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7:08: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海洋产业发展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技服务拉动力
在宁波和丰创意广场2000多平方米的新办公楼里,东方船舶设计公司的70多名设计人员正埋首案头。经过10多年发展,“东方船舶”设计的船舶运力已达6万吨,成为目前浙江省内最有实力的甲级船舶设计单位之一。像东方船舶一样,宁波江东区众多的海洋科技服务企业已率先出港,抢占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比如地处宁波城市向东发展前沿的江东区,既无岸线资源,又未直接临港靠海,其如何发展海洋经济?“根据《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市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贡献率将达70%。江东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重点支撑和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江东区委书记胡军说。
一方面,江东区通过着力完善物流服务、强化贸易平台打造等举措,大力发展以金融、科技为依托的大宗商品交易和物流平台。目前,在江东,从事大宗商品(物资)批发贸易为主的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并以每年超过100家的速度在增长。另一方面,江东通过依托宁波电子口岸、第四方物流平台,还着力打造信息共享的海洋经济“数字港”。
此外,江东区还率先推进涉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积极推进临港物流产业、港航信息服务产业和蓝海工业设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产业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实现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目前,这三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与宁波大学联合运作。
对此,胡军表示,“从国际经验看,海洋科技是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同过产业自身的发展对海洋经济的拉动作用正在凸显。”
而在鄞州滨海区域,一座占地约150平方公里科技城的崛起则把宁波海洋科技服务产业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据介绍,这里将以海洋科技研发、海洋教育培训、现代海洋产业为三大支柱,重点依托鄞州滨海创业中心,建立军民结合科技转化示范基地,建设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在甬科研基地,建设海洋高科技孵化中心,建设海洋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目前,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宁波大学“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中心海洋生物分中心”已经在这里落户。而按规划,到2020年宁波现代海洋科技城将基本建成,届时,这里的总体经济规模(GDP)将达400亿元以上。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第一基地
与宁波一衣带水的舟山市,则把海洋信息服务产业化的步伐进一步向前推进。在工信部的支持下,将打造国内第一个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5月,《舟山市海洋电子信息产业规划》正式出台。
报告首次明确了海洋信息产业的概念,指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是一种融合产业,即电子信息技术在海洋经济领域应用形成的融合产业,是信息技术在海洋相关产业应用的产物。包括用于开发、利用和监测海洋、海岛、港口等资源的电子产品,以及用于提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智能化、自动化水平的电子产品。未来,舟山海洋信息产业布局将从船舶电子、海洋软件和信息服务、临港电子产品出口加工、节能与新能源电子、前沿技术研发和产业化5大类入手。而这与目前舟山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则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记者了解到,舟山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经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以车船仪器仪表、微特电机、海洋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电子元件、应用电子为主的海洋电子信息产品结构体系。 目前舟山市有关扶持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也正在制定中,将涉及具体招商引资和鼓励创新等优惠政策。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经济;发展战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战略定位
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战略定位基本原则
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的战略定位,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必然要求主导产业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其次,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效益;第三,必须具有高创新率、高增长率和高带动力的特点;第四,支柱产业的发展必须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并最终能够协调持续发展;第五,最后还要考虑产业战略定位的前瞻性和一定的概率性。
蓝色经济区海洋支柱产业备选产业的确定
海洋产业由船舶与海洋能源业、海洋化学与工程产业、海洋矿产业、海洋盐业、渔业等十三大产业构成。根据海洋产业的发展特点和现状,本文选取海水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能源业、海洋矿产业、海洋盐业、船舶与海洋工业、海洋化学与化工产业、海洋生物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工程建设业、海洋电力与能源发展业等十二大海洋产业作为海洋支柱产业的备选产业。
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各指标计算
本文使用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3)、山东省统计年鉴(2013)和山东省投入产出表(2008) 的基础数据,利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十二大海洋产业的8项指标进行计算,具体计算过程略。得出各产业综合评价值(表5-3)。
表5-3 蓝色经济区主要海洋产业综合评价值及排序
产业综合评价值排序产业综合评价值排序
海洋渔业0.18781海洋新兴产业0.16234
海洋油气业0.13568海洋工程建筑业0.102312
海洋矿产业0.15566海洋电力业0.119811
海洋盐业0.121510海水旅游业0.14097
船舶与海洋工程0.15785海洋货运与船运业0.17653
海洋化学与化工产业0.13229滨海旅游业0.17962
结果分析
从(表5-3)可以看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要海洋产业得分排在前6位的依次是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货运与船运业、海洋新兴产业、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矿产业。其中,海洋支柱产业是在山东省具有战略优势的海洋渔业,海洋渔业在山东省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山东省的传统产业,海鲜产品的总产量、消费经济值、出口量等多项指标之高,显示出海洋渔业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海洋渔业仍是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山东省是一个沿海发展的城市,拥有许多海洋自然景观,丰富的旅游景点与旅游资源。滨海旅游业在山东省GDP的贡献值不亚于海洋渔业的贡献值,因此要在以海洋渔业为发展中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运与船运业仍为山东半岛海洋产业主要后备产业。山东省作为蓝色经济区,沿海自然是港口贸易发展的优势地带,山东省沿海港口达到数十个之多,其中青岛港作为国家特大型港口,在山东船运货运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烟台港、日照港是中国沿海25个重要港口之一,在山东省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海洋交通运输业的枢纽。海洋船舶工业目前主要集中在渔船修造、海洋潜艇、邮轮和游艇等海洋大型设备的制造、另外,海洋能源的建设也是海洋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海上钻井,油气开采设备,海水过滤淡化设备等海洋能源的利用制造业。
综上所述,山东半岛的主导产业为海洋渔业、沿海旅游发展业、海洋生物新兴战略产业和海洋船运货运业四大产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海洋能源产业的发展将会成为海洋产业的主力军。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的建议
首先,坚持将海洋渔业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主导产业,与此同时,要协调好其他海洋产业与海洋渔业产业的关系,达到高效的海洋产业的协调发展。应该做到,一要定期统计海洋渔业经济的各项数据,并对海洋渔业的环境定期检查,保障良好的生存环境;二要做到努力开发海洋渔业的品种,实现鱼产品种类的多样化,保证海洋渔业的主导定位;三要将现代科技与现代海洋产业进行有效融合,确保能够最大效率的促进海洋主导产业的发展。其次,在发展海洋基础产业的同时,要突出海洋高端产业的发展。应该做到:一要加快海洋科技的发展,加大海洋各种资源的整合力度,提升海洋产业的发展速度,努力建设海洋科技快速发展的平台,促进海洋科技的快速发展,争取早日实现海洋科技产业硕果累累的目标;二要加大对海洋高端产业的认识,将环保、生态、高效率以及高端海洋消费产业的理念深入人心,使支柱海洋产业逐步实现高端化;三要开发一些高端产业,比如海底畅游,极速游艇、豪华游轮等的高端海洋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海洋经济的发展。最后,实现蓝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应制定完善的海洋法律法规,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保护海域环境,努力降低海洋污染程度,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 黄少安,李增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报告(2012),2012,(1):15-19
[2] 郑贵斌.蓝色战略与蓝色经济区,2010:23-25
[3] 韩立民.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研究,2009,(1):114-116
[4]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稿),2010,(1)
[5] Kildow JT,Colgan CS,ScorseJ.State of the U.S.Ocean and CoastalEconomies,2009:23-26
[6] 杨书臣.近代日本海洋经济发展浅析,2006,(2):32-35
[7] Schittone. Development and changing use of Key West and Stock Island, 2001(1):15-37
[8] Herrera,G.E., Hoagland whaling.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2006:261-269
[9] 费云良.战略资源约束下的海洋经济区优化模式研究,2009:43-46
论文关键词:上海,海洋产业,现状分析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地处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口,是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东海黄金区域的结合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区位条件极为优越,是世界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临海的特大型国际都市,上海海洋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拓展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能够顺应全球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发展浪潮的需要。对上海海洋产业的研究也是上海作为国际性的港城在城市定位、功能转型及产业升级内在要求。
1 上海海洋产业现状
上海全市陆地面积为6340.5km2,其中陆地面积6218.65km2,水面面积121.85 km2,海洋面积近9000km2。201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20.8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12.32万人。上海东临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南接杭州湾,西与富庶的江苏、浙江两省毗领,北界黄金水道长江入海口,正当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是中国最大的港口,按照吞吐量衡量为世界第一大港。
1.1 海岸线资源、滩涂、浅海资源分布及经济利用
海岸线是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之一。上海的海岸几乎全部建有海堤,为人工海岸。据上海东海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于2003年底到2004年4月的海岸线修测成果统计,上海拥有海岸线470km。所辖海域滩地共55个,总面积645.74km2 [1]。上海利用圈围的滩地建立了一大批农场垦区、工厂企业、市政设施和自然保护区,合理开发利用滩地对缓解上海市土地紧缺矛盾,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增强农业后劲、促进工业产值增长、稳定长江口河势、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1.2港湾、港址资源及港口开发利用分析
港湾、港址资源及港口的形成与发展,为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天然优势,并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和载体。上海港始建于黄浦江,发展于长江,拓展于杭州湾,腾飞于洋山港,历经了由内河向河口、沿海、海岛的开拓过程,雄居中国港口半个世纪,现已跻身于世界港口之前列站。上海港根据港口区分布的地理位置可分为洋山港区、长江口南岸港区、杭州湾北岸港区、崇明岛港区、长兴岛南岸港区、横沙岛南港区、黄浦江港区,共8个。上海港外贸物资中99%经由上海港进出。2008年,上海港完成了2800 万TEU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第二,而稳居世界集装箱大港第一位的新加坡港完成达2990万TEU。交通运输部《2009中国航运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76.57亿吨,比上年增长9.0%。在全球货物吞吐量排名前10大港口中,上海港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港的位置。上海港在港口建设水平上持续保持和发挥产业优势。
在发挥港口产业优势的同时上海也存在着河口岛屿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足的问题。作为我国的第三大岛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岛面积大于香港各岛,而2008年GDP只有香港的1/66。2005年,崇明三岛平均GDP为8343元/人,只相当于上海全市人均GDP34436元/人的1/4。与长江三角洲14个地级市比较,最低南通市人均GDP9378元/人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三岛比南通还低1035元/人。同样是岛屿的舟山市,人均GDP也达11586元/人,超出三岛人均GDP3243元/人。三岛一产的比重偏高。上海全市一产占全部GDP1.8%,崇明一产占24.8%,长兴、横沙占22.3%,三岛平均22.3%。从现状经济及产业发展状况来看,三岛不仅在上海甚至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尚属较慢地区。
1.3岸线海洋经济密度分析
通过分析对比海洋经济总产值与海岸线的关系,可以获得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空间的相互关系。分别计算沿海11个省市2000、2007年海洋产业总产值与大陆海岸线的比值,可以反映各沿海地区单位岸线长度的海洋产业产出贡献,即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表1:2000年、2007年各沿海省市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亿元/km)
Table 1: 2000&2007 Economicdensity of unit marine shoreline for the coastal provinces (million / km)
省区
2000年海洋生产总值
2007年海洋生产总值
大陆海岸线
2000年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2007年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上海
601.37
4321.4
470
1.280
9.194
天津
138.63
1601.0
153.3
0.904
10.443
广东
1114.57
4532.7
3368.1
0.331
1.346
山东
737.76
4477.8
3122.0
0.236
1.434
浙江
399.53
2244.4
1840.0
0.217
1.220
辽宁
326.58
1759.8
1971.5
0.166
0.893
河北
69.19
1232.9
421.0
0.164
2.929
江苏
146.04
1873.5
3122.0
0.153
0.600
福建
419.15
2290.3
3051.0
0.137
0.751
广西
110.45
343.5
1083.0
0.102
0.317
海南
70.23
371.1
1617.8
0.043
0.229
全国
4133.5
25073.0
20219.7
1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次有待提升,海洋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福建拥有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宁德6个沿海设区市,可利用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但福建当前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大部分还停留在基础渔业,即以基本的捕鱼业与养殖业为主。但即使是如此,渔业仍然占据了福建第一产业总产出中的很大比重,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2012年渔业产出在福建第一产业总产出中所占据的比重仅次于为主的农业,为31%。福建依仗优越的海洋地理位置,有着不可小视的渔业产出,但福建的海洋资源丰厚博大,可利用的不仅仅是渔业捕捞和渔业养殖。利用新技术新科技合理利用与开发海洋的更多有利资源,毋庸置疑可以大大增加福建的海洋产出。
2)海洋科研与产业发展未能有效结合,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程度偏低。福建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及多家科研机构,有较好的科研能力,近几年对于海洋科技创新也有不少科研成果,但是当前海洋科研成果大部分还停留在研究本身或试验阶段。只有科研而没有进行相应的产业发展,那么科研投入的经费就不能得到回收,科研本身也失去了意义。及时地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并进行产业化发展才能物尽其用,在真正意义上促进福建海洋经济的发展。
3)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福建濒海,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灾害多发,做好防灾减灾能够延长海洋设施的使用年限,为各种海洋作业提供便利。另外,海洋生态保护也十分重要,数据表明:2012年福建省海洋环境状况喜忧参半,福建省拥有37个重点入海排污口,其中10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满足所在功能区水质要求,27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所在功能区要求。海洋生态环境关系到海洋渔业的发展,福建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4)海洋人才队伍难以满足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人才缺乏是福建向技术创新发展的一大阻力,没有优秀的人才,再好的资源也得不到良好的利用。加大海洋科技人才引进是福建省当前至关重要的任务。
2科技创新之于福建海洋经济增长的必要性
为开发更多海洋资源,从而促进福建海洋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1)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俗地说,科技创新是一种经济技术活动的过程,该过程集新产品或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为一体。经济增长则是指社会供给和需求的共同发展。经济增长体现在供给与需求曲线的右移,从而达到更高的实际产量点。如图2所示中,S1与D1分别为初始的供给与需求曲线,在这一供给和需求水平下,它们达到的实际产量为B1;当市场受到刺激,供给和需求各自得到了增长,新的供给和需求曲线S2与D2相交,达到了更高的实际产量B2,B1向B2的飞跃,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刺激作用。从理论上来看,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刺激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科技创新可以改变资本的有机构成,降低供给者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个方面,科技创新使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层出不穷,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的供给和需求。没有科技创新的投资只是暂时的供给增加,并没有真正地增加社会需求,最终会导致社会需求的饱和,实际需求回归初始点,因此并没有完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最终目的。综上所述即为证明,只有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地实现经济发展。
2)科技创新相关政策与指示。我国近几年对科技创新十分重视,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早在2009年5月,总理在福建考察时就做出指示,“要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行程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蓝色产业带”。2010年2月,总书记在视察福建时也作出指示,“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福建的实际出发,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福建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制定的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目标与科技创新相关部分有:到2013年,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保持居全国前列;到2015年,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建成全国“科技兴海”的示范基地;到2020年,建成以产品高端、技术高端为主要特征,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3福建发展海洋经济科技创新的优势与劣势
3.1福建省施行海洋科技创新有着诸多的优越性
1)福建省的海洋资源极其丰富,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大量的试验原料和试验场地,可供进行海洋科技创新的方向也更为广阔。
2)福建省隶属海峡西岸经济区,拥有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不论是实验项目安排还是政府资金投入上,相较于其他地区都有明显的优势。此外,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和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能够为福建提供大量的产业发展机会。
3)闽台合作持续拓展。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内地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份,地缘相亲,两岸在经济方面交流紧密,福建省在获取台资注入和台湾先进技术引入方面都较其他省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4)东南沿海人口密集,高等院校遍布,拥有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且福建省山清水秀,适宜居住,能够吸引更能多高新技术人才落户。
3.2存在的劣势
1)因为紧张的缘故,福建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因此较之其他几个沿海省份发展相对滞后,各方面的水平都会稍显落后,所以实现海洋科技创新的困难相对会更大一些。
2)正因为福建省发展滞后,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发展迅速且前景可观,那么在市场的自由调控下,南北两个“三角”就比福建更容易吸引资源和要素投入,甚至把福建省本就稀少的资源和要素拉走,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靠政府的政策及投入收效还是甚微。
4福建发展海洋经济科技创新的方向与实例
福建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有优势也有劣势,但即便困难重重,为了福建的海洋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也是势在必行。目前福建的海洋科技创新可以有如下诸多方向,其中的许多方向已经开始进行且收效良好。
1)海洋生物医药业。福建拥有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福州大学生物和医药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具备这方面的高新技术人才。目前已研发出许多极具前景的海洋生物医药产品,如“蓝湾”硫酸氨葡萄糖、富含DHA的微藻油脂等。当前福建已经拥有25家海洋生物高新技术的龙头骨干企业,如润科、华宝等。
2)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是指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并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设备的生产制造。福建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可以从制造各种用途的船只、铺管、钻井、起重、系泊等配套设备入手,首先以达到国际主要船级社认可的标准为初步目标,以在行业中领军为终极目标。当前福建有外商独资企业豪氏威马领军海洋工程装备业。
3)邮轮游艇业。近年来,福建省邮轮游艇业增加值达到14亿元,游艇出口额占全国总量的54%,且厦门是国内第二家游艇帆船产业发展试验基地。当前福建须进一步继续发展邮轮游艇业,使福建在该行业做大做强。目前福建厦门成为我国沿海邮轮经济增长最迅速的城市之一,拥有中国最大、能接待14万吨的豪华邮轮码头,目前正在推动涵盖国际邮轮中心、顶级写字楼等多种物业形态的“国际邮轮城”建设。
4)海水综合利用业。地球上70%的面积被海洋占据,挖掘海水的多方面用途可以为人类创造不可估量的财富。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海水淡化、海水冷却和脱硫都已经是当前福建的研究方向且小有成就。福建承担的“电膜法苦咸水脱盐净化集成技术”通过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5)海洋可再生能源业。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大问题,海洋风力发电、潮汐能等都是可利用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且发展好海洋可再生能源能够缓解面临的能源危机。当前,福建海洋可再生能源主要以海洋风力发电为主,全省风电总装机容量73万kW,已形成以福清、平潭、漳浦、诏安、东山为主要阵地,以大唐风力发电场、东山澳仔山风力发电场为龙头企业的风力能源产业,总投资400多亿元、装机200万kW级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宁德示范工程。福鼎八尺门3.6万kW潮汐能项目等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东营市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1
石油化工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多家东营地炼企业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辖区内获批进口原油指标总量超过胜利油田年产量,未来原油加工量和整体装置开工负荷率将明显提高。
1 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2016年,东营市规模以上石化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为4461.2亿元、4431.2亿元、182.2亿元、294.4亿元,分别占地方工业34.5%、36.1%、22.1%、26.8%。石油化工产业经过多年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不断延伸和整合产业链,已形成炼油、石化、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等中下游配套完善、规模庞大、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格局,壮大成为全国地炼企业最为集中、规模最大的地市,2016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6900万吨/年。
(一)集约效应优势明显。石化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及东营区、广饶县境内。通过系列技術、装备、工艺等改造提升,国Ⅴ标准成品油供应全国各地,油田化学品成熟对接胜利油田市场,化工新材料方兴未艾,石化产业效益和竞争能力大幅度提高,2016年石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4431.2亿元,完成投资317.3亿元,工业用地平均销售收入达到12622万元/公顷,单位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达到9336万元/公顷;加工原油和燃料油4893万吨,占全国原油加工量的9.06%,主要产品成品油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9%,居于国内地级市首位;石化产业销售收入占到集群销售收入的95%。
(二)创新能力提升强劲。集群内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了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2016年,规模以上石化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2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增加,带动了专利申请、新产品销售等的快速增长。整个石化产业集群的研发能力和水平都居于国内同行业前列,居于国内地级市石化产业的首位。
(三)资源节约效果明显。强化目标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健全长效机制,全市超额完成了“十二五”下降17%的节能目标任务。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化工企业“三评级一评价”(节能、安全、环保评级和综合评价)工作,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三项指标都居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四)两化融合深度契合。集群内石化企业实现了全厂DCS、ERP、SIS系统,原油调和、石油加工、仓储物流、销售服务供应链的协同优化系统法应用,广泛应用了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平台、三维数字化平台、物联网接入平台、生产优化工具,普遍应用了移动巡检、移动作业、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应急指挥、智能仓储等智能手持终端等,两化融合程度居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联合石化协会开展石化企业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工作,垦利石化、胜星化工、海科集团等3家企业试点成效明显。开展了化工园区(聚集区)智能化改造工作。重点对临港石化产业基地进行智能化提升,建成了产业园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了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打造集智慧办公、智慧安全、智慧环保、智慧应急、智慧能源、智慧安防、公用工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园区体系。
(五)集群产业配套完善。集群在临港物流、研发孵化、原料储运、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交易平台、生产销售建设等领域配套完善。临港物流。建设了万吨级深水大港——东营港,码头总量达到39个,港口吞吐能力达到6000万吨,成为涵盖液化品、散杂货、客运、集装箱等多种运输业务的区域性中心港口。油气运管道。已建在用原油管道11条,辖区总长度354公里,本市炼化企业管道供应能力1780万吨;全市建成成品油管道3条,长21公里,成品油外输能力900万吨;建成长输天然气管道7条,辖区总长度265公里,资源供应能力20亿方/年。研发孵化。东营市石化产业辖区内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建有36个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学校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以石油石化为特色、以高端科技服务业为主要业态,规划并开工建设了东营创新广场等科技孵化设施。交易平台。华东石油交易中心打造集信息交互、线上交易、区域交收、在线金融、智能物流、价格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石油石化产品交易平台。
2 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几点思考
(一)“炼化一体化”是大型石化提质增效的根本方向。“炼化一体化”是集上游炼制到下游化工产品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其最大优势是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生产装置互联、上下游产品互供、管道互通、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生产效率高、产业结构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依托东营市现有炼油产业基础,进行整合优化,提升炼化一体化水平。按照“大型化、一体化、集约化、清洁化、园区化”思路,采用“常减压-渣油加氢脱硫-蜡油加氢-重油催化裂化-蜡油加氢裂化”的总加工路线,实现全加氢型炼化一体化流程,提高装置规模和经济性,依托园区条件集中供应氢气和水电汽风等,生产过程清洁、安环、环保。近期重点是整合炼油企业资源,向烯烃、芳烃领域进行延伸,提高基础石化原料供给能力,同时减少成品油产量。远期重点是对落后炼油产能进行整合置换,通过淘汰东营市部分炼油产能,在东营石化产业基地新建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
(二)延伸产业链是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破解之道。当前,柴汽油的加工利润空间已十分有限,并且随着进口原油市场的开放,利润空间将会逐步压缩。石化产业向化工方向发展已是当前行业可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破解之道,学习惠州石化、九江石化等大型石化企业通过加大技术引进和研发投入,延伸石化产业链条,推进建设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转用化学品项目,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体系,促进东营市化工产业链的增值。
(三)调整优化布局是石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东营市北部地区重点打造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加强现有企业的安全环保节能监管,推进环境敏感区内的化工企业向石化产业基地搬迁,兼顾目前己经形成的重点企业发展需求,将基地建设与布局优化充分结合,提升化工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化工产业与城镇、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实行一体化管理是提高化工园区发展水平的迫切要求。坚持“五个一体化”的原则,即以产业一体化为核心,实现公用辅助工程一体化、物流运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和管理服务一体化,化工园区管廊、码头、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要到位,水、电、气(汽)、煤炭等生产物资由统一部门进行管理,并且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运营维护。设置应急管理中心,统一应急事件的指挥和处置。
(五)智能工厂建设是打造精品石化企业的有效手段。推动先进优化系统(APC)在石化和化工企业的应用。提高生产执行系统(MES)应用普及率、覆盖范围及应用深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过程、物流仓储产供销产业链一体化,实现产品可追溯、制造过程可监控、效益可实时计算的目标。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在激发新潜能、重构生产体系、引领组织变革、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石化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实现企业生产方式、管控模式变革,全面提高安全环保、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绿色低碳水平,促进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益提升,着力打造产品特色鲜明、服务竞争力强、盈利能力水平高的精品石化企业。
东营市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2
近日,由山东省东营市政协牵头,东营市海洋与渔业、科技等部门联合进行的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工作结束,形成了《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总结东营市海洋经济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报告》指出,2012年东营市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拉动该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海洋渔业快速发展,海洋工业初具规模,海洋服务业逐步提高;重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港口建设进展顺利,初步建成了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液体化工品集散地;科技支撑能力逐步提高,目前已获得大批科研成果;海洋综合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
但该市海洋经济也存在着规划体系不够完善,海洋经济总量小、质量不高,海洋经济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了六条建议:一是优化空间布局,统筹规划海洋经济发展,构建“三区两带”发展新格局,规划建设功能区,强化海洋功能区划的控制性作用;统筹陆海一体化发展,促进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发展海洋渔业,优化提升海洋化工业,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积极培育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加快推进海洋旅游业。三是坚持科技兴海,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海洋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海洋承载能力。五是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六是制定配套措施,加大保障力度。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5月19日
引言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浙江作为推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种数据表明已开始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增长阶段转换,经济结构体制增效升级势在必行。经济调整期正是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窗口期,新能源、生物医药技术、3D打印等各类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对传统经济模式正形成潜移默化的颠覆,推进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国务院在2010年《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重点领域。浙江省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还包括海洋新兴产业和核电关联产业,共九大重点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结合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最终形成战略性“支柱”产业。2012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520.8亿元,同比增长9.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7%;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744亿元,同比增长8.2%,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关联增速超过10%;2014年1~5月,增加值达到1,119亿元,同比增长7.8%,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浙江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拉动浙江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
2011年以来,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浙江省陆续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等规划和意见文件。针对不同的行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体制机制的完善,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并且规划引导发展;二是发展平台提升,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三是增强要素保障,即加大财政扶持。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2011年开始,省财政设立了每年5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专项资金;然后是保障发展用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可以以工业用地最低标准确定出让底价;还要落实税收优惠,支持金融创新,浙江省金融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开展未上市公司股权转让试点,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可转债等方式进行融资;最后是引进高端人才,出台《浙江省博士后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支持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创新研究。在积极的政策指引下,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上市公司不断增加,本文选取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名录中浙江省的64家上市公司进行考察,这些企业的规模及行业地位在我国具有代表性。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企业官网和巨潮咨询等官方网站,手动下载样本公司各个年份的年度报告。
(一)经营状况总体向好。从2013年64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三个指标可以看出,企业经营状况整体向好。具体来说,有35家企业净利润达到1亿元,有20家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海康威视甚至净利润达到30亿元以上,大华股份、正泰电器等净资产收益率都将近30个百分点。一半以上的企业资产负债率都在40%以下。(表1)
(二)布局相对集中。根据本文所随机采集的64个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情况表来看,主要分布在环杭州湾地区。64家上市公司中,杭州有19家,绍兴有15家,宁波有8家,台州有6家,嘉兴有5家,其他地区都在4家上市公司之内。这种分布状况与战略新兴产业占浙江省、及各市区的比重具有一致性,据浙江省规划发展规划研究院公布数据统计,2011年,杭州、嘉兴、绍兴和宁波四个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了浙江省的65%。四个市的总量位居前四。其中杭州占23.2%。其他7个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整个浙江省的比重都未超过10%。2012年,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为3,030.94亿元,杭州为2,955.37亿元,绍兴为2,074.73亿元,嘉兴为1,232.62亿元,四个市的产值合计占了整个浙江省的67.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布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区域集聚性。同时,各市区也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如海洋新兴产业被舟山独占鳌头,新能源产业则是嘉兴位居第一,宁波、杭州等地则聚集了大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物联网产业。
(三)产业内部结构相对集中。如表1所示,在调查的64家上市公司中,生物产业占6家,节能环保产业占9家,新材料产业占14家,新能源15家,物联网产业占15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占4家,核电关联产业1家。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三大产业上,分别是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
二、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一)企业规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由规模经济理论可知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的利润有直接的影响,企业的总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企业的规模。根据表1看出,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出企业的净利润与总资产有一定的追随关系,总资产大的企业其净利润也相对较大,总资产小的企业其净利润也相对较小。由此可见,一个企业的规模与其利润有着正向关系。总体来说,一个企业规模越大,其单位成本会减少,产值会增加,利润也会相应增加。(二)政府补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府刺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是政府补助,所以政府补助可以映射出政府对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由此,认为政府补助资金可以作为衡量政府财政政策的指标。由以上表1可以看出各个企业当年享受的政府补助资金都相差不大,居于几百万、几千万的水平,与企业净利润比较起来是一个非常微小的数据。各个企业的净利润确实相差甚大,各个企业净利润额起伏波动非常大,净利润最大的企业海康威视达到30多亿元,而最小的只有500万元;但他们得到的政府补助为人民币3,903万元和456万元,差异并没有如净利润的差异明显,由此可以认为政府的直接财政扶持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关系,但是影响并不是非常明显。
(三)税收优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由表1中所呈现的各个企业税收优惠力度即税收返还额与营业收入的百分比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可以比较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税收优惠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从表中数值看出税收优惠与战略性新兴企业存在着一定关系,而且呈现出正相关,税收优惠大的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也大,两者有一定相关性,可见政府税率优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效果,政府的扶持政策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税收的优惠对新兴企业的成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四)R&D经费投入强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企业R&D经费作为技术创新活动实现的“血液”,是技术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竞争力的物质基础。每个企业都非常重视这一块的经费投入,大多数企业都维持在3个百分点以上,但是也不乏部分企业存在偶然性,报告期的营业收入不乐观,导致比重较大,此类企业可忽略不计。从表中可以看出R&D经费投入强度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并不如税收优惠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大。R&D经费投入具有一定滞后性、高风险性、时间长、不确定性的投资回报率等特点。但却是企业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投入。
三、结论及建议
从调查64家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结果看,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势头良好,企业主要集中布局于杭州、绍兴等地,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是9大培育产业中的主导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对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作用明显,政府补贴和企业规模的影响相对较弱,因此在产业政策完善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的引导和刺激作用,适当使用政府补贴对产业的扶持,转而运用政府采购或其他方式加强对产业的支持;同时,要注重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链完善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苗苗,肖洪钧,傅吉新.财政政策、企业R&D投入与技术创新能力——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4.8.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业
一、引言
“十二五”期间长三角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受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复苏还存在这不稳定、不平衡的因素,长三角高外贸依存度、高投入高增长的运行模式面临着重大调整。长三角需要探寻新的发展出路,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使长三角地区走向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长三角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现状
长三角指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06年-2012年,长三角地区GDP从48032亿元提高到119373亿元,增长了71341亿元。2012年长三角GDP占全国比重的23.0%,对带动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表1显示,长三角两省一市的工业占比大,第二产业基础雄厚,第三产业发展迅猛。相比而言,上海市第三产业发展势头显著高于江苏、浙江两省。
数据来源:《上海统计年鉴-2013》、《江苏统计年鉴-2013》、《浙江统计年鉴-201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
从产业结构上看,表1表明了2012年长三角三次产业的比重。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长三角产业呈现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发展,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的趋势。2012年浙江、江苏呈现“二、三、一”的产业格局,第二、三产业增速明显并且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接近50%。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超过了60%,呈现出“三、二、一”的产业格局。江苏和浙江两省在“十二五”期间狠抓“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支持金融服务、商贸流通服务、现代物流和信息服务等领域发展。
三、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长三角地区要同时面对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不同要素比较优势的双重夹击。这种夹击一方面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高新技术领域的领先与垄断地位,另一方面来自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
1、资源能源短缺
一是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用地粗放型日益突出,中心城市的开发强度过高,耕地面积下降明显。以上海最为显著,2011年上海建设用地达到了2961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的42.6%,按照现有的投入结构和发展方式,很快将无地可用。二是能源资源短缺,长三角所消费的煤炭、原油、天然气全都依赖省外调入和国外进口,对国外石油的依存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自给率相对较低。1能源需求的高度外向依赖性,加上国际原油价格和运输成本不断增加等因素,未来长三角地区的能源安全供应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2、劳动力成本上涨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一直有着较强的制造业基础,纺织、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大,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供给。2012年江苏职工的平均年工资是51279元,比2007年的27374元上涨了87%;2012浙江职工的平均年工资是50813元,比2007年的30854元上涨了65%;上海职工的平均年工资是56648元,比2007年的34707上涨了63%。可见,劳动力成本正在逐年攀升,长三角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将面临较大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3、外贸依存度过高
外贸依存度过高是长三角经济增长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受国际经济和市场的波动,长三角面临着外贸出口下滑的挑战。图1是浙江2006-2012年的出口总额,可以看出,2009年的出口贸易总额比2008年下降了13.8%,金融危机对浙江这样存在大量中小企业的贸易出口影响巨大,不利于长三角经济经受国际环境的考验。复杂的国际形势,使以加工出口型产业为主的长三角蒙上了一层浓浓的黑影。
图1 2006年-2012年浙江省出口总额变动折线图
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年鉴-201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
4、缺乏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代服务业
目前随着产业高级化的演进,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越来越向软性要素如科技、信息等转变。长三角制造业的相对落后,其实质是制造业的科技水平、人才层次、管理水平、信息化水平以及资本组合能力的相对滞后,而这与第三产业,尤其是科技研究开发、科技中介服务、教育产业、信息产业、流通产业、资本市场等的落后直接相关。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有利于制造业延长产业链,拓展新的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5、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政府出于政绩的需要对服务业发展不够积极推动。与发展工业相比,服务业发展周期较长,要形成一定的气候而成为看得见的政绩,所需要的时间成本比工业高的多。二是市场资源配置的机制尚未形成,政府主导经济资源的情况依然存在。各省市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的发展,未能考虑到整体的效益,导致服务业难以有效的展开。服务业对制度安排比制造业更为敏感。政府对于企业的创新环境没有鼓励性的政策,以致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体系不能有效建立。
四、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联动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成为今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的主题和重要任务。《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等相继出台后,两省一市切实加强“十二五”规划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衔接,全面打造与长三角地区发展相适应的规划体系。2
1、注重人才开发与培养,引进高技术人才
与制造业相比,生产业的学习和创新难度相对较大,依赖人力资源、知识和技术的特点比较明显,更加需要掌握特定技能的人才队伍一是政府部门应建立关于“产业转型-人才开发”的综合合作体系,明确各城市的产业定位,使人才资源合理有效的流动。二是发挥高校在“产业转型-人才开发”中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研发能力,完善跨区域民间组织在“产业转型-人才开发”的合作机制,让长三角人才流动更加顺畅及匹配。
2、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高创新能力
长三角创新驱动瓶颈制约严重,产业结构转型主要任务是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战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技术水平,致力于使“长三角制造”向“长三角创造”转变。联合共建创新载体,实现技术资源共享。运用知识经济中的高新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结构,加强高新技术对于传统产业的辐射作用。引进专业人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与决策实施效率。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长三角产业发展应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发展动力,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保持较好态势。一是扩张信息产业规模。主要发展计算机技术、数字电视、新一代移动宽带等产业。二是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以水力、核能、风能、生物能、太阳能为主体的五大新能源技术将形成庞大的新产业集群,并带动一大批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发展海洋产业。长三角地区海洋资源极其丰富,将带动海洋油气勘探、钻采、运输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4、发展生产业,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促进转型的关键是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应加快生产业的发展,深化影响生产业发展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切实推进市场化改革,吸引大量民间资金发展生产业。二是将上海、杭州、南京、宁波等中心城市建设成面向全国的生产集聚中心。三是积极拓展,构建有长三角特色的制造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注重产品的研发,保持中高端制造环节的同时发展生产业。
5、发挥政府效应,鼓励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不断加大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吸引高技术人才。二是搭建“两个合作平台”。鼓励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即上海向生产业转变,江浙的先进制造业中增加服务的元素。搭建相互合作的平台和区域内外产业合理流动的平台。三是要有效的控制行政成本,为基层、为企业、为市场的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使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走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型市场化=现代化”的“新三化一改”的发展道路。
五、结束语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产业链纵向深化拓展,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服务业发展成为拉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手。未来长三角发展将更多的偏向于第三产业,这不仅是建设低碳社会、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向发达国家看齐的关键之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长三角更好的实现“十二五”建设目标的战略选择。
1上海发展改革研究院.转型和创新的战略选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
2王三运.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在芜湖召开.安徽日报头版.2011年9月21日.
参考文献
[1]上海发展改革研究院.转型和创新的战略选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
[2]王三运.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在芜湖召开(N).安徽日报头版.2011年9月21日.
[3]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4]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6]周洁.长三角产业转型与人才开发战略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7]吴晓波.2009-2010浙江省创新型经济蓝皮书[M].浙江大学出版社.
[8]浙江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会编.浙江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9-2010)[M].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曹苗(1990年),女,浙江金华,经济学学士,在读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结构与产业转型,企业理论与产业组织。
Study on the bottleneck and Countermeasure of Yangtze River Delta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aomia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commer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dong Guangzhou,510006
摘要 通过分析河北省沿海地区(秦皇岛、唐山、沧州)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几点
>> 河北省沿海地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研究 河北省代表委员热议如何推进沿海地区发展 财税政策与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河北省沿海地区多元化科技投入模式分析 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与环境综合水平动态分析 河北省沿海地区人才引进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北沿海地区休闲体育产业政策研究 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业的优劣势分析 实施《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如何实现后来居上 基于SWOT分析的河北沿海地区数据产业发展战略 河北沿海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沿海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东部沿海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现状特点评析 对沿海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苏北沿海地区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江苏省沿海地区服务业发展与就业关系研究 山东省沿海地区农村老年人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唐山市政府.2016年唐山市政府工作报告[A/OL].[2016-02-27]..
[4] 沧州市政府.2016年沧州市政府工作报告[A/OL].[2016-02-27].http:///zwbz/jrcz/369122.shtml.
[5] 俞史正.休闲农业的功能及发展前景[J].青海农林科技,2001(4):37-38.
[6] 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8,28(4):640-645.
[7] 陈丽娜,黄学群,李瑾.天津创意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3-17.
[8] 沈丽华.沿海地区休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以青岛市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关键词】 辽宁省 旅游业 竞争力 层次分析法 对策
辽宁省是我国最北部的沿海省份,海岸线长达两千多公里,全省共有14个地级市,其中有6个市临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和内陆文化,这一地域文化资源有利于辽宁旅游文化产业的整体提升,给辽宁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据资料显示,“十五”时期,全省旅游业收入累计突破2500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了178%。其中,旅游外汇收入实现28.2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99%;国内旅游收入实现2269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90%。据不完全统计,辽宁省现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6座,国家5A级旅游区2家、4A级旅游区39家、3A级旅游区32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7处。此外,省级以下的各种景区(点)数以万计,其品位之高、价值之大、种类之齐全、分布之集中实属全国罕见。然而,同国内发达省份相比,辽宁省旅游产业尚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何正确地认识辽宁旅游业在全国的位置和竞争能力,找到影响辽宁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辽宁旅游业竞争力评价
1、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一是科学性原则。该原则是评价工作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一种评价指标体系,在建立的时候都要遵循客观规律,使评价结果尽可能地反应客观事实。
二是可操作性原则。该原则是指所选指标体系中的有关数据易于获取,并能按照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计算。指标体系应是一个可操作性强的方案,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数据,指标的经济含义要明确,口径要一致,核算和综合方法要统一,以达到动态可比,保证指标比较结果的合理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是可比性原则。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涉及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产业方面的横向比较,所以评价指标本身必须具有可比性,以便于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
四是系统性原则。指标设置要尽可能全面反映旅游业竞争力的特征,防止片面性,且各指标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各有侧重,形成有机整体,从不同角度反映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实际状况。
2、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遵循以上原则构建了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指标,具体内容见表1。
3、确定指标权重及数据处理
本文主要采取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并辅助于计算机处理得到指标体系的权重,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向有关专家发放征询卷,根据征询结果确定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标度系列得出相对的重要程度。一般我们采用1-9标度方法,它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与其他方法相比较,能更有效地将思维判断数量化。
二是列出各因子间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并计算各行特征根值Ti=(i=1,2,3,…,n;k=1,2,3,…,n)。其中,Xik为第i个因子与第k个因子进行相对重要性比较而获得的标定值,n为评价因子数目,并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三是求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Qi=Ti/Ti(i=1,2,3,…,n)。为了确保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发放征询卷100份,有效卷回收92份。通过对原始有效数据的处理,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由于涉及到大量的计算,我们可通过yaahp软件获得各指标的权重。
四是对指标层原始数据进行最大值标准化处理,将处理结果和权重值带入加权求和模型F=WiZi式中,F为省域旅游业竞争力,Zi为标准化后的指标数值,Wi为权重值,i表示评价省域,n为评价指标的总数,得到辽宁省旅游业竞争力综合指标总评值。
二、结果分析
计算得出,辽宁旅游业竞争力综合指标总评值为0.7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经济发展竞争力方面,随着城际铁路、城际轻轨、城际公交的建设和实施,以沈阳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的1小时生活圈正在变为现实。按照规划,到2015年,沈阳经济区将基本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
第二,在自然条件竞争力方面,辽宁省海洋资源丰富,既有风光迷人的海岸和岛屿,如大连地区的城山头海滨熔岩地貌,金石滩地质珍迹等,也有海滨历史遗迹遗址,如营口金牛山猿人洞穴遗址、葫芦岛碣石宫遗址、锦州义县奉国寺。辽宁省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不仅体现在资源的丰富和多样,更重要的是具有相似性和互补性,为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在文化发展竞争力方面,辽宁旅游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辽宁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发祥之地,清前史迹众多,“一宫三陵”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清文化是辽宁旅游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辽宁民俗充满热情、幽默的东北味,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东北大秧歌、奉天大鼓、二人转和辽派评书是辽宁民间民俗文化的主要代表,还有非常珍贵的民间艺术,如辽西刺绣和民间绘画等。
但是,从总体来看,辽宁旅游产业结构还处在较低级发展阶段,效益贡献率低。旅游收入主要来自食、住、行需求弹性较小的部门与需求弹性较高的购物部门,而需求弹性较高的娱、游等部门收入所占比重较小。这限制了辽宁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影响了旅游产业的贡献率。另外,旅游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现有基础设施利用率较低,旅游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不足。尽管大部分市都建有自己的旅游网站,但大多是挂靠的静态网站,缺乏及时的维护。再者,辽宁省的国际客源以日韩为主,亚洲以外的旅游市场开发不足,仅占入境游客人数的9%;国内客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省份,而西北、东南沿海地区的游客较少。
三、提升的策略
第一,辽宁省旅游业要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益,就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旅游信息化与产业化融合,把旅游信息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先导和带动作用,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提供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促进旅游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合理配置旅游要素,形成有机联系的高效产业链,使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各项要素的自身成长发育完善,彼此协调互动、优化组合。另外,建立辽宁省海陆旅游文化产业集团,是辽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联盟、合作和兼并等方式组建跨景点、跨行政区划的海陆旅游文化产业集团,有利于辽宁内陆与海洋旅游的互动,发挥彼此的特点和互补性,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还有利于资本、技术和人员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拉动旅游文化产业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第二,旅游人才战略。旅游应用人才主要包括管理人才和导游。辽宁省部分旅游管理机构的相关人员缺乏旅游专业的背景,这从长远来看是极为不利的。只有既懂得旅游又懂得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为旅游业的发展制定良好的发展战略。导游则是旅游人才的主体部分。辽宁省导游人数较多,但专业素质还亟待提高。另外,外语导游不多,特别是小语种导游非常缺乏,这与当前旅游发展的大好形势极不适应。为缓解此矛盾,可对导游定期进行多方面的培训、考核,增加他们对心理、医疗、语言等各方面内容的了解,以提高旅游服务水平。至于外语导游,除专职导游外,还可聘用一部分外语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对其进行培训后上岗,这样既缓解了人才缺乏的压力,又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第三,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实现由政企合一、国有为主向政企脱钩、民营为主方向转变,走“产业集团、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企业经营”的旅游企业发展新格局。首先,政府部门必须充分发挥主导控制作用,通过合理的规划,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一批特色精品积蓄旅游业发展的后续能量和优势,争取走出一条“以旅兴旅”的产业发展模式。其次,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旅游业的招商引资开辟道路,扩大旅游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此外,政府要积极倡导良好的产业发展内部环境,引导旅游企业加强内部合作,在实现“共赢”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最后,进一步加强产业的竞争优势,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向以扩大内需为主,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共同发展的方向调整,建立结构合理、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体系,奠定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升级的市场基础。
第四,培育地方特色鲜明、组合有序的系列化旅游精品。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旅游业的竞争最终还是要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辽宁省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除了完善传统的赏冰、滑雪等观光型旅游产品外,还应该重视休闲、商务、会展、民俗等旅游新产品的开发,从而有效地拓展旅游产品,延长旅游者的游览周期。同时,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和产品设计,生产出一批集娱乐性、参与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旅游精品,提高全省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品位,促进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另外,要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和深度,争取生产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高品位旅游纪念品,增加旅游者的人均消费,带动全省旅游收入的增加。
第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旅游信息的传播力。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主流方式对辽宁省各地方特色进行大力宣传,长期播映,提高整体形象。首先,结合辽宁省的地域环境和市场消费趋势,对全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分析。整合必须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应该先围绕那些优势特别明显、市场感召力特别强的旅游产品进行整合,每一个系列中都应该有至少一个“拳头”产品,整合出在全国甚至世界有较大影响力的精品。建议重点打造海滨风光、满风清韵和东北民俗三大品牌,抽象出完整、鲜明的旅游形象。其次,加强旅游客源地的推销。通过旅游形象的宣传和有针对性地推介方式造成局部的轰动效应。再次,通过互联网和电视等强势媒体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宣传,形成全面的视觉冲击力和影响力。最后,要注意区域间的合作。连同黑龙江、吉林等临近省区进行联合推销,这样既能造成轰动效果,又可以节约资金,并能通过客源共享,提高客源生成能力。
【参考文献】
[1] 齐兵:辽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11).
[2] 张婷婷: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与经济相关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8(4).
[3] 熊维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企业[EB/OL].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8-02-26.
[4] 张辉、秦宇等: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年度报告2005[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051-02
纵观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是因海而兴、因海而强、因海而昌盛。世界上10个最发达国家中有8个在沿海,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世界五大产业带全都濒海而建。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人类越来越认识到海洋拥有无法估量的通道价值和战略价值。中央在十报告中高瞻远瞩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海南也及时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一、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海洋经济一词的较早表述,见于1999年10月12日―13日加拿大AVSL举办的主题为“海洋经济与圣劳伦斯发展”的论坛,该论坛主要探讨海洋经济在圣劳伦斯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2009年6月,美国出台了国家海洋经济计划的第一份独立报告《美国海洋和海岸经济(2009)》,并召开了美国“海洋经济:海洋在国家经济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听证会。后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关于改善海洋、海岸和大湖地区、增强海洋经济实力发展计划”的备忘录。至此,美国海洋与经济的联系以及海洋在经济中的地位,才首次被提升到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高度。Rockefeller(2009)指出,“海洋经济及其重要性在当今得到了很好的见证,从食品到燃料,我们依赖于海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驱动经济发展。”关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IUCN(2009)提到“健康的海洋经济”(Healthy-
blue economy),事实上是将海洋生态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入海洋经济中的发展思维,是海洋生态系统与海洋经济系统统筹协调的发展模式。
(二)国内研究
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五次海水养殖浪潮,被称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史上的五次海洋产业技术革命。20世纪80年代,我国又提出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向海洋乃至内陆水域索取人们所需要的、更多的优质水产品的“海洋革命”的新构想。此后,“海洋产业”、“海洋经济”的口号频繁出现于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文献中。宋幼勤(2001)认为,海洋经济即为蓝色经济,或者将蓝色经济解释为海洋经济的衍生形式。还有学者提出了更狭义的海洋经济概念,将海洋经济定义为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车亭,2007)。而近期,尤其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提出后,国内各界对于海洋经济的理解(姜大明,2009;龙永图,2009)虽然在具体表述上略有差别,但基本上都已将海洋经济与蓝色经济做了区分,将蓝色经济视为较之于海洋经济的一个更为宽泛、更具发展内涵的概念,更强调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海洋生态与经济、社会等子系统的协调,海洋产业外延的扩展,即由单纯的海洋经济扩大到海洋、临海、涉海三方面,以及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1]。
二、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挑战
(一)发展现状
海南省四面环海,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海域面积的2/3,海岸线长度1 823公里,拥有国内唯一的热带海洋性气候,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作为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海南省2011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612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24%,逐步形成了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等四大支柱产业;2011年,这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396亿元,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64.7%。逐步形成了以海口市为中心的北部综合产业带、以三亚市为中心的南部休闲度假产业带、以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东方工业区为主体的西部工业园区和围绕“博鳌亚洲论坛”的东部旅游农业产业带。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海南省航空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刺激了该省的消费需求,有力地拉动了海南省经济增长[2]。海洋港口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形成了北有海口港、南有三亚港、西有洋浦港和八所港、东有清澜港的“四方五港”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
1.海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海南省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发展滞后、比重过低。2010年,海南省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2:23:55,而全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5∶47∶48,与全国对比,海南省海洋经济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过低。
2.海洋科技力量较为薄弱。海南省海洋人才缺乏,科研机构分散、规模较小,尚未形成合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大型研发基地,影响了海洋科技综合优势的发挥。科技成果产业化进展较慢、转化率较低。
3.海洋产业投入不足。目前,海南省海洋产业投融资体制不健全、渠道不畅通,各级财政没有设立海洋产业专项资金,不能发挥财政对海洋产业投入的带动作用。同时,涉海企业也没有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融资渠道不宽。造成海洋产业融资能力弱,投入严重不足,而海洋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进程。
4.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健全。海南省海洋立法进程相对滞后,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现行海洋法律法规过于原则化,有些已经建立的海洋法律制度内容不够完善、不配套、不系统,没有形成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
(三)机遇与挑战
海南省虽拥有独特的海洋资源优势,但是2011年海洋经济总产值仅为612亿元,与广东(9 807亿元)、山东(8 300亿元、浙江4 500亿元)、福建(4 420亿元)等沿海省相比差距很大,这与其海洋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匹配,离海洋经济强省差距甚远,大海洋小产值矛盾尤为突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海南省如何在较短时期通过跨越式发展,达到或超过沿海强省海洋经济水平,是建设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和实施绿色崛起面临的重要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作为海洋大省的海南省迎来了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机遇,海南省该如何利用好辽阔的海域,抓住机遇建“海洋强省”。海南省应大有作为,也义不容辞。因此海南省应利用好优势的海洋资源,跨越式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推进“海洋强省”战略步伐,早日实现国家的战略意图。
三、加快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培养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
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网络、媒体、展览等多种途径,强化海洋国土观念,增强科学开发利用海洋意识,强化海洋环境资源意识,深刻认识发展海洋经济对维护南海和海洋权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加强渔监船队建设,开展南海定期巡航制度,依法开展巡航监视和执法检查,对越境捕捞渔船依法查处。建设南海维权基地,在西南中沙群岛设立行政机构,加强对西南中沙群岛的行政管理。鼓励海南省渔民建造钢质大型渔船,建设西南中沙渔业补给基地,发展外海捕捞,进一步维护我国南海[3]。
(二)实施科技兴海,加快发展步伐
整合现有的海洋科技力量,以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为基础组建海南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建立军队、企业、科研院校研发体系,支持海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争取设立国家南方海洋科研中心和科考基地。多渠道增加海洋科技投入,财政逐步增大社会发展科技专项资金规模,支持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活动,推进海洋高新技术成果集成创新和产业化。建设南海海洋科技研发基地和产业园区,加快海洋高科技产业化进程。科学开发西南中沙海洋资源,同时在三沙市建设海洋生态保护区,并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大投入力度,壮大产业规模
政府应加强财政资金对发展海洋经济的支持,特别是要增加对公益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争取将南海油气开采税收的一部分用于军民共建海防体系建设,力争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物资、装备免税。搭建投融资平台,逐步建立起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群众自筹、吸引外资等开放式、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入和国家中长期政策性贷款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将资金向海洋产业倾斜[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商采取各种投资方式兴办海洋外资企业。
(四)抓好项目建设,强化带动作用
应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引入一批关系全局和带动性强的重大海洋经济项目。要加强协调配合,提高办事效率,优先保障具有重大影响的海洋项目用海用地指标,并以此类项目为突破口提升带动辐射功能,促使相关海洋产业集中集约发展,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优化,壮大海洋经济总体规模,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后劲。重点抓好海洋旅游、海洋石油化工、海洋船舶制造、滨海矿砂项目和重大海洋科技项目的建设。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开发西沙、中沙、南沙海域资源。
(五)完善法律体系,提升管理能力
完善地方海洋立法内容,重点推进法规空白领域的地方性立法工作,增强海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港口管理、海洋渔业管理、海洋资源管理、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海岛开发与保护、海域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法规体系建设,形成更加完备的海洋综合管理法律制度,做到依法“管海”、依法“用海”和依法“兴海”,把海洋资源开发和管理活动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海上执法协调机制、海上执法信息通报和案件移交制度,开展海上联合执法行动,提高对海上综合案件的处置能力,制定海上应急执法工作预案,提高海上执法的整体力量与优势。
(六)实施人才战略,增强发展后劲
突出引进和用好高层次海洋创新创业型人才,加强重点海洋产业领域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创新海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营造适合海洋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制定海洋人才管理政策,狠抓落实,把海洋重要人才的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人头上。实施海洋人才工程,重点引进和培养海洋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海洋基础科技人才和海洋管理人才;加快推进滨海及海岛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工程、海洋新兴产业、南海资源开发等重点海洋产业的人才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海洋人才公共信息与公共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 崔玉阁.山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5.
[2] 齐美东.基于SWOT的海南海洋经济发展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1,(1):135.
一、海洋领域援外培训项目背景
海洋覆盖着地球表面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积,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近几十年来,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对海洋日趋严重的污染,使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环境质量出现明显退化。对于日益凸显的海洋环境问题,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海洋低碳经济要求注重海洋的深度科学开发和保护,注重科技创新积极引领海洋高端产业发展,注重海洋统筹布局,注重突出海洋生态文明,实现海洋资源节约、环境良好、永续发展。
全世界共有150个海洋岛国和临海国,占全球国家总数的四分之三多,其中,亚洲有36个,非洲38个,欧洲29个,南美洲10个,北美洲23个,大洋洲14个,在这150个岛国和临海国中,有90个国家接受过我国提供的经济援助。
中国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海洋大国,中国通过增强民族海洋意识、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奠定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从而达到促进本国海洋可持续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在海洋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许多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了解和分享我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国有责任也愿意将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与其他发展中沿海国家分享,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对滨海发展中国家开展海洋领域各种方式的培训活动,既是帮助受援国培养管理官员和技术骨干的可行之道,也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
二、海洋领域援外培训项目的理念与成效
福建海洋研究所是国家援外培训项目承办单位之一,主要承担以海洋为特色、以海洋技术与管理为主题的培训项目,主要有三个研修班:一是“海洋生物实用养殖技术培训班”,二是“海岸带综合管理官员研修班”,三是“海洋渔业管理官员研修班”,面向全球近90个沿海发展中国家开展海洋领域技术与管理的交流培训和研修活动。从2005年起,至今已有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南太平洋、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区71个滨海发展中国家的505位官员与技术人员来华接受培训,共计526人次。研修班注重把实际管理经验与专业应用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项目设计理念上,技术培训班侧重于培训学员掌握主要生物品种成套养殖技术的实用性与完成性,而管理研修班则注重对学员进行管理理念的培训,并辅以大量的案例及应用技术的教学。
培训班通过专题讲座、论坛交流、参观考察、实习操作等方式,使学员们了解中国的海洋养殖技术、海岸带综合管理与海洋环境监测经验,了解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海洋科技以及政府有效管理的密切关系,力求使学员们通过借鉴中国发展海洋经济的实用模式,将其用于本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促进参训各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作为项目承办单位,培训机构也通过与各国学员的交流互动,对受援国本国的海洋产业、海岸带管理和海洋监测技术发展状况有所了解,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种培训方式构建了一个面向全球沿海发展中国家海洋领域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实现知识与经验共享,促进各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共同发展。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方式
根据海洋领域援外培训项目的专业特色,依托援外培训的平台作用,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方式。
(一)援外培训班国家报告
援外培训的学员大多是在本国从事渔业、环境等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对本国的自然、人文、经济概况及海洋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比较熟悉。在培训期间,学员们通过相互交流,对各国的海洋产业概况、发展海洋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各国海岸带的利用现状和海岸带地区管理发展、各国渔业管理政策法规重点以及渔港建设状况等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并对各国在海洋技术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地研讨,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互相借鉴有益的经验,共谋发展。这种方式为来自各国的学员们开展海洋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极其丰富且宝贵的专业信息,颇受参训官员欢迎和重视。
(二)“厦门国际海洋周”分论坛
“厦门国际海洋周”致力于为世界各沿海国家和海滨城市政府、海洋科技界、国际组织、政府间组织、海洋相关企业及机构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致力于促进海洋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致力于提高公众海洋意识,建立海洋交流网络,推动海洋科技和产业发展,提高海洋管理水平。从2007年起,面向全球沿海发展中国家的援外培训项目与面向国际先进海洋城市的“厦门国际海洋周”活动对接,以此扩大各国海洋城市管理经验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并以举办“发展中国家海洋与海岸带管理”分论坛的形式,为各国参训官员提供一个可以在高水平国际性论坛上分享海洋相关领域高端管理经验的良机,建立一个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沿海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帮助更多国家探索出发展海洋经济的新道路。
(三)通过回访赴外交流合作
在华培训研修期间,参训官员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了解了我国先进的海洋技术知识与管理经验,表示希望能邀请中方专家学者到受援国开展进一步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在对各国开展技术交流合作的需求并对倡议的可行性进行初步调研分析后,中方认为可以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项目管理人员“走出去”,精选一些回访条件比较成熟的参训国开展援外培训考察回访,通过实地了解援外培训项目给学员所在国家和地区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实地考察学员所在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现状与科技需求,为开展后续双边交流与合作提供可行性依据,进而探讨实际可行的技术合作项目,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在海洋相关领域技术与管理的实质流合作。这种以援外培训考察回访开启的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在进一步提升援外培训持久、长远影响的同时,也必将逐步提升项目承办单位在沿海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促进承办单位自身在海洋相关领域科研开发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互惠共赢。
四、未来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展望
援外培训项目实施期间,许多参训官员与技术人员带来了各自国家与地区希望进一步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意向,并在学成回国后还积极探讨促进双边实质性的合作项目,这些合作意向为未来双方在相关领域开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员们提出的合作意向涉及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多个方面,大多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其中一些项目已经受到受援国政府和我国政府的重视,正在落实之中。
(一)发展海洋养殖技术提高海洋食品储备
2007年海洋养殖班伊朗参训官员阿里・尤塞夫先生认为:伊朗虽然有丰富的海洋食品资源种类,但资源储备并不很足,而伊朗在海洋实用养殖技术上正处在初步阶段,养殖产量也不大,不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因此伊朗政府决心大力发展海洋实用养殖技术;中国在海洋实用养殖技术方面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经验,伊朗政府希望可以在未来加强对中国海洋养殖技术的引进,并且希望能够从中国寻找到更多新的虾苗来源和虾饲料,促进中伊两国在海洋实用养殖技术上的合作。
(二)开展海洋养殖技术交流与人员培训
2008年海洋养殖班尼日利亚参训官员哈姆扎特先生提出包括“中方为尼方量身订做双边培训项目”、“双方专家间的技术交流项目”及“帮助尼方发展海水养殖技术”等在内的交流合作意向,承办单位建议双方通过中国援外培训的平台,加强交流与了解,在两国政府的支持指导下,寻找一个相对成熟具体的项目切入点,开展进一步技术交流与合作。尼日利亚学员已把双方会谈的初步意向带回国,期望在不久的将来两所就能开展实质性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三)发展海洋经济改善就业状况提高生活水平
2010年海洋养殖班桑给巴尔官员拉贾夫先生提议,中方与桑给巴尔青年教育环境发展支持协会在海洋养殖技术方面通力合作:邀请中方参观考察桑给巴尔海洋养殖水平总体情况;为桑给巴尔青年教育环境发展支持协会属下的青年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帮助桑给巴尔发展鱼虾类、海藻类和贝类养殖的密集型海洋养殖系统,建立试验分析水质参数、饵料质量、疾病等标准实验室,以提高桑给巴尔的海洋养殖技术;帮助桑给巴尔发展渔具技术和海藻、贝类和珍珠生产的市场建设等等。这项合作对加强坦桑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增加青年自主创业,特别是提高桑给巴尔地区农村妇女就业率,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积极意义。
(四)海岸带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环境保护
2006年海岸带综合管理班几内亚官员迪亚洛先生提出了《就有关海岸带综合管理与海洋环境监测遥感技术方面的国际交流协议与项目合作意向》,双方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商谈并达成合作意向草案。迪亚洛先生学成回国后,通过电子邮件保持联系并开展进一步的交流商谈,2007年1月福建海洋研究所正式与几内亚国家渔业科学研究中心签订《国际合作交流协议》,同时双方还提出了《在几内亚境内开展海岸带综合管理项目建议书》与《几内亚湾海岸带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建议书》。
(五)滨海城市环境修复建设
2007年海岸带综合管理班尼日利亚官员斯坦利先生认为,拉各斯市是尼日利亚的经济中心也是非洲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目前遇到了严重的环境和发展难题,有如二十年前的厦门一般,而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厦门模式”很值得借鉴,希望通过建立两市友好关系帮助拉各斯渡过难关,使其像厦门一样发展壮大;同时,他确信厦门也能从与拉各斯的贸易、工业、商业、投资和旅游等方面友好往来中获益,是一件双赢的好事,斯坦利先生表示回国后将为建立厦门与拉各斯之间的合作关系而努力。
(六)建设海洋渔业管理信息系统
一、烟台市旅游业现状
烟台的经济发展得益于海洋与港口,其旅游产业也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和海洋文化,有被誉为黄金海岸的909公里海岸线,拥有7处自然海湾,随着旅游产业的纵深发展,由宾馆酒店延伸到渔家东再到农家乐,由观光到休闲,山海仙境的结合文章越来越丰富多彩,直至如今全域旅游的提出,旅游已经由单一产业向综合产业发展。从1998年烟台成为首批54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到2012年,烟台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的22.7%,旅游业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全市现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7座,中国旅游强县1个,省级旅游强乡镇33个,省级旅游特色村82个。全市共有旅游企业1413家,旅游产业直接就业人数9.8万人。带动相关产业就业人数达59万人。2016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6510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839亿元。同时,烟台市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单位,获得全国所革命先进市称号。已经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内重要节点城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骨干城市、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中国海滨城市,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重点建设港口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
二、烟台旅游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烟台的旅游产业相对来说开发较早,经济效益也很可观,但与国家主要旅游景点和旅游产业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长期以来的旅游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旅游产品内涵不中足,产品单一,缺乏过硬的特色产品。烟台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很强的海洋特色,但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存在同质化现象,没有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内涵上深挖力度不够,大都停留在自然风光上,没有留下人、留住人的明显优势。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产品深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只有夏季优势,春秋次之,冬天旅游明显疲软,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很强。
二是客源市场分布不均衡,宣传促销不到位。由于烟台地处东部沿海,在地理交通上处于末端,可进入性不强。根据《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2014年度报告》,来烟台旅游的,主要以省内旅客为主,而且以自助游为主流。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宣传促销力度不大,对外地游客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三是要素整合不够,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存在瓶颈。烟台的城市基础设施与先进旅游城市比较还是存在很大差距,随着烟台高铁的开通,大大方便了旅客的出行,但市内旅游交通不便,缺少专门的旅游线路交通,节假日限号以及停车难等问题也局限着自助行游客的旅游活动。
四是旅游市场分散,缺乏联合经营。烟台的旅游大市场不完善,仍然停留在以各县市区为主体的旅游体制上,各县市区各自为营,缺乏必要的联合互补。
综合上述几个方面,烟台旅游在投资渠道、资本运作、旅游综合管理、产品开发上都客观点存在了不足。
三、烟台市未来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一是旅游业要发展,交通要先行。烟台“十二五”期间旅游年接待人数将达4000万人次,每天有近11万人来烟旅游。但目前每天饱和旅客运送量约4万至5万人,相差2倍,如何将旅客运送到烟台是一个关键问题。交通运输能力要提升需要进行一个综合的规划,要围绕城市化发展战略格局特点来构建高效能的交通网。其中海上交通也要打开缺口,海上航道不仅是交通的问题,也是旅游的吸引物之一。同时与大连联盟,延长旅游者在烟台市的停驻时间也是一个很好的旅游议项。例如,长岛县着重开辟“海上游”航线,将各个岛屿串联起来,建设海上游览线路,打造南长山环岛慢道,各岛屿陆岛交通码头改造和新上豪华游船。
二是做好烟台城市总体规划,为旅游产业的深入发展做好基础性工作。仅将烟台市五区确定为城市规划区远远不够的。目前自驾游和个性游成为大势所趋,因此,打造各具鲜明特色的县域城镇建设必不可少。这需要全市的通力合作与努力开发,进行合理的整体规划,找准定位。如今随着民众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审美情趣的提升,已经不满足于单看山水光景,了解一个地域的城镇建设、绿化美化、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已经成为旅游的主要内容。旅游产业链条的延长和丰富,使旅游的内容从单纯的景点观光不断扩容。人们不仅满足于游景点,还在意是否能够留下美好的回忆,烟台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