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风险控制研究

企业风险控制研究

时间:2023-08-25 17:09: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风险控制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风险控制研究

第1篇

很多大型企业都建立了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但由于企业的管理体系不够健全,使得内部控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而限制了这些企业的发展。其中采购和资金报销环节的风险尤为突出。因此,加强企业采购和费用报销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资金集中管理;大型企业;风险控制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日渐扩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多,经营管理逐渐分散,企业面临的风险也相应变大,因此内部审计管理的需求也就显得更加重要。上市公司必须要设立审计委员会也是《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内部审计的设立,对提高企业治理效率和财务信息的可靠性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还可以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

一、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下大型企业存在的风险

(一)采购环节风险

(1)部分企业没有完善的采购管理网络系统设置。如金额没有上限,也没有较为稳定的供应商设置等。在申请采购项目时,由于缺乏统一规范要求,员工使用的申请方式不一,导致采购管理混乱。

(2)在制定采购计划时,应根据采购需求对供应商进行比价,并且对供应商名单进行最后确认,再向主管部门提交报价审批申请。主管部门所需做的只是事后管控采购业务,而无须管控前期采购工作。

(3)销售计划随着市场的变化时常做调整。由于企业的采购计划都是依据销售部门年初设定的计划编制而成的,采购和销售部门没有及时沟通,导致企业虽然有采购预算和计划编制,却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求,造成采购过剩或短缺,从而对企业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企业对采购人员的绩效评估机制不完善,使员工的工作责任意识缺乏,不利于提高采购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导致企业采购成本不断升高,供应商供货质量不断下降,进而使得企业业绩和盈利能力也相应下降。

(二)财务报销环节风险

费用报销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看似不重要,但是不考虑生产原材料成本外,员工日常推广及活动产生的费用支出(如差旅过程中的费用、业务招待费用、推广活动费用等)同样在企业主要运营成本中占很大比例。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容易出现商业贿赂等行为。工作人员在日常报销时,擅于钻企业财务管理上的漏洞,通过使用虚假发票编造虚假业务进行报销,使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也面临严重的税务风险。财务人员在收到员工报销时,对其取得的报销凭证的真实性也难以辨别。员工在填写报销凭证时也不能够按报销要求规范填写,使得报销凭证不符合公司报销制度的要求而给予退回重新申请,这样势必会造成人力、物力等的严重浪费。此外,企业财务还经常出现报销凭证和业务项目不相符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报销人提供虚假报销信息。部分企业报销人员将一些自费项目归类到企业活动,并且向企业申请报销这一部分费用。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没有涵盖所有业务活动,或可操作性不强,例如对数额仅以“较大”来描述,但具体多少数额才算较大却没有明确标准,造成无法操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管理者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由于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督之中,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方面、重要环节实施全面控制。在设计企业系统时,关键之处在于如何提升设计的完整性,简化控制程序,提升企业效率,减少企业在此方面的支出。在确保有效性的基础之上,应该依据企业规模与业务特色进行控制,确定控制节点,对于不同金额应有不同的审核方式。对于牵扯到较大金额的重点项目,应采用更为严密的控制措施。这比制度不完善的危害还要大,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的制度好比没有关闭的防盗门,根本不防盗。企业受利益驱动,更看重企业经营,而忽视企业的管理,未建立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通常是违规的事情发生后才采取补救措施,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偏重于事后控制。

二、大型企业风险控制策略

(一)明确会计责权,加强企业各方面的内部牵制制度

当员工将报销单据递交会计人员后,在业已完成初次审核后,还应对较大金额的付款申请加以复核。只有当复审人员确定报销申请无误时,会计人员才可以将此次报销的金额付款给相应的收款人。倘若复审人员对于报销单据存在疑问,就可以在系统中退回此次报销申请。复核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报销申请进行第二次审核,检验报销的真实性,涵盖支持此次活动的文件、发票,报销项目类型、初次审核人员的审核方式是否符合流程规定等。实现网上电子审批系统后,财务人员无需手工在财务系统中做账,相应的财务人员只需在员工电子费用申请单上选择正确的费用类型,点击批复按钮即可。相关的费用明细会自动上传的财务系统,实现电子自动做账模式。财务人员无需再手工做账,只需要对审批记录准确性加以确认即可。不同的费用类型会有与其相对应的费用科目,电子审批系统会根据财务人员在电子审批单上选择的费用类型进行分类,上传到财务系统的相应费用类型的科目中。对于应付账款科目,则设为系统固定使用的贷方科目。只有借方的费用类型科目是根据活动的实际类别进行分类的,贷方科目则设为固定的科目。如果财务人员在电子审批系统中选错费用类型,上传到财务系统中后可以在财务系统中进行修正。但也仅限于对借方的费用类型科目进行修正。贷方的应付账款科目应设置为不可修改状态。负责银行付款的财务人员,每次付款时,在财务系统中导出应付账款科目即可进行付款。不同付款类型的性质不同,对相应财务人员的财务使用权限应有严格规定。对于与采购相关的对公付款以及与员工报销相关的个人付款,应对相应财务人员的财务系统使用权限进行相应的设置。

(二)定期对员工进行采购及报销相关知识培训

财务人员及采购人员应对自己负责的区域人员做费用报销相关知识培训,并将培训内容作为对财务及采购人员的绩效考核目标。财务及采购人员通过工作中对员工费用申请中常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定期以座谈会、电话会议或者其他形式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财务、采购相关知识培训,优化员工费用申请进度,提高各部门间的配合,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要注重建设重视信息技术,在市场调查时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构架物资信息库,提升企业信息传递效率。此外,还要构架信息管理系统已支持网上采购和审批。降低采购风险,提升企业效率,掌控采购流程。企业应该对各项业务的交易流程有全面地了解,对合同约定的事项特别关注,而且还要注意是否存在合同约定以外的事项。当收到货物时,采购人员应对货物进行及时登记。对于作为某些有特殊使用目的的支出要加以关注,与客户之间保持良好的及时沟通,避免交付货物的难以收回;或者仍然挂在企业账上,没有及时做账务处理。企业可以通过采用招标的方式,获得质量好同时价格又合理,性价比高的产品。在招标时,应使用更为公平、公开、公正的方法,部队企业供应商进行投标限制,确保过程的公平性和合法性。尤其是管理人员,要做好对于招标过程的管理工作。倘若某家供应商确认中标,相关人员应告知企业管理人员供应商信息,企业管理人员在董事会上应安排专人负责其监督工作。如果发现某个中标供应商存在价格虚高,应严肃处理相关招标负责人,确保招标流程的合规性和公平性。

(四)做好企业年度财务预算编制工作

这是大型企业风险控制的第四大策略。预算办法涵盖企业固定预算、企业概率预算、企业增量预算等等。在进行企业预算编制时,应使用综合预算编制的方法进行。除去增量预算,还应该对概率预算、零基预算、动态预算等加以考虑。就程序而言,应逐步从增量预算向其他预算过度。对于银行所用的预算方法而言,其有着各自的优劣性。例如增量预算方法是指基于企业上期固定成本收益水平,比对企业上一期业务数变化,在某种水平上升降银行预算额度的手段。而对于零基预算而言,就并非基于企业上期固定成本收益水平,而是基于零这一基数,分析某项开支方式和数量的必要性,将预期收益考虑在内以后进行预算确定。就增量预算过渡到零基预算而言,参考项目重要性程度高低,再根据先后缓急这一策略,进行经费预算。使用这种方式进行过渡可以最大程度上确保银行业务稳定。

作者:孟祥革 韩东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风险控制;COSO报告;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090-1.5

企业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客观存在的条件下,面临着各种不同的风险,对于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识别、管理控制,是企业生存发展、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部分之一,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同,COSO报告以及不同国家、地区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规范或制度中都特别强调企业对于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我国现代企业起步较晚,对于企业面临的风险大多处于主观意识的判断,缺少严格执行的风险控制的管理体制。国内外针对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研究数不胜数,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对于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研究情况,然后分析了现代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基础理论,为我国进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改革以及企业实行内部风险控制提供参考。

一、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理论综述

COSO研究报告:COSO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根据COSO的观点,企业风险管理处理风险和机会,以便创造或保持价值。COSO认为,在主体既定的使命或愿景范围内,管理当局制定战略目标、选择战略,并将目标在企业内自上而下进行分解、挂钩。与内部控制框架相比,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报告目标也进行了拓展。在内部控制框架中,报告指的主要是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报告目标主要关注的是公布的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而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报告包括由企业编制、向内部和外部散发的所有报告。对于目标的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与内部控制框架一样,只能提供合理的保证,而且,对于不同的目标,所提供合理保证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对于这些目标而言,企业风险管理可以提供合理保证的是对目标的实现过程进行有效的信息与沟通,即管理当局以及承担监督职能的董事会能够及时地了解主体朝着目标实现的方向前进的进展(张明辉、张宜霞,2001)。

国内相关研究:在我国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现状研究方面,北方交通大学的王立勇、张秋生《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研究》一文在理论和实务界没有重视风险评估研究的情况下,对企业风险评估、风险防范及信息披露加以研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1.风险评估信息需要披露;2.应该制订风险评估标准(其中提到应该明确企业风险的内容,但没有全面研究企业风险的内容);3.应该制订风险评估评价规范,以便于审计人员对企业风险评估进行评价;4.应该建立企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5.对企业风险评估及评价主体做了界定;6.提出关于构建企业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议。

二、内部风险控制理论

企业风险及其分类:本文从企业财务管理的不同角度划分,把企业风险划分为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这也是一种大家最为熟悉的企业风险的分类方法。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经营风险主要来自市场销售、生产成本、生产技术及其他外部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因企业借款而产生的风险,是筹资决策带来的风险,也叫筹资风险,筹资风险表现为由于企业举债经营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如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还本付息能力的不确定性。

影响上市公司风险控制的基本要素。第一,风险控制责任及风险意识。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的基本点是上市公司最高管理层必须承诺对控制风险负有全部责任,即由全权负责整个公司业务的最高层自上而下推动和实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其制定的各项内部控制和风险原则、制度必须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环节、岗位,并能贯彻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依赖于内部控制职责的明确划分,管理层在划分内部控制职责时要将“控制”与“监督”职责加以细化分解,并须将责任落实到人。公司上下均对风险问题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和认知度,相关的部门和人员去认真对待和控制,并通过持续不断的培训教育将控制风险的言行贯彻到企业所有员工的言行之中与部门间的业务环节中。第二,公司业务发展与实施严格风险控制两者之间的成本费用关系。管理层应明确严格风险控制所需成本费用,应由为确保实现公司长远目标和预防、控制风险的有效性来决定,而不是根据短期内的损益情况来考虑控制风险应该支出多少成本费用,应将实施风险管理控制的成本费用支出看作是公司一项连续的、长期的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力和价值增值的投入。第三,外部监管及报告渠道的影响。来自外部监管环境的影响对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同样重要,如果证券市场监管机关不能有效监管,就会使合规运作的上市公司无所适从。

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管理体系的构成。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机制、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处理几个环节,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前提。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以及风险预警系统。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风险衡量的主要方法是数学统计方法,即用一组较小的样本观察值,对一组较大的未知观察值进行理论预测。风险处理主要包括了回避风险、减少风险、接受风险、转移风险等措施。

COSO报告体现了西方会计审计界关于内部控制最新的重要研究成果其中关于内部风险控制的理论也是业内人士的主要参考。COSO报告虽然是以美国的社会状况为背景,为了解决美国社会上存在的虚假财务报告和各种舞弊事件而提出的,但报告中研究的问题,不仅限于美国,不少国家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因而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不同历史阶段的内部风险控制理论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随着环境的改变和企业的发展,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理论必须随之发展。我国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关于内部风险控制的研究成果,而应该结合中国国情研究在新经济条件下的上市公司内部风险控制理论。

【参考文献】

[1]张振川.现代企业风险价值管理问题探讨[J].会计研究,2004(3):55-58.

[2]方红星.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腾青.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构建[J].经济管理,2007(3):45-48.

[4]孙班军,薛智,朱燕空.企业风险动态管理模式[J].上海经济研究,2007(6):108-112.

第3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关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司制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市场上,因而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就导致了公司的经营和财务风险不断增加,致使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企业要想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就是进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如果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所解决的问题不一致就会增加企业控制的成本,如果两者所解决的问题是一致的就没有必要制定两种控制规范。由此看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对于建立有效的企业控制体系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着深刻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分析

(一)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是目前企业内部进行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方法,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有效减少企业经营不善所带来的损失,有效规避企业的各项风险从而保证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风险管理主要由八项要素组成: 内部环境、事件识别、目标设定、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而内部控制主要由五项要素组成: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由此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包含在风险管理之中。企业进行风险管理能有效的预测风险、发现风险,从而降低风险所带来的影响。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主要是通过目标制定过程和事后的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不必设立企业的具体经营目标,只需评价目标的制定过程,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与此同时,内部控制以企业风险为主要制定依据,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完全依靠企业风险来制定。所以,企业内部控制对于风险管理发挥有着重要作用,应该被企业管理者看作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当然企业内部控制更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石,作为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如果企业缺少内部控制就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从而导致企业不能健康稳步的发展。

(二)内部控制等同于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还存在着一种观点,即内部控制就是风险管理。企业内部控制所使用的风险控制方式包含了风险控制的目的, 如果企业内部控制没有指定其实施的目标那么其实现方式与手段也就显得毫无意义。企业进行风险管理需要必要的风险控制的方式和手段, 如果缺少必要的控制方式与手段,其风险管理的目的也无法实现。由此看来,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一致的,理论上其风险控制系统没有差异,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外延的扩展,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变为同一事物。企业内部控制是在财产不安全和信息不真实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企业风险的产生大多是企业进行决策的失误,内部控制从自身而言,就是风险控制, 进而控制风险以求达到企业风险的管理的目的。

(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互为前提

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规避风险,而是要事先预测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企业只有将风险控制在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才能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从逻辑的角度来推理,企业的风险是来源于对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因而企业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就是有效的对风险进行控制,企业风险控制就是企业风险管理。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使收益达成企业的目标。从一定程度上讲,只有把企业风险降到最低才能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但是进行任何风险控制都会产生成本,这就导致了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需要企业管理者在风险控制成本与风险控制效益之间做出权衡,尽可能的减少企业经营的成本。总之,企业的设立始终与风险相伴,而风险是否发生则与企业的决策有着重大关系,从这个意义出发,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互为前提,都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从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二、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是异是同

对于企业控制与风险管理,对二者的关系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一般都认为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互相联系的。笔者也认为,尽管二者在字面意思上存在差异, 但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就其实质而言是相同的。从历史的演变来看,两者具有同一性。无论是企业内部控制还是风险管理,其实际要达到的目的,也都是有效避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例如,企业性质由自然人企业向公司制企业过渡,其风险控制也由内部控制发展为风险管理。此外,COSO内部控制标准的名称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也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企业的风险是不能完全消除的,只能使用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进行防范,而且,企业必须具备承担一定风险的能力,不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无法生存下去。

三、结束语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 第二种观点是等同关系, 第三种观点是互为前提关系。既然两者的关系如此密切甚至完全等同,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这两者的作用,以内部控制为方法构成一个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机整体,从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 关系与整合[J].会计研究,2007

[2]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J].会计研究,2007

第4篇

关键词 财务 经济学 企业 风险控制

作为企业的运作核心,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成为人们逐渐关注的焦点。同时企业为了能够获取在市场中的优势竞争能力,财务风险的控制成为重要的保障条件。通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均衡市场分析,企业财务风险将从收益和价格,以及价值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与决策管理,从而对企业财务风险起到有效控制。

一、企业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在财务活动中,由于被某种无法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造成企业财务状况不能被确定,使其出现巨大损失。其风险可能是投资和筹资造成的危险,也可能是收益分配和外汇等造成的风险,这些都是无法被预料的。一般情况下,企业风险的形成有财务和经营风险两种。要想有针对性地对企业风险进行控制,就必须对企业财务风险所具有的客观性和全面性、不确定性和共存性,以及激励性等特点进行了解。随着现代企业逐渐扩大自身的组织规模,企业投资行为因此延伸到投资领域的范围中,这样一来,企业资产定价的理论渗入了现代财务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

二、现代财务经济学视角下的企业风险控制问题

1.投资决策中企业风险控制问题。

在20世纪50年代期间,马科维茨先后两次分别提出:资产组合与有效分化两方面问题,并在不确定的条件以预期收益和组合方差间的均衡问题,讨论了金融资产选择的现代财务经济学理论,也是现代资产组合管理理论。从企业经营的本质方面来说,现代资产的组合就是以多元化经营方式将企业总体风险进行分散,在确定企业风险资产组合的有效边界与可行域后,再根据投资者有效边界和无差异曲线切入点的确定,决定最佳风险资产组合。在以往的经济学理论中,如果企业投资资产收益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那么企业在高度财务风险的情况下,必然要求获得相应高额回报,这与现代财务经济学理论存在一定差距。在现代财务经济学理论中,任何投资风险的收益不能局限于某一资产,而是针对整个资产组合来分析的,只要企业投资收益相关系数小于1,那么企业可以采取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将企业风险分散,以达到对风险控制的效果。企业风险控制问题在投资决策中主要是由投资者根据需求以资产配比的手段,均衡收益准线风险偏好与风险投资预期效用,确定组合预期收益方差与风险间比值,选择不同风险程度提前降低风险。

2.定价决策中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问题。

现代财务经济学在资产定价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资产定价与套利定价模型的投资风险理论。通过单项的资产风险衡量指标系数,在各企业投资决策分析中被广泛应用,以收益变动反映资产风险。在资产定价模型中风险存在无法分散和多元化经营分散的风险。前者对企业风险控制只能通过消极的风险回避方式来避免企业风险对财务造成损失;而后者则可以通过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对企业风险进行分散来避免企业风险造成财务损失。在套利定价模型中,资产风险的因素以预期收益变动作为定价基础,将现时价格和预期日后的收益进行定量,这种模型对企业风险的测度更为精准。同时,在两种模型定价的基础上,现代财务经济学还将运用现代的期权定价从其他角度对企业资产定价体系进行了模型构建,使企业风险与资产价格间的数量关系得到了量化,并从长远的发展来说,使企业投资者能够依照风险偏好制定最优化的风险管理方式。

3.融资决策中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问题。

融资决策中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问题主要是进行符合现代企业的资本结构。在进行决策的确定前,不但要对企业外部宏观环境进行思考,还要对资本市场约束进行思考。从而选择合理最佳的融资方式成为企业主要财务依据和资本结构的约束。在现代财务经济学视角下,企业的经济基础是产权制度,企业融资安排是财务风险的控制。围绕企业债权与股权融资相互替代和无法替代两方面来说,在现代企业净现金流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企业资金来源的合理配置,达到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

三、企业风险控制和改善的策略

首先,加强我国政府的支持和构建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虽然我国在推动企业发展的时候,设立了一些政策与法规,但是依然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步伐。我国政府可以通过对贷款方式的改善来解决企业融资者的资金问题。同时,由于企业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财务方面的不确定性,使企业财务风险存在潜伏期,因此,针对该风险可以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严格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避免企业在财务上出现严重损失。

其次,完善财务决策体系,根据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制定信用政策,并加强对财务的管理,使资金回收率获得提高。由于我国企业财务在决策方面存在某些主观或经验方面的决策失误现象,造成企业风险的存在,因此,为了能够降低企业风险,企业可以在做完充分的市场调查以后进行综合分析,判定企业财务决策是否与现展相联系,是否能够在企业固定资产的前提下提高其盈利水平。

最后,加强企业风险观念和制定风险控制制度。树立正确的企业风险观念,坚持均衡预期收益与风险原则和科学预测各种因素对企业财务带来的不确定性,以确保企业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并采取各种防范和控制策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同时,在建立健全的企业风险控制制度前提下,还要不断加强企业人员对风险的认识和分析,以及防范能力,促使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动力获得提高。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面临的财务决策都将存在着风险,企业任何一项财务的决策都将决定着企业风险和收益期望。在现代财务经济学的视角下,财务经济学理论为企业做出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指导,从收益和价格,以及价值三个方面构建企业风险控制分析框架,在提高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还确保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敏.专家热议.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挑战与机遇[N].亚太经济时报,2010年.

[2]贺冬娥.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与控制[J].硅谷,2009年08期.

第5篇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 关系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更加激烈,企业运营过程中面临着大量的风险:战略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管理风险,这些潜在风险逐渐成为企业深入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制约要素,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如何对企业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是企业管理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企业的内部审计为企业风险管理状况的审查和评定提供了依据,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

风险管理是一种特殊的,涉及多层次、多方面的企业管理职能。企业风险管理通过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估,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从而合理的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企业的风险管理一种管理方法,是一个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识别以及风险控制的系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帮助管理者有效地应对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和机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具有监督和评价功能的部门,它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以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内部审计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是必然的结果。

(一)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重新进行了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定义把风险管理写入了内部审计的范畴,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的咨询师,由于它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内部审计介入风险管理使之成为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在企业的管理中也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二)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需要

由于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国际化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企业面临着日益增加的风险,有效的降低风险是企业实现发展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作为企业中存在于管理部门之外的独立部门,内部审计具有能够纵观全局的视角。内部审计从影响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实现的各种风险出发,对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执行力度以及控制薄弱环节等方面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认定。所以,从发展趋势来看,内部审计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而风险管理则是内部审计的一项新的内容、一个新的领域。

三、内部审计参与企业管理的方式

内部审计通过自身具有的以下职能参与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之中:

(一)评价职能

内部审计从企业的根本利益和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企业管理过程进行充分和有效的调查、评估,不仅要针对管理事项合理性进行评价,对政策的遵循性进行评价,还需要对企业目标、企业战略和风险管理程序进行评价,从而对企业风险作出客观的识别和评定。

(二)监督职能

内部审计通过对存在的缺陷和漏洞,产生的偏差和失误,发现的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可以及时的予以制止、纠正和查处,促使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依法经营,堵塞漏洞,提高效益。

(三)参谋职能

内部审计对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和经验,向单位领导和有关方面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为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目前,内部审计的建议已经变得更加强调风险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控制等风险应对措施,使企业风险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四)咨询职能

内部审计可以利用其对企业情况熟悉、了解政策法规和具有综合知识等特点为被审单位的相关内容提供咨询服务,使得内部审计由原来的监督者逐步转变为控制者、协调者、参与者和服务者。

四、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起到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能够发挥反馈作用,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起到预警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起到反馈的作用,能够有效的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预警。企业的风险是相对于未来发展而言的,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决策规划都有直接的关联。因此,以风险管理和控制为核心的内部审计能够将风险事后的反馈提前到风险发生前进行预警,从而实现更高效率的风险控制。另外,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也能充分利用其主观能动性,帮助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控制、改进和完善。

(二)内部审计能够对企业的风险控制策略进行指导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再控制,企业根据发展战略目标以及自身所能够承受的风险范围,来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焦点在于对企业风险加以强调,并对企业进行的具体的风险控制活动进行评估,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加。但是,企业过度进行风险控制或者控制力度不足都很容易造成舞弊行为的发生。内部审计通过长期的对企业的风险策略和各种决策进行指导,通过对企业风险管理长期计划和短期任务的调节,实现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指导作用。

(三)内部审计能够对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进行客观的审查和评定

企业的风险具有感染性、传递性和破坏性等特点。由一个部门的疏忽而造成的风险后果往往会对企业的其他部门产生消极的影响,严重的甚至能够导致整个企业都处于瘫痪状态。因此,风险的防范和控制需要从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在现实经营中,很多部门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而不能掌控全局。内部审计部门由于不参与企业的业务活动,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因此它能够很好的统筹全局,从客观的角度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辨识,提醒管理部门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四)内部审计有利于企业治理和管理现状的改善

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更加重视对企业的整治和管理,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不仅能对企业的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提供参考依据,还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五、总结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需要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以影响和控制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各种内部控制制度为依据确定审计项目,以企业内部控制、经营风险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为检点,认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缺陷,评价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合理性、完整性及实施的有效性,并提出恰当的完善和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建议。

总的来说,内部审计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是市场环境因素和其自身的因素决定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在风险管理上的研究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政府部门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或者规章制度的制定,导致一些企业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力度不够,风险抵抗能力下降,甚至在风险来临时可能面临倒闭的危险。因此各个企业都要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积极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控制,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王虹.内部审计如何参与企业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10)

[2]宣金雷.论中国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应用中的不足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11(09)

[3]李艺君,赵建虹.论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路径[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2)

[4]石涛.浅议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02)

[5]李建文.对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认识[J]. 经济师. 2010(08)

第6篇

关键词:内控制度 企业风险 控制防范

近几年,随着油田建设的不断发展,油田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之中。由于油田企业具有风险大、后果损失严重、社会影响面大的特点,因此, 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生产管理时如何减少风险,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管理系统,尤其是风险控制系统,对于油田企业的安全运行来说是必不可少、尤为重要的条件。

一、 内控制度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技术及市场条件的新进展,推动了内部控制制度走向风险管理。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条件下,从维护与促进价值创造这一根本功能来看,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利益,需要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更主动、更全面的风险管理。 目前,一些企业依然在采取“事后管理”的传统内部控制方法,即发现问题在事后补救,这种管理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新经济条件下形势发展的需要。 企业内控制度建立不完善,如不必要的支出费用不能控制,投资决策失误等等,给企业带来了很大损失。其根本原因是企业缺乏严格的投资控制制度,所以,企业非常有必要建立严格、完整的内控制制度。

二、防范企业风险,健全内控制度做到如下几点

(一)规避风险。进行投资经济活动时,要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实事求是地论证需投资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在进行筹资决策时,要充分估计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企业获利水平和资金周转水平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决策可行性分析阶段防范不良风险。近几年,国内、外石油勘探钻井市场风险投资加大,通过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以及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监控系统,避免多元化发展道路上的“陷阱”,从而可使企业达到摆脱风险危机。

(二)防范风险。建立和优化有效的中长期稳健的内控结构体系,严格对外投资预算的编制与审批,严格项目分析论证与评估,严格投资的决策与执行,从而有力地抑止企业风险的发生。并按照成本与效益原则,结合企业特点制订内控风险管理战略,对企业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三)控制风险。要确保企业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强化风险管理,增强风险观念,要明确审批人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及相关控制措施,对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建立对外投资决策及实施的责任制度,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实行集体审议、联签、签订对外投资合同需由两人以上参加,要由专人对投资项目跟踪管理,加强对外投资收益收取的控制,及时足额收取投资收益。

三、控制和防范企业风险的对策

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制度缺乏认识,对内部控制制度建全不够重视,缺乏相互制衡的机制,使企业订立的内控制度形同虚设,一些管理者视内控制度为“麻烦”,即使订了制度也是一种“摆设”。在日常工作中,内控制度对领导基本上不起约束作用。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密不可分的。

(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首先,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并提供相关方面的信息,将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单位领导。其次,建立内部责任考核制度,相关业务人员必须对所发生的业务承担责任。

第7篇

1.人是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隐线索

风险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期望和不确定性,由于期望与实际结果的偏离而产生了不确定性,风险由此产生。企业外部的不确定性来自周围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以及人的有限理性,而企业的内部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企业人员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因为人的道德风险,使得企业人员有可能做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带来内部风险。因此,企业的部分内外部风险的原因来自于企业人员的行为风险。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因素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都需要企业人员采取具体的措施,来实现企业防范风险的目标。风险管理中人的重要角色决定了人是企业风险管理中重要的原因,因此,人是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隐线索。

2.人的双重角色与风险控制的矛盾

风险控制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风险目标的达成与否,是非常重要的风险管理过程,风险控制是企业控制的一种,遵循企业控制的原则、标准。企业控制是施控主体与受控客体在一定的控制环境和契约性关系中,依靠程序化和制度化的设计实现企业控制的目标。企业相关人员包括董事会、管理层、作业人员均是企业控制的实现者,而行为风险又是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对象,就造成了企业人员既是施控主体又是受控客体的双重角色。一方面风险管理控制活动必须由人的行为来完成,另一方面人的行为本身具有风险性,于是矛盾的两方面成为了风险管理本身的风险。要想有效解决风险管理的根本矛盾,必须在风险管理模式上深入研究人性假设对其的深远影响。

二、西方人性假设及相关管理模式演进

1.西方人性假设的演变

麦格雷戈(DouglasM.McGregor)(1957)指出人性假设是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必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的假定。也可以说,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有赖于管理者对人性的不同假定。人性假定是管理主体对被管理者的动机、情感、思想、行为目的、行为属性的看法。美国学者沙因(EdgarH.Schein)(1965)提出四种人性假设分类: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在此之后,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创新人假设、文化人假设等等,人性假设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变及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同的学者对此的认识不同,管理者需要根据企业管理实际角度进行选择,得出贴合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

2.西方人性假设及相关管理模式演进

对人性假设的理解是管理理论及管理模式的基础。任何管理者在制定制度和实施管理时,都会对人性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假设,提出相应的管理模式。纵观上述理论的演变,可以清晰发现管理思想逐步确立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地位,继而围绕人的需求出发,激励其积极性。

三、西方人性假设对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影响

人性假设是控制环境和契约性关系中关键影响因素,施控主体对人性做出何种假设,直接影响其风险管理程序和制度设计方案的选择,最终对企业风险管理模式产生极大影响。

1.经济人假设对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影响———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再加上其对外部信息认知和处理能力的有限性,经济人做出的决策,只能以满足自己自身利益为最大化为目标,带来了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问题,就需要契约的监督和利益相互制衡机制,详细制定相关的程序和制度来使人员的决策规范化,以降低不确定。

2.社会人假设对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影响———树立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社会人不仅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而且受到社会相关群体的文化影响,这就为企业风险管理对企业员工行为风险管理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得企业文化以信念和价值观为控制媒介,影响企业员工的行为,最终达到控制企业风险的目的。通过制度来管理和认识风险虽然有效,但是由于处于被动的状态,容易不断被弱化。企业风险文化不仅可以提前防范企业风险,提高风险事前控制的速度,有效降低风险控制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建立,要以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为基础,要基于管理人员的类型、习惯,对风险的认识和行为偏好、利益关系、奖惩制度、工作能力等多因素的基础上,以企业发展目标为主导,调和各种动力,形成风险管理思维和工作习惯,去构建符合企业独特的风险管理文化。

3.自我实现人假设对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影响———目标

导向的企业风险管理人需要发挥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人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获得最大的满足,才可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企业若能明确风险管理目标,企业管理以控制风险为导向,实施企业各项管理,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标是企业要努力共同完成的东西,不同的管理层对组织目标负有不同的责任,董事会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监督责任,高层管理人员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控制责任,企业基层职员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执行责任。任何一个人都要先确立它的个人目标,然后对其进行风险识别、衡量,进而对风险防范、控制,每个人对自身目标风险管理达成后,企业风险亦有效规避。

4.复杂人假设对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影响———全面风险管理

第8篇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企业 风险管理模型 策略

由于中国物流起步较晚,物流技术和方法比较落后,导致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很高的风险。我国第三方物流本身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较弱,激烈的市场变动对其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研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迫在眉睫。

1.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其中外部风险是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而造成的,其又可以分为需求弹性风险、供应链企业之间信息传递引起的风险、市场竞争风险、法律法规政策性风险、环境污染风险;内部风险是由于企业内部不稳定因素而造成的,其又可以分为金融风险、管理风险、人力资源风险。

2. 第三方物流企业风险管理模型的构建

2.1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首先,分类管理原则。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想获得经营活动的成功,就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对不同的风险类型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加以防范;其次,风险转移原则。对于某些特定的风险,发生的责任是第三方物流公司无法独自承担的,因此需要跟保险公司进行合作,通过签订合同来分摊、降低或避免风险;最后,法律防范原则。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物流法规,因此加快我国物流立法十分必要,这将有利于加强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监督管理。

2.2风险管理模型的构建

第三方物流企业要进行风险管理,必须遵循一定的步骤。根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本文构建了如下的物流管理模型:

第一步,分析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的风险状况。要收集尽可能全的企业基础资料,然后对其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调查分析,内容包括风险的种类、导致风险发生的原因、以及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等。

第二步,识别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关键风险。在对第三方物流企业风险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企业面临的关键风险,因为这些风险会对企业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倘若处理不慎,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

第三步,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管理目标是企业通过实施风险管理策略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的经营策略不同,因此对目标的追求程度也各不相同。

第四步,制定并实施风险管理方案。为了控制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风险,需要采取风险预警机制、风险控制策略和风险规避策略。

第五步,建立风险管理效果评估机制。为了理清企业风险管理的效果并保障企业风险管理的成果,需要建立风险管理效果评估机制,通过对已实施的风险管理策略进行评估,促进后续的改进。

2.3风险管理模型的应用

2.3.1现状评估分析

(1)资料收集。要进行风险管理,必须明确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的风险状况,因此需要收集企业自成立以来遇到的各种内外部风险、每一次风险的性质、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等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其中的趋势和走向;(2)风险诊断。在对第三方物流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要找出造成这些风险或潜在风险的原因,目前造成企业风险的因素主要有外部环境、管理制度和员工素质;(3)整体评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整体评估要从风险损失评估、评估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这两个方面着手。

2.3.2识别企业面临的关键风险

在整个风险管理模型中,一个关键问题在于确定了企业面临的风险后,如何确定各个风险指标对企业的影响程度,然后对风险管理办法进行改进,因此需要一种科学的方法来确定风险指标的权重。就目前而言,AHP层次分析法时一种比较实用的多方案或者多目标的系统化、层次化决策方法,它充分利用人的经验和判断把决策过程层次化,采取相对标度形式测度决策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实现决策问题的定量化。

2.3.3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

没有目标就无法确定工作的完成情况,无法衡量绩效的实施结果,也很难得知绩效有没有得到改进,因此必须为风险管理设定目标。通过分析,结合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关键风险,本文确定了如下三个风险管理的目标:平均回款时间、货物差错率和物流损失风险减少率。

2.3.4制定并实施风险管理策略

(1)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可以采取关键指标法,结合建立的风险预警系统,在关键成因数值达到关键风险指标时,发出风险预警信息,然后据此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2)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核心工作内容是根据风险的具体类型制定相应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并严格执行;(3)风险转移策略。一些风险的出现是有一定的概率的,物流公司也是无法单独承担,因此应该在短时间内将风险降低到最小范围、最低程度,应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从而提高企业化解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3.5建立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机制

建立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机制的主要步骤为:汇总能体现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关键指标,明确目前的风险控制指数;为一级指标信用风险控制和其下的二级指标分别设定权重;根据企业目前的风险控制业绩水平,结合企业自身实力、市场定位、行业现状、相关组织服务能力以及国家经济政策,总结制定各指标的绩效标准;设计部门或员工的实际风险控制评价考核表格,并将有关实际测评分数填至表上。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风险控制;关键点;合同管理;管理审计

烟草商业企业物资采购的过程充满着风险,如何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如何能抓住一个具体的风险控制关键点,是每位内审人员应思考和研究的。笔者积极开展了基于风险控制关键点的采购合同审计研究,并密切结合物资采购的具体工作,适时关注企业合同管理薄弱环节开展审计工作,促进公司合同管理与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从而规避公司经营风险,服务公司经营发展,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当前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合同管理法律意识淡薄,合同相关法规、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或不到位。比如委托人无有效的法人委托授权,或所授权事项、权限、期限等是否与所签合同内容不一致,或当事人资信实力不真实,为企业今后经营管理活动埋下隐患。

2.合同签订过程中的不严谨、不规范、无针对性,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不严肃、随意性,比如未规定设备、材料的供应和进场期限,双方相互协作事项,违约责任、奖励办法,造成合同纠纷时有发生。

3.合同价款依据无体现,招标、中标程序及资料亟待进一步规范。对于通过邀请招标、谈判等形式进行的招投标项目无制作标的,招标书、答疑、合同等文本资料相互不衔接等。

4.合同约定不清晰、计算标准及其确定方法不够具体、准确。如技术措施费和审计费用等多项内容,由于费率、项目计取的不具体、不准确,无最高限额,将会导致合同签订漏洞,造成经济损失。

5.合同风险责任条款不明确。如变更,遭遇不可抗力、政策变动等规定不具体,责任划分不明确等,导致合同风险的不确定、不可控、无承担,从而可能引起合同纠纷。

6.合同争议解决办法、违约和索赔等条款缺失。由于合同条款的不明晰、不确定、不严密,导致对合同条款理解不一致或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纠纷,加之合同争议解决办法无明确约定,从而造成加大的经济、法律纠纷。

二、合同审计应确定的依据、方法及工作重点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的规定》、《内部审计准则》等法规制度。

2.方法:审阅法、询问法、观察法、源头审计法、外环审计法、计算、分析性复核等。

3.流程:

4.合同审计阶段要点

(1)对经济合同合法性审查

①主体是否合法。审查委托人是否有有效的法人委托授权,所授权事项、权限、期限等是否与所签合同内容一致。

②合同形式是否合法。原则上签订各类合同应采用书面形式,鼓励采用国家颁布的各类合同示范文本。

(2)对经济合同条款的完整性审查

①合同标的是否明确,有无国家限制流通或禁止交易的物品。

②核实标的数量,质量标准是否明确、具体,言辞有无含糊其辞。

③合同价款或酬金是否经过计算复核,数据是否准确具体、合理合规。

④合同履行期限、地点、方式等是否可行、是否准确。

⑤违约责任条款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且明确具体。

⑥根据法律规定和各类经济合同性质要求的其他必备条款、专业条款等是否明确,是否合理有效。

(3)审查合同的严密性

①购销物品名称应署全称,注明商标、生产厂家、规格型号、等级和包装标准等有关信息。

②合同约定应不得低于国家或行业强制性标准。

③产品数量,按法定计量标准执行。

④产品的交货单位、交货办法、运输方式、到货地点、接货单位或提货单位、交货期限在合同中应予以明确规定。

⑤验收方法可采用数量清点和质量检验的方式。

⑥结算方式,执行合同规定和办理手续按照公司规定执行。

⑦违约责任,应明确当事人双方或一方有违约行为时,责任承担的方式和标准。

(4)审查合同履行的可行性

①审查合同效益程度,满足公司需要,符合公司利益。

②审查当事人资信实力是否真实,是否具有履约能力。

③需要担保的事项,是否确定了可行的担保方式,担保措施是否完备。

三、采购合同的主要风险点

2012年,合同审计提出意见建议、运用频率、潜在风险等如下表所示:

通过合同审计研究、实践的开展,抓住了企业风险控制关键点,针对关键风险点堵塞了合同管理漏洞、有效规避了企业风险,并通过企业审计监督办法的制定执行,形成了合同管理的常态监督机制,体现了内部审计对企业风险控制关键点的有效控制和监督,体现了内部审计价值。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以其自身的特点和其独特的优势,通过对企业风险控制关键点的审计研究,通过合同审计的开展,及时发现并解释企业当前存在的风险及隐患,并提出相应的强化控制、规避风险的意见及建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采取各种方式方法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防范,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效率及效果,进而促进企业不断提升价值。

参考文献:

[1]朱锦余.经济合同审计研究[J].四川会计.2001(2)

[2]赵宜永.对工程建设合同管理审计存在问题的探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6(6)

[3]沈中友.加强事前合同审核,有效控制工程造价[J].中国市场.2007(35)

第10篇

创业企业在发展中面临一定的风险,研究中将创业企业风险因素、风险影响以及风险管理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及总结,核心目的是通过对风险管理内容的优化,进行风险管理问题的明确,提升企业对风险应对的核心能力,从而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证。

关键词:

创业企业;风险管理;风险因素;优化策略

在社会经济体制逐渐改革的背景下,市场运行体系呈现出全新的发展局面,在该种环境下创业企业逐渐增多,但是,在创业企业运行中,由于不同问题的限制,导致其运行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在企业发展中,需要采用跟踪性的风险监督管理机制,通过对全程风险跟的踪,降低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从而实现企业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通过研究对企业创业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核心目的是通过对风险流程、风险种类以及风险特征的分析,进行风险管理工作的确定,优化企业风险的控制管理机制,从而为创业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一、创业企业的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通常状况下,创业企业中的风险因素需要按照经营者的经营方式进行划分。

(一)内部环境。对于内部环境而言,主要是管理组织中的基调,同时也是其他风险管理中的基本组成部分,这种风险因素的组成内容相对较多,如风险管理哲学、风险文化、风险偏好以及组织结构等内容。

(二)目标设定。在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构建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设定明确性的控制目标,通过对风险管理识别因素的分析,进行企业目标的设定,通常状态下,其也目标设定主要包括了战略发展目标、经营管理目标、报告目标以及监管目标,在这些目标相互组合、相互重叠的同时,实现了目标设定的明确性。

(三)事项识别。事项识别主要是影响创业企业运行的内外部因素,而且,事项识别的技术形式不仅针对过去,而且也针对未来。对于一些潜在负面的影响实现而言,主要是指企业运行中的事项风险,因此,创业企业中的管理者就需要对该种风险进行评估分析,提升风险控制的合理性,从而为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提供有效支持。

(四)风险评估。创业企业发展中需要充分了解到企业潜在事项,并管理机制,从而为风险项目的优化管理提供有效保证。

(五)应对风险。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及分析的背景下,需要通过对规避风险、减少风险以及共担风险因素的分析,进行不同制度方案的确立,从而为风险制度及风险成本资源的优化提供良好依据,完善企业的项目设计及执行理念。

(六)信息及沟通。在企业外部及内部资源协调中,需要通过对风险制度的格式优化及隔离问题的分析,充分保证企业员工的基本职能,优化风险信息资源及沟通的管理体系,实现风险信息的稳定沟通,保证信息项目执行及信息沟通的合理性,完善信息项目交流的科学性及及时性。

二、创业风险的基本特征

(一)创业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在创业企业发展中,其创业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创业,由于内外部事物的发展挥出现不确定的因素,因此,这种变化内容是事物发展中的基本特征,因此,在风险因素确定及分析中,需要通过对事物发展过程的特征确定,进行创业因素的分析,实现创业风险因素的全面分析。因此,在创业企业发展中,需要认识到风险存在的客观性,通过其机制内容的体现,完善风险内容的控制理念。

(二)创业风险的不确定性。对于创业分项而言,其作为一种全新性的产品及服务形式,创业者在该种背景下会面临不确定的因素,例如,在企业发展中遭到市场竞争对手的排斥,而且在新市场运行的背景下,也会出现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同时,在创业企业风险因素分析中,经常出现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为企业资金管理造成制约,更为严重的会造成企业创业失败。与此同时,在企业创业不同因素分析中,需要通过对企业变化因素的分析,进行风险的预知,完善企业的运行及创新管理体系。

(三)创业风险的损益双重性。对于创业风险内容而言,其创业收益存在着一定的负面价值,因此,在企业创业风险分析中,需要通过对创业风险因素的确定及分析,进行收益问题项目内容的优化。

(四)创业风险的可变性。对于创业风险中的可变性而言,主要是在创业背景下,通过对创业内部与外部变化的分析,进行创业风险变革的整体优化,完善创业企业风险的可测性,提升创业风险的管理机制,满足企业的创新管理原则,从而为创业产品周期的项目完善提供合理支持,满足企业的市场准入性原则,实现对创业风险可变性的问题优化。

(五)创业风险的可预测性。在创业风险问题分析中,其风险的可测性主要是指风险可以测量,也就是在定性或是定量问题分析中,进行对风险内容的评估。对于创业风险的不准确问题而言,主要是创业风险中会出现的偏离误差,在其特定的范围状况下,实现对创业投资不准确问题的分析,这种问题主要时企业投资不准确、创业产品周期不准确以及创业产品风险不准确等问题造成的。

三、创业企业风险管理的种类

(一)管理风险。对于创业失败的企业而言,其自身的管理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偏差,其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决策随意、信息不通、理念不清以及用人不当、盲目跟风的问题,导致其管理体系构建中存在着知识体系单一、人员工作经验不足以及资金实力较弱的问题,更为严重的会增加企业管理中的风险。

(二)资金风险。对于资金风险而言,其主要是创业初期一直存在的风险内容,对于创业企业而言,是否拥有足够的资金是企业运行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因此,企业在创办及发展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资金问题。对于初期创业的企业而言,如果在其发展中连续几个月内不能认识到企业现金流中断的问题,会为企业的发展留下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竞争风险。企业发展中的竞争是其面临的必然挑战,因此,创业企业怎样面对竞争是其考虑的重要问题,如果创业企业选择了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会使企业在创业初期受到排挤,从而为创业企业的发展造成制约。所以,创业企业在创业初期需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创业竞争的核心内容,认识到企业生存及发展中的必须条件,为企业竞争风险的改善提供有效支持。

(四)人才流失风险。对于一些研发、生产以及经营性的企业而言,在其发展中需要面向市场,因此,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创业企业需要认识到人才流失对企业发展所造成的风险,通过对专业人员的技术强化,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避免创业企业在发展中面临人才流失的风险。

(五)核心竞争力缺乏的风险。在创业企业发展中,对于一些具备长远性发展目标的创业者而言,他们的核心目的是为了不断壮大企业,所以,企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也就使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必然风险。因此,创业企业需要通过对创业工作的完善,进行长期发展目标的构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创业企业的风险控制提供有效支持。

四、企业创业风险管理策略

(一)监控手段的构建。在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构建中,其风险管理手段的实施需要充分满足创业企业的基本需求,通过对创业企业风险投资合同的规定,进行监控手段的业务完善,使企业在风险管理环境下进行工作,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规范企业的发展流程,从而为企业风险监控管理工作内容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因此,在企业风险监控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风险监管:第一,加入创业企业的董事会机构;第二,对创业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严格性的生产,实现工作的稳定核实;第三,通过对管理工作的有效创新,实现企业与人员的交流,为监控工作完善提供保证。通常状况下,企业监控管理工作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资金的分期投放,对于资金的分期投放而言,其主要被策划归纳为分段投资理念,也就是企业投资者通过对企业不同时期经营状况的分析,进行分段投资,并营造一种常见的企业资产管理模式,通过对企业经济市场运行模式的发展,进行企业生产项目的保留,从而为企业管理措施的优化提供有效支持,完善企业的投资运营管理理念,将企业发展中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状态。其次,实现对股票权的管理。在大部分创业企业优先股自行假设中,会将其演化为普通股,并使相关人员拥有特殊的投票权利,实现对创业企业章程的有效规划,实现对企业总资产以及企业并购特权的合理控制。最后,有效解除企业创业中管理人员拒绝投资问题,充分保证企业的战略性发展。

(二)增值业务手段的构建。在增值业务问题分析中,需要将增值业务的设计作为企业投资中的业务总称,其基本的业务手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效协助管理人员进行工作任务的选择,企业在创业投资中需要资源进行项目的参与及工作的核实,通过对增值业务管理体系段完善,进行企业风险投资的有效分析,保证企业在资源参与的环境下,进行风险工作的确立,使创业企业在不断完善中实现创业工作的合理选择。第二,经济发展背景下,创业企业需要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模式,通过对创业工作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企业项目投资提供有效支持,完善企业工作的创新管理职能,使创业企业通过科学定位,进行经济工作的稳定落实,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完善创业企业发展中所形成的增值业务管理手段,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三)满足创业企业的资金筹备需求。创业企业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为了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需要在企业规模不当壮大的背景下,进行经济利润增长问题的分析,使企业的发展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创业企业发展中,需要认识到经济利润的增长趋势,通过对资金管理工作的稳定完善,满足企业运行中的资金筹备需求。第一,在增值业务手段运用的过程中,需要使企业投资者利用企业的运行状况,进行人脉关系的确立,从而为企业资金的筹集提供有效支持。第二,在组合投资中,需要将后续资金的筹集作为基础,通过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分析可以提升企业经济运行理念,通过对创业企业投资问题的分析,满足企业的自身发展需求,促进企业的经济化发展。通过对企业运行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大部分企业投资及运行背景下,需要与保险公司进行紧密联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总而言之,在创新创业企业发展中,需要通过增值业务手段的构建,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选择,在企业资金筹措工作完善的同时,满足企业的风险调控理念,促进企业的经济化发展。

(四)实现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共同联系。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在发展中需要构建良好的网络关系,从而有效提升企业后续资金筹备中的工作效率。创业企业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需要与供应商、销售商进行合作,其工作内容需要落实到产品的生产、出厂以及营销之中,满足企业增值业务发展的基本需求,实现企业的经济发展。同时,在企业工作项目投资的背景下,需要充分了解企业运行及生产的状况,通过对各个阶段风险工作的控制,实现客户与共供应商之间的联系,提升创业企业发展中的风险控制基础,从而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创业企业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创业企业通过对自身需求的分析,进行风险管理工作的控制,完善创业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优化企业的管理及运行理念,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将资金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管理风险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满足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使创业企业在各项工作构建中及时规避风险,提高风险控制及管理能力,使企业在健康的环境下得到稳定发展。

作者:袁立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参考文献:

[1]董静,翟海燕,汪江平.风险投资机构对创业企业的管理模式——行业专长与不确定性的视角[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09):3-11.

[2]杨隽萍,覃予,王俏尹,俊.创业者风险管理能力、创业自我效能与新企业成长[J].人类工效学,2015,(02):4-9.

[3]朱泉江.创业企业成长风险与管理方式研究论述[J].商场现代化,2016,(20):85-86.

[4]吴蕾.创业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商,2016,(30):23.

第11篇

[关键词]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新经济带来的全球化、电子商务、企业组织结构虚拟化等特征,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实施新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方法。

一、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涵义及其特点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以测试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各业务循环以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核活动,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过程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它有其自身的特点:

1.审计目标:确定企业战略目标,风险管理策略及相应的经营风险(固有风险)并评价企业是如何实施风险管理有效性从而实现企业目标。

2.审计策略:①了解企业战略,经营及价值目标,以及经营行为。 识别实现该目标以及其经营行为的主要固有风险。②了解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及风险管理措施。③评价企业的风险管理措施,并有效地将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④关注风险管理缺口的有效性。

3.测试方法:实质性测试与符合性测试相结合,其运用取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4.管理建议:识别出每个风险关键点所存在的风险管理缺口。

风险管理审计吸收了其他审计模式的优点,同时又关注到企业的战略、绩效等整体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其不仅考虑到审计师可接受的剩余审计风险,更是从审计固有风险源头,即企业管理层所进行的风险管理活动的角度识别并评价风险,从而才能更一步地从审计师及企业管理层双角度确保审计资源的分配及审计的有效性。

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模式与其他审计模式的区别

根据原安达信公司专业人士Paul Sobel, 在其于2003年所著的《Auditor’s risk manage-ment guide: integrating auditing and ERM》一书中的概括, 现代审计模式在过去五十年中经历了四大阶段,其分别是:控制基础审计、流程基础审计(又称经营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又称风险导向审计)、风险管理基础审计, 又称风险管理审计。那么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模式与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和控制基础审计模式的不同在于:

1.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与控制基础审计的区别。

(1)出发点不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侧重审计风险管理政策与企业经营战略方针的矛盾统一,控制基础审计侧重测试企业经营的横向、纵向的制约与协调。

(2)审核目标不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是关注企业风险管理政策设计的适当性;执行的有效性;风险损失处理的合理性。控制基础审计的目标是关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健全性、适当性;执行的有效性。

(3)审计方法不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采用预警分析、专业判断、综合评价等方法。控制基础审计采用测试、分析、专业判断等方法。

2.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与风险基础审计的区别。

(1)含义不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审计主体通过对组织风险识别、风险程度的评价等工作的审计,评价风险政策、措施的适当性、执行的有效性的工作。风险基础审计体现着审计主体开展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控制审计等审计工作首先以测试组织的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为前提,根据对风险管理审计测试的结果,决定其他相应审计的范围、性质、程度和时间。

(2)侧重点不同。风险管理审计侧重对风险管理进行鉴证,而风险基础审计侧重于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鉴证。

三、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经营必然要面对许许多多的风险,这些风险有的相互叠加放大,有的相互抵销减少。因此,企业考虑风险时,必须根据风险组合的观点,从贯穿整个企业的角度看风险。要实行全面风险管理。这对于对风险管理进行再监督的风险管理审计来说是一种挑战。

1.风险管理审计要与企业的各级风险管理组织相配合。开展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要求内部审计工作超越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间隔,实现全体的综合的和全员层次的行动进行综合的风险管理。在现代企业的风险控制方面,不少大中型企业一般建立三级的风险管理组织,即由企业高级管理层组成的风险控制委员会作为公司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公司风险控制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及专职风险监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常规审计及专项审计评估公司风险,对公司风险管理制度进行设计以及对各业务部门执行风险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进行定期的检查,及时揭示和报告潜在风险,并提出防范风险及改进工作的建议。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总裁负责。各业务部门、业务支持部门和管理部门承担一线的风险控制职能,各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风险监控,内部审计部门要对其监控情况组织、指导、监管和控制质量进行评估。

2.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对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进行整合。风险管理是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交汇的核心。公司治理的核心职责就是要有确保公司应对风险的战略和措施,在公司治理中包含一些战略性的风险管理因素。公司治理的实施需要内部控制,为公司治理机制的运行提供保障。同样,风险管理的实施也需要内部控制,采用各种内部控制的方式与方法,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有着相同的目标: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以风险管理为核心进行整合中,以内部控制为手段,对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进行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以公司治理为内容,即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内容是公司治理的内容;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以风险管理为目标,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也是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3.创新风险管理审计中的技术和方法,提高审计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内部审计在风险分析、风险量化和应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方与世界各国存在较大差距,审计效率成为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的挚肘。因此,迫切需要研制、开发兼容性强和功能完善的通用审计软件,从而实现审计效果与效率的统一,全面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4.风险管理审计要注意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对审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必需的管理学知识和经济学知识。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信息技术等。其次,要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建设,要加强审计队伍的理论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如采取学历考试、职业技术资格考试、职称测评、外出培训及建立人员流动站等方式。然后,还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廉洁勤政的观念,将审计部门;建成讲正气、讲学习的法治机构,这是保持审计人员独立性与权威性的基石。最后,按照国际标准,培养某一领域的专家,改变当前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水平不高的现象。

5.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与完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中分析性程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运用分析性程序的条件是辅助审计程序的开发和运用,它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模型自行处理数据,使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成为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另外,采用审计软件使统计抽样的样本更具代表性,审计抽样风险可控,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我国在审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上不够理想,还有待提高,而且大部分注册会计师缺少相应的技术准备,在现阶段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只能是一种愿望。

参考文献:

[1]风险导向审计的最新发展――风险管理审计,management.省略/tax/2006-06/33521.htm

[2]王晓霞著:企业风险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3]《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

[4]田国双吕红梅:企业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若干问题探讨.审计2004(9)

第12篇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risk management situation of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process design to build the top-level design ideas by th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country risk, credit risk and contract risk of the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perfect the risk management of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The validity of this method is proved by the effect of results.

关键词: 外贸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应对策略;成效

Key words: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risk management system;countermeasures;effect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015-02

0 引言

外贸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长期动态和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风险管理应该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很多外贸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面临多方面的风险,本文基于外贸风险研究视角,从外贸风险顶层设计以及风险流程设计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旨在为外贸企业进行全面的风险管控提供相应的策略建议。

1 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和实施意义

1.1 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首要目标,考察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和行为,考虑内外部各种因素并综合分析企业现在和将来可能面临的所有风险,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借助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应对和风险管理决策等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和过程,及时发现和控制对企业价值有负面影响的因素,从而服务发展战略实现。

1.2 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世界经济发展,现代企业面临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外贸企业而言,不仅接受着激烈的国内出口商挑战,更面临世界范围内企业竞争和相对陌生的外部市场,不可避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承担一定的风险以获得较大的收益。但只是被动承担风险无法维持企业稳健持续运营,必须主动采取各种措施以保证健康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企业只有强化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才能保证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基业长青。

2 外贸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2.1 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①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我国对外贸易从改革开放至今只有几十年时间,相比发达国家上百年的经验积累,尚有不少差距。改革开放前受国家政策调控,外贸企业多为国有企业,经营活动多实行计划管理,外贸风险多由国家统一防控。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变革深入,外贸企业改制重组,实现了独立核算和自负盈亏,同时,应对外贸风险也成为企业自主行为,很多企业偏重追求经营规模,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不足。②缺乏风险管理机制。外贸企业由传统国有企业改制为现代企业形式,大多缺乏风险管理机制顶层设计,大多数企业按照传统经验应对外贸风险,因缺乏相应的指导,难以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出现风险时只能紧急处理,导致贸易业务风险事件时有发生。③缺乏风险鉴别能力和风险管理方法。我国外贸企业发展时间短,缺乏经验,依据自身仅有风险管理手段难以准确及时的识别和评估各种风险。特别是中小企业因急于拓展外部市场,风险意识缺乏、风险管理培训缺失,导致自身风险防范能力受限,易导致经营损失。

2.2 外贸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2.2.1 做好全面风险管理顶层设计 风险管理体系构建首先要完善顶层设计,夯实风险管理基础,为体系建立和有效运行做好充分准备。具体来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①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体系应与企业总体文化体系相融合,在各个层面营造风险防控文化氛围,使员工从按规章制度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有意识的风险防控。企业必须采取各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对员工职业操守、业务规范和法制素质教育培训。风险管理还应与薪酬考核有效结合,在人员选拔和任用时,也应注重应聘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的考查。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缺乏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应明确风险管理议事规则,将风险管理的责任和目标任务传导到公司各个机构和部门,全面推动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建设。③借助外脑进行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风险信息收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与报告等各个环节,涉及到专业判断和专业知识的运用。外贸企业在初次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时,可借助外部专业力量实施建设,对于企业建立有效和可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2.2.2 做好全面风险管控流程设计 ①风险信息收集。企业可以采取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进行风险信息收集,收集信息包括战略风险,如战略制定;市场风险,如国别风险;运营风险,如采购、仓储运输风险;财务风险,如税务及法律风险五大类风险。企业将收集的各种风险信息汇总,按照以上类别进行归类,其目的是使企业对所处外部环境和自身竞争优劣势有一个清晰了解,从而制定风险评估标准,为下一步风险分析打好基础。②风险评估和分析。风险评估是对收集的各类风险信息按照一定标准进行评估分类,分析风险发生概率、条件、出现的后果以及可能给公司带来的损失等内容。结合公司战略和风险偏好,对各个风险按照发生可能性和发生后产生影响进行分类。风险评估应遵循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考虑各风险之间相互影响,形成公司风险事件列表。③风险应对和管控流程设计。风险应对是对所识别出的风险制定各种应对措施,以及针对重大风险和特别风险的解决方案。风险应对体现在风险管理体系的设计和执行层面,对公司识别出的各类风险,依据风险偏好以及承受度,按照业务性质和特点,设置风险管控流程。另外,重大风险应对措施是根据识别出的重大风险和具有特殊性质的风险制定应对方案,由于此类风险对公司影响较大,必须单独制定解决方案。

3 外贸企业化解各类风险的应对策略

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是重中之重,它不仅可以及时识别并化解面临风险,还能够从风险中发现机会,而大多数外贸企业正是缺乏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基于此,本文就外贸企业在日常经营中面临的国别风险、信用风险和合同风险,提出相应应对策略。

3.1 国别风险的应对策略 国别风险是由于贸易所在国政治不稳定、频繁变更导致的贸易风险;或由于所在国经济状况恶化,对关税、外汇等实施政策变更导致的风险。

国别风险的预测和防范对于其他风险而言更具不可预测性,但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缺失和不对称。在收集国别风险信息时,首先应分析该国近期的政治经济情况。政治情况包括国家政治体制、政权是否稳固、以及近年执政党轮替等;经济情况包括近年经济发展趋势、主要支柱产业、国际收支情况和外汇管制情况等。此外,外贸企业借助国家信用等级来判断国别风险大小。信用评级是对一国政治、经济和国家信用的综合评定。目前,国际上三大评价机构(即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的评价结果均具有较高权威性,我国有关部门出具的《国家风险分析报告》等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3.2 信用风险的应对策略 信用风险管理分为事前的风险防范、事中风险控制以及事后补救措施。其中,事前的信用审批阶段最为重要。在对新客户进行了解时,由于受到国家地域限制,使一些中小企业信用情况了解更为困难。外贸企业一方面可以向评级机构寻求信用评级资料,如果是新开发的重要客户,企业也可以专门委托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在对新客户积累一定了解后,建议采取信用证等国际通行的保证程度较高的支付方法。另一方面可以采取风险转移的方法,即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该公司近年来推出了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综合保险,简化了投保程序,对于中小型外贸企业风险转移起到很大的作用。

3.3 合同风险的应对策略 国际贸易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中亦面临复杂条件,合同风险是外贸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造成合同风险的因素有多方面。其中因合同条款约定不全面造成损失较为常见。如,涉及到工程承包时等复杂项目时,税费条款、工程技术条款以及支付条款约定,受项目所在国税收法规影响很大,规定不明确或者处置不当很可能产生税负支出甚至罚款;涉及到工程技术条款时,如果约定达到某一技术规范,但在此技术规范内又细分为几个级别,如果合同约定中没有细化到最末级技术规范,就有可能在项目验收时出现项目质量风险乃至产生损失。因此,外贸企业签订合同时必须仔细研究具体合同条款,对可能产生争议条款必须详细说明,特别是对于罚则条款要仔细斟酌,防止出现违约损失。

4 外贸风险策略及方法应用成效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与30家外贸企业(如机械制造企业等)进行了相关调查,所有企业都认为自身存在国别风险、信用风险、合同风险等。通过与这些企业进行风险管控顶层设计、风险控制流程设计,以及各类风险策略应对方法交流。这些企业借鉴本文所述外贸风险全面管理体系,并结合风险应对策略进行风险控制方法的调整。经过实践并反馈信息可以总结:国别风险通过完善信息沟通,减少信息不对称使该风险发生概率降低了30.2%;合同风险控制从明确界定条款信息等方面加强控制,使该类风险发生概率降低了53.6%;信用风信风险管理从事前的风险防范(即信用审批阶段)、事中风险控制(即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交易方式和结算条件)以及事后补救措施(即在发生信用风险事件后实施的具体处理措施)进行控制,使风险概率降低了42.7%。总体看来,本研究风险控制方法较强的应用性,但还需进一步优化改进。

5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各国间自由贸易协定不断签署,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这也对外贸企业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外贸企业在追求发展和不断做大做强的同时,应该注重加强自身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必将对维护公司持续经营和健康发展。本文从3个方面进行风险管控顶层设计,从3个方面进行全面风险控制流程设计,并从国别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合同风险三个维度进行策略设计对外贸企业进行风险控制,通过应用成效证明该方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银祖.国际贸易企业风险管理研究[J].企业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