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质量风险管理制度

质量风险管理制度

时间:2023-08-25 17:08: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质量风险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质量风险管理制度

第1篇

一、电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财务风险管理意识的淡薄是目前我国电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意识是行动的前提,只有加强了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电信企业才能够有效地开展财务风险的管理工作,并有效地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质量。然而,目前我国电信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较为淡薄,比如说,很多电信企业认为企业的长久运行只与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关,与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没有仟何的关系。而且,很多电信企业对于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性质的认识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其认为,电信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仅仅只是记录企业相关财务使用和支出信息记录工作,对企业的稳定运行没有多大的影响,这便造成了很多电信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风险管理的意识淡薄等问题。

(二)管理制度救不完善

财务风险的管理制度完善与否是奠定电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质量好坏的基础,也是其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有效提高的重要保证,电信企业只有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才能够有效地了解财务风险产牛的原因、环节,以及出现财务风险时有效地解决办法,因此,电信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完善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很多电信企业在财务风险的管理制度建设方面非常的不完善,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说,很多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队伍建设力度不够,财务风险管理的工作人员配给也是较为不足,而且,已有的财务风险管理队伍中,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在影响着电信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质量。

(三)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电信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是由财务风险管理人员来完成的,如果电信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差,那么即使电信企业拥有再好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再先进的财务风险管理技术,其财务风险管理的质量也无法得到有效地提高,因此,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高低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电信企业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较低,建设较为不完善,目前,我国很多电信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很不完善,财务风险管理的人员专业素质也很低,对于新型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掌捤能力较差,这很大稈度上降低了电信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质量。

二、提高电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质量的措施

(一)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前提,电信企业要想有效地提高自身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质量,促进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首先,应当强化自身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管理观念,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电信企业可以采取由上而下,层层强化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强化策略,首先从企业的管理层面意识强化入手,通过加强企业管理者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来有效地促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机制建设,从而有效地带动企业各个部门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的强化。然后,对于企业全体员工电信企业可以采用加强员工财务风险管理理念的灌输,强化全体工作人员对于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加强对于企业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从而全面地在企业内部中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管理观念,强化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

(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制度建设,是提高电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质量重要保证,因此,电信企业应当重点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完善建设,从而有效地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水平。电信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有效地完善自身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第一,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识別能力。财务风险识別的能力是电信企业有效地开展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也是其有效地规避和解决财务风险的重要保证,因此,电信企业应当科学地制定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措施,建立全面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指标等措施,来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财务风险识別能力。第二,完善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财务风险的控制制度是电信企业有效地应对和解决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电信企业应当通过科学地制定完善的风险控制策略,灵活的运用企业财务盈余能力来有效地强化自身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和能力,从而全面的提高自身的财务风险管理质量。

第2篇

煤炭行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我国大力推广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国内资源企业尤其是煤炭企业面临着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管理风险力度等方面的改革重要任务,因此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提高风险管理,增强企业的各项综合竞争力,将作为煤炭企业改革的重点方向。

关键词:

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应对措施;风险管理制度;风险意识;信息化管理

任何企业的运作都伴随一定风险,要如何正确处理风险,采取怎样的措施规避风险,是一个企业发展和规划时应当重视和着重处理的一个部分,企业的风险管理环节对企业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而煤炭企业作为一个高风险企业,更凸显出其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及迫切性。相关煤炭企业应当切实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实现煤炭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1加强煤炭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

(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开采面临着资源成本、安全成本以及资金成本不断增加的难题,另外,进口煤炭的大幅度涌入也对我国传统煤炭产生一定冲击,直接导致了煤炭价格一路下滑,利润的大幅度下跌。成本的增加,利润的下降,迫使企业面临资金短缺风险,煤炭企业在这样困境中又急需改革创新,由此还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风险,因此加大煤炭企业风险管理力度,降低企业风险是企业改革必经之路;(2)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需求来看,煤炭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龙头产业,尤其是大中型煤炭企业,在国家整体经济中占有非常大比例。煤炭企业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有效规避市场经济中的经营风险、战略风险等,对推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有一定现实作用和实际意义;(3)可持续性、科学性发展是企业得以生存的前提,随着现阶段经营风险的不断加剧,企业如果还停留在传统风险意识,不重视风险管理,那么将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因此只有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对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与规避,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

2煤炭企业风险管理现阶段面临的问题

2.1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有效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能够保障煤炭企业良好有序的生产运营,但目前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缺少能够满足其生产运营需求的风险管理制度。首先,许多煤炭企业中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只关注针对安全风险的管理,忽略市场竞争中战略风险以及产业结构风险的管理;其次,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缺乏统一性,虽然很多企业也制定了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但体系缺乏一定整体性和统一性,使得风险管理系统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最后,风险管理制度可行性不高,一些企业制定了风险管理制度,但没有真正落实于实施上,只是走走形式,这样使得风险管理制度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和作用。

2.2企业领导风险意识不足很多煤炭企业领导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风险意识不够,将过多精力放在生产与销售的环节,忽视了企业整体运营变化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也忽略对企业进行的定期考核与评估,这样直接导致企业预防风险能力以及应对风险能力下降。当风险发生时,才去被动考虑采取措施解决风险,不仅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耗费更多,随着时间的积累,也不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

2.3多重风险的挑战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不仅是要应对煤炭企业内部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企业运营风险,还要防范市场经济风险、国家宏观政策下产业结构调险等外部多重风险。首先,国家提倡的环境保护政策,资源税改革政策,使得煤炭企业需要不断革新原有技术,不断增加原有成本;其次,受外部经济市场不稳定因素影响以及国际煤炭市场冲击等,对煤炭企业的有序发展都起到了一定阻碍作用;最后,煤炭安全生产风险对煤炭企业来说是最为重要风险之一,不仅直接影响到生产员工的生命安全,还会直接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并对企业形象造成很大负面影响,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可以说现阶段的煤炭企业处在一个“内忧外患”的局面,企业必须迅速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规避,保障生产安全,保证生产质量,在适应国家政策的前提下,适时减少市场运营风险,进一步实现煤炭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3全面风险管理措施

3.1加强安全生产意识近年来,煤炭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原因之一是相关管理人员对安全生产意识不重视,没有积极做到事前防范,一线生产员工对生产流程不规范,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这一系列因素导致煤炭企业生产运营中安全风险不断提升,影响企业发展,也威胁着员工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企业必须加强生产运营中安全风险管理,使管理人员以及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念和意识,加大安全投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适时安排员工参加专业知识培训,加强一线员工安全操作水平,使每一位管理人员按章办事,按规管理,每一位员工不违章作业,熟练掌握自己的操作流程,从而减少安全风险发生的几率,确保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还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3.2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健全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首先,明确权责,企业领导上层应当明确自己作为风险管理中心的责任,针对企业生产运营情况、市场经济发展动向、风险管理目标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了解与掌握,制定出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特点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提前防范企业将面临的风险,并提出解决方法;其次,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引入专业人才,提高风险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专门风险管理部门具有一定独立性和有效性,直接对企业董事会负责,对董事会提出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评估与分析,适时提出专业意见与建议,并在制度的实施阶段起到监督管理作用。

3.3注重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全面风险管理是指针对企业面临的运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战略风险等多方面进行实时监控管理。首先,在管理过程中,需要首先对不同环节中不同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信息收集。广泛地、不间断地收集与企业相关的内部以及外部信息,包括企业的历史资源以及未来预测等一系列信息;其次,对收集回来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与评估,定期或不定期对风险进行辨识、分析、评估,对新的原有的风险变化重新评估,并对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有效防止风险发生;再次,建立一个健全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不断更新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风险管理系统数据与企业风险量化值得一致性、及时性以及完整性。对已经输入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不得随意更改,并适时根据企业生产情况及外部环境进行补充、调整。现在也有许多煤炭企业开始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用于企业生产管理,对于一些生产安全隐患(如井下瓦斯、煤尘等)起到很好的预警效果;最后,制定合理科学的风险管理策略,通常情况下,企业对运营风险、财务风险、战略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可以采用风险转移、风险对冲以及风险补偿等方式进行风险管理。根据不同风险采用不同方式、策略,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方案必须包括解决风险的具体目标,解决过程中所需要的条件、手段,在风险发生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不同应对措施。方案制定完成后,还要按照不同职责分工,保证各项措施能够落实到位,确保方案措施的正常实施。

4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执行力度

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还离不开工作人员的执行。虽然大多数煤炭企业也建立了风险管理制度,但因为工作人员意识不够,企业缺乏宣传,没有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导致风险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强,进而阻碍了企业风险管理。因此煤炭企业应当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去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执行力度,首先,可以建立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在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监督、内部监督等方面进行内部有力控制。对重大风险进行有力监控、评估与预测,并及时做出解决方案,力争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其次,要多做宣传,普及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的风险防范意识,避免因个人失误造成安全风险发生;最后,要加强事后理赔管理工作,制定赔付资金账目,加强与中介公司,承保公司的沟通交流,提高事后理赔效率。

5结语

综上所述,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未来发展与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现阶段,煤炭行业投资过热,资源日益缺乏,国家相关政策等影响下,煤炭企业要更持续更健康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更加强风险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效防范和规避风险,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及时解决风险,将企业风险降到最小,减少企业损失,进而全力促进煤炭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强.煤炭企业风险管理浅析[J].管理观察,2012,(8).

[2]张毅.煤炭企业风险管理浅析[J].理论月刊,2010,(4).

[3]张金萍.煤炭企业风险与内部控制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1,(3).

[4]齐宝华.煤炭企业视角下的全面风险管理策略探析[J].华章,2011,(27).

第3篇

关键词:检验检疫 监管 风险管理

近年来,检验检疫工作中遇到的质量安全事故越来越多,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也使得检验检疫工作风险问题越来越频繁的被提起。目前,如何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认识、避免以及化解检验检疫各类风险已经成为检验检疫机构必须重视和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与范围

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尽可能降低发生事故的概率,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获得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风险管理可分为外部风险及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指国内外与检验检疫相关的法律、法规、执法和守法情况及其变化;国内外与检验检疫相关的标准、技术以及合格评定程序的异同性;产品本质特性及环境信息;产品全生命周期相关方的质量控制及变化;管理相对人的信用情况;境外通报信息、疫情疫病信息、退货信息、媒体信息及其通过外部合作和行政互助获取的信息等。内部风险包括检验检疫相关制度和资源配置、业务管理模式、运行及通关机制;技术、手段和方法;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等建立情况;发生的重大工作质量事故或业务风险事件的情况以及执法者素质等。

二、实施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实施风险管理,是检验检疫追求卓越绩效的客观要求

境内外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监管体制、运行机制的不完善,以及检验检疫人员的素质、管理相对人的诚信缺失等,都会对检验检疫的目标实现产生影响。而实施风险管理可以解决检验检疫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化解风险,提升应对能力,从而确保检验检疫实施总体目标的实现,做到通关快速、风险可控、监管有效、资源节约、质量提升。

(二)实施风险管理,是检验检疫实现严密监管和快速通关最有效的手段

通过实施风险管理,采取科学的风险分析方法,突出重点,重视对国外通报、退货调查、工作质量督察等风险信息和进出口业务数据的分析,及时风险预警和风险分析,有针对性地督促各业务管理部门加强相关产品检验检疫监管,提升检验检疫工作质量,避免系统性、区域性和行业性问题发生,为领导决策、业务管理提供参考。此外,还可以通过风险分析,提前实施风险布控。如对出入境货物采取临时紧急措施,包括口岸布控核查、暂停或禁止存在重大风险的货物出入境等,有效防范不合格货物传入传出的风险,实现严密监管。检验检疫部门通过风险分析,应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收集的各方面信息情况,实施分类管理,提高了检验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简化检验检疫手续,提高通关效率。

三、进出口机电产品检验监管中的风险管理制度

(一)出口机电产品检验监管中的风险管理制度

对于出口产品的检验监管风险管理是指检验检疫机构确定出口产品的品质检验、数(重)量鉴定。安全卫生检疫、病虫危害检疫等风险,并将这种风险减至最低的检验检疫管理过程。出口产品检验监管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应用风险管理的科学思想,充分认识出口产品风险的客观存在并接受一定程度的风险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出口产品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估、管理,合理调配检验检疫机构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将出口产品检验检疫工作重点集中到对高风险产品出口的管理上,极力降低出口产品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

1、出口产品风险因素识别

出口产品风险因素识别是检验检疫风险管理制度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最关键的一步,如果一个风险因素没有确定,就不可能找出风险的源头,更不可能找出减少该风险的措施。根据对出口产品从生产制造到出口销售全过程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出口产品可能导致的风险因素可以大致概括为产品特性风险、企业风险、市场风险、检验检疫机构内部风险等几类,其核心风险是产品特性风险和企业风险。

2、出口产品风险分析

出口产品风险分析是评估风险识别步骤识别出的风险因素可能导致的潜在危害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风险分析的常用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这里面包括了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针对出口产品不同的风险因素可以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应用上述的风险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对不同的出口产品根据其产品特性、生产企业及销售市场来进行风险分析。

3、出口产品风险控制

出口产品风险控制是在对出口产品风险识别、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实现对出口产品风险的有效防控。对于不同风险类别产品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利用风险管理制度尽可能减少出口产品的风险,从而更好的使检验检疫把关和服务相结合。

(二)进口机电产品检验监管中的风险管理制度

近几年,随着我国进口机电产品的批次与金额日益增加,进口机电产品检验监管的工作量也在逐步上升,并在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外贸发展和保护人民健康安全等方面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今的进口机电产品检验监管模式中,一方面没有对进口机电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导致了检验监管工作无法确定工作重点,检验检疫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对外贸易节奏正迅速的加快,而依然采用传统的检验监管模式则会降低检验检疫工作效率,减慢通关速度。

同出口产品检验监管风险管理制度一样,进口机电产品也有风险影响因素,结合进口机电产品检验监管实际操作,在确定了风险影响因素之后,同样是要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风险分析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实施风险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进口机电产品的风险分析是对进口机电产品实施风险管理的依据与基础。由于机电产品种类繁多,单纯的定性或定量分析很难对各种机电产品的风险作出评估,故采用综合评估方法。具体评估方法为在对进口机电产品各种风险影响因素采用定性分析后,根据机电产品具有作业频率较高,潜在危险危害性较大的操作以及安装、维修等通用作业等特点,对每种类型机电产品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进行分析评价。

四、加强风险管理制度所需采取的措施

风险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以促进组织目标实现为总的原则,最根本的目的是明确组织对风险的态度,降低长期风险成本,使潜在长期收益尽可能最大化。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服务于建立现代检验检疫监管制度,有效解决把关与服务的平衡,以及日益增长的业务量和检验检疫管理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就当前而言,加强风险管理制度,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业务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

2011年以来,各直属局相继成立了风险管理处,首次明确了检验检疫业务风险管理的基本职能,但目前还没有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统一负责全国的检验检疫业务的风险管理。为此,检验检疫部门应自上而下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构,统一全国检验检疫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

(二)着力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的人才培养

风险管理是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的融合,对人员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一直以来,检验检疫部门都处在执法把关的风口浪尖,更加关注的是对具体进出口货物、物品的检验检疫货物风险分析,而对体系化的全过程的检验检疫风险管理思考的较少,掌握较为全面的风险管理理论的专家则更少。因此,应在全系统尽快开展风险管理理论的培训,增强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意识,让风险管理嵌入检验检疫的各项活动和过程中。

随着现代生活速度的加快,进出口贸易的日益频繁,检验检疫工作的逐渐完善,产品质量安全关乎国家的综合实力与企业的生命,风险管理是提高检验检疫工作质量,保障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加快检验检疫通关效率的先进管理理念,既解决了实际工作中如何确定重点的问题,也将检验检疫人员合理的分配到更加重要的岗位上,使得检验检疫工作真正的做到“寓服务于把关之中,在把关中体现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建春,吴穹,张金钟.机电产品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2.19(4):69―70

[2]高岳峰,王远,方敏,周后贵.进口机电产品风险分析及风险影响因素识别[J].检验检疫科学,2007,17(3):79―80

[3]袁长祥.关于出口机电产品实施分类检验监管的研究[J].检验检疫科学,2001.11(5):7―9

第4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会计;风险;防范策略;现状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工作的不断发展,施工企业会计市场化进程推进,成为了企业财会管理与研究者重点工作内容。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各类风险性因素严重的影响企业发展与经营过程。施工企业市场化进程中,这类风险因素是不可避免的。为此企业管理者与各项专业工作人员,结合市场情况、企业特点与自身工作内容,开展了各项风险管理研究。其中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者在研究中发现,会计风险的出现对于财会工作质量、业务正常开展以及企业经营都有着重要影响。在这一情况下,企业财务工作者以当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现状为出发点,开展了防范策略研究。

一、施工企业会计风险防范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特别是大型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会计风险危害有了一定认识,并开展了部分防范工作。但是研究者发现,当地企业会计风险防范实际情况并不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工作人员风险管理能力依然有待提高

在施工会计日常工作中,会计风险防范是其重要的管理性工作内容。正因如此,财务管理人员就成为了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环节。但是在企业会计工作中,部分会计工作者风险意识管理能力较差。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工作人员风险意识较差。会计工作人员风险意识的缺乏,主要是由于施工企业对市场经济环境的不了解,以及财务工作人员会计工作理念陈旧造成的。如部分会计工作者长期从事会计工作,对于建筑市场变化缺乏了解,就是在潜意识中降低风险管理意识。二是风险专业管理水平较低。会计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化管理内容,需要管理者具有一定的专业工作能力。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企业依然缺乏具有风险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这类人才包括了风险分析师、风险管理师等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当前施工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甚至部分企业会计人员都为经过风险管理培训教育,缺乏基本的风险管理能力。

(二)风险防范过程缺乏规范化制约

在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中,整体过程的规范化制约对于防范质量起着支持作用。但是在风险管理中研究者发现,部分企业依然存在着防范过程不规范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流程不规范。风险防范流程包括了数据采集、统计、分析、预警等各项工作。会计工作者按照流程工作,有利于风险因素及早发现与解决。但是实际工作中,部分快工作者未按照流程规范技术上报、分析风险性数据,继而造成了管理者未能及时发现风险因素,影响了风险防范整体工作。二是细节缺乏规范制约。风险防范管理的细节,决定了整体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但是在部分企业风险管理中,部分管理者忽视了细节内容。如数据分析误差是否准确、数据是否全部登记等细节经常出现失误,就是这类细节规范缺乏的主要表现。

(三)风险防范管理制度依然不够完善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风险防范工作开展的基础,也是确保企业风险管理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在风险防范中研究者发现,部分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依然不够完善。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制度中市场性因素较低。会计风险是由于企业经营、原材料市场、人力市场以及金融市场多种因素共同条件因素影响造成的。当前施工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制度中,一般只考虑财务工作存在的风险因素,未将市场原因造成的风险造成会计风险纳入管理制度。二是管理制度未注重细节内容。当前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中,一般较为重视企业经营中的重点问题,但是忽视了因细节问题造成的会计风险内容。如企业会计工作中,财务印章、原始单据管理不善,出纳、会计人员工作失误等细节问题的缺失,都有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会计风险。对于这类细节问题的缺失,是当前会计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四)资金管理风险防范体系存在漏洞

资金管理是施工企业会计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会计风险发生的主要来源。虽然企业在会计工作中强调了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但是依然存在以下的一些常见问题。一是资金回流较慢。施工企业工程施工期较长,其资金流动较慢。这种资金回流较慢的情况会造成贷款利息增加、资金链断裂等多种资金问题,形成较为严重的资金风险。二是资金管理出现失控问题。施工企业经常进行参与投标、外包、外聘等工作,用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施工工作效率。但是这类工作模式也会造成企业资金投入、使用等过程中,资金管理失控可能性的提高。如外包过程中,包工队伍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就会造成企业资金投入的加大,同时造成企业信誉的降低,影响企业资金控制造成较大的会计管理风险。

二、施工企业会计风险防范实践策略研究

根据我们对施工企业会计风险实践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了专业研究,利用以下实践工作策略提高风险防范质量与效率。

(一)做好专业风险防范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会计风险防范能力,企业必须做好专业风险防范队伍的培养工作。首先企业应做好内部队伍建设。内部队伍主要指企业财会工作者,以及与风险防范有关的专业人才。对于企业内部人员,企业应结合施工企业财会工作特点开展专业风险管理培训教育,提高其专业风险防范能力。其实做好管理者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提高企业管理者风险防范意识,对于企业风险防范工作开展有着重要作用。将企业管理者(如总经理、财务经理等)纳入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开展风险管理教育,是企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方法。最后是引入专业风险防范人才。在企业风险防范过程中,引入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专业风险管理师,定期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审计,对会计风险进行分析,并对企业财会人员进行风险防范教育,可以提升风险管理专业化队伍建设速度,同时在专业角度提高了会计风险防范质量。

(二)完善会计风险控制制度

企业会计风险控制制度的完善,是提高风险防范质量降低风险危害的重要措施。在制度建设过程中,管理者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以有效性为目标开展制度建设。有效性主要是在风险管理制度具有高效、可操作性以及可控性强的特点,可以在企业管理中真正起到风险防范作用。如在风险管理制度中应根据建筑市场特点、施工地域性特点等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将企业风险防范落实到实处。二是注重制度细节内容。将风险防范工作细节内容纳入制度管理范围,利用细节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质量是风险管理重要模式。需要注意的是,细节内容不仅可以体现在制度本身,还可以利用细则、内部文件等方式体现。三是有重点的建立管理制度。风险防范制度内容对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应着重进行规范。其重点内容包括了风险防范流程、控制措施、监控检查机制等防范工作中,建立起有效完整的风险防范体系。

(三)加强资金管理工作

在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中,管理者应以会计管理制度与技术并行的方式,做好资金管理工作。在管理制度层面,管理者一方面应以施工企业资金运行特点,结合市场特点建立资金管理制度,避免资金人为管理失误造成的会计风险;另一方面管理者应建立专业化的市场资金监控制度,严密监控资金流向与市场金融走向,降低市场性因素造成的会计风险。在技术层面,管理者应利用计算机电算化技术、网络数据监控技术等技术措施,利用高科技措施降低人为失误造成的风险因素,同时提高风险防范管理效率。

三、结束语

当前建筑施工企业财会工作中,会计风险问题的出现严重的影响者企业正常经营发展。为此,企业会计管理工作者针对市场因素,开展了广泛的风险防范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风险防范工作依然存在部分问题。财会管理者以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以及资金风险防范为主要策略,开展了风险防范研究,为企业风险防范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经营风险 管理 措施

近年来在农村信用社中存在不少的信用违约以及违法犯罪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现象,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服务机构,其健康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中应当加强风险管理,严控各种风险,确保各项业务持续稳健发展,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一、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在农村信用社经营的过程中,对于经营目标和考核任务比较关注,对于经营中的风险管理不够重视。在经营过程中没有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意识比较薄弱。或者在经营过程中过度追求高收益、高回报,往往忽视了同时存在的高风险。对于风险因素不注重事前管理,往往在风险事件发生后才采取相应的措施。

缺少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目前农村信用社在经营中还缺少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特别是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和业务品种的不断增加,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制度已不能够满足当前风险管理的需要,缺少科学的、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操作办法,部分风险管理制度不能够及时跟随时代的发展需要,在制度规定中存在模糊性的特点,缺乏可操作性。同时风险管理中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在实践中奖励力度比较小,处罚比较轻,缺少严格的奖惩机制,降低了员工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认为做好做差都一样,从而导致风险问题的发生。

二、加强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树立先进的风险理念

农村信用社要正确认识风险管理对于发展的重要性,理事会(或董事会,下同)、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并积极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农村信用社要逐步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包括:风险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创造资本增值和股东回报的重要手段;风险管理的目标不是消除风险,而是通过主动的风险管理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同时,风险理念不仅要存在于领导和管理人员中,更要通过广泛宣传和大力倡导,将其融入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培育良好的风险文化氛围。

(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要理顺理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其各自所属专业委员会在风险管理上的职责分工,并建立风险管理部门或指定部门承担风险管理职责,保证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相互制衡、运行高效,同时要加强风险管理条线独立性和专业性,实现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有效运行。

风险管理要列入发展战略并成为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加强风险管理有助于发展战略更好地实现,因此是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发展战略应该包含风险管理方面的目标并且努力实现。

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团队。农村信用社在风险管理方面缺乏专业人才,迫切需要培养合格的风险管理团队,其方法有:一是选派风险管理人员参加外部的专业培训以提高专业素质,优点是原有人员熟悉情况,但提升的过程较慢;二是引进高端的风险管理人才,优点是提升人员素质快,但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和磨合才能适应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可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以上两种方法加强风险管理团队建设。

拓宽风险管理的范围,开展全面的风险管理。农村信用社由于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对于风险管理往往只限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传统三大风险,对于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方面的认识较浅而容易忽视。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这些以往没有引起重视的风险,可能会突然发生并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要重视传统三大风险外的其他风险类型,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思维。

培育优良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体现。要通过高层的推动、广泛而持久的宣传以及内部制度执行等方面的努力,将风险管理行为上升为农村信用社员工自觉行动的思想融入到日常的行为中,构成指导开展各项业务的思维方式。

建立适用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由于风险管理需要及时且广泛地收集大量的风险信息,并进行处理和分析,因此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但是农村信用社与商业银行相比,在资产种类、资产规模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因此不能照搬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而要根据自身的资产规模以及业务发展情况建立适用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才能有效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能力。

(三)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建设

逐步建立风险偏好管理。农村信用社要在完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上,围绕发展战略,结合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明确监管约束,按照先定性约束、后定量约束以及先制定整体层面和综合性强的指标、后制定业务条线和分支机构的指标这一顺序,逐步构建风险偏好框架,发挥风险偏好在风险管理中的优势。

风险管理要与具体业务相结合。在农村信用社内部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和机制,要避免只有高高在上的风险管理框架和组织架构。离开具体业务谈风险管理,就容易使风险管理成为空中楼阁。要使风险管理能够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在具体的业务制度和流程体系文件中,尽可能列出存在的风险点,明确风险处置的措施和相应的报告路线,使风险管理成为真正可操作的工作。

实行差别化的风险管理制度。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地方性金融机构,但其辖内的经营机构在经营规模、主要业务的种类和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灵活根据不同经营机构的管理水平和不同地区、不同业务品种等方面风险差异,实行有针对性、差别化的风险管理制度,而不能脱离实际制订一刀切的风险管理措施。

(四)落实风险管理责任,通过正反向激励发挥全员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风险管理并不只是高级管理层或者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而是涉及内部所有机构、部门和员工的事情,因此要对风险管理各个环节建立明确的标准和人员责任,指定相应的岗位和人员负责,落实风险管理责任,同时将全体员工纳入到风险管理的流程中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工作中能够及时防范和降低经营风险的员工,要做好相应的激励措施,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对于工作不认真负责而导致风险管理事件发生的员工,要进行处理,例如记录违规积分、行为考核以及调离岗位等。通过正、反向两方面的约束,并辅以对工作人员的全过程监管,加强事后的追踪和考核,促进员工主动参与风险管理工作。

(五)客观真实反映风险

在实际工作中发生风险事件后,部分农村信用社担心影响自己的形象和声誉,往往不愿意向上级汇报或者报案,认为追回损失就可以了。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提高经营风险管理水平,反而影响了风险管理的效果,因此在风险管理中要摒弃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对于涉及到违法犯罪的要及时交由司法部门处理,从而形成强烈的警示和震慑作用。

(六)强化风险预警工作

风险预警管理是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经营风险的出现虽具有突发性,但在事发之前都有一定的蛛丝马迹,如果在日常管理中多加注意、观察,就有可能将风险因素扼杀在摇篮中。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有利于风险管理的决策从而避开经营中的高风险因素。要根据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实际情况,加强风险数据的积累和研究,完善风险指标,加强对指标的监控和预警,提高风险管理的灵活性,结合发展战略和经营特点等方面风险问题,建立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三、结束语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服务机构,其健康发展和安全运营对于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管理中要努力提高内部风险意识,正确认识到经营发展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关系,将风险管理纳入到日常的考核中,落实相关人员的责任。同时还要加强风险体系建设,分析经营中的潜在的风险因素和薄弱环节,将风险管理能够真正地落实到经营中,提高信用社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保刚.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

第6篇

关键词:压疮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压疮是临床护理工作中非常棘手的护理问题,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压疮发生后增加患者的痛苦,增加住院费用和护理难度,可能导致严重感染、败血症等并发症。国内外已将压疮的发生率作为评价护理质量指标之一[1]。而压疮重在预防,且绝大多数压疮是可通过风险管理预防的。因此,我们通过对76份压疮风险上报表的管理,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采取相应整改措施,进而对我院患者压疮预防进行规范化管理。

1 方法

1.1通过对我院2013年1月~12月的76份上报压疮风险上报表的规范性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干预,进行规范的压疮风险预防管理。通过规范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压疮风险防范意识。

1.2干预措施在护理部的指导下,由内、外系科护士长和压疮管理小组对上报压疮风险上报表的相关科室进行追踪。通过对上报时间、上报表内容完整性、符合上报条件、评估内容正确性等调查分析,找出压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因素,落实压疮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做好患者与家属的教育,取得患者的配合,以防范非预期性压疮事件的发生。

2 分析问题

2.1结果:通过压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因素进行干预对比,P

2.2护理管理者对院内压疮缺乏预警管理的意识和监管措施,未能很好执行压疮风险管理制度,缺乏对临床护士正确使用Braden评估量表及其他压疮风险防范知识的培训。

2.3护理人员对Braden评估量表的预测作用及院内压疮风险的危害认识不清,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临床仍然有以经验判断压疮危险的现象。

2.4高危患者入院时漏评估。护理人员压疮风险的防范意识簿弱,压疮风险知识缺乏,未及时对患者进行全身皮肤情况的评估;交接班不严;记录及评分不准确;护理措施不到位、不正确。

2.5患者自身情况致枕后、耳廓、肩胛、肘关节、髋关节、尾骶部、足踝、足跟等骨突部位易发生压疮,且依从性差、病情变化等原因不愿改变,压疮风险防范知识缺乏,无防范意识。

2.6护理人员责任意识薄弱,对患者的擦洗不及时,翻身督促不到位。患者压疮风险防范知识缺乏,无防范意识,不理解拒绝护理人员执行防范护理措施。

3 干预措施

3.1落实管理制度

3.1.1加强护理管理者院内压疮预警管理的意识和监管措施,严格执行压疮风险管理制度。

3.1.2护理部加强追踪监控与指导,成立三级压疮管理小组,明确压疮管理小组职责。健全质量控制体制,充分发挥护理管理的职能作用。

3.1.3落实压疮风险管理制度、认定制度及奖惩制度。患者入科2h内运用Braden评估量表全面评估皮肤,压疮风险高危需在24h以内及时登记上报。压疮小组接到上报表后,即到病房进行评估、认定,符合申报条件的给予科室指导意见并上报护理部。护理部接到上报后,即1次/w进行追踪指导,督查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对新入患者未进行风险评估、患者压疮风险处于高危分值未及时上报、并未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者,导致因护理不当发生的“非预测性压疮”,即与科室质量和护士长绩效考核挂钩。

3.1.4严格执行患者交接班制度。对评估压疮风险高危的患者,采取各班床旁认真交接骨突部位皮肤的情况,并做好记录。

3.2建立常规的工作流程

3.2.1对新入、转科、大手术、病情改变、危重的患者,护士应认真检查,运用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评估皮肤情况,当面交清、确认并做好记录、签名。

3.2.2压疮风险评估结果属低、中危者进入一级管理,护士报护士长,每周复评;高危者进入二级管理,24h以内报压疮管理小组会诊,上报护理部,每日复评并做好记录,护士长每日判定、督查,每3d记录效果,压疮管理小组或护理部督导1次/w,记录效果,适时采集图片。

3.2.3对高龄、消瘦、水肿、瘫痪、大小便失禁、昏迷、长期卧床等“压疮风险高危患者”,护士应加强执行预防压疮的护理措施,建立翻身卡,床头悬挂警示牌进行提示,以重点护理和监控。并加强交接班,避免发生皮肤的非预期性压疮[2]。

3.2.4对院内不可避免的高风险皮肤,如严重低蛋白血症、强迫、癌症终末期等患者,入院时未发生压疮但有发生的危险,护士长要及时上报,并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3.2.5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针对性压疮预防措施,并严格落实各项措施。

3.2.6护理会诊对极易产生非预期性压疮的患者,护士长可向护理部上报,组织护理会诊。

3.3落实高风险压疮的预防措施定时翻身,翻身后记录时间、及皮肤情况;采用翻身床、气垫床、水袋、减压垫等,保护患者骨隆突处。保持患者皮肤和床单的清洁干燥。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长期卧床患者每日进行全范围关节运动,维持关节的活动和肌肉张力,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压疮发生。

3.4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强化学习压疮风险相关知识,内容包括压疮风险基础知识、管理制度、管理流程、预防及治疗措施等,通过小讲课、业务学习及晨间提问等方式进行反复强化培训,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以增强护士对压疮风险管理的重视。对Braden评估量表逐项进行反复学习,并以具体的病例进行讲解,让护士能正确使用Braden评估量表正确评估,对该表的预测作用有清楚的认识,避免以经验判断压疮风险的现象。

3.5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要求床位护士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教会其正确使用便盆、尿壶等用具,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协助护士翻身、拍背。并由责任护士评估其工作质量。

4 效果及体会

经过改进,2014年1月~10月我院无非预期性压疮事件的发生。在压疮风险的监管中发现,护理管理者对压疮风险的管理都很重视,护理人员能对存在隐患的患者能运用Braden评估量表正确进行全面正确评估。压疮风险的防护是落实“患者安全目标”的措施之一,针对我院院内压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监管及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护理人员的压疮风险防范意识得到提高,对高危患者无漏评估现象,防范措施得当[3]。通过对Braden评估量表正确使用的培训,提高了护士对压疮管理的风险预测能力,降低了非预期性压疮的发生。通过对患者及陪护的培训教育,增加了护患合作,对降低压疮发生的风险起到很好的作用。加强压疮风险管理,正确全面评估高危患者,保证护理护措施落实到位,是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谢小燕,刘雪琴.对护士压疮防治相关知识现状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67.

第7篇

医疗服务行业是一种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护理工作是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有护理服务活动的存在,就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护理风险。

通常来说,护理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医院以及医护人员对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探视者在探寻过程中以及其其他会对病人的治疗产生影响的状况进行识别、评估和应对。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相应的风险始终存在,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不仅不利于病人治疗并恢复健康,而且也容易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情况严重的会进一步升级为恶性对抗事件,近些年出现的一些病人及家属同医护人员发生口角、打架甚至暴力冲击医院等现象均从不同程度体现出医患关系的恶化,而这些冲突中的一部分正是由于护理风险处理不当演化而来的,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由此来看,护理风险管理的影响范围已经超出了单一的病人与医生的关系范畴,对于社会的稳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此,充分认识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积极探寻护理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对于提高护理水平,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确保医院的运转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 1凸显“以病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病人是医院和医护人员的核心服务对象,各项医疗工作都是围绕病人来展开的。众所周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其要求各项工作的展开以民众的需求为导向,重视民众的利益诉求,解决民众所关心的问题。医疗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样需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病人的需求,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同时也需要把握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变化,进而及时的调整相关的医疗工作。护理风险的发生常常是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对病人进行足够的了解,没能重视病人及其家属的诉求,相互之间的关系恶化所引起的,从根本上说是违背了“以病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没能为病人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就是为了扭转这样的态势。

2. 2健全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的需要

如前所述,护理风险事件不仅会对病人的治疗及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构建良好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提高护理风险管理效率与水平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能够充分支撑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构建的知识基础、经验基础还比较缺乏,不利于健全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为此,医院积极推进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发现更多的问题,吸取更多的经验为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的完善打下重要的基础,及时弥补制度中的不足与漏洞,及时完善相关的标准,不断提升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3促进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改进的需要

护理工作本身属于医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的质量会对整体工作的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国家要求以及民众呼吁不断提升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背景下,医院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有效应对风险,能够不断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同时,随着护理风险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也能够提升医护人员护理能力、护理风险处理能力,让他们不断发现风险、评估风险、解决风险,推动护理风险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

3 护理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

3.1护理风险识别能力建设

护理风险识别能力这是一项基础性的能力,其会对整个护理风险管理工作的推进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护理风险识别能够有效确定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发展趋势、产生的影响、影响的范围等都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知。只有对护理风险建立相对正确的判断才能更加有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解决风险,实现风险管理成本的最优化。另外,在护理风险识别的主体方面,不仅涉及一线的医护人员,同时也要涉及管理层人员,都需要对具备一定的识别能力,有助于对护理风险的发生进行宏观的研判和处理。

3.2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是最为核心的任务,是护理风险确保管理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的保障。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能够规范各项管理工作,对医护人员进行正确的指导,保证护理风险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医院的情况以及护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制定风险管理计划,设定有效的管理措施与方法,完善管理工作启动的各项程序,确保护理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对于那些不适合当前现实需求的规章制度进行及时的清理、修改和完善。另外,还应该成立了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对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进行总体上的引导和协调。

3.3医护人员的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建设

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是推动整体管理工作的关键部分,很多的护理工作、护理风险管理工作都要依靠医护人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倘若没有医护人员的支持,那么再好的制度设计也无法产生实际的效果,为此,医护人员的管理能力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具体而言,医护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风险意识,不断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正确处理风险,提高为病人护理的服务水平。

4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措施

4.1护理风险识别能力建设

首先,强化护理风险意识。必须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来强化医护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让他们明白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之下,提高护理能力以及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风险观。其次,重视护理风险识别能力的培养。护理风险

作者简介:王福玉,女(1991年1月生)贵州省丹寨县人,苗族,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护士

认识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一系列比较专业的教训和训练,对护理风险的类型、影响方式、影响范围等建立起较为全面的了解。最后,重视进行预演。学习了相关的识别方法、技术之后就要进行一定预演,不仅有助于医护人员熟悉、强化已经学习的方法,而且也有利于发现一些问题以便进行及时的处理。

4.2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组织与制度建设

建立管理制度。收集已有的与护理风险管理相关的、医院及各科室的实践经验,特别要了解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方式方法等,结合自身当前的实际情况,对整体的管理制度进行整合,制度的内容大致包括管理工作开展的程序、对象、范围、具体措施,让工作的开展有制度可依,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体系。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组织建设。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有效发挥领导协调的职能,应定期召开护理风险管理小组会,对护理的现状、遇到的问题、相关人员的工作感触等进行较为全面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与此同时,护理部门也要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专业性,确定专职护理风险管理的人员,及时收集已有的或者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进而识别在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加强协调工作。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本身的对象比较明确,其综合难度不是非常大,但是依然需要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尤其是护理部门与相关科室之间的协调,一些问题并不是护理部门自身能够解决的,需要其他部门的协助,例如在原因分析、对策制定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协调,为此,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确保信息的相关的科室进行传递,实现协同管理。

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一方面,推行护理工作缺陷、差错事故分析制度,严格做好记录工作,并以一定的时间周期为标准进行学习讨论,对于相应的对策措施也要进行及时的处理整合。另一方面,制定病例管理制度,由于不同类型的疾病有着不同的护理要求和护理重点,如果不进行针对性的护理,那么很可能出现既浪费护理资源,又没能降低病人病痛的情况,为此,需要重视病例管理,建立起管理档案,这样就有利于提高护理的效率,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4.3提升医护人员的护理风险管理能力

首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对自身的服务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其次,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培养、强化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学习护理风险管理的能力,例如定期举办《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学习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风险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护理法律法规,同时,也可以邀请具有相关经验的医护人员开展专题讲座以及医疗、护理纠纷的个案分析会,让更多的经验、知识得以传播,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风险管理能力。最后,除了培训学习之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将本医院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送到其他做的比较好的医院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积极吸取经验。

4.4强化护理风险管理监控能力

监控工作最主要的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护理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和护理风险管理工作之后。为了确保护理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做好检测与报告两个层面的工作。

第8篇

(一)风险管理意识问题

现阶段在建设项目的常规管理中,风险管理还没有被列入正式的议事日程,在建设项目的各种文件和制度中,对风险的关注还仅仅处于一个比较低级的层面。由于公路建设项目具有公共投资性质,更注重采用行政手段去解决管理中的问题,因此对风险的专门考虑就显得不突出,很少有人做出尝试让所有员工都能够充分通过自我意识察觉到面临的各种风险。

(二)风险管理制度问题

从实际情况看,尽管部分规章的制定事实上已经直接或间接考虑到了风险问题,不过这与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是有显著差异的。目前多数公路建设项目都没有专门的风险管理制度,这对于规范公路建设的风险管理,显然是不利的。

(三)风险管理机构问题

在集团和公路建设项目两级中,建立各自的风险管理机构,是一个理想化的选择。但是在一些集团现行的机构设置中,还没有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不过,任何管理机构的设立,都应当考虑一定的条件,如果某项管理职能还没有足够强大时,或者由于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不理想时,没有设立风险管理机构也是可以理解的。

(四)风险管理监控问题

在整个公路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还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的情况下,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监控”也只能处在初级阶段。从公路建设项目来看,无论是风险管理的机构、制度、流程、人员,还是其他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很难认识到对风险管理进行监控的重要性。但是,从发展的视角看,这种问题同样是不能忽略的。

二、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对内部风险导向审计的需求

从公路建设项目管理的外部需求看,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是一个有较长周期的复杂过程,可能与许多外部机构发生联系。目前,来自监管部门的风险仍比较大,比如发改委的项目审批、规划部门和环境监测部门的审查、审计机关或者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财务审计等都存在某些风险。在建设项目管理机构与集团有关部门由于业务的局限性而无法识别风险时,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及时发现风险、评估风险和提出风险应对措施。

从公路建设项目管理的内部需求看,在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以及具体作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都可能出现某些比较大的偏差,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对出现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可行的应对方案与措施,以矫正偏差,保证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活动符合既定要求,实现预期目标。

三、基于公路建设项目管理的内部风险导向审计制度的实施

(一)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解决风险导向审计的首要问题就是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在风险导向审计制度的运行过程中,制定、实施和修订制度以及考核实施等环节,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可能需要在一个具体业务领域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在获得一定经验后再进行制度的全面建设,这样更有可行性。有时需要引入专家的力量,保证相关制度的高质量。同时因为内部审计机构往往需要关注许多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这决定了风险导向审计制度的制定不应仅仅是内部审计机构的事情,也需要整个集团的支持和协调。此外还要特别注重建立相关机制,将个人的风险和单位的风险捆在一起,激发员工的风险意识与风险管理热情。

(二)科学设置组织机构

作为一种积极的改革模式,全面地推行高水平的风险导向审计,往往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为这个机构的设立提供支持,但是,不应当取代该机构。这个机构行使风险管理权利,和内部审计机构行使风险管理监督权利,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是不同的职能。

(三)重视审计人员配备

第9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问题;对策

企业是社会经济体系中的细胞,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年来,我国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但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环境因素、内部因素等,导致企业运营中也存在较多的财务风险,对企业正常运营造成影响,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通过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建立更加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从企业发展基本情况入手,提升企业财务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素质,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帮助。基于此,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企业财务风险特点分析

通常来说,财务风险主要是广义上财务风险,除了企业财务问题外,同时也与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有直接关系。根据企业资金运营阶段,可以将企业财务风险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回收风险、分配风险、资金风险等,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客观全面性。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且由于风险伴随着企业运营而存在,因此其存在于企业各个经营环节中,只有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才能促进财务风险规避效果;第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企业风险的重要特点,体现在财务风险发生时间、发生地点、风险程度、风险影响范围等不能确定,需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对策;第三,可控性。随着对财务风险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先进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涌现出来,能够对采取风险发生可能性等进行预测,风险评估更加准确,也赋予了财务风险可控性的特点。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财务管理质量。但从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整体情况来说,管理人员素质还有待提升,这也是导致财务风险的问题所在。具体来说,一些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不足,缺乏洞察力,无法及时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风险,导致企业风险应对水平不足,对企业整体发展造成制约[1]。另外还存在一些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且受到专业知识限制,在制定财务管理计划过程中,无法与市场相适应,最终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造成影响。

(二)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在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制度必不可少,通过制度约束人的行为和思想,才能保证实现管理目标。然而,很多时候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影响企业财务预测与控制效果。一方面,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企业中相关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在具体实施管理中与市场严重脱节,不能实施动态化管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不足,无法导致企业领导掌握各部门实际工作情况;另一方面,投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企业投资、融资过程中,无法全面考察和预测风险,影响对整个财务风险的管控质量。

(三)投资管理不够科学投资管理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关键环节,通过有效的投资管理,能够减少盲目投资,降低风险。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对企业投资环境全面了解,制定出科学的投资方案,降低财务风险。但现阶段很多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市场调研严重不足,尤其是对风险投资分析不足,增加企业投资风险。此外,企业财会人员在具体业务开展中责任心不强,导致会计数据准确性、完整性受到影响,不能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依据,无疑会增加投资风险,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2]。

(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不够完善风险预警是一种先进的财务风险管理手段,但很多企业尚未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导致企业风险系数增加,加上一些企业不具有风险防范意识,对风险预警系统构建不够重视。在企业具体投融资活动开展中,对于具体项目了解、预判相对缺乏,同时相关风险防范制度不够完善,更加侧重于企业短期的经济效益,缺乏对事物两面性考虑,继而导致决策失误,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预防机制。

(五)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低在网络经济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逐渐开始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也逐渐建立了会计信息化系统。但从目前整体情况来说,财务会计管理主要依据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实际操作,但目前会计信息系统还不够规范,在财务会计管理系统开发中五花八门,管理目标不够明确,以至于很多系统、软件都无法完全满足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需求,实用性较差。同时,由于缺乏规范性的财务系统,在设计到财务流程、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软件更新升级较为繁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实施。另外,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水平偏低,影响整体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由于财务会计信息化水平、风险防范意识等因素,导致企业财务风险滋生,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有效措施

(一)对企业财务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持续优化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业务流程管理,包括财务预算、财务核算等业务环节,管理人员必须对企业财务工作环节进行全面关注,减少财务工作出现错误的几率,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对财务风险进行更加深入的控制。同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优化企业内部各类资源配置[3]。新时期,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业务增加,只有持续优化财务管理业务流程,从过去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变。

(二)不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针对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问题,必须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者的专业素养,企业领导应该为财务会计人员提升自我素质提供更多平台和机会,帮助其掌握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与技术。为了能够降低企业财务风险,还必须能够培养更多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从招聘环节严格把关,同时落实有效的教育培训工作,鼓励财务管理人员参与继续教育,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认识到自身工作重要性,通过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保驾护航[4]。

(三)建立更加完善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为了保证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有效实施,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风险管控制度,为各项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依据。第一,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根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结合先进的风险防范理论,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财务控制制度总纲,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效指导;第二,依据企业各部门特点,建立逐级财务管理机制,提升财务管理制度的灵活性、适用性,在总纲的基础上,各部门灵活开展财务工作,提高风险防范水平;第三,建立有效的责任制度,明确各部门分工,建立之上而下的财务审批、财务监督机制,将财务审批工作落实到实处,进一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四)构建更加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是提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第一,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能够深入了解企业运行中各环节工作,对其中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并建立一个动态化的风险监控机制,确保企业运营环节中资金数据都处于可控状态下,一旦出现风险能够及时得到处理;第二,以风险为导向建立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在企业内部形成自我风险免疫机制,对各项目实施环节风险进行预判,确保这些风险都处于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制定潜在风险解决办法,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第三,建立长效风险管控机制,将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各环节细化分解,并落实到各岗位中,各岗位员工工作成绩、失误等都可以和其绩效直接挂钩,对表现突出者可以给予一定奖励,包括精神激励、物质奖励;而工作中还存在不足的,则需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学习,还可以给予一定处罚,发挥每一个员工自身价值,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五)不断提升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效果,在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中,企业必须构建完善的内部财务控制信息网络,保证企业能够获得更多有用的财务信息,避免由于决策失误引发的财务风险。尤其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企业各环节施工都无法脱离信息技术而存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财务管理软件等是当前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思想与方法实施的重要载体。不仅需要从思想上避免监控脱节问题,同时采用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提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当然,人的因素关系到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财务会计信息化业务培训,从制度、管理、预测、防范等入手,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效果,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效益造成的不利影响。

第10篇

    一、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风险管理的体制性差异较大。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根本性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所需的法律体系以及市场调控制度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反观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国外银行一般都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运作规范,具有完善的产权制度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些体制优势使得国外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

    第二,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比较明显。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系统,其中包括:一、风险甄别系统。用于分析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风险类别及危害性程度;二、风险报险系统。主要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三、风险决策系统。确立、行使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等职能;四、风险避险系统。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或转移;五、全程监控系统。对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全面监理和控制,并做出风险管理评估报告。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国外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银行安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而这一点正是国内商业银行的薄弱环节。当前,国内银行普遍存在着风险管理机制缺失的问题。

    第三,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然而,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第四,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产业集中度较高,大部分的产值都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这就导致了银行业竞争不充分。由于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发达,企业融资需求主要还是通过间接融资来进行,这就使得银行的资产运作空间十分狭窄。而资产结构的单一化必然会导致银行的资产质量更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受到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困难。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第一,强化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风险计量水平

    内部机制不健全、风险测量工作落后、资产损失率高、抗风险能力弱化,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亟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根据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建立了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但是资产风险测量统计工作始终未能制度化。要达到新资本协议的要求,不仅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存在工作量过大、成本过高、外部评级资料缺乏等现实挑战,对于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测量方面更是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因此,把握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提高风险计量水平是当前建立健全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虽然风险评级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风险计量则是最近20年以来才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金融理论、统计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风险计量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风险计量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从市场风险计量到信用风险计量,乃至操作风险计量;从早期的零售业务信用评分到公司客户违约率的测算,风险计量已经成为大型先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新协议内部评级法的思想正是来自于这些风险管理技术。新协议三大支柱的核心是鼓励更多的银行投资和改善风险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正规化、系统化地进行风险管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成熟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将是银行主导型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实施新协议,在技术选择上应该以建立内部评级法为目标。

    第二,强化金融监管

    通过金融当局的监督管理,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保障金融安全是新资本协议的重要要求。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监管当局必须在强化合规性监管的同时重视安全性监管,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约束。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制定相应的规章,强化对商业银行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及资本金的要求;其次,要对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及信息披露的可信性进行监督,严格监管纪律,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化;第三,要针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的问题制定综合配套政策,使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尽快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最后,要强化监管当局对银行安全性监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自主决定对风险管理不合格银行的处罚,提高监管水平,确保金融安全。

第11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财务风险;财务信息化

一、制约煤炭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因素

1.宏观因素

由于煤炭产业在我国能源行业中的基础地位,国家对煤炭产业十分重视,这就使得煤炭行业的发展受到经济、政治、法律等多方宏观因素的影响。只有深刻把握好宏观因素,才能找到煤炭企业永续发展的方向和有效降低财务风险的路径。一是经济环境因素。改革开放3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召开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依然强劲,经济发展的质量显著提升,尽管受到国际经济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的影响,但是,总体经济环境并不会给煤炭企业发展带来巨大风险。二是政治环境因素。稳定的政治环境,对于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多种社会矛盾、问题日渐突出,进一步加剧了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助于降低煤炭企业财务风险。三是法律因素。煤炭企业的安全问题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煤矿事故,体现了部分煤炭企业对法律的漠视,违背安全生产相关规章制度的行为还大量存在。因而,法律因素在煤炭企业财务风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市场因素

煤炭市场瞬息万变,煤炭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市场因素已经成为制约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一是行业监督因素。煤炭行业在我国是十分特殊的行业,其受到多个部门的监控,比如国家发改委、煤炭管理局、安全检测部门等。这种多方监管,在起到约束煤炭企业规范化发展作用的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煤炭企业的经营范围、行为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二是价格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煤炭价格很大程度上由市场决定,加之国际煤炭价格不稳定因素影响,进一步加剧了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三是新能源因素。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水电油气、核能等产业的崛起,极大地削弱了煤炭行业的基础地位,促进煤炭企业财务风险不断提升。

二、切实降低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1.加快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

加快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是切实降低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保证。要想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必须扎实推进企业风险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把企业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物力和人力支持。要促进内控岗位授权机制不断健全,进一步细化相关规章制度,比如授权对象、金额、范围等,促进授权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不断增强,把部门和负责人的行为限定在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要不断促进内控报告机制的完善,明确限定报告人、听报告人,细化对报告内容、频次、处理时间等的规定,为财务风险处理提供保证。要着力促进内部控制审核机制不断健全,严格内部批准程序,建立相关责任人追究制度,加大违规操作人员的惩处力度,切实把权利和义务有机结合起来。要建立煤炭企业激励机制,营造“有功奖、有过罚”的工作氛围,切实提升企业员工的责任感,通过不断完善企业内部考核机制,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效能与绩效工资联动机制,从而增强员工认真从事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2.大力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力度

进一步强化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是切实降低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关键。煤炭市场竞争瞬息万变,煤炭企业要想实现科学决策,必须强化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力度,加强财务管理运行监控,促进财务风险预警制度不断完善,加快企业审计机构职能转变,以便及时掌握完整的财务信息。要把财务审计放在企业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建立财务风险管理专门机构,切实肩负起企业财务沟通、监督等环节,加快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机制不断健全。要严格煤炭企业内部审计程序,着眼于财务管理新模式的建构,即把财务监督、评估放在核心位置。要促进煤炭企业财务预算、决算制度改革创新,着眼于审计企业经营行为,建立重大财务事项向董事会报告机制。要不断完善财务风险预警、监督机制,加快实现控制关口前置,从源头上遏制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扩大趋势。

3.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信息管理机制

加快健全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管理机制,是切实降低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重点。新时期要想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着力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步伐,更加侧重于财务、业务的有效结合和网络化建设,搭建企业内部财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立集中的物流、资金、信息管理系统,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当作财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煤炭企业应立足自身实际情况,秉持科学规划、重点突出的原则,引进兼备效益和经济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构建集中的物流、资金、信息平台,彻底消除财务信息不对等现象,进一步强化财务信息监管,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要进一步完善财务预算、资金集中管理制度,重点强化对现金流的24小时跟踪监控,将企业各项收支归入财务预算管理体制,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通过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实现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的有效融合,为煤炭企业清理应收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财务风险事关煤炭企业转型升级,事关煤炭企业改革创新大局。进一步强化煤炭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对于促进煤炭行业优化升级、促进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通过强化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内部审计监督、一体化信息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工作,才能切实降低煤炭企业财务风险,实现煤炭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建设;分析;研究

电力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企业在管理上也采用了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电力工程的项目风险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当前,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在材料、设计以及技术上也向着精度高、质量高的方向发展,这样一来,项目建设的稳定性就会有所欠缺,电力工程的项目风险程度也会相应得到提高,因此在电力工程建设中,一定要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并结合电力工程项目所具备的特点,对工程项目在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估计和评价,对电力工程项目实施阶段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让我国的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实现最优化。

1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现状

1.1电力工程分析管理制度欠缺

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正处于起步阶段,项目风险管理的成熟程度还不是很高,风险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也不是很健全,因此我们经常会听到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出现各种各样的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所以一定要从外部制度上对电力工程项目进行约束,在整个电力工程项目全周期都要进行实时的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促进风险管理水平。

1.2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在我国的电力领域,电力行业可以说是一个垄断性质极强的行业,它不像其他行业那样竞争性非常强,电力行业在建设大型项目工程的时候,其规模庞大,建设周期非常长,一般都是按年计算的,技术也非常复杂,所涉及的单位部门还非常多,相对于其他建设项目来说,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风险也是最大的,在实际的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只是将对风险的认识停留在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上,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也是比较欠缺的,这样的一种风险管理意识并不能真正地控制好周期如此长、管理如此复杂的电力工程项目。更不能有效地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也就是说本身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风险就大,如果电力管理者和决策者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那么就会导致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风险更大,这就增加了施工中的风险。

1.3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缺乏

建立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可以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进行信息化管理,从而实现分析管理体系的动态化和集成化,加上管理者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使得我国的电力公司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建设非常缓慢,数据信息库如果建不好的话,很难对风险事故进行分析和统计。

2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2.1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建设风险意识

风险意识是整个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真正决定工程项目建设的风险策略的成效,所以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当中,一定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电力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人员一定要消除侥幸心理,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将风险意识融入到电力企业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

2.2创新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模式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于规范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提高工程项目建设质量都有非常重要的含义,所以政府机关以及相关的建设部门都要从管理体制上入手,构建电力工程项目的自身特点,进一步明确管理目标。

2.3建立高效的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由于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商、承包商和咨询商,都会面临一些不可避免的风险,因此建立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电力工程项目的设计、招投标来规范电力建筑市场,利用与风险管理相配套的绩效考核等制度来降低电力工程项目风向。与此同时,对一些风险较大的工程项目,还要以法律的形式来实行强制保险。2.4创建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系统创建高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风险管理数据库作为数据方面的支持,对电力工程建设项目采取风险评估、风险处置、风险监控等风险管理措施,这样一来就可以创建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自动化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基本模块如图一所示。

3结语

电力工程项目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非常大,再加上运行的稳定性也很难保证等一系列原因造成了电力工程项目风险,这些风险如果没有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去防范,就会造成电力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下降,所以说我们在增强电力企业风险意识上一定要足够重视,我们还要结合电力工程项目的相关特点,对其电力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

作者:郭涛 单位:哈尔滨电力工程安装公司香坊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张超,佟瑞鹏.大型活动暴力骚乱发生模型及风险管理研究[C]//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