建设所需的巨大资金,可以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发展股票、债券等形式,在资本市场上筹得所需资金,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第三,还应加快港口相关产业的发展。青岛港的发展,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它要依靠临近及周边地区的工业、商业、物流、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在大力发展港口经济的同时,加快对相关产业的支持,从而形成港口经济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实现协调共同发展。

(三)努力打造青岛滨海旅游品牌

青岛目前的旅游主要依靠海岸风光、海滨景观、水族馆、海水世界等海洋资源来进行。这些资源的利用给青岛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利益的同时,仍存在旅游品种单一、模式简单、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开发多层次、多种类、复合结构的特色海洋旅游产品,探索独具特色的旅游模式。在发展传统旅游产品的同时,注重对不同资源的整合,开发出新的旅游品种,努力探索出旅游业发展的新的更具吸引力和发展潜力的模式。如:荣成市在发展旅游时,就提出了“渔家民俗游”的新的旅游品种,起到了很好的发展效果。青岛市作为一个拥有得天独厚海洋资源的旅游城市,面临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唯一合作伙伴城市的良好契机,在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与潜力。应紧紧把握住奥运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青岛海洋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与提高旅游业的软、硬件水平,促进青岛海洋旅游产业的提升,努力突出“山、海、城”特色,打造“帆船之都”的国际品牌,强化宣传旅游形象,扩大客源市场,吸引更多的游人前往。发展滨海旅游的同时,还应注意对环境的保护,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来发展滨海旅游业,努力实现滨海旅游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第6篇

国务院2011年3月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宁波位于该规划的核心地带,发展海洋经济是宁波市的新机遇。选取了海洋经济发展指标和金融发展程度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检测海洋经济与金融发展的相关度。结果显示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与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涉海信贷、金融相关率等均有着正相关关系,并且宁波结构类金融指标的变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

海洋经济;金融支持;灰色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128-03

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和《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2003)指出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经济活动的总和。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宁波位于该规划的核心地带,发展海洋经济是宁波市的新机遇。海洋经济作为现代经济越来越重要的增长点,金融支持在海洋经济发展中也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海洋经济的关键条件。

1 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和金融支持现状

1.1 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1)宁波海洋经济综合实力。

宁波海域总面积9758平方千米,海岸线共1562千米,占全省海岸线的1/3,发展海洋经济条件得天独厚。宁波岸线资源丰富,仅在北仑就有可开发港口岸线121千米,拥有天然深水大港。近年来,宁波海洋经济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各产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2012年宁波海洋经济总产值达3972.7亿元,同比增长9.57%。实现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043.1亿元,同比增长8.5%。宁波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5.85%,占浙江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21.5%。2004至2012年间,宁波海洋经济总产值增长约3.2倍,海洋经济增加值增长约3.24倍。

宁波立足于海洋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海洋产业得到了均衡发展。2012年,海洋第一产业平稳增长,增加值为70.2亿元,同比增长7.5%;海洋第二产业企稳健上升,增加值为606.1亿元,同比增长10.1%;海洋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增加值为366.8亿元,同比增长8.5%。产业结构从1998年的22∶41∶37到2008年的4:81:15到2012年的7∶61∶37,逐步形成具有宁波特色的海洋产业发展格局。

(2)宁波主要海洋产业构成。

基于宁波市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宁波海洋产业可以划分海洋渔业、水产品加工、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水上货物运输、海洋服务、水产品批发6类,见(表1)。

如表1示,海洋强县象山,素来就有中国海鲜之都、中国渔文化之乡等称号,象山的中国水产城被誉为“亚洲第一水产交易市场”,其中象山石浦是国家级中心渔港。象山县在2012年,海洋产业组织机构有658家,其中水产品加工占整县海洋经济的39.97%,共263家,海洋渔业有占比2857%。宁海县作为浙江省海水养殖面积最大的县,海洋水产养殖面积高达16.5万亩。象山和宁海相邻,一个水产品加工和海洋捕捞,一个海水养殖,两者相辅相成。从表1可以看到,在2012年,海洋产业组织机构总量也占据了全市约一半的份额。

表1 2012年宁波县市(区)海洋经济行业

组织机构数量 单位:家

县市区\海洋产业〖〗海洋渔业〖〗水产品加工〖〗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水上货物运输〖〗海洋服务〖〗水产品批发〖〗合计〖BHDG1*2〗

海曙325334561

江东23161855195

江北7384421051161

北仑154814932424272

镇海1209270057

象山18826312716262658

宁海27631926026368

鄞州2924285016102

余姚751314461

慈溪16141105082

奉化12156586123265

合计665504447158163922182

资料来源:“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官网。

北仑区海洋产业发达,因为宁波港,特别是在整个海洋产业机构数量中占据了大多数份额的配套船舶和浮动装置制造。相对象山、宁海,海洋产业组织机构数量在其余县市区明显少了很多,所以宁波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填补海洋产业的空白。

1.2 宁波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现状

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包括很多方面:政府资助、银行信贷、股权融资、信托以及企业债券等,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主要分析银行信贷支持。

截止2013年年末,宁波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32万亿元,同比增长9.9%,各项贷款余额1.33亿元,同比增长113%,年末本外币余额存贷比为99.25%。宁波银行贷款余额不断增加,在信贷投放量上升的基础上,金融对海洋经济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增强。近几年来,宁波市金融资源投向海洋经济不断增多,但是占总信贷比偏低,见图1。

图1 宁波市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及涉海

信贷余额(2009~2011)

资料来源:《宁波年鉴》及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调查数据。

从图1可以看出宁波市的涉海信贷在逐年上升,但上升趋势很小;并且涉海信贷占宁波市总贷款的投入比相当小,可见宁波市银行方面对海洋经济的支持力度还略显薄弱。在宁波市大力倡导海洋经济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仍然没有相应降低对海洋相关企业发放信贷的门槛,海洋信贷占总量比偏低。2012年全市商业银行对海洋经济方面的信贷投入占比远远不到10%,与当年宁波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5.85%相比,金融支持功能略显滞后。

2 宁波海洋经济与金融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2.1 分析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分析系统中母因素与子因素关系的密切程度,通过分析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引起该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常用的灰色关联度有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和灰色综合关联度。灰色绝对关联度仅仅是序列x0(k)与xi(k)之间关联程度的度量。灰色相对关联度是序列x0(k)与xi(k)相对于始点的变化速率的接近程度,是较为准确的表征数据间差异明显的各数据序列之间联系是否紧密的表征,x0(k)与xi(k)的变化速率越接近,γ0i越大,反之就越小。灰色综合关联度既体现了折线x0(k)与xi(k)的相似程度,又反映出x0(k)与xi(k)相对于始点的变化速率的接近程度,是能较为全面地表示序列之间联系是否紧密的一个数量指标。

2.2 指标、数据选取

(1)海洋经济发展指标(G)。

G=海洋经济增加值(A)/宁波市生产总值(B)

本文选取了2004~2012年的相关指标数据(表2)。

表2 海洋经济发展指标

指标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A亿元321.14336.11381.69502.93346.94543.12855.79956.961040.00

B亿元2109.52447.32874.43418.63946.54329.35163.06059.26582.2

G0.15220.13730.13280.14710.08790.12550.16580.15790.1580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年鉴》2004~2013及《宁波年鉴》2005~2013。

海洋经济发展指标(G),表示宁波市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指标越高表示本市海洋经济发展越快。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4年~2007年、2010年~2012年曲线平缓,而2008年明显下降。近三年受到政策的影响,宁波市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但从表中看2010年~2012年发展速度也没有明显的增加,只是总体比金融危机前略有上升。当前宁波市海洋经济尚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海洋科技水平也比较落后,特别是金融业对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投入不足。宁波市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在海洋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政策力度等方面差距还较大。2012年,宁波市海洋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只有15.8%,青岛市2008已经达到22.9%,远高于宁波市的发展水平。

(2)金融支持程度指标(L、D、Fir)。

由于宁波金融市场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间接融资,况且宁波海洋经济也以间接融资为主,因此本文选取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L、年末金融机构涉海信贷余额D和金融相关率Fir来衡量宁波市金融对海洋经济的支持程度。其中,Fir=[(C+L)÷B]×100%(C为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本文选取的相关指标数据见表3。

表3 海洋经济发展指标

C亿元3230.73916.04700.55309.06353.68241.49755.510659.311980.5

L亿元2603.73089.43910.04961.95814.67715.99414.210676.811961.0

D亿元280.5491.6673.9

Fir2.7662.8602.9963.0043.0803.6863.7133.5203.640

资料来源:《宁波年鉴》2005~2013及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调查数据。

金融相关率Fir,该指标是某一日期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通常简化为金融资产与GDP之比。它的变动反映的是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结构之间在规模上的变化关系,它大概可以被视为金融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因为在一定的产值基础上,金融体系越发达,金融相关系数也越高,而且可以根据金融相关比率来衡量金融发展达到何种水平。过去十年,宁波的Fir,是一条平稳上升的曲线。其中2008年至2009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随后趋于平缓,表明宁波市金融体系在不断的完善中,金融发展程度也逐渐提升,但提升速度还是不够显著,仍需不断努力。

2.3 分析过程

根据灰色系统分析方法和海洋经济和金融发展的相关指标,本文采用2004~2012年的数据作为资料,建立了相关模型,对海洋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关联性做了分析。

模型:设海洋经济发展指标为母序列x0,子序列Fir为x1、D为x2、L为x3。初始化后相应的序列见表4。

表4 灰色关联分析初始化后序列

序列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x0(k)0.15220.13730.13280.14710.08790.12540.16570.15790.1580

x1(k)2.76582.86242.99553.00443.08323.68583.71293.52123.6373

x2(k)280.5491.6673.9

x3(k)2603.73089.43910.04961.95814.67715.99414.210676.11961.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年鉴》2004~2013及《宁波年鉴》2005~2013及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调查数据。

第7篇

关键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战略选择;发展路径

1研究基础

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涵与特征、形成机制与演化路径、影响与制约因素、发展模式与产业政策等方面。

1.1内涵与特征

姜秉国(2011)指出“外部经济”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的内涵特征,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联性、政治性以及高新科技性、发展潜力性、成长不确定性,主要包括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环境产业和深海矿产产业等六大海洋产业门类。于会娟(2016)认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涉及“海洋产业”“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海洋高新技术是发展基础,涉及海洋的开发、利用、保护、生产和服务,并能引导海洋经济发展。

1.2形成机制和演化路径

Feser(2000)指出产业集群效应是产业集群的形成基础,规模经济、互动式学习与技术扩散可以通过集群内的共生机制获得。Long(2011)认为随着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企业间对环境、金融等外部依赖会随着相互合作、竞合协同发展而逐渐减弱。李晓璇(2016)分析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辐射效应、协同效应、累积效应和适应性预期效应等原理。

1.3影响与制约因素

Karyn&Cathal(2013)进行了实地调研后发现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是影响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孙加韬(2010)指出科技水平、高端制造、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不足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赵楠(2018)以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发展为例,指出引导措施、激励体系、公共服务是主要的运行掣肘。

1.4发展模式与产业政策

Schot(2007)等认为可通过突破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技术生态位。张玉强(2014)通过广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型实证分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现实问题。张艺(2019)采取文献计量和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分析各国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研究领域的竞争态势,明晰国内与海洋科技强国发展中的差距。基于上述研究基础,现有研究关注点多在于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单个产业发展情况,相关研究缺乏相对有效的地方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路径研究和科学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体系,更缺少针对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实践性探索,而这对于促进高度产业关联、较高成长性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设显然不够。因此,文章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进行进一步探讨,为沿海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借鉴,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2问题分析

湛江市是中国海岸线最长城市,海洋经济规模连续十几年居广东省内前列,拥有较强的海洋经济发展优势。此外,湛江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包括北部湾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等,但当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显现出的新常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够

湛江市拥有国内比较稀缺的鲎试剂等海洋生物和医药产业;在海洋多糖与海洋多肽利用、虾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面向海洋的产业招商成效明显,与德国巴斯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液化空气集团、华侨城集团、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中交集团等中国和世界知名企业有战略合作协议。但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据海洋经济大幅份额,在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据海洋经济大幅份额的背景下,新兴技术对接传统海洋产业所形成的高端环节未成规模,高端制造模式有限,产业转型升级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现代产业发展不充分,优质实体企业不多,传统产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缓慢。

2.2形成了一定的先进技术,但创新驱动不够

2017年8月地方政府推行《湛江市蓝色海洋综合开发计划》,着力发展临港工业、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渔业等主要海洋产业。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应该包括新兴技术对接传统海洋产业所形成的高端环节,目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技术尚未形成以及市场结构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低端产业占比较大,新产业还不能形成集群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的本土制造能力亟待加强,涉海企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海洋新兴技术转化为全新的、现实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演化过程,也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

2.3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集群培育程度不够

湛江三面临海,海岸线2023.6公里,2017年湛江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18亿元,占GDP11.5%以上。2020年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新增海洋产业省级以上新产品74项,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1%。但主要以海洋生物育种、海水健康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及海洋生物医药为主,总体而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除了海洋生物企业外,大型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缺乏;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境产业、深海矿产产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从无到有、加快发展、协同发展。

2.4有丰富的产业资源,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够

追求经济发展和海洋保护是有机统一的,湛江三面环海,海岸、海岛、海湾资源丰富,海岸线总长2043.5公里(其中大陆岸线1243.7公里,岛屿岸线799.8公里),占广东省的35.4%、全国的6.4%。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和个数均居广东省首位,是湛江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目前湛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看,海洋生态发展方面亟待加强,在规模上需要实现有效合理控制,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形成;节能降耗、污染防治压力还比较大。

3战略路径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既涉及单个海洋产业集群的价值联结、海洋资源跨行业配置,又涉及市场一体化、产业及环境的公共治理,以及产业布局创新、技术创新、研发转化、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等诸多环节,更需要合理的产业结构、有效的产业集群培育路径、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系统和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

3.1技术创新引领转型升级

作为创新导向型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海洋新兴技术创新成果为起点,形成产业规模经济,最终确立以海洋新兴技术产业为特征的技术经济范式。强调的首先是突破性技术创新产业化的结果,突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新性和非继承性。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一体化发展为导向,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海洋产业结构和层次,提高海洋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其次,产业链协同创新、产业孵化集聚创新值得进一步关注,高端化、高质化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具有战略价值,以此形成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再次,将技术要素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在市场需求、政府行为等因素的促进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规模化生产。因此,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上,既要大力推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高起点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让传统海洋产业成为孕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坚实基础,并借助新兴产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形成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渗透,从而带动传统海洋产业的革新与嬗变。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促进海洋新兴技术从技术供给方向传统海洋企业转移,如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就是传统海洋渔业高新技术化的结果。通过技术的渗透和适应性创新,提高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从而形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2培育路径多样化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其技术与产业的融合过程,即集群培育路径应该多样化,要根据具体的技术、市场条件选择合适路径。首先,通过产业的关联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实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外部性。其次,通过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将创新型企业的领先技术水平逐渐传导给从事相关性业务的企业,从而带动其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再次,通过经济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技术升级,将创新型企业的核心技术、核心业务,与最优配套企业共同构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扩展到整个海洋经济领域时,以带来海洋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特别是要围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对标世界最先进水平,开展前沿先导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系统梳理集群的突出短板与弱项,实施短板突破计划,推进集群内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3.3完善的政策体系

逻辑层面的政策过程是指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的过程,也包括培育政策、保障政策、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形成动态循环系统。主要的培育政策应支撑重点项目选择、关键技术攻关、市场化、社会化,产业扩张、产业链整合、产业优化和转型升级,从而形成产业的规模化和社会化等产业发展需要。相关的保障政策应涵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税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政策,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构筑完善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政策体系,加强政策支撑力度。

3.4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经济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这一领域里,资源利用方面更应当具有超前意识,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建立海洋循环经济系统,以“减量、再利用、资源化”主线,从生产、消费源头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损害,相关企业在生产流程中就要建立一整套较为先进的生产理念,完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此外,也应该要对海岸带进行全面清理整治,改善近海水域水体质量,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发展承载力,建立科学有序的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范。

4结语

第8篇

关键词: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126-02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为缓解资源和环境瓶颈制约、维护国家安全以及拓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日益得到重视。沿海省市也纷纷制定了“海洋强省”战略以及本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引导辖区的海洋开发与利用趋于有序合理,提高海洋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程度,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有效提高海洋产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增强区域海洋经济综合实力。

一、海洋产业生产力构成要素

海洋产业生产力是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和空间进行生产和服务的能力。海洋产业生产力构成要素包括海洋自然要素、海洋社会要素、海洋科技要素三大方面,其中海洋自然要素是基础性因素,海洋社会要素是决定性因素,海洋科技要素是海洋“第一生产力”,是促进性因素。海洋产业生产力是上述诸要素在数量、时间以及空间以不同组合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海洋生产力自然要素是人类进行海洋开发活动的基本前提条件和重要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海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化学资源、空间资源、旅游资源等。海洋生产力自然要素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与海洋及其历史的变迁具有紧密关系,并随着人类科技知识水平和事件能力发展不断变迁,具有很强的阶段性。

海洋生产力社会要素是海洋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力不可能摆脱历史发展的轨迹,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一切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当海洋生产力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相结合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海洋社会要素主要包括:社会化组织程度、涉海人力要素、资本要素、管理要素等。

海洋生产力科技要素是海洋第一生产力,海洋科技进步对改进和提高生产工具、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以及保护海洋环境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促进生产力良性和永续发展。海洋科技要素主要包括:海洋科技投入、海洋科研机构数量、海洋科技从业人数、科研课题数量、海洋教育投入等。

二、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效率测评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将数学、经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利用统计数据确定多个输入、多个输出的“生产前沿面”,分析研究具有相同类型的部门(或单位)间的相对有效性的有力工具。

海洋产业生产可以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来实现,但是生产要素的增加并不意味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现实发展程度如何,归根结底要视其投入产出要素及其产出效率而定。此种效率,即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外在直观表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取决于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提高。本文运用总体技术效率(TE)和总要素生产力(TFP,又称Malmquist生产力指数)的变化状况刻画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效率,衡量各地区不同时期海洋产业生产力变动趋势。

根据海洋产业生产力影响因素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以2004年、2005年中国11个沿海省(区、市)海洋产业投入与产出要素数据为样本,分别选取从业人员数量,科研课题数,货物吞吐量作为输入指标,选取海洋主要产业的总产值、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占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比重作为输出指标,采用资料包络分析法(DEA)的两大模型,计算11个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的总体技术效率(TE)和Malmquist生产力指数(TFP)。

总体技术效率TE是静态反映海洋产业生产效率指标,当TE≥1时,定性表明某地区某个时段内生产力发展是有效率的。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辽宁、河北、江苏、上海、福建、广东以及海南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是有效率的,其中福建省效率最高。

Malmquist生产力指数TFP的大小可以用来衡量不同时期生产力变动趋势,当TFP>1时表明生产力水平提高,反之则生产力衰退。TFP数值的大小可以相对地说明其进步的程度。因此,从测算结果可以看出,沿海11个省中只有天津、广东两省市的海洋产业的生产力指数TFP是大于1的,这表明2005年两省市的海洋产业生产力水平比2004年是有所提高的,天津的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速度略高于广东省。上海、江苏、河北三省市TPF数值为1,说明三省市从2005年同2004年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持平。而广西、海南、浙江、辽宁、福建以及山东六省的TPF数值都小于1,这说明这六省的海洋产业生产力效率水平2005年相对于2004年是下降的。

对比中国沿海省市的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海洋科技发展最快的广东省和海洋科研机构密集的天津市外,其余省市的海洋经济总量排名与其海洋产业生产力的动态测算排名大体相反,这一方面验证了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第一生产力的常论,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模型结果符合边际递减的经济学规律。同时,可以初步得到海洋经济的增长是主要来源于规模效应而非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论。比如海洋经济大省山东,其2005年的海洋经济总量在全国11个主要沿海省市中分别排名第二位,但是其TFP值最小,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山东海洋经济发展还主要依靠规模效应增加总量,而非海洋产业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经济发展。

三、提高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从客观上来讲,沿海地区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海洋资源粗放型和掠夺式开发、海洋开发中不合理的政策导向、以及海洋生态保护与管理措施不力等,都是目前制约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基于本文的测算分析,我们建议沿海地区提高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效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确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提高海洋自然要素生产力。海洋自然要素是海洋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针对中国近岸海域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等十分严峻形势,应该确立海洋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和原则,尽快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与管理措施,控制海洋生态的恶化趋势,恢复、保护和重建近岸海域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促进海洋自然要素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海洋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区域海洋经济管理中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提高海洋自然资源环境的保障程度,完善相应保护制度;二是提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开发与保护并重;三是提高海洋自然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程度;四是最大程度地保障海洋自然要素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海洋长期和谐相处。

2.树立科学发展观念,探索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大力发展海洋社会要素的生产力。海洋社会要素是海洋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体现。长久以来沿海地区一直延续着粗放式海洋开发模式,近海水质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代价,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区域海洋经济规划调控能力较弱等现状,都表明目前海洋生产的社会化组织程度还不高,人们的海洋意识还不强,尤其和海洋强国家相比更是相差甚远,严重制约着中国海洋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海洋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念,积极探索沿海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以下方面提高沿海地区社会要素的生产力水平,促进海洋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强海洋经济宏观调控、规划指导以及海洋循环经济培育引导。二是加强区域海洋社会经济发展特征、规律以及区域产业集群等方面研究。三是制定完善海洋产业政策规定,合理配置沿海地区海洋社会要素和自然要素,二者的最优结合才能最大化产生现实生产力。四是加大海洋开发的资金、人力以及物力的投入,促进海洋社会要素的更新及升级。

3.建立科技创新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努力提高海洋科技发展水平。海洋科技是海洋第一生产力,海洋科技要素可以改进和提高生产工具,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并可在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促进生产力良性和永续发展。因此,沿海地区应积极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建立海洋科技创新机制,促进地方海洋产业开展科学研究及成果的应用转化工作,努力提高海洋科技实力,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而言,沿海地区在海洋科技方面:一是应加强海洋教育与科技普及,提高海洋从业人员的数量和专业素质;二是应加强海洋前沿技术、海洋关键技术的研发,为拓展海洋自然资源和海洋空间提供保障;三是应提高海洋科技在海洋环境管理、监测、预报、灾害预警、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应用程度,提高海洋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程度,实现技术的物质转化;四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和政策保障力度,通过推进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应用转化,促使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引导并支撑区域海洋经济向环境友好型和区域协调型模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DEA):第1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方法: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第9篇

关键词:海洋产业集聚;集聚系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5-0033-03

\ 引言

我国是开发海洋资源较早的国家,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分别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发展海洋产业”。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把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单独作为一个章节,这是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我国基本发展方略的标志。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是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海洋产业集聚,是海洋经济产业组织的形式之一,能够利用协同效应强有力地促进产业的发展。通过建立海洋产业集聚测度的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评估,对贯彻落实国家发展大战略、推进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有效指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集聚和海洋产业集聚

19世纪末,马歇尔最早从定义外部经济概念入手界定了地方性工业集聚的内涵。经历了100多年,产业集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和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对于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产业集聚是指属于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

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的定义,海洋产业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与服务活动,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主要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笔者认为,海洋产业集聚是各种生产要素往最适合从事海洋经济活动的地域范围集中、聚合的情况,它不仅包括不同海洋产业在同一区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也包括同一海洋产业的上下游企业的密切联结与配合。海洋产业集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海洋资源优势,提高海洋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推进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关于海洋产业集聚测度的研究综述

目前,对产业集聚进行测度的方法主要有行业集中度、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赫芬达尔指数(H指数)、产业关联系数、生产服务业比重、EG指数等。学者们采用以上几种方法,对我国海洋产业集聚进行了测度。

一些学者选择赫芬达尔指数(H指数)来对海洋产业的集聚度进行测评。赵昕等[2]利用赫芬达尔指数,从地区和行业两方面分析我国海洋产业的分布均衡度。李青[3]等测评了江苏省沿海地带资源依赖型的海洋产业的集聚度,分别是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运输业。赫芬达尔指能够准确反映产业的市场集中高度,但它是一个绝对集中度指标,直观性较差。

较多学者采用区位熵来对海洋产业的集聚度进行测评,区位熵计算简便、数据易得,可用来测评相对集中程度。黄瑞芬等[4]测评了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的第一、第二、第三海洋产业的区位熵,衡量了海洋产业结构内部的各产业的集聚情况。金炜博[5]等测算了1998―2005年浙江省海洋各产业集聚水平,在计算浙江省海洋产业集聚区位熵指标时,将我国11个沿海省市作为一个大区域,与之进行对比,计算浙江省特定海洋产业的产值在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与全国沿海11省市该海洋产业产值在全国沿海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龚志聪等[6]测评了江苏省2007―2010年的海洋第一、二、三产业的集聚度,研究结果表明,集聚度越高,当年的产业结构也越合理,即海洋产业集聚有利于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纪玉俊[7]对我国海洋各产业的集聚度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我国海洋产业在各区域已经趋向形成集聚的态势,也就是说海洋产业在我国各区域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各区域如果能将集聚的效应和优势发挥到最大,就能显著带动海洋经济的进步。

也有部分学者结合了两三种方法来进行海洋产业集聚度的测评。赵祥[8]选择了3个指标进行我国海洋产业集聚的测度,包括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地区的海洋产业份额,并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集聚进行了比较分析。常玉苗[9]利用海洋产业集中率和区位熵测评我国2006―2010年海洋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并用区位熵来分析区域优势产业的状况,得出了我国的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等传统海洋产业的集聚度较高的结论。王涛等[1]利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熵指数和地点系数4种方法相结合测度了我国海洋产业2001―2012年的集聚度,相对来说比较全面地测评了产业集聚的水平。结果表明,我国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和海洋盐业的产业集聚水平最高,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和海洋电力业产业集聚化趋势明显。

目前我国学者对海洋产业集聚进行测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从现有的成果来看,学者们主要采用了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来测度海洋产业集聚。较多的学者仅采用一两种方法,难以涵盖产业集聚的内涵,仅仅表现了产业集聚的一部分。可见,目前对海洋产业集聚的测度的视角还不够丰富,难以客观、全面地进行衡量,测度指标还有待完善。

三、海洋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改进

(一)理论依据

学者们对产业集聚的理论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分析,在海洋产业集聚的测度方面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可供参考,为海洋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是提升专业化水平是形成产业集聚的首要条件。各企业成员进行分工并且趋向专业化、扩大规模、提升产业集聚度,由此,又能通过集聚效应的发挥,使得社会分工得到进一步发展,产业集聚的过程和社会分工是紧密联系的。

二是产业要与上、下游企业开展分工合作,才能形成更有效而稳固的集聚状态。产业集聚不单单是企业本身,也包含下游产业的成员(销售渠道和顾客)、互补性产品生产商、专业化基础设施的供应商和政府与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援的机构,以及同业协会和其他相关的支持性民间团体。在产业集聚演进过程中,位于集聚区内部的中小企业会逐渐发展和扩大,成为大公司或者是核心公司,与上、下游的各类成员进行分工与协作,同时与中介机构等生产业的合作更加密切。

三是由于产业集聚,内部构成了一种层层相连的网络关系,企业与中介机构的协作更加密切,中介机构之间形成超分工合作,导致了生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相关的金融、法律、技术咨询等逐渐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海洋产业集聚度测评方法的选择,需要更全面地包含海洋产业集聚的各类型及各个阶段,进行海洋产业集聚的测度,要能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该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较高;该产业与相关产业关联程度较高;该产业的聚集导致了生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二)海洋产业集聚系数

在此基础上,本文选择了能反映上述3个方面的3种方法,即区位熵LQ、产业关联系数R和生产服务业比重SP,综合构成测评海洋产业集聚度的集聚系数CC(cluster coefficient)。相对于其他单一方法而言,集聚系数CC对产业集聚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改良,为了指标数值的规范,将其进行简均以使系数的取值处于0―1之间,即海洋产业集聚系数CC=(LQ+R+SP)/3,数值越大,则海洋产业集聚度越高。3种方法的具体表述和计算公式如下:

区位熵LQ=,Pki 是指k地区i海洋产业占该地区海洋产业的比重,Pi指全国i海洋产业占全省海洋产业的比重。区位熵数值大于1,说明该地区该海洋产业在全国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即专门化率比较高。一般来说,区位熵大于1.5,则该海洋产业在该地区的比较优势相对显著;数值等于1,说明在该地区该海洋产业具有均势地位,与全国平均水平差不多;若数值小于1,说明该海洋产业在该地区不具有优势,处于比较劣势地位。

产业关联系数R=,根据海洋产业投入产出表的中间流量矩阵进行计算。Xij 是指i海洋产业产出的中间产品,分母是指该地区各海洋产业生产过程中总的中间消耗。数值越大,则说明各海洋产业在产出过程中消耗了更多的i海洋产业产品,也就是该海洋产业与其他海洋产业的联系比较紧密。

生产服务业比重SP=,Si是指i海湾海洋生产服务业增加值、总产值、职工人数等指标数据,S是指i海湾海洋服务业的增加值、总产值、职工人数等指标数据。SP数值越大,表明生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越大,集聚越明显。

四、海洋产业集聚度测评的指标与投入产出表

为了更全面测评海洋产业集聚度,区位熵LQ和生产服务业比重SP分别选择多个指标进行综合测评,产业关联系数R通过应用海洋产业投入产出表来测评。

区位熵LQ选择产业总产值、产业增加值、企业总数、规模以上企业总数、园区数量、职工人数、销售总额、利润等8个指标进行综合测评。多个指标之间采用算术平均值进行简单计算,得出的综合数值作为该方法的测评数值,即LQ=(LQ1+LQ2+LQ3+LQ4+LQ5+LQ6+LQ7+LQ8)/8。

生产服务业比重SP选择产业总产值、产业增加值、职工人数、利润、销售总额等5个指标进行综合测评。多个指标之间采用算术平均值进行简单计算,得出的综合数值作为该方法的测评数值,即SP=(SP1+SP2+SP3+SP4+SP5)/5。(参见表1)

产业关联系数R是借助投入产出表的中间流量矩阵计算的,采用该方法不存在指标选取的问题,但需要构建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海洋产业投入产出表。根据《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海洋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辑需要包含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海洋保险与社会保障业、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经济服务业、海洋地质勘查业、海洋环境保护业、海洋教育、海洋管理、海洋社会团体与国际组织等22个海洋产业。在实际测评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海洋产业投入产出表中的相应海洋产业。

综上,运用海洋产业集聚系数CC测评海洋产业集聚度,海洋产业集聚系数CC=(LQ+R+SP)/3,其中:

LQ=(LQ1+LQ2+LQ3+LQ4+LQ5+LQ6+LQ7+LQ8)/8,其中,LQj=(j=1,2,…,8);

SP=(SP1+SP2+SP3+SP4+SP5)/5,其中,SPj=(j=1,2,…,5);

R=,其中,Xij来自海洋产业投入产出表。

五、结论与思考

第10篇

【关键词】海洋产业 经济 关联

一、我国海洋产业概述

(一)海洋产业分类

我国的海洋产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次产业的侧重点不同,具体区别如下:在我国海洋第一产业中,主要是海洋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包括海洋渔业、海涂种植业等。目前我国部分村落以海洋渔业为生,这是海洋最基础最原始的产业功能。海洋第二产业是指对海洋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包括海洋石油工业、海盐业、海盐化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业、海水直接利用业等。海洋第二产业主要存在于沿海发达城市,第二产业对科学技术及设备的要求相比较第一产业要高出很多,这就对技术和人才的等方面提出了很高要求。

海洋第三产业是通过对海洋的开发,发掘海洋的流通和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海洋运输业和海洋旅游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贸易交流成为必然趋势,各国货物交易频繁,当货物交换发生时,就需提供物流服务,物流需求的满足有三种方式,航空、陆地和海洋运输,对于跨国区域物流,如果都是通过航空运输手段,运输成本会大幅上升,企业保持利润就必须增加商品价格,降低自身的竞争力,并航空运输能力有限,大量的货物会有局限,这就必要依托海洋运输,所以海洋物流成为了最主要的货物流通渠道。

(二)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先后建立了多个海洋产业带,主要涉及到辽宁、河北、天津、山东、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江苏等一大批东部沿海发达省市。数据显示我国海洋运输能力随着港口建设的完善在不断提高,去年我国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世界排名第一。

海洋产业中主要产业包括海洋旅游业、海洋运输业、海洋捕鱼业。这三大产业在海洋产业发展中规模最大,也最为稳定,其对GDP的贡献比较可观。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海洋总产值近四万亿,增速达到百分之12,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扩大,表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

二、我国海洋产业关联

(一)海洋产业关联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国际角度上看国外学者herrera针对海洋第一产业中的捕鲸业与第三产业中的生态旅游业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研究,kwaka在海洋产业关联中,针对投入和产出就行了分析,提出了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我国内部的研究状况看,许长新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可通过产业关联参数对海洋产业关联进行表示的研究,并以江苏省的海洋产业为实例,进行了科学论证,实践证明,其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表现为其研究主体为江苏省,未充分考虑全国范围内其他省市实际情况,因未能被推广,只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海英针对我国的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进行了研究,指明了我国产业结构应参照的原则,并且有针对性的对海洋产业关联性进行了专门分析。催木花等学者提出了我国海洋产业进行了布局规划,并提出了我国在发展海洋产业时,不可孤立发展,要与陆域产业协调,协同发展的理论体系。经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在对于海洋产业关联的各项研究中,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海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针对海洋产业关联的模型的探索还有所欠缺。

(二)我国海洋产业关联

在现阶段研究中,我国的海洋产业可通过以上两种模型进行表示,笔者经查阅资料,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得出了以下结论:

在我国的海洋产业关联中,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不一而足。例如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海洋捕鱼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海洋生态业的关联度较高,其内在联系表现为海洋捕鱼业必要考虑到海洋生态因素,为保证生态平衡,设立休渔期,在休渔期内禁止捕鱼,以保证鱼群数量和种类的完整及平衡性。在第二产业内部中,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海洋生物业,海水化工业的关联程度较高,其内在联系表现为,这几类产业之间需要相互的工业产物及技术的支持才能完成生产,创造价值实现利润。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海洋船舶制造业和海洋运输及海洋旅游业关联度较高。其内在联系表现为,海洋运输业对船舶的载重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海洋旅游业则对船舶的舒适程度、装饰水平等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要紧密结合船舶制造业。

三、总结

经论述我们不难发现,海洋三次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在不同行业领域是有异的,业务范围相关,交集或是业务上呈现出需求关系其关联度高,业务联系较少且无业务产品供求关系的,其关联度就低甚至无关联,总之,探索海洋产业关联度,对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升海洋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崔木花,崔彬,左文.我国海洋资源、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资源・产业,2012(02) .

第11篇

一、建立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据国家海洋局的《200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海洋产业总产值已突破16987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4.0%。其中,海洋渔业总产值4402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25.92%;海洋交通运输收入2940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7.31%;滨海旅游业收入5052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29.7%。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作为海洋支柱产业,占主要海洋产业的比重近四分之三,其中滨海旅游业位居各主要海洋产业之首。海洋经济总体水平在世界海洋国家中已处于中上水平,一些海洋产业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海盐总产量和沿海主要港口全年吞吐量蝉联世界第一。同时,我们也应看到2005年我国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的产值分别只占到海洋产业总产值的4.81%,4.35%,产业规模不大,增长幅度缓慢;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海洋化工业、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的产值分别只占到海洋产业总产值的0.28%,6.42%,1.72%,1.20%[1]。这些海洋新兴产业规模整体偏小,带动效应不足,产业效率低。要使我国海洋新兴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应制定恰当的产业政策,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大力扶持新兴海洋产业。要使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必须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批海洋产业区和新兴海洋项目,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海洋产业带,提升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促进海洋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聚集力和带动力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形成特色鲜明、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海洋产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

2、对新兴海洋产业,国家应在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科技协作等方面提供支持,以推动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3、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海洋未来产业技术储备的研究,促进海洋未来产业的发展,逐步开发海洋清洁能源和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不断开拓新兴的海洋空间利用领域,不断形成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4、在大力扶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对海洋第一产业,在保障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协调发展的同时,海洋捕捞渔业要努力保护近海资源,积极发展远洋和外海渔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延长水产品加工产业链,促进海洋渔业从产量型向效益型转变。调查开发新的渔业资源,积极推广名优新品种和生态养殖模式,要加强海洋生物技术开发研究,逐步向海洋农牧化发展。

5、积极调整并发展海洋第二产业。着力培育港口运输、临港工业、船舶修造、海洋能源及其利用等主导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要进行结构调整,优化港口布局。通过优化布局和资源整合,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港口体系。适当加大投资规模,积极吸纳国外和民营资本,加快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步伐,进一步缓解我国能源短缺的压力。

6、继续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优化滨海旅游资源,培育发展集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历史文化、都市体验为一体的滨海旅游业,使滨海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

二、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提高海洋产业的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海洋科技创新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经济与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当今,世界绝大多数临海国家都把开发海洋定为基本国策,竞相制定海洋科技“开发规划”、“战略计划”等,把发展海洋科技作为战略性投资,摆在向海洋进军的首要位置,把海洋科技作为世界新技术革命最重要的内容来对待。中国是海洋大国,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提高海洋产业的竞争力,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对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显得不十分协调,这已成为影响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面对世界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这个中心环节,促进海洋综合开发。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快速升级,提高海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从海洋资源消耗型向海洋资源节约型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的关键:

1、海洋科技创新要高起点发展。要在吸收和采用国际最新的科技成果的基础上,组织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发展我国的海洋高新技术,特别是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养殖技术;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洋产业循环经济利用技术等方面。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海洋科技创新要面向市场,加大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对海洋产业的高新技术成果,要从科学上的可行性,设备、技术和开发的可行性,经济效益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规范技术交易,加强技术市场的中间环节,建立情报、信息、、风险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中间机构。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根据市场发展对海洋产业和产品的需求,提业发展和产品开发的技术支撑,保证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衔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推动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3、科技创新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联合攻关。要根据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技术发展、资金投入等方面的能力,确定相关领域和重点发展技术,联合攻关重点海洋科技创新项目,提高海洋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

4、加强海洋科技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人才是关键。应及早研究并采取对策,通过健全海洋教育培训体系,营造让大批优秀的青年海洋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优化海洋科研人才结构,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海洋科技队伍。

5、加大对海洋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为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利用市场机制,大力拓展投资渠道,积极推进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资本参加开发海洋,增加社会力量对海洋科技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6、加快科技创新机制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成熟的海洋科技成果和国际先进的海洋管理理念和手段,扩大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使我国在海洋科技创新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完善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建设,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是台风及风暴潮灾害多发区,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海洋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仅次于内陆的洪涝和风沙等灾害。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2005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05年中国海洋灾害频发,影响范围广,沿海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部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32.4亿元,较2004年增加约5倍,为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年[2]。近年来,我国海洋灾害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和完善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建设,研究评价海洋灾害对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各类海洋灾害的特征、分布规律、发生机理,采取积极的措施和对策防御和减轻海洋灾害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包括海啸预警在内的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和海洋防灾减灾应急响应系统,该系统在海洋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现有的海洋防灾、减灾预报系统,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家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和海洋防灾减灾系统,争取把海洋潜在灾害损失降到最小,为海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全面服务。

1、加大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的资金投入。应将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纳入国家、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加大资金投入,使海洋灾害应急机制的日常运作和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得到保障。切实做好应对灾害突发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确立海洋预警预报服务系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建设项目和预报灾种等,使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在预防和减轻海洋灾害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完善海洋灾害监测系统、预警系统和海上应急救助系统。国家海洋局应会同有关部门和省、市建立相应的信息交流机制和协调机制,强化对海洋灾害日常的监测和信息报送、,实现海洋灾害预警预报远程会商系统,积极开展多种海洋灾害预警预报方法的开发与应用。通过这些系统,提高海洋灾害的监测技术水平,及时监测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移动和消亡,迅速传递灾害信息,有效地指导防灾和救灾工作。建立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科学有效的防范体系,加强指挥协调,逐步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体系。

3、提高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处置能力和水平。对重点区域,如海滨城市、海滨集镇、沿岸护堤等,应具有完整的地形测绘资料,根据不同灾种和地区制订应急预警实施方案。内容包括应急监测预警报、信息、人员物资转移、组织疏散,应急避难场所及设施的确定,救援队伍的组建,救灾预备、紧急救援支撑体系,灾情调查评估、灾后恢复重建措施等。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海洋灾害预警预防能力、应急决策能力、应急保障能力、现场处置能力、恢复重建能力;增强公众个体的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全社会的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海洋灾害给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4、建立和健全海洋防灾、减灾、救灾服务保障体系。海洋灾害破坏力大,造成的损失巨大,人们对海洋灾害的抵御能力和承受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建立海洋灾害的保障体系十分必要。海洋灾害保障体系应是以政府救灾、灾害社会保险和灾害商业性保险为主要力量,以灾害互助保障与灾害社会援助作为辅助力量的多种灾害保障方式并存的灾害保障体系。通过海洋灾害保障体系的建立,达到减少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尽快恢复灾后重建。

5、积极开展海洋灾害防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海洋灾害无国界,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中的许多方面,如海洋环境监测,灾害信息的全球收集、传输和交换,海洋灾害诊断分析、预报以及海上救助等方面,都需要国际间、地区间的协调与合作。减轻和防御海洋灾害是全人类的事业,有必要增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3]。

四、强化对海洋资源环境约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海洋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是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对环境、资源的负效应也日益显现出来,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能源短缺,海洋环境污染,海洋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已成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已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强化对海洋资源环境约束,有效配置海洋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新晨

当前,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就是要以海洋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为核心,依托循环经济技术,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形成海陆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应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建立健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促进机制。国家应出台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应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海洋新兴产业、降低能源消耗、清洁生产、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认识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制定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应有重点、有层次推进。海洋循环经济的重点应放在总体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比较大,资源消耗多的行业和具有较为成熟的海水循环利用资源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的产业领域。我国海水综合利用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已具备产业化发展的条件,沿海缺水城市应在海水的综合利用方面优先推进。重点发展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技术,降低成本,扩大海水综合利用的产业规模,推动海水资源产业化的全面发展,改变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结构,促进沿海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支持和鼓励海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政府应及时向社会有关海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加快循环经济法规标准体系建设,设立海洋循环经济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和海洋循环经济核算体系。

第12篇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海洋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各级政府、研究机构和社会公众对海洋经济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对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2008年国务院赋予了国家海洋局“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及信息”这一新的职责以来,加强对海洋经济的监测与评估能力,增强对海洋经济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已成为海洋经济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然而,当前的海洋统计工作受数据来源、统计方法等限制,一方面无法适应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需要,难以全面、及时反映海洋经济的运行情况;另一方面海洋经济统计数据来源和统计数据质量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完善海洋经济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建立科学的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不仅是加强海洋统计工作的需要,而且也将在服务海洋经济管理及决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海洋经济基本概念和范畴

美国早在1974年就开始了对海洋经济的研究,并提出“海洋GDP”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中国对海洋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1978年“海洋经济学”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起来,对海洋经济的认识随着海洋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逐渐深化。目前,国内外有关文献对海洋经济的概念阐述主要有15个,对海洋产业及相关概念的阐述主要有23个。2003年,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发[2003]13号)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对海洋经济作出定义,“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其相关活动的总和”。2006年,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在此基础上丰富并完善了海洋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制定了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以国家标准的形式提出了海洋经济的定义,即“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并提出了海洋经济的产业构成(见图1)。如图1所示,海洋经济包括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两部分。其中,主要海洋产业12个,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9个和海洋相关产业6个,共分为2个门类、29个大类,106个中类和390个小类。因此,从统计上看,海洋经济是一个涉及行业广泛、关联性高、综合性强的产业集合。具体来说:(1)行业广泛性。海洋经济囊括的行业广泛,横跨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共涉及国民经济行业20个门类、70个大类、172中类、313小类;(2)关联性高。海洋经济不仅内部产业间存在着广泛的关联关系,而且通过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船舶等支柱产业牵动着国民经济及地区经济的发展走势,特别是依托港口优势发展起来的临港工业区、保税区、物流区等多种形式的开发区,已成为地区经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3)综合性强。各种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海洋”而展开的,是依赖于海洋的经济活动,海洋为海洋经济活动提供着活动场所、资源依托、初级产品原料等功能。因此,海洋经济不仅包括直接开发海洋资源的产业,还包括为海洋开发活动提品和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是一个多层次、复合型的综合经济体系。本文提出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即是以的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为基本依据,其中涉及的海洋经济的内涵及外延皆参考该标准。

2建立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

编制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贯彻落实国务院赋予国家海洋局新职责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对于科学全面地反映中国海洋经济总体运行状况,为海洋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翔实的数据依据,实现国家对海洋经济的宏观指导与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全面地监测和评估海洋经济运行状况,更科学地分析和探索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研究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为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国家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为国家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与决策判断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有利于海洋经济统计和调查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进一步规范海洋经济统计指标的界定、统计口径和数据来源渠道,解决海洋经济统计与研究中存在的概念、标准、方法和范围不一致的问题,提高海洋统计数据质量,为海洋经济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3指标体系编制原则与设计思路

3.1编制原则

海洋经济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系统,具有行业广泛性、关联性、综合性等特性,为满足海洋经济管理与决策中对统计指标的需要,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编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统计指标应科学、客观地反映海洋经济运行情况,系统而准确地把握海洋经济活动特征和发展规律,为海洋经济宏观管理与决策提供决策支持。(2)代表性。统计指标选择旨在全面反映经济情况的同时,力求选取代表性指标突出反映海洋经济统计与监测的重要方面和内容。(3)可操作性。统计指标要尽可能依托现有统计制度,突出指标体系的可获性和可操作性。

3.2设计思路

1)按照与产业分类的对应关系,以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为参考依据,以海洋经济活动和相关地域经济活动为核心进行构建为进一步突出海洋经济的特性,并便于与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对照使用,指标体系编制中参考了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中海洋产业分类框架,在海洋经济基础指标设置上以产业为主线选取代表性指标进行指标体系构建。同时,为了反映海洋经济所依托的相关地域经济活动(如临海(港)经济区、海岛等),在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中设置了专题指标,来反映上述区域与海洋经济密切的经济活动。

2)根据海洋经济统计指标的功能、效用和重要性,将海洋经济统计指标划分为基础指标、专题指标和辅助指标三个类别面向社会各界对海洋统计的多元化需求,按照不同指标的功能、效用和重要性,将海洋经济统计指标划分为基础指标、专题指标和辅助指标三个类别。其中,海洋经济统计基础指标重点面向海洋经济统计与监测的业务化工作,是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核心部分;海洋经济统计专题指标重点面向海洋经济的专项调查工作,主要是反映与海洋经济有关的典型区域发展情况,包括沿海地带开发区、海岛经济两类;海洋经济统计辅助指标重点面向海洋经济分析评估的业务需要,主要是反映与海洋经济有关的地区社会经济活动。三个类别指标体系面向海洋统计的不同对象,解决不同问题,其重要程度依次降低。

3)依据海洋经济多行业门类的特性,按照“总分结合”的原则,将海洋经济统计基础指标划分为通用指标和业务指标两个类别由于海洋经济涉及的行业门类繁多,尽管各产业在从业人员、财务状况、能源消耗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共性,但是由于各产业业务领域差异较大,因此难以采用统一的指标反映各海洋产业自身的特色。因此,在指标体系设计中采取“总分结合”的原则,将指标划分为反映各产业共性的通用指标和反映各产业个性的业务指标两类。通用指标是指涉海企业和单位共同拥有的,可以便捷地从现行的定期报表中取得的指标,涉及财务经营状况、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水和能源消费、用海状况六类指标;业务指标是指各海洋产业的业务活动指标,主要是根据各海洋产业业务经营特性而设计的指标,按照各海洋产业业务特点分列其业务指标。

4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框架和指标设置

4.1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依据海洋经济统计指标编制原则和设计思路,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分为基础指标、专题指标和辅助指标三个部分,见图2。

4.2海洋经济统计基础指标

海洋经济统计基础指标针对海洋经济统计与监测的业务化工作,包括通用指标和业务指标两类。其中,通用指标是指针对各类产业的普遍共性提取的各类涉海企业和单位共同拥有的指标,包括财务经营状况、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水和能源消费、用海状况6个类别32个指标;业务指标是指按照各海洋产业业务经营特性而设计的指标,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上搜救服务业、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文化产业、海洋科技、海洋教育、海洋管理21个类别164个指标。为尽可能满足海洋经济统计的各方需求,在具体指标筛选上力求突出行业代表性、公众公认性、社会关注度、可获可比性的原则,在多方意见征求的基础上确定具体指标(见表1)。

4.3海洋经济统计专题指标

海洋经济统计专题指标针对海洋经济的专项调查工作,主要是反映与海洋经济有关的典型区域的发展情况,包括沿海地带开发区、海岛经济两类。其中,沿海城市开发区11个指标,海岛经济22个指标(见表2)。

4.4海洋经济统计辅助指标

海洋经济统计辅助指标主要是反映与海洋经济有关的地区社会经济活动共22个指标(见表3)。

5统计数据资料来源、缺口及改进建议

5.1统计数据的资料来源

鉴于当前海洋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海洋经济统计指标的数据来源包括涉海企事业、涉海部门、海洋管理部门、统计部门四个渠道,从数据来源性质来看,具有间接性、多源性、不稳定性、地区差异性四个特性。为保证海洋经济统计指标的可操作性,并为地方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等用户提供统一规范的工作依据,在考虑现有数据来源渠道和相关统计制度的基础上,梳理了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参考数据来源如下:

(1)来源于统计部门的指标58个,主要是通过各级统计局现有的统计报表制度(如国民经济核算、工业、能源等统计制度)和普查资料获取相关资料或信息,涉及财务经营状况、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沿海地带开发区、海岛经济、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等方面内容;

(2)来源于海洋管理机构的指标78个,主要是通过各级海洋行政管理机构的常规统计和专项统计获取相关资料或信息,涉及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技术服务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文化产业等产业以及海洋管理、海岛经济、用海状况等方面内容;

(3)来源于涉海部门的指标78个,主要是通过各级涉海部门现有的统计报表制度获取的资料或信息,如农业、交通运输业等部门的统计制度和相关资料。其中:涉及渔业部门11个指标,旅游部门9个指标,交通部门25个指标,科技部门22个指标(与涉海企业交叉的指标有9个),教育部门6个指标,环保部门4个指标,海关部门1个指标。

(4)来源于涉海企业的指标69个,主要是通过各类涉海企业直接获取相关资料或信息,涉及财务经营状况、水和能源消费、科技活动等通用指标以及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业务指标。上述的指标数据来源主要是针对各产业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管理情况提出的参考来源,这其中既包括统计基础良好,具有比较完善的统计报表制度和数据资料,可以直接获取基础信息的指标;也包括需要建立新的统计制度和调查方法才能得到的数据指标,即统计资料的“缺口”。

5.2主要统计数据资料的缺口与原因

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资料缺口,主要是包括:一是面向企业的指标,如财务经营、从业人员及报酬等相关指标;二是新兴产业的指标,如海洋文化产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技术服务业、涉海金融服务业等相关指标;三是与海洋经济密切联系的区域指标,如沿海地带开发区、海岛经济等相关指标。上述指标存在资料“缺口”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

(1)体制机制障碍束缚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受限于现行的行业管理体制,海洋经济统计很难掌握或共享“第一手”资料,各级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层层设限,数据同源和共享是当前海洋统计工作中面临的较大问题。同时,随着管理层、研究层和社会公众对海洋经济工作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现行的统计制度和数据基础远远不能及时满足社会各界对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需要。虽然,目前已逐步建立起由21个涉海部委组成的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网,但是部分新兴海洋产业(如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还尚未纳入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网范畴,统计渠道不稳定、不畅通也是当前海洋统计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海洋经济尚未作为独立经济领域。现行各类行业统计中,皆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行业统计,尚未把海洋经济作为单独领域独立出来,因此很难分离出“海洋”与“非海洋”的成分,特别是海洋服务业受中国服务业统计工作整体滞后、新型服务业态统计尚未规范有序等因素制约,海洋服务业统计问题更为突出。

(3)对行业协会统计重视程度不高。行业协会统计是政府统计的重要补充,利用行业协会的组织优势,能有效与涉海企业建立信息交流和共享的机制。目前,涉海行业协会尚未纳入海洋经济统计范畴,一方面缺乏政府统一的管理,另一方面行业协会自身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统计工作的规范性和连续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5.3关于改进现行统计工作的相关建议

针对现行海洋经济统计状况,建议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采取分步实施、分步建设的策略。近期目标是加强和规范海洋统计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海洋产业统计方法的研究,特别是新兴海洋产业调查方法研究。远期目标是积极拓展海洋统计数据获取渠道,逐步健全完善海洋统计制度。结合统计基础和资料来源缺口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逐步扩大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网。应在目前海洋统计信息网基础上,积极吸纳涉海行业主管部门及大型企业的参与,通过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网的平台逐步建立起长期、互信的沟通与协作机制,不断拓展海洋经济统计数据获取渠道,从而提高海洋经济统计数据质量和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