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的风险分析

企业的风险分析

时间:2023-08-25 17:09: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的风险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的风险分析

第1篇

关键词:企业 ERP实施 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167-02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企业只有顺应信息化潮流,实现生产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才能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不少企业已经或者正在引入ERP系统,该系统能够使企业的业务流程变得规范化,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然而应该看到的是:虽然ERP可以为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但与之相伴而生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企业只有正视ERP的风险存在,并针对各类风险构建有针对性的识别措施与应对策略,才能使企业享受到实施ERP的成果。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实施ERP的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其具体可以采取的防范对策。

1 企业实施ERP的风险分析

企业实施ERP的风险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下面分别进行简述。

1.1 企业实施ERP外部风险分析

企业在实施ERP的过程中,所需应对的外部风险,一般来自于周围的环境因素,举例来讲,假如国家的相关政策在短期内出现了变动,以及宏观经济周期进入暂时低谷,或者发生了其他的不可抗力事件,均会为起亚实施ERP造成来自外部的风险。由此可知,企业实施ERP时面对的外部风险是难以控制或者难以预测的,企业所能做的,就是未雨绸缪,通过科学分析和规划,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规避措施,是目前比较好的应对方法。

企业在实施ERP时,具体的外部风险可以包括: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忽然调整,使本来已经投入运行的信息系统的部分模块或者组件不再适合行业的技术要求或者管理要求;企业在实施ERP的时候遇到了国家经济周期中的低谷期,无法按期实现信息系统和管理模式;ERP项目在建成并且投入实施时,由于外部的经济宏观条件发生比较大的变动,使企业的利润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从而导致难以具备充足的资金来进行ERP的实施等。

1.2 企业实施ERP内部风险分析

1.2.1 信息技术风险

这方面的风险首先包括ERP项目规划时所面临的风险。ERP对于企业来讲,属于一个系统工程,假若在工程筹备之初并未进行细致的规划,则项目进行期间以及项目完成之后的验收便缺乏一个评估测试的标准,ERP的实施便发生了潜在的风险。具体体现在:项目在筹划过程中没有确定的,可以追溯的目标;实施ERP的企业领导层没有对项目的最终量化目标取得明确的认同;项目没有结合ERP的部署规律而周期性、分阶段地进行,导致投运时间难以确定;项目具体功能模块与流程不清晰,难以契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等等。

ERP实施的信息技术风险还包括产品选型的风险。一般来讲,对这类产品进行选型,通常有两个类型,分别是自主研发定制以及成套软件购买。通常,由于企业实际情况的差别,往往会与软件公司合作,定制产品。这种方式同样有着难以避免风险:由于ERP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核心流程,具有一定的复杂度,因此对产品设计者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但是我国目前的状况,合格的人才数量有限,为产品日后的成功运营带来隐患;假如企业选择的是成套软件购买,则可能会遇到软件流程不能契合企业本身的某些工作流程,使其实用性大打折扣。

1.2.2 由于企业管理水平带来的风险

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其实施ERP的风险值往往与其目前的管理水平呈现正相关。基于ERP的管理模式属于先进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引入企业之后,势必会为企业的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众所周知,在我国的一些传统企业,其管理模式的革新难以做到一蹴而就,如果企业目前的运行现状无法承受由于ERP所带来的革新,便会导致ERP的实施失败。

具体来讲,首先,不少企业在实施ERP时,业务流程的重组会遇到较大的阻力。某些企业由于历史的问题,人员冗杂,管理效率低下,流程模糊。这些企业的日常管理不是靠规则驱动,而是因袭了“人治”的管理方法,这些企业难以接受突如其来的管理变革,这就会使ERP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和企业的实情差距过大而导致夭折。

1.2.3由于企业内部文化带来的风险

一个企业的ERP实施是否能够顺畅,与企业内部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在ERP实施的进程之中,这种现代化管理色彩浓厚的模式如果与企业目前现有的文化相互抵触,便会为ERP的实施推广带来比较大的阻力。在国外,大部分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发展到流程化和规则化,因此企业员工和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借助于信息系统,并不涉及到较多的人际沟通,通过组织的扁平化和分散化实现了管理的高效。而在目前国内,由于“人治”色彩依旧浓厚,在某种程度上,员工之间的纽带不是“流程”而是“关系”。因此在实施ERP的过程中,这些员工往往并不依赖信息系统进行信息传递,ERP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2 企业实施ERP的对策探讨

2.1 信息技术的风险对策

在企业的ERP项目上马伊始,企业应该意识到ERP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只有与软件开发方一起合作配合,发觉自身管理方面的实际需求,并作出结合企业实际特点的实施规划,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与价值。企业在筛选ERP服务商以及施工方时,应结合其具体需求,理性地确定ERP的实施范围以及具体架构的安排,结合企业各方面的特点与反馈情况吗,对现有ERP产品的流程提出要求,并对企业自身不符合规范的运作流程进行重组。

企业在对ERP产品进行选型时,应该严格结合企业自身在生产或者运营管理中的要求,首先为各种品类的ERP产品在一个划好的范围之内初步筛选。在筛选的过程中,注重的因素包括:ERP产品提供商的企业实力、服务水平、产品在兄弟单位的运行情况、产品的售后保证以及为未来发展所预留的可扩展性等。在对产品和厂商进行初步选择之后,再结合企业的管理特征进行下一步选择,在这个步骤中,则应注重ERP的实施周期长短、ERP产品在市场上的满意度、产品客户数目等。

2.2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在我国,一部分企业由于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往往在发展中过于注重自身在短期之内的利益,对一些看得见的回报投入了许多关注,而ERP管理模式的特点则决定了它并非一种立竿见影的管理流程和模式,因此企业管理者的理论素养与管理搜决定了其实施ERP的远期收益。此外,我国还有一些中小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家族企业,并未注重企业运营当中的数据管理,这些企业若想充分发挥ERP的效果,就应该首先为自身构建足够的数据基础。

因此,企业的ERP实施若想降低风险,增加成功率,就必须通过企业大力推行管理变革来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企业的管理更新与变革首先应该来自上层,企业的管理层只有充分了解到ERP的重要性和益处,才能在决策时对其进行足够的重视与支持,从而为ERP在企业的顺利实施提供管理上的基础。企业管理者还应意识到,成功实施ERP,势必会在企业的内部结构方面带来变化,进而引起传统管理流程和管理思想的变更,因此企业管理者应在具备改革决心的前提下大力推行管理变革,从而有助于ERP成功实施。

2.3 构建现代企业文化

健康的企业文化是ERP得到顺利推进的前提。因此企业管理者应在企业中构建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文化体系,通过探索和创新,在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符合企业特点的发展模式,形成为大家所共同认可的企业使命、企业愿景、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等一系列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这些是企业的灵魂和宝贵财富,从而使企业全员均对ERP项目充满了信心,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在ERP项目启动的时候,企业领导应该集合管理层,通过项目启动会议使员工意识到ERP的重要性以及为企业能够带来的潜在收益,同时使企业管理层意识到企业对ERP的需求以及部署ERP的紧迫性。在此基础上,以分阶段实施的方式逐步推行ERP模式。通过定期总结试试效果,使全体员工能够在新型企业文化的氛围之下逐步理解ERP的内涵以及先进性,

3 结语

ERP可以为企业带来诸多益处,但是在我国的运用仍然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许多应用模式还远未成熟,面临不少需要应对的风险。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的逐步深入,对ERP风险的分析与应对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周建,翟群.实施ERP战略过程中的几点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20):29-31.

[2] 周建,褚太国.实施ERP战略过程中的关键因素[J].运筹与管理,2012(7):90-94.

[3] 卢新华.我国企业实施ERP管理的风险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1):23-25.

第2篇

一般情况下,重大投资项目是企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支撑,对于企业再生产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的提高、企业产品升级和技术进步具有关键作用,对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以及可持续发展更是举足轻重。

项目投资决策是指企业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对投资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建设方案可行性、潜在风险因素以及敏感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最终决定投资项目是否必要和可行的一种选择。

二、投资决策阶段的风险分析

决策阶段的风险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可行性研究的成功与否,如可行性研究中的市场调查是否真实全面、供需预测是否准确、目标市场定位、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是否合理、风险应对措施是否有效等。

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风险,尤其对于竞争性项目来讲,是一种经常遇到的风险,值得企业和投资者密切关注。项目产品的市场需求、竞争态势、价格趋势等对项目的目标定位有直接影响,是决定项目建设和未来运营成功与否的基础。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供求变化、产品竞争力和价格风险等方面。

(1)供求变化。若供大于求,则有可能导致市场竞争加剧,价格快速下降、产品滞销等,影响目标实现。若供小于求,则表明投资规模和目标定位与市场有一定偏差,对投资利润率有一定影响。

(2)产品缺乏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产品的性能、价格以及新产品替代等方面。准确把握产品发展趋势,制定合适的产品方案,方能适应市场的变化。

(3)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材料料是决定项目建设成本和生产运营成本高低的关键因素,价格过快上涨将对项目的投资回收及预期效益产生直接影响。

2.技术风险。投资项目的技术风险是指所采用的工艺技术发生重大变化时,项目目标的实现受到影响,导致产能降低,成本增加,或产品质量不达标等。拟采用的技术方案对项目的投资、投产后的生产成本、今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项目的生存和竞争能力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投资决策阶段,应高度重视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和经济性的评价。

3.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因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而导致的投资失败,主要有战略管理风险、组织管理风险和生产管理风险等。

(1)战略管理风险。指因企业的战略决策失败导致的风险。战略决策一旦失误,投资项目失去意义,将会给企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如:曾经的手机巨头诺基亚因在智能手机系统的选择上决策失误,终被苹果、三星甚至中国华为等公司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2)组织管理风险。指由于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不合理,导致管理混乱或管控不足,从而导致投资增加、项目不能按期投产造成损失的风险。需要及时调整组织结构中明显不合理的部分,使管理架构适应企业长远发展和投资项目建设的需要。

(3)生产管理风险。指由于项目前期预测不足,导致实际的生产能力与实际的市场容量不一致。这种生产风险可以通过及时调节生产能力,力争需求与生产相匹配,从而减轻影响。

4.人才风险。人才风险主要是指由于项目建设以及生产运营所需的各专业、各层次专业人才不充足,核心团队建设不到位等因素而导致投资失败或生产运营困难。企业在投资决策阶段,需要分析项目不同阶段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合理进行人力资源配置。

5.其他风险。项目投资还受其他外部因素制约,如产业政策导向、配套条件等。在投资决策阶段需要仔细研究论证,以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并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三、投资决策阶段的风险防范措施

在建设项目决策之前对项目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有助于决策者形成科学的决策。将风险在事前予以规避,以免造成巨大浪费。风险防范措施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项目投资要符合企业战略规划。在项目投资决策时,要充分考虑项目与企业自身中长期发展战略的符合性,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有竞争优势、自身所熟悉的行业和领域。

第3篇

    人力资源外包就是企业根据需要将某一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职能外包出去,交由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管理,以降低人力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早期的企业人事管理工作仅限于人员招聘、选拔、工资发放及档案保管等行政事务性具体工作,主要由人事部门职员执行,很难涉及组织高层战略决策。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对人力资源的获取、维护、激励、运用与发展的全部管理过程,在强化咨询角色的同时,其主要任务是处理诸如人员管理、行为评定及劳资关系协调等内部管理职责。当人力资源体系整合进企业战略管理系统以后,人力资源管理上升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这不仅要求剥离常规的事务性工作,而且需要将更专业化、更高质量服务引进企业的内部管理。总的来看,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不断发展,将渗透到企业内部的所有人事业务。推行人力资源外包其实是对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整个组织机构运作施加外力管理,从而在人事管理、企业技术资源管理、企业提供的服务等各方面大大提高运作效率,并实现降低成本与其主要的经营任务。 

    人力资源外包的特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外包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战略,是一种新的企业经营理念。企业通过形成战略型外包关系,它们可以共同工作而不仅仅是履行和维持人力资源职能。如果它们将企业其他职能整合起来外包和发展战略联盟,便可以将外包作为一种有力的竞争手段。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企业实行人力资源外包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企业战略环节重新定位的过程,构造一种有别于竞争对手的新的营利模式,使企业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应对市场上的竞争力量。另外,人力资源外包是合同导向的一系列服务。企业实行人力资源外包是通过契约形式来规范彼此的关系。服务提供者根据合同条款的规定,而不是根据临时需求或要求提供多功能甚至全方位的服务,是以契约来管理所提供的各项服务活动过程,即使发展联盟,也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明确各联盟参加者之间权责利相互关系的。 

    二、人力资源外包的主要形式 

    人力资源外包的形式,其由企业的生产活动的特征和性质所决定,不同的人力资源外包形式所产生的手艺和带来的风险以及所产生的成本都是不一样的。其具体形式包括: 

    1.研发活动外包。研发外包在技术类行业的相关企业当中运用比较多。研发外包是利用外部资源弥补自己研究开发能力的不足。如企业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和相关研究院所、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将重大技术项目“外包”给他们。 

    2.招聘和录用活动外包。人才作为当前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其能否及时、快捷、廉价的吸纳优秀的人才,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快速成长的企业一直面对优秀人才短缺的局面,包括缺乏富有经验的招聘人员。而招聘和录用是一些困难而费时的职能,诸如起草和招聘广告、接收和筛选求职简历、初次面试、向管理人员推荐最终入围的求职者、审查证明材料等等,都需要有经验的职员花很长时间去完成。如果将这些任务外包给在人才招聘方面确有经验的服务商,则会使企业节省大笔的金钱。 

    3.职能培训外包。职能培训的外包,在国内大多数企业,已经发展的很多,其中,外包培训包括聘用外部专家来讲授课程,参加研讨会等。现在的外包培训是将培训的核心职能外包出去,包括制定培训计划、设计课程内容、办理报到注册、确定时间表、提供后勤支持、进行设施管理、选择讲师、进行课程评价等。

    4.智力资源外包。即雇佣外界的人力主要是智力资源,解决本部门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一般要为用户提出一个咨询、诊断、顾问、分析、决策方案,实施管理业务、组织的重组、技术改造,实现改进工作、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智力资源外包内容主要有:互联网咨询、信息管理、ERP系统实施应用、管理咨询等。 

    5.信息技术外包。随着计算机软件的飞速发展,不断开发出的信息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网络,有效进行企业业务活动的追踪,进行电子交易,生成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所必需的报表,并且进行其他相关的增值服务。因此,很多企业已经普遍将信息系统业务,在规定的服务水平基础上外包给软件供货商,由其管理并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信息服务,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三、人力资源外包存在的风险分析 

    从本质上说,人力资源外包既定目标之所以难以实现,源于企业人力资源外包中潜在的多重风险。具体来看,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不对称风险。国外学者的研究标明,人力资源外包失败主要原因是外包商在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时,缺少关键的专业技能和以企业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从理论层面来分析,上述状况的形成在于企业合理选择外包商是非常困难的。在人力资源外包中,企业和外包商之间是典型的“委托—”关系,双方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即企业无法完全了解外包商背景、技能水平等真实信息。这就极易导致外包商出现机会主义行为。

    2.资产专用性形成的风险。由于每个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所以需要外包商为企业提供专门化、定制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按照交易费用理论,这样就会形成资 产 专用性,即对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投资仅仅是基于外包商和单个企业之间交易关系的需要。例如:外包商设计开发一套专用的软件来管理一个企业的工资福利系统。当资产专用性比较高时,企业和外包商会形成双边垄断的关系,企业和外包商之间彼此高度依赖,会导致交易费用的增加。在这种依赖关系中,企业面临着较高风险:外包商提供服务失败或外包商的机会主义行为等都会对企业造成损失。 

    3.信息泄露存在的风险。当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时,向外包商提供企业内部的信息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外包时,外包商需要了解企业的目标、发展战略、运营状况、组织结构、人员状况等;而将薪酬管理外包时,外包商会了解到企业的财务状况、薪酬水平、薪酬结构、所有权信息等。由于外包商和企业间仅是契约关系,所以企业的这些商业秘密可能由于外包商有意或无意透露给企业的竞争对手,进而导致竞争对手模仿或调整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职能越多,与外包商的合作关系越紧密,企业机密信息泄露的潜在风险就越大。 

    4.变革引发的冲突风险。外包是一个组织变革的过程。这种变革使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向外包商转移,而外包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介入可能伴生文化冲突的风险,即因为双方价值观和管理理念等方面的不同,使外包商所提供的管理在企业推行时产生摩擦。这一方面可能使外包活动受阻,另一方面也可能会破坏企业原有文化。此外,和其他变革(如组织流程再造或裁员)一样,人力资源外包会给企业员工带来高度的不确定性。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受外包的影响最大,外包会大大增加内部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压力,使其抵制外包或离开企业。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必不可少的参与者,人力资源直线经理也会因外包而受到影响。 

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析;防范

步入新时期,我国中小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对此,一些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鼓励政策也相继出台。银行业金融机构基于调整信贷的结构、培育优质的客户、分散风险和提高收益率,对中小企业加大了信贷投入,一系列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管理办法制度也应运而生,对中小企业信贷准入条件进行逐步放宽,由此,积极推动了中小企业的信贷市场的开拓。但是,现阶段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普遍比较薄弱,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因此,我们需要认清事实,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尽可能去避免风险,在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实现银行和企业双赢,推动祖国的经济有序稳定的发展。

一、产生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因素

1、融资渠道的局限性

受中小企业资金来源范围狭小,缺乏长期债务支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较高,筹集效率也很低,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有效地生产力,对于财务杠干的运用相当不利。因此,当前的中小企业只有通过自身内部力量的积累才能获得发展。另外,受内源融资的影响大,而外源融资的比重很小,这就直接造成了过高的企业成本,同时导致中小企业的控制权相对比较分散。

2、融资信用风险大

到目前为止,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针对失去信用企业的一套完善并且行之有效的惩罚制度,这就造成我国中小企业的失信成本比较低,而且我国的司法部门对失信行为的打击也不到位,或者是打击力度不够。这些多方面的因素使中小企业内部纷纷出现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蓄意逃避银行债务、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现象屡见不鲜。导致中小企业在银行面前信誉度降低,给今后这些企业信贷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3、公私互贷混乱

由于有些中小企业信誉度不高,质量不佳,这就使得企业法人为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只能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这就给中小企业带来逃避相关部门监督的可能性;还有的企业法人为谋取一已私利,以企业信誉担保获取的银行贷款,用于处理个人事务,造成公私互贷混杂,债务情况得不到具体落实,从而形成新增的悬空性信贷资产债务,这必将给企业和银行双方都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资产损失。

4、抵押担保制度不健全

中小企业为实现抵押贷款,往往会以非正当的方式对抵押品进行过高的估价。中小企业内部存在的不规范的管理制度和银行信贷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低等因素,使银行在办理中小企业担保贷款时,不能准确地区调查清楚担保人的担保能力和信誉度,出现同一企业多处担保,企业间相互担保,企业担保人资格不合要求等现象,这些行为导致信贷抵押担保形同虚设,担保评估制度名存实亡。

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1、复杂的经济成分

目前中小企业主要形式有: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多种形式,其中,中小企业中民营占了主要部分,但是对于很多企业而言,现代的企业制度仍然没有建立,尽管部分企业在体制方面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只是形式上的体现,导致许多的中小企业产权不清析、家族性质比较浓重,很容易发生个人道德风险问题,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和信誉损失。

2、市场秩序的规范化程度低

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的立法主要涉及到城镇集体所有制条例、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和乡镇企业法等等,缺少统一化,长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这既不能对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在法律上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也不能使中小企业的利益有所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3、较弱的风险抵抗能力

中小企业的原始资本投入不足主要由投资主体财力有限和分散化的特征导致的,使得中小企业初始资本规模一般都比较小。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他们的发展得不到更多的扶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本增值的绝对数和相对数,无法快速增大资本规模。资本规模小就造成中小企业可用来抵押的资产少,便难以有效保护信贷资产的安全。

4、经济周期的不对称

流动性状态任何时候首先影响的都是中小企业。当流动性紧缩时生产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首当其冲会被影响;当经济发展回归景气流动宽松时,首先会对大型企业有利,而中小企也还是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下的波动带来的影响。在市场方面,中小企业的影响力相对就比较弱。与大型企业线相比,利率的变动造成中小企业成本上升更为明显。

三、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1、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

通过建立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监管中小企业的信用,并建立建全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制度,构建独立发展的信用评级机构,评估贷款人的信用等级,对信用信息实施披露制度,注重实施对企业中信用记录良好和不发的进行社会公开,以达到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进行约束的目的,这有利于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加强自身的信用观念。因此积极推进企业信用评估、信用调查等服务的发展,有利于缓解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积极在各金融机构之间搭建起信息共享的平台,以此来降低和防范信贷风险,不断提高金融系统对信贷风险的防范应对能力。

2、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

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具有时效性高,处理过程繁锁等特点,在处理中既要贯彻全程风险管理的理念,还要在风险的识别、度量和控制等方面对原有信贷组织框架不断完善。如在业务规划、产品设计、产品价格定位、客户分类定位、目标客户准入的确立以及贷后管理等方面进行金融服务和业务流程方面的完善创新,这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审批的效率和信贷服务的质量,也进一步使中小企业在不断完善的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中信贷风险得到控制。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对金融体制的改革,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尤其是注重与中小企业相关的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发展,使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体系的发展中有一席之地。

3、建立建全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这有利于尽早的发现风险采取应对措施。因此,银行应实时关注中小企业贷款的早期预警信号,成立专门的早期预警机构,不断提高银行对风险信号的敏感性和及时性的反应。如:调查和收集各种信贷风险的有效信息,包括商口进出品数据、税务部门公布的欠税逃税企业名单等,并就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信贷风险。

4、研究市场,投准信贷

在中小企业进行信贷前,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市场应变能力以及生存发展能力等,银行信贷部门都应进行认真细致地研究。我们选取的企业应该具备以下四点要求:

(1)中小企业生命力强、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且有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鼓励支持以及符合国家环保要求。

(2)中小企业虽处于产业链下游,但能为绩优的大型企业提供配套协作服务。

(3)中小企业处于成熟期发展动力强或企业处于生命周期成长期

(4)中小企业的产业具有鲜明的特色,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高,经济效益好,企业管理效率高且人员素质高。

总之,新时期,要想使中小企业得到发展,首先要重视中小企业所面临的信贷风险,并且对其产生的原因认真的探究分析,针对这些原因,有目的性地提出防范信贷风险的措施,尽量避免信贷风险。即使发生风险,也要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同时,中小企业也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斌,王中华.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08(8).

[2] 李月青.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析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3).

[3] 赵晓梅,吴增,杜智.浅析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与防范[J].华北金融,2008(11).

[4] 万绍玫.我国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及防范机制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9,(7).

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收益与风险

在21世纪网络信息时代,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贸易的互通与自由发展,对传统行业的经营模式和组织结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电子商务模式给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宝贵的机遇,可以帮助企业迅速拓展市场规模,寻找贸易合作伙伴,节约生产成本,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加丰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机遇背后就是潜在的风险,我们只有对风险有一个准确的识别和判断,才能辨证施治,转嫁风险,促进中小企业形成电子商务应用体系的良性发展。

1电子商务模式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收益分析

1.1提供了拓展海内外市场的机会

电子商务的产生使传统意义上的商务活动不再局限于某一时间段、固定区域,而是将生产流水线的要素、环节进行了重组,极大地拓宽了市场渠道和贸易机遇,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来说,电子商务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契机。随着当前国际电子商务的环境日趋成熟和完善,推广、运营、会展等模式的应用,将会使我国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这个大平台一步步走向海外市场,寻求更广阔的海内外贸易合作空间。

1.2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首先电子商务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在电子商务平台上,企业可以寻找到性价比最高的原材料,网上招标、采购可以降低差旅费、人工成本和货物物流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其次是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交易成本。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快速地获取市场的供求信息,在线交易、下单,方便快捷地达成贸易意向,提高了交易的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最后是网络营销可以有效地节约中小企业的运营成本。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以销售产品、拓展市场业务,寻找贸易合作机会,同时还能做好企业的口碑宣传。

1.3树立了企业的品牌形象

在电子商务的互联网大平台上,中小企业品牌推广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渠道非常多,受众群体也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且品牌营销成本较传统营销成本更为低廉,更加快捷。中小企业在互联网络上,通过搜索引擎优化、竞价排名、网络宣传广告、社区口碑等方法对企业形象展开宣传,同时配合线下实体地面营销推广,让企业品牌为广大群众接受并认可,这就是所谓的精准营销。

2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面临的风险分析

2.1信息技术风险

在技术上的风险方面,如果中小企业应用的计算机技术较为落后,完善更新不及时,或者是人工操作不当,就会导致数据系统应用速度迟缓、技术漏洞频出、网络黑客攻击和病毒侵袭,致使企业重要数据信息泄露等,这样就会给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客户信任度和满意度一落千丈,流失率也会大大提高。

2.2信用风险

由于我国目前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和健全,电子商务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加之企业诚信经营意识不强,就造成了目前电子商务的信用风险。对企业来说,中小企业与订货方达成贸易合同,可是对方未能如约履行合同;产品交付迟缓、产品质量有问题;消费者通过网络下单购买了企业的产品,拖延付款,或者是恶意拒绝签收货品,这些行为都会给中小企业造成经济和品牌形象上的损失。

2.3管理风险

电子商务是区别于传统商务的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企业的管理思想、工作方法、企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那么管理风险自然就会增加。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管理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业务交易管理过程中的风险、企业技术软件管理和操作系统上的漏洞,导致企业信息泄露或被恶意窃取,企业人员道德教育、安全保密教育上的缺失,容易引发犯罪风险等。

2.4法律风险

我国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有待商榷、抢注域名、商标侵权、内容抄袭等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以及电子证据的合法性等。这些潜在的法律风险,使企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之路遍布荆棘。

3中小企业应对电子商务风险的对策分析

3.1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中小企业网络安全构筑屏障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逐渐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必然会成为今后商业发展的主流模式,那么中小企业为了应对电子商务技术风险,就要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企业网络安全构筑屏障。(1)确保计算机软件高效、安全地运行。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模式可以自行开发软件,也可以购买成品软件。中小企业在搭建电子商务系统过程中,一定要购买正版软件,没有经过授权的盗版软件会存在一定的系统漏洞,难以保证电子商务系统的有效运行。(2)重视企业信息安全加密技术的研发。信息数据加密是一种防止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信息失真的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也是目前电子商务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安全措施。面对当前漏洞百出的系统应用,数据信息加密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实际中,系统的研发应用与加密技术的结合也在日趋完善。(3)认证技术。认证技术主要是应用在网上交易安全方面,主要包含身份认证和信息认证。身份认证是为了确保交易当事人身份的真实性,主要通过用户口令、磁卡、指纹、声音等形式来确认身份,此种方式可以控制访问人员,防止商业机密被非法窃取。信息认证可以有效识别作假、仿造、修改的信息,查验信息的真伪。

3.2加强企业自身诚信经营建设,防范信用危机

中小企业应对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企业自身诚信经营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机制。首先中小企业要做好诚信、守信的文化建设。将诚实守信落实到企业的每一项经营活动中,对待客户要真诚。尤其是做好产品的售后回访服务,对于消费者最为关注的在线支付、售后服务、退换货等事项要一一落实,以客户满意为服务宗旨,让消费者感受到企业诚信经营的正能量。其次是政府部门监管要到位。政府相关部门,如工商、监察、审计、质检、消协等统一协调配合监管,建立企业的诚信数据库,企业信用纠纷、信用投诉、纠纷处理、信用星级等都可以在该数据库进行查阅。此外,政府还引进了第三方来监督企业的诚信质量,逐步建立起较为科学、完善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信用评级机制,更好地督促中小企业加快电子商务信用制度建设。

3.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防范管理风险

为了更加有效地防范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管理风险,就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1)完善中小企业的员工管理制度。对新入职员工做好岗前入职培训,其中包括企业规章制度、员工道德养成教育,增强新人安全保密意识;严格执行岗位职责追究制度,对于违规操作的员工要给予严肃批评和处理;对于关键岗位要实行轮岗制,有效避免管理风险的发生。(2)企业硬件设施要定期查杀病毒。中小企业的网络部门要建立起网络安全防护制度,对企业各部门的硬件设施要定期检修;软件系统要进行病毒防护设置,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定期对网络系统开展病毒清除工作;员工电脑的杀毒软件要及时更新升级;网络技术部门要对员工进行软件安全培训,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严禁员工私下安装不明软件,以防电脑中毒。(3)建立企业信息安全保密制度。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模式的应用就会涉及到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物流配送、营销、财务等多个环节。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且这些信息都属于企业机密,因此建立企业信息安全保密制度是强化企业安全管理的当务之急。企业信息安全保密制度包含有保密等级、保密措施和应急预案,可以有效地保障企业数据信息的安全,即使是发生信息泄露等风险,也会有预警备案。

3.4完善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

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法律风险的防范,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是中小企业要对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引起高度重视。以往,很多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法律风险较为忽视,没有引起重视,因此面对电子商务引发的法律纠纷难以着手解决,也使企业蒙受了不小的损失。因此,要对电子商务法律风险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知己知彼,遇到问题方能迎刃而解。其次是企业要建立起电子商务法律风险预防机制。企业要全面了解最新的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深入了解电子商务的相关规定和法定程序,尽量规避法律风险的发生。中小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要对知识产权有充分的认知和理解,对敏感的知识产权问题要有准确的识别判断;尽量避免运用技术手段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对自身知识产权的维护。最后是政府加快完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却还是不够完善,因此加快完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可以规范我国混乱的电子商务市场秩序,有力打击商业犯罪行为,为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塑造一个公平、公正、合理、透明的社会环境。在完善我国电子商务法律体系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我国国情修改、补充现有法律,确保法律条例相互融合、有效衔接。

4结语

电子商务作为21世纪最主要的商业贸易模式,正逐渐演变出一条全新的经济形态,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的枷锁,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整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凭借其优于传统商业模式的优势成为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利契机,引领了中小企业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远航。然而机遇与挑战是共生共存的,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风险我们是可以预测出来的,同时我们也找到了防范风险的办法。只要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丰富和完善电子商务信用制度和法律法规,我们就能有效控制风险,转嫁风险,变挑战为机遇,引领中小企业走上健康、良性的电子商务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胡炜.刍议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风险防范[J].湖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2]王弥.电子商务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对外经贸,2012(05).

[3]沈业成.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07(08).

[4]宋洁.避免电子商务风险的研究[J].管理观察,2009(03).

第6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风险分析 外包风险

企业能否生存于激励的竞争环境中,取决于能否长期获利。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化管理,能够使企业以最小的人力资源成本及时、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更好地服务顾客,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但由于企业的人员流动率不断加大,仅仅从人资部门的招聘上着手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同时更增大了风险因素。

1 企业的自身人力资源风险

1.1 企业员工素质不高,缺乏沟通,流失风险严重

企业基层部门的员工学历水平普遍较低,员工的平均学历依次降低,流失的大多数是企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性人才,知识型、年轻型员工成为流失的主体。就企业目前的状况而言,更需要优秀的研发、管理、营销、生产等专业性人才来改变现状,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企业每年大量引进人才,又大量流失人才,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且大大降低了企业现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同时在企业内部缺乏沟通与交流,员工的职责不清,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全靠自觉,这样也许有些员工干的多工资还少,这些都会产生风险。

1.2 企业缺乏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遇到人力资源问题时,才临时进行人才招聘、员工培训,并且为知识型的员工提供的报酬较少,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缺乏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为员工提供的个人发展机会较小,不利于人才潜能的培养及个人才能的充分发展。

1.3 企业人才管理模式落后风险

企业采用的是传统的行政性人事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人员只想控制人,不尊重人,只要求员工一味地讲求奉献,而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依靠制度、来制裁和维持组织的发展。

1.4 与企业文化背道而驰的风险

企业目前还处于成长阶段,而且企业上级对人力资源概念没有很好的认识,只是把人力资源部当后勤部,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部的作用。企业经营者思想顽固,与自身提出的以人为动力的“人本原则”,倡导“沟通、合作、团队、奋斗”的企业文化相违背。

1.5 绩效管理风险

绩效考核在一个组织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实际的工作中,绩效考核能够衡量该员工在季度或年度的工作中,是否是围绕组织预先制定的目标而有没有在认真的工作的。但是往往并不是所以的绩效考核都能起到有利的推动作用,有时候的绩效考核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在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存在一种不公平现象如人脉关系现象,在这样不公平的前提下,工作再优秀的员工往往受人忽视或被变成垫脚石,让那些不优秀没有能力的员工通过这种关系网在考核中获得好评,这无形中就给企业带来了绩效管理的风险。这些风险容易表现在优秀的人力资源或者优秀的人力资本的突然辞职或者工作懈怠等等。

1.6 劳动关系管理风险

劳动关系管理涉及人员的招聘、薪酬管理和劳动纠纷处理等各个环节。在企业中,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效益。如员工到岗后故意不签订劳动合同的风险;劳动合同签订后没有给员工一份合理的保险风险;到岗后未告知员工录用条件而导致试用期无法考核的风险;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已经到期了但是用人单位没有及时的续签合同,倘若出现劳动纠纷就会产生劳动关系风险。

2 企业面临人资外包的内部风险

2.1 企业自身能力约束的风险

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外包方式,一般可以减少业务的内控。但是,外包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权责不清,企业责任外移的可能性增加。尤其企业外包核心职能后,如果企业对核心业务的内控工作没做好,会导致企业重心不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自身能力受控于他方的局面。

2.2 成本风险

全方位的了解企业的每一个岗位设置、岗位描述、职员的相关技能等,这是外包公司顺利工作的基础。但是,对于外包公司来说,充分了解企业的情况,通常情况下需要常驻企业,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成本。

2.3 信息安全问题

经过长期的合作,企业大量的机密信息,可能被外包公司所掌握,导致企业被外包公司所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陷入被动的状态。在与将来的客户合作中,外包公司可能与其分享相应的知识产权,来自人资管理方面的机密信息遭到泄露。

目前,关于外包公司的行为,在我国还没有完善的法律和法规对其进行规范,企业的机密信息一旦遭到泄露,在一定程度会给企业带来危害。企业似有信息泄露性的风险也包含在其中。在组织流程互相依赖的前提下,溢出性风险会随着外包活动与其它组织内部职能之间的界面复杂或模糊进而变得更加恶化。

在进行管理活动外包时,不论是客户公司,还是相应的人资外包商,保护好私有信息,同时平衡交流的信息,对外包业务双方之间的部门加强管理。

2.4 企业文化沟通风险

任何企业都有自己认同和尊重的企业文化,都会用一定的价值观、价值尺度去衡量各项工作。企业文化是长期形成的,这种文化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企业把人力资源外包时与外包公司之间建立起一种合作关系,倘若外包公司不能适应企业的文化,势必会造成服务质量与效率下降,从而引起企业的不满。

在很大程度上,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依赖于隐性知识、组织历史和企业文化等背景,外包将损失特色管理实践的优势。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下,也会增加内部协调的困难及成本,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企业的凝聚力。

2.5 员工风险及外包双方可信任度风险

人力资源外包对于企业员工而言,是把原来的管理流程、职责分配、个人职业发展重新定位,在这种定位中,员工难免会产生顾虑和猜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加速了企业人才流动,导致矛盾加剧。

另外,签订外包合同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耗费精力的过程,并且在履行契约的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对于交易双方来说,如果双方都重视自己的声誉,并且希望建立信赖的合作关系时,可以简化这一监督过程。然而,由于利益分歧的存在,在本质上,相互独立的主题间的相互信任需要相应的附加条件。对于企业来说,在外包人资时,需要比较权衡外部合作伙伴的可信赖程度,但即使这样,外包双方间仍存在关系破裂的可能。

2.6 管理风险及组织相对规模效率风险

当S企业长期处于人资外包的状况时,组织结构会发生变化,企业员工从工作中获得经验、知识、技能的机会越来越少,削弱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同时对企业会造成权责不明的风险。

由于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对企业而言,其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具备了足够的管理规模,当进行人资外包决策时,企业需要将其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外包公司的相对经济性逐一比较,避免增加自身的管理成本。

参考文献:

[1]黄立军.企业知识管理的风险识别与衡量[J].企业经济,2002(07).

[2]李海林.人本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太原大学学报,2003(1).

[3]戚姚云.关于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05).

第7篇

论文摘要:并购是企业成长和扩张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并购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但同时,并购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而所有风险最终都表现在财务风险方面。企业并购的计划决策、交易执行和运营整合三大阶段中都存在财务风险。主要包括目标企业定价风险、融资和支付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偿债风险,并购企业需针对不同阶段的风险做好防范。

一、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概述

企业并购的风险可以根据其来源分为产业风险、市场风险、信息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人事风险、文化风险和财务风险等,并体现在企业的财务之中。由于各种风险的结果都会反映在财务信息上,因此财务风险是一种综合性风险,足企业并购风险的最终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企业财务风险指南于负债和融资变化而给企业财务状况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各种并购风险在价值量上的综合反映,是一个由定价、融资和支付等财务决策行为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的严重负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

二、并购各阶段的财务风险及原因分析

1.信息不对称和评估方法不当导致目标企业定价过高。在计划决策阶段,最为重要的是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由于并购双方信息明显不对称,会导致并购企业在估值和定价谈判中处于不利局面。目标企业的定价是整个并购过程的核心,是并购成功与否的基础。目标企业的定价风险同目标企业的性质、并购双方的态度、并购信息的获取和定价方法的使用都有很大的关系,但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大小。由于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很可能会使并购企业遭遇财务陷阱,引发财务与法律的纠纷、影响并购融资的安排和并购整合的进程。另外,通常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包括折现现金流法、账面价值法、清算价值法、市盥率法、eva法和重置成本法等等,各种方法都存在很多主观因素和缺陷。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价值评估方法的选取不当,会使得目标企业价值被明显高估,并购企业不得不付出巨大的成本。2008年7月,招商证券以63.2亿元(约每股130元)收购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48%的股权,大约付出了10倍溢价。由于对博时基金的估值不合理,让招商证券背上了巨额的债务包袱。2.融资和支付风险。在交易执行阶段,企业在决定融资手段和支付方式时,可能会面临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融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由于所采取的融资策略不同而产生的与并购保证和资本结构有关的资金来源风险。企业融资方式有内部融资、债券融资、信贷融资、股权融资四种,如何合理利用内、外部的资金渠道按时足额的筹集到资金,是关系到企业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支付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并购时资金支付能力不足及与股权稀释有关的资金使用风险,它与融资风险、债务风险有密切联系…。通常的支付方式包括现金支付、股票支付、混合支付等,现金支付是企业并购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支付方式,同时也是对于企业资金筹措压力最大的方式。每种支付方式都有其特有的风险程度,对企业的现金流量及未来企业的融资能力的影响不尽相同,如果企业不能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选择好融资方式和支付方式,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现金支付很容易导致并购企业的现金余额不足,而股票支付则可能会使得股权被稀释,并购企业的收益下降。tom公司多次收购均以现金加股票、发行新股的方式进行,而其新股的价格远远高于收购当时的股票价格,之后大批股票超过禁售期,维持股价必须通过收购,而“现金+股票”的收购方式使其股票面临不断增大的抛售压力,2003年公司陷入收购怪圈,风险越积越大。

3.流动性风险和偿债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而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的可能性_引,偿债风险则是流动性风险的进一步体现。如果并购后企业债务负担过重而无法保证稳定的现金净流量和合理的债务期限结构,没有后续的资金支持,便会发生连锁反应,导致企业资产面临流动性不足、无力偿还债务,甚至破产。企业并购结束之后,并购双方的人力、资本、财务、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一个融合的过程。由于相关企业的经营理念、财务机构设置、财务运作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整合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摩擦,并购后的实际结果和预期收益可能会有很大差距,甚至产生背离而使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业绩都受到拖累。2005年明基收购西门子的全球手机业务后一年巨额亏损8亿欧元,这与之前tcl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之后的遭遇如出一辙,都是由于并购之后整合不利而陷入困境。

三、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防范

1.事前做好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和自身能力分析。在做出并购决策前,并购企业需要对市场环境、政策法规、目标企业的状况和自身能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获取充分的信息。并购企业可以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策划,认真做好尽职调查,捕捉目标企业并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避免财务和法律陷阱,综合运用估价方法使得评估结果更接近真实价值。只有对目标企业进行合理定价,才能保证自己在谈判过程当中不会因出价过高而导致资金压力过大。同时,并购企业应该对自己的战略目标、业务范围、资金实力、人员配置和整合管理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做好充分的准备,真正做到知己知彼。2004年中信证券收购广发证券虽说是因为广发的“反收购”而最终失败,但关键还是败在中信自身准备不足之上。而2008年招商证券收购博时基金成为笑柄,则是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估值不合理的具体体现。

2.合理选择融资手段和支付方式。并购资金的筹措方式及数量大小与并购方的支付方式有关,而并购支付方式又是由于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所决定的。并购融资结构中的自有资本、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要保持适当的比例,但选择融资方式时也要考虑择优顺序。在企业并购中,由于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同,会造成企业并购所需的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自有资金与债务资金投人比率的种种差异,因此并购企业必须综合考虑自身获得的流动性资源、股价的不确定性、股权结构的变动以及目标企业的税收筹措状况,合理选择并购的融资手段和支付方式,将支付方式安排成现金、债务与股权方式的混合支付方式l5ij以满足并购双方的不同需求,保证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并购企业还可以选择分期付款的方式来缓解资金压力,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降低流动性风险,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大型并购案例中的交易标的数额巨大,企业往往需要选择综合融资手段与支付方式。tom公司因其多次使用的“股票+现金”收购方式使自己在2003年陷入了收购怪圈,风险累积而陷入被动局面。而2005年ebay收购skype的41亿美元交易则选择了分期付款的方式,成功完成收购,其中前期先付13亿美元现金和13亿美元股票,后期再根据skype公司的业绩支付l5亿美元的报酬。

3.做好整合运营管理,充分发挥并购的协同效应。企业并购之后整合工作做的不好,可能无法使企业集团产生预期的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和无形资产协同效应,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和经验互补,甚至产生规模不经济。德鲁克曾经说过:“公司收购不仅仅是一种财务活动,只有收购后对公司进行整合发展,在业务上取得成功,才是一个成功的收购。”并购企业应当充分重视并购之后的整合管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现金流量的稳定性。只有目标企业的资源与自有资源有效的整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协同效应。对于那些流动性不好、变现能力差和收益低下的资产和业务,应该及时剥离;对于复杂冗余的机构以及占岗不干活的人员,应该及时裁减。而对于原有的优势产业和核心人才,应该充分保留。2004年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收购ibm公司pc业务,曾被视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功典范,但由于双方在运营管理、品牌效应、企业文化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并购之初预期的协同效应并未产生,最终导致了目前的亏损。

4.增强管理层的并购风险意识,完善财务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企业并购的决策权最终还是掌握在管理层手中,提高企业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可以从源头上防范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具有敏锐洞察力和强烈风险意识的管理层能够制定良好的战略规划和并购财务目标,抓住机遇,通过并购扩大规模,提升企业竞争力。如果企业管理层的风险意识薄弱,可能会出现盲目并购的现象,再加上后续管理能力的欠缺,使得企业陷入被动的局面。另外,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自身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加强企业对并购风险的预测预警也是建立风险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只有从源头人手,真正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和监测预警,才能将并购风险降到最小,做到防患于未然,达到实施并购的最终目的。

第8篇

【关键词】 企业并购 财务风险

成功的企业并购可产生扩大经济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占有率以及向新经济领域渗透等协同效应,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然而,企业并购带来的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由于并购而涉及到的各项财务活动引起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来源

1、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风险。目标企业确定后,并购双方最关心的就是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来合理估算目标企业的价值,合理估价是并购成功的基础,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并购企业对其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的预期,因而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因预测不当而出现偏差,由此产生了估价风险。估价风险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信息分布的状况和质量。

(1)会计政策有可选择性,这种可选择性使财务报告或资产评估本身存在被人为操纵的风险。一旦不及时披露与重大事项相关的会计政策及其变更情况,势必造成并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2)会计报表不能准确反映或有事项与期后事项,财务报表实际上只能反映企业在某个时点或某个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报表数据基本上是以过去的交易及事项为基础。基于稳健性原则所计提的准备,其计提比例实际上也是历史的经验数据与税法规定的基础。这使得一些重要的或有事项(特别是或有损失)、期后事项往往被忽略或刻意隐瞒,这将直接干扰对企业的价值与未来盈利能力的判断,影响并购价格的确定,甚至给并购过程带来法律纠纷。

(3)财务报表不能反映一些重要资源的价值及制度安排,如人力资源、特许经营权等。人力资源定价模式及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如何在财务报表中反映是当前的一个重要热点。

2、融资风险。企业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指企业能否及时足额地筹集到并购资金以及筹集的资金对并购后企业的影响。企业并购需要大量资金,但由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发育还不完善,银行等中介组织也未能在并购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企业并购面临较大的融资风险。融资风险主要表现在能否及时获得并购资金,融资的方式是否影响企业的控制权,融资结构对并购企业负债结构和偿还能力的影响。比如,融资结构包括企业资本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结构、债务资本中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结构等。在以债务资本为主的融资结构中,当并购后的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时,将可能产生利息支付风险和按期还本风险。在以股权资本为主的融资结构中,当并购后的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时,会使股东利益受损,从而为敌意收购者提供机会。即使完全以自有资金支付收购价款,也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一旦企业的自有资金用于收购而重新融资又出现困难,不但造成机会成本增加,还会产生新的财务风险。

3、流动性风险和支付风险。由于并购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了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实时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日常经营的风险。支付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导致财务风险发生。

二、识别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方法

1、杠杆分析法。是狭义上的财务风险的衡量方法,主要通过计算杠杆系数来初步识别财务风险水平的高低,其指标包括财务杠杆系数和资产负债率。

dfl=ebit/(ebit-i)

dfl指财务杠杆系数,反映企业的税息前利润(ebit)增长所引起的每股收益(eps)的增长幅度。dfl越大,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越高。

rla=l/a

rla:资产负债率;l:企业的全部负债;a:企业的全部资产

rla是衡量企业财务风险健康状况的核心指标。rla越高,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越高。当rla大于50%,一般认为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较高;反之,当小于50%时,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较低;当rla接近100%水平时,说明企业到了濒临破产的地步。

2、eps法。主要是衡量并购前后购买企业每股收益的预期变化,属于广义上财务风险的衡量方法。 eps=[(ebit-i)(1-t)]/q eps:企业每股收益;i:利息支出;t:加权所得税率;q:股票总数。

当并购之后的eps大于并购前的eps时,说明企业并购决策行为是合理的;反之,则是不合理的。

3、股权稀释法。主要比较并购前后原股东股权结构的变动情况,属于广义上并购财务风险的衡量指标。

rie=(q0+q1)/(q0+q1+q2)

rie:股权稀释率,反映企业原股东所控制的具有表决权的股票数量占总的具有表决权的股票数量的比率;q0:并购前企业的原股东所持有的具有表决权的股票数量;q1:并购时企业的原股东所增持的新发行的具有表决权的股票数量;q2:并购时企业的新股东所持有新发行的具有表决权的股票数量。当并购前后的rie发生激烈变化,说明并购行为将给企业的原投资者带来巨大的股权稀释的风险。如果发行新股后的rie小于50%,说明股权稀释的财务风险较高;反之,说明股权稀释的财务风险较低。

4、成本收益法。指比较并购的成本与收益水平,属于广义的并购财务风险的衡量方法。

rcr=c/r

rcr:企业并购成本收益率;r:并购的预期收益,包括成本节约、分散风险、较早地利用生产能力、取得无形资产和实现协同效应以及免税优惠等预期收益;c:并购的预期成本,包括直接的购买支出、增加利息、发行费用及佣金和管制成本。以及各种机会损失(如留存收益消耗的机会成本和丧失好的投资机会的损失)。当rcr小于1时,说明预期收益大于预计成本,则并购行为是合理的;反之是不合理的。

5、现金存量法。指比较并购前后企业预计的现金存量水平,看现金水平是否最佳及安全,常用的方法是计算现金流动资产率和现金总资产率。

rcca=c/ca

rca=c/a

rcca:现金流动资产率;rca:现金总资产率;c:企业广义现金存量,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短期投资等;ca:企业的流动资产;a:企业的总资产。并购后的rca和rca越低,说明企业面临的现金短缺的财务风险越高,反之越低。

6、模型分析法。指借助于统计学和数学的模型构建来总体判断并购财务风险的方法,最常见的方式是建立回归分析模型,以识别企业是否面临过高的财务风险。

cr=a0+a1x1+a2x2+a3x3+…+anxn+e

cr:财务风险水平;a0 、a1、a2、a3,…,an:系数值;x1、x2、

x3,,…,xn:各种财务风险因素;e:残差。可以根据历史数据来估计一个衡量财务风险的标准值(cro),当企业并购后预期cr大于cro,则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很高,反之则较低。

三、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改善获取信息的质量。财务会计报表是被并购企业所提供信息的核心部分,因此,并购企业在并购前取得详尽真实的财务会计报表是并购企业在对被并购企业未来收益能力做出预期前的必要步骤。在实际操作中,应该特别重视并购中的尽职调查。并购中的尽职调查包括资料的搜集、权责的划分、法律协议的签订、中介机构的聘请,它贯穿于整个收购过程,主要目的是防范并购风险、调查与证实重大信息。它是现代企业并购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并购的成功与否。

2、采用合适的价值评估方法。我国企业并购中定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由于企业并购中双方的动机和考虑因素不同,所采用的价值评估方法不同,主并企业收购目标企业所支付的价格也不同。因此,主并企业可根据并购动机、收购后目标公司是否继续存在,以及掌握资料信息的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此外,主并企业也可综合运用定价模型,如将运用清算价值法得到的目标企业价值作为并购价格的下限,将现金流量法确立的企业价值作为并购价格的上限,然后再根据双方的讨价还价在该区间内确定协商价格作为并购价格。

3、拓展融资渠道,保证融资结构合理化。企业在制定融资决策时,应视野开阔,积极开拓不同的融资渠道。政府有关部门也要致力于研究如何丰富企业的融资渠道,如完善资本市场和建立各类投资银行、并购基金等,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融资结构既包括企业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包括债务资本中的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的比例关系等。合理确定融资结构应遵循以下原则:一要遵循资本成本最小化原则;二是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在这个前提下,再对债务资本组成及其期限结构进行分析,将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入和偿付债务等流出按期限组合匹配,找出企业未来资金的流动性薄弱点,然后对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期限、数额结构进行调整。

第9篇

关键词:并购 财务风险 管理对策

一、对国美收购库巴案例的简述

2009年中国家电B2C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为21.2亿元,比2008年增长177.0%,增长迅速。艾瑞研究显示,虽然目前B2C家电网购市场交易规模占家电整体网购规模的比例仅为18.7%,但是未来几年B2C的增长速度将远远大于C2C的增长速度,多重因素激发网购市场发展潜力,竞争态势将更加激烈。

2010年11月22日,国美电器以4800万元收购库巴网80%的股份,正式进军电子商务领域,根据双方的战略控股协议,国美电器今后将为库巴网提供全线家电3C产品的采购、销售支持,目前国美实体店销售的逾10万种家电商品,将全部进入库巴网销售目录。同时,国美电器还将为库巴网提供全国性的物流配送、售后服务、会员管理和信息处理等支持。库巴网CEO王治全表示,借助同国美的合作,库巴将保持年均300%的增长速度,在2014年达到百亿销售目标,这“将改变家电网购市场‘有规模没利润’的格局”。

二、对国美收购库巴案例的财务风险分析

企业并购是指企业之间的合并与收购行为。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负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

1、并购中存在的估价风险

根据双方股权转让协议,国美电器以4800万元收购库巴购物网战80%股权,而根据网上资料得到估计80%股权价格为6540.96万元。这和最终的成交价格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表明了并购中会存在一定的估价风险,由于对企业的估价与并购企业对其未来自有现金流量和时间的预测有关,因此这个估价就可能因为预测不当而不够准确。另外,并购方与被并购方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因为库巴购物网是非上市公司,很难获得被并购方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则很难准确判断出被并购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等,从而存在着估价风险。

2、并购中存在的融资风险

国美收购库巴的价格是4800万元,根据资料,并购的融资方式来自企业内部自有资金,内部融资有其自身的益处,其无需偿还,也无筹资成本, 但是以自有资金并购,可能造成机会损失,特别是抽调本企业的流动资金用于并购,会使本企业的流动性受到影响,对本企业正常资金周转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即使完全以自有资金支付收购价款,也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毕竟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不但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些新的发展机会,当这些新的发展机会和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出现时,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撑,而企业融资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一旦企业的自有资金用于收购而重新融资有困难的情况下,不但造成机会成本增加,还会产生新的财务风险。

3、并购中存在的支付风险

企业并购主要有三种支付方式:现金支付,股权支付和混合支付。如果支付方式的选择不当,就会带来财务风险。国美收购中采用的是现金支付方式,这种方式使得并购方要在短期内有大笔现金的支出,会使得并购方产生一定的压力。其风险也主要表现在现金支付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

4、并购中存在的流动性风险

在国美收购库巴的案例中,根据网上资料得出收购价格的支付方式采用现金支付,现金属于流动资产,这种支付方式下的并购会存在流动性风险,如图所示

采用现金支付方式,将会导致并购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会使得流动比率有大幅度的下降,影响其短期偿债能力,使得并购方的资产流动性减弱,进而影响其外部融资能力和盈利能力。另外,并购时也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了并购方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和调节能力,这样就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从国美并购库巴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企业并购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而这些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中,财务风险虽然不能完全消失,但是也应该通过采取一些对策来管理控制这些风险。

1、制定合理明确的企业计划

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企业是否要进行企业并购来寻求更好的发展,在确定了并购后,要谨慎的选择要并购的企业,要对企业当前自身的条件进行准确的评估分析,首先对自己进行明确定位,再根据自身条件来确定要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的内部情况和发展能力进行调查、评价和分析

2、合理的评估被并购企业价值

通常在并购中,被并购企业的内部信息尤其是非上市公司有关的真实财务信息很难获得。企业应该在并购前对被并购企业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调查,并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最终选择合理的评估方法。

3、合理安排融资方式

并购中,企业应该合理安排统筹融资方式,既不单一追求内部融资也不单一追求外部融资。并购企业应该在对自身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对并购融资方式进行合理的组合,在自身能够承受的支付现金能力的范围内,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资本结构,以此来降低融资风险。

4、灵活选择支付方式

并购中的支付方式多种多样,而支付方式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估值、融资方式的确定。支付方式的选择又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企业资产流动性,企业要以高瞻远瞩,以发展的眼光,结合自身的财务状况,在支付方式上采用现金、债务和股权等方式的不同组合,在降低支付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流动性风险。

参考文献:

[1]钟小兰、李屏兰:浅谈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7月

第10篇

所谓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种财务活动中,受到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实际的财务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使得企业出现遭受损失的机会。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而言,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以导致财务风险演变为企业损失,从而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通常企业的财务活动包括三大部分,即资金管理、筹资与资金营运,企业要面对这三种财务活动所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客观性,其客观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全面性,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均存在相应的财务风险;第三,不确定性,在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时期内,财务风险有发生的可能也有不发生的可能;第四,收益性或者损失性,风险与收益是正比关系,风险越大,收益越高;第五,激励性,财务风险会促使企业对自身的管理进行改善,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二、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类型

对于一家生产型的企业来说,其财务管理风险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资金管理风险

生产企业资金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信息真实度的差异方面。一家现代化的生产企业,其管理制度的本质就是信息管理的创新,但是我国很多企业受经济体制的影响,多数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少透露本企业的信息,信息流通相对比较困难,因此企业管理者所获取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相对较低,也就谈不上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此外,尽管很多生产企业都在进行制度改革,但是其资金管理水平却与现代的企业制度发展不平衡,导致财务管理效益差,无法为企业的投资方向提供可靠的、有效的参考依据。

(二)筹资风险

企业主要的筹资风险来自于资金结构。如果企业的部分资金为借贷款项,一旦企业亏损则贷款的利息与本金均需企业的自有资金来支付。如果企业失去偿债能力,则财务风险就会随之出现。此外,利率风险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所谓的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的波动导致企业筹措资金时可能到的损失。如果对收益情况没有准确把握而筹资不当,其所支付的利息就会高于平均利率,不但会受到损件,而且对自身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三)资金营运风险

生产企业资金营运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应收账款带来的风险。企业为了扩大自身的市场占有率,赊销是普遍采取的营销方式,这种模式会大幅增加企业的应收账款,使得企业的资金流减少,甚至造成资金断链。由于管理不当、盲目赊销,未针对不同客户建立对应的信用等级,造成应收账款的恶性增加,带来大部分坏账。此外,对于生产型企业而言,资金营运风险还来自于盲目的投资生产,存货过多增加了仓储成本。这些占用企业大量流动资金的作法均会带来一系列的财务管理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加强资金的安全控制与管理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的预算管理机制。在进行预算管理时,要根据企业短期的发展目标与年度预算,结合企业实际的资金流向、财务状况等,进行全面的跟踪与监控,对企业财务流动进行定期检查,将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出来,及时进行纠正与改善,以保证企业预算管理的确定性。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根据市场环境的调整与发展,完善企业的内控制度,实现权责分明,以确保资金管理的安全性。此外,对于财务管理过程中的费用报销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再做严格的规定与完善,保证企业资金支付业务的办理有章可循,提高入账管理准确性与及时性。

(二)筹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对于筹资过程存在的风险,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首先要确定出资本的结构,对筹资成本与风险进行权衡,保证成本与风险的比例相适宜,保证为企业带来最大效益。其次,要对筹资过程利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加以防范,如果利率处于较高时期或者由高变低的过渡时期,企业要尽量少筹资,如有需要只筹急需资金即可;反之利率的水平较低或者处于从低升高的过渡时期,企业可以利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筹集长期资金,企业的资金压力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三)投资风险的控制

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控制方式进行投资控制。如果与企业的重大决策有关,可以采取分权制,即在企业决策中指定制度,执行时遵循相应的规定程序。如果一些应急预案则需要做出果断的决定。如果投资的规模比较大,则要对市场外部环境、政策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将投资风险降至最低。

(四)建立财务风险识别系统

企业要提高风险控能力,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财务风险识别系统十分必要。首先要对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及时、准确的辩识;其次风险是可以通过单个财务风险指标的变化趋势加以监控与预测的,比如,资产净利率,即净利润与资产总额的比值,其所表示的是企业综合利用资产的效果;或者资产负债率,即负债总额和资产总额的比值,可以通过该指标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利用负债的能力进行衡量;最后要编制科学、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经营者可以根据现金流量预算发现问题,并采取对应的措施。此外,要保证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良好的内稽、内控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总之,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而言,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进一步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引入现代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做好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从而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夏学君.浅谈如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财税论坛.2011(4).

第11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趋于多元化,经济活跃度增强,同时,企业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速度等发生了一系列变革,这些都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风险。针对这些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的基本特征

(一)经济增长速率从高速增长开始转换成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增长速率不可能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会经历回落、放缓、趋于平稳、波浪式发展的过程,这也是必然的经济规律。我国经济在保持了较长时间的“8以上”高速增长后,近年来增长速率已逐步放缓。

(二)经济结构逐渐转型升级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在发生改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50%左右,中国经济已正式迈入“服务化”时代。同时,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进行转型升级,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境地,大量依托互联网、信息化、科技化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三)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国家政策导向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国内企业的竞争逐步从依赖资源、人工、土地等低成本要素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含量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由创新驱动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性向市场性转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发展理念,这为企业能够更广泛的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平台和基础,同时也对企业自身实力和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地要求。

三、我国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宏观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宏观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各国经济休戚与共。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密切关注外部宏观环境变化,“看好钱袋子、筑牢资金链”,否则,因某些外部因素变化将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二)企业自身实力和发展理念的局限性经济新常态下,国家为扶持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了众多优惠政策,“创新、科技、环保”等产业成为市场热点和发展重点。随着企业转型升级,甚至“跨界”或多元化发展,财务管理面临着更大地风险和挑战。同时,受财务管理理论发展、国家政策、管控侧重点以及信息化技术等因素影响,企业财务管理也面临创新和转型问题,但受企业自身实力和发展思路的影响,财务管理要求更高、难度增加、风险加大,却往往难以“一挽狂澜”。

(三)企业融资渠道和资金运营压力巨大近年来,虽然资本市场表现活跃,各类投行、基金入市,融资融券、可转换债等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和完善,金融机构贷款政策放宽并向小微企业倾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整体经济下行因素影响,出于风险管控和合规因素考量,除部分大、中企业能够凭借自身实力和行业背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融资支持,甚至主动参与资本市场形成竞争优势外,多数中小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渠道单一等问题。同时,在市场压力增大和人工、资源等要素成本上升的情形下,资金运营面临巨大压力,现金流往往难以为继。

四、对于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及建议

(一)提升危机管理意识和风险防控水平经济新常态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结合所在行业和发展实际,切实提高危机管理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调整或做好危机应对预案,尤其要重点关注财务资金流和上下游业务链。同时,建立健全以财务管理和市场发展为中枢的分类、分级风险防控体系,确保企业在危机管理中能够最大限度利用资源选择最优策略。

(二)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在经济新常态和新形势下,企业必须与时俱进调整财务管理战略。要打破传统的财务管理思路和边界,通过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不断优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结构,保持稳健发展。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打造契合企业发展实际的财务共享中心和系统平台。通过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融合,形成企业内部“中台”系统,以大数据提升决策效率和精准度,推动企业管理的精细化发展。

(三)建立健全项目投资财务评估体系面对新形势下经济和市场环境的剧变,短期内企业的发展策略要从扩张型向稳健型转换。投资项目选择要更多赋权创新和技术指标,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推进中短期项目。运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建立项目投资财务评估体系,通过建立模型对投资回报率、资金回收节点、预计损失资金等多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同时,要建立严格周密的资金管控和审查机制,确保专款专用,并通过管理提升压减投资回收期,提高投资收益的回款效率。

(四)以“现金为王”理念重塑资金运营体系在市场繁荣和经济向好发展的情形下,企业容易受利益驱动,高估投资回报率,而放松对“资金链”的警惕,然而自身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实力往往难以与发展规模相匹配。企业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建设,在资金运营方面要深入践行“现金为王”理念,加大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催收力度,保持经营性现金流为正。同时,通过发行债券、债转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保持企业资金链运转稳健、通畅。

第12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风险

一、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更高。在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下,如何赚取利润增加价值是每个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但是许多企业却忽视了自身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在高速成长的过程中一夜之间轰然倒塌。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等,国内的如因“毒奶粉事件”倒下的三鹿集团、近期的温州企业破产潮、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破产传闻的绿城集团等,这些国内外原本经营业绩良好的“名企”在一夜之间陷入了破产倒闭的漩涡中,不论个案有多么特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企业在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中存在着失调,从而在面对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时,无法做出及时的调整和应对。

企业的经营环境包括内部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是企业的内部治理环境。通常企业无力对外部的环境施加影响和控制,但是对于自身的内部环境可以进行持续的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是公司内部治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公司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①。没有系统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将成为一纸空文。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其本质上是组织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因此,加强控制,防范风险是每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内部控制作为企业防范和控制风险的一种手段,也越来越得到重视。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被誉为中国版萨班斯法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在2010年陆续颁布了内控建设的配套指引。这表明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内部控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思想的演进而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早起由于经济活动形式简单,内部控制的雏形以最早内部牵制、职能分离的形式出现。随着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审计人员在改进审计程序和方法的探索中,开始关注内部控制的作用。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53年颁布的《审计程序说明》中,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和内部管理控制(Internal Administrative Control)。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企业会计信息和财务报告合法、可靠和公允及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内部管理控制则侧重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保证企业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贯彻和落实。但是管理者在实践中却发现区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非常困难。AICPA在1988年的《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结构的关注》中,“内部控制”被“内部控制结构取代”,不再强调管理者区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并进一步将内部控制结构划分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

1992年,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委员会著名的报告《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过程,主要为了实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财务报告目标、合规性目标、经营目标。报告还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将内部控制结构划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部分。

2001年“安然事件”等一系列的财务舞弊案件,使世界各国重新关注内部控制建设,内部控制理论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美国在2002年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定期披露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并聘请独立第三方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鉴证。随后,COSO委员会在2004年颁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将内部控制提升至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度。该框架将风险管理的目标分为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性目标,并指出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见图1)。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对风险的评估主要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由此受到损失的大小。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面临着各种风险,而财务风险是一项重要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在投资、筹资、经营、分配过程中受到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实际结果与预期情况偏离而遭受损失的可能。近期温州企业“倒闭潮”风波中,由于企业盲目投融资,举借高利贷,盲目投机房地产市场,使得企业自身资金链断裂而陷入财务危机。追根溯源,主要是企业内部控制在企业的财务决策中无法发挥应有的制衡作用。

(一)资本结构不合理而导致财务风险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的资本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我国企业大部分日常经营性资金的来源主要为依靠借入资金。从目前许多企业的资本结构状况来看,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过多依赖银行贷款的问题。当前由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银根收紧,一些企业将借款渠道转向了高利贷和民间集资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虽然能够使企业较容易的取得资金,但是成本往往是银行贷款的数倍甚至数十倍。一旦市场行情发生变化销售缩减,导致收入剧减,必然引发资金紧张。近期的绿城集团破产风波和温州企业破产风潮就是由于企业筹资决策不合理,在政策调整中无法及时转变经营策略,从而陷入财务困境中。

(二)盲目投资,缺乏充分调查分析

企业投资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在投资决策中,很多企业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投资。一些企业经营者在投资决策前缺乏充分的调查分析,往往“一拍脑袋”即作出投资决策,导致企业蒙受巨额损失。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火热,一些企业盲目进入房地产行业,置主业于不顾。当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企业无法及时抽出资金,而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中。企业对内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

(三)资金收回政策不当

赊销是企业普遍采用的销售策略,从财务上看,虽然货款没有收回,但是在企业的账面上已经确认了相应的收入并形成了利润。一些企业和销售人员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完成个人销售业绩,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但许多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客户信用管理制度,盲目赊销,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到期无法收回成为呆账、坏账。一个生动的案例就是名企长虹电器由于应收账款管理不善,致使企业近26亿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受到严重打击。

(四)风险意识淡薄,财务关系混乱

在实际中,许多财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对宏观、微观经济环境的把握和感知,对财务风险认识不充分,因而无法在风险来临之前做好相应的应对策略防范和化解风险,将损失降至最小。一些企业没有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的业务情况建立有效的内部财务制度,财务部门内部、财务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在资金的筹集、使用、利益分配方面权责不清,管理混乱,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安全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证。

四、基于内部控制的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本文从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财务风险控制和防范措施。

(一)控制环境的完善

1.建立适合于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和道德的价值观念。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软因素”,倡导诚信的企业文化会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对不道德、不诚信的行为起到遏制的作用,有助于减少职务犯罪等行为而带来的财务风险。

2.建立财务人员选拔和任用的标准,为财务人员提供后续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胜任能力和职业水准。

3.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审计委员会、战略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股东大会制度、审计委员会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应对能力。对重大的投资、融资项目进行科学、民主的决策,充分听取专家、股东、独立董事的建议。

4.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投融资战略和规划,建立和完善现金管理制度。

(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1.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定期对外部经济形势、经济政策、竞争对手、汇率利率变动进行跟踪,评估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造成的损失。由于经济形式的复杂化,企业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变化。企业需要一套风险评估体系以增强对外界不确定性的感知能力,从而防范于未然。

2.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定期评估企业的现金流、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本费用率。对重要指标进行趋势分析,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

(三)加强控制活动

1.高层控制活动。建立企业的预算制度,完善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资金活动的集中归口管理,明确筹资、投资、营运等各环节的职责权限和岗位分离要求,定期检查和评价投融资活动情况,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资金活动安全有效运行。

2.直接控制活动。具体包括筹资、运营、投资环境的财务活动管理。

①根据融资战略目标和规划,结合年度战略计划和预算,拟订筹资方案,明确筹资用途、规模、结构和方式等相关内容,对筹资成本和潜在风险作出充分估计。

②加强资金营运全过程的管理,统筹协调内部各机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切实做好资金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综合平衡,做到实物流和资金流的相互协调,全面提升资金营运效率。

③根据投资目标和规划,科学确定投资项目,拟定投资方案,合理投放资金。定期分析投资项目的收益和风险。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重点考虑企业主业发展方向的投资项目,谨慎从事股票投资或衍生金融产品投资。从事境外投资项目,还应考虑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3.职责分离。不相容岗位相分离,交易授权、记录、处理有关资产的职责应该分离。

(四)信息与沟通

1.建立员工进行信息沟通和反馈的渠道,如设立公司信箱等方式。通过建立沟通渠道,使得员工能够及时的将有关内部控制缺陷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避免更大的损失。

2.建立反馈信息处理制度。对员工反馈的信息应当按照既定的政策和程序处理,以便这些信息被公正和有效的处理,并以适当的方式反馈给员工。

3.加强对企业文化、规章制度、政策程序的宣传和渗透,使得财务人员能及时了解和获知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

(五)监督

1.建立内部审计部门以及内部控制监督制度、程序、方法,对财务管理活动进行定期的审计。

2.结合内部审计情况,定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

3.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分析原因提出更改方案,并进行后续的跟踪和检查。

注释:

①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J].会计研究,2005(7):49-54.

参考文献

[1]吴水澎等.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1).

[2]罗绍德,陈平光.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暨南学报,2000(5).

[3]姜秀华,孙铮.治理弱化与财务危机:一个预测模型[J].南开管理评论,2001(5).

[4]曹德芳,曾慕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6).

[5]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3).

[6]程晓陵,王怀明.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J].审计研究,2008(4).

[7]李小燕,田也壮.持续改进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标准的研究——基于组织循环理论的分析框架[J].会计研究,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