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

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

时间:2023-08-25 17:09: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

第1篇

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当前,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已进入大好时机,为此,各乡镇(场)、各有关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紧紧抓住秋冬农闲、墒情较好的有利时机,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开展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推动全县水利工作再上新台阶。现就2012年全县秋冬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以及近期中省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紧紧围绕突破“瓶颈”制约、发展民生水利、建设生态文明目标,立足县情,因地制宜,捆绑资金,全民共建,着力抓好农田水利、安全饮水、水保生态、水库除险等重点工程,力争在规模治理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和飞跃,通过水利及农田基本建设,进一步夯实水利与农业发展基础,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目标任务

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构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工业运行发展安全提供可靠水利支持为总体目标,在春夏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水利与农田工程建设,扩大面积,提高质量,确保秋冬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1平方公里,除险加固库坝19座,新修和改造基本农田3.4347万亩,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4万人,完成700户移民建房主体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1515亿元,主要任务如下:

(一)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2012年剩余1.4万人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完成投资1255万元。

(二)病险库坝除险加固工程:实施尹家沟、元峁、石底子3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年底完成技术竣工预验收,完成投资500万元;实施县级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除险加固淤地坝15座,完成投资150万元。

(三)芦河治理工程:实施芦河重点段防洪工程,治理河段护岸600米,完成投资660万元;完成芦河河道清淤泥工作,完成投资208.9万元。

(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实施县级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新修基本农田2000亩、生产道路7.5公里,完成投资289万元;完成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程建设任务,新打机井6眼及配套安装变压器4台,架设高低压线7.95km,改造基本农田1200亩,完成投资406万元。

(五)水保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完成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5.86平方公里,完成投资2370万元。其中:煤油气水土补偿费返还治理工程,新修梯田1.09平方公里、栽植水保林1.08平方公里、新建淤地坝1座、抽水站2座,完成投资470万元;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营造水保林20.8平方公里、种草11.9平方公里、新修“三田”3.87平方公里,封禁治理47.12平方公里,完成投资1900万元。

(六)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新修和改造基本农田1.15万亩,完成投资560万元。

(七)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工程:完成龙洲乡龙一村、乔沟湾乡乔沟湾村、红墩界镇席季滩村基础设施建设尾留工程,完成投资180万元。

(八)植树造林及种草工程:植树造林1万亩,完成投资280万元。

(九)设施蔬菜建设工程:新建日光温室500亩,拱棚1000亩,完成投资4200万元。

(十)移民搬迁工程:完成投资13400万元,其中:中山涧镇、东坑镇、张家畔镇等8个乡镇完成700户移民建房主体工程,完成投资8400万元;海则畔移民社区二区完成室外地下管网工程的设计规划、30栋住宅楼装饰安装和外墙涂料粉刷以及道路绿化美化等建设任务,完成投资5000万元。

(十一)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在龙洲乡、新桥农场完成衬砌U型渠道6公里,建设各类渠系建筑物40处,平整土地200亩,完成投资260万元。

(十二)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实施沟道土地整治项目4007.4亩,完成投资1996.49万元;完成2012年度土地开发项目8000亩,完成投资4800万元。

三、工作重点

今年秋冬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要结合全年任务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乡镇(场)要切实把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来部署,作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来推进,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来实施。要以退耕还林后续扶持口粮田建设项目和县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县水务、财政、国土、发改、扶贫等部门密切配合,联合行动,全力推进。要进一步增加公共财政支农力度,广泛动员各种社会资源,拓宽投资渠道,积极探索以工补农的路子。

二是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各乡镇(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县的统一安排部署,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指导”的建设原则,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切实把这项民生工程做好做实,确保完成全年2.64万人安全饮水建设任务。

三是水保生态治理工程。按照“依靠科技、综合开发、突出重点、生态优先”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高标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大示范区的目标,继续坚持走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村庄为依托,“山、水、林、草、田、园、路、村”统一规划,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综合应用、优化配置的成功路子,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确保完成84平方公里水保生态治理任务。

四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配套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各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办务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力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攻坚战,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元峁、尹家沟、石底子3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并通过竣工技术预验收。

五是其他涉农建设项目。认真做好移民搬迁、设施蔬菜建设、重点村建设等其他涉农工程的建设工程,对未完成的工程建设任务,秋冬要全部完成年初下达的计划任务,对已完工的项目,要做好工程验收和移交管护工作。

四、进度安排

2012年秋冬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10月上旬至10月中旬)为准备阶段。建立健全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指挥机构,确定工程建设规划,组建和选定建设队伍,确定和选派工作人员,夯实工作责任,制定奖罚办法,召开动员会,做好工程的招投标、物资采购、资金筹备等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全面开工建设阶段。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全面启动项目建设。

第三阶段(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为掀起持续大干阶段。规范施工,加速推进,掀起,县政府将组成督查组,由有关领导带队对此项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阶段评比。

第四阶段(12月下旬)为总结评比阶段。县政府成立专门的工作考评小组,对各乡镇(场)秋冬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工作进行综合考评、验收和总结。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各乡镇(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搞好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将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作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建立统筹协调、组织有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和责任制度,把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要把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作为当前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确保按期完成今年秋冬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2篇

今年我县农建工作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在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具体指导下,有战绩,有进展,也存在困难和差距,现将有关情况作一简单汇报,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截止11月10日,全县共铺开各类农建工程486处,上马劳力3.8万人,上马机具1170台,其中大型机具240台,小四轮930台,共投入农建资金2970万元,(其中自筹1430万元),投工投劳56万个。动土石方744万方。已完成吃水工程68处,解决缺水人口2.3万人,占任务的100%,新增水地300亩,占任务的150%;改善水地1000亩,占任务的100%;完成水保初治面积13.1万亩,占任务的118%,其中基本农田2.5万亩,占任务的166.7%,造林9万亩,种草1.6万亩;完成机耕面积32.95万亩,占任务的103%,其中深耕17万亩,占任务的100%,新育苗2010亩,占任务的105%;秸杆还田1.5万亩,占任务的100%。

二、重点工程建设情况

今年全县共铺开重点工程20处,概括起来为“73361”工程,即7处集中供水工程,3处生态防护建设工程,3处综合治理工程,6处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和1处治沟骨干工程。

7处集中供水工程主要是今年省政府确立我县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建设的骨干工程。目前,7处建设工程相继完工,共新打420米以上深井2眼,150米深井2眼,扩建提引水工程2处,扩建配套提水工程1处。总计安装输水管道100公里,新建蓄水池10座,总容水900立方米,新建集中供水管理站3处,管理房13间,完成投工5.2万个,工程量43.36万方,使56个严重缺水村庄的2余口人和5800头大畜的吃水得到稳定解决。

3处生态防护建设工程主要是配合全县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确立的精品工程,现已完成建设总面积2.28万亩,共挖大鱼鳞坑60万个,水平沟1.3万米,植防护林2.2万亩,修路9公里,排洪渠4100米,坡改梯710亩。

3处综合治理工程共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2.216万亩,其中包括水保林1.6万亩,经济林375亩,种植牧草3540亩,新建基本农田2245亩,整地6880亩,育苗20亩,打坝3座,谷坊48座,修路17公里,排洪渠1.5万米,河道输浚3000米,沟头防护2万米。

6处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共完成梯田1.27万亩,滩坝地1230亩,新增节水面积1200亩,三项合计基本农田为1.5万亩,项目区内人均新增基本农田1.2亩。

1处治沟骨干工程为骨干坝建设工程,完成坝高18米,总控制面积4.9平方公里,总库容78万立方米,可淤坝地130余亩,完成投工4000个,总工程量7.1万立方米。

三、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把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

我们XX贫穷落后由来已久,其中导致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生产条件落后。特别是去年以来,连续二年干旱少雨,造成农业减产,农民减收。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基础设施改善,努力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是关键措施、根本措施。为了把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这一战略高度,在全县掀起以兴水治旱为主要内容的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县委、县政府研究确立了“以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兴水治旱为重点,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动力,坚持户、专、群、干结合,多形式并举,质量效益并重”的指导思想和上规模、创精品、要效益、争先进的总体要求,及时调整充实了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各乡镇也相应充实了农建领导机构。并于8月7日召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动员会,对全县农建工作统一进行了安排部署。地区农建动员会之后。结合贯彻会议精神,在组织农建指挥部成员、乡镇干部、农口负责人对全县农建工程开展五看,即看投入、看规模、看机制、看质量、看效益为主要内容检查督促的基础上,又于10月10日召开了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再动员会,鼓励先进,鞭策后进,重点帮助部分干部群众解决“秋收忙,抽不出劳力搞农建”的等待观望思想和消极畏难情绪。要求全县干部群众必须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稳定脱贫的生命工程、基础工程,放到突出位置来抓。实行四套班子、农口技术员包乡,单位包村、包工程制度,层层分解农建任务,逐级建立目标责任制,既包进度,又包质量,加强考核,从严奖惩,确保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完成。有效地调动了县乡村三级干部主动抓农建的积极性,为搞好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努力实现秋冬农田水利建设新突破。

根据地委、行署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议精神,结合我县的实际,我们坚持把秋冬农建的重点放到兴水治旱上,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突出抓以下五个重点:一是抓好以机修梯田为重点的基本农田建设;二是全力实施以集中供水工程为主的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三是继续抓好以植树造林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四是坚持不懈抓好精品小流域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五是努力抓好以机耕、秸杆还田为重点的旱作农业建设。并把深耕重点放到城关、东湖、义井、贺职等平川乡镇和八角、太平庄、虎北等缓坡地区乡镇;秸杆还田重点放在八角、长畛、贺职、义井、东湖、红崖子六个乡镇;八角、大严备、马坊则重点完成三个精品工程的配套任务;小寨、长畛、烈堡、红崖子重点完成精品小流域治理的辅助工程、通道工程;太平庄、烈堡、韩家洼、东湖、贺职等有人畜吃水工程的乡镇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紧完成人畜吃水配套工程等。要求各乡镇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保质保量完成植树造林、予整地、育苗等其它各项农建任务。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力求做到四个结合,即农建工程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远目标紧密结合;和国家投资的重点工程紧密结合;和农业结构调整及开发特色产业紧密结合;和近期利益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全县呈现出乡乡有连片骨干工程和重点工程,村村有效益工程,户户有农建任务,上下同心,齐抓共干的喜人局面,为全面完成秋冬农建任务奠定了基础。

(三)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奖优罚劣,千方百计调动基层干部投身农建工作的积极性。

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群众是基础,干部是关键。秋冬农田水利建设开展以来,我们本着“治山治水先治吏”的原则,要求四套班子领导必须到乡镇、到工程,坚持一线指挥,为所包乡镇的第一责任人。同时要求各乡镇书记、乡镇长在农建期间不得擅离职守,确因工作需要外出,必须向书记请假。如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下去检查农建工作时,连续三次发现乡镇主要领导不在岗位,不在一线,则取消该乡镇评比先进的资格。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在开展农建前即深入各乡镇了解工程的规划情况,期间又经常下去了解工程进展情况,解决实际困难。本着严格检查、严格奖惩的原则,在农建结束后,又组织有四套班子全体领导、涉农部门领导、乡镇书记、新闻单位参加的检查评比工作,对农建先进乡镇奖励现金2000元,对后进乡镇除在全县范围进行通报、电视曝光外,一票否决当年综合考核中评比先进的资格,并要求主要领导在农建总结会上做表态发言。今秋农建期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先后深入乡镇检查了解农建4次,组织阶段性大型检查评比3次。由于方法对头、措施可行,有效地调动了基层干部扑下身子抓农建的积极性,增强了县乡干部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恐后意识,在农建工作上,乡与乡之间自发开展了比规模、比速度、比质量、比效益的比学赶超活动,为全面完成农建各项任务创造了条件。

(四)合理规划,科学施治,确保工程质量。

为提高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开发效益,增加农田基本建设中的科技含量,我们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绿字当头,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提高效益的原则,夏季由书记、县长带队,组织水利、林业、农机、扶贫办等有关领导和部分科技人员深入各乡村,在总结前几年治理经验和教训的同时,重新修改制订了我县远期、近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和符合县情民意的分期实施方案,并按照“先好后次、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原则,确定了3个千亩梯田片,3处重点流域治理工程。根据不同地形地貌、立地气候条件,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生物、保土耕作措施有机结合,优化配置,进行综合治理和综合开发,达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如八角马军营流域,主沟长4公里,内有1公里以上支沟5条,流域面积18000亩,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7280亩。从该流域立地条件出发,我们采取沟底打坝淤地、缓坡推土造田、陡坡植树造林的治理形式,在造林中推广了阳坡生态阴坡针、背风向阳经济林的营造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新造基本农田800亩,水平沟整地4000亩,种植柠条1500亩,种植落叶松、油松2500亩,育苗20亩,打坝2座,年内治理面积达到5300余亩。基本上做到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使流域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五)抓住机遇,提、引、蓄并举,全力实施人畜饮水解困工程。

我们XX历史以来水资源缺乏,是出了名的贫水县,全县有百分之八十的村庄人畜饮水非常困难。近三分之一的村庄祖祖辈辈饮用雨水、雪水、麻河坝水度日,群众苦不堪言。不仅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生活水平,还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鉴于此,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解决饮水困难当作大事来抓。但苦于工程大、投资多、技术相对弱等原因,到去年年底,全县尚有100多个村、5万多口人、1万多头大畜不同程度缺水。今年,我们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我县被列为全省首批解决的22个重点县的机遇,坚持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作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多方筹资765万元,以开发利用深层溶岩水,集中连片供水为主,提、引、蓄并举,年内铺开各类人畜饮水工程68处,其中新打机井4处,引水工程1处,提水工程21处,包括集中供水工程7处,蓄水工程46处,打旱井261眼。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现所铺开的68处人畜吃水工程全部竣工,全县严重缺水的93个村庄,2.3万余口人、7254头大畜的吃水困难一次性得到解决。按照管理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用水商品化、服务社会化。“以水养水”的改革思路,转换经营机制,不但使全县80%的农民吃上了自来水,其它人口也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吃水条件,而且也为下一步彻底解决全县人畜吃水困难积累了资金,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六)多元筹资,集中使用,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到位。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而资金困难又是制约农建的主要因素。为了增加农建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采取劳动积累工顶一些,受益人口集一些,干部职工捐一些,县乡财政挤一些多元筹资的方法,一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积累工制度,鼓励支持农民在自觉自愿和实际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尽力解决自身利益投资。要求每个农村劳力每年农建投工不少于20个,凡人畜吃水工程受益人口每人出资20元。如烈堡集中供水工程仅群众投入劳动积累工就达5万个,折款75万元。全县仅机耕一项,群众即投入资金330万元。二是本着自愿出钱出力的原则,每名机关干部年内植树造林捐资20元,义务修路捐资30—50元。三是县乡两级财政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挤出部分资金用于农田基本建设。截至10月底,县乡两级财政已拨出200万元专款投入农田基本建设。四是严格把好国家专项资金使用关,把国家下拨我县的水利水保、扶贫专款、以工代赈、世行贷款、植树造林以及其它有关资金捆到一起,统筹安排,合理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通过以上渠道,全县共自筹农建资金1430万元(包括投入积累工折款840万元),有力地缓解了农建资金紧张的矛盾,保证了全县各项农建工程的顺利进行。

四、特点

一是上马早。在专业队长年干的同时,八月初,三千名机关干部职工和农村部分劳力(妇女、老人)即已投入农建工程。上马要比往年早一个月左右。

二是规模大。突出集中连片,综合开发。在整体农田基本建设中,规划设计了3个3000亩以上的机修梯田片,3个万亩荒山绿化片,全长30公里的绿色通道工程,2个规模旱井旱池乡,7处集中供水工程,3处总面积5万余亩的重点流域治理工程,农建高峰期上马劳力达到4.5万人,规模之大,上马劳力之多,投资之巨,都是近年来所没有的。

三是效益好。由于在农建工程建设中,始终坚持综合开发,严把质量,力创精品的治理方针,因而从效益上看,也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

四是机制新。地流域治理中,认真推行谁治理谁受益的方针,如太平庄乡大磨沟改河造地工程实行以户承包,谁垫谁有,五年免交农业税和各种摊派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全乡人民的垫地热情,日上劳力540人,日上机具70多台。在解决人畜吃水中,创造了管理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用水商品化、服务社会化的经营模式,为实现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动员社会力量、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走出了新路。

五、问题

(一)由于大规模的机修梯田和流域治理,与机耕发生了时间上的冲突,机具紧张,难以两全,尤其大型农机具更显不足。

(二)高杆作物(主要是葵花)多,收获期长,影响了机耕进度。

第3篇

一是优化区域布局,实施星火富民科技工程,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民一技”的模式,因地制宜将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优化行业布局,以重大科技专项为依托,研究开发优质新品种、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保障技术、农林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三是优化发展内容布局。加强粮油、果蔬、畜禽产品、林产品深加工等技术开发和特色优势产业的技术攻关,提高产品附加值。

抓好规模开发,促进产业发展

一是抓好基地建设,形成陆良特色农产品基地;二是给乡镇村社定目标,并把重点放在专业大户的开发上,彻底改变农户的分散零星种植,形成规模种植;三是政策倾斜和扶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农业产业化资金,对试点乡镇村社及专业大户的规模开发在资金上给予补助。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本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等专项资金的作用,加快建设适应主导产业发展的高标准基础设施。同时,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快农业污染源治理,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全面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

一是重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适当增加科研经费,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推广应用新科技的积极作用;二是推进和完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和优良品种的重要基地;三是加强农业科技队伍的自身建设,采用创新、服务、激励等三大机制,提高科技人员待遇,鼓励他们深入农村第一线创新创业,更好地为基层服务。

着力培育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的龙头企业,增强对农民的带动能力

制订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环境、选择优势项目、扶持壮大一批规模大、知名度高、辐射面广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在特色新村自建原料基地,并不断向周边区域延伸和扩展的规模化优质原料基地。通过“基地+农户+龙头企业”的合作形式,实现农产生产和企业加工的有效对接。

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建设,培育名特产品

一是推进农民知识化、产业生态化、村镇园林化、技术标准化;二是提高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行业带动能力,支持民营科技型企业。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农村人口转移

推进城镇化和农村人口转移是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客观要求。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导,使乡镇企业和农产品交易市场相对集中,逐步扩大城镇规模,把较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强化农民技能水平

第4篇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金乡县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金乡县位于南四湖西,济宁市的西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16°06′~116°30′,北纬34°51′~35°14′,北靠嘉祥县任城区,西与巨野、成武两县毗邻,南同单县和江苏省的丰县交界,东和鱼台接壤。南北长43公里,东西宽35.5公里,总面积886.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81.49万亩,全县共辖13处乡镇,659个行政村,总人数64万人。

全年平均降雨量达600多mm,但降雨量过于集中,造成春旱夏涝,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于是,金乡县建成许多蓄水、引水工程,所有这些水利设施的管理都是依照谁受益、谁负担和谁拥有、谁主管的原则进行管理的。多年来,水利一般来说:支渠以上的设施都是由供水单位自行管理,但支斗农毛渠(直接进入农田)却是由乡镇、村、组建设与管理,这里所讲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指支渠以下的建设管理。从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的规模和建设效果来讲,毁损却十分严重,使得设施总量不增反减,再者灌区内水质污染和水土流失加速水利设施完全丧失输水功能。具体表现三个方面:

(一)经济利益中下的水利设施完全失去经济的扶植,农民对水利不再用"公益"去认识 (1)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东渔河、大沙河、金济河等河流10 万多人义务投劳、上工修建的坝体工程,兴建于七十年代。其支渠建设也相应配套,但之后,几乎没有更多的配套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冲激下,要想有更完善、更配套的水利建设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每一处建设都关系经济,没有钱寸步难行。在国家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在一些防洪工程上,再加上镇乡财政和农民对水利的狭隘认识,农田水利建设这一块,就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2)农田水利设施破坏严重。多年来新建设的调水、分水、提水、排泄设施在疏于管理的同时,也遭受着人为破坏。干、支、斗沟渠1万余条,大部分支斗沟渠淤积严重,竹节沟、断头沟较多;渠系建筑物1万余座,86%的渠系建筑物已严重老化,21座拦河闸坝,236座排水涵洞,普遍存在启闭设备损坏和闸门漏水等问题;80处排灌站有40处基本完好,183处提水站只有30%能够正常使用。一些值钱的设备被地方组织变卖,或被人盗窃。这与人们对水利认识的不足有着直接的联系,当然更多的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3)水质污染,渠系自然损毁严重。在河流域,大蒜加工排放物、工厂生活垃圾等,甚至农民生产剩余物、畜牧排放物和死尸等,都严重的污染着河水。另外,支渠工程年年建年年修,功能却一年不如一年,渠道淤积堵塞,堤毁渠亡。

(二)管理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虽然现有的水利工程大多都是在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三边工程,土沟土渠,渗漏十分的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极低。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水利建设却没有停止。始终保持着每年的彻底掏沟(渠)、除草、蓄水,呈现的是小沟通大沟,大沟通河流的状况,基本实现灌溉自流化。可是现在,市场开放了,经济也发展了,原有的划段管理,分级管理、受益管理模式,都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不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于是,沟渠内杂草从生,淤沙满沟,甚至有的地方出现把沟渠垫平种上了大蒜等经济作物的现象。此外,市场经济条件下,每户人在产业结构上各有不同,造成用水季节和用水量的不同,出现水利设施功能的发挥不同步现象。靠整体发挥效益的水利设施,在独立系统下就失去原有的功能和自身的发展,其结果是河渠干涸,沟渠填平,工程毁坏。

(三)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抑制水利建设的进程

在水利灌溉区域,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么一种与时不俱进的现象。一是受益户对水利建设不再有义务建设和自觉交纳水费的观念,农村的义务工已成为历史。二是村级基层干部有力无法使,干涸的村级财政无法保证水利建设中的正常开支,另外,水利建设最根本的保证是水费,前几年由于各种原因,每年收取率不足70%。去年因大蒜价格下调,冷库生意赔钱,免除了水资源费及河道维修费,。收取的水费除去管理费、手续费,所乘费用根本不能维持正常的水利维修与管理,更不用说的水利设施配套建设。

二、农田水利设施建管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意识淡化,随意填垫沟渠

我县近几年内涝灾害严重,有些干部群众思想麻痹,防洪除涝意识淡化,在修路建房和项目建设中只顾眼前利益,损坏了原有的排灌设施;甚至有的群众为了方便自己生产,随意填沟垫沟、平渠种地,造成了大量的竹节沟,堵塞了排水出路,存在着很大的排水隐患,使排涝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二)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配套能力差,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

全县排灌站多数已属超期服役、严重老化。目前全县水利设施完好率仅为40%左右,部分排灌设备由于管理维修跟不上,损坏比较严重,排灌能力明显降低。由于没有落实维修资金来源,排灌站、桥、涵、闸等一批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田间排灌体系不畅,内涝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三)目光短浅,看重利益

由于乡与乡、村与村、户与户之间和上下游之间缺乏大局意识,只看重个人利益、 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排水矛盾较多,造成了不应有的灾害。

(四)重建设轻管理比较突出

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护资金,管理人员工资得不到落实,没有形成长效管护机制,使有些水利工程刚建好就遭到破坏,设备被盗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水利工程不能发挥其应有效益。五是水利设施投入严重不足。近几年来,由于取消“两税”和“两工”,乡镇政府组织职能弱化。靠“一事一议”难以解决涉及几个村的水利投资问题。县、乡两级财政又极为困难,除向上级争取部分资金外,基本上没有进行大的水利基础设施投资,致使水利工程设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水利执法相对薄弱

执法力度不够,破堤取土等破坏水利设施的案件时有发生。鸡黍、马庙、鱼山等一些乡镇村庄的沟堤遭到严重的破坏,基本被填平,种植了庄家。

(六)农村自来水工程管理有待加强

由于村村通建设初期资金投入少,建设标准低。特别是2005年前建设的自来水工程设备已老化,供水干管年久失修,大部分管道锈蚀,老化破损,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另外农村自来水管理办法没有出台,自来水管理机制不规范,在管理上没有法律依据,缺少管理经验,用水户法律意识又淡薄,时常发生私接、乱接自来水和偷水现象。

(七)水利工程、河道产权不明

产权不明则管理责任不清,建、管、用相互脱节,自然或人为破坏时有发生,加速了水利工程、河道的坏损。

三、对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按照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要求,把农业推向市场已是整个农村工作的主题。大气候影响下,农田水利也要破除原来那种国家、集体建设和管理,农户无偿或低费用用水的方式,进入市场机制。但是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并不能完全市场化,而是有规范和政策性偏向的市场化。 (一)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我县财政状况非常紧张,很难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必须打破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的模式,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筹措工程建设资金。一是向上积极争取资金。抓住上级政策机遇,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和省、市专项扶持资金,以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大力组织征收水利规费。据初步计算,全县仅水资源费一项的征收潜力就在一千万元以上,拿出其中一部分资金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也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投资。各乡镇要研究办法措施,大力组织征收,真正收好用好。三是群众自筹资金。用足用活“一事一议”政策,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注重调动和保护好群众的积极性,动员广大群众自发投资投劳,采取“卖土挖沟、拍卖路权、有偿植树、收益护路”等途径筹资。同时积极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托管、拍卖、租赁、承包,有效的缓解水利资金不足的状况。

(二)精心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我们要始终站在对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坚持把质量放在首位,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从规划、设计、施工、质监、验收等各个环节抓起,努力做到“三个坚持”,严格把好工程建设质量关。一是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针对近年汛期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从源头上杜绝“豆腐渣”工程。二是坚持高标准建设施工。实行严格的招投标制度,严把施工队伍关,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公开招投标,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一律不准参与工程建设,确保工程施工的专业化。三是坚持高标准检测验收。对所有工程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和终身责任制,开展巡回检查,组织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搞好技术服务,加强对各个施工环节的监督。凡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工序,坚决在第一时间返工重来;凡未通过水利部门组织验收的工程,一律不得投入运行,真正把水利工程建设成党委政府放心的工程,百姓群众满意的工程。

(三)加强工程建后管理

工程建成后如何充分发挥较大的效益,关键取决于管理工作。只有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良性管理运行机制,才能实现对水利工程设施的有效管理。解决目前存在的重建轻管现象,本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设置工程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管理运行档案。具体如下:一是落实工程管理人员及管护工资。落实专门的管理人员,明确管护范围,确保工程管护资金,能够实行按运行成本收取水费的工程,建立水商品意识,收取运行成本费用。另外建议从每年征收的水资源费和河道维护费中补助部分资金作为管护资金。二是明晰产权,实现责、权、利的统一。由于原有的水利工程建设主体与受益主体不完全统一,建、管、用相互脱节,产权不明则管理责任不清,自然或人为破坏时有发生,加速了水利工程的坏损。因此,水利部门要当好政府参谋,加强调查研究,制定比较完备的政策和法规,尽快明晰所有权及其管理权,为开展管理、执法工作提供政策依据。明确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主体,使工程效益得到更好的发挥,促进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三是组建农业灌溉用水合作组织。成立农业灌溉用水者协会,明确水利工程的责任主体,提高农民群众的水利意识,调动广大会员群众投入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四是健全网络,明确职责。可聘请乡镇水利站人员作为水利协管员,定期组织水法律、法规和管理业务培训讲座,明确他们对本乡镇范围内水工程运行负有检查监督职责,对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年终给予适当奖励,对工作放任、或失职者,建议当地政府给予调离或辞退处理,以增强其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五是要加大执法打击力度,加强水利工程设施保护。加强治安巡逻,防止人为偷盗、抢劫、破坏排灌设施,优化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环境。

(四)向市场经济转变应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第5篇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重要性不言而喻。泌阳县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负有重要责任。我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切实加强泌阳县粮食安全生产工作。

一、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

泌阳县地处浅山丘陵区,全县总耕地面积132万亩,其中,中低产田面积约86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65.2%;这部分耕地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岗两面坡上,土壤耕层浅,保水保肥能力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全县粮食增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为此,泌阳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尽最大努力加强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移民土地开发、小农水和土地整理等项目整合起来,对中低产田集中连片进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并提高治理标准,扩大治理规模。泌阳县县高产田面积约46万亩,主要分布在中小型水库下游、沿河两岸及其平川区域,土质肥沃,地势平坦,是泌阳县的粮仓。持续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投入的机遇,全力做好泌阳河的治理工程和中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并积极整合水利、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和千亿斤粮食核心区建设等高标准农(粮)田建设项目,不断修复和完善高产田区域内原有的水利灌溉设施,新建大型的水利灌溉工程和社区型水利工程,扎实推进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建成一批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高产稳产、旱涝保丰收的高标准农(粮)田,既能增强泌阳县高产田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又能提高了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二、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认真做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资金的发放工作;全面落实粮食最低价格收购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认真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

三、加快土地流转,转变生产方式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健全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范化管理。按照农民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促进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积极开展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切实保护好、利用好农业基础设施。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四荒”承包经营,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实行林权承包权益70年不变,放开养活泌阳林业资源。加大以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力度,进一步深化乡镇体制改革成果,彻底转变乡镇工作职能。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加大对农业、农民的信贷投放,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生产经营的作用,探索各类支农资金整合使用的有效途径。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逐步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金融机构大力支持、社会资本积极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要重视农业科技,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一是抓好农业科技创新。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为主要目标,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农机农艺结合的基本要求,大力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生态、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二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资市场监管“四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基层农技、农业机械、植保、耕地质量监测和水利技术推广等五大服务体系,积极搭建农业公共服务平台。要引导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为农民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在完善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础上,力争早日实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同时,要深入推进村级服务站点和区域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以公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三是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贴近农民生产生活。要重点加强对村干部、农机大户、农民技术人员、种养大户、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员培训,重点推广普及优良品种、病虫综合防治、高产优质栽培、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和测土配方施肥,并力求多样化、形象化,使其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实用人才。四是抓好现代种子产业发展。要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引导育种资源和人才向企业流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同时,要强化种子经营行政许可证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优化种业发展环境。

第6篇

关键词:棉花;抗逆栽培;品种选择;合理密植;田间管理;江苏沿海棉区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四季异常,灾害频繁,病虫暴发,农业的自然灾害风险和生物危害风险日益加大。作为沿海地区大宗经济作物的棉花,其栽培环境逐渐逆化,宜棉气候年景难遇,逆境灾害年份多见,使棉花产业稳定发展面临挑战。推广应用异常气候条件下沿海棉区棉花抗逆栽培技术已显得十分重要。

1选用良种

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棉花育种要在重视抗虫性选育的同时,加强对抗病种质的病圃选择,使育成品种不仅抗棉铃虫,而且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增强这些新品种在沿海棉区的适应性、抗逆性和安全性。必须按照《种子法》的规定引进新品种,而且要严格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程序,确保因种栽培、良种配套良法。禁止不合法品种在生产上应用,抑制品种多乱杂,遏制枯萎病、黄萎病新菌系侵入和生理小种多样化。主推科棉、苏杂、南抗(南农)、盐抗、泗抗(泗杂)系统主导品种,优化品种布局,促进良种配套良法。

2轮作换茬

推进轮作换茬,降低棉田土壤菌原数量,减轻枯萎病、黄萎病发病程度,建设高产稳产优质棉田,提高棉花生产水平。尤其在沿海旱作棉区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重病田,轮茬种植玉米、大蒜、冬瓜、叶菜类蔬菜等[1]作物1~3年,在3年内轮茬1遍。

3培育壮苗

选择无病、肥沃、光照条件好、管理方便的地段作苗床,实施好冬翻冻土、春耖晒土熟化、增施腐熟有机肥等工序。

4 高垄栽培

培土壅根,能形成高质量的高垄,不仅利于棉花防风抗倒、防涝降渍,促进土壤散湿增温,而且有利于改善棉株根际土壤环境,提高供肥性能,促进棉苗根系发育,增强养分吸收能力。要将棉田高垄作为棉花抗逆栽培的重要措施加以应用,及时培土壅根,形成高垄,增强棉花抗逆能力。

5合理密植

不宜为追求种植大铃品种而大幅度降低密度。过低的密度难以保证合理的群体总量,不利于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更不利于抗逆栽培,灾年难以实现稳产。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品种,因种栽培,良种配套良法,增强棉花抗逆能力,提高抗灾补偿效果。杂交棉移栽密度要从沿海棉区抗逆栽培实际出发,因品种类型、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栽培水平和栽培方式的不同而合理确定[2,3]。一般棉田栽2.7~3.0万株/hm2,高产田栽2.4~2.7万株/hm2。

6水肥管理

突出棉花抗逆栽培和安全生产,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搞好平田整地,配套排灌设施,改善棉田水利条件,提高防洪、防涝、防旱标准;按照“棉田一套沟、从种理到收”的要求,建设高标准棉田水系,配套好内外三沟,达到涝能排、渍能降、旱能灌,确保棉田遇暴雨不受淹、连阴雨不受渍、雨止田干,防棉苗水发水控;遇干旱灌得上,防棉花干旱死苗。增强棉花抗御涝渍旱灾的能力。重新认识增施有机肥对增强棉花抗病、抗涝、抗渍栽培的重要性,加大灰杂肥、人畜粪肥、菜籽饼粕等作基肥的施用比例,增加优质高浓度复合肥作追肥的用量,控制氮肥,稳定磷肥,增施钾肥,补施微肥,实行配方施肥,促进棉苗健壮生长,增强棉花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7全程化调

化调不仅是棉花夺取高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棉花抗逆栽培的关键技术。要改变化调的片面理解,把化调作为棉花夺高产的关键技术和抗逆栽培的重要措施,搞好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全程化学调节。要改变梅雨期间不化调的习惯,即使遇连阴雨天气,也不放松化调,要因天、因苗制宜,进行勤调、轻调、多次调、主动调[4],确保优化个体群体质量。

8病虫害防治

利用栽培措施改善棉田小气候,增加棉田通风透光性能,降低田间湿度,优化棉田环境,提高棉苗抗逆能力,抑制病菌侵染与繁殖,减轻发病程度,促进棉花稳发稳长。对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防治,必须在未发病前的苗期,及早使用药剂;蕾花期采取改善田间条件和药肥调控相结合的方法,减轻发病,即从6月初开始连续喷药保苗,可减轻蕾期的发病程度。对虫害,要密切注视虫情预测预报和发生程度,达到防治指标及时用药,控制盲蝽蟓、烟粉虱、红蜘蛛等害虫危害。要防治3代、4代棉铃虫,防治次数根据发生量确定。

9参考文献

[1] 欧阳琼成.沿江棉花栽培技术的改进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18):222.

[2] 白艳红,刘瑞娟,邹积田.棉花栽培应用抗旱保水剂的效果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3):50-51.

第7篇

据统计,2012年安徽省城镇化率已达44.8%,流转出去农村劳动力1400万人。近年来,安徽省土地流转步伐明显加快,但仍滞后于城镇化水平的劳动力转移速度,也与全省第二、三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1农民对土地增值预期日益强化,农民流转土地意愿不高近年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如粮补、农资等类补贴,都与土地面积挂钩,对农民维权力度也在加大,如征地补偿价格逐年攀升,使附着在土地上的政策含金量越来越高,加之近年来不少地方片面追求城镇化率,不让已迁出农村的户口回迁,反而突显农村户口有优势。上述综合因素的互作,强化了人们对农村土地的增值预期,所以不少地方农户宁肯抛荒也不愿流转土地。

1.2土地流转激励政策倾向扶优扶强,不利于农业经营主体起步创业在对待土地流转认识上,少数地方政府片面强调土地流转农民自愿而缺乏主动作为的意识,至今尚未出台相关激励扶持政策,放任自流。不少地方政府出台的扶持激励政策,起点都在33.3hm2以上,鼓励土地连片规模化流转;农业开发、土地整理等类项目扶持的起点更高,动辄上万亩。然而,有这个能力承包33.3hm2以上或得到农业项目扶持的一般为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或政府主导的大型示范园等,多数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则望尘莫及。此外,土地流转奖补对象只针对土地规模流入户,多数土地流出的农户则无法分享。

1.3土地流转租金逐年攀升,促使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土地流转价格高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得以实现;另一方面,租金过高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让种粮无利可图,加剧了土地流转非粮化势头,也延缓了土地流转进程。在正值麦收前夕的雨季调研中可以发现,种粮大户的焦虑心情难以掩饰,纷纷诉苦:“近些年,农业生产风险越来越大,租金、劳动力、农资价格轮番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很快。但老乡仍不断要求提租,否则就退田,让我们很头痛!种粮无利可图,又贷不到款,无法投资农田水利建设,一旦发生旱涝灾害只能靠天收。这些年生产上长期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和品种,加快了病虫害大暴发的频率,很难防治。这些天夜里我们常常失眠,如老是下雨不开晴,大面积穗发芽将难以避免,麦子收不回来,连老本都要搭进去了!如今的农业保险赔付率又很低,付给农户的租金根本兑现不了,我们真的很难”。

1.4规模化土地流转进程难以逆转,农民返乡种地无门因目前采用的是规模化土地流转方式,承租方难以与众多农户逐一签订合同,一般由村集体组织强势介入和农户谈判,代签合同,然后由村再反租倒包给承租者,往往违背了农民意愿,容易产生流转纠纷。过去发生在亲戚邻里间土地转包,一般能随时要回土地,而这种规模化的流转协议一旦签订,承租方往往投入一定的资本,集中连片进行规划,农民进城务工如遇务工环境差、待遇低或因岁数大而想返乡种地的话,则活命田难以收回,断了退路。

2关于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的政策建议

土地政策是农村政策的基石,土地制度的任何变革,都会引起社会问题。土地流转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

2.1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帮助经营主体解决生产中的难题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主动作为,积极做好土地流转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建立完善土地流转的监管机制和服务机构,提供流出和流入双方沟通对接与信息的平台,积极指导合同签订、变更、解除和纠纷调解工作。针对各地土地流转的实践,合理评估农村土地价值,提出土地租金的适宜指导价格,为规范土地流转提供依据。针对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风险加大的现实,切实帮助其解决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辅助设施用地、融资信贷及农业保险等方面的迫切需求。

2.2出台全省土地流转的指导性意见,构建土地流转的法制保障政府职能部门要认真调研,及时出台扶持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导性意见和激励政策。涡阳县的做法值得借鉴,该县财政每年拿出80万元,对6.7hm2以上的规模流转大户进行奖励;为促进粮食生产,该县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种植粮食作物面积超过20hm2,承包期限2年以上)给予租地补贴,这些措施有效地引导土地向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流转,保障了粮食安全。土地流转已实践了多年,省人大常委会应针对农民土地权利界定、土地流转监管、补偿标准、纠纷处理等基层难解决的问题,制定安徽省有关土地流转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完善土地流转价格补偿和利益保障机制,规范和促进土地流转行为。

2.3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一是深入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法律和政策,通过建立土地流转试点和典型示范,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并不影响其土地使用权的行使。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步伐,明晰农民土地产权,从而解除农民对流转土地的思想顾虑。二是土地流转中要注意维护农民利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农民的土地流转收益。政府设立的土地流转专项资金奖励和补助,不仅针对流入方,也要惠及土地流出方的广大农户,包括岁数较大无法在城里务工而回乡的无地农民。三是建立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应用“土地使用权流转出让金作为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四是提倡发展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强化土地流转双方的利益联结机制。

第8篇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农作物;增产作用

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也是农田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防止风沙、干旱,调节气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根本措施之一。农田防护林是指将一定宽度、结构、走向、间距的林带栽植在农田田块四周,通过林带对气流、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来改善农田小气候,减轻和防御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以保证农业生产稳产、高产,并能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多种效益的一种人工林,目前已得到广大社会和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可。但由于随着农田防护林树龄的增加,林带会使靠近林缘两侧附近的农作物由于生长不良而造成降质减产,部分农民只看到了眼前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受到了损害,却看不到农田防护林在整体上的护田增产作用,不了解农田防护林网调节气候、保护农田、净化环境、美化家园等生态、社会功能,只注意到眼前的直接农业经济效益受到损失,因而存在着在农田周围栽树怕胁地、怕影响农机作业等思想,对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存在抵触情绪,导致烧麦茬、烧秸秆、大型农机具作业时多有破坏,形成了部分地区农田防护林年年建设,年年遭受破坏的局面。其实,防护林带胁地虽然在一定范围内使农作物减产,但由于林带能够有效改善林网内农作物的小气候环境,从而使整个防护范围内的作物总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形成“胁地一条线,增产一大片”的结果,农田防护林对农作物具有十分明显的增产作用。大量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据专家测定,农防林的护田增产效益普遍在10%以上,有一些风沙危害严重地区高达30%以上。黑龙江省三北工程建设区的7401万亩耕地有6345万亩得到有效保护,林网化水平达到70%,护田增产效益15%,每年增产粮食47.6亿斤,增加价值28.6亿元。笔者通过2006-2007年在海伦市福民乡的两块玉米地的实验,即有完整农田防护林网(长650米、宽500米,沿着林网长度的方向每隔15米选择一行玉米作为试验样带)庇护的玉米地产量和没有农田防护林网庇护的玉米地产量进行了对比实验,分析了农田林网对农作物生长的生态因子和生理因子的影响,进一步弄清楚农田林网对农作物增产机理,提高广大林农对农田林网重要作用的认识。

1.生态因子影响林网内作物增产的机理分析

由于农田林网的机械阻力及林木枝叶的摩擦分散作用,改变了农田上空的气流从而使风速降低,林网内风速的改变使农田上空近地面层气流垂直交换及水平输送发生了变化,导致林内气温、地温、相对湿度、土壤水分含量、蒸发系数等气候因子发生了变化,减少了蒸腾量、增加了空气和土壤的温度与湿度、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和肥力等,其规律与风速变化基本趋于一致,从而影响网内小气候的变化,起到了防护调节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良好生态环境。其结果是促进作物本身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和积累,促进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这是农田防护林增产机理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

根据大量的气象资料研究表明,在林网内不同位置涉及风速、气温、湿度、光照、土壤温度等生态因子的量均随林带距离的不同,而存在着有规律的梯度变化。综合大量气象资料可知:在玉米生长期,黑龙江省海伦地区的主风方向为西南风。防护林带具有降低风速、减弱乱流以及遮挡阳光辐射等作用。这样就形成了诸生态因子在林网内具有如下的分布特点:在林网内东西方向上(30m-600m样带) 风速分布为:从15m(指距西侧林带,下同) 向75m渐低,75m处最低,超过75m后逐渐增高。气温分布为:在150m处最高,其次为 400m处较高,并由这两个高峰向两侧递减,其中以300m处最低;空气相对湿度分布在150m处最高,向两侧递减,400m处亦较高。土壤温度分布则为中间低,两侧高。光照条件在林网中间处最好,四周近林缘处由于林带遮挡辐射而较差一些。研究表明,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而较低的土壤温度则能延缓营养器官的衰老,并在乳熟时可延长灌浆期,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

2.生理因子影响林网内作物增产机理分析

光合、呼吸和蒸腾作用是作物最重要的生理过程,这些生理过程时刻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这些生命活动又直接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防护林带改变了林网内农田小气候,从而影响了作物的生理因子,使作物诸生理因子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2.1从光合作用分析

由于玉米光合作用的瞬时速度与日总量和气温与空气相对湿度都有极显著的关系,林网内不同位置间温度、湿度的差异必然直接影响到相应位置玉米的光合作用及其它生理功能,从而造成处于林网内不同位置生长的玉米光合速率和光合产量的差异。研究表明,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林网内150m样带气温和空气的相对湿度都较高,400m样带次之,这样的区域就会有利于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减轻和消除“午睡”现象,增加日光合量,使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很大的提高。而在300m样带处,气温和空气的相对湿度都很低,光合速率和日光合量增加得都较少,因此该处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也较低,但较旷野无林地要高些。在林网的30m-600m处四周近林缘处,由于光照受到防护林的影响,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也较低,但较 300m样带略高,因此这些区域内的玉米产量和质量较低,但略高出对照区域(300m样带)。

2.2从呼吸作用分析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共同组成了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核心,玉米属 C4 植物,这里探讨的呼吸作用指暗呼吸作用。研究表明,在林网内四周近林缘处呼吸速率较低,愈近林网中心,呼吸速率愈高,林网外玉米的呼吸速率较高,接近林网中间部位的呼吸速率。

2.3从蒸腾作用分析

第9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率先实现基本农业现代化目标,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项目、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

(二)目标任务。稳定粮食生产,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努力提高粮食单产,进一步提高亩产吨粮县建设水平。大力发展冬春高效设施农业,2013年新增设施农业1.75万亩,全年蔬菜播种面积37万亩以上。新增农业生产专业化服务组织18个。

(三)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稳粮增收、协调发展。围绕“米袋子”、“菜篮子”产品供应,强化粮食功能区和“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二是坚持点片结合、规模发展。集中力量、集聚资源,突出优质粮油、设施蔬菜等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带动面上生产水平提升,增强农产品商品化供给能力。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区域发展。根据主要农作物优势区域布局,推进主导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四是坚持载体推动、创新发展。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发展,构建一批现代农业发展载体,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今年秋播与明年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重点

(一)以夯实秋播基础为重点,着力提升夏熟增产增收潜力。秋播是明年粮食生产的开局,抓好秋播事关明年农业生产基础,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立足全年,切实抓好秋播工作。一是推进粮食产业规模经营。围绕优质粮食产业发展,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进主要粮食作物集聚发展,拓展全程机械化作业。积极发展轮作套种,实现耕地用养结合,提高复种指数和综合产出。二是优化粮油主推品种。今年油菜主推品种为:秦优十号、宁杂19号、沣油737,茬口较早的地区可选用宁杂19号、秦优10号等迟熟品种,晚茬地区、机直播地区可选沣油737等早熟品种。小麦主推品种为:扬麦13、扬麦16。蚕豆仍以商品性较好的日本大板豆、大青皮等大粒型品种为主,提高收青上市比重,以收干为主的,可选用启豆系列品种。三是着力提升秋播质量。我区小麦品种适宜播期在10月25日-11月7日;元大麦10月底始播,11月上旬结束;蚕豆适宜播期10月15-20日;移栽油菜的适宜播期在9月15-20日,如是早熟品种可推迟到9月20-25日播种,移栽期在10月中下旬,直播油菜适宜播期在9月下旬—10月上旬,不得迟于10月20日。扩大机械播种、机械镇压、机械开沟面积,根据不同茬口、不同播期,合理控制播量,提高精细化播种水平。落实药剂拌种、化学除草、三沟配套等防灾减灾措施。四是净化秋冬种农资市场。围绕秋播农资需求,组织开展秋季农资打假专项整治,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市场,加大农资产品监督抽检力度。加强良种供应和质量监管,特别是赤霉病较重的繁种田,要督促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加强精选加工,去除病粒,确保种子质量。

(二)以设施园艺高效创建为重点,着力提升冬季高效农业发展水平。设施园艺高效创建活动是推进高效设施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要突出设施装备优化升级和园艺标准化生产两个关键点,实现高效设施农业提质增效。一是扩大设施园艺种植。要抓住秋播契机,加大土地流转和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要大力发展钢架大棚、连栋大棚,水泥柱钢架混式大棚,积极发展防虫网、遮阳网、避雨栽培和滴灌节水栽培,努力扩大设施农业种植规模,提高设施农业占比。着力提高智能温室、连栋大棚等高档设施比重,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实现设施园艺生产构型优化。二是扩大冬季高效种植。大力推广“稻—大棚蔬菜”、“稻—大棚草莓”等模式,推广麦(油)立体高效种植,充分利用麦(油)田冬季空幅,推广麦—菜、油—菜夹套技术,在麦油空幅中套种青菜、香菜、大蒜等叶菜类蔬菜,增加单位面积产出效益。三是开展设施园艺高效创建活动。大力组织实施设施蔬菜“十吨工程”,组织技术攻关,按亩产10吨菜或亩效益2万元以上的目标,集中研究制定设施农业生产的茬口模式,主攻高产与高效。示范推广设施园艺适用机械,加快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模块化推广,研究建立不同设施类型与种植模式蔬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培育一批设施蔬菜高产高效栽培典型。四是强化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围绕园艺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制定完善先进、实用、操作性强的生产技术规程,全面应用生态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杀虫灯、性诱剂、粘虫色板、捕食螨和以生物农药为主的高效低毒农药,积极推进统防统治,减少使用化学农药,规范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园艺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以“亩产吨粮县创建”为重点,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走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持续发展路子,整合资源、集聚项目,不断提高“亩产吨粮县”建设水平。一是深入开展高产增效创建。今年秋播我区继续承担实施部省级的“麦油高产增效万亩创建”项目,其中小麦4个,油菜3个,各项目实施镇要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做到精心指导,良种良法配套,科学施肥,有效防治病虫害。进一步加大植保、农机等专业化服务推进力度,大力开展全程专业化服务,积极推进整村、整镇专业化服务,以整建制专业化服务推进整建制高产增效创建。二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抓住冬春农田基本建设有利时机,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认真实施国家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项目,切实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大力推进农机农艺结合。重点推进水稻机插、小麦机播、机械镇压、油菜机播机收、玉米机播机收等,加强农机农艺结合,配套应用机械化高产高效技术,加快大宗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要以推进专业化服务为突破口,强化宣传引导,大力控减直播稻。积极推广应用园艺、蚕桑等高效农业产业适用机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四)以重大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支撑水平。围绕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加强技术攻关,加快技术普及,提高科技应用水平。一是突出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加快选育推广高产、优质、高(多)抗、耐病新品种。加大主推品种推广力度,覆盖率提高到85%以上。加快蔬菜、花卉、水果等园艺作物品种更新,引进推广普及高产高效新品种,积极提高本省自主选育园艺作物品种覆盖率。二是突出重大技术推广。大力推广机条播种麦,既能做到播种均匀,利于出苗,提高土地利用率,又省工省力,提高效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扩大稻草秸秆还田面积,提高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推广应用油菜秋发冬壮高产栽培技术、机械直播轻简高效种植技术等。对适期早播的小麦,宜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走节种、壮苗、夺高产的路子。精量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2万以内,半精量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2~18万,稀趟小麦控制在10万以内,并依据种子发芽率、田间出苗率、千粒重等因素计算播种量(一般按“斤种万苗”计算),错过适期播种的,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每晚播一天增加0.5-1万基本苗,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80%(最多不超过25万基本苗)。三是突出服务方式创新。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对接,围绕粮棉油高产增效创建、园艺标准园创建等,健全完善专家指导队伍,层层开展专家挂钩指导,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稳定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注重基层业务骨干培养。强化苗情、墒情、病虫情等固定监测点建设,改善农技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能力。

(五)以强化应急管理能力为重点,提升农业安全生产水平。围绕农业生产突发事件处理,强化应急管理和舆情引导,落实关键管理措施,切实提高农业安全生产水平。一是加强农业防灾减灾。针对干旱、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多发、重发趋势,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预案。健全农业、气象、水利等多部门灾害会商预警机制,及时灾害预警信息。集成主要农产品生产、重点农业灾害防灾减灾技术体系,加强救灾物资、农机具等储备、检修,建立灾后恢复生产快速反应机制,最大限度控制农业灾害损失。二是加强重大病虫防控。加强监测预警,准确把握小麦赤霉病、水稻纹枯病、稻飞虱等重大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病虫防治预警信息,科学主动打好防控总体战。加大综合防控和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推广力度,覆盖面达90%以上。进一步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提升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水平,提高防控效果。三是加强农业生产事故处理。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规范农业生产事故鉴定处理。畅通信息渠道,出现农业生产事故,要在第一时间上报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时组织专家会商,查明事故原因,维护农民利益。正确引导舆情,防止造成不良影响。

(六)以创新生产经营方式为重点,着力提升现代农业组织化水平。坚持率先发展,先行先试,创新思路,推进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一是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强农业园区建设,发展标准化生产,积极创建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努力提升科技支撑、设施装备、组织化程度、产出效益、辐射带动等水平。进一步加快推进台创园核心区建设,强化对台招商和合作交流,促进项目集聚集约发展,不断提高建设档次和水平,打造一流园区。万顷良田金沙项目区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配套,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努力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优质粮油、设施园艺、花卉果品等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整地、播种、病虫防治、收获等关键环节,突出专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延伸服务范围,规范服务行为,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三是大力推进农产品市场营销。充分利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名特优农产品(上海)交易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展销会、农产品庙会等,加大优质农产品营销力度。加快培育一批地方知名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今年秋播与明年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从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局出发,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和重点措施。农业部门要结合“三解三促”等活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建立挂钩联系点,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要加强工作调研,切实了解基层和农民群众的需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宣传发动,总结宣传秋播与农业结构调整中好典型、好做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二)强化项目推进。紧紧围绕秋播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排出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列出具体工作计划。高质量组织实施好高效设施农业、粮棉油高产增效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三新工程、农产品质量建设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进度,早建成、早见效。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围绕本地区优势主导产业发展,针对薄弱环节,填平补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第10篇

一、主要目标

基本目标: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品质,创立名牌,提高效益,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稻米产业。

*池区位于沿江江南,河流纵横交错、圩湖星罗棋布,是历史上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现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省优质粮油示范区”,属于国家粮食产业带,是沿江江南产粮大“户”。全区耕地面积62.8万亩,其中,水田40亩,旱地22.8万亩,近三年水稻播种面积均在66万亩以上。从今年到20*年,力争达到如下目标:

1、产量目标。全区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65万亩,平均单产在基期(20*-20*年5年平均)400公斤的基础上,力争到20*年提高到450公斤,总产达27万吨,其中商品量争取达*万吨。

2、质量目标。总体质量提高一个档次,优质品种比例达90%。通过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使稻米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无公害生产标准,部分稻区初步形成规模化绿色或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3、品牌目标。以整合强化现有品牌为基础,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培育2-3个有市场竞争力的稻米知名品牌。

4、效益目标。通过生产环节增产、提质、节本增效和加工增值增效,每亩提高效益*0元以上。

二、主要内容

1.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质、专用品种。重点支持推广一批抗性好,产量高,米质可与泰国香米相媲美的高档优质稻,特色稻米和节水型优质稻品种6-*个,如优质水稻、专用及饲料稻、耐储藏品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支持推广米质达到国标二级以上抗性好的高产品种和优质超级稻品种(组合)*-20个,以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近期重点推广中香1号、香两优68、丰优香占、两优6326、直早038、两优培九、华安7号等优质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

2.大力推广水稻增产增效技术。依靠科技,提高水稻单产和质量是增强稻米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出路。我区重点推广优质水稻低成本和无公害栽培技术及超级稻生产集成技术。一是全力推广以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为代表的培育壮秧技术;二是加快推广以抛秧、直播、免耕为代表的轻型栽培技术;三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四是配套推广以防高温热害、节水灌溉为代表的避灾节本技术;五是大力推广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为重点的精确管理技术。20*年通过实施国家粮食丰产工程沿江江南双季稻丰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在梅龙镇建立核心示范区2000亩,高产攻关区20亩,高产攻关研究展示区50亩及辐射区*万亩,加快沿江地区双季稻轻型栽培配套技术的研制。与此同时,加强配套技术的攻关研究与示范,搞好品种选育及引进品种的筛选,为大面积生产用种和良种良法配套提供技术支撑。力争到20*年良种覆盖率达95%,关键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达80%以上。

3.进一步优化品种区域布局。按照“生态适宜、品种对路、结构优化”的原则,形成区域优势布局,大力推广沿江早籼和优质晚粳稻。根据资源状况、生产水平和耕作规律,全区水稻优势区域分为沿江圩区和山丘畈区。沿江圩区建立优质、专用粮油品种生产区,包括唐田、牛头山、木闸、阮桥、涓桥、殷汇、高岭、乌沙、里山、马牙、墩上、梅龙、观前、茅坦、江口等15个乡镇街道,水稻面积55万亩,平均单产达450公斤,主要耕作类型为18万亩双季稻、14万亩中单晚稻,重点发展优质稻、专用粮、饲料稻等品种,使三者的比例达6:2:2。山丘畈区建立高档优质稻、无公害特用稻生产区,包括牌楼、高坦、梅街、梅村、棠溪、刘街、解放等7个乡镇,水稻面积达*万亩,平均单产达450公斤,主要耕作类型为一季稻,

4.加强科技项目示范区建设。坚持“区域布局,统一品种,连片推进”的原则,重点抓好水稻丰产、测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等项目示范区建设。联系200个种稻大户和30个科技示范户,建立优质高产高效5万亩核心示范区,示范面积40万亩。同时,选择扶持2个稻米产业化基础条件好的龙头企业直接参与优质稻订单生产和生产基地建设。改造加工设备,提升稻米加工品质,形成3-5个知名稻米品牌。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与协调。成立以区政府分管区长为组长,农业、科技、人事、民政、粮食、工商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稻米产业提升行动领导小组,成立由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和加工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提升行动的组织、协调、服务、指导和管理,保证行动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效整合各部门的技术力量和人才资源。

(二)加大水稻产业的投入。通过国家、地方项目支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区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支持科技推广、品牌推广、产业化发展。

(三)加强技术培训、示范和成果应用。

1.强化管理,推进标准化生产。在水稻优势产区,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实现良种、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产地环境的标准化。一是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实行统一供种并专收、专储;二是实施成套标准先进生产技术,按照统一规范的技术规程,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三是实行统一的质量标准和产品品牌,每个生产环节都按规定的标准进行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创建知名品牌;四是实行全程质量安全监控,健全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体系,率先推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生产环境、过程、投入品的监测;五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特别是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培训,做到标准技术入户。

2.加快品种改良与更新。大力引进、推广优势品种,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加强优势农产品种质资源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种子的原种场、良种场和扩繁基地建设,努力建设高标准的优势农产品良种繁育体系,按照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提高良种的集约化应用水平。

3.加强高产保优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提高优质粮生产的科技含量。根据*池区不同区域生态条件、耕作规律和栽培水平,研究制定优质稻高产保优栽培技术规程,推进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做好水稻IPM技术、频震式杀虫灯、测土配方施肥、轻型免耕、直播、抛秧等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发展稻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产业化经营。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人才培养、项目开发等方式,重点培育和发展稻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带动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经营向统一品种、统一播栽、统一田管、统一收脱、统一销售加工的方向转变,提高水稻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推动家庭经营户、专业合作与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提高稻谷产品订单收购率和商品一致性。支持一批生产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粮食加工企业,在产区建立原料基地,与农户签订产销订单,生产优质大米及其它精深加工产品。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和种子生产部门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对基地农户实行统一供种、技术服务和订单收购,探索“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五)强化基础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通过乡镇综合改革,理顺农技推广网络技术队伍,尽快形成以区农技中心为核心,区域站、乡(镇)站为一体的推广网络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水稻生产技术培训、市场监测、技术信息处理和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手段,提高水稻生产的服务能力。搞好苗情、病虫情、土壤肥力和稻米质量监测等基础工作。针对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和生产需要,大力扶持育秧服务公司、植保专业服务队、农机服务队、配方施肥公司等专业化的服务组织,提高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资企业为农民提供相应的配套技术服务。

(六)强化政策引导,加大稻米产业提升的推进力度。贯彻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措施,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稻积极性。积极探索水稻良种补贴与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挂钩的运行机制,真正发挥良种补贴在稻米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行动中的作用。大力支持无公害、绿色、有机等稻米基地认证,加快水稻质量安全提升速度。

(七)强化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稻田生产条件。通过农业开发项目加强稻田灌排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中低产稻田改造,增加有机肥料投入和沼肥综合利用,加大对种稻良田的保护和地力培育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确保高产稳产。针对丘岗山地的水土流失问题,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稻田的水冲砂压。防范稻田污染,确保稻田无公害生产。通过综合治理,增强稻田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11篇

站在五千年华夏文明今天,追溯上亿年人类发展的源远历史,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和土。水是生命之源,它滋润万物;土壤孕育了地球上的万物,是山川之根,万物之本。水土是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贫瘠,农业低产,生态环境恶化,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生活陷入贫困状态,已成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提高认识,加强水土流失防范,保护水土资源,减少人为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目前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山西省水土流失现状

据2000年公布的全国第一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数据,山西省的水土流失面积约10.8万k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69%,占全省山丘区面积的84%,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森林覆盖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8%,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仅0.043hm2。水资源也非常匮乏,全省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土地沙化、碱化、退化现象也极为严重,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年平均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占到中上游总量的22.9%。近年来,山西省紧紧抓住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大好机遇,加大治理力度,强化预防和保护,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严重干旱缺水,加之水土流失面积基数较大,丘陵山区面积广阔,水土流失形势依然严峻。从生态退化的严峻现实看,生态恢复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技术与劳动投入,需要多部门、多学科的密切合作。

2水土流失危害与产生基础

2.1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威胁群众生存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地形破碎,农田蚕食,耕地变少;丘陵山地大量养分流失,土壤肥力下降,使荒地和低产田面积扩大。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损失,已直接威胁到水土流失地区群众的生存,其价值是不能单用货币来计量的。

2.2枯水季节水量减少,洪水季节容易发生洪涝灾害降雨量尤其是暴雨级以上雨量的季节分配,是影响地表径流的主导因子。地表植被的盖度则决定着径流量的大小,植被盖度高,枯落物厚,土壤的活性有机质就高。据相关研究文献,对于无植物覆盖的土壤,活性有机质仅3.41g/kg,有植物覆盖的土壤活性有机质远远高于无植物覆盖的土壤。地表枯落物及高有机质土壤,可以有效拦截、分散和吸收降水,增加土壤水分下渗与储存,有效减少地表径流。无植物覆盖的土壤结构不够稳定,土壤随水而去,贮水空间就会随之丧失,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而减少。从水文角度看,水土流失可增强地表径流的年内变化,使洪水季节水更多,枯水季节水更少。洪水季节,由于山区地面坡度大,无植物覆盖土壤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暴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降水来不及下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河流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2.3造成河库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由于表层土壤,在水力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塘库、河流,造成河床抬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经常出现10a一遇的流量20a一遇的水位现象。另一方面,淤积的泥沙侵占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了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如向省城太原供水的汾河水库总库容7.21亿m3,多年淤积量达3.63亿m3,淤积量占总库容的一半。由于水库淤积,占用了防洪和兴利库容,降低了水库的防洪标准和供水效益。全省有些中小型水库只能缓洪蓄清,已基本丧失了调节能力。

2.4面源污染加重,水环境质量下降雨季,表层土壤中含有的大量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随土壤一起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就越严重。如汾河水库,上游多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坡耕地及荒山荒坡的水土流失严重,加之水库周边人为活动频繁,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据2005年调查,进入水库的地表水质量为Ⅳ-Ⅴ类,达不到国家饮用水源(地表水Ⅲ类)标准,影响到太原市民的饮水安全。水土流失造成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速度加快。

3尊重自然,科学防治

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以显著且重要的方式影响边坡表面与土体的稳定,在增加边坡稳定、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结合多年来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只有由治水为主,转向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治山治土,综合治理,遵循地带性适树、适草规律,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0%,植被覆盖率将达到60%,区域年水土流失量可控制在1000-1500t/km2,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全面控制。

3.1尊重自然规律,考虑生态用水如果违背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新的生态系统,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以往生态建设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必须认真汲取。黄土高原绝大部分地区适宜于旱生的草灌生长,乔木只能生长在阴坡或沟谷等局部山地,没有水源或人工补水的地方,植被恢复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从保证生态用水角度来看,应在年降水量大于300mm以上地区采取以生态自然修复的措施。

3.2必须解决好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水土流失多发生在经济落后的山区,而我省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是由于陡坡开荒,破坏植被造成的,且逐渐形成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这就必须从解决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问题入手,通过给人以出路,使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在这样的前提下,控制人为破坏,实现生态环境的重建和恢复才切实可行。

3.3注重科学规划,体现水土保持综合效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措施协调,分步实施。在治理开发上,因地制宜,突出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对25°以下的坡耕地必须修成梯田,并实行“两先两后”的办法,即先修近地、后修远地,先修肥地、后修瘦地,力争春修夏种,当年受益。在工程安排上,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主,寻找改善生态环境与提高农民收入的结合点。在土壤侵蚀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建设淤地坝,并与治滩造地相结合,实行坝滩联治,既可使洪水淤漫荒滩成地,又可利用洪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在工程布局上,与退耕还林相结合,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集中连片大搞植被建设,并向周围山系、流域扩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积极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奠定基础;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突出治理的经济效益,突出“生态林经济化,经济林生态化”。选择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树种,采取生态林与中药材套种、柠条与苜蓿套种等办法和采取“灌木铺底,兼用树种点缀”的模式布局,增强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在植被建设上,先抓植被稀少、立地条件差的,乔灌结合,长短结合。在治理方法上,以小流域为单元,打破乡村界线,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开发,大面积坡地、梁地和峁地,实施基本农田、植被建设同步的治理方针,将治理的点、片、线连起来、串起来,上规模、上档次、出精品。

第12篇

以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切实抓好民生工程,打造农业发展新亮点。

二、主要目标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550万亩以上,总产达到206.9万吨,比*年增加3.5万吨,其中高粱种植面积30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65万亩;水果种植面积达到8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7万亩;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新建农村沼气池2万口,改造中低产田土12万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200万亩,继续争创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李冰杯”;实施稻鸭共栖绿色防控工程10万亩;建设优势特色农业示范园区3个;规范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实现农民从种植业中人均增收80元以上。

三、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

(一)继续抓好粮食生产

切实保护耕地,积极参与基本农田保护划定工作,认真落实国家鼓励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措施,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稳定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组织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水稻、高粱、玉米、薯类“四大增粮工程”,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调优结构。一是优化品种结构。高粱、马铃薯和大豆种植面积分别扩大8万亩、8万亩和2万亩,适当调减小麦和油菜和玉米种植面积。二是优化品质结构,大力提高优质粮油比例。优质稻、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优质专用大豆、脱毒薯、双低油菜要分别达到140万亩、40万亩、40万亩、14万亩、5万亩、15万亩。

2.主攻单产。一是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二是大力推广配套栽培技术;三是大力推广高效栽培模式;四是坚持防抗结合,提高抗灾能力;四是开展水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优质高产创建活动;五是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3.改革耕制。一是突出抓好再生稻生产,大力推广中稻/再生稻超高产强化栽培配套技术,再生稻蓄留面积达到130万亩;二是巩固“三田改旱”成果;三是完成全市旱地改制50万亩。

4.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决定》,强化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和粮食作物良种良法入户到田工程,确保粮食安全。

(二)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

强化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建设特色优势产业示范片,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长江沱江沿岸、赤水河永宁河流域和321国道、泸合路沿线等各具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在抓好优质稻、果蔬、高粱等优势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荔枝、龙眼、蚕桑、青果、茶叶、马铃薯等地方名特优农产品。江阳区、叙永县、泸县、合江县、龙马潭区已被省农业厅命名为四川省首批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基地,要各自围绕蔬菜、马铃薯、柑桔、荔枝、优质稻产业,做大做强良种繁育基地和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生产示范基地,着力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强县。

1.明确发展思路。用抓工业的理念和思路抓优势特色效益农业,面向市场、发挥优势,整合资源、规模开发,依靠科技、提高质量,培育主体、打造品牌,发展产业、提高效益。

2.强化规划引导。一是要明确发展目标;二是科学制定规划,着力打造泸隆高速公路及赤水河流域甜橙产业带,长江及沱江沿岸蔬菜、龙眼、荔枝产业带,赤水河、沱江流域高粱产业带,古、叙山区马铃薯产业带和川南名优早茶产业带、川南反季节蔬菜产业带;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四是明确发展重点,集中投入,力求突破。

3.认真组织实施。一是要做好项目包装,积极争取部省资金投入;二是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促进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涉农项目,推进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园区建设;四是切实抓好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1.建立良种引进试验示范体系。重点围绕蔬菜、粮油作物开展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优良品种、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建立和完善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做好品种储备。每个区县要重点抓好2-3个引进试验示范和展示项目。

2.打造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围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在全市集中打造3-5个几千亩上万亩的示范园区,配套建设园区现代生产设施,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形成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出口生产基地和加工原料基地,通过示范园区建设带动特色效益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带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各区县也要围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打造1-2个农业综合示范片。

3.抓好农业技术推广,推进科技进步。抓好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好农技服务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支撑。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示范推广50个主导品种和10大主推技术。整合农业推广、科研、教育等多方资源,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产业骨干农民。进一步完善“农技110”和手机短信发送信息模式——农信通信息化服务体系。按照“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的模式,扎实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

4.抓好防灾减灾,减轻灾害损失。坚持抗灾夺丰收思想不动摇,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反应处置,抓好恢复重建,努力减轻灾害损失。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完善绿色防控体系。加强植保专业防治队伍建设,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完善突发重大疫情应急反应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强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工作,逐步实现病虫害预报可视化,准确把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病虫信息。认真贯彻综合防治策略,完成病虫综合防治100万亩,确保全市农作物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重点主产区要力争控制在3%以内。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项目为依托,狠抓耕地地力建设,搞好中低产田造,实施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和与土地整理项目的整合工程、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1.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搞好业务培训,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发展环境。规范建设3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带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发展。

2.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以甜橙、荔枝、龙眼、蚕桑、茶叶、蔬菜、加工粮食等重点产业为依托,大力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重点引进、培育和命名5个龙头企业。重点选择甜橙、荔枝、龙眼、加工蔬菜、粮油产品等优势农产品,整合、培育或创立农产品著名品牌2个。泸县、江阳区、龙马潭区要做响龙眼品牌;合江县要做响荔枝、青果品牌,特别要唱响奥运荔枝品牌,带动合江荔枝产业跨越式发展;纳溪区、叙永县、古蔺县要做响茶叶品牌;江阳区、纳溪区、龙马潭区、叙永县要做响外销蔬菜和加工蔬菜品牌。

3.抓好农产品营销。要强化市场意识,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开展市场调研,搞好需求预测,引导农民以销定产。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市场营销主体,搭建农业部门与批发市场、营销主体的信息交流平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参加第七届国际农交会、第十届西博会、全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博览会、四川优质特色农产品北京展示展销会等重大农产品推荐、交易和展示展销活动。

4.整合资金,加大投入,打造亮点。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按照不改变资金性质、不改变用途、不改变安排渠道的原则,整合国土整理、沼气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新型农民培训、农业综合开发、水利灌溉建设、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农业机械化推进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到已确立的重点产业、优势农产品集中发展区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方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推进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建立和完善农业投入保障机制。

5.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一是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二是抓好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积极发展“一村一品”,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三是抓好农业生物质产业,加工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产品,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四是利用好农业污染源普查成果,抓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构建乡村物业化服务机制;五是抓好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不断提高资源质量,强化外来入侵生物防治。

6.健全农业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实行农业综合执法,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业务培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开展农资打假集中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各种坑农害农行为,督促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生产经营档案,实现可追溯管理。

(五)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解和仲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在有条件的县(区)、乡镇建设土地流转有形市场。三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

(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新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个(每区县1个,单个规模不低于3000亩,其中核心示范片面积不低于500亩);切实加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品申报认定(认证),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开发力度,力争新认定无公害基地7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1个(面积不低于3000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个;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围绕荔枝、龙眼、茶叶、甜橙、优质稻等优势特色产业,打造我市地方区域特色品牌;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切实做到机构、编制、经费和目标、任务、职责“六落实”;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传力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基地以及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的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处罚力度,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七)切实抓好民生工程

沼气建设:坚持建管结合,充分发挥其工程综合效益。一是严格操作规程,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二是建立物管服务体系,抓好沼气建后管理,杜绝安全事故发生;三是积极争取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四是积极开展沼气综合利用的研究探索,充分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

农民工培训:开展“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技能培训”,推行订单培训,创新办学机制,强化规范管理,完善就业服务,提高科技引进吸收转化能力,提高农民的科技应用能力。全年计划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技能培训0.8万人,培训骨干农民0.24万人,带动农户科技推广4万户,实用技术培训130万人次。

(八)扎实做好项目储备包装和争取工作

围绕标准农田、新一轮“菜篮子”、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基层农业公益服务能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农村沼气建设、种子工程大项目和甜橙、荔枝、龙眼、高粱、红薯、蔬菜等特色优质产业,按照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思路,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编制、申报和争取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是扎实推进目标管理,严格按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实施,完善各项奖励机制,实行奖惩逗硬,提高工作绩效,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二是狠抓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贯彻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职工素质教育,“抓两头、带中间”,广泛开展读书活动、调研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争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效型、和谐型”机关。

三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强化责任制,坚持用制度约束人,用机制激励人,管好自己的手,看好自己的人,严防各项违法、违纪、违规的行为发生,严禁铺张浪费,奢侈攀比,接受群众监督。

四是做好维稳工作。处理好国有农场改制遗留问题,农资质量、土地承包等涉农纠纷,开展领导定期接访和干部下访工作,确保机关和农村社会稳定。